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早期护理

2024-05-12

术后早期护理(共11篇)

术后早期护理 篇1

摘要:外科手术创伤可导致病人营养失调, 所以术后的营养支持治疗已成为共识。以往人们普遍认为, 胃肠术后病人应禁食, 至肛门排气后方可进食。但研究表明腹部手术后数小时就有肠蠕动, 术后胃肠道麻痹仅局限于胃和结肠, 术后6~12 h小肠就有消化、吸收功能。长期的肠外营养, 不利于肠功能的恢复和肠黏膜屏障的保护, 并易导致感染与肝功能损伤等并发症, 对胃癌术后病人早期施行肠内营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胃癌,肠内营养

2002年6月至2007年12月, 我科对75例胃癌患者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极大地改善了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 保证了手术效果, 减少了术后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胃癌患者75例, 男46例, 女29例, 年龄26~79岁, 平均58岁。分别经胃镜、钡餐检查确诊为胃癌, 经充分术前准备后行根治性全胃或胃大部切除术, 术后经肠内营养管提供营养。肠内营养管采用纽迪西亚公司的鼻空肠管, 长约120cm, 直径2mm。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将胃管和鼻空肠管经由鼻孔插入胃内, 术中在消化道重建后由术者将鼻空肠管调整至Treitz韧带以远20cm或胃 (食管) 与空肠吻合口远侧20m处。术后24h开始由鼻空肠管滴入少量生理盐水, 48~72h开始滴入生理盐水加部分肠内营养制剂, 如200~400m L瑞能或500m L瑞素, 72h后逐渐过渡到全量肠内营养, 如1000~1200m L瑞能或1000~1500m L瑞素, 直至术后7~14d结束。75例患者术后有12例出现轻度腹痛或腹泻, 经暂停营养液输注或控制输注速度后得到缓解;3例出现严重腹痛、腹泻, 给予暂停输注营养液并经肠内营养管注入止泻药 (易蒙停) 后症状得到控制。术后平均3~4d恢复肠道功能, 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术后14d有21例病人体重略微减轻, 无明显低蛋白血症者。仅1例发生十二指肠残端瘘, 无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术前、术后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留置肠内营养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告知患者配合要点, 经常与患者沟通, 了解生理心理反应, 给予心理支持, 取得其配合, 防止因不适而自行拔出导管。输注过程中应密切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以及大便次数、量和性质, 如出现不适时应耐心向病人解释, 给其安慰并积极予以处理。正确留置鼻肠管, 我们使用的鼻肠管柔软易弯曲, 对胃酸不敏感, 不易刺激鼻腔或咽喉, 管道末端圆滑, 可防止胃肠道黏膜损伤, 并有多个侧孔, 避免管道阻塞, 能够满足肠内营养的需要。

肠内营养液的输注:营养液速度要求由慢到快, 有少到多。术后24h开始输注少量生理盐水, 刺激肠道蠕动和功能恢复。术后48h开始输注生理盐水和部分肠内营养制剂, 72h后开始全量肠内营养输注。通过重力输注或输液泵连续输注12~24h, 输注速度由40~60m L/h开始, 如无腹痛、腹泻等不适, 逐渐增加至100~125m L/h。营养液温度一般应加热至30~40℃后输注, 特别是在冬季环境温度较低, 可用加热器加热。因营养液过冷可刺激肠蠕动引起腹泻, 过热易损伤肠黏膜。预防营养管堵塞, 为防止营养管堵塞, 应8~12h常规冲洗营养管1次或在每次输注营养液和药物前后冲洗营养管。其他:如输注过程中患者保持30~40°体位, 经常检测患者水电解质平衡, 注意评价患者营养状况等。

3 讨论

外科手术创伤可导致病人营养失调, 所以术后的营养支持治疗已成为共识。以往人们普遍认为, 胃肠术后病人应禁食, 至肛门排气后方可进食。但研究表明腹部手术后数小时就有肠蠕动, 术后胃肠道麻痹仅局限于胃和结肠, 术后6~12h小肠就有消化、吸收功能。长期的肠外营养, 不利于肠功能的恢复和肠黏膜屏障的保护, 并易导致感染与肝功能损伤等并发症。

胃癌术后病人早期施行肠内营养重要意义: (1) 促进肠蠕动和肠道激素的释放; (2) 维持肠黏膜屏障的功能, 减少细菌移位的发生; (3) 改善术后的营养状况和患者的免疫功能。比较而言, 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更安全、经济, 对护理和设备要求低, 并发症少。我们应用鼻空肠管对胃癌患者术后进行早期营养支持, 不仅满足了患者营养需求, 因为所用的营养管管径细、质地软, 易为患者接受, 且避免空肠造瘘所造成的创伤以及护理的复杂性。因为所用的营养管比较细软, 容易脱落、移位以及堵塞, 因此护理中必须密切观察。同时应注意观察输注过程中患者的反应, 如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时, 应及时进行处理, 并注意检测患者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状况改变。

术后早期护理 篇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554-01

留置气囊导尿管因其具有操作简便,减少漏尿和不易脱落的优点,近年来广泛用于临床[1]。无论是术前意识改变出现排尿功能障碍的患者,还是全麻行开颅手术的患者,均需留置导尿管。张玉英等人的研究表明[2]:术后早期拔尿管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对患者术后的恢复有促进作用。此外研究表明,尿管在留置后的第3天感染率达30.2%[3],5天以上感染率达74%[4],留置尿管大于2天的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是小于2天患者的2倍[5]。也就是说,尽早拔除尿管不仅减轻神经外科行开颅手术患者的疼痛,还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率。但是,拔管后的出现并发症,如尿潴留、尿失禁,也不能忽视。寻求最佳的拔管方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已引起越来越多的护理人员的关注。本文对神经外科术后早期拔除尿管出现的并发症及拔管方式的研究进行综述,为我国开展相关研究及进行临床实践提供依据。神经外科术后早期拔管的并发症

1.1 尿潴留:尿潴留是拔管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国内外报道其发生率在20%-42%之间。一旦发生尿潴留经诱导排尿后仍不能排尿者则需重新留置尿管,增加了尿道损伤、尿路感染的风险以及患者的痛苦、心理压力和经济费用。尿潴留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

