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急性脑梗塞(精选8篇)
超急性脑梗塞 篇1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老龄化的加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就包括脑血管疾病。有研究[1]显示脑血管疾病是近年来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好发于老年人群,以及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易患因素的高危人群,但近年来有向中青年人发展的趋势。脑血管疾病具有三高的特点: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不仅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还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家庭其他成员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其中脑梗塞在脑血管疾病中发病率最高,因此寻找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方法对于提高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存活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有研究表明[2,3]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治疗超急性脑梗塞的安全且有效的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观察静脉溶栓治疗和非静脉溶栓治疗对超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效果及护理体会,探讨超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的有效护理措施。现在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超急性脑梗塞患者66例,其中包括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50-65岁,平均年龄(59.5±5.0)岁。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33例患者,对照组包括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50-63岁,平均年龄(58.5±5.5)岁,观察组包括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53-65岁,平均年龄(60.5±6.5)岁。
1.1.1 脑梗塞诊断标准
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4]制定的诊断标准,规定起病6小时之内为超急性脑梗塞,且经过CT或MRI检查责任病灶未显影。
1.1.2 纳入标准
①患者年龄在40-65之间;②符合上述脑梗塞诊断标准,且为新发病灶,临床表现为卒中综合征;③自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在6小时之内;④静脉溶栓治疗前已经通过脑CT检查排除颅内出血,且未发现明显早期脑梗塞低密度改变;⑤患者本人及家属同意参加此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1.3 排除标准
①发生脑水肿或颅内出血导致颅内压增高者;②静脉溶栓治疗前临床症状已有明显改善者;③合并轻微神经功能缺损者;④患者近3个月内既往发生过脑梗死;⑤患者则近2周接受过手术或受过外伤,如骨折等;⑥患者呈昏迷或严重的意识障碍;⑦患者合并有严重的脏器衰竭,如急慢性心脏衰竭、急慢性肾脏衰竭等;⑧合并有原发性出血或凝血性疾病,或因此次发病有出血倾向者;⑨患者合并有严重的神经精神疾病,如癫痫、抑郁、躁狂、焦虑状态等不能配合治疗;⑩血压>180/100mm Hg或单纯收缩压<100mm Hg,怀疑发生学历动力学障碍者。
1.2 具体方法
1.2.1 临床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取非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天,肠溶阿司匹林100mg/天。观察组患者采取静脉溶栓治疗,尿激酶150万单位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30min内滴完,肠溶阿司匹林100mg/天。
1.2.2 低分子右旋糖酐
通用名称: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商品名称:低分子右旋糖酐,规格:500ml,30g右旋糖苷和25g葡萄糖,生产厂家:江苏省黄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303021。
1.2.3 肠溶阿司匹林
通用名称:阿司匹林肠溶片,商品名:拜阿斯匹灵,规格:100mg×30片,生产厂家: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311010。
1.2.4 尿激酶
通用名称:注射用尿激酶,生产企业: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规格:1万单位×1瓶×10瓶/盒,生产批号:201301231。
1.2.5 护理措施
