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康复期

2024-08-16

脑梗塞康复期(精选11篇)

脑梗塞康复期 篇1

脑梗塞是脑部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脑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 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 引起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高, 因此, 做好预防性康复显得尤为重要。

1 临床资料

120例患者中男性85例, 女性35例。年龄最大者90岁, 年龄最小者48岁。脑梗塞的特点是男性多于女性, 以肢体瘫痪为主。

2 四期康复护理实施要点

2.1 早期预防与治疗的护理

2.1.1 主要预防脑梗塞的发病因素, 预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合理应用药物;合理安排饮食结构;限制烟酒入量;保持身心健康。

2.1.2 脑梗塞发生后应早期诊断, 积极治疗, 防止功能障碍的发生:

(1) 降颅压、降血压:颅内压过高, 脑水肿明显者, 可用20%甘露醇, 每日予125~250ml静脉快滴。血压超过20.3/16kpa时, 以速尿20~40mg静脉注射, 可服降压药治疗; (2) 抗凝、溶栓治疗:可用血栓通静脉输液, 或拜阿司匹林、肠溶阿司匹林口服; (3) 神经保护剂的运用:如胞二磷胆碱, 能稳定细胞膜, 减少自由基的产生, 予0.5~0.75mg每日静滴一次, 或脑复康静滴。

2.1.3 一般护理 (1) 卧床休息, 配合治疗, 测血压, 每两小时翻

身一次, 卧床时摆好肢体功能位, 被动活动关节, 每次每个关节5~10次; (2) 氧气吸入, 改善脑功能, 提高睡眠质量。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吸痰; (3) 饮食上以营养丰富流质为宜, 以维持机体营养及水、电解质的酸碱平衡, 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4) 保持大便通畅, 多食含纤维的食物, 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5) 心理护理, 多予安慰和恰当的指导、鼓励病人面对现实、保持平稳情绪, 避免紧张烦躁, 做生活的强者。

2.2 出院准备期康复护理

患者经过急性期治疗后病情平稳, 应做好出院前准备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进行脑梗塞疾病的宣教, 特别是采用与日常生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训练方法, 进行自理生活的训练, 从被动的接受他人的"替代护理"转变为主动的"自我护理"以预防和减少残疾, 逐步使病人从身体上、精神上及社会活动适应功能上得到恢复。为了使病人能将住院期间的康复连续下来, 责任护士要嘱病人定期或不定期到医院门诊随诊或进行电话随访。

2.3 家庭化康复护理

病人出院后嘱病人按医嘱服药, 不随便加减或停用药物。刚出院时活动范围及活动量不宜过大, 在家人陪同下, 每日进行个人卫生能力的的训练, 包括洗脸、漱口、刷牙、洗头、梳头、洗涤等。关节活动度的训练、进行肌力增强的训练, 先训练健侧, 后训练患侧、行走功能训练、协调功能训练。可自助器具:手杖、轮椅、长棒梳子等。

2.4 社会活动期康复护理

患者经过以上三期康复护理, 精神状况良好, 肢体功能得到恢复, 要回归社会, 可到社区组织的老人活动中心参加活动, 多晒晒太阳, 多聊聊天, 可散步、打牌、下棋、唱歌、旅游等。有利于老人身心的健康。

在病人圆满完成四期康复护理后, 要经常到医院进行复诊, 接受医生的康复指导, 以巩固护理康复效果。

脑梗塞康复期 篇2

先屈膝依靠背架支持坐在床上,渐去除支架,把双腿放在床边,也可在床侧或床头设上围栏杆、把手或捆上绳索,以助坐起。坐位平衡训练增强躯干肌(同时收缩)肌力和坐位平衡力等 。

2、站位平衡训练

要有人扶持,或在特制的双杆中训练,可能的话用手杖协助。站立时两足分开约3厘米,先以健肢持重,缓慢试着用患肢,逐渐有两足交替,直至站稳,也可扶着凳子或其它工具,渐渐移步行走 。

3、行走训练

初由他人扶持渐渐过渡到独自行走,同时注意纠正行走时的问题如偏瘫病人画圈步态。训练时主动作屈膝动作和踝关节背伸动作选择较轻而坚韧的拐杖长短适宜一般是腋下3-5厘米至脚底的长度或病人身高减去40厘米也可选用双拐因人而异,合适为度。

4、上下楼梯训练

上楼时先用健足跨上然后再提起患足与健足在同一台阶,下楼梯则相反。如用拐杖?可先将拐杖支在上级台阶,再跨健足,最后再跨患足,下楼动作与之相反。有时下楼有居高不安感,可试行面向后方下楼法。

5、使用轮椅训练

初由人扶持及协助?协助人员站在轮椅后面,用两手握住轮椅扶手或背,再用足踏住下面的横轴以固定轮椅,轮椅放在病人健侧,上下时要挂上手闸?上去后训练椅上活动,前后动和左右旋转。

