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心理护理(共12篇)
血液透析患者心理护理 篇1
血液透析疗法广泛应用于治疗肾功能衰竭及尿毒症, 自上世纪60年代在我国开展以来, 越来越多的肾病患者生命得以延续, 透析技术的不断进步, 提高了透析患者的存活率。
1 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特征的引发因素
1.1 疾病因素
由于其肾功能多为不可逆性损害, 患者一旦了解到除肾移植外, 透析是维持生命的最后治疗方法, 而它只能代替正常肾脏的部分排泄功能, 不能代替正常肾脏的内分泌和新陈代谢功能, 往往产生绝望、恐惧的心理。长期透析患者多存在身体水肿、萎缩, 皮肤苍白干燥、脱屑多痒、色素沉着, 头发脱落等外在形象改变, 大部分患者还伴有性功能减弱、性欲减退的改变, 因而容易产生自尊受损、羞耻感、抑郁等心理变化。
1.2 经济社会因素
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医疗费用昂贵, 成为血透患者的沉重负担, 一旦无法支付治疗费用随时面临生命危险。良好的社会、家庭支持, 对血透患者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保护作用。
1.3 治疗因素
血液透析治疗中的反复动静脉穿刺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各种急性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的出现常导致患者紧张和丧失信心。
2 心理护理相关对策
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患者, 有些意志比较坚强的人一旦患病后, 心理平衡也会被打破, 尤其是长期受病痛折磨、对疾病缺乏信心, 以及受社会、家庭及经济条件的影响, 患者要承受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痛苦。心理反应以抑郁和焦虑最为常见。根据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其产生的原因, 护理人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心理护理。
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首先要加强自身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建设, 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道德修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服务患者, 使其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其次, 要加强服务观念, 理解、尊重患者, 与其建立平等、信任的人际关系。既要多关心、多体贴患者, 又要维持患者的独立人格。另外, 掌握沟通的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 工作中要注意言行得体, 把握好分寸, 多给予鼓励和肯定, 对其做得不够甚至拒绝配合的方面, 比如未能很好地控制体重、拒绝药物治疗等, 避免使用责怪批评的语气, 应善意地劝导, 使患者自觉领会其中的利害关系, 积极配合治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主动征求患者对治疗的看法, 交流双方的意图和需求, 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 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程度, 采取不同方式耐心细致地劝解开导, 帮助患者面对现实, 树立信心。
2.2 不断提高透析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操作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透析质量、舒适状态、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努力提高穿刺成功率, 准确设置透析机各项指标, 按照不同患者的特点进行个体化透析, 是提高患者自理能力, 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 而自理能力的高低又是影响家属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以患者为中心, 肩负起促进、维持人类健康的职责, 提高自身服务意识。
2.3 做好健康教育
由于血透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以及血液透析相关知识的缺乏, 常造成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 因此做好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对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显得尤为重要。帮助早期透析患者尽快适应角色转换, 对刚开始透析的患者, 护士应尽快帮助患者熟悉环境及工作人员, 介绍有关知识, 使患者对透析反应有心理准备, 并掌握自我护理措施, 另外让效果较好的老病友介绍经验对顺利控制心理应激有很大作用。同时鼓励患者参加适量的运动, 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可减轻或消除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 松弛紧张的身心, 增强应激能力, 保持健康的心态, 延长患者的生命, 提高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开始接受透析治疗时, 由于不了解肾功能损害的不可逆性和血液透析的长期性, 常表现出盲目乐观, 常常被一些不负责任的广告宣传误导, 以为能去根, 到处求医找偏方不规律透析, 不仅在经济上带来损失, 而且延误治疗甚至影响生命。此时护理人员应通过宣传教育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和科学的治疗方法, 不要去做有害无益的尝试。一旦患者认识到只能通过肾移植或依靠血透来维持生命, 常表现出焦虑、抑郁的心理, 此时护理人员应详细讲解血液透析的原理、方法、作用及新的技术进展, 让其明白如果做到充分透析, 能达到很高的生活质量, 并鼓励患者回归社会, 体现自我价值, 增强自信心, 保持健康的心态。同时应告诉患者治疗中的各种注意事项, 如饮食的宜忌、体重的控制、内瘘的保护、药物辅助作用的重要性, 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 并告知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并发症, 使其做到心中有数, 从而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2.4 减少社会经济家庭影响因素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经济比较困难的患者一方面求生欲望强烈, 另一方面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要求延长透析间期、减少透析频率, 一旦透析频率减少, 病情加重, 各种并发症随之出现, 常表现出绝望的心理, 甚至会出现自杀的念头, 此类患者的心理护理是血透护理中的一大难点。针对这类患者, 护理人员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 以极度的耐心面对患者, 告诉患者由于病情加重、并发症所花费的治疗费用往往高出正规透析的费用, 良好的饮食控制能够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继而减少治疗费用。在护理工作中设法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以减轻由此造成的心理压力。实现高质量的透析, 严格按常规操作, 提高血液透析质量, 减少透析中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并帮助患者稳定情绪, 主动配合治疗, 从而减少反复住院治疗带来的更大的经济负担。应仔细观察患者的一举一动, 对其异常行为加以重视, 严防自杀现象的发生。同时, 做好患者单位的工作, 给予患者更大的社会支持, 当医生允许上班后, 单位能够帮助和鼓励患者回到工作岗位, 为社会创造价值并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护士应详细了解患者的家庭情况, 多与家属沟通, 使家属对治疗方案、生活护理中的有关注意事项详细了解并积极配合, 同时告知家庭支持的重要性, 一方面通过家属了解患者未透析时的情况, 另一方面将治疗期间掌握的患者病情、心理变化反馈给家属。对于部分自律能力较差、不能很好控制水分和钠盐摄入的患者, 应让家属发挥监督、协助的作用, 从而多方面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帮助病友间建立联系, 通过相互交流、沟通, 缓解不良情绪, 提高生活质量。
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慢性肾衰竭的有效替代疗法之一。对于慢性肾衰竭需长期透析的患者, 由于受疾病本身、透析并发症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 患者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其后果不仅导致免疫力下降、影响生活质量, 更为严重的是引发透析并发症, 从而增加治疗风险, 因此做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血液透析患者心理护理 篇2
1.动静脉瘘管自我维护:
每天用手触摸瘘管伤口处,是否有震颤,若震颤减弱,提示有可能会发生内瘘堵塞。
2.避免患肢压迫、提重物、测量血压及抽血等,以防止血液循环不良造成栓塞。透析结束后,当日伤口应保持干燥,止血贴保护24小时避免感染发生。
3.血压、体重的测量及控制: 每天按时测量血压及体重,并记录注意其变化,透析间期体重应不超过干体重的3-5%。
4.自我观察有无内外出血情形:
透析当中曾给予抗凝剂,透析结束后,仍有少部份存留在体内,此时要保持皮肤完整,避免割伤、撞伤等,随时注意伤口有无出血不止、血便、血尿、头晕等现象并告知医护人员。
5.按时服药:
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及不按时服药。
6.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勿吸烟,生活环境周围保持整洁,以减少感染之机会;洗澡时,不可用太热的水;建议使用含润肤成分的沐浴液。
7.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由于病人活动不够,水份摄取少,以及服用药物等因素易引起便秘,此时可适量摄取高纤维的蔬菜水果,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必要时可给予软化大便之药物减轻便秘症状。
8.适度的运动:
经过一段长时间透析治疗后,易产生新陈代谢骨病与异位钙化,卧床不动会导致钙质流失,我们的骨骼会因为运动量越多而越强壮,可视身体状况,参与适当活动。
9.预防意外:
透析治疗后常出现头晕、血压下降、抽筋等不适症状,由于病人本身钙磷代谢障碍,以及透析当中使用抗凝剂,所以为了防止意外跌倒所造成的伤害,在病人透析当日家属能够接送照顾,防止意外发生。