1.1.1 疼痛:术后切口疼痛等不适增加了患者不良情绪及对不良刺激的敏感性,加重膀胱括约肌痉挛从而导致尿潘留[6-8]。

1.1.2 排尿方式的改变:神经外科全麻下行开颅手术的患者,术后早期拔除尿管,因疾病需要绝对卧床,患者需要

适应床上排尿。术后排尿方式和习惯发生了改变,患者往往不能适应。患者还常担心影响伤口、被服被尿液溢湿等问题,顾虑越多越容易引起尿潴留[9-10]。

1.1.3 心理及精神因素:病人紧张、害羞等不良心理情绪,加重膀肮括约肌疫挛而致尿潴留[11]。

1.1.4 尿道粘膜的损伤和水肿:各种原因造成的尿道黏膜损伤,引起尿道的炎性反应与水肿,排尿时尿道口疼痛,病人害怕排尿。越害怕排尿越不能及时排尿,容易导致膀胱过度充盈,导致尿浦留[12]。

1.2 尿失禁:尿失禁是以为膀胱括约肌损伤或者是神经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排尿控制能力丧失,使得尿液无法自主流出[13]。神经外科患者产生尿失禁可能有以下机制[14]。

1.2.1 排尿初级中枢与大脑皮质联系通路遭受一定程度损害,支配膀胱外括约肌收缩的阴部神经失去意识控制。

1.2.2 排尿高位中枢,可能是额叶前部结构遭受破坏、功能受到损害。

1.2.3 脑组织缺血缺氧,影响患者正常的觉醒及神经调节。拔尿管方式的研究进展

2.1 传统的拔尿管方式是先将尿管夹毕,待患者膀胱充盈时,由护理人员直接将尿管拔除。

2.2 黄建民等人改良的拔管方式[15],拔管时用注射器抽出球囊内生理盐水后,再回注入生理盐水0.3-0.4 ml,使导尿管前端在膀胱内形成一小球囊,嘱患者张口深呼吸配合,再把尿管拔出。

2.3 魏瑛琪等人的研究[16]:将拔管前排空膀胱,以1B5000 呋喃西林溶液500ml冲洗膀胱,滴速15-20ml/min,温度为30~32e,冲洗毕夹管保留冲洗液20~30min(视患者耐受情况),待患者有尿意时,用20ml无菌注射器抽净尿管气囊内的液体,备接尿器,拔出尿管。

2.4 杨帅使用的拔管方法是[17]:拔除尿管前用注射器抽取20ml 开塞露注入到膀胱内,暂不 拔管,当触及膀胱区充盈时,抽尽气囊内的液体后再回注0.4ml 液体使气囊稍充盈,避免皱褶,转动尿管后边按摩膀胱区边缓慢拔除尿管。

赵雪金在综合治疗科[18]和刘开宏在产科[19]采用了拔管前将气囊导尿管夹闭,待患者膀胱充盈有尿意后,将导尿管气囊内液体抽净,嘱患者自行排尿,尿管即可随尿液一起排出体外的方法拔除尿管。

综上所述,早期拔尿管在促进患者恢复,预防尿路感染的同时,仍然存在尿潴留、尿失禁等并发症,护理人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以寻找出最佳的早期拔管方法,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清亚.神经外科病人留置导尿管不同方式夹管及拔管的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0(9):164

[2] 张玉英,吴文英.普外科上腹部手术后导尿管拔除时间的探讨[J].中外医疗,2009,24:191

[3] 宋小娟.留置导尿与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2):90-92

[4] 贾灵芝,商丽,商全梅,等,早期拔除尿管以降低尿路感染率指征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7):1149

[5] Wald H I,Ma A,Bratzler D,W,et a1.Indwelling urinary catheter use in the postoperative period: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surgical infection prevention project data[J],Arch Surg,2008,143(6):551-557

[6] 田小红,吴志凌.自控镇痛病人发生尿浦留相关因素分析与术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12):1129-1131

[7] 钟云兰,肖珍,黄佑萍骨科术后病人拔尿管后尿潴留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0,8(4):961

[8] 苏秀宁,黄琳俐.韦金翠术后尿潘留的护理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97-98

[9] 赵湘莲.骨科术后病人尿潘留原因及其护理[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36(3):412-413

[10] 朱翔,胡世俊.留置尿管拔除后尿浦留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0):74-75

[11] 李翠梅,李慧序,李华.椎间盘围手术期尿浦留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2,8(7):497

[12] 单光新.脊柱手术后尿潴留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05,3(4):69-70

[13] 陈娥.预防拔管后发生尿潴留与尿失禁的措施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2013,6(4):35

[14] 权霞良.个性化排放尿液预防拔尿管后尿失禁的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3,6(4):35

[15] 黄建民.改进拔尿管方法对减轻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5):102

[16] 魏瑛琪,张文香等.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尿管拔除方法的改进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0,6(5):324-325

[17] 杨帅.神经外科病人两种尿管拔除方法对比[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5061

[18] 赵雪金.无痛留置导尿管拔管后对排尿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5):40-41

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 篇3

【摘要】目的 探討对胃癌患者在手术之后早期采用肠内营养进行护理的效果。 方法 将本院于2011年4月到2013年4月之间的胃癌患者中选取100例病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试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给试验组的患者提供肠内营养的护理,给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场外营养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白蛋白、转铁蛋白、体重以及前蛋白都明显劣于试验组的患者,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之间的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胃癌患者,在手术后的再去采用肠内营养的护理方式支持治疗,可以让患者更好的接受系统性的临床护理,同时还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的质量,延长患者生存的时间,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肠内营养护理;胃癌患者;肠外营养护理

