加强党风廉政事前监督机制的思考

2024-12-03

加强党风廉政事前监督机制的思考(精选6篇)

加强党风廉政事前监督机制的思考 篇1

加强党风廉政事前监督机制的思考

中共泉港二中支部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迫切需要。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政风民风,关系社会和谐与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政通人和,有好的政治风气和社会风气。我们的党处于执政地位,党风廉政建设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我们各级党委和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加深对党风廉政建设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从思想方面、机制方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 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即坚持既要惩治腐败,又要有效预防腐败。党中央高屋建瓴,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到了全新的高度,为党风廉政建设指明了方向。本文从正确认识惩治腐败和反腐败的关系入手,就如何构建卓有成效的党风廉政事前监督机制进行了探讨。

一、构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从党风廉政事前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上深刻认识建立党风廉政事前监督机制的紧迫性。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步步深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但是当前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在一些领域还相当严重。这一方面说明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党风廉政建设尤其是事前监督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

2.从惩治腐败和预防的关系上深刻认识建立党风廉政事前监督机制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抓惩治腐败和预防腐败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两个重要问题。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在这一转轨过程中,机制制度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着诸多漏洞和问题,因而,是腐败现象的高发期和易发期。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正确处理好惩治腐败与预防腐败的关系,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坚持既要坚决惩治腐败,又要有效预防腐败,切实把预防腐败放在反腐败的首位,着力构建党风廉政事前监督机制,这不仅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刻不容缓的。

二、构建党风廉政事前监督机制的对策

构建党风廉政事前监督机制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作,需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协调配合、共同参与。党风廉政事前监督机制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动态系统。它由多个互相作用、互相联系的系统组成,需要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坚持事前引导防范与事后警示惩戒相结合,坚持全面监督与重点监控相结合,立足于早,立足于严,道道设防,步步警戒,提前介入,切实加强党风廉政事前监督机制的建设。具体来说要建立健全以下机制:

1.建立教育引导机制。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增强自律意识,树立

廉政理念,打牢思想防线是建立预警机制的重要基础和治本措施。

(1)用法律育人。必须坚持不懈地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党纪、政纪、法律、法规的教育,特别是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学习,切实增强党员领导干部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廉洁自律意识。要使他们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明白既没有特殊的公民,也没有特殊的党员干部的道理。不论是谁,只要违纪违法,就必须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在学习过程中,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做到系统学习,深入学习,深刻理解。通过强化学习以增加党纪法规的约束威慑力,使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同时通过学习,不断增强党员干部接受监督的意识,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认识到:监督是责任、是义务,就是要认清监督是党委领导的政治责任,是对同志负责,是对党的事业负责;监督是爱护、是培养,就是要认清监督是党员干部健康成长的保证,是对同志政治上的最大关心;监督是觉悟、是党性。

(2)用制度引导人。当党员干部在行为出现偏差、甚至发生问题时,制度就会起到纠偏、纠错的作用。通过制度纠正机制实现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各级党组织要提高对制度的执行力。各级党员干部要增强对制度的服从力,不断加大制度管理、规范、约束作用,使党员干部不能腐败。

(3)用典型育人。从中央到地方有许多忠诚正直,勤政为民,严于律己,清正廉洁,鞠躬尽瘁的好干部,他们是模范,是旗帜,是表率,是全体党员干部学习的好榜样,要积极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先进典型,引导党员干部以模范人物为标杆,做人民公仆,不为名不为利,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4)用案例警示人。实践证明,以案说纪,以案说法,开展警示教育是非常有效的办法。剖析一案可以教育一片,警示一群,挽救一批,一个反面教材令人警醒,发人深省。经常开展这种教育,促使党员干部常常绷紧廉洁之弦,常敲警示之种,把好前关,堵好后门,洁身自好,严于律己。

(5)用活动塑造人。不断开展寓教于乐、具有吸引力、感知力、影响力的活动,营造廉洁从政的氛围,以净化党员领导的心灵,提升他们的素质,培养干净、干事的党员干部队伍。用活动来强化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使党员领导干部除非分之想,怀律己之心,思贪欲之害,做到慎始、慎独、慎权、慎欲、慎微、慎终。

(6)用情感感动人。党风廉政教育不是简单的党纪政纪、法律法规的灌输,要讲究方式方法,坚持以情感人,用情暖人,注重循循善诱,在教育实效上做文章。在教育中要帮助党员领导算好政治账、经济账、前途账。从单位的荣誉、家庭的幸福,个人的前途等方面入手,既讲大道理,也讲小道理,让党员领导干部明白一失足成千古恨,一着不慎就会身败名裂的道理,切忌为一己之利,触犯党纪国法,抱恨终身。

2.建立党风廉政信息汇集和信息评价处理机制。主要是发现、传递、收集各种党政廉政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加以客观的评价,这是启动党风廉政事前监督机制的基础环节。

(1)要建立党风廉政的信息汇集系统。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党风廉政建设状况,必须对党风廉政情况进行较为准确地预测,为此必须在全国各级纪检、监察等机构建立统一规范的举报网络,举报电子信箱,信访部门要开通举报热线电话,新闻媒体设立党风廉政建设栏目等党风廉政信息网络,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收集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信息资料,及时收集和传递人民群众对党风的评价,掌握党风廉政建设的动态,同时要建立党风廉政互相通报制度,对各地党风廉政建设的特点、经验及做法,存在的问题等及时相互通报,以提高党风廉政建设水平。

(2)要建立党风廉政建设信息评价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的预警信息要改变习惯上运用的定性表达方式,必须以量化指标为基准,从而更加客观地描述实际状况,为此,就要正确设计党风廉政建设信息评价系统。当前,可以参考将社会指标运用到党风廉政建设领域进行科学量化的实践,建立一套量化党风廉政建设指标,即“廉政综合指数”,以全面准确的指标体系对党风廉政建设状况、运动规律、发展趋势进行评估和预测,力求使廉政建设的评价科学化、数量化、精确化。

3.建立和完善利益导向机制。这是建立党风廉政事前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深化改革,调整利益分配格局,重视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减少因利益矛盾而引发的相互攀比现象。

(1)规范各种收费制度。收费、罚款、没收必须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收入统一缴存财政,执收执罚单位行政经费不足部分应由财政统一划拨,不得从收费、罚款收入中提成列支。执法人员的奖金、福利不得与收费、罚款收入挂钩,上级机关不得变着法子向下级机关下达罚款指标,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实施办法》。

