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2025-02-02

风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共12篇)

风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1

风湿病是一组影响骨骼、关节、血管及周围软组织为主的疾病, 大多有关节病变的症状, 约一半患者会出现疼痛感, 大多数患者会出现红、肿、痛、热等大面积的炎症表现。由于风湿病的病期较长, 会导致患者的情绪、思想活动复杂化, 使其感到失望悲观, 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严重影响治疗的效果。因此, 对风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是尤为重要的。

1 风湿病患者心理分析

1.1 产生消极失望心理

患者在长时间反复的治疗过程中, 其病情无减轻, 反而致使患者残疾, 失去自理生活的能力。会导致患者产生难以承受的压力, 失去治疗疾病的信心, 从而对康复治疗产生抵触, 患者家属也会产生消极的心理。另外, 昂贵的费用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严重经济负担, 使患者及其家属失去治疗信心, 从心理和精神上忽略对患者的鼓励、劝导, 导致部分患者无法面对现实生活, 产生消极心理, 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1.2 焦虑情绪

多数患者及家属对风湿病的概念理解不清, 在短期的治疗中效果不明显, 使患者极易产生焦虑的情绪, 表现为易怒、烦躁不安等。部分患者在病情反复发作时对疾病的发展无法预知, 常出现焦虑不安、紧张、失眠或情绪不稳定等复杂的心理变化。

1.3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是风湿病患者中常见的心理反应。在治疗的过程中, 若出现效果不明显、周围环境因素影响和社会对患者的关心不足的情况, 患者就会产生抑郁的心理。患者会时常表现出对任何事物都缺乏兴趣, 对治疗失去信心, 流露出绝望心理, 喜欢独处、暗自流泪。

1.4 愤怒情绪

患者经过一段时期的治疗后, 出现效果不太明显的问题, 会导致其对之前的治疗和健康教育产生不满和怀疑心理, 无法理解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基础下还会引起病情恶化, 此时患者就会产生愤怒情绪, 对身边的人、事、物出现厌恶情绪, 拒绝继续用药, 对于医护人员的疏导置之不理, 极易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

1.5 心理意识差

病发初期, 患者不能意识到风湿病病发的危害, 从而忽视医护人员嘱咐的事项。不按照相关注意事项改变生活及饮食习惯, 使患者的病情更加严重, 不利于疾病的护理和恢复, 给治疗带来不便。由于病发初期, 患者只感到关节肿痛, 经过治疗关节的疼痛感减轻, 部分以为病情得到控制和好转, 从而忽略后期的巩固治疗。

2 对风湿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2.1 观察患者给予心理疏导

在护理过程中, 应给予患者热情和积极的帮助, 从心理上及生活上给予患者最大的满足。同时还应时刻注意患者的言语及行为, 时刻有家属陪同, 避免患者产生被忽视的心理。必要时应咨询心理医生, 给予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以防患者产生轻生念头。

2.2 消除焦虑情绪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情况及护理的相关内容, 来制订护理计划。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 鼓励患者配合治疗, 以便提升对风湿病患者的护理效果。通过对患者的沟通, 告知患者应放松情绪, 鼓励患者主动说出内心感受, 护理人员应耐心听取, 并耐心解答疑问, 了解患者的心态和需求, 让患者消除内心的焦虑情绪。

2.3 消除抑郁心理

对于抑郁心理的患者, 应掌握其心理变化, 及时建立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 听取患者的心理感受, 并对风湿病患者进行耐心的疏导, 鼓励及支持患者。同时还应告知患者要意识到风湿病具有反复性, 并让患者了解治愈风湿病效果较好的病例, 让患者重拾治疗的信心。

2.4 调整患者心态

包容和理解患者, 耐心听取患者的心声, 稳定患者情绪, 告知患者应正确面对自我, 调整患者心态, 排除患者的心理障碍, 减轻患者的心里负担, 以获得患者的配合。

2.5 劝导患者及时就诊

医护人员在对风湿病患者进行观察的同时, 还要讲解风湿病的有关知识, 使患者了解病情, 并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疾病, 及时就诊。护理人员还可以对患者进行健康宣传教育, 让患者认识到风湿病的危害, 并重视对风湿病的治疗, 防止病情的恶化。

3 结语

医护人员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因素, 并结合患者自身制订有针对性的康复计划, 可以更好地估计风湿病患者的预后;恰当的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使医护人员能够发挥其主动性, 或建立沟通平台, 通过沟通治疗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同时呼吁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 减轻焦虑、紧张不安等不良因素对自身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摘要:风湿病属于一种复杂、慢性、易复发的疾病, 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体折磨和精神痛苦。该患者极易产生焦虑情绪、抑郁心理、愤怒情绪等复杂的心理变化。本文针对风湿病患者精神情绪问题, 从本岗位实际临床经验和心理疗法的理论方面对风湿病患者心理护理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风湿病,心理疗法,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顾燕玲.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J].常州实用医学, 2011, 2 (27) :132-133.

[2]李青云, 周卫东.丹荣华心理护理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 18 (13) :67-68.

[3]马艳.浅谈心理学在临床护理中的重要性[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10, 14 (3) :346-347.

风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2

症在多数国家中是引起病人残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病人知道所患疾病是恶性肿瘤,在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很容易导致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悲观失望,丧失了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影响治疗和护理工作的进行所以心理护理相当重要,心理护理在某种意义上有时比药物治疗更为重要。医院护理人员和患者亲属都应该加强对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培养病人的良好情绪,配合化疗进行,是癌症病人护理的首要任务。

一、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

病人对恶性肿瘤的认识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认为癌症是绝症导致恐惧心理的产生。病人确诊前会怀疑自己的病可能是癌症,产生紧张情绪,到处求医,要求做各种特殊检查等。确诊癌症后,病人会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表现为失望多于期待,心情不安,等待死亡,迟疑寡断,很少去考虑现实疾病的治疗和处置。病人的亲戚朋友、邻里同事等,一旦得知病人患了癌症常会抱着永别的心情去探视病人,病人在这种反常环境里,会认为疾病严重,使悲观情绪加重,甚至促发绝望心理。病人经过一定治疗过程后,承认了自己的病人角色,心情较平静,开始把希望寄托在各种治疗上,对化疗产生盲目的依赖性,单纯追求用量,较少考虑营养与精神疗法和身体的整体免疫状况,结果产生严重的合并症。有的病人害怕化疗药物对身体影响大,自己难以适应化疗药物引起的痛苦,以及对化疗药物的疗效缺乏信心等,导

致病人情绪低落,丧失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二、加强对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2.1 及时了解病人心理变化,要随时掌握病人的心理变化,对病人的职业、文化、家庭、配偶以及个人生活境遇等有所了解,同时还应熟悉病人的治疗方案和具体治疗方法,在掌握全面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预见病人将要或者可能出现的心理变化,并制定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心理护理方案,争取变事后护理为事先控制

