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社会责任

2024-09-10

新媒体的社会责任(精选12篇)

新媒体的社会责任 篇1

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为核心和趋势,并以这些依托新的技术支撑而产生的新的传播行为,几乎彻底改变了大众获取信息、接受信息和分析信息的方式和思维。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实时性、互动性和多媒体性,昭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作为影响社会大众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新的传播时代应该发挥特有的社会作用,肩负起重要的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 新的传播方式中新媒体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加重大

新媒体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其传播的内容与社会观念、价值具有直接关系。作为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大众传媒,相应地负有环境监视、社会协调或联系以及社会遗产传承等功能,这些功能决定了媒体必须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并满足公众的知情需求;必须遵守现行的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维护公共利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必须履行社会公共文化使命,做高品位、正能量的传播。

在全新的媒体时代,网络传播是高度开放的信息空间,信息的无限丰富,传播路径的广泛,信息流动的自由无序,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互换角色。因此,就整个互联网而言,网络信息优劣并存,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真假莫辨。这些都给新媒体承担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的标准,也势必要求新媒体必须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自律行为,增强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和担当意识,从而确立新媒体的信息权威性和公信力。

2 报道语言的主观、失真对新媒体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时代,信息源和信息量无限扩容,传播主体与受众在信息选择、吸收、甄别、反馈、互动等方面的权利、能力和意识已经相对对称。信息的极度丰富和广泛传播及流动,都使得新媒体在报道语言的运用上更自由,形式更灵活,表现力更张扬。包括各大门户网站、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在内的新媒体各出奇招,抢占头条,扩大影响,以获取更多点击量。

这其中,难免有一些新媒体受利益驱使,置所担当的社会责任于不顾,以失真或者有偏差,甚至错误的报道语言,恶意炒作,制造新闻话题和焦点,错误地引导受众。其表现形式:一是标题与报道内容严重脱节甚至毫无关联,为了引起广泛关注和博取高点击量,在标题中使用震撼和冲击眼球的语言和文字,一味或者无节操放大新闻源的敏感度;二是对新闻事实断章取义,报道时只截选其中能够引起关注的事件片断或者挑选几个毫不连贯的细节,并频繁使用敏感和夸大的语言,全然不顾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三是主观判断和选择上的偏差,在报道语言、内容中过多加入主观的新闻场景、虚构和臆想新闻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想法,在评论中主观意识太强烈,从而给受众传递出一种有偏差甚至错误的价值。

这些行为虽然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增加媒体的关注度和知名度。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悖于作为媒体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与正确的方向背道而驰,最终将使这些新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挑战和质疑,影响新媒体的健康运行和发展。

3 新形势下,新媒体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在全民都是信息传播者又是信息接收者的全媒体时代,新媒体如何运用网络传播的优势和特点,在天生相对自由的网络虚拟环境中正确传播事实真相,正确引领舆论?这是新媒体必须深刻思考和认真施行的问题,也是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1)传播事实真相,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

网络新闻资源非常丰富,既有来自传统媒体、其它网站的新闻信息,也有来自一些组织和个人提供的新闻信息。因此,新媒体需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信息,既要求新,也要整理共享的、中肯的信息,因为有时候分享和整理已有的信息比搜索纯粹的信息更重要。仅从这一点出发,新媒体就有责任和义务为受众提供高质量、有价值并对其有用的信息,必须在鉴别信息、理解信息、判断信息和利用信息上为受众服好务。网站、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应增强辨别真假的能力,以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为基本原则,善于鉴别,自觉摒弃那些会给社会和受众带来危害的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精心挑选和真实加工,向受众传播有价值的信息。

在烟波浩渺的网络信息中,信息可谓是良莠不齐,优劣共存。新媒体除了要成为有用信息的提供者,还应该借助对信息的引路和评价来表明网络媒体自身的态度和立场,形成一种健康的网络伦理,在规范网络传播行为,抵制恶意传播等方面有所作为,自觉规范网络信息传播行为,成为网络传播规范的倡导者和监督者,从而为受众提供价值和是非判断的标准和可靠信息,促进网络传播的健康发展。

(2)发挥社会影响,引导正确舆论

新媒体的特点,为受众提供了广泛参与新闻信息传受、舆论表达和舆论引导的空间及渠道,不仅改变了舆论表达和舆论引导的格局,也使得民众的舆论表达与网络信息传播产生一定的无序现象,因此,合理疏导并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是新媒体必须承担的重大责任。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从本质上讲是以个人为主体的传播时代。在网络世界里,人是相对自由的,强加的观点或者生硬的规劝,很可能让受众反感,进而绕开节点,去别的网站寻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网络传播应该潜移默化地引导舆论,必须更加巧妙,更隐蔽,有计划、有意识地去报道新闻事实和发表言论,从而影响受众,引导受众。

新媒体应该利用网络传播更快的时效性与更强的互动性、更彻底的全时性与更多的层次性、更突出的技术性和更全面的综合性等特性,通过设置议程、网络论坛、多媒体等方式和手段,利用正确的观点、翔实的论据和有力的论述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受众在接受和交流中形成一致意见,一步一步地使舆论朝着所希望的方向发展,高质量地实现对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

当下,面对新媒体的极速发展,传统媒体正在积极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这也赋予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发展的新内涵,承担社会责任更是其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立足于这一社会职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以及从业者都应恪守职业道德规范,为有责任的传播做好把关人;坚守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媒体品格,对公众进行有益的引导,从而对受众产生值得信赖的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新闻编辑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

[2]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228.

[3]刘伟.实用新闻编辑学[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287.

新媒体的社会责任 篇2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提高与发展,新媒体信息时代已经走入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使我们的闲暇之余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这也使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新媒体,各种各样的平台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彩。本文主要讲解了新媒体的概念以及新媒体的特点,并阐述了新媒体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特征;影响

21世纪是一个以新媒体为传播方式的时代,新媒体主要通过手机来传播信息,为我们的交流提供更快的服务,这种快捷和方便在不断的影响着我们生活,对社会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是基于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式,它通过手机、报刊、微博、电视等形式在不断地转变。他不仅融合了现代互联网技术,也通过无线技术,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信息化,不仅可以通过电脑传递信息,电视,手机都给我们传递着丰富的新闻及娱乐服务。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有几个特点:

一是满足了人们日常休闲与娱乐的要求。现代社会,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人们的压力的不断增加,人们对精神物质需求也不断增加;而且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和日新月??的功能更新,使人们在新媒体上找到了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渠道,新媒体内容样式也制作的多种多样。使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找到快乐,分享压力与喜悦。

二是人存在沟通与互动的需求,而新媒体能及时地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人们不断地有着更多的个性化需求,与以往的信息时代相比,新媒体时代不但可以传播信息。还可以接收信息。建立信息的双向通道。从而满足了人沟通的需求,使得新媒体迅速地领先于传统媒体得到传播和普及。

三是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具有互动性,更容易和快速的接受反馈。不仅信息交流的主动性更强。大众们可以通过新媒体接收和反馈信息,通过新媒体可以更好地交流一些社会现象,得到更多人的关心和帮助。

四是内容多样性。新媒体有着庞大的资源体系,覆盖整个互联网,给广大人民更多的视角,体现新媒体更丰富的一面。新媒体样式创新更新迭代非常迅速,并且已经不再拘泥于固定端,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新媒体更多地从电脑转向了移动端,微博、微信、各类应用等,样式多样复杂并越来越适应受众的需求。

二、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是近些年新生的媒体形式,但它也是基于传统媒体的演变发展的,它抓住了传统媒体的弱点,利用互联网高效传播的优势,使得新媒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以快速发展,对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开放性

大多数新媒体都有发表言论的功能,可以通过多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其速度和体验是以前的传统媒体不可以比拟的,新媒体给人们一个发表言论的平台,实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流,但也因为一些新媒体平台没有设定发表言论的门槛。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流的真实性,而对新媒体信息可信性产生了危害。

(二)传播渠道多元化

新媒体不像传统信息那样单一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开放了更多的信息传播平台。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如博客、贴吧、微博、手机等进行信息共享,这种多元化的信息交流,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三)传播速度快

新媒体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传播速度快,并且现在的新媒体操作也趋于简单。在发送信息的时候,只需几步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快速的发布信息,能传到每个城市。并且事情的发生和传播几乎同步,这就使得新闻更具有新鲜感,更吸引人们的眼球。

三、新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新媒体的存在。改变了人们以往的交流方式,我们只需要电脑、手机等通信工具就可以实现快速的交流,许多人已经开始利用新媒体的环境。改变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但新媒体这种交流方式也是有缺点的,使我们交流的时候没办法看见对方真实的感情与情绪,可能由于某条信息的发送错误,产生一些误会,也有很多人利用新媒体进行欺诈。