6、改乘动作训练

青年脑梗塞的康复护理探讨 篇3

(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南京211800)【中国分类号】R49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364-01 脑血管疾病越来越威胁着人民的身心健康,尤其是青年脑梗塞患者近年来日见增多,占全部脑梗塞的2%-20%。本文对16例经头颅CT和MRI检查证实的青年脑梗塞病人进行康复护理,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6例中男12例,女4例.发病年龄18~45岁,平均39.2岁。安静状态起病11起,活动中发病5例。临床症状:偏瘫9例,偏身感觉障碍3例,头疼1例,脑晕伴行走不稳定2例,视物不清1例。16例中合并TIA发作8例.高血压11例,冠心病3例,长期吸烟史10例,糖尿病6例.2康复护理2.1心理康复 对脑梗塞病人,无论急性期和恢复期都非常重要.因为病人經过治疗,生命虽然脱离危险,但大部分都留下偏瘫,失语等后遗症,这对工作,生活,婚姻家庭都造成很大影响,所以病人心理上认为自己成了残废人,非常悲观失望,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因此应及时进行心理康复治疗[1].首先应稳定病人的思想情绪,建造良好的康复环境,对病人的悲观绝望等心理障碍,家属应表现出极大的理解,经常与病人交谈,主动帮助料理生活,时时处处关心他们,不应有任何不耐烦的表现,不要讲伤感情的话,使他们感到心情舒畅,不孤独,树立生活的勇气。其次,护理人员应最大限度地解除病人的心理痛苦和焦虑,尽可能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消除伤害病人自尊心的各种行为,如讥笑,蔑视等。禁止使用刺激性语言,防止自怜,自卑心理。多宣传康复知识,逐渐培养他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坚定长期康复锻炼的信心。对心理障碍明显的用暗示和代偿迁移法进行心理治疗,也可通过体育锻炼和音乐治疗转变病人的异常心理。2.2肢体功能的康复 目前一致认为康复应早期进行,越早肌体功能恢复越好,尤其是青年患者[2]。所谓早期康复是指病人在患病后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醒,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h后即可进行康复,一般1周内大都可以进行康复训练.肢体功能康复的主要方法为运动疗法,同时结合脑反射的治疗仪,针灸及药物治疗。2.3言语障碍的康复 当脑病变损伤了优势半球的言语中枢就可引起言语功能异常.语言训练也是越早越好[3],早期用单词或短语加视觉信号来进行训练,如:卡片,图片等同时分辨失语类型,如命名性失语主要为遗忘性,护理时要反复说出名称,强化记忆;运动性失语主要为构音困难护理时要给病人示范口型,一句一句面对面地教等[4]。在对语言障碍的病人进行语言功能训练时采取:校正患者发音口形,给患者示范,并指导患者自照镜子,用视觉矫正发音器官的错误;口语训练,从数字,单词,短语开始进行复述,让患者听常用句的前半句,令其计后半句,并练习简单的看图说话;反复听力训练,将常用生活语录在录音带上,配上轻音乐,让患者反复听并跟读;强化读写训练,让患者写亲人姓名,住址等,每隔2-3d检查训练效果,记录语言功能恢复情况经过这种语言康复训练,使病人恢复语言功能。参考文献[1]韩钊,黄阳,叶青松,等.温州地区脑卒中发病年龄变化趋势及中青年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临床康复杂志,2004,8(25):5230-5232[2]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3]钟元河,李春竹,袁桂菊. 地级市区脑卒中病人家庭护理调查[J].护理研究,2000,14(3):60.[4]肖玉华. 早期康复对脑卒中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00,14(3):122.

脑梗塞康复期 篇4

关键词:脑梗塞康复期,康复治疗,补阳还五汤,P300

脑梗塞后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功能障碍,以前常用神经心理学对患者的认知能力进行测试,常受一定的物理特性因素干扰。事件相关电位P300是大脑对信息认知的过程中,通过诱发电位仪在患者头皮上搜集到的一种潜伏期电位,可反映大脑对信息刺激的判断、比较及识别,是患者知觉、感觉、思维、理解及判断等心理过程的反映[1],不受物理刺激特性的影响,在临床可有效反映患者的认知能力,是一种对脑梗塞患者认知功能可靠的监测手段。笔者在临床应用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塞康复期患者进行干预,以观察对患者相关事件P300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从2013年5月一2015年3月在住院治疗的脑梗塞康复期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47—75岁,平均(64.65±5.83)岁;观察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45—76岁,平均(64.97±6.46)岁。两组在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等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脑梗塞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予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及语言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黄芪30g,川芎15g,当归20g,赤芍15g,地龙10g,桃仁15g,红花12g。日一剂,水煎适量,分早晚温服,治疗后观察两组P300潜伏期及波幅的变化。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s)表示,以P<0.05表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两组300潜伏期及波幅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均有改善(P<0.05),两组300潜伏期及波幅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经t检验,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体会

脑梗塞是临床常见病,梗塞后多数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常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能力及社交能力。研究显示,脑梗塞后一周的时候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比例为61%,发病6个月后遗留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仍有37%。因此对脑梗塞患者进行干预,促进患者的认知功能恢复非常重要。事件相关电位P300是一种评估患者认知能力有效的指标,P300可以客观的反映大脑功能的电生理变化,观察指标有潜伏期和波幅变化,潜伏期表示大脑受外界信息的刺激后,对信息进行分析、编码、识别的速度,而波幅表示大脑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时动员有效资源的程度[2]。研究认为,事件相关电位P300不受物理刺激的特性影响,是一项评价认知能力障碍敏感的、客观的指标[3],对脑梗塞认知功能障碍检测的敏感度优于常规的精神状态量表[4]。

本次临床观察显示,单纯应用康复治疗后患者的相关事件电位P300潜伏期缩短程度及波幅增高的程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好转(P<0.05),表明应用康复治疗可以改善患者P300的指标,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应用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的观察组在患者相关事件电位P300潜伏期缩短程度及波幅增高的程度与单纯应用康复治疗的对照组相比较,均由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应用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后患者的P300指标及认知功能改善更加明显,效果更加显著。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者大脑皮质一氧化氮酶的表达,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改善缺血部位脑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脑血管内皮的功能;同时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过程中,由于肢体的运动及听觉、视觉的参与,可促进脑神经元得到更多的运动、感觉及信息,并利用不同的神经元递质经过通路传到同一个神经元,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神经传导,可有效增强突出的传递能力,从而加快大脑对外部信息进行分类,编码和识别的速度,并增强大脑对有效资源进行动员的程度,在临床表现为行走、平衡、肢体运动等能力的改善,而在电生理上表现为相关事件电位P300潜伏期的缩短及波幅的增高。因此,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指标,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谢娜,邓建中,齐进兴.神经心理测试及P300对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评估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69-70.

[2]李雨峰,王芸,吴莹,等.电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梗死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3):267-269.

