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扶贫开发中心工作总结

2024-06-12

乡扶贫开发中心工作总结(精选8篇)

乡扶贫开发中心工作总结 篇1

2013年乡扶贫开发中心工作总结

乡扶贫开发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扶贫办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了2013年乡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落实。通过全乡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现将2013年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情况和主要做法及存在问题作如下总结:

一、2013年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情况

乡扶贫开发工作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按照有关扶贫方针政策,重点实施人民群众积极性高,交通便利的村寨。现将今年我乡的扶贫开发工作总结如下:

我乡将打腊底自然村做为一事一议项目,打腊底自然村总人口xx人、xx户人家、总劳力xx人次、耕地面积xx亩,年人均收入xx元,村道路建设2条,主干道812米,支干道6条xx米,挡墙3堵,87立方米,涵管35米,活动场地3个xx平方米,预算总金额xx人民币。并积极组织富余农村劳动力向外输出,共输出富余劳动力xx人,输出方向有北京、广东、昆明、个旧等地。

二、主要做法

(一)成立机构,明确职责,抽调专职人员狠抓落实

为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项目的组织和领导,我乡成立了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长任组长,分管扶贫工作的政府副乡长任副组长,乡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并成立了乡扶贫开发办公室,配置了乡扶贫干事,切实为我乡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由于我乡群众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群众意识较落后,对许多政策性的法律法规群众还不够理解。因此,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我乡认真宣传好扶贫政策,深入到农户家中进行访谈,与群众交心谈心。通过努力,群众思想观念有了较大转变,对扶贫开发工作也积极支持,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采取有力措施,做好协调工作,确保工程的顺利开展

2013年我乡扶贫开发工作在吸取以往扶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强研究,认真调查,切实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根据实际情况,由政府出资和人民群众出劳相结合使我乡各项扶贫工作顺利完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可持续发展工程,为改变农户“等、靠、要”的思想状况,使农户自力更生,增加收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县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乡人民政府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并做好了种植规划,给予农户大力扶持,并及时的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

三、存在的问题

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切实解决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状况,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是乡党委政府的一项重大民心工程,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也充分认识到我乡扶贫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部分农户依赖思想严重,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增加了工作实施的难度。

二是我乡贫困层次深,需要扶贫的村寨和资金还很多。

四、下一步打算

认真巩固已取得的成绩,切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项目的实施,以加快全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变“等、要、靠”为“干、引、争”,进一步深入村情认识,理清发展思路,抓好事关我乡发展稳定的几项重点项目,紧紧抓住扶贫开发和挂钩帮扶的机遇,着力打好扶贫攻坚战。

乡扶贫开发中心工作总结 篇2

关键词:赫哲族,课程,开发,实施

一、赫哲族传统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现状

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始建于1950年10月1日, 是全国仅有的五所赫哲族学校之一, 也是目前办得最好的赫哲族民族学校。学校位于黑龙江中游南岸的街津山脚下, 是赫哲族的主要传统聚居地之一, 赫哲族文化保存最好、最典型。学校是九年制, 在校生总数115人, 其中赫哲族学生26人;在岗教师33人, 其中赫哲族教师9人。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 2002年学校开设了赫哲族语言、传统体育项目、歌曲、历史、物产资源等方面的课程, 目的在于把赫哲族的文化保留下来, 让赫哲族的文化传承下去。学校本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理念,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于2004年11月出版了八万余字的《赫哲族文化课程》校本教材。该校赫哲族传统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现状如下:

1.赫哲族语言

从2002年开始, 学校开设了赫哲族语言课程, 其目的在于保留和传承赫哲族语言。开始时, 学校只有两名能够承担赫哲族语言教学的教师, 一位教师负责教小学生, 一位教师负责教初中生, 小学和初中不分年级合班上赫哲语课。此后几年里, 赫哲族语言课程教学得到不断改进和加强。首先, 采取分班上课。鉴于赫哲语是用汉字标注的, 而年龄太小的学生识汉字的数量是有限的, 所以有必要分年级上课, 每周每班一节课;其次, 扩大授课对象, 分层教学。考虑到语言需要它的生态环境, 有必要让与赫哲族孩子朝夕相处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孩子也学习一点儿赫哲族语, 因此, 学校决定授课对象不仅局限于赫哲族学生, 而是扩大到三至八年级的全体学生。但要求是不一样的, 对于赫哲族学生要求要比其他民族学生高, 因为他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学好本民族语言, 其他民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学习的程度;最后, 自己动手编写教材, 使赫哲族语言课程正规化。目前, 赫哲族语言课程使用的课本是学校自己编写、于2004年出版的, 2005年其改版本叫《赫哲族文化课程》。对于其中的内容, 赫哲语教师坦言还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以后还会在赫哲语教材建设方面加大力度。

