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血液透析(精选11篇)
常规血液透析 篇1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44例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2例。观察组:男13例,女9例;年龄在28—62岁,平均年龄为48.5±6.3岁;透析时间为5个月—10年,平均5.1±3.2年。对照组:男12例,女10例;年龄在31—61岁,平均年龄为48.9±6.1岁;透析时间为5个月—11年,平均5.3±3.0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透析龄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数据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透析期间均给予低磷、低盐、优质蛋白等常规支持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碳酸氢盐透析液、普通肝素抗凝,透析结束前半小时停止使用肝素[1]。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液透析,旭化成APS—15LC聚砜膜透析器,血流量在250—300ml/min,透析液流量为500ml/min。观察组采用旭化成APS—15UC高通量聚砜膜透析器,膜面积1.5m2,血流量250—300ml/min,透析液流量500ml/min,两组患者均为每次4h,每周3次,透析3个月后评价效果。
2 结果
两种患者在治疗前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三个月的透析,两组患者Scr、BUN、PTH与β2-MG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但观察组PTH与β2—MG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血液透析目前仍是维持尿毒症患者生命的基本治疗手段,患者随着肾功能的不断衰竭,机体清除有毒代谢物质的能力越来越弱,只能靠透析清除。体内毒素有多种,小分子物质有Scr、BUN等,可导致恶心、呕吐、贫血等症状;分子量较大的物质以PTH和β2—MG为代表,可导致贫血加重、神经系统病变及心脏毒性等[2,3]。常规血液透析因透析膜的限制只能清除小分子毒素,多数研究表明,高通量血液透析对于以β2—MG为代表的较大分子毒素的清除效率更高。高通量透析器是指超滤系数超过20ml/(h·mmHg)的滤器,其对于大分子的清除主要是吸附、弥散及对流机制,其透析膜的孔径与亲水性更高,增大了溶质的扩散性。蔡砺[4]等为前瞻性研究高通量血液透析对中、大分子毒素与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通过对136例维持性透析患者进行前瞻性、多中心及自身对照研究发现,高通量血液透析可显著降低血液中β2—MG及超敏C—反应蛋白,减轻尿毒症患者慢性炎症反应。高进[5]将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与常规血液透析治疗,结果显示高通量血液透析可显著降低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β2—MG、ALB的水平,另外还能降低体内IL—6等炎症因子水平。本文通过比较高通量血液透析与常规血液透析的临床效果,发现高通量血液透析在清除Scr、BUN小分子毒素方面与常规血液透析基本一致,但前者可更有效的降低PTH与β2—MG相对分子量较大的毒素,弥补了常规血液透析的不足,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兰薇,周结学,许凤英.高通量血液透析与常规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3,02:262-263.
[2]石磊.高通量透析膜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25:4703-4706.
[3]石磊.高通量透析膜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25:4703-4706.
[4]蔡砺,刘惠兰,吴华,等.高通量血液透析可以有效地清除β_2微球蛋白和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慢性炎症状态[J].中国血液净化,2010,01:25-28.
[5]高进.高通量与常规血液透析临床效果对比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1:1581-1584.
常规血液透析 篇2
[定义]
利用腹膜的半透膜特性,向腹腔内灌入一定量的生理性腹膜透析液,通过弥散、对流和渗透的原理,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过多水分,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失衡,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护理问题]
1、疼痛:与腹膜透析液的温度或酸碱度不当及腹膜炎症有关。
2、潜在并发症:腹膜炎、低血压、腹腔出血。
3、知识缺乏:缺乏疾病相关知识。
4、焦虑:与个体健康受到威胁有关。
[观察要点]
1、置管后观察管口处有无渗血、渗液,腹透管是否通畅等。、密切观察透析液的颜色、超滤量、性状等。、观察患者有无腹膜炎、低血压、腹腔出血等并发症。
4、观察换有无腹痛不适。
[护理措施]
一、术前准备
