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患者便秘的护理

2024-09-05

脑梗塞患者便秘的护理(共11篇)

脑梗塞患者便秘的护理 篇1

急性脑梗塞指的是患者由于脑部供血障碍、缺氧、缺血等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坏死, 该病在临床上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以及复发率高等特点, 同时并发症较多发病较急[1], 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采取措施进行治疗护理, 患者的生命安全将会受到威胁, 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5年2月期间对接收的10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中的50例采用全程优质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就有关内容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5年2月期间接收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100例, 按照患者采用护理方法的不同, 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0例, 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0例, 女性20例, 年龄最小的37岁, 最大的74岁, 平均年龄为 (58.4±11.5) 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8例, 女性22例, 年龄最小的38岁, 最大的75岁, 平均年龄为 (59.1±12.1) 岁, 所有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眩晕、半身不遂等,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明显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本次入选的患者符合以下几点: (1) 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塞; (2)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采用全程优质护理方法; (3) 所有患者了解本次研究目的, 愿意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4) 所有患者在护理中均有相关资料记录; (5) 所有患者中不包括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传染病、血液病以及精神异常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采用全程优质护理方法, 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

对照组: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保证患者平卧休息, 每隔2小时, 辅助患者翻身拍背一次, 避免压疮的发生, 同时指导患者健康饮食, 并密切关注患者血压、心跳、呼吸、体温等生理指标的变化, 并在治疗过程中做好并发症的护理工作。

观察组:所有患者采用全程优质护理方法, 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1) 患者在入院之后及时的指导患者休息, 并及时的联系相关医生, 同时做好病房内的护理工作, 保证病房内的温度适合患者居住, 保持病房干净整洁, 安静, 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相关工作人员, 并及时的告知患者医院的工作时间及其相关规定, 并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方案; (2) 用药护理, 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 按时对患者进行治疗, 并在治疗之前进行常规检查, 治疗之后观察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及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3) 患者病情的护理, 由于患者病情较严重, 病情变化快, 所以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需要及时的观察, 对于患者出现的神志不清、瞳孔变化需要及时的告知医生, 便于对突然发病患者的抢救; (4) 饮食护理, 保证患者的饮食要保证低脂, 同时还要保证维生素的摄入, 控制饮食中热量的摄入, 根据患者的实际状态选择合理的食物。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以及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等。

1.5 统计学分析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 (或者采用T检验) ;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综合效果比较如表1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 在住院时间、临床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 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急性脑梗塞属于一种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的疾病, 患者通常突然发病, 在发病后数小时到达高峰, 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晕耳鸣、半身不遂、眩晕等, 严重的会出现意识功能障碍, 昏迷不醒等,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效地护理方法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延长患者生命的重要保障[2]。

全程优质护理指的是在患者住院期间所有的护理工作需要从患者本身出发, 做好基础性护理工作, 并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 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同时要及时的通过多种途径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提升服务质量, 通过护理整体提升医疗服务水平[3]。

我院在对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中采用了不同的护理方法, 观察组采用的是全程优质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护理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0.0%, 并发症发生率为4.0%, 而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64.0%, 并发症发生率为18.0%, 在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 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在护理中采用全程优质护理方法, 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升医院服务质量, 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明明.急性脑梗塞患者临床优质护理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 (7) :146-147.

[2]孙耀霞, 李艳军, 郑冰杰.急性脑梗塞病人护理中全程优质护理的应用[J].中外医疗, 2014, 33 (2) :159-160.

[3]李莉, 李树荣.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急救和护理康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连续型电子期刊) , 2015 (11) :59.

脑梗塞患者便秘的护理 篇2

摘要: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对长期卧床患者便秘、压疮的影响。方法 106例长期卧床患者, 随机分成A组(50例)和B组(56例)。A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措施, B组患者在护理人员指导下实行舒适护理干预措施, 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A组每周排便次数超过3次2例, 粪便性状为软便3例, 明显低于B组的44例和49例(P<0.05);A组患者每月压疮发生超过5处27例(54.0%)明显高于B组的2例(3.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长期卧床患者予以舒适护理措施, 临床干预效果理想,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舒适护理;便秘;压疮;长期卧床

当前临床许多患者因骨折、脑卒中、脊柱受损等疾病需长期卧床静养, 易因血流不畅、微循环受阻而导致压疮发生[1], 该类患者并发便秘风险也高出一般患病群体, 与其预后不利。本次研究为探讨舒适护理对长期卧床患者便秘、压疮的影响, 选取106患者为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1月~12月收治的106例长期卧床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卧床时间≥2个月者;临床病历资料完整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者;精神正常且意识清醒者;护理依从性理想者。排除标准:器质性便秘者;未成年者;随访期失联者;中途退出护理干预者。其中男52例, 女54例;年龄18~77岁,平均年龄(52.8±6.2)岁;平均卧床时间(3.2±0.6)个月;卧床原因:脑卒中30例, 骨折44例, 脊髓损伤14例, 帕金森综合征13例, 其他5例。根据患者及其家属意愿随机分成A组(50例)和B组(5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A组患者予以心理干预、用药指导、病历记录、按时随访等常规护理干预措施;B组患者家属则在护理人员指导下实行舒适护理方案:①排便指导干预措施。a.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定期排便的重要性, 采用相关知识普及等方式帮助其认知排便对临床治疗及预后的影响, 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b.护理人员可有意识地培养患者定期排便的习惯, 督促其排便3次/d, 使其形成条件反射, 增加每周排便频次, 降低便秘发生风险;若患者仍存在排便困难、粪便以球状干便或条形干便为主等症状, 可通过督促患者每日晨起服用适量温水、多食粗纤维或膳食纤维丰富的蔬果、粗粮等食疗方法[2], 改善其便秘症状;c.需在患者排便时充分尊重其个人隐私, 尽可能让与其关系亲密的同性亲属指导或帮助其排便, 为其营造私密的`空间, 以此减轻心理压力, 改善便秘症状;②压疮护理干预措施。压疮多因患者长期卧床, 受力面的皮肤血流受阻引起, 护理人员为防止患者出现压疮症状, 可指导其看护亲属定时帮助患者翻身、变换体位, 以增加受压面积、减少受压时间等方式预防压疮发生[3];对已经出现压疮的患者予以积极的干预护理, 包括按摩、热敷、推拿等, 促进患处血液流动, 减轻患者痛苦。

1. 3 观察指标 进行为期1年随访, 记录两组患者便秘及压疮发生率, 对比其每周排便频次及粪便性状差异。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 1 两组患者排便频次及粪便性状情况比较 护理后, A组每周排便次数超过3次2例, 粪便性状为软便3例, 明显低于B组的44例和49例,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压疮发生情况比较 随访1年内, A组患者每月压疮发生超过5处27例(54.0%)明显高于B组的2例(3.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3.80, P<0.05)。