调查走访中了解到, 目前学生学习赫哲语的积极性非常高, 大多数学生学会了数字、称谓、日常物品名称以及简单的问候语等, 基本能用赫哲语进行简单的交流;赫哲族语言课的教师们工作也是兢兢业业, 为上好赫哲语言课程而不断努力。平时注意收集有关赫哲族语言、文化方面的书籍、音像制品, 积极学习国际音标等相关知识, 还经常走访赫哲族老人, 从他们那里学习更为纯正的赫哲语, 他们说, “作为赫哲族教师为能教孩子们自己民族的语言感到高兴”。学校的赫哲族语言课程教学也得到了赫哲族孩子家长和社会的肯定, 有一些年轻家长说, “我们现在得向孩子们学习赫哲语了, 他们会的都比我们多”。这足以看出赫哲族语言课程教学取得的成绩。

2.赫哲族传统体育

体育教师张福海不断向赫哲族老人及知名人士请教有关赫哲族传统体育项目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 刻苦钻研赫哲族传统体育项目, 并且凭借其优秀的表现被吸纳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体育协会”会员。随着2002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 校本课程的概念深入人心, 这更加坚定了张老师继续钻研赫哲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信念, 到目前为止, 他已经开发出许多新的赫哲族体育项目, 如“鱼皮球”等, 也因此被人尊敬地称为“赫哲族鱼皮球之父”。

考虑到一些体育器材的危险性 (如鱼叉、弓箭等) , 所以目前仅向三年级至八年级的学生教授赫哲族体育项目, 课时数为每学期六课时, 即在每学期总课时48节中占用六节课的时间进行赫哲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 目前开展的项目有顶杠 (顶杠是一种双人对抗的游戏。两人用手握住同一根木棍, 用力推向对方, 把对方先推出规定场地的一方为胜) 、拉杠 (拉杠是一种双人对抗的游戏。两人用手握住同一根木棍, 用力拉向自己, 拉动对方者为胜) 、叉草球 (叉草球是赫哲族较为独特的游戏。先由一方将草球抛向对方场区内, 如草球未被对方叉住, 则抛方得分;如草球被对方叉住, 则叉方得分。然后由得分方抛球, 对方叉球, 如此反复, 得分多者胜) 、射箭 (这是一种比赛射箭技能的游戏。比赛方法有多种, 一种是用箭射一定距离外的固定或移动的目标;另一种是百步穿杨, 即先将一支箭射在一根树枝上, 然后在一定距离外射这支箭, 谁射中, 此箭便归谁) 、扠鱼 ( 扠鱼是一种模拟叉鱼活动的游戏, 以训练叉鱼技能) 、打兔子 (打兔子是培养参赛者的上肢力量和手眼的协调配合能力的一种比赛。参赛者用木棒掷向远近不同的兔子, 掷中越远的目标, 得分越多) 、鱼皮球 (鱼皮球是根据赫哲族人的生活特点改编而成的一种体育项目, 具体规则如下: (1) 每场鱼皮球比赛由两个队参加, 每场上场6名队员; (2) 内场区双方各有5名队员负责进攻或防守。进攻者可将球向任何方向传、接、投, 目的是向抄网队员投球并得分; (3) 每队有1名手持抄网 (即和这人打渔用的抄罗子) 的队员在得分区内活动, 用抄网抄本方队员偷来的鱼皮球; (4) 防守者阻止对方获球得分; (5) 比赛结束时得分多者为胜) 等。这些赫哲族体育项目非常受学生的欢迎, 无论是赫哲族学生还是其他民族的学生都对其有浓厚的兴趣。除此之外, 还结合赫哲族的特色, 进行趣味性体育活动的教学,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而且增加了学生对赫哲族的了解和热爱。

