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2024-07-07

市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共8篇)

市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篇1

市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市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扶贫开发,消除贫困,脱贫致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深入推进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最终要进行全社会动员,集中全社会的力量,以社会大扶贫打赢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一、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要求和面临的困难 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要工作长抓不懈。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1〕:一是贫困群众生产生活

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二是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三是扶贫事业教育培训效果明显,培训转移就业率大幅度提高;四是各项社会事业明显进步,保障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医疗保险、住房等进一步巩固。面对新的十年扶贫开发工作,中央和自治区分别制定并出台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新一轮扶贫工作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稳步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标准调高至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到2015年重点县的贫困村民年人均收入要达到5000元,最终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发展差距。可见,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任务更加繁重,使命更加光荣。然而,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是在面临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财力日益强大、社会物质财富日益丰富、扶贫基础日益牢固等空前的机遇下,也同时面临诸多的

困难: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制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农村贫困人口依然多,发展差距依然大;二是贫困人口多处于山区或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脆弱,项目建设及生产投入成本相对较高;三是贫困地区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产业化发展滞后,带动能力差,贫困人口参与产业化项目不易;四是返贫问题突出,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大;五是地方扶贫机构有弱化趋势,部门及社会参与扶贫意识淡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人民生活群困难局面难以改善,有自然生产、生存环境条件因素,人本身自然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他们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较少,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关心较少。因此,脱贫工作任重道远,加快脱贫致富必须找准切入点。

二、可借鉴的扶贫开发成功典范

市的扶贫集团〔2〕---社会大扶贫的方式开展扶贫工作可以借鉴。市是中央的

直辖市,渝中是经济发达区,渝东南、渝东北为集中连地贫困地区,面积占全市2/3,人口占全市的44%,全市有个贫困村处于500-米海拔地区。市的扶贫开发以扶贫集团方式进行,所有市直单位和实力雄厚的企业组成18个扶贫集团对口帮扶18个贫困县,集团领导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挂帅,具体的做法是:一是市委市政府出台有关扶贫工作文件,成立领导机构,组建扶贫集团;二是每个市直成员单位下派干部指导工作,集团每年开两次工作会议;三是每个扶贫集团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帮扶内容,定点到村、到户、到人。

市人大扶贫集团,由市人大常委会牵头,有市水利厅、西南大学及民营企业等19个成员单位,对口帮扶忠10县。扶贫集团下设办公室,每年召开联席会议、联络员会议,开展各种慰问活动和检查督促活动等。扶贫集团主要是从发挥资金优势、物能优势、科技优势、智力优势等,采用九种模式,开展扶贫。

九种模式:一是教育扶贫,建立助学金,送书、送电脑、培训师资等;二是医疗扶贫,帮助乡镇、村改善医疗卫生条件院条件,组织市医院医生义务诊疗;三是文化扶贫,送戏、送图书、送致富脱贫典型进村入户;四是科技扶贫,发挥大学优势传授技术;五是水利扶贫,水利建设项目安排上倾斜,优先人饮、灌溉;六是产业扶贫,引导发展生产,增强造血功能;七是交通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的交通设施;八是劳务扶贫,对贫困户进行建卡,组织劳务输出创收,每个贫困家庭有1人以上转移就业;九是旅游扶贫,引导农民挖掘优势发展农家乐,市政府出台政策引导市民、干部到农家乐旅游促贫困农民增收。

同时,市还建立了单位、企业、个人对口贫困村帮扶制度开展扶贫工作。市人大创建了人大代表帮扶活动,市、县、乡三级6万名人大代表联系了6万个贫困户。市委组织部号召每一个党员联系一个贫困户,每个党员每年拿出一个月

工资资助贫困户发展生产。市人大扶贫集团工作成效十分显著,最近的5年共为忠县争取到位扶贫资金亿元,年均近亿元,是财政项目扶贫资金的近12倍,还引进15个项目。

市的扶贫集团只是一个具有社会性质,是行善,只做帮扶工作,助推扶贫工作的社会组织。其所从事的只是履行一个扶贫责任的问题。正是这样一个“集团”有效运行,使社会上的每个单位、每个公民很好履行了一个扶贫济困责任,人们的良知以此为平台得到尽情展现。重庆扶贫集团模式,能将政府部门的组织和管理优势、发达地区的优势、科研院校的科技信息优势、工商企业的市场优势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优势,同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推动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人才培训等等,整体发挥了集团的综合优势,特别是在资金资源筹集、项目实施方面,充分体现了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

三、以社会大扶贫打赢扶贫攻坚战

社会扶贫工作具有坚实的基础 1.《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提出了以项目扶贫、部门扶贫、社会扶贫及国际合作等扶贫方式,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自治区人民政府的下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展工作方案的通知》指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总书记倡导:“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可见,社会扶贫是扶贫开发的组成部分,是扶贫开发的一支力量,同时更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中坚力量,开展社会大扶贫有坚实的政策基础。

2.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开展社会扶贫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3.中华民族就有扶贫济困、乐善如施、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社会扶贫具有深厚的人文基础。

转移观念,建立社会大扶贫的思想意识 1.扶贫的本质。扶贫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通过帮扶等各种形式发挥需要帮扶地区主观能动性,将需要帮扶地区自身的资源和帮扶的优势结合,强强联合使需要帮扶地区真真正正脱贫致富,使帮扶事业由输血型转变成造血式扶贫,形成良性循环。2.扶贫方式〔3〕。在扶贫分类上,把政府专职机构扶贫称为政府扶贫,把政府非专职机构的扶贫行为划入社会扶贫范畴,把政府非专职机构的扶贫称为社会扶贫。由此,社会扶贫也就包括政府非专职机构扶贫和非政府组织扶贫。社会扶贫和政府扶贫行为上,分别是前者做份外之事,后者做份内之事。3.扶贫资金的来源。政府专职机构扶贫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预算拨款。社会资金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直接来自社会捐赠,如企业、社团和个人捐赠,具有显著的社会扶贫特征;二是间接来自社会捐赠,即经济发达地区政府把管辖区

