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病人护理

2024-08-16

术后病人护理(精选11篇)

术后病人护理 篇1

喉癌是头颈肿瘤中的高发病, 近年来喉癌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好发于50岁~70岁的男性, 肿瘤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由于喉部的解剖部位特殊, 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和难度, 2006年1月—2008年1月手术治疗喉癌病人13例。现将术后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收治喉癌病人13例, 全部为男性;年龄43岁~72岁, 平均61岁;小学10例, 中学2例, 中专1例;其中行部分喉切术12例, 全喉切除术1例;随访1年~3年, 均存活。

2 术后护理

2.1 全身麻醉手术后护理

全身麻醉未清醒前为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误吸, 应绝对平卧6 h, 头偏向一侧, 每30 min监测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1次, 每6 h监测体温1次, 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反应, 观察病人清醒后的精神状态。清醒后, 指导病人取头高位或半坐卧位, 以利于血液回流, 防止术后肿胀、淤血。

2.2 体位护理

全喉手术的病人要在全身麻醉清醒后, 采取头部提高30°, 以减轻颈部切口张力。1周内保持头固定位, 如颈部切口活动过度, 牵拉颈部切口影响愈合, 手术后第3天协助病人下床活动, 减少并发症。病人手术后带有多条引流管, 如鼻饲管、导尿管、颈部引流管, 不利于翻身, 要协助病人变换适当的卧位。

2.3 吸痰护理

应严格执行气管切开的护理常规, 吸痰时应观察病人的非语言行为, 如面部表情、四肢的动作所表现的痛苦程度。吸痰时病人出现憋气、缺氧表现时立即停止吸痰, 可给病人适当吸氧, 减少吸痰次数, 1 h~2 h深吸痰1次, 插入深度10 cm~14 cm。为减少吸痰时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可给氧气管套内滴沐舒坦化痰水, 定时做氧气射流雾化吸入, 使病人痰液便于吸出。病房的温度保持在20 ℃~22 ℃, 相对湿度70%~90%, 每次吸痰后给气管套管口置双层潮湿纱布。

2.4 饮食护理

喉癌手术病人饮食方式发生改变, 通过鼻饲管进食。术前为了增加病人适应性, 饮食中添加牛奶。严防鼻饲管脱出, 在鼻饲前应彻底吸痰, 在鼻饲后1 h内尽量不吸痰, 吸痰时尽量减少对病人的刺激, 以免导致呛咳和呕吐。鼻饲时取头部抬高30°~45 °时可有效防止胃内容物反流。鼻饲应从少量100 mL开始, 逐渐增到最大量250 mL, 间隔2 h以上;鼻饲期间密切观察病人有无不适、腹胀, 如病人有不适反应, 按常规减量进行鼻饲。鼻饲饮食之间, 可给予开水1次或2次, 加果汁、蔬菜汁等, 手术后拔鼻饲管前, 先让病人饮用少量水, 如无咽痛, 可让病人带胃管经口进食, 最好先吃香蕉、粽子等黏性、容易形成食团的食物, 防止喉功能不良而引起的呛咳, 待病人无明显的呛咳, 可拔出鼻饲管完全经口进食。

2.5 局部手术切口护理

观察局部手术切口有无出血、肿胀, 如颈部有负压引流, 应保持负压引流管通畅, 并保持负压状态, 记录负压引流的量及引流的颜色, 如有新鲜血液并且量较多, 应注意有无活动性出血, 必要时重新探查止血, 当负压引流24 h量不超过20 mL时, 可拔除负压引流管。

2.6 心理护理

影响喉癌病人心理状态的因素主要有治疗效果、经济条件、家庭等, 护士应善于观察喉癌病人的心理变化, 指导病人积极应对, 减少负性情绪, 多与病人沟通, 了解病人的不适, 经常给予关心, 鼓励和支持。应选择适宜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尽可能节约开支, 避免因经济负担过重而使病人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

3 出院指导

3.1 心理指导

带管出院者由于自我形象的改变, 会产生自卑心理, 情绪消沉, 给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所以, 应指导家属了解病人的心理, 尽可能满足其合理要求。

3.2 饮食生活指导

注意保暖、防寒;饮食结构均衡, 保证充足营养, 多食蔬菜、水果并多饮水, 少食油炸及辛辣的食物。全喉切除者出院后不可游泳, 以防吸入气管导致窒息;带管出院者出院前应教会病人及家属套管护理方法。

3.3 语言功能训练指导

指导病人用手指轻堵气管套管口, 从发单音节字开始练习发音, 进而发重叠音, 如“一一、二二”等, 逐渐增加到双音节字、词、短语, 词语选择上以日常用语为主, 如吃饭、喝水、大小便, 反复练习, 以增加病人的学习兴趣, 同时鼓励家属共同参与, 为病人提供锻炼的机会, 增强与他人交流的信心。对发音效果不佳者, 指导其通过手语、写字板或交流板等方式参与社交活动, 表达自己的情感。

3.4 运动锻炼

适当运动可尽快恢复体力, 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进行锻炼要根据个人情况及爱好, 选择合适的项目, 运动量由小到大, 逐渐适应。不要提携重物, 经常开窗通风、换气, 可养一些花草及观赏鱼类, 使室内环境及空气清新。

1例胃癌病人术后的护理 篇2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1岁,工人,因食欲不振、上腹不适1年半,近一周加重入院。患者于入院前常有饱食后剑突下胀满,伴反酸、嗳气、无放射,有疼痛但可自行缓解,未予重视,近一周症状加重,就诊于我院。入院完善各项检查后,胃镜显示胃窦部约0.5×0.4cm溃疡,病理提示:胃窦部粘膜组织见大小不等的异型腺体,符合腺癌,于2010年8月22日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

2 术后护理措施

2.1常规护理

2.1.1胃管护理

胃管护理要点是保持胃管通畅并持续引流、禁食禁水,每两小时观察引流液的量和颜色并指导其家属接好负压吸引器,每天两次口腔清洁护理,预防感染。第一天引流液呈淡红色且量较多,至第三天胃内引流液量少且颜色淡黄,肛门排气,予以拔胃管,嘱其适量进食流质饮食。

2.1.2腹腔引流管及伤口的护理

腹腔引流管保持畅通,坚持做到每天更换引流袋,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和颜色,及时更换敷料,保持局部干燥,促进伤口恢复。第一天因引流液有少量血液呈红色,第二天,引流液颜色呈黄褐色及时更换敷料,以后引流液量逐渐减少,颜色逐渐变淡。一周后拔除腹腔引流管,伤口处每日灯照两次,减轻疼痛,促进伤口愈合。三天后改为日照一次,五天后视病情酌情灯照并逐渐停止。应用抗生素,防止伤口感染。五天后复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正常,无腹痛、发热,伤口无红肿,无渗液,停用抗生素。

2.2饮食护理

2.2.1术后早期饮食护理

胃癌术后2周内,饮食采用“少量多餐,循序渐进”的原则。每天进餐6次以上,且定时定量,逐步增强残胃的消化功能。术后3-5天给予水,汤汁为主的流食,再根据反映适量增加。术后7-10天可给予半流饮食,例如稀饭、菜泥、肉泥等易于消化。同时在术前、术中、术后,患者食欲减退,营养不良,可能会导致贫血和营养素的缺乏,应适当补充各种营养,如肉泥、鱼类、水果汁、蔬菜等,并适量补充铁剂。

2.2.2手术后后期饮食

手术后期重点防止发生倾倒综合症,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应少量多餐,适当增加脂肪、蛋白质含量较高的膳食。肉类和鱼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且鱼类还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肉质轻柔软易消化[2] ,应适当增加鱼类饮食补充能量以代替碳水化合物。饮食中禁止有刺激性的调料、腌制食品,禁饮各类产气及有刺激性饮料,烹饪方法以蒸、煮、炖、烩为主。

