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构建

2024-10-26

体育文化构建(精选12篇)

体育文化构建 篇1

1、构建背景

当前文化竞争已经成为体现强国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在大力开展经济建设的同时, 也注重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规范。中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较晚, 但是依托传统的体育文化底蕴, 进过2008年北京奥运的大力宣传, 东方体育文化已经传遍世界各个角落, 得到人们的肯定, 但是仍然要坚持在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吸收外来先进体育文化, 巩固自有优秀体育文化, 这一切都要从基础做起, 而体育文化的基础之一就是校园体育文化。

新时代赋予高校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在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也要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 更要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要紧扣精神文化的建设, 高校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一系列与体育相关的文化活动, 并且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间的教育沟通, 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 把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目前, 虽然我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与高品位校园文化相比, 还是缺少科学、系统、综合的理论实践研究, 尚未形成具有较高理论价值的经验指导实践。

2、构建理论基础

2.1、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身的过程中, 由动物本能改变成自觉行为人性时, 是原始的野性、进攻性通过劳动和游戏、教育以及合理的竞争方式逐步的形成了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 体育文化是人类本身需求的特殊反映。它是人类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并通过有形的身体形态、动作技能、运动器材、物质以及无形的与社会属性相关的意志、观念、时代精神反映出来, 显现了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

2.2、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理论

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是在学校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产生的一切精神文明总和, 包含在校园文化的产生、创造中, 是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可以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指创新和发展校园体育运动和活动, 从而提高校园体育开展氛围和体育运动技能;二是指从弘扬传统体育文化出发, 继承优秀体育道德精神, 对校园体育文化产品进行开发和生产。文本的构建策略是从精神生产的角度出发, 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需求, 按照现代教育的观念, 以满足青少年精神文明需求为目标, 以文化理论为基础来开展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

3、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策略

3.1、制定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模式 (包括组织结构、内容形式和操作策略等)

校园体育文化构建方式多样化, 需要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配合学校的有效资源, 制定出最符合学校文化事业发展的构建模式, 其中对构建的组织结构、内容形式和具体操作策略要清楚明确。

3.2、确定适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产品

校园体育文化内容丰富, 高校不能面面俱到, 应该利用学校传统的优势体育项目, 开展相关的体育活动, 并确定一学年内开展具体内容、形式和时间, 并且要着手建设与校园体育文化相关的产品开发和应用。

3.3、紧抓校园体育文化与学生德育工作、个性体育等的共同发展。

传统校园文化蕴含丰富, 与学生德育工作、个性发展都有密切关系, 而体育文化的建设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平台, 在日常学校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中, 可以通过体育文化建设来加强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 并能促进学生在体育上的个性发展, 开拓创新, 追求进步。因此紧抓校园体育文化与学生德育工作、个性体育等的共同发展, 是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重要手段之一。

3.4、加强校园体育文化与其他各种形态文化间的联系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产物, 但并不是唯一产物, 校园文化内涵丰富, 包罗万象, 如校园人文文化、校园科技文化、校园人物文化等都是校园文化有效的补充和延伸, 要加强校园体育文化与其他各种形态文化间的联系, 让学生不仅拥有强壮的体制, 而且具备高尚的品德, 帮助学生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引导下迈向成功。

4、几点未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

4.1、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校园课外

文体生活, 并且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进而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促进学校体育和学生个性体育的发展。因此要把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文化长期建设目标, 持之以恒, 不断进取。

4.2、体育文化构建要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 首要

目标是让大学生具备健康的身心, 勇于奋斗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而且要从学校整体层面上, 开展主题式校园体育文化构建, 以主题文化来宣传和弘扬体育精神, 以主题作品来展示丰富的学生课外文体生活, 以主题创作来促进其它多种形态文化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徐禄新.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实施策略[J].教育现代化, 2002.10.

[2]江玉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4 (1) .

体育文化构建 篇2

高校文化的建设应始终与社会发展对高校文化的需求紧密结合,不断寻找新资源、新载体,因此是一个自觉的、主动的历程。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建设是一种新兴的高校文化体系,需要在不断的体系构建和创新中发展进步。

一、体育文化的内涵与发展

体育文化指的是人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在调节情感、协调群体关系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民族样式和时代特征。从广义上看,体育文化指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丰富社会生活,以人的身体为介质,对人类的相关体育活动进行组织和秩序化,最终形成的一种得到大众承认的、自身具有一定价值和独立意义的文化。因此,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指向人身体的文化,会在以人为本的未来社会中显得越来越重要。首先,体育文化是对人体自身机能的再创造,人类进行体育活动的目的是实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体育文化作为满足人改善自身的需求而产生的精神、物质以及其他社会规范和结构的总和,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高校发挥教书育人功效的基础。现代体育的目标是“更高、更快、更强”,不断超越和追求自由的体育精神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生命源泉,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一致,是高校文化核心精神的重要体现。其次,作为一种通过身体活动来锻炼身体和陶冶精神的实践活动,体育竞赛能激发人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体育文化是铸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验式教育。最后,体育文化有多样化的展现形式和极其丰富的内容,青年人通过参与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能对多元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为实现体育文化与高校文化的有机结合,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摇篮和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的高校文化体系,一定要从实现高校体育文化和创新出发,将理论付诸实践,构建个性鲜明的、系统的和有顽强生命力的高校体育文化体系。

二、高校体育文化的类型分析

高校承担着文化传承、融合和创新的历史使命。一方面,高校体育文化自身也承担着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的使命;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文化还是一种促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和介质和载体。每一个体育活动项目都拥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其运动形式和运动规则对社会文化背景及社会文化某一方面的历史规律有一定的反映。高校体育文化包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欧美体育文化和多元化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类型不同的体育文化以体育项目表演、学习、观赏和竞赛的形式存在于高校文化体系中,可以帮助高校师生在学习和参与、欣赏中体验多元化的体育文化,实现对文化的接纳、交流和创新。

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数千年的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历史性、民族性和传统性,在起源方式、活动范围等文化内涵方面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点。传统民族体育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纳入体育活动中;同时民族体育活动项目追求体育神韵、讲求技艺、重视内部循环运动,体育活动练习基本上都是静态形式。作为传统文化在个人身体活动中形象反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被纳入高校体育文化结构中,以人的身体运动及比赛等形式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有效的途径。

2.欧美体育文化

欧美体育文化是与欧美社会的城市文化和工业化进程相联系的较高层次的体育文化。以“奥林匹克运动主义”为主导,欧美体育将全球体育统一化,体育活动方案的制定和实行规则具有普适性,有效促进了体育运动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奥林匹克体育运动逐渐成为了传播全球价值观念的有力工具。“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等文化理念渐渐深入人心,在社会其他活动中发挥效用。上述文化理念在文化价值中的体现为求实、规则意识和竞争观念等,随着欧美体育文化进入高校抑郁文化体系,奥林匹克文化将得到更大的普及,为高校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和创新提供有效的新途径,新手段。

3.少数民族体育文化

在多民族国家中,数量相对较少的民族本身的体育就是少数民族体育。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因此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特定历史地理环境、文化水平、社会生产方式以及民俗、宗教等多种因素作用孕育出的民族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俗性、民族性、表演性、地域性等,不同于欧美体育和近代体育的特征。特殊的生活方式和迥异的地理环境成就了多种多样的民族体育活动项目;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不同铸就了各少数民族独有的精神源泉和文化支撑;限于地域不便的交通和较低的生产水平,使得各区域独自发展的少数民族体育有着鲜明的个性。上述独特的体育文化活动方式是传播、融合多元体育文化的有效载体,为高校体育文化的整合提供新途径。

三、高校体育文化的层次分析

不同层次的元素在高校体育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不同的,据此将高校体育文化分为高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高校体育文化的外层支撑、高校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三个层次。

1.高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包括核心价值、口号以及体育哲学三大元素。在本层次上,各高校可依据自身文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历史积淀、立校宗旨等提出高校独有的体育理念。如清华大学独有的体育理念就是:强身健体,为国奉献。体现在体育口号中则是“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耶鲁大学的体育理念是:让所有的学生都享有体育运动的权利,这种人才培养,人人加入、凝聚共识的理念,在口号中的表示为“运动是属于每个人的(AthleticsforAll)”。再如云南大学曾经举办过武术节,标语为“武者奇哉健体强身校园增色。术焉妙也化心启智学业增辉”。各高校秉持自身独特的体育文化理念,根据自身需要和价值取向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价值进行择取,并加以弘扬和发展,逐渐形成高校的核心体育文化价值。

2.高校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

高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一般都是内隐的,要表达这种精神大众文艺内涵,通常都是通过体育成员的所作所为以及高校内的标识、体育活动项目的形式所展现。这些体育成员的健康行为、相关物化标识以及各类体育活动、竞赛具有明显的外部特征。高校所有师生及职工的体育运动行为、体育习惯以及生活方式都是其思想、价值观和体育理念的外在表现。体育理念与健康行为有着双向互动的关系,优良的行为习惯有助于促进身心健康和思想水平的提高,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和理念反过来又有助于养成健康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高校体育设施是广大师生员工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高校的体育文化还体现在对典型体育设施的理解和描述上。比如哈佛人为哈佛运动场(HarvardStadium)而骄傲,他们觉得是哈佛运动场改变了橄榄球的运动史。又如北京体育大学的冠军之路,世界冠军们的脚印是对其追求卓越的体育理念的深刻阐述。高校开展的经典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项目,有助于将学校的体育文化渗透到参与者的生命里,使得大多数学生都记得大学时代的精彩激烈的篮球、足球比赛。这些具体的体育比赛项目体现着高校的体育文化价值和文化传统。又如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举行的近2的对抗性划船比赛传递着高校体育文化的价值观、理念等信息。

3.高校体育文化的外层支撑

高校体育文化的现行制度和相关规则是实现高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同外在表现的统一的基础。社会要求同高校师生愿景之间的协调,需要高校体育文化氛围同社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高校师生的价值观的统一,有赖于组织一定的建制开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因此,高校体育文化结构需要高校体育环境、体育社团和体育文化制度这些外层因素来支撑。通过制定特定的制度、手册以及指导性的体育健康行为规则文本,既有助于传承高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又便于高校师生理解和指导,将师生员工的体育行为健康化,规范化。各类体育社团为高校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文化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途径。而高校良好的体育环境氛围则是有利于社会文化和高校体育文化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的有力媒介。

