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领域

2024-06-02

扶贫开发领域(共9篇)

扶贫开发领域 篇1

一、查办案件情况

蔡甸区近3年共查处职务犯罪案件25件27人, 涉案金额共计4830.054万。

二、蔡甸区扶贫开发领域职务犯罪的主要特点

(一) 犯罪主体集中。在这类案件中, 犯罪主体绝大多数为农村“两委”人员和基层经济管理类站所工作人员。

(二) 涉嫌的罪名集中。主要集中在贪污、受贿等罪名, 其中贪污罪尤为突出。

(三) 犯罪行为侵犯的对象固定。大多是乡镇扶贫开发方面的政策性投放资金以及国家的征地拆迁款。

(四) 共同犯罪案件占较大的比例。

窝串案主要表现在村干部之间为了谋取小集体和个人利益, 利用职务便利截留扶贫开发资金, 然后以“辛苦费”、“年终福利”等形式予以侵吞。

(五) 涉案金额越来越大, 大案的比例高。

(六) 突破相对容易、但取证难度较大。

由于此类案件的犯罪主体多数为农村“两委”人员和基层站所工作人员, 加之多数是共同作案, 审讯突破案件相对容易。

三、扶贫开发领域职务犯罪的原因

扶贫开发领域职务犯罪处于易发高发态势, 仅三年时间, 查办职务犯罪案件25件27人。究其原因, 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一是本地区目前正处于城市扩容期, 扶贫投资类的工程建设、开发类的征地拆迁等工程项目不断跟进。二是一些商人在解决市场准入与纠纷时, 往往会以金钱作为工具, 对一些国家公职人员形成巨大诱惑, 导致职务犯罪案件高发易发。三是执法不严, 打击不力。四是国家公共财产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

四、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的对策建议

(一) 完善选人机制, 把好村干部“入口关”

一是要把好干部选拔用人关, 禁止干部带病上岗。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选人用人制度, 健全、完善“公开选拔”、“民主推荐”、“任前公示”、“竞争上岗”、“辞退机制”等一系列配套制度, 增加选人用人的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 扩大干部工作的民主化程度。避免将村务大权几年甚至数十年集中在同一人手中, 造成权力过度集中。二是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大量数据表明, 村“两委”成员的集体腐败, 往往都与村财会人员直接勾结或审核不严、或者把关不力有关, 因此要加强对村级组织财会人员政治素质、业务水平的培训。

针对农村的村务、财务现状, 村民会议可以依照国家法律、政策修改和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 保护集体财产, 维护自身权益, 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十二条, 村民委员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 每年向村民大会汇报一次, 涉及财务至少每六个月公布一次, 加大透明度, 接受群众监督, 公开的村务、帐务内容必须真实, 并接受村民查询, 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 村民委员会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 方可办理。县、乡财政部门要定期培训、轮训村级财务人员, 提高业务素质, 坚持财务制度, 遵守财经纪律, 做好财务把关, 给村主任做好帮手。分季度、分阶段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查核, 堵塞漏洞, 完善管理机制。

(二) 形成廉政氛围, 把好“教育关”

防治扶贫开发领域职务犯罪, 应充分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武器,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优势,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政治思想教育应以为人民服务的教育为核心, 要发挥反腐倡廉思想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可以确立以检察院和党委、政府有关部门为平台、以乡村纪检监察部门人员为网络点成员, 建立预防联系点和联席会议制度;通过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警示教育与个别谈心相结合、专题讲座与阵地教育相结合等多种方式, 深入农村广泛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使村干部系统地学习农村政策和法律常识、掌握财经政策和管理知识。

(三) 实行惩防结合, 把好“预防关”

打击是最好的预防, 没有打击的预防是软弱无力的预防, 只有预防而无打击, 则会防不胜防。检察机关预防部门要充分发挥“预防调查”的功能, 针对扶贫领域职务犯罪特点, 集中进行专题调查研究, 向党委写出预防报告, 转发重点单位和部门予以重视。协助重点部门、乡镇、村建立健全以“政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阳光预防制度、重大事项例会研究制度、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监督检查, 使村镇组织的重大活动按规章、制度办事,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此外, 检察机关可以在乡、村两级组织中聘请联络员, 建立案件线索移交制度, 还定期深入乡镇、村, 注意发现并收集职务犯罪案件线索, 有力地发挥依法查办案件的警示威慑预防作用。重点查处截留、挪用、侵占、贪污扶贫开发资金和征地补偿费案件, 侵占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案件, 利用职权谋取非法利益案件, 通过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重大典型案件的查处和剖析, 达到查处一案、警示一方的良好社会效果。

扶贫开发领域 篇2

各位领导:

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简要汇报X区开展扶贫领域监督检查工作的主要情况。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深入调查研究,找准监督重点。由XX区纪委牵头,联合财政、农业(扶贫)、民政、规划建设等职能部门组成扶贫领域专项调研组,全面开展扶贫领域调研工作。一是开展数据分析。X月上旬,调研组对X年X月以来扶贫领域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主要收集相对贫困户、脱贫户、低保户、五保户、危房改造户的相关数据,以及扶贫资金使用、发放的相关数据。同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比对,查找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的.存在问题,发现扶贫资金发放过程中的违纪违法行为,为开展监督检查夯实基础。二是开展实地调研。X月下旬,调研组深入各镇(街道)和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座谈、查阅台账、入户走访等方式,全面了解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精准扶贫等扶贫领域的基本情况。