纳税人创造的财政收入捐赠给管辖区外的贫困农民;三是资源使用权的转移,也就是政府部门将他们使用的专项财政资金配置到扶贫点上。可见,政府扶贫资金来源具有很强的局限性,而社会扶贫资金来源及其广泛。4.新的扶贫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各式各样的慈善、爱心捐助都已成为时尚,特别是以社会公益事业为目标的非政府组织得到了发展。非政府组织动员社会资源以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力量。在社会扶贫事业成为我们一种责任的情况下,充分引导和利用好这一力量,将有力助推扶贫工作。因此建立起社会大扶贫的理念,就是建立一种扶贫创新理念,建立一种扶贫新模式。营造良好的扶贫环境,广泛开展社会扶贫

1.强化宣传,切实提高全社会做好扶贫工作的认识,营造良好的扶贫范围。行

动源于认识,有什么样的认识基础,就有什么样的工作动力。因此,充分发挥我党宣传工作的优势,广泛宣传扶贫工作重要性,增强扶贫工作的责任感,使全社会将扶贫作为自己份内的事,人人参与、人人出力,营造健康、积极的社会扶贫氛围。毛主席曾说共产党人最怕就是怕“认真”两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证明,共产党人认定的事,下定决心的要干的事情,没有干不成功的。因此,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优势。

2.强化领导,人人参与,从领导做起,从干部做起,从党员做起,从上到下,从领导到广大干部群众,心怀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的疾苦,为贫困人口,为扶贫工作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扶贫工作必将取得巨大的成就。

3.创新扶贫组织机构和扶贫方式方法,扶出真实效。广泛开展社会扶贫工作,最终就是通过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非专职

扶贫部门的行动有效衔接,实现政府扶贫济困的功能。因此,必须创新扶贫组织机构和扶贫方式。一是探索建立符合实际,便于操作,群众认可的扶贫对点识别方法,确保把最需要扶持的贫困对象纳入扶贫扶助范围,并建档立卡。当前全区正在开展的农村贫困对象的识别及建档立卡,是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切实抓紧抓好,迅速推进,按时完成。二是创新各种扶贫机构,如构建扶贫实体,组建扶贫集团,培育非政府扶贫组织,培育非营利性扶贫企业等等,以此为扶贫载体,扎实开展扶贫工作。三是创新扶贫方法,如建立和完善国家行政事业、企业单位定点扶贫制度。采取结对子帮扶、非公有组织帮扶、扶贫志愿者扶贫等方式帮扶。同时可以探索推行领导干部一对一结对子,党员、团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对一结对子帮扶,号召民主党派人士,社会公民结对子一对一帮扶等。四是广泛筹集扶贫资金,扶出真实效。当尽可能

加大农村扶贫资金预算,加强政府扶贫工作的同时,尽可能采取有效的办法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到社会扶贫工作当中。如对政府非专职扶贫部门,通过政府强制性政策措施,调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扶贫工作之中。通过各种社会扶贫组织机构筹集筹集社会扶贫资金,以多种方式如爱心人士捐赠、社会公益演出等等方式,筹集社会扶贫资金。

总而言之,坚持“能力有大小,爱心无贵贱,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理念,通过全社会动员,全民行动,有效开展社会大扶贫工作,最终打赢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参考资料: 〔1〕《中国农村扶贫纲要》;

〔2〕笔者于4月份参加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贫困县班子成员扶贫专题主选培训班,在市学习,市领导介绍;

〔3〕中国社会扶贫研究丛书。

市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篇2

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党组认真学习习总书记扶贫开发的重要讲话精神,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 (中办发 [2014]25号) , 扎实推进江西省扶贫开发工作。

一、坚定一个目标

就是到2020年, 要实现扶贫开发总体目标“两不愁、三保障、一个高于、一个接近、一个扭转”, 即“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 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习近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 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 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 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那也不是社会主义。”这指明, 扶贫开发要始终以消除贫困为首要任务, 以改善民生为基本目的, 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方向, 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 从而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针对贫困现象、贫困地区发展条件、贫困对象发展能力, 我省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 方案提出力争2018年、确保2020年达到“三个显著”的目标:一是贫困现象显著改观。全省现有328万低于2300元扶贫标准的扶贫对象人口中大多数人均年收入达到4600元以上, 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9.2% 降到3% 以下;保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高于全省年均增幅, 重点扶贫攻坚的38个县 (市、区) 和3400个贫困村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75% 以上。到2020年, 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二是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贫困村的新农村建设全面完成, 居住条件不适地区的贫困农户得到搬迁安置, 贫困农村基础设施显著加强, 支撑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扭转。三是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活力、职业技能素质大幅提升, 农民合作经营机制成熟完善, 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奔小康的战斗堡垒作用坚强有力。

二、突出两个重点

习近平同志强调:“‘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 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 这样才有重点。”习近平同志还指出:“抓扶贫开发, 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 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突出精准扶贫到户和片区规划实施就是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两个重点。现阶段提出了“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理念, 这就要求在统筹扶贫规划、城镇化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和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通过区域整体开发改善发展条件和环境的同时, 也要注重扶贫到户工作, 瞄准贫困村、贫困户, 一家一户摸情况, 逐村逐户搞帮扶, 把党和政府关于扶贫的政策、措施、资金、项目落实好, 确保做到精准扶贫到户。区域战略上坚持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 战术上坚持扶贫到村到户, 做到扶真贫、真扶贫。根据这一新情况新任务, 省扶贫和移民办及时纠正了以往只片面看到区域发展的作用, 认为区域发展可以代替扶贫开发, 所以扶贫资金往往被整合到大的基础建设项目或龙头企业发展中的简单做法。从社会进程来看, 区域经济发展了, 贫困对象也有发展, 但如果不同时进行扶贫扶弱, 势必造成更大的发展差距。当然, 单纯扶贫开发也不能代替区域发展, 那只能是低水平的扶贫, 所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两者不可偏废。

三、培育三个品牌

乘东风推进扶贫开发 篇3

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方位的,全面的,系统的,凡是农村的一片有关方面,都包含在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之中。

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主要是解决农村中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致富问题。因此,扶贫开发当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坚同志讲得很明确,扶贫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新农村建没的重要组成。现在全国各地按照中央的要求,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到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的大局之中,这正说明,扶贫开发不是不重要了,而是更加重要了。我们扶贫开发工作战线的同志,要抓住机遇,自觉地把认识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上来,乘新农村建设的东风,把扶贫开发工作大步地向前推进。

