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及妇女运动

2024-06-02

体育文化及妇女运动(通用12篇)

体育文化及妇女运动 篇1

1 青少年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现状分析

1.1 我国现行的运动员培养体制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1.1.1 金牌至上的培养理念忽视了文化教育

长期以来, 体育运动学校 (以下简称“体校”) 受“金牌战略”的影响, 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简化为竞技体育在各类赛事中取得好成绩, 这种片面的体育发展观导致我国青少年体育训练的培养目标集中在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上, 却忽视青少年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培养, 使参加训练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对青少年运动员今后的就业和终生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1.1.2 教练员不重视队员的文化课学习

许多教练员只注重学生比赛成绩, 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竞技水平的灌输, 本身忽视甚至放弃了对文化方面的学习和提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教练员的文化水平虽然在断提高, 但总体来说, 还是处在一个普低的层次。专家指出:教练员文化素质, 科技意识差, 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不利于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1.2 青少年运动员的厌学情绪对文化课学习的影响

1.2.1 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课基础差

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 因为很多孩子都是从小学开始就进行体育训练, 伤病、比赛都耽误了他们的学习时间, 致使他们的文化课基础较差。有些孩子虽然是初中后进入体校, 但是大部分孩子的文化课都比较差, 但凡文化课成绩过得去的, 家长是不会允许孩子进体校的。

1.2.2 青少年运动员的学习时间不能保证

市体校的学主既要代表区参加市级比赛, 又要代表市参加省级比赛, 赛前要有一段时间的集中训练, 赛后又要总结表彰, 耽误文化学习时间太长, 补课又难以及时合理的安排, 因此也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造成文化成绩下降。

1.2.3 青少年运动员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不正确, 内驱力不足, 没有目标等是引起厌学的重要因素。因为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动机, 青少年运动员学习没有动力, 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文化, 该怎样去学, 同时他们有些认为只要运动成绩好, 文化学习成绩无所谓。更有甚者还有些运动员认为自己是为教练、学校文化老师或父母而学习文化, 是一种任务, 不了解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只要一遇到一点点困难与挫折, 就会丧失信心, 对学习文化产生逃避的想法。

1.3 教学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1.3.1 教材选择不合理

为响应国家教委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指示, 体校基本选用的是普通中学的初、高中教材, 其教材本身除有应试内容外, 许多内容脱离体校青少年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这种教学现状令人担忧, 不改革就无法适应新的形式。

1.3.2 课程结构设置存在问题

体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课程结构必须进行较大变动, 重点抓好语文、数学、英语、德育、计算机等主干课程的教学改革, 调整、压缩、合并次要课程, 增设人文素质与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些课程, 尤其应增加适应现代社会和竞技体育科技发展的一些课程, 以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修养,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从而全面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

1.3.3 教学环境和设施要不断改善

学校应努力改善教学条件, 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配套和完善电化教学设备、计算机、解剖、生化实验设备和图书馆等, 使学校的教学条件不断提高, 教学环境的优化还应体现在学校为在职教师提供知识更新、进修学习的条件和机会, 以保证教学中青少年运动员能了解最新的知识、技术和信息。

2 青少年运动员文化课学习发展对策

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 从国家到各省市体育主管部门越来越意识到, 要保障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从2010年至今, 国务院连续出台文件、召开会议要求进一步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山东省政府也在2012年制定、出台了我省贯彻国办发【2010】23号文件的《实施意见》。上述改变让我们看到了运动员文化教育发展的希望, 让我们坚信我国的运动员培养将迎来跨越式的发展。

2.1 转变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观念

2.1.1 坚持读训并重的培养理念

各级领导和教练员要认识到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 对运动员坚持读训并重的培养理念。充分认识到文化课的学习学到的不仅是文化知识更是学到了学习的技能, 提高的是学习的能力。而这种学习的能力直接影响运动员对运动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2.1.2 提高教练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

部分教练员因为自身文化水平有限, 认识不到文化课学习的重要。在运动员的培育过程中只是一味的强调训练成绩而忽视了队员的文化课成绩, 造成了部分运动员认识上的偏差, 认为只要训练成绩好, 就可以前程无忧了。殊不知现在从上到下都很重视文化课的学习, 要参加比赛都要进行赛前文化测试, 如果考试成绩不及格, 连比赛的资格都没有, 更别说拿金牌了。所以要提高教练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 教练员的认识要与时俱进, 既要能跟上当前体育教育发展的潮流, 还要掌握发展的动向, 使自己对运动员的培养始终处于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

2.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2.1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

帮助青少年运动员树立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学习目标、兴趣、动机, 有了明确的目标, 动力就强, 这是学习动力源。运动员有一个合适自己的学习目标, 就能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帮助运动员制定目标的时候, 要注意目标的难度适中。制定的目标过低, 很容易达到, 不能充分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制定的目标过高, 通过很多努力都达不到, 容易打击运动员的自信心, 增加他们的挫败感, 进而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2.2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学习能力来源于学习方法, 主要包括阅读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学习效率等。是学习是否有成效的关键。好的学习方法会给运动员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不好的学习方法则给运动员的学习带来很多阻碍, 不断挫伤学习积极性, 打击运动员的自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让运动员学会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方法。对于运动员的一些好的学习方法, 教师要及时得给予肯定和鼓励, 对于存在的问题, 及时得给予矫正和帮助, 使运动员在文化课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增强他们学好文化课的信心。

2.3 建立完备的教育教学体系

在国家体育总局的统一要求下, 山东省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制订符合我省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特点的学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质量评价体系, 指定统一教材。尽快做到课程标准统一, 教材统一, 教学进度统一, 考试评价体系统一, 不断提高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 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

2.3.1 设置适合体校孩子发展的课程体系

现在的体校大部分属于中专院校, 没有义务教育的办学资质, 所以现在虽然招收了很多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 但是这些孩子的学籍大都在原校, 但是在体校上课、训练。这部分孩子的课本还是九年义务教育的课本, 但是他们学习起来很吃力, 所以很多孩子不愿意上文化课, 因为好多知识不懂。作为老师又不能不讲, 因为将来这些孩子还要回到原校参加初中学业水平测试, 否则就没有初中毕业证。就我国现在大部分体校的情况来看, 这都是一个突出问题, 所以, 孩子选择进入体校后, 如何完成和义务教育的衔接, 设计适合体校孩子发展的课程体系就成为重中之重。新的课程体系要能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又要确保学到的知识完全足够参加初中的学业水平测试。这就需要我们体育系统的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断地探索, 设计出适合体校孩子发展的课程体系。

2.3.2 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和设施

学校要努力改变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 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良好的学习训练环境和完备的学习设施。努力为教学配备完善的投影仪、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及专门的计算机教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图书馆等。学校在提高硬件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师水平能力的提高, 为老师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及学习进修的机会, 让教师在丰富知识的同时接触先进的教育理念, 从而更好地引导青少年运动员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黄信德.青少年业余体校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研究与对策[J].价值工程.

[2]闫晓辉.体育运动学校青少年运动员文化课学习态度影响因素及对策[J].武术科学.