(二)创新监督手段,全面摸底排查。为确保摸清全区扶贫领域的底数,XX区纪委整合监督力量,创新监督手段,全面细致地开展扶贫领域监督检查。一是开展异地抽查复核。结合农村基层违纪违法线索异地抽查复核工作,重点排查扶贫领域存在的违纪违法问题,共发现扶贫领域问题线索XX条。二是开展自查自纠。由XX区纪委下发通知,要求各镇(街道)组织各村整理本村的各类贫困户名单并在醒目位置进行公示,同时动员在扶贫领域违规违纪的党员干部主动交代问题。各镇(街道)纪(工)委牵头开展扶贫领域自查自纠,坚持做到以查促改。三是开展全面排查。在排查范围上,在全面排查相对贫困户的基础上,坚持主动加压,将排查范围延伸到脱贫户、低保户、五保户和危房改造户。在排查力量上,整合全区纪检监察队伍和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队伍共XXX名干部,组成XX个排查组,深入全区XX个镇(街道),通过查阅资料、入户核查、实地走访等方式,开展扶贫领域“地毯式”排查。四是开展专项暗访。坚持“暗访、查处、追责、曝光”四管齐下,有力震慑基层党员干部。拍摄了XX镇XX村和XX镇XX村扶贫资金使用管理违纪违法问题的两期暗访片,近期将通过媒体进行曝光,相关违纪人员已被立案查处。

(三)加强执纪问责,确保监督实效。对发现的扶贫领域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坚持100%初核。注重问题线索分类处置,对已经整改到位的,采用通报批评、约谈函询等方式处置;对整改不彻底的,采用党纪轻处分、组织处理等方式处置;对坚决不整改、影响较坏的,采用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处置;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的移送司法处置。今年以来,XX区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扶贫领域案件XX件XX人,结案XX件XX人,正在审查X件X人,纪律处分XX人。

开展扶贫领域监督检查以来,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纪检监察干部和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素质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摸底排查的质量和效果;二是由于派驻纪检组的干部参与了扶贫对象全面排查工作,派驻纪检组对所监督单位落实扶贫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有点滞后;三是对重点扶贫项目的监督检查还不够到位;四是有些镇(街道)党(工)委履行主体责任不到位,多次发生扶贫领域的违纪违法问题,却没有开展专项整治。

二、下来工作打算

(一)突出工作重点,深入排查复核。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提高排查人员的排查能力,对前期排查的问题全部再核查一遍,对全区重点扶贫项目再核查一遍。委局每个班子成员走访核查X户相对贫困户,重点核查是否存在“假贫被扶”和“假扶贫”的情况。督促派驻纪检组长核查所监督单位落实扶贫政策情况。

(二)强化监督执纪,保障扶贫攻坚。全面初核已发现的扶贫领域违纪违法线索,严惩胆敢向扶贫财物“动奶酪”的行为,重点查处在扶贫救济中贪污挪用、截留私分、优亲厚友和挥霍浪费等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对结对帮扶工作落实不到位、不落实的帮扶单位或个人,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全面保障XX区顺利完成扶贫攻坚的工作任务。

(三)深入调查研究,促进制度完善。结合前期调研情况和摸底排查情况,组织财政、农业(扶贫)、民政、规划建设等扶贫领域的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审计、法制等部门,认真分析研判,查找扶贫领域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研讨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推广性的解决办法,推动建立完善的扶贫领域监管制度体系。

扶贫开发领域 篇3

一、我省“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已经形成,扶贫开发进入新阶段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的扶贫开发工作应该说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以下几组数据可以反映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成就、新变化。

第一组数据,有两个核心指标:第一个核心指标,就是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我们全省38个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已经达到了7670元,同比增长16.9%。高于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增幅5.6%,也占到人均收入的75%。这个数据在两年前,只达到了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的65%。也就是说,两年提升了10个百分点。第二个核心指标,贫困人口 的减少。2011年, 全省有438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是12.6%。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的贫困人口为276万,贫困发生率是7.7%,尤其是2013、2014年两年,我们2013年减贫80万,2014年减贫70万人,说明我们减贫的速度非常快。这两个指标可以反映我省扶贫开发的综合效果。这两个指标,也是国家考核一个地区扶贫开发的基础指标。第二组数据,专项扶贫。2014年省级可安排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9.26亿元,比上年增加了2.51亿元,增长了15%。不断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绩效,对全省贫困人口和3400个贫困村,逐户逐村建档立卡,实行精准扶贫。完成了5万人的雨露计划,并对58个县进行了产业扶持。第三组数据,行业扶贫方面,从2011-2014年,四年间,我们投入了2290亿,其中财政资金达到了1500亿。我们用这些资金,完成了贫困地区的村组道路、农村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危房改造、产业发展、旅游扶贫,以及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贫困村信息化等,可以说,大投入带来了大变化。第四组数据,以2014年10月17日首个扶贫日为契机,围绕“我为减贫做件事”这一主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推动全社会共同关注贫困地区的发展。10个中直单位驻赣定点扶贫,38位省级领导和82个省直单位企业联系县定点扶贫,200余个省属部门单位,5000余个市县部门单位联系贫困村定点扶贫,构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重点扶贫网络。2011—2014年,全省社会扶贫高达80亿元。可以说社会扶贫,已经在我省上下形成了浓浓的氛围。以上几组数据充分说明,我省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已经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新格局。由此,我省扶贫开发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加快改革创新,今年着重探索“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新路

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此,省扶贫和移民办党组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积极地试点和探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工作思路,构筑了“四位一体”产业扶贫的新框架,并力求在实践中有新突破,这一框架主要有几部分组成:一是选择一个好产业。强调要在本地重点发展的优势高效产业中,选择一个适合贫困村发展的产业,提高其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水平。二是组建一个支撑有力的合作组织,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这个合作社是一个具有较强扶贫功能的组织,而不是打着合作社的旗帜,不让贫困人口加入,不为穷人服务的组织。这个合作社原则上以一个贫困行政村为单位组建,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数个行政村,组建一个合作组织,如在一个乡镇有多个村分别组建了同一产业的合作社,也可建立乡镇联社;在县级层面如有多个乡镇有同一产业合作社,也可以建立县级产业合作总社。三是设立一个放大贷款的风险补偿金,着力破解资金不足的问题。今年准备在部分县(市、区)试点,探索在财政产业扶贫资金中安排产业风险补偿金,按1:8比例放大贷款,贷款期限由合作组织贷款对象自行选择1至5年期贷款。贷款利率按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执行。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希望试点县要优先满足建档立卡贫困户或者移民户的贷款需求,在贴息、直补、保费补贴以及其他政策上,向这一特定的对象倾斜,以体现精准扶贫的需求。四是创建一个帮扶机制,着力增强各部门共同推进产业扶贫的动力和合力。推进产业扶贫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共同推进,合力推进,要把干部驻村帮扶工作与产业扶贫多个模式有机结合起来,让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真正受益。