[3]赵雅宁,安立红,窦娜,等.不同程度执行功能障碍脑梗死患者P300、N200的变化[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6):915-917.

脑梗塞康复期 篇5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脑梗塞;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00-01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的一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1]。本研究对脑梗塞患者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2],且经头部CT/MRI检查确诊。其中男56例,女42例,年龄45~82岁,平均(64.78±8.26)岁。排除重要器官功能严重不全者;严重感染性疾病或恶性肿瘤患者;伴有内分泌系统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患有精神疾病或严重意识障碍,无法配合护理的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心理护理: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耐心细致的引导患者,消除其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合理膳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少食多餐,保证低盐、低脂肪、高蛋白及维生素充足的饮食,多食水果、蔬菜,忌食油腻辛辣的食物。(3)生活护理:保持病房干净整洁,室温适宜,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同时做好患者的个人卫生。同时指导患者合理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戒烟限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4)运动功能锻炼:每天定时对患者进行按摩,促进身体血液循环。指导患者在家属的陪同下进行站立、行走、上下楼等康复训练,促进患者机体功能的早日恢复,注意循序渐进。(5)语言功能训练:从伸缩舌头开始,到单个字的发音,然后再到词语、短句,逐渐训练患者的语言功能,鼓励患者家属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同时采取听觉语言刺激等方法改善患者的语言表达。

1.3观察指标

采用Fugl-Meyer评分量表对患者护理前后肢体运动功能的情况进行评价,采用Barthel 指数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1.4疗效判定

参照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相关标准进行判定[3]。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以上,病殘程度为0级;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为1~3级;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病残程度为1~3级;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内。临床观察中以无变化、恶化或死亡均属无效,计算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计量资料以( X±s)表示,进行t检验;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脑梗塞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主要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由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脑部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失语、偏身麻木及偏瘫等,严重者还可出现急性昏迷甚至死亡,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也给患者家属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4]。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脑梗塞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已成为神经内科较为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5]。

近年来人们研究发现,对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采取早期护理干预取得了显著效果。一方面,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消除了患者的不良情绪,树立了患者对抗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另一方面,肢体运动功能和语言功能的锻炼从根本上加快了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对提高疾病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护理后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 指数也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脑梗塞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效果良好,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语言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易骏珍.早期护理干预对于脑梗塞病人康复效果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12):121-122.

[2]陈碧霞,叶明炎,苏美银,等.早期护理干预对高龄脑梗塞患者的预后影响[J].医学信息,2013,26(12):258.

[3]李倩.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干预对脑梗塞的疗效探索和分析[J].医学信息,2014,27(7):209.

[4]苏姗.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9(9):33.

脑梗塞后康复综合护理干预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随机选取了来治疗的80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性45例, 女性35例, 年龄在38~79岁之间, 平均年龄 (56.35±10.34) 岁。把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分别4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男性24例, 女性16例, 年龄在40~79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7.17±10.25) 岁。观察组男性21例, 女性19例, 年龄在38~78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5.87±10.71) 岁。80例患者在入院治疗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模糊、失语、偏瘫、大小便失禁等病情。患者从发病到入院的时间在10 min~12 h之间, 平均入院时间为 (37.89±12.12) min。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 与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中制度的脑血管病情的诊断标准相符合[2]。 (2) 所有患者均经过脑部CT扫描确诊、经MRI确诊。 (3) 患者经过抢救治疗后意识清醒, 病情得到控制, 没有恶化情况。 (4) 对患者学历要求为小学以上, 可以理解护理人员讲解的脑梗塞护理标准等简单内容。

1.2.2 排除标准

(1) 经抢救后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患者。 (2) 经检查后伴有其他并发症状患者。 (3) 心、肺、肾功能不全患者。 (4) 排除伴有精神疾病患者。

1.3 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经抢救治疗后均转入到病房中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1.3.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脑梗塞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 包括保持病房清洁, 对患者进行用药护理、日常康复训练护理与病房护理等常规内容。

1.3.2 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脑梗塞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主要内容如下。

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之前向患者讲解引发脑梗塞的重要原因, 介绍综合护理的实施方案, 患者进行后期康复训练的必要性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的意义。因为患者在患病后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困难, 因此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

心理干预。脑梗塞患者患病后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甚至绝望心理, 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中要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制定科学的心理护理方案, 帮助患者排解不良情绪, 引导患者家属积极的配合患者的康复护理。在生活中给予患者体贴、关心的方案, 帮助患者树立将疾病战胜的信心。

饮食指导。护理人员向脑梗塞患者以及者患者家属讲解脑梗塞发病原因与日常饮食习惯的关系, 指导患者家属向患者准备科学饮食食物。指导患者饮食低盐、易消化、清淡以及少油的食物, 食用半流质、软饭类食物。保证患者少食多餐, 多食用低脂肪、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鼓励患者食用新鲜的水果, 严禁患者饮食刺激、生冷、辛辣类食物, 禁止患者暴饮暴食, 适量餐饮, 晚饭后减少容易使患者神经系统兴奋的茶类、饮料等[3]。

功能训练: (1) 语言训练。患者在患病后部分患者有失语等病症出现, 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进行语言发声训练, 首先从单音节进行发声, 让患者跟着护理人员进行模仿, 随后逐步加深, 将吐字量加深, 并且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语言恢复能力给予患者适当的鼓励: (2) 认知功能训练。对患者进行抢救后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向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训练, 在训练初期要让患者进行被动运动以及缓慢运动[4]。先指导患者进行被动运动, 对患者各关节进行外旋、前屈训练, 待患者逐渐恢复认知能力后对患者进行主动运动的指导, 辅助患者伸手、抬脚、举臂等简单训练, 随后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制定患者自行起卧的时间。当患者可平衡站立时, 辅助患者进行行走训练, 在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训练时要由易至难。

