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患者的心理护理

2024-07-27

脑梗塞患者的心理护理(精选6篇)

脑梗塞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1

急性脑梗塞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形成等导致脑组织血供障碍, 进而导致神经功能缺损。抑郁是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约有40%~50%的患者在卒中后有抑郁的体验, 并且部分患者合并焦虑症, 严重影响了脑梗塞的治疗和预后。笔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和焦虑自评量表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对74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 并施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147例, 均经过头颅CT或MRI确诊, 诊断标准依据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意识正常且无失语, 能配合完成问卷调查。排除精神疾病史、恶性肿瘤、病情不稳定和治疗方案不统一的患者。147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74例, 男38例, 女36例, 年龄48~78岁, 平均 (68.1±6.3) 岁, 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8例、中学42例、大学及以上14例, 发病至入院时间0.5~13 h, 平均 (3.52±2.11) h;对照组73例, 男39例, 女34例, 年龄44~79岁, 平均 (67.7±7.1) 岁, 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0例、中学41例、大学及以上12例, 发病至入院时间0.5~12 h, 平均 (3.44±2.02) h。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发病至入院时间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调查工具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价脑梗塞后抑郁的发生情况, 该量表包括20个问题, 按4级评分法评价, 将所得结果各项相加得到粗分, 粗分乘以1.25得到标准分, 抑郁的评价标准中国常模为:轻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2分。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价患者的焦虑状况, 评分方法与SDS相同, 焦虑评价标准中国常模为:轻度焦虑:50~59分;中度焦虑:60~69分;重度焦虑:>70分。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一般的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调查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1) 评估病情, 制订个体化的护理策略。针对患者的SDS和SAS调查结果, 评估患者的抑郁程度, 了解患者的家庭、病史、经济状况、婚姻状况及生活习惯等, 明确患者产生不良心理的原因, 对确诊为抑郁症或焦虑症的患者, 制定出合理的心理疏导方法, 对于分值已经接近临界值的患者实施早期心理护理干预策略。 (2) 与患者的家属、朋友和同事交谈, 让他们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 让患者重新认识自我, 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 (3) 认知心理护理:给患者讲解脑梗塞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和治疗方法, 帮助患者改善认知功能, 主动配合治疗。 (4) 心理疏导。可采用诱导、安慰、鼓励、发泄和转移等方式, 对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两组均连续护理两个月后评价抑郁和焦虑的发病情况。

1.4 观察指标

采用SDS和SAS评估患者护理两个月的心理状态。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抑郁和焦虑基线调查结果分析

观察组和对照组抑郁发生率分别为39.2%和41.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SDS评分和抑郁程度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的焦虑调查结果类似。见表1和表2。

2.2 护理两个月后两组抑郁和焦虑评估

护理两个月后两组的抑郁和焦虑发生率均较表1和表2有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护理两个月后焦虑和抑郁发生率组间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和表4。

3 讨论

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极高, 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 并且无特殊仪器和特异性的实验室指标进行诊断, 而且脑梗塞急性发作期常伴有意识障碍和失语, 恢复期又出现智力障碍, 因此, 临床诊断常常漏诊, 只有当不良心理、情绪和行为表现过度异常时, 才引起注意, 但此时抑郁症已经达到相对严重的程度[1,2]。焦虑较抑郁的发生率低, 但其临床诊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存在抑郁或焦虑的患者, 机体处于应激状态, 严重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康复进程[3], 不仅造成治疗的依从性降低, 也使躯体性疾病的康复进程受到阻延。因此, 对脑梗塞患者的心理治疗, 应放在与躯体治疗同样的地位。

SDS和SAS是目前评价抑郁症和焦虑症比较常见的量表, 对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均简便、适用, 能够直观地反映患者的主观感受, 其一般用于评价成年人在过去一周的精神状况, 对文化程度较低或智力水平稍差的人使用效果不佳[4,5]。SDS包括精神性情感、躯体性、精神运动性和抑郁的心理障碍4个维度, 中国常模的临界值为53分。基线调查时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抑郁发生率分别为39.2%和41.1%, 说明本院接收的脑梗塞患者的抑郁发生率为40%左右, 抑郁程度显示大多为轻、中度抑郁。SAS中国常模的临界值为50分, 基线调查时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抑郁发生率分别为18.9%和20.5%, 说明本院接收的脑梗塞患者的焦虑发生率为20%左右, 要低于抑郁的发生率, 焦虑程度也主要集中于轻、中度。