江西省政协委员、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副主任饶振华做客新华网江西频道

三、紧紧抓住精准扶贫这个“牛鼻子”不放,精准发力,创造江西特色的新举措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于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他多次强调,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施精准扶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

贯彻好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在精准识别上发力。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省扶贫和移民办要求各地对精准扶贫工作再“回头看”,看工作是否布置到位,看人员培训是否到位,看数据审核是否到位,看督查是否到位,确保全省识别的3400个贫困村,346万贫困人口数据真实、齐全,为实施精准扶贫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是精准帮扶。这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把贫困对象找出来之后,就要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要分类指导,分析贫困原因,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实施贫困群众搬迁移民扶贫工程的管理》中,明确提出对搬迁移民采取“普惠制”与“特惠制”相结合的政策,实行差别化扶持,对有搬迁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普惠制人均4000元的基础上,再每人增加补助1000元;对建档立卡的特困户,在普惠制人均4000元的基础上,每人增加2000元。对于实行差别化扶持的,仍然存在困难的特困户,各地要多渠道整合资金,加大扶持力度。

三是精准管理。这是精准扶贫的难点,要依托国扶办的信息系统,建立一个精准扶贫的管理网络,及时更新信息,及时掌握扶贫对象的动态,尤其在扶贫项目、扶贫资金的管理上要到位,一切都要在阳光下运行。今年省扶贫和移民办主要是在财政资金管理机制上,在加快资金拨付进度上,在专项扶贫的项目管理上,都会有新思路、新举措,确保精准管理到位、有效。

四是精准考核。这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我省根据国家的精准考核的要求,在贫困县考核约束和退出机制以及在扶贫开发的工作考核和绩效考核上加大力度,为此,省扶贫和移民办专门成立了督查处,围绕扶贫和移民项目资金的规范性、重要性,强化考核监督检查,确保项目安全、资金安全。

四、以开展扶贫日活动为契机 让全社会共同关注扶贫开发

10月17日一直是“国际消贫日”,每年这一天,联合国都会选择一个国家作为主会场,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去年8月1日,国务院同意了国扶办关于设立“扶贫日”的报告,将每年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

我省高度重视首个“扶贫日”的活动部署,经过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将去年扶贫日的活动主题定为“我为减贫做件事”,并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是省领导高位推动,省委书记强卫批示要精心组织开展好首个扶贫日系列活动,动员全社会参与到扶贫济困工作中来,为贫困地区群众多办实事、办好事。省长鹿心社批示要以开展扶贫日活动为契机 , 进一步创新扶贫开发机制 , 扎实推进精准扶贫 , 着力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莫建成撰写署名文章《让扶贫济困美德闪烁更加璀璨的光辉》。

二是相关部门协调行动,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名义向小组成员单位下发“扶贫日”活动相关方案,省政府随即组织省直相关部门召开专题协调会。营造舆论氛围 , 省委宣传部部署各设区市委宣传部及省直各新闻媒体做好我省扶贫开发成就、经验典型宣传。《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江西领导参考》等各类媒体 , 全方位、多角度、高密度宣传扶贫日活动和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据统计,扶贫日活动期间在国家级媒体报道江西扶贫20多篇。

三是积极开展捐赠活动,省直机关工委、省教育厅、省国资委、省工商联和省总工会、省妇联及团省委等部门单位在认真做好扶贫日捐赠活动筹备工作的同时 , 分别向省直各单位、省属高校、国有企业、民营企业 , 省直单位职工、妇女和青年、共青团员等发出倡议 , 广泛号召各有关方面积极参与本单位组织的扶贫日捐赠活动 , 捐赠款项用于本单位定点扶贫点的扶贫项目和特困群众的帮扶。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2014年10月底全省捐款累计2.23亿元。

四是活动形式富有特色,如赣州、吉安、上饶等扶贫开发重点区域纷纷通过市县手机报、移动平台对公众宣传扶贫日活动情况。抚州团市委组织本地团员、团干通过“一日捐”的形式 , 开展缴纳特殊团费活动。信州区在上饶市社会扶贫公益服务中心举办医疗扶贫救助行动成果展 , 同时还开展了免费健康咨询等活动。江西中医药大学的十几名学生自发组织诚信义卖为贫困群众捐款。由相关方捐资的“二七医疗扶贫基金会”在南昌成立 , 用爱心点燃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曙光。

五、 理 清 思 路, 明 确 目 标,2015年再减贫 60 万人

开展扶贫领域监督执纪方案 篇4

为贯彻落实县委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按照县纪委有关加强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的要求,深入推进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专项工作,经总校班子研究决定,从2017年起,在全镇学校范围内集中开展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专项工作。为确保专项工作顺利开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关于加强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的要求,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强化对扶贫领域政策、项目、资金等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扶贫领域各类违纪问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以扎实有力的措施,推动专项工作在2017年12月31日前取得阶段性成效,为我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

二、主要任务

本次专项工作坚持突出问题导向,紧盯脱贫攻坚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岗位、重点人员,通过重点整治和查处“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以“精准定责、精准监督、精准问责”护航“精准扶贫”。

