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

2024-09-10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共8篇)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 篇1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由骨、骨筋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状和体征, 常发生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是尺桡骨、胫腓骨骨折的严重并发症, 如发现不及时或护理不当可导致伤口感染及骨髓炎, 甚至造成缺血性肌挛缩及肢体坏疽, 严重影响患肢功能。故密切观察, 精心护理对促进小腿骨折患者的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临床资料

1999年3月~2005年9月, 收治急性胫、腓骨骨折病人46例, 其中男36例, 女10例, 年龄最大58岁, 最小16岁;胫腓骨开放性骨折29例, 闭合性骨折16例, 双小腿骨折2例。均伴有小腿及足背皮肤挫伤, 伤口感染。

2护理

2.1 观察及护理

患者自述伤肢疼痛时, 不能简单地服止痛药了事, 而应密切观察疼痛特点, 看是否与创伤本身相符。如患肢持续剧痛, 进行性加重, 趾呈屈曲状态, 肌力减弱, 被动牵引趾引起剧痛, 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表现 (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所致) 。必须对此足够重视, 及时协助医生诊断和处理。晚期, 当缺血严重, 神经功能丧失后, 表现为无痛, 感觉异常, 肌肉瘫痪, 无脉, 即到缺血性肌挛缩阶段, 此时挽救肢体已晚。

2.2 观察皮肤颜色

注意与动脉损伤相鉴别, 本症患肢表面皮肤呈粉红色, 温度稍高, 肿胀, 严重压痛, 触诊可感到肌张力增高, 即使肌肉已发生缺血, 肢体远侧脉搏仍存在。而动脉损伤者皮肤苍白, 脉膊减弱或消失。

2.3 观察患肢肿胀情况

肿胀可妨碍侧支循环的开放和建立, 加速肢体缺血缺氧。发现肿胀时立即松解夹板或石膏管型以减轻压迫。本组1例患者, 男, 32岁, 重物砸伤右小腿, 急来我院, 诊断为胫腓骨开放性骨折, 即行手术治疗, 采用石膏托外固定。术后伤肢明显肿胀时给予松解石膏托, 抬高患肢, 肿胀逐渐减轻。

2.4 观察脉搏情况

若骨筋膜室内张力继续增加, 肌肉血液供应可以完全丧失, 但远侧的动脉搏动还可以存在。所以临床上不能把远侧动脉搏动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作为本症观察的可靠指标, 应结合其它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分析。

2.5 将肢体立即放低

本病一旦确诊应立即将肢体放低。抬高患肢是为了预防或减轻水肿, 但这时的主要矛盾是肢体缺少动脉血流, 如抬高患肢血流则更少。

2.6 严密观察患者

若患肢无脉、冰凉、感觉异常、肌张力高, 立即配合医生切开减压, 彻底切开减压是防止肌肉和神经发生缺血性坏死的唯一有效方法。减压后用无菌敷料包好, 及时换药, 保持创面清洁干燥。

2.7 预防并发症

局部切开减压后, 血液循环得到改善, 但大量坏死组织的毒素进入血液循环, 故应彻底清除坏死组织, 以减轻机体中毒反应, 防止失水、酸中毒、高血钾症、肾衰、心律不齐、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2.8 防止伤口感染

本组29例开放性骨折, 患者伤口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为预防骨髓炎和避免骨不连接, 应做到污染伤口尽早彻底清创, 全身及局部使用敏感抗生素, 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 有效控制感染, 伤口愈合良好。

2.9 正确指导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保持关节的生理功能, 防止肌肉萎缩。锻炼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消除其顾虑。护士应正确指导患者科学有效地进行功能锻炼, 既要防止活动过度, 避免疲劳, 又要防止骨折部位疼痛。正确的功能锻炼可促进伤肢最大程度地恢复功能。

3小结

胫骨前方无肌肉覆盖, 骨折端易刺破皮肤, 是发生开放性骨折的常见部位。而严重的开放性骨折易伤及血管和神经, 如不及时治疗、严密观察、精心护理可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 并引起其它并发症, 这些并发症的后果比骨折本身更严重。所以, 加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观察及护理非常重要。

收稿日期2007-11-19

摘要:目的:密切观察患者肢体循环, 保护肢体, 避免残障。方法:通过临床观察用药, 采取消肿、切开减压等方法治疗该病。结果:此方法缩短病程, 无一例肢体坏死, 有1例感染患者用药后痊愈出院。结论:精心护理对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骨筋膜室综合征,护理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 篇2

