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体育文化

2024-09-10

新媒体体育文化(共12篇)

新媒体体育文化 篇1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被视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就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 体育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科学素养、文化素养等共同构成我国现代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开展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教育工作, 如何利用好新媒体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成为摆在广大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的认识

1. 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 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而言, 是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通过宽带无线、有线、卫星网络等各种现代传播手段, 传播数字化文字、声音、图像信息的新兴媒体, 主要包括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平等性、灵活性、虚拟性、互动性等鲜明特征, 读者可以在电子信息覆盖的地方接收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 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制约。同时, 依托互联网、手机等方式, 任何人都可以经济而便捷地以众多形式向他人传播快捷、方便、影音兼备的信息, 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跨媒体、跨时空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在新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 人类社会正在大踏步地走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在我国逐渐普及和应用, 为大学生提供了与世界同步发展和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空间, 对大学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大学生作为“数字化生存”的最先体验者之一, 其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也已深深地烙上了新媒体时代的印痕。新媒体不仅代表文化发展的未来和方向, 也预示着大众传播的未来。

2. 新媒体的特点

第一, 快捷性。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实现了信息的随时随地传播。新型媒体尤其是手机和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快捷、方便。现在一部小小的手机除了能够打电话、发短信这些传统功能外, 还能够看电视、听音乐、上网聊天、查资料、拍照, 还有现在的电脑也逐渐向轻、薄、小的方向发展。因此, 现代的上班族、青年学生等大众群体都能够随时随地利用手机、电脑等这些新型媒体, 来便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或者与人进行交流。可以说, 新媒体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第二, 难控性。不同种族、国家、民族、宗教和信仰的人们可以实现交流和互动, 且没有统一的管理者和传播限制, 这种形式超越了传统跨地域信息交流中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语言障碍, 使各类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理论学说、生活方式和文化思潮都可以在网上自由传播, 任何人都可以匿名发布信息, 使信息的发布和使用变得难以掌控。现代媒体的不可控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新媒体的快捷性使得新媒体信息的传播非常便利, 而且量非常大、内容非常丰富。在这些海量的信息中, 有很多有利的信息, 但也充斥着不少有害的信息。而且, 目前我国高校对信息传播的控制从技术讲是有限的, 主要采取信息过滤技术, 即使是最先进的过滤技术对信息的控制的比例也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再加上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在大学生中逐渐普及, 这些消极的信息, 也在随着不断增长的新的信息量而逐步增多、传播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因此, 有害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 加大了对信息掌控和过滤的难度。

第三, 互动性。新媒体的互动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 新媒体赋予了学生自由选择信息的权利, 并且学生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 传播者与大学生可以产生互动。比如, 当我们在网络上看一些新闻或者视频后, 可以进入社区发表个人的见解, 参与讨论, 加深信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了解与沟通。另一方面, 大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短信与同学、朋友进行交流, 与同学分享喜悦, 或者通过交流来缓解自己内心的苦闷。大学生还可以利用手机、网络, 通过发电子邮件、通过飞信、QQ加强与教师、辅导员的联系, 加深师生之间了解, 更好地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为辅导员开展思想工作提供便利。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对策

1. 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激发学生学练兴趣

在新媒体时代, 大学的教育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 来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体育文化素养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大学的体育文化素养的培育不仅要依靠课堂上的理论传授, 而且还要靠一种氛围来培养,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在新媒体时代, 构建专门的人文教育网站、博客作为培育体育文化素养精神的文化阵地, 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现在的大学生每天必做的事情就是上网冲浪, 因此建立一个专门的培养网站, 而且网站的主题一定要鲜明、内容丰富、使用方便, “要既能以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教育人, 又能以开放的视野、宽松的氛围和兼容并包的精神吸引大学生的参与和讨论”, 在这些网站中要大力传播大学校园的主流文化, 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 在学生的学习动机中, 最有用、最活跃的因素是认知兴趣, 当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投入到学习中, 往往会理解、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新媒体课件, 给学生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 诱导学生探究、反射, 即采用新颖、独特、生动、形象的教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授“篮球基础配合”时, 利用新媒体设计一个相关的课件, 利用声音、图像、动画等表现篮球基础配合的全过程, 声情并茂地展现了篮球基础配合的动作掌握要点、动作技巧方法、移动路线等, 使学生很快就建立了正确的动作概念, 快速掌握了本项技术。

2. 利用新媒体现代化传播技术, 营造健康的网络体育文化素养环境

体育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 是构成健全人格中的一个基础性的因素, 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 这是现代体育观的核心思想。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时期, 对大量的文化信息有主动获取的愿望, 在现代化传播技术不断成熟与发达的当今社会, 利用各种媒体进行文化交往已经成为时尚。当今世界, 体育文化无处不在, 大学生通过大众传媒了解重大的国际赛事, 进行频繁的体育交往, 接触众多的体育明星, 体育文化的人文环境建设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同时, 大学生又是庞大的传播群体, 可以通过媒体的联动平台很好地将本土体育文化传播出去, 所以通过媒体进行正确的文化导向和适当的技术点评, 可以使大学生受到持久的强有力的体育文化熏陶, 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从而有效地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提高大学生整体体育文化素养的水平。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精神氛围

传统校园媒体资源主要有校报、校园广播和有线电视,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校园网络媒体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当前, 大多数高校的校园媒体还是相互独立的, 校报、广播站、电视台和校园网等各自都有一套相对独立的运作机制, 媒体之间缺少互动现象。因此, 整合校园媒体对于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是必要且可行的。通过整合后的校园媒体, 加大力度让学生了解体育的起源、体育的发展、体育基础知识, 可以从体育历史、体育现状、体育未来等方面引导学生建立体育文化认知体系;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以及体育伴随社会进步而发生的变革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此外, 建立体育文化认识体系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宣传专栏等辅助手段来完成。这样, 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知识拥有量, 并且可以为大学生体育意识的树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的优势, 将其用于高校体育教育实践,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与时俱进提升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教育效果, 应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努力方向。同时新媒体也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更加灵活的方式, 使得教育效果更有效, 促进了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

摘要: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国内对于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教育的探讨多集中于体育教育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 本文从新媒体的认识、特征着手研究, 新媒体对培养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具有推动作用, 应利用新媒体优势, 激发学生兴趣, 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研究

参考文献

[1]蒋宁.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 :104-106.

[2]夏峰.学校体育应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J].中国学校体育, 1998 (3) .

新媒体体育文化 篇2

内容摘要:

随着新媒体传播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文化也已开始彰显其威力。本文从新媒体文化的生成对原有媒介状态的冲击谈起,分析了新媒体文化的特点与新媒体文化自身所形成的模式,并指出了当前新媒体文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关键词:网络文化;新媒体传播;文化建构

在已经过去的一年多里,人们提及最多的一个词除了“房价”,或许就当属“微博客”了,有人说2009年是“微博客元年”,这一年里,iphone手机上的Twitter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9年最潮的事情,许多人在这一年里发现了微博客的魅力并相继拥有了“围脖”。以此为引,以微博客为代表的诸多新媒体正在以强大的攻势占领着曾经被传统媒体牢牢把握的传播阵地,一场新媒体的文化浪潮正在全球范围内席卷而来。

一、新媒体的出现打破原有媒介文化形态

1、新媒体定义

要研究新媒体文化,那首先得知道什么是新媒体。对于新媒体的界定, 尽管学者们见仁见智, 众说纷纭, 但至今仍没有定论。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则认为, 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然而至今人们较普遍认为所谓新媒体,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是我们平时见到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外的新的媒体形态1。

目前学界对新媒体较流行的定义是2:新媒体(New Media)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 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 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 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是信息科技与媒体产品的紧密结合, 是媒体传播市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在另一种比较技术层面的定义中, 新媒体被阐释为“TMT”, 即高科技(Technology)、媒体内容(Media)和通讯传输(Tele-com)的结合。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比较热门的新媒体不下30种, 如: 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电视、移动电视、IPTV、博客(blog)、播客、网络电视(WebTV)、电视上网、楼宇视屏、移动多媒体(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电台、手机报纸等)、网上即时通讯群组、对话链(Chatwords)、虚拟社区、搜索引擎、简易聚合(RSS)、电子信箱、门户网站等等。其中既有新媒体形式, 也有不少属于新媒介硬件、新媒介软件,或者新的媒体经营模式等。

2、新媒体对原有媒介文化状态产生冲击

曾几何时,我们已经开始不再阅读纸质的报纸,转而用手机收看每日两条乃至更多的手机报;曾几何时,我们已经开始不在电视机前守候,转而痴迷于电脑前那永远都可以自主选择的网络电视;曾几何时,我们已经开始不再关注广播电台中播放的广告,转而开始留心电梯间里楼宇电视中每每出现的新的广告产品;曾几何时,那些厚厚的名著作品们已不再出现在我们的案头书架中,孙悟空早已和少年维特一起悄无声息地进入到了我们身边的电纸书、手机和掌上电脑等等一切可以存储文字的电子终端当中。

新媒体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发起一场静悄悄的文化革命,人们宁愿在PPlive中收看被改编的体无完肤的新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也不愿意花哪怕三天时间去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原著;人们宁愿花钱去订阅手机报来了解当下发生的时事,也不愿意在固定的时间里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免费的《新闻联播》。

中国传媒大学的李怀亮教授曾在其《新媒体的文化价值变革与发展动力》一文中举了这样几个例子来阐述新媒体对原有媒介文化形态的强大冲击:

1、美国著名媒体投资公司VSS 于2007年发布的媒体行业研究报告指出,未来几年,美国网络广告投放规模将以每年21% 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报纸广告。另据调查显示,2007年我国报纸的年轻读者和高学历读者流失较为严重,流失的主要去向是互联网。