1.4 观察指标

在患者进行护理6个月后, 观察使用不同护理方式的脑梗塞患者身体恢复情况, 分为基本痊愈、显著好转、好转、无效4个级别, 其中基本痊愈是患者经过护理后身体各项指标正常, 可独立行走, 病残程度为0;显著好转是指患者发病后的并发症状显著改善, 病残程度在1~3级之间;好转是指患者并发症状得到改善, 病残程度为3~5级之间;无效是指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病症以及并发症状没有好转甚至恶化, 病残程度在5级以上。进行护理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包括泌尿感染、褥疮、肺部感染指标[5,6]。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收集的所有患者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对比

经不同方式进行护理后, 该研究对两组患者进行了随访, 经随访后发现, 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为92.5%, 对照组护理有效率为80%,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对比

经不同方式进行护理后, 该研究对两组患者进行了随访, 经随访后发现, 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7.5%, 对照组为20%,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引发脑梗塞的主要原因是人体内脑部微小动脉出现堵塞, 导致患者脑部动脉组织出现缺血, 因为发病前兆不明显, 容易被患者忽略, 发病后则病情紧急, 病症变化快, 严重者可导致患者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在治疗后自身功能恢复缓慢, 因此在治疗后对患者加强日常护理十分必要[7,8]。对脑梗塞患者护理的原则是将患者的社会能力、智力、体力等综合功能最大限度恢复。

随着医疗制度不断改革, 护理工作也将加强患者的舒适度作为护理的中心内容, 保证在护理工作中以人为本。传统护理方式主要原则是以疾病为中心, 保证患者治疗期间不出现和病情有关的并发症等。而综合护理对患者护理是要求以人为本, 最大限度的考虑患者的实际需求, 向患者制定科学的护理方案, 保证患者及时恢复健康,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 可以及时发现患者在恢复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指导, 让患者及时掌握和脑梗死有关的知识, 让患者了解通过哪些方式可以将身体恢复, 从而将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促进患者及时康复[9]。

该研究中使用到的综合护理除健康教育、心理干预、饮食指导、功能训练外还包括日常生活护理, 其中日常生活护理包括以下内容: (1) 日常生活中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翻身, 擦洗身体, 防止患者在康复护理的过程中出现褥疮、感染以及皮肤溃烂等现象。 (2) 定期为患者修剪指甲、头发等内容, 保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有良好的精神面貌, 使患者在康复治疗的过程中保持良好心情, 增加面对生活的信心。 (3) 日常生活中辅助患者排便, 对患者泌尿系统进行全面护理, 防止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出现泌尿系统感染, 增加患者治疗周期, 对患者病情的好转造成延误。总之, 对脑梗塞后遗症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是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干预。

该院随机选取了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来治疗的80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对脑梗塞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经研究发现, 对两组患者使用不同护理方式进行护理6个月后, 观察组患者经过综合护理后的护理有效率为92.5%, 对照组经过常规护理后的护理有效率为80%;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7.5%, 对照组为20%, 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根据有关研究发现, 对脑梗塞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有效率为91.7%, 该研究中所得结果为92.5%, 由此可知该次研究结果具有良好意义[10]。

综上所述, 对脑梗塞患者康复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效果确切, 可帮助患者及时恢复健康, 可将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应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对脑梗塞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该院自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随机选取了来治疗的80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利用计算机软件把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患者。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综合护理干预, 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92.5%, 对照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80%。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7.5%, 对照组为2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脑梗塞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效果确切, 可帮助患者及时恢复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 应临床推广。

关键词:脑梗塞,康复,综合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陈钢妹, 留盈盈, 游俊莉, 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脑梗塞偏瘫患者肢体康复中的应用探究[J].健康研究, 2014, 4 (2) :431-432.

[2]曾明梅, 李瑞英, 马玲, 等.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16 (5) :83-85.

[3]张芹英.为脑梗塞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其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5 (11) :143.

[4]赵冬艳.脑梗塞患者早期护理干预对语言、肢体康复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3 (7) :128-129.

[5]王满红.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语言、肢体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 5 (8) :183.

[6]刘桂花.家庭护理干预对老年性脑梗塞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 2013 (13) :94-96.

[7]刘丽丹, 高玉霞, 刘军, 等.综合护理干预对PVS觉醒与康复的影响[J].现代护理, 2012, 17 (8) :1630-1632.

[8]时秀兰, 杨文东.综合护理干预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康复的影响[J].临床医学, 2012, 8 (10) :121-122.

[9]陈翠芳.综合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患者康复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35) :4562-4563.

[10]刘波.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的影响[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脑梗塞康复期 篇7

通过收集、记录元谋县人民医院内一科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200例脑梗塞病例, 年龄39~86岁。10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康复护理指导措施, 另100例对照组患者为常规护理, 分析两组护理效果。

2 结果 (观察组康复护理方法)

(1) 早期卧位训练。发病半年内是肢体功能恢复最重要的时期, 尤其是前3个月, 应尽早帮助病人活动瘫痪肢体, 生命体征平稳者, 发病第二天即可开始做肢体功能锻炼, 采取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做肢体的被动运动, 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置, 然后采用按摩、揉搓等手法刺激关节及肌肉运动, 简单屈伸肩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及足趾关节等, 有利于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 防止患者肌肉萎缩及深静脉血栓形成, 防止患肢僵硬、变形。再到内旋、外展、抬高等。适度、合理充分活动, 避免损伤肌肉及关节, 每天3~5次, 每次10~20min。力度不宜过大, 防止患者劳累后丧失信心。可帮助病人经常用热水 (可加丹参, 红花等) 浸泡患肢, 促进血循环, 辅于针灸更佳。适应被动运动后可鼓励患者主动运动, 每日自行屈、伸、内旋、外展、抬高患肢各3~5次, 旁边应有家属协助和看护, 防止发生意外。