2.3心理护理

一般病人在得知自己患肿瘤之后均有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首先表现为逃避,其次是怀疑,然后排斥治疗,产生悲观情绪,不想成为家庭的负担,以寻求解脱。面对病人的这种心情,多予以沟通交流,做好家属及其本人心理安抚,积极配合接受治疗。术后由于患者刀口疼痛,胃肠减压,且长时间不能正常进食运动等使患者产生恐惧紧张心理[3]。我们积极鼓励并向患者解释目前吻合口恢复情况,讲解术后恢复较好的案例,增强患者信心,鼓励其积极对待生活,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小结

胃切除术后患者均会出现生理功能紊乱,如反流性食管炎、倾倒综合征、营养不良等,由于消化道受损致使消化不良,增加负性情绪。因此做好术后的护理在预防并发症,促进术后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惠芳.胃癌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5C):1354-1355

[2] 邓君明,麦康生,艾庆辉.鱼类蛋白质周转代谢的研究进展[J].中国水产科学,2007,5(1):22-25

断指再植病人的术后护理 篇3

1 临床资料

本组123例150指, 男91例, 女32例;年龄4~52岁;平均21岁。其中完全离断12指, 不完全离断138指;受伤原因:交通事故、意外损伤6例11指, 三角带绞伤12例19指, 钝器挤压伤105例120指。缺血时间1~10小时, 离断指远端完整, 均有不同程度的挫伤及淤血。

2 术后护理

2.1 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保持良好的平衡心境

断指均为突发性事件。一般多因工伤、打架、争吵、酒后冲动而受伤, 情绪一般比较激动, 短时间内患者及家属都难以接受现实, 面对病人恐慌不安的心情, 护理人员要因人而宜, 进行心理疏导。因病人处于紧张应激状态, 有研究发现[1]:惊恐、焦虑病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含量增加, 这些血管活性物质失调可使外周血管收缩, 诱发血管危象, 因此, 护理人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充分理解患者的担心求助的心情, 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以专业知识为主, 采用互动式交流方式, 给患者的信息要科学严谨、明确, 不要似是而非, 取得患者的信任[2]。主动向患者介绍本院先进的医疗设备, 丰富的临床经验, 并列举痊愈病例, 介绍再植手术的特点和疗效, 使之了解手术成功率及主动配合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消除紧张心理。对于自残患者, 由于致伤原因的特殊性, 心理活动对术后再植成活率有较大的影响, 面对患者懊悔的心理, 应了解致伤的原因, 分析矛盾的核心,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与人为善, 善待别人, 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尽量帮助病人摆脱不良的心情, 树立伤后积极的生活信念, 经过上述的心理护理, 病人多能积极的配合治疗, 达到一个稳定平衡的健康心态, 为术后的顺利进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2.2 一般护理

术后绝对卧床休息2周, 避免向患侧翻身, 以免压迫患肢影响血运, 患肢抬高30°;术后2周内患肢局部以60W曲颈灯持续保温, 灯距为45cm, 以利于防止末梢循环障碍;病房应舒适、安静、空气新鲜, 室温保持在22℃~25℃, 室内常规消毒, 限制探视, 防止交叉感染;向患者及家属宣教绝对禁止吸烟, 因为烟中所含的尼古丁能使周身小动脉收缩, 造成血管痉挛;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同时观察用药后效果;术后疼痛可引起体内内源性儿茶酚胺增多, 引起周围血管收缩, 诱发血管危象, 影响再植指的成活, 正确使用镇痛剂, 可获得满意效果;嘱患者多吃水果、蔬菜, 保持大便通畅, 防止便秘, 因为便秘可引起血管痉挛, 造成血运障碍。

2.3 局部血液循环的观察指标及临床意义

2.3.1 指体温度

指体温度的变化是直接反映断指再植术后血循环重建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术后常规1~2小时用皮肤测温仪接触测试一次, 并及时记录, 应注意每次测温部位固定 (包括患侧及健侧) , 测温时间恒定, 并应注意外界环境温度及局部温度的干扰, 特别是局部烤灯持续照射者, 应临时关闭烤灯15分钟再测量。

2.3.2 指体色泽

是最容易观察到的客观指标, 应排除光线明暗的影响、皮肤色素的影响。

2.3.3 毛细血管充盈实验

是很少受外界因素干扰的客观指标, 对临床判断再植指体有无循环存在有最直接的价值。

2.3.4 指腹张力

很少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是比较可靠的血液循环观察指标。

2.3.5 指端侧方切开放血

是一种简单明确观察出血情况的指标, 也是鉴别动、静脉循环障碍的一种有效而直接的方法[3]。一般在指端侧方作一深约3mm, 长约5mm的切口, 根据出血速度, 颜色来判断。对于末节完全离断只吻合1条指动脉, 采取指端切开放血代替静脉回流的再植指体术后的病人, 要掌握指端切开放血的时间、切口闭合的时间及护理。一般每0.5~1小时放血一次, 每次持续约10分钟。放血量一般控制在0.1ml/min左右, 放血量过多会导致失血性休克。放血时严格无菌操作, 以防感染。一般切口放血1周左右开始闭合。如果闭合过早, 由于患指侧支静脉未健全, 则静脉回流受阻, 动脉张力大, 易使血栓形成导致手术失败。如闭合过晚, 长时间放血会出现贫血, 造成病人痛苦和经济损失。切口要逐渐闭合, 完全闭合前还要观察1~2天, 指体血运好, 皮温正常, 张力适宜, 才可完全闭合。闭合后还要特别注意观察血运, 一旦出现异常, 须立即切开并通知医生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上述指标的观察, 临床上常用来综合评价分析再植指体的血循环情况, 其临床表现见表1。

2.4 血管危象的预防及处理

血管危象一般发生在术后48~96小时内, 术后24小时内多见, 故24小时内每半小时观察病人1次, 24~72小时内每1~2小时1次, 一般1周后渡过危险期。术后由于寒冷、疼痛、精神紧张、情绪低落或哭闹等原因而引起血管痉挛或栓塞, 因此应积极寻找原因, 防患于未然。注意减少致冷因素的刺激, 术后3~5天常规使用止痛药物缓解伤口疼痛, 对低于室温的液体或血液制品可置于37~38℃恒温箱内预热20分钟后再输入体内, 同时禁止在患肢血管上进行静脉输液、抽血等操作, 以免损伤静脉。发生任何血循环障碍迹象时, 均应立即通知医生采取必要的处理。

2.4.1 动脉痉挛或栓塞

发生动脉危象时, 应立即去除伤口周围敷料, 同时适当增加室温, 注射罂粟碱或其他解痉药并观察20~30分钟后, 血循环仍无改善者, 通知医生行手术探查。

2.4.2 静脉栓塞

如患指出现静脉危象, 视断指不同平面做不同处理, 若位于中节中段以近则进行手术探查静脉, 若位于中节中段以远则行拔甲或远端侧方小切口放血, 放血时应无菌操作, 时间一般为1周左右, 期间注意补充病人血容量, 并及时更换伤口周围敷料以免形成环形血痂压迫血管。

2.5 做好术后三抗治疗

2.5.1 抗凝治疗

为预防血管痉挛及栓塞, 保持吻合血管的畅通, 术后10天内遵医嘱应用抗凝及解痉药, 如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潘生丁、阿司匹林及其他药物, 以克服局部吻合口凝血倾向。静滴肝素时, 速度不宜过快, 早期应用0.9%的氯化钠溶液500ml+肝素钠12 500u, 每分钟5~6滴, 维持24小时, 同时密切观察患指末梢血运及手指张力变化。注意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前应先作皮肤过敏试验, 且静滴过程中严密观察以免发生过敏反应。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 复查出凝血时间, 发现出血情况时应立即通知医生, 作必要的处理。

2.5.2 扩血管治疗

扩血管药物可以针对发生血管痉挛的各个环节起到解痉的效果, 常用药物有罂粟碱、妥拉苏林、丹参、烟酸等。罂粟碱作用时间仅3~4小时, 为此除6小时用药一次外, 还交替使用妥拉苏林, 使体内始终有血管扩张药物起作用。烟酸服后有皮肤潮红、瘙痒及胃肠道反应, 一般让患者饭后服用, 10天后停药。