通过对SDS和SAS评分, 将患者划分为不同的人群, 制定不同的护理策略, 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 主要采用认知心理疗法、支持疗法和心理疏导等方式, 使患者正确认识病情, 获得家庭和社会支持, 消除负性情绪。结果显示, 观察组在护理两个月后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患者性格变得开朗, 逐渐与人交谈, 重获自我价值。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况改善更为显著, 这说明提前了解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并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 脑梗塞患者普遍存在着抑郁和焦虑等不良心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状况评估是实施心理护理的关键。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孙晓燕, 张志珺.脑小血管病与卒中后抑郁[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 2012, 6 (1) :33-36.

[2]周玉颖, 王艳, 王景华, 等.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4 (7) :737-739.

[3]杜兆洪, 陈家强, 罗庆新, 等.免疫系统指标在抑郁症不同病期中的研究[J].医学检验与临床, 2012, 23 (1) :35-36, 39.

[4]忻丽云, 侯春兰, 王润梅, 等.抑郁症抑郁自评量表的因子结构分析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 20 (10) :1521-1523.

[5]段泉泉, 胜利.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的临床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 26 (9) :676-679.

脑梗塞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2

1 了解和分析患者的心理反应来源:考试大

1.1 对病情适度保密 当患者遵医嘱来院复诊时,多数并不知道病情进展,应对其真实的病情适度保密,以免导致患者过于紧张和恐惧。和患者交谈时,语言要慎重,避免在其面前过多讨论病情,多谈些有关患者生活起居、业余爱好等轻松的话题,鼓励其继续保持良好的心态,并对以往的治疗效果加以肯定。但必须将病情如实告知患者家属。患者有知情权,应尽到告知义务。但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否将患者的病情如实告知患者,需要与患者家属及主管医师一起协调,然后作出决定。之后应根据这个决定制订护理计划。关于患者的病情切忌出现不一致的说法。当需要将病情告知患者时,可根据上述的决定配合医生用分阶段告知的方法。每个阶段告知患者哪些情况,告知病情应留有余地,让患者有一个逐渐接受现实的机会,然后根据患者的心理反应逐步深入,避免给患者过于肯定的预后不良的结论,尽可能给患者以希望,以免造成不良后果。来源:考试大

1.2 当患者得知病情进展情况时,要及时做好心理上的安慰 帮助其认识到癌症治疗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鼓励患者不要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治疗上,应调动自身的力量,去遏制癌症的发展,保持良好的心态,珍惜生命的每一天。来源:考试大

1.3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增强患者的信任感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使他们抱有希望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双重意义的治疗方法。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通过护患关系的改善,增强患者对医务工作者的信任感,从面对治疗产生希望,这也是减缓痛苦的重要条件。要让患者信任,必须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热忱关怀并尊重患者,耐心地倾听患者的倾诉,细心地做好解释工作。但需与医生的意见保持一致,以免引起患者疑虑。在向患者解释时,注意一次不可谈太多,应分次逐渐使患者真正理解所谈的问题,这可使患者了解病情、治疗和预后,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积极配合治疗。来源:考试大

1.4 交流、沟通、疏导 交流可了解患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个性特征、生活习惯、对疾病的认识、态度等,从而掌握其心理变化,进一步有步骤地暗示、引导、调动其内在的心理抗衡能力,从而缓解紧张,恢复心理平衡。在交流时,护士应掌握语言交流与非语言交流的技巧,并注意以下几点:(1)态度诚恳,语言亲切;(2)与患者谈话时要坐下,姿态自然放松,保持与患者的目光接触;(3)耐心地倾听并移情,使患者感到舒适和温暖;(4)不可随意更改话题或发表个人意见而阻断患者谈话;(5)防止不适的乐观或作出保证;(6)注意观察患者的非语言表情;(7)遇到患者不愿交谈时,不勉强,可握着患者的手或抚摸其额部,使其感到对他同情和理解;(8)若患者已知癌症扩散,则不应回避患者提出的问题。