由于新媒体发展突飞猛进,主要载体依托于移动设备,使得很多人过分的情感依赖于手机等移动设备,在实际生活中变得冷漠,甚至有“不要让你的孩子被手机带大”这样的宣传语来警示人们新媒体内容对我们有巨大的吸引力,但凡事应该懂得适可而止,不要让它影响了你现实的生活。

(二)新媒体对人们文化兴趣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人们开始采用电子阅读方式。根据调查报告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成人手机阅读比例达到52.1%,同比增长9.8%,并且我国人均手机阅读时间超过半小时。

人们阅读的大部分是微博、微信等软件,这里的信息具有丰富、全面、有趣,也有通过视频收看方式,传统的电视没有办法快进。并且总有广告的出现。通过网络观看有快进功能,还具有选择性。

(三)新媒体蕴含了巨大的商机

由于新媒体传播快、受众广、开放性、多元化的特性,使其蕴含了巨大的商机,催生了一系列的产业,直播、购物、各种交易平台等等。

四、结语

新媒体的社会价值日益展现 篇3

继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国际事件,华视传媒移动电视联播网成为大众高收视率媒体渠道后,国内的《年度体坛风云人物评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等重大事件中,华视传媒也成为独家地铁合作媒体。

华视传媒方面表示,希望通过有效的发挥自身媒体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大众对《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等社会价值活动的关注,进而将这一“寻找感动”的媒体年终盛事进一步发扬光大。

据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自2002年开始,每年一度,今年已经是第十年举办了。在过去九年中,《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通过与网络和平面媒体的合作,向全国观众推出了一百多位感动中国的人物。

华视传媒内部人士介绍,近年来,华视传媒不断关注社会公益事业,饯行企业社会责任感,以自身行动及广泛的媒体影响力,拉动社会对公益事业的关注。据介绍,华视传媒已连续三年成为中央电视台“体坛风云人物年度评选”活动的独家地铁合作媒体,这一典型事件代表了华视传媒对于关乎国家荣誉的重点体育赛事及体坛人物方面的深度关注,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其对社会公益事业关注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华视传媒也在2011年成为中国扶贫基金会2011年度战略合作媒体,以自身行动深度支持公益事业;2012年初始,华视传媒再接再厉,又荣膺2011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独家地铁合作媒体,充分发挥其作为传统电视媒体的第一补强媒体的优势。这不仅是华视传媒行使其作为新媒体行业领军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更是新媒体行业对社会公益事业、热点事件的反映敏感度大大提升的体现。

201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此次之所以选择华视传媒作为独家地铁合作媒体,一方面是基于华视传媒旗下的全国最大的地铁移动电视联播网具有强大的媒体影响力;另一方面更是对华视传媒地铁电视多年来对社会重大事件的实时报道过程中,有力的传播效果的进一步肯定。据了解,华视传媒地铁电视与其他户外电子屏有所不同,其独特的车载电视无限发射技术,使其独具新闻资讯类信息的实时转播权,因而在社会公信力上更具影响力,近年来对社会公益事件的进一步关注,更是为华视传媒媒体属性的凸显提供了有力保证。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先生,在评价华视传媒的媒体价值时如是说:“华视传媒的地铁视频媒体无处不在的媒体特性和即时性传播优势,是实现大事件传播过程中的绝佳新媒体渠道。”

新形势下媒体的社会责任研究 篇4

1 媒体的社会责任现状分析

1.1 世俗化和媚俗化共生

社会在不断发展,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监督者具有更为敏感的特质,因此,媒体会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下加快新闻报道的节奏,转而忽视了新闻报道所必须的真实性。对于新闻报道来说,真实是第一要务,其次才是即时性和可读性。如果失去真实性,即使新闻内容再生动,即时性再强,这条新闻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媒体恰好把这种轻重关系颠倒了。在报道过程中更注重以新闻内容的娱乐性来吸引大众,带着一种猎奇的视角进行新闻播报,这样的价值导向显然是不可取的。另外,还有很多媒体在报道过程中不注重新闻事件的来源,媒体之间互为信源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致使假新闻事故频发,这种现象也从侧面说明媒体正在失去其行业应有的坚守,逐渐流于世俗化。

1.2 越位与缺位同存

进行舆论监督是媒体的职责所在,但是,这个职责在履行过程中必须把握好适当的度,过于严格或者过于松懈都会失去媒体存在的实际意义,造成媒体的越位和缺位。在舆论监督过程中,有时候媒体会对新闻事件进行跟进报道或者持续曝光,但是媒体报道应当在秉持新闻行业客观报道的前提下考虑到潜在的社会影响和舆论导向,如果媒体将这种职能进行过分的使用,就会造成媒体的越位,进而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另外,在现今资讯爆炸的时代,如何找到有价值的资讯进行传递播报也是对媒体的考验。如果媒体在海量的资讯当中找不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转而播报一些无关痛痒的事件,致使应该被报道的事件缺乏关注和讨论,就会造成媒体的缺位。

2 媒体实现社会责任的途径

2.1 利用新媒体构建表达渠道

新媒体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悄然兴起,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使信息传递更加顺畅,视角更加开阔。过去的媒体主要是利用媒体的传播特性对受众进行选择性的信息传播,也就是一点对多点。但是,新媒体完全颠覆了这种信息传导方式,受众不再是资讯的被动接受者,基于社交平台或其他自媒体平台,受众可以变为信息的传播者,实现信息的交互传递,在传递的过程中建立起一个庞大的信息网,使信息资讯的传递效率更高,受众范围更广,对于信息的参与度也更高。新媒体所提供的信息交互平台是对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一种革新和颠覆,原来的受众掌握了信息传播的主动权,使得信息的传递和对信息的评价更加方便,而媒体的社会责任也将基于这一新的平台得到更好的实现。

2.2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

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也可以和新媒体进行合作,更好地承担其社会责任。在信息技术持续发展,以及资讯膨胀的时代,社会对于媒体的要求也更高。媒体必须具备更好的洞察力,发现新闻,同时还要提出有价值的观点,为社会提供发展的营养。但是,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相对单一,对于新闻的报道角度也比较缺乏多面性,使得新闻视角缺乏足够的深层讨论,对于探求真相,寻找新闻所暴露的深层意义更加困难。如果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彼此合作,那么,新媒体所建立的大量自媒体平台将会扩大新闻的传播范围,同时,受众还可以参与新闻讨论,建立多角度的新闻播报环境,使新闻事件更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2.3 媒体的自律与他律

媒体的主要社会职责就是传播新闻资讯,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但是,作为社会当中的一份子,媒体同样也需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其同样具有对利益的诉求。因此,媒体不仅要监督社会舆论,同时也要做好自我监督。确保媒体的行为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才能保证媒体报道的新闻客观公正。与此同时,针对媒体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应当继续完善,从法律上完善监督体系,使媒体在监督社会舆论的同时,其言行也能得到良好的监督。

3 结束语

新形式下,在媒体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应当深刻认识到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面临的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以媒体秉持的职责和操守进行新闻报道和舆论监督,真正发挥出媒体的正面作用。同时,媒体也应当与时代接轨,建立交互的网络播报平台,使新闻事件的播报具有交互性,进一步拓宽受众群体,使媒体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新闻报道,从而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职责,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服务。

摘要:媒体在社会当中具有传递信息、监督舆论、维护正义的作用。新形式下,媒体的从业环境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改变,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媒体不得不据此调整其工作方法。在新的环境下,媒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不变的。作为媒体,其有责任为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建立模范带头作用。文章对媒体的社会责任履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实现新形式下媒体的社会责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媒体,社会责任,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婷婷.新形势下我国新闻媒体社会责任解构与重塑[J].编辑之友,2013(6):82-84.

[2]程焱.新形势下媒体的社会责任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2.