10.营养的均衡:
(1)足够的热量:人体代谢需要基本热量,热量摄取不足将体内的蛋白质如肌肉蛋白、内脏蛋白等消耗,使尿毒升高,且身体会日渐消瘦,抵抗力差,以成人而言,建议乘以理想体重35-45卡/公斤/日。
(2)适当的蛋白质:每日所摄取食物蛋白中至少有1/2-2/3来自高生物价值的动物性蛋白质,如鸡、鸭、鱼、肉、蛋及奶类。(3)高钠、钾、磷食物的限制。
(4)水份配合:避免水分过多,可口含冰块解除口渴现象。(5)维他命和矿物质的补充:利用钙片和多种维他命给予适当补充。11.不迷信偏方,勿乱服药物包括草药。12.规律透析。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3
随着近年来医疗水平的提高,血液透析治疗已不再陌生。每年因各种病因最终导致患者进入尿毒症期需要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来维持生命的患者正以惊人的速度提升。而这些特殊的群体每日除了疾病本身的痛苦折磨外还要面临各种社会,经济,生活的重压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及治疗效果。因此做好他们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成为治疗成功并帮助回归社会的必备条件。现将血透患者心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11年5月~2012年3月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例,年龄23~82岁;平均每人每周透析2~3次,每次透析3~5小时。其中分属肾脏本身病变16例,糖尿病性肾病6例,高血压致肾衰4例,肿瘤后期致多脏器衰竭3例,痛风1例。通过规律有效的血液透析及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30例患者均回归家庭回归社会。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生存质量和存活率。
心理护理
首先護士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否则就无法介入患者内心世界无法了解患者心理动态。这就要求护士在整个透析治疗过程中主动,热情,关心,体贴患者。各种穿刺1次成功,上下机治疗操作熟练能及时有效的发现并处理各种透析并发症,如低血压,失衡综合征,发热,出血,凝血等使患者放心安心治疗相信治疗。
鼓励患者倾诉帮助患者客观正确看待自己的病情,告诉患者只要通过正规治疗,按时服药,规律透析是完全可以正常生活,回归社会的。唤起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每次安排乐观开朗心态积极的患者与消极悲观患者同室做透析治疗以起到影响并同化消极患者的情绪。
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有不同的思想包袱。如老年患者患病后觉得自己活着拖累了家人,我们会这样劝导患者,小时候是你养育了他们,长大了赡养老人是他们的义务。不是还有一句俗话说的好吗:老人是金口,越吃越有。这样既逗乐了患者也开心了自己;对年轻患者会告诉他:你是祖国的未来,父母的希望只有你的健康存在家人才会幸福美满,才不会有缺憾。这样患者就会认为自己的存在还有意义。而对于那一群中年患者就更应该给予鼓励安慰,因为他(她)们上有老,下有小更应该坚强勇敢的活下去,要与自己的另一半努力撑起一片蓝天,要给孩子做好榜样,不能逃避责任。这样患者心中就有了目标,有了支持,有了希望有了积极配合治疗的信心。
鼓励家属多理解,多支持,多监督。尤其是经济支持。应积极争取家属配合,告诫患者家属,其言行及情绪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患者心理及治疗,劝其家属在患者面前要保持良好的心境,经常安慰鼓励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鼓励患者生活自理,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使他们感到自己不是处处需要别人照顾的患者,仍是对社会家庭有用的人,对于完全自费的患者,应尽量减少其支出,在尽可能范围内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因为患者除了透析大部分时间是和家人在一起度过的,如果得不到家人的理解支持就算自己治疗再有信心也不会快乐的。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需要终身治疗,患者难免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因此对患者的心理指导应贯穿就医的全过程,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性化的心理沟通和情感支持使患者对生活态度有明显改善,同时提高了血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4
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替代疗法之一。目前,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 受疾病本身及透析合并症的影响, 患者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其后果不仅导致免疫力下降, 而且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对这些问题, 我院经过分析对46例血液透析的患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使患者及家属了解病情及治疗的必要性, 更好的配合治疗。经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46例, 其中初次透析7例, 4次以上39例;男22例, 女24例;年龄17~80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主要表现焦虑、抑郁、恐惧、紧张等。
2 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2.1 常见心理问题
患者接受透析治疗前多经历了痛苦的心理历程, 从患病之初对疾病的恐惧、焦虑和经历时间不等的中西医治疗至病情逐渐加重, 可以说经历了各种磨难才走到这一步, 所以心里往往难以接受, 加之对血液透析知识缺乏了解, 对血透室环境、医疗设备陌生, 特别是造瘘前动静脉穿刺产生的痛苦, 对血液引出体外极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患者表现为易怒不配合, 严重者还会出现狂躁等心理反应。少数患者有敌对情绪及不配合行为。
2.2 产生的原因
2.2.1 患者由于不能很快的适应社会角色的改变而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心理情绪。患者因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性格差异、对疾病知识的缺乏, 不了解疾病的性质和预后而产生的期待性的焦虑, 甚至恐惧, 情绪低落不愿与人沟通。
2.2.2 患者因为生病而苦恼, 同时为日后的开支及病后的家庭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等问题而担忧, 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 由于血透的不间断性给患者带来经济上的负担和巨大的心理压力, 从而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
2.2.3 患者对血液透析不适应。由于血液透析引起饮食习惯上的改变如:饮食禁忌、体重控制标准、饮水量等对血透中产生的不良反应不耐受, 治疗的长期和复杂性给透析患者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这些心理障碍又加重疾病复发, 影响透析效果, 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对于透析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护士应找出心理健康的动态因素, 消除和减少不利于血透的负性心理, 通过应用心理护理技术对血透患者进行身心护理, 使患者保持最有利于治疗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选择针对性的护理方法, 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 从而有效地提高血透患者长期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2.2.4 做好家属及社会支持工作。由于长期血透治疗缺少了与外界接触, 失去了对家庭责任感和义务, 从而产生孤独忧郁情绪, 有被社会抛弃感, 自暴自弃, 自私心理突出, 这时需家人与社会关爱、理解、支持。告知家属支持的重要性, 鼓励其回归社会的勇气, 从而增加自信心, 保持良好的心态。
3 护理
3.1 加强知识宣教
造成血透患者各种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是相关知识缺乏, 即使长期血透患者在认识上也有误区。因此, 相关知识宣教尤为重要。对首次接受透析者首先告知透析过程、方法及作用, 透析可能出现的不适, 同时给予适当的心理安慰, 使患者尽快从紧张、焦虑中解脱出来, 对长期透析患者告知他们血透原理及必要性, 以及如何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透析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2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长期透析患者大多失去工作, 生活需要他人的帮助, 因此病情加重是他们变得敏感多疑, 没有人情, 总觉得别人把他们当废人。因此护士要真诚理解、尊重他们与其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 了解患者的需要, 关心患者的饮食和睡眠, 通过加强对患者的饮食和血管通路护理的指导工作做好健康教育, 使患者增加对尿毒症及血液透析的认识, 减少不良情绪反应。
3.3 减轻紧张焦虑情绪
医护人员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熟练各种技能, 了解机器的性能和简单的故障排除, 针对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适, 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 用最快的速度使患者得到缓解, 从而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心理护理的质量高低决定着对患者护理质量的高低, 在针对血透治疗患者这一特殊人群进行心理护理的过程中, 始终把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放在首位, 鼓励他们面对现实, 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也要求护士, 除了有熟练的专业技术外, 更应掌握心理知识及护理方法, 才能为患者进行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建文.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心理分析及护理 (J) .护理研究:下半月, 2004, 18 (2) :311-312.