四、高校体育文化的创新

1.高校体育文化创新的发展方式:优秀体育文化的传播

对于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中国来说,人类几千年的实践活动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硕果。从古自今,文化都是人类思想得以传承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以改进下一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能够使后人了解前人的实践方式,从而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同理,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在人类与社会的长期互动中诞生,同时迫使人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主动提高自身的身体机能。从这个方面看,体育文化应该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在高校广泛传播。开放性、辐射性、传播性是高校最典型的特征,能够促使校内人员最大限度地对外部体育文化进行吸收和融合,同时也为各种文化的传播和继承提供了一个平台。从根本上看,各种文化都有相通之处,如果能够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高校体育教学巧妙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体育文化的同时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还能够发扬和传承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从而真正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例如,在讲解足球的时候,可以与中国古代的蹴鞠运动相结合,探究两者之间的相似相通之处,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足球运动的精髓,同时也对蹴鞠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讲究“修身”“养性”,而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却提倡“更高、更快、更强”的竞争精神。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强壮、速度是运动员的职责,对于普通人来说,体育的功能更加偏向于“强身健体”,我们要在学习和锻炼中体会体育文化的内涵,将“强身健体”和“修身养性”有机结合。要实现高校体育文化的再传播,就要对优秀体育文化进行多途径多方面的传播,如杂志媒体、电视新闻、学校宣传,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聘请奥林匹克参赛的优秀运动员给学生授课,让学生亲身感受体育文化的精神。

2.高校体育文化创新的发展载体:体育文化节、群体活动和体育教学

参加社团和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是各大高校学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同样,高校的体育文化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和体育文化节进行传播和创新。但体育文化的创新必须要以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前提,通过开展体育文化节、创办球迷协会、设立健身健美操班等多种方式来对校园体育文化进行再创造。首先要重视高校竞赛的辐射作用。高校校内竞赛是检验学生某一阶段体育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形式多样,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主要是春季运动会和秋季运动会,当然,学校也会视个体需求而举行个体单项体育竞赛和教职工体育比赛。这样的比赛一般参赛人数较多,辐射范围大,在比赛中学生也能够学习到团结协作、挑战自我的精神。不可忽视的是,课堂体育教学依然是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自我实践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其次是重视学生体育社团的引领作用。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互动的平台,一般由学校领导部门指导,学生自发组织。因此,学校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成立体育社团,吸引更多人参加,以达到健身和丰富课余文化的目的。在社团中,同学们可以自由交往、谈论理想。只要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内涵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实现体育文化的再创造和广泛传播。

3.高校体育文化创新发展目标:学生人文素养的再造

在竞争意识的影响下,一些高校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偏离了正常轨道,“金牌论”严重扭曲了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这也使得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播陷入了困境。目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挣脱“金牌论”的桎梏,认识到体育的作用在于强身健体、陶冶身心,从而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除此之外,我国目前对于体育文化的研究还不太成熟,缺乏理论指导,因此,现阶段应积极研究体育文化理论,并与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最后,对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也势在必行,要将“轻技能、重品行”的评价方法落实。只有解决上述问题,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内在修养,才能最大可能地弘扬体育文化。

4.高校体育文化创新发展归宿:学生终生体育能力的形成

高校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构建 篇3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和谐校园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ulture and Harmonious Campu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CHENG Hong-ling

(Tianjin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Management, Tianjin 300191)

【Abstract】SSport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al program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t is significant in cultivating Humanistic qua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moting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fter expatiating on the connotation of campus sports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and the role of i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campus and puts forward that we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constructing sports culture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ports culture, Harmonious Campus

体育文化一词,也译为“身体文化”(physical culture),是整个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是在吸取了体育文化积极有效成分的基础上,立足于高校这一特定的育人环境中的文化现象。

和谐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核心,和谐即美,它是一笔可供开发的精神财富〔1〕。大学教育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软环境。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教育的成败决定着国家发展的未来。因此,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1?郾1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校园特定环境下的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学生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2〕。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包括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表象内容,同时也包括体育风尚、道德观念、体育精神和价值等深层内涵,它是在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为校园群体所共有、共享的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不应是校园体育现象的简单总结,而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文化现象。

1?郾2校园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

校园体育文化是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它与校园的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按照文化要素的不同,校园体育文化分为校园体育意识文化、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和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意识文化主要反映在学生的体育观念、精神风貌、道德风尚、体育知识等方面;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表现包括学校的体育教学、健身锻炼、运动竞赛、体育的规章制度等,而校园体育的物质文化则多表现在校园内的体育雕塑、体育建筑、环境、场地、器材、服装、用品等〔3〕。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利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知识和身体素质、审美情操为目标,以价值观为核心,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的学校文化现象。也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

2?郾1教育功能

体育教学是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拼搏进取的精神。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传授良好的健康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学习运动损伤的预防及简易处理;使学生懂得营养保健知识、运动竞赛规则,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参与、观赏体育比赛的能力。同时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充分发挥潜在课堂即第二课堂的体育教育功能,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在开展与体育相关的各种活动中,还可以寓教于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总之,以校园体育文化为核心的教学、训练、竞赛以及课外活动等,可以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2?郾2愉悦身心功能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含义可概括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上的健康,而且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4〕校园生活中的每一个个体,无论是学生还是教职员工,都担负着繁重的学习和工作任务,也都有休闲和娱乐的需求。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不仅能使他们强身健体,保持乐观向上情绪,形成积极进取的态度,而且还能通过活动的氛围达到净化心灵、享受生活乐趣的目的。尤其是对于80、90后的大学生们来说,挫折和失望的经历很少,而体育竞赛过程中的征服感和挫败感对他们会大有裨益。总之,群体性的体育活动,能培养大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服从集体、维护集体的集体主义精神。

2?郾3传播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具体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多姿多彩,为师生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共同学习的场所,能促使各校以及各国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大学生一批批走向社会,他们将把自己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爱好、兴趣和体育锻炼的习惯一并带入社会,传播于社会,并影响周围的人们,从而有利于家庭体育、社会体育风气的形成,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2.4 构建和谐校园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气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资源,以人为本,让师生通过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去了解社会,培养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尊重事实、崇尚理性的精神风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建设文明校园的需要,也是完善人格的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爱心、多一点自律,加强自我修养,学会“修己以敬”。〔6〕总之,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

3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发展的措施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可以展示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

3?郾1培养校园体育文化意识

文化对人具有可塑性,校园体育意识文化集中反映了大学生的体育精神、道德观念。全面实施高校校园内体育文化环境建设,可采用标语、黑板报、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进行体育文化宣传。宣传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体育比赛中要倡导公平竞赛、公开竞争、求真求实、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精神,培养他们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在实施全民健身运动的热潮中,要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更新体育观念,使师生具有“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要倡导“自我健康投资”, 积极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余暇体育消费观;要引导大学生自我组织与管理,组织不同的体育社团,充分发挥学生体育骨干力量的作用。总之,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结合学校教育的目的,加强对体育科学知识的教育与普及,使学生崇尚体育的价值取向向更高层次发展。

3?郾2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建设

大学校园的和谐发展需要一定的制度作为保证,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的建立是保证学校体育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一定的精神文化作用有赖于一定的制度作保证,而体育制度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制定相应的制度,进行科学化管理。要建立健全学校的体育活动委员会,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和学生成立各种体育社团,并为他们的活动提供方便;要制定学校体育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校体育的一些法规性文件都能落到实处,把体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运行轨道中,避免造成学校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健康的发展。

3?郾3丰富体育文化形式

体育文化节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是“弘扬体育精神,倡导人文关怀”的窗口,也是广大学子施展个人才华,发挥各自特长的广阔舞台。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传播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手段。体育文化节是体育的感性与文化的理性相结合,它融体育知识、体育游戏、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征文、体育绘画、体育摄影等多种体育相关活动为一体。校园体育文化,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为师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以团体协作、拼搏进取为宗旨,以“健康、快乐、文明”为目标,培养师生的体育道德素养。〔7〕通过体育文化节,不断改变师生观念,让体育不仅成为一种身体锻炼、增强体质的手段,更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一种体验,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支持、参与体育活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社会文化以多种方式进行融合、渗透,形成有利于学校内部群体,特别是学生本身实现全面发展的功效,可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高校校园的和谐发展。

学校体育文化的开展不应仅仅拘泥于体育课,在体育课教学以外,有必要建立一些广大师生喜爱的体育社团。体育社团的组建不仅不会削弱体育课的基础地位,而且可以加强其应有的作用。学生在体育社团中参加体育活动和各项组织与裁判工作,有利于培养体育骨干,进一步促进体育课质量的提高。同时也能增加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机会,提高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才干、构建和谐校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郾4完善校园体育文化设施

校园内场地器材的多少、场馆设施的质量等一系列物质条件都将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因为这些有形物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文化的载体,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品质,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因此,必须重视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在学校总体建设的框架内,建设好学校师生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必须的场所,如田径场、体育馆、游泳馆、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健身房、棋艺室、体育展览馆、体育宣传橱窗、校园体育网等,用优美的体育建筑、良好的体育设施和阵地增加学生对体育的亲和力,使得学校体育文化环境达到使用功能和审美需要的和谐统一。

3?郾5提升传统体育项目的水平

各高校的体育发展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传统项目,这样才能提高学校的影响力,适应21世纪大学校园的发展潮流。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开展广泛的学校竞赛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项目,对本校的体育竞赛活动产生影响。高水平运动队伍的组成与训练、优异成绩的获得对于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8〕组建一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适合本校实际状况的高水平竞技队伍,将极大促进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改善,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构建和谐校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钟亿群.构建和谐社会与现代大学体育〔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4):115-117.

〔2〕江玉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25(1) :443-445.

〔3〕王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6(1):71-72.

〔4〕杨德银,龚德贵.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2001,(3):86-87.

〔5〕刘志敏.浅谈体育文化的内容与特征〔J〕.体育文化导刊,2003,(5):39-40.

〔6〕王爱华.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27(9):1260-1261.