①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将患者安置在病房妥当后,严格规定患者绝对卧床12-24小时,连接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监测患者的呼吸、心跳、脉搏、血压,尤其注意患者的瞳孔和意识的变化,同时注意是否有呕吐、抽搐的发生,按时检测肌张力、感觉、视野的变化,一旦发现有病情加重的趋势,立即向上级医师汇报,及时采取急救措施,以免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②溶栓后警惕出血表现:静脉溶栓的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因此要格外警惕溶栓后出血。护理人员仔细观察溶栓后患者的牙龈、粘膜、皮肤是否有雨点、瘀斑,分泌物及排泄物是否变为红色,尤其是呕吐物、大小便。一旦发现有出血情况,立即停止溶栓,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③心理护理:随着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作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脑梗塞患者由于受到病痛的折磨,以及本身缺乏对疾病的客观认识,难免会产生焦急的悲观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引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治疗效果的判定[5]:参照欧洲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ESS):ESS评分=100分为完全恢复;ESS评分≥95分为基本恢复;ESS评分进步>10分,瘫痪肢体肌力提高II级为有效;ESS评分进步<10分为无效;ESS评分下降为恶化。比较两组患者的完全及基本恢复率、出血发生率,总结有效的护理措施。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性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发病时间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之间比较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完全及基本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42.4%对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为9.1%,观察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为15.2%,两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梗塞属于缺血性脑卒中,常表现为肢体活动障碍、身体感觉障碍等,目前溶栓治疗是疗效较好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通过对比观察静脉溶栓治疗和非静脉溶栓治疗对超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效果,发现静脉溶栓治疗的恢复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且不会增加出血风险,与[6,7]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临床上遇到超急性脑梗塞的患者,若无溶栓禁忌症,征得家属同意后,应及早采取溶栓治疗,再配合科学合理又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通过对比观察静脉溶栓治疗和非静脉溶栓治疗对超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效果及护理体会,探讨超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超急性脑梗塞患者66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33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非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完全及基本恢复率、出血发生率,总结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完全及基本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42.4%对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为9.1%,观察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为15.2%,两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是超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有效治疗措施,不仅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完全及基本恢复率,而且并未增加患者的出血发生率,是临床上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超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出血,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伍结珊,陈琼芳,梁国新.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03):91-93.
[2]周新耀.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塞的临床应用探讨[J].延边医学,2015,09:43-44.
[3]易伟,罗娟.脑梗塞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05):2745-2746.
[4]陈清棠.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81.
[5]钟剑萍,欧阳同伟,刘健,梁国新,李艳,卢莘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塞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4,3(2):121-123.
[6]周春梅.静脉溶栓治疗脑梗塞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4,27:205-205.
[7]章开容,刘梅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的临床护理[J].医学信息,2014,33:147-147.