营养治疗在临床中的意义有:满足患者在营养方面的需求、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整体提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耐受性、促进患者的伤口愈合、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及降低患者的死亡概率,缩短患者的病程[1]。一般,临床营养最完整的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在临床的治疗中,一般都是以肠内营养为主,它具有全面性,均衡性,符合生理、保护肝脏功能、降低高分解的代谢、维护胃肠道功能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适合胃病较重的患者[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本院于2011年4月到2013年4月之间收治的胃癌患者中选取100例病患者,其中男性病患者63例,女性病患者37例,病患者年龄在26~70岁,其平均年龄为46.2岁,患者的鼻肠管所留置的时间为8~12d,平均留置时间为(10±2.1)d,根据患者的意愿,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试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鼻肠管留置时间等资料的对比没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采用肠外营养护理,试验组的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护理。详细的护理措施如下:

1.2.1 并发症的护理

患者在实施肠内营养之后,应该需要加强患者鼻腔粘膜的完整性检测,定时给患者的口腔以及鼻腔进行清洗,并通过石蜡对鼻腔进行润滑。肠内营养的患者容易出现腹胀、腹泻等一系列的并发症,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在于营养液的浓度选择以及输液时的速度不当造成的。因此,在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同时,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及时的了解患者是否出现腹痛、呕吐、腹胀以及恶心等症状,对发生的程度和时间进行了解。如果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腹泻情况,需要及时的停止肠内营养,将其转换成肠外营养,并对患者的大便性质、量和性质,以及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进行准确的记录,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反流现象[3]

1.2.2 患者心理护理

胃癌是一种恶性的疾病,因此,病患者常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产生焦躁、不安、低沉、害怕、恐慌等负面心理状态,护理护士应当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对病患者的心理通过交流沟通的方式进行了解,对了解到的心理状态进行安慰和相关疏导,用充满安心的言语对病患者进行安慰,帮助患者建立起对抗病魔的信心,并向病患者详细的分析病况,使病患者减小因病情而产生的负面心情。

1.2.3 鼻肠管的护理

在每天的输注前后,采用20nl的注射器,对其进行冲洗,冲洗过程中采用的是20ml的温开水,避免鼻肠营养管出现营养液残留和官腔堵塞的问题,在口服药注入的时候尤为需要注意,需要把口服的药物研磨成粉末状,利用温水惊醒溶解,溶解之后将其注入管腔内,在用过药之后,对管道利用温水进行冲洗。同时将鼻肠管进行良好的固定,避免出现滑脱移动和盘绕扭曲问题,在固定的同时需要留出一定的余地,防止对鼻肠管进行活动的时候使得其脱离出患者体外.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 SPSS13.0 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 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在临床护理前后的白蛋白、转铁蛋白、体重以及前蛋白等指标进行比较,其比较差异没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7d的临床护理之后,两组患者的白蛋白、转铁蛋白、体重以及前蛋白等指标有了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一所示。

3 讨论

胃癌是一种临床治疗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手术时该病症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同时也是现阶段中最常采用的临床质量方式,由于手术造成的影响,手术后的患者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现象,还会出现蛋白质以及热量的缺乏症状,经常给患者造成十分严重的不良影响[4]

肠内营养具有促进为肠道蠕动的作用,并且降低肠粘连现象的发生率,肠内毒素的整体释放量也会减少,更是降低了再临床方面出现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对患者的手术切口愈合起到促进作用,在术后早期采用肠内营养,具有安全性、有效性以及经济型等诸多明显优势,因此,肠内营养是胃癌患者在手术之后最常采用的支持措施,在这一治疗过程中,应该严格的遵守从稀到浓、从慢到快、从少到多的基本性原则[5]

参考文献

[1] 黄倩,张彬,禄建蓉,孙艳,郭海燕.胃癌调节型双通道重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问题[J]. 哈尔滨医药. 2011,(01);19-21.

[2] 梁桂珍,朱刚,梁婉萍.重度营养不良的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支持效果比较[J]. 海南医学. 2009,(05);36-37.

[3] 李昌娣.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的应用及体会[J].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0,(10);41-42.

[4] 刘淑霞,高莉,宁福红.胃癌行全胃切除术40例术后不同营养支持方法比较与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12,(12);22-23.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护理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2007年5月至2008年3月, 54例手术病人, 男40例, 女14例。根据术后下床活动的时间将54例手术病人分为2组进行比较。

1.2 结果

甲组40例:术后3d以内下床活动者, 术后7d拆线发现伤口愈合不良者3例, 肠粘连1例, 肺部感染1例。

乙组14例:术后3~7d下床活动者, 术后7d拆线发现伤口愈合不良者3例, 肺部感染1例, 肠粘连1例。

1.3 结论

通过以上结果对比, 说明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对伤口的愈合、避免肠麻痹、肠胀气, 肠粘连、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有其重要的意义。

2 护理与指导

2.1 术前护理

通过临床实践我认为在手术前一天给病人做有关术后康复的卫生宣教较为适宜, 因为, 在我们与手术病人交谈中发现, 手术前一天病人所最关心的问题是:手术的成功率;如何配合做好手术准备工作;术后如何配合康复治疗。

2.2 术前护理的方法

2.2.1 一般手术病人

对术前病人除了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外, 还需介绍术后如何早期活动:开始活动的时间, 术后一般情况良好即可开始在床上作适当活动。如深呼吸和四肢活动。术后24h之后, 可下床活动;开始活动的范围先在床旁、室内活动, 以后逐渐扩大到室外;开始活动的活动量以不感觉累为度;开始活动的活动内容除了缓慢散步外, 还需做深呼吸, 咳嗽排痰、练习腹式呼吸等。

2.2.2 年老体弱的手术病人

对于年老体弱者, 在进行上述宣教时, 应特别强调术后早期做深呼吸和咳嗽排痰的重要性及正确方法, 并给其示范。

2.2.3 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病人

应耐心、细致、尽量使用举例和示范;让病人理解并学会术后活动的正确方法。

2.3 术后护理

一般手术在术后24h就可下床活动。在协助病人下床活动时, 首先鼓励病人坐起;当病人无头昏眩晕等不适时, 再扶病人下床沿着床边缓慢走动, 数分钟即可, 不要使病人感到劳累。在活动过程中可做深呼吸和腹式呼吸。

在帮助病人咳嗽排痰时, 护理人员可用双手五指张开轻按于病人腹部伤口的两侧。鼓励病人按术前所教的方法咳嗽排痰。当病人咳嗽腹部张力增高时, 护理人员同时双手适当用力按住伤口。此法可降低病人在咳嗽时对腹部伤口的张力, 从此减轻伤口疼痛。