1.5 及时与家属沟通,尽量满足患者的临终需要 患者病情恶化,直接影响家属的言谈举止及情绪,护理人员要及时和家属交谈与沟通,提醒其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保持良好的情绪,对患者的一些失控行为给予同情和理解,并指导家属做好一些生活护理,护理人员要尽可能的提供方便,积极协作,解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当患者弥留之际,要及时通告单位和亲友,并配合做好各种善后工作。目前,临终关怀已受到人们的广泛注意和高度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临终患者会在医院渡过生命的最后阶段,临终关怀的实施,要求护理人员要进一步加强对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的学习,把为患者减轻最后的痛苦,使其能安详的离开人世作为医护人员的义务。来源:考试大

2 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护理

在患者进行手术时、放疗或化疗前不仅要向患者宣传进行这种治疗的重要性,也向患者讲清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患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主动克服困难,积极配合治疗。

3 疼痛护理

晚期复发患者多伴有疼痛。癌症70%晚期有剧痛及各种痛楚,使患者在仅剩的短暂岁月中受尽无情的折磨,甚至完全丧失做人的尊严与生存的欲望。陈虹等选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102例晚期癌症患者的情绪障碍,结果显示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47.8%和78.43%,明显高于常模(p<0.001)。报道表明晚期癌症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与疼痛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说明疼痛越严重癌症患者,其身心症状也越严重。来源:考试大

针对晚期癌症患者出现的焦虑、抑郁及相关因素,陈虹等指出,应给予切实可行的身心照护。70%以上的癌症患者最终会遭受中、重度疼痛而癌痛明显降低生活质量。因此,不仅要做好三阶梯药物止痛措施,还应进行心理行为干预措施,以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如进行放松训练、分散注意力、暗示与催眠等。

4 开展善终服务,为临终患者和家属提供全面的身心照顾与支持

脑梗塞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3

【中图分类号】R181 ; R74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113-01

1.患者资料:

患者女,39岁,因“突发不能言语,右侧肢体无力8小时”急诊入院。患者凌晨2点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跌倒在地,不能言语,右侧肢体活动不能,无呕吐,无肢体抽搐,无二便失禁,卧床休息后症状持续加重送我院。急诊头颅CT示:左侧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边界不清,多发陈旧性脑梗塞。入院时神志清,混合性失语,双瞳孔等大等圆,测T36.9℃,P62次∕分,R16次∕分,Bp170∕110mmHg,右侧肢体肌力0级,右侧腱反射(+),右侧病理征(+),左侧肌力肌张力正常。头面部眼睑浮肿,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浮肿。既往确诊系统性红斑狼疮4年,近期小便量少,双下肢浮肿,血压增高4年,服用拜新同控制。否认糖尿病,冠心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入院后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3×10⒐∕L,中性粒细胞81%,生化示:白蛋白16.3g∕L,12-23起体温升高,最高38.4℃,复查头颅CT:左侧大脑中动脉,前动脉大面积脑梗塞,中线稍移位。胸片示:两肺感染,左胸腔积液。医师诊断:大面积脑梗塞,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肺部感染。患者曾反复因红斑狼疮多次住院,多次腔梗,入院初期不配合治疗,多次拔除胃管及输液皮管,约束健肢患者出现强烈的竭斯底里表现,胃管鼻饲食物药物患者做出呕吐动作,行心理护理劝慰患者出现闭眼,捂耳等过度防御反应,交流十分困难。责任护士通过仔细观察及与患者家人交谈,结合个人中心疗法给患者实行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及肢体康复训练,病情稳定,体温正常,能回答简单提问,上下肢眼睑及双下肢轻度浮肿,右侧肢体肌力3级,于2-10出院。出院一周,一月后回访,患者遵嘱用药锻炼,肌力恢复增加,右下肢4级,SLE症状控制。

