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5则范文

2024-08-09

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5则范文(共8篇)

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5则范文 篇1

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摘要:传媒界最近几年兴起了一个热词,那就是新媒体。在新媒体的视觉冲击下,思维模式和参与心理的变化给社会的思想观念及其表达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一个大众的角度分析了新媒介技术对受众产生的巨大影响,从而发现,新媒介技术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改变了受众的媒体消费习惯,颠覆了受众对特定媒介外形的固有印象,进一步扩大了受众权利,影响了受众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同时改变了受众个人身份被建构的方式。

关键词:新媒体;互联网;社会大众;影响

引言

当今时代,传播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近年来,新媒体一词出现的频率极高,很多文章从各个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分析。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呢?一般认为“新媒体”就是指继报纸、电台、电视台之后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互联网、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TV、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触摸媒体等。其主要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也日益丰富,读者不仅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提供甚至创造信息,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时代还在不断向前跃进,而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已是一个让人每天经历惊奇分享惊奇的伟大时代。站在一个时代的超高点,看清传媒发展本质与走向,学会融入这个时代,将对每个人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意义。

一、传播媒介发展历程概述

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总会带来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从而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交流方式、艺术形式等。媒介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终于进入了一个全能传播的状态。传播媒介大致经过了报纸媒介、电视媒介、杂志媒介、互联网媒体到除互联网以外的新媒体的这么一个过程。目前,报纸、杂志、电视和国际互联网之间是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竞争的,每一种媒介都能充分的发挥其作用,它们同时保持一种互相参与、互相渗透、互相联合的关系,借助于其它媒体发展自身。

譬如,现在报纸可以为广播电视节目做宣传,也可以充当国际互联网的媒介,同样,互联网也能宣传报纸广播电视。任何一种媒介的出现,都是由需求带动的。技术不能自发产生,传播也是只有在人与人之间才有意义。媒介是先是一种人化的产物,后才是一种社会化的产物。

二、实例探讨:以互联网为例

媒介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的发展史。新媒介发展的迅速及其复杂性为社会生活带来的冲击是多方面的。

(一)新媒介对大众的影响有如下方面:

第一,新媒介技术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使个人化消费趋势加剧。历史发展的进程不难看出,媒介发展的历史就是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历史,就是受众群体不断分化的历史。电影的出现,使受众分化为以剧场为单位的小群体;电视的出现又将受众锁定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空间里;而如今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比如MP3、MP4、手机、计算机,它们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制造了更加个人化的消费模式。网络媒体使“点对点”、“一对一”的传播成为可能,互联网可以根据个体的个别需求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性化”服务。实际上,“个性化”是网络媒体的技术特点所带来的理论上的结果。虽然目前互联网上的“个性化”服务还很粗略,但是网络技术为个性化消费提供的可能却是不容质疑的。

第二,新媒介技术改变了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使受众的主体性增强。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介的单向传播模式,从而使信息传播有了双向交互和“一对一”的特点。这种传播特点决定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一是主动的,二是个人的。也就是说,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发现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这就彻底改变了受众被动接收的消费习惯,同时使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受者中心”代替“传者中心”,受众地位受到充分的尊重,受众的主体性增强。

第三,新媒介技术颠覆了受众对特定媒介外形的固有印象。长期以来广播的传播方式几乎没有太大变化。绝大多数的人对广播的理解仍然保持着“线性传播、过耳即逝、你说我听”的印象。相对于传统广播而言,播客则是一种彻底的颠覆。传统广播的特点是即时性,播客的特点则是自主性;传统的广播模式是“你说我听”,而播客则是“在我想听的时候听我想听的”,而且还可以“你听我说”。在这种模式下,受众不再是媒体内容的被动接收者和消费者,而是媒体内容的选择者,同时也是内容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第四,新媒介技术赋予并进一步扩大了受众权利。网络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受众因此享有了前所未有的参与权。一方面,用户在网络上获取信息时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可以自己控制“何时”、“何地”、“用何种方式”获取“何种”信息;另一方面,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受众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信息发布者,同时还可以和其他用户进行交流和沟通。网络传播还扩大了受众近用媒体的权利。此外,网络还使传统媒介的权利受到监督和制约。受众可以根据网上获得的多方信息对大众媒体的公正性、中立性和可信性提出质疑和挑战。

第五,新媒介技术影响了受众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众所周知,网络信息具有海量和超链接的特点。网络信息的无限性和个人时间、精力的有限性是一对天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势必使得受众对媒介信息进行有选择地收看和接受。选择性收看带来视觉上的“拼贴状态”和无序性,使人习惯于碎片式思考。网络世界中沟通的主动性、对话的平等性、传播的广泛性以及交流的匿名性使得信息传播过程中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去地区化、去现实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第六,新媒介技术改变了受众个人身份被建构的方式。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可以暂时摆脱现实世界的压力和烦恼,尝试另一种身份和角色。目前非常流行的网络同居现象就是个人身份被虚拟建构的典型。

(二)新媒介带来的问题:

第一,垃圾信息。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如垃圾邮件、虚假信息、失实信息、过时信息等。统计显示,我国网民每年接收电子邮件约500亿条,其中垃圾邮件为300亿条,占60%。垃圾邮件不仅危害了电信安全,损害了用户的利益,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散布了各种虚假信息或黄、赌、毒等有害信息,对青少年身心造成伤害。

第二,知识产权问题。现在互联网侵权盗版现象仍十分猖獗,很多网站都依靠大量转载报纸和杂志的新闻报道来增加点击率,但很多都未经授权,且没有支付费用。日益红火的网络博客也成为侵权灾区,公民在博客上发表的文字、照片

应受到法律保护,以赢利为目的的网站,如果未经本人同意,擅自使用他人的照片、文字,属于侵权行为。但网上资料具有可修改性,一旦没有及时保存好证据,就会陷入明知被侵权却无证可举的尴尬境地。应针对网络的特点,增设、细化相关的法律条款,约束借助网络窃取他人个人资料、侵犯他人隐私、名誉等各种侵权行为。

三、加强对信息传播新媒介的管理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新媒体亦如此。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的出现给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信息交流者的权利得到了最充分地体现,信息可以跨越地域,瞬间传遍全球,但传播的内容,因传播者的政治立场、价值判断、目的动机等不同会带来不同的社会后果。同时新媒介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汹涌而来的信息常使人无所适从,色情、暴力、虚假、违法言论等有害信息对社会危害极大,给安全保密工作也带来很大压力。如有人通过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介,聚焦话题,组织事件,不负责任地乱发信息,甚至散布谣言,扰乱人心等。网络等新媒介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新生事物,会有一些新功能被不断地开发和应用,同时也会不断地出现一些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借鉴世界各国的媒介管理经验,制订切实可行的媒介管理办法。

结束语

本文以互联网为例,分析了新媒介给大众社会带来的影响。第一,新媒介技术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使个人化消费趋势加剧;第二,新媒介技术改变了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使受众的主体性增强;第三,新媒介技术颠覆了受众对特定媒介外形的固有印象;第四,新媒介技术赋予并进一步扩大了受众权利;第五,新媒介技术影响了受众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第六,新媒介技术改变了受众个人身份被建构的方式。此外,还分析了新媒介带来的问题,从而提出要加强对新媒体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陈培爱.中外广告史 [ 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8月第二版

[2] 王文静.全面数字化:广电的新媒体冲动 [ J].中国数字电视2007

(4)

[3] 柳斌杰.新媒体现状与趋势 [ J].青年记者2007(4)

[4] 高畅宏.新媒体发展现状与趋势浅议[ 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

(2)