【关键词】桡动脉;骨筋膜室综合征;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37-01

1病例资料

患者,男,67岁,体重76kg,因“持续胸痛3小时”于2012年11月20日入院。入院后行心电图检查,急性心肌梗死监测,初步诊断为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急检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肾功,口服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600mg,术前指导,备皮后入介入室行急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术后右桡动脉穿刺处止血器压迫止血,右桡动脉搏动好,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7ml/h泵入,2h后低分子肝素钙4100u皮下注射。术后3h发现患者右上肢肿胀,压痛明显,手背部及碗前区局部皮肤发亮,皮温低,指端感觉减退,桡动脉搏动消失。诊断为骨筋膜室综合征。外科建议深筋膜切开减压,但通过暂停替罗非班及低分子肝素,严密监测血压饱和度,抬高患肢,局部保温加强护理,术后2天,患肢肿胀消退,功能恢复。

2讨论

对于骨筋膜室综合征应以预防为主,术后加强指导,一旦术侧肢体胀痛,指端发麻立即呼叫护士,护士应加强巡视,严密观察术侧肢体有无肿胀,桡动脉搏动是否良好,发现上肢肌张力增高,立即通知医生,给与弹力绷带压迫,在压迫期间注意压力不要过大,间断压迫(每压迫1h松解2min后再次加压,防止压迫时间过长造成上肢缺血加重,甚至静脉血栓形成),局部冷敷,但注意不要冻伤皮肤,如果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迅速发展为坏死或坏疽,需外科手术深筋膜切开减压,严重者导致肢体残疾,同时停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安慰患者,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参考文献

[1]张新红,齐文敏.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患者围手术期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08,(14).

[2]吴婷,聂炜娟.自制腕垫在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7).

[3]邓云珍.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新方法介绍[J].护理研究,2011(21).

[4]戚纪胜,李慎茂,张育德,黄丽娜.经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71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6).

[5]薛蕾,沈丽.指痕定位法在桡动脉穿刺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2).

[6]杜玉花,刘焕成.健康教育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2011(12).

[7]任登智,钱斌.经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300例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1(16).

[8]黄梅,王吉平,展玉梅,姚小红.短信支持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上海护理,2011(04).

[9]吴婷,聂炜娟.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气囊压迫止血时间对术后出血及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

[10]陈莉,刘丽.TR-Band型压迫止血器在介入术后的应用与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2011(12).

浅谈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9年1月~2011年6月共收治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5例, 男性, 年龄25~63岁, 均为小腿部位的创伤, 因早期发现后进行了深筋膜切开减压术, 经精心护理和治疗均痊愈出院, 功能恢复良好, 无一例出现后遗症。

1.2 临床表现

OCS发展较快, 一般在受伤后24h内出现, 主要表现: (1) 疼痛剧烈, 进行性加重。 (2) 活动障碍:表现为相应的脚趾活动受限。 (3) 感觉障碍:相应神经分布区感觉减弱或消失。 (4) 被动牵拉痛:缺血的肌肉受到牵拉时出现剧痛, 这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5) 肢体肿胀:受累肢体肿胀明显, 张力大, 皮肤发亮, 有压痛。 (6) 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 (7) 筋膜室压力高。正常骨筋膜室内压力在1.3k Pa (10mm Hg) 以下, 施行手术的临床压力是4.0k Pa[1]。一旦发现上述症状, 应立即手术。因此,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十分重要。

2 护理措施

2.1 预防性护理

一般肢体创伤后, 常有不同程度的肿胀, 由于患者多有小腿骨折, 常须使用石膏或夹板外固定, 此时应严密观察, 及时调整外固定物松紧度, 及时去除被血液浸透而变硬的绷带敷料, 防止骨筋膜室压力过度增高[2]。注意室温和躯体保暖, 以改善微循环。

2.2 护理观察

2.2.1 疼痛的观察

本病最早最常见的发病信号是疼痛剧烈呈进行性加重。被动牵拉足趾时, 引起局部剧烈疼痛, 是筋膜间隙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重要表现。此时, 要鉴别骨折伤口疼痛与深部肌肉疼痛, 避免混淆。当骨筋膜室压力增高到一定程度时, 组织缺血加剧, 神经纤维功能丧失, 远端肢体疼痛减轻, 甚至消失。应立即行切开减压术。

