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综合护理

2024-08-30

早期综合护理(精选10篇)

早期综合护理 篇1

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脑部组织坏死软化, 又称为缺血性中风, 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脑梗死是脑血管最常见的疾病, 存在着明显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现象。根据统计, 我国每年发生中风患者达200万, 现幸存中风病人700万, 其中450万病人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脑梗死的患者容易复发, 每复发一次, 病情会加重一次。大多数脑梗死患者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如肢体功能障碍、心理失衡等。因此, 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复发。现主张在发病后, 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进行功能康复训练, 使其最大程度促进功能恢复, 减轻残疾。本文对45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功能训练及精心护理,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科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45例, 均经头颅CT和RMI检查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患者神志清楚, 无精神和认知障碍。其中男28例、女17例, 年龄48~72岁、平均65.3岁。首次发病35例, 再次发病10例。病程10~55 d, 平均34.5 d。45例患者中12例初始肌力0级、13例Ⅰ级、11例Ⅱ级、4例Ⅲ级、5例Ⅳ级, 无Ⅴ级。

1.2 护理方法

入院48 h后病情稳定即接受训练, 包括良肢位摆放、床上肢体训练、起床步行训练、日常生活训练、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等综合训练和护理观察疗效。

1.2.1 良肢位摆放

所谓良肢位是指为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出现, 保护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性体位[1]。预防痉挛的体位: (1) 健侧卧位时使健侧在下, 患侧上肢下垫一枕头, 患肩前屈90~100度;肘关节伸展, 腕关节、指关节均伸展放于枕上;患侧下肢屈曲向前, 置于体前一较厚软枕上 (厚度约为13 cm) , 髋、膝下放一长软枕, 足底与床尾之间置一硬枕, 防止足下垂, 保持屈髋、屈膝、踝背曲90度。此体位对患侧上肢的屈肌痉挛及下肢的伸肌痉挛具有防治作用, 每日间断采取2~4 h。 (2) 患侧卧位时头部要有良好支撑, 背部垫软枕, 倾斜60~80度为佳。不可过度侧卧, 以免引起窒息。患侧上肢前伸, 与躯干的夹角大于90度, 肘关节伸展, 手指张开, 掌心向上;健手可置于胸前、身上或身后枕上, 健侧屈曲向前置于体前另一软枕上, 髋关节屈曲;患侧下肢在后, 髋关节微后伸, 膝关节略屈曲, 呈迈步状。此体位是最重要的体位, 可抑制上肢屈肌痉挛和下肢伸肌痉挛, 是预防以后出现病理运动模式的方法之一, 也利于患肢感觉功能的恢复。此体位每日间断采取不少于8~10 h。 (3) 仰卧位时患肩垫枕, 使肩胛处于伸位, 同时患侧上肢也要垫枕, 使肘腕伸直, 掌心向上。此体位非理想卧位, 可因紧张性迷路反射使下肢伸肌张力增高, 也易使偏瘫下肢外旋、足趾受压而致足下垂。此体位每日间断采取6~8 h。 (4) 半卧位时于患侧大腿外侧及膝部各垫一软枕, 使膝关节屈曲, 抑制大腿外旋。此体位除用于短时过渡外不提倡采用, 因其导致上肢屈肌易化及下肢伸肌易化, 加重痉挛。 (5) 坐位分床上坐位和轮椅坐位, 床上坐位要求脊柱垂直床面, 髋关节保持近于直角。轮椅靠背可使脊柱屈曲过度, 可在其背后置一硬板, 保持躯干直立、髋关节屈曲。此体位每日间断采取2~6 h, 以患者不疲劳为宜。

1.2.2 床上肢体训练

患者卧床期间为避免长期不运动导致关节活动下降, 应保持功能体位并进行按摩和被动肢体功能锻炼。运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 运动幅度由小到大, 由健侧到患侧, 由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2], 每天2~3次, 30 min/次, 包括肩、肘、指、髋、踝关节的屈曲、伸展及抬举运动。在被动活动的同时可配合意念主动活动。运动时注意不能拉伤患肢肌肉, 教会患者用健手帮助患手锻炼。可做掌对掌、十指交叉握手、上举上肢运动, 学会利用床栏翻身、坐起等锻炼。

1.2.3 起床步行训练

早期在床上练习翻身。当患者能进行翻身时, 可逐渐训练从卧位转为半卧位再转为坐位。帮助患者做好起床及患侧平衡的训练, 包括起床时从平卧到床边坐起、穿衣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站立训练到初步行走训练。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时可做步行锻炼, 先由一人搀扶患者练习跨步, 让患者体会迈步的感觉, 逐渐增加强度和时间。运动要循序渐进, 不可操之过急, 训练次数与时间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而定。

1.2.4 日常生活训练

由简到繁, 由室内到室外, 加强手的精细调节、控制能力, 如用手指互相对指、捡豆子、拍手、画图、写字等。然后训练进食、洗脸、刷牙、穿脱衣、如厕等日常活动。逐渐减少帮助, 充分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

1.2.5 康复护理

(1) 日常生活护理: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充满温馨的环境, 室内要通风透气、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穿着衣服要柔软、宽大, 床铺要整洁、干燥。 (2) 口腔护理:每日早晚各1次, 每餐后清洁口腔, 防止残渣滞留口腔引起炎症。对鼻饲者每日护理3~4次。 (3) 皮肤护理:对卧床患者每2~3 h翻身1次, 每周擦浴1次, 水温适宜, 注意保暖。清洁皮肤有促进血液循环、安眠、镇静的功效。 (4) 二便的护理: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对习惯性便秘的患者应多饮水, 多食水果和蔬菜, 必要时用开塞露通便。大小便失禁的患者便后应及时擦洗干净。