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特点,了解患者肾功能、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程度,了解适应症与并发症,向患者和家属说明腹膜透析的目的、操作程序、术中、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解除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取得配合。术前给患者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做普鲁卡因皮试,腹部、阴部清洁备皮,做好透析的准备工作。
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透析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无菌操作,无菌操作能有效预防细菌性腹膜炎和导管出口处感染等并发症。
三、透析过程的护理
透析液使用前应仔细检查有无混浊、絮状物、破漏及出厂日期,操作前按医嘱于透析液加入药物,并加热至37.0℃,掌握各种连接管道的分离和连接方法,妥善固定导管,防止牵拉、扭转导管,保持患者大便通畅及避免咳嗽,防止导管出口处外伤引起感染,使用一次性无菌透气敷料,如需使用纱布,应在每次使用前消毒纱布,切勿用手直接接触透析管口,加强透析管口处观察与评估:皮肤有无渗血、漏液、红肿等,并且重视导管出口处的清洁、消毒等。透析时进液速度不宜太快,控制在3min左右输完,腹腔停留为4h,然后将透析液引流出来,出液不宜太快,以防大网膜顺液流进透析管内。准确记录每次进出腹腔的时间、液量、颜色等,每2~3天测血钾、钠、氯、尿素氮、肌酐和血气分析等,每3天做透析液细菌培养。
四、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床单整洁,做好晨晚间护理及口腔、皮肤护理,对不能自理及活动不便的患者定时翻身、拍背,以防褥疮及不必要的感染。鼓励患者病情好转后适当活动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注意切口处有无渗液,渗血及水肿,每1~3天换药1次,10天拆线,也可以术后封管至拆线,再做腹透。
2、术后半卧位或坐位,避免咳嗽、呕吐以防漂管。
3、透析前房间以紫外线照射30分钟,每日2次;用2%来苏溶液擦拭病人的床、桌等用物、及墙壁、地面;更换病人床单、衣服、每日1次;还应注意房间通风换气,门前放置来苏水脚垫。
4、透析过程中密切观察透出液的颜色和澄清度,定期送检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5、保持引流管通畅,勿使蛋白质块或血凝块阻塞引流管,如有阻塞可用10ml生理 盐水快速推注,切不可用注射器抽吸以免将大网膜吸入透析管微孔。
6、观察腹透液超滤情况,详细记录正超和负超量,及时调整透析浓度。
7、做好透析管的护理,防止牵拉或扭曲。
8、做好保护性隔离,住单间,严格陪伴、探视制度,以防交叉感染。入室前洗手戴好口罩帽子。
9、做好监测工作:每日应测体重、脉搏、中心静脉压,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危重病人做好护理记录,还应详细记录透析液每一次进出腹腔的时间、液量、停留时间、定期送引流液做各种电解质及糖的检查,透析过程中观察有无脱水或水潴留、高钠、高糖、低钾、高钾等并发症状,及时通知医师及时调整。
10、透析管的护理:每日透析前,需将导管及其皮肤出口处用络合碘溶液消毒,盖以敷料。并保持其清洁、干燥、如有潮湿,立即更换。平时应仔细观察透析管出口处有无渗血、漏液、红肿等,若有上述情况应做相应处理。患者如需淋浴,淋浴前可将透析管用塑料布包扎好,淋浴后将其周围皮肤轻轻拭干,再用络合碘消毒,重新包扎,但不宜盆浴,以免引起腹膜炎。
五、饮食的护理
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对于食欲不佳者,适当增加补品类食物摄入,补充高生物效价的蛋白质如牛奶、鲜蛋、牛肉等高热量饮食,每日摄入热量应大于35kcal/kg体重。应避免高磷饮食,对于体重迅速增加、浮肿或高血压者,需限制水和钠的摄入。适量增加运动,以促进食欲。对不喜好动物蛋白质及消化能力弱者提倡进食大豆类食物。
六、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一)腹膜炎:腹膜炎是腹膜透析最常见的并发症,直接影响腹膜透析的继续进行及患者的存活率.病原主要是沿着透析管腔及管周围进入腹腔,少数是临近器官感染蔓延所致。
预防:
(1)室内环境整齐,空气新鲜,每日紫外线照射2次,每次30min。更换透析液时 尽量在透析室进行。
(2)透析浓度以37~39℃为宜,用干燥恒温箱加温,勿用热水加湿,恒温箱每周消毒擦洗一次。
(3)严格无菌操作,仔细检查透析液内有无杂质、沉淀、透析袋有无破损等。
(4)透析管出口每周换敷料两次,同时检查出口周围皮肤有无血肿,疑有感染要加强换药,每天更换敷料。
(5)透析液的观察,正常情况下每周一次细菌培养。病人出现腹痛时,应及时将透析液放出,观察是否混浊,应留取标本送常规生化和细菌培养,并给予腹透液冲洗至清。
(6)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鼓励患者锻炼身体,预防感冒,除去忧郁等心理因素.(7)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换液,换药,换液换药前必须洗手.(8)注意导管处的护理,观察导管出口处及隧道有无红肿,压痛,及时进行分泌物的细菌涂片培养.(9)对发热患者均应检查导管出口处及隧道有无感染迹象.(10)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洗澡时要防止导管口进水.(11)保持大便通畅,不吃生冷及不洁食物,预防肠道感染.(二)腹膜管外口和隧道感染