〔7〕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胡铂,肖伟.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深层分析〔J〕.文教资料,2006(9):29-30.

论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篇4

1. 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内涵

体育文化是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体育现象, 尤其是体育运动中的民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等因素形成的总概念。它的核心内容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财富, 包括创造这些知识的各种形式, 诸如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科学研究;关于体育活动中各种规律的认识及对运动过程及其效果的客观评价;对体育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以及对各种体育思想和观念、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方法的探索, 等等。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从广义上讲, 是指在高职校园这一特定范围里,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体育精神文化、体育物质文化及其它特定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高职教学环境下,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职文化形态之一。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是校园精神, 而校园精神则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 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 包括体育精神、体育的价值观念、体育道德、体育行为和体育能力。高职校园体育文化是高职这一特殊社区的体育群体意识, 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因此, 它决定了高职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内容广泛、系统开放的文化体系。

2. 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结构和功能

2.1 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2.1.1 传承性和独特性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是在长期的校园体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是校园体育活动的文化积淀。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它并不是校园体育现象的简单综合, 而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现象。由于各个大学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师生构成等不同, 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的差异, 因此作为个体的大学都有自己传统的体育文化活动,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特色, 这种具有自己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会随着体育文化活动的不断开展而一届一届地传承下去, 并形成全校甚至社会都认同的价值理念。

2.1.2 时代性和动态性

任何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 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社会文化的特征。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相对社会体育文化是一种亚文化, 它的发生、发展、成熟离不开学校和社会共同构筑的背景。大学生的时代特性和人员流动性决定了社会流行的体育运动项目会很快在校园里风行, 为校园体育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使整个校园体育文化处于不断变化中。二者的关系是适应与超越的关系。大学生是适应的主体, 体育教师是适应的主导、超越的主体, 繁荣校园体育学术是超越的主要途径。

2.1.3 健身性和娱乐性

校园里繁忙的工作, 紧张的学习, 常常使人感到身心疲惫。参与体育活动已逐渐成为校园群体的首选。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 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健康需求, 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需要;既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方式、方法, 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影响, 成了既是体育又是文化, 既是锻炼又是娱乐, 既是运动又是教育, 既能观赏又能参与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体育活动以其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和可选择性的特点成为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 起着增进人的健康, 调节人的心理、情感, 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的作用。

2.2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2.2.1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结构

在自然界的物体中, 结构决定了其功能。高职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是一个内容广泛、系统开放的文化体系。它有自己的结构, 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第一是精神层面, 居于主导地位, 其中体育健康价值观是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本质和核心, 它决定了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目标;第二是制度、方法的层面, 是联系精神与物质的中间层面, 它既是校园体育的组织形式, 又是体育意识的体现, 涵盖了体育教学、科研、课外体育活动、代表队管理、业余体育竞赛、体育协会、体育知识普及和体育交流等全方位制度、方法的确立;第三是物质层面, 是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 也是客观物质保障, 包括校园内的体育建筑、环境、场地、器材、用品和师资队伍等。这三个层面在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 应该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协调发展。它是广大师生通过体育教学、群体活动、体育竞赛等体育行为方式在大学校园传播的结果, 它能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提高全体师生的文化素养, 同时提高全体师生的身体素质和审美情趣。

2.2.2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缩影, 是一种具体化了的文化氛围, 对高职校园生活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是为大学体育的目标服务的。其主要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2. 1 教育功能。

学校体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影响学生的体育意识, 陶冶学生的情操, 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爱好, 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使学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学生所接受。

2.2.2. 2 健身功能。

体育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通过身体的活动来促进人的体质增强与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 培养人的良好心理素质, 提高对自然、社会、人际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

2.2.2. 3 促进功能。

一方面使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相互作用, 相互渗透, 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参与各种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时, 其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宣传能力、管理能力等实际工作能力得到锻炼与加强, 为今后的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2.2.2. 4 凝聚功能。

优质的高职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大磁场, 能够对校园个体成员产生凝聚力, 吸引他们融入其中, 唤起他们对集体的情感归属, 建立起和谐、信任、理解、团结的群体关系。

2.2.2. 5 调节功能。

在完成紧张的学习任务之余, 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最佳调节方式, 它既是一种对身体的锻炼, 更是一种心理的娱乐。

3. 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途径

3.1 高职校园体育意识文化的构建

校园体育意识文化集中反映了文化主体的精神、道德观念、知识等。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 应积极倡导健康的体育精神, 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拼搏进取精神, 敬业笃学精神, 竞争开拓精神等, 把体育精神与学风建设融为一体。思想、行为道德也应是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如运用各种传媒, 宣传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比赛中克服困难、为国争光、挑战人生的事迹, 以此激发师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引导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 以公平竞赛、公开竞争、遵守规则、遵重对手、求真求实的体育道德精神来培养、教育和感化师生。师生们的体育道德是对体育目的自觉反映, 它在体育的实践中产生, 校园体育文化为体育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们要在实施全民健身战略的过程中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 通过理论、实践的形式, 进行体育目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教育, 使师生员工们真正认识到强健的身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是现代人生的基本条件, 使之充分了解体育对身体、生活、家庭、社会的影响;通过课堂教学、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 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 提高参与程度, 使他们了解体育, 参与体育, 享受体育。

3.2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制度建设

3.2.1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确立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 培养学生树立体育意识, 养成锻炼习惯, 提高锻炼能力的指导思想。体育课程发展注意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 使学生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体育课程教材的选择, 注意增加教材的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要加强身体锻炼知识、方法等内容的教学, 改革体育成绩考评办法, 由单纯的技评、达标向技评、达标与增强体质实效相结合转变。

3.2.2 重视校园体育组织系统的建设

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健全学校的体育运动委员会等组织机构, 支持学生和教工成立各种体育社团并为他们的活动提供方便, 创造条件。制定学校体育的各项规章制度, 使学校的体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

3.2.3 丰富师生员工的体育活动

师生们学习和工作之余的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可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能力和观念加以培养, 对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非常有利。学校可通过运动会、体育节和种种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师生员工们喜爱的活动来丰富大家的余暇生活。同时, 学校要加强学校运动队的建设。运动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特色的传统运动队常常成为凝聚学校师生员工的一块磁石, 又是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 我们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4. 结语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对师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一个具有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高职院校, 其师生的身心在一种良性的温床中被滋润、被熏陶。营造先进的、有特色的高职校园体育文化是高等院校达到体育教育目标———终身体育目的的最佳途径。因此, 高职院校要大力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和现代社会发展对高职的要求。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 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资源, 以人为本, 让师生通过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去了解社会、去接触社会, 培养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尊重事实、崇尚理性的精神风貌, 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1]刘铮等.论校园体育文化[J].体育文史, 2001, (4) .

[2]张英.高校体育文化与图书资料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 2005, (1) .

[3]杨德银等.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 2001, (3) .

[4]陈志军等.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教育功能[J].体育师友, 1998.

[5]魏秋珍.关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 1999, (4) .

[6]朱柏宁.校园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 1999.

[7]闵健.论校园体育精神的物质与价值向度[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 .

体育文化构建 篇5

1前言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凝合而成的。每个民族在经济状况、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为形成和发展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奠定了基础。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灿烂奇葩,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释放过耀眼的光芒。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摇篮,应该承担起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强健体魄,提升身体素质,而且也能使大学生在锻炼过程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精髓,用以陶冶情操,由此看来,民族传统体育对构建高校体育文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本文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分析,希望能使人们正视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与魅力。

 

学校体育文化的构建与实践 篇6

一、开展体育课程教学的督导与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体育组教师采取集体备课,共享教学资源,互动交流教学理念与做法,确保课程内容的落实。另外体育组还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公开课,以此促进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每位教师每一堂课必须经历个人备课、集体讨论、施教、反思、评议等一系列环节,进而完善自己的教学活动。

与此同时,学校还通过教学科研来推动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目前,体育科组团队已完成广东省中学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广州市体育学科区域教研组建设的策略研究”子课题(同课异构、同课同构模式促进小学体育老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机制研究)的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来促进教师队伍的教学理论水平和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体育科组于2016年1月参与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庄弼教授、肖建忠教授关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的研究,并参与撰写《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的第六章《适量的体育课堂运动负荷》。在体育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营造浓郁的“全员运动”文化氛围

1. 加强体育运动价值教育

观念主导着行为,只有充分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人们才可能将体育锻炼付诸于行动。因此,学校通过每周一国旗下的讲话、红领巾电视台广播,给全体学生讲解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身体健康。同时,教师还通过家长学校与家长一起编制了相关的身体锻炼手册,对身体锻炼的重要性与意义进行宣传,从意识层面真正催发孩子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2. 全校教工马拉松

学校每年举办一届教工“马拉松”的“微马”比赛,鼓励教职工参加“微马”中的5公里或10公里比赛。通过举办教工体育活动来点燃校园体育运动的火花,吹响校园体育运动的号角,带动学生进入体育活动的氛围。

3. 亲子体育活动

家长的配合与家庭运动氛围的创设,是促进学生养成运动习惯的重要途径。同时,它还有助于帮助学生远离电视、网络、漫画等不良诱惑,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因此,各个班的家委会专门聘请有关专家教授对家长们进行“如何培养孩子的体育运动习惯及其重要性”的教育,学校号召家长积极送孩子到体育培训机构学习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亲自带领孩子进行体育锻炼。

三、开展班级“一班一品一特色”体育文化评比活动

开展“一班一品一特色”评比活动,建立班级体育文化,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奠定基础。结合学校“十二个学会”养成教育工程之“学会运动”系列活动之“一班一品一特色”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兴趣,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培养刻苦锻炼的精神,提高身体素质,使班级形成体育文化品牌,使学校传统项目得以传承与发展。

四、将学生体测纳入“三好学生”等奖励评价指标中,发挥制度导向作用

用好“三好学生”评选制度,用制度来激励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规定学生体育成绩必须是优秀才有资格评选“三好学生”,体育成绩优秀包括四个方面的优秀,至少有下列四项中的一项才有资格评选三好学生。

(1)体育课的体育达标测试成绩;

(2)校运会单项比赛获得前三名;

(3)参加区级以上比赛获得前六名;