体育文化及妇女运动 篇2

县文化体育旅游局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工作总结

县文化体育旅游局××年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局以《蓬安县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为目标,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支持和鼓励各类反映妇女儿童题材的艺术创作,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旅游活动,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净化了妇女儿童的生存、发展环境,推进了我县妇女儿童文化体育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蓬安县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落到实处,我局多次召开职工大会,认真学习《蓬安县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明确了目标任务,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措施。

二、理顺思路,明确目标任务

妇女儿童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新时期妇女儿童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局把贯彻男女平等,坚持儿童优先充分发挥妇女儿童在文化体育事业,精神文明建设

方面的作用,摆在重要地位。积极筹建九年儿童艺术培训中心,积极实施文化部、省文化厅“蒲公英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管理法规体系建设繁荣、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加大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大非”工作,进一步强化对“制黄”、“贩黄”的打击力度,加强对网吧的管理,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不断净化妇女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

三、制订措施,狠抓工作落实

一是制订了我局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支持和鼓励各类反映妇女儿童题材的艺术创作,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培养妇女儿童文艺体育人才,净化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环境。二是于月日,组织全系统妇女开展了“颂歌献给党”的庆祝活动,举行了唱歌、跳绳、拔河等比赛,充分展示了妇女同胞的风采。三是于月日—日举办了青少年学生书画展览,展出作品余件。四是于月日—日举办了暑期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丰富了青少年学生暑期生活。五是县图书馆利用有限的图书资源支持警风文武学校办起了阅览室,指导青少年学生课外阅读,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六是县文化稽查大队在全县学校开展了“珍惜青春年华,远离网吧”万名学生签名活动,并发出了千封致学生家长的信,呼吁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七是查处了接纳未成年人网吧家次,净化了文化市场。

四、努力方向

⒈努力拓展渠道,寻求资金,开展形式多样,有益妇女儿童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体育文化及妇女运动 篇3

一、校园体育文化

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教育功能。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形式对学生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在意志品质培养、在公共道德培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第二,陶冶情操功能。体育文化在中小学校中的作用发挥是通过形成体育文化氛围来进行的。这种氛围又体现为校园体育文化在无意识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和影响,使学生们接受到了心灵的洗礼和情操的陶冶。第三,心理调节功能。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在体育活动中调节心理状态已经成为缓解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心理健康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第四,艺术美育功能。体育本身是美的体现,体育比赛的最终目的不是胜负和比分,而是通过运动来展示和欣赏美。校园体育文化中同样具有艺术美育功能,这种功能体现在运动场上的健康美,也可以体现在校园内体育雕塑的宁静美,或者是体育场地设施形成的结构美,它融入在学生的情感体验之中,充实和美化了人们的精神境界。第五,规范凝聚功能。校园体育中的规范教育非常明显,通过体育规则的学习运用和领悟贯彻,在共同的体育活动中对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是中小学体育活动的重要目标。第六,社会化功能。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成长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中能够为学生们提供实践社会角色的机会,感受承担社会责任的体验。

校园体育文化从构成上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涵盖了广义的体育文化概念。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我们所使用的场地器材是体育物质文化的承载者;长期形成的体育教学规范、体育工作制度、体育比赛和活动计划等,是体育制度文化的重要体现,而体育精神文化则着重体现在学生是否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公平竞争的体育态度等等。这些体育文化的不同层面的不同表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日常行为,对学生的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体育精神文化是整个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我们所努力营造的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在体育精神文化中,体育价值观是促使一个人从事体育活动源动力,是一个人体育意识的核心。学校体育环境、体育教育的影响是决定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当前全面推进阳光体育活动之际,通过外在的活动影响学生内在的精神,通过塑造内在的精神促进外在的行动,无疑成为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重要方面。

二、中小学阳光体育的开展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在阳光体育的开展中,我们不能仅拘泥于形式上的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形成一种能够从学生内心世界里对体育活动的真正需求。这种需求是我们学校体育工作长期以来一直努力工作的目标,也是学生产生浓厚的体育兴趣、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的根本所在。

阳光体育的全面推广,恰好为体育兴趣、体育态度、体育习惯的形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时机,阳光体育活动要求学生每天要有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活动时间的延长为体育工作者更好地开展工作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阳光体育的开展也许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和体育教学的发展需求,但是,毫无疑问的是,阳光体育在实质上对校园体育文化、特别是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对邢台市238名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可以证实这一推断。

三、校园体育文化对阳光体育活动的内化与促进作用

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在有形或无形之中对中小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一尊造型优美的体育雕塑、一幅动感十足的体育图片、一场激烈竞争的体育比赛、一群身体强健的体育爱好者,诸如此类校园中的运动元素无时无刻地不在对每一位中小学生产生着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理上的吸引,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浓厚的氛围,这种氛围不需要制度的约束,不需要专人的引导,而能够促使学生自发地参与体育活动。这与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初衷不谋而合。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70.2%的中小学生在看到激烈的体育比赛或精彩的体育镜头时会“产生运动的冲动”;有77.4%的同学认为自己参加体育活动主要是因为自己的“体育价值观”。由此,可以推断,校园体育文化对阳光体育活动有着重要的内化和促进作用。

四、阳光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和谐共建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阳光体育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与前些年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在这一有利的契机下,通过全面推进阳光体育的开展,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同时反作用于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达到和谐共建的目的。

1加强中小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营造有形的视觉影响

加大体育投入,加强体育器材场地的硬件建设,在现有的条件上力求改善,这不但有利于阳光体育活动,同时也是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内容。加大体育有形展示的设计与布局,利用板报、展览、雕塑等形式对学生产生多角度的体育美学影响,激发学生的运动激情。

2借力阳光体育活动,完善中小学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积极响应“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号召,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成立各种体育兴趣小组,发挥校学生会、校团委、俱乐部的组织能力,创造条件,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节”和常规竞赛活动,丰富阳光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树立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加强管理部门的协调与监管,创造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与阳光体育活动和谐共建的有利环境

作为中小学的管理部门,需要全面加强监督工作,为中小学的体育工作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鼓励一线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和阳光体育活动的和谐共建。

4充分发挥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长效作用和内驱力效用,把阳光体育活动进行到棱外

体育文化及妇女运动 篇4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研究高校体育教学中女生运动塑身文化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对象。经查阅文献和走访体育专家, 确定影响高校体育教学中女生运动塑身文化素养影响因素主要指标。针对运动塑身文化素养现状与有关影响因素问题设计问卷, 对包括湖南女子学院等6所高校的女生以及从事高校女生体育教学的教师发放问卷, 了解高校体育教学中女生运动塑身文化素养现状与影响因素。对调查所得的数据采用Excel2003和SPSS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塑身文化素养的解读

体育文化素养指人们平时所习得的体育知识、技能, 藉此而形成的正确的体育认识、价值观, 以及正确的待人处事态度和方式等的复合性整体。它包括体育知识、意识、技能、个性、体育品德和行为等几个方面[2]。而运动塑身文化素养主要从健身操、瑜伽等体育类项目为塑造形体角度出发体现的高校女生运动塑身知识、意识、技能、个性、品德和行为等。具体为在物质层面上体现出来的包括各种身体活动在内的运动塑身行为;在精神层面表现为运动中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在社会层面表现为运动社会倾向、文化水准、品德素养等。

2.2 高校体育教学中女生运动塑身文化素养现状

通过对湖南女子学院等6所高校女生的调查发现:高校女生平均在一周时间里只有52.1%的学生只是偶尔进行一次课外身体锻炼, 大多数每次锻炼时间不足30分钟, 而且大多只是散散步;28.2%的学生一周时间里很少或者从不进行课外身体锻炼。而在调查参加体育活动较少的原因时抱怨学校组织的健身活动等系列校园活动太少、体育课内容没新意、枯燥、都是男生在打篮球比赛而自身没学到多少技能等等原因, 可见, 当前高校女生通过运动塑身的知识还较为贫乏, 运动技能、意识较差, 没有形成良好的运动个性及行为, 体现出她们的运动塑身文化素养普遍不高。