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的护理配合 篇2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 ; 动脉; 溶栓;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35-01
脑梗塞的症状大部分表现的都不尽相同,多数轻微,患者很容易忽略。脑梗塞在发病早期和脑出血的治疗是迥然不同的[1]。因临床上缺乏一种较为实用的治疗方法,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术后通过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有效地管理呼吸道通畅,控制脑血管细微病理变化,积极预防并发症等治疗与护理。本次研究选取我院96例糖尿病患者,应用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进行研究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现调查有96例,发病6h内的颈内动脉系急性脑梗塞患者18例,96例病人中,男55例,女41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8岁。临床表现:深昏迷2例;浅昏迷或者偏瘫7例;意识清醒、言语不清、偏瘫19例。头颅CT扫描排除了脑出血的干扰。
1.2 治疗方法 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所有患者是经皮行股动脉穿刺,导管沿导丝送入脑动脉,确定病变部位,然后经导管局部注射溶栓剂尿激酶。首次剂量为35到55万U,溶于50ml 0.9%氯化钠中,微量泵1h內输入,观察50min进行造影。如果效果不显,可逐渐追加尿激酶用量,2h尿激酶总量可至70万U。此法导管要选精确,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疗效较全身用药显著。溶栓后给予全身适量肝素,以防血凝。
1.3 结果 96例患者中89例症状明显改善,7例出血性脑梗死,无治疗相关性死亡。溶栓后再通率为92.7%。
2 急性脑梗塞的动脉溶栓治疗
2.1 缺血脑组织的病理损伤呈渐进性发展,溶栓时机有时间限度[2-3]。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的目的是在处于缺血半暗带中的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损害之前及时再通闭塞的血管,因而溶栓是关键,溶栓越早疗效就越好。
2.2 溶栓治疗主要有静脉滴注和局部动脉内灌注两种途径。①静脉滴注:用溶栓剂静脉滴注的方法治疗脑梗塞。②局部动脉内灌注:就是将特制的导管经股动脉插入后放至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椎基底动脉或其主要分支,使灌入的溶栓剂直接与血栓接触。动脉内溶栓需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设备及动脉放射技术人员,花费较高,但临床治疗更有效果,有效地降低了致残率。
3 动脉溶栓治疗的护理
3.1 心理护理
急性脑梗塞患者往往年龄较大、发病突然,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感觉障碍,日常生活方式改变,常导致心理障碍,产生悲观、焦虑等不良情绪[4]。护士在平常的治疗工作中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注意患者的心理和情绪变化,通过自身努力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赢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术前要耐心细致的对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溶栓治疗的目的、方法、效果,可以通过结合已有病例的成功范例,让患者建立充足的信心。术后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3.2 术前护理
3.2.1 立即做好相关的术前准备:(1)树立急救意识,迅速准备好相关的器材如导管、导丝、穿刺设备、造影剂、心电监护仪、急救药品等;检查相关器材是否完备、正常,并调试好仪器的报警范围 (2)建立输液通道,确保甘露醇的滴注 (3)心电监护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等。
3.2.2 术中护理配合:(1)协助医生取出导管、导丝等器材,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擦拭好;(2)重视巡视,严密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对于病人刚进手术室会出现紧张、恐惧心理,护士要及时安慰病人的波动情绪,使其情绪迅速恢复平稳,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或给予镇静剂使其安静;(3)血压的监测至关重要,急性脑梗塞患者70%均有高血压。降压时要平稳降压,避免过快,血压水平一般维持在18.7~21.3kpa/10.0~12.0kpa较为适宜。血压较低者需在严密监视下缓慢升压;(5)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3.3 术后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观察病人临床体征变化。若临床体征减轻或消失说明溶栓有效,若临床体征加重或减轻后再次出现,意识由清醒转向昏迷说明病情恶化,需要通知医生紧急处理。
4 早期指导
脑梗塞的恢复治疗和预防再发需长期行.通过医生和护士的配合工作[5]。我们力求做到让大程度地保护病人的健康。随着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发病趋于年轻化,以成为危害人类健康最主要疾病之一,其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脉溶栓是一种见效快,患者痛苦少,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此方法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还需有专业训练的护理人员的密切配合和严谨的观察护理技术。
参考文献