(一)重点整治和查处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重点整治和查处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不担当、不作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不力问题;

二是重点整治和查处脱贫攻坚工作中,相关单位和教师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以及玩忽职守、弄虚作假、滥用职权、劳民伤财等突出问题;

三是重点整治和查处教师在事关群众利益的重点扶贫项目的申报、审批、实施、验收等环节滥用职权、违规操作、权钱交易、贪污腐败等突出问题; 四是重点整治和查处教师在扶贫资金申报、审批、下发等环节吃拿卡要、优亲厚友、雁过拔毛、贪污索贿、截留私分、挤占挪用等突出问题。

(二)工作内容

重点查处和整治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落实扶贫政策不实问题。重点整治在贯彻落实县委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中搞变通,打折扣,做选择,甚至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等违反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组织纪律的行为。

(二)扶贫领域违纪违法问题。重点整治扶贫领域虚报冒领、截留私分、贪污挪用、挥霍浪费、克扣群众财物、拖欠群众钱款,套取骗取扶贫资金等问题;在项目安排、资金分配、项目申报、审核审批、发放管理、项目实施、检查验收等重要环节中以权谋私、执法不公或优亲厚友、显失公平等问题;在扶贫工程项目等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扶贫中官商勾结、贪污贿赂、小官巨贪等问题。

(三)扶贫领域中存在的“四风”问题。重点整治扶贫工作中敷衍应付、弄虚作假、懒政怠政违反工作纪律等行为;在扶贫资金申请审批过程中生冷硬推、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不作为、乱作为以及与民争利、欺压百姓等“四风”问题;以及责任落实不力、工作推进不力、不能按时完成脱贫任务的问题。

(四)扶贫领域中落实“两个责任”不力问题。重点整治对扶贫领域存在的腐败问题听之任之,或者有案不查、瞒案不报,甚至袒护包庇等失职渎职问题。

(二)集中开展“十个一批”工作

要通过开展排查一批线索、督办一批问题、巡察一批学校、问责一批人员、查处一批案件、通报一批案例、解决一批矛盾、清退一批款物、教育一批干部、完善一批制度的“十个一批”措施,夯实筑牢专项工作基础,以正风肃纪的实际成果助力脱贫攻坚。各单位要结合各自实际,采取符合本单位、本系统的具体措施,落实专项工作各项任务。

三、责任单位

各单位要积极履职,全面落实脱贫攻坚任务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各单位均要围绕本方案确定的内容、方法、步骤,开展具体工作。

为突出专项工作整治重点,将承担脱贫攻坚任务,以及涉及扶贫项目、资金监督管理分配使用的单位和部门,作为此次专项工作的重点责任单位。

四、方法步骤

本次专项工作,从2017年3月份起,与全线脱贫攻坚工作同步推进,分为动员部署、摸底排查、自查自纠、集中整治、长效治理五个环节。各单位可根据本单位实际,对各环节工作交叉进行,统筹推进。

(一)动员部署环节

1.建立领导机构。成立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部署、统筹推进全市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专项工作。

2.层层动员部署。总校召开动员会,统一思想认识,确保专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各单位要及时学习有关会议精神,层层组织发动,确保工作部署到位。

3.全面宣传发动。通过宣传栏、网络及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加强对本次专项工作的宣传,及时全面公开扶贫政策落实、扶贫资金发放使用、扶贫项目建设等情况,确保资金申报、审批、拨付、使用、管理情况公开透明、不留死角,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要明确公开形式、程序、内容、范围、时限,实现扶贫政策信息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让基层群众、扶贫对象“懂政策、知情况”。同时,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监督,开设专栏,宣传报道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有关情况。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多途径开展宣传,提升群众和党员干部对专项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度,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摸底排查环节

1.组织专题视察。开展专题视察、巡察,通过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多角度全方位听取意见,摸清找准扶贫领域突出问题,为专项工作深入开展提出意见建议。

2.开展专项巡察。建立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专项巡察制度,巡察组对脱贫攻坚重点领域突出问题进行专项巡察,重点围绕脱贫攻坚工作中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领域开展巡察。

3.深挖案源线索。要强化问题线索意识,充分发挥信访举报发现问题线索的主渠道作用,高度重视巡视巡察、专项检查及有关职能部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线索,积极关注网络媒体曝光的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客户端、微信等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畅通信访举报渠道,为群众反映问题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途经。要主动出击查找线索,深入到群众身边,紧盯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岗位,全面了解情况,仔细查找扶贫政策落实、资金使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自查自纠环节

1.坚持问题导向。自查自纠要坚持抓系统、系统抓,抓部门、部门抓,各单位要对照本次专项工作主要任务,认真组织开展自查自纠。特别要针对历年来扶贫领域发生的突出问题、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针对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排查工作死角和薄弱环节,主动对号入座,逐一对照检查,注重自查实效。

2.坚持立行立改。对自查发现的问题,要不等不靠,即知即改,从干部思想、政策执行、工作效率、制度规范、依法行政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对策,列出整改清单,明确整改措施、整改时限、整改目标,坚持以真抓实改确保自查自纠取得实效。

3.坚持纠建结合。要把解决问题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既立足于解决问题本身,又要深入分析和查找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着力推动制度建设,做到解决一个问题,堵塞一个漏洞,建立一套有效机制,以自查自纠的实际成效推动专项工作深入开展。

(四)集中整治环节

1.强化纪律审查。总校建立约谈通报制度,坚持抓早抓小,对问题较小、情节轻微的,通过约谈、诫勉谈话等方式进行教育提醒,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教育、早纠正;对构成违纪的给予纪律处分;对不收敛、不收手、顶风违纪,出现严重腐败问题、影响恶劣的,一律严查快办,不设底线、上不封顶。