血液透析患者心理护理 篇5
根据我国透析临床资料分析,老年透析患者约占总透析人数的40%〔1〕。
年龄老化仍是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2〕。
因此,如何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合并症,提高生存率是值得医务工作者研究和重视的课题。
本文对我院自12月-12月透析龄(年)超过5年,现仍靠透析维持生命37例老年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总结,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男19例,女18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68岁。
其中慢性肾炎26例,高血压肾病4例,痛风性肾病3例,糖尿病肾病2例,梗阻性肾病1例,多囊肾1例。
1.2 血液透析方法 患者全部选用碳酸氢盐透析,每周3次,每次4小时,透析膜为醋酸纤维膜及合成膜,透析膜面积1.5至1.8m2,血流速度200-250ml/分,血管通路:1例颈内静脉插管,其余均使用动静脉内瘘穿刺。
2 结果
37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老年患者血液透析存活5-10年21例,≥10年16例,其中≥15年4例,最长一例达22年零9个月。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抑郁被认为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心理疾病,研究发现血液透析患者中-重度抑郁占63.4%〔3〕。
国内资料显示〔4〕,老年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焦虑自评量表总分,明显高于中青年组,血液透析患者情感障碍严重者可影响康复及预后,更加严重的是可造成血液透析治疗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多。
由于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较为偏激、固执,加上长期的病痛折磨,工作能力的丧失,昂贵的医疗费用,更加容易产生忧郁、悲观、沮丧心理。
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家庭、社会等方面的状况,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层次、社会地位、健康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
鼓励患者家属、亲朋好友主动关心体谅患者的痛苦,给予精神上的支持。
并鼓励患者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运动和娱乐活动。
3.2 营养管理 营养不良是影响老年透析患者存活及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
改善措施:(1)充分透析,减少胃肠道水肿及一些中分子物质对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抑制作用。
(2)控制感染,减少体内分解代谢。
(3)减少透析中血液的丢失,设置个体化肝素用量,避免透析器内凝血;瘘管采用多点轮换使用,减少渗血;据研究〔1〕,每次透析末,透析器内有5-10ml血液残留,这会导致每次透析额外丢失蛋白质0.6-1.4g。
因此,透析结束回血时尽量将各侧管的血液回收,减少失血。
(4)鼓励患者多食鲜奶、鱼类、瘦肉、鸡蛋等,保证摄入优质蛋白1.2gkg-1d-1。
必要时输注白蛋白、血浆、氨基酸等。
补充铁剂,正确使用促红素,纠正贫血。
3.3 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保护好动静脉内瘘是保证充分透析的关键。
由于老年人存在皮肤弹性差,皮下脂肪肌肉层薄,血管硬化,管壁弹性小,透析过程中容易发生穿刺针松动、渗血,透析结束后不易止血等特点。
因此,在瘘管穿刺时采用“绳梯法”,有利于血管壁及皮肤的修复。
透析中加强穿刺针的位置固定,防止松动、移位,透析结束后用大棉球或方纱压迫止血,力度适中,位置准确,胶布固定后,外加弹力绷带。
解除绷带及胶布的时间则因人而定。
尽早向患者及家属传授有关瘘管的保养知识,尽可能延长瘘管的寿命。
3.4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4.1 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 老年透析患者每增加10岁,其心血管死亡危险性增加1.2-2.1倍[5],其中心衰的发生主要与高血压、左室肥厚、贫血、动脉硬化、器质性心脏病、体外循环负担过重等因素有关。
而心律失常及心绞痛的发生则主要与透析过程中超滤脱水过多过快,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冠状动脉硬化、心肌供血不足等因素有关。
因此,透析中要特别注意防治心血管并发症:(1)准确评估干体重。
(2)限制水、钠的摄入,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加不超过1kg/d或干体重的5%。
(3)预防透析中的低血压,使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膜,减少体内补体的激活。
对于年龄较大,病情较严重者在开始透析时给予血浆、白蛋白等胶体溶液作预充,缓慢引血,逐渐增加血流量。
对于透析中脱水耐受性差,易发生低血压的群体可调整透析方式。
即在开始透析时调低透析液温度至35.5℃,调高透析液纳浓度至150mmol/L,透析结束前半小时纳浓度降至135 mmol/L,防止透析结束后口渴。
有条件者可选择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等方式。
(4)控制高血压,在透析期间发生高血压的患者,可给予心痛定10mg舌下含服,如果脱水达到干体重后血压仍偏高,应遵医嘱使用降压药。
(5)防止心衰,透析过程中输注液体速度不能过快,透析结束时回血流速小于100ml/min,以减轻心脏负荷。
加强透析;预防感染;纠正贫血,亦有助防止心衰。
血液透析患者心理护理 篇6
【关键词】血液透析;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406-01
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慢性肾衰竭的有效替代疗法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开展以来,越来越多的肾病患者生命得以延续,血透人群亦呈逐年递增之势,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受疾病本身及透析合并症的影响,患者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如焦虑、忧郁、沮丧甚至绝望,不良的情绪可引发免疫力的下降,不仅不利于配合治疗还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经过分析研究,对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自2010年5月~2014年1月,我院收住80例尿毒症患者(血透19963人次),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40岁以下22例,占27.5%;40~60岁44例,占17.5%;60岁以上14例,占55%。
2 方法 首先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年龄、职业、个性、家庭环境进行调查,确认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如下:(1)对健康状况不良及能否康复的恐惧;(2)对治疗环境的陌生;(3)对动静脉穿刺的惧怕;(4)对治疗经费短缺的担心;(5)血透并发症的折磨;(6)对其他患者病情恶化或死亡的悲观。
3 心理护理的实施
(1)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对初次透析的患者应有专职人员热情接待并带领患者熟悉血透室环境(如换鞋区、更衣间、卫生间等的位置);进而加强宣教,透析之前首先帮助患者了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及治疗过程,让患者对透析治疗有一定的了解。以热情的态度,温和的语言,认真做好解释工作,避免说教式、强迫式的简单应答。积极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启发患者如实倾诉心理问题。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和性格,采用指导性及协商性护理方法,了解患者对护士和护理的看法,以获得患者的充分理解、信任和配合。
(2)熟练的穿刺技术消除病人的恐惧感 因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技术状况对消除恐惧透析心理起主导作用。穿刺前,向病人讲清配合方法,嘱其深呼吸进行心理调整或通过与患者交谈,干扰其紧张心理,分散其注意力;穿刺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動作轻柔,争取“一针见血”,护士应练就过硬的操作技术,穿刺时沉着稳健,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以增加病人的信任感,消除恐惧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3)加强巡视和沟通,增加病人的安全感 透析治疗过程中,病人可能出现低血压、高血压、头痛、恶心、肌肉痉挛等并发症,也可能出现穿刺点渗血、空气栓塞、透析器凝血等异常情况。加强对病人的巡视,以及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可增加病人的安全感。同时根据患者的人格特征,情绪类型,对不同病人心理反应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充分利用文字语言的暗示作用,宣扬积极的人生,促使病人消极心理状态向积极的方向转化,并给予自护指导,使护理工作更加完善。