2.5.3 抗生素的应用

伤口感染可致血管吻合口爆裂、出血, 影响指体成活。因此术后应合理应用足量抗生素预防感染。对伤口有分泌物者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选用有效抗生素, 主要措施是严格无菌操作、彻底清创, 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根据病情变化, 经常做血培养及药敏试验, 以提示有效抗生素的应用。

3 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

断指再植成活并不等于成功, 使再植成活的断指获得正常或接近正常指的功能, 才是断指再植的目的。根据每位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功能锻炼计划, 在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过程中给予适当的鼓励与表扬, 对出现不成功或不到位的动作, 不要加以指责, 而要耐心指导, 培养患者的积极情绪。具体方法如下:断指再指第2周拆线后, 未固定的关节即可开始作轻度伸屈练习。从第3周开始加大被动练习幅度, 并开始主动练习。每日用温水浸泡2次, 每次2分钟, 连续1周, 以消除肌痉挛。每周在再植平面远端向心性、柔和性按摩手指3~4次, 每次20分钟。术后第6周, 待解除内固定后, 应积极指导患者做自主运动锻炼, 每日6次, 每次不少于10分钟, 可以采用抓握小皮球、用拉力器、牵引绳的方法锻炼肌力以及拾物、写字、画图、系纽扣、捏夹玻璃弹子等, 全面练习手指灵活性。功能锻炼时要防止急躁暴力动作, 活动的幅度由小到大, 用力由弱到强, 动作由粗到细, 又要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 坚持不懈的进行锻炼。在手法治疗的同时可配合进行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或中药熏洗, 以松解粘连、软化瘢痕。针对病人出院时的情况, 护理人员应采取针对性措施, 与主管医生, 病人及家属共同制定康复护理计划, 做好出院指导, 定期返院复查或电话咨询。术后2~3个月内勿使患指负重、防碰伤、烫伤和冻伤。一般情况下, 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生活、生产劳动, 从而使伤指的功能获得满意的恢复。

4 结果

本组病人一般住院30天左右。据临床观察术后1月内无感觉功能的恢复。出院后随访6个月~1年, 功能恢复情况见表2。

5 讨论

断指再植术的成功取决于三个方面。第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第二、良好的骨及关节内定固定, 满意的肌腱及神经修复;第三、术后加强护理, 配合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对于断指再植的病人, 心理护理具有积极的意义。由于手外伤给患者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加之显微外科手术费用相对较高, 致使患者心理负担加重。在进行治疗及护理过程中, 要将每项工作的目的、效果讲清楚, 在治疗之余, 尽可能的为患者安排积极有益的娱乐活动, 同时要鼓励病人亲属和单位领导多给病人以积极的支持, 使其感受到亲情的关怀,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乐观的情绪对进一步的治疗护理奠定的基础。术后早期患者需要绝对卧床、抬高患肢, 以利于静脉回流, 减轻患肢肿胀。此时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的帮助病人解决实际困难, 指导并协助病床上大小便, 预防褥疮、尿潴留等并发症发生。同时严密观察患指血运, 防治血管危象, 严格无菌操作, 防止感染及交叉感染, 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及时报告, 是术后成功的有力保证。无论手术做得如何成功, 如果患者术后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功能锻炼, 再植指也不能获得良好的功能。我们对本组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指导后, 所有患者再植指关节活动范围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恢复效果满意。因此断指再植术后的综合护理与适时适宜的功能锻炼和康复指导, 是取得手术成功的保证。

摘要:目的:总结断指再植病人的术后护理方法, 促进功能的早日康复。方法:回顾2002年1月—2007年1月123例再植病人的临床资料, 根据手术特点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 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 重点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做好一般护理, 再植手指血运的观察, 血管危象的预防和处理, “三抗”药物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术后系统的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1年, 108例病人手指功能恢复完全, 2例再植断指部分坏死。结论:加强断指再植术后的综合护理与适时适宜的功能锻炼及指导, 可为再植手术的成功与功能恢复提供保证,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断指再植,护理,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容桂荣, 蒋春红, 许丽娟.5例受损伤再植术后精神障碍并血管危象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3) :150-151.

[2]刘春玲, 田文, 张友乐, 等.手外伤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措施探讨[J].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4, 18 (3) :187.

[3]梁文素, 胡东玫, 郝红艳.手指挤压离断伤再植的护理[J].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4, 18 (3) :186.

[4]姚泰.生理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18.

术后疼痛的护理 篇4

剧烈疼痛可影响各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和休息,故需关心病人、观察病人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和规律,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和护理。

本文将我院外科2011年8月至12月,对63例术后病人的疼痛护理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63例,男30例,女33例,年龄9-72岁。

手术类型:腹部手术29例,骨科手术15例,其它手术19例,术后疼痛1-3天减轻者60例,占95.2%,4天以上减轻者3例,占4.7% 。

2结果。

通过对疼痛正确的评估,切实有效的术后监护,预见性的实施护理措施,使病人术后疼痛程度减轻,得到了较好的休息。

护 理

1疼痛的评估

1.1疼痛程度的评估

1.1.1口述疼痛分级评分法[1]﹙VRS) 疼痛分成无痛、轻微疼痛、中度疼痛、剧烈疼痛。

每级一分,分别记为0-3分,分值越高,说明疼痛越剧烈。

此法最简单,病人容易理解,但不够精确。

1.1.2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1](VAS) 在纸上画一条长度为10㎝直线,两端分别标为“0”和“10”,“0”代表无痛,“10”代表最剧烈的疼痛,让病人根据自己所感受到的疼痛程度,在直线上标出相应位置,然后用直尺量出起点到记号点的距离长度(以㎝表示),即为评分值.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此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评估疼痛的方法,易于理解和使用,可使护士能较确切地掌握病人疼痛的程度,而且也有利于评估控制疼痛的效果.

1.1.3监测病人的面部表情、生命体征、呼吸方式、局部肌肉的紧张度、掌心出汗、体位等可间接了解疼痛程度。

1.2疼痛时间评估

1.2.1与手术时间有关:手术时间短,组织创伤小,疼痛持续时间短。

1.2.2与手术大小有关:手术大,组织创伤大,疼痛持续时间长。

1.2.3与病人个体差异有关:同种大小手术,手术所用时间相同,病人主诉疼痛持续时间不同。

1.3疼痛因素的评估

手术类型、麻醉方式、术后体位限制、各类管道的刺激、排尿及排便异常、炎症及感染、咳嗽及变换体位等一些基本活动也可引起疼痛。

1.4社会心理因素的评估

疼痛的心理反应受个体因素、既往经验、注意力集中与分散、以及宗教信仰、社会文化背景、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噪音、强光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病人疼痛的感受。

2护理措施

2.1消除影响疼痛控制的因素

2.1.1害怕药物成瘾:麻醉药是术后止痛药的主要药物,害怕对麻醉药的成瘾是直接影响有效疼痛控制的主要障碍。

在临床实践中,因病人疼痛加剧需要增加药物用量或者因疼痛需继续用止痛药的病人当作成瘾,从而害怕继续给病人用药,尽量拖延或不给药,阻碍了有效的疼痛控制。

2.1.2疼痛评估不重视、不准确、不及时:疼痛评估缺乏常规性,对术后疼痛评估未引起护士的重视,不能正确地使用上述疼痛评估方法。

2.1.3害怕药物副作用:病人害怕镇痛药引起不良反应,如延缓伤口愈合、术后恢复减慢及记忆力减退;医务人员害怕镇痛药,尤其是吗啡引起的呼吸抑制。

2.1.4 病人的自闭心理:病人认为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不愿将疼痛告知他人,不愿过多地麻烦护士,坚持自己忍耐。