三、讨论

本次研究为探讨舒适护理对长期卧床患者压疮、便秘等并发症的影响情况, 选取106例患者为受试对象, 发现采用舒适护理的B组患者接受干预措施后, 约78.6%每周排便频次达到3次以上,平均排便每2天1次, 仅2例患者受年龄、护理干预接受度等因素制约, 每周排便频次<2次, 出现较为严重的便秘症状, 皆在接受口服比沙可啶或灌肠等干预措施后顺利排便。该组约87.5%的患者粪便性状为软便, 无一例呈球状干便排除, 说明其在接受饮食干预及排便指导后, 结火、辛辣类食物摄入较少, 粗纤维及膳食纤维的蔬果、粗粮食物摄入充足, 使得粪便顺利排出, 便秘发生风险降低。而未给予舒适护理的A组患者多存在每周排便频次<2次且球状、条状干便增多等情况, 于患者预后提升不利。此外, 本研究还发现舒适护理不仅对改善或预防便秘具有积极影响, 其还可降低压疮发生风险, 接受此干预措施的B组患者每月压疮<5处者54例, 占总例数的96.4%, 说明体位干预及推拿、热敷等护理措施可为患者营造舒适的护理体验, 于其生活质量提升有利。王晓燕等[4]研究者也对上述结论予以认同, 其还指出, 因排便指导、营造私密空间等护理内容, 患者依从性及满意度提升明显, 利于构建和谐互信的护患关系, 作者也对该结论予以支持。

综上所述, 对长期卧床患者予以舒适护理措施, 临床干预效果理想, 可有效降低压疮及便秘发生风险,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肖永红.社区长期卧床病人压疮危险程度的观察及护理.中医药导报, , 16(5):120-121.

[2] 杨静.综合护理干预改善卧床患者便秘.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9(4):287-288.

[3] 王秋燕.护理干预预防老年患者发生压疮的效果分析.中国基层医药, , 20(16):2550-2552.

对脑梗塞患者康复护理的探讨 篇3

关键词:脑梗塞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39-01

1脑梗塞的定义

脑梗塞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1]。

脑梗塞多见于中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肥胖者、高脂血症,许多病人有家族史。

2护理措施与体会

2.1心理护理。脑梗塞患者大多数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语言或肢体方面的功能障碍,由健康或活蹦乱跳突然因病不能说话或说话吐字不清、肢体活动受限,严重的出现生活不能自理,使患者从心理上不能接受,对生活丧失信心。护理人员要依据患者情况,进行心理开导,多和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及要求,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取得配合和合作,使患者能面对现实,放下思想负担,积极配合治理护理,早日康复。

2.2急性期护理。

2.2.1急性期要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脑梗塞是常见疾病,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易复发,致残率及死亡率高。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健康,给病人带来痛苦,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对脑梗塞病人康复护理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病人的愈后和出院以后的生活质量。因此,必须加强监护,勤巡视,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使患者的损伤降到最低。

2.2.2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脑梗塞患者急性期绝对卧床,大多时间比较长,易发生各种并发症,而并发症是加重患者病情,特别是造成患者致残的最大危害,故在护理工作中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显得尤其重要。

2.2.2.1基本生活护理,协助患者勤翻身拍背;勤擦洗,及时清理大小便,定时清洗会阴,保持皮肤的干燥和清洁;翻身时做到动作轻柔,避免硬拉、硬扯,床铺平整干净,可以采用气垫床或翻身床,防治皮肤损伤,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减轻患者的损伤和痛苦,防治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让患者能在一个舒适、温馨的家庭化的环境内接受治疗和休养。

2.2.2.2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脑梗塞患者多为老年人,再加长期卧床,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因吞咽功能障碍,使分泌物滞留于口腔内不易排出,易造成误吸,引起肺部感染,所以护理人员除了定时翻身拍背外,应严密观察,及时处理,对于痰液粘稠者,采用雾化吸入、吸痰等方法,使痰液及时排出,同时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确保呼吸道通畅。

2.2.2.3合理饮食,预防便秘的发生。脑梗塞患者一般都长期卧床,会导致胃肠蠕动减慢,从而易发生便秘,而便秘患者排便用力会使颅内压升高,颅内压升高则会使患者病情加重。护理人员在注意患者饮食的同时,要加强和患者的沟通,使患者能及时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的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情况,制定适应不同患者的心理调整和康复护理,比如采取床上运动,训练患者定时排便等,预防便秘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3恢复期护理及康复指导。脑梗塞患者恢复期主要是功能的康复。康复护理的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发挥病人的残留功能,让其尽可能获得獨立性,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得到生活自理。

2.3.1肢体和语言的功能锻炼。脑梗塞患者大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和语言功能的障碍,对于肢体和语言功能存在障碍的患者,医护人员应懂得尊重患者,平时要做到态度亲切和蔼,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鼓励患者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接受治疗和康复训练。

2.3.1.1语言障碍者,护理人员要和家属共同教会他们控制自己的口唇舌的运动,然后从简单的发音、单词、短语一步一步练习。根据患者的情况每日制定练习计划,反复多次进行练习,从而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

2.3.1.2对于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早期采取针灸、按摩康复,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和肢体功能的恢复,护理人员要指导和督促病人每天按时进行正确的肢体运动锻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训练计划,同时帮助或协助患者做关节伸展、内旋、外展等活动,防止肌肉和关节的萎缩,循序渐进,逐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无论是语言功能还是肢体功能的恢复,不能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贵在坚持。

2.3.2饮食及出院指导。患者康复达到出院指标,医护人员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出院指导和健康宣教。出院以后要坚持康复训练,生活要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根据引起脑梗塞的根本原因,积极治疗原发病;戒除生活中的不良嗜好,比如戒烟、限酒,饮食要科学合理;年龄大了饮食应低盐、低胆固醇、低脂肪,同时要多食蔬菜、水果、植物油等,切忌暴饮暴食。根据自身情况每天进行锻炼,保持良好心情,按时吃药,定期检查等等,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防治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身体的进一步康复,使自己早日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脑梗塞患者便秘的护理 篇4

通过收集、记录元谋县人民医院内一科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200例脑梗塞病例, 年龄39~86岁。10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康复护理指导措施, 另100例对照组患者为常规护理, 分析两组护理效果。

2 结果 (观察组康复护理方法)