2.2 增强病人战胜病患的信念癌症病人得知自己的病情后,生存的信心会降低,这时,护理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唤起病人的希望和求生的信念。主要有以下几点措施:①对病人适度保密,以免病人过于紧张与恐惧。对已知情的病人,应给予科学的解释和鼓励,使能正确对待疾病;②要及时把握病人的心理状况,尽量消除病人的悲观情绪,激发病人战胜急病的信心;③亲人情感态度的变化,会影响病人的情绪,因此,要动员病人周围的人关心体贴病人;④护士要态度和蔼,耐心,细心,言辞得当,要在治疗和精神上给予病人支持,争取病人的配合;⑤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有利于病人休息,增强病人心理治疗效果,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⑥当病人出现全身衰竭、失眠、疼痛、不能进食等多种症状时,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给予必要的支持治疗改善全身状况的同时,应给病人良好的心理支持,激发病人的求生欲望;⑦在病人进行手术、放疗或化疗前,要向病人宣讲治疗的必要性,也要向病人讲明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 不良反应,使病人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主动克服困难,配合治疗。

风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3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心理健康状况;护理方法;效果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4.08.02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慢性、进行性、对称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最终可致使关节畸形甚至功能丧失,我国RA患病率约为0.36%[1]。本病的治疗除药物外还需要加强功能训练和心理教育,这样不仅可减轻症状,还可有效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笔者通过调查本院RA患者的健康心理状况,并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所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

在本院就诊的RA患者57例,男21例,女36例;年龄28~79岁,平均(50.6±11.9)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4年,平均(6.8±4.7)年。57例

患者均符合RA临床诊断标准。

1.2 RA患者心理健康状况

1.2.1 恐惧 患者住院后,面对周围的陌生环境,再加上自理能力逐渐下降,给起居、饮食带来不便。患者害怕受到歧视、冷落,害怕治疗带来的痛苦,害怕给家庭带来负担,害怕预后效果不好导致

残疾[3]。

1.2.2 焦虑 疼痛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其社会活动、工作、学习、睡眠,令其烦躁不安。

1.2.3 失落 病情反复发作、不断住院,缺乏家属陪伴和探视,对家人失去信任与理解。

1.2.4 悲观 病程长、易反复发作、无明显治疗效果、精神负担加重、疼痛导致患者生活质量差,再加上耗资大加剧患者消沉的心态。

2 方 法

2.1 护理方法 针对以上心理状况,护士需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爱心、诚心、耐心热情地与患者交流,认真聆听患者的倾诉[4]。向患者认真解释其目前的心理状况,并详细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治疗及预后。治疗、护理过程中,多关心、多帮助患者,给患者一种亲近感、安全感,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及精湛的护理技术取得其信任,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为患者提供整洁、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协助患者取舒适的体位休息,嘱咐患者睡前禁止喝大量水、咖啡、浓茶及吸烟、剧烈运动,喝热牛奶、深呼吸、温水泡脚可促进睡眠。疼痛剧烈使睡眠受到影响时,可遵医嘱给予镇静、镇痛催眠药物,以缓解疼痛[5]。护士还需多与家属交谈,以调动亲属及社会对患者的理解与支持,使患者感到关爱与亲情同在。鼓励患者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及自理,指导患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治疗,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2.2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调查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实施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遵医行为(主动配合治疗情况、对关节功能锻炼重要性的了解情况、功能锻炼的计划实施及坚持情况)及心理平衡状况。主要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并经相关专家审定,效度合理,且信度可靠。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实施护理干预后57例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心理平衡、了解功能锻炼重要性、坚持有计划的进行功能锻炼例数均高于实施护理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4 讨 论

由于RA属致畸性疾病,多数患者会因出现活动受限而就诊。此时病程已较长,需较大的治疗支出,再加上病情迁延妨碍正常的生活。关节的畸形、强直及功能丧失,甚至致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及工作、学习质量,使患者恐惧、焦虑、失落、悲观,对治疗丧失信心。。作为护士,除了配合医生的正确治疗,还需关注患者的疾病发展情况及心理状态,给予积极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可促进疾病的康复[6]若不及时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会导致心理障碍的出现[7]。护士在配合医生治疗的过程中,需充分了解患者的生活背景、家庭及心理状况,并给予理解和安慰,认真、耐心地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康复指导工作。护士要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及配合,让患者与家属一起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使患者获得社会支持。

5 参考文献

[1]栗占国,赵义.风湿病学新进展[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1-15.

[2]孔小阳.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1):

3523-3524.

[3]卢小玲,张永红,吕桂丽,等.行为干预护理措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9例临床观察 [J].河北中医,2013,35(11):1718-1719.

[4]陈芳,陈文荣,况唯.系统健康教育在类风湿关节炎护理中的作用[J].西南国防医药,2010,20(2):197-199.

[5]周翠,肖雪霞.临床护理路径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3,21(12):20-21.

[6]周静,周佳燕,王春霞,等.中医护理对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患者关节功能影响的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1):78-80.

[7]李国瑛,余琴,蔡君.晚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73-74.

收稿日期:2014-05-04;修回日期:2014-07-02

浅谈风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4

1 心理特点

1.1 焦虑、恐惧

患者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 由于缺少对本身疾病的认识, 或由于治疗效果不明显, 极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

1.2 情绪低落、失望

由于担心经济问题, 或家属和亲友对其关心不够从而产生失望、悲观情绪。

1.3 敏感、多疑、易激动

当面临“关节畸形”活动障碍时, 自尊心受到打击, 患者心情极易烦躁, 认为自己给家人带来负担;家人朋友稍有照顾不周, 常出现多疑、敏感状态, 易出现愤怒情绪。

1.4 绝望、轻生

这种情况很少见, 但却是最严重的心理反应, 常因致残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社交活动减少, 加上担心长期服药的不良反应, 而不能接受事实。特别是性格要强的患者, 很容易因现实生活中出现新的困难而诱发[1]。

2 心理护理措施

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 护理人员要以诚恳、热情的态度, 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 主动询问患者的需求, 并尽量满足。各项操作要动作熟练, 有条不紊, 给患者以安全感, 真正待患者如亲人, 给予同情、体贴、无微不至的护理, 取得患者的信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2 因人而异给予针对性护理

患者因性格、年龄、家庭经济条件和病情等不同, 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 因此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收集资料, 针对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

2.2.1

对于焦虑、恐惧的患者, 态度要诚恳, 护理要热情、周到, 同时加强宣教工作, 介绍科室情况、主管医生、责任护士, 疾病的相关知识如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和治疗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耐心向其讲解治疗效果明显的病例, 告知情绪与疾病的关系, 消除其焦虑、恐惧心理。

2.2.2

对于经济条件差的, 担心给家庭带来负担, 以及敏感、多疑、易怒的患者, 给予协助办理相关医疗报销的同时, 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与家属耐心沟通, 让家属多关心患者, 注意态度、语气要适度, 给予生活上照顾的同时给予经济支持, 减轻或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2.2.3

对于肢体活动障碍, 或病情较重、情绪极度低落并有轻生念头的患者, 要高度警惕。给予耐心的心理安慰和心理疏导, 向其讲解生命的价值, 不要认为是家庭的负担, 只要好好活着, 积极配合治疗, 就是对家人最好的回报。同时指导患者家属与其适当交流, 尽量避免不良刺激。使患者能够面对现实, 端正对疾病的认识, 明白积极乐观的心态会增强机体免疫力, 从而使治疗效果大大增强。

2.3 出院心理指导

患者出院时, 耐心向其讲解出院后注意事项, 嘱其家属生活中要给予多关心、照顾和安慰, 告知主管医生、责任护士或科室的联系方式, 嘱其有问题时可以随时联系咨询。同时做好出院后电话随访工作, 询问病情的同时, 给予心理指导, 使患者充分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和照顾, 对治疗充满信心。

当患病后, 不论急性病还是慢性病, 都可导致精神情志的变化, 而情志变化反过来又可导致脏腑功能进一步紊乱[2], 因此做好风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至关重要。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疗服务必须注意患者的心理损伤和反应[3], 心理护理应贯穿于治疗和护理的全过程, 使患者消除各种顾虑,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最佳的心态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从而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寇菊花.对风湿病患者心理护理的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 2007, 19 (24) :1094.