2、据国内调查显示,15—34岁年龄区间的青年电视观众规模在2006 年和2007年均有明显下降,青年电视观众每周看电视的平均时间下降幅度超过了一个小时,已经不足16.5小时。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截至2007年底,18—35岁的青年网民占到了网民总数的60.9%,成人(18—84岁)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也超过了17.2小时。

3、据某著名品牌公司提供的数据,1967年全美国家庭使用的电子消费品是平均1.3台,2007年这个数字达到了26台,也就是说增加了20倍。在增加的电子产品中,属于新媒体的电子产品占了很大比重。

4、在书籍期刊等学术文献中,过去的注释、引用几乎全部出自图书或期刊,但是,这样的格局已经被新媒体打破,有越来越多的文献注释出自互联网站和电子图书。这已经显示出在专业领域内,新媒体也打破了原有的媒介使用格局。

这些信息的背后究竟发生了怎样的碰撞?新媒体到底拥有什么样的魔力能够改变曾经强大的传统媒介生态?这一切都要从新媒体传播所形成的新媒体文化特点谈起。

二、新媒体的普及形成其自有的文化模式

1、新媒体文化特点初探

1964年,加拿大著名传播学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代表作《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了“媒介即人的延伸”这一振聋发聩的论断。由麦克卢汉的这一论断可以看出,现代媒介的发展已经愈来愈密切的与人类自身的属性相关联。而事实证明,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也完全符合这一论断的预言。

从新媒体传播的角度来看。首先,传统媒体的传播具有单向、线性、点对面的传播特点,其受众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习惯于纸墨飘香的意境与电视荧屏上晃动的倩影。而新媒体传播则具有多向、非线性、个性化与互动等新的特征,其受众群体与以往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成长起来的老一代不同,这批人多是年轻人,他们是伴随着电视、电脑与手机成长起来的“电子一带”。

其次,新媒体的技术支持满足了当代受众时尚化、个性化、即时化的互动传播需求。以网络电视为例。网络电视颠覆了现有的电视节目传播形式与观众的收视习惯。由于其不受时空限制,因此网络电视的出现将现行的点对面的传播方式转变为点对点的传播,从而使视听信息的传播更加个性化、即时化。而网络电视也向观众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互动和参与空间。比如,受众可以连续收看一个十几集的电视剧而无需遭受停播或限播之苦,受众还可以收看一场没有电视重播的足球比赛等等。曾经难以实现的愿望,在网络电视时代都将变成现实。而受众在收看实时播出的节目时,可以暂停,可以回放,也可以快进,还可以点播以前播放过的节目,或者从服务器上调看各类影视剧。这些功能都是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现在通过新媒体,这些都已变为现实。

从新媒体的载体和渠道使用方面来看。首先,传统意义上的报纸、电影、广播、电视往往不是个性化的媒介,而是一种满足一定规模受众口味的公共媒介。因此,在小范围内,受众共同使用这些媒介便成为了司空见惯的事。比如,报纸常常会被传阅,电视或者收音机往往在家里会被许多家庭成员共同享用,电影则更表现为一种影院内的公共媒介。而新媒体的出现则使得载体的使用出现了两级扩散的趋势:一方面,手机、电脑网络等新媒体是个人媒体,实现的是公共空间之外的私人空间的使用;另一方面,车载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新媒体是渠道设计方面的创新媒体,这些媒体虽然置身于公共空间,但是吸引的却是具有相似特征人群的关注,使用的是目标群体的“等待”或“闲散”时间,因此,目标群体的一致性就

成为了这类新媒体的特征。

其次,新媒体在信息选择方面变被动为主动,在符号形式方面变一元为多元,在载体享用方面变群体为个性,在渠道设计方面变粗放为集约,在形态革新方面变渠道为平台,等等这些都使得新媒体成为了当今社会人们的一种现代生活方式3。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经验世界,人们也通过新媒体来更好地掌控世界。《时代周刊》2006年的人物桂冠颁给了全体普通网民——YOU,这说明今天的世界掌控在你我手里,掌控在每一个网络媒体使用者的手里。

2、新媒体文化生态探析

哈罗德·英尼斯在其著作《传播的偏向》中曾说过:“或许我们可以假定,长期以来对媒体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被传播的信息的特性,而且,这种广泛的影响最终会建构起一种文明。在这种文明之中,难以保持生活的原样及其灵活性。因此,一种新媒体的诸多优势最终会导致一种新文化的产生4。”

纵观我们这个时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使得人们感觉十分疲惫,从而决定了人们的精神消费方式不可能是十分从容、有条不紊的,现代人需要的是快餐式的、冲浪式的精神消费方式,人们甚至愿意一边工作、一边吃饭、一边接受社会的各种信息。这样, 迅速、快捷的新媒体工具无可置疑地成为人们的“新宠”,同时其所构建的新媒体文化也无以选择地被裹挟进现代消费文化的大潮。随着现代人在精神消费方面对大众传媒的依赖越来越大, 新媒体文化内容开始也成为人们精神消费的主要供应源头。

而曾经以印刷传播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和以影音传播为代表的大众文化都已在新媒体文化所掀起的大潮中日落西山。事实上,在当今“媒介即讯息”的“地球村”时代,无论是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 都无法避免地要依赖于新媒体文化的传播, 二者已在新媒体文化的强大气场下出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两种文化及其传播已没有决绝的分界, 在新媒体文化中更多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加之全球化了的后现代语境使得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化已卸下过去只有知识群体才能赏玩的贵族式光圈,而变得越来越大众、平民。另外,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普及,高雅也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理解、接受。这一切都充分显示了新媒体文化的强大糅合力和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

三、新媒体文化发展的当代视角

1、新媒体文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首先,新媒体的技术支撑体系已经比较成熟,这是我国新媒体传播及新媒体文化发展的先决条件。从全世界范围内来看,相关新媒体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计算机成为新媒体传播的中心环节,互联网成为其基本载体,光电传导、电子纸也已经日趋成熟。我国新媒体传播的硬件技术和支持条件也已经成熟,特别是在通讯领域,技术上不但与国际发展水平相当,甚至有几十项技术能够领先于国外发达国家。

其次,使用新媒体的消费者已越来越多。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进行的阅读调查中,阅读传统出版物的人数在以每年12%的速度下降,而阅读新媒体的人数则以30%的速度在增长,特别是年轻人和知识分子人群表现尤为明显5。过去人们读书、看报的时间,现在已经被大量的转移到了网络和各种移动电子终端上。这些事实都说明了新媒体已经被读者、观众和听众所接受,人们的阅读、学习、接收信息的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习惯的改变终将形成一种新的文化。

再次,新媒体的终端设备已经相当普及。任何曾经出现的媒体传播都没有今天新媒体传播的条件好,中国目前手机用户的数量已经达到4.2亿,计算机显示器、阅读器有1.3亿,市场上流通的电子书有30多万种,新媒体的终端设备已经相当普及。而绝大多数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已经具备新媒体阅读的终端,这为产生一个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支持。

最后,新媒体的传播内容正在日益丰富。目前传统媒体每天传播的信息量不及互联网传播信息量的1/4,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为受众带来了精神享受,新媒体的市场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新媒体的市场逐年扩大,产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光是手机的产量每年就是

3.3亿。一些通讯公司自己或者通过委托创意公司正逐渐转向新闻媒体内容生产,如开发手机报、手机刊。大批城市的创意园区、文化园区,也正在为新媒体提供内容软件。

此外,国家对发展新媒体产业非常重视。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中就明确地指出“大力发展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新兴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民族动漫产业,大幅提高国产动漫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积极发展网络文化产业,鼓励扶持民族原创的健康向上的互联网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研发,拓展民族网络文化发展的空间。”此纲要还提出要“大力推进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新兴行业,加快传统发行业向现代发行业的转换,积极发展电子书、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物等新业态,发展手机网站、手机报刊、AP电视、数字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电影等新兴的传播载体”,“鼓励自主研发、数字内容、数字传播、数字服务终端的产品和装备,开发数据处理、存储、传输、下载、适用互动等数字出版的增值业务,扩大数字出版的产业群体。”这些政策性的语言表明我国已经把新媒体传播的发展列为了国家层面的事情,这为新媒体文化的发展培育了一方沃土。

2、小结

新媒体是一种传播方式,其传播内容没有该变,新媒体带来的只是传播方式的不同,但就是这种不同,正在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着人们对信息的接收习惯。新媒体文化的形成,归根结底是新媒体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人们阅读、消费与生活习惯的改变。当我们惊叹于新媒体正在以势如破竹之势对传统媒体带来了强大冲击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晰的看到,新媒体的发展虽不可阻挡,但它并不能够完全代替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信息虽然更新快、容量大,但传统媒体却更加符合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对互联网论文的应用,远远低于书报刊论文应用的原因。

总之,对待新媒体传播与新媒体文化,我们不能小瞧其能量,但也不必过分的渲染其影响。毕竟,手机、网络电视、移动电子终端等等这些今日的新媒体产物终有一天会成为明日黄花。科技的发展正在愈加剧烈的改变着这个世界,而文化,永远都将忠实于人们的习惯与感受。

参考文献:

1、汪敏:《新媒体文化征候探析》,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6期

2、辛摘:《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12期

3、李怀亮:《新媒体的文化价值变革与发展动力》,当代电影,2008 年第6期

新媒体体育文化 篇3

【关键字】新媒体时代;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

(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与推广路径研究-以四川凉山彝族为例201510656044)