(1) 早期卧位训练。发病半年内是肢体功能恢复最重要的时期, 尤其是前3个月, 应尽早帮助病人活动瘫痪肢体, 生命体征平稳者, 发病第二天即可开始做肢体功能锻炼, 采取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做肢体的被动运动, 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置, 然后采用按摩、揉搓等手法刺激关节及肌肉运动, 简单屈伸肩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及足趾关节等, 有利于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 防止患者肌肉萎缩及深静脉血栓形成, 防止患肢僵硬、变形。再到内旋、外展、抬高等。适度、合理充分活动, 避免损伤肌肉及关节, 每天3~5次, 每次10~20min。力度不宜过大, 防止患者劳累后丧失信心。可帮助病人经常用热水 (可加丹参, 红花等) 浸泡患肢, 促进血循环, 辅于针灸更佳。适应被动运动后可鼓励患者主动运动, 每日自行屈、伸、内旋、外展、抬高患肢各3~5次, 旁边应有家属协助和看护, 防止发生意外。

(2) 坐位训练。开始坐位训练时, 可摇高床头等, 让病人头靠枕锻炼躯干及四肢肌肉、关节, 早期仍进行被动运动如肌肉按摩, 患肢关节的屈、伸、内旋、外展等运动, 每日3~5次, 每次20min。逐渐指导翻身、握手、握皮球、抬高、伸缩下肢等, 适应后活动度可适量增大到能耐受为止。

(3) 站立及行走训练。患者自觉能保持平衡后, 开始时坐床边双腿下垂, 活动下肢, 开始时由2人扶起站立, 逐渐让病人锻炼站立, 时间由短变长, 可由每次1min、2min、3min至更长时间。适应后可减少到由1人扶或由健侧手抓住床栏、扶墙可独立站立, 保持平衡后才能跨步动作。根据病人情况由2人或1人搀扶, 适应后可由搀扶行走过度到练习拄拐杖行走、自行行走。

(4) 语言功能恢复指导。脑梗塞后有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情绪往往紧张。护士指导病人、家属应耐心细致, 了解病人难以和外界交流的痛苦, 保持心情舒畅, 鼓励患者说话, 从简单到复杂。根据病人爱好, 可多听收音机、音乐, 练习发音, 逐字逐句渐进, 并反复坚持, 配合针刺促进语言功能的改善和恢复。告知患者只要坚持、努力就能最大程度恢复。

(5) 生活能力训练。患病后因角色转换, 病人往往不习惯, 应尽早、规范地训练患肢。平时习惯用右手做事而右侧肢体偏瘫的病人要多训练用左手做事。衣服尽量柔软宽松, 穿衣时先穿患侧再穿健侧, 脱衣时先脱健侧再脱患侧。其它握笔、洗脸、刷牙、梳头、使用餐具、整理床铺、上卫生间等, 也逐步训练, 时间由短至长, 在训练中须有人照顾, 并适当给予帮助, 到患者能自行完成后才能逐渐脱离助手。

(6) 心理辅导。患者患病后由于不同程度的肢体、语言等功能障碍, 病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波动, 严重者可由医生使用抗抑郁药。护士多指导家属了解病人痛苦, 从容应对疾病, 配合康复锻炼, 告知病人及家属康复周期较长, 要耐心细致, 短期内难以见效。告知病人住院治疗病情平稳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制定循序渐进康复计划, 与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积极心理疏导, 使患者解除压力树立信心, 调动患者的积极性, 配合康复治疗。

(7) 科学用药指导。脑梗塞容易复发, 病人出院后仍需按医嘱坚持服药, 控制好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基础疾病, 并定期到医院复查, 我院常用治疗脑梗塞的药物有血塞通软胶囊、复方丹参片、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告知病人及家属不能迷信广告药, 应按医师处方科学、规范用药, 以免延误病情。

(8) 对照组观察组效果比较, 见表1。

3 讨论

现代人易高脂、高蛋白过度摄入, 导致脑梗塞发病人数逐年增长, 发病年龄逐步年轻化。由于脑梗塞致残率高, 恢复时间长, 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 导致家庭及社会经济压力增加。国内多数医院床位紧张, 为减少脑梗塞病人治疗费用, 缩短住院日, 病人出院后留下不同程度症状。由于病人及家属康复知识缺乏, 导致患者康复较难。文献[1]有:新加坡医院护士行为准则有:要求护士对患者应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文献[2]有:美国医生有良好合作团队, 护士的工作十分到位。笔者受到启发, 在观察组强化康复护理, 本文显示:康复护理可帮助多数患者的肢体、语言等功能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 减轻残疾、减少并发症, 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让部分患者回归工作、社会。由于本文康复护理效果明显, 故总结成文, 诚望本文对基层医院护士的康复护理工作有所帮助和裨益。

参考文献

[1]娄平, 舒流.学习新加坡经验努力提升护理质量[J].中国护理管理, 2009, 9 (7) :71.

脑梗塞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护理 篇5

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残障率高达70%~80%,而这种残障不仅仅是身体的如偏瘫、失语等,还包括心理、社会功能障碍,直接影响患者自理和沟通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病人进行符合康复要求的专业护理和各种专门的功能训练,预防继发性残疾,减轻残疾的影响,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并重返社会。近年来,我院共收治脑梗塞后遗症康复患者50人,其中患多发性脑梗塞后遗症15例,在进行自然疗养因子等康复的同时,采取各种护理措施,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2~2013年我院共收治患有脑梗塞后遗症诊断患者50人,其中患多发性脑梗塞后遗症15例,年龄在46~82岁之间,平均年龄66.1岁。左侧肢体肌力减弱、行动困难的19例,右侧肢体肌力减弱、行动困难的20例,有语言障碍的2例,生活不能自理的8例。

2康复护理措施

早期康复组在患者1~3个月开始康复,延迟康复组在发病3个月以后开始,两组患者康复治疗主要采用PT、OT等。内容包括:

2.1关节运动训练:

2.1.1患侧肢体各关节的被动活动。包括滑轮练习、关节牵引、持续性被动活动,以达到复位、固定、解除肌肉痉挛和挛缩、减少神经压迫、纠正关节畸形的目的。

2.1.2主动运动。包括器械练习和悬吊练习,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保持和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2.2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2.2.1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包括刷牙进餐、穿脱衣服等,掌指、指间关节各方向的活动以及掌对指活动、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练习。

2.2.2感觉知觉障碍的训练

包括偏盲、深感觉、实体觉训练。为了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缺陷应进行左右两侧活动的训练。

2.2.3认知训练

包括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判断力、组织能力训练,针对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领域,采用相应干预措施,应用一切可以使用的刺激方法,从简到难,个性化、针对性训练,同时指导家属协助训练。

2.3言语训练:

目的是促进交流能力的获得或再获得。包括听觉的活用,促进言语的理解和口语表达,恢复或改善构音功能,提高语音清晰度等言语治疗。为了补偿功能受限,有时需要装配辅助具,当重度言语障碍很难达到正常交流水平时,应使用替代交流方式如手势、交流板等。

2.4心理护理:

针对治疗过程患者主动性差,意志力减弱,护士应对其进行正面鼓励和强化,对患者指导、劝解和疏导,适应所面对现实环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2.5并发症的预防:

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或固定不动引起的废用现象很多,主要护理措施有:

2.5.1避免长期卧床,鼓励患者床上活动、四肢、躯干,颈项等活动,被动的协助活动。

2.5.2定时翻身、咳嗽、深呼吸,向病人講清其意义,并协助其完成。

2.5.3鼓励病人尽可能自动地自我活动。

2.5.4预防便秘,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并适当辅以药物治疗。

2.5.5增强病人肌力,指导自己活动,并协助被动活动,预防废用综合征的发生。

2.5.6给予病人富含蛋白质的平衡饮食,少食多餐,多食易消化食物。

3体会

通过上述各项康复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建立早日康复的信心,使其积极投入到康复训练中,患者肢体功能比入院时有明显恢复,体力有明显增强,行走步伐明显稳健有力。

在康复护理中,病情各种各样,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有较高的自身素质,在精通护理学中专科护理的同时应展开多学科的学习,这样才能更好、更高质量、全方位的适应护理工作多角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廖磊、卢祥发、宋抗梅,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康复疗养护理措施。中国疗养医学。2002,8,96。

脑梗塞患者便秘的护理 篇6

关键词:老年,脑梗塞,血糖,护理

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是指脑部的动脉系统中的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闭塞, 导致该动脉供血区局部脑组织的坏死, 临床上表现为偏瘫、偏身麻木、讲话不清等突然发生的局源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旧称脑血栓形成[1]。健康教育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 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方式, 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 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健康教育能够帮助人们判断日常生活中行为是否影响健康, 并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2]。为探究老年脑梗塞病人血糖升高的护理措施, 现对2009年10月—2011年6月在该院就诊的脑梗塞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就诊的80例脑梗塞患者, 其中男性48例, 女性32例, 年龄在50~75岁。采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观察组:男22例, 女18例, 年龄在52~70岁, 平均年龄63.3岁;病因:24例局部血栓, 16例房颤;症状:吞咽困难6例, 偏瘫16例, 抑郁14例, 失语4例;对照组:男性20例, 女性20例, 年龄在50~75岁, 平均年龄66.7岁;病因:局部血栓21例, 房颤19例;症状:吞咽苦难8例, 偏瘫12例, 抑郁15例, 失语5例。患者入院前均经过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梗塞。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针对性分析, 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和护理, 对患者定期进行血糖以及胆固醇的监测, 检查腿脚的皮肤状况、循环情况和神经状况, 检查眼睛, 观察视网膜是否有病变痕迹。

1.2.2 观察组

采用健康教育, 具体措施主要包括①心理指导患者患上脑梗塞时, 易担心偏瘫而致终身残疾, 产生悲观、厌世、焦虑、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该主动热情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 使患者保持健康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②饮食指导在患者住院期间, 护士应该让患者认识饮食治疗的重要性, 做到膳食平衡, 嘱病人进食清淡饮食, 多食水果、蔬菜和粗粮。切忌烟酒, 禁食刺激性强的食物, 维持正常的胃肠功能。③应用胰岛素治疗在用胰岛素治疗时, 护士必须严格执行医嘱。注射胰岛素的时间、剂量一定要准确, 注射后30 min进餐。注射胰岛素后, 要按时巡视病房, 询问患者有何反应, 特别是首次用药的患者, 以便及时发现低血糖症状、过敏反应及局部反应等。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永远存在着低血糖的可能性, 如出现大汗淋漓、疲乏无力、面色苍白时, 可饮少量糖水, 严重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④足部护理老年患者皮肤抵抗力减低, 一旦破损易发生感染, 伤口愈合困难。因而要注意足部卫生, 帮助患者提高防护能力, 每天检查双足有无裂口, 选择适当的鞋袜, 避免因微小的创伤而引起溃疡、感染甚至坏疽等。⑤运动治疗运动是降低血糖的重要手段之一。运动可以增强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加强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从而使血糖下降。所以, 病人应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但应注意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要定时定量的, 不宜过度劳累[4]。⑥出院指导患者在即将出院前, 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定期到期到医院进行复查, 叮嘱患者按时用药, 日常生活中注意血压监测, 出院后坚持每天进行适量的功能锻炼, 有利于病情好转, 尽早康复, 预防复发。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经护理观察发现, 观察组患者在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均有明显降低且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的知识掌握程度60分以下的5例 (占12.5%) , 60~80分的18例 (占45.0%) , 80分以上的17例 (占42.5%) ;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满意31例 (占77.5%) , 一般9例 (22.5%) , 无一例患者感觉不满意;对照组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的知识掌握程度60分以下的17例 (42.5%) , 60~80分15例 (占37.5%) , 80分以上的8例 (占20.0%) ;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满意11例 (占27.5%) , 一般28例 (70.0%) , 差1例 (占2.5%) 。观察组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的知识掌握程度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 脑梗塞患者逐年增多, 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患者发病后会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给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伤[5]。该院对血糖升高的老年脑梗塞患者采用了健康教育的方法, 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疗效有显著的提升, 恢复血糖的正常水平。该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的知识掌握程度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同时, 采取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护理人员与患者关系的改善, 帮助患者了解自身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中借鉴使用。

参考文献

[1]吴媛, 曾玉萍.老年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实施的难点分析与对策[J].全科护理, 2011, 8 (9A) :2061.

[2]王海英.脑梗死康复期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J].当代医学, 2010, 16 (7) :181.

[3]金铁梅, 朱胜春, 邵翠颖, 等.中青年高血压病人实施干预前后服药依从性评价研究[J].护理与康复, 2006, 5 (1) :6.

[4]范小艳.健康教育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 2011, 8 (25) :2117-2118.