2.3 高校体育教学中女生运动塑身文化素养影响因素

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走访从事高校女生体育教学的教师, 确定了影响高校体育教学中女生运动塑身文化素养因素的主要指标。通过对从事高校女生体育教学的教师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 把回收的问卷数据用Excel2003进行数据处理, 并对影响高校体育教学中女生运动塑身文化素养影响因素进行帕雷托分析 (主次因素分析法) [3], 累计百分比为0~80%之间的因素为主要影响因素;百分比为80%~90%间的因素为一般影响因素;其他为次要C类因素。

图1结果显示, 高校体育教学中女生运动塑身文化素养影响因素主要为教学目标定位、运动塑身课内容形式、教师教法与组织能力、场地器材因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场馆开放程度;学生自身个性、学校运动塑身社团建设因素为一般影响因素;传统体育文化思想、教师教学作风为C类因素。

过去我国采用的“三基”教学作为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 为增强学生体质, 教师对运动技术采用以灌输为主, 忽略了它的休闲娱乐等功能, 因此, 调查中把体育教学目标成为主要影响因素就不难理解。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应该从运动参与目标、技能目标、身心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等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出发来培养学生。目标定位没把准, 同时在课程内容上、组织的形式上也成为了高校体育教学中女生运动塑身文化素养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课程的相关内容上, 往往只注重学生技术技能的提高, 而忽略体育理论知识、人文素养的培养, 忽略了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兴趣爱好。

教师教法与组织能力成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原因体现在:教师是教学和各种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 教师的个人技术技能、示范与讲解能力、教学的方法优劣等因素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 可以通过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 使大学生养成自觉进行科学锻炼的风气, 进而对于智育教育产生良好影响[4]。各类运动会、课余健身运动活动、运动训练队、体育文化节、班级体育活动、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社团的建设状况是校园体育文化坏境的主要体现, 也是培养她们体育健身意识、营造体育文化氛围的有效手段, 若校园缺少这些, 那对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如竞争、爱国、开放创新、和体育道德等精神, 从而发展学生的运动文化素养就无从谈起。

体育场馆设施是保证学生体育活动顺利进行的硬件环境, 我国体育设施中有67.2%集中在学校, 但大部分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多以教学、训练为主, 基本不对社会开放或者师生开放[5]。特别是一些对健身操、体育舞蹈、瑜伽、形体课程等的运动塑身项目, 要求有专业形体健身房, 由于有些学校少有或不开放这些场馆设施, 锻炼的间断性减少了她们对该项目的热情, 学生的兴趣也得不到适当的发挥, 导致她们的健身运动参与意识逐步减弱。

3 高校女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对策

3.1 转变传统观念, 定位高校女生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改进女生体育教学

转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 从高校女生特点出发, 选择适合她们身体发展和心理需要的运动塑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运动技术技能同时, 也要注重体育理论、人文知识的培养、体育锻炼方法与手段的科学性, 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

教师应突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束缚, 教师教学中的作用应该是对学生的引导、启发、指导、释疑等, 教师应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在快乐中锻炼, 努力营造轻松、欢乐、活泼的学习氛围, 体验运动参与的乐趣, 强调信息的多向交流与优化。经过对学生的循循善诱引导, 使学生身心得到满足, 在提升体育教学氛围的同时, 培养女大学生体育参与兴趣和爱好, 这样也提高了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 并创造出健康、和谐的教与学的环境。

3.2 加强高校运动塑身文化环境建设

高校女生体育教学不仅注重体质上的教育, 还应加强学生对体育本质的认知, 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健身运动兴趣和爱好, 尤其不可忽视相关运动理论和知识的传授。如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女大学生身心特点可传授一些运动生理知识、养生保健知识;举办各种全民健身知识讲座、奥林匹克知识竞赛、有奖健身知识问答、保健与营养知识、专业裁判知识、运动预防与急救等人文方面的知识, 扩大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力, 吸引更多的高校女学参与。

3.3 加大学校运动设施建设与开放力度, 开展多种形式的运动塑身活动

学校要改变办学思路, 尽可能增加对运动设施建设的投入, 这样提升了高校办学品位, 也加浓了学校的健身文化色彩, 更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同时, 鼓励发挥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和班级体育骨干的带头作用, 定期或不定期的举行各种健身赛事, 让学生在比赛中灵活运用所学各种技能, 体验运动的快乐, 慢慢养成健身运动习惯。

4 结语

影响高校女生运动塑身文化素养因素是多方面的, 应该从体育教学思想、目标、文化环境建设、场馆设施建设与开放度、体育教师自身教学素养的提升等全方位考虑, 使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技能, 还要在运动塑身活动中不断培养和发展体育人文知识、意识、品德、体育行为与个性, 达到提升她们的运动塑身文化素养, 促进健身锻炼习惯与能力的养成, 并最终形成终身体育健身参与的思想。

摘要:本文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女生运动塑身文化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前高校女生的运动塑身知识还较为贫乏, 运动技能、意识较差, 没有形成良好的运动个性及行为;其影响因素主要为运动塑身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内容形式、教师教法与组织能力、场地器材、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场馆开放程度、学校运动塑身社团建设等因素。基于研究结果, 提出了高校女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对策。

关键词:高校女生,体育教学,运动塑身,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梦阳.城市女性“运动塑身”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 2010.

[2]罗少功.我国普通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 2001.

[3]王苗, 石岩.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识别、评估与应对[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6 (1) :68-73.

[4]周海浪, 黄伯钢.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J].科技信息, 2006 (10) :368-370.

体育文化及妇女运动 篇5

一、畲族武术

畲族武术基本上可分作棍术和拳术两大类。由于根术器械的长短及其功用有别,又有不同的名称:一种叫“丈八棍”,长一丈二尺,由单人耍弄;另一种叫“齐眉棍”(或称“盘柴槌”)长六尺(或四尺八寸),供两人对打。棍术动作复杂多样,有双头槌、三步跳、四步半、七步、九步、猴子翻身、天观地测等。

拳术(又叫“打工头”)在一些合族山村十分普及。做为拳术的一部分,还有令人叫绝的点穴功夫,有这种绝技者多是德高望重的老拳师。畲族拳术流传于金涵、七都、九都、八都、飞鸾、漳湾、城南一带畲族聚居村落。主要有龙尊拳、虎尊拳等。其主要动作有冲、扭、顶、搁、削、托、拔、踢、扫、跳,其步型稳健,坐马前轻后重,用三角连环马,利于攻守转换,出手则多用短打即收。使用器械有锄头、扁担、棍剑等。金涵乡畲民曾在第三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上表演过拳械对练和对棍。

二、舞龙头

宁德畲族同胞,每逢节日,必有舞龙头活动,流传八都的猴盾和飞鸾的南山一带,用以纪念民族图腾,祝福村寨平安、庄稼丰收、族人欢乐。舞龙头曾在第三届民运会上表演并获表演奖。

舞龙头来源:一种舞龙运动,原是畲族的一种祭祀活动。器械只有龙头,没有龙身和龙尾。龙头和绣球用篾子编扎,用彩纸糊裱而成,直立安在木桶上。运动参加者为七至十人,一人持绣球,其余持龙头。在锣鼓声中,龙头随绣球翻滚、跳跃,该运动集技巧、武术、杂技、体操运动为一体,有各种造型,如迎龙伞、龙抢珠、龙珠伞大会串等。其运动形式有平地和桌子上两种。平地套路有龙王滚车、鲤鱼翻白、鲤鱼翻梁、猴子翻梁、小合包、大合包、雪花介顶、龙王成楼等。桌上套路有开四门、画眉四角、画眉跳对门、鲤鱼上滩、鲤鱼下滩、鲤鱼跳龙门等。