[5] 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徐道先.网络时代,你准备好了吗[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5则范文 篇2

关键词:新媒体,当今中国社会,变革,影响

互联网作为新媒体最早于1969年在美国出现。 而我国新媒体的出现是《神州学人周刊》电子版, 它是1995年1月由国家教委主办的《神州学人》通过互联网发行的。 自此拉开新媒体在中国传播领域发展的序幕。

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指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如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移动电视、手机短信、桌面视窗、触摸媒体等。相对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广播、报刊、户外、电视四大媒体, 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近几年, 新媒体在中国可以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至2014年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6.4亿人, 互联网普及率达50%, 其中手机网民5.5亿。 预计至2015年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7亿人, 手机网民达6亿人。 目前, 新媒体在中国的发展方兴未艾。

新媒体虽然在中国起步晚, 但发展速度惊人, 只用了不足10年的时间就吸引了旧媒体报纸、广播和电视等用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拥有的受众群, 对当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一、媒介环境学视角下的新媒体

什么是媒介环境学? 媒介环境学 (media ecology) 这个术语由加拿大人麦克卢汉 (Marshall Mc Luhan, 1911—1980) 创造, 但他没有公开使用。 首次公开使用这个术语的是1968年美国人尼尔·波兹曼 (Neil Postman, 1931-2003) , 他于1970年真正对媒介环境学进行专门研究, 在纽约大学创建媒介环境学的博士点。 波兹曼认为, 媒介环境学试图揭示媒介对人的感知、理解和感情的影响。

媒介环境学奠基人之一的哈罗德·伊尼斯是加拿大经济史学家和经济理论家。 伊尼斯阐述了他的“传播的偏向”这一媒介分析的中心观点。 伊尼斯基于“没有一样传播媒介不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偏向”, 将传播媒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偏向时间的媒介”, 另一类是“偏向空间的媒介”。

偏向时间的媒介包括:语言、黏土、石头和羊皮纸等。 由于它们都具有容易保存但是难以传播或者说流通的特征, 这样就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 其作用有利于确立森严的社会等级体制和树立权威。

偏向空间的媒介包括:文字、纸张和早期的纸莎草等。由于它们都具有容易流通和传播但是难于保存的特征, 这样就便于对空间跨度的控制。 其作用有利于形成等级不森严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而媒介环境学的另一位先驱麦克卢汉在1964年《理解媒介》上提出“讯息论”、“延伸论”、和“冷热论”等著名的“老三论”及14条媒介理论。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提出“媒介即讯息”, 同时强调:“任何媒介 (即人的延伸) 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 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 (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 , 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这就是说, 媒介对人类来讲, 既是发展的基本动力, 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尼尔·波兹曼将媒介环境学理论推向高潮。 波兹曼的“媒体介隐喻”说, 认为媒体的作用在于能够以一种虽然隐蔽却很强大的暗示力量“定义现实世界”, 其中极为重要的是媒体的形式, 因为特定的形式最终会塑造特定的文化, “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影响”。

二、从媒介环境学视角看新媒体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媒介环境学奠基人之一的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一书中认为:“一种新媒介的长处, 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 ”不少人借助新媒体表达对政府处理事件及公众人物的看法, 新媒体日渐成为重要的舆论监督力量。

当然, 还有“7·23”甬温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表哥”杨达才下台、部级官员刘铁男落马、副部级官员衣俊卿被免职等事件。 这些事件的发展过程基本都是:事件虽然一开始不起眼, 由最初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曝光, 引起网络和纸媒的关注, 引起众声喧哗, 在强大舆论作用下, 促使事件解决。 这些事件正深刻影响着这个社会及其发展。

同时, 由于新媒介对人们尤其年轻人有更大的吸引力, 不少年轻人一有空余时间就上网, 致使新媒体正成为民意舆情的重要反映渠道。 2015年春节放假, 除夕是否安排在春节假期中? 中国政府网2014年12月7日下午发布《关于春节法定节假日安排的调查问卷》, 受有关部门和单位委托, 中国人民大学调查中心就春节法定节假日安排以社会抽样调查和网上调查等方式公开征求意见。 其中提到, 我国春节法定假日3天, 通过调休形成7天长假, 你希望3天法定假是哪三天? 一共三个选项:1除夕至正月初二;2正月初一至初三;3无所谓。 截至2014年12月7日21时, 72%的参与投票者支持除夕至初二为法定假日, 21.1%的投票者选择初一至初三。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关于2015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 其中, 春节假期在去年除夕不放假后, 今年除夕将再次放假调休。 此举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虽然新媒体由于其开放性、即时性、多元化等特征扩大了公众参与社会舆论的途径并提高了主动性。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 由于新媒体是个新生事物, 公众主观容易被片面和失实的信息误导, 客观上加之舆论监管对新媒体传播的管控还相对较弱, 引发社会“舆情危机”。 如震惊世界的“阿拉伯之春”, 发生在突尼斯的自焚事件是整个“阿拉伯之春”运动的导火索。 2010年12月17日, 26岁的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因失业做起小贩, 由于长期遭受警察和市政官员的粗暴对待, 不堪负重抗议自焚, 不治身亡, 这个事件随后蔓延到全国多处。 2011年1月14日晚, 突尼斯革命的局势恶化导致突尼斯前总统本·阿里流亡沙特阿拉伯。 即使中东强人穆巴拉克也未能幸免于难。 虽然穆巴拉克4次连任埃及总统, 虽然他致使埃及2004/2005财政年度股市增幅位居所有新兴经济体增幅之首。 但在突尼斯自焚事件的影响下, 2011年2月11日穆巴拉克只好辞去总统职务, 黯然失色离开执政30年的总统宝座。 随后利比亚领袖卡扎菲、 也门总统萨利赫等4个国家政权被推翻。 值得一提的是, 在这次运动中, 大量受过一定教育、熟谙网络且对现状不满的年轻人成为了这次运动中的主要角色。 同时, 新媒体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新媒体存在的一些倾向性苗头:夸大社会的阴暗面, 有时甚至无中生有, 如郭美美事件, 造成中国红十字会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 影响了民众的捐款额。 2011年, 我国各级红十字会系统接受社会捐赠约28.67亿元, 同比减少59.39%。 中国社科院近期对2014年11月至2015年2月被多人举报为 “诈骗和虚假信息 ”的625篇研究发现, 中国59%假新闻首发于微博, 严重影响了新媒体的可信度, 也使许多新闻工作者花费了很多时间来澄清是非。 更为严重的是在对待英雄人物上, 网络出现了否定英雄人物, 如江姐、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等, 污蔑他们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严重影响英雄的光辉形象。 而我们的一些新闻媒体、 一些领导干部面对这些不当信息时, 却都严重失声。 以上事实, 如不引起高度重视, 我们将会失去在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领导权。

