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制度

2024-05-18

村委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制度(通用9篇)

村委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制度 篇1

旺山村委会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制度

为切实把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落到实处,确保按质按量完成帮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以下简称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各项任务。特建立旺山村委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制度。内容具体如下:

1、三个帮扶单位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人员对所帮扶的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帮扶任务、目标、要求要明确并且做细做好。

2、三个帮扶单位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人员要及时将贫困村、贫困户的真实情况逐村逐户登记造册,建立动态档案,并实行电脑管理。做到户有卡、村有表,镇有册,省、市、县(市、区)和乡镇有数据库。

3、全省统一制发帮扶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记录卡》,由贫困村、贫困户以及帮扶单位分别持有。各户责任人要按照要求,根据帮扶情况,如实填写《帮扶记录卡》,由村负责人、贫困户主、帮扶单位负责人共同签名,并作为评议的重要依据。并及时将记录卡内容录入电脑、存档、更新,建立帮扶动态档案。

4、做好公告栏,及时公布扶贫开发“双到”相关政策信息,对贫困村村委会核实的贫困户张榜公布和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情况更新。

5、帮助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协助搞好村干部的培养和教育,着力提高村班子和干部队伍战斗力。

6、三个帮扶单位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和人员要明确旺山村委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大局布置、扶贫重要文件要求,市委、市政府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工作部署落实情况。要贯彻落实扶贫开发重要文件、重要会议中明确要求需要报告的事项,要明了对帮扶工作

计划和项目实施方案及各帮扶贫困户的情况,并对每一贫困农户制定具体的稳定增收脱贫的帮扶措施,并得到户主签名认可,帮扶措施和责任人要在村内张榜公布。

7、三个帮扶单位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每年不少于2次、班子成员每年不少于1次到挂扶村、户指导和检查督促落实工作情况记录;三个帮扶单位派出的帮扶责任人(驻村挂户的干部)到村到户累计不少于3个月(不含法定节假日)的工作时间记录。

8、三个帮扶单位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组筹集的帮扶项目资金、物资要及时到位。建立帮扶台账,对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应当进行经常性检查,确保扶贫资金要全部用于贫困村、贫困户帮扶项目。

9、实行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做到每月召开一次工作情况分析总结会,对实施扶贫项目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集联席会议的办法,及时采取对策,减少工作失误。同时三个单位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人员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单位反馈群众反映强烈、领导关心的问题以及工作中对全局有影响的重要问题或事项。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对症下药,有效提高扶贫开发成效。三个单位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组每年年初、年终到所帮扶村委召开一次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专题现场办公会,研究部署本工作计划和检查、总结本工作。

化州市政协办公室(盖章)鉴江开发试验区(盖章)

旺山村委会(盖章)化州市委统战部 2010年3月15日

2010年3月15日 茂名市耀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2010年3月15日

村委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制度 篇2

翁源县扶贫“双到”工作呈现“五个新”变化

翁源县在推进扶贫“双到”过程中, 通过实施“百千万”工程, 整县推进, 统筹布局, 并着力在工作机制, 归档管理, 帮扶规划, 激励机制, 营造助扶氛围, 抓扶贫干部队伍上下功夫, 有力地推动了“双到”工作良性开展, 成效突现了五个“新”。

一是贫困户生活水平呈现新提高。扶贫开发实行“靶向”疗法, 随着帮扶项目的落实, 贫困户的人均收入增幅较大, 年人均纯收入比2009年增长71%。贫困家庭的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去年48个省定贫困村危房改造任务已完成480户, 整治了26个旧村庄。2010年以来, 县有关部门加大对老弱病残和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行救济方式扶贫的力度, 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实现应保尽保, 其他贫困户实现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 基本公共服务得到了保障。

二是贫困村面貌呈现新变化。翁源县注重“形象整治”, 依靠挂钩帮扶单位积极筹资和发动社会捐助, 加大对贫困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已建成硬底化村道89公里, 自然村全面通机耕路, 新实施水利项目81宗, 水利农田受益面积3.2万亩;完成农村饮水工程19宗, 解决了1.68万人的饮水安全;实施乡村“清洁美”工程, 建立农家书屋37个。村委会办公条件全面改善, 实现村组织活动阵地“十有”, 使48个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2010年10月, 韶关市扶贫“双到”联合督查工作组对翁源48个贫困村进行综合考评, 全部达到优秀等次。

三是特色产业呈现新发展。在扶贫开发中实施产业扶贫, 不但增加贫困户收入, 同时也促进翁源县特色产业发展。全县糖蔗、蚕桑、蔬菜、水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标准化生产, 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传统种植业平稳发展。利用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发展特色产品、“订单农业”, 与贫困户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结合起来, 互补优势, 增加了贫困户收入, 构筑了一个共同致富的平台, 避免贫困户返贫现象的发生。

四是干部作风呈现新转变。翁源县在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 发挥好干部队伍的骨干作用, 要求党员干部要深入一线, 一线调研, 一线指导, 一线协调, 各级领导及帮扶干部与当地党员群众一起做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全县选派487名政治思想好、责任心强、工作能力较强的干部组成工作组长期驻村, 3860名干部与贫苦户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结对帮扶, 先后为贫困村、贫苦户办实事、做好事13674件, 干群关系融洽, 干部作风呈现出新的转变。

五是基层组织战斗力不断增强。翁源县注重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结合、双促进”, 基层组织建设成效显著。通过抓好贫困村干部培训工作, 提高了村级班子素质。结合扶贫工作在农村党组织范围内开展了“三强”支书活动, 涌现了一批科学发展能力强、民主管理能力强、维护社会稳定能力强的党支部书记。同时,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 实施“四议两公开”民主议事制度, 加大对村务、财务公开的力度, 进一步增强了村班子的民主管理意识。通过实施党员创业示范工程和党员联系贫困户制度, 发挥党员创业先锋和带头致富的作用, 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 早日脱贫。2010年贫困村新发展党员108名, 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86名, 平均每村至少发展了2名新党员, 并保持了3名以上入党积极分子的常态数, 基层组织战斗力不断增强。

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有效增强扶贫力度

翁源县为避免各帮扶单位缺乏协调, 项目无法实现聚集效应的问题, 在扶贫工作中, 创新扶贫工作机制, 通过实施“百千万”工程, 有效增强了帮扶效果。

(一) 实施“三个一百”示范带动。利用党员创业、脱贫先锋、村貌引领的先进典型示范带动, 有效解决没目标、没学习对象、没对照的问题。

百名党员创业示范带动:积极开展“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 以“帮一户, 带一村, 兴一业, 富一方”为主要内容, 通过为农村党员提供贴息信用贷款、技术支持等来帮农村党员创业致富, 让创业致富的党员来帮带贫困党员和困难群众, 解决了贫困党员和困难群众致富能力弱、发展没思路、种养没技术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目前, 已帮扶党员创业示范户310户, 提供贴息贷款1200多万元, 党员创业示范户帮带贫困党员和困难群众1850户, 为有资金需求的130户贫困党员和群众帮助解决生产资金200多万元, 有效地发挥了党员的创业示范带动作用。