2.方法

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除了热情做好入院接待,在一言一行中给患者亲切大方的职业形象外,还真诚的去跟患者交朋友,注意语言的措辞,在交流中把自己放在和患者同样的位置,如晨间护理“我们把被子理整齐好不好?”给药中“我们现在把这个药吃了,一会头就不痛了”,并注意在沟通中观察患者的表情,如是患者期待的话题,我们适当深入,如患者出现皱眉等不耐表现,及时转移话题。

2-2 增加非语言交流,注重细节护理 在跟患者的接触中,除了注意言语亲切热情外,还配合抚摸,握手,测体温时用手轻探患者额头等动作。在日常巡视中,及时给予患者细节的护理,如调整枕头的位置,拉拉被角,这样明显增加了患者的信任度,放松了患者的对抗心理。

2-3 充分应用共情理解的原则 比如患者输液时,强烈要求输患侧,责任护士不一味宣教患肢输液的弊端,而是耐心询问患者为什么要输患肢,了解到患者想输患肢是为了不影响健侧活动,不容易脱针,而且患侧感觉障碍,感觉不到疼痛,针对患者情况,由技术熟练的责任护士给患者穿刺,而且说明留置针粘贴牢固不影响健侧活动,患者能接受。又如患者出现再次拔出胃管时,对患者拔管行为不予任何负面的评判,而是着重肯定患者留置胃管时的不适感受,采用更小的胃管,更舒适的胶布减少不适。同时向患者说明拔管需要的条件,鼓励患者积极锻炼吞咽功能,争取早日拔管。

2-4 在不影响治疗原则的情况下,给予患者充分的选择余地 任何治疗护理前,先询问患者,由患者选择治疗的时间,部位,方式。询问的时候,注意沟通技巧,将选择设定在不违反原则的范围内。如穿刺时询问患者,不是问她想输哪只手,而是问“今天想打在手背还是手臂上?”

2-5 给予患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在患者情绪出现波动,拒绝治疗或拒绝进食服药时,不以治疗者的形象一味劝说患者,而是陪伴患者,向患者示意十分理解她现在所处的这种不适和痛苦,表明大多数人会有这样的反应,这样让患者觉得安慰和放松,患者情绪平稳后告知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会随病情好转及药物治疗的效果明显减轻,这样会让患者对治疗用药产生积极的期待,很好的配合治疗。

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侵犯全身多个系统器官,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病死率高,肾衰竭,感染,神经系统损伤是SLE死亡的主要原因。大面积脑梗塞是由脑动脉主干阻塞所致,多为脑叶或跨脑叶分布,脑组织损害范围较大病死率和致残率较多发性脑梗塞高。红斑狼疮患者多有敏感多疑,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1],而脑梗塞患者抑郁发生率高达36-65%[2],该病人心理过度防御表现突出,内心的情感和行为不一致,内心的痛苦体验很想告诉他人,但行为反应是责难他人,对别人关心表示拒绝,与人沟通困难,孤独、焦虑、愤怒,常规的心里护理和病情宣教并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个人中心疗法由美国罗杰斯提出,旨在建立一种良好的氛围调动患者自身的潜能,它的中心思想旨在“助人自助”, 包括主动倾听、无条件积极关注、准确共情、对峙、建立合理认知、满足患者需要及建立良好支持系统等,目前在国内较多应用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文献报道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取得良好效果[3],期待以后护理同仁能深入研究应用,解决临床护理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翁建龙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脑梗塞12例分析 浙江实用医学1996,1(4):30-32

[2] 李彩霞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心理护理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 ,04 (3):184

[3] 韩钱芝《个人中心疗法对首次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探讨》护理学杂志 2005,20(5):06-08

脑梗塞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 年1 月至2015 年1 月在我科住院的脑梗塞患者, 共226 例, 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及头颅CT、MRI等检查均符合脑梗塞诊断标准。其中, 男性162 例, 女性64 例;年龄62~86 岁, 平均68.5 岁;首次发病186 例, 二次发病40 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113 例, 两组在性别, 年龄, 梗塞次数, 梗塞部位, 并存疾病及语言、肢体功能障碍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在治疗方案及药物基本相同、患者意识清楚的前提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心理护理, 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1.2 方法