经济影响。 随着网络普及, 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淘宝网是电子商务的一种形式, 由阿里巴巴集团于2003年5月10日投资创办。 淘宝网从零做起, 在短短几年时间, 迅速在国内互联网企业处于领先位置。 全球知名财富咨询公司Wealth-X最新研究报告显示, 2014年全球最大赢家是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 由于阿里巴巴集团2014年在美国成功上市后股票大涨, 一年之间净赚185亿美元, 马云当时成为中国首富。 淘宝网的出现, 不但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 还为众多人网上开店提供了就业机会。 截止2014年6月,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100EC.CN) 监测数据显示, 电子商务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已超过1720万人。 2014年电子商务交易额 (包括B2B和网络零售) 达到约13万亿元, 同比增长25%。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由于新媒体的广泛运用, 电子商务监管不力, 假货乘机充斥网上市场, 尤其手机和玩具假货更为猖獗。 2015年1月下旬, 国家工商总局在发布的《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定向监测结果》中指出, 淘宝在被抽检的同类平台中正品率最低, 仅为37.5%。 虽然抽查不一定完全准确, 但从一个侧面反映问题是多么严重。 消息一出, 阿里巴巴集团上市股票四个交易日总市值蒸发约367.53亿美元。2015年2月上旬, 阿里巴巴集团因涉嫌阿里旗下淘宝销售假货等问题, 在美国遭到集体诉讼, 有7家律师事务所介入。 今年5月中旬, 阿里巴巴集团又被法国开云集团起诉卖假货, 在国际上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受假货纷扰等因素影响, 自去年11月达到最高位以来, 到目前阿里巴巴市值已蒸发超过750亿美元。 同时随着网络的大众化, 网上理财已经成为时尚。 很多人网上炒股, 既为许多上市公司实体经济筹集资金, 又为许多人理财提供了新途径。 据初步调查, 2015年前4月股票进入牛市, 上海股民人均赚15万元。 但是股市也有风险, 在大涨的同时有大跌的可能。

此外新媒体还不时发生经济情报网上被盗、人们银行卡不时被窃, 给正常经济秩序带来不利影响。

文化影响。 随着QQ、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 人们可以在手机上阅览, 欣赏各种小说、电影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文艺也进入大繁荣时代;个体可以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体验另一种生活, 减轻生活压力, 充满无限乐趣;人们的思想也多元化, 网友对同一事件可以发表不同观点。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 作为国家软实力, 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可以发挥正能量, 也可能带来相反效果。 随着新媒体多元信息的快速流动, 对国家核心价值观形成冲击, 使人们形成多元价值观。 有些反社会、反人类的消极思想也乘虚而入, 甚至成为不法分子违法犯罪的工具。 对个人而言, 不少人沉溺于新媒体带来的方便、快乐, 而没有心思静下心来读书, 更不可能做学问、搞科研。 最近, 为了更好地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对人们阅读的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课题组对上海市民进行问卷调研。 通过对回收的3499份有效问卷进行研究发现, 在新媒体环境下, 传统阅读时间比原来少的受访者占到总数的将近一半 (47.1%) , 阅读人数大幅度减少。

社会生活影响。 受众通过新媒介可以纵览天下大事、查看股市行情、购买商品。 于是, 从这个意义上讲, 新媒体对我们的影响不仅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思想理念的改变。 新媒体由于其开放性、即时性、传播速度广的特点, 可以更好地发挥社会正能量, 使犯罪分子无处可藏, 如中国之声最近报道, 福建前几天遗失一个小孩, 有人在网上把小孩的特征及事发的时间、 地点一公布, 大家发挥爱心传递, 网上一下子点击率几万、几十万, 福建遗失小孩48小时就得到了获救, 使小孩与自己的父母重新团聚。

近几年来 , 全国利用 新媒体进 行爱心接 送 、爱心传递、寻找亲人等的事例不计其数, 使许多家庭避免失去亲人的剧痛, 较好地传递社会正能量。 但很多人由于沉溺上网, 因缺乏交流而缺少亲情。 最近有一则报道, 好不容易祖孙三代同堂吃饭, 小孩吃饭只顾自己玩手机, 不进行交流, 爷爷气得就餐中途就退席了。 同时沉溺上网也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如近几年全国高血压等慢性病大幅度上升。 2012年我国有近3亿高血压病人, 并且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低龄化, 成为严重威胁青少年健康的突出问题。

尤其严重的是, 近几年新媒体腾讯QQ、微信成犯罪高发平台。 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近日对外发布, 仅2014年一年, 该院就办理了百余件不法分子混入朋友圈实施销售假药、贩卖毒品等犯罪的案子。 如刘某通过在微信“朋友圈”夸大泰国减肥药的减肥效果, 并使用微信聊天的形式向买家进行推销。 后经工商部门认定为假药, 刘某也因涉嫌销售假药罪被批准逮捕。 这些案例都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结语

梅罗维茨在 《消失的地域: 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一文中指出:“分析的目的不是对社会的变化或我们当今社会的特征做出完整的解释, 而是为了说明媒介的变化与当今社会的潮流有着莫大的因果关系。 更进一步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研究媒介影响和社会变革。 ”

综上所述, 新媒体的出现已对当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是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 但是, 新媒体是一把非常锋利的双刃剑, 如何更好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值得我们共同深入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引导。

新媒体的发展及对社会的影响 篇3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

一、网络时代初现

据历史资料分析表明,古代人类仅能利用物质一种资源,主要使用打磨石器、弓箭、金属农具等人力工具,长期徘徊在农业社会。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近现代人类能够利用物质和能量两种资源,出现了蒸汽机、汽油发动机等动力工具,带动了人类社会机械化进程;电的发明,带动了人类社会电气化进程;第一台计算机诞生;晶体管研制成功;激光器诞生;第一块集成电路诞生;芯片的诞生,这四大发明又一次掀起了生产力的高潮。电子技术打破了传统器件与电路分离的观念和生产规模,集成度增长了数百万倍,而成本却下降了上万倍,使生产和整个经济活动由依靠资源和劳动投入转变为主要依靠知识、技术,并使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可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的普及,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工业社会正向信息社会转变,工业社会的物质文明正向后工业社会的非物质文明转变。

我们看到互联网正在将现实社会源源不断地“克隆”到新环境当中,从而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社会的各个方面。随着网络办公、网络贸易、网络银行、网络购物、网络社区、网络学校、网络医院等的兴起,互联网将前景十分诱人,网络经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将比电气化更广泛、更深远。

二、新兴的第四媒体

互联网络正以最快的速度向上飙升,并被誉为21世纪最耀眼的传播媒体。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召开的年会正式宣布,互联网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之后新兴的第四媒体。新媒体不但集文字、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于一体,而且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首先,从传播技术来看,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各种高新技术孕育了网络媒体的诞生,并伴随其成长。没有全球范围的互联网,没有高速运转的芯片,没有迅速扩展的宽带,没有成熟的数字压缩技术和存储、检索技术,便没有第四媒体;其次,从传播方式看,第四媒体不仅融合了以往各种大众传媒的优势,能从文字、图像、声音同时发送信息,而且还具有了各种大众传媒所不具备的特点:如跨时空性、可检索性、超文本性、和交互性等。过去,人们只能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现如今在电脑面前人们既可以读,也可以听,还可以看;特别感兴趣的信息,点击鼠标,就可以下载、录音、录像,还可以进行存储、整理、评说、复制、裁剪;并可以自由地调用和发送信息,更加接近自然的人际传播,使传播传媒带来的传播距离感大大减小。从第四媒体传播的功能看,它能使信息传播具有高速、高质、超量、多样化、超时空、超文本的特征,既可同步传输,也可异步传输,由于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传媒受时空限制的因素,变得随时随地都可以接收。网民可以通过网上大量的超文本链接,对阅读的进程方向和结果进行选择,也可以从网上存储的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查询,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这些是传统传播传媒无法比拟的。从传播的方向和机制看,第四媒体突破了以往大众传媒单向传播的模式,能使信息传播具有双向传播的特性。传统的三大媒体,无论形式如何多样,与受众之间也只是一种单向联系,受众只能看、听,最多可以通过电话交流,而网民则可以上网交流,发表意见,看法。这种被称为“交互性”是第四媒体最独特的特点之一。除此,第四媒体还突破了大众传媒使受众被动接受收信的局限,实现了受众驱动式传播,网民将在信息传播系统中逐渐占主导地位,网络多媒体必须千方百计地围绕网民的需求,因此有人自豪地说,第四媒体给予网民前所未有的主动权。