1.2.6 心理护理

由于肢体瘫痪, 生活不能自理, 患者出现严重的心理失衡现象, 常表现为自卑、悲观、孤独、失望、抑郁、焦虑、固执、急躁易怒等心理特征[3]。因此, 科学、及时地处理患者的不良情绪是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1) 支持性心理护理:用良好的语言、真诚的态度多与患者交流沟通, 关心体贴患者, 满足患者的感情归宿、寄托及心理需求, 对患者热情关怀, 细心护理, 使他们树立信心, 感到被尊重、被理解、被认知, 从而心理上得到安慰, 感情上得到满足。及时与患者沟通、交谈, 了解其需要及困难, 针对不同的性格和心理需求的不同, 分别施以不同的护理措施, 消除不利患者康复的因素, 并对影响患者康复的因素进行积极有效的处理, 从而取得患者的信任, 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 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对45例患者均采用支持性心理护理, 其中38例患者效果明显, 但有2例仍然表现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不良心理, 5例表现悲观、拒绝等不良情绪。 (2) 启发性心理护理:满足患者对其自身疾病的知情权, 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及与自身疾病有关的知识, 制定有效的治疗、护理计划。患者最担心的是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因此列举典型病例向患者宣传康复的疗效, 让康复效果显著的患者现身说法, 使患者得到启发, 并鼓励患者与相同疾病的病友接触、聊天, 以预测自己的病情进展及转归的程度,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功能锻炼和康复治疗。对40例患者采用启发性心理护理, 37例患者收到良好的效果, 3例患者仍情绪低落, 有孤独焦虑的心理。 (3) 集体心理护理:以集体讨论的形式, 从护理角度对患者进行暗示和鼓励, 同时指导患者家属多关心、体贴、支持患者, 使患者克服孤独感和自卑感, 对每一点进步都给予鼓励, 消除抑郁急躁的心理。对45例患者均采用了集体心理护理, 患者均能积极参与, 变被动为主动训练, 肢体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1.3 疗效标准

痊愈:瘫痪肢体肌力达Ⅴ级, 生活自理, 能参加工作;显效:瘫痪肢体肌力提高至Ⅲ级, 生活基本可以自理;有效:瘫痪肢体肌力提高至Ⅱ级, 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进步:瘫痪肢体肌力为Ⅰ级, 生活不能自理;无效:肌力没有改变。

2 结果

本组45例脑梗死患者经过5~8周的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和综合护理, 痊愈12例、显效19例、有效9例、进步5例、无效0例, 效果良好。

3 体会

脑梗死的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 就应及早地进行康复护理和训练。急性脑梗死后, 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 产生肢体功能障碍, 梁光霞等[4]研究表明对于脑梗死患者康复训练介入越早, 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就越好。早期康复护理没有任何药可以替代, 能明显改善患侧肢体的运动功能、有效的减少肢体的痉挛和挛缩, 促进肢体的康复。功能性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 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 练习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运动量从小到大, 使患者逐步适应。只要按照科学的方法, 医护人员、患者家属共同努力配合, 就能最大限度恢复患者肢体功能,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综合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45例脑梗死患者入院48 h后病情稳定即接受良肢位摆放、肢体训练、起床步行训练、日常生活训练、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等综合训练。结果:本组45例脑梗死患者经过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和综合护理, 痊愈12例、显效19例、有效9例、进步5例。结论:在脑梗死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 及时正确科学地运用综合护理方法, 对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早期综合护理,脑梗死

参考文献

[1]冯爱仪, 陈容.脑卒中偏瘫早期综合康复的护理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6, 25 (9) :698-700.

[2]郭双敏.急性脑出血恢复期肢体功能的锻炼与护理[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5, 19 (6) :585.

[3]洪杏花, 洪秋萍.早期康复训练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8) :1403.

[4]梁光霞, 张向辉, 史红梅.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8, 19 (3) :68-69.

早期综合护理 篇2

方法:抽取90例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老年卒中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平均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早期综合康复训练。

结果:干预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症状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住院接受恢复治疗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结论:早期应用综合康复训练措施对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老年卒中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综合康复训练吞咽功能障碍卒中老年患者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41-01

吞咽困难是临床上患有脑卒中的患者一种非常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患者出现窒息、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等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以及预后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1]。本次研究中选取90例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老年卒中患者病例,对早期应用综合康复训练措施对其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90例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1日我院就诊的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老年卒中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81至96岁,平均89.4岁;干预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80至98岁,平均89.9岁。研究对象自然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早期综合康复训练,主要方法包括:①心理护理:在短时间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为有效沟通打下坚实的基础。良好护患关系是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与患者进行沟通的精髓与一个主要的切入点,建立良好的病友关系,可以使患者的精神变得更加振奋。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卒中患者,通常情况下会表现恐惧心理,由于害怕进食不利而出现呛咳现象,所以采用科学的心理疏导方式引导患者对安全进食的方法进行了解,患者每次进食后都应该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帮助患者从疾病认识上转变思想观念。②口腔:每天定时对患者的口腔进行护理,防止食物的残渣在患者的口腔发生存留,进而导致口臭。还可以有效防止出现由于食管反流而导致的误吸现象,患者在餐后应该至少保持坐位半小时。③环境:在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应该努力为其营造一个整洁、轻松、愉快的进食环境,使患者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进食并使其治疗信心显著增强。④吞咽训练:吞咽康复主要包括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屏气一发声运动,吸吮与喉上抬的训练,侧方吞咽,点头吞咽,用力吞咽,门德尔松手法、抬头运动等几大部分组成。⑤摄食训练:护理人员应该尽量鼓励患者进食,如果病情允许可以让患者自行进食,对肢体功能锻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进行适当的摄食训练,从胶冻样食物开始逐步向糊状食物过渡,比如食藕粉等对吞咽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进食时以躯干后倾和轻度颈曲位较为理想,不易导致出现误咽现象。⑥颈部训练:训练患者咽下时头部适当向麻痹侧旋转,因为头向麻痹侧旋转可以使咽腔的麻痹侧逐步变小,健侧的食道口不断扩大,可以使食团在通过梨状窝时不会遇到任何障碍。对颈部进行适当活动,可以使颈部的肌力显著增强,对呼吸辅助肌的肌力具有明显的提高效果[2]。对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改善效果、住院接受恢复治疗的时间进行对比。

1.3治療效果评价方法。显效:吞咽功能障碍症状已经基本或完全消失,饮水试验结果的提高幅度超过2级,饮食内容提高程度在1~2级之间,进食量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增加,每次进食所需时间明显缩短;有效:吞咽功能障碍症状的改善程度明显,饮水试验结果提高幅度达到1级,饮食内容的提高程度达到1级,进食量与治疗前比较有所增加,每次进食所需时间有所缩短;无效:吞咽障碍症状没有任何改善,饮水试验结果没有任何变化[3]。

1.4数据处理。研究过程中所得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系统进行处理,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X±S)表示计量资料,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对组间对比结果进行X2检验,当P<0.05认为有显著性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吞咽功能障碍症状治疗效果。对照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症状改善效果为:显效14例,有效19例,无效12例,治疗总有效率73.3%;干预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症状改善效果为:显效18例,有效24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93.3%。两组患者吞咽障碍症状改善效果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2.2恢复治疗时间。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住院接受恢复性治疗的时间分别为(16.32±2.08)d和(11.47±1.75)d,两组患者住院接受恢复性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3体会