乘新农村建设东风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要找准扶贫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位置。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就是五句话二十个字。这五句话看似简单,其实则不然,这是一个高标准的奋斗目标,涉及到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几乎一切领域。我们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在面对关系到我国现代化问题的重大历史任务时,首先就要善于认清形势,分析形势,找准我们扶贫开发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位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全面的,而我们的扶贫开发工作是具体的,是根据中央精神,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出发,承担着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任务的。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包括了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脱贫致富的问题。如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怎么去建设现代化的农村呢?把扶贫开发工作边缘化、淡化,甚至以新农村建设为由取消扶贫开发工作的作法是十分错误的。因此,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不要扶贫开发工作了,正相反,扶贫开发工作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贫困人口的问题不解决好,新农村建设就不能算完成。

乘新农村建设东风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是农业现代化问题。我国虽然目前已经具备“以城带乡、以工辅农”的经济实力,但这还不够,还需要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努力。穷人的问题不单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单靠某一个部门的力量,肯定不如举国上下的共同力量。因此,我们讲乘新农村建设的东风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就是要自觉地把扶贫开发工作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之中去,要心往新农村建设上想,劲往扶贫开发上使,通过我们瞄准穷人,帮助穷人的实际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一起步入现代化农村的新天地。

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篇4

一、背景与概况整村推进是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为对象,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为目标,整合资源、科学规划、集中投入、规范运作、分批实施、逐村验收的扶贫开发工作方式。同和镇利道村是十二五期间XX县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第一批贫困村,该村位于北部山区同和镇的东面,依山傍水,距离乡镇行政中心7公里,全村有22个自然屯,1138户4203人,行政辖区面积 112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064.35亩(旱地1966.35亩,水田1398亩),林地面积8380亩,其他用地5445.9亩,人均耕地 0.729亩。领取低保救助金415人,五保户36人,扶贫对象1767人。底人均纯收入4678元,比上年度3055元增加了 545元,增幅达17.8%。

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情况两年来,利道村村两委干部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贫困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多部门协力扶贫,群众积极参与,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加强自我发展能力,民主管理,树新风,整体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一)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施整村推进以来,利道村共修建村屯道路13条13.81公里,4座桥梁603延米,投入财政资金619.3万元,解决了全村群众交通运输难和山区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投入17万元改造水利灌溉设施,解决了420多亩农田灌溉用水,保证了粮食的稳定增产。

(二)特色产业发展良好,确保贫困群众增收有支撑一是结合本村优势,大力发展种植业。种植高产木薯2500多亩,沙糖桔375亩,林木种植杉树苗800多亩,种植4500棵名贵树苗。特色产业慢慢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大大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收入。二是养殖业形势喜人。积极扶持村里的2个生态养殖场,养殖母猪138头,年出栏肉猪1000多头;养殖鱼场1个,年产3500多尾鲜活鱼;投资20多万元新建养殖竹鼠场1个;组织养殖三黄鸡4.92万羽,投入财政资金40万元。通过整合资金,正确引导,贫困村群众增强了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信心。

(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整村推进以来,利道村投入资金134.92万元用于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建设。一是继续完善村委办公用房、办公设备、计生服务设施以及其他设施等。二是对校舍进行维修改造,解决了贫困村子女上学难和师生住宿难的问题。三是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8-45岁的劳动力287人,使贫困群众掌握1-2门科学种养技术,为致富打下了基础。四是新建1所村级卫生室,解决了村民就医难的问题。五是新建1所敬老院,保障五保户老有所居、老有所乐。六是建成旺社屯文化活动中心,解决了村民闲暇时间的学习活动,同时让群众学到很多种养知识,丰富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七是改造危房户39户,使人民安居乐业。到20底,利道村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4320人,参合率达100%,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089人,占应参加养老保险人数的80%。社会事业综合发展,大大地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养老等方面全方位发展,以解决贫困人口生计和建设五保新村为突破口,把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公益事业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五保新村的建成,为五保老人提供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居的场所。文化娱乐中心的建成,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四)围绕基层组织建设工程,增强脱贫致富能力村两委干部认清形势,利用作为整村推进重点村的.有利时机,认真规划,组织群众积极参与整村推进工作,几年来共组织群众筹资52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在组织群众,发展经济,维护稳定,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扶贫开发等方面发挥致富带头人的作用,有力推动了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的纵深发展。

三、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高度重视,有效落实整村推进工作在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工作中,县委、县政府四家班子领导亲自挂点贫困村,并选派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乡镇党委、政府成立相关挂村工作队,村级也相应成立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组织领导机构,形成上下贯通、行之有效的组织保障。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通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产业结构,培育贫困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二)立足实际,科学制定扶贫开发规划利道村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中,严格按照要求,整体推进,群众参与,合理规划。遵循村民广泛参与,贫困户优先受益,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的要求,对本村村情、产业结构、贫困现状及致贫原因、发展思路等方面进行调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根据实际,从促进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科技教育、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讨论在整村推进中应选择的项目,并对所选项目从必要性、可行性、长效性等方面进行科学论证,最后确定项目,制定出既能带动贫困户增收,又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促进该村全面进步的思路和措施,同时还兼顾了扶贫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的扶贫开发规划。

(三)抓住工作重点,促进整村推进工作顺利发展在整村推进工作中,坚持政府引导,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帮助农民在产业调整和项目选择上找准切入点,抓重点,积极探索和寻找一条符合村情、民情、户情的脱贫致富新途径。

1.抓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利道村把优化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重点,积极为“生态养殖场”做好各方面服务工作,组织养殖三黄鸡,种植沙糖桔、高产木薯、鸡骨草和篙竹,靠山吃山,发动群众种植杉木和松木等等。

2.围绕“千场培训促发展”活动,主动送培训下乡,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扶贫先扶智,针对农村种养水平相对落后的现状,结合产业发展,组织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使贫困农户掌握1-2门科学种养技术,并组织村两委干部参加骨干培训,通过骨干带动本村群众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市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篇5