百户脱贫致富示范带动:每村挑选3—5户贫困户培养成脱贫致富示范典型, 帮扶责任人为贫困户“出点子、给票子、找路子”, 从资金、项目、市场信息、科学技术等多种渠道多方位地提供扶持, 增加贫困户的经济收入、改善贫困户的生活条件, 并力争脱贫致富, 为其他贫困户脱贫带好头, 树立榜样。

百村面貌变化示范带动:根据各贫困村的情况, 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以点带面, 循序渐进, 选择班子战斗力强, 群众基础好的村作为扶贫开发示范村。单位出资和发动社会捐资集中投入村基础设施建设, 实行“村干部承诺、评议、考核制度”、争当“三强”支书活动, 推行“四议两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 在硬件和软件上实现双得效, 为其他贫困村树起典范。

(二) 实施“四个一千”活动项目。县级整合资源, 大力推进技能培训、劳力转移、农房改造、学子受助项目的实施, 有效解决项目推进推动力不足的问题。

千人技能培训:积极整合各部门培训力量, 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培训网络, 发挥农村远教平台等作用, 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 提高劳动力素质。到目前为止, 已组织15208人次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同时, 积极引导和支持贫困家庭应届初中毕业生418人就读扶贫技校。

千名劳力转移:制定“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 积极与用人单位、城市劳务中介组织建立联系, 加快劳动力转移。到目前为止, 共向珠三角输送1889人, 向本地企业转移3455人。

千户农房改造:对需要修缮或改建危房的贫困户给予资金补助。整治26个旧村庄, 筹集432万元对“5·6”特大洪灾中216户全倒贫困户住房进行了补贴建设, 筹资补贴修缮1336户贫困户住房。规划今年48个省级贫困村完成危房改造任务480户。

千名学子受助:为促进教育公平, 翁源县以“创教育强县”为抓手, 积极调整校点布局。2009年以来, 全县共撤并教学点3个、小学高年级16所。帮扶干部对1643名贫困户在读子女直接给予资金、书籍、学习用品等扶持,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上不起学、读不好书, 全力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力。

(三) 实施“五个万亩”增收计划。翁源县大力实施“五个万亩”工程, 实现扶贫开发的联动效应, 打破村村帮扶不具有整体性、规模化的难题, 改变“单打独斗”的局面。

一是万亩糖蔗增收:把糖蔗种植作为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积极引导, 并依托茂源糖业龙头企业, 合力抓好技术指导、蔗种供应、肥料保障、资金等各个环节, 大力支持贫困户加入糖蔗产业行列, 增加贫困户在发展糖蔗中的收入。2010年种植糖蔗达到5.3万亩, 扶持410户贫困户种糖蔗, 户均增收2600元, 人均增收684元。

二是万亩蚕桑增收:发挥国家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广东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单位——广东信达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的带动作用, 通过实施“支部+协会”、“公司+研究所+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构筑助农增收平台。去年全县种植桑园达到3.2万亩, 扶持350户贫困户种桑养蚕, 户均增收3250元, 人均增收855元。

三是万亩蔬菜增收:把企业作为拉动农业增效的龙头, 通过落实各项鼓励扶持政策, 翁源县大力扶持翁源宝源市场开发有限公司, 使其成为粤北最大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之一, 是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扶持新源农业专业合作社, 帮助其建立蔬菜绿色种植种苗基地, 培育的种苗无偿提供给贫困户种植。建立了5000亩有机蔬菜生产示范区, 发展无公害蔬菜, 积极与家乐福对接, 让贫困户农产品直接进入家乐福, 免去相关服务费用, 在采购价格、结算方式以及技术支持等方面, 给予优惠和便利, 稳定提高农产品价格, 增加收入。2010年全县种植蔬菜达到14万亩, 扶持426户贫困户种植蔬菜, 户均增收2500元, 人均增收930元。

四是万亩花卉增收:翁源县把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龙头, 建设江尾镇境内省道S245线两旁的万亩花卉栽培示范区和周陂镇华力花卉园艺基地现代花卉栽培示范区, 辐射带动官渡、江尾、坝仔镇境内省道S245线两旁的花卉长廊建设, 初步形成了“政府扶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花卉产业大格局。同时, 坚持与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相结合, 发挥优势, 大力发展花卉产业, 不断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层次, 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县种植花卉2.1万亩, 2010年产值达到3.3亿元, 吸收500多名贫困农户为花卉产业工人, 为贫困户增收480万元。

五是万亩水果增收:引导贫困农户为水果的产、供、销提供劳力服务。还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标准化生产, 实施名牌战略, 重点培育三华李、九仙桃等优质品牌, 增加竞争力, 并发挥“三华李地理标志”、“九仙桃地理标志”的优势, 提高附加值。去年水果种植规模已达13.1万亩, 扶持200户贫困户种植水果。

翁源县还将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情暖滃江”主题实践活动。研究制定了《翁源县开展扶贫开发“情暖滃江”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及《关于扶贫开发“情暖滃江”红旗团队、帮富使者、脱贫之星的评选办法》, 认真组织省、市、县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和被帮扶对象争当“红旗团队”、“帮富使者”和“脱贫之星”, 有效推动扶贫“双到”工作向纵深展开。

翁源县扶贫开发对全省扶贫“双到”工作的启示及建议

翁源县的扶贫“双到”工作之所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 主要得益于扶贫工作机制的创新。这些经验与做法, 对全省扶贫“双到”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扶贫“双到”工作具有较强的学习和借鉴作用。