(4)校运会体育达标测试成绩优秀。

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贯彻“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运动的快乐,从而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共同打造和谐校园,使学校体育文化生机勃勃,并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构建阳光校园体育文化的探讨 篇7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既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校不断提升自身文化品格的客观发展要求。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实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竟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阳光校园体育文化与高质量体育教学的探讨,为构建阳光校园体育文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具体措施。

2 构建阳光校园体育文化的意义

文化是描述与社会有关的特殊社会现象的学问,并与人的积极活动有联系。校园既是文化建设的传播场地,又是文化创造的诞生地。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学校教育的成败决定着国家发展的未来。通过构建阳光校园体育文化,以“阳光育人”理念为核心,辐射到学校的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营造“勤练、善练、乐练”的学生文化,“乐教、善教、精教”的教师文化,“尊重、理解、宽容、协作、共存”的领导文化;在传承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品格,并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师生自主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内驱力不断形成;研究表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学生营养状况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身体形态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运动不足和营养过剩在大学生整体人群中已表现得较为突出,特别是在反映心肺功能的耐力项目上表现得更为显著,这说明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状况不是在提高,而是在下降。构建阳光校园体育文化,使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有效的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3 构建阳光校园体青文化的措施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育人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因为学校体育文化既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可以有力地影响、改善和调节社会文化的大环境。先进的文化影响不但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体育教学的创新观念与校园体育文化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学校体育文化不仅仅是教学组织形式和实施各种教育活动的组织单位,它更是师生的精神家园;它不仅发挥服务于教学和德育的工具价值,更发挥着直接产生教育作用的本体价值。它还体现了我们对“阳光”内涵的深层理解,使学校成为提升师生个体精神生命质量的文化场。

构建阳光校园体育文化首先要改善校园体育行为。改善校园体育行为,营造“勤练、善练、乐练”的学生文化。以班级文化建设、年级组教育活动的优化、学生社团文化建设为载体,将“阳光体育行动”落实到更深层次,以系列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完成“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为实现学生成长为“人格健全、学力厚实、素养全面”的“阳光少年”奠定基础。建立“乐教、善教、精教”的教师文化。

其次,要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营造“合”与“和”的师生文化。以教师的日常教学、训练、组织活动为主线,要求我们教师逐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学生群体中起示范引领作用,从“指挥”到“合作”,从“灌输”到“主动”引领学生自主发展,同时也实现自身的自主发展。教师以“尊重、理解、宽容、协作、发展”价值基石,并不断渗透到日常工作中;深刻理解“阳光育人、和谐发展”的理念,主动研究学生发展中的问题。通过打造具有高效能的策划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师生团队,逐步形成向心力、凝聚力强的队伍。从而形成“合”(合作、合力、合一)与“和”(和平、和善、和谐)师生文化。注重提升师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以自信开朗、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主动追求和实现和谐发展的阳光体育文化。良好的素养能凝聚成积极向上的风气,形成一种优秀的文化组织环境;同时通过师生的习得与实践,提升自身主体的精神境界;在课掌中建立协作、共存的师师、师生、生生合作文化。开诚布公的探讨教与学的体会、观点和看法,打破孤立主义的藩篱。师生个体也不断积极学习、改革和创新。

通过构建阳光校园体育文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增强学生体质,促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同学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明礼仪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使校园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从而为高质量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校园体育文化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根据当前学校体育发展信念和校本实际情况,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体育制度,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使学生自觉热爱体育,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这样学生自觉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得到提升,锻炼的机会多了身体素质就会提高,体育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掌握,体育教学才会有成效,从而才会实现高质量教学。

摘要: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既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校不断提升自身文化品格的客观发展要求。通过构建阳光校园体育文化,以“阳光育人”理念为核心,辐射到学校的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以营造“勤练、善练、乐练”的健康体育氛围。

关键词:阳光校园,体育文化,构建

参考文献

[1]胡义保.校园体育文化:意义与向度[J].新课程(综合版),2009, (6):24+19.

[2]赵红.论中学课外体育与校园文化的互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7):91.

[3]马元论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教学与管理,2009,(9):22 -23.

体育文化构建 篇8

关键词:体育,京剧,学校体育文化

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是中华民族的国粹。2008年2月,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试点工作的通知》, 决定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 并确定了15首经典唱段为教学内容。北京市确定了10个区22所学校进行试点, 并规定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虽然北京101中学未被列为试点校, 但郭涵校长带领教师团队, 整合学校优质资源, 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通过三级课程 (语文、英语、美术、体育、历史、音乐) 的整合开展京剧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 为普及京剧艺术、传承民族文化、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师生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的德育模式;学习基础与能力并重, 科技创新与体育艺术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高质量、辐射广的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办学理念指导下, 课题组“以构建学校文化为核心, 以国家级三级课程整合课题为依托, 以学校硬件及教师资源为基础, 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宗旨, 构建‘课程整合开展京剧教育’”的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在培养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关注和热爱, 自觉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以及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建设能力和提升教师人文素养、丰厚教师文化底蕴的目标指导下, 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创新校本课程的内涵、创造教育特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体育与京剧”课题研究的价值及内容的构建

作为三级课题的子课题之一的“京剧与体育的研究”, 在总目标指导下进行了“《京剧之韵》广播体操”及“京剧瑜伽”、京剧健美操的研究, 将课程拓展与活动相结合, 学习京剧艺术精髓与激发兴趣相结合, 参与专题演出与京剧艺术欣赏相结合, 推广和普及京剧文化艺术、创新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及教师的专业创新, 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 构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文化群。

(一) “京剧与体育”的研究价值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 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唱———表演中的歌唱;念———表演中的音乐性唱白;做———表演中的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武术、翻滚跃扑技艺。京剧的做, 是歌、舞、表演相结合, 它不同于话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的表演, 它的表演动作, 是富有节奏感、艺术性的舞蹈化动作。另外京剧舞台艺术无论在唱腔、身段、表演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 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以达到“以形传神, 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对学生练就良好的身体形象、体态有积极的作用。打是武工, 在舞台上, 打是一种表演厮杀、打斗的艺术形式, 俗称“武打”, 戏班里又称为“把子”。京剧中的武打, 是将武术中的散手, 长兵器、短兵器以及拳术、刀、枪、剑、棍等对抗套路, 对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积极的作用。《京剧之韵》广播体操、“京韵瑜伽”校本特色课程教学内容、竞技健美操动作内容, 充分挖掘京剧艺术的内涵, 并与体育动作相融合, 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塑造学生健美形体, 并根据学校资源构建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体育与京剧”的校园文化体系, 创新校本课程、丰富校园文化内容, 其教育价值是深远的、可持续发展的。

(二) “京剧与体育”的研究内容

1.《京剧之韵》广播体操音乐及动作内容的选择

(1) 《京剧之韵》广播体操音乐的选择

《京剧之韵》广播体操的音乐, 选择了由阎肃作词, 姚明作曲的歌曲《唱脸谱》。这首歌曲既有京腔京韵, 又有流行音乐的元素, 既传统又时尚, 且动感十足。它的体裁是京戏歌, 将京剧曲调跟流行音乐巧妙融合, 称为“京味歌曲”, 学生通过学唱歌曲《唱脸谱》, 通过形体动作练习发展协调性、节奏感及身体素质, 感悟京剧文化魅力。通过“《京剧之韵》广播体操”, 既提高做操的兴趣, 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 又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2) 《京剧之韵》广播体操动作的创编

《京剧之韵》广播体操动作根据《唱脸谱》歌曲的特点, 结合唱词及京剧基本动作的特点将京剧“起霸”中的“云手”, 朝天蹬, 飞脚、亮相等动作, 结合歌词、唱腔的特点, 形象生动的编入广播体操中, 同时将京剧艺术的五法口、手、眼、身、步融入其中, 使学生在进行《京剧之韵》广播体操的练习过程中, 真正体验到京剧艺术的动作美、韵味美、艺术美, 同时丰富和创新课间广播体操的内容, 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2.“京韵瑜伽”校本特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编

(1) “京韵瑜伽”校本特色课程音乐的选择

瑜珈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健身方式。瑜伽音乐选择身心放松, 激发内在潜能, 闭目养神, 使人舒心、强身、养生, 仿佛回归大自然中的美妙境界。学生在音乐的引导下, 会身心轻松、愉悦, 有助于内心的平和与安静, 对减缓学习压力有积极的作用。在“京韵瑜伽”校本特色课程的研究中, 课题组老师们对京剧音乐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各界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可选择的音乐, 如剧目《嫦娥奔月》中的唱段“白云飘碧水流青山葱翠”;剧目《梅花三弄》中的唱段“梅花三弄”;剧目《梦北京》中的唱段“云海迢迢月儿明”;剧目《梨花颂》中的唱段“梨花颂”, 等等, 使学生通过“京韵瑜伽”校本课程的学习, 慢慢调息身心、品味京剧、回归自然、缓解压力。

(2) “京韵瑜伽”校本特色课程动作内容的选择

京剧与瑜珈的结合作为校本课程是一种尝试、一种创新、一种拓展与延伸, 它根据学生的需求, 精心选择如:亮相、起霸、半月式、弓步式、探海、岔功、卧鱼、朝天蹬、跷功、骆驼式、桥功、古树缠藤、鼎功等京剧动作, 并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领略京剧音乐之美、京剧与瑜珈动作结合之美、形体动作与表演展示欣赏之美。

3.“京剧健美操”学校竞技健美操队表演与比赛

“京剧健美操”是将京剧的毯子功的相关动作及亮相、起霸、半月式、弓步式、桥功、古树缠藤、鼎功等京剧动作, 经过艺术加工融入竞技健美操中, 既丰富了健美操动作内容, 又拓展了健美操的理念;同时健美操队的具有京剧艺术风格的表演与比赛为101中学校园文化增添了丰采, 并为健美操运动融入民族文化的普及和推广起到积极的作用。

北京101中学健美操队是全国健美操联赛中当之无愧的领跑者。2009年6月1日北青网曾评论“101中学健美操队为北京竞技健美操的霸王花”。近几年, 101中学健美操队不仅取得的骄人的成绩, 同时向重点院校输送了大批优秀品学兼优的学生, 受到全国各重点高校的青睐。