2.2实施

2.2.1非药物方法

2.2.1.1解除病人焦虑:焦虑程度越重,疼痛程度也越重。

对任何可能会引起疼痛的治疗都应告知病人,让其有思想准备,嘱其精神放松;分散或转移注意力:如交谈、看电视、听音乐、轻轻按摩病人皮肤、深呼吸等,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噪音,治疗时间集中,动作轻,限制探视人数及时间,保证病人休息。

2.2.1.2 舒适的体位:颅脑手术:术后无休克或昏迷的病人可采取15°-30°头高脚低斜坡卧位;颈、胸手术:术后多采用高半坐卧位,便于呼吸和有效引流;腹部手术:术后多采用低半坐卧位或斜坡卧位,以减少腹部张力;脊柱手术后病人可取俯卧位或仰卧位;四肢手术后应抬高患肢,可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减轻肿胀,缓解疼痛;放置各种管道者,体位在感觉舒适的同时,还应保持引流管正确放置,防止脱出、扭曲。

胸腹部术后应佩戴胸腹带,保护切口,术后为预防不适及并发症,每2小时更换体位一次。

保持床单位干燥整洁、无渣屑,也有助于减少刺激,增加舒适感。

2.2.1.3严密观察病人,注意倾听病人主诉,准确评估疼痛程度、性质及引起疼痛的原因:如排尿不畅引起的尿储留,因卧床肠蠕动减慢引起的腹胀、腹痛,四肢术后肢体制动、体位不当引起的胀痛,未及时更换体位引起的压迫痛,引流管放置不妥随翻身引起的疼痛等,对这类疼痛,及时解除引起不适的原因,疼痛就会缓解。

麻醉作用逐渐消失时,疼痛逐渐加剧;全麻病人在术后2-6小时疼痛最剧烈,而神经阻滞麻醉在术后6-12小时最明显,24-72小时逐渐减轻,如继续加剧,必须考虑到体内有缝合不全、出血、感染、梗阻、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应早期配合医生治疗。

2.2.2药物方法

2.2.2.1更新观念,提倡预防性用药,选择有效镇痛措施,切实缓解疼痛。

使用药物止痛是术后24小时内切口疼痛最有效的止痛措施[2]。

可遵医嘱给予病人口服镇痛、止痛类药物,必要时肌注哌替啶等,可有效控制切口疼痛。

2.2.2.2大手术后1-2日内,可持续使用病人自控镇痛泵(PCA)进行止痛。

给药途径以静脉、硬膜外最为常用,常用药物为吗啡、芬太尼、曲马多等。

PCA使用时机和剂量在麻醉医生设定的范围内,能满足不同个体在不同时刻、不同疼痛强度下的.镇痛要求,避免疼痛和镇痛大幅度波动,病人有一种主动参与感,有利于全身情况的恢复。

2.2.2.3注意用药后病人反应:疼痛减轻程度,是否出现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给予对症处理。

小 结

术后疼痛临床常见,严重影响病人的情绪及预后,医护人员要把疼痛的控制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制定相应的、有效的方案,分别应对各种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疼痛,正确的评估疼痛,是有效控制疼痛的前提,综合护理确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安全可靠,反复率低。

这对于做好术后的病人护理,减少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曹维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4.?

[2]郭桂芳,姚兰,外科护理学[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90. ?

★ 核医学科护理工作总结

★ 护理工作总结

★ 信息科工作总结

★ 行政科年度工作总结

★ 科护士长工作总结

★ 医务科年终工作总结

★ 设备科工作总结

★ 品德科工作总结

★ 老年科护理个人工作心得体会

术后疼痛护理 篇5

【关键词】术后疼痛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nursing measures after surgery, the patient pain. Methods: 63 cases of patients to evaluate the cause of postoperative pain, and take reasonable care measures. Results: the patients significantly reduce pain.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pain nursing,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postoperative pain, make patients get better recupe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key words 】 postoperative pain nursing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54-02

手术创伤导致病人防御能力下降;切口疼痛和应激反应加重了病人的生理、心理负担,不仅影响伤口愈合和康复过程,而且可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1]。剧烈疼痛可影响各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和休息,故需关心病人、观察病人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和规律,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和护理。

1、术前指导

对已确定手术时间的患者即开始术前指导,应详细了解和掌握患者对手术治疗所产生的心理活动,每个患者的个性、职业、文化修养不同,产生心理反应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应针对性地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同时还需结合患者的病种,讲解手术目的、方式及术后的注意事项,尤其对手术后留置的引流管的种类、目的、时间、引流部位将会出现怎样的疼痛,体位变动、牵拉切口、咳嗽等均可诱发疼痛等情况向患者说明,并将缓解疼痛的方法告诉患者,让他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2、双向信息交流

术前一定要告诉患者关于术后镇痛的知识,让他们理解使用太多的止痛药有害处,还须说明一旦疼痛严重,就需要多用药物,并且难以控制,所以要告诉患者在疼痛变为严重之前,报告医生、护士。还可利用患者间的交流,把术后患者介绍给术前患者,前者可以向后者生动讲解术后疼痛、放置及拔出引流管时疼痛的情况,使后者对术后疼痛有所准备。

3、术后疼痛与焦虑情绪

焦虑情绪为外科患者最常见和最突出的心理反应,这与患者术前心理准备不充分、术后躯体不适、对预后缺乏信心,容易产生疑虑有关。疼痛可因焦虑加剧,焦虑与疼痛反应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术后疼痛程度有随焦虑情绪增加而增强的趋势。护士对患者术后仍然存在焦虑倾向应有足够认识,要主动关心患者,从稳定情绪入手,提供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心理护理。

4、术后疼痛的观察

术后疼痛不同于一般的生理性疼痛,除了外科伤口对神经末梢的机械性损伤引起伤害性感受外,组织损伤后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敏感性改变也是引起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同时,术后疼痛还会引起内脏的反应,这是对生理功能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主要与疼痛导致自主神经活动异常,血中儿茶酚胺升高有关。表现为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呼吸浅快,还可出现恶心、呕吐、出汗等。同时由于致痛和炎性介质的异常释放,既可加重原发病灶的缺血、缺氧和水肿,又可引起机体内激素和酶系统代谢异常,蛋白质合成缓慢,分解加速,不利于切口愈合,同时,疼痛还可使人体免疫球蛋白下降,影响术后康复。

4.1疼痛时的体征。术后的患者通常在麻醉药对机体作用逐渐消失时,感觉开始恢复,疼痛逐渐加剧,多出现痛苦面容,脸色苍白,血压上升,脉搏加快,呼吸急促等种种体征。表现为出汗、呻吟,辗转不安,不敢移动身体,不敢用力咳嗽。全麻患者在术后2~6h疼痛最剧烈,而神经阻滞麻醉在术后6~12h最明显,24~72h逐渐减轻,如继续加剧,必须考虑到体内有缝合不全、出血、感染、梗阻等并發症,对患者身体变化的观察不容忽视。

4.2患者因术式不同,术后疼痛程度也不同。剖胸术和上腹部手术,因切口深,并受呼吸运动影响,故而疼痛剧烈;阑尾、疝及四肢浅部手术,术后疼痛较轻。

4.3疼痛的阈值,年轻人比老年人疼痛更敏感。

5、术后疼痛的评估

术后疼痛是一种主观体验,有个体差异,由于各种状态和条件既复杂又相关,客观地判断疼痛的程度较难,重要的是具有早期发现疼痛,收集信息的能力,只有对其作出客观定量评价,才能保证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护士经常利用自己的判断力,依靠一些生理指征和行为作为评估标准,这样有时会造成误导或不准确,正确的评估工具可通过减少错误偏差的机会,使护士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评估。

6、术后疼痛的缓解

术后疼痛的患者不愿咳嗽、深呼吸和翻身,易导致肺不张、血栓、麻痹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因而有效地缓解术后疼痛以克服上述并发症,对患者的顺利康复及缩短住院日期有显著意义。