自检自查报告

市纪委: 市扶贫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市委《中共曲靖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的意见》(曲发„2011‟11号)的要求,从加强扶贫开发的工作实际出发,立足岗位,发挥职能,认真实践,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推进发展,促进社会管理和谐进步。

一、大力抓好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夯实“社会管理创新”基础。

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地开展好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2011年以来,全市扶贫总投入10.91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扶贫资金2.49亿元(中央及省级投入2.1亿元,市级投入1459万元,县级投入2506万元),整合部门项目资金1.15亿元,群众自筹2.1亿元,小额信贷扶贫资金4.51亿元,扶贫贴息贷款6600万元。所实施的各类项目及资金投入情况如下: 宣威市阿都乡“整乡推进”建设完成项目投资2.13亿元;宣威市普立乡、会泽县大桥乡省级“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点2011年投入500万元;590个省级整村推进重点村扶持中央及省级扶贫资金8850万元;2572户扶贫安居工程扶持中央财政扶贫资金2572万元;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转移安置2200人,扶持财政资金1200万元,项目涉及7个县、15个迁入点、495户、2200人;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1.45万人补助890万元;投入革命老区建设资金750万元,覆盖23个村、5034户、20985人;投放产业扶贫资金910万元、贫困村互助资金210万元;全市投放扶贫到户贷款4.51亿元,扶持贴息及奖补资金1805万元;9个扶贫贴息贷款项目发放贷款6600万元,扶持贴息198万元。

通过以上扶贫项目的实施和资金投入,解决6万农村贫困人口温饱任务如期完成。

二、抓实扶贫开发基础性工作,提升“社会管理创新”水平。

一是抓实贫困监测与扶贫统计工作。把贫困对象瞄准,把贫困区域瞄准,真实掌握贫困现状,确保扶贫开发决策才更加科学。二是突出抓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在非重点县全面铺开“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对农村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低保等方式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做到应保尽保;对于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贫困人口,则全面实施扶贫开发政策,实行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努力做到应扶尽扶。三是认真抓好扶贫项目监管。从过去注重扶贫项目资金分配转向注重项目资金监管,抓好今年的项目备案工作,用好加强资金监管的权利,推进扶贫开发项目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四是夯实基层组织。认真落实贫困地区人才支持计划,培训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帮助贫困村建班子、带队伍、抓发展,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切实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三、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建好“社会管理创新”平台。立足服务贫困地区群众,关心贫困地区群众,认真履好职责,充分发挥扶贫开发工作构建和谐社会“共振器”作用。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领导机构,结合下半年的人员变动将领导小组调整为以许云华主任为组长的7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由李玲兼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二是健全工作机制。针对扶贫部门工作职责,不断完善内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依法行政的有关规定,结合“四群”教育活动,将责任分解到机关各科室,落实到岗位,细化到人,做到职责明确,制度健全,责任落实。三是进一步完善政务信息查询96128专线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根据市政府的要求,扶贫办为开展96128专线查询工作配备了两名兼职人员和安装一部专用于96128接听的电话(0874-3124900),严格实行AB角制和按照省、市有关96128接听服务规范执行,实现在工作时间内无障碍接听群众的电话查询,及时帮助贫困地区群众破解扶贫开发工作的难题。

全市扶贫开发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全市扶贫开发是长期历史任务。目前,按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新贫困标准,全市有贫困人口20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31.7%,占全省贫困人口的13%,且呈“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状态,遍布全市9个县(市)区,扶贫开发仍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二是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艰巨。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贫困人口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会泽、宣威两个片区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需实施项目多、投资大,地方财政较为困难,资金缺口较大。跨区域协调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制约了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

下一步,市扶贫办将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决策部署,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定不移地瞄准贫困群体和贫困对象,以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以乌蒙山区、石漠化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特殊贫困地区、边界结合地区为扶贫开发主战场,以“整村推进”、“整乡推进”连片开发、产业扶贫、易地扶贫、劳动力培训和转移输出就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机制、整合资源,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更加注重产业培育,增强发展后劲;更加注重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提升扶贫开发水平,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XX市科技信息化推进工作报告 篇6

当好实现现代制造业强市的助推器

市科技局局长 张 燕(2004年6月11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暨项目招标结果发布会”,主要目的是回顾总结近年来我市在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情况,明确下一阶段的目标任务,动员和激励广大企业以制造业信息化为切入点,加快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切实增强持续竞争力。下面,我代表市科技局讲三方面意见:

一、过去工作的回顾

我市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市,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了机电、化工、纺织、服装等为重点的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制造业信息化作为全面提升制造业的创新和竞争能力,加快制造业现代化进程的有效技术途径,对我市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具有双重推动作用。

2001年,我市作为唯一的县级单位入选“江苏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试点城市”,开展了以信息化提升传统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探索。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主导、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的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运行机制。全市累计组织实施国家级863计划ERP应用示范项目1项、省级示范项目18项,在今年的全省5个信息化招标项目中,通润集团公司一举中标,获省拨款50万元。实施苏州市级示范攻关项目2项、市级示范项目30项,总计51项。其中:企业资源计划ERP项目17项、纺织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2项、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包括PDM)项目15项、网络销售(分销)系统4项、供应链系统4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项目2项、综合性服务系统3项、社会信息化项目4项。这些项目获部省级拨款180万元,市级拨款583万元,共693万元。企事业单位自筹投入5000多万元。至目前,这些项目已验收30项。完成项目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益:产品设计周期平均缩短三分之一,库存资金下降20—40%,生产成本下降5—10%,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明显提高。

一、政府有效推动,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有序展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制造业信息化作为全面提升制造业的创

新和竞争能力,加快制造业现代化进程的有效技术途径,将其列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编制《常熟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行动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实施原则、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主要措施。市科技局以此为框架,每年制订一次《常熟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推进计划》,指导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的实施。