3.赫哲族歌曲

赫哲族歌曲由夏颖、尤利民两位教师负责。夏颖老师负责小学部分, 尤利民老师负责初中部分。由于人力资源有限, 这两位教师还兼其他的工作职务, 在繁重的工作任务下, 他们依旧为给学生上好赫哲族音乐课而兢兢业业地工作着。赫哲族音乐的授课对象为三年级至八年级的学生, 每学期六课时, 即在每学期总课时48节中用6节课的时间进行赫哲族歌曲的教学, 大约能教30首歌曲。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到赫哲族老人那里收集资料, 去访谈一些民间艺人, 去当地赫哲族风情园观看表演, 收集民间小调。赫哲族歌曲曲调明快, 朗朗上口, 大多反映的是以前的赫哲族人民如何克服困难、如何迎来新生活的场景, 同学们非常愿意学, 尤其是赫哲族学生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兴趣。夏老师说, 现在大部分的赫哲族歌曲只是有赫哲族曲调, 但是用汉语唱的, 能收集到的用赫哲语唱的赫哲族歌曲不是很多, 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抑或是能有人用赫哲语新编一些能反应当代生活的赫哲族歌曲, 那样会对赫哲族歌曲的教学有一个很大的促进和提升。

4.赫哲族历史

学校在2002年9月—2005年8月期间开设了赫哲族历史, 但没有单设学科, 而是将其内容穿插到历史课中进行学习, 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学生, 每学期5课时, 即在每学期历史总课时数中用5节课的时间进行赫哲族历史知识的教学, 所教的内容主要有赫哲族的民族源流及族称、赫哲族的主要姓氏、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区、赫哲族教育、赫哲族的文学、赫哲族舞蹈、赫哲族卫生状况、赫哲族科技、赫哲族的萨满、赫哲族经济概述、赫哲族习俗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 无论是赫哲族学生还是其他民族的学生都会对赫哲族的历史及概况有一定的了解。

5.赫哲族地区物产资源

学校在2002年9月—2005年8月期间, 开设了赫哲族地区物产资源, 这部分内容也没有单独开设学科, 小学部分穿插到科学课中进行教学, 中学部分穿插到生物课中进行教学, 授课对象为五年级到八年级的学生, 每学期5课时, 所教的主要内容有三花、五罗、十八子, 榛蘑、黄蘑、草蘑、白蘑、猴头蘑和松树蘑、趟蘑、花脸蘑和黑木耳、人工栽培木耳及榛子等。开展赫哲族地区物产资源的教学, 使学生不仅对赫哲族有更多的认识, 而且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 热爱自己的家乡, 热爱赫哲族。

二、赫哲族传统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经验

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民族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是与国家政策的支持、各级领导部门的关怀、社会各界的关注及学校自身的拼搏进取分不开的。仔细探究该校赫哲族传统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与现状, 可以总结出如下经验。

1.国家、省、市有关领导和部门给予的财政支持是赫哲族文化课程建设的有力保障

国家民族政策的财政扶持, 使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在赫哲族乡建政5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 国家专门投资了150多万元为学校新建教学楼、维修宿舍和购置教学设备。同江市是省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 为了整体推动全市的课程改革, 他们大力加强赫哲族教师的队伍建设, 并强化校本培训,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市政府每年都投入两万元支持街津口、八岔两个赫哲族乡的中小学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培训和继续教育。同江市还实施了“对口支教”制度, 让市直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到赫哲族乡的中小学校“对口支教”, 使全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与赫哲族中小学校的教育资源实现共享, 大力推动了同江市民族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和持续发展。1997年, 由黑龙江省教育委员会、黑龙江省财政厅、佳木斯市人民政府、同江市人民政府共同出资, 教师部分集资, 为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的教师建成10栋面积为1200平方米的住宅房, 为教师解决了后顾之忧, 大大激励了全校教师为民族教育呕心沥血、勤劳工作。

2.外界媒体的关注与宣传是赫哲族文化课程建设的助推器

新华社、《中国学校体育》杂志、黑龙江省电视台、黑龙江日报、佳木斯电视台、同江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办公厅网站、中国统战部网站、人民网、搜狐网都分别对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的赫哲族语言和赫哲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开发与教学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 这一切使学校的赫哲族民族课程资源开发工作得以顺利实施。“中国赫哲族”网站是一个展示赫哲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窗口和平台, 其中有专门介绍赫哲族学校教育的板块, 这为学校开展赫哲族文化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促进作用。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外界媒体的关注与宣传为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进行赫哲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传承赫哲族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3.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是赫哲族文化课程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有人说,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学校领导及教师都对传承赫哲族民族文化、促进赫哲族的发展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01年荆长志校长带领教师从赫哲民族语言、赫哲民族传统体育、赫哲民族历史、赫哲民族歌曲和赫哲族地区特产等五个方面进行调查, 教师们在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不辞劳苦, 走出校园, 深入农户渔家, 访古问老, 寻觅、挖掘和采集赫哲族遗迹和传说等文化资源, 进行艰苦细致的原始察踪, 请教赫哲族文化名流、社会贤达和有识之士, 从而获取大量的文字、音像资料, 为赫哲族文化课程的开展收集了大量有价值的原始素材。2003年3月1日学校把《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申报为同江市级科研课题, 2003年9月同江市教育科研所批准同意立项研究。经过几年的研究, 2005年作为同江市科研课题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圆满结题, 并在全市科研总结大会上作了精彩的汇报。