脑梗塞患者便秘的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4 年2 月—2015 年2 月该院接收的80 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 随机分成两组, 分别为研究组和常规组。 研究组共40 例患者, 26 例男性, 14 例女性;年龄为53~70 岁, 平均年龄 (61.36±5.31) 岁;病程为9个月—12 年, 平均病程 (7.65±2.11) 年。 常规组共40 例患者, 25 例男性, 15 例女性;年龄为52~71 岁, 平均年龄 (62.11±5.28) 岁;病程为9 个月~13 年, 平均病程 (7.68±2.13) 年。 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常规组护理方法:对该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法, 包括血糖监测、饮食与休息指导、日常生活护理等。 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2.1心理疏导糖尿病患者需长期依靠药物控制病情, 因此绝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孤独等负性心理,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带来更严重的不良影响, 患者会承受更大的压力。为此, 需要加强和患者的沟通, 引导患者学会积极地暗示和鼓励自己、及时宣泄内心的不良心理和消极的情绪, 同时, 护理人员要耐心地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多给予患者关怀和鼓励, 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对疾病治疗的信心, 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

1.2.2健康宣教积极实施健康宣教, 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介绍有关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相关知识, 包括糖尿病发病因素、脑梗塞的危害、疾病治疗方法、相关的注意事宜等, 同时要加强患者对治疗期间血糖监测、科学饮食、合理作息的重视, 增强患者的自律性, 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护士人员要了解患者对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知识认知和掌握水平,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宣教, 对控制体重、遵医嘱用药等方面的知识要重点强调并详细地讲解, 当患者存在疑虑时要耐心地为其解决困惑。

1.2.3 饮食和用药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介绍降糖药物和治疗脑梗塞药物的基本原理、 用药方法和有关的注意事项, 叮嘱患者按时按量服药, 不能自行更改药量或者停药。 良好的饮食习惯是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病情的关键, 因此要加强饮食护理, 针对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首先, 根据患者的体重、体质强弱以及营养情况计算出患者每天应摄取的总热量, 制定饮食计划, 调整不合理膳食习惯。 其次, 要合理搭配, 饮食要以少糖或无糖、低热量、高纤维为主, 高纤维食物可以促进肠胃蠕动, 可以避免患者因长时间卧床而引起便秘;建议多食用青菜、冬瓜、豆类、瘦肉、鱼等食物, 禁食或者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虾、动物肝脏等食物;每次进食要以适量为主, 建议少吃多餐;对不能自主进食的患者应采取鼻饲流质的方式, 同时要做好相应的防止误吸护理。 最后要提醒患者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 比如抽烟、喝酒、熬夜等, 忌食油炸、辛辣等刺激性较高的食物。

1.2.4 生活护理要做好患者住院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 病房内要按时打扫干净, 经常开窗换气, 保持室内通风良好, 床单、被褥等要勤换洗、曝晒, 按时消毒。 加强患者的口腔和皮肤护理, 对意识清醒的患者可指导其用生理盐水漱口, 对无意识患者需要护理人员帮助其进行口腔清洁工作, 预防口腔黏膜溃疡、 肺部感染等。 向患者强调清洁的重要性, 鼓励患者做好洗澡、修剪指甲等清洁个人清洁卫生。 对无意识的患者要每天用温水帮助患者擦拭身体, 及时修剪手足指甲, 并定期为其翻身、拍背防止发生褥疮。

1.2.5 功能康复指导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受到疾病影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 语言功能障碍等,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尽早进行功能康复指导。 对意识不清的患者需对其实施被动的功能康复锻炼, 如帮助患者屈伸手指、四肢等, 对意识清醒的患者则指导其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功能康复锻炼。 语言功能康复锻炼可采取命名、复述、发音、肌群运动等训练方式, 四肢功能康复锻炼可进行适量地屈伸运动, 并且每间隔3~4 h需按摩足心、承山、腿部、足三里等部位。 在进行功能康复锻炼时必须注意适量、循序渐进, 避免患者出现肌肉或者关节部位拉伤的现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在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水平和肢体肌力恢复情况。 肢体肌力评分分为以下几级:I级:无法主动进行任何运动, 完全瘫痪;II级:无法产生动作, 仅能看到肌肉轻微地收缩;III级:仅能够抵抗地心引力离开创面;IV级:能够抵抗外界阻力做运动但是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V级:肌力处于正常水平, 能够自主做自由运动[4]。

1.4 统计方法

通过软件SPSS19.0 处理数据, 用 (±s) 、 (%) 依次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 前者检验依据为t, 后者为χ2, 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 表示[5]。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血糖控制情况

护理前, 两组患者在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水平没有明显的差别,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 两组患者的血糖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且研究组改善程度比常规组要高,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1。

2.2 对比两组肢体肌力恢复情况

护理前, 两组患者的肢体肌力水平没有太大差别,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 两组患者的肢体肌力水平均得到改善, 其研究组肢体肌力恢复水平明显比常规组更佳,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 讨论

在人口老龄化加快、 生活方式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 糖尿病的发病率增高的趋势非常明显。 糖尿病病期漫长, 并发症发生率高, 脑梗塞是糖尿病并发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病死的危险因素[6,7]。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塞都具有突然性, 发病后语言、意识、行为等方面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给患者带来生理、心理以及精神上的多重压力, 对疾病的治疗十分不利。 因此, 护理人员要为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法, 消除或缓解患者的负性心理, 勇敢面对疾病, 积极地配合治疗,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8,9]。 对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加强心理疏导, 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 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 加强饮食和用药指导, 使患者能够重视按时按量用药, 科学饮食。 加强健康宣教,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加强生活护理, 防治其他并发症出现。 加强功能康复指导, 使患者的语言、肢体功能得到有效地改善[10,11]。

该研究中为研究组患者提供综合性的护理干预, 主要根据糖尿病以及脑梗塞的疾病特点而实施的。 研究结果, 在护理后, 研究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和肢体肌力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常规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对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实施心理疏导、 功能康复指导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促进患者肢体技能的康复,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许素贞.对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3 (14) :140-141.

[2]王威.浅析老年性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大家健康, 2015, 9 (7) :191.

[3]陈鸿尔, 葛庆青, 沈玲利.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 (9) :797-798.

[4]刘莉.2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护理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6) :153-154.

[5]方敏, 刘忠梅, 陈庆.综合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4, 23 (4) :469-471.

[6]Liu Y, Han ZP, Zhang SS, et al.Effects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o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their role in prommotion of tumor angiogenesis in colon cancer[J].J Biol Chem, 2011, 286 (28) :25007-25015.

[7]杨旻星.2型糖尿病伴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36 (13) :1999-2000.

[8]杨玉芬.糖尿病台并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外医疗, 3014, 25 (7) :41-43.

[9]白春杰.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 (60) :175.

[10]张丽玥, 顾萍.82例高龄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的循证护理体会[J].社区医学杂志, 2014, 12 (24) :73-74.