三、媒体与网络未来

当互联网络横空出世时,同以往历次信息技术革命的情形相仿:预言家们忙着宣告某某时代的终结;当广播出现时,有人宣布报纸时代的终结;当办公自动化设备出现时,又有人宣布图书的终结以及物质社会的来临;当互联网问世时,则有人宣布大众传播时代的终结。传统与高科技并存,是现时代的主要特征。高科技代表着未来的竞争实力,而延续传统却是人们追求自我價值及存在的心理表现。21世纪,是整合的世纪,是富有包容力的世纪。是多样性统一的世界。在整合的世纪里,人、组织、观念之间的连结处于不断有相互碰撞的动作发生。21世纪,是一个联结关系错综复杂,却有多元发展的世界。全球的互依共存正如火如荼的加速进行。我们的明天必定是互动的世界,“交互”、“互动”通过网络时代完全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同时,多元性的烈焰也正四处燃起,谁能在互依共存与多元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谁就将有机会赢得未来。

广泛的多媒体应用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正是由于其丰富多彩的多媒体的同步表现形式和直观灵活的交互功能,更重要的是可随心所欲在不同媒介之间的转移,并对事情以多方式表达,最大限度调动人类各种感官经验,获得更多更丰富的感官体验。随着网络、多媒体等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的扩充和生成,大众传媒和新闻工作者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也将发生彻底性变化;科学技术带给世界的发展变化是如此巨大,可能昨天还是一个概念,一个设想,今天一下子就变成了现实,有人甚至对传统的传媒方式和新兴的第四媒体多了一些担心和忧虑,为此有关专家做了结论性分析:

1.从技术角度说,新媒体的诞生不是淘汰以往多媒体,而是开拓、满足了新的需要,网络为大众传媒的生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2.从传播史角度说,新媒体的诞生对传统媒体往往具有包容性,各类媒体都有各自的特点,一种媒体要轻易取代另一种媒体是不太可能的;有人形容它就像天上有宇宙飞船、飞机,地上有奔跑的汽车、自行车一样,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用处,完全可以共存互补。

3.从专业角度说,大众传媒上网后,作为新闻信息发布专业机构的特点更为突出。为此专家也指出,传统媒体要想适者生存,必须建立一种积极的态势,即向智能型新闻机构转化,以全方位数字化为标志,培养数字化记者。

4.从带照像机或模拟摄像机的记者到现在的“双枪将”,DC+DV.信息通过互联网的实时传送,新闻名副其实地让人们在事件发生的同时了解到异域的新动态,地域,空间已经不再对人类构成障碍了。电视媒体即将从过去的那种独有专有技术人员(新闻记者)的体制下解脱出来,DV进入家庭,计算机的普及都为普及百姓自己动手制作电视节目提供了物质上的可能,以后人人都是记者、导演、演员、是作家、是歌手……

社会化媒体对seo的影响 篇4

这个就是问题,我想以后的搜索引擎应该会考虑用户参与度的排名因素。

现在已经是web2.0的时代了,用户不仅仅要知道点东西,更应该参与进来,更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了。那么用户在互联网上产生的内容就可以当做一个网站排名的因素,那么怎么来排名这些东西呢?因素不仅仅是转发次数,用户权威性,回复次数等这么简单的问题了,还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这点也不是咱可以研究透的。但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作弊。

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5则范文 篇5

新媒体是一种新的媒体形态,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不仅具有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点,而且能够为大众提供各种个性化的内容,实现了媒体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交流。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广播电视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

一、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的特点

1有的利用,电视播出频道急剧增多,原来的电视频道只有两到三个,现在已经发展到三四十个,有的国外的电视频道多达一百以上。在广播电视中,每一天的节目播出时间也增加了好几个甚至是十几个小时,甚至个别台 24 小时滚动播出,不仅能够让人们长时间地看电视节目,而且满足了不同时间段休息的人的收看欲望。

2播控系统和传输系统越来越复杂。随着播出频率和频道的不断增加,传统的单一的、独立的单频道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要求,如今,出现了比较复杂的、单频道播出系统和总控制室系统相结合的、调度相对灵活的综合性播控系统。新式的播控系统和传输系统的视音频切换矩阵规模庞大,周边设备功能齐全,为广播电视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3传输系统容量增加、传输手段多种多样。广播电视的覆盖率与传输系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随着高科技手段的发展,卫星传输、光缆传输、数字压缩等新的手段相继出现,这些新兴的手段不仅有力解决了传统的传输容量小,传输覆盖面积小的缺陷,而且为大面积的广播电视覆盖提供了有力地条件,促进了多通道广播电视节目传输的发展。

4发射系统逐步固体化。我国广播电视覆盖的主要技术手段是中短波、调频、电视广播的发射。由于技术的局限性的影响,我国这些发射系统以前都具有相当多的缺点:设备庞大、功耗较大、效率低、设备老化、改造周期比较长、维护起来非常困难等。因此,发射系统是一个广播电视维护岗位,这个岗位工作环境非常艰苦,工作强度较大,而且特别容易出现大的故障,是众多播出环节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又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5系统数字化、多功能化。广播电视的发展轨迹,由数字方式取代模拟方式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广播过渡到 DAB,电视过渡到 DVB、HDTV。而目前正是模拟方式向数字方式转变的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期里,不论是播控系统、传输系统还是发射系统都要逐步实现数字化,系统的设备也必须逐步地进行更换或者改造。当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压缩技术和信道附加信息传输技术也在迅速发展,传输通道的传输容量不断增大,传输的内容日益增多。多声道传输技术和图文电视技术,以及数字信息传输技术等也相继发展起来,使广播电视的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健全,质量越来越高。

6系统自动化、计算机网络化。当今世界是一个计算机的世界,计算机技术遍布各行各业,每一个领域。广播电视领域传统模拟硬件,早已被计算机技术淘汰掉了。如今,计算机 已渗透到广播电视的各个领域,传统广播播出模式,也已经被计算机网络的传输自动播出系统所取代。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迅速,长年工作在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 必须努力适应这样的发展形势。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以往的“知识分子”一不留心,稍有疏忽便有可能变成信息时代的“新文盲”。

二、广电媒体的宏观环境——基于PEST分析

传媒的宏观环境是指影响一切传媒业的各种宏观力量,也就是一定社会中的与传媒生存和发展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构成的外部环境。在战略管理学中,PEST分析法是帮助企业分析外部宏观环境的一种方法。PEST分析法一般要分析影响企业发展的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等四个环境要素。1 政治环境(Political)传媒业的政治环境是指制约和影响传媒管理和运作的各种政治因素及其运行所形成的环境系统,具体表现为传媒的制度环境。广电媒体仍然是新闻媒体,首先具有政治属性,要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其次才是市场属性,追求经济效益,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是广电媒体与民营新媒体企业的最本质区别。