2.强化督查督办。要灵活采取专项检查、突击检查、暗访检查、联合检查、“回马枪”式复查等方式,检查扶贫惠农政策和资金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出、限时整改,坚决纠正脱贫攻坚过程中打折扣、搞变通、做选择现象。要加大督办力度,对群众反映强烈、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突出问题线索重点督办,限时办结,对重要的、典型的问题线索,必要时将直接查办。

3.强化通报曝光。要在开展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专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通报曝光力度,通过增加通报曝光频率和数量,扩大执纪审查震慑效果,发挥查处案件的警示、震慑、教育作用,“以案明纪”,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促使那些仍抱有“侥幸”心理和“闯关”思想的干部自觉终止违规违纪行为,及时、及早纠正错误,避免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4.严肃责任追究。对扶贫领域发生典型案件,或违纪问题频发、对突出问题整治不力的单位,严肃处理当事人。

(五)长效治理环节

1.建立廉政风险点。各单位要针对专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着重围绕扶贫领域问题易发多发的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要岗位,认真梳理风险点,分析岗位风险级别,有效防控扶贫领域腐败问题的发生。

2.规范权力运行。各单位结合各自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进一步明确工作流程、权力流程,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切实做到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和事后查处,实现监督执纪问责闭环运行。

扶贫开发领域 篇5

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党组认真学习习总书记扶贫开发的重要讲话精神,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 (中办发 [2014]25号) , 扎实推进江西省扶贫开发工作。

一、坚定一个目标

就是到2020年, 要实现扶贫开发总体目标“两不愁、三保障、一个高于、一个接近、一个扭转”, 即“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 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习近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 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 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 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那也不是社会主义。”这指明, 扶贫开发要始终以消除贫困为首要任务, 以改善民生为基本目的, 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方向, 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 从而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针对贫困现象、贫困地区发展条件、贫困对象发展能力, 我省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 方案提出力争2018年、确保2020年达到“三个显著”的目标:一是贫困现象显著改观。全省现有328万低于2300元扶贫标准的扶贫对象人口中大多数人均年收入达到4600元以上, 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9.2% 降到3% 以下;保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高于全省年均增幅, 重点扶贫攻坚的38个县 (市、区) 和3400个贫困村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75% 以上。到2020年, 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二是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贫困村的新农村建设全面完成, 居住条件不适地区的贫困农户得到搬迁安置, 贫困农村基础设施显著加强, 支撑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扭转。三是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活力、职业技能素质大幅提升, 农民合作经营机制成熟完善, 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奔小康的战斗堡垒作用坚强有力。

二、突出两个重点

习近平同志强调:“‘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 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 这样才有重点。”习近平同志还指出:“抓扶贫开发, 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 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突出精准扶贫到户和片区规划实施就是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两个重点。现阶段提出了“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理念, 这就要求在统筹扶贫规划、城镇化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和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通过区域整体开发改善发展条件和环境的同时, 也要注重扶贫到户工作, 瞄准贫困村、贫困户, 一家一户摸情况, 逐村逐户搞帮扶, 把党和政府关于扶贫的政策、措施、资金、项目落实好, 确保做到精准扶贫到户。区域战略上坚持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 战术上坚持扶贫到村到户, 做到扶真贫、真扶贫。根据这一新情况新任务, 省扶贫和移民办及时纠正了以往只片面看到区域发展的作用, 认为区域发展可以代替扶贫开发, 所以扶贫资金往往被整合到大的基础建设项目或龙头企业发展中的简单做法。从社会进程来看, 区域经济发展了, 贫困对象也有发展, 但如果不同时进行扶贫扶弱, 势必造成更大的发展差距。当然, 单纯扶贫开发也不能代替区域发展, 那只能是低水平的扶贫, 所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两者不可偏废。

三、培育三个品牌

扶贫开发领域 篇6

本刊消息:徽县大河店乡文池村位于徽县南部山区, 通过创新扶贫方式, 三年来, 农民人均收入从1260元提高到2660元。该村距县城10公里, 交通便利。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 152户, 651人。有耕地2080亩, 全是山坡地, 人均3.2亩, 村内沟壑纵横, 土壤瘠薄, 阴湿寡照, 农业生产条件差。2005年全村生产总产值149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元, 人均占有粮食330公斤。

文池村2005年实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 2006年列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省扶贫办又把文池村列为全省扶贫机制创新试点村, 省扶贫办和县财政局扶持资金、世行贷款回收再贷资金, 给文池村注入发展资金60万元, 从2006年7月开始试行, 发展会员136人, 于2007年6月正式挂牌成立文池村扶贫发展基金会, 实行民主管理、规范运行。主要给会员以发放小额短期贷款的形式, 发放借款136户186笔, 累计借款58.5万元, 扶持发展特色产业, 扶持畜牧养殖收入上万元大户82户, 建成玉米杂交制种基地700亩, 以上两项三年全村增收100万元, 人均纯收入增加1599元;栽植优质核桃, 实现整村覆盖, 核桃建园2769亩53530株, 户均352株, 人均83株, 预计2010年可全部挂果, 亩产比种粮食增效3倍以上, 可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预计2008年文池村人均纯收入可达2660元, 比2005年增加1400元, 增长111.1%, 比全县2514元高5.8个百分点。“文池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扶贫开发的长效机制, 已在全省扶贫工作中得到推广。2007年7月2日非洲16个国家31名官员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的领导、专家到文池村进行了考察学习, 文池的做法得到了高度评价, 在国际国内引起了很大反响。扶贫机制的创新, 促进了文池村经济快速发展, 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甘肃省委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供稿)

扶贫开发领域 篇7

关键词:“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

经多年的扶贫攻坚, 我国剩下的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和社会发育低下的大石山区、高寒山区等。河池市是全国最贫困的喀斯特地区和革命老区之一, 11个县 (市) 都是贫困县, 其中9个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 2个是广西重点扶持的贫困县。该市辖11个县 (市) 139个乡镇146个社区 (居民) 委员会1497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389.16万, 农村人口340多万人, 其中903个是贫困村, 占行政村总数的60.32%[1]。如何实现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持续发展, 是建设富裕和谐河池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广西河池市“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实践概况