二、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及教师专业发展

尼克·阿莱克塞博士将体育文化界定为: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综合各种利用身体锻炼来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校园环境中, 以学生、教师及教职员工为主体, 以体育锻炼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有三个层面的内涵:物质文化 (体育场馆、器材、设施等) , 为师生的体育锻炼提供条件和场所;行为文化 (体育制度、体育竞赛、体育运动会、体育活动等) ;意识文化 (体育精神、体育观念、体育宣传等) 。“《京剧之韵》广播体操”“京韵瑜伽”校本特色课程、“京剧健美操”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 与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校园文化群, 对学校教育及文化的发展, 促进师生物质和精神财富有重要作用, 对形成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和体育文化意识有积极的影响。

(一) 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构建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多功能指向的特征, 在培养学生体育观念, 提高审美情趣, 发展身体机能, 培养体育态度、兴趣、培养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促进人际交往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它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训练、竞赛以及课外娱乐活动等内容而形成一种有意义的校园氛围。

北京101中学是现代都市中最为独特的花园式学校, 学校静谧、厚重、古朴, 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承有积极的作用, 同时学校有着良好软、硬件资源和研究氛围。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 通过标语、黑板、报刊、广播、宣传栏以及文化周、戏剧节、各种文化论坛等做宣传阵地, 学生通过《京剧之韵》广播体操、“京韵瑜伽”校本特色课程、“京剧健美操”的学习, 师生们自觉传承民族文化, 融“艺术教育、体育教育、审美教育、音乐教育”为一体, 构建了体育文化氛围、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创新了“体育与京剧”结合的实践。

(二) 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

体育教师在课题研究的团队中, 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团队文化氛围。首先是教师素质过硬、基本功扎实;在体育教研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研究、研讨、实践、创编过程中, 形成不同层次、特色鲜明的“京剧与体育”教学内容, 健美操教练赵海波老师根据京剧服饰、化装、唱腔等方面的特点, 在“京剧与体育”研究中, 在创编动作、形体造型的基础上, 设计了具有京剧艺术特色健美操服装和服饰, 并在保持京剧音乐特点的基础上改变合成具有健美操风格的京剧音乐, 在表演中还请学校乐队为“京韵瑜伽”校本特色课程、“京剧健美操”队配乐, 将多元素的美学特征延伸、整合, 为推进优秀民族文化在校园的传播和传承, 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在创新、学习、研究的过程中, 赵老师的专业技能也更上一层楼。

在学校浓郁的研究氛围中, 激发了教师团队的创造性, 提升了教师的研究能力;同时在学校大课题研究环境中, 体育教师与语文、英语、美术、体育、历史、音乐等其他各学科教师边学习、边研究, 教师们不仅有了归属感, 对自己的研究能力也有了信心;同时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品位, 提高了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 提高了教师的个人能力, 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水平。

三、学校体育文化构建的思考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是以师生为主体, 以体育运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 师生既是文化的受益者又是创造者;校园文化应该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有教育价值的、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整合开展京剧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丰富了学校文化的内涵, 拓展了课程创新的思路, 促进了师生的发展。

北京101中学子课题研究“京剧与体育”, 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 是传统与现代的创新结合, 是艺术教育、情感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结合, 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 它寄托着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 寄托着体育与艺术在课程中的创新。以课题为依托学校研究团队的构建及在实践与研究的过程中, 有以下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关键点:

1.学校文化氛围是基础

北京101中学的文化氛围浓厚, 学校有施光南艺术节、京剧表演艺术展示、体育节等, 各种文化活动主要是学生组织、教师引领, 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因此, 体育“《京剧之韵》广播体操”汇演、“京韵瑜伽”校本特色课程展示、“京剧健美操”表演与展示很快融入了学校文化群中, 形成了校园文化体系的一部分。

2.学校领导重视是保障

学校为教师们搭建了发展平台。学校领导重视、资源保障以及学校浓郁的文化研究氛围, 使每位老师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的方向, 在这样的团体中教师有了归属感、职业方向和发展目标。

北京101中学根据学校的资源, 为开设“京韵瑜伽”校本特色课程、“京剧健美操”学校竞技健美操队训练, 提供了场地、经费以及教师资源的保障;在推广《京剧之韵》广播体操的过程中, 学校在宣传、指导、课外体育活动的安排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 使《京剧之韵》广播体操很快得到普及和学生们的认可、喜爱。

3.学校课题的给力

“国家级三级课程整合课题”研究, 为教师们提供了发展空间, 在传统与现代交融中巧妙的与相关学科相联系, 形成了学校文化团队的建设群及学科课程体系。在学校教研组共同努力下, 通过有价值、有意义的课题研究促使教师们成熟、成长、发展、创新。

4.教师给力、学生给力

北京101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 应归结于学校的文化传统及办学理念, 归结于学校对教师的尊重, 归结于教师的文化底蕴及专业基本功, 归结于学生的高素质。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丰富的校园文化会继续丰富、拓展、延伸。

5.专家与社会团体给力

“国家级三级课程整合”课题组在教育部国家级课题专家组以及北京京剧院的领导和老师们、教育界及体育界专家、舞蹈界专家指导和咨询中, 顺利而有序的进行, 在专家指导的过程中, 教师们的视野得到拓展、能力得到提升、情感得到升华。

在专家及社会团体的帮助下, 课题组会分阶段、有层次地逐步推进, 既走出去 (学生到剧场欣赏京剧艺术) , 又请进来 (邀请京剧团结合学校教育内容及课程要求, 进学校演出经典剧目) , 同时学校的“国家级三级课程整合”体系逐步建立, 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主题活动及文化交流展示, 使京剧艺术在校园文化群中逐渐延伸、拓展, 既弘扬民族文化、拓宽师生视野, 又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体育文化构建 篇9

关键词:老年体育,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文明的程度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体育活动及日常的身体锻炼成为更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载体, 其内涵和文化在推动提升全民素质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社区体育文化作为社区文化的一个分支,在注重全民健身的时代大背景下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伴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步伐逐步加快,老年人的生活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以社区为单位的老年体育锻炼热潮被新闻媒体不断报道,各式各样的方法和途径向社会展示了近几年老年体育的发展及其产生的影响,这对推进全民健身体育活动,传播体育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概念界定

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特定的时间与地域范围内逐渐形成出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1]。

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卢元镇教授在其《中国体育社会学》一书中对体育文化定义作了如下的界定:“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大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2]。”

社区体育是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相当于基层社区辖区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3]。

社区体育文化是以社区为载体,借助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场地设施,以各种社区体育为手段,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发展人际关系等具有特定价值指向的文化活动[4]。

2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

2.1体育场地设施不够完善

由于体育场地的建设和设施的安置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更多的社区受自身定位或经济因素的影响,仅把社区中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作为社区环境建设的一个陪衬,随着社区成员日益增加,当前的社区体育环境和设施已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锻炼人群的需要,社区健身环境亟待改善。

2.2健身器材破损陈旧

社区体育健身器材年久失修,加之社区居民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缺乏认识造成的器材损坏,使社区的大部分健身器材处于无法使用的状态。而大多数社区的管理人员并未认识到这一问题,对这种现象视若无睹,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信心, 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倘若发生事故,那么社区的体育事业也将毁于一旦。

2.3社区体育活动开展较少

当前社区管理者的思想观念陈旧,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忽视了社区体育活动对提升社区凝聚力、影响力等的作用,社区体育活动开展较少,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相对薄弱,未能发挥其应有社会效应。

3我国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

3.1社区体育文化的指导作用薄弱

社区体育大多是由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的,其具有的活动性较强,但由于缺乏专业的体育及管理知识,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社区特色的体育文化不能被及时地整理并宣传,未能发挥体育文化的引领作用。

3.2社区认同意识薄弱

社区认同意识也就是社区归属意识,它指社区的居民对本社区地域和人群集合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这种社区认同意识是凝聚社区居民人心的基础性前提[5]。受现代城市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来往和交流日渐减少,彼此的疏离感却逐渐增加,缺失了最基本的信任,这就使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少了一定的心理基础。

3.3文化内容乏味,形式单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城市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居民超越了单纯追求物质享受的需求,转而更多地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另一方面,社区中处在社会各个阶层的居民要求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针对性、包容性,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

4老年人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条件

4.1较多的空闲时间

尽管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但对于当前社会上已退休的老年群体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已不从事耗时费力的工作,更多的老年人是以休闲、放松的方式生活的,相比较身在社会,上班、务工的年轻人来说,老年人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

4.2较多的剩余精力

伴随着子女的成长、工作,老年人面对的生活及生存压力越来越小,且退休以后,需要付出最多的工作压力也不复存在,生活已然处于最平静的状态。且由于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的不同,相对较多的老年人已与子女分开生活,需要在子女身上付出的精力也变得较少,所以,大多数老年人可以将较多的精力倾注在自身的锻炼及爱好上。

4.3良好的社会氛围

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重视自身的生活质量,不仅重视身体锻炼的多样化,更注重精神生活的丰富。广场舞、太极拳等时尚运动应运而生,而与此相呼应的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也必然会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引起社区及大众的关注。

4.4积极的外部宣传

自2008年奥运会结束以后,我国以体育强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从体育强国向体育大国迈进的现实需要要求我们, 必须将体育作为一项长期长远的事业来对待。随着体育宣传力度的加大加强,社会各界对体育的认识也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老年人参与到体育锻炼的大军中。

5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意义

5.1有利于身心健康

多数老年人由于没有工作且子女较忙,生活上便失去了寄托, 老年人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发空闲时间,还可以激发老年人对生活的热情,对老年人身心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5.2有利于社会交往

老年人在锻炼过程中势必会结识更多的健身爱好者,他们无关年龄与性别,共同的爱好使他们更容易成为朋友,这对于几乎没有任何社会活动的老年人来说,极大的扩大了他们的社交圈,消除了他们的孤独感,增加了社会交往。

5.3提升幸福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关注度越来越低,多数老年人的幸福感也越来越低,相比较其他社会活动,大多数子女更支持老年人参与到锻炼的大军中,并期望老年人可以在锻炼过程中找到乐趣,丰富晚年生活,提升自我认同感进而提升幸福指数。