(2) 坐位训练。开始坐位训练时, 可摇高床头等, 让病人头靠枕锻炼躯干及四肢肌肉、关节, 早期仍进行被动运动如肌肉按摩, 患肢关节的屈、伸、内旋、外展等运动, 每日3~5次, 每次20min。逐渐指导翻身、握手、握皮球、抬高、伸缩下肢等, 适应后活动度可适量增大到能耐受为止。

(3) 站立及行走训练。患者自觉能保持平衡后, 开始时坐床边双腿下垂, 活动下肢, 开始时由2人扶起站立, 逐渐让病人锻炼站立, 时间由短变长, 可由每次1min、2min、3min至更长时间。适应后可减少到由1人扶或由健侧手抓住床栏、扶墙可独立站立, 保持平衡后才能跨步动作。根据病人情况由2人或1人搀扶, 适应后可由搀扶行走过度到练习拄拐杖行走、自行行走。

(4) 语言功能恢复指导。脑梗塞后有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情绪往往紧张。护士指导病人、家属应耐心细致, 了解病人难以和外界交流的痛苦, 保持心情舒畅, 鼓励患者说话, 从简单到复杂。根据病人爱好, 可多听收音机、音乐, 练习发音, 逐字逐句渐进, 并反复坚持, 配合针刺促进语言功能的改善和恢复。告知患者只要坚持、努力就能最大程度恢复。

(5) 生活能力训练。患病后因角色转换, 病人往往不习惯, 应尽早、规范地训练患肢。平时习惯用右手做事而右侧肢体偏瘫的病人要多训练用左手做事。衣服尽量柔软宽松, 穿衣时先穿患侧再穿健侧, 脱衣时先脱健侧再脱患侧。其它握笔、洗脸、刷牙、梳头、使用餐具、整理床铺、上卫生间等, 也逐步训练, 时间由短至长, 在训练中须有人照顾, 并适当给予帮助, 到患者能自行完成后才能逐渐脱离助手。

(6) 心理辅导。患者患病后由于不同程度的肢体、语言等功能障碍, 病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波动, 严重者可由医生使用抗抑郁药。护士多指导家属了解病人痛苦, 从容应对疾病, 配合康复锻炼, 告知病人及家属康复周期较长, 要耐心细致, 短期内难以见效。告知病人住院治疗病情平稳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制定循序渐进康复计划, 与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积极心理疏导, 使患者解除压力树立信心, 调动患者的积极性, 配合康复治疗。

(7) 科学用药指导。脑梗塞容易复发, 病人出院后仍需按医嘱坚持服药, 控制好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基础疾病, 并定期到医院复查, 我院常用治疗脑梗塞的药物有血塞通软胶囊、复方丹参片、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告知病人及家属不能迷信广告药, 应按医师处方科学、规范用药, 以免延误病情。

(8) 对照组观察组效果比较, 见表1。

3 讨论

现代人易高脂、高蛋白过度摄入, 导致脑梗塞发病人数逐年增长, 发病年龄逐步年轻化。由于脑梗塞致残率高, 恢复时间长, 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 导致家庭及社会经济压力增加。国内多数医院床位紧张, 为减少脑梗塞病人治疗费用, 缩短住院日, 病人出院后留下不同程度症状。由于病人及家属康复知识缺乏, 导致患者康复较难。文献[1]有:新加坡医院护士行为准则有:要求护士对患者应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文献[2]有:美国医生有良好合作团队, 护士的工作十分到位。笔者受到启发, 在观察组强化康复护理, 本文显示:康复护理可帮助多数患者的肢体、语言等功能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 减轻残疾、减少并发症, 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让部分患者回归工作、社会。由于本文康复护理效果明显, 故总结成文, 诚望本文对基层医院护士的康复护理工作有所帮助和裨益。

参考文献

[1]娄平, 舒流.学习新加坡经验努力提升护理质量[J].中国护理管理, 2009, 9 (7) :71.

脑梗塞康复期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 年10 月~2014 年10 月所收治脑梗塞患者90 例,男52 例,女38 例,年龄25~80 岁。 如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意识障碍和偏瘫症状,经CT、MRI检查,全部确诊为脑梗塞。 将90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 例,两组在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按照基本流程和一般标准提供护理服务。 观察组患者则行早期康复护理,主要护理方法如下:

1.2.1 体位护理体位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病痛程度。 脑梗塞患者尽量选择侧卧位,肩部上抬前挺,保持上肢自然伸展,五指微屈。 为避免出现肌肉僵硬、痉挛、压疮等,需定时帮助患者更换体位,确保血液顺畅流通。 更换时轻轻拉出患肢,以减轻压力[2]。

1.2.2 肢体护理脑梗塞会导致患者身体某些组织不能正常活动,所以当患者病情趋于稳定,生命体征逐渐恢复时,应适当展开肢体康复训练。 提前与患者或其家属商量,宣传基本知识和方法,制定一套适合的方案,并注意相关事项。 对于病情严重者则禁止下床活动,按摩时主要选择软组织部位,并训练患者的起坐[3]。 同时,护理人员还要有耐心,多鼓励患者增强自信心,保持身心愉悦,不带有负性情绪。

1.2.3 自主运动训练如果患者健康恢复较快,可在护理人员监督指导下试着进行自主运动,如洗手洗脸、拧毛巾等,随着病情不断改善,可适当增加难度,如走步、独立站卧等,促进血液循环。 自主运动时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层次性、把握时间,以腕、肘、髋、膝关节等处作为主要的辅助运动,每天坚持30~40min。

1.2.4 认知语言功能恢复护理语言障碍和神经功能障碍是脑梗塞患者常有的表现症状,所以在早期康复护理中,应多与患者沟通。 通过简单的对话和练习活跃患者的认知系统和语言系统,如弹舌、鼓腮等,之后逐渐练习正确发音,从而促进患者更好地恢复。 整个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务必要展现出优秀的专业性,端正态度,有耐心和责任心,多加鼓励,提高患者学习积极性。