3 术后早期活动的注意事项

(1) 术后病人初次活动时应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脉搏、呼吸, 最好在活动前, 先测量血压, 若有异常, 不宜早期下床活动, 可在床上进行深呼吸和四肢伸展活动, 护理人员还可协助病人在床上翻身。另外, 以下病人也不宜早期下床活动;如休克或手术后循环系统不稳定, 严重感染, 出血后极度衰弱的病人外。

(2) 术后病人开始活动时仅限于室内, 根据病人的耐受能力适当进行, 以不过累为度, 时间不要太长, 并且必须要有专人搀扶, 以防因伤口疼痛或体弱头晕而跌倒。

(3) 术后病人身体较虚弱, 故下床活动时特别是到户外活动时应注意保暖, 穿好衣服以防感冒, 而诱发肺部感染。

4 讨论

4.1 早期活动促进伤口愈合

术后病人若长期卧床不因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减少;肺通气量减少, 血氧浓度含量降低, 全身血循环和代谢降低, 使手术创面不能得到修复所需的足够的营养物质, 从而延缓伤口的愈合时间, 增加了伤口感染机会。另外, 术后活动量减少, 肠道功能有效及时地恢复, 对各种营养物质如:维生素C、蛋白质等的吸收障碍, 影响伤口的愈合。

4.2 早期活动防止肺部并发症

由于手术中麻痹药物的作用, 以及某些病人术前吸烟等因素, 可使术后支气管分泌物增加, 加之手术病人因伤口疼痛惧怕咳嗽, 卧床时间较长, 肺通气减少, 呼吸道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 而致肺不张和肺炎发生。术后早期活动可使呼吸中枢兴奋, 增加肺通气量, 避免肺泡萎陷和分泌物积累, 从而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病率[1]。

4.3 早期下床活动防止血栓栓塞

血栓栓塞是外科手术的严重并发症, 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可以造成病人死亡。

5 结语

早期下床活动防止不良心理的发生, 早期活动可以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根据心身医学的理论, 不良心理可使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发生改变, 而造成失眠、食欲不振、机体对病毒病菌, 过敏物质的抵抗力降低而致病。当病人在护理人员的鼓励与协助下能够下床活动时, 不仅可改善因卧床过久而带来的不适, 还能使病人感到自己完全有能力战胜疾病, 树立信心, 缓解疾病对其心理造成的压力, 而维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摘要:目的探讨患者术后早期下床的护理经验。方法分析54例手术病人, 男40例, 女14例。根据术后下床活动的时间将54例手术病人分为2组进行比较。结果甲组40例:术后3d以内下床活动者, 术后7d拆线发现伤口愈合不良者3例, 肠粘连1例, 肺部感染1例;乙组14例:术后3~7d下床活动者, 术后7d拆线发现伤口愈合不良者3例, 肺部感染1例, 肠粘连1例。结论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对伤口的愈合、避免肠麻痹、肠胀气, 肠粘连、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有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术后,护理

参考文献

术后早期护理 篇5

【关键词】胃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临床效果;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108-02

临床治疗胃癌患者普遍采用手术治疗,手术促进机体分解代谢,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的症状,为并发症提供了机会,术后及时给予患者营养支持,能够缩短患者痊愈时间[1]。本次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56例胃癌患者,作为探讨胃癌患者术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的研究对象,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56例研究资料均为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胃癌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16例,女性患者有12例,患者年龄为34-67岁,平均年龄(48.6±12.5)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18例、10例,患者年龄27-63岁,平均年龄(48.8±12.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可进行对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医护人员在术后向患者静脉滴注葡萄糖、复方氨基酸、脂肪酸及多种微量元素的混合液3L,同时给予患者常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

观察组:医护人员在术后一天内,向患者静脉滴注0.4L葡萄糖,如果患者出现呕吐、腹胀等不良症状。医护人员需要借助鼻肠管向患者肠内输入1L营养液,滴速为一小时0.05L;如果患者没有出现不良反应,那么医护人员可以向患者输入1.5L营养剂量,滴速为一小时0.08L,3天后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给予患者肠内营养[2]。在给予患者营养支持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还需要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①管饲营养输注护理措施:医护人员协助患者采用半卧位,完成输注后,可以下床适当活动,如果患者出现误吸营养液的情况,医护人员要立刻停止输注,将患者胃内的容物吸净,若有必要可以采用静脉营养支持的方法。在输注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要合理控制滴注速度,保证滴速在患者的耐受范围内。此外,医护人员还可以给予患者雾化吸入,缓解患者咽喉部水肿症状。②营养管护理:医护人员需要用胶布固定肠内营养管,输注管长度适宜,对营养管的名称、长度及位置等进行标记,以免将其与其他管道混淆,便于观察营养管的移位情况。③并发症护理措施:患者术后输入营养液后可能出现腹胀症状,医护人员要及时给予患者对症治疗,营养液配制必须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现配现用,每隔一天更换一次肠内营养输液器。

1.3 统计学的方法

汇总处理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后,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若P>0.05,则差异不具备可比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所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要显著短于对照组,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可以参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由表2可以知道,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14%,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

3 讨论

胃癌患者在实施手术前,大都会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手术加快了分解代谢速度,加之患者术后需要在一定时间内禁食,进一步加重了营养不良症状。患者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机体免疫能力大幅度下降,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患者的病程。有学者指出[3],术后及时给予患者营养支持,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保证患者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胃肠功能。

在本院此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全肠胃营养支持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肠内营养支持的基础上实施了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为(27.2±7.3)小时,肛门排气时间为(49.6±9.4)小时,均要短于对照组(30.7±5.7)小时、(70.1±12.2)小时,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这提示肠内营养支持结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胃肠功能恢复。观察组中,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7.14%,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肠内营养支持联合护理干预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综上所述,给予胃癌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庄曼贤,余淑贤,庄蝉姿,等.胃癌术后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体会[J].中国临床研究,2014,27(4):496-497.