2.2.2 皮肤的观察

早期皮肤略红, 温度稍高, 当室膜压力逐渐升高致血液循环严重障碍时, 皮温渐低, 甚至冰凉。此时皮肤可呈苍白、紫红、大理石花纹等, 应立即行切开减压术。

2.2.3 肿胀的观察

轻度肿胀时, 患肢皮纹未消失, 可抬高患肢15~20°, 用冰袋局部冷敷, 伤后3~4d可用热疗;中度肿胀时, 皮纹消失, 皮肤发亮;严重肿胀时, 局部可有张力性水泡形成, 肌内坚硬呈条束状, 此时应及时行切开减压。

2.2.4 足背动脉搏动的观察

受累区域远端的脉搏减弱或消失, 提示病情加重。

2.3 切开减压术后的护理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末梢循环、伤口情况。注意观察患肢动脉搏动和趾端血运、感觉、运动和皮肤温度, 如发现末梢温度降低、紫绀、麻木等情况逐渐加重, 首先考虑是否手术减压彻底, 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术后予以抬高患肢, 与心脏同一水平。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增加抵抗力, 以利组织恢复[2]。切开减压不缝合伤口, 创面用凡士林纱布换药。减压术后仍用20%甘露醇脱水, 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伤口渗出过多引起的低蛋白血症, 给予适当的输血或血浆、白蛋白等, 使渗出减少[3]。

2.4 功能锻炼

保持正确的体位和适当的功能锻炼, 有助于维持和恢复患肢关节功能, 避免畸形。术后第一天, 指导患者进行患肢以外的任意活动, 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改善局部营养, 一般术后4~6 d病情稳定后进行患肢锻炼。

3 体会

骨筋膜室综合征作为一发展性疾病, 预防是关键。作为护理人员, 应该掌握相应的临床知识, 密切观察, 认真听取患者对疼痛的叙述, 多观察、多询问、多指导、多触摸, 以便能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抢救和治疗。

摘要:目的 为了提高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质量, 及时配合医生处理和抢救患者的肢体, 降低病残率的发生。方法 及时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各种指标, 报告医生及时作出正确判断和处理。结果 5例此病患者均获良好疗效, 肢体功能恢复正常, 无病残发生。结论 早发现、早治疗, 周密的术前、术后护理和实施功能锻炼是降低病残率的关键。

关键词:骨筋膜室综合征,观察,护理

参考文献

[1]钱丽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观察和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 (31) :97.

[2]吴阶平, 裘法祖, 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052-2063.

[3]李小娥, 袁琦.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防及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3, 16 (11) :1334.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 篇4

关键词: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预防,护理

骨筋膜室综合征指肢体的骨筋膜间隔区因急性严重缺血造成骨筋膜室内的压力升高而出现挤压综合征[1]。若患者无法及时接受治疗可加重病情, 甚至威胁生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 诊断符合2014年WHO诊断标准。其中男28例, 女12例;年龄30~68岁, 平均 (47.4±3.2) 岁;车祸19例, 摔伤10例, 其他11例;包括前臂骨折20例, 胫腓骨骨折10例, 踝关节骨折1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0例, 两组年龄、性别和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护理, 即止血、消肿、止痛等。观察组进行更科学详细的预防措施和护理, 具体如下。

1.2.1 临床预防

(1) 立即给患者的伤口止血。 (2) 对患者的患肢进行局部冷敷, 减少局部充血。 (3) 对患者切开的皮肤用凡士林纱布松散填塞, 外用无菌敷料包扎, 待患肢消肿后再进行延期缝合。

1.2.2 护理措施

(1) 早期护理:患者在住院接受治疗时, 及时对发病部位释放压力。密切关注患者发病部位情况, 了解患者的疼痛感知, 记录患者病情。对患者解释关于骨筋膜室综合征相关知识, 排除患者对疾病的忧虑。 (2) 术后护理:手术后要定期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和记录, 进一步诊断。对患者心理疏导, 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 帮助其减轻疾病的思想负担, 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心态积极, 可配合医院治疗, 对医院和患者有重大意义。此外, 对患者饮食进行科学管理, 遵照医嘱进食[2]。患者因大量丧失体液, 需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保证适当的运动可有效防止发病部位异位长期静止而出现畸形, 对患者恢复关节和肌肉功能有显著作用。利于肢体的血液循环, 以免出现肢体坏死等情况。