广电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需要承担起引导公共舆论、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构建和谐舆论氛围的社会责任。与市场化的民营新媒体企业相比,广电媒体能够享受到更多的政策资源,同时也会受到更多的监管和约束。广电媒体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政策资源优势,化解监管约束给发展带来的不利因素,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2 经济环境(Economic)传媒业的经济环境是指影响传媒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经济政策、社会经济水平以及行业发展状况等,具体表现为影响传媒产业运行的经济关联要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传媒产业化怏速推进,产业化进程日益成熟。然而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传媒业至今还没有完成完全市场化转型,非市场因素在整个产业发展中还起着重要作用。传统广电虽然竞争激烈,但还属于相对封闭垄断行业,尤其是各地成立广播电视集团或总台之后,一个行政区域内只有一家广电媒体,行业内也没有淘汰和兼并。传统广电媒体转型之后,网络新媒体将颠覆传统广电的垄断格局,新媒体业务将参与开放的市场竞争,这是对广电全媒体的最大挑战。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广电媒体需要转变传统盈利模式,通过更好的服务和业务来获取生存空间。3 社会环境(Social)传媒业的社会环境是指影响传媒运行的社会主体及其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及其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要素,具体表现为受众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及其对传媒的影响。媒体的传播形态决定了媒体的使用方式,进而塑造了媒体的受众行为习惯。传统广电媒体单向、线性传播塑造了被动接收信息的受众,网络媒体让受众变为主动寻找、选择信息的用户,用户不仅参与制作和传播信息,并决定信息的秩序,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的界限消失,传播权力正在从媒体向用户转移。随着信息渠道和信息量日益丰富,用户的公共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都在增强,传播过程的民主性、参与性和互动性,以及获取信息的便利性成为用户选择媒体的重要标准。科技环境(Technological)传媒业的科技环境是指影响传媒生存和发展的科技水平、科技环境以及人们对传媒技术的使用情况等,具体表现为传播新技术对于传媒发展的推进与制约。技术因素是推动媒介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数字化、网络化等技术将人类从工业社会带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正在重构所有的传统行业和社会结构。对于媒体行业而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新技术、新业务、新应用层出不穷,带来了新的传播革命,媒体之间逐渐进入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

三、广电媒体的市场环境——基于竞争五力模型分析 1同业的竞争者

我国传统广电媒体的竞争格局是中央台一台独大,省级台强弱分化,地市级台本地化生存,实力较弱。有人用“一个西瓜,几个苹果,一地芝麻”来形容我国传统广电的市场格局。传统广电媒体具有地域性和行政性特征,各级广电媒体均与地域绑定,且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传统广电之间的竞争是封闭垄断性竞争,一般情况下,一个行政区域内只有一家广电机构,各地广电媒体在本地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行业内广电媒体之间在市场份额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并没有淘汰和兼并。总体来看,传统广电竞争更像是一场没有输赢的赛跑。2新进入者的威胁 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和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广电的封闭垄断的行业格局正在被打破,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新业务大量出现,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成为广电全媒体的竞争者。从行业层面看,通信行业和互联网IT业都在积极涉足音视频业务,市场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除了广播电视机构,还有通信企业、互联网公司、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和终端设备制造商,它们都能够为用户提供丰富的音视频服务。这些新进入者有的具有雄厚的资本和丰富的市场运营经验,有的具有扎实的技术力量,有的拥有众多的用户资源,它们都是广电媒体的有力竞争者。3替代品的威胁

三网融合引发了广电、通信两大行业的全面复制性竞争,同时互联网IT行业从应用层面正在加速解构广电和电信的传统业务。媒介融合让广电全媒体在内容、渠道、服务、终端等各个层面上出现的替代品。从内容生产看,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记者和媒体,内容生产的主体越来越多;从传输网络看,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无线互联网都具备传输音视频信号的功能;从应用业务层面看,互联网平台通过强大的聚合能力,让用户更方便的接收视音频信息,众多的互联网企业通过提供音视频服务已经吸引了大量的用户;从接收终端看,用户选择接收终端和平台的标准是易得和方便,智能化、移动化、个性化、社交化、小巧方便的终端将越来越受到欢迎。4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广电媒体的供应商主要是版权内容提供商和网络服务提供商。在版权内容方面,对于版权内容的议价能力取决于传输渠道的影响力,除央视外,分散的市场格局导致我国各广电机构在版权内容的议价方面处于劣势,为了获得优质内容,多家广电媒体争相购买,版权内容的价格节节攀升。广在网络服务方面,各地广电网络属于区域性的垄断经营,外地电视台在信号落地方面几乎没有议价能力,然而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电信网、互联网也逐渐承担起音视频信号传输的功能,例如IPTV、互联网电视、网络电视台等,由于传输渠道的增多,广电媒体对于网络服务的议价空间增大。5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媒体的主要购买者就是用户和广告商。传统媒体时期,广电媒体ip有垄断地位,内容和渠道都没有更多的选择,因此,无论是观众还是广告商的议价能力都很弱;全媒体阶段,信息传播渠道激增,用户获得了更多的选择权,互联网创造了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不仅让用户可以获得更丰富、更个性化的信息,而且让广告商能够实现精准的营销,提升广告营销的效率。用户接收信息可以有更多的媒体选择,广告商投放广告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为了获取更大的传播价值,广告商在投放广告时往往采取多媒介组合营销的方式,因此,在广电全媒体时代,无论用户还是广告商的议价能力都大大提升。

四、广电全媒体的内部环境——基于SWOT分析 1 优势(Strengths)(1)传统广电媒体具有的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和数量可观的版权内容资源,可以转化为广电全媒体的内容优势。

(2)传统广电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以及品牌影响力可以延伸至广电全媒体,使其能够迅速被市场所接受认可。(3)通过网台互动、互相推广等方法,借势于传统广电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广电媒体能够迅速扩大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4)三网融合从国家政策层面,广电媒体可以获得更多的政策资源和行政保护,例如广电新媒体的牌照,有利于广电全媒体获取市场主动权。

(5)传统广电媒体丰富的媒体运营经验和大量专业人才储备能够转化为广电全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帮助其快速成长。2 劣势(Weaknesses)(1)习惯了封闭垄断环境的广电媒体对于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不适用,传统广电媒体属事业性质,缺乏市场主体身份,体制机制上存在诸多的掣肘,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2)传统广电媒体缺乏全媒体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资金、人才等关键的核心资源,弱化了市场竞争力。(3)与市场化的互联网企业相比,广电全媒体的信息传播和市场运营将受到更多来自于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和约束。

(4)传统广电媒体体制机制僵化,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不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不利于吸引人才,不利于市场竞争。传统广电媒体人员臃肿、员工知识老化,以及在转型过程中遗留的大量历史问题将成为严重的包揪。3 机会(Opportunities)(1)近年来,网络视频业务增长迅猛。用户对视频需求的增长,为以音视频传播为核心业务的广电媒体提供良好的市场预期。

(2)在三网融合推进过程中,对于跨行业运营的广电新媒体、新业务,广电作为牌照方,主导着内容审查权和播控权,电信企业负责信号传输和市场运营。三网融合中各方参与者都必须与广电牌照方合作,这是为广电全媒体发展提供的政策机会。

(3)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云技术、放平台技术、融合技术日療完善,为广电全媒体实现基于开放平台上的“一云多屏”式的传播格局提供了技术机遇。4 风险(Threats)(1)民营的互联网企业,如优酷、土豆、搜狐视频、爱奇艺等视频网站,凭借灵活的体制机制、良好的用户体验已争取到了大量的资本和用户,获得了市场发展的先机,形成了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占据了网络视频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广电媒体如果无法为在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和服务,将很难获得市场的认可。

(2)传统广电无法完成转型。主观上现有的体制机制让传统广电的领导者缺乏转型的动力;客观上传统广电缺乏全媒体运营的资源和经验,如果运营不善,广电全媒体会成为失败的实验品。(3)传统广电媒体现有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无法适应全媒体的运营,传统广电需要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和组织架构的重构,流程再造和组织重构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五、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的发展策略

在媒体环境下,传统的广播电视要想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被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所淘汰,就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发展策略,来抵御新媒体的冲击,在信息时代的前景下健康、有目的的发展。