(2)试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政保证制度。凡担任领导职务的干部,上任后按其工资的总额每月扣下一定比例的廉政保证金,任期满,廉政方面无过错的,保证金连本带利还给本人,表现突出者另给一定奖励。在任期内发生违法违纪行为,视情节轻重扣减或罚没保证金。

(3)加大对违法违纪者的惩罚力度。提高腐败成本,对贪污受贿等经济违法犯罪分子应增大经济处罚和纪律处分力度,罚金的数额要足以使违法违纪者在经济上占不到任何便宜。另外,在增加干部收入,提高养老保险等待遇的同时,把取消部分违纪违法干部的这些待遇作为惩治腐败的重要手段。腐败成本提高了,搞腐败不仅无“利”可得,甚至会蚀掉“老本”,这样的利益机制才足以使人不再滋生腐败念头。(4)落实好廉政一票否决制。具体做法由纪检监

察部门掌握行使一票否决权,凡涉及到干部提拔使用,单位或个人评先评优、党代会或人代会代表推选等,事前征求纪检监察部门的意见,或由纪检监察部门审查,从廉洁上把关,凡不廉洁者,不提拔重用,不评先评优,不列为党代会、人代会代表侯选人,本单位出现违纪违法案件,单位及个人本年度不予评优评先。

4.创新权力监督约束机制。这是构建党风廉政事前监督机制的重要保证。针对当前党员领导干部权力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为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必须从权力的授予环节开始,以“一把手”为重点,通过科学配置权力,健全监督程序,完善监督法规制度,逐步建立健全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1)不断完善依法授予的权力赋予机制。把每个职位授予给真正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人民可信的人。一方面要及时立法,把符合客观规律,行之有效的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的政策、程序、方法,用制度和法律的形式明确固定下来,使之具有权威性和普遍约束力;另一方面,干部人事法律制度一经确立,任何领导机关和公职人员均须严格执行。通过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序把真正代表人民利益,德才兼备,讲党性、懂业务,对群众高度负责,真心实意为人民办事的人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2)逐步建立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责任机制。这一机制包括:干部推荐责任制、干部考察责任制、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等。

(3)进一步健全“一把手”监督机制。为了扭转目前存在的对“一把手”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群众无法监督,上级“山高皇帝远”监督不了的状况,一要建立健全合理的分权机制,避免权力过于集中,降低权力风险,重大问题集体决定,已形成的决策由分管领导负责落实实施。二要强化以权制权的机制。在决策权、实施权、监督权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的相互制约机制。三要建立“一把手”的选举罢免机制。四要对“一把手”构建刚性责任机制,将权、责、利真正统一起来。五要健全上级对下级“一把手”的监督制约机制。六要实行“一把手”思想汇报制度。思想汇报的过程也是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过程,要结合年终述职向所在单位群众公开报告自己的思想活动情况和廉洁自律情况,并接受群众评议。

(4)建立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党务、政务公开让群众知道党员领导干部在做什么、怎么做、做得怎么样,使公共权力在运行中的信息公开,增加党政机关工作的透明度,将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置于广泛的社会监督中,减少暗箱操作,这样有利于党风廉政建设。党务、政务公开,一是政策法令公开;二是职能、职责公开;三是工作纪律公开;四是办事规则、程序和结果公开。

(5)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的出台乃至逐步完善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制度之一,要在实践中不断落实好。

5.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构建党风廉政事前监督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一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的共同配合和参与,它必然是片面的、软弱无力的。为此,要建立起党内和党外相结合、组织和群众相结合、上级监督和下级监督相结合、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的全方位、主辅交叉的党风廉政预警网络。在这样的网络中,党风廉政事前监督机制才有普遍性和全面性,才能形成抓党风廉政建设的合力,发挥党风廉预警的整体功能,保证(机制运行的规范、协调、高效。

加强党风廉政事前监督机制的思考。各级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要对本地、本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具体负起责,形成“一把手”抓“一把手”的监督工作局面,真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实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失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解决不重视的问题,不断提高党风廉政建设的效率和效果。同时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和形势的发展,我们要注意对党风廉政事前监督机制进行调整与改进,确保党风廉政事前监督机制始终在协调、健康的轨道上运行,以达到不断提高全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水平的目标。

加强党风廉政事前监督机制的思考 篇2

一、把好项目“源头”关

高校的建设项目在工程开工前进行的项目论证、项目可行性研究、立项审批、初步设计等过程, 审计部门都应参与其中进行审计监督。建设项目在工程开工前, 相关部门必须办理好开工前的审计手续。项目开工前的审计, 主要由监察审计人员会同学校的主管领导、国资处、财务处、基建处及相关部门审核项目的基本建设程序执行情况、项目建设的规模、项目的批准总投资情况, 核验有无超规模、超标准的情况及项目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的合法性, 弄清楚当年资金的落实情况及已到位资金的真实性, 确保项目前期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 同时, 完成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中指明需要审计的其他事项。综上所述, 对项目建设在事前作出科学的决策, 选出最优的实施方案, 是从源头上把关, 能使得项目资源的配置更为合理。

二、以项目招投标工作为抓手

(一) 招标中采用工程量清单。我国《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GB 50500—2003) 自2003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随之取代了传统的定额计价制度, 它符合我国当前工程造价体制改革的要求, 即“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原则, 满足了竞争的需要, 有利于实现风险的分担, 更有利于建设单位对投资的控制。GB 50500—2008规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工程量清单计价改革, 完善市场形成工程造价的机制。规范强调, 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建筑、装饰、市政等工程建设项目, 必须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GB 50500—2013规范则进一步强调招标工程量清单必须作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 其准确性和完整性应由招标人负责。使用国有资金投资的建设工程发承包, 必须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 同时国有资金投资的建设工程招标, 招标人必须编制招标控制价。投标人必须按招标工程量清单填报价格, 投标人的投标报价高于招标控制价的应予废标。由此可见, 编制高质量的工程量清单及准确的招标控制价, 对于保证招标工作的顺利开展、工程建设有序实施、工程造价控制、索赔责任区分、工程结算都具有重要意义。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要求建设单位在招标前编制出统一的工程量清单, 与招标文件一起发给投标人, 建设单位就此承担工程量是否完整、准确的风险。由于目前高校基建部门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 一般新建工程项目的招标工作常常依赖招标代理机构完成。基本程序为:由基建处公开招标确定一招标代理机构, 负责编制工程量清单、招标控制价及招投标相关事宜, 然后由监察与审计处再委托一家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审标。根据以往的情况, 有些项目用来审标的费用占到编标费的30%~40%左右, 且实施后的效果也并不理想。目前改进后的做法是:由上述两部门分别选择两家工程造价咨询机构, 同时背对背编标。编标完成后将咨询成果提交委托方, 然后再组织核对。主要针对分部分项工程清单工程量、项目特征描述是否准确、清晰, 有无漏项;措施项目中单价项目、总价项目的确定是否恰当;单价的套用是否合理, 重点核对换算定额单价项目及补充定额项目套价差异;费用的计取是否准确, 是否根据当地工程造价管理部门颁发的文件及规定、招标文件相应条款确定取费费率。若核对结果出现较大偏差, 则按照协议扣减相应的编标费。实施结果证明, 这样操作提高了招标控制价的准确度, 也减少了审标的工作量, 并且最大限度减少投标方与招标代理机构串通的可能。