彝族是我国六大少数民族之一,四川省凉山州是我国拥有彝族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彝族传统体育来源于彝族人的生产生活,具有深刻的内涵,种类丰富多彩,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彝族传统体育是在日常劳动生活中发展而来的,不单与彝族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宗教、祭祀、节庆等彝族民俗紧密相关,是彝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媒体也称作数字化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通过影音文字信息的大量整合,使广大群众同时获得视、听、触、嗅、动等多方位的体验与感受,使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的生动,使个体从各个角度以及大众的共同评价来认识文化,感受文化的气息。

一、新媒体时代凉山州彝族传统文化传播现状分析

1.传播主体对于凉山州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目前,政府机关、社会团体、文化类企事业单位、个人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四大主体,这些主体在实际传播中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首先,由政府主导的官方传播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机关掌握着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和良好的传播资源。例如,凉山州政府官方微博、西昌市政府官方微博。其次,很多社会团体带有准官方的性质,例如地方体育协会等,这类传播主体具有良好的政策支持并且更贴近民意。再次,文化事业企事业单位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中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也会自主举办一些民族特色活动,向外界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后还有一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个人,尤其是在新媒体传播方式中,他们建立网络工作室,或者自媒体公众平台,在对外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力量不可小觑。

2.受众的接受程度对于凉山州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水平、传播媒介的发展,许多凉山彝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越来越多的凉山州外的人们广泛的认知和喜欢。例如,彝族舞蹈已经走出国门得到全世界的认可。但受众的接受程度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凉山州的下设县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当地居民的教育资源也相对比较匮乏,根据当地居民的实际情况,针对当地居民对于接触彝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诉求,例如,感兴趣或者爱好、了解本民族,增长知识、健身娱乐、获得经济利益、参加比赛、增强社交、文化交流等等,根据受众的需求,3.传播内容对于凉山州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

凉山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一直以凉山火把节作为载体进行传播,并没有以彝族体育文化为核心进行传播,在2015年凉山国际火把节的宣传片中多次出现凉山彝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场景,而该宣传片在发布的两天内获得了2.2万次的播放,而彝族歌舞为核心的凉山火把节的开幕式的短片更是获得了12.9万的播放次数。据史料记载彝族传统体育有43项,就目前来看,四川凉山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内容也仅仅限于彝族舞蹈、摔跤、赛马等体育项目,并且都是以节庆、或者其他体育活动作为载体进行传播,并没有以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核心进行全面、深入的传播。

二、新媒体时代凉山州彝族传统文化传播发展对策

1.重视培养传播主体,建立完善的新媒体传播机制。在四川凉山州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并完善新媒体传播平台,构建以彝族传统体育活动为核心的传播策略。其次,可以利用当地的彝族娱乐明星,积极打造具有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品牌及代言人。娱乐界与体育界联手传播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可以扩大传播效果,更有利于打造有彝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品牌。再次,加强培养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人才,培养一些既掌握传播学方面知识,又了解当地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当地具有民族特色代表的高校、电视台等机构的年轻人员的培养,在未来,他们将会直接提升彝族体育文化对外的宣传效果。

2.丰富传播内容,完善传播形式。首先,应创新彝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彝族传统体育不仅具有健身性、娱乐性更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意义,将彝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创意的结合在一起,增强其娱乐性以及健身性的同时,又保留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想要综合的传播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就要求我们拥有更加丰富的传播内容以及更加完善的传播形式。

【参考文献】

[1]李延超,虞重干.阿细跳月文化品牌的发展及其引发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003

[2]王瑜.大众传媒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J].天津:新闻界,2014.18.007

[3]何叶.凉山州彝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04

新媒体体育文化 篇4

1 新媒体在体育文化传播方面的优势

1.1 新媒体为体育文化传播提供了庞大的用户群体

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信息线性、单线传播的固有模式, 使信息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得到最大范围的传播。随着全球网民数量的日益增多, 新媒体拥有了越来越广泛的用户群, 活跃在微博、微信、博客等新媒体用户越来越多, 这给体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在新媒体环境下, 体育文化的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 在虚拟的空间中, 会有一个庞大的用户群体通过新媒体了解和传播体育文化, 再加上新媒体信息双向传播的特点可以加强用户和媒体工作者的互动交流, 从而进一步扩大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影响范围, 打破了我国传统媒体环境下体育文化传播的限制, 扩大了体育文化的影响力。

1.2 新媒体的多样化丰富了体育文化的传播方式

新媒体以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支撑, 借助微博、微信、数字电视等多种媒介进行信息的传播, 信息的表现和传播形式也变得多样化, 包括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 并且信息内容表现色彩丰富、形象生动, 使信息资源也变得丰富多样, 这就给体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多更好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将表现体育文化的信息内容制作成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来吸引群众的注意。另外, 目前有很多企业、机构利用新媒体进行自身体育品牌文化的塑造, 将体育器械、体育用品“媒体化”, 在对产品进行宣传的过程中融入体育文化, 诠释体育精神, 这样不仅能够扩大体育文化的影响力, 还有助于建立独具特色的体育品牌文化, 比如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品牌“李宁”就是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 通过新媒体的宣传, 让人们更好的理解和传承体育文化。

2 新媒体环境下的体育文化发展路径

2.1 利用新媒体提高体育文化服务质量

体育文化服务的对象公众群体, 体育文化的传承效果如何在很大程上是受公众对体育文化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决定的。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 发挥基层社区体育的积极作用, 使体育文化在公众群体中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并根据不同群体的需要, 为公众提供个性化的体育文化服务, 从而提高人民的满意度, 促进体育文化服务质量的提升。比如, 体育文化部门可以利用新媒体在基层社区创建信息化的体育文化服务网站, 使体育得到人们群众的关注, 在体育网站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这样也能够促进体育文化的普及和广泛传播, 并且朝着服务化的方向发展。

2.2 利用新媒体增进不同体育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体育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 起源于远古的人类文明时期, 但是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导致不同地域间的体育交流不便, 体育文化的传承被限制在了狭小的空间当中。再加上我国长期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文化传播受到了限制, 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和体育技能被当作私有物品进行严格的保护, 以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未尝不是一种伤害。因此, 在新时期, 为了促进体育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我们有必要利用新媒体来增进不同体育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促进文化之间的互补和进步, 从而实现协调发展。从目前来看, 体育文化的这一发展路径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践行,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世界各国的体育文化交流也变得愈加频繁, 以新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无时无刻不对世界上重大的体育赛事进行评论报道, 使世界各国人民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新媒体了解各国体育文化的特色, 并且通过相互学习借鉴, 促进本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3 利用新媒体打造个性化的体育文化品牌

要想实现体育文化的长期发展繁荣, 打造个性化的体育文化品牌是一个有效途径。在当今社会, 体育文化已经实现了和新媒体的有效融合, 我们在进行体育文化品牌打造时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受众广泛、覆盖面广、表现形式多样话的特点, 广泛、明确的了解受众的审美和文化需求, 有针对性的打造适合大众口味的个性化的体育文化品牌, 比如创设个性化的文化体育节目、体育广告等, 还可以利用央视新闻网等权威性的媒体网站进行品牌推广。另外, 体育文化品牌强调的是个性, 要独具特色, 因此, 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构建特色的体育文化网站或应用软件, 加大包装和宣传推广力度, 并在其中加入受众需要的体育文化内容, 根据受众的文化和精神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文化信息服务, 从而促进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

3 结束语

新媒体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为新时期体育文化的传播创造了很好的环境, 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不断提高体育文化的服务质量, 加强不同体育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注重打造个性化的体育文化品牌, 从而实现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和传承。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新媒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对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媒体在体育文化传播和发展方面的优势, 进而对新媒体环境下的体育文化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体育文化,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构建cctv.com新媒体文化 篇5

央视的第二个丰富资源是在全国甚至世界知名的央视主持人。继11月举办的`“十佳主持人”网上评选大型活动后,网站在首页上特设了一个“点击主持人”区域。《点击主持人》栏目设置了“每期推荐”、“挑战主持人”、“对话网友”和“动态传真”四个子栏目,图文介绍央视主持人,并设置“查询”功能,使屏幕上的明星走向了人间,贴近了大众。?

网站创建的“线上故事”栏目通过“电视・幕后”、“人物・故事”和“网友・原创”三个子栏目,讲述电视幕后、幕里故事与网友故事,架起网友和网络、电视互动的桥梁。最值得一提的是网站首页的《电视批判》创意。央视是中国电视媒体的主角,网站在宣传央视节目的同时,对“何为电视”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视”等问题进行了思考,为电视研究的交锋提供了一个舞台。《电视批判》下设三个子栏目:“电视文化”、“电视前沿”和“上网期刊”,登载专家学者、主创人员以及网友有关电视批评的理论文章。?

论文构建CCTV.COM新媒体文化来自

四、引进科学的管理体系,提高先进文化传播者的素质

传播人类先进文化的群体――央视国际全体员工,是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的队伍,并具有丰富的媒体从业经验。央视国际正在完善的管理机制将为这个群体提供制度上的支持与激励。管理机制将引入现代企业制度的结构和运营中的科学化管理及系统化意识,并结合网站既有的特色,从根本上转换观念,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在激励员工的同时,也以危机感意识警醒员工从而转化为创新的动力。?

要成为一流的网站,人员建设非常关键。网站的管理层充分认识到了内部良性培训的重要性。新员工在正式上岗前,都必须集中接受为期一周的业务培训。此外,网站建立了定期培训制度,内容包括新闻编辑业务培训、技术培训、语言培训等。网站将通过培训培养一批自己的名编辑、名主持、名记者和名制片人。?