启示一:在工作机制上下功夫, 形成齐抓共管格局。为使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有效开展, 翁源县建立健全各项工作责任机制。一是建立领导责任机制。结合目标任务, 逐级分解任务, 层层明确责任, 工作落实到人, 定期召开情况分析通报会、工作现场会, 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全力抓, 各级班子共同抓, 驻村干部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督查考核机制, 组建扶贫开发“规划到户, 责任到人”督导组, 对帮扶单位和各镇 (场) 的扶贫工作进行了每月1次以上的检查、督促、指导, 考核其责任制落实情况和落实帮扶任务情况。同时, 规定督导组长列席参加各镇 (场) 党委讨论相关扶贫开发工作的会议, 指导各镇 (场) 制订各阶段工作计划, 管理好帮扶干部。三是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定期与帮扶的省直单位、市直单位相关负责人召开情况通报会。县主要领导经常深入贫困村看望驻村干部, 与帮扶单位的负责人联系或登门拜访争取支持。建议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双到”工作的领导, 健全扶贫“双到”各项工作责任机制, 明确责任, 注重协调, 及时研究和解决扶贫“双到”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启示二:在帮扶规划上下功夫, 确保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三大功能区的规划, 翁源县因地制宜, 因规划布谋, 在以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为主要载体的翁北片现代特色农业生态发展区, 进一步做强农业经济, 引导片区内的贫困户着力发展糖蔗、蚕桑、蔬菜、花卉、特色水果等特色农产品, 提升其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在以县城新老城区为载体的翁中片新型服务业优化发展区, 发挥旅游产业龙头带动作用, 引导部分贫困户转移就业。各帮扶单位结合自身优势和地方特色把开发项目作为增加贫困村集体收入和贫困户收入的重要渠道, 扶持发展集体经济项目144个, 其中农业项目90个、工业项目41个、商贸旅游项目2个、招商引资项目11个。建议省委、省政府鼓励各帮扶单位在研究制定欠发达地区每一贫困村、每一贫困户具体发展规划和脱贫措施的同时, 要将帮扶规划与贫困村所在市、县 (市、区) 主体功能区规划有机结合起来, 与贫困村所在市、县 (市、区) 主导产业有机结合起来, 分类指导, 从而确保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启示三:在归档管理上下功夫, 为扶贫工作打牢基础。翁源县在推进扶贫工作中, 严格实行户有卡、村有册、镇有薄、县有库的管理模式, 确保电脑记录与卡、册、簿、库数据一致, 并且总结坑尾村归档管理中好的经验做法, 及时推广。翁源县统一印制《翁源县“双到”工作考评纸质资料规范要求》, 进一步规范各被帮扶村和帮扶单位的档案项目, 将资料整体分为三大项, 并细化为20小项, 统一台账, 统一立卷规范, 保证档案质量。对归档的文件资料统一纸质, 统一格式。针对档案动态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 加大对台面工作的规范力度, 确保卡、册、表内容有真实性、有针对性、有逻辑性、有一致性。建议省委、省政府完善扶贫“双到”动态档案和帮扶台账制度, 逐村逐户将贫困村、贫困户的情况登记造册, 同时建立实时联网监测系统, 确保扶贫“双到”工作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启示四:在激励机制上下功夫, 营造争先良好局面。翁源县把开展“情暖滃江”主题实践活动作为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载体来抓, 通过年度一评、三年总评来激励帮扶单位、个人和被帮扶对象分别争当“红旗团队”、“帮富使者”、“脱贫之星”。活动对评为“红旗团队”、“帮富使者”、“脱贫之星”的除颁发锦旗、荣誉证书、奖牌、奖金, 以及汇编获奖单位、个人事迹材料, 利用报纸、电视、专刊等广泛宣传先进事迹外, 还对评选为“帮富使者”的机关工作者, 县级的将呈批表归入干部现实表现台帐并作为提拔使用的重要参考;省、市直单位、江门市及中直驻粤单位的由县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领导小组向各单位发出记功函。让有为的有名、有位、有誉, 形成你追我赶, 争当先进的良好局面。2011年, 翁源县共评出了10个“红旗团队”, 20名“帮扶使者”, 66名脱贫之星, 极大的鼓励了先进, 激励了后进。建议省委、省政府将扶贫“双到”工作与当前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进一步鼓励各帮扶单位、个人和被帮扶对象强化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 对照先进、查找差距, 完善激励机制和评议制度, 争先进位、争作贡献, 进一步提高全省扶贫“双到”工作的效果和成效。

启示五:在营造助扶氛围上下功夫, 激发社会帮扶热情。为使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加大动员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力度, 翁源县想方设法策划活动, 搭建平台, 积极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氛围。一是拓宽资金募集渠道, 引导外出乡贤、企业为扶贫开发捐资捐物。二是建立完善帮扶企业关护机制, 给予帮扶企业优惠政策, 着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优惠透明的政策环境、关爱企业的人文环境。三是加大宣传力度, 在电视广播设立“情暖滃江·在行动”专题报道栏目, 拍摄制作《情暖滃江》电视专题片, 通过开展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宣传, 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氛围, 构建扶贫“双到”文化。建议省委、省政府进一步研究和制定政策措施, 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和贫困村、贫苦户所在市、县 (市、区) 动员有能力、有意愿的民营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到全省扶贫“双到”定点帮扶工作中来, 汇聚帮扶力量, 提升帮扶成效。

启示六:在抓扶贫干部队伍上下功夫, 提升扶贫工作战斗力。针对一些帮扶干部责任心不强, 积极性不高, 村“两委”干部认识不到位, 工作不配合的问题, 翁源县多管齐下, 着力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 促进扶贫干部队伍建设上水平。一是强化责任领导示范。29名县四套班子成员对挂钩帮扶的贫困村, 必须亲自过问、亲自深入贫困户、亲自制定措施;二是建立驻村干部现实表现台账, 组织部门注重跟踪掌握干部在扶贫工作当中的突出表现, 对那些政绩突出, 能干事、埋头苦干、善于开拓创新、敢于攻坚克难的干部进行表彰并将情况及时反馈给用人机关, 在扶贫工作中涌现了一批办法多, 能力强的“帮富使者”, 起到了模范作用。三是按照“面向农村党员、强化党性锻炼、注重基础理论、突出实用技术”的工作思路, 翁源在全县建立了村“两委”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和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 整合教育培训资源, 加大农村干部党员教育培训力度, 实现“建立一个基地、带动一批党员、带富一方群众、带强一个镇村”。四是建立健全服务群众制度和联系群众制度、帮扶各方联席会议制度、党员干部考核评价制度等, 通过上党课、座谈会、交流会和联谊会等形式增强帮扶各方的认识, 增进友谊, 形成共进退、共奋斗的良好精神状态。建议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强化责任领导示范, 进一步加大扶贫干部队伍培训力度, 进一步转变省、市、县、镇、村各级扶贫干部作风, 打造扶贫优秀团队, 全面提升扶贫“双到”工作的战斗力。

村委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制度 篇3

截止2012年底,茂名市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全部达到2500元以上,住房困难户住房改建工作基本完成;全市240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贫困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贫困户社会保障基本完善,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低保,贫困人口全部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贫困户子女没有发生失学、辍学现象;240个贫困村全部开展了农村新农保工作。

茂名市成立了强有力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班子成员都进行了挂村扶户。广州市对口帮扶茂名市扶贫工作,广州市委、市政府和区、帮扶单位的主要领导亲自部署,每年都多次到茂名市检查督促,从人力、物力、财政上真帮实扶。

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建设工作,把帮助贫困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盖房子”作为最现实、最有效、最迫切的“底线民生”任务来抓,提出2011年内完成经省认定的240个贫困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工作,让贫困户安居乐业。

茂名市强力推进水电路基本农田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到2012年第三季度止,全市贫困村新增共建硬底化村道903.51公里,新增农田水利受益面积19.38万亩,建设村文化卫生设施1436宗,解决饮水安全65235户,从根本上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

该市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有51个农业龙头企业和24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3.5万贫困户发展特色农业,200多个贫困村初具“一村一品”发展格局,主要有罗非鱼养殖、猪鸡牛兔等畜产品养殖,荔枝、龙眼、三华李等水果种植,冬种马铃薯、园椒、玉豆、玉米等蔬菜生产,以及种植首乌、橘红等南药栽培,贫困村的特产农业变成特色农业,有20个产品创立了自己的品牌。

茂名市以项目为载体,“资金跟着项目走”,把扶贫开发工作与发展集体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建商铺、建厂房出租,给村集体购买汽车出租,办起养猪场、养鸡场、养牛场,搞产供销“一条龙”的专业合作社,在市区办直销平价商场,出资合股办水电、办企业等,门路较多,规模不是很大,但都实实在在。如电白县水务局牵头帮扶沙琅镇大塘村建厂房出租办电子厂,优先招收本村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同样形式的还有信宜市水口镇简坡村办起服装厂,贺家村办起手袋厂。这些贫困村通过招商引资进行手工业扶贫,不仅解决了村集体收入,而且使贫困户劳动力就地就业,让贫困户进厂不离家,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探索了一条新路。