6.1体位变换术中长时间压迫同一部位引起疼痛并不少见,术后保持舒适卧位,不仅可缓解疼痛,而且可促进呼吸循环。术后为预防呼吸器官并发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恢复肠蠕动,每2h更换体位一次,但勿引起患者疼痛,事先应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

6.2平衡镇痛

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不能由单一的药物达到,用两种不同机制的药物相配合,以改善镇痛效果,减少药量和不良反应,起到良好的平衡镇痛作用。例如:用阿片类药复合非甾炎抗炎剂(NSAIDS),能降低阿片类药量的30%~50%,减少阿片类药抑制呼吸的不良反应。

6.3非药物辅助治疗

非药物的镇痛方法对机体无损伤性,更倾向于机体、思维、精神三者的统一,适应患者的整体需要。

6.3.1为最大限度地发挥镇痛效果,可试用非传统的护理方法,将意象、音乐、松弛、体位保护等与常规的镇痛方法联合使用,增强常规方法的镇痛效果。要取得缓解术后疼痛的良好效果,我们要不断地提高护理技术,运用整体护理,掌握患者疼痛的信息,正确评估疼痛程度,有效地缓解疼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小 结

术后疼痛临床常见,严重影响病人的情绪及预后,医护人员要把疼痛的控制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制定相应的、有效的方案,分别应对各种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疼痛,正确的评估疼痛,是有效控制疼痛的前提,综合护理确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安全可靠,反复率低。这对于做好术后的病人护理,减少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存凤,姚梅芳,赵继军,庹焱. 护士在控制术后疼痛中的作用[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03)

[2]杜国强,王敏. 外科术后疼痛与护理质量[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4)

术后病人疼痛的临床护理 篇6

1 影响疼痛的因素

包括不同个体间意志力, 手术部位的神经分布、手术范围、组织牵拉、损伤程度、术前神经紧张程度.观察发现, 对疼痛感受的程度和性质在不同人身上是不同的。疼痛与病人性别、性格、年龄、生理、心理、痛阈以及社会层次、文化素质、过去对疼痛的体验等有关。病人年龄越小, 对疼痛的耐受力越差。男性较女性耐受力差;性格外向, 有一定文化素质的病人, 更容易表达对疼痛的主观感受。

2 术后疼痛的控制

2.1 评估疼痛程度

护士对术后安全返回病房的患者进行综合评估。正确判断疼痛的存在程度, 以及如何处理是控制疼痛的关键。

2.2 疼痛的药物治疗

对于轻度疼痛可口服芬必得等镇痛药物, 药物不能缓解或禁饮食时可肌内注射曲马多等。在疼痛发作前采取预防性用药, 定时给药, 若等到疼痛难忍时再给药, 就难以控制。所以告诉病人如有疼痛应及早报告医护人员, 以便及时处理。

2.3 病人自控止痛法 (PCA)

PCA在国外正广泛用于术后及慢性疼痛治疗, 其方法是患者拥有一个用计数电子仪控制的注药泵按规定浓度和速度匀速将药物注入体内的方法。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解除病人的焦虑, 焦虑程度越重, 疼痛程度也越重。护理人员应尽量陪伴病人, 允许并鼓励病人表达内心的感受, 使用治疗性触摸或其他方法解除病人身体的紧张度, 帮助病人松弛.鼓励病人参与护理计划, 以及学习一些预防及减轻疼痛的技巧, 让其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此外对任何可能会引起疼痛的处置都应告诉病人, 让其有思想准备, 使用一些转移注意力和娱乐的方法交谈、看书、看报、看电视、听音乐、缓节律呼吸法等。

3.2 一般护理

术后帮助病人摆好舒适体位, 使肌肉松弛, 张力减小, 缓解疼痛的肌肉阻力, 给病人讲解术后所带引流管的用途。对于尿道下裂的患者, 为减轻肿痛和切口压力, 可在床上放支架支撑被褥, 观察伤口有无渗出、出血及感染迹象。对腹腔镜术后患者, 6~8h后可给半卧位。病情允许可及早下床活动, 疼痛一般在麻醉清醒后2~6h最强烈, 24~72h逐渐减轻, 若患者持续疼痛, 应寻找原因, 及时处理。

3.3 应用镇痛药的护理

注意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 由于药物的吸收和代谢速度因人而异, 给予同等剂量的药物后有的病人血药浓度过高, 引起呼吸抑制、过度镇静、呕吐等反应;有的血药浓度过低, 镇痛无效, 病人依然烦躁不安, 吵闹不停。所以给药时应观察病人的反应及动态变化, 尤其是第一次给药后, 应了解病人的反应以确定其用药剂量。同时, 护士应了解各种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 并注意观察。

3.4 病人自控镇痛 (PCA) 的护理

术后应告诉病人应用PCA治疗的目的和使用方法。妥善固定给药导管, 保持给药途径通畅, 定期评价镇痛效果, 当疼痛较重时, 应及时报告医师, 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因为目前认为应用硬膜外PCA发生低氧血症和血压下降等并发症的原因与高龄和用药量有关。使用PCA由于镇痛效果完善, 病人对尿意、尿急等不舒适感觉明显降低, 故易发生尿潴留。术后3~5h是排尿最佳时机, 是减少尿潴留有效措施。因此, 术后护士要告诉患者早期排尿, 并解释其意义, 以免并发症发生。

在术后疼痛的护理中, 护士通过全身心的观察、护理, 并辅助以药物等治疗方法, 可以将疼痛减小到最低程度, 病人能完成床上活动和有效咳嗽, 减少因疼痛而产生的不良影响, 能使外科手术后病人顺利度过术后恢复期, 避免病人术后肺部感染和褥疮的发生。也起到了解除因疼痛而产生的精神紧张、焦虑情绪。病人情绪稳定, 家属心情愉快, 保证了病人充足的睡眠, 提高了病人休息的质量, 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起到了促进作用。

摘要:尽管术后疼痛的处理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仍然困扰医务人员及手术病人的一个严重临床问题。文章总结了术后疼痛护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了术后疼痛的临床护理分析。

外伤截肢病人的术后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2001年—2010年共收治外伤截肢病人41例, 其中男29例, 女12例;年龄19岁~53岁;车祸致伤截肢33例, 机械致伤截肢8例;上肢截肢14例, 下肢截肢27例 (其中高位截肢13例) 。截肢术后给予全身治疗, 包括扩充血容量, 纠正酸碱电解质平衡失调, 应用保护心肾功能、营养神经药物[1]。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截肢前不可缺少的也是顺利进行截肢与术后康复的必要条件。因病人突然受伤, 意外的伤残使病人毫无心理准备, 造成病人痛苦、压抑、激愤、难以接受, 同时对以后的生活、工作、社交活动更忧虑, 表现出严重的心理反应, 如悲观、绝望等, 所以, 做好术前心理护理十分重要。首先要向病人说明截肢是挽救生命的必要措施。了解病人的思想顾虑, 让其说出自己的感受, 耐心聆听, 认真分析病人的心理状态, 给病人讲解截肢手术的重要性, 帮助病人慢慢接受现实, 从而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2,3]。

2.2 术后护理

2.2.1 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

术后24 h内0.5 h~1.0 h监测病人生命体征1次, 给予吸氧, 氧流量2 L/min。本组7例病人术后体温升高 (38.0 ℃~38.5 ℃) , 为术后吸收热所致。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同时, 还要观察病人意识、面色、尿量的变化, 遵医嘱准确、合理补液及应用抗生素, 给予冷敷、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 并嘱病人多饮水, 每天饮水2 500 mL以上, 准确记录入量。观察尿液性质、颜色、量, 积极抗休克治疗, 防止急性肾衰竭发生。

2.2.2 伤口出血护理

床旁备止血带, 严格床头交接班, 观察患肢残端敷料包扎情况, 发现患肢残端渗血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并注意伤口周围皮肤颜色及伤肢气味和血液循环, 预防伤口感染和并发症发生。本组3例病人出现伤口渗血, 通知医生给予换药, 沙袋加压, 伤口无继续渗血现象。