1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要争取外部环境的支持。广播电视要想在新媒体环境下探索出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就必须首先要争取到国家的支持,国家的政策是广播电视发展的有力的外部环境,我国对广播电视的宏观政策不是唯一的,不仅在宣传事业上给予支持,而且还扶持产业的经营发展,另外还有的是与媒体资源整合利用优势相匹配的政策。电视台担着艰巨的任务,既要给当地政府作宣传,又要保证企业自身的收支问题,首先要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其次在正确方向的指导下进行电视台本身的经营问题,且不能只顾一头,电视台频道的资源上要适当地放开一些,最好能够集聚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资源,当然总局要进行强有力的监督,尤其是宣传和广告方面。在城市台利用频道扩展业务的事情上要给予大力的支持。

2加强内部管理。管理不能只局限于口头形式,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首先要有专业的管理人才,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各种设备要配备齐全。要将宣传管理、人事管理等付诸 实践,当然节目开发管理和媒体资产管理等也不能忽视。广播电视相关部门要使用管理这把“令箭”,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扩展业务,促进产业的发展。在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要重视 广告的作用,不能一味地在产业开发上下功夫,勇于抛弃传统的陈腐的观念,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要同时重视,切不可忽视了新兴媒体的作用。同时要在网络电视、楼宇电视等方面实 现新的突破。重点完成广电产业体系,促进广播电视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5则范文 篇6

论社会环境新变化对企业营销的影响

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变化中的社会环境制约和影响。研究社会环境的变化特征与作用,分析人口、技术、经济、政治、法律、谇环境新变化给企业营销创造的机会和带来的威胁,探索企业利用环境机会和回避环境威胁的`对策,目的在于使企业营销战略计划和营销策略与变化中的社会营销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作 者:曹家为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学院商业经济系,天津300222 刊 名:商业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COMMERCIAL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F270-05 关键词:社会营销环境   新变化   机会   威胁   对策   social marketing environment   new changes   opportunities   threats   countermeasures  

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5则范文 篇7

2013年年初,我国中东部地区由于异常大气环流形势,导致冷空气势力减弱,大风天气减少,低层大气长时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不利于空气的流通和污染物的扩散。加上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增多,导致空气中污染物增加,并逐渐积聚形成霾,导致北京PM25值频频爆表(如图1所示)。

由于人们切身感受到了环境的变化,加上通过新媒体对环境及PM2.5的持续关注,在2013年1月期间人们通过百度搜索PM25的次数达到了峰值(如图2所示)。

其实,早在2011年10月,PM2.5一词就已经进入了公众视线。2012年年底,PM2.5监测数据几度“爆表”,这再次唤起了公众在网络媒体上的激烈讨论,新浪微博中标记为#PM2.5#的热议总计超过10万条。

在网络媒体和受众参与的推动之下,2012年3月,PM25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增加了PM25的监测指标。在此过程中,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力量,这种从新媒体上大规模广泛讨论到传统媒体跟进报道的联动报道模式,在以往的环境报道中并不多见。

2 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遵循彭玉生提出的经验研究的基本结构和步骤,但研究人员也稍作了一些调整,具体的研究思路如图3所示。

此次研究我们采取文献分析与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相结合方法。我们对PM2.5这一讨论话题在网络上兴起之时的2011年至2013年的微博,以及《人民日报》关于PM2.5的报道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出PM2.5在新媒体上的传播路径。本文后半部分,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试图通过数据的量化分析、了解媒体影响下的公众参与及反馈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我们根据北京市各大学的位置分布情况,选取高校相对集中的海淀区实施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6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城市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的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5份,回收率为9750%。剔除废卷,有效问卷为184份,有效回收率为92.00%。经问卷可靠性分析,Cronbach's值为0.882,问卷信度良好。

3 新媒体对受众环境意识的影响

3.1 新媒体用户以年轻的高学历人群为主

3.1.1 大学生是主力军

百度统计的数据显示,关注PM2.5情况的群体主要是年龄为20~39岁、学历为本科以上的学生或从事教育及IT行业的从业人员(如图4所示)。由此可以推出,大学生是参与这次关于PM2.5的环境保护讨论的主力军之一。

3.1.2 新媒体是获取关于PM2.5信息的主要来源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最常接触的媒体是新媒体,其中选择“网络”和“手机报”的调查对象人数分别占第一和第三位(如图5所示)。关于PM2.5的信息44%的学生是从新媒体上获知的(其中社交网络占21%,门户网站占16%,手机报占7%)。

3.2 PM25在新媒体上的传播路径分析

3.2.1 网友微博引发人们持续关注

PM2.5真正开始引起中国网民们的关注是在2011年10月,一位网友开通了名为“美帝使馆空气”的微博,通过GAE(Google的一种免费网络服务)搭建的一个转发程序,自动获取并转发美驻华使馆在twitter等平台上发布的数据,从201 1年10月12日起开始每天在新浪微博同步更新美国驻华大使馆发布的北京PM2.5数据,平均每天发布北京PM2.5状况的监测微博21条,引起广大网友的关注和微博转发,截至2013年3月3日,其粉丝数目已经达到13 681个。

3.2.2 名人微博引爆关注点

明星和媒体人的账号通常在微博上比较活跃,拥有比较强的号召力,他们往往都有上百万的粉丝,每一条状态都能迅速引来大量粉丝围观,常常成为传播的节点。

2011年10月,网络上一条关于北京空气质量的微博受到广泛的关注[如图6 (a)所示]。这条于10月22日23:06发布的微博内容非常简单:“妈呀!有毒害。”还附有一张iPhone手机软件截图,图中显示北京的空气质量指数为439,空气“有毒害”,PM2.5细颗粒浓度为408.0[如图6 (b)所示]。发微博的人便是拥有1 450多万粉丝数的地产大亨潘石屹,这条微博迅速得到网友关注,当时转发和评论的数目接近5000人次。

除了潘石屹,童话作家郑渊洁等名人通过微博对北京空气质量轮番“开炮”。2011年11月7日郑渊洁在微博上发起“关于北京空气质量的调查”,共有6 693名网友参加。

3.2.3 传统媒体跟进,虚拟与现实相结合

早在2006年,《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就有提及“PM25”一词,但都是与别的有害物质如SO2、NO2、PM10、臭氧等概念一起提出。

注:数据来源于http://index.baidu.com/main/word.php?word=pm2.5。

2011年以前,《人民日报》每年仅有1~2篇关于PM2.5的文章,甚至在个别年份中一篇都没有。随着空气质量变差,2011年以后关于PM25的报道开始逐渐增多,平均每2~3个月就会有一两篇相关报道。

自201 1年10月,PM2.5在网络上“火”了一把后,《人民日报》也逐渐增多了对PM2.5的报道。11月14日之后的一两个月几乎每天都有关于PM2.5的报道,在11月17日出现了一天有3篇相关报道的情况。除了《人民日报》,其他各大传统媒体也都纷纷加入了密切关注并报道PM2.5的大军之中。

但真正引起受众广泛关注PM2.5的时间点是在2011年1 1月左右(如图7所示)。2013年年初,北京开始不断出现雾霾天气后,人们对于PM25的关注度达到峰值。

注:数据来源于http://index.baidu.com/main/word.php?word=pm2.5。

可以看出,PM2.5的广泛传播及受众环保意识的构建遵循这样一条路径:一般网友—名人或意见领袖—微博上大量转发一传统媒体介入—社会整体舆论形成—公众传播讨论—环保意识提升,并进一步推动环保行动的展开,其路线也并非单一直线的,而是像网状一样相互交错进行,呈螺旋上升态势。