茂名市还大力推进农机扶贫,在有条件的村发展农业机械化,提升当地农业机械化水平。如电白县出资1000多万元统一购买123台农机安排到43个贫困村,既免费为缺少劳动力的贫困户耕作,又对外经营增加村集体收入,开上了“铁牛”的贫困村步入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xx镇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汇报 篇4

xx镇地处阳东县的西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山区镇,是革命老区。全镇现有22个村(社区),总人口6.7万人,其中13个村被定为扶贫村。按照扶贫开发工作的部署,13个贫困村中有5个村由广州花都区帮扶,2个村由市直单位帮扶,6个村由县直单位帮扶。自从“双到”工作开展以来,我镇高度重视,认真按照上级的部署开展各项工作,预期按上级要求“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全面完成扶贫开发“双到”任务,取得较好成绩,具体措施如下:

一、与抓机遇促发展相结合,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当好协调员、战斗员和信息员

一是当好协调员。我镇镇委、镇政府多次与帮扶单位进行沟通、协调,并组织镇干部到省里和帮扶单位一起谋划扶贫工作,在贫困村和帮扶单位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绿色通道”,当好贫困村和帮扶单位的参谋、助手,让帮扶单位领导把扶贫工作摆上位、列上日程,发挥谋划、协调作用,帮助贫困村解决干部群众想办、急办、难办,而又无力办的好事。二是当好战斗员。镇领导常深入贫困村了解村情民意,谋划发展思路,帮助帮扶单位排忧解难,并组织召开扶贫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扶贫开发工作。同时,还协助村干部搞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立村务、政务公开制度,活跃

农村民主气氛。三是当好信息员。及时了解掌握扶贫开发工作情况及时通报,使扶贫工作组有效地组织指导贫困村、贫困户从事扶贫产业和经营,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尽快脱贫。

二、与发展特色经济相结合,推动贫困户产业扶贫。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根据xx山多这一特有资源,认真做好特色产业扶贫。全镇在帮扶责任人的帮助下,共发展xx、xx、xx、xx等村新建木器加工厂;发展牛岭、河垌等村山羊养殖基地。通过一批批产业带动效益明显、特色鲜明的贫困户产业带动项目,辐射带动全镇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力地推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实现全镇农民群众稳步增收。二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拓宽增收渠道。我们本着“培训一人,转移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思想,认真做好贫困户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这篇文章。

1、镇村组织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劳动力免费参加市县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班,并实行转移就业。

2、帮扶单位联系企业,让贫困户劳动力到企业实地培训,就地转移就业。

3、通过市县劳动保障部门联系公司企业到大八开展农村劳动力招聘会。到目前止,我镇共培训贫困户劳动力1267人次,帮助贫困户家庭转移就业863人,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打下良好基础。三是创办集体经济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前,13条扶贫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各个扶贫村党支部积极争取扶贫单位的支持,通过办工厂、建

房出租、种植林木、搞立体养殖等多种形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共投入集体项目资金约5082万元,上马集体经济项目达88个,13条贫困村去年平均集体经济达13.24万元。如大陂村委会在花都区教育局的帮助下,创办了大陂村宏达地拖厂,既解决了贫困户就业问题,又使集体经济增收36 万元。

三、与创先争优相结合,着力加强党组织建设

一是抓班子强核心,铸强农村党组织战斗堡垒。去年是村级组织换届年,镇委和扶贫驻村工作组加强工作指导,把一批“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群众高度认可”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村级班子队伍中来,共调整村委会书记、主任9人,村级班子的整体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如贫困村新垌村在新当选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通过市帮扶单位的支持和帮助,扭转了落后局面,农村党建、社会管理等各项工作走在全镇的前列。二是抓队伍强教育,提高党员服务群众能力。党员服务群众能力欠强是农村党建工作薄弱村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和“党员技能培训”网络,深入开展“领导带学”,并定期开设“党建工作学习吧”和“能人党员讲堂”,组织党员学习各种科学知识,提高了他们的科学发展能力。与驻村工作组一起,认真深入调研,挖掘、发现村中优秀人才,并派出专人进行跟踪培养。注重在返村大学生、专业退伍军人、种养能手、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和知识青

村委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制度 篇5

为贯彻落实广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我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穗字[2011]7号)和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广州市农村扶贫开发“双到”近期工作安排的通知》(穗扶贫办函[2011]1号)精神,确保顺利完成我村今年上半年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任务,3月14日—4月5日,我委驻村干部在xx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对xx村“双到”扶贫工作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该村的具体情况和帮扶思路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村地处从化市鳌头镇北部,位于106国道和京珠高速之间,距京珠高速鳌头出口约16公里。全村辖26个生产队,总户数725户,户籍人口2826人。经调查落实贫困户数为67户,贫困人口118人。全村共有党员60名,村级班子健全,机构运作正常。

xx村总耕地面积2800亩,其中,水田1800亩,旱地1000亩,人均耕地面积0.99亩,山林地面积1500亩。xx村的主要产出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经济作物则以蔬菜、水果为主。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用地约1000平方米,主要收入来源为生产场地出租和发包鱼塘。2010年村集体收入在扣除上级转移的部分后,仅为13000元。

村各生产队之间的道路大部分已实现硬底化,但尚有5段社道约2.85公里和2段村道约1.1公里为土基路,雨天难以通行,影响村民出行和农产品外运。村道、社道无路灯,村民夜晚出行很不安全。

村小学1992年建校,其中建校费用90%为村民集资。校舍是4层混凝土框架结构,教学条件较好。目前为鳌头镇第三中心小学分教点,仅作为小学一、二年级及学前班、幼儿园校舍使用。以上班级拟于年内迁往位于官庄的鳌头镇第三中心小学,校舍闲置情况严重。

xx村农田水利建设开展较好,目前已完成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的耕地约400多亩,但由于灌溉河道、渠道淤塞,造成部分耕地缺水严重,只能依靠井灌耕作,提高了耕作成本,影响了农民种养积极性。

二、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调查中干部群众对帮扶主要有“三盼”:一盼搞好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二盼引进项目,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三盼解决贫困户的实际困难,造血脱贫。其它还提出许多具体问题。据我们考察,限制该村经济发展的还有一些其它因素。总体可归结为:

(一)工业发展方面

1、集体建设用地面积小,难以引进大型项目。

xx可使用的集体建设用地仅为约1000平方,其中,600平方为村委会礼堂,承包给个人作废品收购使用,承包租约到期时间为2014年1月1日;400平方为四间农贸市场铺位和市场铁棚,租赁给个人作塑花厂厂房和仓库,租赁时间2018年12月30日到期。集体用地面积小,即使将现有承包租户强行迁出,也只能发展小型加工项目。且村委会礼堂为砖瓦结构,如要引入规范项目需先将其拆除并按标准厂房规格重建,基础投入约100万左右,村集体经济难以负担。