(4)尿毒症晚期,患者容易因医药费短缺而产生情绪低落、抑郁、焦虑、恐惧、悲观绝望的心理,此时护理人员应详细讲解血液透析的原理、方法、作用及新的技术进展,让其明白如果做到充分透析,不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能达到很高的生活质量,并鼓励患者回归社会,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增加经济收入,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同时充实自己,体现自我价值,增加自信心,保持健康的心态,并帮助患者建立社会家庭支持系统,协助解决经费问题等。
(5)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家庭成员是透析患者的精神支柱,对患者的心理影响不容忽视,因此让家庭成员积极的了解血液透析的相关知识,正确看待和对疾病非常必要。医护人员力求患者掌握的有关事项,家庭成员也应该尽力掌握,要使患者明白透析是对肾功能衰竭的间歇性治疗,饮食和液体量的控制才是持续治疗的道理。要使患者懂得治疗过程中的逆反和侥幸心理都是十分危险的。
4 体会
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探讨 篇7
血液透析 (hemadialysis, HD, 简称血透) , 是当肾脏不能发挥其正常功能时, 用以除去体内代谢废物和不纯物的装置[1]。据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净化管理中心统计, 2007年底, 27个省和地区透析患者患病率51.7/百万人口, 2008年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患病率增加到79.1/百万人口[2]。而血透作为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 延长了患者生命。近年来, 我国血透患者心理障碍总患病率达85.11%, 其中以抑郁和焦虑最常见[3]。因此, 释惑其心理障碍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研究日益重要, 现就本科收治HD患者的心理护理作一探讨。
1 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在血透过程中最主要的心理障碍
1.1 焦虑心理
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刚接受血透时, 由于对血透的技术原理、治疗作用等信息不甚了解, 被动接受治理, 害怕失去正常的生活能力。在接受治疗过程中, 患者了解到血透只是身体生理机能的替代, 肾功能无法恢复, 产生了生活没有希望, 拒绝与人交往, 对生活和自己的未来感到消极失望。血透时间长了后, 逐渐过渡到心境低落, 做事缺乏动力, 没有兴趣也感受不到其中的乐趣, 缺乏自信, 此外, 患者在住院接受治疗过程中, 医院环境的刺激、医护人员的不良语言、室友病逝等更易使患者产生恐惧和焦虑。因此, 过渡的焦虑, 极易导致情绪低落、心理不平衡, 妨碍疾病的治疗。
1.2 抑郁心理
抑郁障碍是人类最多见的心理疾患, 抑郁引起的绝望、无助等痛苦体验是绝无仅有的, 由于对治疗的绝望、职业影响、经济困难等诸多原因, 多数血透患者表现为悲观、伤感、沮丧、绝望和失助感, 把生活看得灰暗, 认为自己的未来没有过去充实, 失去未来的希望, 产生自暴自弃, 消极接受治疗, 严重者可出现自杀行为。
1.3 孤独与怪僻心理
血透患者由于受到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的长期折磨, 扭曲了原来的心理。他们患病后, 由于病痛的折磨, 丧失了部分劳动、生活能力、家庭经济收入、个人生活质量下降。认为连累了家人, 想得到家人和朋友的帮助又不敢与他们走得太近, 自我孤立, 这种心理变化长期持续存在会导致行为上的怪癖。在医院, 常常责怪医护人员没有精心治疗, 指责医护人员语言尖刻、治疗没有同等对待;在家庭关系中, 埋怨家人没有尽心照顾, 提出的要求超过家庭承受能力。患者无论在医院、家庭, 平时很容易处理的日常小事, 也会让他们情绪激动, 大发雷霆, 任性挑剔, 伤害他人感情。
1.4 依赖心理
血透患者大都存在一种依赖的心理状态, 对自己的日常行为、生活自理能力失去信心, 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也不愿去做, 等待别人服侍, 行为变得被动顺从, 感情脆弱。一向独立, 意志坚强的人也变得犹豫不决, 一向自负好胜得人也变得畏缩不前。透析患者的这种被动依赖心理, 不利于疾病的控制, 如一味迁就他们的依赖心理, 则难以培养他们与疾病斗争的信念。
1.5 悲观与绝望的心理
对于刚被确诊为尿毒症的患者, 悲观是常见的心理反应, 在那些临床症状越来越明显, 尤其是经过一段透析治疗, 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患者身上表现的更为突出, 他们对透析治疗由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 痛苦心情难以言表。作为医生及家属要同情, 知晓他 (她) 们的精神、心理状态, 给予物质、精神的安抚、理解与待遇。
2 心理护理相关措施
针对透析患者表现的各种心理障碍, 医护人员要关心和尊重他们, 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得到较好的治疗待遇, 释缓心理压力, 同时还需做到如下几点:
2.1 教育患者重视生命, 正视现实, 重燃生命期望
产生积极生命的期望是对血透患者实施心理治疗的基础与前提, 同时, 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需要程度与接受能力, 提供适当的信息, 解除其不必要的恐惧与焦虑。告诉患者真实病情, 虽然肾不能恢复, 但是充分血透可以长期存活;交代患者如何配合治疗, 让患者知晓个人习惯与血透治疗过程及疾病关系。信息的沟通将有利于坚定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依从性也会得到增强。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让患者懂得, 只有大胆地面对现实, 重新认识危及他们生命的病魔, 坚决与它进行殊死地抗争, 才能有机会继续生存下去。
2.2 激励患者坚定生活的信念
患了尿毒症, 特别是那些即将进入透析治疗阶段的患者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反应是难免的。因此, 患者在透析治疗或住院期间, 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应通过各种形式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适当安慰, 鼓励他们坚定生活的信心, 激发起拼搏精神, 产生顽强的意志, 保持坦然的心境, 培养乐观的态度挖掘自身抗病的潜在能力, 从而战胜疾病。
2.3 指导患者适当的锻炼
运动可有效降低血压、血糖和血脂, 增加关节的柔韧性, 促进肌力, 增强机体免疫力, 从而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血透患者应勇敢地走出家门, 因地制宜地投入到各种运动方式中, 重拾生活的信心。有研究也证实[4]:锻炼改善了体能, 抑郁程度减低, 生活质量提高。因此, 我们医护人员对血透患者病情, 按照科学性、针对性、循序渐进和个体化的原则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 患者自感精神上和生活质量上改善效果明显。
2.4 帮助患者“社会回归”
血透医护人员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恢复活动能力及恢复独立的生活方式, 即社会回归。为了实现这种社会角色的转变, 提高生活质量, 医护人员应积极与患者的家庭、单位进行沟通, 及时通报患者病情, 让家庭、单位在其病情稳定情况下允许继续工作, 发挥专业特长。一方面有助于保持血透患者积极向上的心态, 提高身体的耐力和免疫力;另一方面, 这也是血透患者对社会的贡献和回馈。目前, 我们鼓励城镇中未达到退休年龄、农村青壮年患者, 重返岗位后, 酌情调整就业方向, 寻找适合自己的新工作岗位;对年老患者, 鼓励他们或承担家务劳动, 或帮助子女抚养下一代。通过一系列活动, 让患者体现其自身价值, 促进身心健康。
2.5 建立定期康复评估机制
根据每个透析患者的自身特点, 为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康复计划, 并指导、督促他们完成, 对他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对工作状态、业余时间的活动、健康评估问卷等适时评估, 每季度为患者制定适合其自身特点的饮食起居和康复计划, 如能坚持下去, 一定受益匪浅。
总之, 心理康复与治疗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通过医患双方的努力, 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让所有的透析患者在工作环境和社会生活中能泰然处之, 继续实现他们的生活目标和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李秋萍, 范秀珍, 高丽红.内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44-248.
[2]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我国面临快速增长的终末期肾病治疗负担[J].中国血液净化, 2010, 9 (1) :47-49.
[3]周安琪, 季建林, 徐俊冕.终末期肾衰竭透析患者的心理问题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3, 2 (2) :73-75.