5.4有利于社会精神面貌的改变

体育运动以其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和内容,吸引和感染着千百万老年人,尤其是近年来在各地掀起的老年健身操、交谊舞以及健身跑和老年秧歌等形式的运动,使老年人的生活充满了生机活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无疑会影响青年一代,对整个社会精神面貌的改变也会起着积极推进作用[6]。

6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

从宏观方面来说:(1)推进体育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社区作为社会的重要集成部分,是社会的细胞,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必然对整个社会的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2)掀起全民健身热潮。随着社区体育活动的范围及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其具有的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广,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对于传播体育文化起到了最基础的支持作用,必将有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3)丰富体育文化的内容。老年群体的加入对于体育文化的发展来说可谓是一剂强心丹,其稳定、积极的影响对于丰富体育文化的内涵, 活跃体育文化的内容有重要意义。(4)营造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社区作为一个内部的相对比较封闭的单位,其参与的群体比较固定, 不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这对于稳定社会风气,纠正人们对体育文化稍显偏颇的认识有一定作用。

从微观方面来说:(1)构建安定和谐的生活环境。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社区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体育文化的构建是社区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凝结了每个家庭的心血,对和睦社区成员间的关系,加强交流起到促进作用。(2)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必然是建立在各项体育活动热烈开展的基础之上,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对于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社会交往。社区作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其共同的文化使社区居民之间有一定的信任感,极大的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圈,消除了现代社会附加在人身上的孤独感,增加了社会交往。(4)提升社区居民文化素养。共同的生活环境使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相对于其他传播文化的途径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长久的了解及学习以后,必将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

7结论

(1)老年人由于自身相对自由的工作及生活环境,逐渐成为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中坚力量,其产生的影响广泛,是构建社区体育文化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老年人在参与体育锻炼后身体各项机能的变化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并传播体育的益处,这种口口相传的模式使社区体育文化上升至新的高度。

(3)老年人作为家庭中较有发言权的一份子,对家庭中年轻一代的体育教育尤为重要。对发动家庭成员参与并热爱体育活动,共同参与到建设社区文化的队伍中,进而丰富社区体育文化的内涵有重要意义。

浅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构建 篇10

1.1校园体育设施

主要是学校内用来教学、训练、课余活动的场地、建筑物及其相关设备。学校内的田径场、球馆、露天体育设备以及与体育有关的标语、挂画等都是构成校园体育文化的要素。

1.2校园体育行为

校园体育行为是人们为满足自身对体育的需求而进行的一种有意义的活动。一般来说,所有在校园内发生的与体育活动有关的行为活动都属于体育行为的范畴。校园内任何团体和个人进行的与体育有关的活动无不体现着该校的体育文化蕴涵。

1.3校园体育观念

校园体育观念是校园内个体或集体在进行各种体育实践时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校园里与体育有关的各种思想、风格以及体育传统等构成了校园体育观念,这种观念在校园内感染力极强, 对环境内的每一个学生、老师形成影响,从而影响着校园的体育文化。

1 . 4校园体育管理体制

校园体育管理体制包括校园内与体育有关的机构及其职能与方法、管理制度及法规等。校园内的体育规章制度、考试、竞赛等共同形成了学校的体育管理体制。

以上物质的、行为的、制度的都是体育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形成的校园体育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体育观念、体育行为和体育思想。对学生起着导向、约束、矫正、激励、整合与保障的作用。

2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校园内表现出来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以学生在校园内的各种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组织文化。

新时代的校园开放、奋进、有活力,在这样的校园内形成的体育文化内涵深邃、理念开放、积极上进。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校园内各个团体或个人进行的体育对抗和竞赛,体育运动对人的锻炼和教育作用是显著的,通过一系列运动使学生形成积极上进、团结一致、果敢机智的良好品质。另外,校园体育文化致力于加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校园体育对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作用十分明显,学生们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相互切磋交流,在积极进取的氛围中形成相互关心、鼓励、团结的品质。

校园体育文化有着其自身特殊的特点。由于“体育”的自身特点,校园体育文化表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参与人数多,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多彩多样的锻炼渠道和方式;校园体育文化还具有显性和隐性的文化特点,校园中体育活动、规章制度等显而易见,这些是显性的文化,而那些不可见的观念、精神、意识等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隐性文化特点,校园体育文化还具有教育性, 在校园中,体育是构成教育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与德、智、美、劳等教育共同构成了教育的全部。

3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3 . 1加强校园体育场地器材等设施的教育性

体育场地、器材等设施是组成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基础,这些体育设施自身不会对人进行教育,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去开发,让这些设施“活”起来,让它们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健身设施而存在,要充分发挥其对人的教育功能。

3.1.1口号法

运用简洁的语言对某种意思进行宣传,在校园内经常运用标语、多媒体等对体育文化进行宣传,使在校的师生员工潜移默化的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增加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3.1.2板报宣传法

创建良好的体育氛围,让学校的墙壁会“说话”,在校园内充分运用展览窗、文化墙、开设体育专栏等形式,宣传体育与健康知识、发布体育赛事信息等,使人们能从主观上认识体育运动的意义,增加对体育的兴趣。

3.1.3标牌说明法

在体育场地器材旁设立“说明标牌”。以最简洁的语言介绍该设施并说明其使用方法及好处等,主要为了使人们能更好更快地学会使用,以减少其参加体育活动的前期阻碍因子。

3 . 2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环境育人,就是利用校园内的氛围、传统、观念等,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进行教育和规范。校园育人环境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是隐性课程因素,学生正是在隐性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再经过个体的加工和理解,形成自己的观念和习惯。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观念、体育风格等的综合体,这些造就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

3 . 3构建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每个学校有每个学校的特点,决定了学校在建设自己的校园体育文化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思路。一所学校在建设本校体育文化的时候,应根据本校特点,因地制宜,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传统,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体育文化。

3 . 4组织体育知识讲座

学校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具体运动形式都有基本了解,也进行过一些体育参与,但是除了体育专业的学生和老师,其他的人们大部分的都只对某些运动有最表层的理解,他们对于体育的意义及真谛知之甚少。而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离不开每一个个体对体育的参与和理解。所以体育知识讲座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该定期聘请在体育领域内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学者教授、运动员、教练员等来校讲座,通过讲座普及体育文化知识,让人们了解体育的内涵和魅力,从而真正的理解并喜欢上体育。

3 . 5组织体育知识竞赛

学校内的体育竞赛是影响校园体育文化的最主要因素,在举行规模较大的体育竞赛,如:校篮球赛、足球赛、运动会,不仅仅是场上运动员的活动,期间各个班级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带动一系列的附属活动。在校园内体育竞赛的组织相对容易,学生的积极性高,参与度好。学校应该定期进行一些体育竞赛,通过学生的这种体育参与真正的去感受体育的意义,形成一种氛围、一种文化。

3 . 6组织观摩体育比赛

观摩体育比赛也是一种体育参与,随着场上运动员的激烈运动,场下观众心理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加油呐喊声中不知不觉场上场下融为一体。观看体育比赛不只可以去现场,还可以通过电视等媒体收看比赛直播或录像等。在观看比赛过程中,班级的整体风尚、个人的行为等都很好地构成了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

3 . 7设置校园体育文化节

当一种活动或文化形成了一定模式和规模后,应该运用一种规范的手段将这些活动或文化进行综合,使其具有整体性、制度性、综合性。校园体育文化节就是这样一种手段,它综合了校园内各种与体育有关的各种文化和活动,让它们在集中的一段时间里集体的展现,这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十分重要。校园体育文化节主要内容就是我们常见的体育活动外加一些创新因素,如最基本的体育竞赛、体育征文、体育制作等。随着校园文化的日新月异, 体育文化节应跟上校园进步的步伐,在体育文化节期间减少传统竞技项目的比例,增加创新性节目的比例,突出趣味性和整体参与性。

4结语

研究构建校园体育文化、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最佳途径。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需要校园内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校园体育文化必须从学校体育的整体体育观念来认识和构建。因为体育文化是一切体育要素的整体概述,它包含学校体育的全部内容。所以,学校体育文化要从学校体育的各个领域去整合构建。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分析了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成,并提出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指出: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离不开校园内各个团体及个体的共同努力,综合运用发挥校园内体育设施、体育环境、体育竞赛的作用,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体育文化构建 篇11

关键词:体育文化;奥运会;武术;瘦身计划;养狼计划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5)03-0008-04

Abstract:Wit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 logical analysis and so on, 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ports work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from the origi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binary sports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Conclusions are drawn as follows: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culture is different, which has caused different ethnic preferences in the choice of sports events;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integration and complementarity i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culture; it is inevitable that Chinese martial arts enter the Olympics in theory; we should rationally analyze the Olympic "downsizing plan" and the "wolf breeding program" of the Chinese Table Tennis Association from the essential aspect of sports culture.