2、村内经济主要靠外出务工带动为主,村内青壮劳动力不足。

xx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以外出打工为主,留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小孩,若引进项目,按现时劳动力市场状况,招工比较困难,且2011年从化最低工资标准提高至1100元/月,用工成本较内地省份高,不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3、远离主要道路,运输成本高。

xx主要通过一条3公里的村道与106国道连接,路窄多弯,不能通行大型运输车辆。如果要投资设厂,产品只能靠中型货车运出,运输成本较高。

(二)农业发展方面

1、土地使用分散,农产品生产不上规模,村民种粮要亏本。

根据入户调查结果显示,xx村户均耕地约为4亩,在劳动力充足的情况下,每亩耕地每年的产出水稻净重800公斤,按照2010年粮食价格140元/百斤计算,总产值2240元/年/亩。扣除机械费(耙田用拖拉机和收割机)400元/年/亩,肥料、农药150元/年/亩,种子30元/年/亩。如果在按照当地务工工资扣除人工费,村民种田卖粮要亏本。

2、青壮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农田弃耕的情况严重。

村民务农收入低,因此偏向投身于收入较高的“进城务工”,造成xx村土地利用率极低。而青壮劳动力大量涌进城市,导致大量适合用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土地丢荒。土地丢荒又引致灌溉水渠淤塞,大量耕地缺水,村民为利用耕地而改种砂糖桔等果树,果树的根系破坏耕地,为以后复耕造成困难。

3、果贱伤农,村民对种植荔枝缺乏积极性,林地资源闲置。

村民曾于80年代中期种植了大量的荔枝树,但由于近年荔枝收购价低,村民对荔枝树疏于养护,荔枝树基本上不挂果,难以产生收益,挤占了大量的山林地。

三、该村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虽然xx村位置较为偏僻,四周环山,交通条件不便,不利于发展工业。但同时xx村的地理位置极为良好:水资源充足,土地集中而且土壤肥沃,气候相对温和,受自然灾害的机会小。除了部分耕地分布偏僻和分散,绝大部分的耕地还是集中在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区域内,十分有利于机械化集约耕作。

村民致富意愿强烈,经过走访本村农户和种植大户进行相应的工作调查表明,村民对机械化集约耕作普遍积极性高,为下一步帮扶项目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四、开展帮扶的目标和措施

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xx村实际,如何开展帮扶工作?我们认为对该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改善农业基本条件,发挥潜在优势,将xx村建设成一个以现代化生产为主的粮食生产基地。今明两年可以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并为以后奠定基础。

1、建立一个以农户、集体和专业公司共同合作开发利用xx村土地资源的股份公司。以粮食种植为主,畜牧业为辅,林业生产次之。由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公司持股35%分红,集体投入部分资本持股10%并派专员参与监督管理公司日常事务,专业公司持股55%负责剩余资金的投入、技术引进、生产、销售等相关配套工作。通过现代企业制度最大限度将该村的资源集中利用,利润按各自占的比例进行分配。以一间公司支撑一条村的经济,农民、集体和公司的收入共同提高,形成土地集约化使用、生产机械化进行、品质统一化提高。建立起一个品牌,增加本村的经济竞争力,创造更好的经济收益。

2、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户、低收入户,鼓励开展劳务输出,包括短期务工,增加农民近期收入。积极与我委在鳌头镇的投资项目联系,年内组织一批低保、低收入户劳动力就近外出务工,帮助开眼界,换思想,学技术,长本领,造血脱贫。

3、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联系,着手解决群众关注的几个重大问题。一是积极与有关方面联系,争取资金,尽快完成xx村村道、社道的硬化问题;二是与有关技校联系,协助解决部分贫困户子女失学问题;三是协助

部分贫困户完成残疾等级认定问题,令其纳入低保户保障范围。四是与有关部门联系,协助部分贫困户解决危房修建补助问题。

村委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制度 篇6

摘要:本文指出了当前广东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结合广东交通集团对口扶贫兴宁市陂下村的实践,提出了当前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四项原则和六项主要对策。

主题:双到 扶贫 科学发展观 对策

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作为重要任务,带领全国人民不懈奋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展之快,成效之大,为世界瞩目。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已成为一大心病,2009年6月25日,广东开创性地启动实施了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下面简称“双到”)工作。目前,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出现了令人鼓舞的好形势,取得初步成效,一场参与广泛、力度空前的反贫困运动正在广东大张旗鼓地展开。从扶贫“前哨战”到“攻坚战”,从告别“穷广东”到共建“幸福广东”,这份漂亮的扶贫开发成绩单,让广东看到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希望,也点亮了“幸福广东”之光。扶贫“双到”工作正在催生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成为建设“幸福广东”一个璀璨的亮点。“十一五”已完美收官,站在“十二五”新的征程上,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种种新的问题和机遇,笔者结合所在单位对兴宁市叶塘镇陂下村对口扶贫的具体实践,就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引领“双到”扶贫开发工作谈一些看法,希望能对下一步的扶贫开发工作有所裨益。

一、当前广东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公众印象中,富庶的广东似乎离“贫困”二字相去甚远。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85年至今,经济总量已连续20多年居全国第一。而事实上,贫困依然是广东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广东富的地方肥得流油,穷的地方穷得掉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广东省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相当突出——广东省扶贫办的统计信息显示,截至2009年,广东还有70万户316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全省农村人口的6.14%。特别是还有200多万户农民居住在危房和茅草房中,有3409个村年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其中,粤东、粤北的一些地区,农业人口贫困比例高达41.2%。对当下广东来说,如果广大山区和贫困地区不能脱贫致富,全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目标也就无法如期实现。如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交通集团”)对口帮扶的是兴宁市叶塘镇陂下村就是一个典型贫困村。该村位于粤东山区,毗邻龙川,距离叶塘镇15公里、兴宁市区25公里,有16个村民小组,家庭户数292户,全村1506人,其中贫困户98户、贫困人口440人。该村和其它贫因地区一样,由于受历史、自然、社会、政策、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相比珠三角地区发展还严重滞后,农民生存环境较差、基础 设施落后、生产成本过高、扶贫开发资金短缺、农民收入不稳定、返贫现象严重、农民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生活习俗粗陋、可持续发展后劲不强等难题。

尽管广大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客观上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地区在新时期扶贫开发同样具有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从国家层面来说,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要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要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三农”投入,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在省级层面,有“双到”扶贫开发制度、有数千个机关、企事业单位被动员起来,有近万“扶贫一线精兵”为先锋、数以百万的“扶贫大军”作后盾。在贫因地区层面,虽地处偏僻,生产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但也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并通过当地群众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贫困状况得到缓解,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储备了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二、当前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广东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原则

从贫困地区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明显看出,贫困地区的贫穷落后不仅仅是经济现象,还包括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是众多致贫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显然,致贫因素的作用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这就决定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绝不能急于求成,而是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长期而又扎实艰苦细致的工作,笔者认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贫困地区“双到”扶贫开发,在总体思路上必须把 握好以下四个原则问题:

(一)推动“双到”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出发点。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推动“双到”扶贫开发工作,加快贫困地区脱贫奔小康的步伐,必须从实际出发,从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大局入手,把发展作为解决其它一切问题的关键。为此,我们必须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握扶贫开发的主攻方向,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根本问题,实现扶贫开发跨越式发展。以增加收入、减少贫困人口为主要任务,以坚持扶贫到村入户为主要抓手,突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重点产业开发、提高劳动力科技素质、流通服务实体建设等工作重点。要创新扶贫思路,特别要注重产业化扶贫,促进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和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贫困群体的收入,夯实致富基础。在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等方面,要以改善民生基础建设为切入点,要增强农民自我脱贫和可持续脱贫的能力,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推动“双到”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