血液透析患者心理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在我院进行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50例, 男28例, 女22例, 年龄22~70岁, 平均年龄40岁, 每周透析2~3次, 每次3~4 h。38例患者为慢性肾衰、糖尿病肾病导致尿毒症, 12例患者为多囊肾所致。通过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及饮食指导护理, 有效地改善了异常心态,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主动配合治疗护理, 提高了生存质量, 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2 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心理因素
2.1 疾病因素
血透患者的绝大部分肾功能为不可逆的损害。患者由此对治疗失去信心, 以致悲观绝望。由于该疾病不能彻底根治, 透析时间长, 费用昂贵, 加重家庭经济负担, 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患者惧怕透析时穿刺、疼痛, 可出现异常心理状态, 表现为焦虑、忧郁、情绪低落、意志脆弱、自控能力差等。因此, 在透析治疗过程中与医护人员的合作欠佳或不合作, 甚至产生抵触情绪[1]。
2.2 经济因素
长期接受血液透析, 需要相当的治疗费用。一旦因费用短缺而停止血透, 患者随时面临生命危险。
2.3生理因素
大部分血透患者性欲减退、性功能减弱, 性生活明显减少, 这对患者及配偶都会产生潜在损害, 从而产生罪恶感、羞耻、焦虑等。
2.4 自身形象
长期透析治疗, 造成患者身体水肿萎缩, 皮肤苍白干燥、脱屑发痒、色素沉着, 头发脱落指甲褪色等, 使其自身形象改变、自尊受损, 而抑郁[2]
2.5对透析治疗的恐惧
透析动静脉穿刺针头为16号针头, 较普通针头粗。动静脉穿刺困难会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 使其产生恐惧。另外, 透析时出现的并发症如低血压、出血等, 常会导致患者紧张、恐慌, 畏惧血透治疗。
3 护理
3.1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护士要经常与患者沟通, 与他们保持融洽的关系, 增强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使其愿意倾诉身心感受和忧虑;理解患者处境, 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鼓励患者消除顾虑, 增强生活自理能力, 从事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活动, 以体现其自身价值[3]。
3.2 熟悉和创造透析环境
医护人员要热情耐心地向患者详细地介绍血透室的环境及工作人员的情况, 讲解血液透析技术的一般知识、治疗作用、操作程序及安全性、可靠性。保持床单、被褥柔软舒适, 尽量减少噪音和恶性刺激, 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整洁的治疗环境。病情较重和行走困难者, 应用平车或轮椅接送患者, 对可以行走者予以搀扶, 使老年患者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3.3 做好宣教工作
由于血透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以及血液透析相关知识的缺乏, 常造成血透患者各种心问题的产生, 因此做好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对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显得尤为重要。一旦患者认识到只能通过肾移植或依赖透析来维持生命, 常表现出焦虑、抑郁的心理, 此时护理人员应详细讲解血液透析的原理、方法、作用及新的技术进展, 让其明白如果做到规律充分透析, 这样不但减少并发症, 而且能达到很高的生活质量。并鼓励患者回归社会, 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增加经济收入, 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同时充实自己, 体现自我价值, 增加自信心, 保持健康的心态。
3.4 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
患者由于长期血液透析, 长期承受病痛折磨, 部分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丧失, 不得不依赖家属, 同时昂贵的透析费用又给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 患者认为自己是家庭的累赘, 常表现出多疑、敏感、自厌等情绪, 因此做好与透析患者家属的沟通非常重要。护士应详细了解患者的家庭情况, 多与家属沟通, 让家属对治疗方案、生活护理中的有关注意事项详细了解并积极配合, 同时告知家庭支持的重要性, 一方面通过家属了解患者未透析时的情况, 另一方面将治疗期间掌握的患者病情、心理变化反馈给家属。对于部分自律能力较差、不能很好控制水分和钠盐摄入的患者, 应让家属发挥监督、协助的作用, 从而多方面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
3.5 减轻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
护士必须熟练掌握有关透析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 了解机器的性能和简单的故障排除[4]。动静脉穿刺时尽可能使患者精神放松, 力争做到一针见血, 避免由于紧张而血管痉挛, 造成穿刺困难。透析时要了解患者病因及身体情况, 做到患者个体化。利用透析机的调控手段及其他办法, 尽量减少透析并发症, 从而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4 饮食指导
4.1 蛋白质的供给
根据每周的透析次数决定患者蛋白质的摄入量。每周透析3次的患者, 蛋白质的供应量每日每公斤体重为1.5 g;每周透析2次的患者, 蛋白质供应量每日每公斤体重为1~1.2 g。尽量提供优质的动物蛋白质, 如鸡蛋、鱼、瘦肉、牛奶等。一般优质蛋白占摄入量的50%~70%。
4.2 热量的供给
热量的主要来源应以食用纯淀粉食品为主, 如麦淀粉、蔗糖、麦芽糖、葡萄糖等, 代替分谷类食品如米、面等。脂肪多用植物油, 少用动物油。
4.3 钠和水的供给
规律透析者食盐控制在每日4~5 g, 无尿者控制在每日1~2 g, 以免钠摄入过多增加水的摄入引起高血压、水肿、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为增加食物的口味, 在烹调中可用醋代替食盐。水分的摄入包括饮水量加上固体食物和药物中的水分, 原则上当天入水量=前一天的尿量+500 mL。体重是衡量进水量的最简单的指标, 2次透析间的体重增加以1~2 kg为宜, 患者应每天记尿量、称体重。
4.4 维生素的供给
由于透析中丢失维生素, 应给予补充, 尤其是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主要来源于蔬菜和水果, 另外还应补充钙剂和铁剂。
4.5 对钾入量的控制
每周透析2次的患者钾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每日1 300 mg以内;每周透析3次的患者控制在每日1 500 mg以内。有残余肾功能、尿量较多的患者, 易出现低血钾, 因此无须严格限制。对少尿或无尿的患者应严格限制, 同时应结合血钾水平对钾的摄入加以调整。含钾高的食物有橘子、香蕉、山楂、柠檬等。
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 只有了解血液透析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 重视心理护理及饮食指导, 满足他们的情感寄托及心理需要,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有效地提高患者的透析质量和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罗鸣.高龄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治疗的心理及饮食护理[J].西南军医, 2005, 7 (1) :75-76.
[2]李京联.对接受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效果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7, 23 (4) :401-402.
[3]吴玉霞.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老年医学与保健, 2005, 11 (1) :59-60.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9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分析,护理措施
慢性肾衰竭一般为不可逆病变, 病程可长达数年, 采用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方法治疗能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改善生活质量。但面对高额医疗费的困惑、病程迁延、亲情抛离的寂寞、劳动价值所限的自尊低廉等多种不良因素, 使患者心理发生改变。作为医护人员, 要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 并给予实时分析和护理, 增强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 减少自伤或误伤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显得尤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血液透析室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0例, 男35例, 女15例;年龄17~88岁;血管通路造瘘者30例, 插管者10例, 直穿者10例;按透析时间长短分成6个月以内、6个月~3年、3年以上三组, 分别给予相应的护理方法。
1.2 心理分析
1.2.1 6个月以内维持性血透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
1.2.1.1否认心理
无法面对检查结果及血液透析的事实, 特别是一些自身症状不典型, 而在单位体检或其他疾病检查中无意查出的患者, 则会四处求医, 误听误信一些可以恢复肾脏功能的报道及宣传, 抱着侥幸和幻想的态度, 希望是误诊, 否认疾病的真实性, 排斥透析正规治疗, 饮食、工作、学习等一切照常不误。
1.2.1. 2 恐惧心理
当诊断趋于明确, 否认难以维持, 加之患者对透析治疗相关知识不了解, 道听途说病友对透析过程中穿刺失败、低血压、失衡综合征等不良刺激与反应痛苦的过度渲染, 患者表现出明显的焦虑与恐惧, 极易激惹与生气, 并充满嫉妒与怨恨的心理。
1.2.2 6个月~3年维持性血透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
1.2.2. 1 协议心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和认知, 患者开始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 为了延长生命, 祈求一个好的归宿, 患者认为许愿或做善事能扭转命运, 有些患者则对以往做的错事表示悔恨, 开始变得和善、客气。
1.2.2. 2 悲观心理
透析过程中, 患者随时要忍受症状性低血压、失衡综合证等并发症的痛苦;病情的迁延漫长, 经济负荷加重, 亲情也开始变得陌生。疾病困扰, 环境陌生, 患者开始对治疗前景感到悲观和失望。
1.2.3 3年以上维持性血透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
1.2.3. 1 封闭心理
常年住院, 与社会、亲人、朋友之间变得陌生, 随着一些劳动能力的丧失, 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而表现出自卑敏感, 与周围的朋友或亲人杜绝联系。
1.2.3. 2 绝望心理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的透析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症状, 社会偏见、债台高筑、亲情抛离、换肾无望, 使患者在生活和治疗中产生了绝望的心理, 此时患者开始表现出自暴自弃、随心所欲, 不配合治疗和护理, 漠视医护人员的健康宣教, 有些患者甚至寻求解脱, 表现出强烈的自杀倾向。
1.3 护理措施
1.3.1 学会倾听
医护人员要态度热情、诚挚。首先鼓励患者倾诉,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 了解其心理反应及个人社会关系, 知道患者心中的憎恶与期盼, 尽最大努力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高度信任。
1.3.2 因人施护
患者的年龄、性别、经济条件、文化程度的不同, 加之病程长短对疾病的认知也不同, 导致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领悟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要采取分组和个体的方法进行施护, 讲解所患疾病的发生及转归, 告知患者规律性血液透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做到因人而异, 有的放矢。
1.3.3 情志护理
情志变化可以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 决定透析时间的间隔及透析质量。要运用说理开导法告知患者处于无法改变的事实时, 以调整情绪为主要目的的应对方法为较好的选择。运用发泄解郁法鼓励患者倾诉, 达到释情开怀、气机调畅;运用顺情从欲法指导家属予以体贴和关怀, 以亲情激发患者生存的欲望和对亲人的眷恋;运用暗示疗法通过语言、情绪等给予患者解除精神负担。
1.3.4 认知干预
分析患者本身存在的意义, 恢复患者的家庭责任感。认真剖析所有存在的不良想法与意念, 诱导患者重塑自己, 参加适量的运动, 回归社会, 体现应有的人生价值。
2 结果
通过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 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患者情绪积极乐观, 心态稳定, 对医保新农合优惠政策及肾脏移植的前景充满了期待, 大大增加了治疗依从性。
3 讨论
透析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要从护理患者升华到研究患者。作为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 要时刻树立患者回归社会的理念。精心呵护, 细心观察, 全面分析, 动态宣教, 使患者身体和心理处于一个积极的状态, 焕发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岳建荣, 胡彩会.人性化护理干预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 36 (3) :308-308.