[2]包军艳.运用情志理论对风湿病人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22) :300.

ICU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 篇5

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手术室和ICU基本实行封闭式管理,家属不能随便进入,但这带来了一些问题,也引起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等问题。

干预患者家属负性情绪的必要性: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转变,医疗服务过程中提供全面、系统、整体规范的身医疗服务一即心理干预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临工作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实施范畴渗透到医疗的各个角落,心理干预对象从局限于患,扩展到患者家属及社区。危重症患者由于病情势迅猛,起病急、变化快,预后极差,常使患者及家属产生恐惧、焦虑等一系列心理、生理反应,甚至 产生严重影响。家庭中一个成员患病,其他成员将面临疾病及其治疗所带来的影响,影响患者家的日常活动和情绪状态,生活质量显著降低。家属在陪护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问题,中最常见的负性情绪是过度焦虑和抑郁。一方,家属是与患者最为密切的接触者,他们的焦虑绪很容易波及到患者;另一方面,家属的身心健是为患者提供支持的保障前提,严重的恐惧、焦等负性情绪甚至可影响对危重病人的医疗决策,如何合理处理和有效缓解ICU病人家属的焦虑况值得医护人员关注,也是ICU重要的日常工作。作为医疗人员要加强对心理学理论、方法和医伦理学的学习,正确调节患者家属的心理冲突,轻其心理压力。

分析患者家属的现有问题

A.ICU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

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和应付过程,结果是可以适应和不适应的。人在应激状态下常见的反应大致分为焦虑、恐惧、依赖、失助感、抑郁、愤怒、敌自怜等。ICU患者病情重、危、急、变化快,家属将承受着创伤和治疗带来的情感痛苦、高昂的医疗费用,无法亲自顾和陪护患者,ICU探视时间的限制,患者病情稳定后转ICU到普通病房后护理等将会对家属心理产生很大压力。B.ICU患者家属的行为状况

患者的病情变化时刻影响着家属的情绪和心理,这种心态使家属产生一定的情绪反映,极易发生医患冲突。主表现为:(1)冲动:当患者刚人住ICU时或病情发生变化,有些家属无法按捺心中的焦虑情绪,往往硬闯ICU或在门口大声哭喊,影响病人救治工作正常进行。(2)猜疑: 询问患者或医生、护士.对护理工作不信任,探视时翻床检查患者全身,一旦发现患者肩膀外露,责怪护士让病人,检查患者的毛巾、卫生纸,甚至饮品、食物,怀疑护士调拿走(常有的物品有:衣服、贵重物品(手表首饰)、剃须刀、假牙、门诊病历卡、CT、X片,纸巾,食物等)物品在进入ICU时应物到人手,必要可自行设计清单,用表格的形式,便于当场填写,记录客观真实,达到实用、清晰、便捷的目的。在转出ICU时做好检查防止遗漏,减少不必要的护患纠纷)。(3)暴力:因疗效欠佳或医疗损伤人住ICU的家属态度蛮横无理,无视ICU规章制度,自由进出。医护人员稍有不慎,便会招来一番漫骂,殴打。(4)自伤:情绪过于、焦虑,家属在ICU门外晕厥,尤其在患者生命濒危时。

心理护理及干预对策

1.提高自身素质,灵活适时的心理护理在以“人为中心”的现代护理模式指导下,护士应学习心理学知识,加强责任心,多点爱心,设身处地为家属着想,关心家属的感受,适时恰当对家属进行心理指导。学会宽容,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医护人员要充分理解家属的心情,家属反复向医护人员询问患者病情,急于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也是合情合理的心情。当患者病情无法治愈时,家属希望所有可能的医疗措施均都已执行,没有遗憾。针对家属的心理问题主动以简单的言语提供符合其教育程度的讯息,表示理解,总结谈话结果,询问家属是否有其他想法和要求,从家属的言语变化认定是否接受或否认。

2.较强的协调能力,恰当的技巧护士工作在临床一线,在ICU护士是第一个发现患者病情变化的人,在做出准确的判断、急救配合的同时,还有可能是第一个电话通知家属的人,得体的语言在此时将是非常重要,如:“患者病情有变化,医生护士正在抢救,请您在门外等候,医生会详细告诉您况”、“请保持安静、在外面稍等一会,好吗?”、“为了咱们的人,请冷静”。(当家属看到患者,特别是中、青年患者,突遭变故,病情危重,危及生命,医生下达“病危通知书”痛哭。家属急切希望挽回患者的生命,恳请医护人员进行各种抢救治疗及护理。这种情况对神志尚清楚的患者会加重其心理负担,间接影响其病情,对抢救工作极为不利。因此,在做好抢救工作的同时,以高度的同情心来安慰患者家属。注意语言平和,避免使用伤害性词语,减轻和消除消极情绪,使其在接受现实的同时,对患者病情的恢复也充满信心,以便积极地配合抢救工作⋯。)

3.发挥集体力量,稳定家属情绪有纠纷及时组织会诊会诊结果告知家属。当遇到有医疗纠纷时避免正面冲突,时科主任、护士长出面,通知领导,解决难题。

4.有预见性防范措施针对ICU环境特殊性,病情复性,对于可控制因素进行预见性防范。及时沟通,对需要入ICU进行救治的病人,专科医生首先要向家属讲明转ICU必要性,医疗费用问题等;入住ICU后,ICU医生护士积极救治的同时向家属介绍探视制度,留下家属的联系式;安抚患者及家属情绪,及时与家属沟通交流取得理解.告知家属治疗方案,每日定时把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护理效果信息告知家属(及时告知病情患者进入ICU后,采用通俗易懂语言,尽快向家属交代病情及转归情况,让家属有充分的心理思想准备。随后治疗过程中一旦有病情变化,也应及时向家属告知。尤其是女性或低收入者做好必要的心理咨询和解释工作,尽可能减轻焦虑反应。)。根据本地风俗习惯调整探视时间,如探视排在下午4点午睡后(在既不增加患者感染率,又能满足患者和家属心理需求的情况下,适当延长探视时间。因为亲情的安慰、支持和鼓励是医护人员和医疗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如何保证家属能探视而又不增加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关键在于管理。目前我们实施每天两个时间段探视,让主要家属轮流进入病房面对面与患者进行情感交流),以最好的状态迎接家属探视在病情变化、各种侵入性操作前征求患者家属意见.签署协议书,催交欠款时注意讲话艺术,不能动不动就以停止治来威胁家属,对一些必要的外出检查提前告知家属,做好备,若因病情变化而无法外出检查,如:机械通气病人无法机要及时告知家属,以免家属在ICU 外长时间等候,听不能去检查引起不满。当病情变化或无好转时,开导家属万不要失去信心,不可在病人面前悲悲切切,更不可有反情绪,以免促使病情加重。当死亡是不可避免时,及时同属进行开放性沟通,对家属在观念上传递死亡是的自然生周期的一部分,如果家属觉想哭,愤怒,悲伤等心情都是正常的。尊重家属的教信仰,允许家属参与协助尸体料理,为家属提供患者可怀念的物品。

