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影响及对策论文

2024-07-21

新媒体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影响及对策论文(精选9篇)

新媒体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影响及对策论文 篇1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现代高校体育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体育社团建设方面。本文主要针对其影响进行简要介绍,进而阐述了如何利用新媒体加强高校体育社团建设,并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体育社团;影响;对策体育

作为现代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提高青年学生身体素养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高校的体育社团作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运动组织,在引导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加强身体锻炼方面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体育社团管理和组织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了,那么如何才能利用新媒体加强高校体育社团建设,是社会相关人员必须重视的。下面就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新媒体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影响及对策论文 篇2

1 新媒体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影响

1.1 对体育社团组织建设的影响

在信息时代, 新媒体已经在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体育社团组织建设中也一样, 高校体育社团主要是由学生成立, 传统的体育社团在组织建设的过程中主要依靠社团成员的人际关系以及校园宣传活动来扩大组织规模, 而新媒体的出现给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建设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它摆脱了传统的社团组织建设上的不足, 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有效的节约了社团组织成本, 提高了社团宣传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社团中来。另外, 在高校体育社团建设中有效利用新媒体, 不仅可以促进内部建设, 优化社团组织结构, 还能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加强体育社团的对外交流, 实现高效协调运转。

1.2 对体育社团形式和内容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在高校体育社团的广泛应用, 对体育社团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 一些计算机技术好的学生通过开发电子竞技网络体育社团, 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 并积极参与其中, 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竞技精神。还有一些高校的体育社团利用新媒体对一些传统的体育运动, 如篮球、足球的运动形式和内容都做了改进, 学生可以通过相关的网络游戏进行体育竞技, 从而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理解, 使高校体育社团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在以新媒体为依托的网络平台上, 体育社团还为学生提供了篮球、足球等体育赛事的视频, 这样有助于让体育运动爱好者能够随时观看, 从而更好的学习体育运动技能。另外, 高校体育社团在新媒体的支持下进行社团活动的宣传, 还有助于打造特色的体育社团品牌, 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

2 利用新媒体加强高校体育社团建设的对策

2.1 利用新媒体加强对体育社团的宣传

在信息时代, 新媒体以其大众化、信息传播速度快、时效性高等特点受到了高校学生的青睐, 学校的体育社团完全可以利用新媒体的这一优势, 加强对社团的宣传, 从而促进体育社团建设的顺利进行。首先, 在进行宣传的过程中, 体育社团除了要采取传统的发宣传单、贴海报等形式, 还要学会利用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体来扩大体育社团的宣传力度和宣传范围, 用这种新颖的宣传方式来扩大体育社团的影响力, 从而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参与。其次, 体育社团还要充分利用社团的网站, 将体育社团组织活动、举办体育比赛的视频和精彩内容上传到网站上, 让学生能够及时的了解体育社团的实际情况和优势所在, 进而积极参与。另外, 体育社团还要发挥榜样的作用, 利用新媒体对学校内优秀的体育运动员进行宣传, 从而引起学生对体育和体育社团的关注。

2.2 丰富体育社团网络平台的内容

新媒体的运营是以网络环境为依托的, 因此, 高校体育社团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进行社团的建设, 不断丰富和创新体育社团网络平台的内容, 从而吸引学生关注和参与到体育运动, 加入到体育社团中来。比如可以在体育社团网络平台上放一些专业的体育竞技知识, 以供感兴趣的学生学习, 还可以上传一些体育社团举办体育活动和比赛的精彩视频, 以及优秀的体育运动员的照片和成绩, 从而引发学生的关注和参与。此外, 学校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建立体育社团品牌文化, 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促进高校体育社团的高效建设。

2.3 利用新媒体打造特色体育社团品牌

一个社团的经营离不开良好的社团文化, 而良好的社团文化又有助于打造独具特色的社团品牌, 因而, 这就需要体育社团通过不断探索, 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加强社团文化建设。高校内不同类型的体育社团, 比如篮球社、排球社、乒乓球社等可以利用新媒体加强沟通交流, 建立体育社团联盟, 对社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讨论及时的解决, 提高体育社团的运营效率, 还可以根据社团的实际情况创设体育网站或独具特色的电子体育期刊, 充分体现体育社团的特色和优势, 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些媒体加强对体育社团的宣传, 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关注、加入到社团中来, 为独具特色的体育社团品牌的打造提供支持。

3 小结

综上所述, 在信息时代, 新媒体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社团的组织建设、形式和内容的改进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这给高校体育社团的高效建设带来了机遇。体育社团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加强对社团的宣传, 不断丰富和创新体育社团网络平台的内容, 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体育社团品牌, 从而引起广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和参与, 促进体育社团的高效建设。

参考文献

[1]于菲菲.新媒体对北京体育大学学生社团建设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13.

新媒体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影响及对策论文 篇3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共青团工作;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339-01

一、新媒体背景下共青团工作现状分析

新媒体技术是依托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以Av fitter博客、3G手机网络、M即时通讯软件等为代表,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技术。正确分析新媒体技术与环境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影响,并努力寻求在新媒体技术与环境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对策,对于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新媒体环境下共青团工作的机遇

网络时代突飞猛进的发展带来全球性的大变革,这种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价值体系所呈现出的新的特点也给共青团工作中带来新的课题,原有的陈旧、制式、落后的传统媒体仍在给团工作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共青团工作当前的重要课题是既要解决弊端又要迎接机遇,在机遇和挑战面前理清思路,利用好新媒体良好的载体作用,使共青团的思想教育工作更贴合青年人的实际,更符合当今的时代特点,更具有时效性。

1、拓寬工作阵地,为高校共青团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新媒体信息容量大、信息资源丰富、传输快捷、覆盖面广、形式多元等优势,打破了高校共青团工作阵地相对固定、覆盖面有限、影响力小的局限,极大地拓宽了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空间。同时,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可以借助新媒体,及时掌握最新、最全面的信息,通过新媒体技术的“产品”(如手机报、手机网站等)主动地、快速地、生动地给大学生传输积极、健康的思想和观念,为高校共青团工作提供崭新的、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2、加强沟通,增强了青年对共青团组织的认同感。借助新媒体的平台,团组织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青年的思想动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直接、有效的把控不同青年学生的需求和思想,从而更加有效的对青年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青年借助团组织搭建的广阔的交流平台,能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畅谈自己的想法,交流彼此的心得体会,从而加强自己的主体地位,发起更多青年对团组织理念的共鸣,增强青年对团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团组织融入到青年的生活中。