荆长志校长带领党政工班子及全体教职工, 一步一个脚印, 把一所民族学校向更高的层次推进了一大步, 开创了民族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我们坚信, 在关心赫哲族的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 在学校自身不断努力和提高的基础上, 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一定会将赫哲族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123-136.

[2]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73-89.

[3]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34:146-176.

[4]黑龙江省编辑组.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M].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 1987:12-49.

[5]郭长虹.黑龙江省赫哲族教育发展及其启示[J].中国民族教育, 1999, (1) :37-38.

[6]何学娟.濒危状态的赫哲语[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5, (3) :120-123.

[7]刘帅东, 李伟佳.街津口赫哲族基础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4, (4) :88-91.

[8]吴宝柱.赫哲语使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满语研究, 2003, (2) :93-99.

抓好扶贫开发工作 篇3

5月25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京召开中国扶贫开发工作20周年纪念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回良玉在会上指出,20年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要认真总结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清醒认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坚持不懈地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切实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和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回良玉指出,自1986年在全国范围开展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全面发展”的扶贫开发道路。这在中国发展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壮举,也为全球反贫困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农村贫困人口和低收人人口的数量仍然很多,脱贫致富的难度不断加大,扶贫开发的任务十分繁重。要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任重而道远,必须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回良玉指出,“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扶贫开发的攻坚阶段。各地区、各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切实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强化扶贫责任,创新工作机制,落实扶贫措施,增强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人手,从最困难的村寨人手,抓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贫三项重点工作。要继续坚持瞄准贫困群体,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在提高减贫效果上下功夫。要继续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要继续加大东部地区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对口帮扶力度,不断推进机关定点扶贫工作,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要继续坚持自然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自国务院扶贫开发网)

乡扶贫开发中心工作总结 篇4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好州、县教育扶贫行动计划的精神,根据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部署安排,《云龙县教育精准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精神,确保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开展,结合我乡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组织领导

组 长:杨贵华(民建乡人民政府副乡长)副组长:林皇华(民建乡中心学校校长)

组 员:王明亮 何剑斌 何会菊 杨江云 杨志宏 杨银辉 何国江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在民建乡中心学校,主任由林皇华校长兼任。业务员:韩文何 尹建锋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对云南考查扶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扶贫先扶智、彻底斩断贫困链条”的总体思路,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深入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以提升贫困村基础教育水平、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就学、帮扶贫困群众实现稳步脱贫为首要工作任务,以倾斜支持贫困村发展教育、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开展贫困生职业学历教育为主要工作措施,建立上下联动、多部门合力推进的教育扶贫机制,通过教育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三、目标任务

从2016秋季学期起,把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作为全县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着力构建覆盖全县所有贫困村教育发展的倾斜扶持工作机制,保障贫困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到2020年,力争所有贫困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贫困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率达到98%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以上。着力构建覆盖全县所有学段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机制,确保贫困学生都能上学。到2018年,实现所有贫困家庭学生应助尽助、应贷尽贷,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贫失学。着力构建覆盖全县所有贫困家庭的扶智脱贫工作机制,促进贫困家庭早日脱贫过上小康生活。到2018年,让有接受职业教育需求的贫困家庭子女都能获得职业学历教育,确保贫困家庭稳步脱贫。

四、资助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3.诚实守信,勤劳节俭,道德品质优良; 4.在校期间,学习刻苦、生活俭朴;

五、政策措施

(一)倾斜支持贫困村发展教育

1.优化调整贫困村学校布局规划。以加快发展贫困村学前教育为目标,切实做好学前教育规划。根据贫困村的自然环境、适龄人口分布等情况,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原则,优先支持贫困村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村小增设附属幼儿班,支持贫困村都建有一所普惠性、低收费幼儿园。以提高贫困村义务教育水平为目标,切实做好义务教育规划。按照保障义务教育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加强贫困村学校布局调整,合理规划设置贫困村义务教育学校,保留或设置必要的农村教学点,优先支持新建贫困村学校。