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 篇5

2011-9-28

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是目前研究新媒体与社会管理、危机管理、网络舆情、新媒体技术的专业化研究平台。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经济加速发展、各项制度逐步完善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社会引发的新问题。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正是以此为出发点,以服务政府、服务社会为宗旨,着重研究的应用价值,通过致力于新媒体与社会的深入研究,为政府公共管理提供决策咨询和服务,成为党和政府应对新媒体尤其是危机事件的“思想库”、“信息库”、“人才库”。

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拥有强大的数据支撑和技术支撑。首先,中心基于上海交通大学有力的技术支撑建立,拥有信息获取、信息分析、访问控制等技术研究平台,能够系统地进行网络舆情的预警、监测与分析,提供权威的分析数据,为决策层全面掌握舆情动态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中心拥有4个庞大的数据库支撑:

(1)10年的中国网络舆情数据库;(2)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数据库;(3)中国形象海外报道数据库;(4)5年的中国舆情案例库。并且,该中心基础设置完备,硬件设备齐全,工作经费充足。

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秉承文理交叉、整合研究力量的思路,在整合交大人文艺术研究院、信息安全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等高端研究力量的基础上,围绕新媒体与社会相关研究方向组织跨学科、多层次、相对固定的研究成员,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国家级”的新媒体与社会管理研究团队。

目前,研究中心已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研究中心负责人谢耘耕教授获得2009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已研发出2套指标体系——“政府、企业舆情应对能力指标体系”、“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立足危机管理,业已形成300起突发事件舆情案例库,开通中心网络平台“舆情网”,并发布了《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社会舆情应对能力评估分析报告》、《2010年中国公民的网络表达与公共管理分析研究报告》、《2010中国微博报告》。

新媒体的发展及对社会的影响 篇6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

一、网络时代初现

据历史资料分析表明,古代人类仅能利用物质一种资源,主要使用打磨石器、弓箭、金属农具等人力工具,长期徘徊在农业社会。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近现代人类能够利用物质和能量两种资源,出现了蒸汽机、汽油发动机等动力工具,带动了人类社会机械化进程;电的发明,带动了人类社会电气化进程;第一台计算机诞生;晶体管研制成功;激光器诞生;第一块集成电路诞生;芯片的诞生,这四大发明又一次掀起了生产力的高潮。电子技术打破了传统器件与电路分离的观念和生产规模,集成度增长了数百万倍,而成本却下降了上万倍,使生产和整个经济活动由依靠资源和劳动投入转变为主要依靠知识、技术,并使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可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的普及,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工业社会正向信息社会转变,工业社会的物质文明正向后工业社会的非物质文明转变。

我们看到互联网正在将现实社会源源不断地“克隆”到新环境当中,从而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社会的各个方面。随着网络办公、网络贸易、网络银行、网络购物、网络社区、网络学校、网络医院等的兴起,互联网将前景十分诱人,网络经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将比电气化更广泛、更深远。

二、新兴的第四媒体

互联网络正以最快的速度向上飙升,并被誉为21世纪最耀眼的传播媒体。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召开的年会正式宣布,互联网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之后新兴的第四媒体。新媒体不但集文字、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于一体,而且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首先,从传播技术来看,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各种高新技术孕育了网络媒体的诞生,并伴随其成长。没有全球范围的互联网,没有高速运转的芯片,没有迅速扩展的宽带,没有成熟的数字压缩技术和存储、检索技术,便没有第四媒体;其次,从传播方式看,第四媒体不仅融合了以往各种大众传媒的优势,能从文字、图像、声音同时发送信息,而且还具有了各种大众传媒所不具备的特点:如跨时空性、可检索性、超文本性、和交互性等。过去,人们只能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现如今在电脑面前人们既可以读,也可以听,还可以看;特别感兴趣的信息,点击鼠标,就可以下载、录音、录像,还可以进行存储、整理、评说、复制、裁剪;并可以自由地调用和发送信息,更加接近自然的人际传播,使传播传媒带来的传播距离感大大减小。从第四媒体传播的功能看,它能使信息传播具有高速、高质、超量、多样化、超时空、超文本的特征,既可同步传输,也可异步传输,由于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传媒受时空限制的因素,变得随时随地都可以接收。网民可以通过网上大量的超文本链接,对阅读的进程方向和结果进行选择,也可以从网上存储的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查询,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这些是传统传播传媒无法比拟的。从传播的方向和机制看,第四媒体突破了以往大众传媒单向传播的模式,能使信息传播具有双向传播的特性。传统的三大媒体,无论形式如何多样,与受众之间也只是一种单向联系,受众只能看、听,最多可以通过电话交流,而网民则可以上网交流,发表意见,看法。这种被称为“交互性”是第四媒体最独特的特点之一。除此,第四媒体还突破了大众传媒使受众被动接受收信的局限,实现了受众驱动式传播,网民将在信息传播系统中逐渐占主导地位,网络多媒体必须千方百计地围绕网民的需求,因此有人自豪地说,第四媒体给予网民前所未有的主动权。

三、媒体与网络未来

当互联网络横空出世时,同以往历次信息技术革命的情形相仿:预言家们忙着宣告某某时代的终结;当广播出现时,有人宣布报纸时代的终结;当办公自动化设备出现时,又有人宣布图书的终结以及物质社会的来临;当互联网问世时,则有人宣布大众传播时代的终结。传统与高科技并存,是现时代的主要特征。高科技代表着未来的竞争实力,而延续传统却是人们追求自我價值及存在的心理表现。21世纪,是整合的世纪,是富有包容力的世纪。是多样性统一的世界。在整合的世纪里,人、组织、观念之间的连结处于不断有相互碰撞的动作发生。21世纪,是一个联结关系错综复杂,却有多元发展的世界。全球的互依共存正如火如荼的加速进行。我们的明天必定是互动的世界,“交互”、“互动”通过网络时代完全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同时,多元性的烈焰也正四处燃起,谁能在互依共存与多元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谁就将有机会赢得未来。

广泛的多媒体应用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正是由于其丰富多彩的多媒体的同步表现形式和直观灵活的交互功能,更重要的是可随心所欲在不同媒介之间的转移,并对事情以多方式表达,最大限度调动人类各种感官经验,获得更多更丰富的感官体验。随着网络、多媒体等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的扩充和生成,大众传媒和新闻工作者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也将发生彻底性变化;科学技术带给世界的发展变化是如此巨大,可能昨天还是一个概念,一个设想,今天一下子就变成了现实,有人甚至对传统的传媒方式和新兴的第四媒体多了一些担心和忧虑,为此有关专家做了结论性分析:

1.从技术角度说,新媒体的诞生不是淘汰以往多媒体,而是开拓、满足了新的需要,网络为大众传媒的生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2.从传播史角度说,新媒体的诞生对传统媒体往往具有包容性,各类媒体都有各自的特点,一种媒体要轻易取代另一种媒体是不太可能的;有人形容它就像天上有宇宙飞船、飞机,地上有奔跑的汽车、自行车一样,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用处,完全可以共存互补。

3.从专业角度说,大众传媒上网后,作为新闻信息发布专业机构的特点更为突出。为此专家也指出,传统媒体要想适者生存,必须建立一种积极的态势,即向智能型新闻机构转化,以全方位数字化为标志,培养数字化记者。

4.从带照像机或模拟摄像机的记者到现在的“双枪将”,DC+DV.信息通过互联网的实时传送,新闻名副其实地让人们在事件发生的同时了解到异域的新动态,地域,空间已经不再对人类构成障碍了。电视媒体即将从过去的那种独有专有技术人员(新闻记者)的体制下解脱出来,DV进入家庭,计算机的普及都为普及百姓自己动手制作电视节目提供了物质上的可能,以后人人都是记者、导演、演员、是作家、是歌手……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管理新途径 篇7

一、新媒体对社会管理的影响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改变了过去从上而下的单一的传播途径, 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摆脱原来的无声状态, 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 形成社会舆论。

新媒体在信息的传播、扩散和舆论的聚合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尤其是微博的迅速崛起, 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具有发散性和不可控性。微博的发展, 使得社会话语权越来越从上向下转移, 从政府向公众转移, 从传统媒体向社交媒体转移。微博创新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方式, 给了所有人一个说话的空间, 加快了信息在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

手机超越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 增强了新媒体发展对于社会舆论的影响。手机上网的普及给网民带来新的舆论空间的同时, 也给社会管理带来更大的压力。手机的便携性使得网络资讯和网民意见能够迅速传播, 大大缩短了信息传播和接受时间差, 加大了政府对网络信息调节和控制的难度。

另外, 微博等新媒体的普及和发展, 也给社会监督提供了便捷有效的途径。新媒体为公众的社会监督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新的技术。一旦经过新媒体的传播, 举报信息就会向所有的网民公开, 网民的支持是社会监督重要的群众支持, 而网民的强大力量是推动监督进行的强大动力。由此可见,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社会管理开始面临新的挑战。

在此情况下, 政府应该重视和善用新媒体这个平台, 整合媒体渠道。因此, 政务微博、网络发言人制度应运而生, 成为政府应对挑战、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

二、政务微博

政务微博是政府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工作方式、增强行政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方式, 也是政务信息公开、增强社会监督、树立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 通过新浪微博认证的各领域政府机构及官员微博已经达到近2万家, 其中政府机构微博超过1万家, 官员个人微博近9千个。在地域上已经全面覆盖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目前, 政府部门开通实名认证微博已出现燎原之势。1