(二) 严格投标报价的审核, 杜绝不平衡报价。对于为数不多的高校新建工程项目, 招投标工作一般在工程所在地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完成。以2014年12月完成招标工作的江苏工院学生公寓15#楼为例, 招标控制价为1764.56万元, 中标价为1341.01万元。评标采用的是经评审的合理低价法, 且为资格后审式, 评标委员会的成员共5人, 其中招标人代表1人, 专家4人。评标专家确定方式为:在政府组建的专家库中随机抽取, 抽取结果采用语音系统自动通知。所有程序均按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执行, 全过程接受公众监督, 杜绝了违法违纪行为发生。对于绝大多数修缮、改造项目, 一般由院国资处组织招投标工作, 所有工作在学院内完成。通常评标委员会由基建处代表、院内专家或院外聘请专家组成, 国资处领导、监察与审计处派人员全过程参与监督。采用工程量清单来实施招标工作, 可以将所有的工程量清单统一公布出来, 便于对各投标人的报价进行比较, 也给后面的评标工作带来方便。一般情况下, 高校采用的是经评审的合理低价法, 即在资格条件、专业技术水平、施工组织、项目管理机构人员配备均满足招标工程需要的前提下, 将投标价格作为各投标人的重要竞争点。在对项目的价格评审中, 不仅要评审项目的总报价, 而且要详细分析项目中各子项的报价情况、措施项目及其他项目的报价情况, 检查这些项目报价是否合理。重点审查工程量大、主要材料单价较高的子项, 分析其单价构成是否合理, 有无严重不平衡报价。力争选择出一家报价合理, 既不低于成本价、也不存在严重不平衡报价且技术力量强、信誉良好的施工单位中标, 确保工程质量, 节约工程投资。在结算审计中, 要防止中标单位通过不平衡报价来获得超额利润。不平衡报价是相对通常的平衡报价 (正常报价) 而言的, 指在总报价不变的前提下, 抬高项目中某些分项工程的报价, 而降低另外一些分项工程的报价。这是一种投标策略, 是投标人获得更大利润的一种手段。具体来说, 对于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 他通过研究招标文件和现场勘查, 可能比业主更清楚实际即将发生的工程数量。当发现招标工程量清单存在漏项或两者之间有较大差别时, 就可以通过采用不平衡报价法获得超额利润。对于目前院内一些工期较短的修缮、改造工程来说, 不平衡报价主要表现为“多收钱”, 一般通过分项工程数量变化来调整综合单价实现。为了防止这一现象发生, 建议在保证编标质量的前提下, 评标时做好以下电子清标工作:一是将各投标单位的投标报价的各子目的合价和综合单价与平均价或标底价进行比较, 然后列出综合单价偏差率超过±10%且合价金额与平均值或标底值的偏差金额大于一定数额的条目;二是对超过总造价一定幅度的主材进行清标分析, 计算与基准价的偏离值;三是实施报价合理性扣分, 与合理性分析基准值相比较偏差率超过±10%且合价偏差金额超过一定数额的子目, 每项进行扣分。综上所述, 从源头上约束投标方的不平衡报价。

(三) 力求招标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高校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是为了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来选择合适的承建单位, 从而使项目的投资效益实现最大化, 并避免徇私舞弊。在对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监督过程中, 应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 规范运作。一是严格审查招标文件, 并对评标、定标办法提出建议和意见, 完善招标文件会审、会签制度, 强调职能部门不得以时间紧为由, 规避事前审计, 对报审后招标文件的内容, 职能部门不得擅自作实质性的修改;二是对确定为邀请招标的项目, 审查是否符合招投标法及本单位的相关规定;三是对于投标人方面, 重点审查是否有不具备资质的投标人参与投标, 严禁质级较低的施工企业为了承揽到工程项目挂靠在质级较高的施工企业名下, 在项目中收取高额费用, 又不能确保工程质量, 从而严重损害了建设单位的利益;还应审查有无投标人与招标代理人串通或投标人相互串通, 以弄虚作假的手段中标的情况。

三、提高合同审计的重视度

施工承包合同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订立, 明确承包内容、范围、价款、工期和质量标准等;明确承发包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合理分摊承发包双方的责任风险。合同文本应力求做到依据确凿、条款清晰、措辞准确, 以保证合同的顺利履行, 避免施工中和结算时发生争议。

(一) 重点审查合同中关于施工质量、工期等方面的条款, 明确合同价款约定。施工承包合同从起草到签订、执行的全过程, 监察与审计处必须参与审计监督。重视合同审计, 除认真审查合同的签订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合同文本格式是否正确外, 还应审查合同条款是否与招标文件的相应条款一致, 严格审查合同中关于施工质量、工期及造价等方面的约定。如工程质量、工期未达约定标准的违约责任;停工、窝工造成的损失计算及不可抗力的界定范围等。

1.明确合同中的价款约定是关键点。高校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工程应采用单价合同方式, 即合同约定的工程价款中包含的工程量清单项目综合单价在约定条件内是固定不变的, 只有工程量可以调整。工程量清单项目综合单价在约定条件之外允许调整, 调整的方式和方法应在合同中有所约定。

2.科学合理地选择合同。对于校内大多数修缮、改造项目, 工程范围清楚明确、技术难度较低、施工工期较短, 建议采用总价合同。合同总价一次包定, 固定不变, 即除业主原因导致的增减工程量和设计变更外, 不再因为环境的变化和工程量的增减而变化, 这样有利于业主对工程造价的控制。

总而言之, 必须在合同中就工程实施、结算及保修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责不清、互相扯皮、影响造价、延误工期等因素进行事先约定, 经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确保合同双方严格依约履行各自的义务和职责。