1.3 效果判定

早期疗效表现为剧烈疼痛消失、肿胀消失、血压回到正常血压、体温回到正常体温。痊愈为患肢可正常伸缩、患者可正常活动。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接受了临床预防与科学的护理, 痊愈19例, 关节和肌肉的活动能力得到较好的恢复, 未痊愈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 痊愈14例, 未痊愈6例。观察组的患者痊愈率 (95.0%) 高于对照组 (70.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 对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实施临床预防和护理值得推广。

3 讨论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常见并发症, 病情严重可能会出现肢体坏死甚者死亡。因此, 实施有效的临床预防及护理措施至关重要。本研究观察组实施有效的临床预防以及护理措施, 对强患者的饮食进行科学管理, 遵照医嘱进食[3]。保证适当运动, 对患者的疾病恢复具有很大帮助。通过临床预防和护理, 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有效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对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预防及护理, 可明显地减少骨筋膜室综合征给患者带来的危害,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实施。

参考文献

[1]胡方艳.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现状[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4, 20 (11) :4-6.

[2]刘萍.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预防与护理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 2015, 18 (19) :2681.

[3]冯敏, 童玉梅, 符永青, 等.不同处理方式预防严重胫骨平台骨折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对比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1 (22) :2455-2456.

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护理研究进展 篇5

1 致病原因分析

(1)创伤:相关研究表明,在地震伤中骨筋膜室综合征占整个地震伤员比例的3%~20%[2]。另外就是相关作业不当导致碾压骨折伤以及交通意外伤,是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主要发病因素。

(2)医源性因素:外科或者手术后敷料包扎过紧[3]。主要是石膏或者加班固定不当导致。医护人员在早期诊断中对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认识不足,患者临床表现简单认定为骨折,错过最佳减压时机,导致截肢。又或者是患者因外伤疼痛难忍,镇痛剂虽然能够达到镇痛效果但是容易延误病情[4]。或者因挫伤、挤压伤等损伤引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压迫到骨筋膜间隔。

(3)其他因素:小腿剧烈运动导致的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考虑到骨筋膜室综合征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临床中需要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加强对疾病的护理。

2 术前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护理研究

(1)基础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嘱咐患者多进行深呼吸,及时翻身,避免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可以可以利用音乐来进一步放松患者紧张心理,促进患者内啡肽的分泌,降低患者产生不良情绪的机率,让患者产生愉悦感[5]。

(2)心理护理:安抚患者,避免受到不良刺激。考虑到疾病给患者带来的影响应该尽量采用护理手段转移患者注意力。

(3)加强疼痛护理:疼痛容易促使患者情绪烦躁,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疼痛知识的教育,让患者了解疼痛的产生,引导患者科学的表达疼痛感受。遵医嘱合理使用镇痛药物,询问患者具体的疼痛位置以及疼痛感受,告知患者镇痛药的作用,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感。在疼痛护理的整个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尽量与患者交流,转移患者注意力,提供给患者语言上的鼓励与心理上的支持。

(4)加强宣教:向患者耐心、详细地介绍关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相关知识[6],充分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让患者对骨筋膜室综合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心理恐惧感。通过阐述成功的案例帮助患者提高自信心,获得一个良好的治疗心态。

(5)加强饮食指导:护理人员需要嘱咐患者进食清淡的食物,避免进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避免沾染烟酒[7]。

(6)加强患者生命体征观察与护理:由于患者发生创伤后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护理人员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7)加强药物护理,遵医嘱给予脱水剂,选用20%甘露醇250ml静脉快速滴入,同时配合抗生素等[8]。

(8)对患者进行患肢与心脏水平制动,放松包扎的外敷料[9]。

3 术中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护理研究

一旦确诊为骨筋膜室综合征立即进行筋膜减压,切开的皮肤可以使用暴露法或维斯第负压引流术,等待消肿后延期缝合。由于术后大量坏死组织的毒素进入到血液循环中,术后的护理需要积极防治酸中毒、高血钾症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10]。