[1] 郭新病人或家属对该病的基本过程,饮食,药物和功能锻炼的作用等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以利最平,杨瑞民,李奋保. 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的护理配合[J]2007,20(6):571-573
[2] 彭慧萍,李秀文.急性脑梗塞的动脉溶栓治疗及护理措施[J].健康必读杂志,2013,3:160
[3] 吴晓萍.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的护理配合[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12):1142-1143
[4] 李巍,秦晓红,牛香美,张虹,汤红艳,郝蔓春,王卉.急性脑梗塞动脉溶栓治疗的护理[J]. 366-367
超急性脑梗塞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3~9月我院所有发病时间在2~72h内、临床怀疑急性脑梗塞病人共30例 (均先行头颅CT平扫, 排除脑出血或脑肿瘤) , 其中男21例, 女9例, 年龄40~88 (平均55) 岁。脑梗死多发生在夜间睡眠时, 因此发现病变较晚, 本组30例中, 发病2~6h者2例, 7~24h者6例, 24~72h者22例。临床表现多为头晕、呕吐、视力下降、意识不清、肢体活动障碍、行走不稳、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症状, 其症状取决于梗塞的部位及范围。
1.2 检查方法
检查采用SIEMENS Verio 3.0磁共振成像系统, 使用正交头线圈。T1FLAIR矢状位TR/TE2000/9.0ms, TI860ms;T1WI轴位TR/TE:120/2.5ms;T2WI轴位TR/TE:6000/96ms;DWI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序列, 轴位TR:6000ms, TE:100 ms, b值分别为0、1000s/mm2, 层厚:6mm, 层间距:1.8mm, FOV:230mm×230mm, 激励次数:1~2次。
2 结果
30例脑梗塞患者T1WI、T2WI共检出病灶110个, 其中51个新鲜病灶, 44个慢性、陈旧性病灶, 15个软化病灶, 在51个新鲜病灶在DWI上呈高信号, ADC上呈低信号, 分别位于颅内各个部位, 其中额、颞、顶皮髓质病灶及皮层下15个 (占29%) , 基底节区20个 (占39%) , 小脑5个 (占10%) 、脑干8个 (占16%) 、枕叶病灶3个 (占6%) , 病灶呈点状、脑回样、扇形、片状及结节状, 51个病灶中T1WI及T2WI显示40个, 阳性率为78%, 常规T1WI、T2WI序列显示病灶明显少于DWI序列, 未显示病灶均为点状病灶;44个缺血或慢性病灶在T1WI像上呈稍低信号, 边缘模糊, T2WI像上呈高信号, 在DWI像上呈等信号, ADC上呈高信号;15个病灶为软化灶, 在T1WI像上呈明显低信号, 边界清晰, 在T2WI像上呈明显高信号, 在DWI上呈低信号, ADC上呈高信号。30例患者经住院治疗均临床治愈出院。
注:图1~4分别为T1WI、T2WI、DWI、ADC, 左侧颞叶、基底节可见长T1长T2信号, 在DWI像上呈高信号, ADC呈低信号, 另左侧颞叶皮质及皮质下DWI可见点状高信号, ADC呈低信号, T1WI、T2WI未见异常信号。
3 讨论
DWI主要反映水分子布朗运动的变化, 对于相对静止的水分子或移动为弥散受限的水分子DWI呈高信号, 而对于运动剧烈的即弥散强的水分子DWI呈低信号[3]。脑梗死数分钟后可出现细胞学变化, 因NA ̄K泵失调出现细胞毒性水肿, 细胞肿胀, 水分子活动受限, 可在DWI发现扩散受限, 因此DWI对早期脑缺血改变非常敏感, 尤其是细胞毒性脑水肿期的超急性期脑梗塞。本组51个病灶中有11个病灶在T2WI像上未见显示, 在DWI上呈明显高信号, ADC上呈低信号, 多提示为超急性期梗塞病灶, 考虑为新鲜小梗塞灶, 患者病程在进展中, 符合有关文献报道[3,4], 临床上要及时治疗以达到最好的预后。梗塞发病24~72h进一步发展成血管源性水肿, 水分子弥散速度加快, 但仍然低于脑脊液, T2WI上可呈现稍高或高信号, DWI上亦呈高信号, ADC上仍呈低信号。本组病例中另40个病灶在T1WI像上呈稍低信号, 在T2WI像上呈稍高或高信号, 在DWI像上呈高信号, ADC上呈低信号, 多提示为脑急性期梗塞。随着时间延长进入亚急性期、慢性期, T2WI上仍呈高信号, 而此时水分子弥散速度接近脑脊液DWI信号逐渐减低从高信号发展到呈等、低信号, ADC亦逐渐升高呈高信号。本组44个缺血或慢性病灶在DWI上均未见显示, 而15个软化病灶, 在T2WI像上亦呈高信号, DWI上呈低信号, ADC呈高信号。上述所示T2WI在脑梗塞急性期到慢性期及缺血灶中均表现为高信号, 对病变的发病时间不能确定, 而DWI根据发病时间的不同表现不同, 因此DWI可以对脑梗塞进行分期, 确定发病时间, 且DWI显示病灶的敏感性明显亦优于T2WI序列。本组病例均采用0、1000不同b值多次采集, 随着b值增高, 病灶的显示更清晰, 性噪比、图像质量较高。本组30例患者均先行CT扫描除外脑出血, DWI像上呈高信号的51个病灶均未在CT上显示, CT显示率为0%。
综上所述, DWI序列对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塞病灶敏感性较高, 明显优于常规T2WI序列, 绝对优于CT扫描, 且DWI序列可区分新鲜及慢性、陈旧性病灶及缺血灶, 若能加做灌注成像, 则可评价缺血半暗带, 对临床早期治疗提供方案, 并能对预后进行评估, 因部分脑梗塞患者烦躁、躁动, 不适合长时间检查, 而DWI序列扫描只要40秒即可, 因此DWI序列是临床怀疑超急性期、急性期梗塞患者的必选、首选检查, 对临床明确诊断及早期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 在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30例发病2~72h内临床考虑脑梗塞患者行MR常规T1WI、T2WI及DWI序列检查。结果 30例脑梗塞患者T1WI、T2WI共检出病灶110个, 其中51个超急性、急性期梗塞病灶在DWI上显示呈高信号, ADC上呈低信号, 梗塞部分均对应相应临床症状, 阳性率为100%, 51个病灶中T1WI及T2WI显示40个, 阳性率为78%。结论 DWI技术在超急性、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以及判断分期方面, 较常规MRI优越, 为临床溶栓治疗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振弥散加权成像
参考文献
[1]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91.