1.县级基础设施功能逐步完善。

2003年以来, 广西政府在东兰、巴马、凤山三个革命老区和都安、大化两个石山特困县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 修建县际二级路4条299公里, 改建县际三级四级公路5条388公里, 通乡柏油路19条313公里, 修建一大批通村四级砂石路等[2]。通过集中资金、连片开发的举措, 结束了三县不通二级路的历史;等级公路由498公里上升到2301公里[2]。大会战使东巴凤革命老区和大石山区五县缩短与外界的距离, 基本解决五县基础设施落后问题, 为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奠定了基础。之后, 该市“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分三批组织实施, 其中在2005-2008年的两批644个“整村推进”贫困村中, 新建、扩建村屯道路1397条4482公里、597个村通四级以上砂石路;新增人畜饮水工程631处, 新建水柜820个, 解决18万多人、16万多头牲畜饮水难问题;新建沼气池26054座, 沼气池入户率达44.5%[4]。

2.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提高。

到2008年底,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44元, 比2004年增长了1217元。全市未解决温饱贫困人口由1984年的248万人减少到25.4万人, 贫困发生率由84.2%下降到7.4%[5]。

3.一批产业项目逐步成为贫困村增收的优势项目。

经多年努力, 河池市的桑蚕、糖蔗、山葡萄、板栗、山油茶、八角、毛竹、畜牧养殖等生态绿色农业优势地位逐步确立, 并通过扶贫资金扶持向贫困村覆盖, 成为贫困村增收的优势项目。其中, 宜州市成为全国最大桑蚕生产基地和广西重要糖蔗产区, 环江县的畜牧产品, 东兰县的板栗, 巴马县的长寿食品, 凤山县的八角, 罗城、都安、南丹三县的酒产品等已成为该市的拳头产品。

4.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均有较大改善。

通过两个大会战和“整村推进”投入, 修建一大批通村四级砂石路以及自然屯道路, 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地头水柜、沼气池垃圾集中点、娱乐场及改厕、改灶等项目, 85%的行政村通四级砂石路;解决了40多万人的行路难和10多万人饮水难问题;扩灌基本农田3.6万亩;11万贫困村农户使用上沼气池[6];实现村村通电。贫困村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农村致富奔小康有了较好的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

贫困村四级路建设未达到交通部门确定的四级路技术标准, 管护工作跟不上, 建后重损情况普遍存在;自然屯只通机耕路;村委所在地虽通四级路, 但未开通客运, 群众出行难仍是问题;关系人民身体健康的饮水安全问题还未彻底解决。

2.“整村推进”扶贫资金投入少。

“整村推进”主要依靠上级财政扶贫资金和广东对口帮扶资金投入。2005-2008年, 上级拨给河池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扶贫资金4000多万元, 按90%安排到整村推进贫困村计划, 每个村平均得到的仅35万元, 而且扶贫资金重点安排通村四级路和饮水工程, 有的村除了农户享受扶贫到户的产业发展资金和沼气池资金外, 基本没有得到整村推进资金的投入。

3.优势产业尚未形成主导地位, “整村推进”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在“整村推进”之后, 群众很难有效地自己开发和管理已建扶贫项目, 扶贫成果难以巩固。除宜州市的桑蚕和甘蔗产业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形成较大规模和产业化经营外, 其他县 (市) 均未达规模发展的目标。如:2008年具有优势的板栗产量仅18343吨;八角产量6782吨。贫困村仍以种植传统的玉米、水稻为主, 辅以家庭养殖和林果经济等, 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家庭种养和外出务工收入。2007年, 河池11个县 (市) 有9个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在全广西第60位之后;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944元, 在全广西14个地市排名末位。该地区仍是广西乃至全国贫困面最广、贫困量最大、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

(二) 原因分析

1.现存的农村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 是“整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的主要原因。

目前的贫困人口大都居住在地域偏远、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的地方。同时, 贫困人口与其他人群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 以及返贫现象突出, 加大了扶贫开发难度。收入差距的扩大和返贫现象, 意味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贫困人口的相对弱势地位更加突出, 要解决这些问题, 投入的成本越来越高, 脱贫致富的难度越来越大, 在短期内要想投入大量资金彻底改变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状况, 需要花更大力气。

2.部分农村贫困人口思想观念较落后, 导致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在部分贫困人口中, 等靠要的思想比较突出, 有的无所事事, 坐等国家救济;有的好高骛远, 怕苦怕累;有的基层干部, 一说扶贫就是要钱要物, 缺乏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精神和方法, 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动力。在“整村推进”结束之后, 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不能得到提高、基础设施不稳, 各项事业难以实现自我发展, 阻碍着“整村推进”的持续发展。

三、“整村推进”后续发展的路径思考

贫困村要实现“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后续发展,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正确处理好四大关系,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 在夯实基础设施的前提下, 牢牢扭住优势产业发展主线, 通过政府引导、龙头企业拉动、信贷资金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力量参与等措施, 形成大整合、大参与、大投入、大建设的格局, 实现自我发展。

(一) 正确处理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 稳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成果

贫困地区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起决定作用的是其自我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要学会充分借助外力激发自身活力, 利用外部输血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提高自身脱贫致富的能力;充分挖掘内部潜力, 发挥优势, 趋利避害, 扬长避短, 坚定信心, 艰苦创业, 做到内外互动, 实现脱贫致富是完全可能的。

1.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 稳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成果。

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因此, 必须杜绝“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短期行为, 高起点出发,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 把已经进行“整村推进”的贫困村扎扎实实建设好, 不断增强其造血功能, 做到推进一个建好一个, 建好一个巩固一个, 巩固一个发展一个, 建设成新农村, 完完全全地稳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成果, 遏制返贫现象发生。