政府职能转变是政务微博发展的政治环境。在二十一世纪, 政府不再仅仅是承担着单一的管理职能, 服务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能。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恰好为政府职能的转变创造了良好的媒介环境。新媒体环境既对政府加强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也为政府创新管理模式、实现职能转变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和媒介平台。

政府开通政务微博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目前, 政务微博的作用主要有三个, 一是政务工作信息发布、传达功能, 二是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功能, 三是为网民提供舆论监督平台功能。政务微博为政府提供了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的的网络平台, 也为公民提供了社会监督的便捷途径, 可以说是政府服务和管理手段的重要创新。

虽然政务微博如雨后春笋般繁荣发展, 但一些政务微博的内容和质量却不能令人满意。一些微博常年不及时更新, 大有成为摆设之嫌疑, 还有一些微博关注的多为旅游、美食等信息, 完全违背了政务微博应有的职能。可见, 目前, 政务微博在机制建设、管理、文风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如何规范政务微博, 使其真正成为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有效平台, 是政府利用微博进行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要建设好、管理好政务微博, 政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重视政务微博的建设, 完善政务微博建设和管理机制, 建立熟悉新媒体特征、有政治传播背景、善于同媒体和公众沟通的专业的微博管理团队;二、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 注重信息的及时发布和言辞准确, 坚持政务微博的政治性、严肃性的同时又不失亲切性;三、注重与网民的互动和沟通, 及时解答网民的问题、回应网民的质疑, 不仅做好管理者, 也要做好倾听者和服务者;四、微博管理者要牢记自身使命,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政治立场, 善于对网络舆情“察言观色”, 监测舆论走向, 预防网络暴力和网络民粹主义;五、建立网络应急机制, 面对重大突发事件, 要及时做出反应, 冷静理智, 积极传达信息, 发表态度, 安抚民情, 确保时刻处于主动, 避免陷入被动状态。

三、网络发言人制度

网络发言人制度是政府在新媒体环境下工作方式的又一创新。网络发言人制度是政府为进行充分的信息公开、广泛听取民意、接受社会监督、引导社会舆论所建立的网络行政制度。网络发言人实际上是在网络平台上建立的沟通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桥梁, 其作用是发布政务信息, 引导社会舆论、回应网民诉求, 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网络发言人制度其实是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网络上的延伸。发言人是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者, 承担了向公众传达政府信息、向政府回馈社会舆论、规范舆论秩序、引导舆论走向的重要作用。

在微博影响力不断增加的今天, 虚假微博盛行, 极易引起社会恐慌、扰乱社会秩序。而网络民粹主义抬头也成为危及社会管理的重要因素。我国网民文化和媒介素养水平不一, 尤其是一些年轻人极易受到非理性情绪的影响, 通过语言暴力、人身攻击、煽动话语等方式在网络上传播不良情绪, 煽动网络暴力。在此情况下, 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 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传达政府态度、平息网络民愤、安抚网民情绪、引导网络舆论显得尤为重要。网络发言人的职能不仅局限于维护有序的网络秩序, 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平息网络民愤, 阻止网络暴力延伸到现实世界中, 防止社会暴乱和社会冲突。

目前, 我国的网络发言人制度还处于初建状态, 机制建设还不完善。但是考虑到中国庞大的网民数量, 以及近年来出现的由于网络传播而造成的危机流言, 完善政府发言人制度势在必行, 这是政府应对新媒体挑战、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重要举措, 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工作效率、树立良好政府形象、密切政群关系的必然要求。政府应该重视网络发言人制度的建立, 选用有丰富经验, 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媒介素养, 善于和媒体、公众沟通的发言人。网络发言人通过及时与公众和媒体进行交流、密切关注网络动态来建立畅通有效的政治网络环境, 维护网络秩序, 加强社会管理。

四、小结

利用好新媒体是政府在“自媒体”时代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我国政府利用新媒体进行社会管理还处于萌芽阶段, 还存在制度建设和实践经验的不足。

鼓励公众广泛参与, 尊重公众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 完善信息发布制度, 建立长期有效的信息公开机制, 加强政府和群众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做好倾听者和服务者, 通过参与社交媒体强化舆论监测, 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净化网络舆论环境, 是政府利用新媒体加强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政府只有利用好新媒体, 才能占据舆论的制高点, 才能对社会舆论进行有效的引导, 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参考文献

[1] .方兴东、张笑容、张静.中国微博发展与社会对话新机制的形成[J].现代传播.2012, (6)

[2] .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2012

[3] .刘鹏飞、潘宇峰.新浪政务微博报告[R].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2011

新媒体的社会责任 篇8

关键词:新媒介环境,广电媒体,社会责任

1、引言

2012年12月4日清晨, 澳大利亚“2天调频”电台主播格雷格和克里斯蒂安分别冒充英国女王和英国王储查尔斯, 通过医院护士萨尔达尼亚将电话转接给王妃凯特的私人护士, 并询问凯特情况。电台稍后播出了完整的通话录音, 称这是“史上最大的王室恶搞”。通话录音随后在网络广泛传播, 许多报纸还刊登了文字记录。事后, 转接电话的护士萨尔达尼亚被发现死于住所, 警方基本确定为自杀。萨尔达尼亚死讯传出后不久, 无数网民对电台及主播予以谴责和声讨, 最终两名主持人停职。

2012年11月24日, 干露露母女在江苏教育电视台录制竞猜节目《棒棒棒》时大爆粗口, 有关视频在网上流传, 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针对这一事件, 11月29日, 国家广电总局作出了停播整顿江苏教育电视台的决定, 指出其违反国家有关宣传管理规定, 致使恶言丑行在网上传播, 放大了丑恶现象, 违背了媒体职业道德, 败坏了媒体形象, 社会影响极为恶劣。同时指出, 该频道擅自变更节目设置范围, 大量播出非教育教学类节目。根据《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第五十条,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违规处理办法 (试行) 》第八条、第九条等规定, 给予江苏教育电视台自2012年11月30日零时起停播整顿的处理。

在媒介技术不断发展和媒介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 广电媒体的传播已经彰显出媒体数字化、传播网络化、市场国际化等特点[1]。广电媒体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高收视率和高关注度也是用心良苦。然而, 上述东西方的事例警醒我们, 在加快脚步的同时, 也要走好脚下的路。媒体职业道德和媒体社会责任是广电媒体需要永远牢记的准则, 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效益。

2、当下新媒介环境分析

早在20世纪20年代,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李普曼就提出, 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 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 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 (即拟态环境) , 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 即“主观现实”。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 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 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 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2]李普曼的观点启发我们, 在外部的客观世界和我们头脑中的世界之间, 还有一个世界, 主要是通过媒体营造的。人们了解世界的方式, 绝大部分是通过媒体报道和新闻信息获得的。

今天,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媒介领域不断扩大, 媒介环境不断更新。以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数字新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应运而生。在具体分类上, 出现了门户网站, 搜索引擎, 虚拟社区, RSS, 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对话链, 博客/播客, 维客, 微博, 网络文学, 网络动画, 网络游戏, 电子书, 网络杂志/电子杂志, 网络广播, 网络电视, 手机短信/彩信, 手机报纸/出版, 手机电视/广播, 数字电视, IPTV, 移动电视, 楼宇电视等多种形式。[3]今天的媒介环境不再是报纸、广播、电视这三大传统媒体三足鼎立三分天下的时代, 传统媒体为适应新媒体的挑战和媒介竞争的格局, 已经积极与新媒体进行融合, 广电媒体的传播呈现出媒体数字化、传播网络化的新局面。而从更广的层面说, 每个受众都可以通过网络论坛、社区、博客、播客、微博等诸多平台成为传播者, 媒介的概念、定位和社会责任也发生着极大变化。这样的变化依托于一定的基础和前提, 这个基础和前提就是网络虚拟空间的赋权。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广泛性消灭了地域的界限, 人人都可以参与到平等交流的虚拟世界之中。尤其是微博等自媒体的出现和发展, 网民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意识。依托网络新媒体, 以微博为代表的“微力量”吸引了广大民众乃至社会名流、媒体人和政府机构的参与, 网络虚拟社区的公共舆论空间得以进一步扩大, 话题集聚能力得以显著增强, 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的互动影响力得以显著提升。此外, 近年来随着手机的普及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手机网民的人数大量增多, “随手拍”的即时实时报道形式成为常态, 通过人际传播、传统媒体、互联网的融合, 移动互联网也成为了网民了解社会事件的主要力量。如上文事例, 江苏教育电视台的节目虽未在电视播出, 但相关视频通过网络的广泛传播, 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最终导致了电视台的停播整改。而广电媒体应该从中吸取的教训是:坚守住节目的定位和底线。一味地媚俗和追求节目效果反而会断送了节目的生命。尤其是在“人人皆可成为传播者”的今天, 广电媒体录制或播出的节目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平台会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广电媒体更要坚守住社会责任, 以自身的人文关怀去为受众服务, 以适应社会各方的监督, 做出优秀的节目品牌。