[2]刘铭, 谢鹏.神经内科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4.
[3]马寿民.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8) :14-15.
[3]Rovira A, Rovira-Gols A, Pedraza S, et al.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in the acute phase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J].AJNR, 2007, 23 (1) :77-83.
急性心梗合并脑梗塞1例 篇4
患者女, 76岁, 2008年11月14日下午15时入院。主因心前区不适伴右侧肢体活动受限。患者无诱因于上午11时出现心前区不适, 胸闷, 气短, 头晕, 视物无旋转, 无头痛及呕吐, 恶心, 大汗淋漓, 无胸部、腹部疼痛, 无放射痛, 无抽搐, 意识清, 无面、舌瘫, 无尿、便失禁。立即送急诊科查CT未见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QT间期延长, V2--V6 T波倒置。静脉点滴硝酸甘油并收入内科。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 间断血压升高, 偶服利血平治疗, 血压维持在130--140/80--90mmHg。胆囊炎及胆囊囊肿6年, 时常发作。无糖尿病病史, 无烟、酒嗜好, 无肝炎及结核病史, 否认遗传病史。
2 入院情况
T:37.5℃, P:88次/分, R:20次/分, BP:170/80mmHg。发育及营养中等, 不愿回答问话, 抬入病史, 查体欠合作。皮肤及粘膜无黄染, 线表淋巴结不大, 头颅及五官未见异常。颈软, 器官剧中, 甲状腺不大。双肺呼吸音清, 无干、湿性啰音, 心前区无隆起, 无震颤, 叩心界不大, 心音弱, 心率88次/分, 律齐, 无病理性杂音。腹部未见异常, 脊柱及四肢无畸形。神经系统:神志清, 颅神经未见异常, 体神经未见异常, 感觉无异常, 无震颤, 共济运动查体不合作, 四肢肌力查体不合作, 肌张力不高, 双侧巴彬斯基征 (+) 。化验检查:WBC:12.3×109/L, Hb:120g/L, N:0.877, L:0.046。随机血糖:15.3mmol/L。
3 诊疗经过
入院后给与吸氧, 镇静, 心电监护, 血压监测, 急查心肌酶正常, 考虑诊断:1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2高血压病II级 (极高危组) 3冠心病, 急性心内膜下心梗?4脑梗塞?同时给予钾镁极化液、血塞通、脑蛋白水解物、白霉麦及西咪替丁静点、硝酸甘油及银杏达莫扩血管治疗。进一步监测心电图发现:V2--V6 T波呈规律性演变, 从T波下降6mv直到13mv, 次日查CK值737u/L, 总胆固醇5.5mmol/L, 甘油三酯1.4mmol/L, 复查CT为左小脑梗塞。两个疑疹均得以明确诊断, 心梗及脑梗均成立。病人渐出现嗜睡, 右侧肢肌力0级, 饮水呛咳。于17日反应迟钝不能言语, 但可示意, 出现房颤经用异搏定5mg静注后恢复。双肺出现干鸣音, 给与青霉素及哌拉西林钠治疗。21日出现频发房早, 后给予纠正。进一步给七叶皂苷钠减轻脑水肿, 给降脂药稳定斑块:阿司匹林抗凝及倍他乐克治疗。鼻饲营养治疗, 好转出院。出院时右上肢肌力I级, 下肢III级。左侧肢肌力V级。心电图T波回复倒置到4mv。整个病程无ST段抬高及压低, 出院示CK值20u/L, 空腹血糖5.9mmol/L。
4 病例讨论
超急性脑梗塞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发病24h以内的急性脑梗塞病人104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急性脑梗塞的诊断标准,且经颅脑CT或MR证实。同时符合以下条件:(1)首次发病或既往发病未留下后遗症的;(2)无心、肝、肾功能不全的;(3)年龄40~70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对照组4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病情程度、并发症、合并症均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入选标准
(1)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临订诊断为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急性脑梗死,并经头颅CT或MRT证实,排除脑出血;(2)首次发病或既往发病的肢体瘫痪后遗症不影响神经功能评分的再次发病患者;(3)发病48h以内;(4)欧洲卒中评分(ESS)总分<80分,意识分>6分;(5)不合并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等全身严重并发症;(6)无其他脑部器质性病变如脑肿瘤;(7)无严重精神疾病、痴呆者、无过敏体质。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必存(南京先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30mg加入生理盐水200ml内静滴,30min内滴完,每日2次,14d为一疗程。对照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2]治疗,治疗后7d和14d复查头颅CT或MRT,对脑水肿程度改变、ESS、ADL进行评价,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并观察病死率。两组患者均接受:(1)丹参注射液20ml+NS 250ml,ivgtt qd,连用21d;(2)阿斯匹林肠溶片75mg qd po;(3)此期间允许使用脱水剂(仅限甘油果糖及呋塞米)、抗高血压药等对症治疗,禁止使用溶栓、抗凝、降纤、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谷氨酸盐释放抑制剂、白细胞粘附抑制剂、氧自由基清除剂及其他脑保护剂如甘露醇、激素、尼莫地平、维生素E、大量维生素C(>3g)、吡拉西坦、胞二磷胆碱、七叶皂甙钠等。瘫痪较重者早期介入康复训练。