1.2.1 常规基础护理包括相应的抢救、治疗护理;口腔、皮肤护理;清淡饮食, 保持二便通畅;及早进行功能锻练, 如翻身, 患肢活动, 坐、站、行走以及日常自我活动 (ADL) 能力训练和康复护理等。

1.2.2 心理护理在心理医生指导下尽早介入心理护理, 目的是使患者及其家属正确认识疾病。包括及时调整疾病引起的情绪改变和积极配合治疗等。利用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 影响患者的感受、认识, 改变其心理状态与行为。通过心理护理, 尽可能为患者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具体措施如下:

(1) 激发主观能动性,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疏导与安慰, 消除紧张、恐惧、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和顾虑, 防止情绪波动, 避免或减少不良刺激及情感伤害引起的病情加重[1], 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 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反复、耐心讲解, 及早告知患者疾病的性质、可能的预后、如何面对已有症状和今后的生活等, 使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有一个清楚、客观的认识, 调整情绪, 打消顾虑, 勇敢面对现实, 积极主动地进行康复训练。

(3) 协助患者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早期康复时, 应加强护患沟通, 特别是与患者家属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这在病情出现反复、变化时显得尤为重要;患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榜样、表率作用, 有利于消除抑郁情绪, 增强信心, 促进康复。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

采用心理状态、神经功能QQL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调查来评判护理效果。QQL评分即根据患者的食欲、精神、睡眠、疲乏及日常生活等进行量化打分, 总分60 分, 51~60 分为良好, 41~50 分为较好, 31~40 分为一般, 21~30 分为差。请两组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 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护理效果评定标准:有效:QQL评分41~60 分, 焦虑、抑郁、恐惧等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 遵医行为改善,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显效:QQL评分31~40 分, 焦虑、抑郁、恐惧等症状部分缓解或减轻, 遵医行为有所改善, 生活质量略有提高;无效:QQL评分21~30 分, 焦虑、抑郁、恐惧等症状无明显减轻, 遵医行为未见改善, 生活质量无变化。

2.2 结果

观察组:有效96 例, 显效9 例, 无效8 例, 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有效84 例, 显效11 例, 无效18 例, 总有效率为84.1%。护理满意度:观察组98.0%, 对照组89.0%。并发症: (1) 肺部感染:观察组26 例 (23.0%) , 对照组36 例 (31.9%) ; (2) 压疮:观察组3 例 (2.7%) , 对照组8 例 (7.1%) 。后遗症主要包括语言、肢体功能障碍, 性格改变等, 观察组36 例 (31.9%) , 对照组48 例 (42.5%) 。结论:护理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率观察组则低于对照组, 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 。说明早期心理护理对老年脑梗塞患者的康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 讨论

脑梗塞是老年人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具有并发症多、恢复慢、致残率高等特点, 而由肢体残疾引起的心理障碍, 又可使机体调节功能和抵抗力下降。因此, 在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 积极消除心理障碍对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开展老年脑梗塞患者心理护理要做好以下几点。

3.1 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做好心理疏导

3.1.1 抑郁、焦虑、恐惧病情重、病程长、医疗费用高、预后欠佳、担心以后生活无依靠、子女照顾不周等, 使老年患者思想负担较重, 轻则烦躁、失眠, 重则抑郁、焦虑、恐惧等, 对康复极为不利。

3.1.2 失落感作为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 老年人的自卑、伤感情绪与其心理承受能力差有关[2]。老年人工作、生活经历丰富, 受人尊重, 喜欢别人恭顺服从, 自尊心强。同时, 又固执、不愿被人指使或改变原有不良习惯, 有时会消极对待甚至拒绝治疗和护理。部分患者由于生活质量下降, 特别是在身留残疾、长期卧床、身边冷清时, 常有今不如昔和被遗弃的感觉, 如得不到理解与尊重, 极易出现悲观失落情绪及自卑心理[3]。