2.实施群众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群众参与式整村推进是以贫困村为单元, 以减少贫困人口为主要任务, 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始终瞄准扶贫对象和扶贫项目的进村入户, 增强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贫困村自然屯分布分散, 信息闭塞, 生产以零散型种、养、加工为主, 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的特点, 必须组建扶贫专业合作社, 联合起来增效益。贫困村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 以农户为基础, 以产业为依托, 以专业协会为载体, 以富民为目的, 以自愿为原则组建专业合作社。通过专业合作社, 全村统一培训、统一计划、统一品种、统一生产、统一采购、统一销售, 把种养、加工、生产、流通、销售有效地组织起来, 把农户、资本、技术及土地合理配置起来, 达到资源共享、利益共谋, 促进农业现代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 提高贫困村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 探索出一条扶贫项目到户与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相统一的路子。

(二) 正确处理好政府引导扶持和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的关系, 调动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贫困地区来说, 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 理清发展思路, 拿出好的项目向上争取扶持支持。对争取到的扶贫项目和资金要加强管理, 使其真正收到扶贫效果。但不能把争取扶贫资源当作唯一的脱贫途径, 必须把立足点放在引导和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积极性、主动性上。任何好的政策、好的项目、好的致富门路, 都离不开贫困人口自身的努力。

1.加强村干部致富能力的培养, 调动农民积极主动性。

在整村推进扶贫实践中, 农村干部战斗力强弱起到直接决定的作用。常言道:“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要着力培养村干部的致富能力和领导能力, 尽可能多地组织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外出参观学习, 让他们带头使用新技术、新品种, 成为致富的带头人。只有这样, 他们才有号召力和影响力, 对群众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今后安排工作才能得心应手, 群众才能积极主动。

2.继续倡导信贷扶贫, 调动群众积极主动性。

扶贫信贷资金是贫困村产业发展和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信贷扶贫是促进贫困村的优势产业发展、提高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只有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 扶贫信贷资金才放得出、收得回, 农户才富得起。以宜州市为例, 2000-2008年, 该市围绕甘蔗和桑蚕产业项目, 投入信贷扶贫资金8317万元, 扶持总人口10万人, 贫困村和面上的贫困村屯桑蚕和甘蔗两大产业迅速发展。该市的革命老区村——山湾村在小额信贷资金扶持下种桑养蚕, 仅三年时间, 实现了从贫穷到小康的大转变, 人均收入从不足2000元提高到5000元, 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三) 正确处理好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 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

自然资源开发是基础, 是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前提条件。但在一定程度上说, 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就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差距。所以, 一定要既重视物质投入更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坚持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开发并重, 这是实现贫困地区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加强科学种养和劳动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一要突出抓好种养技术培训, 增强脱贫致富的本领, 使“留下来”的农民有较高的务农技能, 实现科学种养;二要切实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 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 让农民有本事“走出去”, 赚得钱;三要加强村级文化室和信息站建设, 让干部群众及时了解和掌握市场信息, 干起农活来做到心中有数。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撑。

要实现贫困村的跨越式发展, 必须制定特殊的政策, 采取特殊的办法:一是要在县、乡两级抽调优秀干部, 分期、分批进驻贫困村与农民实行“三同”, 深入农户与农民理清发展思路;二是选派专家进村入户蹲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种养技术指导;三是制定特殊的鼓励政策, 高薪选用有专业技术特长的优秀大学生到贫困村当村官, 要求他们深入基层、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山间水域洞弄, 让他们真正了解和掌握当地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挖掘出当地的优势资源。在此基础上, 集中集体智慧组成“智囊团”, 将优势资源放到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整合, 研究出如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的方案, 把优势凸显放大, 真正做到解决贫困问题有的放矢, 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 正确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开发的关系, 着力培植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

搞好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 既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更要抓好产业开发, 二者相辅相成, 不可偏废。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通过发展产业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创造增收来源。

1.不断稳固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发展基础。

可从以下几个资金渠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是用好用活国家“西部开发政策”和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机遇, 争取国家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大上级政府财政扶贫资金和部门资金投入, 提高柏油路的补助标准。三是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 每个贫困村开通客运班车, 切实解决出行难问题。四是各级政府要将贫困村四级路管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确保修建一条、管好一条。五是在政府引导下, 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东部发达地区对口帮扶、机关定点帮扶等方式, 加大社会扶贫力度;六是以资金和物资鼓励贫困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 自筹资金、投工投劳进行道路硬化。

2.着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

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依托农业龙头企业, 面向市场, 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 做到县有龙头企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 走产业化扶贫道路。比如, 宜州市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 做大做强甘蔗和桑蚕产业, 培植了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广西博庆食品公司和广西扶贫龙头企业——广西嘉联丝绸公司以及一批茧丝加工企业, 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带动本市及周边都安县、金城江区9万多甘蔗种植农户和9万多蚕茧养殖农户, 成为广西蔗糖生产基地县和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县。两大产业解决了宜州市大面积的贫困问题, 由上世纪40多万人未解决温饱的穷县, 发展成为广西十大农业强县 (市) 之一。因此, 可以借鉴宜州经验, 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发展壮大蚕茧加工、林业产品、绿色长寿食品等产业集群, 发展罗城、都安县百里山野葡萄长廊、东兰县万亩板栗生产区、凤山县万亩八角生产区、环江县畜牧养殖区等, 成方连片建设“第一车间”, 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依托龙头企业搞好深加工, 拉长产业链, 打造出国际长寿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中国蚕丝绸产业基地、广西竹藤草编织工业基地、广西最大板栗生产加工基地等。只有以农产品加工的大发展拉动优势产业的大发展, 才能使农村拥有一至两项长效稳定增收的项目, 实现共同富裕, 建设新农村。

参考文献

[1]河池市扶贫办内部资料.河池市首批“整村推进”385个贫困村通过达标验收情况总结.2006.