脑梗塞患者便秘的护理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4例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200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 制定的诊断标准, 且为MRI或CT检查证实。观察组患者中, 男性患者26例, 女性患者21例, 平均年龄66.6±4.2岁, 平均病程56.6±9.8d。对照组患者中, 男性患者28例, 女性患者19例, 平均年龄65.6±2.1岁, 平均病程58.5±12.1d。所有患者中, 除严重心肺疾病及精神性疾病外。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偏瘫患者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方法,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专业的心理护理护理工作人员为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具体为:

①心理接受法:用耐心去对患者进行护理, 多去体会患者对于疾病中的痛苦, 从心理上和患者达成一体, 获得患者的认可, 以便其能更好的配合治疗。②同情和理解病人:用温和的语言去与患者进行交谈, 从患者的角度去理解患者的言行, 让患者感受到温暖。③做好心理安抚, 帮助患者消除内心由于疾病而产生的自卑感, 及时对患者进行语言的干预锻炼, 在进行锻炼时要注意考虑患者的感受, 注意语速的控制。④解除其思想顾虑, 加强肢体功能锻炼。

1.2.2积极的康复训练

在脑梗死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醒、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h后, 就需要开始患者的肢体康复训练, 每4h做1次肢体被动运动和按摩。卧床的患者, 肢体功能位摆放后每四小时按摩一次, 每次30min偏瘫肢体做关节伸展、外展、内旋等活动。另外, 为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 应保证肢体肌肉的有效按摩。患者得到初步恢复后, 可以在床上进行肌力的恢复锻炼。当患者可以坐起时, 开始站立练习, 然后进行平衡训练。先由原地踏步练习开始, 接着进行躯干扭动, 髋关节活动训练。注意训练的循序渐进, 切忌贪多。

1.2.3强化健康宣教

对于患者穿衣、进食、上下床、大小便自理的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患者得到较平稳的恢复后, 应加强这些日常生活的能力的训练。另外, 可以为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针对性为患者提供太极拳, 太极剑, 散步等丰富日常的活动, 在锻炼的同时也能增加患者生活中的乐趣。为了尽可能的恢复患者的智力, 可以对患者通过日常生活用品的摆放与观看书刊、报纸或视频等多种方式刺激患者的视觉、触觉、听觉。若是患者出现语言功能障碍, 可以由护理人员和家属相互配合, 教患者从简单发音开始练习, 然后反复训练语言, 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实施了对应的护理措施之后, 患者的神经功能, 运动功能, 生活能力和抑郁程度都有所改进, 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相对于对照组更明显。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P<0.05, 表1) ;

3讨论

3.1积极有效的康复训练, 是保证患者取得良好恢复效果的基础。据文献研究报道[3], 及时的康复训练对于促进脑梗塞患者脑功能的恢复起到了很大作用。通过及时的功能训练, 可以增加感受器官接收的传入性冲动, 促进大脑皮层功能的恢复。康复训练还可以减缓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发生的速度, 甚至完全减少肌肉萎缩现象的发生。在患者和家属的传统意识当中, 大多数患者及其家属都忽视了康复训练发挥的作用, 而仅仅只依赖临床药物发挥的治疗作用。同时, 老年患者发病后, 往往会产生悲观的治疗情绪, 不能很好地去配合治疗, 对于康复训练也呈现排斥状态。这些都导致患者不能取得良好的后期恢复效果。因此护理工作人员应该从患者的悲观心理出发, 帮助患者从悲观情绪中走出来, 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重视心理护理心理状态在疾病的治疗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有利疾病的康复, 放大治疗效果。而消极的心理情绪, 会导致患者产生厌世情绪, 不能配合到治疗和后期康复训练当中。对于治疗和患者本身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脑梗死患者更容易产生悲观消极心态, 致患者在康复训练时主动性差, 往往在功能恢复上不能取得满意效果[4]。因此心理护理对于脑梗死患者的全面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护理工作人员通过有效的心理沟通方式, 帮助患者建立了正确的治疗态度, 帮助患者建立了治疗上的信心, 为取得良好的后期康复发挥了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雅静张小兰.Barthel指数量表应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测量的信度研究 (J) 中国护理管理, 2012, 8 (5) :33一34.

[2]姚志剑, 卢青, 静息态下抑郁症患者脑功能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 5 (8) 726

[3]张平.中风患者焦虑、抑郁的调查分析及干预 (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 3 (4) :444.

脑梗塞患者便秘的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老年脑梗塞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脑部CT、MRI确诊为脑梗塞, 符合中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塞诊断标准[3]。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观察组中, 男35例, 女25例;年龄59~74岁, 平均年龄 (67.41±8.24) 岁;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文化程度:初中以下21例, 高中或中专30例, 大专及以上9例。对照组中, 男32例, 女28例;年龄61~75岁, 平均年龄 (68.25±6.39) 岁;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文化程度:初中以下24例, 高中或中专26例, 大专及以上1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包括每日定时为患者检测血压, 进行饮食宣教, 提醒患者注意加强肢体锻炼等。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具体如下。

(1) 心理护理。老年脑梗塞患者因自身肢体障碍、生活不便等多种原因会产生心理抑郁, 大部分老年患者担心自己的病情给家庭带来负担, 容易焦虑、紧张。护理人员应正确评估患者心理状况, 及时了解患者心理, 耐心解答患者疑问, 为患者讲解良好心理状态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 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

(2) 安全护理。加强对异常行为患者的安全防护, 患者失去正常的生活能力, 心理难以承受, 部分患者会出现一些极端行为, 护理人员要做好安全措施, 将患者身上携带的危险物品另为保管, 并为患者佩戴安全卡, 防止患者走丢。此外, 护理人员须做好交接班工作, 加强对这类患者的看护。

(3) 加强语言和肢体功能训练。对伴有语言障碍的患者, 护理人员首先向患者说明发生语言障碍的原因, 说明语言恢复时间较漫长, 主动坚持训练可以帮助语言能力恢复, 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语言训练原则:对患者进行理解和文字等方面的训练, 刺激患者脑部神经, 可与患者谈论其感兴趣的话题, 激发患者语言能力。肢体功能训练需在病情稳定之后尽早进行, 护理人员定期为患者按摩患肢, 变化体位, 对有自主运动能力的患者, 鼓励其自行加强训练, 指导正确的训练方法, 以利于患者及早康复。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NIHSS神经功能评分[4]及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5]。NIHSS神经功能评分共包含15个评价项目, 得分越高, 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共10个项目, 总分100分, 得分越高, 表示生活活动能力越好。

1.4 疗效评定标准[6]