三、舞铃刀

又叫舞铜铃、舞钢刀。流传在闽坑、八都一带山区畲村。有跑、跳、冲、刺、劈等动作,由驱鬼待平安仪式而来。传统习俗只许男畲民参加。1949年后,经过整理,摒弃了封建传统,吸收女畲民参加活动。成为一项活泼、有力的传统体育项目。曾在全国首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表演。

四、摇锅

摇锅是源于浙江一带的畲族民间体育游戏。古时畲民为了强身健体,空闲时经常聚集在一起,用已破旧的锅当器材,一个或多个人站、坐在锅里,运用身体重心的变化和四肢、腰腹的力量,协调配合,使锅按不同的方向移动,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这就形成最早的摇锅活动。发展到现在已经演变成了畲族传统体育项目。摇锅项目集健身、竞技、娱乐、观赏于一体,简单易学、形式多样,适合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练习。

五、打尺寸

尺,代表断弓,寸即是残矢之意。其中“尺”长约一米,直径约2厘米的木棍。“寸”长约40厘米,宽约3厘米,厚约0.5厘米的竹片,比赛在类似平整的链球区内进行,分投寸区、击寸区、落寸区三区域。击寸区为直径2米的圆形区域;投寸区的投手和击寸区的击手平行。投寸区与击寸区的圆为4米。落寸区是一个60度角的扇形区域。

相传畲族将领蓝奉高反抗唐王朝的武装斗争,以断弓横扫敌人的乱箭而获胜。后来,畲家子孙世代都训练弓击乱箭的本领,以示纪念。这项体育活动流行在福建东部的畲族聚居地区。每逢节日或农闲之时举行,通常是人们围在空地上打起尺寸,久而久之,形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活动。

体育文化及妇女运动 篇6

【关键词】篮球运动 高校 体育文化 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的来源是多元化的。高校的教学特色,能够凸显高校教学文化;人文气息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同样,高校的体育运动项目,促就了校园的体育文化精神,对校园文化的完善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是要高于体育活动本身的意义,是一种精神力量。同时,体育精神文化对体育活动有着重要的反作用,推动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也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体育精神文化是高校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并与高校所倡导的价值观相结合,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大学生在体育精神文化的潜移默化下,也不断完善着人格,提升精神力量,感受精神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会受此力量积极投身于体育健身运动当中。篮球运动无疑是高校当中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之一,本文重点对篮球运动当中所产生的精神文化进行研究和分析,阐述其对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重要影响。

一、对创新精神的影响

篮球运动是一种传统的运动项目,该运动引入高校的时间久远,基本已经形成一种特定的特征。高校当中,篮球运动的特征之一就是创新。篮球运动规则的创新、运动内容的创新、运动形式的创新等等。如今,篮球运动在高校中的创新随处可见,特别是在篮球运动进行过程当中,学生通过肢体协调、脑力开放、团队配合等不断创新篮球运动当中的战术和其他技巧,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活跃了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篮球运动当中的这种创新精神在学生之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气氛,大家都明白,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在篮球运动当中赢下对手,取得胜利。这种创新精神开端于篮球运动,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体现。

二、对竞争拼搏精神的影响

如今,社会竞争仍在继续加剧,大学生毕业之后将面临十分残酷的社会竞争,工作岗位的竞争、能力的竞争、人脉的竞争等各种社会资源的竞争。因此,大学生的竞争能力的培养十分关键。而篮球运动本身具有着竞争与拼搏的精神,直面困境、勇于战斗、永不服输等精神充分在篮球运动当中展现出来。学生在这种竞争与拼搏的篮球运动中不断提升自我,加强竞争能力,有利于在以后的社会生涯当中处于竞争优势地位。众所周知,社会的竞争是一个持续性的状态,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具有奋勇拼搏的竞争精神,才能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当中站稳脚跟,才能充满自信地面对人生每一个竞争阶段。而高校当中的篮球运动能够极大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为学生争取得步入社会生存的又一大技巧。

三、对集体主义精神的影响

从高校篮球运动的本质来看,其本身以一种集体性的运动,运动的规则和内容都讲究团队集体的合作性。在篮球运动过程中,只有集体的协作与配合,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相反,如果团队互相不配合,或者缺乏良好的配合方式,整个团队就是一盘散沙,毫无战斗力,到来的只能是失败的结果。将这种情形放大,在一个学校,班级是一个集体,社团也是一个集体,放大到社会,企业是一个集体。学生积极参与篮球运动,对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以使學生在班级团体、社团团体、乃至以后的公司团体当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快速融入集体,重视集体荣誉感,积极参与集体建设,为集体贡献力量。因此,篮球运动对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四、对公平竞争精神的影响

篮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其本身又具有这严格的规则制度,篮球运动的有效开展必须在这些规则制度范围之内进行。规则的认同很大程度上就保障了篮球运动的公平竞争性质。在高校篮球运动一般的比赛当中,所谓的公平竞争通常是指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篮球比赛,对篮球运动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这种规范性体现出篮球运动的公平竞争原则。在实际的体育活动当中,不止篮球运动具有公平竞争品质,其他所有运动也都一样,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公平竞争意识。学生通过对篮球运动中公平竞争精神的感受和领悟,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品德素质,这种公平竞争的精神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候都是难能可贵的。

五、对组织纪律性精神的影响

高校当中,篮球运动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校方组织的篮球运动,还有一种是学生自发组织的篮球运动。在校方组织的篮球训练或者篮球比赛当中,体现出来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引导学生组织纪律性的加强。后者的初衷是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热爱,热爱篮球运动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有组织、有纪律的开展篮球运动活动,更加强化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精神,这种精神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将反映为道德行为的规范化。

结束语:

总而言之,篮球运动当中所蕴含的精神对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影响重大,同时对学生日常生活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工作者应当正确认识到其中的联系,加强对篮球运动的引导,并反映到学生生活和工作当中,加强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强.篮球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影响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08:239-240.

[2]马应强.试论篮球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5,04:125+131.

体育文化及妇女运动 篇7

对于体育文化的定义可谓是千差万别, 从简单的层次来说, 体育文化分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 这种定义来源于对文化的理解, 所谓的文化也可大而化之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体育文化是人类从体育运动中升华总结出来的, 包括运动的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精神, 规则的制定, 对人类精神的意义, 所反映出的时代和历史意义等。对于体育文化的探讨必须结合具体的运动, 不能一味的以文化谈文化, 应该从体育运动中升华其中的意义。

篮球运动发明于1891年, 其后传入中国, 由于NBA的成功传播, 成为继足球之后最被人认可的体育运动, 也是在中国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 在高校的大学生中也传播最广, 最为人所接受。

我们在讨论高校体育运动对体育文化的影响过程中, 以广泛传播的篮球运动为例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十分典型的。

2、高校的体育运动丰富多样

对于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察,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加学生体育常识、规范学生规则意识、增强团队意识、完善道德意识等, 作为一个团队运动, 篮球在这些方面都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 我们以篮球作为讨论的主要运动, 也是十分典型的。