3、丰富工作手段,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方法创新。新媒体背景下,手机网站、论坛、贴吧、博客、手机短信、手机报等以其灵活、便捷的优势,成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载体。同时,借助新媒体技术,探索高校共青团工作新的方法与手段如网上直播、同步交流聊天室、网上咨询室等,为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提供了动力,创造了条件。

三、新媒体环境下共青团工作的机挑战

1、获取信息的“无主控性”给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的挑战。新媒体技术与环境的校园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信息传播的阳寸间无主控、空间无主控”状态,信息的获取更加随意自由。一些消极的、反动的思想文化及违反社会公民道德的信息等都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中传播。大学生的“猎奇”心理以及缺乏对信息的常识性、客观性判断使得大学生容易对虚假、不良信息产生兴趣,对他们的价值取向产生消极影响。新媒体技术与环境让大学生获取信息变得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共青团工作舆论导向的难度,使得高校共青团工作日趋复杂化。

2、多媒体融合趋势的“不可逆转性”给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的挑战。目前,高校主要是运用校园网、校园广播、报刊、BBS论坛等载体开展共青团工作,具有一定的可控性。但是,在电视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应用上存在一定的技术空白。对于传统的报刊、广播等媒体,可以有效删除不良信息,但是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强调个体的媒介,其传播具有很大的自由性、随意性。同时,手机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使信息传播、人际沟通更加隐蔽,这给高校共青团工作方法与手段创新带来一定困难。

三、利用新媒体创新共青团工作探究

1、提高团干部自身素质,组建网络辅导员队伍。提高团干部自身的整体素质,就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知识的重要性,坚持工作与学习两不误,既要分析网络等新媒体给当今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带来的巨变,也要深入研究这些变化给广大青年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同影响。要通过熟练的运用新媒体操作技巧,探索新媒体与青年的紧密联系,各级团组织要组织团干部集体学习,真正使团干部游刃有余的掌握各类网络技术和网络知识。

2、注重新媒体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完善监管机制。要积极地通过宣传科学的、先进的、正面的思想教育内容,加强对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要通过加强网络社团、校园贴吧等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大力发展有利于青年思想发展的新媒体网络文化阵地。在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建设中,可以借鉴新媒体技术的有利优势,结合动漫、视频等网络技术载体,展现出共青团鲜活、生动、内容丰富的教育内容,更容易被广大青年所接受。通过这种先进的、积极地、生活化的网络文化内容的展示更好的贴近青年、教育青年和感染青年。

3、倡导建立新媒体道德体系,使网络成为共青团动员青少年的有效方式。首先,要加强对《中学生口常行为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条例的宣讲,发挥法律法规的制约机制,使广大青年正确使用网络等新媒体。其次,要建立《新媒体道德公约》,积极建立健全规范的网络道德准则,通过团组织倡导更多的青年文明、健康、有序的使用新媒体,使新媒体的应用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对青年在的思想行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答共青团工作存在很多挑战,但面对这一新形势更应该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新媒体成为引导凝聚广大青年意识的思想武器,并利用新媒体创新共青团各项工作,进而继续保持发扬共青团的青春活力、无限生机,使众多青年端正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陈菊平.山东省团校学报.新媒体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2010(3)54:56

新媒体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影响及对策论文 篇4

贺凤玲

新媒体,从广义上来说,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手机、博客、播客,车载移动电视,户外楼宇电视,分众媒体,电子杂志,IPTV等等。

从狭义上来说,新媒体就是第四媒体(网络媒体)。按照传播媒介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新闻媒体的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一一以纸为媒介的传统报纸被称为第一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被称为第二媒体,基于图像传播的电视被称为第三媒体,而新型的网络媒体被称为“第四媒体”,则是为了强调它同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一样,是能够及时、广泛传递新闻信息的第四大新闻媒介。

在此,我们采用广义的新媒体概念,认为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以其特有的民主参与性与全面渗透性,日益成为民意、民权表达的重要平台,从而改变了公众诉求表达和政治参与的方式与机制,使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适应新形势对领导工作的新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清醒认识新媒体的巨大影响力,提高新媒体环境下管理能力以及与民众沟通的艺术水平,以有效的方式与手段主动应对新媒体的挑战。胡锦涛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新闻宣传推动实际工作,热情支持新媒体采访报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讲话时也明确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并将其作为当前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的六个方面的能力之一。

一、新媒体给领导干部管理能力带来的影响

2010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面对面在线交流,成为中国新闻史上标志性的一页。新媒体已逐渐成为新闻宣传的重要阵地,是最先进的生产力, 也是中国融入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快速通道。我们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成功应对突发事件,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对我们党建设、运用和管理新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时俱进, 勇于创新,推动新媒体又好又快发展, 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 推动中国民主政治走向进步的必然选择。2008 年中国社会蓝皮书调查认为, 中国目前拥有约130 万个BBS 论坛, 居全球第一。网上民意直达高层,新媒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新媒体发挥着“信息传递员、文化宣传员、权力监督员”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党对新媒体管理具有重大意义和必要性。新媒体已经成为我们党新闻宣传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关系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新媒体在媒体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正在担负起新闻宣传主力军的作用。然而,新媒体是双刃剑,利弊共存。挑战携机遇悄然而至。

(一)新媒体给领导干部管理能力带来的新机遇

新媒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新媒体发挥着“信息传递员、文化宣传员、权力监督员”等方面的作用。

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促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集中民智、汇聚民意。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是一个重要渠道。”温家宝总理依据网络信息,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作出批示。每年“两会”,网民都会以“我有问题问总理”等方式,共商国是、建言献策。