血液透析患者心理护理 篇10
1 心理影响因素
1.1 疾病因素
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方案中, 除肾移植外 (大多患者都不能实施) 血液透析基本上是维系患者生命的“最后一站”, 因此对治疗失去信心, 感到“世界末日”来临, 悲观绝望。
1.2 费用情况
长期、充分地血透治疗, 以及一次性透析管路和透析用药, 不管自费、公费都需要相当高的费用。很有可能面临费用短缺而暂停或放弃血透, 一旦停止, 则可能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1.3 生理因素
大部分血透患者因内分泌功能紊乱而导致性腺功能减退, 出现性欲减退、减弱, 性生活减少等, 给自身及配偶都会产生潜在损害, 从而产生焦虑、罪恶感等。
1.4 自我形象紊乱
长期透析治疗, 患者常有头发脱落、面色深而萎黄、皮肤苍白干燥、脱屑发痒、色素沉着、浮肿、指甲褪色等, 使其自身形象改变、而产生自卑心理。
1.5 角色“丧失”
大多数血透患者都会暂时停止工作, 时间一长就会认为自己已经失去健康, 失去在家庭和工作单位的地位, 失去工作, 丧失经济来源、甚至肾功能丧失等。
1.6 对透析的惧怕
穿刺的成功与否以及穿刺时的疼痛和透析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出血、症状性低血压、失衡综合征、致热源反应、过敏反应等, 都会使患者产生紧张、恐慌心里而惧怕血透治疗。
2 护理干预
2.1 有效的护患沟通
血透患者必须依赖透析而生存, 事实上是一种比较痛苦的生活。护士要与患者进行沟通, 取得患者的信任, 了解思想动态及处境, 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进行指导和干预, 消除消极心理。
2.2 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护士应主动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和血透治疗的相关知识, 鼓励其正确对待疾病, 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 指导家属给予情感支持, 使患者对治疗充满希望和信心。
2.3 进行规律充分的透析
规律充分的透析可以把各种并发症降到最低限度, 而且还节省治疗费用。护士应加强宣教, 鼓励、动员患者及时接受规律充分的透析。
2.4 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
护士应加强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学习, 熟练掌握各种技能,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力争一次穿刺成功, 增加患者的信任感.从而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1]。
3 结论
科学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使患者在透析治疗时处于最佳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使护士的操作水平也得到最佳状态的发挥[2,3,4]。从而提高透析效果,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延长患者生命。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62例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结果 62例患者经过心理护理, 均取得良好效应。结论 早期做好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的心理护理, 可以提高透析效果, 改善生活质量, 延长患者生命。
关键词:心理护理,血液透析,影响
参考文献
[1]文丹静.小儿门诊输液的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0 (17) :96.
[2]唐萍芬.输卵管结术患者焦虑程度评估与心理护理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0 (17) :102.
[3]许妮妮, 葛秀梅.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 1 (8) :32.
血液透析患者心理护理 篇11
【关键词】 血透;干预性护理;焦虑情绪
【中图分类号】R473.5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6-0111-01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俗称洗肾,是急性或慢性肾脏功能衰竭病人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这种肾脏代替的治疗作用仅限于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不能阻止疾病的发展[1]。同时,长期的血液透析给患者的身心带来极大痛苦,因此,血液透析患者存在焦虑情绪的比率相当高,有关调查显示,大概有66.7%的血透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情绪[2],这些不良情绪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我院血液净化中心为了改善血透患者焦虑情绪,对35例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了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显著,现将具体护理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确保所有研究者均符合血液透析适应症,沟通无障碍。其中,男性42例,女性28例;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51.6±8.4)岁;透析时间4~16个月,平均(8.6±2.5)月;慢性肾小球肾炎51例,糖尿病性肾病16例,高血压肾病3例。将70例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透析时长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血透期予以常规护理,包括透析前的准备、透析期的护理观察与监测以及透析后指导患者注意事项等;研究组除常规基础护理外,还实施针对性焦虑情绪的干预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疾病知识宣教。护理干预工作人员针对患者疾病设计不同的宣教材料,宣教材料内容包括疾病知识、血液透析知识,材料以文字与彩图相结合,让患者能直观的了解相关知识。同时,还可以组织患者一起观看疾病防治、血透期注意事项等相关短片,让患者对自身疾病、血透有更深入的了解。②动力干预。组织患者一起参加交流会,互相交流治疗经验,并且请血液透析依从性好、效果显著的患者到现场讲说,以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遵医行为,增强生存的信心,从而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另外,可定期组织患者进行集体活动,如游玩、体育锻炼等,让患者融入到社会中。③精神干预。在患者透析期,干预护士要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当患者出现情绪波动较大时,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指导患者进行情绪调控。同时,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指导家人更好的照料患者、支持患者。
1.3 评估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组时以及入组3个月后,分别进行焦虑情绪测评,使用量表为信任度高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3],评分越高,焦虑程度越严重。其中,评分在50~59分之间,为伴有轻微焦虑;60~69分,为伴有中等程度焦虑;70分及以上,为伴有严重程度的焦虑。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个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方法前后焦虑评分情况,见表1。由表1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护理干预前,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实施干预性护理后,患者SAS评分显著低于未实施护理干预的对照组(P<0.01)。
3 讨论
疾病带给血液透析患者的困扰、压力是来自多方面的,如躯体的疾痛、对未来的迷惘、经济的负担、家庭地位的变化以及社会能力缺失等等,这些压力、困扰使患者身心疲惫、心理应激能力低,自然而然的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焦虑情绪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信心,同时也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生存期质量。因此,为血液透析患者消除或缓解焦虑情绪是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体现。本组研究通过对血透患者实施全面的护理干预,很大程度的缓解了患者焦虑情绪,这对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存期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第2版.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3:67-81.
[2]慕晓霞,冯志红.血液透析患者47例心理压力源调查分析与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2):133-134.
[3]汪向东,王从希,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6:235-237.