2.2.3 伤口疼痛护理

疼痛是影响术后病人舒适的重要原因, 术后留置镇痛泵48 h左右。48 h后应用镇痛药对症治疗。截肢术后除患肢残端疼痛外, 还有已截肢的肢体疼痛, 称为患肢幻觉痛, 术后4周患肢幻觉痛消失[4]。这种疼痛表现为刺痛、压痛、针刺感、灼热感、痉挛等。幻肢痛的治疗除止痛药物外, 还可以给予物理治疗, 如鼓励病人用读书、看报、看电视、听音乐、与他人聊天等方式转移注意力, 调节情绪。本组13例病人出现患肢痛, 经积极治疗后, 术后4周~6周病人的幻觉痛基本消失。

2.2.4 体位护理

术后去枕平卧6 h~8 h。为防止局部出血及肿胀, 残肢可适当抬高20 cm~30 cm, 不超过2 d, 2 d后尽快放平[5], 以免患肢截肢部位以上的关节发生外展、屈曲畸形, 严重影响安装假肢。因此, 术后残肢应保持功能位或伸展位。

2.2.5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患肢残肢敷料清洁、干燥, 勤换衣裤、床单, 翻翻身, 防止压疮发生。同时要加强营养,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富含粗纤维的饮食, 了解病人的饮食特点, 满足需求, 以增加食欲, 保证能量供应。

2.2.6 康复护理

截肢术后病人心理负担较重, 肢体残缺、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 鼓励病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理能力, 提高病人独立生活的能力。鼓励病人及早、最大限度地进行功能锻炼, 早期康复治疗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6], 减少废用综合征的发生, 如患肢的肌肉收缩运动和关节功能训练、残端皮肤按摩, 有利于以后假肢的安装, 应循序渐进, 每天3次, 每次20 min。

2.2.7 出院指导

①加强患肢残端皮肤训练;②继续进行患肢功能锻炼;③加强营养, 增强体质, 提高抗病能力;④选择安装合适的假肢, 早日回归社会, 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3 小结

截肢术在瞬间意外使病人丧失了肢体功能, 改变了生活、工作和社会形态, 心理压力也瞬间增加。本组41例外伤致截肢术后病人, 经围术期精心的护理、有效的功能锻炼, 病人以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早日步入了社会。

摘要:对41例外伤拟行截肢术的病人术前进行有效的术前护理与教育, 加强心理护理, 术后指导加强功能锻炼及出院康复锻炼指导等护理,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外伤,截肢,出血,疼痛,体位

参考文献

[1]Thackham JA, McEIwain DL.The use of hyperhbairic oxygentherapy to treat chronic wounds:A review[J].Wound RepairRe-gen, 2008, 16 (3) :321.

[2]刘桔慧, 傅爱风, 张雪珍, 等.创伤性上肢截肢病人心理特点分析与对策[J].护理研究, 2008, 22 (增刊1) :37-38.

[3]方玉燕, 谭少屏.创伤性截肢病人心理分析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06, 20 (1C) :207-208.

[4]李银露, 郭晏同.骨筋膜室综合症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11) :669-672.

[5]李小娥, 覃丽玲.截肢手术的护理体会[J].右江医学, 2003, 31 (3) :310.

喉癌病人术后护理研究进展 篇8

1 护理模式研究

1.1 舒适护理

舒适护理是当前广泛应用于护理临床实践的一种高效护理模式, 它强调通过个性化的、整体的、创造性的护理方法来使病人达到心理、生理、社会上的最愉悦、最舒适的状态, 从而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减少并发症并促进病人的康复[3]。王凤琴[4]将50例喉癌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 对照组采取部分切除术常规护理模式,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护理操作、术后、心理等方面行舒适护理模式, 通过比较两组病人焦虑自评量表评分 (SAS) 评分、舒适度及满意度评分, 发现舒适护理可明显减轻病人焦虑情绪, 极大提高病人的舒适度及生活质量。

1.2 延续性护理

延续性护理目前定义:为了满足病人住院治疗后的实际需要, 在不同健康服务系统或相同健康服务系统的不同条件下为病人提供的一种有序、协调、不间断的专业性与非正式的治疗与照护行为[5]。徐霞等[6]对32例喉癌切除术后病人行为期6个月的延续性护理, 通过随访结果对病人的生活质量及满意度进行评分, 结果明显优于未得到延续性护理的病人, 表明延续性护理模式将护理服务延续到家庭, 可有效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改善心理状况。胡艳等[7]研究发现, 家属及志愿者支持教育应用于喉癌病人术后延续护理中, 可明显提高病人的社会支持水平、自我管理效能感水平, 促进病人生活质量提高。

1.3 自我护理

自我护理理论最早由美国护理学家Orem在1971年提出, 即Orem自理理论, 林海燕等[8]将Orem理论应用于喉癌病人围术期护理中, 发现应用该理论后, 病人的康复主动性、自身尊严, 及家属的参与护理能力等方面均明显改善, 但在改善病人心理状态、临床推广应用等方面缺乏不足。李翱喆等[9]对50例喉癌术后病人应用自我护理模式, 病人的术后焦虑情绪发生率及术后24h~48h下床活动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的病人, 认为以自我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干预模式, 可缩短病人术后康复时间, 改善术后病人焦虑情绪及自理能力。

1.4 知行信护理

李丽[10]为探讨知信行模式对喉癌术后病人知识、态度、信念、行为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将8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干预组, 对照组给予喉癌手术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为期6个月的知信行模式的教育, 通过华盛顿医科大学生存质量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自编的喉癌病人的知识、态度信念、行为调查问卷比较干预效果, 发现干预组的生活质量、焦虑情绪得分、知识态度行为得分等均优于对照组。覃月彩[11]对21例喉癌喉部分切除术后病人应用知信行护理模式指导吞咽功能训练, 术后3周病人吞咽功能完全恢复10例, 部分恢复10例, 未恢复1例, 无一例发生吸入性肺炎及窒息死亡。

1.5多学科团队协作护理

对慢性疾病病人或者疾病康复期病人应用多学科、多专业结合制定的综合护理康复方案能有效改善病人负性情绪, 促进病人康复, 提高病人存质量[12]。杨萌萌等[13]对30例确诊喉癌行全喉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采用多学科团队合作模式指导护理工作,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结果表明观察组病人在健康知识、满意度、总体生存质量评分、自我护理能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高连英等[14]将84例喉癌喉部分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出院后定期进行门诊随访及健康宣教,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多学科合作团队模式,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 该模式可明显改善病人负面情绪, 提高自身术后护理能力。

1.6 人文关怀护理

陈玉微等[15]将68例全喉切除术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两组均采用喉癌切除术的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人文关怀护理, 结果观察组SAS、SDS量表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病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周燕飞等[16]对34例观察组喉癌术后病人行人文关怀护理, 对34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不良心理状态发生率为20.58%,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2.94%,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4.11%,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76%。孔群容等[17]研究资料显示, 将人文关怀融入早期颈肩功能康复锻炼, 能有效防止和减轻喉癌术后病人面颈部及上肢的水肿情况, 促进颈肩功能的恢复, 提高生活质量。

2 护理具体方法研究

2.1 心理护理研究

王艳萍等[18]通过回顾性分析103例喉癌病人围术期心理变化, 发现喉癌术后4d~10d, 心理变化以期待为主, 术后10d出院, 心理变化以失助为主。徐彩霞[19]研究发现, 给予病人心理护理, 可明显改善喉癌术后病人负性情绪, 缓解身心压力, 提高病人术后生活质量。徐梅[20]将64例喉癌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行常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依据病人年龄、文化程度及经济情况等的不同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 结果显示术后1周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提示个性化心理护理促进喉癌术后的身心康复。