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双到”扶贫开发的落脚点,归根到底就是要不断满足贫困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保障贫困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缩小收入差距,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贫困地区“双到”扶贫开发,要按照“缓解贫困,缩小差距,促进和谐”的扶贫工作目标,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着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提高贫困村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通过动员党政机关和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做好对口帮扶的各项工作,要处理好自力更生和外界帮扶的关系,要注重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以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要尊重贫困群众的自主权,使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中享有知情权、选择权和参与权,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建设自己的家园。

(三)推动“双到”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为战略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为此贫困地区“双到”扶贫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扶贫开发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杜绝搞得不偿失的开发,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扶贫开发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改变贫困地区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掠夺性生产,鼓励贫困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环保农业。通过发展农业科技,促进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四)推动“双到”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坚持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推动“双到”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坚持的方法。扶贫开发工作要以统筹扶贫地区发展为主要任务,要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进行项目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形成特色产品,使支柱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持续发展下去。另一方面,扶贫开 发对象不仅包括生产性项目开发,又应注重人力资源开发,要注重农村基础教育、卫生健康等方面的发展,以提升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综合素质,带动农村其他资源和项目的开发,总之要统筹贫困地区各个方面,使其能够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当前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双到”扶贫开发的对策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当前广东贫困地区的“双到”扶贫开发机遇和挑战并存,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环境,既要正视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应该清楚地看到当前的发展机遇,在把握好上述四个原则的基础上,树立信心,抓住机遇,克难攻坚,探索、拓宽新思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进“双到”扶贫开发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一)必须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它对贫困地区长期稳定地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群众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水、电、路、通讯等问题,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贫困村的经济发展打好基础。如广东交通集团在对口扶贫的兴宁市叶塘镇陂下村的工作中,充分认识到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是“双到”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着力抓好了如下几点工作:一是水利项目帮扶。投资48万元,兴修陂下村水利灌溉工程,通过该工程共惠及农田400多亩、耕种农户180户;二是道路项目帮扶。为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投入87万元,修建三段硬底化水泥 路合计1.4公里,拆除重建两座老桥,确保了300人以上大自然村道路实现硬底化;三是安全饮用水项目帮扶。投入80万元,采取集中供水、装表到户的方案,兴建安全饮用水工程,水质经梅州及兴宁两级疾控中心检测均达标,保证了全村95%以上的村民用上安全卫生饮用水。通过上述项目的实施完成,从根本上改变当地村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二)必须以产业扶贫为抓手,提高贫困户的收入水平

调整优化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加快脱贫步伐的根本途径。贫困地区只有通过产业开发,培育有稳定收入的主导产业,才能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增强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和可持续发展。例如交通集团在“双到”扶贫开发工作中针对陂下村产业比较单的实际,结合当地政府的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以发展种桑养蚕主导产业,在政府“种苗提供、蚕种供应、小蚕共育、技术指导、蚕茧收购”的一条龙服务体系下,大力帮扶贫困户开展种桑养蚕。共投入20万元帮扶贫困户购买桑苗,组织农户种植桑苗180亩。同时,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除发展主导产业外,也加强了传统种养的扶贫力度,并投入8.43万元,为他们购买了猪、鸡、牛等幼崽,目前已完成第一期养殖帮扶工作,销售收入达到预期效果,商品化率达到85%以上。通过主导主业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夯实了脱贫奔康的物质基础。

(三)必须以项目扶贫为核心,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扶贫开发根本目的就是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为了尽快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因地制宜重点发展生产项目,通过扶持一个好的发展 生产项目,增强贫困村的“造血”功能,让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如交通集团在项目扶贫上,针对陂下村无种养主导产业、无村集体经济收入等情况,同时为构建扶持特殊困难群体的长效救助机制,结合企业自身高速公路绿化管养工程苗木需求的实际,投入180万元兴建广通苗圃场100亩。项目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经营,在苗圃场基地种植销售苗木的基础上,与贫困户签订苗木种植及收购合同,无偿提供幼苗和种养技术,由贫困户开展苗木种植,待苗木成熟后以市场价包干回收,参与种养的农户每户每年可从中获得至少2000元的收益。苗圃场年平均产值达到150万元,年平均利润达30万元。利润按每年不低于5万元分红给陂下村作为集体经济收入,提取1万元划入陂下村党员互助金,其余部分以成立省交通集团扶贫开发陂下村基金的模式对贫困户进行帮扶,重点是无劳动能力、单寡孤独、精神病患者及重病患者。苗圃场三年后整体移交村镇,作为村镇企业。通过苗圃场的建设和管理,解决了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目前已解决5名劳动力的就业,帮助培养管理人才和种养技术人才,带动广大村民积极、主动种植幼苗供应苗圃场,带动整个陂下村发展苗木种植业,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保证特殊贫困群体稳定脱贫。

(四)必须以智力扶贫为根本,提高贫困群众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贫困地区发展,实现贫困群众长期稳定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 在于加大科技培训、加强教育投入,提高贫困群众的内在素质,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本领。如交通集团在帮扶坡下村时就相当重视智力扶贫。一是加大该村小学的改造帮扶,总投入38万元,为陂下小学教学楼更换门窗、装不锈钢防盗网,新建厕所、对厨房及餐厅进行装修及改造、翻新教学楼内墙面及桌椅、更换篮球架、铺设村小学门坪,在球场边设置台阶,同时设置了图书室、电脑室及捐赠了一批办公用品,为孩子们的上学提供了优良的条件;二是对贫困户子女就读提供帮扶。对该村初中以上在读学生开展捐资助学活动。贫困户在读学生中有29户48人在读小学,35户56人在读初中以上学校。集团在帮扶期间对所有贫困户初中以上在读子女发放助学金。补助标准为大学1500元/年,高中或中专1000元/年,初中500元/年。助学金的发放为小孩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保障,也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三是要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比如组织贫困户对种桑养蚕、传统种养业进行多期的知识培训学习,使他们成为现代新型农民和技术带头人;四是进行就业上帮扶。对符合条件的、自身有意愿的9名贫困人口进行培训转移就业,其中4名安排在高速公路当收费员,每人每年总收入达2.4万元,8名安排在苗圃场工作,每人每年总收入达1万元,使他们家庭实现了稳定脱贫。

(五)必须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重点,让群众安居乐业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任务,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也是扶 贫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点工作。只有把困难群众的保障搞好,才能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全心全力搞好脱贫奔康事业。如交通集团对陂下村的做法是:一是对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一次性缴交社会养老保险,共49户56人,合计31.55万元,并为所有贫困人口在帮扶期间每年缴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使贫困户“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并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把5户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实施安居工程。对陂下村危房户29户,采取全资兴建与部分补贴相结合的作法,让贫困群众告别危房,住上新房,让他们安居乐业。