一是抓好分类引导。根据企业的技术层次、产业类型及特色,组织不同类型的信息化示范项目,引导更多的企业采用适合于自已的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管理方面,实施以ERP为重点的示范工程。在产品设计制造方面,实施以CAD/CAPP/PDM一体化为重点的示范工程。在市场营销方面,实施以CRM、电子商务等为内容的示范工程。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和基础加以引导。使无基础的企业从CAD起步;有基础的企业提高层次,与国际接轨。从而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有效展开。二是注重政策扶持。在市科技三项经费中专门划出一块资金,对示范企业给予无偿资助,引导银行贷款和企业自筹资金投入信息化工程。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的拨款支持。对实施信息化的企业,在申报其他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和享受有关科技政策时,给予优先。三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电台、报刊进行示范企业实施情况的专题报道,举办制造业信息化高层论坛,开展全市性的制造业信息化知识竞赛。四是强化协调监督。针对实施初期信息化软件行业鱼龙混杂的情况,专门制订了《常熟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推荐应用软件及技术服务单位认定办法》,推荐认定了一批软件企业和本地化技术服

务单位。同时,对企业和软件商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及时协调,保证信息化项目顺利实施。

二、企业积极参与,制造业信息化示范效应日益显现。

根据总体步骤,每年确定重点示范行业和示范项目,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与自主发展的需求相结合,重实用,讲实效,通过信息化的实施切实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目前在机械、电子、纺织、高分子材料等行业已初步形成了一批示范企业。

1)、机械行业: 以开关厂、电梯曳引机厂、龙腾钢家具办公用品厂、白雪集团等为代表的常熟机械行业14家企业列入示范。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列入省、市CAD/CAM示范项目以来,先后投入资金近2800万元,建立了完整的产品开发、工艺管理、工装模具信息化系统,并通过PDM系统有效集成。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制度的变革,还开发应用了销售、库存、生产、供应等业务系统。企业依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到目前信息化软硬设施已具较大规模,一个实用、可靠、开放的数据通信网络延伸到全厂二十多个部门,在技术、销售等关键部门已实现网络全覆盖。全厂近百名科技人员人手一台电脑。几年来先后开发新品100多项,完成项目200多个,设计零件近万只,全部进入计算机系统,这些新产品采用数字化样机,增强了设计预见性,提高了设计可靠性,大幅度降低了试制费用,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不少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我国断路器的更新换代产品。面对取得的辉煌业绩,董事长唐春潮归纳总结为:应用电脑技术改造传

统产业,信息化为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纺织行业:全市有15家列入示范企业。江苏波司登公司配备专门力量,研究信息化规划,从CAD起步,款式设计先行。在此基础上,又与北京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总投资1000万多元,全面实施网络分销系统,涉及全国二十多个销售分公司,目前系统已发挥出明显成效,库存资金下降50%,市场响应速成提高60%。又如常熟纺机厂有限公司自承担省CAD示范项目以来,自主开发多臂提花装置产品中的关键零件凸轮设计软件,并在厂办研究所与生产车间、加工中心、检测设备等环节相联网,实现了CAD/CAM/CAPP一体化系统。2002年又开始实施ERP系统,2003年“苏南地区新型ERP应用示范”项目获国家“863计划”立项。信息化大大提高了技术创新能力,产品设计周期缩短35%,企业实现了从模仿与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飞跃,连续开发出了电子多臂装置、边提花装置、电子大提花装置,为国内外无梭织机配套,产销量名列亚州第一、世界第二。

3)电子行业: 全市有亿通科技、银羊电子等5家列入示范企业。亿通公司经董事会决策决定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新理念,2000年开始实施ERP系统,并列入江苏省信息化示范工程。公司领导坚持以先进管理理念武装企业,实施过程中,不换思想就换人,ERP的思想很快在全体员工中得到统一。如今,公司管理精确、反应快捷、业务顺畅、成本明显下降。企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新产品不断推向市场,成为我市第二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4)高分子材料行业: 我市一批高分子材料企业以信息化手段加

强技术创新,如铝箔厂、中利集团等6家企业实施了不同形式的信息化项目。中利集团构建企业文化为核心的企业管理特色,成立之初即引进CI企业形象设计、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并开始企业信息化建设,2001年实施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他们的思路是以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文化作为两翼,推进企业腾飞。事实也正朝着他们的目标靠近,2003年企业销售超过6亿元。

三、服务机构主动介入,制造业信息化推广应用网络初步形成。

近年来,我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逐步成为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补充力量。在示范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江苏金思维、北京用友、苏州金蝶等一批国内知名信息化软件供应商与技术服务单位,主动参与我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的实施。他们根据不同企业的现状,全力贯彻现代信息化理念,为企业理顺流程,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案,对企业提出的特殊要求,认真分析,进行有效的二次开发。科技培训机构充分利用设施优势,努力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如:软件推介会、现场示范推广等,使企业增强感性认识。大力开展普及培训和专业性培训,组织了高新企业ERP专题培训班、开展了分行业专项培训等,加深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对ERP的理念、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全市信息化推广应用网络初步形成。

我市的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在促进企业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清醒地看

到,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与我市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部分企业领导对制造业信息化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认为目前日子还过得去,是否实施信息化无关紧要;乡镇之间、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差别较大;一些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缺少既有丰富的计算机知识,又有良好的管理、设计基础的人才,想干而力不从心;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对企业实施信息化过程缺乏监理,中介机构的服务手段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和改进。

二、信息化项目招投标情况

今天的会议将发布2004市科技项目(信息化应用示范)招投标结果。市科技局在年初拟定2004年科技三项经费安排意见时,围绕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指示精神,本着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促进公平竞争,公开、公正、择优选择项目承担单位的目的,确定了信息化示范项目试行招投标的设想。

为做好招标工作,市科技局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制订出台了《常熟市科技项目招投标管理暂行办法》、《常熟市科技计划项目专家咨询评审细则》、《常熟市科技计划项目评标办法》等文件,确保了招标过程的合法和规范。并在详细调研的基础上设计招标方案,确定了“高分子新材料企业、化工企业 ERP 示范”等9个信息化应用示范招标项目,于4月24日在常熟日报、市科技局网站等媒体发布招标公告。一个月的招标受理后,6月8日上午举行了开标仪式,7个