3、新媒介环境下广电媒体社会责任的构建

媒体的社会责任论最早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 (哈钦斯委员会) 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其代表著作为《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该理论主张媒介的自由不是绝对的, 自由伴随着一定的义务。其主要原则有: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 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 不能煽动社会犯罪;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该理论源于传播事业高度垄断引起的矛盾和传播内容低俗化引起的社会道德和文化的堕落。

着眼于当下的新媒介环境,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不断融合, 媒介的力量更加强大, 但这种力量又被不断地分散, 因为受众的自主性、自由度和参与性也在不断增加。所以, 广电媒体不能只满足于提供信息和娱乐给受众, 而更应该坚守自身的社会责任, 为受众提供一个理性健康的传播渠道和平台。

李普曼的“拟态环境论”告诉我们, 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广电媒体在节目中造假或者对节目中出现的错误价值观及低俗恶俗内容不进行引导, 甚至进行炒作, 会在受众心中留下一种不良的“拟态环境”。如果这种影响力范围足够广, 力量足够大, 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一味追求收视率只会吸引一时的眼球, 而结果却会是腐化堕落甚至消亡。如事例中, 江苏教育电视台节目主创人员仅仅将媒体理解为一个平台, 而没有真正意识到媒体营造“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 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平台能够将它传播的任何事物或宣示的观点无限放大, 使之完全超出其原有的意义范畴, 甚至成为某种社会风向标的功能。自动地放弃了“把关人”的功能, 是对媒体责任的推卸和逃避。

媒介社会责任缺失导致节目停播整改不是没有前车之鉴。2010年6月, 部分相亲节目的热播在收获收视率和经济效益的同时, 出现了嘉宾身份造假、炒作低俗恶俗内容、触及社会主流价值观等问题。6月9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节目的管理通知》以及《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两份文件, 明文规定“严禁伪造嘉宾身份, 欺骗电视观众”、“不得以婚恋的名义对参与者进行羞辱或人身攻击”, “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 6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两篇评论, 批评部分相亲节目低俗化、严重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后《新闻联播》发表评论表示媒体要切记社会担当, 《焦点访谈》等栏目更是以专题的形式, 批判“混淆是非善恶、宣扬不正当婚恋观”的相亲节目,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 相亲节目得以停播整改。

2011年10月21日广电总局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 (简称《意见》) , 《意见》提出:婚恋等七类节目将被限制;同时规定各卫视频道在晚上7:30~10:00的黄金时间, 每周娱乐节目不能超过两档;每家省级上星卫视必须设一档道德建设类节目;全国每年选秀类节目不超过10档, 类型不得重复。虽然限娱令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整治了电视节目出现的低俗、炒作、泛娱乐化等不良现象, 约束了电视节目的畸形发展。但是, 电视节目要持久健康发展, 根源还是取决于媒介自律, 取决于广电媒体自身社会责任的构建。一方面, 节目需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 节目需要注重自己的品牌, 以做精英节目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而不是去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和窥视欲。

归根结底, 广电媒体自身社会责任的构建是为了维护媒体的公信力。媒体公信力是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它是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 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 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广电媒体负有正确传播社会价值观的责任, 这种对于社会责任执著的坚守态度就是媒体公信力的来源。在新媒介环境中, 受众群体更为广泛而多元化, 广电媒体应该努力成为社会中正义而阳光的代言人。

在我国, 广电媒体具有政治属性和市场属性两重属性, 必须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把持平衡。广电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媒介的重要社会地位使得它能够对社会施加广泛的影响, 这其中媒介社会责任的构建不容逃避。媒体既要为受众服务, 帮助人们了解、把握自己的生存环境, 又要对所传达的信息进行解释, 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做正确积极的引导。在传播知识、文化、价值与行为规范时, 要坚持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在为大众提供娱乐时, 不能一味地为提高收视率而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和猎奇心理, 而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这些都是媒体应该牢记并遵守的社会责任。

媒体的社会责任要靠每个媒体工作者去落实。媒体要负起社会责任, 离不开媒体从业人员的努力。公众对媒体从业者的基本要求是提供真实客观全面公正的信息。对媒体工作者而言,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 社会责任都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媒体不同于企业, 它的产品不能只关注商品属性, 而更要关注它的社会属性。不颠倒是非、不恶意伤人、不见利忘义, 这些不仅是媒体和媒体人应该恪守的基本准则, 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坚守的道德底线。[4]

参考文献

[1]广电媒体如何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 《新闻与传播》第70页, 2012年第11期

[2]李普曼著, 林珊译.《舆论学》, 华夏出版社, 1989年版, 第5页

[3]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新媒体

新媒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简析 篇9

1新媒体的特点

1) 互动性。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一个标志性的特征就是互动性, 它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限制, 实现了信息传播者、信息接受者之间的双向互动, 甚至二者的身份可以互换。在经济发展领域具体表现为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双向互动, 根据物质需求的不同, 在新媒体环境下消费者和生产者完全可以实现身份的互换, 这就赋予了人民大众多样化的权利, 更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动态式发展。

2) 信息碎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 人们对于物质、娱乐、时间等的需求越来越碎片化, 新媒体信息碎片化的特点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 人们的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 并且改变着人们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3) 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报纸、杂志等传统的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时往往是单向的, 如果受众需要进行信息反馈, 只能通过写信、打电话等途径来实现, 信息的传播存在滞后性。而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渠道, 人们可以利用网络通过微博、论坛、贴吧等多种途径进行信息的反馈, 而且能保证信息传播的即时性。这对于行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4) 开放性。基于网络环境的新媒体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信息共享性。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 每一个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的信息都是隐匿的, 人们可以自由的发表信息和言论,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环境下的新媒体自由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对于经济发展来说, 这加剧了行业之间的竞争, 使得信息成为了企业之间竞争的关键, 同时也给危机的出现埋下了隐患。

2新媒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 给市场与目标受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带来便利。在信息时代, 新媒体开放性、交互性、信息传播渠道多样性等特征给经济市场与目标受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带来极大的便利, 信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 消费者无时无刻不处于经济市场各类产品和服务信息的包围之中。这就使得经济体通过新媒体途径实现了与消费者之间的长期信息通畅, 帮助其更快速、 更准确地获取消费者市场信息, 进而帮助企业等社会经济组织及时调整经营管理战略, 制定以提升自身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发展规划。同时, 为了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树立良好的形象, 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很多经济体都开始利用新媒体平台来开展品牌宣传、网络推广等经济活动, 通过新媒体直接向消费者推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从而直接获取经济效益。

2) 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 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开始在网上开展,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网购。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微信、淘宝等客户端成为人们进行网络购物的最佳选择, 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主要是因为在进行网络购物时人们只需轻点鼠标而不是现金支付就可以完成账务支付, 也免去了上街购物时的辛苦, 方式更加便捷, 大大激发了人们的购物欲望, 可以说网购是消费者的福音。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 人们只需通过手机动动手指就可以完成网络购物。由此可见, 新媒体的出现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电子商务等行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3) 带动电子商务等行业的经济发展。如前文所述, 新媒体的出现以及网络的普及和广泛应用给网络购物带来了契机, 这就给网络购物相关的行业如电子商务、物流等行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 随着新媒体产业的不断扩张与快速发展, 电子商务、 网络服务、物流服务、经营推广等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电子商务和物流服务, 网络购物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从事电子商务行业, 其涉及的领域和类型也越来越丰富, 并且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催生了新媒体经济。新媒体的发展及其在各行各业的渗透催生了新媒体经济这一新型经济发展形式的产生。它主要基于新媒体环境的开放性和互动性, 以新媒体经济终端为媒介进行经济信息的传播, 同时也增加了信息的互动性。同时, 新媒体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中的设备成本, 人们发布和传播信息的成本被大幅降低, 而且对数据处理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就给新媒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便利, 推动新媒体经济朝着信息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转型。

新媒体的出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基于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独特优势, 它不仅给市场与目标受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带来便利, 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 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要: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对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新媒体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探讨了新媒体的特点, 进而对新媒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经济,发展,影响