【摘 要】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改善血透病人焦虑情绪的效果。方法:选取70例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平均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在血透期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除常规基础护理外,还实施针对性焦虑情绪的干预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方法后的焦虑评分。结果:研究组在实施干预性护理后,患者SAS评分显著低于未实施护理干预的对照组(P<0.01)。结论:干预性护理的实施,能有效改善血透病人的焦虑情绪,这对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存期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 血透;干预性护理;焦虑情绪
【中图分类号】R473.5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6-0111-01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俗称洗肾,是急性或慢性肾脏功能衰竭病人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这种肾脏代替的治疗作用仅限于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不能阻止疾病的发展[1]。同时,长期的血液透析给患者的身心带来极大痛苦,因此,血液透析患者存在焦虑情绪的比率相当高,有关调查显示,大概有66.7%的血透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情绪[2],这些不良情绪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我院血液净化中心为了改善血透患者焦虑情绪,对35例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了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显著,现将具体护理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确保所有研究者均符合血液透析适应症,沟通无障碍。其中,男性42例,女性28例;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51.6±8.4)岁;透析时间4~16个月,平均(8.6±2.5)月;慢性肾小球肾炎51例,糖尿病性肾病16例,高血压肾病3例。将70例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透析时长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血透期予以常规护理,包括透析前的准备、透析期的护理观察与监测以及透析后指导患者注意事项等;研究组除常规基础护理外,还实施针对性焦虑情绪的干预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疾病知识宣教。护理干预工作人员针对患者疾病设计不同的宣教材料,宣教材料内容包括疾病知识、血液透析知识,材料以文字与彩图相结合,让患者能直观的了解相关知识。同时,还可以组织患者一起观看疾病防治、血透期注意事项等相关短片,让患者对自身疾病、血透有更深入的了解。②动力干预。组织患者一起参加交流会,互相交流治疗经验,并且请血液透析依从性好、效果显著的患者到现场讲说,以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遵医行为,增强生存的信心,从而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另外,可定期组织患者进行集体活动,如游玩、体育锻炼等,让患者融入到社会中。③精神干预。在患者透析期,干预护士要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当患者出现情绪波动较大时,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指导患者进行情绪调控。同时,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指导家人更好的照料患者、支持患者。
1.3 评估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组时以及入组3个月后,分别进行焦虑情绪测评,使用量表为信任度高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3],评分越高,焦虑程度越严重。其中,评分在50~59分之间,为伴有轻微焦虑;60~69分,为伴有中等程度焦虑;70分及以上,为伴有严重程度的焦虑。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个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方法前后焦虑评分情况,见表1。由表1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护理干预前,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实施干预性护理后,患者SAS评分显著低于未实施护理干预的对照组(P<0.01)。
3 讨论
疾病带给血液透析患者的困扰、压力是来自多方面的,如躯体的疾痛、对未来的迷惘、经济的负担、家庭地位的变化以及社会能力缺失等等,这些压力、困扰使患者身心疲惫、心理应激能力低,自然而然的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焦虑情绪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信心,同时也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生存期质量。因此,为血液透析患者消除或缓解焦虑情绪是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体现。本组研究通过对血透患者实施全面的护理干预,很大程度的缓解了患者焦虑情绪,这对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存期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第2版.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3:67-81.
[2]慕晓霞,冯志红.血液透析患者47例心理压力源调查分析与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2):133-134.
[3]汪向东,王从希,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6:235-237.
【摘 要】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改善血透病人焦虑情绪的效果。方法:选取70例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平均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在血透期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除常规基础护理外,还实施针对性焦虑情绪的干预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方法后的焦虑评分。结果:研究组在实施干预性护理后,患者SAS评分显著低于未实施护理干预的对照组(P<0.01)。结论:干预性护理的实施,能有效改善血透病人的焦虑情绪,这对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存期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 血透;干预性护理;焦虑情绪
【中图分类号】R473.5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6-0111-01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俗称洗肾,是急性或慢性肾脏功能衰竭病人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这种肾脏代替的治疗作用仅限于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不能阻止疾病的发展[1]。同时,长期的血液透析给患者的身心带来极大痛苦,因此,血液透析患者存在焦虑情绪的比率相当高,有关调查显示,大概有66.7%的血透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情绪[2],这些不良情绪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我院血液净化中心为了改善血透患者焦虑情绪,对35例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了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显著,现将具体护理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确保所有研究者均符合血液透析适应症,沟通无障碍。其中,男性42例,女性28例;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51.6±8.4)岁;透析时间4~16个月,平均(8.6±2.5)月;慢性肾小球肾炎51例,糖尿病性肾病16例,高血压肾病3例。将70例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透析时长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血透期予以常规护理,包括透析前的准备、透析期的护理观察与监测以及透析后指导患者注意事项等;研究组除常规基础护理外,还实施针对性焦虑情绪的干预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疾病知识宣教。护理干预工作人员针对患者疾病设计不同的宣教材料,宣教材料内容包括疾病知识、血液透析知识,材料以文字与彩图相结合,让患者能直观的了解相关知识。同时,还可以组织患者一起观看疾病防治、血透期注意事项等相关短片,让患者对自身疾病、血透有更深入的了解。②动力干预。组织患者一起参加交流会,互相交流治疗经验,并且请血液透析依从性好、效果显著的患者到现场讲说,以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遵医行为,增强生存的信心,从而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另外,可定期组织患者进行集体活动,如游玩、体育锻炼等,让患者融入到社会中。③精神干预。在患者透析期,干预护士要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当患者出现情绪波动较大时,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指导患者进行情绪调控。同时,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指导家人更好的照料患者、支持患者。
1.3 评估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组时以及入组3个月后,分别进行焦虑情绪测评,使用量表为信任度高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3],评分越高,焦虑程度越严重。其中,评分在50~59分之间,为伴有轻微焦虑;60~69分,为伴有中等程度焦虑;70分及以上,为伴有严重程度的焦虑。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个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方法前后焦虑评分情况,见表1。由表1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护理干预前,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实施干预性护理后,患者SAS评分显著低于未实施护理干预的对照组(P<0.01)。
3 讨论
疾病带给血液透析患者的困扰、压力是来自多方面的,如躯体的疾痛、对未来的迷惘、经济的负担、家庭地位的变化以及社会能力缺失等等,这些压力、困扰使患者身心疲惫、心理应激能力低,自然而然的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焦虑情绪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信心,同时也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生存期质量。因此,为血液透析患者消除或缓解焦虑情绪是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体现。本组研究通过对血透患者实施全面的护理干预,很大程度的缓解了患者焦虑情绪,这对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存期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第2版.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3:67-81.
[2]慕晓霞,冯志红.血液透析患者47例心理压力源调查分析与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2):133-134.