2.改善贫困村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等项目时,优先安排改善贫困村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到2020年,力争使贫困村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条件,教学和生活设施满足基本需要。优先加强对贫困村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指导,确保贫困村学校全面实现硬件、软件同步提升。加快贫困村学校食堂建设,加快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切实改善贫困村孩子的营养状况。加快贫困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贫困村学校高速宽带接入。

3.加强贫困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支持鼓励教师到贫困村从教。4.学前教育阶段。

对建档立卡户和城乡低保户子女学前教育阶段给予资助。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至2018年,建档立卡户和城乡低保户子女学前教育阶段给予每人每年300元的助学金。5.普通高中教育阶段。

对建档立卡户和城乡低保户子女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至2018年,实施建档立卡户、城乡低保户家庭子女就读公办普通高中学校的学生给予免除学杂费。6.高等教育阶段。

对建档立卡户考入本科高校及高职院校的学生给予资助。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至2018年,考入一本高校的建档立卡户学生按照《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重大战略部署的决定》(云发[2015]38号)文件精神,在本科学习期间,由省级财政给予每人每年5000元资助,县级不再进行资助;考入或在读二本、三本及高职院校的建档立卡户学生,在本科和高职院校期间,由县级财政给予每人每年3000元资助。在高校就读的建档立卡户子女资助全覆盖,但省、州、县政策不重复享受。建档立卡户以2013年底在册的户数为基准,按程序认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建档立卡动态回头看工作中,不精确的对象户不予认定。

(二)实施程序

1、学前教育资助程序:

建档立卡户和城乡低保户在学前教育阶段子女由学生家长凭卡提出申请、填写学前教育建档立卡户和城乡低保户学前教育助学金申请表,所在村委会、乡人民政府审查并加注意见,各学校审核汇总后于9月10日前报中心学校。

2、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程序

(1)县内就读的高中学生由学生自己凭卡提出申请,填写申请表,经所在村委会、乡人民政府审查并加注意见。9月开学后由所在学校审核并免除学杂费。

(2)考入县外就读的的建档立卡和城乡低保户普通高中学生以及已经在县外就读的建档立卡户和城乡低保户普通高中学生,8月份到各乡镇中心校领取相关申请资料(或在云龙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下载。网址:http://),学生自己凭卡提出申请,填写申请表,经所在村委会、乡人民政府审查并加注意见。并将录取通知书(新生)或《学生证》(在校生)复印件于8月30日之前报中心学校,中心学校于9月15日之前审核汇总后报教育局资助中心。公示无异议后,将免除学杂费资金拨付到各学校,县外就读的由中心学校发放给学生或家长。

3、大学生资助程序

(1)县内就读高三的建档立卡户学生由本人凭卡申请,经所在村委会、乡人民政府审查并加注意见,于8月30日之前报回各高中就读学校,各学校对建档立卡户已被高校录取的学生进行确认后汇总,并于9月15日前将学生申请、高校录取通知书复印件以及汇总表报县教育局资助中心。

(2)在县外就读高三的建档立卡户子女或已在高校就读的建档立卡户子女到各乡镇中心校领取相关申请资料(或在云龙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下载相关资料),填写申请表并经所在村委会、乡政府审查加注意见(该生属于建档立卡户子女),同时将录取通知书(新生)或《学生证》(在校生)复印件于8月30日之前报中心校。

3、审核公示无异议后,将资金拨付到各学校,由各学校发放给学生(或监护人)。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教育扶贫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各学校要高度重视、精心谋划,校长负总责,分管片区教师具体抓,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各学校要抓紧时间安排分工,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促进教育扶贫工作有效开展。

(二)建立信息台账。各校要根据乡政府、村委会提供的建档立卡户名册认真入村入户、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填写好贫困生的资料数据、贫困家庭劳动力数据,每一个贫困家庭、每一个贫困生都要有相应的信息资料,确保不漏一户贫困户、不漏一个贫困生,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管理,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种教育扶贫资源的作用,确保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稳步实施。

(三)加强舆论引导。各校要整合宣传资源,充分利用学校校会、板报、手机短信、微信、宣传画、宣传横幅等各种载体,宣传好教育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帮扶内容和典型事迹等,让每个贫困村、贫困户、贫困生了解帮扶政策,掌握帮扶措施。进一步统一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认识,激发教育扶贫攻坚信心,形成工作合力。