1.3 观察指标[2](1)护理有效率。 显效:功能缺失评分至少下降60%,病残程度为0~1 级;有效:功能缺失评分降低30%~60%,病残程度为2~3 级;无效: 患者临床症状没有明显变化;(2)观察两组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 其中并发症包括痴呆、褥疮、继发性癫痫、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等;(3)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调查访问,综合护理质量、工作态度、热情度等因素给出评价,计算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研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 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以±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 χ2检验。 P<0.05 则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45 例患者中39 例满意,4 例一般,2 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86.7%;对照组45 例患者中28例满意,6 例一般,11 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62.2%。经对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护理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显效20 例,有效16 例,无效9 例,护理有效率为80%;对照组显效15 例,有效16 例,无效14 例,护理有效率为68.9%。 经对比,观察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9.8±1.2d,短于对照组的15.4±3.0d,具有统计学意义。 另外,观察组患者有5 例(11.1%)出现褥疮、痴呆、尿路感染、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对照组有12 例(26.7%),可见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附表。

注:*:为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提高患者康复效果,有效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护理实践也证实,多数患者通过早期康复护理能够重新获得步行和生活自理的能力,甚至还可以从事一些轻工作,病死率也明显降低[1]。关于早期康复护理,很多方法都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主动运动如抓握运动、拧毛巾等;被动运动时动作要轻柔,可在无痛范围内做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屈伸等;保持抗痉挛的良好体位,以改善静脉回流,减轻手部肿胀;床上训练重点是重心向患侧移位的训练,为以后站立和步行打下基础,包括单腿搭桥、起坐等康复练习;在日常训练中,可试着采用“替代护理”法予以护理,患者在被动状态下的日常生活都是靠护理人员帮助完成,自我护理则是由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鼓励指导,使其积极参与ADL训练。尤其是一些病情严重者,会有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生活能力受阻,通过自我护理,可帮助他们达到部分或全部护理,以尽快适应新生活;在语言康复练习中,可通过口形法向患者示范口形,从简单做起,如1~10这10个数字,采用口形法向患者示范,令其仔细观察每一个音的口形变化,并对其口形和发音进行纠正。随着病情缓解,可逐渐加深,练习一些复杂的语句,鼓励其与家属经常进行语言交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在站立训练中,应制定科学合理地步骤,以免训练中出现不必要的伤害。站立姿势一定要正确,尽量保持自然,足部切忌内翻,膝关节不能过度伸屈,大腿不能外旋或内收,否则会影响到下一步练习[3]。可选择靠墙站立,在家属的扶持下,患者缓缓站起,若因为偏瘫等原因一侧膝关节不能伸直,家属可用膝盖顶住患者膝部,使其靠墙站立。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较短,并发症少,说明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摘要:我院9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观察组护理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且并发症较少,具有统计学意义。对脑梗塞行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患者病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且并发症少。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脑梗塞,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韩微,夏义容.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外伤性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4,25(19):2958-2960.

[2]刘虹.老年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研究[J].四川医学,2014,35(8):1064-1066.

脑梗塞康复期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确诊的65例急性脑梗塞伴偏瘫患者,对65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33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中男性26例,女性7例,年龄在41~72岁,平均年龄为(54.36±2.72)岁,有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的病程在1~5年,平均病程为(3.26±0.86)年。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8例,年龄在42~72岁,平均年龄为(53.86±2.68)岁,有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的病程在1~5年,平均病程为(3.37±0.93)年。两组患者在以上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①患者均为第一次发病,进行脑部CT和MRI检查确诊为脑梗塞患者,患者的年龄在40~80岁;②观察组的患者使用药物辅以早期综合康复治疗;③患者有完整的病例和随访记录;④患者无严重的认知障碍和恶性疾病,对患者使用Glasgow评分,所有患者的分数均在八分以下。

1.3 康复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常规神经内科的治疗措施,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并未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后对患者尽早开展早期综合康复训练,一般急性脑梗塞的患者在入院后的第二天便开始康复训练,具体的内容如下:①与病人及家属的交流,对病人的病情、诊断、治疗过程及预后,向病人及家属交待清楚,以取得信任和配合,使患者顺利地接受治疗。关心、陪伴病人,鼓励患者宣泄内心感受,用合适的方式与患者积极进行沟通,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1];②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根据患者的饮食爱好以及本地的饮食特点进行合理的膳食分配,患者的日常膳食中应包含足够的能量以及营养物质[1];③家属定期与患者进行交谈,让患者感觉到心灵的呵护,对于长期瘫痪在床的患者应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勤翻身,并进行适当的按摩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防止褥疮的发生;④康复训练的内容主要有重视患者患侧的刺激、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经常变换体位、进行运动训练和坐起训练。重视患侧的刺激是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洗漱、进食、测量血压、脉搏等均在患侧进行,家属与患者进行交谈时也应握住患侧的肢体,但不可在患侧进行输液和热敷。患者应经常变化肢体位置,如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坐卧位。医护人员应帮助患者进行翻身或者患者进行自主翻身,变换体位[2]。肢体的康复训练包括按摩、定期活动,一般对患者每日进行3次按摩,患者可自行活动各关节每组10次,每日2组。

1.4 评估标准

①生活质量:利用巴氏表(Barthel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本表的分值为100分,患者的分数与其日后的生活能力呈正相关;②肢体功能:利用FAM评分对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分,无疼痛的45分,有轻微的30分,中度的15分,严重的0分。运动可大于100°的20分,在50°~100°之间的15分,小于50°的5分,关节稳定的10分,其余0分。能自行梳头、吃饭、清洗会阴、穿衣、穿鞋的各5分,不能的0分,总分为100分[3]。