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的实施时间越早越好,系统的训练可以使吞咽功能显著提高,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都会对患者的康复训练造成影响,而康复护理工作量相对较大,持续性较强,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参与,有效护患沟通是实施护理的一个重要基础,心理护理应该贯穿于整个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早期康复训练可以使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得到显著改善,使生存质量显著提高[4]。

参考文献

[1]方丽波,王拥军.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及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1(15):404-405

[2]马艳平,张俊玲,宋慧,等.综合性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1(16):491-492

[3]张婧,王拥军,张珊珊.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检查及康复方法的选择[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0(10):632-633

早期综合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 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及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2]。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0例。对照组男15例, 女15例, 年龄40~70岁;肩痛26例, 手肿25例, 被动活动时疼痛加剧20例。治疗组男17例, 女13例;年龄40~70岁;肩痛28例, 手肿26例, 被动活动时疼痛加剧2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除进行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外, 即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淤、促进脑代谢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疗, 在早期实施综合康复护理, 包括体位疗法、冰水浸泡法、向心压缩缠绕法、被动或主动运动、预防肩关节半脱位、中频电治疗、巨刺法和心理护理。28 d为1个疗程, 进行1个月后评估。

1.2.1 体位疗法[3]:

良肢位摆放, 脑卒中患者必须保持患肢腕关节处于背屈位。仰卧位时患侧肩胛下放一软枕, 患肩上抬前挺, 肘部伸直, 掌心向上, 手指伸直分开。健侧卧位时胸前放一软枕, 将患肢完全置于软枕上, 保持上肢前伸, 肘、腕和指关节自然伸展。患侧卧位时, 将患肢轻轻拉出避免受压, 置于前伸位, 前臂外旋, 手指分开, 掌心向上。坐位时, 面前可置一个小桌, 同理在轮椅上也可置1个小桌, 将患手放在上面, 并用小夹板固定, 避免腕部屈伸。立位时用健手扶托或使用肩吊带, 以防止肩关节半脱位及腕关节过度牵拉。翻身时禁止牵拉患肢, 要定时更换体位, 预防患肢受压。有学者认为患侧卧位会影响静脉和淋巴回流, 反而加重病情, 因此, 应减少患侧卧位的时间。正确体位的摆放, 不仅能预防肩关节半脱位、肩胛骨回缩和防止肩痛, 还能抑制偏瘫的异常运动模式, 同时能促进患肢的静脉回流, 减轻患肢水肿。

1.2.2 冰水浸泡:

冰块与水的比例为2∶1, 将肿胀的手放入冰水中浸泡, 反复数次, 两次之间有短暂的间隔, 护士的手应同时浸入, 以确定浸泡的耐受时间, 避免因患肢浅感觉减退而导致冻伤。依患者的耐受程度, 每次不超过1min, 3次/d。冷疗有止痛、解痉及消肿的效果。

1.2.3 向心压缩缠绕法[4]:

此法简便、省钱、省时。用1根直径1~2 mm的小棉线, 缠绕时从小指开始, 从远端到近端, 逐个缠绕患手每一手指至拇指, 并且压好1~2 cm的游离端, 再用同样方法缠绕手掌 (背) , 由远端到近端至腕关节为止, 然后再从小手指指端处, 拉开游离端线绳开始逐一解开线绳, 反复进行, 2~3次/d。通过压迫向心缠绕, 以减轻周围组织水肿, 初期由护理人员操作, 以后教会病人家属。

1.2.4 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肢:

护士协助或指导患者活动肩关节 (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和外旋) 、肘关节 (屈、伸、旋前和旋后) 、腕关节 (前屈、背屈、外展、内收和环转) 及指关节 (掌指关节、指关节的屈伸, 拇指关节的屈、伸、外展和内收) , 并鼓励患者进行Bobarh握手上举训练, 即双手掌对掌十指交叉握手, 伸肘上举过头顶, 反复进行, 同时做耸肩动作, 每次10 min, 每日2~3次, 训练时动作轻柔, 绝对不能产生疼痛, 疼痛可加重关节及组织的损伤, 使患者对活动产生恐惧感。活动前后引发的疼痛, 用热敷可缓解。

1.2.5 预防肩关节半脱位:

偏瘫早期的牵拉可损伤肩关节周围组织, 因此, 早期适当使用肩吊带, 避免肩关节的过度牵拉, 注意矫正肩胛骨的位置, 增加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张力。

1.2.6 中频治疗:

电疗仪的两对电极, 1对电极放置在病侧肩关节的前后位, 1对电极放置在腕关节前后位, 肩关节部位频率5 KHZ, 腕关节部位频率为4 KHZ, 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选1~2种差频, 20 min/次。

1.2.7 巨刺法:

取患侧关节最疼点, 在健侧肢体的对应点进行针刺, 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 留针过程中, 对患侧关节进行最大范围的主动及被动活动, 每日1次, 共治疗28天。

1.2.8 心理护理:

卒中常常引发患者焦虑或抑郁, 心理护理和疏导可激发其主动配合与自觉训练的积极性。随着康复效果的显现, 患者的情绪状态也在改善, 促进康复训练的良性进行。

1.3 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 16.0处理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综合特色康复护理, 对照组肩痛改善26例, 手肿缓解25例, 被动活动时疼痛减轻20例, 总有效率86.7%。治疗组肩痛改善20例, 手肿缓解20例, 被动活动时疼痛减轻18例, 总有效率5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高于治疗组,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肩手综合征是中风后偏瘫侧肢体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一般认为该症与中风患者早期不正确的运动模式或摆放姿势导致肩、腕关节损伤, 上肢体液回流受阻及中枢神经损伤后血管运动功能障碍有关。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国内外专家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多数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可并发SHS, 尤其在东北地区非常普遍, 如果I期就能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对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益处很大。本文侧重于早期康复医学护理的介入, 探索出一套防治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综合康复护理方法, 通过对60例患者实施良肢位摆放、向心加压缠绕、主动或被动运动以及预防肩关节半脱位等综合康复护理操作, 结果显示, 综合护理后患肩疼痛程度、患手肿胀程度和被动活动时的疼痛程度, 较护理前有明显改善, 且疗效差异显著。提示早期实施综合护理可以降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 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缩短了住院时间, 节约了医疗资源;加快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进程,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促使其尽早回归社会。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在有效减少患者的疼痛程度、缓解上肢及手水肿的同时, 还增加了患肢的活动范围, 增强了患者的治疗信心, 避免了造成肢体废用和运动功能丧失。综合康复护理比单一常规护理疗效更显著, 可以明显减轻水肿、疼痛和关节活动, 可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 降低致残率, 有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

关键词:脑卒中,肩手综合征,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缪鸿石, 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北京:华复出版社, 1996:237-238.