(二) 注重合同细节的评审。施工合同纠纷多数情况下源于工程价款结算方式, 如工程款如何拨付、设计变更单价如何审定、工程量偏差过大情况下综合单价如何调整、人工材料价格异常变动的处理方法及因不可抗力事件导致的费用分摊等。为了避免工程竣工结算时引起价格纠纷, 建议在合同文本中对相关内容事先进行约定。如采用固定单价计价的施工合同, 可在合同中约定综合单价所包含的风险范围和风险费用的计算方法, 在约定的风险范围内综合单价不再调整;同时合同中应明确约定风险范围以外综合单价的调整方法, 若施工期间遇到人工、材料价款变化异常等情况, 应按合同约定的调整方法予以调整。对于工程量清单项目工程量的变化幅度超过15%的, 为维护合同的公平, 应作以下规定:当工程量增加15%以上时, 其增加部分的工程量的综合单价应予调低;当工程量减少15%以上时, 减少后剩余部分的工程量的综合单价应予提高。新综合单价的确定原则和方法包括套用定额、价格信息的采用, 管理费、利润的取定;是否考虑让利幅度, 新增部分分部分项工程量是否计取措施费、规费、税金等。由于招标时工程量清单项目特征描述有误, 与设计施工图纸不符的, 应按新的项目特征确定工程量清单项目的综合单价。其确定原则应由承包商根据投标报价的口径重新计算, 由业主认可之后进行调整。由于招标文件中工程量清单漏项或是非承包人原因的工程变更, 造成增加新的工程量清单项目, 其对应的综合单价按下列方法确定:一是合同中已有适用的综合单价, 按合同中已有的综合单价确定。二是合同中有类似的综合单价, 参照类似的综合单价确定。三是合同中没有适用或类似的综合单价, 由承包人提出综合单价, 经发包人确认后执行。对以独立费形式出现的新增报价, 应规定其最高限额, 若超出规定的最高额度, 则由职能部门会同监察与审计部门共同审定, 作为工程结算的依据。为防止施工单位编制竣工结算时高估冒算, 损害国家利益, 在合同中增加工程审计条款。根据苏教审 (2013) 6号文及学院工程项目审计的相关办法, 约定如下:单项工程核减率超过10%的, 其审计费用全部由施工单位承担, 并由建设单位从施工单位工程款中扣除 (下同) ;单项工程核减率在8%~10% (含10%) 之间的, 其审计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20%, 施工单位承担80%;单项工程核减率在5%~8% (含8%) 之间的, 其审计费用由施工单位承担20%, 建设单位承担80%;单项工程核减率在5%及其以下的, 其审计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四、结语

高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监督是对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和掌控, 为此必须创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 前移审计质量监督关口, 加强事前、事中审计监督, 严格工程竣工结算审计, 及时发现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管理上的薄弱环节, 不断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 有效防止建设资金浪费, 使其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基建、修缮工程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开展基建、修缮工程审计是高校内审工作深化发展的内在需要。针对目前高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中大多重视工程结算审计, 本文总结几年审计实践, 提出应加强事前审计监督, 注重建设项目开工前审计, 特别是招投标及合同订立阶段的审计监督, 力争节约建设资金, 提高投资效益。

关键词:高校基建,修缮工程,事前管理,审计监督

参考文献

[1]姚伽华.浅议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高校基建审计[J].商业经济, 2009, 7:53~55

[2]夏泰龙.浅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14:235

加强党风廉政事前监督机制的思考 篇3

[关键词] 立案 完善 加强

(一)建立与完善刑事立案监督一体化机制建设

刑事立案监督不是侦查监督部门一个部门的工作,它是以侦查监督部门为主体,控申、公诉、反贪、渎检等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的一项综合性检察业务。同时,由于立案监督的案件公安机关配合积极性不高,甚至根本不配合,其办案的干扰、阻力大,有时单靠某一个基层检察院或侦查监督部门难以完成对立案监督案件的调查处理。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刑事立案监督工作要实现新突破,就必须进一步创新立案监督机制,建立起一体化的立案监督模式。

1、建立一体化的立案监督指挥机制。要实行立案监督一体化机制,就必须建立起以省级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市(分)院侦查监督部门和基层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为主体的立案监督三级指挥机制,形成刑事立案监督上下级检察机关“一盘棋”的格局,充分发挥检察领导体制在立案监督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2、建立完善立案监督案件线索的收集管理制度。在立案监督一体化的机制下,要建立起切实有效的线索信息的获取、管理和利用机制。一是要建立信息畅通、来源广泛、形式多樣的立案监督线索信息收集网络。二是建立立案监督线索利用管理制度。三是规范立案监督案件线索程序,确保及时掌握立案监督案件的动态情况。加强督导,防止立而不侦、侦而不结问题的发生。

3、建立立案监督信息数据库。对检察机关办理的立案监督案件,要建立起数据齐备、查询快捷的综合信息数据库,以强化对公安机关监督立案后的跟踪监督,保证立案监督工作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二)完善同有关机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

1、完善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的协调机制,确保监督到位。一是建立备案审查制度。建议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联合发文,要求公安机关法制部门将刑事发案登记表、立案决定书、不立案决定书、撤案决定书、治安处罚卷和劳动教养决定书等有关法律文书材料报送检察机关备案,使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控制,变事后监督为同步监督,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二是信息共享制度。具体处理上可以依托互联网,允许检察机关进入公安网查询立破案情况,也可以实行网络传递,各单位在资料备份存盘的同时发送电子邮件、信息给检察院。对经立案监督、公安机关已经立案的刑事案件要步步紧跟,及时了解案件的进展情况。对久拖不决的要及时进行催办,必要时可以协助公安机关进行侦查。对公安机关立而不侦的案件要报请上一级检察机关通知同级公安机关进行干预。对上级或领导交办案件,限期反馈案件进度情况,以确保立案监督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完善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执纪有效衔接机制。加强与其他行政执法执纪部门的配合,统一认识。可以采取联合行文的方式要求各级国税、地税、工商、质量技术监督、药监和烟草以及监察等部门在行政执法执纪过程中,发现涉嫌犯罪的案件线索时,须及时移送公安机关立案查处,同时报检察机关备案。对行政执法执纪部门已经移送的,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没有立案的案件线索,检察机关将依法行使立案监督权。这样不仅拓宽了案源渠道,也保证了案件质量。