(六)必须以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保证,让群众有脱贫奔康的带路人

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也一样,各项政策定好后,关键看有没有一个稳定而富有战斗力的组织,有没有一班甘愿吃苦耐劳、模范带头的干部。帮扶单位要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驻村干部队伍建设,使工作作风在一线得到转变,干部能力在一线得到提高,工作责任在一线得到落实,具体问题在一线得到解决,要让驻村干部兢兢业业,主动进村入户,为群众排忧解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真正地融入了群众,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要着重要加强驻村干部的服务意识、发展意识,创新驻村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健全驻村工作机制、驻村干部考核机制,使干部能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 10 本利益出发,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成为困难群众脱贫奔康的带路人。

村委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制度 篇7

2011年省委省政府在汕尾市召开扶贫“双到”工作现场会,充分肯定该市扶贫“双到”工作。2012年6月4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容根在省委办公厅《督查专报》2012年第51期——《汕尾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成效明显》上作了“汕尾近年来扶贫“双到”工作实、力度大、效果好,继续努力,促进平衡发展”的批示,再次肯定了该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

汕尾市的贫困村基本是革命老区。到2011年12月止,全市投入扶贫资金109793万元,平均每个贫困村投入441万元。实施扶贫项目1290个,落实到村资金82794万元,落实到户资金26999万元。目前,贫困村落后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贫困户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全市贫困户脱贫率达到94%。

今年上半年,全市又投入扶贫资金9120.75万元,其中,帮扶到户资金1356.59万元,用于帮扶到村资金7764.16万元。新增经济发展项目269个,新增硬底化公路123.2公里,新增农田水利建设项目88宗,建设文化设施135宗,组织免费农技培训14294人,输送劳务外出务工4664人。目前,义务教育入学率、农村低保医保参保率、贫困村安全饮水、贫困村“四通”、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完成计划、扶贫资金落实到位等六项,基本达到100%。

汕尾市主要做法及成效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注重工作路子,积极筹集票子,创新办法富脑子,努力盖好房子,建设好农村班子。

汕尾市根据本地实际,创新产业带动的发展路子,注重培育当地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拳头产品和特色产品,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茶则茶”的扶贫支柱产业格局。同时,创新“四扶”路子。针对本市大部分贫困户属于个体性贫困的实际,开展扶志气,引导贫困户自力更生自我脱贫致富;扶手艺,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扶工具,为贫困人口提供谋生手段;扶救济,加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方式,扶持贫困户发展具有稳定收入的主业,实现每个贫困村有龙头企业带动、有专业合作社组织、有主导产业增收。

为了筹集扶贫资金,该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200万元启动资金,县(市、区)也相应配套启动资金。其次是市财政连续五年每年安排住房改造配套资金,每户1000元,每年800多万元。再次是用足、用活扶贫资金和省“以奖代补”资金,两年多省财政支持扶贫资金1.14亿元,中山市投入资金4.39亿元,省直10个帮扶单位投入资金4300多万元。另外,还创造性地开展 “扶贫救济助教日”活动,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两年“扶贫济困日”活动筹集扶贫资金13亿元。2010年,汕尾市成立“汕尾市扶贫基金会”,成为继珠海市之后,粤东西地区第一个成立扶贫基金会的地级市。

三年多来,汕尾市集中力量大打教育翻身仗,创新每年一次议教会议,领导干部挂扶校舍建设,全力推进教育跨越发展。“双到”工作以来,全市共筹集教育发展资金23亿元。利用各级党校、各乡镇设立的农村劳动力培训示范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种养技术示范培训,让贫困劳动力掌握种养技能。2009年以来,全市培训劳动力7.5万人。同时引导贫困户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摒弃“等、靠、要”的落后思想,鼓励他们自立自强,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

该市三年多来全市投入5亿多元,实施危房改造10360户。实施移民搬迁工程,三年已完成21个村655户的搬迁工作。建好安居工程,在全市贫困村建设19条“幸福安居示范村”,带动各贫困村的发展。

村委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制度 篇8

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新一轮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及重点县(市)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办发〔2013〕14号)及全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有关文件会议精神,按照东莞市关于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街道扶贫开发工作及大洞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县城以南城乡结合部村,与县城一河之隔。辖区总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0亩,其中水田430亩,旱地1150亩,山地面积2.8万亩,24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户籍人口2474人,常住人口2380人,1030户。集体和村民收入:2011、201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均为2.92万元(其中高利电站分红1.92万元,本村电站资源管理费1.0万元,),2011年村民人均收入4912元,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4963元。

二、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责任制,按照“生产发展,乡风文化,村容整洁,管理民生”的要求,以整村推进加强基础实施建设为平台,以发展种养业、增加贫困户收入为核心,以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科学规划,突出重

点,稳步实施,不断优化****村发展环境,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稳步脱贫,加快致富奔康步伐。

三、总体目标

从2013年7月起,用两年半时间,促使****村76户贫困户实现“八个确保”(确保被帮扶的76户贫困户有自我发展和稳定收入的主页,基本实现稳定脱贫,被帮扶贫困人口超过当年全省农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确保有条件的贫困家庭完成危旧泥砖房改造,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确保贫困户家庭全部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确保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不缀学;确保考上大中专院校的贫困家庭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劳动力能免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确保每一贫困户学会一至二门种养技术或手工加工技术)。****村达到“六有”(有坚强的领导班子,有科学的发展规划,有稳定的集体收入,有整洁的村容村貌,有民主的管理制度,有文明的社会风尚)目标,解决****村“行路难,饮水难”问题,改善教育文化卫生实施,基本改变落后面貌。

四、政策措施

(一)继续安排社区结对帮扶贫困村。参照我街道第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做法,选派牛山社区与****村进行结对。

(二)继续派出驻村工作组和驻村挂职干部。我街道派出8人组成的驻村工作组开展日常工作,其中驻村干部6名,联络员和材料员各1名。结对帮扶社区各选派1名驻村干部到贫困村挂

职村委副书记或村主任助理。驻村工作组和驻村挂职干部负责制订重点帮扶村的发展规划和帮扶项目,协调、跟踪有关部门落实相关扶持措施,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联系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等。

(三)继续安排街道干部与贫困户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我街道继续安排机关及下属单位干部、结对帮扶社区“两委”干部、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等共76人作为挂户责任人,并与****村贫困户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

(四)落实专项帮扶资金。一是重点帮扶村专项资金。为确保顺利完成目标任务,每村(含户)安排专项帮扶资金75万元,在2013年、2014年分两期下达,主要用于村内道路、农田水利、环境整治、产业扶贫、民生福利等项目建设。二是2013年至2015年市“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筹集资金,继续重点用于扶贫开发“双到”工作。

五、具体规划

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存发展环境;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建立持续稳定增收长效机制;开展助学扶贫,提高村民整体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开展安居扶贫,改善贫困户居住条件;开展党建扶贫,加强“两委”建设,提高村政管理水平。按照“一年有起色、二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的目标,2013年规划起步实施,2914年全面推进,2015年完善提高。