[2]周维金, 孙启良.瘫痪康复评定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54.

[3]黄如训, 梁秀龄.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259-261.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 篇4

【摘 要】目的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对2011年1月-2012年7月,我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2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结果 全部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经康复治疗后全部患者的Brunnstrom评分,FMA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康复护理前,表明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较好。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患者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使致残率得以有效降低。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运动功能

脑卒中(Stroke)又称脑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1]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由于接受急性治疗和康复治疗的直接护理费用非常昂贵,因此,一旦发病将会给社会、家庭和经济上带来沉重的压力。[2]因此,加强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我科自2011年1月至2012年月共收治脑卒中患者120例,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7月,我科共收治脑卒中患者120例(脑出血56例、脑梗死64例),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72例,年龄42~84岁,平均62±4.1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患者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在我科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使用脱水剂、营养神经的药物。患者常规治疗神志清晰,体征稳定后,早期加入康复护理。

2 康复护理方法

2.1 体位护理。康复体位又称良肢位。脑卒中患者常由肌肉弛缓期向痉挛期转变,如不能及早介入护理,肌体功能的恢复就会十分困难。为此,应及早介入体位护理,常用体位护理有:(1)仰卧位。仰卧位并非是康复护理的理想卧位,因为这种体位常会使下肢伸肌張力增高,同时也容易导致偏瘫下肢外旋引起足下垂。但这种体位对于患者接受治疗比较方便,可要求患者在患侧肩胛下垫一小枕头,将膝关节屈曲,以防足部被褥压迫。②患侧卧位。这种体位对于上肢屈肌痉挛和下肢伸肌痉挛有较好的防护作用,同时对于患肢功能的恢复较为有利。体位摆放时要注意对患者头部的良好支撑,使患者病患一侧上肢尽量前伸,保持与躯干90°角;同时肘关节尽量伸展,十指张开,掌心向上。健腿在前,患侧在后,膝关节略后屈。③健侧卧位。患者半卧于床,健康的一侧在下,病患一侧在上,病患侧上肢下垫一枕头,患者肩膀向前屈90~100°,同时保持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均伸展,髋、膝关节自然屈曲。这种体位可以有效防止患者患侧上肢的屈肌及下肢的伸肌痉挛。

2.2 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运动功能康复包括被动运动,被动按摩,主动运动,坐、站、走和生活活动训练。

2.2.1 被动运动。主要是指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进行患肢运动,这种护理一般要在发病后3~4d进行,动作应保持轻柔,切忌幅度不宜过大,开始时患肢屈曲幅度可以在10~30°间,以每日3~4次,每次关节作5~6遍为宜,随后逐渐增加患肢屈曲的幅度和重复次数。如患处关节疼痛,可以再训练前对患处进行热敷。

2.2.2 被动按摩。主要是指护理人员对患者患肢进行按摩。按摩可以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预防静脉炎和压疮,按摩手法要缓慢、有节奏、力度轻柔,一个动作需3~5 s,一般从远端向近端进行。

2.2.3 偏瘫肢体各关节常出现痛、肿、热,即所谓“偏瘫性关节痛”。可用热毛巾敷肩、肘、髋、膝关节,手和足可放在温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一方面可舒展各关节,另一方面可缓解关节痛,热敷一般在被动运动之前做,可提高疗效。

2.2.4 主动运动。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做主动运动,以帮助患者恢复患肢功能。上肢可以做肩上举、外展、外旋、伸肘的伸展练习,尽量不要做屈曲联合动作;下肢则主要作屈曲、内收、踝背伸等屈曲动作,避免出现伸展性联合动作。上下肢也可同时做运动,以加强肌体协调性训练。患者可双手指呈交叉状,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做上举、伸展动作,下肢保持双膝屈曲,护理人员应帮助将患者移到床边,从而便于其屈膝伸髋。

2.2.5 大脑反应训练和日常生活训练。让患者大脑发出各项活动指令,进行神经冲动训练,同时,指导患者步行、上下楼梯等项目训练。让患者触摸不同温度、湿度、硬度的物品,以锻炼患肢感觉,还可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训练如刷牙、进食、穿脱衣服、捡豆子等刺激感觉机能。

2.3 结果

对120例患者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运动功能,Twichell-Brunnstrom脑卒中功能恢复阶段评定法评定偏瘫恢复阶段功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3]。全部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经康复治疗后全部患者的Brunnstrom评分,FMA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康复护理前,表明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较好。

3 讨论

对脑卒中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及早予以康复护理,有利于患者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降低了致残率。同时也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的能力,从而使患者心情得以保持舒畅,为后期治疗奠定基础。本次所选120例脑卒中患者经早期康复护理后,效果均优于护理前,表明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较佳,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冯社军、刘鸣、李卫征等,脑卒中患者复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5):123-124

[2] 赵静、姜文浩,罗燕侠,北京市某社区中老年人脑卒中患病风险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7):201-202

早期综合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2006年12月~2009年12月我院临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患者108例, 随机分为两组:随机分为试验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54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均无差异性。

1.2 方法

试验组采取早期预防与综合护理,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每天确保询问并记录两组患者大便次数,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便秘发生情况 (在未禁食情况下, 3 d无大便为便秘) 。

1.2.1早期干预措施

1.2.1.1心理干预

加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心理辅导教育。尽量减轻其紧张、焦虑不安的心理状况, 使之控制负性情绪, 保持坚强、乐观的心态, 并主动照顾患者, 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宣教工作既要及时做好各项常规检查及病情的告知, 又要向患者家属讲解患者发生便秘的原因、危害;通过宣传板报、卡片、集体讲课、个别谈话等方法, 使患者家属充分认识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克服便秘的重要性。

1.2.1.2饮食干预

对试验观察组病例进行辨证治疗, (1) 气虚便秘型, 采用木耳海参炖大肠:取黑木耳30 g, 海参30 g, 猪大肠150 g, 盐、酱油、味精少将猪大肠翻开洗净, 加水同木耳海参炖熟, 下调料服食饮汤每日一剂。 (2) 血虚便秘型, 采用松子粥:松子仁30 g、粳米50 g、银耳10 g, 先以清水将粳米、松子文火炖煮九成熟, 再入银耳, 煮至熟烂。 (3) 脾肾阳虚型, 采用糯米粥 (宜于阳虚泄泻) :糯米50 g, 狗肉汤250 ml, 文火炖煮成稀糊状, 加适量胡椒、味精即可, 热食[2,3]。

1.2.1.3中医按摩干预

患者取仰卧位, 屈膝令腹部放松, 用大鱼际肌顺时针方向反复推展按摩, 力度、速度适中, 每日2次[4]。另外可以进行穴位按摩, 选穴:天枢穴、天沟穴, 用双手拇指指腹反复交替按压直至排便[5]。