网站的制度建设中很重要的一项是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目标在于增强网站的核心竞争力和推广央视国际的形象与大众认知度,最终增强央视国际在网民心目中的品牌忠诚度。核心竞争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网站的员工和他们的团队精神。?

品牌忠诚度的获得必须遵循“以用户(网民)为中心”的原则,不断完善网站的服务功能。互联网的服务策略核心是个性化,通过互动与网上注册等方式的积累,建立用户的个人数据中心。在这个数据库中,追求个性的用户被汇集并被分成一个个非常个性化的用户市场。网站的个性化服务也将立足于央视国际的网络电视媒体的特色。服务功能将涵盖从现在的简单电视节目预报下载,到今后网民在网上自动动手制作电视。?

文化建设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力求在梳理各层面管理者和实际操作者的网络理念的同时,修补现有的网站缺乏新闻报道权的制度性缺失,从而为央视国际原创栏目的发展争取制度性的保障。央视国际的目标是:中央电视台的信息采集队伍成为央视国际的稿源。?

五、整合中国的电视资源,实现国际化传播

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主题是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充分利用高科技成果或手段加强行业内或跨行业的联盟,在多赢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最大的电视网站?④,同时也作为国家六大重点新闻网站之一,央视国际的可持续发展将建立在与全国地方电视台网站及世界知名电视机构合作的基础上。?

在入世及电信业务全面开放的大背景下,国家对广播电视业务的保护将可能首先在因特网上出现突破口。我国的广播电视规模与国外传媒相比还很弱小,网络化的程度非常低。央视国际有义务也有责任整合分散的地方电视媒体资源,引领着同行共同发展,并逐步成为央视与各地方电视台进行资源整合的代理人与沟通渠道。各电视台的网站也将成为中国电视节目的购销平台。?

在“传播中国、视听全球”传播理念的指导下,央视国际传播的目标用户是全世界的网民。受各种因素制约,网站的目标用户目前主要是针对母语为汉语的居住在国内的中国网民。随着央视国际网络内容的不断丰富创新和技术上的日益成熟,网站的“全球化传播”战略正在逐步实施。央视国际的目标是“网络可及之处,就会有央视国际网络的声音和画面”。?

注释:?

①“新媒体”,也即第四媒体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召开的年会上。?

②第五媒体是将报刊的“存内容于家庭”的优点、广播电视“用户自由增长”的优点与网络媒体的“个性化服务”优点整合在一起的一种新文化传媒形式。具体参见《后万维网时代――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幼平与本刊特约记者孙保传的对话》,《中国传媒科技》,第2期(总第72期)。?

新媒体体育文化 篇6

关键词:新媒体;体育新闻;传播新格局

新媒体最有代表性的是微博、博客等,这些新媒体都是在网络及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出现的这些新媒体代替了过去仅依靠电视传播的旧媒体,并使体育新闻的传播跨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体育新闻作为新媒体的实验基地,每个新媒体的产生都会在体育新闻当中呈现出来,而这也使得体育新闻传播具有快捷化以及广泛化等特点,可以说新媒体的出现间接推动了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旧媒体格局被打破,而新媒体语境下的体育新闻传播新格局。

一、新媒体简介

新媒体的概念比较抽象,可以说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新旧的比较,广播相较报纸而言是新媒体,电视相较广播而言是新媒体。作为新媒体,其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将人与人的传播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而这也是传承的旧媒体传播不可替代的。新时代的新媒体更具有及时性、互动性以及开放性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旧媒体,与此同时,媒介环境也因其而发生变化。

二、新媒体语境下的体育新闻传播新格局

作为体育新闻传播的新媒体,其不仅仅指的是网络视频以及微博等,但以其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体育新闻传播的旧格局,进而逐渐形成一种新格局。

1.传统与新型格局交替。对中国而言,按照传播方式以及媒体的不同,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几种不同的格局:首先是以报纸为媒体的体育新闻传播格局,然后是以广播、报刊以及通讯社为媒体的体育新闻传播格局,接着是以电视、报刊和广播为媒体的体育新闻传播格局。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及发展,以其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取代了过去以电视为媒体的体育新闻传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奥运会上移动电视新媒体的出现,这也促进了新媒体逐渐走向成熟。新媒体的出现逐渐取代旧媒体,并打破原有的格局,开始形成体育新闻传播的新格局。

2.体育新闻传播新格局。现阶段,传统的电视媒体仍然在体育新闻传播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仍然有很多人在用电视观看体育类节目,但相较过去而言,使用人数已大大减少。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体育新闻传播当中,会由更多人选择以网络视频、微博以及移动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新的格局当中,新媒体成为体育新闻传播的核心,传统的电视等旧媒体成为次要媒体,而广播则成为人们最后选择的媒介方式。但这种自中心到外围的说法是相对而言的,会因条件的变化而产生变化。而这种新格局的形成也不是短期内就能实现的,奥运会只是一个开端,更多的体育事件才会进一步促进新格局的形成。

三、体育新闻传播新格局面临的问题

凡事都有两面性,体育新闻传播新格局也不可避免,这种新格局的出现在带来好處的同时也带来了坏处。

1.信息方面。新媒体的出现带来了很多的信息资源,这使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发布者和接收者,但这些信息源可能是片面的而非完整的,这就使其真实性和有效性存在一定的质疑。在出现信息的时候人们可能过多的关注信息而忽视体育比赛进而失去原来的兴趣。

2.技术方面。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的传播,而新媒体也依赖于技术的支持,但由于技术更新而形成的终端产品也导致人们逐步走向物质主义,很多人多度依赖有高科技产品所带来的信息,而一旦失去信息来源便恐慌起来,从而使自己陷入物质主义的陷阱当中。

四、新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传播的新路径

1.紧密结合现代化技术是必然选择。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可以说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促进体育新闻传播的一块基石。现在,各种媒体不断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现代化技术都为体育新闻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这也进一步促进了体育新闻传播的改革,使体育新闻传播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报道深度也更强,报道的范围也更加广泛,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体育新闻报道。也正是这些现代化的技术,将体育新闻传播媒体同受众群体联系起来,使体育新闻的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从而拉近媒体和受众群体之间的距离。

2.逐渐树立以受众群体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受众群体是体育新闻媒体商业利益的源泉,这使其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当中日益受到体育新闻媒体的重视。因此,逐渐形成了以受众群体作为体育新闻媒体中心的核心价值观。在过去,传播者是体育新闻传播链中的主体,而受众群体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而现在,传播者仅仅作为信息的采集、制作和发布者,受众群体成为信息的选择者甚至决定了信息的发布权,其传播者站在了体育新闻传播链条的平行位置。在当前信息技术革新和全球信息一体化的进程当中,受众群体成为体育新闻传播链条的中心,一种新的体育新闻传受平台逐步形成。这个全新的平台更加重视受众群体的观点、需求以及态度,以受众群体为中心,以满足大众需求为目标的传播理念逐渐形成。

3.体育新闻传播的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信息技术的革新促进了各种媒体的发展,这也使很多全新的媒体不断出现。不同媒体之间互相碰撞及融合成为现阶段媒体发展的一大趋势。不同媒体之间的跨界结合及资源共享打开了体育新闻传播跨媒体时代的大门。就以网易为例,在2008年奥运期间网易同3家全球的顶级资讯供应商以及国内外100多家的媒体共同合作,开创了各界、各类、各国媒体联合的局面。之后各种媒体都努力发展跨界战略合作,以实现双方共赢的局面。这意味着体育新闻传播的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了。

五、结语

随着新媒体语境下的体育新闻传播新格局的形成,也带来了很多的信息,这有利于信息的快速传播,使人们能够随时接收新信息。但与此同时,体育新闻传播新格局的形成也带来了一定的不利,主要表现在人们对信息的选择方面,在对高端信息产品的依赖方面使得人们更趋于物质化,所以寻找新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传播的新路径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陈伟球. 新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传播路径[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137-138.

[2] 胡琛. 新媒体语境下的体育新闻传播新格局[J]. 华人时刊旬刊, 2014.

新媒体体育文化 篇7

关键词:新媒体,肇兴侗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研究

1黔东南肇兴侗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现状

目前, 一些富有娱乐性和民族性的项目如抢花炮、摔跤、哆毽等等, 开展得较为良好, 是肇兴侗寨的居民最喜爱的几项运动,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1抢花炮

抢花炮运动类似于竞技体育中的橄榄球项目, 其规则与橄榄球的规则也大同小异。在肇兴侗寨里的抢花炮运动中, 具体人数由参赛两队讨论决定, 但人数必须相同。抢花炮的规则中明令禁止故意伤人的行为, 除此之外对进攻、躲避、防守动作等没有特殊限制。抢花炮作为侗族传统项目, 已完成了从最初极具宗教色彩的活动到竞技性更强体育运动的转变过程。到1986年, 抢花炮开始成为民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如今制作花炮的材料进行了改良, 变得更为安全, 使得该项目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1.2摔跤

摔跤是一项充满宗教祭祀感的传统体育项目, 每年的农历3月15日是肇兴侗寨的摔跤节, 每到这个时候, 除了开展大型的摔跤比赛, 还会有很多禁忌, 在比赛开始前, 由侗寨长老或者德高望重的长辈引领队员绕场3圈后, 在指定位置听候芦笙乐进行比赛。侗族摔跤项目的特点是选手之间尽量不进行身体接触, 而是通过缠在队员身上的布条等将对方摔倒。摔跤项目能够激起选手的荣誉感和团队的凝聚力, 摔跤也通过竞赛代代传承。目前, 摔跤是肇兴侗寨发展得较好的项目之一, 每年摔跤节期间都很会有很多文化爱好者慕名而来。