第二,传播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增强凝聚力、战斗力。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十分重视抢占这块舆论的新阵地。如人民网的“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市的“千龙网”、湖南的“红网”等。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民间舆论常常在新媒体上进发出强大力量,形成很高的关注度、号召力。奥运火炬在国外传递受阻、拉萨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汶川大地震,亿万网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与党和政府站在一起,其自发的爱国言论和行动,让全世界刮目相看。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评论:“中国互联网再次证明其主流地位,不是靠行政级别,而是靠强大的信息整合方式及对2亿多网民的影响力。”

第三,加强舆论监督,保障权力在法治环境下运行。如华南虎事件、抗震救灾中卫生厅干部打人事件等。今年下半年,人民网与中组部监督局合作,开设“12380网络举报中心”,收集群众举报官员腐败和不作为邮件,为反腐败开启一扇新窗口,提供一个新途径。

(二)新媒体给领导干部管理能力带来的新挑战

新媒体以它独有的信息生成方式、传播方式,挑战传统的话语体系,改变了党和民众之间的互动方式。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社会管理形成挑战。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几个小时后,网络和手机传言:“中国地震局警告,北京5月12日晚将出现二至六级地震。”这条假消息一度引发群众恐慌。尽管相关部门多次辟谣,也很难立即消除负面影响。领导干部遇到新媒体这一新事物后,面临着判断、决策、治理等一系列新课题,这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考验,特别是对党的领导干部如何科学而理性地面对新媒体,运用民主政治利器,占领舆论阵地,把握舆论导向,引导社会热点,化解社会矛盾等执政能力的考验。

第二,对党的执政地位形成挑战。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说:“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办法。”西方媒体也曾扬言:“互联网的出现使中国遇到了真正的对手”,“要用互联网崩裂中国的长城”。法轮功、藏独、疆独、台独等反动势力,在境外开办了反动中文网站;拉萨暴力事件后,西方媒体把一张武警在影片中扮演僧侣的历史照片当作新闻照片,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在国外激起轩然大波。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互联网上的影响与反影响、渗透与反渗透、攻击与反攻击将更加频繁。和敌对势力的斗争将长期而艰巨。我们一旦失语,就会丧失舆论的主导权,扭转劣势的难度将会成倍地增大,党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就会受到更大的挑战。

第三,对意识形态管理形成挑战。伴随新媒体的发展,中国社会已出现新的舆论形成、发展机制。在议程设置、引导舆论等方面,传统媒体正逐步让位于新媒体。网民对社会的真实印象、对公共权力的真实评价,往往更倾向于通过新媒体。当民众的权利意识和民主诉求不断积聚,在一定时间内突然进发,其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可能会超过一个社会的承受能力。如何将激涌的民意控制在国家可以接受的程度上,在实现民意充分表达的同时,又避免因民意的过度表达而冲击政府权威、引发政治冲突,将考验领导干部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应对能力。

二、领导干部在新媒体条件下提高管理能力的对策

新媒体对领导对象环境的改变,源于信息技术的民主化提供了政治民主化的方式与途

径,依然采用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与手段来应对新媒体环境的挑战,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领导干部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创新工作方式、提高管理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手段和途径,应对新环境的挑战。

1.用科学发展观促进新媒体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新时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指导新媒体发展的全局。依然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牢牢抓好宣传工作服务于党的工作,牢牢把握新闻舆论的根本方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指导新闻舆论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上来。

2.运用新媒体,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利用新媒体,借助手机、互联网、数字电视、卫星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等多种新媒体终端,任何学习者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快捷、及时地获取知识,是新时期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最便捷的“工具”。目前很多单位都有自己的局域网和外网,应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特性,开发适合本单位特点的学习的平台,为党建工作服务。

3.运用新媒体,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机关工作要重心下移,基层干部要坚守一线,领导干部要定期深入基层特别是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帮助解决困难。各单位应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设立在线交流平台,形成群众和领导干部的互动,增强干部与基层的联系,使领导能更好的体察“民声”,更充分的体现“亲和力”,树立党的良好形象。

4.运用新媒体,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贺国强在考察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信息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切实加强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网络信息收集、研判和处置工作,拓宽了解社情民意渠道,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利用新媒体,传达党的声音,通达社情民意,要把党的声音和人民的声音统一起来;把握舆论导向和重大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以正面宣传为主和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各单位要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实现资源共享,对一些重要的问题,发挥评论的引导作用,加强互动,集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力量形成合力,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一)提高领导干部的信息素质。

网络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当前很多领导干部在网上开博客,和网友交流探讨政务,了解民情,共商对策,引起众多网民的关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007年6月,由人民论坛杂志社和人民网时政频道联合进行了“党政干部阅读习惯”网络调查。统计数据显示,通过网络进行阅读的党政干部占到26.96%,仅次于通过书籍阅读的28.55%,但是这个比例已经超过了通过报纸和杂志进行阅读的24.02%和19.64%,说明党政干部接受新媒体的速度加快,程度更深。

2009年6月进行的“万名党政干部阅读状况调查”中,50.5%的受访干部认为,网络给传统阅读带来了较大冲击。调查显示,网络阅读的方式在40岁以下的年轻干部中较为流行,且得到较多肯定。调查发现,一些干部不喜欢网络阅读的原因有三:一是知识水平受限,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的干部上网的难度越大;二是受办公条件与设备局限;三是不认同网络阅读的效果。网络阅读所提供的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为阅读行为带来的方便快捷很快得到了广大领导干部的青睐。与此同时,网络阅读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如造成读者信息超载重负以及浅阅读现象的盛行。当信息生产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时,受众不可能再细嚼慢咽,他们本能的应激反应就是浅阅读。而这种快餐式的浏览取代了对文本的细读与思考,实用化的阅读遮蔽了对经典的品味与学习,那么,读者的心灵就难以从阅读中获得真正的滋养与润泽。总体而言,党政干部利用网络媒体阅读已经成为一个习惯,在获取信息方面,要比传统的书籍获取方式更加迅捷、全面,更有利于开展工作。