1.2.1.4加强康复锻炼

根据患者情况, 并定时变换体位, 关节每天被动活动至少两次, 训练其用健肢带动患肢做被动运动, 病情稳定后, 尽早进行坐位、立位、行走及强化上肢伸展运动, 增加运动量, 持之以恒。这样不仅可牵拉腹部肌肉, 还可以增加腹压, 使肠蠕动增加, 促进排便。通过早期康复训练, 也能改善患者瘫痪肢体的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2 结果

2.1 试验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便秘的结果比较

见表1。

从表1可看出,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在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试验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2.2 结果对照

试验观察组54例中, 5例患者进食后有便秘, 1例腹泻, 48例无不良反应。对照组54例中, 25例有便秘。结果显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便秘的早期干预与综合护理效果显著。

3 讨论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 一般呈昏迷状态[6], 体虚, 长期卧床, 无自主排便或情绪不稳定, 易冲动、焦虑、恐惧, 导致结肠蠕动功能的减弱, 津液亏乏, 大肠失濡, 传化无力致便秘。通过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使其能够调整好一个轻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病情, 减少影响从而积极配合临床治疗服从医嘱。辅助中医按摩及康复锻炼不仅操作方法简单, 而且能有效地刺激患者肠蠕动排出质软大便。饮食干预不仅保证了患者的营养, 而且有润肠通便作用, 有效地刺激肠蠕动, 促进患者排便。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患者通过早期干预护理, 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因此, 系统的早期干预护理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克服便秘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早期干预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便秘的影响。方法:选10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54例, 对照组采取外科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取早期预防与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便秘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便秘发生率为9.3%, 对照组便秘发生率为46.3%, 效果显著。结论: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干预与综合护理能有效减少便秘的发生。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便秘,早期干预,饮食,中医按摩

参考文献

[1]张建波, 郎立和.大黄在内科临证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4, 11 (3) :259.

[2]薛宝玲.中医饮食治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便秘护理体会[J].新护理, 2009, 10 (1) :80.

[3]范怡.便秘的治疗与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 2004, 18 (7B) :1148-1150.

[4]胡小萍, 刘彩萍.综合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便秘的影响[J].全科护理, 2009, 7 (8) :2086-2087.

[5]封志英.介绍一种指压按摩解除卧床患者便秘的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7) :491.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观察和护理 篇6

1. 临床资料

本组38例, 其中男性34例、女性4例, 平均年龄26岁。致病原因:小腿胫腓骨骨折22例, 前臂尺桡骨骨折11例, 闭合性单纯软组织损伤3例, 手掌骨多发性骨折1例, 腘动脉损伤1例。对8例病程短病情轻的患者行保守治疗, 包括立即伤肢制动、恢复血液动力学、静点脱水消肿和抗炎药, 并严密动态观察;其余30例患者急诊筋膜切开减压术, 合并骨折者同时内固定或外固定支架固定, 敞开创口换药10-15天后延期缝合或植皮。

2. 早期观察要点及护理措施

2.1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早期护理观察要点

(1) 全身情况的观察:尤其是生命体征的观察。应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等情况, 每15—30min一次。 (2) 患肢的观察:高度关注伤肢皮肤的色泽、温度, 末梢循环情况以及肿胀程度, 特别是夹板或石膏外固定最初75h以内, 应密切观察患肢的末梢循环特别是动脉搏动的情况, 通常每15—30min检查一次患肢的末梢动脉搏情况, 要与健侧肢体对比, 要反复检查固定的松紧度, 以及有无压迫现象, 倾听患者对肢体疼痛的主诉, 询问疼痛是否加剧。肿胀程度, 应在皮肤上做好标记, 以便观察肢体肿胀的速度。尤其是在受伤早期, 如发现患肢在短时间内出现下列任一情况时: (1) 肢体肿胀:患肢高度肿胀, 触之皮肤张力张力大且呈进行性加重, 无弹性, 皮肤色泽变紫发亮, 有时伴有水泡形成; (2) 肢体疼痛:早期症状表现为麻木感, 异样感, 逐渐变为肢体深部广泛而剧烈的进行性疼痛, 这种疼痛难以用原发骨折损伤解释, 镇痛剂不能改善; (3) 受累肌肉功能:呈紧张状态, 肌力明显减弱, 屈肌挛缩, 远侧关节呈屈曲状态, 伸肌挛缩, 关节呈伸直状态。被动向相反方面牵拉发生剧烈疼痛, 是最典型的体征之一; (4) 患肢感觉减退或过敏, 感觉消失, 皮肤两点分辨力增大; (5) 初期动脉搏动及末梢血运充盈时间可正常, 随着病程进展患肢远端动脉搏动逐渐减弱或消失, 晚期皮肤可出现紫绀, 失去弹性, 针刺末梢无血流出。 (6) 目前有条件的医院已使用间室测压法以明确诊断, 对于护理工作的完成极大限度的提供了可靠的监护依据, Schwartaz认为, 对怀疑本病者, 应监测筋膜内压, 如压力为30—40mmHg时应严密观察, 压力>40mmHg时则应诊断为本病[2]。有以上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 立即解除患肢局部压力, 做好皮肤切开减压等术前准备工作。

2.2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早期救护措施

凡疑为骨筋膜综合征者, 应立即置患肢于心脏水平制动, 放松包扎的外敷料, 不可抬高患肢, 以免降低肢体内动脉的血压, 加重血循环障碍;立即通知医生, 并密切观察, 以便尽早确诊;伴有休克者, 应迅速建立双路静脉通道, 及时补充血容量, 纠正休克。对疑诊患者或骨筋膜综合征病程短者采用保守治疗者可立即静脉滴注甘露醇、β-七叶皂甙钠和糖皮质激素进行脱水消肿治疗, 无效后进行手术治疗。确诊为骨筋膜室综合征者, 应积极做好术前准备, 协助医生紧急手术, 切开减压, 切除坏死肌肉, 减轻张力缓解症状。手术切开减压应在无菌和不用止血带的情况下进行, 勿须缝合皮肤, 可用凡士林纱条或0.9%氯化钠加庆大霉素纱条覆盖。严格按无菌操作换药,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 病房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一次。保护患肢伤口, 密切观察伤口分泌物的性质、量及颜色。并定期检测体温每日4次, 记录血常规、尿常规、伤口分泌物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结果。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合理使用抗生素。护士还应观察动脉搏动和指 (趾) 端血运、感觉、活动及皮肤温度。如发现末梢温度降低、紫绀、麻木、疼痛等逐渐加重, 考虑是手术减压不彻底, 是否有间室外大血管损伤, 应立即通知医师,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因延误治疗时机而造成截肢, 甚至危及生命。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合理抗生素等。切开减压局部血液循环获得改善后, 大量坏死组织的毒素可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止失水、酸中毒、高血钾、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注意观察患者的尿量及颜色, 留取尿标本作检查。由于术后卧床时间延长, 特别注意防止褥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减张创口待消肿后再延期缝合或移植游离皮片闭合伤口。