3.1.3 敏感、猜疑、多虑受传统观念影响, 子女往往对老年患者隐瞒病情, 使其敏感、多疑、揣测实际病情和严重性, 甚至怀疑医护人员对其家人都有意隐瞒, 从而加重了心理负担, 表现为情绪低落、悲伤、沉默寡言或急躁、无端发脾气, 对治疗缺乏信心、不配合。

3.2 针对疾病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 实施相应护理措施

3.2.1 发病初期面对突然出现的语言、肢体功能障碍以及生活不能自理, 患者极易出现恐慌、焦虑情绪, 这主要是因为对疾病认知空白所致。此时的心理护理重点是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反复交流、沟通, 使其正确认识疾病, 消除恐惧、焦虑情绪, 面对现实, 积极配合治疗[4]。

3.2.2 恢复期病情相对稳定, 通过和医护人员的接触、交流, 患者已对疾病有了初步了解, 但由于语言、肢体功能障碍以及疾病所致的各种症状消失缓慢, 此时的主要问题是对康复缺乏信心, 表现为悲观、失望、消沉甚至烦躁、易怒、固执等。心理护理的重点是消除病因、巩固疗效和积极预防。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 与康复效果好者交流经验, 增强患者信心, 强化患者的社会责任感, 树立与疾病抗争的顽强斗志。

3.3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营造良好康复环境

通过加强医疗服务,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增强患者信任度。大量临床实践表明,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心理治疗成功的保证[5]。对待老年患者要尊重理解、热情耐心, 如根据其职业、年龄, 给予相应的称呼, 耐心倾听患者诉说, 除了解病情外还要了解其职业、经历、家庭成员、业余爱好等, 使患者既感到亲切又获得尊重, 从而尽快适应环境, 消除心理障碍, 产生信任、依赖感;动员家属经常探视、陪伴、劝导患者[6], 使其充分感受亲情温暖, 有利于疾病的转归和身体康复[7]。同时, 营造温馨舒适、整洁、美观、空气清新的病房环境, 轻重患者分开, 床单随脏随换, 预防褥疮发生。恢复期患者可在治疗时看电视或听广播等, 分散注意力, 感受生活气息, 增强康复信心。

4 结语

总之, 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始终贯穿于临床护理全程并已得到普遍认可, 而掌握、提高交流技巧, 做好心理疏导, 取得患者信任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基础。对老年脑梗塞患者应加强个性了解, 根据其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社会地位、平素性格等进行心理需求评估, 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 使患者身体、心理均能适应社会生活, 促进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住院的226例老年脑梗塞患者的早期心理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治疗方案及药物基本相同的前提下,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 进行早期心理护理, 之后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 (92.92%) 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84.07%) , 并发症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 。结论 早期心理护理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及护理效果, 促进老年脑梗塞患者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老年,脑梗塞,早期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赵彩云, 车秀英.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沟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1, 28 (4) :32-34.

[2]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3]赵春玲, 张秋英, 张新.影响老年脑梗死病人康复的社会心理因素调查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04, 18 (2) :313-314.

[4]冯正仪.内科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5]王国强.心身疾病心理护理的实施[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6) :46.

[6]李芳芹.87例脑梗塞后遗症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1 (5) :13-14.

21例脑梗塞患者的观察护理 篇5

【关键词】脑梗塞;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374-02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使得血管腔逐渐狭窄直至完全闭塞,血供应不足而使相应的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所引起的脑血管病。由于脑血管内有血栓形成,导致脑血流受阻而使局部脑组织供血不足,进一步软化、缺血坏死。根据脑梗塞形成的部位不同,症状亦不同。发病后患者多数出现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失语、意识障碍等,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因此,实施治疗—护理—康复训练一体化,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对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良好的预后。

1 一般资料

2012年1—3月我院内科共收治脑梗塞病人21名,其中男性11人,女性10人,年龄在46~83岁之间,平均住院7.8天。患者入院后积极给予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细胞及对症营养支持等治疗外,同时还给予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及康复训练指导,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护理后19名患者好转出院,3名患者因家属放弃治疗提前出院。