5.健康指导对病情稳定需转出ICU继续治疗的病人对其家属进行必要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指导,并定期到专随访。对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的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出院导,包括生活护理,如何处理呼吸急促,各种管道护理。居环境要安静,避免过多访视,特殊症状如疼痛、恶心、呕吐、搐时处理。死亡后处理,各种管道如何拔除等。

风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6

关键词:风湿免疫疾病;并发症护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213-01

风湿免疫病主要有系统性的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的脊柱炎、痛风、骨关节炎等,风湿免疫疾病会侵犯患者的肌肉、关节、骨骼和周围软组织,导致该种疾病的病因较多,在生活工作中出现的意外创伤,长期在潮湿的环境中工作或者生活,妇女在怀孕时长期进行冷水的使用或者过度劳累,感染因素,过度劳损以及药物和遗传因素[1]。而该疾病患者的主要症状有颈肩痛、关节痛、足跟痛、发热、口腔溃疡、皮肤溃疡、咽部症状、光敏感、肌肉疼痛等,身体不适的症状较为严重。该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有呼吸道的感染,从而导致肺部出现并发症,对这些患者不仅要给予对症治疗,还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避免并发症加重,并使身体症状得到缓解。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3月收治的62例风湿免疫疾病出现肺部并发症的患者进行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3月收治的62例风湿免疫疾病出现肺部并发症的患者进行护理,实验组患者39例,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26-72岁,平均年龄为:(44.9±4.3)岁,14例患者为皮肌炎,9例患者为系统性的红斑狼疮,10例患者为原发性的干燥综合征,6例患者为多发肌炎。对照组患者23例,男性16例,女性7例,年龄范围:25-74岁,平均年龄为:(43.9±4.8)岁,8例患者为皮肌炎,7例患者为系统性的红斑狼疮,5例患者为原发性的干燥综合征,3例患者为多发肌炎。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并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基本环境护理 护理人员首先对患者病房的卫生情况进行打扫,严格控制传染源,并尽量减少探视人员,调整室内温度,每天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病房中空气清新[2]。同时要对患者进行肺部并发症相关知识的讲解,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使其出门时要戴口罩,并给予病房以及患者使用器具的消毒,并对卫生间和床栏采用500mg/L的含氯制剂进行湿毛巾的擦拭,每天要擦2-3次的地板,保持病房环境的清洁。

1.2.2 雾化吸入和叩击的护理 患者一般采用抗生素混合的盐酸氨溴索,通过超声的雾化波对药物进行作用雾化,使药物均匀缓慢的达到肺泡和支气管,在药物使用的同时,要观察患者身体症状的改变,并针对患者每个阶段的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药剂量[3]。患者在卧床期间要2小时翻一次身,超声雾化的吸入后要给予翻身叩击和震动的结合,在叩击使要对患者的呼吸和面部情况进行观察,使其深呼吸,以及故意的咳嗽,使痰液及时咳出体外。在叩击的过程中,要用杯形的手掌进行背部叩击,从外向内以及冲上向下的反复叩击。震动方法为在患者胸背部用手力进行来回按摩、滚动和震颤,震动和叩击的时间一般在5分钟左右。

1.2.3 口腔护理 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相应的口腔护理,若患者的意识较为模糊,则要帮助其给予有效护理,控制感染,预防相关疾病[4]。要将口腔中的常寄菌杀灭干净,并使患者黏膜的排出、吞噬和灭菌能力得到提高,每天进行口腔的清洗和杀菌,在餐前以及餐后使用抗生素的清洁,若患者在清醒状态,则告知其在饭后给予复方硼砂液或者小苏打的含漱,一天3次,也可给予制霉菌素的使用,并给予口腔的相应清理,保持口腔的清洁。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口腔溃疡等情况,要给予及时的处理和治疗,避免伤口扩大。

1.2.4 健康知识的护理 在治疗过程中要及时注意患者病情的恢复,当病情有所好转后,可使患者加强锻炼,包括适当的散步,有提高身体素质,从而较好抵御疾病的侵袭。而且当患者察汗后不可采取冷水洗浴也不可吹冷风,并进行被盖和垫褥经常的洗晒,保持衣物的清洁和干燥[5]。同时要保持充分的休息,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一旦患者出现咽喉炎、扁導体炎、慢性胆囊炎、鼻窦炎等疾病,要及时采取对症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的扩大。同时要给予患者健康营养的饮食,较多摄入蔬菜和水果,保持每天维生素的补充,以及瘦肉、蛋类、面食的摄取,适当增加饮食量。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采用X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39例,护理显效22例,护理有效14例,护理无效3例,护理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患者23例,护理显效8例,护理有效10例,护理无效5例,护理有效率为78.26%,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风湿免疫疾病的犯病机制较为复杂,而且免疫性的病理损伤和组织器官也不尽相同,但患者自身免疫的机理有一定的相同点,都在免疫调节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而且该疾病一般为多系统出现损伤。而且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肺部的并发症,主要为呼吸道的感染,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其中包括基本护理,使病房保持清洁的环境,并进行各种器具的消毒,避免患者再次的病菌感染,雾化吸入和叩击的护理,在患者治疗后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对患者采取口腔护理,餐前和餐后予以口腔清洁,避免口腔溃疡,以及加重肺部感染的。健康知识的护理,要使患者了解该疾病治疗中的注意事项,并随着病情的好转进行身体各方面的锻炼,减少病菌的再次侵入。只有给予患者全面系统的护理,才可帮助其得到显著的治疗,并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出现,实验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78.26%,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风湿免疫疾病患者肺部出现并发症后,要采取全面的综合护理,使患者的症状得到快速消除,并减轻身体的不适,促进疾病的早日治愈,该护理模式值得更为广泛的推荐。

参考文献:

[1] 徐青丽,应振华,蔡学联.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在风湿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和护理[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18):162-163.

[2] 廖和和,张云锋,吴树强,李寒春,金磊,任宏.肺癌患者外周血AKAP12基因甲基化水平的检测及意义[J].重庆医学.2014,16(10):109-110.