参考文献

新媒体新闻的演变与社会舆情表达 篇10

一、新媒体新闻的演变

(一) 新媒体的产生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领域, 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 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人类历史发展中, 信息传播最初经过肢体、口头、文字、电子以及网络几个阶段, 传播载体先后发生改变, 从最初的纸质媒体、电视广播媒体逐渐发展到当前的新媒体。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互联网逐渐进入千家万户,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新媒体的诞生, 集合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其在理念和表现形式方面都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新媒体的出现是一次伟大的创新, 不仅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提供了便利, 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闻信息质量。通过新媒体, 人们可以更加自由、便捷地了解新闻信息, 获取自身所需要的资源, 这对于资源优化配置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二) 新媒体传播特点

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而言, 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改变, 以往媒体消息传播主要依靠报纸、电视和广播, 而新媒体则是基于互联网, 通过网络传播、手机传播和互动电视传播信息, 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新媒体出现不久, 以其独特的优势特点受到人们的青睐, 并在科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同时获得前所未有的进步。[2]新媒体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互动性强。新媒体信息传播主要是通过网络传播, 所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大大拉近了消息发布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距离, 推动了地球村的发展。通过网络信息传播, 人们对于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获取更加便利。第二, 即时性强。新媒体信息传播, 赋予了新闻即时性特点, 新闻信息传播速度更高效, 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 人们就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新闻的具体发生情况。在当前信息时代下, 很多大型新闻消息均是通过新媒体传播, 如微博、贴吧和论坛等网络平台, 可以同读者进行互动交流, 为社会舆论的产生提供了空间。第三, 开放性强。新媒体主要是基于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 所以在消除传统媒体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同时, 也大大拓宽了新闻传播渠道。 以往新闻更多的是由政府部门控制, 这对于新闻的真实、可靠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新媒体则进一步消除了这种局限, 可以更加自由地获取新闻信息。

二、新媒体新闻的社会舆情表达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新媒体新闻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在社会舆情表达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新闻只能通过新闻发布机构和政府部门发布, 新闻受众并不具有信息选择性, 不能将信息反馈给信息发布者, 受到极大的限制。[3]

在新闻传播中, 受众对于新闻的需求更加多元化, 在传统的新闻难以有效满足受众需求的情况下, 新媒体新闻应运而生。[4]新媒体新闻传播中, 受众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 同时将信息反馈回去, 并且传播更加广泛, 影响社会舆情表达。新媒体新闻由于自身特性, 交互性较强, 在互动交流中形成社会舆情。这种社会舆情通过微博、 论坛、贴吧等网络平台上进行传播, 从而引起更多受众对新闻的关注和交流。

尤其是近些年, 新媒体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微信和微博等新媒体的快速崛起, 致使人们身边很多新闻消息被曝光出来, 在网络平台上获得的关注和交流, 从而形成舆情。例如, 网络上郭美美炫富、叶良辰事件, 均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 从而形成更加广泛的社会舆情, 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正是这种网络和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 使社会大众有了极大的参与空间, 而且参与方式和渠道区域多样化,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舆情表达。

三、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新媒体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大众新闻获取的方式和渠道, 在提供便利的同时, 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新媒体新闻的演变和发展, 对于社会舆情表达而言, 产生了更大的推动力。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一种新兴媒体逐渐衍生出来。较传统纸质媒体而言, 新媒体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 在新闻信息的发布和信息反馈、互动中, 效果更加突出。新媒体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网络媒体, 无论是在新闻发布还是传播中, 网络媒体的时效性特点较强, 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了解到新闻消息。近年来, 新闻媒体移动化的发展, 使网络新闻交互中的社会舆情表达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新媒体不仅可以以多种方式来传播新闻信息, 还可以进行现场直播, 其新闻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均是传统媒体所不能媲美的, 它赋予了社会舆情表达新的内涵。由此, 本文主要就新媒体新闻的演变与社会舆情表达展开分析, 客观阐述新媒体在社会舆情表达方面所突显的价值。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演变,社会舆情表达

参考文献

[1]党路源.新媒体新闻的演变与社会舆情表达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16 (19) :6.

[2]卢胜南.新媒体新闻的演变与社会舆情表达研究[J].科技传播, 2015, 17 (9) :105-106.

[3]刘华欣.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机制的传播学解读[J].新闻知识, 2013, 22 (3) :10-12.

如何达到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新境界 篇11

沟通和交流模式的改变

沟通和交流是人类文明产生、思维碰撞、情感维系和营销传播的基础。所谓沟通就是一种在个体节点之间的说听互动。人们通过交流表达思想、情感和观点,通过倾听增进理解或接收知识,通过交流和互动产生共识、形成合力。沟通和交流是驱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生产力。

人们之间的信息传播和沟通模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一人在台上讲,众人在底下听。这种模式从传播理论上被称之为“广播”式(broadcast) 的信息传播模式。例如我们所熟悉的电台、电视、报纸、杂志、上课、报告会、新闻发布会等均属此类。

第二种是,预设话题,大家轮流上台发言,允许台下听众提问或发表评论,这种模式在理论上被称之为“论坛”(forum) 或“互动”式(interactive) 的信息传播模式。

第三种是,许多人聚集在一起,没有规则,也不预设话题,完全根据兴趣让大家自由地交流,七嘴八舌、各说各的,随便讲、随便听。此种模式往大了说叫“民主”(democracy),在专业上我们将它称为“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或从营销信息传播的角度我们将其称为“由消费者构成的媒体”(CGM,consumer generated media)。

在传统的媒体和技术环境下,由于信息的传播受到诸多限制,那种“被广播”的信息传播模式令受众生厌;那种论坛式的信息传播模式互动和沟通不可能太充分;那种大杂院(广场式)的聊天模式,人群的规模不可能太大,信息传播的速度不会太快。

但是,今天我们所面对的技术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了。以微博、微信、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改变了人类社会以往的社群沟通、人际交往和信息传播模式。信息将由原来的由一人(一点)生产然后被多人(多点)倾听(或观看),发展到由多人生产且被多人观看。将原本由点到面的广播式信息传播过程,发展到面到面的互动传播过程。

在这类基于网络和电子新媒体的社群沟通中,议题和内容不再由“主流意识”或“权威观念”主导,而是由用户自发生成信息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赋予每个人以创造、加工、传播和接收信息的权力,且参与人群的规模和传播的范围不受任何限制。置身于社会化媒体环境中,人人都有发布信息、传播信息、分享情感/知识、选择性接收信息并影响他人的能力。

现阶段的社会化媒体包括:社会关系网络、观点/视频/照片的网络分享、合作词条、新闻共享、内容推选、兴趣(情感、知识、信息等)分享、聊天等,其表现形式为微博(如新浪、腾讯微博、Twitter等)、社交网络(如开心网、人人网、MySpace、Facebook等)、视频分享(如优酷、土豆、YouTube等)、网络社区(如天涯、百度社区等)、微信等。

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创造、发布、接收、筛选、放大(评论)、再加工、再传播(转发)信息的环境。公众从信息传播的受众变成了信息产生、接收和再传播的主体。

社会化媒体的核心价值是:情感分享、自我表现和社会认同。

社会化媒体的信息传播机制

以网络和电子技术为主体的社会化媒体构建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和传播形式。以微博(Micro-Blog) 为例,推特 (Twitter) 首创了一种“另类”的信息沟通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们可以随意地进出(登录)、发言或倾听。一旦你登录进来,系统就会按时间顺序记录下你所讲过的话和关注过的话题,有人称之为个人微博的“时间轴”。人们可据此寻根溯源、搜索信息和任意传播。如果你的某个话题(或观点)引起了其他人的关注,他就可以加入你的微博圈并参与讨论。一旦有人加入了你的微博圈(成为你的粉丝群,followers),那么你的时间轴和他的时间轴就会完全重合,不但他可以了解到你更多的观点,同时他关注的话题也将进入你的视野。

人人平等、随意沟通、充分交流这是一种从面到面、爆炸式的信息传播模式,不但速度极快,而且人群的扩散不受地域和空间的限制。这种信息传播的形式、规模、速度和影响力是以往任何一种媒体很难比拟的。

与以往的网络信息传播形式相比,微博有着明显的优势。相对于博客而言,它篇幅更短,仅限140个字符,更符合当代人碎片化、浅阅读、娱乐化的生活习惯。而且它可以通过手机发布,更为方便,更加随时、随地、随意。相比以往的手机短信 (SMS,short message service)和电子邮件群发功能而言,它不需要指定任何对象、没有任何费用发生、可更大规模地传播。相比网络聊天室或论坛而言,只要有共同兴趣,就可以随意进出、关注或参与(无需聊天室主人的确认),更方便、更具随意性、更具社会化意义。