2 治疗要点

2.1一般治疗 主要为对症营养支持治疗及并发症的处理。

2.1.1调整血压:在急性期血压可能会升高,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除非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可进行降压处理,

但降压不宜过快,可逐步调整至发病前的水平。如果出现持续低血压,需补充血容量及增加心排出量,必要时可使用升压药。

2.1.2吸氧和通气支持:对于症状较轻、无低氧血症的病人不需要常规给予吸氧,对于大面积梗塞或有气道受累等病情危重时需要保证氧供应,以有利于对抗脑水肿,纠正脑缺氧。必要时给予机械辅助通气。

2.1.3调整脑代谢:对于中枢性发热的病人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必要时给予人工亚冬眠治疗,但急性期头部禁用冰袋或冷敷。

2.1.4控制感染:脑梗塞病人尤其是有意识障碍时,极易并发呼吸道、泌尿道的感染,也是导致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一旦发生应及时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使用敏感抗菌素尽早控制感染。

2.2特殊治疗 主要为早期溶栓、抗血小板、抗凝及脑细胞保护等治疗。

2.2.1早期溶栓治疗:早期溶栓是急性期的主要治疗措施,应在发病6h内进行,促使血管再通,减轻脑水肿,缩小梗死灶,减轻神经元的损伤。但是很多病人往往发病后未能及时就医,入院时就已经错过了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在溶栓治疗前应详细询问发病时间。

2.2.2抗血小板治疗:对未进行溶栓治疗的病人应在48h内给予抗血小板凝集治疗,但要注意不宜在溶栓治疗后24h内进行,以免增加出血的危险。

2.2.3抗凝治疗:对于长期卧床、合并高凝状态有形成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潜在危险时可采用抗凝治疗。

2.2.4脑细胞保护治疗:主要是降低脑代谢,减轻缺血性脑损伤。但应注意在急性期不宜运用ATP等脑代谢促进剂。以防代谢亢进的神经元反易受缺血低氧的损害。

3 护理措施

3.1生活护理 急性期需要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整洁,注意保暖,取头低侧卧位,避免搬动头部。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患者需要在床上大小便时,应遮盖隐私部位,指导其学会和配合合使用便器。多数患者因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而出现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护理人员应耐心指导和协助病人洗漱、進食、如厕、穿脱衣服等,定时协助翻身、拍背,预防褥疮及肺部感染。鼓励患者摄入充足的水分及均衡的饮食,饮水呛咳或吞咽困难者,遵医嘱给予鼻饲,将米汤、牛奶、菜汁等食物注入胃中,以保证足够的营养。切不可让病人勉强吞咽,以免食物误吸入呼吸道,轻者引起肺部感染造成吸入性肺炎,重者可因窒息而死亡。

3.2疾病护理

3.2.1病情观察:观察意识、瞳孔的变化,定时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有无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及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神经系统体征的变化;观察有无癫痫发作的情况,记录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等;观察有无呕血、便血;监测末稍血糖是否有升高的情况。

3.2.2意识障碍护理:少数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采用Glasgow评分表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注意有无呼吸节律与频率的改变,准确记录出入量;患者有谵妄躁动时应加床栏,必要时适当进行约束,防止坠床或自伤;做好大小便护理,保持外阴清洁,有留置尿管时每日行两次会阴护理及更换一次尿袋,每周更换尿管并作好标记。

3.2.3运动障碍护理:重视患侧的剌激和保护,所有护理工作如洗漱、进食、测血压、与患者交流等都应在患侧进行,同时注意避免患肢的损伤,尽量不在患肢静脉输液及慎用热水袋;正确摆放良肢位,患侧卧位是所有体位中最重要的,应指导其将肩关节向前伸展并外旋,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患腿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等,以抑制患侧痉挛,减少患肢受压;定时翻身可通过躯干的旋转,剌激全身反应与活动。

3.2.4言语障碍护理: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耐心解释失语及构音障碍的原因,鼓励患者采取任何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如借助卡片、书写、手势、表情等。当患者进行偿试和获得成功时应给予肯定及表扬,鼓励家属、朋友、同室病友间多交流,营造和谐的亲情氛围和语言交流环境。