乡扶贫开发中心工作总结 篇5

盘县四格乡加速脱贫步伐

贵州日报新闻 时间: 2012年07月12日 来源: 贵州日报

本报讯 地处水城与盘县交界处,山高坡陡的盘县四格彝族乡,过去曾因边远贫困而被关注,实施扶贫开发整乡推进以来,这里的巨变再一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截至“十一五”末,全乡工业总产值完成1570万元,农业总产值完成55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51元,财政税收达12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达2169万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241%、280%、295%、40%、387%。5年来,当地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

在这个原本刀耕火种的彝族乡,大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镇承载功能不断加强,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商业、服务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传统种植的马铃薯完成了一、二级良种扩繁项目9000亩,建成商品薯生产基地3.7万亩;良种推广面积占种植总面积的85%;全乡共有存栏牛4715头、存栏羊6621只、存栏猪15645头、存栏禽32732羽,其中能繁母猪1973头,有种草养羊基地2个,有养猪专业合作社1个,合作社所辖养殖小区8个,有规模养殖场5个。种养业由散户逐渐形成了团队。

四格乡的快速发展得益于2010年该乡被省里确定为“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乡推进、连片开发”试点乡。在整乡推进的进程中,该乡的小城镇街道建设、进村组的公路建设、廉租房建设、社会公共事业基础建设等总投资近1亿元。

乡扶贫开发中心工作总结 篇6

一、目标任务

1、宣传贯彻党在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密切联系群众,了解民情民意,反映群众呼

声,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推进村的经济发展。

2、帮助困难群众落实脱贫解困措施,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确保困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切实改善他们的生活。

3、帮助有生产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寻找一项主业,掌握一项生产技能,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实现家庭人均收入逐步达到或超过当地人均收入水平。

二、工作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村委会要充分利用标语、板报等方式,广泛宣传扶贫帮困的意义、作用和措施,扩大扶贫帮困的影响,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帮困的良好氛围。

2、落实扶贫责任。本单位按照“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将干部职工编入结对帮扶贫困户,采取每人帮扶二至五户的办法开展扶贫帮困活动,明确了扶贫责任人的目标任务。

3、加大“就业扶贫”力度。要在解决帮扶对象就业上下功夫,采取有效措施,广避门路,千方百计寻找就业途径,切实增强其“造血”功能。

4、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根据帮扶对象实际情况进行智力扶贫,通过农业技术培训,输送贫困户子女就读技校等方法,加快帮扶对象脱贫后向致富示范户的转变。使之在帮扶活动中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带动更多的困难户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着力打造扶贫开发工作品牌 篇7

然而相当一段长期以来, 扶贫项目的“小而散”, 扶贫资金的“撒胡椒面”, 扶贫措施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使得扶贫开发始终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因此, 国务院扶贫办提出着力打造扶贫开发工作品牌并强势发展, 从而形成强劲的社会影响力。

打造扶贫开发工作品牌, 首要是科学的目标定位。目标精准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首要任务。扶贫政策是党和政府针对弱势人群、困难地区而设立的专项扶持政策, 坚持扶贫扶弱是这一专项政策的总原则和宗旨所在。如果扶贫工作目标产生了偏离, 宗旨出现了错位, 即使投入再大, 力度再强, 措施再实, 也不过是为其他工作“锦上添花”, 形成不了扶贫专项政策的独特品牌。

打造扶贫开发工作品牌, 重点是系统的内涵规划。打造品牌需要积淀。国务院扶贫办确定扶贫开发工作要重点打造“雨露计划”、“扶贫小额贴息贷款”、“易地扶贫搬迁”三个品牌。江西结合实际提出形成扶贫移民搬迁、“雨露计划”、担保贷款产业扶贫到户、村庄整治建设“四位一体”的专项扶贫品牌。无论是几大品牌, 都要进行摸底, 制定培育扶贫开发工作品牌初步方案, 分别提出总体规模、年度计划和资金需求, 并把规划实施和年度计划相结合, 在这个基础上, 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 研究制定支持政策。动员各方面力量, 上下共同努力, 这样才能把扶贫品牌真正树立起来。