(一)改善基础设施

1.修葺党员活动室,为楼梯增设不锈钢扶手,修补党员活动室外墙渗水的地方,2013年9月动工,2013年12月前完工。

2.自来水工程, 完善本村2/3人口的安全用水,2013年9月动工,2014年5月前完成。

3.强化各自然村的卫生建设,增设10个垃圾收集点,以便及时处理垃圾。2014年3月动工,2014年5月完成

4.继续完善本村5公里硬底化道路铺设,2014年动工,2015年之前完工。

5.争取各自然村安装路灯,2015年1月动工,2015年6月完成

(二)推进产业扶贫

1.以本地土猪为重点发展畜禽养殖业。以鼓励养殖土猪为重点,发展猪、牛、鸡畜禽养殖业,按照一定标准免费发放种苗,提供技术培训及防疫治病服务。

2.扶持桂花、竹木等种植。采取发放种苗、肥料补贴办法,扶植贫困户扩大桂花、竹木林等种植。

(三)落实就业扶贫

1.帮助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逐家逐户上门发动群众互助互带外出务工。联系东莞东城区的工厂、企业帮助解决就业,实现****村外出务工队伍逐年大幅壮大。力争“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四)落实安居扶贫

1.2013年底前对****村危旧泥砖房进行调查摸底,鼓励贫

困户自筹资金建房,给予适当经费扶持。

(五)实施救济扶贫

1.救济扶贫项目,以落实政策为重点,对丧失劳动能力且符合地保条件的,按照有关政策列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因重大疾病,意外事故及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生活特别贫困的家庭,以发放慰问金、帮助治疗疾病等方式予以帮扶救济。

(六)开展智力扶贫

1.助学扶贫,确保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不缀学;确保考上大中专院校的贫困家庭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

2.技术扶贫项目,利用多种渠道,大力开展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留守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培训。开展粮油、果蔬、禽畜、农产品种养殖、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帮助有条件的留守贫困户村民学会一至二门种养技术,提高劳动技能。

(七)村容村貌和文化卫生

1.完善本村5公里硬底化道路铺设。

2.自来水工程, 完善本村2/3人口的安全用水。3.建设10个垃圾回收池,便于环卫部门开展垃圾回收清理工作,使村里的环境卫生得到全面的改善。

4.积极引导和帮助贫困村民全部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六、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我街道统一思想到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上,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这项帮扶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确保如期完成市委、市政府交给我街道的工作任务。

(二)严格管理,确保实效

街道财政安排必要的经费,为建档立卡工作提供经费保障,确保建档立卡工作顺利进行。建立健全扶贫资金项目监管机制,扶贫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严格执行项目审批预算制度,实行投入扶持公示制和受益者签名确认制,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做到项目、资金、效果“三公开”。对挤占、挪用、贪污扶贫资金的,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资金投放要以帮扶项目为依据,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要采取开发式扶贫,切忌简单化发放现金补助贫困户,确保帮扶资金使用效率。

(三)整合资源,定向投放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工作方针,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把我街道应承担的扶贫资金纳入当年的财政预算。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热心人士捐款捐物,积极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

****扶贫“双到”驻村工作组

某镇某村“扶贫双到”工作计划 篇9

根据省委、省政府和某市委、市政府及某市委、市政府扶

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要求,市某局、市某局、市某中心为切实抓好2011年某村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确保抓出成效,在深入某村调研及与镇、村委会共同协商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本计划。

一、村委会基本情况

某村下辖7个自然村,共192户725人,有党员32人。

其中,有300多人外出打工。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基础设施差、种养业缺少资金、村民文化程度低。2009年有22户

贫困户,经帮扶单位大力帮扶,2010年已脱贫15户,现还有7户贫困户。全村共有耕地面积 945 亩,其中水田716亩,旱地229亩,南药210亩,现有生猪存栏量200多头,家禽存栏量4500多只。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以水稻和南药为主。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靠某电站股份,年收入不足1000元,通过2010年扶贫开发“双到”期间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扶,2011年集体经济预计收入可达到3.68万元。

二、2011年帮扶措施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扶贫工作的要求和市扶贫办的具体部署,统筹安排、求真务实、扎实推进。继续以帮思想、帮门路、帮资金、帮技术为主要内容,重点改善庞西村的生产生活设施和提高村民的劳动技能。通过帮扶实现该村有1至2项特色产业,每户要有一项稳定收入的脱贫项目,完成泥砖房改造任务,帮助村完善村级管理制度等。

(一)帮扶到村。

1、整治农田水利设施。修复大坡水利设施,该水渠长约1000米,可改善农田灌溉250亩。可以带动当地农民增产增收。计划投资20万元,下半年动工,年底完工。

主要措施:积极争取省、某市和某市有关部门支持建设资金20万元。

2、修建村小学花基。投资2.5万元修建村小学的花基,改善村小学办学环境条件。项目计划7月动工,8月底完工。

主要措施:三个帮扶单位共同筹措资金2.5万元。

3、培训工程。根据调查,凉粉草、沙姜、藿香等是当地的特色农作物,但部分贫困村民由于文化、技术等原因,农作物的种植效益较差,直接影响其经济收入低而致贫。对于这部分贫困农户,根据当地的种植资源优势,开展实用种养技术培训,指导每个贫困家庭发展1-2个特色种养项目,掌握科学种养技术,提升自立能力和科学种养能力,达到增产增收脱贫。依靠镇农业推广中心、畜牧兽医站等部门定期举办种养技术培

训班,提高贫困户种养技能。经费预算:今年举办四期培训班,按每期培训经费0.4万元(含书费、餐费和误工补助等),共需1.6万元。

主要措施:充分利用某局的资源优势,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种养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进行智力帮扶,提高贫困户种养水平。培训资金由3个帮扶单位共同解决。

4、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充分利用某村水资源丰富的特点筹集资金32万元,兴办一个15亩的鱼苗孵化场,发展鱼苗孵化,预计年纯收入增加2.5万元以上。

主要措施:一是资金筹措,争取上级扶持资金25万元,三个帮扶单位支持6万元,发动当地外出人员捐资,其余由村自筹解决;二是提供技术指导和联系销售渠道。

(二)帮扶到户。

1、发展种养业。当地以种植水稻、南药为主,发展种养业符合庞西村实际,根据贫困户意愿及该村实际种养经验,充分调动贫困户种养积极性,为贫困户提供各种种养信息,大力帮助该村群众发展种养业。

主要措施:一是免费为个别贫困户提供必要的种子、种苗、化肥、农药、饲料等。二是及时为贫困户提供各种市场信息,帮助贫困户种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农业品种,从而增收快富。

2、推动劳动力转移。转移劳动力就业比较容易实现脱贫,当地村民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在珠三角地区。

主要措施:根据需要,对有意愿的贫困户,适时组织劳动力进行岗前培训,为就业创造条件,积极联系,推荐就业,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脱贫。

3、对五保、低保户进行慰问。发动社会力量救助和重大节日开展慰问活动,需资金1.44万元。

4、解决困难户子女读书难的问题。

主要措施:通过发动帮扶单位干部职工、社会各界捐赠等方式,筹集助学资金,确保贫困户子女义务教育不辍学,考上大中专院校的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对有意愿的贫困户子女免费就读劳动部门开设的短期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培训班。

5、泥砖房改造。今年有12户人有进行泥砖房改造的意向。主要措施:因人而异,宜建则建,宜修则修。充分运用省、市各种优惠政策,实行政策支持一点、农户自筹一点、亲友赞助一点的办法筹集改造资金。今年拟支持资金12万元。

上一篇:传统美德在身边作文下一篇:抽烟区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