1.5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患者的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65例急性脑梗塞伴偏瘫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的效果进行观察,观察组在接受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前的肢体功能FAM评分平均分数为(51.98±2.84)分,治疗后肢体功能FAM评分平均分数为(82.31±2.36)分,对照组治疗前的FAM评分平均分数为(52.69±2.25)分,治疗后的FAM评分平均分数为(74.52±1.24)分。治疗后分数均有改善,但观察组的改善情况与对照组进行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的Barthel量表观察组评分为(31.26±5.27)分,治疗后为(77.35±7.9)分,对照组Barthel量表治疗前为(31.65±4.99)分,治疗后为(61.78±6.83),治疗后分数均有改善,但观察组的改善情况与对照组进行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急性脑梗塞是指脑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导致的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造成局部血栓的发生,导致动脉的狭窄程度加重甚至发生完全性闭塞,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患者常因情绪波动较大或者过度劳累而突发脑部血流完全中断,意识障碍。脑梗塞易发于有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脑动脉硬化病等患者。脑梗塞的早期可表现为头痛,一过性黑朦,短暂性视力障碍,语言与精神改变,如失语、冷漠、多语、急躁等,反复性鼻出血,嗜睡,躯干感觉和运动异常[4]。

对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患者完成生活自理,鼓励患者独立完成自理活动,增加患者的信心和和自我照顾能力,以适应回归家庭,提高生存质量。尽早对患者开展早期综合康复治疗,防止患者发生肌肉萎缩等现象[5],保持肢体的最大功能限度,重视患者的肢体刺激、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经常变换体位、进行运动训练和坐起训练。重视患者的肢体刺激是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洗漱、进食、测量血压、脉搏等均在患侧进行,家属与患者进行交谈时也应握住患者的肢体,但不可在患侧进行输液和热敷。患者应经常变化肢体位置,如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坐卧位。医护人员应帮助患者进行翻身或者患者进行自主翻身,变换体位,肢体的康复训练包括按摩、定期活动。此外主治医师应时刻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及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护士在护理的过程中应保持微笑热情的服务,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对于家属来说,对家属进行基本的护理知识教育。本文的结果表明在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在FMA和Barthel量表评分上不具有对比性(P>0.05),在接受不同的治疗后,两组患者在FMA和Barthel量表评分上均有所提升,但观察组的提升程度大于对照组,且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塞伴有偏瘫的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取得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的致残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对急性脑梗塞发生偏瘫的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我院接收的65例急性脑梗塞偏瘫患者,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33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的患者仅进行药物治疗,观察组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在接受上述治疗30d后,对两组患者的FMA和Barthel量表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在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在FMA和Barthel量表评分上不具有对比性(P>0.05),在接受不同的治疗后,两组患者在FMA和Barthel量表评分上均有所提升,但观察组的提升程度大于对照组,且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塞伴有偏瘫的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的致残率。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偏瘫,早期综合康复,FMA评分,Barthel量表评分

参考文献

[1]谢财忠.急性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2014,27(21):1994-1996.

[2]董晓莉.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及ICF量表与脑卒中常用评定量表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2015,10(30):208-209.

[3]刘波.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06(08):1478-1479.

[4]姜鹭春.信号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仪在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康复中的临床应用[J].复旦大学,2014,08(24):104-105.

脑梗塞康复期 篇10

【关键词】脑梗塞;康复护理 ;肢体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187-01

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的病 ,它的致残率、致死率普遍较高。随着医疗条件的大力提升,像CT及 M RI等医疗诊断设备都可以帮助病人及早诊断出是否患有急性脑梗塞,但在临床中我们依旧大量的病人存在急性脑梗塞后遗症 ,这种隐患极易导致病人的未来生活不能自理。[1] 为了缩小这种隐患,加大急性脑梗塞病人的生存概率,发现对急性脑梗塞病人采取特定的康复护理治疗 ,可以有效地使急性脑梗塞病人的肢体功能有所恢复。现将本院自 2013 — 10 ~ 2014— 10的 50例急性脑梗塞病人的康复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 观察资料

在本院观察的50例患者中 ,男40例 ,女10例 ,年龄段处在 56 ~ 74岁 ,平均 65岁。患者的頭部通过CT及 M RI设备检查后确诊。本院将50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康复组 。随机组合后,对照组和康复组各25例 ,25例当中浅昏迷者 2例 ,嗜睡者7例 , 其余41例清醒。

(二)方法

康复护理: 采取被动康复训练与主动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当日住院后就开始康复护理。对于病情较重的且生命指征异样的病人,观察其病情后再择时康复护理。 急性期病人卧床时如果病情比较稳定 ,并且不影响监护仪工作 ,会让护士病人活动四肢的各处关节,活动时间为一个小时。每日坚持3~ 5次 ,除此之外,按摩病人四肢的各处肌肉 ,包括腰背部肌肉 ,臀部肌肉 ,病人最好不要主动去做活动,而是在护士监督下,帮助病人完成四肢活动。随着病人病情逐渐好转稳定 ,康复活动也相应增加。具体体位分为三种:患侧卧位、仰卧位、健侧卧位。[2]

健侧卧位的具体做法是将头枕于枕头上 ,健侧肢体处于身体下方,躯干的正面与床保持九十度 ,患侧的上肢用一个软的枕头垫住 ,将肩关节屈曲一百度 ,上肢要伸直 ,十指展开来。患侧下肢用软的枕头垫住 ,保持屈膝、屈髋位即可。

仰卧位的具体做法是将病人头部枕于枕头上 ,躯干平展开来 ,将一个长枕放在患者臀部至大腿下外侧 ,这主要是为了防止患侧髋关节外旋。重点是在患侧肩胛下方垫一个枕头 ,衬住患肩 ,使得膝关节屈曲 ,并保证足底不碰任何东西。

患侧卧位的具体做法是患侧肢体处于下方 ,头稍稍向前弯屈 ,病人躯干向后倾 ,用枕头将后背支撑好 ,患侧肩则前伸 ,肘也伸直 ,将前臂向后旋转 ,向背面伸展手腕 ,伸展十指。关节活动度的康复训练总的来说有一个原则就是将全身上下所有关节向所有运动方向做尽可能大的范围运动。这样就有利于刺激病人的牵拉患侧 ,从而减轻痉挛的程度。[3]另外,病人的康复活动可分为床上和床下康复两种,应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形,做针对性的康复活动。