1.3哆毽

哆毽是肇兴侗寨的人民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 只需要用鸡毛或者芦苇、稻草再加上铜钱, 就可以制作成一个毽子, 由于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 侗族人民可以随时展开这一项运动, 一般侗族人民会专门设立一个打哆毽的地方, 称为哆塘。哆毽的竞赛规则也十分简单, 只能用手掌打, 将哆毽拍高拍远后打给对方, 对方未接住便失一分, 最后失分最少者则胜。该运动具有较强的社交性, 由于该项目的对抗性和攻击性不强, 青年男女可以通过这项运动认识彼此增进感情, 侗寨的人民可以通过哆毽来增强凝聚力。同样, 这项运动也具有稳定性,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除了哆毽的制作材料有所变化, 哆毽的内容与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 因此, 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传承。目前肇兴侗寨的人民依然开展这一运动项目, 哆毽尤其受到青年男女的喜爱, 每年的春季是哆毽开展的高峰期。

2新媒体对黔东南肇兴侗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 传播者也可以成为受众者, 两重身份的随意转换使得新媒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 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与自由性, 不受限于时间与地点, 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而肇兴侗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需要这样一个媒介让更多的受众体认识、了解与感受自己。新媒体在给肇兴侗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给它带来了挑战, 主要给该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带来以下几个影响。

2.1新媒体促进黔东南肇兴侗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

肇兴侗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由于受限于地理、交通以及经济发展, 还没有成为一种主流或是大众文化, 而新媒体具有自由性、交互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渠道与限制。任何一个身处肇兴侗寨的群众即通过手机、网络、电脑将该地的民俗体育和民族文化传播到博客、微博、 微信或者网络社区上, 让受众体可以与该地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零距离接触, 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肇兴侗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范围。

2.2新媒体促进黔东南肇兴侗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由于受到现代体育以及市场化的冲击, 肇兴侗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备受考验, 文化根基受到破坏, 文化内涵逐渐消亡。 一些民族体育项目的老传承人由于不识字和不会普通话, 新的传承人又外出务工, 导致这项珍贵的体育技术无人传承下去, 而新媒体的传播工具十分简单, 一个手机或是一台电脑就可以将这段珍贵的视频或是图片资料保存和传承下去, 因此, 新媒体促进了肇兴侗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3新媒体满足了黔东南肇兴侗寨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博大精深, 肇兴侗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其特别的民族魅力与神秘感, 吸引着群众探索与接近。在新媒体时代下, 通过微信、微博、网络社交平台等对肇兴侗寨进行宣传, 可以吸引大量文化爱好者、自媒体者以及游客来到这里旅游考察, 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样, 通过新媒体优化媒介资源, 挖掘出一些面临危机的民族体育项目和民族体育文化精髓, 随时随地地更新内容, 可以满足当地文化繁荣多样化的发展需要。

2.4新媒体给黔东南肇兴侗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带来冲击

新媒体为肇兴侗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冲击, 它如同一把“双刃剑”, 在促进该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同时, 也会由于自身的自由性和低成本而使得传播内容难以受限, 一些营销账号为了博眼球博浏览量, 会利用新媒体这一媒介传播一些扭曲民族文化内涵的内容或者断章取义, 导致内容失真特色失真, 使受众体产生误解或是不能了解该文化的整体内涵。此外, 新媒体也会使得该地原汁原味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容易受到同化, 对其生存造成很大威胁。

3利用新媒体促进黔东南肇兴侗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发展的策略分析

新媒体为肇兴侗寨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带来了新鲜的血液, 因此, 在宣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时, 应注重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力度及传播理念, 将政府、群众连接到一起, 共同把握新媒体的优势, 减少新媒体带来的负面冲击, 促进该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3.1坚持真实完整的传播理念

肇兴侗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如“以和为贵”“修生养性”等等。因此, 在传播过程中, 切记利用一些片面的博人眼球的“标题”, 曲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也不要一味地迎合受众群而传播一些看似精彩实则改编到失去内涵的体育表演。坚持真实完整的传播理念, 使受众体全面直观地感受该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

3.2采用多样化的传播方式

微博、微信、网络平台等新媒体的出现, 为肇兴侗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传播方式。首先个人、 组织或政府都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和互联网向群众传递该地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信息。其次, 政府部门还可以邀请微博自媒体者、 新浪体育大V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宣传肇兴侗寨的民族传统体育视频、图片或者文字, 扩大传播范围。

3.3提供有深度的传播内容

新媒体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报道不能仅局限于民运会或者一些具有商业价值的竞技比赛项目, 应该将关注点着力于那些被忽视的项目, 比如:侗族勾林、月牙铛等, 报道的内容也不要局限于项目的演示, 最主要是利用新媒体的时效快、快捷性等特点传播项目背后的文化内容, 让受众者更深入地了解肇兴侗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除此之外, 面对一些具有迷信和宗教色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传播者在对待传播内容上, 应求实理性地向受众者解释其中的民族内涵和演变过程, 不可误导受众体将这些民族体育文化等同于落后封建, 这样才能实现该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3.4增强文化传播力度

加大传播力度对促进肇兴侗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首先, 该地政府可以联合各个寨开展一些极具特色的大型民族传统体育比赛, 通过网络、手机、视频等新媒体提高群众的参与性和交流性。再通过赛事的宣传, 可以有效地增强传播力度, 促进该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除此之外, 当地政府也应与时俱进, 通过搭建官网网络平台如“肇兴侗寨官网微博”“肇兴侗寨民族传统体育网站”等, 把该地的项目文化传承人、项目视频、发展及演变的资料集合到一起, 转变以往口述或身体演示的传承方式, 将这些资源汇集成珍贵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信息, 进行创意传播, 以此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肖红青, 唐丽.侗族摔跤及其体育文化特征[J].运动, 2009, 12 (4) :131-132.

[2]龙明莲, 黄平波.侗族摔跤习俗的田野考察——以贵州黎平县四寨村侗族摔跤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34 (1) :45-47.

[3]万义.侗族“舞春牛”文化生态的变迁——通道侗族自治县菁芜洲镇的田野调查[J].体育学刊, 2010, 17 (12) :92-95.

[4]袁华亭.侗族哆毽及其体育文化特征[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9 (4) :61-62.

[5]杨光溢.绮丽多姿的侗族传统体育文化[J].民族论坛, 2014 (7) :48-50.

[6]周家金, 孙庆彬, 朱波涌.侗族古村落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调查与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 2013, 17 (3) :24-28.

新媒体体育文化 篇8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长春市,体育文化传播,现状,发展趋势

1. 前言

新媒体时代给体育文化传播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巨大挑战。体育文化作为体育运动可持续性发展的一种基本现象, 同时还是人类发展与重要产物。体育文化经历几千年发展进程之后, 均在无形中融入了人类智慧与能力, 同时体育文化还是竞技比赛得以发展和传承的基本前提。吉林省是我国十分重要的一个传统体育大省, 其中又以长春市最为突出, 探讨新媒体时代下长春市体育文化传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新媒体时代下长春市体育文化传播的现状分析

体育文化集中体现了人类的社会生活与体育的审美意识, 体育文化传播即以体育作为基本对象, 借由相关媒体对其进行传递。体育文化传播先后经历了多次改革与发展, 并逐渐从传统的方式转变至现代化的传播模式, 而其传播方式得以发展的主要推手即为传播技术与传播工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新媒体又被称为数字媒体, 具有个性化、生动化、互动性等特征。就目前而言, 长春市体育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包括电视、网站和报刊杂志等[1]。

2.1 电视传播

电视属于大众媒介中较为传统的媒介之一, 其受众群体的数量非常庞大, 同时也是人们接收各种体育信息、收看体育比赛的重要渠道。通常情况下, 人们通过电视转播收看体育比赛, 并从中感受到体育精神与体育文化, 因此长春市体育文化传播时间活动中电视的作用功不可没。

2.2 网站传播

基于体育文化传播基本功能的角度出发, 网站所承担的任务及工作量都十分巨大。部分专业性的体育网站上会定期上传一些体育照片, 或是发布体育信息, 但其基本信息量、更新速度及受众对象等都十分有限。

2.3 报刊传播

长春市部分报刊中设有体育专栏, 用以传播体育动态及体育信息。而随着网络报刊的出现, 在长春市体育文化传播环节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 长春市体育文化传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借由举办奥运会的契机, 长春市的各项体育设施也趋于完善, 不仅修建起体育馆, 同时还先后举办了许多体育运动, 体育文化方面的宣传力度也越来越大, 不仅吸引了大量外来投资, 而且各种体育活动的开展也使人民群众更加了解长春市的民族文化[2]。然而, 尽管各种传播方式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长春市体育文化传播, 然而在传播力度、传播的信息量、涉及面、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存在着缺陷, 并不利于推广体育文化, 因此研究体育文化传播的基本发展趋势与发展策略已成为大势所趋。

3. 新媒体时代下长春市体育文化传播的主要发展策略

3.1 不断发展各项传统的体育赛事, 促使体育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长春市体育建设与体育文化传播均已取得显著成果, 体育文化整体发展已经上升至新的阶段, 然而体育文化与体育产业若想要长期发展, 目前还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的限制。长春市本身地理位置相对特殊, 处于我国东北地区, 其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都会受到周边城市的影响, 通过学习辽宁省体育文化与体育产业的基本发展策略, 制定出了符合长春市体育文化传播的发展策略, 即发展民族类、传统类体育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各种文化形式都处于不断发展与改革的历程中, 而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文化却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不论的存在形式还是发展方向都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 而部分文化的消失也给体育文化传播带来巨大冲击。加之传统的体育文化内容存在着单一性, 其内部元素缺乏多样化, 不易引起大众的关注及喜爱, 而民族类、传统类体育文化则是各民族在发展进程中逐渐累积与不断延续而形成的文化成果, 因此具有十分丰富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 同时还是各地区、各民族文化长期发展的精华所在, 直接体现了该城市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方式[3]。民族类、传统类体育文化传播与发展对长春市体育文化传播及传承都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 尽管传统的体育文化在发展历程中受到了严重打击, 但政府部门还是应当发挥其主导作用和宏观调控的作用, 通过打造长春市独有的体育发展模式与文化品牌, 并严格保护各项体育文化, 不断激发人民大众参与至体育文化传播实践活动中, 从而为长春市体育文化又好又快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