2.2 营养护理

喉癌术后病人, 因咽喉功能失常而无法自主进食, 故常术后第2天开始鼻饲低脂肪、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易吸收的流质饮食, 鼻饲1h~2h后给病人头胸部抬高30°~45°, 以防止胃内容物反流, 术后14d让病人戴鼻饲管试饮水, 如无明显呛咳和咽瘘发生即可拔管, 拔管后早期应尽量吃半流质或糊状食物[21]。孙彩霞等[22]研究发现随着肠内营养 (PNn) +肠外营养 (EN) 支持时间的延长, 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逐渐下降, 经全方位的营养支持可使病人伤口甲级愈合率明显增高, 拆线时间和平均住院日明显缩短。

2.3 健康教育

张红伟等[23]对82例喉癌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健康指导, 治疗组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指导, 并在出院前对两组病人进行健康知识知晓率及遵医行为进行调查, 发现健康教育后, 治疗组病人对健康知识了解例数明显增加, 且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林意[24]对23例喉癌术后病人使用图文式健康教育册进行健康教育, 发现该法有利于提高病人掌握气管套管的护理方法。李芳莲等[25]研究表明, 分阶段书面健康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喉癌术后病人依从性、护理服务满意度、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出院时的生活质量。

2.4 气道护理

林静等[26]对25例老年喉癌术后病人进行正确吸痰、气道湿化、预防局部感染等气道护理干预后, 发现25例病人无一例发生局部及呼吸道感染, 无护理不当造成的合并症。白艳娟[27]对134例喉癌术后病人, 行有效的气道护理后, 其中显效87例, 有效44例, 无效3例, 有效率为97.76%。赵秋月[28]将100例喉癌行全喉切除术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行系统化气道护理, 结果显示两组病人治疗后血白细胞 (WBC) 、血C反应蛋白、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小结

综上所述, 护理模式研究、护理具体方法研究两方面, 着重阐述了目前临床喉癌术后护理模式及临床护理情况, 喉癌术后病人护理着重点, 在于缓解减轻病人焦虑等负面情绪,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病人术后生活质量。临床护理人员, 可根据现有的护理模式, 结合病人具体病情, 形成个人化护理方案。

摘要:从舒适、延续、自我、知行信、多科学团队、人文关怀等6个方面综述喉癌的护理模式研究进展, 从心理护理、营养支持、健康教育、气道护理等4个方面综述喉癌的临床护理方法研究进展。

喉癌术后病人鼻饲的护理体会 篇9

喉癌是喉部疾病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率较高, 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北方地区的发病率较南方要高, 占耳鼻咽喉科癌肿发病率的7.9%~35%, 发病率男性比女性高, 城市比农村发病率高, 有烟酒不良嗜好者为多。喉癌术后病人由于不能经口进食, 且手术对身体的创伤大, 能量消耗增加, 所以需经由鼻饲管注入含高热量、高蛋白、多维生素, 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饮食, 以增强病人的体质, 加速疾病的康复。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科自1993-11~2012-08共收治全喉切除术鼻饲的病人298例, 其中男192例, 女106例, 年龄39~78岁。术后均采用鼻饲饮食, 除一例鼻饲管由病人自行拔除, 再插管失败外, 其余均采用鼻饲饮食, 病人住院期间营养状态均衡, 均康复出院, 收到满意效果。

2 选择适合的鼻饲管

我科目前选用的鼻饲管是均采苏州日月星塑料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胃管YCYZB/苏0229—2006__F16。它具有管壁光滑, 无色透明, 弹性好柔软插管时不易损伤组织不易粘堵的特点。

3 选择正确的置管时间

由于喉部手术的特殊性, 喉部带有气管套管, 若是术后插管一会增加插管的难度, 二会牵拉术区引起病人疼痛及咳嗽, 易致术区出血, 增加人痛苦。所以我们一般采用术中置管, 由于病人处在全麻状态下, 下鼻饲管比较安全, 并能减轻病人的痛苦。置管后要确保鼻饲管在胃内, 24h后可进流质饮食, 进食过早、过晚都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4 护理体会

4.1 心理护理

耐心细致的做好解释工作, 由于鼻饲管及气管套管双管对病人躯体的刺激很大, 病人非常不适应, 又不能讲话使病人痛苦不堪, 所以医护人员除应及时做好本职工作外, 还应认真倾听, 解释到位, 服务热情, 技术过硬, 尽量满足病人及家属的合理需求, 配合医生、家属、病人使病人身心愉悦配合治疗护理, 确保病人早日痊愈出院。

4.2 鼻饲管的护理

4.2.1 正确判断鼻饲管是否在胃内

喉癌术后24h后可进流质饮食, 在鼻饲前应确定鼻饲管是否在胃内。确定鼻饲管是否在胃内的方法有三种 (1) 用30mL一次性使用注射器连接鼻饲管末段进行抽吸, 抽出胃液可确定鼻饲管在胃内; (2) 将听诊器放在病人胃部, 用一次性使用注射器抽10mL空气打入胃内听到气过水流声, 可确定鼻饲管在胃内。但不建议使用此方法, 此法可使病人腹胀的症状加重。 (3) 将鼻饲管末端放入盛水的治疗碗内, 无气泡溢出, 也可确定鼻饲管在胃内。三种方法抽吸胃液的方法最为可靠。

4.2.2 确保鼻饲管通畅在位

每次鼻饲前均应确定鼻饲管是否通畅在位, 灌食前后均应用30mL无菌一次性使用注射器抽取20mL温开水冲洗鼻饲管, 灌食时鼻饲管内不能进空气, 以免引起病人腹胀。鼻饲管应保持清洁干燥, 灌食前后均应反折鼻饲管末端。灌食后及时清理并用无菌纱布包好, 用橡皮圈或小夹子固定在病人感觉舒适的位置。灌食后管内不能留有食物残渣, 避免食物残渣变质、酸腐, 引起病人腹泻或管路堵塞。

4.2.3 定期更换鼻饲管

长期鼻饲的病人应及时更换鼻饲管, 以7d为宜, 避免管路长期压迫一侧鼻腔黏膜溃疡或鼻出血。更换鼻饲管时应在当晚最后一次灌食后1h将鼻饲管从一侧鼻孔轻轻拔出, 拔除鼻饲管时应夹紧鼻饲管的末端, 防止胃液流入气管套管内, 引起病人呛咳。翌日晨清洁另一侧鼻孔后轻轻插入鼻饲管, 确定鼻饲管在胃内, 稳妥固定。

4.3 鼻饲饮食的原则

(1) 鼻饲饮食的量应尊医嘱及营养师的建议, 从少量、低浓度开始逐渐增加。一般每天是1500~2000mL左右, 第一次的量不应超过150~200mL, 每天6~7次。 (2) 鼻饲饮食的温度一般在38°C 左右, 温度过高易烫伤胃部黏膜, 过低引起胃部不适。 (3) 鼻饲饮食应现用现配, 每次间隔时间应在2h左右。 (4) 鼻饲饮食以流质饮物为主, 不能加入块状或粉状食物, 酸性较强的食物或药物不能与奶液同时灌入以免产生凝块, 造成堵管。 (5) 鼻饲时不但要保证鼻饲管的清洁, 更要保证鼻饲液的清洁、卫生、新鲜, 防止病人腹泻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 (6) 需经鼻饲管灌入药物时应遵医嘱, 并将药物碾成细末, 溶解后灌入, 同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7) 灌食器应保持清洁卫生, 每次灌食前后灌食器均应用开水烫洗干净晾干待用, 定时更换。 (8) 准确记录鼻饲的时间、量、性质、种类及病人的反应等。