3.3 新媒体对受众环境意识的构建和受众行为反馈

3.3.1 受众对PM2.5相关知识基本了解,更关注环境问题

问卷的调查数据显示,约有77%的大学生表示通过新媒体的报道了解PM2.5的相关信息。此外,通过媒体关于PM2.5的众多报道,65%的大学生表示比原来更关注环境问题。

结合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得出:新媒体确实对受众环境意识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新媒体的报道,能够提高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

3.3.2 受众对PM2.5的了解不深入且存在误区

媒体的报道不够深入及新媒体信息碎片化和不准确等特点,给大学生对于PM25的认识造成了一些误区。大学生通过新媒体了解到的一些关于PM2.5的知识不全面,有些信息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在这次调查中,仅有18%的大学生能正确选出“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PM2.5浓度限值为10μg/m3”这一选项,甚至有31%的同学完全不知道这一标准(如图8所示)。除此之外,很多大学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城市中PM2.5值的增加。

由于环境新闻具有科学性、批评性、复杂性等特征,它与传统新闻的报道有所区别。报道者既要通过自身学习或向专家请教来掌握深厚、扎实的环境科学知识,又要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受众准确地传达信息。有的环境报道由于记者缺乏专业知识或考虑问题不全面,导致报道用词不准确,出现科学性错误或夸大环境危害等,使公众环境意识没能得到有效引导。很多媒体关于PM2.5的信息来源和解决办法也未能做全面阐述,甚至有些媒体为了夺人眼球,报道夸大PM2.5的危害性和空气质量的恶劣程度,造成社会恐慌。

此外,由于受媒体传播介质的限制,一些科学术语传播的准确性会受到一些干扰。例如“PM2.5”的正确写法是将“2.5”写在下角标,但是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如果将其写在下角标,那么在很多报纸或者电子媒介上显示出的“2.5”就会变得很小,不利于受众阅读和词汇的传播;并且一些媒体在科学知识的传播过程中不够严谨,导致很多媒体将“PM2.5”误写为“PM2.5”或“pm2.5”。

3.3.3 受众环保意识得到提升并激发环保行为,但“知”和“行”不够统一

调查问卷中“您今年春节是否燃放了烟花?”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有28%的大学生由于环境意识的提高而参与到减少燃放烟花的实践活动中。但是,这个参与率不高的环保活动与之前较高的环境意识(环境关注度提高,65%)形成了冲突,也就是说大学生在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中出现了“知”与“行”的脱节。

这一问题启示我们目前大学生的环境行为模式,即“知识—态度—行为”,从良好的环境意识向积极的保护环境行为的转化出现脱节。无论是媒体环境新闻报道还是学校环境教育都需要注重培养良好的环境态度及将其转化为具体环保行为的意识。

3.3.4 大学生认为工厂和政府应负主要负责,但对于环境治理信心不足

在关于“您认为谁应该为北京的PM25超标负责?”这一问题中,有128人选择了废气排放严重的工厂,95人选择了政府(如图9所示)。但实际上北京市PM2.5的来源中有22%以上是由机动车排放造成,将近17%是煤炭燃烧产生,包括锅炉供暖、老住户周边散煤的燃烧排放。

而大学生则普遍不认为开私家车的人应该为PM2.5承担主要责任,企业和政府应该为空气改善做出努力,这与实际的北京市PM2.5的主要产生来源有所不同。

在考察大学生对北京市空气治理的信心时,有92%的人认为改善PM2.5状况至少需要5年以上,甚至有19%的人认为需要30年以上,这反映出大学生认为目前的空气质量状况恶劣,对于PM2.5的治理表现出严重的信心不足。

4 结论和启示

4.1 结论

经过研究,我们得出了PM2.5在新媒体上的传播路径和传播特点,并证明新媒体在PM2.5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微博、社交网站等新媒体的介入,增加了对环境问题的社会关注度,提高了受众的环保意识,促进了政府的执政管理。

通过分析此次事件的传播过程,得出了加强环境管理、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新思路:了解新闻事件的传播途径,从传播的各个环节逐一击破,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作用,加大环境教育的宣传力度。

但是,由于媒体的报道不够深入及新媒体信息传播碎片化和不准确等特点,导致受众对于PM2.5的了解不够深入且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但总体来说,受众整体的环保意识得到提升并产生了一些环保的倡议和行为。

4.2 启示

4.2.1 充分利用新媒体,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促进环境事务中的公众参与度

新媒体是大学生最重要信息的来源渠道和信息传播途径,在PM2.5事件的传播中,新媒体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给我们带来了加强环境管理,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新思路。

我国传统的培养环境意识的方法是通过学校教育,并辅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宣传,重点在于传授环境相关方面的知识。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在于信息传播速度慢,受众范围小,受众可接受程度低。相比之下,新媒体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注重与受众互动,可以让民众参与事件的全过程。

提高新媒体在环境宣传中的地位,无论对公众还是政府都是有益的。一方面,公民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更快、更全面地获取环境方面的相关信息,并参与到环境事件的讨论中,提出意见或维权。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公开政府信息和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促进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促进民主执政及公众参与。

政府可以通过网络、手机搜集民意,与民众及时沟通,形成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这样既能倾听民众意见,减少决策失误,增强政府的执政能力,又可以及时把谣言扼杀在萌芽状态,起到安抚民心,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因此,在今后的环境宣传和教育中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促进环境管理中公众参与的范围和深度,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从而加强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2.2 完善环境报道的长期性、科学性、全面性,提升科学类报道的准确性

环境新闻因具有科学性、批评性、复杂性等特征而不同于传统新闻。环境新闻的报道内容涵盖日常科普知识、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及环境政策等,这些报道都离不开“科学”二字。但是,媒体的报道不够深入及新媒体信息碎片化和不准确的特点容易使受众所接收的环境科学信息被歪曲。此外,由于受媒体传播介质的限制,一些科学术语的传播不准确。

因此,新闻工作者应该从提升环境报道的质量着手,注意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用词的严谨性,既不夸大污染物的危害,也不忽视为环境改善所付出的努力,不能只关注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还应注重提供日常的环境新闻,力争给公众提供全面、准确、持久的环境新闻报道。

4.2.3 注重环保从自身做起的意识教育,实现从环境意识到环保行动的转变

虽然社会一直强调“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但是此次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们普遍产生了一种环境污染应由污染企业负责的思维定式,仅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普通民众也应该为环境污染负责。此外,虽然大学生们的环境意识得到了提高,但没有完全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具体行动中,环境意识没有转化为环保行为,造成两者之间存在脱节。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弥补目前环境教育和宣传的缺失,鼓励大学生树立环境保护从自身做起的意识,不仅要了解环境方面的知识、关注环境问题,还要把这种意识付诸行动,主动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少开私家车、减少燃放烟花爆竹和监督并举报企业的污染行为等。只有全社会真正的树立起“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才能更有效地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4.2.4 加强环境管理,采取切实有效的治理措施,提升公众的环境治理信心

现阶段,政府应加强PM2.5的污染源管理,采取切实有效的治理措施,及时通过网络、手机报等新媒体发布PM2.5的监测数据和治理措施的落实情况,让公众了解真实的环境信息,看到政府为改善空气质量所作出的努力,提升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提高公众对空气污染治理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唐孝炎.大气环境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64.

[2]王玮,汤大钢,刘红杰,等.中国PM_(2.5)污染状况和污染特征的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0,13(1):1-5.