1.4 疗效评定
根据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造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序及生活状态标准[3]进行评分,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程序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建设或增加18%以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死亡。
1.5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有效率89.7%,显著高于对照组67.4%,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见表2。
3 讨论
依达拉奉(必存)是新开发的一种针对脑梗死急性期的新型自由基清除剂[4]。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依达拉奉(必存)通过捕获羟自由基(-OH)、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过氧化作用,从而减轻脑水肿和脑组织损伤。临床试验也表明本品对脑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且副作用较少。依达拉奉(必存)的脑保护作用包括:-OH的清除作用、抗脑水肿的作用、抑制神经细胞损害作用;依达拉奉(必存)可以通过减少神经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和阻止线粒体的损伤来减轻大脑缺血缺氧:还具有抑制脑血管痉挛的作用。而缺血性脑梗死的神经系统损害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它包括血脑屏障通透性异常、能量障碍、内环境失衡、酸中毒、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和自由基介导的毒性作用等,以上病理损害均能对缺血半暗带的神以元造成不可逆性损伤。导致神经元坏死凋亡,所谓的缺血半暗带,即是大脑缺血核心部位周围存在保持部分能量代谢的低血流灌注区域,换言之,药物可以到达该区域并阻止脑梗塞进展。依达拉奉(必存)具有强效的羟自由基清除作用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能够减轻脑内花生四烯酸引起的脑水肿。也能防止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中间体脂质过氧化物(15-HP.ETE)引起的氧化性细胞损害,减少缺血半暗带的面积,还能防止血管内皮细胞的过氧化损伤,从而减轻脑缺血和脑缺血引起的继发性脑损害。本文对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便用依达拉奉(必存),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证实依达拉奉(必存)可以抑制血管皮细胞的损伤、脑水肿、组织损伤,以及延迟神经元死亡,从而减轻神经功能障碍。本研究发现,依达拉奉(必存)治疗急性脑梗塞方便实用,安全性高[5]。疗效好,值得临床上推荐使用。其强大的自由基清除功能所真情以的神经保护作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非常有益。
摘要: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104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静滴。两组实行同样康复和护理模式,治疗前后观察两组临订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Barthel指数和E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Barthel指数和E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急生脑梗塞有确切实效。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依达拉奉,有效性,安全性,自由基清除剂
参考文献
[1]宋春江,龙秀英,钟晓闵,等.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基脑梗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5,14(3):379-380.