[3] 徐小玲,王子鹏.风湿免疫疾病中肺部并发症的预防及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25(16):146-147.

[4] 王丽慧,刘彤,董艳华,孙久华.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术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36(18):109-110.

风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7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心理护理,生活质量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病因不明,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其病理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性反应,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和软骨下层、韧带和肌腱等,造成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同时还可损害心、肺、肾、神经等内脏器官,多发生于女性,我国患病率为0.32%~0.36%[2]。该病呈慢性、反复发作,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患者在渴望治疗的同时却又担心药物不良反应,或对药物实际作用效果信心不足等诸多因素不可避免地给类风湿患者带来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故除了积极合理的药物治疗外,还应注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心理治疗。临床实践证明,通过建立有效心理护理措施能有效减少复发次数,减轻疾病为患者带来的痛苦,还可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寿命。而心理护理学作为护理学的重要部分有效地推动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我院对2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了心理护理,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9月-2012年9月我院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52例,均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3]。其中男10例,女42例,女∶男=4.2∶1;年龄22~68岁,中位年龄45岁;病程2个月~18年;住院时间(14±7)d。5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2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病情、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心理护理,针对不同患者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心理疏导。通过与患者进行耐心交谈,并予细心观察、积极诊治后,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4]:(1)悲观抑郁:悲观抑郁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最常见的精神症状。类风湿关节炎被称作“不死的癌症”,不能根治,需终身治疗,随着病程的延长,住院次数增多,经济负担过重,久而久之,失去耐心和信心,再加上周围某些亲属、同事对其感情冷淡,缺乏同情或关怀,使患者易产生悲观抑郁的心情。(2)忧虑过度:主要表现为整日思虑重重,无望、无助、无价值感。患者得此疾病,尤其是年轻患者怕影响形象,怕被人另眼相看,担心自己的学业、工作、恋爱、婚姻、前途受影响,对疾病转归期待心理强,担心留下后遗症而忧心忡忡。(3)烦躁易怒:有些患者患类风湿关节炎后,不能接受现实、积极主动地改变生活方式或习惯以适应病情需要,而是怨天尤人,对周围事物和环境厌烦、急躁,遇人遇事易动肝火,总认为别人对自己照顾不周。(4)孤独自卑:有些患者听说本病不能治愈,就对战胜疾病失去信心,不愿配合治疗,常自闭独处,不愿与外界、他人相接处,待关节畸形,活动受限,甚至不能自理时,则常被“残废阴影感”笼罩。(5)过分依赖型:由于长期患病或并发症较重,需卧床休息,需要人照顾,形成过分依赖医护人员、配偶、子女、朋友和同事。另外,患者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与类风湿关节炎病程的长短、病情的轻重、疾病的活动与否、关节病变后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成一定的正相关,且女性患者心理问题明显多于男性患者,且较男性严重。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复发率和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均获随访0.5~2年,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3讨论

3.1 类风湿关节炎疾病因素

由于疾病本身导致患者关节疼痛、担心残疾或已面对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失去进行激烈运动的自由,对其今后工作和生活顾虑重重;并在渴望治疗的同时,却又担心药物不良反应或对药物实际作用信心不强[5]。本病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加重家庭负担,与周围朋友、同事关系的改变,社交娱乐活动的停止,家属时常在患者面前流露出对疾病的过分担心和对患者的冷嘲热讽,均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3.2 环境因素

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的医疗环境对于刚入院的患者有重要意义。通过医院舒适、安静的环境,医护人员整洁的仪表、稳重的举止、高尚的情操、亲切的语言、精良的技术、和蔼的态度可取得患者的好感,消除患者入住医院的陌生感和离开家人的孤独感,使其产生信任,愿意与医护人员交谈,使医护人员能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其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疏导。

3.3 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增强其信心

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初期[6],患者抱有一定的幻想,不切实际地认为疾病很快即能根除,恢复健康。随着病程和治疗的延续,反复发作,患者的期待心理受到挫折,会产生失落感,并对医师的技术和药物的效能产生怀疑,表现为情绪急躁、消沉、食欲减退、失眠,对治疗失去信心,造成紧张和神经过敏。因此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健康教育,包括对疾病的认识、诊断及治疗方案,治疗中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注意事项;举行座谈会,给患者沟通的机会,谈一些成功的经验;每周举行3次音乐治疗。国外医学报道[7],音乐对慢性疾病有治疗作用,可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参与到疾病的治疗过程之中。

3.4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

将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予以关心和照顾,同情、尊重患者,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说话态度和蔼,动作轻柔,认真倾听患者的陈述,给予耐心的解释,彼此间相互信任。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使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保持及时有效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可使医护人员与患者拉近心理距离,增进理解,以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减轻其不良情绪反应,提高治疗医从性。

3.5 调动一切家庭与社会力量,共同支持患者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需长时间的治疗与护理,特别是关节活动功能明显受限和残毁型患者,日常生活的照料及肢体功能锻炼方面需得到家属的协助;应嘱家属亲友经常探视患者,给患者物质支持和精神鼓励,消除其孤独感,增强患者对亲人和社会的眷恋,激发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使其身心舒畅;生活环境要干燥,阳光充足,避免在潮湿、寒冷的环境中坐息,要劳逸结合。另外,要让周围社会人员了解该病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同情患者,避免侮辱性的言语刺激,使其能正常的融入社会,快乐生活。

综上所述,类风湿关节炎不但会使患者不同程度致残,更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注重患者心理的护理,只有排除患者的心理障碍,才能顺利地进行各种治疗,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 ( 10) : 2322.

[2]姜贵云,岳寿伟.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 ( 2) : 152.

[3]李桂兰.饮食对RA的影响[J].人民军医,2010,40( 8) : 167-169.

[4]张乃峰.临床风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杜,2009,6 ( 4) : 118.

[5]邓小玲,王英,谭小波,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9,21( 5) : 54-55.

[6]陈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理护理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 16) : 2295-2296.

风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选取本院94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男性25例,女女性22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48.6±5.7)岁;观察组47例,男性24例,女女性23例,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48.4±5.6)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焦虑状态专项护理,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各个阶段的情绪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必要时对此进行系统的培训。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由于复发频率高而失去信心时,医护人员需要对此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思想开导;最需要注意的是该患者在发病时的情绪,如出现恐惧,情绪极不稳定以及无法进行正常的治疗时,医护人员需要小心的跟其进行沟通,进行耐心细致的宽慰,对其诉说细心聆听,适时的轻声安慰,尽量让其愿意主动接受治疗。在平时也要和患者进行适当的交流,给其做充分的思想工作,尽量安稳其心态,减少对自身疾病的恐惧感,同时也要得到患者家属的信赖,可以使治疗进行的更为顺利。

1.2.2 饮食护理:

得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其身体功能受到的损伤很大,所以需要及时补充营养,但因为身体原因,其选择补充营养的食物应尽量保证营养价值高、维生素含量丰富,但是必须要求其脂肪的含量要低、盐分也不能高,尽量是流质食品,便于消化,同时尽量多食用水果补充所需的水分和维生素。因其消化功能受损,所以其进食的规律因遵守少量多次的原则。