2.3 饮食护理

患者大量血浆渗出, 丢失大量蛋白质以及术后发热等, 应加强营养,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必要时输血或血浆, 促进伤口早日愈合。

2.4 心理护理

由于意外伤害及疼痛等因素已经给患者造成了精神上巨大的压力和痛苦, 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 又将大面积的肌肉暴露, 病人增加了伤残的心理负担, 并容易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 此时, 护士应与病人多进行一些交流, 消除病人顾虑、恐惧情绪, 使病人主动配合治疗。耐心解释本科的医疗技术水平及预后, 并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 安慰和鼓励病人, 增强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5 康复护理

功能锻炼用布朗氏架抬高患肢, 置于功能位置, 以改善血液循环, 防止发生畸形, 每日进行肢体主动功能活动10次左右, 以不劳累为宜, 主要以指、趾关节的屈伸运动和股四头肌的舒缩运动为主, 同时给予被动锻炼和局部按摩。恢复期指导和督促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3. 结果

38例除腘动脉损伤血管修复后再广泛栓塞而截肢外, 余37例全部痊愈。根据疼痛、肢体功能、情感接受、支撑、步行能力、步态6项对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Enneking综合评分[4], 满分30分, 每项最高5分为正常, 最低0分为严重障碍。本组37例患者肢体功能评价结果:Enneking评分为28~30分, 平均29.68分, 疗效优良。

总之, 只要时刻警醒什么伤病容易发生骨筋膜室综合症, 什么情况可以确诊为骨筋膜室综合症, 什么病程阶段该如何正确观察及处理, 那么我们骨科护理人员就会配合医生对骨筋膜室综合症作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从而达到最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裘法祖, 孟承伟主编.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719.

[2] (美) 卡纳尔主编.卢世壁主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2:1379-1380.

[3]Wchwartaz.JR, Brumback Rj, Lakatos R, etal.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 of the thingh.j, bone joint surg (Am) , 1989, 71:392.

早期综合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9月某院收治的急性乳腺炎患者88例,年龄21~33岁,平均(25.3±1.1)岁;其中初产妇84例,经产妇4例,单侧41例,双侧47例;病程:1~5 d,平均(2.4±0.6)d。纳入标准:未合并有其它重大系统疾病,特别是乳腺疾病或涉及胸、肋部疾病。据就诊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就诊时给予抗生素治疗(广谱抗菌素静脉滴注),采用局部热敷、手法挤奶等促血液循环,针对炎症给予肌注青、链霉素,若病情较重可适当增加剂量,必要时输注新鲜血液,切开脓肿引流[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注重医嘱、指导患者及其家属。(1)嘱患者多休息、吸取乳汁,托起患乳,用绷带固定,禁患处哺乳;(2)据患者意愿给予理疗,穴位按摩、热敷,或用云南白药外敷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等;(3)给予心理支持,开导、疏解患者不良情绪,争取家属配合,转移患者思绪;(4)进行全面细致的宣教,包括哺乳卫生、哺乳方法,避免压迫乳房、定时哺乳、维持乳房清洁,注重饮食调节,禁食肥甘、生冷等食物[2]。

1.3 疗效判定

(1)痊愈:相关症状、体征完全转归,肿块消失,正常哺乳;(2)显效:肿块缩小1/2以上,体征转归,有微痛;(3)有效:肿块缩小<1/2,体征转归,有微痛;(4)无效:肿块未见明显缩小,疼痛等症状未减轻,或加重、形成脓肿,需引流。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数(n)与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经5 d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痊愈率、无效率、手术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

2.2 治疗结局

观察组患者44例经综合护理干预后均成功转归,平均治疗时间(4.9±0.4)d;对照组5 d内2例进展为脓肿性急性乳腺炎,手术引流治疗,痊愈者均治疗时间(5.6±1.1)d,其余患者转为综合护理干预,经治疗后1例转为手术治疗,其余均成功痊愈,持续治疗时间为(9.6±2.2)d。

3 讨论

急性乳腺炎诊疗的关键是预防,致病因素复杂,综合护理干预采用维持乳房清洁、减少刺激触动、理疗、心理支持等方法,以消除炎症、抑制病情进展,效果显著。本次研究中应用综合干预观察组均痊愈,人均治疗时间(4.9±0.4)d,显著优于对照组,此外,综合护理干预不仅适用于治疗期间,在患者哺乳期间若遵照医嘱执行综合干预,也能起到预防作用。如马祥君等针对哺乳期妇女执行四级预案,通过宣教、理疗等方法,有效的降低急性胰腺发病率。

摘要:目的&nbsp;观察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早期急性乳腺炎疗效。方法&nbsp;选取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前者给予常规治疗,后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比疗效及治疗结局。结果&nbsp;5&nbsp;d后,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观察组痊愈率、无效率、手术率分别为63.64%、2.27%、0,优于对照组43.73%、9.09%、4.55%;观察组平均痊愈时间(4.9±0.4)d,对照组常规治疗治愈者平均(5.6±1.1)d,未痊愈者转为综合护理干预后手术1例,其余痊愈,平均(9.6±2.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bsp;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早期急性乳腺炎能有效促进炎症消除,提高治疗效果,抑制病情进展。

关键词:早期急性乳腺炎,综合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陈枫.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特殊护理技术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22):3073-3074.