项目25个投标单位进入评标。本次科技项目招标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参与面广,自招标公告发出后,得到了35家企事业单位的响应,比以往信息化项目评审的参与数翻了一番多。二是大项目多,7个招标课题中有4个是ERP项目,项目实施周期都在一年半以上。三是重点突出。高分子新材料及机电产业的项目占到70%,充分体现了科技项目向特色产业基地、向重点行业的倾斜和集成。四是公正性强。一方面整个过程严格按照《常熟市科技项目招投标管理暂行办法》和《2004 年常熟市科技项目(信息化应用示范)招标公告》的要求进行操作,取消了二个超过《公告》规定时限的项目,取消了一个只有两个投标单位的项目。另一方面坚持公正性、权威性原则,组成了由原东华大学副校长为组长,浙江大学、上海交大、苏州大学等外地专家为主的7人评标小组,6月8日上午开标仪式结束后随即评标。评标小组对每个投标人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评审,按照项目所选用的软件企业和软件技术水平、前期工作基础、承担单位的实力、技术经济考核指标、技术方案、项目进度安排、经费预算合理性和保障、风险性分析等九个方面进行打分,推荐满足评标标准的中标候选人,并对每个项目作出评标报告。整个评标过程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原则。专家们还对项目的实施和我市信息化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三、下阶段工作打算和要求

1、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贯彻落实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方针政策,围绕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这一根本目标,以营造新形势下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环境为重点,以应用示范推广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着力推进全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扎扎实实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之路。

主要目标是:到2006年,5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应用ERP系统;所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上,至少有一项应用信息化系统;80%以上现有的CAD应用企业形成CAD、CAM、CAPP、PDM一体化系统;培育3—5家信息化服务企业和软件开发企业;全市30%以上的制造企业建成内部局域网,骨干企业实现电子商务;500万元以上销售额的规模企业,其注册域名、网上发布主页的普及面达到90%以上。

2、实施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结合我市实际,通过制定规划、出台政策等措施,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大对信息化的投入。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由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和市场需求,自主选择软件产品和技术服务单位。

2)、典型示范,集成联动的原则。继续以抓好一批不同技术层次、不同产业类型、各具特色的典型示范为重点,引导更多的企业采用适合于自己的信息化技术。加强省、市间的集成联动,提高对典型示范的支持力度和示范的显示度。

3)、开放协作,共建体系的原则。大力吸引国内外的咨询服务单位、软硬件开发商、供应商等参与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共同构建我市信息化技术服务与应用示范体系,形成常熟市制造业信息化开放协作、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

4)、企业自主,重在成效的原则。与企业自主发展的需求相结合,使推进企业信息化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不求大、求洋,重在实用、求得实效,通过实施信息化切实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

3.重点工作

1).强化服务管理。邀请部、省制造业信息化的领导和专家来常指导,为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再理思路,进一步推进我市制造业信息化由重点示范向重点推广发展。组建成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家组,做好重大项目的立项评标及项目实施过程的技术服务。进一步发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中的咨询和中介作用,介入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参与立项咨询、跟踪服务和验收管理,形成信息化网络、培训、监理等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打破地区与部门的界限,开放资源配置,吸引国内一流的软件企业和信息咨询单位为我市信息化服务,进一步壮大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咨询服务队伍。

2).搞好培训宣传。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培训计划”,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镇举办制造业信息化培训班,邀请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来常讲课、推荐优秀应用软件商进行软件介绍,由信息化项目实施完成企业及正在实施的企业介绍项目的实施情况和经验做法,对民营科技企

业、高新技术企业、重点联系企业及有要求列入市级信息化示范计划的企业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大力宣传企业信息化典型案例,发挥信息化先进企业的示范榜样作用。

3).完善示范体系。根据我市经济发展状况,针对不同规模和类型企业制造业信息化的需求,建立我市条(行业)块(区域)结合的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体系。通过社会化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利用网络化的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服务。积极开展CAD、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装备数字化等单元技术及适用的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注重与我市支柱行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相结合,开展有地方特色的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使企业成为依靠信息技术促进竞争力升级的投入主体。通过2-3年的努力,形成信息化重点示范镇(社区)4个、示范行业4个,示范企业40个。

4).加大激励力度。对在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给予表彰奖励;示范企业通过验收后,及时颁发证书和铜牌;指导性计划项目及企业自觉实施信息化工程成效明显的,一视同仁安排验收,通过后同样颁发证书和铜牌;逐步探索政府支持方式按“评估绩效、减拨增奖”的形式,激励企业自觉实施信息化;将示范项目纳入科技进步奖申报范围;鼓励各镇、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专项奖励措施。

5).深化横向合作。常熟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是要积极联络国内外硬、软件供应商,尤其是要加强与国家、省科技部门推荐的应用软件商的联系。二是要积极开展企业间的交

流,发挥信息化先进企业的示范榜样作用,不拘形式组织技术交流、经验交流、信息发布、技贸洽谈、合作恳谈等活动,推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朝着信息化的轨道共同前进。三是要加强产学研联合,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中介职能,在制造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间架起桥梁,为企业信息化提出决策咨询、规划设计选择和技术服务。

企业是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的主体,市科技局将进一步为我市企业实施信息化建好平台,营造好环境。同时希望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到“常熟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中来,充分认识制造业信息化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真正使先进管理理念、先进设计理念、先进设计技术和先进管理技术进入企业,使企业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甩掉陈旧观念,甩掉落后的工作方式,甩掉惯性思维模式,实现以管理信息化带动企业现代化。希望已列入示范项目的企业, 加快实施进度,已经验收的企业都有这样的体会:原来一直在救火,现在内部管理有条不紊。会议以后,有项目的企业包括这次中标的企业,都要排出时间表,明确从现在到项目验收的各个阶段的时间和任务。

市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篇7

今年以来, 市委、政府将“三到村三到户”、贫困人口建档立卡、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纳入全市重点工作、重大工程范畴, 各项工作起步扎实、进展顺利、效果明显, 在五个方面“实现了新跨越”。