[2]史雪梅.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与护理[J].吉林医学,2013,34(10):1965-1966.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护理对策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55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入院前14d内皆接受腹部手术。将5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组27例, 男15例, 女12例, 年龄43~87 (60.5±7.62) 岁;B组28例, 男17例, 女11例, 年龄42~86 (58.84±6.77) 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保守治疗, 即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禁食, 纠正酸碱平衡, 改善电解质或者水解质, 加强胃肠减压, 给予全身广谱抗生素治疗, 同时进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疗法。A组给予常规护理, B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 其护理方法如下:

1.2.1 病情观察

治疗期间需详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 注意观察患者腹部及胃肠功能变化, 加强患者肠鸣音的听诊。患者在进食期间, 需注意观察其食欲变化, 同时需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恶心、腹痛及腹胀等状, 详细登记患者的排便次数及排便量, 对排便物性质与颜色进行详细的观察。

1.2.2 心理护理

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烦躁、不安等多种不良心理, 对此护理人员应加以鼓励与安慰, 在生活细节上给予患者必要的关心与体贴, 使患者时刻感受到护理人员及医院的关怀, 减少患者的孤独感, 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 自觉地配合治疗。

1.2.3 药物治疗护理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常选择药物治疗, 奥曲肽是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首选的治疗药物, 其可以影响和阻碍消化液, 使其难以分泌, 且有利于肠黏膜的吸收[2]。奥曲肽对胰高血糖素或者胰岛素产生较大的影响, 可抑制其分泌,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血糖水平可能存在短暂性的下降。对此, 用药结束后, 必须加强患者血糖变化的观察, 若血糖下降严重, 则必须立即停止用药。奥曲肽在应用过程中, 通常需要24h静脉, 因此最好进行固定处理, 避免滑脱, 降低其对血管注射的影响, 临床医学中通常选择静脉留置针给予固定。此外, 奥曲肽半衰期为2~min, 注射过程中必须注意药物的衔接, 避免药液浓度出现下降趋势。2次用药时间若超过3min, 必须重新选择250U奥曲肽给予静脉注射, 确保药物应用的连续性。

1.2.4 肛门低压灌肠护理

由于肠道对温度比较敏感, 若在患者肠道内注入适当温水, 可达到刺激肠蠕动的目的, 对此, 可选择0.9%生理盐水, 给予灌肠, 温度需保持在40℃左右, 其液量通常为800ml, 插管过程中需注意动作的轻柔, 其插管深度不宜超过15cm。灌肠结束后需详细登记患者排气时间、排便次数、排便时间等, 同时需注意观察排便物的性质、颜色及容量[3]。

1.2.5 胃肠减压护理

奥曲肽治疗过程中, 必须确保患者胃肠减压管处于通畅状态, 对此, 护理人员应引导或者协助患者挤压胃管, 避免胃管堵塞。对减压装置进行必要的固定处理, 同时需注意衔接得当, 对患者引流液性质、容量及颜色等进行密切的观察。若患者长期应用胃管, 则必须定期进行更换, 及时更改胃管置入部位, 防止鼻腔黏膜受到胃管的压迫, 导致鼻孔黏膜坏死。患者在禁食时, 护理人员应选择生理盐水棉球对其口腔黏膜进行必要的擦试, 2次/d。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均以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B组在住院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A组 (P<0.05) ;B组胃肠减压引流液量少于A组 (P<0.05) , 见附表。

注:与A组相比, *P<0.05

3 讨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疾病之一, 具有反复发作、治疗难等特点,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降低生活质量, 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沉重精神负担及经济负担。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给予综合护理, 可促进疾病治疗, 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A组给予常规护理, B组于常规护理基础给予综合护理, B组在住院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A组 (P<0.05) ;B组胃肠减压引流液量少于A组 (P<0.05) , 证实综合护理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值得在护理实践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邢玉庆, 殷东风, 高宏, 等.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治疗恶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0, 10 (5) :451-452.

[2]李建军, 梁学书, 应荣彪, 等.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体会[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2, 12 (4) :78-79.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67例胃癌患者, 其中男42例, 女25例, 年龄38岁~81岁;行胃癌根治术56例, 全胃切除术11例, 所有病例均经胃镜及病理诊断为胃癌, 行开腹手术。

1.2 置管方法

术中在距屈氏韧带50 cm处空肠打眼, 荷包缝合留置小肠营养管, 于左侧腹壁置孔引出。

1.3 结果

本组在治疗过程中无1例死亡, 术后未发生吻合口裂开和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有9例患者在早期肠内营养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腹泻, 经有效的护理干预7例患者缓解耐受, 有2例患者出现喂养不耐受而改为肠外营养。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在肠内营养前向患者介绍其优点及对治疗原发病的益处, 以及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及并发症, 回答并详细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 使患者在应用过程中及时表达不适, 增加患者安全感。

2.2 肠内营养乳剂输注的护理

2.2.1我们采用连续经泵输注方式, 使用艾谱力泵用的肠内营养管与空肠营养管输入孔连接, 通过喂养泵 (型号:APPLIXsmart D) 控制输注速度。选用华瑞制药厂生产的瑞素、瑞能、瑞代 (只适用于糖尿患者) 营养乳剂, 遵循浓度由低到高, 速度由慢到快, 液量由少到多的原则进行。本组于术后6 h~8 h开始用温热糖盐水200~500 m L持续滴入 (20~50 m L/h) ;如无不适于术后24 h后开始用肠内营养乳剂200~300 m L加糖盐水稀释至500~800 m L (50~80 m L/h) 滴注;如无不适, 手术后72 h开始滴入未稀释的肠内营养剂。根据体重计算液体及能量, 每日1 000~1 500 m L, 滴速不超过100 m L/h

2.2.2肠内营养乳剂应放置于4℃的冰箱内保存, 使用前严格检查生产日期及乳剂质量, 需稀释配制时应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 配制后悬挂不超过8 h。连接输注系统时, 需要用碘伏擦拭消毒瓶盖、瓶颈及空肠营养输入孔, 每日更换输注管道, 输注完毕用无菌纱布封口再以胶布固定于腹壁。