打造扶贫开发工作品牌, 关键是严谨的精细管理。扶贫开发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 从投资的角度来讲包括专项扶贫资金、行业扶贫资金、社会扶贫资金, 从发挥效益的角度来讲与扶贫投入和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关。随着扶贫工作目标越来越具体化, 项目筛选越来越科学化, 工作督办越来越经常化, 目标考核越来越严格化, 必须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 把纷繁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流程化、流程化的事情定量化、定量的事情信息化。从具体操作层面上来讲就是目标任务管理也就是定额指标的精细化, 实施过程管理也就是具体工作流程的精细化, 绩效管理也就是具体考核办法的精细化, 通过精细管理提升扶贫开发成效。

对湘西扶贫开发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篇8

一、湘西扶贫开发工作主要成效

(一)农村贫困程度大幅度降低。与2009年底相比,2014年全州生产总值由268亿元增加到457亿元,增长71%;财政收入由26.2亿元增加到64.6亿元,增长1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750元增加到5891元,增长57%;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5.29%。

(二)农村特色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坚持开发式扶贫,农村特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湘西州已成为中国椪柑之乡、全国最大百合基地、全国重点优质烤烟基地和全球最大富硒猕猴桃基地。2014年,全州农村特色产业面积达240万亩,其中建成柑橘基地面积80万亩,新特水果面积20万亩,猕猴桃种植面积12.5万亩,百合种植10万亩,优质烤烟种植22.4万亩,茶叶种植24.4万亩,杜仲、金银花等中药材种植10万亩,新扩油茶10万亩,优质蔬菜基地面积50万亩。扶持发展了一大批国家扶贫产业示范园、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全州农产品加工企业达818家,发展农业合作社1473个、家庭农场6000个、州级以上扶贫龙头企业127家,初步建成30个扶贫开发示范园,扶贫产业项目覆盖886个贫困村、15万贫困户、50万贫困人口。

(三)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通过以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为主的农村“五通”建设扶贫,累计完成“五小”水利工程设施建设2.35万处,自来水受益村数达1550个,解决近10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县乡公路改造2500公里、农村通畅工程5000公里,实现100%的乡镇通水泥(沥青)路,98.3%的行政村通水泥或沙石路,解决80多万贫困村群众行路难的问题;实现100%的村通电、通广播电视、通固定或移动电话,实现了100%的乡镇通宽带。

(四)农村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先后对近1000个贫困村村干部进行了集中培训;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50万人次,使全州农村95% 以上的贫困户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完成劳务技能和中高职业学历教育培训10万人次;先后对5万名农村贫困大学生、贫困高中生、“两后生”孤儿、残疾人等进行扶贫助学。特别是2010年以来,湘西州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对专科贫困大学生一次性补贴3000元、对二本以上贫困农村大学生一次性补贴5000元的扶贫助学工程,使3万余名大学生受益,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五)农村民生事业全面发展。2014年,全州财政用于民生支出达125.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65.5%;新农合参合率达96%以上,每年提供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20多万人次;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建有敬老院168所,福利院7个,在全省率先实现乡乡有敬老院,农村五保对象在县乡定点医院住院全免基本费用。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累计建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326所,资助贫困学生100万人次;改扩建乡镇卫生院203个,村医务室达2477个;建成乡镇(社区)综合文化站167个、农家书屋1975个;改造农村危房8.9万户。

二、当前湘西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困难与分析

(一)湘西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困难。

一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2014年全州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5891元,仅为全国、全省的53.4%、56.8%。湘西州7县1市均是贫困县,除吉首市是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外,其余7县都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仍有1200个贫困村和62.2万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偏远、环境相对恶劣的中高海拔地区和移民库区,扶贫成本明显增大,尤为堪忧的是,越是贫困地方,越是贫困户,越难以让他们的后代接受良好教育,全州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尚有177.2万人,占总人口60.7%,贫困的代际传递性明显。

二是返贫问题严重。湘西州属于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特别是中高海拔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经常发生各类自然灾害,加上这些地区村民生活底子薄,抗灾能力弱,因灾、因病、因残致贫返贫现象普遍。根据统计,湘西州每年因灾、因病因残、因子女教育返贫的人数达2.5万人。

三是贫困类型多。湘西州贫困地区、贫困村寨贫困的广度和深度没有明显差别,属于整体性贫困,具有集中连片与深度贫困并存、资源贫困与能力贫困并存、文化贫困与生态贫困并存的特征。