[3]包玉青.论环境新闻报道的新特点——以解放日报》的“PM_(2.5)报道”为例[J].今传媒,2012(8):38.

[4]李静.试论我国环境报道对受众环境意识的构建[D].南宁:广西大学,2007.

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5则范文 篇8

关键词: Instagram;新媒体;图像社交

在新媒体时代,摄影逐渐成为了一种交流与沟通的方式,人们对于信息共享与互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这种需求目前更多地存在于影像层面。当摄影一事变得唾手可得的时候,人们就不满足于只是简单地摄取影像信息,而是试图创作并分享。在之前常规社交网站的基础上,图像社交平台的出现可谓是应运而生。

Instagram是一款支持iOS、Android平台的移动应用,创立于2010 年10月,2011 年1 月正式上架苹果App Store,在短短一年半时间内拥有了50 多个国家的4000 多万用户,被评为苹果2011年“年度最佳应用”。这款应用支持用户随时随地用手机拍摄生活瞬间,并选择图片的滤镜样式(具有Lomo/Nashville/Apollo/Poprocket等20种美化效果),在美化之后发布于Instagram的原生社交平台上,同时也支持用户把照片一键快速分享至Facebook、Twitter 、Flickr 或者新浪微博等传统社交平台上。

2012年4月10日,传统社交网站巨头Facebook宣布以10亿美元收购Instagram公司,这一举动使得其用户总数在短短三个月内增长了近4000万,截至2014年3月26日,Facebook宣布Instagram月活跃用户已经突破2亿大关。

Instagram的操作方式是基于这些照片建立的微社区,可以通过关注、评论等操作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基于移动设备的Instagram能让人们更方便地即拍即传,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与朋友分享生活的乐趣;同时,Instagram提供的十几种特效滤镜能让平庸的照片看起来出色,这种创造“平民艺术家”的可能使得Instagram成为人们喜爱的照片美化工具;另外,利用分享网站、微博等平台相对成熟的用户关系, Instagram可以导入更多相关好友来烘托社区氛围,以最短的速度在人群中扩散。

一、传统媒体的网络社交新尝试

Instagram图像社交网络的崛起,无疑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冲击。然而,有着多年积淀的传统媒体仍旧有存留的优势——专业性及公信力,不过如何在这个基础跟上互联网潮流,成为其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2012年10月,飓风“桑迪(Sandy)”袭击美国东北部,《时代》杂志利用Instagram记录了新闻事实。利用社交媒体来传播手机新闻摄影图片是一次尝试,这是报道新闻的最快、最直接方式。在48小時时间内,该杂志的帐号就吸引了1.2万名新的跟随者。摄影记者的账户与所供稿媒体的联动机制可以形成多点互动,抢占信息发布的制高点,吸引更多人成为记者本人和媒体账号的跟随者。

《时代》杂志的摄影总监基拉·珀拉克(Kira Pollack)给了五位摄影师《时代》Instagram的账号权限。这五位摄影师都是Instagram的忠实用户,在Instagram上有大量跟随者。

《时代》杂志的这次尝试产生了如下的效果:

《时代》杂志这套在 Instagram 上的飓风现场图集,被珀拉克称为“有史以来最热门的图集之一”;

在《时代》官网的流量冲上历史第四的一天,Instagram 贡献了 13% 的流量;

《时代》的 Instagram 账户在 48 小时内新增了 12000 个跟随者;

在飓风期间,用户总共发布了 80 万张打上 #sandy 标签的照片,Instagram创始人凯文·希斯特罗姆(Kevin Systrom)宣称桑迪飓风是“Instagram 有史以来记录的最大事件”。

此外,作为五名摄影师之一,本杰明·洛维(Benjamin Lowy)的一张照片甚至被选为《时代》杂志印刷版的封面。珀拉克表示,尽管Instagram照片的分辨率可能不及照相机,但仍然非常漂亮,并且有着艺术级的质量。

珀拉克对使用Instagram报道飓风的行为这样解释,“这是我们对突发新闻报道的一次尝试,这非常必要,而且我们也认为这是报道飓风桑迪最快最直接的方式。并不是因为大家都在用Instagram,所以《时代》也来用,而是因为这是获得图片并传递给我们读者的最快方式。” [1]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指出,“任何技术都在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的环境,环境并非积极的包装用品,而是积极的作用进程。”[2]这也就是说,在传播的过程中,真正有意义的是传播所使用的介质。因此使用Instagram进行报道比Instagram报道了什么更有价值。报道的本质是对外传播,而Instagram正具备了这项功能,人们借助社交平台进行传播所实现的是无数个点对面的扩散,正符合了报道的要求。Instagram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但由于所展现出来的内容,客观上在传播中做了新媒体的工作,传统媒体如《时代》杂志利用Instagram进行报道则是扩展传播的渠道。新媒体应该在内容广博上下功夫,传统媒体则应扩展其传播渠道。如今的渠道极大丰富,对传统媒体而言,如何利用好这些渠道是关键;而对Instagram等新媒体而言,更踏实地做精致的内容则更为重要。

然而无论是新旧媒体,与其说是旧媒体跟上新思潮(把报道转移到 Instagram 上),倒不如说是新思潮推动旧媒体的前行(让读者第一时间看到照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Instagram的图像社交模式为这种大众传播提供了可能的实现方式。

二、图像社交的传播价值

在Instagram推出后获得成功,赢得许多名人青睐,比如美国总统奥巴马、人气高涨的选秀明星贾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以及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弗里(Oprah Winfrey)。奥巴马的跟随者有200万,而贾斯汀的跟随者则高达700万。这些名人使用Instagram的方面各有侧重,如奥巴马这类的政客,他的Instagram账号由其竞选团队进行维护,发送的内容多半为奥巴马在各地的竞选照片与花絮,但与一般报纸、电视上所展现的照片不同,这些照片通过Instagram的美化之后显得更具有艺术效果与人文气息,跟随者在照片下面的评论与点“赞”形成一种互动,被“赞”的次数多了以后,这张照片就会被推荐成为受欢迎页面,从而使得更多没有关注的用户看到,达到一种宣传的效果。

像贾斯汀这类的演艺明星,他们的Instagram账号多半会发一些自己的照片或者生活中的琐事,他的几乎每一张照片都有平均七八十万以上的称赞与一万条以上的评论。Instagram第一次用户群体的大爆发就是因为贾斯汀作为最早的明星用户拍摄了一张洛杉矶地区堵车的照片,他当时把这张照片分享到了Twitter上,并且附上了一句话“L.A. traffic sucks”。这张照片立即引来了无数跟随者的兴趣,于是一时间Instagram的访问量激增,甚至一时让创始人以为遭受到了黑客攻击。可以说,Instagram的迅速火爆以及全球化与这些名人的使用有很大的关系。

在互联网界,有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s Law)这一条关于网上资源的定律,其内容可以表述为网络的有用性(价值)随着用户数量的平方数增加而增加。该定律由新科技推广的速度决定:“使用网络的人越多,这些产品才变得越有价值,因而越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使用,最终提高整个网络的总价值。”[3]由此看出,如Instagram这类的新媒介社交平台的传播效果,不是来自信息,也不是来自技术,而是来自携带者信息、知识、技术的关系网络。这就是新媒体手段下,图像社交所带来的意义,Instagram的美化照片功能只是一个基础,基于这个基础所建立起来的社交网络携带着图片这种信息广泛传播,图片比文字在传播时能做到更加无障碍,从而吸引了更多人的加入,这样使得传播的内容变得更有价值,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信息循环,在媒介社会中,其传播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

三、结语

上一篇: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文精练(期末复习专用)下一篇:电商好声音——感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