2.2.3输液过程中采用将输液恒温器安置于艾谱力泵管下段, 保持营养液温度在38℃左右, 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而引发的胃肠道并发症。输注时协助患者取半卧位, 床头抬高30°~45°, 避免逆流发生, 正确记录24 h出入量, 观察有无腹痛、恶心、呕吐、腹胀等胃肠道不耐受症状, 评估患者有无口渴、皮肤黏膜弹性及尿量变化。

2.2.4空肠营养管的护理首先向患者讲解留置空肠管的重要性, 使其自身加以重视。术后妥善固定空肠营养管, 防止滑脱、移位及扭曲, 输注前后用20 m L生理盐水冲洗管道, 连续输注时每隔4 h用20 m L生理盐水冲洗管道, 以免营养液黏稠, 沉淀成凝结造成管腔堵塞, 如发生管腔堵塞可用10%Na HCO3原液冲管, 本组未发生管腔堵塞。

2.2.5胃肠道并发症的护理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其中腹泻发生率高达65%, 偶可出现便秘。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肠内营养, 包括肠内营养乳剂的渗透压、快速灌注、营养液温度不适宜, 肠黏膜萎缩吸收不良, 乳糖不耐受, 营养环节受污染等因素, 因此肠内营养期间护理环节至关重要。对于乳糖不耐受者给予无乳糖配方 (能全素, 瑞素) 。当腹泻发生时, 应首先查明原因, 观察并记录粪便的量、色、性状、次数, 必要时做细菌培养, 以排除因使用抗生素引起的相关腹泻。出现腹胀、肠痉挛引起的腹痛者给予按摩腹部, 或遵医嘱对症处理。如发生便秘者首先考虑入量是否不足, 同时可以增加肠内营养乳剂配方中膳食纤维量或改用其他肠内营养乳剂如能全力。本组有9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并发症, 未发生便秘, 经临床护理干预:营养乳剂与糖盐水1∶1稀释, 减慢输注速度, 严格控制输入的营养液温度, 只有2例患者无法耐受, 中止肠内营养。

3 讨论

肠内营养可以促进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 缩短肛门恢复排气及排便的时间, 及时补充蛋白质和各种营养物质, 提高机体营养状态, 减少细菌移位, 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避免了长期因禁食导致的胃肠黏膜萎缩, 保护肠黏膜的屏障功能, 预防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减少感染和应激性胃肠道出血的发生, 显著降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3], 促进伤口愈合, 预防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进而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了住院费用, 支持患者度过漫长的疾病发展过程, 从而最终身体康复。总之, 胃癌术后加强早期肠内营养护理是保证肠内营养顺利实施, 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护理。方法 选取我院67例行胃癌手术患者, 术中置小肠营养管于空肠, 术后6 h8 h后开始滴入糖盐水, 循序渐进, 于手术后72 h左右达完全量的肠内营养。观察患者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本组在治疗过程中无1例死亡, 术后未发生吻合口裂开和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有9例患者在早期肠内营养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腹泻, 经有效的护理干预7例患者缓解耐受, 有2例患者出现喂养不耐受而改为肠外营养。结论 胃癌手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是营养支持的有效手段, 而有效的护理在此过程中至关重要。

关键词: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江志伟, 李宁.肠内免疫营养对胃癌手术病人免疫功能和急性炎症反应的调理作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0, 7 (4) :200-203.

[2]黎介寿.肠内营养——外科临床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3, 23 (2) :67.

术后早期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2012年6月我科共收治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8例, 男6例, 女2例;其中腹部损伤脾破裂5例, 胃溃疡穿孔修补术1例, 急性坏疽性阑尾炎切除术后2例;肠梗阻发生时间均为腹部手术后3 d~7 d。

1.2 临床表现

8例患者术后肠蠕动均恢复, 肛门排气并有排便, 进食1 d~3 d后出现停止排便;7 d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肛门停止排便排气, 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体征:腹部有轻度压痛7例,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3例, 均未见肠型和蠕动波。腹部平片均见多个大小不同的气液平面。5例患者白细胞计数增高。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术后炎性肠梗阻多发生于术后, 患者误认为是病情恶化, 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多数患者可出现焦虑、恐惧、急躁情绪, 个别患者认为手术失败, 导致对医护人员产生不满, 影响了治疗及护理。有效的心理疏导显得十分重要, 应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知识, 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 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 解除其对病情的误解, 从而配合各项治疗及护理工作。

2.2 腹部症状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可促进肠蠕动, 如无病情加重, 病情稳定者, 持续保守治疗, 每天听诊肠鸣音;部分患者有呕吐, 应注意观察呕吐物的颜色、性状及量;如出现体温升高, 腹痛、腹胀进行性加重, 及时汇报医生, 做进一步处理, 禁用镇痛剂。

2.3 胃肠减压的护理及营养指导

本组8例患者均予以禁食及持续胃肠减压, 选择粗细均匀的硅胶胃管, 置管期间注意口腔护理, 鼓励患者咳嗽咳痰, 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保持胃肠减压的通畅, 严密观察引流量及性质的变化, 并做好记录。同时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 告知治疗的目的和必要性。患者禁食期间, 如不及时补充液体, 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加强营养支持, 会导致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和营养失调[1]。同时注意患者的负氮平衡, 消除肠壁水肿, 促进肠壁血液循环及炎症的消退。肛门排气后, 逐渐过渡到胃肠内营养, 予以高蛋白、低糖、低脂饮食, 由少到多, 由稀到稠。

2.4 促进肠蠕动功能恢复的护理

指导患者局部热敷或顺时针按摩;针刺足三里穴或温水足浴可促进肠蠕动[2]。鼓励患者卧床期间活动肢体, 协助翻身叩背, 有效深呼吸, 鼓励早期下床活动。

3 治疗及结果

本组8例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 包括禁食, 持续胃肠减压, 全胃肠外营养支持, 合理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广谱抗生素。8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无并发症发生。

加强患者出院指导, 嘱适当的运动, 吃容易消化的食物, 不宜暴饮暴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保持大便通畅, 如有腹痛随时来院就诊。

基层医学论坛2013年9月第17卷第25期

参考文献

[1]何玮.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观察和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 (8) :1227.