[2]吕传真,主编.神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44.
[3]董强,韩翔,王伟,等.HELP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初步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6):369-371.
[4]王新强,杨庆河,吴华.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5,16(1):100.
超急性脑梗塞 篇6
1 临床资料
选择符合急性脑梗塞诊断标准, 中华神经杂志1998:21 (2) , 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发病在7天内的急性脑梗塞117例,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60例;男38例, 女22例, 发病年龄50—75岁, 平均63.5岁;病程1天内28例:4天内20例, 7天内12例:病情轻度26例, 肌力4级;中度20例, 肌力2-3级:重度14例, 肌力0~1级:伴随高血压病25例, 糖尿病8例。对照组57例:男性40例:女17例, 发病年龄53-76岁, 平均64.5岁:病程1天内26例:4天内20例, 7天内11例, 病情轻度25例, 肌力4级;中度18例, 肌力2-3级;重度14例, 肌力0-1级, 伴随高血压病2 3例, 糖尿病8例。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8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 每日一次, 20天为1疗程。对照组:刺五加注射液250ml静滴, 每日一次, 20天为1疗程。治疗期间2组根据不同病程的意识障碍的高血压病、糖尿病、应用脱水剂, 降压药, 降血糖药物等治疗。
疗效标准:治愈: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消失, 患肢肌力5级, 能独立行走, 可恢复工作或操劳家务;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 可扶拐杖行走, 部分牛活自理, 肌力提高4级;有效:病情好转, 别人扶可以稍行走, 少部分生活自理, 肌力提高1—3级:无效:病情无改善。观察治疗结果 (见表1) 两组治疗比较, 说明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刺五加注射液, 两组用药过程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从表中可知奥扎格雷钠组优于刺五加组: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和78%,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超急性脑梗塞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8~79岁,平均65.28±4.86岁,合并高血压11例,高血脂5例,糖尿病8例,长年吸烟、饮酒15例;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9~78岁,平均66.05±4.34岁,合并高血压10例,高血脂6例,糖尿病7例,长年吸烟、饮酒1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患者及其家属完全认同临床治疗方案,签署知情同意书;确诊脑梗死,符合相关诊治规定;无意识障碍,能清楚主观思想[1]。
1.3 排除标准
短暂性脑缺血;恶性肿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继发性高血压,或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血压升高患者[2]。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予常规西药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神经保护治疗等,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胞二磷胆碱,颅内压明显升高者可用甘露醇降压[3]。
1.4.2 实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益气活血方,组方:人参10g、黄芪40g、三七6g、葛根15g、川芎15g、当归15g、干地龙10g、桃仁10g、石菖蒲10g、红花10g、赤芍10g、丹参15g、全蝎6g[4];除三七外,其余中药水煎两次,滤去药液300mL左右,后将三七磨粉加入,分两次服用,每次150mL左右,每日2次[3,4]。实验组治疗4周为一疗程。
1.5 观察指标
卡式百分法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佳;通用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显效:脑梗死症状或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以上,病残程度为0级;有效:脑梗死临床症状或体征基本消失,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50%以上,病残程度为1~3级;无效:脑梗死临床症状或体征依然存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50%以下,病残程度在3级以上。
1.6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检验,由PEMS3.1进行统计。α=0.05。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质量
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临床疗效
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与治疗前相比,②P<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临床极常见的疾病,可造成脑部缺血,脑组织损伤,可能伴有程度不一的脑水肿,严重者出现不可逆的脑部中心区神经坏死,中心区周围半暗带区脑细胞大幅受损。因此,急性脑梗死防治应在早期、甚至超早期开展,关键是逆转半暗带区的脑细胞损伤。应鼓励发病后瘫痪患者学习,促使神经系统功能重组和恢复。
本研究表明,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质量评分、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我院自拟益气活血方主要由人参、黄芪、三七、葛根、川芎等药物组成,人参可提高中枢系统功能,增强患者的耐缺氧能力,改善脑部功能,促进受损神经康复,保护血管内皮,有效抑制自由基的损伤;黄芪、三七、葛根、川芎等药物具有扩张血管的功能,可有效增加脑部血流量,缓解脑部缺氧,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5]。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受损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扬薇,李霖,谢雁鸣,等.基于真实世界灯盏细辛注射液对脑梗死治疗结局影响的临床实效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18:3141-3149.