领导干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决策者,只有强化信息素质,提高驾驭信息的能力,不断探索信息时代领导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创新领导方式,才能提高科学执政的能力,确保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通过信息教育,领导干部将这些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影响他自身学习和工作决策的意识、觉悟和心理等品质,可以称为“信息品质”。信息能力和信息品质两位一体构成了领导干部的“信息素质”。良好的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中人们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尤其是担负着领导和管理责任的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电子政务的推行,科学、民主、高效、公正、透明日益成为信息时代执政的最基本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执政的过程就是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的过程,执政党职能的有效履行,有赖于适时、准确的信息。领导干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决策者,只有强化信息素质,提高驾驭信息的能力,不断探索信息时代领导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创新领导方式,才能提高科学执政的能力,确保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领导干部信息素质培养,要通过参加专业教育和讲座教育来实现。专业教育是领导干部在学校教育培养的形式下,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起对信息的搜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学习的内容应当包括网络信息应用和管理方面的案例和知识,使领导干部的知识学习和工作实践自然地联系起来。讲座是领导干部信息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学习手段。通过经常化、制度化的信息教育讲座,领导干部可以及时了解世界信息应用前沿的最新成果,了解同行在应用信息化管理方面取得的成果和具体应用方案,从而为加强和筹划所属单位的信息化工作提供参考和拓宽思路。所以,要创造较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切实加强领导干部信息素质的继续教育,制定出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培训计划,让领导干部积极参加有关学习班、专业讲座、业务培训等。培养竞争意识和及时占有信息的能力,不是通过几节专业课程和几次概念讲座可以完成的,它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在平时要注意自我培养和学习。而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可以选择参加远程网络教育,有效地配合自学。只有这样的学习培养,才能培养发现信息的敏感性,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取精华,使领导干部在信息获取过程中不断提高信息分析、判断、交流能力,拓宽获取与利用信息的渠道。

(二)提高真实信息渠道的把握控制能力。

信息学认为,信息渠道是信息源的信息能否高效到达信宿、也即信息接受客体的关键。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其开放性的结构使其成为一个非常高效的信息渠道,其社会话题聚焦和事件组织有着匿名性、互动性、即时性、突发性等特点。处理和把握控制得不好,对正常的、稳定的社会秩序很容易造成冲击,甚至引起社会混乱,增加社会管理成本。尤其是由此

引发的群体性政治性突发事件,对于社会的稳定破坏极大。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具有真实信息渠道的把握控制能力,努力研究并提高网络时代引导舆论的思想水平、知识修养和相关技术。积极探索新条件下做好民众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切实改进网络舆论宣传工作,正面引导社会热点,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将网络互动的话语主导权掌握在执政党的手中,保证改革、发展大业健康有序进行。

(三)提高沟通与角色转换能力。

沟通与角色转换能力包括探寻、理解、分析、表达各种信息和想法、把握互动关系的能力,缺乏沟通能力就无法进人网络互动状态,更无法实现双向或多向互动。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者和受传者不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可以意义互换。受传者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传播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换句话说,在网络传播中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传播者的概念,“智慧可以存在于传输者和接受者两端。”因此,在网络传播中,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界限已经模糊化,因为它既包含了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也包含了点对面的大众传播,而且可以相互转化。领导干部具备了沟通与角色转换能力,在与民众的网络互动中既侧重于从党的执政角度考虑问题,又以普通一员的身份进行对话交流,既体现了网络言论的平等又容易掌握网络互动的主控权。在自觉勤奋的网络互动中吸收网络营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

(四)提高直面新媒体反映的民意、民权诉求能力。

针对新媒体中出现的汹涌民意,一些领导干部往往采取回避、拖延、捂盖、封堵等方式。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激化矛盾,使自己陷于被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视问题,直面新媒体反映的民意、民权诉求。一是要对新媒体反映的民意、民权诉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真相。二是要勇于承担责任、承认错误。三是要以新媒体的速度与新媒体的方式,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澄清事实真相,报告政府对于问题处理的意见、结果等。只有这样,才能化解民众的激愤,铲除谣言滋生和传播的土壤,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以及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五)提高主动了解舆情、引导舆论能力。

新媒体表达的信息和舆论形成方式与传统媒体不同,它反映的是原生态的民众的声音,因而新媒体舆情是社会上各种矛盾最直接的反映。领导干部应该主动了解新媒体舆情,并由此发现和洞察各种社会矛盾,争取在舆情发展的潜伏期和初期。化解这些矛盾。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可以避免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更大的损害。同时,及早了解新媒体舆情,还有利于政府抓住舆论引导的时间和机会,尽早地对新媒体舆沦进行引导。政府网站是舆论引导最权威和最有利的工具,应运用政府网站建立常态的政民互动协商机制。在新媒体舆论存在争议以及谣言四起、公众迷茫的时候,人们最希望得到权威、真实的信息。这时候政府网站应该站出来,在第一时间发布政府官方的信息和观点,及时回应民意诉求,与公众进行充分地对话、交流与沟通,实现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六)提高对新媒体的驾驭能力。

对新媒体的驾驭能力,除了指对新媒体工具和多媒体载体的运用能力(包括对新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编辑与传播工具的使用能力。以及对新媒体信息发布与传播载体网络新闻、新闻跟帖、网络论坛、博客以及多媒体即时传输工具的运用能力)外,更重要的是指对于新媒体舆情的认知、理解能力以及通过新媒体进行表达、沟通、动员以及舆论引导的能力。要提高这种能力,领导干部就必须亲身加入到新媒体社会中来,以普通平民的身份参与新媒体活

动,成为新媒体虚拟社会中的网络人。只有投身于新媒体世界,做一个网络人,才能深入、及时地了解网络舆情的状况,体察民情、民意:才能了解新媒体交流、沟通的语境,从而更有效、更有技巧、更艺术地应对新媒体的民意、民权诉求。

新媒体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影响及对策论文 篇5

摘要:高校体育社团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特别是由于高校体育社团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因而高校体育社团能够更好地发挥德育教育功能,这一点应当引起重视并积极推动高校体育社团德育教育功能与作用的发挥。该文对高校体育社团在德育教育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了探索,首先对其功能和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发挥高校体育社团的德育教育功能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团;德育教育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随着高校对社团组织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大学生普遍都认识到参加社团的重要性,因而高校社团组织得到了蓬勃发展,特别是高校体育社团更是发展较快,主要有啦啦队类、球迷类、裁判类、溜冰类、跑步类、健美舞蹈类、技击类、棋类、球类等不同类别的体育社团。由于高校体育社团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而且高校体育社团更具有凝聚性、引导性和教育性,因而高校体育社团能够很好地发挥德育教育功能,这一点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高校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目标的历史条件下,应当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德育教育功能和作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积极推动高校体育社团发挥德育教育功能,使高校体育社团能够发挥更多、更好、更多元化的作用。

新媒体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影响及对策论文 篇6

金融危机对高校贫困生择业意向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以问卷调查形式统计分析就业心态、就业标准、毕业去向选择等因素对高校贫困生择业意向的`影响,并从外部就业环境构建和内在就业能力培养方面进行对策研究.