(二)原因。导致湘西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外,也有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经济底子薄、发展差距大。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大资金投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支撑,2014年全州人均GDP仅为全国、全省的38.6%、43.5%,人均财政收入仅为全国、全省的20.5%、39.2%,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仅为全国、全省的32.6%、39.1%。同武陵山片区邵阳、怀化、恩施、铜仁、黔江等周边地区相比,湘西州在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上也有较大差距。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虽然南北大通道基本形成,但目前国家、省没有在湘西州规划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湘西州在新一轮发展中将被边缘化,成为高铁“盲区”。州内主干道网络尚未形成,存在“断头路”现象,特别是旅游道路连接不畅,行政村通畅率仅为69.4%。全州450个村未通自来水,504个村未进行农网改造,40个行政村未通公路,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三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村特色产业存在资金投入不足、优质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条短、品牌建设滞后等问题,椪柑有规模但品质不优,茶叶有品牌但市场不广,烟叶有基础但受计划限制,中药材和百合有特色但市场不稳定,养殖业有市场但无规模。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全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24家,其中国家级仅2家,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仅为20%,远低于农业产业化30%的最低要求。

nlc202309041722

四是社会保障水平低。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不完善,就业难、就读难、就医难、住房难等问题比较突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读大学致贫等现象较为普遍。城乡低保、大病医疗救助等补助标准低。

三、建议

(一)进一步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精神,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国务院制定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对2011-2020年全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对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步骤方法都作了全面规划、分析和论述,是全国农村扶贫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实践证明,湘西的扶贫开发取得的阶段性成绩,是认真贯彻执行纲要精神的结果,要巩固这个成绩,促进湘西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进一步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精神,不断提高对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认识,努力加强政府扶贫机构、队伍和制度建设。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把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市(地)县要落实好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要当好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深入贫困乡村调查研究,亲自部署和协调任务落实。

(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据我们调查,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通过加强水利、电力、道路、广播电视、电话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促进柚子、猕猴桃等特色产业的发展,致使全体村民在很短时间内脱贫致富,成绩显著。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464元,同比增加1343元,比上年增长21.9%。该村脱贫致富的经验证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村走上富裕道路的前提和保证。当前,湘西贫困地区要抓住编制“十三五”规划的有利契机,高起点做好贫困村扶贫开发整体规划,以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等为主要内容,统筹安排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全面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有效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和农产品运输难问题。

(三)积极培育支柱产业,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凤凰县山江镇村致力于苗族古村寨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优越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特色民居和美丽的自然环境大力开发旅游产业,2008年至2014年共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00余万元,2014年村人均纯收入9000余元,成为全县旅游扶贫的典型村。该村脱贫致富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要充分利用区域内各类资源优势,坚持宜游则游、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因地制宜地培育扶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如柑橘、猕猴桃、百合、茶叶、中药材、优质蔬菜等),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完善“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链结机制,全面提高贫困人口家庭收入。

(四)加强智力扶贫培训,提升农民脱贫致富本领。要坚持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贫困初高中毕业生就读中职工作,并根据地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切实开展种养业实用技术培训和电子电工、烹饪、焊工等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脱贫致富的本领,加快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干部领头雁作用,抓好贫困村干部政策业务培训,选派农村致富带头人参与村支两委管理,模范带动农民科学致富。

(五)加大财政扶贫开发资金投入,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扶持政策也越来越多,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将不断加大。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还没有充分体现,尚未形成投入产出的良性机制。要科学编制扶贫投入规划,明确效益目标和产出任务;要树立“大扶贫”观念,实现扶贫资源的优化整合,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的原则下,将各种扶贫资源有效引导到贫困地区和重点项目;要积极发挥部门优势,鼓励各地探索试点,特别是在县级开展扶贫资源整合试点。

(六)制定对贫困地区低收入者的收入支持政策,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一是为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各类企业及相关用人单位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吸纳困难人群就业,尤其是为零就业家庭提供就业机会。二是加大对低收入者的财政金融政策扶持,降低低收入者特别是下岗职工创业的贷款门槛,并提供必要的税收减免,为他们自主创业、增加收入提供政策扶持。三是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缩小他们与高收入者的收入差距。四是完善对低收入者的收入补助政策。各级财政在深入调查、逐级核实的基础上,可考虑以重大灾难、重大疾病、伤残津贴和特困补助等形式, 直接以现金的方式发给居民。五是实施对低收入者的实物补充政策。提高对低收入者的医疗保障,通过财政补贴降低低收入者医疗费用的支出。

(作者单位: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责任编辑:洪峰

上一篇:税务岗位竞聘演讲稿下一篇:山阴县四举措给力大学生村官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