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将人们从传统观念和束缚中解脱出来,放大了人性原本自我表现、爱秀(show) 爱晒 (share)、张扬个性、渴望获得社群认同(或尊重)的一面。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人们的观点、语言和思想不受任何约束,言语不需墨守陈规,交流无需受制于师长、权威和教条,也不用担心没有施展的平台和余地。一个好的观点(噱头)在网上会向原子的布朗运动一样到处乱窜,很快被发现并迅速扩散,得到有共同兴趣社群的认同和尊重。

闪光的观点一定会得到充分肯定,绝不会被埋没,给一点阳光就会到处灿烂。这正是社会化媒体受到普遍欢迎的重要原因。

社会化媒体的群聚效应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人际交流,就像参加一个超大型的聚会 (party),许多人聚集在一个大院中聊天,人人都有发表讲话、插话、点评、选择对象和选择性倾听的权力。由于人群个体之间在性格、想法、价值取向和背景上的不同,沟通多了就会产生分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久而久之,有共同特点的人会慢慢聚集起来、重新组合,形成一个个具有明显兴趣、特征和个性的利益群体,并相互影响。这就是社会化媒体的群聚效应,或称聚合效应。

这些重新组合起来的小群体有着鲜明的特征和个性,所涉及的话题也具有明确的主题,而且会像滚雪球一样,话题越聊越多,群体越滚越大、越滚越实。这些群体往往是以某个人以及他/她所代表的价值观和利益群体为核心的,即群体中的意见领袖 (Key Opinion Leaders)。例如,姚晨的微博,原本是基于对某个天资不够完美的小演员却朔造出了一个个独具特色、鲜活的电视剧形象而起的网民群体,随后越聊越大,话题越来越多,涉及到人生、婚姻、社会、爱心、感恩甚至非洲难民、饥荒问题等。由于关注度上升,广告收入和片酬均直线上升。又如,某个演员由于嫁给了一位马来西亚华侨,从夫家探亲回来,在微博上发了一些在外看到的轶闻、趣事、美食等,结果很快被一些有类似经历者看到,纷纷参与、附和、评论或转发,群体迅速扩大。内容涉及到东南亚一带的风景名胜、民俗人情、小吃美食、热带水果、燕窝、化妆品的价格等。此举不但导致该演员的关注度和所演的电视剧收视率增加,而且还引发了部分境外旅行社、餐饮业、农副产品渠道商和一些其他相关商家的关注。

这种以共同兴趣和价值观而聚集的网络群体,极具商业价值。相对于传统门户网站而言,它们的兴趣点更鲜明,黏着度更高,联系更紧密、更主动、更具个性和互动性。

社会化媒体的群聚效应为未来企业的精准营销奠定基础。

捕捉大数据时代客户群体的数据影像和特征图谱

有共同兴趣的消费者聚集对企业的营销传播策划来讲非常重要。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利用某些特征群体共同关注的主题和事件展开营销,从而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购买决策,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抓住群体的兴趣点、顺势而为是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基础。由于这些群体都是在沟通和交流中自发形成的,人们在聊天(发言、倾听、共鸣、接茬、转述、分享、自娱自乐、自我表现)中,形成了一道道人群沟通和社群交流的轨迹,有着明确的特点和代表性的标签文字。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分析和捕捉这些群体的数据影像和兴趣图谱,有针对性地展开营销策划。

如果某些网民群体与企业产品预定目标客户群体的某些特征大致重叠,企业就可以利用各类分析工具去捕捉目标客户群体特征,利用这些群体关心的话题来引发他们的关注,通过互动诱导潜在客户对其产品特点或品牌特征的关注。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数据时代”。各种各样的社会化媒体和大数据分析工具为企业精准营销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Qmee网站绘制的一张2013年的信息图上显示,在一分钟内:Facebook增加350GB数据、增加新帖子246万;Snapchat分享照片10.4万张;Twitter发“Tweets”27.8万则;Flickr照片浏览2000万次;LinkedIn职位搜索1.1万次;亚马逊销售8.3万美元; YouTube增加72小时视频。这些海量的信息时刻在向外界展示着消费者和客户群体的兴趣爱好和喜怒哀乐。对这些信息的捕捉和分析,构成了大数据时代企业展开在线客户消费行为分析和精准营销的基础。

与现实生活的私密性相比,在网络世界网民的浏览行为和喜好几乎是透明的!例如,我们的电脑或手机中充满了Cookie(一种用于客户浏览行为分析的工具)等,时时刻刻都在记录着我们的浏览行为和兴趣特征,为企业描绘出了一幅幅真实且具个性化的数据影像,成为开展客户行为分析、数据挖掘和营销策略制定的基础。

这种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具有系统自动获取信息和3V(海量(Volume)、多样化(Variety)和高频率(Velocity))特征。相对于传统的问卷调查和样本统计方法,它更真实、更准确、更可靠。在此基础上展开客户分类和数据挖掘,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出群体特点,捕捉目标群体数据影像,描绘消费群体的兴趣和关系图谱,了解客户的行为特征和价值取向等。

Netflix是全球最大的在线付费视频、在线影碟租赁提供商,通过大数据对用户习惯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发现:喜欢观看1990年BBC版本《纸牌屋》的观众,同样是著名导演大卫·芬奇的拥趸,而且还是奥斯卡影帝凯文·史派西的忠诚影迷。Netflix公司从用户的兴趣和爱好出发,找到了某些用户可能的共同需求,进而提供相应的产品,一举而红。

《纸牌屋》在中国也大获成功,但是我们发现,2014年3月2日的数据显示,《纸牌屋》第二季在百度指数总趋势上已经与由乐视网出品、吴宗宪担纲监制的《光环之后》基本相当,而在百度指数移动端趋势上则被《光环之后》超过近一倍。

《光环之后》的成功依然是大数据与用户兴趣的结合。数据分析发现,有超过70%的用户喜欢宫斗题材类型剧,近九成网民都喜欢关注娱乐话题,最后确定了“娱乐圈版女人的斗争”选题。监制吴宗宪、演员王思佳、黄仲昆、利菁、林利霏等是通过用户反馈数据选择的。拍摄过程也根据用户反馈数据调整,例如剧中第一集结尾杨老板饭局上,琳达的红色装束,以及菲菲脱内裤暗示的拍摄角度等。营销不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出击、与用户共同创造价值。

再拿海尔创造性推出的“无尾厨电”系列产品来说,海尔邀请北京优捷信达公司利用舆情检测工具为其在网上捕捉潜在客户群体的兴趣爱好和行为特征。很快一幅幅清晰而又鲜活的客户影像和兴趣图谱跃然纸上,它包括客户群体特征、数据标签、地域分布、关心或感兴趣的话题、共同特点和兴趣爱好、价值取向,以及出于何种原因才会联想到厨房电器等。为企业了解客户、利用社会化媒体展开精准营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I's 组合——构建社会化媒体营销传播的基础

企业社会化媒体营销的一般方法:分析与产品相关的某些特定客户群体特征;在公共平台上释放感兴趣的话题吸引他们的注意;通过互动诱导客户对产品功能或品牌特征的关注(如图1)。

由于社会化媒体的草根性,决定了资金、实力和投放规模等传统营销传播要素不再是决定营销效果的唯一基础,注意力成为企业营销竞争的重要资源。

为了抢夺公众的注意力资源,企业的营销传播方法一定要创新和发展。要分析目标客户群体的特征;投放有趣味性的话题来吸引市场和公众的关注;要在营销传播中展示产品(或品牌)能够为消费者/客户带来的利益和价值;推出的营销传播策略要在思维、方法和形式上创新;鼓励客户的参与、体验和互动,通过互动诱导公众对产品功能或品牌特征的关注;也可借用一些公众高度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话题来获取公众的注意力;必要时还要以网络为枢纽来整合多种媒体和工具展开营销传播。我们将其归纳为社会化媒体营销环境下的“6I's”营销组合模式:

趣味性 (interesting):趣味性是引发客户关注和获取消费者眼球的前提,一个没有趣味性的话题,即使有再多的投入也很难引起市场和公众的关注;

价值性 (interests):价值性是影响客户选择和购买行为的关键因素,只有通过营销传播让消费者看到(或感受到)该产品能够为自己带来的利益和价值,人们才会乐意掏钱购买;

创新性 (innovation):要出新招、出奇招,打破人们固有的思维定势,打破现有的市场平衡,只有打破了旧的平衡,才能让营销有超常规的发展,才能体现营销策划的水平和能力;

互动性 (interactive):客户参与和在线互动是黏住客户的重要手段,只有黏住了客户(甚至让客户能置身其中),才能传播营销理念、诱导关注、产生商机;