早期综合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6例病人, 男36例, 女10例;年龄15岁~66岁;病因:重型颅脑损伤30例, 鞍区肿瘤术后16例;将2004年以前的2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 2004年1月以来的26例病人作为试验组, 对照组病人通过查阅病历, 实行回顾性分析, 试验组病人进行早期护理干预;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种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1.2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30例病人出现精神异常或意识状态的改变, 表现为意识模糊、嗜睡或在原来基础上意识障碍加深;12例病人有头痛、呕吐、厌食、腹胀;10例病人有抽搐发作;38例病人有多尿, 18例病人有脱水征, 如皮肤弹性下降、中心静脉压降低等。实验室检查:全部病人入院时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 术后或伤后3 d~7 d出现血钠下降, 伴随尿钠以及血浆渗透压的变化, 血钠120 mmol/L~134/mmol/L 31例, <120 mmol/L 15例。

2 护理干预

2.1 全面了解病情,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对于格拉斯哥评分 (GCS) <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和鞍区肿瘤术后病人, 应警惕CSWS的发生。护士对病人病情应有全面的了解, 充分评估病人的并发症,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的变化, 应熟悉CSWS的临床表现, 如精神异常、意识状态改变、头痛、呕吐、腹胀、抽搐、皮肤弹性下降、中心静脉压降低等, 当病人出现上述表现, 应报告并协助医生做进一步的检查, 如急查电解质、尿常规、复查头部CT等, 以排除颅内情况的影响。及早发现CSWS, 给予及时处理, 为控制病情的发展赢得时机。

2.2 定时监测电解质、中心静脉压及尿比重与尿钠量并记录24h出入水量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和鞍区肿瘤术后病人, 常规予锁骨下静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 每日抽血查电解质, 必要时每4 h~6 h复查1次, 并记录24 h出入水量。鞍区肿瘤术后病人记录每小时尿量, 采取血标本时应选择在输液前或补钠后2 h后, 持续输液者应选择另一侧肢体采血, 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并对检查结果及时加以分析, 尽早发现低钠血症, 给予及时处理。

2.3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血浆容量

一旦确诊, 应立即予补水补钠治疗。一般补液量以出入量平衡为原则, 补钠量根据缺钠程度而定。轻度缺钠可予口服补液盐, 中度或重度缺钠应予静脉补钠, 补钠量根据公式计算[3]。由于CSWS常伴有多尿和血浆容量不足, 因此首先要快速补充血容量, 提高血浆渗透压, 以改善微循环, 保证脑的血液供应。在补水补钠过程中, 应注意补钠速度不宜过快, 以防出现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改变的可能, 一般血钠升高值不超过0.7 mmol/ (L·h) 。血钠正常后, 需巩固治疗3 d并及时复查。

2.4 加强基础护理和饮食指导, 做好病人心理护理

意识昏迷者, 应加强基础护理, 预防感染, 口腔护理和尿道口护理每日2次, 每隔2 h翻身叩背,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给予高钠盐饮食, 昏迷病人予鼻饲管内注入, 对清醒病人, 护士应做好耐心的解释工作, 鼓励病人进食高钠盐饮食, 予口服补液盐者, 护士应协助病人制定补液计划, 以顺利完成补液。

3 结果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各项结果以 (x¯±s) 表示, 采用两样本均数的 t 检验, P<0.05表示具有意义, P>0.05表示统计学无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结果显示积极的护理干预可提早发现CSWS的出现, 并能缩短血钠恢复正常的时间, 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4 讨论

CSWS是重型颅脑损伤与鞍区肿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其与血管升压素分泌不当综合征 (SIADH) 及尿崩症很容易混淆, 都是以低钠血症为主, 但三者发病机制、治疗原则截然不同, 临床极易引起误诊, 并可因治疗不当造成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 给病人的康复造成影响, 严重时甚至可危及生命[4]。在本试验中发现, 通过早期护理干预, 可提前发现CSWS, 并缩短血钠恢复正常的时间, 对病人的诊治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 在神经外科专科护理中, 护士应熟悉CSWS的各种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特点, 协助医生早期诊断与治疗, 通过积极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 控制病情的发展, 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通过对脑性盐耗综合征 (CSWS) 病人实行早期护理干预, 协助医生正确诊断, 及早治疗, 了解早期护理干预对CSWS病人的影响。[方法]将2000年1月—2004年1月的CSWS病人作为对照组, 2004年1月—2008年1月的病人作为试验组进行早期护理干预。[结果]试验组病人发现CSWS的时间和血钠恢复正常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对CSWS病人实行早期护理干预, 可提前发现CSWS, 并明显缩短血钠恢复正常时间, 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关键词:脑性盐耗综合征,护理干预,颅脑损伤

参考文献

[1]Thome C, Zevgaridis D.Delayed visual deterioration after pituitary surgerya reviewintroducingthe concept of vascular compression of the optic pathways[J].Acta Neurochir (Wien) , 2004, 146 (10) :1131-1135.

[2]Rajaratnam S, Seshadri MS, Chandy MJ, et al.Hydrocortisone dose and postoperative diabetes insipidu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transsphe-noidal pituitary surgery: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Br J Neurosurg, 2003, 17 (5) :437-442.

[3]吴在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2.

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 篇9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61

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幸存者中约70%~80%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规范系统的早期康复护理对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有决定性的作用。2011年1月~2012年3月收治脑卒中患者60例,早期康复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经CT或MRI确诊脑出血31例,脑梗死89例,随机分为训练组与对照组。训练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66岁。脑出血16例,脑梗死44例;左侧偏瘫32例,右侧偏瘫28例。对照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64岁。脑出血15例,脑梗死45例;左侧偏瘫29例,右侧偏瘫31例。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和并发症预防常规护理,训练组介入早期康复护理。

观察指标:在患者入院第1周和出院前,对两组采用Brunnstrom6级评价法评定上下肢运动功能[1],运用修订的Barthel生活活动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次评定由同1人员完成。

结果

训练组与对照组康复护理训练前后的Brunnstrom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Barthel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见表1。

经X2检验,出院前与第1周相比,两组间上下肢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出院前两组间比较,对照组不如训练组。上下肢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显示,早期康复护理对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有明显促进作用。

护理

保持良好肢体位置:头偏向一侧,仰卧时瘫侧上肢取肩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并分开,整个上肢放在枕头上;下肢采取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足呈背屈位,踝呈90°,足尖向正上。健与患侧卧位交替。

加强按摩,促进循环:按摩应轻柔缓慢,对瘫痪肌群要予按摩揉捏,肌张力较高肌群用安抚性质的推摩,从远心端向近心端,由浅至深,慢快适宜,上肢着重伸肌,下肢着重屈肌的按摩,2次/日,15分钟/次。上肢按摩时用五指拿捏患者后颈部、肩部,并沿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向下捏到肘部,再用掐法取曲池、尺泽、手三里等穴,力度要大,继而捏前臂肌肉并捻各手指。当捏到三角肌时嘱患者做肩外展,捏肱三头肌时伸肘,按外关时伸指动作。下肢按摩时患者健侧卧位,用拇指推腰部,掐肾俞穴,深推环跳穴,再用双手滚大小腿,上下来回数遍。然后掐委中、承山、太溪、昆仑等穴,力量宜大。最后揉捏小腿直至足部和各趾。