作 者:郑重谊 翁波 徐小雀 余婷婷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8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9“”(23)分类号:G64关键词:金融危机 高校 贫困生 择业意向

新媒体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影响及对策论文 篇7

1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影响和挑战

1.1 新媒体的多样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手段的影响

在新媒体出现以前, 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教授知识为主要形式, 以学生自主交流和社会实践为辅助形式。而新媒体兼容了传统媒体的多重长处, 使得网络信息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 因而更能吸引学生, 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条件。同时, 信息的海量化和专门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有利于扩大其覆盖面。但这些优势如果使得学生对新媒体滥用, 就会导致脱离实际的人际交往, 也不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的认同。

1.2 改变大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 促进大学生的自主学习

新媒体的出现使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 颠覆了过去传统的学习方式。

第一, 教师改变了过去传统的主导地位, 大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权利, 他们可以通过新媒体查阅资料, 获取新信息, 再或者向老师、同学请教。新媒体的出现方便了同学的交流和沟通。

第二, 新媒体的出现也增加了学生的知识来源, 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渠道, 学生的知识渠道变得更为广阔, 他们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进行新资源的获取, 增加知识的储备。

第三, 新媒体的出现,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探索, 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尝试, 发现新知识, 研究新问题。

因此, 新媒体在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 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新媒体的个性化和开放性对大学生性格塑造的影响

现代大学生喜欢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自我表现意识尤为突出, 而新媒体的个性化和开放性恰恰满足了大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不再是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 而是以网状模式由中心向四周发散, 同时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强度也是传统媒体所不能媲美的, 这些优点使得大学生可以在新媒体上拥有自己的平台, 进而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 这无疑增加了大学生的自信心, 增强了其对自身价值的认可。但我们不容忽视的是, 过分追求个性和自由, 无原则的传播和发布信息是对新媒体的滥用, 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我们要努力克服其中的不良现象。

2 新媒体环境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2.1 教育的理念不断突破, 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展开思想政治教学的工作

新媒体形式下, 必须要坚持科学的教学理念, 实施正确的科学管理方式, 并坚持平时的课堂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相结合, 使得学生的学习理念也不断更新, 要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手段相结合,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时效性。为学生创造一种不一样的教学环境, 不仅仅是在室内进行, 要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要做到这些, 有赖于教育者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丰富教育手段, 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2.2 加强高校新媒体阵地建设

首先, 需要不断的借助新媒体技术, 来更加系统的完善高校的运作体系, 譬如说QQ、微信、网络视频等方式方法。

其次, 学校要不断提高思政教师的媒体素养, 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训, 使其认真学习新媒体传播的相关知识, 充分掌握新媒体的特点、优势和使用方法等, 转变教育观念, 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加深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力度, 很好的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影响。

再次, 要及时的对传统的媒体进行摒弃, 引导向新媒体技术的加快过渡, 对新媒体带来的独特优点加以成功的利用。

2.3 丰富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发挥新媒体优势, 在有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时内发挥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势, 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 这门课程如果按照传统的以课本知识点讲解为主,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只有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 例如讲解民族精神这个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用手机登录我们的红色网站来搜集英雄们的故事;讲解法律知识时可以利用教室多媒体平台给大家播放《今日说法》典型案例, 之后让大家针对案例参与课堂讨论,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也才能达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

2.4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渠道, 丰富教育手段

传统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完成认识性任务, 这导致课堂教学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和静态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若要克服这一缺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兼容性的特点, 借用新媒体技术采用辅助式教学方法,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在课余时间, 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形式多样, 生动活泼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

2.5 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监管机制

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监管机制, 能够改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需要相关人员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内心动态, 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最真实的判断。

第一, 教育工作者需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全面学习新媒体技术的特征, 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内涵和方法, 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第二, 学校要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监控机制, 杜绝一些不良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腐败和侵蚀, 抵制不良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和影响, 开展新媒体法制和道德教育。

第三, 高校要加大对新媒体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加强新媒体的质量和针对性, 使新媒体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第四, 切实发挥高校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核心作用。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监督机制, 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作用, 避免新媒体的负面影响。

因此, 改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监管机制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需要学校、学生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提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3 小结

总之,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媒体的影响和挑战, 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 不断更新观念, 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加强新媒体阵地建设, 丰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 丰富教育手段, 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监管机制。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的新发展。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 给高校的思政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主要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带来的各种影响, 进而总结了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的方式方法 , 对如何更好的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影响和挑战,方法

参考文献

[1]王丹丹.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山海经, 2015 (17) :119.

[2]肖杨, 蒋志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 (09) :57-58.

[3]钟锟.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28) :34-35.

[4]花冬进.谈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经贸实践, 2015 (08) :164-165.