2.1、丰富大学生的体育生活

篮球运动作为高校最流行的运动之一有很多原因, 这也决定了其在丰富大学生体育生活方面的天然优势。首先, 篮球运动的器械要求简单, 篮筐和篮球就可以满足学生对篮球的追求, 甚至只需要一个篮球就可以满足一些简单的训练;其次, 人数要求无必要的限制, 不论是1个人还是10个人都可以完成多种多样的篮球运动, 比如一个人运球训练, 三对三半场比赛, 五对五全场比赛等;第三, 趣味性强, 篮球比赛因为其兼具运动性和竞争性, 深受学生们欢迎。由于这些原因, 篮球运动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方面起着十分巨大的影响。

2.2、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

体育运动在不同程度和方面都能提高锻炼者的身体素质, 篮球运动也不例外, 并且篮球运动因为其强烈的对抗性和技巧性, 对于大学生的身体各方面都有要求, 首先需要良好的体能, 不论是半场对抗还是全场比赛, 良好的体能都是篮球运动所必须的, 这就要求大学生进行必要的体能储备, 其次, 丰富的技巧也要求大学生在身体柔韧性方面要有所训练, 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绚丽的动作背后都是必要的柔韧性训练, 第三, 出色的身体控制力也是篮球运动也必须的, 对于身体的控制是一个人身体素质的良好的表现之一。篮球运动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也决定了大学生在进行此项运动的时候需要不断的锻炼。

2.3、增加大学生的体育常识

体育常识不仅仅在一项运动中需要, 在一般的运动中都是需要的, 并且养成良好的体育常识, 对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 可以增长运动方面的知识, 篮球运动作为运动的一种, 在学习过程中必然可以获得许多相关知识, 比如运动学知识、篮球规则认识, 篮球团队认识等;第二, 可以增长运动比赛的常识, 在一般情况下, 我们只是了解运动的基本知识, 但是对于真正正式的比赛知识是非常缺少的, 想要享受比赛, 不论是观看比赛还是投入比赛, 对于比赛常识的了解都是非常重要的;第三, 对于运动伤害知识的了解, 凡是运动就必然要与伤病联系, 不论是学习如何防止受伤, 还要学习受伤之后如何正确处理, 这种知识对于运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4、篮球运动可以培养团队精神

有人说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 十个中国人就是十条虫。这句话说的就是中国人在团队精神方面的欠缺。体育运动是一个培养团队精神最好的方式之一, 尤其是以团队为重的篮球比赛, 篮球比赛需要的是团队的配合, 想靠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是很困难的, 需要各个位置的人不断的配合合作才可以。凡是经历过篮球比赛的人都可以体会到集体的重要, 团队的重要。所以, 篮球运动可以培养人们一种团队合作的精神,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团队的配合也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懂得团队配合的人才能把工作做好, 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 从而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团队精神对于一个集体或团体来说也是生存之本, 作为一个团体, 如果所有的团员是一盘散沙, 那么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成功, 如果大家都拧成一股力量, 那么再难的事情都是可以做成的。篮球运动所培养的这种团队精神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3、总结

篮球运动作为高校最受欢迎、受众最广的体育运动之一, 对于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我们应该对篮球运动进行多方面挖掘, 使其更好的为大学生服务, 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进一步提高篮球运动在大学生中的地位, 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并且充分发挥其对高校体育文化的积极作用, 在建设高校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增砖添瓦, 形成一种具有中国高校特色的运动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席焕久.体育人类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0, 8.

论体育竞技运动文化的发展规律 篇8

从系统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来看,体育竞技运动文化系统是由两个要素组成的,一是它的内容结构属性;二是它的外部结构属性。且这两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协同作用于系统本身,决定着系统的发展与演进。要把握体育竞技文化发展规律,我们就必须对它的两个系统要素做深入细致的研究。

1 内部结构属性是体育竞技运动文化的第一要素

众所周知,体育竞技运动项目的组成结构一般包括四个部分:(1)动作设计;(2)场地规格与要求;(3)竞赛规则设计及要求;(4)竞赛器材规格等。以这些部分为基础在其竞技比赛过程中出现了三个矛盾关系:(1)体育竞技项目存不存在必胜法;(2)体育竞技比赛结果是否是确定的;(3)体育竞技运动项目的各个组成结构是固定的还是非固定的。这三个矛盾关系决定着体育竞技运动文化的发展方向。

1 . 1 体育竞技运动项目竞赛中没有必胜法

在竞技运动文化发展的现实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练员称“我找到了某项竞技运动的必胜法”,或有的书刊题目为所谓的“乒乓球必胜绝招”、“篮球比赛必胜法”等,这些认识都是不科学的,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各级各类赛事,尤其在顶级赛事奥运会上,每次都会杀出“黑马”,爆出“冷门”,冠军不可能被某个人,某个团体或某个国家垄断,我们也不可能像生产产品一样,批量制造世界冠军,制胜规律只是人们理想化了的规律,但它却是不确定性的,有些训练方法,有些训练理论在当时当次比赛时有可能很有效,但以后未必会有效。例如,大家喜欢的乒乓球运动起源于西方,西方选手曾以独特的打法驰骋于世界,但近代却被中国的快、狠、拼、抢、等打法所克制。我们要认清在体育竞技运动项目竞赛中没有必胜法,要根据实际情况,比如不同的选手,不同的规则要求而采用不同的训练策略,在各种情况变化时寻找不同的训练理论,才能适应体育竞技运动文化的发展需要,切不要因循守旧,要开阔视野勇于探索,培养我们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创新精神,才能具备应变能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1 . 2 体育竞技比赛结果是不确定的

众所周知,冠军是唯一的,但任何一个竞技项目,冠军不可能由同一个人或同一个团体总摘得。假如,比赛结果是确定的,你总拿冠军,那么其他人就失去了对该项竞技运动的兴趣和追求,他不会再参与这项运动了,这直接导致参与该项运动的人员数量减少,社会欢迎度下降,没有人再去喜欢这项运动,那么这项竞技运动就发生了“逃离”现象。正是由于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冠军的唯一性,使系统处永远处在一种动态的寻求和谐的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抵制“逃离”。对这一规律的深刻认识,有助于我们对比赛结果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端正思想,做好失败与成功的心理准备,不至于走向极端。

1 . 3 体育竞技运动项目的组成结构是不断变化的

随着竞技运动训练方法的日益创新,竞技运动项目各个层面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如果仍采用固定不变的规则、场地、动作、器材,则不利于竞技运动项目的生存和发展。例如,现代男子排球就面临这一窘境,一扣就得分,扣球速度已超过了人的生理反应速度,结果谁攻谁赢,比赛观赏性大大降低。如果不采取适当措施,有可能发生体育竞技运动文化的“逃离”现象,设想可以适当把网的高度增加,适当修改规则,如放宽自由人的接球位置等来抵制这种现象发生。类似的还有NBA三分线距离的加大,乒乓球尺寸的修改,无遮挡发球规则的修改,百米抢跑一次性罚下等这一系列运动项目的规则、动作的修改不是盲目的,而是竞技运动项目系统价值科学的,明晰的选择。由此,规则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可以修改,动作也是可以重新设计、器材场地等也可以修改。对这一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对各个竞技运动项目做深入细致的思考,提前做好预见工作,不打无准备之仗。

2 外部结构属性是体育竞技运动文化的第二要素

所谓的外部属性是指除竞技运动文化自身以外的能够影响并作用于它,是它赖以生存的一切外在因素包括:(1)经济化因素;(2)政治化因素;(3)其他文化的协同作用。从哲学角度出发,利用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可以全面地把握竞技运动文化系统的发展、演进规律,这样就使我们有据可循,去采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去调节各个竞技运动项目,发挥出它的全部功能,服务于人类,而不至于异化人类。