(三)制定检察机关刑事立案监督实施细则

在立法不能及时修改和完善的情况下,上级检察机关应当在不违反立法本意的前提下,依据《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和《规定》,研究制定刑事立案监督实施细则,对刑事立案监督案件的受理、审查、移送、反馈、答复、处置、结案、提请逮捕、移送起诉等各种环节都应当制定明确的时效规定,以提高工作效率,切实保护刑事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1、明确侦查监督部门直接受理立案监督案件。目前,检察机关内部负责立案监督的受理部门是控申部门,根据法定程序受理后,只要确定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即移送侦查监督部门,具体调查和审查工作由侦查监督部门完成。这样不仅分工明确,而且还避免了重复劳动。既然立案监督案件由侦查监督部门专人负责,办案人员可以根据被害人和其他当事人、证人提供的证据材料,紧紧围绕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进行调查核实的,了解案件的事实真相和每一个细节,因而由侦查监督部门直接告知被害人不立案的根据和理由,容易把握尺度,对于具体问题的解答和说明,比控告申诉部门更全面,更具有说服力,有利于做好息诉工作,有效地避免检察机关部门之间意见的不统一。

2、明确告知方式。告知应区别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口头或书面两种形式。根据控告人提供的情况,可以明确判断不属于立案监督范围的,应即时口头答复控告人;对于需要对公安机关材料进行审核和调查取证的,应当实行书面告知制度。并且应当明确规定被害人对立案监督的复议权,这样可以增加检察机关立案监督的透明度,使监督更具公正性。

3、明确办案期限。在设专人专门办理此类案件的基础上,应该明确规定控告申诉部门和侦查监督部门的办案期限,严格限制两部门的办案周期,以期彻底解决立案监督案件久拖不决的现象。

加强党风廉政事前监督机制的思考 篇4

(二)建立制度防范机制,规范用权行为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首先要明确各部门、单位的职能、职责、职权、程序、时效等,按照法规政策的规定进行清理,并重点对单位主要领导干部、关键岗位、人财物管理等方面的职责权限进行清理审核确认。其次,根据权力与责任对等原则,实行定岗、定员、定权、定责。其三,设置权力运行流程图,明确流程各环节的责任人、监督方式,构建一个完整的权力规范、行使和监督体系。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到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并通过不断完善和创新,确保权力始终沿着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运行。一是要增强制度的系统性。在内容设计上,要围绕权力运行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部位,按照明确具体、可操作、管用的要求,重点健全党务、政务、村务和财务工作制度,加强“人、财、物、事”四权运行的规范、约束和监督。在结构设计上,要做到总体制度和实施细则相配套,实体性制度与程序性制度相配套,发挥制度建设的整体合力,形成各种权力相互制衡的格局。二是要维护制度的权威性。要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切实做到有令则行,令行禁止,严格按制度规定行使权力;要加强制度落实的督办检查,纪检监察机关和负有监督职责的相关职能部门要紧密配合,形成监督合力,定期不定期对干部执行制度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违反制度的要采取组织措施、纪律措施等(不搞下不为例,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予以严肃处理;对在制度贯彻落实、监督管理上负有重大责任的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要严格实施责任追究。三是要保持制度的先进性。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权力运行将呈现出新的形式、新的特点和新的规律,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对这些新形式、新特点和新规律的研究,把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借鉴有益作法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有效监督制约权力运行的新机制新体制。四是要研究探索制度的预警性。与时俱进是制度的基本要求,而前瞻性和预警性是制度的本质要求。亡羊补牢毕竟造成了损失,应该说不是我们设计制度的最终目的。一项政策或举措出台后会引起人们在思想上、行为上的哪些“异”动,必须要有一个事前的研究和预测,为制度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目前在监督制约权力运行方面,应当加强建立健全和切实执行以下制度:

1、基层党委“重大事项票决制”,增加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凡涉及重大决策、重要工程、人事任免和大额资金安排等事项全部采取党委(党组)成员无记名投票表决形式进行,进一步健全基层党委重大问题民主决策机制,扩大党内民主,强化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对“一把手”的权力制约,提高基层党委班子整体执政能力。这项制度的执行,要作为上级党组对下级党组巡视的主要内容之一。

2、党政正职“届中经济责任定期审计制”,防止权力异化。积极推行党政正职届中经济责任审计,实现由“离任审计”向“全程审计”的转变。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的主要负责人在任期届满或任期内办理提任、调任、轮岗、退休、辞职、机构裁撤合并前都必须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而且要先免后审。对重点部门和群众反映较大,意见比较集中的领导干部可由组织部门协调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届中审计的结果作为评价、使用、奖惩干部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加强对审计工作责任追究制的制定和执行,杜绝人情审计、关系审计、不负责任审计、不依法审计。

要改进评价办法,增强可操作性。为了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果,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中的作用,迫切需要改进评价方法及标准,增强可操作性。经济责任审计量化评价办法基本思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定量评价部分;定性评价部分和存在主要问题。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评价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定量评价分值为100分,按照下列要素进行量化评价:①主要经济工作指数完成情况20分;②财务管理情况30分;③重大经济决策的合规性、合法性及实施结果20分;④领导干部遵守财经法规和廉政规定10分;⑤审计查明的问题20分。定性评价分为四个等次:好(90―100分)、较好(80―89分)、一般(60―79分)、较差(59分以下)。当审计查明被审计单位(不含下属单位)同时存在下列两条以上问题的,定性评价确定为“较差”等次:①私设小金库,乱支乱用;②单位内部发生违反财经纪律行为受党纪国法处理的;③截留挪用财政专项资金的;④在国有、公用资产处置过程中违规操作造成重大损失的。根据出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决定书、审计建议书、移送处理书,按照量化评价标准进行打分,确定其标准评价等次。

3、试行重点、热点单位“一把手”选任、定期交流制,防止“带病上岗”和打破权力垄断。对重点、热点单位“一把手”的选任,应严把考察关,在年度集中考核的基础上,每个职位实行差额考察(不少于3人),重点是到曾经工作过和居住过的地方找知情人个别深入了解和核实情况。知情人应具有代表性,忌事先通知、兴师动众,注意保密。通过优中选优、精中选尖,尽力防止“带病上岗”。加大对掌握管人、管钱、管工程、管审批等权力的干部交流力度,对部分热点单位主要领导采取定期交流换岗,重新洗牌,每三年调整换岗一次,根据工作表现把每个领导干部都尽可能地调整到最适合其能力特点的岗位上去,做到“人岗相适”,打破“重要单位”领导长期“坐庄”的局面。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各单位主要领导的奋斗热情,激励竞争。有利于完善干部淘汰机制,以“换”代“下”,逐步淘汰,解决领导干部“下”的问题。对经组织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的干部,坚决从现有的领导岗位上调整出来。逐步实现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干部轮岗交流制度化。