即时性 (instant):借用人们对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或话题的高度关注来获取眼球,借势发力、展开营销;

整合性 (Integrated):要求企业不要局限于网络一种媒体,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以网络为枢纽,整合多种媒体展开营销。

在新的环境下,企业的营销传播策划需要顺势而为,在公共平台上,遵从“6I's”组合原则制造话题,引发目标客户群体的注意,通过沟通和活动,融营销诉求和产品价值于娱乐之中,通过互动引导市场对产品特点和品牌价值的关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社会化媒体营销的转化率(Conversation Rate,每条消息粉丝评论的比率),放大率(Amplification Rate,消息被分享/转发的比率)和好评率(Applause Rate消息被喜欢(Like)的比率)。

社会化媒体营销的终极目的,既不是要去建立企业官方微博平台,也不是要去强制宣传你的品牌名,而是要通过公共平台和市场感兴趣的话题,巧妙地引导消费者关注产品特点或品牌特征。

我们提倡企业利用“6I's”组合展开营销策划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实现“产品的优点自己不说,长处让客户去关注和体验”的营销传播境界。

实践证明,这种诱导客户自己去关注或体验所得出的结论,要比企业斥巨资用广告讲出来的效果更好、更可信、更易形成口碑传播。现阶段,国内外一些优秀企业的成功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管理 篇12

一、新媒体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1967年,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在一份关于电子录像的商品策划中提出了“New Media” (新媒体) 的概念。新媒体是指区别于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的新型的传播方式, 主要指互联网。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新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单向性, 增强互动性, 从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播转为多对多的传播。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 发出自己的声音, 公民的话语权得到进一步保障。

新媒体的出现及普及, 打破了以往传统社会管理自上而下的模式。它使得社会话语权从政府向公众转移, 从传统媒体向社交媒体转移, 并对社会管理产生积极影响。首先, 新媒体搭建互动沟通平台, 有利于民意顺畅表达, 化解社会矛盾。其次, 新媒体更加客观、独立地进行社会监督制约, 完善社会管理。再次, 新媒体有利于及时应对突发事件, 化解社会危机。最后, 新媒体有利于整合资源, 提高社会管理效率。

二、政府积极利用新媒体进行社会管理

2011年是“社会管理创新年”, “社会管理创新”被写入当年的“十二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在新媒体环境下, 网络已经成为政府和公众沟通的重要渠道, 互联网在社会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自媒体”时代, 利用好新媒体, 是政府创新社会管理制度、树立良好形象、创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同时, 可以提高公众的社会管理参与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一) 及时公开政务信息, 提高政府透明度

在新媒体环境下, 党和政府持开放积极的态度, 部分政府机关积极应对和公众形成良好互动。党政机关不仅及时公开党务信息、执政信息, 还及时公开与自身相关的有效信息, 以及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一些政府机关和官员开设博客、微博、微信, 建设官方网站、论坛、BBS社区, 公布办公电话、电子邮箱。将政府和自己的一些活动公布在微博或相关网站上, 加强了政务信息的公开和办公透明度, 自觉接受公众和社会的监督。

如政务微博有力推动社会管理, 政府和官员通过微博主动回应和参与热点事件, 形成有效的政民沟通平台。2013上半年, 全国司法系统和环保系统微博的发展尤为突出。《2013上半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显示, 截至2013年6月26日, 新浪认证的政务微博总数达到79372个, 较2012年底增加1.7万。政务微博所发微博被网友转发总量近2亿次、被评论总量约1.6亿条 (1) , 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二) 打造通畅民意渠道, 加强与公众互动

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开放性, 使得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更加及时、互动、公开透明。公众可以通过网络渠道, 以微博、论坛等形式, 掌握更多话语权及时表达利益诉求。部分政府机关, 开设了微信、微博, 既了解民情民意, 也在公众心中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双方通过互动沟通, 共同商讨, 达成社会共识, 实现对社会的有效管理。

浙江东阳本色集团董事长吴英案, 充分体现了新媒体在推进民主、完善社会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吴英案本身是一个普通案件, 经过网民的讨论, 获得了海内外和政府部门的关注, 温家宝在2012年的“两会”上明确表示吴英案一定要实事求是, 政府部门也做出相关回应。最终, 经过慎重审查, 在社会舆论的监督下, 网民的持续关注中, 吴英由一审的死刑改判为死缓, 个人合法权益得到保护。这是政府和公众共在推进社会民主、促进社会管理中共同的胜利。

(三) 及时应对突发事件, 建立预警机制

针对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冗杂等特点, 政府部门建立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控, 增强主动性和预防性。尤其出现公共突发事件时, 信息的传递、舆论的形成和变化错综复杂, 颠覆了传统应急处置和社会管理。政府利用新媒体对突发性事件进行报道、处理, 和公众进行及时沟通, 展现客观事实, 澄清谣言, 安抚民心, 维护社会稳定。建立突发事件快速反映机制, 加强网络舆情监控, 推进社会管理。

三、公众通过新媒体推动社会管理

我国众多网民数量构成庞大的网络虚拟社会, 决定网民在社会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 新的公共权力空间不断诞生和成长, 近些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 政府相关部门都开始对新兴的网络民意投以关注。

在新媒体环境下, 公众通过新媒体把许多不法、不公、暴力事件曝光, 追踪, 问责和监督, 使得社会管理的真正情况被更多人所知, 使事件尽可能公开化、透明化, 推进民主和社会管理。

特别是近一两年, 网民素质通过各种互联网事件得到锻炼和提高, 网民力量也由此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从“孙志刚事件”到“华南虎照事件”、抗震救灾、郭美美、小悦悦、“表叔”等事件的表现看, 我国公民社会在互联网初步形成, 网络力量显示民间社会的积极力量, 网民在推进社会民主政治、加强社会管理方面作出重大贡献。

四、新媒体环境下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对于社会管理来说是把“双刃剑”, 既有有利一面, 也有不利一面。我国目前社会组织化程度低与网络组织化程度高并存,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难度大, 社会与政府良性互动难度大。当前利用新媒体加强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虚拟社会规模庞大, 成员复杂, 增加社会管理负担。规模庞大的虚拟社会给社会管理增加新的负担。同时, 使用互联网的门槛低, 网民素质参差不齐, 难于监管, 网络犯罪、网络谣言、信息犯罪层出不穷。

其次, 削弱“把关人”监管作用, 网络谣言、网络负面情绪成为难点, 增大社会管理难度。传统媒体时代, 媒体传播的信息都要经由相关部门、专业人士的审查、把关, 可控性强。而新媒体可控性较差, 加之对新媒体管制的法律不健全, 谣言极易生成且被快速、大范围, 达到病毒式的传播。

再次, 政府观念不适应于新媒体要求, 给社会管理带来不便。传统媒体时代, 政府可以通过控制议程设置引导舆论导向。新媒体环境下, 部分政府部分和官员沿用以前的管制方式, 思想观念转变不够, 潜意识中对“公开”、“透明”存有抵触的情绪, 不能及时公开回应, 忽视民意, 造成网民表达民意的渠道不通畅。

最后, 有关互联网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我国互联网发展时间较短, 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等还不够完善, 很多模糊边界、灰色地带的法律缺位现象较为严重, 法律漏洞较多。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法律漏洞, 打“擦边球”, 危害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

五、结语

政府在“自媒体”时代, 利用好新媒体, 是创新社会管理制度、树立良好形象、创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政府通过新媒体进行社会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 经验不足、面临许多问题。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利用新媒体, 及时公开政府信息, 打造透明政府;确保民意表达渠道通畅, 与公众形成良好互动;重视网民意见, 鼓励网民共同参与社会管理;掌握新媒体话语主动权,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及时应对突发事件, 建立预警机制;完善相应法律法规, 确保有法可依。

公众在新媒体时代不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主动参与到社会管理中。公众应该善用新媒体, 来表达民意、参与社会监督, 发挥公众的力量, 与政府形成良性互动;理性对待网络谣言、网络负面情绪等社会问题。

新媒体具有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多重属性, 应该发挥其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保持其相对客观性和对立性, 进行社会监督制约;为政府和公众的沟通提供顺畅、透明渠道;与传统媒体相配合, 更好引导社会舆论, 传递正确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方兴东, 张笑容, 张静.中国微博发展与社会对话新机制的形成[J].现代传播, 2012 (6) .

[2]喻国明.“微博”具有核裂变式的传播能量[N].北京日报, 2010-07-12.

[3]杨振刚, 鲍胜.新媒体影响社会管理创新机制分析[J].法制与社会, 2011 (16) .

上一篇: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下一篇:教育信息推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