3.2 不断挖掘和开发各种体育旅游资源, 开发具有长春市特色的各项体育文化

文化形成与文化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的自然环境与生存环境, 并以自然环境与生存环境作为其物质基础, 而体育文化传播与发展同样不例外。近年来, 对于各项体育运动与体育赛事, 人们的关注度与喜爱度正从竞技类体育转向于休闲类体育, 传统的观赏型体育也逐渐转向于体验型体育[4]。为了满足人们参与各项体育运动、加强自身体育锻炼和提高提升身体素质的基本需求, 长春市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 大力发展地方体育产业, 结合全市各县区人文风光与自然风景, 不断开发极具地方特色的体育旅游类项目, 使体育文化成功渗透至体育旅游当中, 不仅体育文化得到了广泛宣传, 体育文化和体育旅游之间也实现了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的目标,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长春市体育文化传播及发展指明了方向。

长春市在传播其体育文化和大力宣传体育旅游的过程当中, 先后举办了一系列体育活动, 其中又包括各种民俗类体育赛事, 不仅充分体现出了其传统文化, 同时还促使传统文化和体育文化得以有机融合, 而人们长期处于文化气息十分浓厚的各项体育运动当中, 也能为其日常生活与工作带来更多乐趣, 确保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经过长时间的努力, 长春市体育文化传播取得了不俗成绩, 在其未来发展进程中, 建议长春市大力引进和利用各种新媒体, 以数字化的媒体宣传和丰富体育文化, 使人们能够更加快速、便捷的感受到各项体育运动当中所包含的深厚体育文化, 同时体育文化传播与发展也能获得新型传媒途径。

3.3 保护长春市体育文化传统资源, 确保体育文化传播的可持续性发展

长春市拥有其特色的体育项目, 如果能够将文化旅游和体育项目相结合, 可成为长春市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必须强调的是, 长春市在重视体育文化传播的基础上, 还应当加强保护其体育文化传统资源, 确保体育文化传播的可持续性发展。基于体育文化而言, 其原始内涵主要体现出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强调和谐统一、强身健体和休养生息, 是人类大力开发自然资源之后的必然结果, 因此必须保护其体育文化传统资源, 充分体现出人本思想[5]。

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文化以人和自然相统一作为其基本内涵, 强调人的发展必须符合客观规律。长春市体育文化传统资源十分丰富, 同时也是各项体育运动得以发展与沿袭的精神所在。因此新媒体时代下长春市体育文化传播要以控制体育文化传统资源的流失作为基本出发点, 通过大力开展与推广传统项目, 使人们领悟到体育所带来幸福感, 从而确保体育文化传播的可持续性发展。

结束语

长春市经济产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 各类型产业均得到了有效发展, 体育产业同样不例外。全市体育设施基础建设已趋于完善, 并先后承办各种大型体育比赛, 体育产业整体发展较为迅速, 且体育文化正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展现自身地域特色, 大力推行体育旅游和宣传其体育文化, 外界对于长春市体育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但在实践过程中, 建议长春市保护其自身体育文化传统资源, 从而确保体育文化传播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晓岚, 韦文杰.体育文化与城市形象建构——广州亚运会传播方式与功能初探[J].东京文学, 2011, 09 (09) :228-229.

[2]种莉莉, 孙晋海.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与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1, 45 (10) :76-79.

[3]隋志宇.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体育文化动员的作用、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3, 33 (04) :44-48.

[4]张扬, 王宏江.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途径研究——从传播学的视角[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3, 39 (09) :19-23.

新媒体体育文化 篇9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体育,新闻传播,新格局

1 新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传播的新特点

1.1 体育新闻媒体具有更加丰富多样的传播方式

在新媒体环境下, 体育新闻传播媒介和新媒体进行融合, 使其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具体表现在:首先, 社会群体的多样化让体育新闻媒介的呈现有了进一步延伸, 传播内容更加有层次。对于传统观众而言, 最基本的媒介传播工具依然是电视, 但因为新媒介的影响和普及, 其广大受众群体主要是年轻人、知识分子, 还有收入水平较高的群体,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新时期的新媒体形式, 例如互联网媒体、手机新闻客户端或者是新浪微博等。与此同时, 随着媒体数量的不断递增, 也不断增加了媒体之间的竞争性, 而媒体也只能采取更加新颖的、创新的新闻传播方式, 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吸引受众。

1.2 体育新闻传播具有明显的互动性

受众与新媒体语境下的体育新闻传播之间的关系, 逐渐从传统媒体的“主导受众型”已经扭转变为不同“受众主导型”的发展趋势。受众的主体选择性更多, 受众可通过体育新闻互动平台和交流网络论坛以及最热门的微博、微信和手机网络平台的应用, 来作为信息发布的主导者对信息进行发布、放大, 甚至摆脱媒体的限制, 并形成与新媒体的互动, 自由发表个人言论,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新闻传播者的工作。在新媒体时代的信息链条中, 传统受众对信息的掌握更加自主, 并实现了通过多种方式直接与新闻媒体之间进行互动与交流的效果。

1.3 体育新闻传播具有更强的移动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移动设备以及数字化的进步, 新媒体环境下体育新闻传播可以摆脱传播过程中时间以及空间上的束缚, 强化了体育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移动性。这样逐渐使得新闻的发布、传播以及宣传推广可直接利用现代化的移动数据技术来实现, 用户可以拥有多种形式的交互式数字媒体服务, 用户从内容选择和时间上都没有了限制, 能为受众实现随时收看、随处收看的便捷性。

2 新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传播的新路径

2.1 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体育新闻传播思想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 进一步强化了受众在体育新闻媒体中最核心的商业主角地位, 这也使得体育新闻媒体对受众的关注度更高, 并逐渐树立起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 将其发展成为体育新闻媒体的核心价值观。体育新闻传播链中的主体逐渐从过去的传播者主导变化为传播者角色的弱化, 使得传播者逐渐只是信息的采集者、制作者和发布者, 并不能主导新闻传播过程的一切。这也逐渐使得受众的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开始发展到拥有信息选择权的阶段, 受众甚至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与体育新闻传播者之间建立了平行的位置。在信息化技术不断革新发展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以受众为中心的体育新闻传播平台, 这个平台主要围绕受众的观点、受众的需求以及受众的态度在发展与变化, 以受众为中心并为受众服务为目的传播体育新闻。

2.2 体育新闻传播的跨媒体时代来临

随着信息技术的改革发展, 这样使得媒体的类型和形式更加多样化, 当前新时期媒体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成媒体间的相互碰撞和相互融合渗透。传统媒体主要包括纸质媒体、广播电视等, 这些逐渐与网络媒体以及新兴媒体等新型现代化媒体的形式形成跨界合作, 在资源的共享方面发展迅速, 把体育新闻跨媒体时代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发展格局。在随着各大媒体争相发展合作的过程中, 实现了媒体与媒体之间的互利与共赢。

2.3 塑造体育新闻传播品牌

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过程中, 很多新闻媒体之间开始发生激烈的竞争, 其中作为体育文化最重要的传播载体的体育新闻传播也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战线上不断前行, 在与时俱进的同时, 结合自身体育新闻传播的特点和优势, 塑造本媒体的品牌, 不断巩固和拓展自己的新闻媒体市场, 提高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这个过程中, 可借助一些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的新闻传播, 来塑造和完善体育新闻传播的形象, 不断开发和拓展更广泛的媒体发展空间, 实现新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传播的品牌化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新媒体环境下, 体育新闻传播需要更好的创新, 利用先进的现代化媒体技术方法, 与时俱进, 从而促进体育新闻传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新媒体体育文化 篇10

全媒体是融合多种媒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在当今信息时代, 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已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传播媒介相互渗透, 全媒体时代出现并迅速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以体育课、课外活动、运动竞赛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校园精神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丰富多样的体育形式是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 氛围渲染是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校园中的全媒体对体育文化的传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 针对多种媒体融合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全媒体背景下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目的, 搜集及查阅了全媒体背景下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关的文献资料。

(2) 访谈法:对专家进行咨询, 听取他们对全媒体背景下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看法。

(3) 逻辑分析法:根据文献材料, 运用逻辑学知识与方法, 对材料进行分析与综合。

3、结果与分析

3.1、全媒体背景下大学生获取体育信息媒介分析

当代体育文化建设进入了全媒体时代, 面对席卷全球的各种媒体冲击, 受到影响最大的是年轻人, 而作为青年学子聚集的高等学校, 受其影响更是深远, 在高校校园内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文化———媒体文化 (包含体育文化) 。在大学校园内, 媒体不仅通过普及体育竞赛知识、体育文化、体育科技、体育历史、健康知识等承担了教育功能, 也提供了大量的娱乐性服务, 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上进行交流已经成为公众日常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内容。在信息传播快捷的时代, 全媒体时代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全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借助平面媒体如书、报纸、杂志 (期刊) 刊登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知识、健康知识的人数比率较低, 大学生借助互联网获取体育知识体育新闻、体育竞赛信息的人数居多。