依据NFDS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 将疗效分为6级, 基本痊愈:病残0级, NFDS评分减少90%以上;显著:病残1~3级, NFDS评分减少45%~89%;进步:NFDS评分减少18%~44%;无变化:NFDS评分减少17%以下;恶化:NFDS评分增加17%以上;死亡。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显著率+进步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n/%表示, 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进行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及ADL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ADL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治疗前后两组NIHSS评分、ADL评分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脑梗塞发病急, 病情进展快, 如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 可导致患者预后差, 甚至危及生命。老年脑梗塞患者治疗后多伴有语言及肢体障碍, 生活难以自理,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研究表明, 在治疗过程中, 进行优质的护理服务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7]。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语言和肢体功能训练等,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 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 高于对照组的76.6% (P<0.05) 。表明对老年脑梗塞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因老年患者属于特殊群体, 需要多关心照顾, 特别对于脑梗塞等疾病患者, 一旦发病, 患者容易产生悲观心理, 加之有行动和语言方面的障碍, 更是担心给家人带来负担, 治疗过程中依从性较差, 不能很好地配合医师治疗, 影响临床疗效[8,9]。综合护理干预以患者为中心, 为患者考虑, 从心理上给予指导, 让患者改变心态, 主动接受治疗, 保持良好的心情。

治疗前,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NIHSS评分和ADL评分均较治疗前发生显著变化, 治疗前后两组NIHSS评分、ADL评分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可见, 有效的护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 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 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护理过程中, 对患者加强语言和肢体功能训练可改善预后, 降低患者致残率, 提高生活质量, 增加满意度。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老年脑梗塞患者12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NIHSS评分以及ADL评分。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 (95.0%) 高于对照组 (76.6%) ,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ADL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ADL评分均优于治疗前 (P<0.05) ;观察组NIHSS评分及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提高老年脑梗塞患者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值得借鉴。

关键词:综合护理,老年脑梗塞,NIHSS评分,ADL评分

参考文献

[1]范春芳, 陈旭义, 梁晋.四种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14, 21 (21) :3209-3211.

[2]童丽灵, 戴小萍, 邓颜梅, 等.新加坡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 13 (32) :6365-6368.

[3]康可歆.护理干预模式对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3) :1-2.

[4]邸宁宁.缺血性脑卒中的OCSP分型与NIHSS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预后之间相关性研究[D].银川:宁夏医科大学, 2010.

[5]杨林, 王玲, 沈曼璇, 等.连续护理干预对老年轻度认知障碍病人MMSE、ADL评分的影响[J].全科护理, 2015, 13 (14) :1264-1267.

[6]熊学勤.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塞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2, 22 (7) :2028.

[7]孟水云, 刘淑英.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康复期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3) :63-64.

[8]赵丹.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8) :215-216.

脑梗塞患者便秘的护理 篇10

【关键词】老年脑梗塞;综合护理;常规护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152-01

脑梗塞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一定的护理干预对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90例老年脑梗塞患者,依据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45例,经MIR检查均确诊为脑梗塞,临床症状表现为偏瘫、一侧肢体乏力、活动障碍,但意识清醒,治疗前均为重度功能障碍。其中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61—80岁,平均(68±1.7)岁,伴高血压者18例,伴糖尿病者15例,伴风湿病者8例,伴其他疾病者4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61—79岁,平均(67±2.4)岁,伴高血压者17例,伴糖尿病者16例,伴风湿病者7例,伴其他疾病者5例。两组以上资料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包括常规护理在内的综合护理干预:

常规护理:患者入院时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药物史,并做好饮食护理,鼓励患者多进食豆类、奶类、果蔬类食物,且饮食需清淡;同时密切监测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采取应对措施,如定时协助不能自主更换体位的患者,予容易坠床的患者使用床栏。

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即对患者的精神和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如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让患者感受到关怀和温暖;详细告示患者的治疗的方法和效果,并通过列举成功案例等方式促使患者及其家属树立起治疗的信心;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情绪变化与病情变化的关系,必要时可采用音乐疗法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康复护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方案,康复训练内容包括站立平衡、卧床平衡、床边坐起、肢体功能康复锻炼、行走、语言功能康复锻炼等,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训练过程中应适当鼓励患者;并要求患者家属积极配合,指导和督促患者展开康复训练方案。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前嘱咐患者及其家属按时返院复查,按时按量用药,出现任何异常情况应尽早向主治医生反馈,并及时到医院检查;嘱咐患者出院后需坚持功能康复锻炼,患者家属应积极配合和督促,争取早日康复。

1.3护理评价

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的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临床疗效分显效、有效、无效3类,患者肢体无力等临床症状消失,活动功能恢复,则为“显效”;临床症状和活动功能部分改善,则为“有效”;临床症状和活动功能无改善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1]。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Barthel指数评估量表》评估,量表总分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能力越强[2]。

1.4统计学方法

相应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软件分析,计数、计量资料分别以[n(%)]、( ±s)表示,分别以x2、t检验,均以P<0.05表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表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为(31.1±10.6)分、(30.8±12.4)分,差異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为(67.3±13.6)分、(49.2±11.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梗塞是因脑部血液供应出现障碍而导致缺血缺氧,致使部分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的一种病症,60%—70%的脑梗塞是心源性的,30%的脑梗塞病因不明确,而部分脑梗塞是非心源性的[3]。脑梗塞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逐渐退化,并伴有多种疾病,其病情一般较其他年龄段的患者要重,治疗难度更大,临床疗效也不甚理想,因此,相应的护理干预就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比较了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对老年脑梗塞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发现接受综合护理的患者在临床总有效率和治疗后的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上,均优于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因此本研究认为,综合护理更有助于临床总有效率和患者生活能力的提高,临床应用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吴欣.护理干预在老年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3):369.

[2]刘威,张千,颜秋媚.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影响的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4):31.

脑梗塞患者便秘的护理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 年1 月至2015 年1 月在我科住院的脑梗塞患者, 共226 例, 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及头颅CT、MRI等检查均符合脑梗塞诊断标准。其中, 男性162 例, 女性64 例;年龄62~86 岁, 平均68.5 岁;首次发病186 例, 二次发病40 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113 例, 两组在性别, 年龄, 梗塞次数, 梗塞部位, 并存疾病及语言、肢体功能障碍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在治疗方案及药物基本相同、患者意识清楚的前提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心理护理, 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1.2 方法

1.2.1 常规基础护理包括相应的抢救、治疗护理;口腔、皮肤护理;清淡饮食, 保持二便通畅;及早进行功能锻练, 如翻身, 患肢活动, 坐、站、行走以及日常自我活动 (ADL) 能力训练和康复护理等。

1.2.2 心理护理在心理医生指导下尽早介入心理护理, 目的是使患者及其家属正确认识疾病。包括及时调整疾病引起的情绪改变和积极配合治疗等。利用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 影响患者的感受、认识, 改变其心理状态与行为。通过心理护理, 尽可能为患者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具体措施如下:

(1) 激发主观能动性,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疏导与安慰, 消除紧张、恐惧、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和顾虑, 防止情绪波动, 避免或减少不良刺激及情感伤害引起的病情加重[1], 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 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反复、耐心讲解, 及早告知患者疾病的性质、可能的预后、如何面对已有症状和今后的生活等, 使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有一个清楚、客观的认识, 调整情绪, 打消顾虑, 勇敢面对现实, 积极主动地进行康复训练。

(3) 协助患者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早期康复时, 应加强护患沟通, 特别是与患者家属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这在病情出现反复、变化时显得尤为重要;患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榜样、表率作用, 有利于消除抑郁情绪, 增强信心, 促进康复。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

采用心理状态、神经功能QQL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调查来评判护理效果。QQL评分即根据患者的食欲、精神、睡眠、疲乏及日常生活等进行量化打分, 总分60 分, 51~60 分为良好, 41~50 分为较好, 31~40 分为一般, 21~30 分为差。请两组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 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护理效果评定标准:有效:QQL评分41~60 分, 焦虑、抑郁、恐惧等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 遵医行为改善,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显效:QQL评分31~40 分, 焦虑、抑郁、恐惧等症状部分缓解或减轻, 遵医行为有所改善, 生活质量略有提高;无效:QQL评分21~30 分, 焦虑、抑郁、恐惧等症状无明显减轻, 遵医行为未见改善, 生活质量无变化。

2.2 结果

观察组:有效96 例, 显效9 例, 无效8 例, 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有效84 例, 显效11 例, 无效18 例, 总有效率为84.1%。护理满意度:观察组98.0%, 对照组89.0%。并发症: (1) 肺部感染:观察组26 例 (23.0%) , 对照组36 例 (31.9%) ; (2) 压疮:观察组3 例 (2.7%) , 对照组8 例 (7.1%) 。后遗症主要包括语言、肢体功能障碍, 性格改变等, 观察组36 例 (31.9%) , 对照组48 例 (42.5%) 。结论:护理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率观察组则低于对照组, 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 。说明早期心理护理对老年脑梗塞患者的康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 讨论

脑梗塞是老年人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具有并发症多、恢复慢、致残率高等特点, 而由肢体残疾引起的心理障碍, 又可使机体调节功能和抵抗力下降。因此, 在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 积极消除心理障碍对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开展老年脑梗塞患者心理护理要做好以下几点。

3.1 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做好心理疏导

3.1.1 抑郁、焦虑、恐惧病情重、病程长、医疗费用高、预后欠佳、担心以后生活无依靠、子女照顾不周等, 使老年患者思想负担较重, 轻则烦躁、失眠, 重则抑郁、焦虑、恐惧等, 对康复极为不利。

3.1.2 失落感作为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 老年人的自卑、伤感情绪与其心理承受能力差有关[2]。老年人工作、生活经历丰富, 受人尊重, 喜欢别人恭顺服从, 自尊心强。同时, 又固执、不愿被人指使或改变原有不良习惯, 有时会消极对待甚至拒绝治疗和护理。部分患者由于生活质量下降, 特别是在身留残疾、长期卧床、身边冷清时, 常有今不如昔和被遗弃的感觉, 如得不到理解与尊重, 极易出现悲观失落情绪及自卑心理[3]。

3.1.3 敏感、猜疑、多虑受传统观念影响, 子女往往对老年患者隐瞒病情, 使其敏感、多疑、揣测实际病情和严重性, 甚至怀疑医护人员对其家人都有意隐瞒, 从而加重了心理负担, 表现为情绪低落、悲伤、沉默寡言或急躁、无端发脾气, 对治疗缺乏信心、不配合。

3.2 针对疾病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 实施相应护理措施

3.2.1 发病初期面对突然出现的语言、肢体功能障碍以及生活不能自理, 患者极易出现恐慌、焦虑情绪, 这主要是因为对疾病认知空白所致。此时的心理护理重点是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反复交流、沟通, 使其正确认识疾病, 消除恐惧、焦虑情绪, 面对现实, 积极配合治疗[4]。

3.2.2 恢复期病情相对稳定, 通过和医护人员的接触、交流, 患者已对疾病有了初步了解, 但由于语言、肢体功能障碍以及疾病所致的各种症状消失缓慢, 此时的主要问题是对康复缺乏信心, 表现为悲观、失望、消沉甚至烦躁、易怒、固执等。心理护理的重点是消除病因、巩固疗效和积极预防。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 与康复效果好者交流经验, 增强患者信心, 强化患者的社会责任感, 树立与疾病抗争的顽强斗志。

3.3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营造良好康复环境

通过加强医疗服务,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增强患者信任度。大量临床实践表明,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心理治疗成功的保证[5]。对待老年患者要尊重理解、热情耐心, 如根据其职业、年龄, 给予相应的称呼, 耐心倾听患者诉说, 除了解病情外还要了解其职业、经历、家庭成员、业余爱好等, 使患者既感到亲切又获得尊重, 从而尽快适应环境, 消除心理障碍, 产生信任、依赖感;动员家属经常探视、陪伴、劝导患者[6], 使其充分感受亲情温暖, 有利于疾病的转归和身体康复[7]。同时, 营造温馨舒适、整洁、美观、空气清新的病房环境, 轻重患者分开, 床单随脏随换, 预防褥疮发生。恢复期患者可在治疗时看电视或听广播等, 分散注意力, 感受生活气息, 增强康复信心。

4 结语

总之, 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始终贯穿于临床护理全程并已得到普遍认可, 而掌握、提高交流技巧, 做好心理疏导, 取得患者信任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基础。对老年脑梗塞患者应加强个性了解, 根据其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社会地位、平素性格等进行心理需求评估, 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 使患者身体、心理均能适应社会生活, 促进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住院的226例老年脑梗塞患者的早期心理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治疗方案及药物基本相同的前提下,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 进行早期心理护理, 之后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 (92.92%) 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84.07%) , 并发症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 。结论 早期心理护理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及护理效果, 促进老年脑梗塞患者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老年,脑梗塞,早期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赵彩云, 车秀英.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沟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1, 28 (4) :32-34.

[2]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3]赵春玲, 张秋英, 张新.影响老年脑梗死病人康复的社会心理因素调查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04, 18 (2) :313-314.

[4]冯正仪.内科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5]王国强.心身疾病心理护理的实施[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6) :46.

[6]李芳芹.87例脑梗塞后遗症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1 (5) :13-14.

上一篇:疏散演习下一篇:寻找武林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