4 术后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护理研究

(1)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在遵医嘱的情况下积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2)基础护理:嘱咐患者将患肢抬高,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减轻患者的疼痛,同时使用护罩支撑患者伤口的上方,避免被触碰。护理人员需要准确记录好患者每次换药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以及气味等情况[11],术后1周需要每日检查生化、血常规等[12]。加强患者血液循环监测,护理人员需要严密监测患者患肢远端动脉搏动、指(趾)端血液循环,感觉、活动度、皮肤温度,如果发现末梢温度下降、患者肢体存在皮肤发绀、肢体麻木等应该立即反馈给医生立即采取措施。

(3)负压引流护理:正确连接负压引流装置,保持引流管通畅。术后5~7天,创面肉芽组织新鲜、窗口无感染、24h引流液小于20毫升停止引流。确保有效引流,观察引流液情况,如引流液为鲜红色应立即停止吸引[13]。整个操作过程应该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护理人员需要嘱咐患者不可牵扯、折叠冲洗管[14]。

(4)预防并发症护理:护理人员需要每日观察患者尿量、颜色以及性质,一旦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要立即进行血液透析。

(5)加强功能锻炼:要求患者在术后第一天开始进行功能锻炼,要求患者除了患肢以外全部关节都可以进行任意活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护理人员或者康复师可以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等张收缩、直腿抬高、负重锻炼、牵引锻炼、前臂旋转练习、截肢残端功能锻炼[15],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要求患者功能锻炼时间至少维持2个月以上。

(6)加强术后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需要嘱咐患者术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如果发生严重仍同需要立即通知护理人员或者医师。

5 结语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 篇6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患者42例,男21例,女21例:年龄21~54岁,致伤原因:交通伤23例,挤压伤14例,单纯软组织损伤5例,合并骨折37例。致伤部位:胫腓骨骨折29例,胫骨平台骨折8例。

2 结果

本组42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均行切开减压术,34例因小腿骨折同时行髓内钉内固定术,42例创面细菌培养阳性,无1例骨髓炎。36例患者一期缝合愈合良好,该组患者术后8~12 d缝合;6例患者减张缝合二期植皮愈合,该组患者术后11~18 d缝合,42例患者膝、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3 护理观察与处置

3.1 小腿筋膜间室综合征早期征兆的护理观察与处置

3.1.1 肿胀的观察

患肢在该征早期常表现为皮肤略红,温度稍高,触之可感到室内压力增高,皮肤紧张,可见张力性水疱形成。对于胫骨骨折及胫腓骨双骨折患者应密切观察骨折部位软组织肿胀情况,尤其对于闭合性骨折更应细心观察,因其筋膜间隔完整,间隔室内出血及软组织挫伤水肿极易造成室内压力升高明显。对于此类患者在采取积极的脱水治疗及抬高患肢处理后未见明显改善后,应密切注意观察患肢的疼痛、感觉及血运情况。小腿筋膜间室综合征诊断一旦成立,应立即松解所有外固定物,将肢体放平[1]。

3.1.2 疼痛的观察

虽然创伤均可造成疼痛,但若患者于创伤后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并进行性加剧时,应密切注意小腿的肿胀情况,一旦感觉小腿的筋膜室中某个筋膜室张力过高,即可视为筋膜室综合征早期症状,应及时汇报医生,不能未经进一步检查便给止痛药而掩盖病情。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多以局部明显的间隔区肿胀和不同程度的被动牵拉痛为主要表现,尤其当指(趾)呈屈曲状态、被动牵拉指(趾)时,可引起不可忍受的疼痛。护理中要注意鉴别原发伤及肌肉缺血引起的疼痛,前者可通过复位和固定使疼痛逐渐减轻;而后者则表现为受累肌肉被动牵拉痛或肢体远端痛,多表现为静止时仍存在疼痛。当本征晚期缺血严重,间隔内神经受累功能丧失后,可出现疼痛缓解甚至疼痛消失,提示病情加重。临床护理中应准确及时记录疼痛发生的时间、程度及变化过程,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3.1.3 末梢血运的观察

早期肢体远端脉搏存在,趾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仍属正常,但肌肉可能早已发生缺血,这是由于组织内压力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虽然能使小动脉关闭,但尚不足以影响肢体主要动脉的血流。因而受累肢体远端的动脉仍可能触到搏动,所以肢体远端脉搏存在并不是安全指征。李银露等[2]报告24例患者远端动脉搏动虽然存在,指(趾)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仍属正常,而肌肉已发生缺血性坏死,故远端动脉搏动不能作为安全观察指标,只能作为参考指标,应结合其他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分析,协助诊断。只有在掌握其发病机理及病情演变的基础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报告、及早处理,才能收到好的治疗效果。