术后早期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9年—2012年收治102例食管癌患者, 男52例, 女50例, 年龄35岁~74岁, 平均年龄54岁, 患病时间0.5年~7年, 平均2.4年。本组病例中由于食管肿瘤外侵或溃疡[1]在术后引起胸背部疼痛60例, 放射性食管炎术后咽痛及胸骨痛42例, 手术及放射治疗后造成食管穿孔、胸背部疼痛加剧的有2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 2组患者的身体素质、年龄、营养状况均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51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51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具体操作如下。

1.2.1 心理干预

患者在手术后若产生疼痛, 对医生的治疗就会产生抵触心理和怀疑情绪。医务工作者应该尽可能多地和患者进行沟通, 及时了解其需要, 耐心地讲解该病相关知识, 使患者充分了解到疼痛属于正常的术后反应, 采取一些药物治疗、饮食治疗来加以干预, 会很快恢复健康。减少患者的恐惧与顾虑情绪,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血肿治疗

因食管癌患者有较长的治疗周期, 疼痛感部分是由于残留的血肿造成的, 因此需对患者的血肿及用药进行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电解质和体液的变化, 对液体出入量进行记录, 血肿严重者可给予药物进行控制和治疗。另外, 做好免疫抑制剂药物应用时的指导, 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保护性隔离免疫力差的患者, 教育患者重视个人卫生, 同时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 以降低药物长期应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2.3 饮食护理

患者术后的进食有较为严格的规定。在手术后4 h~6 h可以进食冷的流质[2], 禁止进食过热、辛辣、生硬的食物。果汁等由于是酸性食品会引起切口疼痛, 阻碍切口的愈合, 因此以少吃为宜。在手术之后的3 d后可以进食如稀饭、面条等半流质, 同样要保证食物尽量是温的、冷的, 在进食后要用盐水漱口以清洁口腔。术后7 d~10 d, 为避免引起继发性出血, 仍需食用半流质食物, 直到创面的白膜完全脱落为止。

1.2.4 导尿管的观察

手术后要保证尿管的畅通, 尽量避免滑脱、受压, 同时要密切关注尿液的颜色和量, 并且及时记录。尿量每小时不应少于25 m L, 如果尿量过少要及时报告医生, 谨防镁中毒。在手术后若血压下降且平稳, 无自觉症状的患者便可以拔除尿管;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应该在48 h后再拔除尿管。在尿管拔除后, 护士应鼓励患者饮水并帮助其排尿。

1.2.5 放疗止痛的护理

对于食管肿瘤外侵或者溃疡造成的术后腰背部疼痛, 需要配合放疗来缓解疼痛[3]。在进行放射治疗前, 要让患者服用消炎药和曲马多进行止痛, 在进行了3周~4周的放疗后, 有32例患者疼痛感有所缓解, 4例患者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轻微腰背疼痛, 但是已经不需要进行特殊的止痛处理, 另外6例患者由于放射造成食管穿孔, 因此背部的疼痛感加剧。所有进行了放疗的患者在放疗前以及放疗中都未使用止痛药, 由此可见, 放疗对于术后疼痛也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措施。

1.2.6 使用止痛药的护理

术后疼痛的客观因素是手术创伤, 其是术后疼痛的直接原因。在伤害性刺激作用下, 首先导致组织内释放某些致痛物质, 如缓激肽、5-羟色胺、蛋白水解酶等, 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 然后产生痛觉传入冲动, 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痛觉。

心理因素:食管癌开胸术后疼痛、烦躁、思想顾虑、对疾病本身的忧虑、对手术恐惧、害怕成瘾造成延缓切口愈合及术后恢复减慢, 是患者拒绝用止痛药的一个原因。

根据患者疼痛感的强弱, 要适时地进行药物辅助治疗以达到镇痛效果。对轻度疼痛的患者使用非鸦片类的镇痛药物, 例如引哚美辛, 每次25 mg, 每6 h~8 h服用1次。对于中度疼痛患者, 要使用弱鸦片类药物, 如路盖克, 1次2片, 1 d 3次。对于重度疼痛的患者要使用鸦片类的药物, 如施康定, 每次30 mg, 1 d 2次。经过药物治疗, 患者的疼痛均有所缓解, 未发现鸦片成瘾患者。在进行止痛药治疗中, 要细心、全面地观察止痛药的效果, 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 及时调整止痛药的种类和用量, 以达到更好的止痛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疼痛感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1。

观察组住院时间为 (107±6) d, 对照组为 (155±6)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6.331, 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 对照组为3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264, P<0.05)

3 讨论

癌症的疼痛较之于其他的术后疼痛显得更加剧烈和难以忍受, 因此对于患者的心理、精神、身体的承受力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医院应该对癌症术后患者配合以放射止痛、药物止痛、食疗[4]、心理干预等措施, 以帮助患者减轻病痛。常规护理容易因为患者的饮食不当等情况引起感染, 甚至造成疼痛加剧的情况;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更好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 减少其疼痛感, 使患者身体能够更快的恢复, 早日重获健康。由表1可以看出, 观察组治疗期间疼痛感明显低于对照组。因此, 有针对性的、全面的护理应该更多地应用到食管癌患者的术后护理中。

摘要:目的 观察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将102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 每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观察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疼痛感明显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住院时间为 (107±6) d, 对照组为 (155±6) 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食管癌术后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减少疼痛, 缩短住院时间, 提高临床疗效,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食管癌,术后,护理干预,早期

参考文献

[1]王永兰.食道癌放疗后良性溃疡的护理[J].青海医药杂志, 2001, 31 (6) :44.

[2]刘泰福.现代放射肿瘤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347-371.

[3]裴文芳, 王玉芝.食道癌腔内放疗的护理[J].青海医药杂志, 2001, 31 (6) :45.