4、完善“干部监督网络制”,延伸干部监督的触角。进一步整合纪检、组织、检察、审计、计划、统计、财政、工商、信访等部门对干部勤政廉政的监督信息资源,增加监督的透视点。从对干部8小时内的监督向8小时以外延伸,从干部的工作圈向生活圈延伸,前移监督关口,多角度监督、多侧面考察干部勤廉表现,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同时,聘请社会各界有正义感的人士作为监督员,公布干部监督举报电话号码、电子信箱。通过举报电话和干部监督网,随时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和举报,保证干部监督渠道的畅通。

5、建立“干部监督预警机制”,防微杜渐。以教育为主、预防为主、事前监督为主,通过内警系统和外警系统的协调、双向运作,实现工作的着力点由事后惩戒向事前监督转变,不断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在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基础上,结合领导干部生活、社交圈的表现,不断规范申报内容、申报程序和申报时限。同时,建立科级单位“党政一把手亲属重大事项档案”。对党政一把手亲属的重大事项实行登记备案,登记的内容包括党政一把手家庭成员婚丧嫁娶、工作调动、提升晋级、迁新居、建房、分房、购房以及参与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房地产开发、经商办企业等经营活动的相关情况;防止领导干部借亲属之名,变相以权谋私,接受群众监督,增加干部监督的开放程度,增强领导干部主动接受监督和自我约束、自我防范的意识,逐步养成在监督中工作的习惯。健全“领导干部考察考评结果反馈制度”。加大干部考察监督的力度,使干部考察考评结果更好地运用于干部教育、监督和管理工作,在干部考察结束后的两个月内反馈考察测评结果。反馈内容包括群众对干部本人德能勤绩廉学等方面素质评价情况,对干部的综合评价、任职建议,以及考察中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诫勉谈话,达到预警效果。

(三)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提高用权绩效

从本质上讲,共产党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运用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必须加强“三个结合”,建立与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权力运用的质量和效益。一是领导评价与群众评价相结合。干部权力运用是好是坏、政绩是高是低,不能单独由上级领导下结论,必须充分尊重群众意见,高度重视群众评价。要切实保障群众在干部考核评价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把上级评价和群众评价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同纳入干部评先评优、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健全上级满意、群众称道的双重评价标准,形成正确的用权导向。二是集中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建立权力运行台账或监督卡,对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兴办实事、解决突出问题等与运用权力有关的情况,同时,既到现工作单位考察,又到曾经工作过的单位和住所考察,找知情人了解情况,认真记载,深入调查核实,实行集中考核结果与日常考评结果综合运用,既加强过程监督,又加强结果监督,改变以往重结果,轻过程的作法,及时纠偏防误,杜绝权力“寻租”现象的发生,尽量降低权力运行的成本。三是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把权利运行产生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起来考虑,既充分肯定用数字反映出来的显而易见的政绩 ,又科学评价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潜在政绩,还要客观评价,因条件具备,不努力作为而错失机遇,影响当时和此后一个时期发展的负面政绩 。同时,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责任追究制,确保考核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四)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治理用权失误

权力运行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探索前进的,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失误。必须区别不同情况、不同性质,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各种失误进行有效治理,确保权力运行始终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对由于疏忽大意或水平不高、用权不当造成失误并勇于承担责任的,要采取批评教育方式,引导权力人从个人能力、个人作风、个人德行等方面找原因,责令其限期改正,尽量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对滥用权力造成失误,不从主观上找原因,故意推卸责任或相互推诿责任,或制造假相欺骗组织和群众的,要采取组织措施、纪律措施严肃处理,对损害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各种“渎职”行为,触犯法律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五)理顺监督机制,切实保障各监督主体充分协调发挥作用

目前,普遍存在的“监督无力”现象,与我们拥有形式多样的各种监督是极不相称的。究其原因,监督者不能实施有效监督,并非监督者主观上的不想监督,而是客观上的无法进行监督。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监督者缺乏监督所需要的权力,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监督者与被监督者权力的对等程度的判断标准,权力对比程度越高,监督越有效;程度越低,监督越无效。而实现权力的对等就必须改革权力架构理顺监督机制,使监督者享有充分的权力,避免其权力被已经滥用了的权力所左右或架空。

首先,必须增强专门监督机关――纪检监察部门的权威性,改革权力架构,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保障其监督的抗干扰能力和独立性,必须明确规定纪委履行职责所必须有的规范、干部职权、执纪权限,明确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任免干部、部署工作、业务领导的权力,使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具体化、制度化,具有权威性。其次,必须大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保证司法机关――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屏障真正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司法监督。第三,要切实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和申述权,保护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第四,要重视和支持新闻舆论监督,尽快制定“新闻法”,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第五,要进一步强化民主监督。加强和改进人大对“一府两 院”的监督,把权力运作和廉政情况的审议、监督作为审议年度工作报告时的重点内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可以建立廉政委员会。同时,畅通社会协商对话渠道,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民主监督作用 。第六,要进一步强化对监督者的监督。监督权的异化,即监督者自身权力运行的不正当,是当前监督工作中出现的一个危害极大的不良现象,严重影响监督工作的权威和有效性。必须加大对有监督职权的部门,特别是纪检、监察、检察、法院等监督职能部门的监督力度,严格查处这些部门监督不公或滥用监督权力谋取单位和个人利益的不良行为,促使监督部门尽职尽责公道正派地行使监督权力。总之,我们必须不断地通过体制创新,通过加快立法,使各个监督主体、各种监督形式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使广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观念,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

(六)加快权力运行的法制建设

惩治腐败,建设廉政是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教育的、行政的、法律的多种手段,而在这诸多的手段中,法律无疑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为此,必须加强廉政法制化建设,树立法律权威,把廉政建设的立足点放在不以个人品质和意志为转移,从而保证社会控制、廉政建设的制度化、经常化和有序化。