3.2 小腿筋膜间室综合征手术治疗的护理

骨筋膜室综合征最彻底的治疗是早期减压,患肢一旦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在处理上应避免强调以消除肿胀为目的保守治疗,任何抬高肢体、冰袋降温、加压包扎处理等只能加重肌肉缺血,延误病情。应积极行手术治疗使间隔区内组织压力下降,静脉回流增加,动静脉压力差增大,小动脉重新开放,组织血供增加,从而消除组织缺血。

3.2.1 术后患肢护理

在行筋膜切开减压术后其深筋膜保持开放,切口内留置负压引流管,且伤口渗液较多,应注意及时更换敷料,减压后的肢体放置与心脏同等高度,这样有利于肢体血供恢复及防止再发[3],并密切观察伤口分泌物的性质、量及颜色。监测体温变化,注意观察动脉搏动和趾端血运、感觉、活动及皮肤温度。如发现末梢温度降低、紫绀、麻木、疼痛等逐渐加重,首先考虑是手术减压不彻底,应立即汇报医师,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因延误治疗时机而造成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3.2.2 术后引流管护理

术后应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受压,术后短时间引流量过大时,容易引起失血性休克,应注意记录引流量,发现短时间引流量过大、血压出现波动时即向医生反映,引流管放置时间最长不能超过72 h,以减少感染机会。

4 讨论

小腿的间隔基底均由坚实的骨骼或骨间膜形成,无缓冲的余地,而表面覆盖的深筋膜又较其他部位结实,故小腿是骨筋膜室综合征最常发生部位之一,其产生原因是大部分因车祸直接撞伤、压伤所致,小腿软组织均受一定程度的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但临床上往往不能及时做出早期诊断,若肌肉完全缺血4 h、神经干缺血12~24h,可致永久性功能丧失一旦观察病情不细致、失误或减压过晚,将会造成严重后果。作为护理人员应该在掌握疾病的发病机理、疾病的演变过程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和实施护理,才能在临床护理与观察中适应治疗的需要,通过密切的观察与正确措施,使护理科学化、规范化,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充分可靠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银露,郭晏同,王满宜.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6,35(11):669.

[2]梁华,王庭凯,宿松.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防和处理.实用护理杂志,2007,13(2):91.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 篇7

关键词:骨筋膜室综合征,观察,护理

骨筋膜室综合征 (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 即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筋膜形成的骨筋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候群, 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1]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神经及肌肉坏死致肢体畸形及神经麻痹, 且修复困难, 有的可造成肢体残疾、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笔者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18例进行细心观察, 精心护理,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1临床资料

本组男12例, 女6例, 年龄10~ 68岁, 平均35岁。其中创伤性骨折10例 (包括骨折再移位, 石膏固定引起的3例) , 软组织严重挫伤8例;闭合性损伤10例, 开放性损伤8例;胫腓骨上段骨折6例, 中段10例, 下段2例。

2结果

本组患者18例均保肢痊愈出院。

3早期病情观察

3.1 疼痛性质的观察

观察伤肢疼痛情况: 创伤后肢体持续剧痛, 用止痛剂无效, 并进行性加重, 被动活动足趾疼痛剧烈, 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最早表现。如缺血不能缓解, 严重时表现为疼痛消失。主管护士要随时询问患者疼痛的性质及程度, 若疼痛与受伤程度不一致时, 不能轻易给止痛剂以免掩盖症状。

3.2 患肢体征的观察

肢体肿胀、压痛及肌肉被动牵拉痛是骨筋膜室综合征最重要的体征。肢体肿胀是最早的体征, 而肌膜外明显压痛则是筋膜间区内肌肉缺血的重要体征。当肢体末端指 (趾) 屈曲时, 肌力减弱, 被动牵拉可引起剧烈疼痛, 为肌肉缺血的早期表现。这是与原发伤所引起疼痛的主要鉴别点。