1.2.3 氧气的使用:

患者由于心脏不能正常工作而致使其会出现因病情的轻重而发生不同程度的缺氧现象。其在重症患者身上表现的极为明显,起因心力衰竭程度严重,而极易出现明显缺氧症状,此时必须给其供氧。根据缺氧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当供氧方式、种类以及流量,如缺氧现象严重的患者用间断的高流量的方式进行供氧,至于轻微缺氧患者则用连续低流量的方式供氧。

1.2.4 输液滴速及用药护理:

输液急缓也与患者状况有关,当其表现正常,没有出现任何症状时滴速保持较为正常的水平,当其发生心力衰竭则考虑到心脏的承受能力,需将滴速调低。要及时对患者的个方面具体数值进行测试,如血压、脉搏以及心率,以防其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一旦发现数据异常或者患者病情出现变化,要及时进行治疗,做出准确的判断,给予相应的急救措施。

1.2.5 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极为必要,口腔越卫生则呼吸舒畅,口腔的卫生包括整个口腔内部,只有做到将痰液定时清除才能保证呼吸的通畅。若痰液清除困难则可以使用雾化吸收。

1.3 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的焦虑情况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分,其中低于6分为无焦虑,6~14分为可能焦虑,15~20分为焦虑,21~29分为明显焦虑,高于29分为严重焦虑。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系统进行数据处理,采用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以(±s)记录计量资料并用t进行检验,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前观察组的HAMA评分(18.9±8.7)分与对照组(18.6±8.4)分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HAMA评分(6.1±1.3)分低于对照组(14.8±1.7)分,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中无焦虑32例(68.1%),焦虑3例(6.4%),明显焦虑8例(17.0%),严重焦虑4例(8.5%);对照组患者中无焦虑13例(27.7%),焦虑11例(23.4%),明显焦虑9例(19.1%),严重焦虑14例(29.8%),所以观察组的焦虑改善情况犹豫对照组,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造成风湿性心脏病加重的主要原因分为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社会原因主要包括社会上面临的一些巨大的压力、家庭和谐问题、经济不足等问题,至于自身问题则为自身身体健康程度。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需按照病情轻重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因此,要求护理人员的素质高,即其对自己负责的患者病情、情绪等了解透彻,以及对其病理方面的知识足够了解,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与患者进行随时交流,增加亲切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的焦虑评分和焦虑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采用护理干预可消除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焦虑心理,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焦虑心理的影响。方法 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选取本院94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7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7例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状况。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的焦虑评分和焦虑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给予实施护理干预可改善焦虑情绪,利于疾病的控制,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护理干预,焦虑心理

参考文献

[1]梁华.焦虑状态专项护理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5):96-98.

[2]刁立斌.护理干预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焦虑心理的影响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0):2232-2233.

[3]撒启慧.护理干预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焦虑心理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8):46-47.

风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9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风湿及类风湿病患者83例, 男33例, 女40例, 年龄41~77岁, 平均55.2岁;病程0.5~20年, 平均12.1年。入院均检验风湿免疫四项、RF (+) 、抗“O”阳性。

研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用常规药物治疗, 观察组不用任何药物, 采用护理干预加物理疗法。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关节活动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即非甾体类消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观察组治疗方法为: (1) 心理护理:患者因病情反复发作、顽固的关节疼痛, 反复治疗效果不佳, 常常对治疗失去信心, 产生忧郁、焦虑, 甚至有自杀倾向。护士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疏导, 以缓解、安慰、鼓励等方法做好心理护理。以及让一些治疗效果比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 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重视患者的每一个反应, 如否认、孤独、抑郁、愤怒、恐惧等。用心与患者交流, 帮助患者认识不良心态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长期的压抑和情绪低落会造成体内环境失衡, 引起食欲不振、失眠等症状, 反过来加重病情。鼓励患者自我护理, 与患者一起制定康复的重点目标, 激发患者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 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 争取得到好的治疗效果。对已经发生关节功能残障的患者, 要鼓励发挥健康肢体的作用, 尽量做到生活自理或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 (2) 病情观察:a.了解关节疼痛的部位、性质、关节肿胀和活动受限的程度, 有无畸形、晨僵的程度。b.注意关节外症状, 如出现胸闷、心前区疼痛、腹痛、头痛、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消化道出血等提示病情严重, 应及早给予处理。c.预防关节失用, 为保持关节功能, 防止关节畸形和肌肉萎缩, 护士应指导患者锻炼, 2次/日做体操, 肢体锻炼应遵循由弱到强, 循序渐进的原则, 经常活动关节, 如屈、伸、内旋、外旋等。采用红外线照射纳米波、超声波等, 距离照射部位20~30cm, 2次/日, 30分钟/次, 注意照射时不要烫伤患者。中药熏蒸, 采用炙草乌、炙川乌、杜仲、牛膝、金银花、透骨草、土元、附子、干姜等, 每次熏蒸30分钟, 2次/日。针灸, 按循环取穴的原则, 根据患者病情, 辨证施治, 每次取2~3组穴位, 并艾灸30分钟, 达到舒经通络的目的。采用小针刀, 每次取3~5个阿是穴, 常规消毒后不同部位采用不同型号的小针刀进行松解, 小针刀拔出后用无菌纱布按压针眼, 要用力, 时间要长, 保证患者局部无出血、硬结。

保健指导: (1) 疾病知识教育, 帮助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的性质、病程和治疗方案, 避免感染、寒冷、潮湿、过度劳累等诱因。注意保暖, 冬天避免使用冷水, 出门要有保暖用具。 (2) 休息与体位, 平时注意休息, 防止劳累过度。 (3) 居住的房间应向阳、通风、干燥,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床铺要平整, 被褥应轻暖、干燥, 常常洗晒, 不要在通风口睡卧, 限制受损关节活动, 保持关节处于功能位。 (4) 洗手、洗脸要用温热水, 洗脚时热水应浸至踝关节以上, 时间15分钟左右, 为防止水温降低, 旁边放热水瓶, 随时添加, 以能接受为宜, 促使下肢血液流畅。 (5) 饮食上给于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 含微量元素丰富的食品。如牛奶、豆质品、鸡蛋等。

疗效判定标准: (1) 显效:疼痛明显缓解, 肿胀消失, 关节活动自如。 (2) 有效:疼痛部分缓解, 肿胀减轻, 关节活动有所改善。 (3) 无效:疼痛无减轻, 肿胀无改变, 关节活动无改变。

结果

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18例, 有效19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显效15例, 有效18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76.7%。观察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讨论