新媒体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影响及对策论文 篇8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对于青少年而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从正面角度而言,网络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面;从负面角度而言,网络会让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沉迷其中,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学校和家长都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正确上网,有效利用网络新媒体资源,促使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及特点

近几年来,因特网技术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促使计算机网络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相关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网民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并且我国网民主体是青少年。网络新媒体具有很多吸引青少年群体的特征,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开放性。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短,只要你手中拥有了网络设备,就可以登陆相关的网址查询相关信息,同时还可以发表手中所掌握的信息。二是平等性。在网络社区中,每个网民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在网络社区中网民与网民的地位是平等。来自不同地区的网民借助网络社区可以相互交流意见,并且借助网络社区可以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有缘人。三是虚拟性。网络社区是一个虚拟的平台,在网络社区中,每个网民的年龄、职业等都是虚拟的,这些网民往往不愿意将真实的信息告诉他人。在这个虚拟的平台,每个网民都可以肆无忌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表述出自己的内心所想。

二、网络新媒体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影响

(一)网络新媒体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

网络本身具有开放性特点,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查找自己想要的信息,发表自己内心的想法。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在说每一句话时,往往要再三思考才敢表述出来,而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此外,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胆小的学生不敢在众多学生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害怕别人嘲笑自己,而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由于每位网民彼此都不认识,因此学生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久而久之就会增强自身的独立意识。

(二)网络新媒体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网络中涵盖了丰富的知识,涵盖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可以了解到最新的时事政治和社会大事件相关新闻,也可以了解到与高考相关的信息。比如:当学生想要了解近几天内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件,只需点开某个新闻网页就可以一览无余。同时网络新媒体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无论学生身处何地,随时都能够借助网络客户端轻松的查找到相关信息。在针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借助网络新媒体能够有效满足学生对各种信息的需求,从而达到开拓学生视野的目的。传统教育模式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影响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而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学生往往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如此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网络新媒体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他们的情绪具有复杂多变特征,加之受到高考压力的影响,可能容易出现消极心理。而家长、教师往往比较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且由于家长与孩子的年龄相差较远,即使孩子说出了自己的内心所想,也难以得到家长的难理解。当在现实生活难以找到可倾诉对象时,日积月累可能会让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网络新媒体的诞生,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倾诉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学生可以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找到与自己有着共同烦恼的网民,然后展开交流,彼此安慰,如此有助于缓解学生压抑的心理,促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三、网络新媒体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

(一)长期沉迷于网络,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有部分学生面对网络中的游戏往往不能自拔,他们长时间沉迷于游戏世界中,以此满足自身的各种幻想,长此以往容易导致这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辍学。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用于上网的时间过长,不利于其身体、心理的健康发展。近几年来,很多学生整天都沉迷于网络,长时间不与外界接触,导致他们逐渐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发表个人看法,而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很容易被错误的思想所影响,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倘若出现价值观扭曲现象,则他们极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网络新媒体会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有些学生比较胆小、自卑,在课堂上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在虚拟网络世界中,由于人们相互不认识,这些学生便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当其想法长期得到其他网民的认可时,这些学生可能会产生脱离现实世界的想法,并开始完全沉迷于网络世界中。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不愿意与他人沟通,而在网络世界中,却非常健谈,这就导致这部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越来越差。

四、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政府要重视对网络信息的监管

政府应该借助网络立法,对网络环境进行改善。当前,在网络环境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良信息,此时政府就需要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只允许绿色软件进入到网络中,如此达到改善网络环境的目的。此外,政府要构建相关的网站,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此过程中不仅,引导学生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二)学校要构建健康的网络文化

当前,多媒体教学开始被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学校应该认识到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引入网络新媒体的重要性。对此,学校要依据学生较感兴趣的话题开设互动平台,借助该平台将校园文化传播给学生,同时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应定期进行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在课余时间,思想政治教师要与学生进行谈话,如此可以师生之间的距离。而在谈话过程中,思想政治教师倘若发现学生存在错误的思想,应该及时给予纠正,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三)家长要引导学生正确上网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大部分学生在家里就能够轻松上网。有些家长会规定孩子的上网时间,限制上网范围等;有些家长希望孩子能够以学习为重,不让孩子接触电脑,但这种方式可能导致他们偷偷跑到网吧上网。针对此种状况,家长应允许学生适当接触网络,在孩子上网过程中,可以在一旁进行监督引导,让孩子阅读一些健康的信息,将网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而倘若家长不重视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上网引导,则容易让孩子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教师要重视网络新媒体的作用,并将之充分引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的优缺点,促使学生客观地对待网络信息,并进行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 董瑞瑞.探讨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A].经济生活——2012商会经济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

[2] 陆博.浅析网络时代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才智,2012(08)

[3] 胡培培,杨绍安.浅谈我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面临的问题[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2)

新媒体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影响及对策论文 篇9

[摘要] 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于2007 年6 月29 日审核通过,并且已于2008 年1 月1 日起开始施行。通过对成都企业《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现状的调查,分析得出《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制度、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劳动关系等方面的不足,并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

劳动合同法

人力资源管理

影响

对策

一、引言

我们的选题是“新《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对策”,在剖析《劳动合同法》的指导作用的基础上,研究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如何应对新《劳动合同法》带来的挑战。为了做好课题,我们查阅和分析了四五十份相关文献资料,现对相关文献的主要观点总结如下:

二、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一)对企业规章制度方面的影响

新法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与以前相比,这明显扩大了工会、职工代表大会以及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的权利,严格了用人单位制定和修改规章制度的民主程序,限制了企业制定规章制度的自由度。但是,这种限制并不妨碍日常的管理,在满足法定条件时,用人单位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操作性。此时用人单位通过建立、健全一套规范、完备的规章制度以及架构起合理、科学的工作岗位考核制度等,依然可以达到高效管理的效果,从而最小化法律强加的外部影响。

(二)对企业员工招聘录用方面的影响

新劳动合同法法明确了劳动合同期限分类并主导了劳动合同的长期化,新法通过规定强制缔约与加大违法成本的措施,来引导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以保障劳动者权益。这使得用人单位不签订合同面临强大罚则,用人单位一定要注意不能为了节省社保费用和经济补偿金而逃避此项定约义务,因为这样做不但损害了劳动者的权益,也使得用人单位面临严厉处罚,得不偿失。另外,新发还对劳动合同试用期的期限、次数等作了更加严格地限制规定,并且规定了试用期间的用人单位不得解约情形,这给用人单位约定试用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对于这些变,在约定试用期时应当引起用人单位的重视。

因此,企业在人员招聘和甄选环节就需要更加的审慎,然而,这样的“审慎”就必将会使得人力资源吸纳成本的增加。更为关键的是,随着劳动合同的严格化与长期化,这就势必会使得劳动力市场价格将会不断攀升。此外,新劳动合同法还专章专节进行了劳务派遣的调整、规范与限制,其中限制了劳务派遣岗位的范围,即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如今,在多数企业中,都大量使用了派遣制用工直接进行企业常规性业务方面。虽然新劳动法没有明确“临时性、辅助性或替代性”的具体含义,但其在立法态度上坚定了当前各企业在常规业务岗位上要大量、长期使用派遣工,这就使得企业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三)对企业员工培训方面的影响