首先,要大力加强和完善廉政立法。要以法律形式明确界定是非,用客观标准确认廉政、腐败的内含和处延,用法律法规衡量国家公务人员是否违背人民的意志,是否有违法乱纪、徇私舞弊等腐败行为。廉政立法的目的在于规范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行为,这是将廉政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一百多个法律、法规性文件及政策性文件。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就总体而言,属于法律规定的不多,政策性规定占据主要地位;缺乏整体性和配套性;应急性多,稳定性少;惩罚性规定较多,预防性规定较少;原则性强,操作性差。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廉政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不能适应反腐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完善廉政立法,我们应当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制定《廉政法》、《反贪污贿赂法》、《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经济活动实名法》等,以便把廉政以及监督机关的职能、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明确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禁止做的,违反了就要受到什么样的处罚,是公职人员必须遵守的具体规范,对权力进行有效的制衡。除了重视制定有关事后惩戒性的法规外,更要加强预防性法规的制定,逐步建立起一套严密的严格的廉政法律体系。

加强党风廉政事前监督机制的思考 篇5

中共凉伞镇委员会

凉伞镇人民政府

(2012年2月22日)

为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堵塞农村监督体制上的漏洞,实现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根据县纪委、县农村工作部的部署,凉伞镇率先在所辖的17个行政村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现将我镇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依法依规,建立组织 一是领导重视,成立机构。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任副组长,联村领导及其他科级干部为成员的村务监督委员会选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镇的村务监督委员会选举工作。二是领会精神,制定方案。制定了《凉伞镇村务监督委员会选举实施方案》,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工作职责、人员构成、候选人的产生和审核、正式选举的程序以及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权利与义务、完成时限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和严格要求,为我镇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建立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三是以会代训,提高素质。镇党委于12月16日组织召开由全体镇干部职工及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以及村纪检员参加的村务监督委员会选举工作培训会议,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对我镇村务监督委员会选举工作进行深入细致的安排与部署,通过培训,工作人员进一步吃透

上级文件精神,熟悉操作规程,提高了业务水平,为严格依法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宣传发动,舆论引导。我镇始终把宣传工作贯穿于选举工作的各个环节,主要通过召开培训会议、张贴宣传标语、悬挂过街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指导思想、目的意义、方法步骤及有关法律法规,使村干部和群众深入了解村务监督委员会选举的重要性、原则方法和程序步骤,使选举工作家喻户晓,激发了选民的参选热情,调动了村民参与选举的积极性,为整个选举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五是科学把关,确定人选。候选人的确定,是整个选举工作的关键环节,镇党委、政府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慎重把关,合理确定候选人。主任候选人由各村党支部会提名,镇党委、政府审核后确定,推荐村党支部成员或政治素质好、群众威望高的党员作为主任候选人;其他委员候选人由村民自荐或村民联名推荐,并经村党支部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确定。六是严格标准,规范程序。根据本镇各村实际情况,镇党委经充分酝酿并研究决定,各村村务监督委员会设主任1名、委员2名。我镇村务监督委员会选举工作在驻村干部监督指导下,由各村党支部主持召开全体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选举,共一张选票。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实行等额选举的办法产生,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实行差额选举的办法产生,差额不少于1名。各村结合实际,确定村务监督委员会选举日期、选举方式,并提前三天向全体村民公告,确保过半数选民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参加投票选举。截至1月10日,全镇17个村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已全部选举产生。共选出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51人,其中离任村支部书记6名,党员36名。

二、规范制度,夯实基础

为使监督工作有章可依、违章必究,我们建立了五项工作制度,使村级工作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工作规范有序。一是明确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定位。通过阐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关系、工作职能等准确把握自身定位。在监督中自觉做到参与不干预、帮忙不添乱、履职不对立,把监督权用准、用活、用出水平。二是明确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议事规则。规定村务监督委员会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内部决定事项采取民主协商、民主表决的方式进行,过半数同意即可通过讨论事项。当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意见与村支“两委”意见不一致时,可提交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决议。三是明确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职责权限。明确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的8项职能、权力和义务以及监督村务公开的程序和内容。四是建立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及村务监督委员会民主议事制度。我镇把每月的1日定为民主议事日,对村里的重大事项进行集体商议。五是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考核制度。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支”两委干部一起接受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的民主评议,镇纪委安排驻村干部指导民主评议工作。民主评议每年进行一次,确因原则性不强、工作不力等原因,且连续两年被评议为不称职的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应当主动辞职;拒不辞职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罢免程序参照产生程序。

三、加强培训,提升素质

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村干部不理解,群众不了解,村务监督委员会不知如何干,因此加强培训、努力提升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的自身素质是关键。一是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各村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后,我镇召开专题培训会,参会人员包括村支监“三委”成员,更有镇党代表、人大代表和群众代表,使这项全新的工作得到村支两委的高度重视,自觉接受监督。同时,村务监督委员会自身的工作也要自觉的接受群众的监督。通过培训,使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了解自身的工作职能、权力和义务、监督的程序和内容,不断提高自身的履职能力。二是实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向镇纪委季度报告制度。每个季度的最后一天为村务监督委员会向镇纪委报告工作日。报告内容包括参加村支两委会议情况、开展财务监督收支情况、开展村务公开监督情况、开展重要事项监督情况以及向村支两委反映社情民意情况、释疑解惑和协助村支两委调解矛盾纠纷情况。报告形式分上交季度报表和口头汇报两种形式,对各村的党风廉政建设状况、存在的问题、措施建议等进行交流,不断在实践中规范和完善工作制度。三是每半年对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进行业务培训,主要培训内容包括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相关文件、财经知识、农村法律知识以及规范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的相关业务知识,使各村务监督委员会尽快进入角色,高效

履职。

四、明确重点,凸显实效

我镇要求村务监督委员会从重大决策、重点项目、财务支出、惠民政策落实等四个方面扎实开展监督工作。

一是重大决策和重点项目的实施必须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执行。各村村务监督委员会对凡涉及到征地拆迁、重大工程建设招投标、施工质量、工程验收以及工程款拨付等进行全过程监督,积极帮助村支“两委”出主意、当参谋。一方面杜绝了“拍脑袋决策”及腐败现象,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村民对村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镇明确规定:各村2000元以上的项目全部实行招投标。

二是财务支出严格按程序进行审批。村级财务事项发生时,必须取得有效的凭证,由经手人签字并注明用途后,交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审查签署意见并盖章,再由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联签后,报镇财政所审核入账。全镇明确规定:各村2000元以上的支出,必须有全体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签名才能入账。

如何做好基层财政管理事前监督 篇6

【关键词】基层财政;事前监督;财政管理

一、前言

只有经济不断发展才能推进国家的不断进步,而经济发展的前提就是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工作是国家建设发展的基石,为国家的基础建设提供了最大的经济保障。虽然最近几年各级地方政府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也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以约束财务工作者的不当行为和维护财务工作的有效秩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依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各级地方政府领导已经充分意识到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根本是抓好基层财政管理的事前监督管理工作。