术后早期护理 篇10

【关键词】早期妊娠;宫颈癌;介入栓塞术;护理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但合并妊娠较少见,占国内报道中宫颈癌的0.016%~0.106%[ 1 ]。由于妊娠合并宫颈癌时,盆腔血流和淋巴流速增加,可促使癌肿转移和发展,分娩时胎儿通过宫颈可能将癌细胞挤至血管加速癌肿扩散,并导致出血和感染,因此,早期妊娠时要尽快采取必要的治疗手段。介入治疗是经股动脉通过导管选择性将药物栓塞剂直接注入肿瘤的一支或多支供血动脉,以达到提高肿瘤组织药物浓度,增加抗肿瘤效果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减少体循环和正常组织的药物分布,使全身的副作用降低[2]。本科室于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对7例早期妊娠合并宫颈癌行介入栓塞术,过程顺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本科室收治早期妊娠合并宫颈癌7例,年龄28~35岁,中位年龄31.0岁,孕周为7~12周,均有分娩史,完善各项检查,病理结果:病变均符合(宫颈)鳞癌和腺癌恶性肿瘤,诊断为早期妊娠合并宫颈癌,行介入栓塞术。

1.2 方法

经皮双子宫动脉宫颈支灌注化疗栓塞术后,制动24h,卧床休息,留置尿管, 24h后拔尿管。输液治疗,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36~48h后排出胎儿。

1.3 结果

患者行介入栓塞手术过程顺利,通过对介入栓塞术后的护理,无发生下肢动脉栓塞、感染、神经损伤和局部组织坏死等并发症,除1例患者出现穿刺部位少许渗血,予加压及更换敷料后无再渗血。36~48h后排出胎儿,观察6~7天出院。

1.4 讨论

宫颈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全世界新发病例每年平均大约493000人,其中超过40%以上的病例是发生在生育年龄阶段,因此子宫颈癌合并妊娠在临床工作中偶然可以见到[3]。早期妊娠合并宫颈癌行介入栓塞术,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可使肿块缩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本组患者无发生下肢动脉栓塞、感染、神经损伤和局部组织坏死等并发症,除1例出现穿刺部位渗血,予加压及更换敷料后无再渗血。护理上要求行介入栓塞术后加强健康指导,减轻焦虑情绪;术后密切观察穿刺处、尿量以及是否出现腹痛、阴道流血及感染症状,及时采取措施,具体护理包括以下内容。

2 介入栓塞术后的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及家属对早期妊娠合并宫颈癌治疗的目的及效果不了解,以及对介入栓塞知识的缺乏,担心术后恢复情况。因此,护理人员应充分评估患者对疾病以及介入栓塞治疗的了解情况,对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进行健康宣教,向患者说明行介入栓塞术的必要性及对术后恢复的影响,减轻心理负担。给予鼓励和支持,解除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2.2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2.2.1 出血 穿刺部位血肿或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形成,保持敷料的清洁干燥。术后患肢伸直位制动24h,髋关节避免弯曲,这样有利于血管穿刺口收缩、闭合,防止出血或血肿,另一方面保持血流通畅,防止血栓形成。本组1例出现穿刺部位少许渗血,予加压及更换敷料,观察24h后无继续渗血,解除制动。

2.2.2 下肢动脉栓塞 血栓的发生与插管技术、保留导管的时间与化疗药物及血管病变有关。护理上要求术后加强巡视,每半小时观察下肢颜色、温度、感觉、肌力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动脉血栓形成或动脉栓塞。本组无此并发症发生。

2.2.3 感染 术后监测体温及血常规,鼓励病人多饮水,出现高热伴腹痛应考虑感染,配合医生使用抗炎治疗。注意观察阴道排液及组织物情况,对排出的组织物要查看及通知医生。本组无此并发症发生。

2.2.4 疼痛 与动脉栓塞有關。部位主要是在下腹部、臀大肌、下肢等。注意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及持续时间,应与流产鉴别。本组患者出现轻微的下腹部隐痛,可忍受。

2.2.5神经损伤和局部组织坏死 是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与化疗药物的毒性和神经营养血管的堵塞有关,发生异位栓塞与造影剂、栓塞术的返流有关,可造成损害平面以下感觉和运动障碍[4]。注意观察全身皮肤受压及术后大小便情况。本组无此并发症发生。。

2.2.6 造影剂及化疗药物的副作用 在介入治疗中使用大量造影剂,可产生高渗性及药物的化学毒性,主要表现在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因此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尿量,做好预防护理措施,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处理。本组无此并发症发生。

2.3 排胎的观察和护理

2.3.1 腹痛 观察宫缩情况,排胎后仔细观察排出的组织物是否完整,并通知医生查看。

2.3.2 阴道流血 包括患者的主诉,阴道流血量,性质及颜色等。护理方面应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勤换卫生巾,每天用0.1%安多福溶液擦洗会阴部两次。

3 小结

介入栓塞术在治疗早期妊娠合并宫颈癌,治疗效果好,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特点。

护理过程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早期妊娠合并宫颈癌的相关疾病知识及介入栓塞术后的护理及观察要点,加强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及采取介入栓塞术的健康指导,减轻焦虑情绪,做好介入栓塞术后的观察。

参考文献

[1]李莉,张佳佳.妊娠合并宫颈癌的诊治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12):723-725.

[2]汪艳利, 连俊红, 夏凌.妊娠合并宫颈癌4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2(3):37-38.

[3]叶梅芳,王丽荣.宫颈癌患者手术前介入治疗的观察及护理[J].临床医药实践,2008,16(12):28-29.

术后早期护理 篇11

做好心理护理术前即对病人进行耐心细致的宣教解说,使其认识到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让病人了解有关的手术知识,以消除恐惧心理和不必要的顾虑,使其术后积极主动的早期功能锻炼,并且告知病人术后功能锻炼可能会引起疼痛,使之有思想准备。在病人进行活动时,要鼓励而不要简单生硬地指责病人怕痛不坚强。

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训练,主动协助病人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术后病人功能锻炼必要性,帮助病人锻炼背肌做背伸活动,并指导病人做直腿抬高活动可避免神经根粘连。

护理人员应主动积极给予协助和关照病人术后3~4天,扶助床上坐起,搀扶下地行走,锻炼背肌做背伸活动,床上做直腿抬高活动,只有在护理人员协助和精心关照下病人对早期功能锻炼才有安全感,当病人切口疼痛明显,不能功能锻炼时不要勉强应在休息后再功能锻炼。

上一篇:变频收卷下一篇:大豆肥料运筹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