Key words: sports culture; the Olympic Games; Chinese martial arts; downsizing plan; wolf breeding program[HK][HT]

1 问题的提出

世界上的所有阴阳、矛盾、两极、正反等看似天然形成的因素,并不是我们刻意分为两个方面,而是我们只能以二元化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体育界关于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研究基于文化的理念,从体育人的视角出发,研究内容主要是体育文化的差异性。2001年我国成功申办2008年的奥运会,掀起了中西方体育文化研究的热潮,范围主要以亚洲的中国、日本、印度为代表,欧美国家以希腊、英国、美国为代表,主要研究人有孙葆丽、史友宽、李力研、李可兴、谢小英等。2008年前后为研究的高潮,学术成果层出不穷,涉及的主要内容是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互补,有些学者也提出了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与保护。

近些年关于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研究趋于减少,而研究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眼下存在的实际问题。譬如如何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对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取舍?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探讨哪些西方体育项目将要在我国兴起与繁荣?奥运“瘦身计划”中哪些是未来将要出局的项目?我国武术有没有进入奥运会的理论必然性?为什么要实施“养狼计划”,有没有可行性?其实这些问题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目前研究的还不够透彻,亟待给出合理的回答。本研究将从构建二元体育文化体系的角度出发,对这些问题做一剖析。

2 文化与体育文化

2.1 文化的涵义

《新华字典》中关于“文化”的定义:“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culture)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给它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宽泛地讲,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实践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在西方社会,最早对文化进行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年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写道: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1]。” 体育作为一种非生产性的身体文化,理应纳入文化研究的范围[2]。

2.2 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指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框架体系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理想、体育价值、体育制度、体育道德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由于地理位置和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其特色的一面, 它是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以表演性、娱乐性、保健性为基本模式,以崇尚务实、中庸、平和为价值取向、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体育活动[3]。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不可忽视,它拉近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距离,不同民族、 特色、 区域的体育文化的融合,极大地丰富了体育文化的内涵,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与日俱增。中西方体育文化作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两支奇葩,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有相同的起源,又显示出不同的特点[4]。

3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演进

纵向研究中西方体育文化交往演进史,横向对比中欧所处的历史年代,不难发现,两大文明的对话出现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处于雅斯贝斯所谓的“轴心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历史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宗教的推动下,人们逐渐用理性的观点、道德的方式来考量这个世界;第二次高潮是随着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而出现的[5]。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思想得到充分解放,人文主义解脱了宗教神权的束缚,地理大发现突破了地域界限,把世界融为一体,中西方体育文化有了直接对话的可能。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西方体育文化随着殖民倾倒式地涌入中国,中国被迫接受西方体育,中国的有识之士也逐渐认识到西方体育在塑造民族性的积极作用,后来就出现了“土洋之争”。以史为鉴,我们发现两次大的融合都是以思想解放为铺垫,以战争为起点,表现为文化的未完全融合。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我们要主动学习吸收西方先进的体育文化思想,弃其糟粕,洋为中用,为我国全民健身及体育事业服务,因此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中西方体育文化二元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4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二元分析

[JP2]在中国古代没有“体育”这个词,其前身萌芽于古代军事中的崇武教育。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产生了自给自足的农耕型文化,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形成了以体育为主的崇武教育,主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受道家“无为”、佛家“无争”的影响。孔子养生思想提倡“中庸”“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庄子提倡“顺其自然”,荀子提倡“贵生”,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沿着“健康”“长寿”方向发展,注重个人修养,民族性格内向,融进了天人合一、动静结合的导引养生、武技的发展,提倡君子之争,削弱了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因此“消肿舞”“五禽戏”、太极拳、舞龙、舞狮等项目发展很好。[JP]

古希腊是西方体育文化的源头,受海洋商业贸易文化的影响,人们经常与恶劣的海洋气候做斗争,体育文化提倡支配、征服自然,以个人为中心,崇尚竞争。古希腊学者赫拉克里特曾说:“斗争是万物之父,战争是万物之争。”人们重视对体型的塑造,突出表现外在的力与美,角力、拳击、摔跤、掷铁饼和游泳等项目广泛流行。

5 构建二元体育文化体系的意义

5.1 更有利于中西方体育文化融合与互补

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存在即合理”的理论。中西方体育文化发展了几千年,从辩证的角度看,都有其合理性与先进性。当前随着各个领域全球化的趋势,两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显得尤为频繁,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是必然的趋势。季羡林先生指出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包容性[6],但是缺点是“内”,是中国人内忧外患、身处困境的根源。西方体育文化强调竞争与实证,强调人类对自然的超越,对事物的研究多从“实验”“分析”“分解”等实证角度出发,学习西方体育文化有助于中华民族性格的重新塑造。

西方体育文化推崇“争斗”,问题的解决崇尚武力,以赢为最终评判标准,铸就了西方人攻击性强的民族性格。近些年不断出现球场暴力、兴奋剂事件、种族歧视等有违体育道德的重大事件,令赛事举办方颇为头疼。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点。我国体育文化注重“合”“和”,提倡“天人合一”“以和为贵”“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提倡和谐,因此优秀的传统养生文化、太极拳、中医、茶道等吸引了大量西方人的关注。在我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实力提升的基础上,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逐渐西进,走上了国际化传播的道路。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上任伊始就提出:“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当然我们要保留这个格言,但是在新世纪来临的时候,或许对体育来讲需要新的格言,那就是更人性、更干净、更团结[7]。”这句话就是西方体育与东方体育必须也必定融合的最好阐释。西方古代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对立——斗争——和谐,是赫拉克里特的公式,他的和谐是冲突的、动态的,着眼于对立面的斗争,更注重否定和新生[8]。

5.2 关于武术进入奥运会的问题

5.2.1 从二元体育文化体系谈武术进奥运会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源于西方文明,其体育文化体现出人对自然界的征服,注重竞技,追求力量、速度和效率,评判原则具有“量化性”,评判标准具有“严密性”“数据性”。武术流派众多,博大精深,本身集娱乐、健身、民俗、教育、哲学、军事、医学、养生和竞技等一身,武术基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哲理和深刻的内涵,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

那么武术进入奥运会首先要迎合西方人的观念,对技术动作进行提炼,对裁判竞赛规则进行修改,以便于评分可量化,对于武术评判中的“精、气、神”神韵这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评判标准尽量避免,力争达到项目的“可竞技化”。另外,我们也不要追求武术整体进奥运,可以拿出一些发展较好、国际传播较为广泛的小项先入奥运,如长拳、太极拳等。

5.2.2 武术进奥运是大势所趋

为中国奥运会操劳一生的何振梁(已故)老先生认为武术需解决“量化”和“国际化”两个问题才能成为奥运正式比赛项目。2008年奥运会武术以“特设项目”的身份出现在北京奥运会上;2014年武术以正式项目进入南京青奥会,前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一直想学习太极拳,终于在南京“美梦成真”;2017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武术已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谈“武术进奥运会”时表示,目前世界普及目标做到了,武术距离“入奥”最高目标越来越近,2015年非洲运动会在刚果共和国的首都布拉柴维尔举行,武术可能会成为表演项目,2019年泛美运动会将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武术或成为表演或者正式比赛项目。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邵世伟认为武术进奥运,“国际武术联合会”作为一个拥有150个成员的庞大国际组织,也应该发挥其积极作用。

5.2.3 不要为了进奥运会而丢失武术的“根”

博大精深的“中国 Kung Fu”之所以那么吸引西方人的眼球,还要从李小龙(Bruce Lee)说起,他是UFC起源者,MMA之父,截拳道武道哲学的创立人,集武术技击家、哲学家、武打演员、武道改革先驱者于一身。中华民族对武德的尊崇,对武术之道的迷恋,增加了西方人对中国武术的神秘感。中国后来所拍摄的《少林寺》《卧虎藏龙》及美国电影《功夫熊猫》等著名影片,都大量地运用了中国的武术素材,其中不单单是对武术技法的运用,更多的是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探索。目前西方人绝大多数武术爱好者热衷的是传统的中国武术,而对现代竞技武术的迷恋者寥寥无几[9],我们在竞技武术进奥运会的历程中,一定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根”留住,淡出了富有浓郁文化特色的传统源泉,失去文化滋养的纯体育化将会使得竞技武术苍白干涩[10]。

5.3 由奥运会“瘦身计划”及乒、羽“养狼计划”说开去

5.3.1 奥运会“瘦身计划”缘由

萨马兰奇从1992年开始就主张奥运会项目要“减肥”,继任者罗格更是坚定不渝地执行着“瘦身”的方针。从上任伊始,罗格就建议将奥运会大项限制为28个,小项限制为301个,运动员人数限制为10 500人,目的除了减少开支,节俭办奥运,增加门票收入,另外一个目的就是为把新项目引入到奥运会提供机会和创造可能。正是在罗格的主张下,棒球和垒球被淘汰出了奥运会,当时被考虑的项目还有马术、乒乓球、羽毛球、现代五项等[11]。“瘦身计划”规定的项目数量及比赛人数的上限势必导致只有旧的比赛项目离开了奥运会,其他体育项目才有可能进入奥运会,这无形中增加了其他体育项目(诸如武术和健美操等)申请加入奥运会的难度。乒、羽中枪后,总局乒、羽管理中心拟定了一些解决办法,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养狼计划”。

5.3.2 基于二元体育文化体系谈现实问题

我们从二元体育文化体系构建中,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文化部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过程中发现,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逃离现象”严重,其实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社会历史想象。其实国外也是如此,以“现代乒、羽的鼻祖”英国为例,在该国的体育观念中,乒、羽根本不算运动,是小众项目,因为这两个项目已经与西方民族的潜意识“对抗”“力与美”的观念相去甚远,只是与我国民众隔网对抗“斗心、斗智”的民族性格较为吻合,所以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乒、羽爱好者。那么,乒协提出所谓的“养狼计划”从体育文化的本质来讲,不符合历史的潮流,放一些“狼”出去,且不说有违奥林匹克精神不说,这些运动员到国外个人发展都存在问题。

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二元体育文化体系也为我们应对奥运“瘦身计划”提供了对策。女子拳击进入了2012伦敦奥运会,七人制橄榄球和高尔夫球进入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究其原因,其一,这些项目与西方人的体育文化观念相吻合,因为据资料可知,目前国际奥委会委员有109名,其中欧洲48人,占了44%,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帮派”,再加上美、日、澳的委员们,西方人具有绝对的话语权。比如说拳击,俄罗斯总统普京非常爱看拳击赛,世界拳王克里琴科竞选总统,美国总统奥巴马为含冤26年的拳击手加油(拳击是美国人的文化,就像中国人很喜欢喝茶一样)。其二,这些项目在全世界开展广泛,职业化水平很高。橄榄球源于足球,无论是7人制橄榄球或是15人制橄榄球,英式橄榄球或是美式橄榄球(源于英式橄榄球),无非是在人数、装备、规则上的差异,从体育文化的本质分析,都与西方人追求“对抗”“超越”“挑战”的文化理念相吻合,特别是美式橄榄球(American football),是一项激烈的体能冲撞类项目。NFL现在位列美国四大职业联盟之首,“超级碗”的冠军杯——文斯·隆巴迪奖杯,拥有超过一半美国家庭的电视收视率,同时全世界有超过150个国家电视转播这场比赛。“超级碗星期天”赛事同时也是全美收视率最高的电视体育节目。