3.2、全媒体传播模式对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在全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可以通过从视觉、听觉上获得更多、更新、更及时的信息, 体验一种全方位的体育信息冲击波。大学生采用不同传播媒介获取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知识、健康知识、体育竞赛欣赏过程中情感可以得到释放, 即对体育赛事、体育信息的感知、欣赏、判断与参与。全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借助媒介进行体育图像、音响、文字、图片、比赛视频网页浏览进行体育文化学习和休闲。

(1) 全媒体传播模式推动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Medium is message” (媒介即讯息) , 媒介不仅是传播工具, 而是具有广泛深刻的延伸意义的。在大学校园的体育文化建设内, 媒介即讯息体现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体育文化环境, 进而影响学生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现在学校通过加强硬件和软件等体育教学、宣传、图像音频, 为学生提供更立体的学习环境。在全媒体环境下, 学生的感官可以从不同媒介载体中得到刺激, 主动加入到体育锻炼中。

(2) 全媒体环境有助于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内信息传播媒介的多样性本身就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传统媒体, 譬如校园报刊、广播, 结合学生自己的生动体育事迹和当下重大体育新闻, 为整个大学校园凝造出浓厚的体育氛围, 并传达体育精神。运用新媒体进行体育文化活动在大学校园内更是逐渐普及。如今众多大学已自发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学校甚至学院的微博, 通过这个平台发布开展体育节和社团体育活动的消息, 用风趣简练又有吸引力的话语呼吁学生的参与, 学生在微博平台上可以相互讨论。这与90后大学生对网络的熟悉与依赖相吻合, 因此, 相对于宣传板, 新媒介的宣传效果更有优势。这样的多媒体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4、结论

(1) 研究结论表明, 在全媒体时代, 大学生借助平面媒体获取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知识、健康知识的人数比减少, 借助互联网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大学生获取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知识、健康知识、体育竞赛视频、体育信息的主流。

(2) 全媒体背景下现代体育信息通过多种媒体进行传播, 从多个方面影响到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有序发展及大学生的体育行为和体育意识。

5、建议

综上所述, 为加强对全媒体背景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本文建议进行相关理论的研究, 正确引导高校大学生利用现代传媒获取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知识、健康知识, 以此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高校在开展体育授课时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增加视频演示、视频示范及多媒体教学, 适应当今电子媒体发展的飞速性和传统媒体所面临的挑战。

摘要: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元素, 促进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使用媒介现状, 揭示全媒体环境对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价值, 并提出合理建议。本文为全媒体环境下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传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全媒体,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新媒体体育文化 篇11

【关键词】新媒体 体育赛事直播 现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159-03

当今,我国体育赛事直播市场呈现出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态势。其中,传统媒体主要表现为电视对体育赛事的直播,如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其掌握绝对的且丰富的体育赛事转播权资源,享有大量国家政策的支持。而新媒体主要以门户网站、体育网站、移动客户端的形式呈现,如腾讯体育、搜狐体育、乐视体育、虎扑体育等,媒体类型丰富多样,拥有的体育内容也较为丰富,互动性极强。以下主要对新媒体体育赛事直播所呈现的现状特征进行分析。

一、新政策、新技术推动新媒体进入体育赛事直播市场

(一)新政策放开赛事直播权,新媒体加速入场。早在2000年之时,我国规定国际、国内重大赛事均由中央电视台全权负责,中央电视台进行主导谈判与购买,然后协商进行版权分销,中央电视台处于垄断之位。2014年国家开始放宽体育赛事转播权,规定除了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足球赛这几项重大赛事外,媒体都可以参与竞争购买其他国内外体育赛事的转播权。至此,体育赛事转播权开始大面积向媒体开放,为新媒体进入体育赛事直播市场提供了更大的便利。2015年国家倡导“建立足球赛事电视转播权市场竞争机制”。体育赛事转播权进一步放开,新旧媒体一起参与,体育赛事版权市场化,新媒体随之加速入场,参与竞争。

各大新媒体如乐视体育等抓住机遇抢夺体育赛事版权,进入到体育赛事直播市场,逐渐成长起来。例如,PPTV在2014年一举夺得了中国大陆所有壁球赛事新媒体转播权;乐视体育在过去两年时间里,一举拿下了75个体育赛事项目的独家版权,如2014年的F1在大陆的新媒体独家转播权、英超2014—2015年赛季新媒体版权、2015年亚洲杯足球赛直播权等;腾讯体育于2015年1月获得NBA赛事独家网络直播权。此外,还有百事通等众多新媒体也相应争取到了一些体育赛事的版权。纵观体育赛事直播市场,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参与到体育赛事直播市场中来,购买优质体育赛事的版权,进行布局。

(二)门户网站占据民众关注体育赛事主导地位。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环境下,网络已经成为大众阅读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中国居民上网人数已过半。其中,2015年新增网民3951万人,增长率为6.1%,较2014年提升1.1个百分点,网民规模增速有所提升,可见发展和普及十分迅速。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广大民众关注体育赛事的重要途径。以球迷观看2014年巴西世界杯的媒介选择情况为例,通过易观智库的2014年6月基于298份有效互联网用户调研统计得出,94.7%的资深球迷、92.3%的普通球迷选择通过电脑观看巴西世界杯,76.4%的资深球迷、63.5%的普通球迷通过手机观看巴西世界杯。根据易观智库统计数据,纵观最近三届世界杯,民众通过互联网关注世界杯的情况:2006年只有9%的民众通过互联网关注德国世界杯,2010年31%的民众通过互联网关注南非世界杯,2014年高达57%的民众选择互联网关注巴西世界杯。8年来,提高了4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民众越来越趋向于通过互联网观看体育赛事,互联网的地位逐渐强势。

(三)手机移动端已成为用户获取体育赛事信息重要渠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27亿人,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5%。移动设备的不断普及正在改变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这在类似奥运会这样的热点新闻中尤其突出。同时,通过爱调研网对395万在线会员随机抽取统计得出,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选择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用户占77%,仅次于选择PC互联网(92.7%)及电视(86%)的媒体渠道的用户,移动终端已成为用户获取奥运信息的重要渠道。

二、新媒体直播体育赛事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一)新媒体以赛事内容为核心进行多角度创新。体育赛事直播的主体和核心是“赛事内容”,好赛事本身拥有一批粘性极强的粉丝,赛事内容的好坏是决定传播结果成功与否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因此,选择品牌赛事,围绕其进行相关再创新是目前新媒体进行赛事直播的主要方向。

1.大小众赛事齐抓。以电视为首的电视传统媒体,以及早期参与体育赛事直播的新媒体,往往较为看好拥有大量粉丝的知名体育赛事,如英超、NBA等,轻视一些小型和冷门赛事。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当今新媒体选择大众赛事、小众赛事一起抓,将小众或冷门赛事的粉丝也汇集起来。比如乐视体育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一举拿下了全球约121个顶级体育赛事IP,涵盖了“足、篮、高、网”在内的17种体育运动,如对NBA、意甲、欧冠、英超、高尔夫、美国职棒MLB、美国冰球NHL、自行车、UFC(美国无限制自由搏击)、马拉松等体育赛事进行直播,不管是大型还是小型赛事,无论是热门还是冷门赛事,牢牢抓住了一大批各类赛事的观众,大大地聚合了用户。

2.自制赛事IP,发展产业链。在这方面,国内新媒体行业中乐视体育走在最前列。在乐视公司的板块架构中,体育赛事直播运营是“赛事运营+内容平台+智能化+增值服务”这样一条体育全产业链,那么,其关键点就在赛事的IP,只有拥有了赛事IP,接下来的内容和增值服务等的操作才有更大操作空间,才能发挥传播的影响力,吸引大量观众,为体育赛事的商业化运作提供基本前提。乐视体育在2015年对国际冠军杯中国赛的直播操作就是这样,首先自制赛事IP,走了运营与内容、智能化、增值服务一条龙的产业链路径,可谓开创了进军赛事运营的先河。

3.充分利用赛事版权,制作赛事衍生节目。如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始之前,优酷与伊利将健康与奥运结合,在4月推出“一起奥林匹克”节目,倡导民众“做自己的健康冠军“。搜狐在奥运前方搭建演播室,策划和制作涵盖赛事解析、人文风情、旅游观光等多个方面十余档奥运视频节目。凤凰新媒体倾力打造了《伦敦下午茶》《伦敦直播间》《锵锵五环行》等全新自制节目,给用户带来不一样的奥运视角。此外,新浪推出《冠军的心》微电影、腾讯签约181位奥运健儿组成“全明星报道团”。乐视体育2013年8月推出由黄健翔主持“黄段子”,腾讯2015年1月推出的亚洲杯国家队下午茶,搜狐视频2015年3月推出“开球”,乐视体育2015年3月推出“超级比赛日”,PPTV于2015年4月推出“体育切克闹”等。

(二)新媒体在直播技术上出现大变革。具体如下:

1.AR/VR/3D/360度全景摄影,开创了直播新体验。AR虚拟技术是指通过对球场的合成,让用户通过镜头的变化感受因视角和纵深的不同而带来的视觉效果,2010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将这一技术使用到了《豪门盛宴》这一节目上。所谓VR技术,即用户只需使用虚拟现实设备跟网络相连接,虚拟实现比赛现场的情景就会出现,观众犹如身临其境现场地观看赛事,这项技术曾用在洛杉矶国王队与圣何塞鲨鱼队对决的NHL比赛上。3D技术的使用,给用户带来全新的观赛体验,如英国天空体育频道,依托该技术直播体育赛事英超,其设置3D电视酒吧直播赛事。