在新劳动法中,其中规定了企业只有在培训员工的过程中为其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后,这样的情况才存在违约金的约定问题,同时约定的违约金的数额不能超过企业所提供的培训费用。与此同时新法还严格界定了出资培训并限制违约金的适用范围。劳动合同中违约金的设定和支付,是劳动争议中最常见、最敏感也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这就使得企业人力资本投入的风险大大增加,尤其是在持续培训和开发员工上,因为企业员工队伍建设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员工进行持续的培养与开发,然而,在新劳动法的规定下,明显提高了员工辞退的成本,加大了人员流失的可能性,从而给企业对员工的持续培养与开发方面带来了许多不利。但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如何在不能约定违约金的大多数情形下,通过对员工违约行为所给单位造成实际损失的举证,来合法有效地维护单位的合法权益,将成为用人单位新的研究课题。

(四)对企业绩效管理方面的影响

新法扩大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适用范围,鼓励企业签订长期劳动合同。以往,由于用人单位可以多次运用一到两年的短期劳动合同,灵活行使到期但不续签的权利,因此即便没有特别的绩效管理和考核要求,员工也会因为续签的压力而努力完成工作。而在员工普遍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或长期劳动合同的情形下,除非员工严重违规违纪等特殊情形,单位必须要证明员工不胜任工作,才能单方调整员工岗位及对应的薪酬或进而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实现员工辞退。这无疑对企业的绩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企业内部对绩效考核制度的改进上,过去中国许多企业在绩效考核上相对比较粗放,现在新法的出台也要求企业对绩效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特别是在企业与员工的合同管理和考核制度上需要重新进行梳理。

(五)对企业薪酬管理方面的影响

新法中规定在劳动合同中必须写明员工的薪酬水平,违约时必须赔偿的损失,但是这条规定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因为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的薪酬水平是变化的,特别是对于签约时间很长的员工来说,要想在签约时的劳动合同中就写明员工薪酬水平是很困难的,所以企业在签约前必须做好预测与规划,这就增加了企业管理费用。此外,新法在薪酬管理方面的重要影响还在于关于派遣用工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实行同工同酬的规定以及新法还具体要求用人单位为派遣工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这两条规定增加了有派遣工的企业的人力成本。

(六)对劳动关系方面的影响

新《劳动合同法》突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有助于劳动关系双方平衡;对

劳动合同短期化趋势进行限制,有利于劳动关系的稳定;保障劳动者的工资报酬权,有利于劳动关系的安全。同时对维护企业利益也作了许多规定,主要有新增了诚实信用原则以确立企业的知情权;竞业限制规定有利于企业保护商业秘密;增加了过渡性条款可减少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针对新《劳动合同法》对于事实劳动关系的严格保护,企业首先要增强法制观念,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树立“用人就要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制观念;其次要制订合同清理计划,避免用工风险,企业应重视劳动合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再次要强化管理纪律,固化操作流程,避免争议的发生。,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对策略

(一)在企业在规章制度方面的应对策略

规章制度是单位的内部“法律”,贯穿于单位的整个人事管理过程, 是单位行使管理权、合同解除权的重要依据。在新法实施之后, 劳动争议案的审理更多的是对企业行政管理职权程序性的审查,所以企业必须重视对规章制度和行政管理程序的规范, 做到通过民主程序制定、修改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 并向劳动者公示。这样企业的劳动制度才能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针对新的《劳动合同法》中工会、职工代表大会以及职工在公司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的权利被扩大,制定规章制度的法律程序被强化的情况,企业可以采用以下应对措施:首先要增强制度制定的平等协商意识;其次要规范制度制定行为;再次要梳理、修订制度,确保制度合法。劳动规章制度修改、制定的前提,须在劳动规章制度统一修订完成并通过合法的民主程序的基础上,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通过民主程序履行告知义务后颁布实施。

另外尤其值得企业注意的地方是企业在制定规章制度条款时,制定的处罚条款要明确、清晰、具体。这些都需要提前制定出来, 不能发生了之后再酌情定。企业制定处罚要明确、清晰、具体。例如“员工有违反规章制度‘情节严重’的,解除劳动合同”,“情节严重”很难判断,在实际仲裁过程中,员工和企业认为严重不严重都没用,仲裁员的判断才有效,这等同于给予了仲裁自主裁决权,企业应该尽量避免。企业在制订相关的法规时,语言表达要精确、具体,标点符号

也要用对,应当避免使用不确定词语,如“情节严重”、“情节恶劣”、“故意”等词尽量避免。

(二)在企业招聘录用方面的应对策略

员工招聘录用阶段,是企业把好用人关最关键的一步,企业应该对招聘录用程序,录用条件,面试人员等进行详细的规定和周密的安排。另外,还需注意以下关键点:

一是防范虚假资料,做好背景调查和核实工作。通过《员工登记表》、《服务自愿书》设计来让求职者提供更加详细的内容。并且写明员工递呈虚假资料后果,在操作过程中遇到此类情况应该果断严肃处理。我们还可以通过联系求职者之前单位的证明人来核实求职者的具体情况。当然我们还要在具体的面试工作中考察求职者的各项素质,努力发现求职者与其所提供信息的不一致性,从而做好甄别和筛选。

二是要注意区别与使用实习协议、就业协议、劳务协议、聘用退休人员协议、岗位聘用协议、商业秘密保密协议、培训协议等内容, 并且掌握国家对于特殊人员的录用规定,从源头上降低法律风险,减轻法律责任。这就要求我们人力工作者要有清晰的法律意识,并且在员工招聘录用过程中处处依法而行。在新法实施后,我们尤其要注意劳动合同的签订,为后面的员工关系管理奠定基础。

三是采用人员派遣和人才租赁等新兴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新法中对人员派遣和人才租赁等做了进一步的规定,这就使得这些外包服务有法可依、并更加规范。这在某种程度上就降低了以前这些外包服务混乱的市场局面,从而减小了单个用人单位在这方面的制度和法律成本。所以,在新法实施后企业可以采用这种新兴方式进行聘用和管理,通过第三方的合作公司提供的服务来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同时保持公司用人机制的灵活性。