[2]邓远琼,刘伯胜,邓远琪,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及其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13,32:3057-3061.
[3]杨明秀,陈红,邱小鹰,等.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08.1:103-105.
[4]邓丽,刘晓冬,张拥波,等.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1,8:825-829.
超急性脑梗塞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第五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首次发病时间均为72h内, 均经过头颅CT检查, 均无严重高血压、心脏病以及精神异常等疾病。按入院时间随机将60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8例, 女12例;年龄42~79 (50.2±11.8) 岁;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轻度为5例, 中度12例, 重度13例;患者的梗死部位:基底节8例, 额叶2例, 枕叶6例, 顶叶14例。对照组男16例, 女14例;年龄41~81 (52.7岁±12.1) 岁;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轻度为7例, 中度11例, 重度12例;患者的梗死部位:基底节6例, 额叶3例, 枕叶5例, 顶叶16例。两组年龄、性别和病情等基本情况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可进行组间比较。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需要接受医院给予的基础治疗, 采用25ml丹参注射液 (重庆国泰康宁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20100930) 注入300ml生理盐水中, 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 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奥扎格雷钠 (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20081219) 治疗, 具体方法为:给患者使用75mg剂量的奥扎格雷钠, 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 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 2次/d。两组患者均需连续1个疗程 (14d) 。
1.3观察指标与效果判定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 (血小板计数 (PLT) 、凝血酶原时间 (PT) 、纤维蛋白原 (FG)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依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2]: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大于90%, 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5%~90%, 病残程度为1~3级;有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45%, 病残程度为4级;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小于18%, 病残程度5级以上。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显著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两组PLT、PT、FG、APTT治疗前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 治疗后对比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研究显示[3], 急性期脑梗塞患者血管支配区域的血流会明显减少, 导致大部分组织处于缺血状态后形成梗死灶。然而血管周围是由缺血性半暗带组成的, 其具有侧支循环的效果, 可保证部分神经元存活下来, 利于血液的供应及神经细胞的恢复, 抑制病灶的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改善患者血流供应和血液循环, 恢复患者神经细胞, 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关键所在。
奥扎格雷钠是一种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 它能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脑血管, 而增加患者的脑血流量, 通过抑制凝血过程来自行溶解血栓, 目前在临床上被广范应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5]。
本研究采用奥扎格雷钠对30例进行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林场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同时其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 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确切, 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抗血小板聚集,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林.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 (17) :128.
[2]来艳.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1, 11 (z1) :27-28.
[3]刘利娟.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8 (8)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