肢体被动活动:肌力0~Ⅱ级者,按关节活动的方向和范围做被动运动,先大关节,后小关节。重点行肩关节外旋、外展和屈曲,肘关节伸展,腕和手指伸展,髋关节外展和伸展,膝关节伸展,足背屈和外翻,每天数次,每个动作3~5遍,逐渐增加活动次数和时间,并配合肢体拮抗肌的按摩。

鼓励主动运动:肌力Ⅱ级以上者,鼓励患者主动运动。指导患者用意念对患肢发出冲动,使瘫痪肢体肌肉收缩;用健侧肢体牵动患侧肢体运动。尽量鼓励患者用患肢洗脸、进餐、更衣、入厕等,3~4次/日,30分钟/次。运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达到上肢可举起,下肢可站立与行走。

平衡训练:练习起坐顺序是靠坐、自行扶坐、独坐,当患者能在床上坐稳维持10分钟后,进行站立平衡、迈步和步行训练。

作业疗法:让患者用手指快速指鼻、相互对指、转移木柱、翻牌等加强手的精细、协调、控制能力的训练。

心理康复:脑卒中后患者产生恐惧、抑郁、消极和悲观的心理情绪,采用劝导、解释、同情、鼓励等方法帮助患者认识问题,做出切合实际的心理疏导,使患者消除疑虑,改善心境,提高信心,配合治疗。

讨论

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应从卧位姿势、中医按摩、被动活动、主动运动、心理支持等方面给予指导及照顾,正确的卧位姿势可以减轻患肢的痉挛、水肿、增加舒适感[2]。按摩可起到刺激局部、疏通经络、滑利关节、舒筋整复、活血祛瘀的作用[3]。肢体被动运动可维持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僵硬和肢体挛缩畸形,最大限度恢复运动功能。肢体主动运动,可以强化神经系统的紧张度,活跃该系统生理功能,有效的预防并发症及改善全身状况[4]。心理康复,稳定了患者情绪,增强了康复信心。总之,早期康复有助于抑制和减轻肢体痉挛姿势的出现与发展,能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减轻致残程度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28.

2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94.

3刘虹.中医护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24.

4刁利华.脑病变患者康复的研究及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3):177.

早期综合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64例早期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标准, 并经B超检查、临床查体、实验室检查确诊。临床症状:精神差、饮食差, 右下腹持续性疼痛、脐周及上腹疼痛、排尿困难、尿痛、尿急、发热等。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 试验组男15例, 女17例;年龄60岁~84岁, 平均年龄 (75.3±2.8) 岁;病程30 min~5 h, 平均病程 (2.41±0.84) h。对照组男17例, 女15例;年龄63岁~82岁, 平均年龄 (74.8±3.1) 岁;病程40 min~4 h, 平均病程 (2.04±0.79) h。2组均排除严重心血管疾病史者, 精神病史者。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48例行单纯性阑尾切除术, 10例行阑尾切除腹腔引流术, 6例行切开引流术。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术前简要介绍住院环境, 交代手术注意事项, 完善术前检查, 术后进行一般护理及康复指导。试验组在对照驵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干预内容如下。

1.2.1 术前准备及心理干预

术前, 护理人员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处理。嘱患者术前要禁食禁饮, 建立静脉通路, 静脉滴注抗生素, 防止手术感染。严密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等生命体征变化, 若有异常情况出现, 要马上通知手术室实施急诊手术。

急性阑尾炎为突发急症, 发病过程中, 患者需要承受极大的生理痛苦, 再加上需要尽快实施手术治疗, 患者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所以很容易产生抵触、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变化。为此, 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干预, 对其不良情绪进行疏导, 多安慰、鼓励患者, 同时动员家属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另外, 护理人员还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疾病相关知识, 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等, 以消除患者的顾虑, 增强治疗信心, 从而积极配合临床治疗。

1.2.2 术后干预

术后, 要做好切口的消毒、抗感染处理, 因患者术前禁食、禁饮, 会造成机体免疫力一过性降低, 并且术后一段时间也需禁食, 更会影响其机体免疫力, 增加感染风险。护理人员要密切留意患者的切口情况及生命体征变化, 若术后3 d内患者的体温有明显波动, 切口附近有程度不一的痛感、红肿情况, 就要考虑发生切口感染。此时, 需要将切口扩大, 将切口内的异物清除, 排除脓液, 充分引流, 同时应用促肉芽生长药物, 以加快切口愈合[2]。若患者术后发生便秘, 要避免使用强导泻剂或肥皂水灌肠, 以免造成切口开裂, 可使用缓泻剂促排便, 改善便秘。

阑尾炎术后普遍存在疼痛情况, 特别是老年患者, 由于其常常合并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基础疾病, 所以疼痛若得不到及时缓解, 就可能引发其他疾病[3]。护理人员可与患者聊天、播放音乐、电视节目等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以缓解术后疼痛, 对于疼痛明显者, 还要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在患者肛门排气后, 可进食流质饮食, 其后逐渐过渡到软食、半流食、正常饮食, 进食要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 可多摄入蛋白质、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

1.3 观察指标

术后观察2组患者的切口感染、切口裂开、静脉血栓、腹腔脓肿、粪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使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调查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结果分为不满意、一般、满意、十分满意。满意度= (十分满意+满意)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术后, 试验组共有2例出现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6.25%;对照组有9例出现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28.13%, 试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3.7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88%,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急性阑尾炎经手术治疗后基本上都可痊愈, 但术后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 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对于老年患者而言, 由于其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 阑尾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甚至还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此, 做好临床护理工作,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对于保障老年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4]。

老年阑尾炎手术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但从现阶段的护理服务情况来看, 常规护理已难以满足患者的护理服务需求。所以有必要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 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5]。本文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P<0.05) , 同时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表明对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有助于保障手术的顺利实施, 减轻术后切口疼痛、腹痛及并发症的发生, 加快术后恢复, 提高患者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6]。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早期手术治疗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早期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 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腹痛、切口疼痛、并发症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1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3.7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88%,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有助于保障手术的顺利实施, 减轻术后切口疼痛、腹痛及并发症的发生, 加快术后恢复, 提高患者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老年急性阑尾炎,早期手术,护理干预,并发症

参考文献

[1]王晓娟.老年人急性阑尾炎手术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21) :283.

[2]李晓燕, 田苏, 袁春华, 等.急性阑尾炎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z2) :83-84.

[3]杨云仙.急性阑尾炎术后护理体会[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3, 12 (7) :542-543.

[4]杜杰, 高俊娈, 白洁, 等.急性阑尾炎患者围术期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 2011, 20 (5) :856-858.

[5]顾巧丽.老年人急性阑尾炎手术36例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7) :891-892.

上一篇:教师资源库下一篇:经济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