风湿及类风湿类患者, 往往病程长, 病情反复发作, 顽固的关节疼痛、畸形, 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疗法只给予非甾体类消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长期用药使患者胃、肝、肾功能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而病情最后越治越重。而我科采用的护理干预及物理治疗方法, 通过舒心明志、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松解粘连、增加患者抵抗力等方法, 不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任何损害。而且本方法疗效确切, 减轻了患者的身心痛苦, 使大部分患者疼痛缓解, 肿胀减轻, 畸形的关节逐渐恢复正常, 患者的活动能力得到改善, 自理能力恢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近年来, 风湿及类风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临床上往往没有较好而系统的治疗方法, 只能应用止痛及激素类药物, 而这类药物治标不治本, 而且有胃肠及肝肾功能损害, 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最后导致关节畸形、挛缩, 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我科采用护理干预及物理治疗方法, 通过调节患者的情绪, 活血化瘀, 舒筋通络等方法, 疗效确切, 无并发症。大部分患者疼痛缓解, 肿胀减轻, 畸形关节逐渐恢复正常, 活动与自理能力恢复。

关键词:风湿,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风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2010年6—12月在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风湿病专科医院、广东医学院深圳风湿病研究所就诊的150例患者,均符合2010年ACR和欧州风湿病防治联合会(EULAR)关于RA诊断分类标准[1],其中女性110例(占74%),男性39例(26%);年龄18~88岁,平均(47.43±10.49)岁;病程1~30 a。

1.2 研究方法

采用心理卫生评定表手册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2]进行调查,由调查员向被调查者解释量表的填写方法,保证每条问题涵义的理解,由其自行填写。SAS采用4级评分,主要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其标准为:“1”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表示有时有;“3”表示大部分时间有;“4”表示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20个条目中有15项是用负性词陈述的,按上述1~4顺序评分。其余5项是用正性词陈述的,按4~1顺序反向计分。SDS量表也包括20个项目,每个项目按出现的频度分4个等级:很少时间、少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很大部分或全部时间有相应的症状,依次粗评为1、2、3、4。20个项目评分之和乘以1.25,取其整数部分既为标准分。按照中国常模[2]SAS标准分为(37.23±12.59),SDS标准分为41.88±10.57。结果判断,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37分,40~50分者为轻度焦虑,50~60分者为中度焦虑,60分以上者为重度焦虑。按中国常模结果SDS的粗分界值为41分。﹥41分者可诊断为抑郁状态,41~50分为轻度抑郁,51~60分为中度抑郁,﹥61分为重度抑郁。低于40分者为正常。类风湿疾病活动评估采用Das 28评分[3]。临床观察指标包括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血沉、C-反应蛋白(CRP)和关节功能。

1.3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检验多元线性回归,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1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RA患者SAS、SDS评分与中国常模比较

RA患者SAS总评分为42.00±6.78,国内SAS常模为37.23±12.5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7、P<0.05)。SDS总评分为40.50±9.24,国内SDS常模为41.88±10.5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P>0.05)。见表1。

注:RA—类风湿性关节炎;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

2.2 RA患者SDS单项评分与中国常模比较

尽管RA患者SDS总分为40.50±9.24,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P>0.05)。但是从表2可以发现,RA患者SDS单项分与常模比较,绝望、性兴趣减退、生活空虚感、易困感均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注:RA—类风湿性关节炎;SDS—抑郁自评量表。

2.3 RA患者影响抑郁的多因素分析

150例患者中有12例有抑郁,发生率为8%;其中8例(5%)为轻度抑郁,3例(2%)为中度抑郁,仅1例(1%)为重度抑郁。以轻中度为主,影响抑郁的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宗教信仰、是否有医疗保障对RA患者抑郁的发生率没有影响(P﹥0.01),而疾病的活动程度、病程和是否从业与抑郁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3。

3 讨论

研究发现[3,4],在RA发展过程中,RA病人中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本文研究发现RA抑郁发生率为8%,与10余年前研究比较,国外曾报道的是21~34%[5],国内报道的发生率为21.25%[6],分析原因可能是近10年来较为特异和敏感的血清学检查,如抗环瓜氨酸的抗体、抗角蛋白抗体以及核磁共振等检查手段的应用,使RA患者得益于早期诊断,而且甲氨喋呤等改善病情药物的早期联合应用,以及近5年国内抗-TNFα拮抗剂等生物制剂的临床应用,使病人关节疼痛、肿胀、疲乏等临床症状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可能与RA患者抑郁发生率降低有关。尽管本文研究RA患者SDS与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RA患者SDS单项分与常模组比较,绝望、性兴趣减退、生活空虚感、易困感仍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我们今后有针对性地在心理健康指导和心理干预治疗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RA患者的SAS总评分明显高于常模,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RA患者存在焦虑,那么我们在今后的药物和心理治疗方面应加于重视。RA患者SDS多元线形模型分析显示抑郁发生与疾病活动、病程、是否从业相关。因此,应该高度重视疾病在活动期,迅速有效控制症状,尽早尽快达到DAS缓解指标。对病程长、反复发作的患者,应积极给予心理干预和有效药物治疗,并鼓励病人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积极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及社会公益活动,保持积极心态,不脱离社会,勇敢面对疾病。因此,对RA患者我们不仅需要继续有效药物控制疾病,还需要给予积极的心理干预,以防止焦虑和抑郁对患者造成的身心损害。

摘要:目的 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15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调查方式为自填式。结果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焦虑自评分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抑郁自评分略高于国内常模,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P>0.05)。SDS两组单项比较,其中绝望感、性兴趣减退、生活空虚感和易倦感与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抑郁的发生与疾病活动程度、病程及是否从业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存在一定焦虑、抑郁症状,在诊治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心理状况,焦虑,抑郁

参考文献

[1]Aletaha D,Neogi T,Silman A,et al.The 2010 American College ofRheumatology/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 ClassificationCriteria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J].Arthritis Rheum.2010:Manu-script ID:ar-10-0085.R1.

[2]刘湘源.表格式临床医学系列丛书1:风湿病分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11-215.

[3]Raza K,Filer A.Pred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A in patients with earlyundifferentiated arthritis[J].Best pract Research.2009,23:25-36.

[4]Finan PH,Okun MA,Kruszewski D,et al.Interplay of concur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terpersonal events in the prediction of daily negativeaffect and fatigue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J].Health Psychol,2010,29:429-437.

[5]Dickens C,Jackson J,Tomenson B,et al.Association of depressionand rheumatoid arthritis[J].Psychosomatics.2003,44:209-215.