二、我国基层财政监督工作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依仗着国家合理的经济制度和有效的财政监督机制等因素,国内经济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一些基层的财政监督管理问题就开始慢慢显现出来。而财政监督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监督财政部门是否有效的其职能,纠正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违规违法行为,并维持国家良好的经济秩序,以确保经常发展处于不断加速的状态。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无法忽视的财政监督问题,影响着国家良好的经济秩序。

三、基层财政管理事前监督的重要性

1.加强基层财政事前监督管理可以提高基层财政管理的水平

基层财政事前监督管理是基层财政管理的基础,是确保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的前提。在实际的工作中,如果能将基层财政事前监督管理工作做好,不但可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且可以转变基层财政的职能,更可以弥补一些财政管理制度中存在的缺失。基层财政事前监督工作可以限制资金支持处于合理的范围,确保资金的使用安全,而且可以提升财政管理的水平,以实现基础财政工作可持续的平稳发展,进而提高基层财政的管理水平。

2.加强基层财政事前监督管理可以构建出基层反腐的第一道防线

基层财政事前监督管理工作可以强制财政支出的规范化,从根源杜绝个人的虚假财务报销,弥补财务管理制度中的一些漏洞。在确保财政支出规范的同时,消除了一些资金使用的风险,从而完善了基础财务管理工作。以上问题往往是基层腐败的源头,加强基层财政事前监督管理可以有效的抑制腐败思想的蔓延,为基层反腐工作构建出第一道防线。

3.加强基层财政事前监督管理可以促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升

基层财政事前监督管理可以有效的控制财政问题的发生,将问题控制在萌芽阶段,从而提高了使用资金时的安全性,避免了财政资金的损失。因此,基层财政事前监督管理工作杜绝了资金使用时过于随意的现象,在减少了不合理支出的同时,优化了资金的使用方式,进而实现了提升资金使用收益的目的。

四、忽视基层财政管理事前监督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危害性

在习近平总书记开始执政之后,对于国家的反腐倡廉工作高度重视,至今已有多位高官被拉下马,引来基础民众的欢呼之声。但是,这从侧面反映出了一些问题,就是这些被拉下马的高官已经贪污数年,并且情节极为严重,为什么在习总书记上台之前没有被查出来,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基层反腐工作不到位。

近几年不断出现的输油管线爆炸、油库爆炸和基层工作人员挪用公款的情况时有发生,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导致这些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基层财政事前监督管理工作存在缺陷,导致财务监督不到位,使得财务管理制度失去对于个人的约束力,个人在实际工作时,为牟取更多了利益,无视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破坏了财政平稳发展的秩序,直接影响了资金的不合理,甚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基层政权的稳定和发展。

五、分析基层财政管理事前监督不到位的原因

经过多年来的仔细观察,分析基层财政管理事前监督不到位的原因如下:

1.财务管理的源头缺乏约束力

经过多年来形成的工作经验形成了陋习,财务工作人员已经形成了见票做账、见票报销的工作习惯,完全没有监督作用。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对于源头的资金支出也就毫无约束力,这直接导致了挪用公款、资金支付不规范和专项资金落实不不到位等情况的发生。在缺失源头约束的情况下,开虚假发票报销、多开金额报销的情况屡见不鲜,导致了财政支出管理难度增加,为政府和企业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财务机构人事任命机制不合理

在社会主义新形势下,对于基层财政的要求更为科学化和精细化。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财政管理部门作为地方地方政府的下属机构,没有人事任命的权利。在表面上看来,这样的人事管理方式不存在较大的问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地方政府主管领导过多干预财政部门人事任命的情况,财政部门在失去了权威性和独立性之后,很多工作都难以开展,无法彻底实现财务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

3.财政预算编制缺乏前瞻性且执行力不强

大部分财务工作人员在编制预算时,经常会参照以往预算资料,既不会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也会考虑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更加具备前瞻性,完全是敷衍了事,然而这样的预算是缺乏前瞻性和针对性的。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发生财务支出超出预算的情况。

六、做好基层财政管理事前监督工作的措施

经过对以往出现问题的总结,做好基层财政管理的事前监督工作并非无法实现的。具体措施如下:

1.提高财务源头的约束力

首先,要完善财务监管制度,建立符合单位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并严格眼前财务工作人员认真执行。然后,要设置监管部门,对于财务工作人员履行自身职责和单位管理制度的情况进行全面监管,从而提高财务源头的约束力。

2.调整财政机构人事任命机制

为实现基础财务更为科学化和精细化的目的,首先要赋予财务机构更多的权利,以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具权威性和独立性,使其在执行工作的过程中,不会因为不必要的外界因素而干扰,以至于影响工作顺利的顺利进行。然后,本着工作以人为本的原则,所有的财务工作都需要适当的人选来完成。在人事任命工作中,财务机构应有其能力执行的权利,财务机构主管应仔细观察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将财务工作完成精细的划分之后,合理的安排给恰当的人选。最后,财务机构应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于工作认真、成绩突出和进步较大的优秀人才,给予奖励,对于那些浑水摸鱼、不能完成领导所交代的任务,并且工作态度消极的人员,应给予适当的惩罚,情节恶劣的,可以直接辞退。

3.财政预算编制应结合实际且具有前瞻性

财务人员在编制预算时,必须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不断变化的社会大环境,并为单位的长远发展做出全面的考虑。编制好的预算必须经过反复的推敲,在主管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预算进行财务支出,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七、结论

财政工作好似一座摩天大楼,而基层的财政管理工作就是摩天大楼的基础,如果能做好基层财政管理的事前监督工作,就能确保摩天大楼的基础稳固。因此,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主管领导必须对基层财政管理的事前监督工作高度重视,虽然该项工作非常繁琐,并且工作量大,但是只要可以将工作合理的分工、精细的安排部署和上下步调一致的执行工作,即可做好基层财政管理的事前监督工作,所以,各级地方政府的财务主管只要有决心和耐心就可以把基层财政管理事前监督工作做好,并为国家的财政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推进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薇.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中财政监督职能定位探讨[J].财政监督,2014,13:36-39.

[2]谢助民.基层财政监督转型的调查与思考——以湖南省永州市基层财政监督工作为例[J].财政监督,2014,13:53-55.

[3]王继英.如何加强县级财政监督检查[J].财经界(学术版),2014,19:25+30.

上一篇:合作培养协议书下一篇:考研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