3.3 患肢远端循环及皮肤温度的观察

患者常表现为甲床反红时间延长。足背动脉搏动的存在不是安全指标, 不能作为观察指标。皮肤感觉迟钝或消失, 肌肉活动无力才是较可靠的观察指标。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皮肤略红, 皮温高, 肿胀由不明显到显著高度肿胀, 多伴有皮肤发亮, 有的出现张力性水泡, 皮肤大理石花纹样改变, 肌肉模纹消失。上述表现并不同时出现。

3.4 全身情况观察

血压的观察: 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血流尚未完全阻断。大量血浆和液体渗出毛细血管易发生低血压, 严重时可发生休克。故伤后3 d内应严密观察血压变化, 如血压下降, 脉搏加快应及时报告医生。

3.5 体温观察及辅助检查

体温升高,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增高应高度警惕。

3.6 尿量的观察

伤后大量肌肉组织坏死将释放大量肌球蛋白和钾离子, 容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同时肌球蛋白易在远端肾小管沉积, 阻塞肾小管。临床上出现少尿, 尿中出现肌球蛋白, 应及时处理。

4护理

4.1 早期保守治疗的护理

①患肢置于同心脏相同水平, 此时如患肢过度抬高, 不但不能使静脉回流加快, 相反加重患肢远端小动脉灌注不足, 从而肢体缺血情况更为严重。局部禁按摩、热敷以免温度增高, 加快组织代谢和渗出;②按时正确地给予脱水剂, 配合应用抗生素、激素、碳酸氢钠等, 均静脉滴入, 一般用药后2~4 h起效, 表现为疼痛减轻、尿量增加、末梢血运有改善。4 h内如临床表现不减轻或反而加重者应立即行手术治疗。

4.2 术后护理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术后护理除一般的术后护理常规外, 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减压后独特病情, 如伤口大、渗出多、血运障碍、有其他脏器并发症出现可能等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①全身情况调整: 骨筋膜室综合征术后一般伤口大, 早期体液从伤口丧失较多伴有电解质、蛋白的丢失。要给予充足的补液, 保持酸碱平衡, 适当输血、血浆、白蛋白, 预防低蛋白血症, 针对性地应用敏感抗生素,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注意观察全身情况以早期发现肝肾等脏器的并发症;②患肢的观察处理: 减压后的肢体放置与心脏同一水平, 有利于组织的灌流和回流。术后仍应密切观察伤肢的血循环情况, 包括皮肤温度、皮肤颜色、皮肤感觉、毛细血管充盈、肿胀情况、活动情况等。若发现疼痛不能缓解, 肢端发凉、紫绀、麻木加重可能是减压不彻底, 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③伤口的护理: 减压术后的伤口大且敞开, 渗液多, 要注意伤口清洁, 预防感染, 观察伤口分泌物的性质、颜色, 做伤口分泌物培养和药敏试验, 做好无菌操作和消毒工作避免交叉感染。

4.3 功能锻练

应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患肢的股四头肌收缩舒张活动, 膝、踝关节及足趾主动功能锻炼, 既有利于消肿, 又为将来的功能恢复创造良好条件。

5讨论

骨筋膜综合征是胫腓骨骨折较常见的创伤合并症, 早期的观察确诊与护理尤为重要, 及时彻底行切开减张术及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 是保肢的前提[2]。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801-802.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28例, 其中男16例, 女12例;年龄10岁~72岁, 平均年龄41岁;受伤原因:车祸伤16例, 挤压伤5例, 重物砸伤6例, 小夹板固定不当1例;其开放性损伤10例, 闭合性损伤18例;胫腓骨骨折伤12例, 胫骨平台骨折3例, 尺桡骨骨折10例、肱骨髁上骨折3例。所有病例经发现后切开减压12例, 15例保守治疗, 1例因外院延误治疗, 已经发生不可逆坏死进行截肢手术。

1.2 结果

28例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病人应用预见性护理的方法, 能够及时及早发现, 及时有效地护理, 使肢体完全功能恢复。1例病人院外耽误诊治, 错过时机, 已经发生不可逆坏死进行截肢手术。