2 . 1 和谐化的经济环境对体育竞技运动文化的促进作用

首先,竞技运动文化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经济。纵观各级各类赛事的举办,无不需要有赞助商出资,国家的大力支持,每个竞技项目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去搞科学研究,目的是为了指导训练和比赛。如美国的“金牌行动计划”、“运动员奖学金计划”、“就业计划”,使运动员能够全身心投入训练,准备奥运会等大的赛事;还有澳大利亚向俄罗斯购买“奥运金牌计划”等,这些都足以说明竞技运动文化要想发展,离开经济是行不通的。其次,竞技运动文化又促进经济的发展。奥运会的参赛国逐年在增多,举办奥运会的竞争也是越演越剧烈,因为赛事过程的转播权,广告权等等一系列方面的收益与日俱增。可见,和谐化的经济环境对体育竞技运动文化的促进作用。

2 . 2 和谐化的政治环境对体育竞技运动文化的促进作用

竞技运动文化的最高层次是奥林匹克运动,古代的奥林匹克运动是为国家、为民族而战,以准备战争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现代奥林匹克的宗旨却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荣誉服务,并通过奥运会这种全球竞技运动文化为手段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可见,竞技运动文化从产生之日起,就与政治环境密不可分了。首先,政治是竞技文化发展的基础,并给它指明其发展方向。脱离政治的竞技运动文化不会受到群众的欢迎,不管一个运动员他的能力有多强,技术有多高,如果国家需要你时,你选择了“利己”主义,国家利益受到损害,结果只能是被封杀。其次,竞技运动文化为政治服务,巩固政治基础,完善政治结构。如毛泽东的“乒乓外交”政策,近日习主席亲临俄罗斯索契参加第二十二届冬奥会开幕式。纵观人类历史,还没有哪一种比奥运会更有效的手段,对维护世界政治多极化的格局发挥的作用大。由此可见和谐化的政治环境的对体育竞技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把握这一规律不仅有利于发展竞技运动文化自身而且还能缓和完善国家内部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矛盾。可见,和谐化的政治环境对体育竞技运动文化的促进作用。

2 . 3 其它文化的协同发展对体育竞技运动文化的促进作用

其它文化多指人的精神思想、价值观念等领域。而竞技运动文化多是指与人体运动能力有关的各方面,只有与其他文化相互协同才构成人类文化这个大的整体,各种文化的和谐相处是保证人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例如,在设计运动项目器具的形状、尺寸等时,人们都要考虑使其在该运动方式的允许下,能使人体的运动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体现,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运动的“流畅体验”。如投篮命中时获得的成就感,打网球时获得连续击球时的节奏感等,这些竞技运动项目不仅使人精神得到振奋,同时又获得较强烈的情感体验,在调节人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状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竞技运动文化与其它文化是相互调节、促进的关系,协同作用于人的发展。可见,其它文化的协同发展对体育竞技运动文化的促进作用。

体育文化及妇女运动 篇9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 也是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条件下, 由学校广大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当代校园体育文化在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教育方向的同时, 既要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 又要引进国际先进的体育文化。为完成未来体育教育的使命, 我国当代校园体育肩负着以下历史使命: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 要树立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相适应的全面性健康要求, 并明确要求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推行素质教育服务。体育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提高人文体育的素养, 培养健康人格, 增强健身意识和品德修养, 协调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培养终身体育教育观念。终身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人保尔.朗格朗提出来的。指出, 接受教育应当是每一个人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事情, 终身教育是教育定向上的整合, 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总之, 校园体育文化的宗旨主要是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和体育技能, 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并在此宗旨指导下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二、校园体育文化和谐建设对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促进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对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发展的角度看,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健身, 健心, 培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从教育学的角度看,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培养良好的体育观念, 提高审美情趣, 完善心理特质;从教养角度看,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教给大学生体育知识技能, 培养他们的体育参与态度、动机、兴趣和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从社会学角度看,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 促进他们的社会化, 增强他们的交际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校园体育文化包括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体育行为文化和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三层次的内涵。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 学校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等体育设施构成了校园体育文化物质环境。校园里的体育建筑, 雕塑, 场地设计, 他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 同时, 它们又成为意识文化的载体, 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 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特质, 这些特质会折射入人们的心灵, 对校园师生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加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促进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一、修缮或美化现有体育设施、提高其使用率。学校实施模块教学以后, 一些体育器材闲置浪费现象严格, 如操场、体育馆、游泳馆、体操房、武术馆等, 这些场馆、体育器材的开放式使用, 提高使用率。会调动学生的锻炼热情, 增加学生锻炼身体的时间;二、通过精心设计、合理安置现有体育器材, 创设教学情境等, 使其更加具有文化教育的价值。精心设计创设的教学情境能集中体现出人类的力量智慧和进取心理的意识, 同时在体育活动中增加友谊, 培养团结一致的团队精神和体育精神,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打基础, 从而形成一种体育文化意识和社会意识。三、加大体育设施的经费投入, 添置体育器材、建设体育场地, 创造条件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满足阳光体育选项活动的需要。

总之, 校园体育文化在有形或无形之中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尊造型优美的体育雕塑、一幅动感十足的体育图片、一场激烈竞争的体育比赛、一群身体强健的体育爱好, 诸如此类校园中的运动元素无时无刻地不在对每位学生产生着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理上的吸引,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浓厚的氛围, 这种氛围不需要制的约束, 不需要专人的引导, 而能够促使学生自发参与体育活动。这与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初衷不谋而合。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 有70.2%的学生看到激烈的体育比赛或精彩的体育镜头时会“产生运动的冲动”;有77.4%的同学认为自己参加体育运动主要是因为自己的“体育价值观”。由此, 可以推断,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是凝聚人心, 展示学校形象, 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通过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体育文化促进阳光体育很好的开展, 对大学生个性品格培养的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更对学生养成终生体育意识有着重大的意义。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校园精神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本文来谈谈校园体育文化是如何和谐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的。

关键词:体育文化,阳光体育,运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 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教体艺[2006]一6号, 2006—12—23。

[2]吴海宽, 刘笙.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体育 (与健康)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宋军、邓艳艳:《试论校园体育文化与终身体育》,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9 (4) 。

[4]陈媛媛、炊遂堂:《前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探讨》,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6 (4) 。

论体育运动学校宿舍文化建设 篇10

宿舍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转折点。宿舍文化应包括宿舍物质文化、宿舍制度文化和宿舍行为文化等多个方面。宿舍文化建设无处不在, 它渗透于宿舍楼的各个角落, 甚至小到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

宿舍文化应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 以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为目标, 通过开展宿舍文化建设活动, 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从而解决学生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体育中专学校宿舍的特殊性

宿舍是学生之间联系最密切、交流最频繁的场所之一。学生大部分课余时间都是在宿舍里度过的, 休息, 娱乐, 谈心交友, 读书看报都离不开宿舍。

体育运动学校为全日制寄宿学校, 为了训练、比赛便于管理, 宿舍按照班队进行划分, 学生课后生活起居也由教练员进行统一管理。因此, 宿舍的成员组成不再是普通学校里同年级的学生, 而是不同年龄的队友。同时, 又根据比赛项目的不同, 舍友可能是赛场上并肩作战的伙伴, 也可能是竞争激烈的对手。

如何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 解决其思想问题, 使宿舍成为学生和谐、安全、文明、温馨的家, 成为了体育运动学校宿舍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加强宿舍文化建设,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我校把打造多样性的宿舍物质文化当作一种宿舍文化理念。以文化营造氛围, 以文化凝聚力量, 以文化高昂士气, 以文化塑造人格。