4.4 鼻饲的注意事项

(1) 每次灌食后, 不应随意搬动病人, 可将床头稍稍抬高, 防治病人胃部不适引起呕吐。 (2) 每隔7天更换一次鼻饲管, 每天给病人雾化吸入一次, 减轻鼻饲管对鼻腔黏膜的刺激, 并及时清理鼻孔, 保持其清洁卫生。 (3) 更换鼻饲管时应夹紧鼻饲管末端, 防止空气进入胃内, 引起病人腹胀及胃部不适感。 (4) 灌食后半小时内不能为患者吸痰, 避免刺激患者引起呕吐, 呕吐物误吸气管套管内可发生堵管或引起病人窒息。 (5) 保持鼻饲管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 , 每日给病人做口腔护理。 (6) 妥善固定鼻饲管, 放置病人感觉舒适的地方, 防止鼻饲管脱出。

骨折病人术后功能锻炼的护理体会 篇10

方法:在我院骨科实行功能锻炼护理措施,总结患者护理体会。

结果: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骨折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功能锻炼,对骨折病情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结论:功能锻炼是治疗骨折的重要护理措施,能加快骨折愈合,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关键词:骨折功能锻炼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68-02

辩证护理在不同疾病的护理过程中十分重要,骨折患者治疗的目的是促进骨折愈合,最大限度地恢复身体功能,减少骨折后遗症和并发症的发生。骨折患者护理的全过程需用辩证的观点,将动与静相结合,功能锻炼与心理干预相结合,促进血液循环,减少骨折炎症扩散,防止肌肉萎缩,促进患者早日康复1。我科自2008年来完善功能锻炼系统护理措施,几年来对预防骨折患者肌肉萎缩、促进功能恢复方面取得了满意效果。

1心理护理

骨折多数是由意外造成,给患者心理造成很大打击,容易引起惊慌、忧郁、悲观、消极等不良情绪2。骨折在老年人中发生率较高,若康复效果不好,不但影响患者的功能活动,还有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医护人员应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帮助患者进行心理调节,激发患者拥有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自我康复锻炼的技巧。针对心理准备不足的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应给患者讲解骨折手术方式以及术后的注意事项,给予心理支持,增强患者信心。术后应给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整洁的休息环境。给患者介绍功能锻炼目的、方法、注意事项,让患者主动配合,正确地进行功能锻炼。

2功能锻炼护理

2.1早期护理。术后2周内,局部反应较明显,会出现较大程度的肿胀。早期骨痂未形成,不应过度锻炼,劳逸结合,切勿操之过急。早期上肢功能锻炼要求患者抬高患肢,将患肢向心性肌肉按摩,对未固定的关节进行训练,有助于消除肿胀。

2.2中期护理。术后2至5周内,骨痂逐渐形成,骨折部位肿胀程度减轻,骨折端稳定。此时期应适当进行关节和功能位锻炼,根据患者骨折病情恢复具体情况制定锻炼方案,在不影响骨折固位稳定的下,可较大幅度活动。医护人员应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功能活动。在活动关节的情况下,有意识得将肌肉紧绷,能使肌肉等长收缩。股四头肌的锻炼:仰卧,两腿交换抬腿,伸直膝关节,足跟稍离地面,保持5s,放下。反复交换双腿进行锻炼,每天早晚一次,一次约5min。腓长肌的锻炼:按摩小腿部位,做双足背屈活动,每日2次,具有预防肌肉萎缩和足下垂的作用。不能自主锻炼的患者,可使用CPM康复机进行被动下肢锻炼,每天2次,每次约25min。当X线显示骨折端有骨痂大量形成时,可扩大活动范围增强活动力度。中期锻炼的目的是恢复肌肉力量,活动关节。

2.3后期护理。术后5周以后,骨折端的骨痂形成足够多,外固定物已去除,患肢会感觉很轻松,关节活动基本能恢复正常。此时期还需要进行肌肉和关节的全面锻炼,加快患肢功能恢复,活动以骨折部位不发生疼痛为最大限度。注意在锻炼时不能增加骨折端的旋转、剪切等不良作用力,锻炼的力度和部位不正确是导致关节痉缩和僵硬的常见原因。

2.4出院指导。骨折康复过程比较长,医护人员在患者出院时应根据患者恢复情况给予详细指导,让患者在家进行康复锻炼。在家锻炼应循序渐进,锻炼的强度和时长应根据患者的承受力为限,避免锻炼不当引发再次骨折。上肢的锻炼以增强患者双手的握力进行锻炼,下肢锻炼以患者负重行走的能力进行锻炼。

3护理体会

骨科护理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模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护理的过程中充分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功能性锻炼。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树立正確的治疗态度,也是护士自身价值的自我体现。健康教育应涉及医学知识、教育学知识、护理技巧等。整理护理模式要求护士在进行辩证护理的过程中,将自己丰富的医学护理知识以及健康信息有效地传输给患者,改变患者消极思想,帮助患者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3.1加强基础护理工作。基础护理是临床护理的基础,也是护士观察患者病情的主要途径之一。护士通过基础护理的桥梁,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及病情发展情况。医院应组织护士学习职业道德素质修养和医学伦理知识,提高护士对基础护理的重视度。

3.2增强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骨科护理工作环境艰苦、工作琐碎、人员接触复杂,需要护士用心工作,以南丁格尔为榜样,以病人为中心。将爱心、信心、责任心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热爱护理工作,具备为病患及护理事业做奉献的精神。

3.3提高护理操作技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医疗器械被引入,旧的知识已不再能适应新的要求,需要护士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开展护士操作技能培训,让护士掌握先进医疗仪器的操作技巧,对患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远平,张利红,龚元媛.四肢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J].临床合理用药,2011.09(4):0123-01

白内障病人的术后护理 篇11

1 心理护理

多数病人术后有恐惧、紧张甚至焦虑等心理反应及患眼痛与不适。应针对具体问题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讲清楚疼痛的原因, 出现什么情况是异常的, 应及时告知医生, 说话应和气, 语言要温柔。

2 专科护理

2.1 休息

让病人卧床、闭目休息, 平卧位或半坐位。创造安静、整洁的环境, 给予安慰与鼓励。嘱术后第2天适度活动, 勿低头、下蹲等。行动易缓慢, 如厕、进食需有人帮助。尤其注意合理着衣、预防感冒, 避免咳嗽、打喷嚏。

2.2 饮食

进营养丰富无刺激的软食或半流食, 或根据病情给予治疗性饮食如糖尿病饮食、低盐低脂饮食。术后营养要均衡, 禁烟、禁酒。为保持大便通畅, 应多食粗纤维食品, 如韭菜、芹菜、豆角、山药等。大便干燥者可以服用润肠通便药[2]。

2.3 一般护理

观察生命体征, 及时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尤其要注意血压变化, 血压与术后眼痛互为因果, 疼痛可以使血压升高, 血压高可以引起头痛, 防止与术后眼压高引起的头痛相混淆。要加强巡视, 了解病人需要。

2.4 患眼的护理

保持敷料干燥清洁, 勿揉眼, 睡觉或外出时戴眼罩, 以保护眼睛免受伤害。注意不要使眼内进水。

2.5 遵医嘱滴眼药水

操作前后清洁双手, 避免交叉感染。两种药之间应隔5 min, 先水剂再凝胶, 最后软膏。手法应轻柔, 勿压迫眼球, 头稍后仰, 应轻轻用食指掰开下眼睑, 眼睛向上看, 滴入适量药物, 闭上眼睑休息3 min[3]。

3 注意事项

①患眼疼痛、胀痛时, 及时通知医护人员。②头痛、恶心、呕吐时, 立即告知。③用药后有什么不适的感觉、反应。④视力恢复情况。⑤指导病人防止眼压增高的因素:大便勿用力;勿咳嗽;少量多次饮水;勿用力过度等。

4 出院指导

遵医嘱用药, 进易消化饮食, 适当休息, 术后3个月~6个月内避免低头活动和重体力劳动, 保证充足睡眠, 情绪稳定。

参考文献

[1]何蕾.老年性白内障手术病人的康复护理[J].护理研究, 2007, 21 (4C) :1050-1052.

[2]孙力, 刘淑娴.干眼症病人实施白内障手术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8, 22 (9A) :2324.

上一篇:脑梗塞康复期下一篇:护理配合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