[2][3]李甫春等.东巴凤小康之路.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8.

[4]刘新平, 王克林, 李文祥, 谭山川, 李作威, 曾馥平, 蒙冠禧, 韦政社.喀斯特区域科技扶贫开发市场经济机制探索—以广西环江环境移民科技开发示范区建设为例.开发研究, 2002, (03) .

[5]河池市统计局.2008年12月河池市统计月报.2009.

扶贫开发领域 篇8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管, 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社团组织,成立于1993年,宗旨是致力于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按照中央领导的批示精神,信息化扶贫一直是我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目前, 贫困地区农村信息化程度低,农民办事不方便、享受政务服务成本高,已经阻碍了农民脱贫致富谋发展的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和便民惠民机制改革。2015年7月1日,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出台,要求加快互联网与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 ;8月18日,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提出“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这对农村的信息化扶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农民办事不出村”项目是由协会联合既是技术支持又是捐赠方的北京宇星新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发起以“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为宗旨的信息化扶贫项目,旨在通过信息化帮扶,用信息化手段为老百姓提供便利服务,努力让全国的老百姓畅享农民办事不出村。据介绍,“农民办事不出村”电子政务系统是一个具备在线传输、同步审核、结果反馈、实时提醒、 监察统计、流程跟踪诸多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系统,可整合多种资源,真正做到证件村里办、信息村里查、农资村里订、费用村里交、补贴村里领、矛盾村里调。目前该项目在湖北、内蒙、河北等地已成功试点运行,并取得各界的良好反响,有效解决当地群众办事周期长、效率低、成本高的难题。2014年4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在湖北省调研时,考察了恩施市“农民办事不出村”项目,他指出: “你们通过网络平台,让群众办事不出村, 这点抓的很好,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发展关于服务型党组织的具体体现”。

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的信息化,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尤其是解决边远山区基层农民群众办事难、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我会经试点后拟向符合条件的各贫困县进行推广,现开始正式接受项目申报。

江西修水的扶贫开发新路 篇9

一、坚持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积极实施整村推进扶贫

近年来,我县把扶贫工作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找准扶贫工作位子,以整村推进为重点,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新途径。坚持以开展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和后进村建设为切入点,抓两头带中间,以点带面推动工作顺利开展,按照“政府统筹、资金捆绑、 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的工作思路,在148个重点村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480万元,实施项目287个,完成896个新农村建设点的“三清三改”工作,新建村级公路127条556公里,新建桥梁21座,解决了近6万村民的行路难问题,新建农村供水工程150处,解决了1.7万农村贫困人口的饮水困难,修复和加固河堤6500米,水渠29500米,保护农田2500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300亩。 同时,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先后有1个中央单位、5个省直单位和71个市直单位与我县重点村实施定点挂钩扶贫,为贫困农户订规划、定项目、助资金、捐物资、搞培训、解难题、 送科技、倾情奉献,真抓实干,不脱贫不脱钩,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515万元, 加速了脱贫致富的步伐。引导56家企业参与扶贫开发,捐赠资金3060.1万元, 捐物折款364.2万元,捐资兴建学校24所,其他公益性、生产性项目65个。 县里安排96个县直单位到9 5个重累计捆绑扶持项水县委委会主唐晓荣点村开展定点帮扶,目263个,项目资金多达4530万元。组织2088名党员干部参与结对帮扶工作,共扶助贫困户2124户,户均帮扶资金在2000元以上。

二、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积极实施移民搬迁扶贫

我县地处修河源头,是全国生态示范区,是南方48个重点林业县之一,拥有林地面积32万公顷,其生态变化对整个修河和鄱阳湖流域将产生重大影响。在扶贫开发中,我县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坚持保护治理与开发建设并举,将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为了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和深山区群众的生存状态,我县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按照“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总体要求和“政府主导、农民自愿,整体搬迁、分类安置,政策支持、自建家园”的工作思路,着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后,10577户移民摆脱了对山林的依赖,在新的居住地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或从事个体经营等,逐步富裕起来。同时,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了江西修河源五梅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程坊库区、黄龙山两个县级自然保护区,封育管理面积达60余万亩。

三、坚持扶贫开发与产业富民相结合,积极实施产业化扶贫

扶贫工作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逐步走向富裕,而产业扶贫是提高扶贫效益的关键和核心。我县坚持“市场导向、项目覆盖、龙头带动、贷款扶持”的工作思路,把发展扶贫产业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因地制宜,挖掘本地优势,培植适合地方发展的特色产业,重点推进蚕桑、茶叶等主导产业的发展。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良好机制。按照“政府扶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模式,积极组建蚕桑、茶叶、生猪、药材等专业合作社124个,走出了一条专业合作、共拓产业的脱贫之路,我县第一个合作社----漫江蚕桑生产合作社,2009年获得了国家科协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奖补资金20万元。同时,积极实施信贷扶贫,在10个贫困村开展“村民互助资金”试点,每村安排15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发放生产借款1 19万元。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安排财政贴息资金65万元,引导金融机构发放扶贫贷款2600万元,贴息资金的放大效应达40倍,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贫困户发展扶贫产业。目前,全县有桑园面积9.3万亩,并形成了制种、催青、收烘、缫丝、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体系;茶叶面积8.75万亩,茶叶年产量突破3万担,成为全国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县;中药材种植面积6.8万亩,中药材产业年产值达8000万元,成为江西五大中药材产业建设基地之一;全县70%的贫困户和水库移民户参与扶贫产业开发,户均增收720余元。

四、坚持扶贫开发与提升素质相结合,积极实施劳动力转移扶贫

上一篇:体育文化及妇女运动下一篇:学校治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