一是市委、政府的重视程度方面实现了新跨越。早在2013年12月31日召开的“市委三届八次全委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上就对今年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市委、政府把扶贫攻坚列为今年“为民要办的十五件实事”之一, 在1月7日召开的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今年扶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5月18日市委常委会议研究了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工作实施方案, 5月30日, 市委、政府召开了全市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工作启动暨驻村工作队入驻动员会, 8月1日召开的市委三届九次全委扩大会上再次对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据统计, 今年以来市委、政府制定出台了“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工作方案”, 市政府制定出台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方案”、“扶贫资金整合方案”和“2014年扶贫开发工作要点”、“2014年扶贫开发目标管理责任书”等5个政策文件, 市委、政府以不同方式听取扶贫开发的工作汇报10余次, 对扶贫开发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了研究和部署, 为扶贫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是部署落实迅速程度方面实现了新跨越。“三到村三到户”工作方面, 5月30日全市召开动员会后, 各旗县区立即跟进, 6月25日前全部召开了动员会, 7月8日之前所有162个工作队入驻到位, 7月20日全部完成驻村工作队长任嘎查村支部第一书记或村 (嘎查) 长助理的任命工作。相关乡镇苏木、嘎查村积极配合, 为驻村工作队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 驻村干部积极踊跃开展工作, 形成了上下协调配合、整体推进的工作局面;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方面, 5月8日自治区培训会议结束后, 我市立即召开专门会议进行了安排部署, 目前, 162个贫困嘎查村基本上完成了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的识别、公示和公告工作, 正在逐步开展“贫困户登记表”和“扶贫手册”的填写工作, 整体上与全区同步进行;金融扶贫工作方面, 根据我市实际情况, 在坚持“六项原则”的基础上, 与市金融办、市农业银行共同研究确定了降低“强农贷”门槛、放大“富农贷”中大户贷款比例和尽快市级扶贫龙头企业认定三条措施, 从整体上加快了金融贷款发放进度、提高了贷款发放的质量, 截止8月10日, 全市累计发放扶贫贷款26549万元, 占2013年、2014年两个年度应发贷款计划的44.2% (全区为36.4%) , 贷款涉及6814户农牧民、4户扶贫龙头企业。磴口县、杭锦后旗、五原县已经率先完成了2013年贷款发放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临河区自己推行的金融扶贫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截至目前, 已经发放金融扶贫贷款近68万元。

三是跟踪督查方面实现了新跨越。从5月开始, 市及市相关部门对“三到村三到户”、扶贫开发建档立卡、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等重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了多个层面9次督查, 各旗县区也相继开展了专项督查。可以说, 这种多频次、密集式、高规格的督查在我市扶贫史上前所未有, 达到了市委、政府提出的“抓紧、抓实、抓深、抓细”的要求。

四是部门联动、合力攻坚方面实现了新跨越。在“三到村三到户”工作方面, 市、旗县区两级统筹安排162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457名以后备干部为主体的工作人员深入贫困嘎查村开展扶贫工作, 而且实行定点、定人、定责帮扶, 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这在巴彦淖尔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方面, 市、旗县区两级农行投入信贷力量近60人, 这是农业银行撤销乡镇机构以来, 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多、直接参与扶贫工作成效最为显著的一个时期, 为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做出了突出贡献, 市委、政府给予了充分肯定。

市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篇8

调整和完善扶贫战略框架,制定更符合新时期农村实际的更科学合理的扶贫开发规划,是实现“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目标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让贫困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有力保障。在巩固扶贫开发既得成果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扶贫开发规划,必须突出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以开发式扶贫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扶贫开发方针政策

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强化贫困识别机制,以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为首要任务,以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不断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进程。扶贫开发规划在全面贯彻落实开发式扶贫方针上应做到“六个相结合”:

坚持政府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相结合。继续加大党委政府专项扶贫力度,不断增加财政扶贫投入,充分发挥政府在和会事业中的主导作用;同时积极一道各类行业扶贫,努力形成“大扶贫”工作格局,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加快发展步伐。

坚持群众主体和社会参与相结合。鼓励贫困群众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投资、投劳,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增长才干、自我发展;加大信贷、企业、外资投入力度,引导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合力推进扶贫开发。

坚持项目扶持与以人为本相结合。扶贫开发要通过资金的扶持和项目的建设这个载体来实现;同时,扶贫开发的工作对象是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弱势群体,更需要以人为本,十分注重人力资源这一脱贫致富的根本。

坚持开发式扶贫与到户扶持相结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增强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大扶贫开发资金、项目进村入户力度,以项目建设为依托,提高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扶持相结合。既要突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认真抓好各种类型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又要统筹兼顾,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坚持分类指导与重点扶持相结合。区别不同的贫困类型,采取不同的扶贫开发工作标准和扶持措施,在规划编制和资金、物资的投放上,突出重点,先难后易,优先扶持最贫困的地区和最贫困的人口。

二、以促进发展为主题,力促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唯有发展,才能有效解决贫困问题,才能使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进步,彻底摆脱贫困,建设和谐小康社会。

促进发展,必须抓住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个关键。扶贫开发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在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贫困地区协调发展上下功夫。坚持以“整村推进”扶贫战略为主导,加强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贫困人口的生产能力和就业技能,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贫困群众增产增收。

促进发展,必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扶贫开发必须在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关注和解决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不断满足贫困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在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合资金和社会资源,继续加大农村贫困地区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村贫困地区社会服务体系,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最大限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努力培育科学文明的乡风民俗,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促进发展,必须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扶贫开发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农村贫困地区社会的良性发展。坚持合理利用资源与节约资源并举的方针,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为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生活构筑绿色屏障,实现生产与生态相互益补、发展与环境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继续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工程,扶持建设沼气池,继续实施移民搬迁扶贫工程,并配合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进一步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实现农村贫困地区长远发展。

三、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相当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增产增收。实施扶贫开发,就要抓住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重点,将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列入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以工代赈项目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努力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数效应”,为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要优先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和实现农村贫困地区整体富裕的重要内容;是夯实农业基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最直接、最现实的要求;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迫切要求;是提高农村贫困地区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农村公路建设是保障农村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对开发地区经济,活跃农村商品市场,沟通城乡物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设施建设,要着力抓好村庄环境整治。加强农村贫困地区村庄环境整治,要以改善农民群众生活环境为着力点,切实解决村庄存在的脏乱问题,不断美化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逐步提高广大农民文明素质和环保意识。

基础设施建设,要十分重视文教卫生设施建设。加强农村贫困地区文教卫生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条件,是满足广大贫困群众文化卫生生活的需要,有效解决“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

四、以关注民生为根本,确保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贫富差距却在不断拉大,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却难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就要以贫困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关注民生。