(三)在企业员工培训方面的应对策略

在企业员工培训方面,针对新法中对违约金数额的限制,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首先,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不可以各种理由约定服务期和设定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最高不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其次,劳动者负违约责任

时,违约金根据劳动的服务年限,逐年递减支付,而不能按意思自治原则,随意设定超出新法规定的违约金范围;再次,对于公司提供专项培训费,职工接受专业技术培训的(含出国培训等)应及时签订服务期协议。在提供培训费用范围内,约定违约金,并明确违约金支付规定。

同时,在试用期间,一定要多于新劳动法所规定的新招员工,可以将培训工作委托给第三方的培训机构代为培训,产生的培训费用的支付可以由企业与员工之间进行协商;另一方面,对于正式员工的培训,企业提供专项的培训费用给劳动者,并对其进行专项培训的,可以与劳动者进行协议的签订,以将服务期约定好。对于有保密内容的,企业可以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和保密协议中,进行竞业限制条件的约定,并约定在劳动合同的终止或解除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要按月对劳动者进行经济补偿,若劳动者违反了竞业规定,劳动者则要按照规定支付违约金给用人企业。

(四)在企业绩效管理方面的应对策略

一方面,企业必须重视绩效考核这一人力资源基础管理工作,使其制度化,做到绩效考核公平合理,并做好考核结果的记录与存档。企业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 如果认为员工不能胜任工作, 经过转岗或者培训以后仍然不能胜任工作的, 企业可以在支付经济补偿金后解除劳动合同, 但是需要证明员工不能胜任工作, 需要有《岗位说明书》与绩效考核确定的考核结果来支持,否则就没有证据解除劳动合同,从而要承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责任。另外, 员工严重失职,造成企业损失,企业也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这时企业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但需要证明员工严重失职, 同样需要《岗位说明书》与绩效考核确定的考核结果来支持。另一方面, 考勤记录是实行计时工资的员工计算薪资的重要依据,考勤记录需要由员工签字, 企业需要将考勤资料保存两年,如果发生劳动争议时企业对此负有举证义务。企业可以将考勤记录与员工薪资表设计在一起, 在员工签收工资条的同时也对考勤进行了确认。

另外一方面,企业也要做好激励工作。新法实施后,由于员工缺少需要续签劳动合同的重要激励因素。所以,企业就应该从其他方面着手来考虑激励因素,从而实现组织较高的绩效。企业可以从激励和保健两个大的方向入手,尤其要做

好保健因素的工作。这样可以方便企业形成稳定的文化,从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并最终从根本上解决激励和绩效问题。

(五)在企业薪酬管理方面的应对策略

新的《劳动合同法》颁布后,许多条款涉及到工资的问题。所以企业的工资需要规范, 一是不要将节日补贴、高温补贴等费用造到工资项目上,二是强化绩效工资。若有违法情况,公司可以按基本工资进行赔偿,否则要按工资条内年十二月平均工资计算。对于大部分员工,企业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基本工资为国家规定最低薪资,随政策调整而调整。并且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加班费按照基本工资为基数进行计算。这将会大大降低企业在发生群体性劳动争议时,被追偿加班费而导致企业破产的风险。对于派遣用工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实行同工同酬的规定以及要为派遣工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的规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强调实际用工方与劳务人员之间没有劳动关系,劳务报酬由双方公司直接结算,再由劳务派遣公司支付劳动者;二是实际用工方可以对劳务人员实施管理和处罚,但辞退应由劳务派遣公司出面处理;三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均约定应由劳务公司办理并承担责任,费用可由使用方直接结算给劳务公司。

与此同时,在薪酬方面新法扩大了经济补偿金的适用范围,这使得企业解约成本加重。这是对于合同短期化的一种限制。因此,用人单位可以适当地延长合同期限,既可以节约经济补偿金,也可以稳定人才,而且延长合同期限并不影响正常的管理。即使对于到期解约需要补偿的劳动者,企业的这种补偿行为也是十分人性化的,对于解约的劳动者是一种嘉奖,对于在职的劳动者是一种鼓励,对于组织财务目标、企业文化的积淀,甚至是团队的凝聚力都有好处。

(六)在劳动关系方面的应对策略

规范合同管理,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当前,企业应当采取全员合同化的管理模式,并且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有关条例规定,完善劳资双方合同内容。合同一经签订,就必须依法保障职工的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工时休假劳动条件等各项权益。但是对于职工的社会保险投缴问题,企业应当统筹兼顾、分类办理,对符合条件有强烈要求的尽快办理,不符合投保条件的要一次性处理,确保凡是企业在职职工都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要善待职工,改善职工生产生活环境,提高职工福利待遇。在投缴五项社会保险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工资待遇,丰富职工文化生活, 形成良性循环。同时高度重视工会的存在,并积极主动地争取工会组织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支持。政府管理机构的职能正在逐步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同样要注意与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良好的咨询沟通。

三、结论与建议

我国《劳动合同法》于2007年6月29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于2008年1月1日实施。该法有大量的制度创新,弥补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中关于劳动合同制度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了劳动合同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旧法规定书面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建立的条件,但对用人单位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没有规定有效地惩罚措施,而新法中是自用工之日起就与劳动者建立了劳动关系,并且进一步规范了劳动合同的内容。第二,新法对试用期进行了详细准确的规定,并且将试用期与劳动合同期限挂钩;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第三,终止劳动合同应支付经济补偿金。第四,在裁员上,用人单位应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方可裁减人员。第五,违约金与服务期相联系,服务期与专项技术培训相联系,否则不得规定违约金。

上述五个方面的变动深刻影响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等方面,并且还在某种程度上规范和制约了企业自身的制度建设。这些内容都要求我们在新时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要遵循科学、理性的管理方法:在企业制度层面上建立良好的劳动规章制度:要做到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情况统一修订完成,并通过合法的民主程序来确认。与此同时,还应该根据新的法律来更好地完 8

成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工作,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发展,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上一篇:巡控大队优秀队员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下一篇:铲除“牛皮癣”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