2 预见性护理措施

2.1 疼痛的观察及护理

创伤后肢体持续性烧灼状剧烈疼痛, 并向远端放射且进行性加重, 为骨筋膜室综合征最早期症状。疼痛与损伤程度不等是骨筋膜间区内神经受压和缺血早期的信号[1];骨筋膜室室内肌肉、神经等因急性缺血产生肢体持续剧烈疼痛, 局部组织压增高可作为切开减压的手术指标;神经组织对缺血最敏感, 感觉纤维出现症状最早, 至晚期功能丧失后, 肢体疼痛消失并非病情缓解。因此护理过程中要准确、及时记录疼痛的发生时间、程度和变化过程, 观察其创伤与症状是否相符。鉴别是原发伤引起的疼痛, 还是肌肉缺血引起的疼痛。原发伤引起的疼痛通过复位和固定使疼痛逐渐减轻。护士应加强观察, 高度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 以免延误早期诊断和治疗。

2.2 患肢肿胀的观察和护理

肢体严重水肿, 肌肉坚硬等如圆筒状, 肌肉广泛紧张, 皮肤起小包, 是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的重要特征[2];评估患肢肿胀程度[3], Ⅰ度肿胀, 患肢皮纹未消失, 疼痛压痛不明显;应抬高患肢15°~30°, 有利于静脉回流, 按医嘱使用脱水剂;Ⅱ度肿胀患肢皮纹消失, 皮肤发亮, 肢体局部肿胀可波及临近关节, 疼痛明显;护理措施:去除外固定物如石膏、夹板。Ⅲ度肿胀, 触诊时局部压痛明显见有张力性水泡形成, 肌肉坚硬呈条索状, 严重影响肢体功能。护士应高度重视, 置患肢于心脏水平, 忌按摩, 忌抬高, 忌热敷。遵医嘱快速应用20%甘露醇, 同时记录24 h尿量, 定期检查肾功能, 缺血得不到改善时, 及时切开减压, 是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关键。本组15例Ⅰ度、Ⅱ度肿胀, 经处理后肿胀减轻, 12例Ⅲ度肿胀, 对症处理观察后无效, 立即行骨筋膜间隔切开减压手术, 1例截肢。

2.3 血液循环的观察和护理

四肢创伤性骨折病人特别是前臂、小腿双骨骨折病人伤后应密切观察患肢皮肤温度、感觉活动和末梢血运变化。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皮肤略红、温度稍高、与健侧相比差2 ℃以内, 当室内压持续增高有效血液循环严重障碍时患肢皮肤温度较健侧低、甚至冰凉、伤肢远端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正常或减弱。当血液循环严重障碍时, 患肢可呈苍白、发绀、大理石花纹等颜色, 此时应切开减压, 必要时截肢以挽救生命[4]。

2.4 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

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早期可有温度升高、脉搏加快, 因大量血液和体液渗出, 机体有效循环血量锐减, 可出现低血压或休克。晚期肌肉坏死, 毒素吸收, 易发生肾功能衰竭。因此护理上要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每小时记录1次, 注意尿量变化, 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及时复查血常规及肾功能变化。

3 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

病人因突发创伤毫无心理准备, 加上伤后患肢肿胀、疼痛, 担心愈后易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护理人员应多与病人交谈, 给予安慰, 介绍同种疾病治愈情况, 使得病人对疾病及治疗、护理有所了解, 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拟行切开减压术病人, 护士应讲解手术目的、必要性及延误手术的危害性, 使他们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对截肢的病人, 最主要做好心理护理, 讲解截肢的重要性及预后等, 使病人心理转变, 纠正不良心态。尽量使病人在短期内勇敢地面对现实,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促进疾病痊愈。

4 讨论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治方法在于一个“早”字, 就是早期诊断、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预防性护理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重要保证。预见性护理改变了以前并发症出现后才采取措施的缺陷, 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5]。针对骨筋膜室综合征病情变化的特点, 通过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 对骨筋膜室综合征危险因素前瞻性的预防、科学的护理评估, 未出现因护理不周引起肢体不可逆坏死, 既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减轻病人痛苦, 提高护理质量, 又能提高护士的知识水平, 减少护理工作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李银露, 郭同, 王满宜.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5 (11) :670.

[2]贺宏灿, 毛建国, 黄侠善.5例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骨折内固定治疗体会[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2, 7 (1) :52.

[3]陈碧琴, 蔡素钦, 欧亚珠.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的观察及护理[J].全科护理, 2009, 7 (9A) :2300-2301.

[4]张卫红, 王军.胫腓骨骨折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观察和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 (16) :201-202.

上一篇:持续清洁生产下一篇:新媒体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