3.3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应尽早进行,患者只要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48小时后即可进行。首先,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训练计划,调动患者积极性,要求患者理解并积极参与。协助和督促患者早期床上的桥式运动、十指交叉握手、关节被动运动、坐起训练、语言训练等。病情允许后,应鼓励其尽早下床活动,进行站立、步行、平衡共济训练。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保障安全,避免摔伤。

3.4心理护理

患者常因运动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言语障碍无法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等,表现得忧郁、恐惧、烦躁、自卑。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关心、尊重患者,多与其进行交谈,耐心解释保持良好心态、克服依赖他人的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及康复训练对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及改善预后所起的作用。

3.5健康指导

指导患者及家属共同了解本病的基本病因、主要危险因素,告知早期症状及就诊时机,掌握康复训练及自我护理的方法。合理调配饮食,进食高蛋白、低盐低脂低热量的清炎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谷类、豆类等,戒烟、戒酒。日常生活中适当运动,尽量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4 小结

脑梗塞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6

【关键词】脑梗塞;综合护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480-02

人们由于脑部血液供应出现障碍、缺氧而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陷性坏死称之为脑梗塞。脑梗塞的高发病人群为老年人群,特别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该病的主要症状为脑干梗塞、颅内压增高、感觉障碍以及桥脑梗塞等[1]。患者通常会出现肢体功能障碍、感觉障碍、失语等现象,据有关资料统计,80%的脑梗塞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其中43%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由于脑梗塞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2]。因此,對脑梗塞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方式以配合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我院脑梗塞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对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80例作为调查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年龄在40~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68±9.41)岁,其中男27例,女13例;观察组40例患者年龄在45~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89±8.24)岁,其中男16例,女24例。以上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智力减退、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以及肢体障碍等。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给予其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护理人员要热情的接待每一位患者,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地讲解脑梗塞的相关知识,如:脑梗塞的原理、治疗程序以及注意事项等。并详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观察其生命体征。②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意识、脉搏、呼吸、瞳孔、血压等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协助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等。由于寒冷容易导致患者气管血管收缩以及黏膜上皮抵抗力下降,细菌容易对患者的呼吸器官造成侵入。因此,护理人员在为卧床患者更换尿布、翻身、拍背以及治疗时要尽量少暴露患者身体,并叮嘱患者多穿衣服,夜间睡觉要盖好被子。③脑梗塞患者由于长期处于卧床状态,并伴有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对病房内的空气污染较为严重,因此,护理人员要定时对病房的清洁卫生进行扫除,随时保持病房内空气的流通,维持病房的温度在22℃作用,相对湿度在60%左右,避免患者出现受凉感冒加重病情的现象发生[3]。④脑梗塞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肢体障碍等症状,容易在心里面滋生许多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会直接导致患者的治疗效果不明显。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心理辅导,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采用亲切的语言和耐心的态度和患者进行沟通。对于存在语言障碍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动作、表情以及眼神等方式与其进行沟通,努力帮助患者重塑战胜疾病的信心。

1.3评价标准

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越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在SPSS17.0统计学软件上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频数(n)或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观察组为(100%),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综合护理是把实用性和创造性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护理模式[4],对脑梗塞患者应用综合护理,不仅能提前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给予正确的解决方案,同时通过生活中的细节给予患者“心”的温暖,使其身心都保持舒适、满意的最佳状态迎接治疗,从而达到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几率的目的。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80例脑梗塞患者进行调查分析,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100.00%,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P<0.05)。充分证明,综合护理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对患者病情的帮助尤为显著。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不仅能让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同时也打开了患者的心里空间,消除了其的不良情绪,令患者全身心投入到治疗当中,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值得广泛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张芹英. 为脑梗塞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其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2014,15:143.

[2]熊学勤. 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塞患者疗效的影响[J]. 中国保健营养,2012,12:2028.

[3]胡永杰. 综合护理干预对脑梗塞患者的效果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13,07:1893.

上一篇:让压锚杆下一篇: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