关注民生,必须做到扶贫开发规划与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现实需求合拍。制定扶贫开发的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现实需求,扶持贫困群众办好想办而又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切实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着力解决好与贫困群众增产增收密切相关的生产条件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把扶贫开发的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关注民生,必须最大限度地让贫困群众直接受益。贫困群众不仅是扶贫开发的直接受益者,更是扶贫开发项目的建设者。扶贫开发项目要充分尊重和体现贫困群众的意愿,能让群众参加建设的项目都要动员和组织群众参加,要让贫困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更重要的是要让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直接受益。

关注民生,必须将扶贫开发触角延伸到贫困农户。扶贫开发是实实在在的为贫困群众谋取根本利益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扶贫开发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都应当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不能急功近利,只顾眼前、不虑长远;更不能好大喜功,只讲“形象”,不求实效;实现扶贫开发解决贫困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增进社会和谐的功能。可以在扶持贫困群众发展产业上下功夫,采取财政扶贫资金扶持和扶贫信贷资金相结合的方式扶持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还可以在扶持贫困户子女教育方面做文章,资助贫困户子女接受职业教育或者高等教育,使贫困群众不仅可以全家脱贫致富,还可以稳定地脱贫致富,彻底告别贫困。

五、以发展产业为重点,加快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步伐

近年来,扶贫系统在产业扶贫方面有很好的探索,扶贫产业在扶贫工作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新阶段的扶贫开发规划应把发展产业作为重点,夯实贫困群众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的基础。

发展扶贫产业,要使传统产业扬优成势。在对传统产业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扬优除弊,选择技术优势大、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传统产业进行扶持,使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使传统产业有新的发展,焕发新的光彩,发挥新的作用,成为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村贫困人口增产增收的主要途径。

发展扶贫产业,要使区域产业形成规模。发展扶贫产业突出区域性,实行连片开发,有利于形成产业规模,实现规模效益;还有利于降低扶持成本,增强扶持效果。产业扶贫的区域性,主要从行政区域和地理区域两方面来体现。一个产业可以在某个行政区域内发展,如“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从地理区域来说,一个产业可以在某一生产区域内发展,可以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扶贫产业的发展要考虑一个区域内的地理、气候等环境因素,选择适合该区域的产业来发展,使之形成优势,来带动行政区域产业的发展,来辐射带动贫困地区整个经济的发展和贫困群众增加收入。

发展扶贫产业,要加大资金投入。发展扶贫产业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发动各个方面的力量,挖掘各种资源优势,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才能使产业成气候、上规模、见效益。首先,各级政府要做发展扶贫产业的主导,统揽本地扶贫产业发展的全局,做好本地扶贫产业发展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扶贫系统作为主管部门,要在财政扶贫资金中建立专项资金,确保扶贫产业成为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摘除贫困帽子的有力举措;同时,要牵好头,积极指导组织扶贫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协调各有关部门资源,各个相关部门齐抓共管;还要充分调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产业建设,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为扶贫产业发展服务。

发展扶贫产业,还要注重引导带动。贫困群众由于在资金、技术、信息以及技能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和困难,都以传统种植业和传统的耕作为主,在发展产业方面显得先天不足,需要给予一定的示范带动和科学引导。一是通过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辐射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扶贫龙头企业将原料基地建在农村贫困地区,与贫困群众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提供物资、技术等支持,以最低保护价收购农产品,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二是通过乡村行政组织力量引导贫困群众发展产业。乡村干部结合本地扶贫产业发展规划,走村人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扶持政策,讲解产业优势和预期效益,引导贫困群众从常规农业中解脱出来,投身于扶贫产业。三是通过村干部、致富能人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扶持村干部、致富能人发展扶贫产业,通过他们的产业实践让贫困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同时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提供技术示范。

六、以提高素质为抓手,增强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后劲

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最大的致贫因素是教育水平低下、文化程度低、综合素质不高、劳动技能较差、思想观念不开阔,导致劳动效率差,外出务王处于劣势状态翼务工收入相对较低。素质的贫困是最顽固的贫困,增强农村贫困地区合贫困人口发展后劲,彻底解决问题,就要从提高贫困群众就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着手,以“雨露计划”等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主体,大力推进智力扶贫,不仅可以提高其就业技能,提高其务工收入,还可以提高其综合素质,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在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中要着力解决好四个问题。

培训专业上突出“优”。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象是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弱势群体,要使之在激烈的劳务竞争中有一定的竞争力,转移培训就要突出求精求优。一方面在培训专业的选择上要充分结合市场需求,充分尊重贫困地区劳动力的意愿,选择一些市场急需的、技术含量“高、精、尖”的专业进行培训,有了一技之长就能好就业,就好业,就能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就是要确保培训质量,加强对培训基地的协调沟通,增强培训基地的责任感,科学安排和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扎扎实实进行教学,确保完成培训任务。

培训对象上以培训青年和新生劳动力为主。青年和新生劳动力是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的有生力量,决定了农村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同时他们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又处在较少的家庭负担之中,比较能够全身心地学习。以青年和新生劳动力为主要培训对象,既可以提高培训的效果,还可以促进农村贫困地区长远发展。

培训形式上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培训时间上以中长期培训为主。通过2—3年职业技术教育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教育,能使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较好地掌握一门就业技能,获得中高级技术等级,真正拥有一技之长,能从事一定技能岗位,获得较高的劳务收入,还能稳定就业,为脱贫致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培训模式上要突出实效原则。扶贫系统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已从单一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发展到劳动力转移培训、自主创业和实用技术培训并举的模式,培训也从数量的完成到技术含量提高过程的发展,培训模式的完善日益符合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实际。进一步完善培训模式就要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突出实效的原则,以掌握一门就业技能为基本要求,把资助贫困地区贫困学生上大学中专院校作为“雨露计划”的培训内容,增加“雨露计划”培训的覆盖面和贫困群众的受益面,真正实现“培训一人,致富一家,受益一生,带动一方”的目标。

[作者简介]曹绍云,男,江西省吉安市扶贫办副调研员;胡桂永,男,吉安市扶贫干部。

上一篇:描写珍惜时间的段落下一篇:高考散文答题思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