360度全景摄影技术首先通过相机360度环拍一组照片,然后通过相关软件制作得到全景图像,乐视体育曾在2015年国际冠军杯中国赛的直播上使用了该项技术。

2.体育赛事直播采用4k超高清画面和弹幕互动,交流性强。一是画面超高清时代到来。在标清和高清之后,随着技术的进步,以乐视体育为首的部分新媒体开始使用4k超高清(分辨率大于1080)技术,为受众带来了更好的观看体验。新媒体赛事直播的画面清晰度超高清时代的到来,即已经达到CCTV5+电视频道的水平。二是弹幕互动,加强交流。新媒体在体育赛事直播过程之中,引入“弹幕”技术,观众随着赛况实时发表感受和体会,开放自由,互动性极强,更能吸引观众。如斗鱼TV直播的亚洲杯中国队小组赛时,中国队员进球瞬间,“66666”这样的弹幕字样充满全屏,极大地表达了观众的内心感受。

3.实现了跨屏直播。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目前进入多屏化时代,要想拥有更多用户,多屏技术是又一个需要攻克的关键。如乐视体育,其依托其“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垂直产业链整合生态系统,打造跨屏联动战略,极大地满足了用户多屏化的现实需要,实现了用户在数字电视端口、手机和IPAD移动端口、网络PC端口等都能随时随地同步收看相关体育赛事直播。

4.观众付费观看体育赛事的习惯逐渐被培养起来。通观整个互联网,我国民众依然还未完全走出“免费时代”,但是部分新媒体表示,用户对付费收看体育赛事的接受度在慢慢升高。对此,体育赛事直播领域也在逐渐完善自己的付费模式。目前新媒体采取免费、部分付费、包年包月付费、单场付费等多种付费模式并存模式,如爱奇艺仍然保持赛事直播免费,乐视体育在英超赛事直播时实行每轮4场免费加6场付费混搭模式。

三、新媒体直播体育赛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新媒体在体育赛事直播方面,应继续保持便捷、随意、互动和多选择的特性,充分发挥其优势满足大众需要。此外,还要从内容、技术、培养用户付费、加强合作等多方面出击,做强最大。

(一)优质体育赛事资源有限,需在赛事内容和因其而衍生出的其他节目内容上创新。国家新政策引入市场机制,体育赛事转播权放开之后,新媒体加速入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新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市场竞争局面已经形成。但是,优质赛事资源总是有限的,面对这个难题,要想在竞争中利于不败,无论是赛事内容还是播放形式,都应逐渐进行创新与提升。

为获得优质品牌赛事转播权,必然会带来巨额成本,互联网企业要想盈利,就必须思考创新,多方出击,发挥优势,在赛事内容和因其而衍生出的其他节目内容上狠下工夫。如要慢慢深入到体育产业链之中的上游部分,参与赛事的组织策划等;发挥实力创新自制批量的品牌体育赛事IP,如马拉松;内容上更多元,娱乐元素也可加入,充分将体育赛事与娱乐结合创新,独创一批体育类真人秀节目。

(二)高清直播技术需进一步普及,网络技术需同步发展。新媒体在体育赛事直播技术上进行创新,如AR、VR、3D、360全景等技术的使用,给用户带来全新观赛体验;同时满足用户多屏化和社交化的需求,部分实现超高清4k直播。但是这些技术目前还不够普及,也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和提升。随之也出现高清、超高清视频与网络运行不畅之类的矛盾。

体育赛事拍摄视频画质从标清向高清和超高清升级,但却因受制于目前我国网速较低的现状,特别是在晚上和周末等上网观看视频高峰期,出现高清画面不流畅情况;或是有时保证了直播赛事视频的流畅,但是导航的界面又时不时出现卡顿;或是流畅不卡顿了,但是收费较高,一般用户难以承受。因此,诸多问题的存在,需要从网络技术方面进行解决,保证高清和超高清画面的流畅播放,并慢慢靠近大众日常消费水平。

(三)用户付费习惯尚未形成,需继续培养观众付费收看习惯。根据2015年企鹅智库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网络视频在国内的渗透率较高,但付费习惯还没有养成,近80%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为网络视频付费。这就需要新媒体从内容创新和用户体验等方面来寻找新的机会,如选择围绕优质赛事做节目,制定合理的价格标准,做好免广告等方面的付费增值服务,保证画质的高清和流畅等。通过各种策略调动观众的热情,激发起他们对观看体育赛事的需求,逐渐引导和培养他们付费收看体育赛事的习惯。这个习惯一旦形成和普及,鉴于体育赛事视频直播市场的巨大潜力,这将会带来不可小觑的盈利。

(四)高额成本不堪重负,需加强多方合作、优势互补。自2011年起,网络视频行业风起云涌,高额版权成本、带宽成本和运营成本使视频网站不堪重负。历经2011年的“合作与竞争”,2012年视频网站开始新一轮的洗牌与整合,优酷土豆合并,搜狐视频、腾讯视频和爱奇艺组成“视频内容合作组织”,影视版权购买行为回归理性,网络视频行业“321格局”逐步形成,结合重大赛事,建议视频网站继续展开一系列特色化运营和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晓东,李宗浩.论传播媒介形态变化及对体育传播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5)

[2]杨韵.全媒体时代手机媒体与体育传媒的融合[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

[3]肖鸿波.网络传播与北京奥运新闻传播的新格局[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6)

[4]吴红梅.《手机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前景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0(20)

[5]卢凤娇.全媒体时代的新旧媒体融合[J].金田(励志),2012(8)

[6]懒熊.乐视体育也玩IP 两年揽121个赛事版权[EB/OL].http://www.zongyijia.com/News/News_info?id=36945

【作者简介】冉 荣(1982— ),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硕士,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新闻。

新媒体体育文化 篇12

一、手机媒体的概念及特点

第一, 手机媒体的概念。手机媒体, 指的是移动电话终端, 以各种形式的媒体来传播各种音频, 视频, 文本等。目前, 手机媒体形式包括, 使用手机报, 手机电视, 移动电话, 移动电话和手机小说的音频播放视频电影等多种。

第二, 手机媒体的特点。手机媒体方便人们携带。这是它最为优势的地方, 也是手机其他特性的前提和基础。移动手机一直以其体积小, 携带方便, 可拆卸, 易操作, 它已成为一个优势。

第三, 校园体育文化概念。校园体育文化应该以大学生为主, 主要在课外体育和文化活动为内容的校园和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 政治, 经济, 文化, 教育, 体育和其他条件下, 由全校的老师和学生在日常的过程中共同创造和财富的总和。

第四, 分析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在调查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后发现。不容乐观的说, 在现在中国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当中还有许多的问题存在。现存的模式已经根本适应不了现在的时代发展, 很难将校园体育文化的子系统更加完美充分的结合起来, 从而造成校园体育文化的认知层。行为层和物质层的跟不上节奏。非常困难能够形成一个持续的、良好的、正规的发展体育文化体系。特别是最近几年许多学校大量扩招高等教育人才与成人教育、迅速的张扩网络教育之后, 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了。

二、手机媒体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积极影响

手机媒体作为现代的新型媒体也对校园文化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3]。开展高校校园内的体育文化方式。在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但是除了学习, 还拥有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 人们常说, 有了一个好身体才能读好书。现在是信息化时代, 我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全新的体育信息, 通过对各项运动的了解能使我们对更多的体育运动感兴趣, 我们还可以通过手机看视频, 随时随地的就能看直播。手机媒体为大学生的新载体, 调查显示, 通过手机阅读的, 上网冲浪的, 下载等方式来学习体育内容的学生是65%, 手机媒体还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 比如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东西我们有不会的地方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去搜索和掌握知识。

三、手机媒体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消极影响

第一, 手机媒体导致高校校园内传播违法, 违纪的不良信息。大学校园里的手机普及率非常高, 广大教师和学生都喜欢应用手机媒体。手机本身是有效的服务于人们才生产的, 但也伴随着各种不利的媒体内容通过手机传播大学校园里, 调查显示, 95%的学生的手机经常接到各种不良信息或垃圾信息, 包括黄色, 反动的意识形态, 恐怖, 暴力的图片, 视频, 音频等等。

第二, 导致高校校园内的学习氛围受到破坏。一方面, 沉迷于手机的娱乐功能, 一些大学生, 调查显示, 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沉迷于手机聊天和手机游戏。由于移动方便的手机, 他们不分时间不分地点的拿出手机聊天, 游戏, 如“粉丝娱乐”, 耽误了自己的学习, 而且还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也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一部分学生使用手机进行考试作弊。由于手机的方便携带与小巧功能, 从而手机成为了现代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一中有利工具。

创建校园手机平台。随着3G网络发展迅速, 手机与互联网的技术衔接越来越好, 使用手机上网成为高校学生一个不可缺少的方式。现在部分网站都可以通过手机浏览器浏览。要建立属于学校手机网站, 不受外界干扰。要积极的占领学校自己的手机网站这一块, 播放能带给学生发展, 能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和身心健康成长等良好的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手机媒体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摘要:本文从多方面介绍了手机媒体与高校体育文化的关系, 又进一步介绍了手机媒体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手机媒体,高校,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覃志勇.我国大学生校园体育文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 2013, (6) :120-121.

[2]张鸿.大学生校园体育文化现状[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8, (2) :463-470.

[3]黄春林.大学生的校园体育文化现状及培养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0, (12) :74-76.

[4]周海浪, 黄伯钢.大学生的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对策[J].九江学院体育学院, 2006, (10) :36-38.

上一篇:分析小学德育的渗透性下一篇:追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