首先, 营造整洁干净的宿舍楼环境, 洁净的生活环境可使学生心情愉悦, 积极向上。其次, 将名言警句、中国世界冠军照片及宣传警示牌等悬挂于楼梯转角的墙壁之上。同时, 在宿舍楼大厅的橱窗内, 还将体校的办学宗旨、办学历程、办学成果、办学特色以及由我校向青年队、国家队输送队员的照片, 和在国内外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队员的照片及事迹进行展示。既宣传了学校, 又激发了师生爱我校园的自豪感, 并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了学生的斗志。再次, 在宿舍楼入口处布置了学生书画作品展示栏, 使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还设置了内容丰富的专栏橱窗和功能完善的活动室, 使之成为开展宣传教育、展示师生及学校办学成果的窗口, 学校定期在专栏橱窗或活动室中公布学生参加各项比赛的成绩、荣誉, 公布优秀学生名单, 师生活动照片等, 使广大学生不断增强自信、不断超越自我。最后, 在楼梯的正上方还设置了全国重大比赛倒计时牌, 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充满紧迫感, 从而更加珍惜时间努力训练。多样化的宿舍物质文化使学生在其间耳濡目染、日积月累, 并以此来培养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注重宿舍楼整体环境的同时, 也不能忽略学生宿舍内部的建设。学生宿舍的卫生状况, 直接反映了学生的精神面貌。杂乱的生活环境会使学生意志消沉, 性情懒散, 从而严重影响学习、训练的成绩。我校每周二、四早上定时检查宿舍卫生, 督促学生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宿舍环境的整洁。每周卫生评比分数累计至季度末, 将评出季度最佳宿舍。

第二、建立健全宿舍制度文化。

要加强制度建设, 不断建立、修补和完善宿舍管理制度, 逐步形成一套宽严有度、奖惩分明, 有利于学生成材的科学管理体系。

体校学生生性好动, 崇尚个性, 追求自由。要靠他们自己自觉维护宿舍文化建设还远远不够。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 端正其价值取向, 增强组织纪律性, 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 逐渐完善宿舍制度文化建设。

要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学生公寓管理的各项制度要符合国家法规、条例, 适应学校自身的办学特点。要根据学生宿舍管理规范的要求, 体现“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宗旨, 要做到管理和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 使各项工作有章可依、有据可查。

第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宿舍行为文化教育活动, 既能够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又能活跃思想、陶冶情操。

我校利用每周二、五晚上时间对学生开放图书室、活动室,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定期推出趣味运动会, 知识竞赛, 诗歌朗诵比赛, 征文等活动, 使学生在游戏中开阔视野, 丰富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增强凝聚力, 使其正确的理解竞争观念, 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协作精神。

根据不同的主题日,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讲座及社会实践活动, 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四、结论

宿舍文化建设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总和, 是一项长期、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的建设中, 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 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 形成高尚的行为文化是目的, 它需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特色发展。让我们携起手来、开拓创新, 在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 共同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内涵, 做出新的业绩。

摘要:体校学生宿舍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加强学生宿舍管理, 是当前学校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宿舍物质文化建设、宿舍制度文化建设、宿舍行为文化建设三个方面论述了加强学校宿舍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宿舍管理,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松桃:《高校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教育功能》, 《理论月刊》, 2001, (5) 。

[2]乜慧英:《谈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 《中国成人教育》, 2006, (8) 。

体育文化及妇女运动 篇11

实践中,学校通过开展毽球运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形成毽球课内外一体化的格局,有效推动全民健身运动,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辟了一条新路。

创新为先 打造“健身毽球”校本项目

为进一步落实阳光体育运动“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的要求,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构建文明、健康和谐的校园,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积极开展“健身毽球”校本项目,形成学校体育特色,让每一个在校大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加强毽球体育课程建设 目前,教育部重视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与要求,学校应积极因时因地因宜地进行课程内容的拓展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此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将体育竞技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形成了一种融单一的体育竞技活动与传统的民族精神内容为一体的文化活动,毽球运动被纳入到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学校制定了毽球体育课程的教学大纲,配备了完善的毽球教学设施,聘请了原国家毽球队教练、国家级毽球裁判担任任课教师,每年有近1000名在校大学生参加毽球专项体育课程学习。这些学生通过毽球课程的教学,了解了毽球运动的特点,系统学习了毽球技术,掌握了毽球运动技能,也体会了毽球运动愉悦人的身心所带来的快乐,成为学校开展毽球运动的骨干。

注重毽球体育文化的传播 在开展毽球活动的同时,学校广泛宣传与毽球运动相关的传统民族文化,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学校举行了毽球队队标、毽球运动口号的征集活动,并面向学生多次开设“毽球运动与民族传统文化”讲座;开展毽球特色体育运动的摄影比赛和图片展览;建设“毽球体育文化”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连续三年组织学生参加 “毽球知识竞赛”;组建“毽球社”学生体育社团,在全校学生中普及毽球体育文化知识,挖掘了毽球运动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逐步建立毽球的文化品格,让打造有学校特色文化品牌的意识深入到师生心中。由此带动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层次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高度。

普及和开展毽球特色运动 自开展毽球校园文化建设以来,学校连续举办了四届“千人百队”毽球比赛。学校通过毽球运动网站,公布了毽球运动竞赛规则,并在网上举行了“千人百队”毽球比赛启动仪式,受到大学生的普遍关注。每一届比赛赛事启动后,向全校各个班级分发训练用毽子,校园内各班级举行了毽球比赛的预赛。各学院在预赛的基础上举行复赛,每个学院参赛队伍达100支以上,全校参赛的学生近2500人。在毽球比赛的总决赛上,全校近百支队伍竞争男女单人“一枝独秀”、男女双人混合“二龙戏珠”以及毽球比赛团体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桂冠。

拓展毽球文化的辐射功能 2009年6月5日,隶属于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的“中国藤(毽)球协会训练基地”揭牌仪式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举行,同时“上海市大学生体育协会毽球分会”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成立。学校充分利用毽球基地和毽球分会的发展平台,举办了有全市各高校60余人参加的“毽球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开设了“毽球运动发展方向研究”的系列讲座,培养了一批毽球运动专项人才。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举办上海市阳光体育大联赛高校组毽球比赛,在此基础上,2012年又成功举办了上海市大学生毽球锦标赛,进一步在全市高校推广毽球运动,将毽球体育文化建设辐射到全市各高校。与此同时,学校先后为浦东新区、普陀区、长宁区部分中小学培训毽球教练员与学生运动员,为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公司员工普及毽球运动进行培训,使毽球运动逐步在全市得到普及和推广。

发挥毽球运动优秀团体的引领作用 2009年12月,学校女子毽球队代表上海市参加第四届全国妇女健身活动展示大赛获得毽球比赛第四名。2010年5月校男女毽球队代表上海市参加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获得两个三等奖,校毽球队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2010年10月,校男女毽球队在上海市高校毽球比赛中双双荣获一等奖。2011年9月,学校毽球队代表上海市参加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获得女子团体三等奖和体育道德风尚奖。优秀的团体,突出的竞赛成绩,通过在毽球校园文化建设中对校毽球队的风貌展示活动,为大学生树立了模范标杆形象。

以人为本 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成效显著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自2009年在全校学生中推广“健身毽球”校本体育项目以来,通过组织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课课练”和学生课余时间的“自主练习”方法,使每个学生在校期间人人都会踢毽子、人人都能参加毽球体育活动。学校还将学生“健身毽球”的达标情况列入学业考核,每年全校有近6000名学生通过“健身毽球”的达标考核。