5.3.3 给我们的启示

基于二元体育文化的本源出发,今后国家体育总局乒、羽管理中心的“养狼计划”不可行,我们的出路是发展职业联赛,只有联赛的水平提高了,扩大了影响力,才会吸引各国高水平的选手主动参与,扩大在世界各大洲的影响。目前国内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大型群众体育赛事“谁是球王”在乒、羽项目中火热开展,充分展现了乒乓球运动在中国大众体育、全民健身方面的广泛性和普及性。

CKF(即Chinese KungFu)是我国原创性的武术搏击国际赛事,是中国功夫搏击国际联合会组织(ICKFFF)的金腰带国际赛事。由CCTV中视体育娱乐有限公司和原野兄弟(香港)赛事推广有限公司、CKF功夫王者联盟有限公司于2013年联合创办,拥有相关赛事和电视网络等全媒体转播报道的全部版权。2014年度第一季的44场赛事在中央电视台热播,反响空前,由中央电视台和新浪、优酷等多媒体全程播出,覆盖了中国13亿人口和海外华人,赛事极大吸引了国外媒体的关注,美国中文电视台购买了全部赛事在美国四个洲和纽约五大城区的转播版权,这是竞技武术职业化的一个经典范例,既迎合了西方人的文化理念,经过包装又扩大了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播。

另外,从西学东渐以及国际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趋势可以预测,符合中西方体育文化融合理念的网球(国内未来趋势好于乒羽项目)、户外运动、冰雪运动等项目近年来将会在我国火热兴起。无论是从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或是分享含苞待放的体育产业五万亿,抑或是国家体育总局的竞技体育金牌战略,我们应当溯源中西方二元体育文化体系,从理念层次挖掘出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为我国体育文化更好地“走出去,请进来”提供理论支持。

6 结语

构建二元体育文化体系的意义在于从体育文化的本源上解决我们在实际体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体育文化的演进中,我们发现中西方民族的性格以及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注定了体育文化在传播中必定冲突与融合,本质上是历史的车轮在“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下向前推进,并对文化中的精华进行取舍,这不是人为可以决定的。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是五千年精华的沉淀,武术进入奥运会理论上只是时间的问题,奥运会的“瘦身计划”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要防患于未然,“养狼计划”只是乒、羽中心的一厢情愿,本源上解决不了问题,只有项目遵循了体育文化发展的规律,才有生命力。从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以及体育产业发展的大布局出发,我们应当主动走出去,并且把未来适合在我国发展的项目大胆地请进来,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参考文献:

[1]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6.

[2]马德浩,季浏,David L. Andrews.西方文化研究的演变对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启示[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1):47-51.

[3]茹秀英,王揖涛.新中国50年来中西方体育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历史透视及原因剖析[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3):1-5,36.

[4]周咏松,周清明.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3):232-235.

[5]史友宽,周屹嵩.中西方体育文化交往框架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7):1-4.

[6]季羡林.《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序 [N].光明日报,2002-10-27.

[7]雅克·罗格,李辉.让梦想永存——国际奥委会新主席的就任宣言[J].体育文化导刊,2002(1):10.

[8]杨玉冰,刘玉萍,杨柳欣. 太极拳创生新论[J].北京体育大学报,2008,31(10):1434-1436

[9]杨建营.对比奥运竞技体育谈中国武术体系的未来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1):50-53,77.

[10]王占涛,李中军,汪明修.武术缘何不放弃奥运会——从非奥运视角看武术发展[J].山东体育科技,2014,36(3):1-4.

[11]屈辉.奥运会瘦身计划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3,(2):21-24

高校体育文化与和谐人文校园构建 篇12

1 高校体育文化的诠释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个内涵广泛、系统开放的文化形式,包括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次。精神文化层次主要指校园体育的价值观、审美观、意识形态及心理方面,占主导地位,其体育价值观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核心;制度文化层次指学校体育组织、体育政策、制度、教学管理、体育交流、体育竞赛等,是高校体育的综合形态,是高校体育意识的体现;物质层次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基础,包括校园内的体育建筑、环境、场地、器材、师资队伍等。高校体育文化三个层次的建设过程中,应该贯彻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在高校教育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员工为主导,在学校有形体育物质环境和无形学校体育环境中共同形成的,具有大学特色健康的生活氛围。校园体育文化塑造着学校的形象,良好的校园形象是无形的资产和成功办学的标志,它不仅在校园内产生带动作用,对本地区乃至国内外都可产生知名影响,显示出校园体育文化的巨大辐射力。高校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及校园文化的亚文化,具有较高的品味和层次,它集运动、健康、娱乐、审美等功能于一体,是高校特有的一种带有校园文化气息和朝气蓬勃健康生活气息的大众文化,通过体育教学、体育群体活动、体育俱乐部、体育文化节、体育竞赛等体育行为方式在大学校园传播。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等文化活动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师生文化素养,同时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身体素质、审美情趣及精神风貌。

2 校园体育文化的和谐与人文精神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在教学、科研及管理长期发展过程中继承和沉淀的文化传统,是广大师生员工直接参与和精心培育下形成的,是一种和谐文化。它在改善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心智,加强学校与社会的沟通,继承传统文化,吸收一切人类先进文化成果,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层发展等方面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

和谐校园体育文化以校园为载体,实现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协调、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它包括和谐的人际交往,深厚的学术氛围,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师生员工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大学文化的接受者,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要坚持用大学文化所蕴涵的信仰、审美情趣及道德观念等文化因素去塑造和引导全校师生员工,共同营造文明、健康、高品味的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群紧密联系,要注重体育文化与人文科学的结合,体育与文化艺术的结合,体育与美育的结合,不断拓展其外延,丰富其内涵。体育人文素质的提高,可以发展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其感情世界,让大学生以发展的、全新的视野看待自己和未来,同时,在提高大学生人文修养的过程中,要加强教师的人文修养,教师要做教书育人的典范,用个人良好的人文素养带动和影响周围的大学生。

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人文精神的一条纽带,在培育校园文化精神,营造学校文化气息和人文氛围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资源,以人为本,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加大体育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在体育课程中不断渗透人文精神,大力开展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营造一种文明、健康、蓬勃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3 构建高校和谐人文校园体育文化

3.1 校园体育文化精神层次建设

高校中的体育观念、运动环境及文化教育氛围,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感受和运动情感体验。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运动意识,掌握终身体育锻炼方法,更能塑造学生健全的体格与人格。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寄托的师生共同的体育意识、体育观念及体育拼搏精神,在高校中产生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在高校中广泛开展的各种体育课、体育竞赛、体育文化节、休闲娱乐活动中,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广大师生的双向交流,构成了和谐的高校特有人文校园文化景观。

现代体育文化的各种媒体传播,尤其是校园网络的建设与体育文化的其他载体相比,更具有突出的辐射力和传播能力,体育价值观、意识、理念等精神层要素可以迅速传播到体育有关的师生,并辐射到体育界范围内。高校内的校园网络建立的体育文化主页,将“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理念、健身知识、竞赛大众健身信息、体育新闻动态等有关的文字、图片、视频以声、图、文化、动画形式在校园网络上传播,使校园体育文化无处不在,大学生时时接受体育文化的熏陶。

3.2 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层次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层次的涵盖范围很广,远远超过体育课和体育竞赛。目前高校制度层次的主要任务是加大开发特色体育校本课程的力度,充分考虑各自的地域特征、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体育传统及学生的兴趣等具体课程情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选择性。

高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充分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时代理念,突出健身与休闲娱乐功能,大胆引进时尚体育运动项目,大力开发休闲娱乐课程,积极改造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极大地丰富了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目前,我国高校中的特色体育课程大体有以下几类:(1)引进时尚运动项目课程:拉丁舞、街舞、体育舞蹈、瑜伽、形体健美等;(2)新兴休闲娱乐课程:野外生存、定向越野、户外拓展、轮滑、攀岩、垂钓、飞镖、极限运动、击剑、门球、高尔夫等;(3)民间游戏、民族传统体育改造项目课程:脚斗士运动、武术、中国式摔跤、舞龙、舞狮、腰鼓、踢毽子、秧歌等;(4)国外武技课程:泰拳、跆拳道、柔道、空手道、自由搏击等;(5)文化益智课程:围棋、象棋、国际象棋等;(6)人文关怀下的弱势群体(病、残、胖、弱等学生群体)保健课课程:健身气功、太极拳、有氧运动等,这些深受当代大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正逐步进驻高校体育课堂,这些充满浓厚人文关怀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丰富和发展了高校体育文化生活。

现代高校特色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化与体育课程的个性化设置相辅相成,形成了健身与竞技、传统与新兴、民族与国际、休闲与娱乐等内容多层次课程新体系。课程设置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未来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使这些具有健身价值、教育价值及休闲娱乐价值的运动项目,构建成具有当代特色的高校体育课程新体系。同时,在高校中形成和推动了具有和谐人文精神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3.3 校园体育文化物质层次建设

高校中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场馆建筑等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基础,是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前提与保障。在校园体育文化物质环境建设上,应从本校的传统、育人目标出发,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如校园内本校传统体育项目的雕塑;体育馆、建身房等处悬挂的体育明星画像、体育格言、体育知识宣传等,学校的媒体广泛宣传有关体育信息、动态,这种体育文化氛围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促进学生体育观念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爱国主义精神。

4 结语

和谐人文校园体育文化及特色体育课程建设构筑的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现代化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体制和教育氛围,它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高校和谐人文校园体育文化构建是当前和谐社会发展时代呼唤下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拓展了高校的人文教育外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应从新视角、新理念、新思维认识当前教育全球化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培养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朝着正确导向、内容健康、品味高雅的方向发展,放大校园体育文化功能,为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契机。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体育文化亚文化之一,包括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方面。文章阐述了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校园体育文化的和谐与人文精神,及特色校本体育课程的设置,完善了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体系。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文化活动,养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科学体育锻炼方法,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理念,营造崇尚健康文化氛围,推动高校和谐人文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健康教育,和谐,人文

参考文献

[1]王艳云,左成.探析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

[2]梁永桥,李英春等.新视角洞察高校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1).

[3]王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6(1).

[4]刘相林.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6(4).

上一篇:农机质量下一篇:英语高效课堂下的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