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11

【关键词】老年人 慢性病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04-01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老年慢性病患者负性心理特点

1.1习惯及焦躁心理 老年人在家时有家人照顾,旧病复发住院后家属上班不便照顾,可产生诸多不习惯,为生活不能自理,不能照顾家人而焦虑不安,久住院又不愿出院,怕出院后病情恶化。由于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许多老年人常出现力不从心,又偏“不服老”而产生焦躁情绪。对疾病恢复寄予厚望, 一旦未达到期望值, 便会产生焦躁心理, 进入恶性循环。

1.2忧虑及猜疑心理 患者每天愁眉不展,寡言少语,唉声叹氣,对周围事情非常敏感,认为自己病情严重,敏感多疑,怀疑猜测医生、护士及家人隐瞒自己病情。

1.3绝望及抗拒心理 病情加重,特殊检查、护理及周围环境刺激,患者心理承受力低,出现不安、恐惧及惊慌,日常生活难以自理依附性大以致不愿与人交流,对病情不在乎,不相信医生诊断,不遵医嘱,尤其在病情初步好转后放弃或延误治疗。

2、引起负性心理常见因素

2.1 消极健康自我评价及负性生活事件 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消极评价,常对疾病过分担忧,更感老而无用,易消极对待生活,发生抑郁情绪。生活中突发意外、不幸事件较多,而家庭及亲友关心照顾较少的老年人抑郁情绪较重。

2.2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反应迟缓,行动不便,功能衰退,加上躯体遭受病痛折磨变得不能自制或性情偏执、任性。

2.3 经济负担重 由于患有慢性病,常反复发作,需多次住院及常年服药治疗,对于经济条件不宽裕的老年人来说,住院费用便构成了一定的经济压力,影响患者情绪和心理健康。

3、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全面收集资料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生活自理能力、对疾病了解程度、情绪反应、经济条件等评估心理状况,针对其心理特点,提出存在的心理护理问题,制订系统有效的干预措施。

3.1 提供舒适安静环境及建立良好社会支持系统

新入院患者因环境陌生不了解病情而多疑、紧张和恐惧;老年患者多伴睡眠障碍,热情接待患者,提供舒适安静住院环境,利于休息及病情缓解。病友间交流及医护人员适度诱导帮助可减轻心理压力。在不影响治疗前提下,鼓励家属支持、照顾,使患者感到生活温暖。

3.2 善用美好语言,巧妙使用非语言沟通技巧

伤害性语言可给人以恶性刺激,可诱发或加重病情,导致严重医源性疾病。美好语言使人心情愉快,亲切温暖,益于患者身心健康。交流时注意语速、音量适宜,必要时声音应略放大或多次重复,态度和蔼。避免直呼其名,不可用床号代替,在与患者交谈中注意尊重患者人格,不伤害患者自尊心,对于隐私要注意语言保密性,注意不生搬医学术语,通俗易懂。用目光接触来判断对方心理状态;细心观察患者面部表情,缩短交往距离及适当身体接触,更有利于情感沟通。

3.3 尽可能考虑患者经济承受能力 选择适宜诊治方案,加强联系如电话随访、健康指导等减少患者再次入院次数,减少因经济负担过重而产生不良情绪反应,影响患者康复及生活质量。

3.4 加强老年患者主观康复能动性 教会老年人保持良好身心状态,帮助患者发现优点、长处发挥余热,使其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从老人身心社会文化需要出发,考虑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让老人及家属共同参与护理活动,而不是被动接受护理。从而避免心理上产生“无用”的压力,使老人回归社会后仍能获得连续的自我护理及家人护理, 有助于老年人生理、心理及社会健康,当其无法独立完成时,适时给予全补偿、部分补偿的护理服务。

通过了解及掌握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特征,患者心理上不良情绪在医护人员耐心开导下得到了释放,尊重老年人,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使其在整个治疗期间保持最佳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疾病恢复。[2]

参考文献

[1]刘孟昌,刘国树,张明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中国临床康复.2005:9:87

风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37例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17~52岁,平均年龄(34±6)岁;类风湿关节炎9例,皮肌炎11例,系统性红斑疮10例,痛风患者7例。患者伤口面积大小不等,面积最大260 cm2,最小8 cm2。

1.2 护理方法

1.2.1 皮肤溃疡整体评估

患者出现皮肤溃疡时要对其进行整体评估,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确定伤口方位,包括影响伤口愈合的各种因素,如营养状况、年龄、用药情况,并针对皮肤溃疡做好护理计划。

1.2.2 伤口护理

1.2.2. 1 清除刺激源

当患者出现皮肤溃疡时,必然会在伤口处留下一些坏死组织,这些坏死组织不利于患者伤口愈合。在进行处理时,首先要清理已经坏死的组织,用含水较多的敷料给伤口补水,如水凝胶敷料。在每次更换敷料时,要时刻注意防止伤口感染,护理人员要戴一次性手套,将患者伤口表面已经坏死的组织或残留物质清除干净,避免在伤口留下残余物质,影响伤口的愈合。

1.2.2. 2 预防和控制感染

为患者清洗伤口,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坏死组织,然后将干净的敷料敷在伤口,防止伤口恶化,护理人员的所有护理操作都要求无菌。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补充营养,改善低蛋白血症症状,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伤口变化情况进行观察,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1.2.2. 3 控制流出的液体和气体

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皮肤溃疡大小各有差异,坏死症状也会有所不同,一些患者的坏死组织会有大量渗液,护理人员需要对渗液情况进行控制,特别是处理伤口的时候,需要使用能够吸收渗液的敷料,将藻酸盐轻敷在伤口表面,可以防止渗液对伤口的愈合产生不良影响。

1.2.2. 4 保护伤口及其周围组织处理伤口的时候,护理人员需要清除坏死组织,保护好附近的健康组织,使用减压垫缓解伤口附近的压力。为了促进伤口的愈合,防止患者感染,需要调整患者的体位,让伤口愈合有良好的基础条件。

1.2.3心理护理对于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其心理状态不佳,焦虑和紧张会使伤口持续恶化,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和患者进行沟通,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引用成功的治愈病例让患者安心,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

1.2.4 舒适护理

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皮肤有溃疡症状时,可以使用舒适护理,处理患者的伤口缓解其疼痛,让患者心理顾虑得到消除。护理人员要让患者在适合疗养的环境下恢复,保持病室内干净,为患者更换被褥,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饮食上让患者多食水果、蔬菜。

2 结果

37例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皮肤溃疡,除2例因病情恶化自动出院外,其余35例患者伤口均愈合。

3 讨论

风湿免疫性疾病在临床中是多种疾病的统称,包含了风湿骨病、风湿代谢等,不同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式均有所不同,效果也有所差异,所以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保障治疗效果[2]。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皮肤会出现溃疡破损,导致患者的伤口长期不愈合,增加了感染的几率,所以伤口处理是治疗过程中非常关键的步骤。

皮肤溃疡在中医外科中的发生率高,患者的溃疡部位长时间不能够自行愈合,皮肤组织缺损,液化感染情况严重,溃疡面积大,伤口愈合缓慢,患者的身体承受较大的痛苦,心理承受较大的压力,经济负担沉重,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3]。对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应该要评估患者的伤口溃疡情况,对伤口愈合的因素进行考虑,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护理的过程中,为患者提供相应护理措施,让患者的伤口尽快愈合[4]。在此次研究中,37例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皮肤溃疡,除2例因病情恶化自动出院外,其余35例患者伤口均愈合。

总之,为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的伤口提供积极有效的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整体护理效果,让患者获得良好的恢复基础,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忠云,郭桂兰,黄昭影,等.化疗中去甲长春花碱所致皮肤溃疡的护理.吉林医学,2001,10(2):101-102.

[2]Drs AndréCELERIER,Bruno ANASTASIE.激光治疗下肢皮肤溃疡的三种方式.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05,8(1):108-109.

[3]李文玲,梅克文.糖尿病患者下肢皮肤溃疡的治疗及护理.江苏医药,2001,10(12):105-106.

上一篇:基础工艺下一篇:英语精读课堂提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