提高了在校大学生健康水平 由于毽球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对活动场地的质地、面积大小都没有严格的要求,活动方式可多种多样,在校大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在很小的空间也能参加毽球运动。同时,踢毽球是一种典型的有氧运动,通过运动,可以增加有氧代谢能力,提高人体内脏系统和神经系统机能,改善人体的灵敏性、协调性和均衡性。

近几年来,学校通过毽球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和毽球运动的普及,大学生对毽球运动的关注度、参与度不断提高,每天锻炼的时间不断增加,毽球运动已成为在校学生参加科学健身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持之以恒的经常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2012年,全校一万余名学生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合格率达86.5%,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毽球是一项艺术性、娱乐性很强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它具有“羽毛球的场地、排球的规则、足球的技术”的特征,学生在踢球时,通过肢体动作及对球飞行的控制,展示“人球合一”的和谐美感,同时可以通过自创自编动作和踢法,充分发挥个性想象力,使人的创新精神得到实践和延伸。毽球运动除广泛应用于个人锻炼之外,更多的是以集体活动和团体竞赛的形式开展活动。学校通过毽球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和毽球运动的广泛开展,强化了大学生的规范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培养了大学生的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和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失败时决不气馁的意志品质。同时,通过组织各个层面的毽球活动和毽球竞技比赛,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组织协调能力。

体育文化及妇女运动 篇12

关键词:篮球运动,体育文化,影响

0引言

篮球运动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篮球运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质, 而且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品质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在参与篮球运动中, 以“努力拼搏、战胜对手、成为强者”的信念鼓励自己, 这种文化特质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灵魂, 因此篮球运动对高校体育文化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1篮球运动的特点以及作用

1.1篮球运动的特点

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 它是在遵守相关规则的前提下, 已投入球数给计分, 并且阻止对方进球得分的竞技运动。其具有对抗性、战斗性、集体性的特点, 同时篮球运动也涵盖了健身、娱乐、艺术以及趣味等功能。

1.2篮球运动的作用

篮球运动在高校的普及对高校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

①篮球运动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篮球运动的形式有很多种既有三人制、四人制以及五人制, 而且还可以采取半场、全场比赛, 但是无论采取哪种运动方式, 都需要参与者不断地奔跑与对抗, 经过调查发现:经常参加篮球运动的学生他们的肌肉非常发达、身体部位均衡发展、体能比较强。这是因为篮球运动要求参与者在运动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对抗, 从而增加了身体的新陈代谢, 提高了身体的体能。

②篮球运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篮球运动不仅充满着身体的对抗, 而且更是意志与智慧的对抗, 篮球运动是一项攻防快速转换的集体运动项目, 运动员需要根据比赛的现状及时的做出理智的判断, 合理把控比赛进程, 这就需要运动员在比赛中要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 并且要有将强的心理素质, 不能因为比分的落后或者一些其它因素而出现不理智的行为发生, 通过对学生比赛的过程分析, 导致比赛失利的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不过硬, 而心里素质不过硬的原因就是学生参与比赛的次数比较少, 因此通过积极参加篮球比赛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2篮球运动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2.1篮球运动对高校体育文化物质层面的影响

篮球运动对高校的体育文化物质层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高校体育基础设施的影响, 体育基础设施是篮球运动开展的基础, 如果没有完善的篮球体育基础设施, 高校的篮球运动不可能兴起与发展, 就不能为体育文化传播提供场地, 因此体育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二是对体育师资队伍的影响。师资队伍的质量对学生学习篮球技能与知识具有关键的影响, 如果高校学生学习篮球运动的氛围比较浓厚, 那么高校就必然会提高师资力量, 从而带动整个高校的篮球技能水平;三是对体育图书音像信息传播的影响。篮球运动在高校的兴起离不开相关篮球知识的图书音像信息资料, 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学习与了解各种音像、图书资料,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到正确的篮球理论知识, 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这对提高校园体育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2篮球运动对高校体育文化制度层面的影响

首先篮球运动促进高校体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学校的体育制度是保证校园体育运动项目顺利开展的重要制度支撑, 如果某项体育项目在校园内没有普及, 那么高校构建此制度的动机也就不足, 篮球运动的普及要求高校要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等设置相应的教学方法、训练内容以及方式, 同时需要制定相应的比赛制度等, 同时还要制定运动员损伤应急预案等, 这些都是体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对于完善与发展校园体育制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次篮球运动有利于校园体育运动传统。校园体育运动传统是经过时间的沉积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其具有普遍性、重复性以及相对稳定性。通过广泛的篮球运动可以形成浓厚的篮球传统, 篮球运动传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篮球运动传统可以为校园体育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比如每当高校举办篮球比赛时, 校园内的篮球文化氛围就非常浓厚, 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就会显著提高, 进而也会带动一些其它体育项目, 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

2.3篮球运动对高校体育文化精神层面的影响

首先篮球运动提升了高校的体育风尚。篮球运动是将体格锻炼与人格磨练为一体的集体项目, 大学生在参与篮球运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体育锻炼的快感, 而且还能够满足自己的内心世界, 进而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 同时学生在感受到篮球运动的益处后, 他们就会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形成主动参与的意识, 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这样一来参与高校体育锻炼的人口越来越多, 高校的体育风尚就会越来与浓厚;其次篮球运动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大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还包括大学生的精神、道德、观念等, 通过篮球运动会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 这就决定了参与者必须要有集体意识、公平意识、责任意识以及较强的组织纪律性, 只有具备这些基础的意识才能保证篮球比赛的成绩。同时篮球运动比赛所体现出来的:拼搏、创新、竞争、协作完全符合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当然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的篮球运动知识的提高、树立奋斗的目标等方面也具有积极地作用, 而这些都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必要内容;最后篮球运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校园文化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多的, 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容之一, 通过篮球运动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 避免一些学生长期的迷惑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 而且还可以通过观看NBA等国际篮球比赛等了解世界先进的文化或者当地的风俗, 拓展自己的视野。

3篮球运动与高校体育文化的关系

篮球文化与高校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1校园体育文化推动篮球运动的发展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为篮球运动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与氛围:首先校园内到处充满了体育锻炼的氛围, 就会影响与带动大部分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篮球运动中来, 让更多的人了解篮球运动的乐趣;其次校园体育文化可以为篮球运动发展提供平台。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与篮球运动的融合, 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体生活, 还可以为篮球运动的开展提供保障, 学校通过定期组织篮球比赛, 可以在校园内营造一种“篮球热”的氛围, 进而带动整个高校积极开展篮球运动;最后篮球运动的普及离不开宣传,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增加对篮球运动的宣传力度。

3.2篮球运动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篮球运动以其具有的竞技性、娱乐性、凝聚力彰显其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的地位, 无论是篮球运动参加者还是观看者都会被篮球运动的氛围所吸引, 就会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激情, 这样一来高校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就会显著的提升, 校园内的体育锻炼氛围瞬间就会变浓, 因此篮球运动在丰富校园文体生活、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提升体育风尚以及改善高校体育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 篮球运动对高校体育文化具有积极地促进影响, 通过积极开展篮球运动不仅能够提升高校的体育基础设施、增强高校的师资力量, 而且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高校体育制度,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扬.篮球运动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J].内蒙古体育科技 (季刊) , 2012 (03) .

[2]陆嘉磊.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篮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2 (08) .

上一篇:食疗作用下一篇:扶贫开发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