(三)康复观察

本院观察主要进行两项指标:肌力、肌肉萎缩 ,每日观察记录以住院4周为期限。其中肌力的评定采用 Lovett 六级肌力评定法 。首先记录好病人住院时的初始肌力,通过4周的康复,再做一次测定肌力,将两者相比较,最终得出结论。肌肉萎缩观察是取小腿周径最大处做测量点 ,初始测量时要作好标记,以便日后比较。

(五)统计方法

本院的观察室采用 SPSS 12. 0专业软件进行统计、计算、分析 ,计数资料则采用 i2 检验方法 ,计量资料则采用 t检验方法 。

二、结果

(一)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通过本院观察,发现康复组病人的治愈率、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情请见表 1。

(二)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小腿周径的比较

通过本院观察,发现康复组病人的小腿周径大于对照组病人的小腿周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情请见表 2。

三、讨论

通过本院的观察,康复组的病人恢复情况明显好于观察组。因此得出结论:急性脑梗塞病人进行一定的康复护理确实可以强化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存几率,对病人的身体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4]及时有效地实施康复护理 ,对病人的血液循环有利,并且对重点受压部位 ,如骶部、枕部及足跟部的压疮 ,也有一定的预防功效,总体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我们建议院方对待这种病人,应该积极与其家属沟通,建议做康复护理工作,如果病患没有充分了解康复护理的好处,我们应该向其认识详解康复护理的功能,要循循善诱态度热情,争取说服病患。通过我们的观察,发现康复护理对病人的肌肉组织也有很好的恢复效果,对防止病人肌肉萎缩也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对急性脑梗塞病人应该有效地、及时地开展康复护理活动,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医学价值。

参考文献:

[1]胡荣东 .超早期康复意识的建立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J].中国老年学杂志 , 2012, 24( 2): 118- 119

[2]崔欣 ,吴谓虹 ,欧阳荔莎. 脑卒中并存假性球麻痹病人康复训练效果观察 [ J].护理学杂志 , 2013, 19( 3): 73- 74

脑梗塞康复期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脑梗塞患者86例作为临床护理观察对象。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失语、意识障碍、偏瘫、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所有患者入院后, 均行CT检查或MRI扫描确诊为脑梗塞。男45例, 女41例, 年龄44~79岁, 平均年龄 (55.42±13.87) 岁;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 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模式,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给予早期康复护理, 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体位护理

早期正确的体位能预防或减轻脑梗塞患者典型的屈肌或伸肌痉挛模式的出现和发展。脑梗塞患者一般以侧卧位为主, 尽量避免仰卧位。仰卧位时患者肩上抬前挺, 上肢自然伸展, 指半屈, 手保持空心握拳姿势, 患肢下放一高度适中的软枕。为防止关节挛缩、压疮、改善循环等, 每2~3h协助患者更换体位1次。患侧卧位时患肢轻轻拉出避免受压, 置于前伸位, 前臂外旋, 掌心向上, 患侧卧位可以增加患侧感觉输入, 牵拉整个患侧肢体, 是最有治疗意义的体位。

1.2.2 肢体康复锻炼

一般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开始进行肢体功能康复锻炼[4,5]。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对病患进行肢体康复锻炼的护理知识宣教, 让患者了解肢体康复锻炼的重要性, 使其积极主动配合锻炼。每天对患肢的软组织进行按摩, 对于不能下床患者, 指导患者自行用健手在床上做患侧肢体的被动运动, 并逐渐训练坐起。当患者肢体肌力慢慢恢复后, 指导患者进行自主运动训练, 例如屈伸手指、进行简单的更衣、洗脸、扶桌及床栏的起、站、立训练等训练, 当患者的站立训练较好或肢体肌力达到步行训练标准时, 可协助指导患者开始步行训练。

1.2.3 语言功能及认知功能康复锻炼

失语患者应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首先指导患者做噘嘴、鼓腮、眦牙、弹舌等简单的口腔操练习, 然后鼓励病人进行简单的单音节字发音, 当其可以正确发音之后, 逐渐增加吐字量, 就进行连音重复。循序渐进, 坚持多开口、多锻炼, 鼓励患者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训练, 并适当给予奖励。

1.3 疗效评定标准

基本康复: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 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 病残程度为1级~3级;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增加或减少不超过1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检验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3个月的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基本康复17例, 显效11例, 有效6例, 总有效率为79.07%, 对照组患者基本康复11例, 显效9例, 有效8例, 总有效率为65.12%, 可见, 观察组病患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结果

在患者出院前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为86.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79%,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2。

3 讨论

脑梗塞是突发性疾病, 该病病程长、恢复慢、易复发, 其致残率与病死率都比较高[6]。

研究认为, 早期的脑梗塞病患具有较高的康复潜力, 康复护理训练能够有效的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帮助患者在生理上、心理上以及各方面功能方面获得最大程度的康复。本组研究对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 结果显示, 观察组病患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且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 早期对脑梗塞病患进行康复护理, 其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86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患者43例, 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模式, 对照组患者43例, 给予常规的护理模式, 经过3个月的护理后,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9.07%,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5.12%, 说明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效果显著, 可有效减少脑梗塞患者的残疾程度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脑梗塞,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秀珍.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工企医刊, 2007, 20 (6) :4-6.

[2]屈检纯.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07, (6) :30-31.

[3]高艳玲.脑梗塞病人的早期康复治疗与护理[J].哈尔滨医药, 2007, 27 (5) :70.

[4]罗建设.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7, 4:130.

[5]张冰梅, 王翠.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09, 1:1.

上一篇:现状途径下一篇:术后病人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