血液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12
关键词:血液肿瘤患者,心理问题,护理措施
随着科技的发达, 环境污染严重, 导致血液肿瘤患者的增多, 因此, 血液肿瘤也已对人类生命安全威胁严重的疾病之一。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护理学已从单纯的治疗转为对患者的整体治疗, 即把患者作为有心理活动和社会属性的生物机体而采取的整体护理。而血液肿瘤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病种, 患者在较长的时间里承受疾病的折磨和精神上摧残, 带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忧伤的心情来接受治疗, 患者表现出不同的消极情绪, 试图轻生, 这种状态严重影响疾病的治疗, 因此, 做好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 是对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提高的关键。
1 临床资料
101例血液肿瘤患者, 其中男性42例, 女性59例, 平均年龄43岁, 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2例,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35例,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5例, 淋巴瘤11例, 骨髓异常综合征10例, 多发性骨髓瘤8例。
2 血液肿瘤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
2.1 恐惧心理:
由于人们对血液肿瘤认知较少, 大部分人都“谈癌色变”, 认为癌症是“绝症”, 得了癌症就等于是判了死刑。因而患者在未确诊前, 非常恐惧自己所得的病就是癌症。患者常表现为:忧心忡忡、心情紧张及对医护人员的言语、态度十分敏感, 或坐卧不安、唉声叹气、感情十分脆弱。了解病情后, 患者开始对放化疗的痛苦、毒副作用的顾虑;还有自费患者经济负担骤然增加, 治愈希望渺茫, 害怕人财两空;看见危重患者的状况联想自己的预后等等, 都能使患者产生悲伤焦虑恐惧的情绪反应。
2.2 怀疑心理和回避心理:
患者在确诊前常常有恐惧心理, 怀疑自己患的是癌症。而当被确诊为癌症后, 往往又会怀疑医院是不是误诊, 也不愿面对事实, 在心理上表现为烦躁不安、紧张焦虑, 并且反复到各大医院进行重复检查求证。患者不愿面对现实, 对自己的病情和任何事情都抱有回避态度, 表现为沉默寡言、烦躁、心存幻想等, 否认癌症这个事实。
2.3 认可心理和依赖心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 患者的幻想破灭, 必须承认自己患癌症这个事实。确诊后, 其家属普遍有内疚、自责感, 而患者为了不让家属感到难过和过分的自责, 患者的表现往往显得十分平静, 压抑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而亲人也为了让患者安心接受治疗, 对病情也绝口不提。患者期望和家人呆在一起, 以得到精神和心理上的安慰, 同时也会对家属产生较强的依赖性。把自己“生”的希望和日常的一些生活护理等交给医护人员。过分依赖家属、依赖医护人员、依赖药物和其他的一些治疗方法。血液肿瘤患者对人际关系反而变得更加敏感, 医务人员的一些表情、动作、语言会对患者产生暗示意义, 认为对其隐瞒了病情, 甚至怀疑医师诊断有误, 护士护理不当。当自己的某些要求不能满足时, 常可因一点小事而大发雷霆, 表现为自尊心过强、易激惹、苛求挑剔、以“自我”为中心、随时随地的要求医师护士给予关照。
2.4 抑郁心理和悲观绝望心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 患者病情的日益恶化和疾病疼痛的折磨, 在治疗过程中, 尤其是化疗和放疗的过程中会出现不良反应, 患者常会有“生不如死”的念头, 患者常表现为心情忧郁、悲观、消沉和绝望。抑郁是充满悲伤的感觉, 是对周围环境的抗拒。患者如果有严重的抑郁倾向, 就会对周围的事物失去兴趣, 即使曾经使他感兴趣的活动, 患者在这种情况下也不会感到快乐, 即将来临的痛苦和对死亡的恐惧已经占据患者的内心。而血液肿瘤患者的抑郁情绪可以渗透他生活的各个方面, 严重的会萌生自杀想法, 因此医护人员要格外警惕。抑郁的患者往往会有有罪感或自责感, 反复讲述自己过去的言行。抑郁的心理变化与疾病症状往往呈现互相交错的现象, 它们相互影响, 从而使患者的免疫力下降、食欲明显减退, 体重下降, 是很严重的一种心理问题。
3 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必要性
恶性肿瘤患者具有以上心理特点和心理表现, 患者有接受治疗的过程中, 经过几个疗程的长时间放疗、化疗, 而由于放疗等的副作用以及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 患者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癌症疼痛, 患者很容易陷入悲观绝望之中, 出现紧张、焦虑、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等不良心理反应。灰心、绝望, 丧失了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不配合医护人员继续接受治疗。这种消极的情绪会使患者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 进一步加剧了病情。近年来, 多项研究表明, 重视对癌症患者的心理疏导和治疗, 不仅有助于接受治疗, 患者抱有积极的心态, 积极配合治疗, 有助于肿瘤的消退。心理治疗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应当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4 血液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4.1 对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 要注意个体差异性, 根据患者个人的性格特点和治疗各个阶段会出现的心理变化, 来有针对性的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
要给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 鼓励患者与病魔作斗争, 配备具有一定医学心理学知识的护士为患者作心理指导。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和精神鼓励, 对患者的生活作息进行指导, 激发患者内在因素, 从而配合医护人员接受治疗。
4.2 首先介绍医院情况, 帮助患者尽快适应住院环境。
根据肿瘤患者的文化、认识、素质等不同, 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消极的情绪进一步加剧了患者机体内已存在的神经内分泌失调, 影响了下丘脑对机体的神经内分泌的调节能力, 加速了肿瘤的生长, 从而致使病情恶化。消极紧张的情绪还可以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 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 抗肿瘤能力降低。而采用药物治疗及心理疗法双管齐下的治疗方法, 效果更为明显。通过心理治疗, 患者能够正确面对自身病情, 以最佳的心态配合治疗, 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因此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变化, 随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想要了解患者真实的心理状态, 就必须体贴关心患者, 还要用亲切和蔼的态度慰问患者, 主动耐心倾听她们心声, 热情回答她们的提问, 以增强患者的信心, 要及时了解患者的职业、文化背景、家庭以及个人的生活境遇等, 熟悉患者的治疗方案以及具体的治疗方法。在掌握上述资料的前提下, 综合分析, 根据患者个人的职业背景、心理反应等预测他们有可能会出现的心理变化, 从而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案来, 做到心中有数, 达到“事后护理”和“事先控制”的目的。
4.3 为了增加患者信任感, 首先生活上予以无微不至的关心。
在护理操作中有条不紊, 动作稳健轻柔, 坚定的表情、不容置疑的语言取得患者的信赖。在患者出现心情低落时, 营造轻松乐观的氛围, 使患者与医护人员建立起信任。要树立起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向患者讲述在临床上常见的一些带恶心肿瘤生存的病例, 他们通过积极配合治疗也同样可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当患者对治疗重拾信心时, 要给予认可, 进一步鼓励患者做一些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 鼓励患者勇于向病魔挑战, 敢于驾驭生活。当患者出现全身衰竭、不能进食、疼痛不能入眠等情况时, 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情况, 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 从而改善患者状况, 减轻患者痛苦, 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暗示, 给患者讲述战胜病魔的实例, 激发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斗志。不仅要给患者宣传进行各项治疗的必要性, 还要提前给患者讲述治疗期间会出现的不良反应, 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 主动克服各种不良反应, 积极配合治疗。医护人员要提高工作责任心, 怀有同情心,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对患者的心理支持和治疗, 以采取相应措施控制肿瘤的发展, 减轻患者的痛苦, 护理人员要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来感染患者。
5 讨论
在影响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众多因素中, 心理因素对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最为显著。人的心理状态非常复杂, 尤其是患有癌症的患者, 他们在接受治疗的不同阶段, 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 而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心理护理, 可在不同程度上消除或减轻患者焦虑、恐惧和紧张的情绪, 使患者以良好、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良好适宜的护理措施可以使患者从消极、悲观的情况中走出来, 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肿瘤, 并以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患者由于突然查出罹患肿瘤, 此时的心理状态格外需要引起注意, 他们往往会对现实产生强烈不满和怀疑, 针对这些特点, 护理人员要及时对患者进行疏导, 缓解患者的负责心理[1]。心理护理不仅可以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 以最佳心理状态配合医师治疗, 同时还可有效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2]。
现代医学正由生物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及治疗情况的不同对血液肿瘤患者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以缓解患者的消极情绪, 使患者获得情感支持和心理安慰, 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 提高生存质量[3]。总之, 有效的心理护理, 可大大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江萍, 丁佐鼎, 徐庆红, 等.妇科肿瘤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模式规范程序[J].护理管理杂志, 2010, 11 (5) :352-354.
[2]叶海霞, 李苑银, 黄卫国.恶性肿瘤患者抑郁焦虑分析与护理干预[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08, 16 (11) :1-3
【血液透析患者心理护理】推荐阅读: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06-04
血液透析患者营养护理08-23
血液透析患者07-07
缓解血液透析患者焦虑08-24
血液透析滤过护理10-21
血液透析室护理工作计划06-29
腹膜透析患者的护理05-28
血液净化患者护理管理09-20
血液透析:血液灌流08-05
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