腹膜管外口和隧道感染可导致难以治愈的或反复发作的腹膜炎,甚至不得不拔除腹膜透析管.透析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若无菌技术观念不强,操作不慎,会使细菌在腹膜透析管外 口引起炎症反应.感染的病原菌大都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少见.其他有革兰阳性菌,阴性杆菌及真菌。
预防
(1)严格无菌操作,并规范置管手术。
(2)减少外口及隧道创伤,注意外口处的护理。
(3)避免导管扭曲,导管应固定妥当。
(4)在常规护理中不能强行除去硬皮和痂皮,应用双氧水,生理盐水或碘附浸泡外口处,使之软化后除去。
(5)对鼻腔携带的葡萄球菌的患者主张用莫匹罗星滴鼻或口服利福平治疗。
(6)严格训练患者,规范操作步骤。
(三)预防腹腔出血:
①嘱病人保护好伤口及导管,防止下腹部局烈活动或挤压碰撞等。
②为保证透析效果,透析液中尽量不加或少加药物,以免影响渗透压,酸碱度刺激腹膜而致感染或粘连。
(四)预防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
①嘱病人按透析要求给予优质高蛋白饮食,蛋白质每天摄入量1.0~1.2g/kg·d。
②注意补充维生素,服药、食补均可。
③必要时静脉输入白蛋白或氨基酸。
④防止腹透感染,以防蛋白质丢失。
(五)肺部感染:腹透时由于腹腔内压力增高,部分肺泡扩张不全,易合并肺部感染。应鼓励患者晨起透析前做深呼吸。
(六)腹透管引流不畅:主要为单向阻滞,即液体可进入,但流出不畅,发生双向阻滞者较少。其发生原因如下:透析导管堵塞,纤维蛋白凝块阻塞或大网膜包裹透析管;透析管位置不当或外移使部分引流孔裸露在腹腔液面之上;管腔,肠腔内气体过多,透析管移位或透析管扭曲.腹膜粘连等,应积极寻找病因做相应处理。此外,应鼓励患者走动,变换体位轻压腹部或稍改变导管方向,腹部按摩,使用泻药增强肠蠕动,为防止堵管,或用肝素625u或用尿激酶5000~10000u加20ml生理盐水注入透析管内,并保留30~60min,必要时更换透析管.(七)腹痛:透析液温度过高或过低,灌注或排出液体过快,透析管位置过深,透析液PH〈5.5或高渗透析液都会引起腹痛, 应尽量去除诱因,在透析液中加1~2%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3~5ml,无效时减少透析次数或缩短留置时间。腹膜透析液灌入末期由于腹部膨胀而引起疼痛时,可立即排出液体或调整交换容量,腹痛即可缓解.大网膜包裹透析管时腹部固定性疼痛,尤以入液时疼痛明显,同时伴有引流不畅,应来院就诊.(八)代谢异常:腹膜透析时蛋白质和氨酸丢失甚多,可引起低白蛋白血症,腹透患者每日摄入蛋白质每日应在1.2g/kg,由于腹透液内大量糖被机体吸收,故可引起肥胖,高甘油三脂血症;因此应限制高糖透析液使用过多,不卧床式透析者4.25%葡萄糖每日用一次。
(九)血性透析液:常见于腹膜缝合不紧密,腹腔脏器表面血管损伤及女性患者月经期等情况下,如为少量渗血,不必停止透析,应寻找原因.(十)透析液渗漏:可因导管腹膜荷包缝合不紧密,固定线松脱或透析管放置过浅引起,多见于老年,腹壁水肿明显或低蛋白血症者.(十一)水过多或肺水肿:在透析间期,水盐控制不当,滴注药物,透析液引流不畅,失超滤等原因可使患者水潴留加剧,如伴有难控制的高血压,则易发生肺水肿.(十二)腹膜透析失超滤:腹膜炎反复发作,导致腹膜纤维化,使其对水的超滤和溶质清除能力下降.腹膜淀粉样病变导致腹膜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致糖梯度下降,超滤量下降.[健康教育]
1、腹透应固定在一室内进行,室内陈设应简单易清洁。操作前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消毒的湿毛巾擦拭桌面及消毒用具。要求腹透室空气流通,光线充足,每日定时通风2次,室内安装紫外线消毒灯,每日照射两次,每次30min,行空气消毒。
2、保持管口周围皮肤的清洁、干燥,敷料随湿随换。腹透患者不宜盆浴,淋浴时用一次性肛门袋妥善保护,防止造瘘口受潮,内衣要柔软,宽松,减少刺激。
3、根据季节增添衣被,避免受凉。感冒时不到公共场所,谢绝和减少人员接触。保持口腔、皮肤清洁。保持会阴部清洁,防止应血行及泌尿系逆行感染而致腹腔感染。
4、检查腹透液的质量,进行腹透前仔细检查腹透液的颜色、透明度、有效期等。如发现有浑浊、沉淀、渗漏、过期等情况应严禁使用。腹透过程中应密切观察透出液的颜色、透明度。如出现发热、腹痛、透出液浑浊等,应考虑为腹腔感染。应及时到医院处理。
48例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分析 篇3
【关键词】 血液常规;检验标本;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83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06-02
血液检验是临床诊断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血液检验结果是医生准确诊断病情的一种重要依据。但是分析发现,当前临床存在很多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影响血液检验结果的问题。为了详细了解这一现象,本研究对48例血液标本不合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不合格标本产生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1年11月至2013年3月我院门诊48例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血液标本均经过多项检验为不合格标本。
1.2 采集方法
1.2.1 静脉采血 采血位置一般是肘正中和肘前两处静脉。采血形式具体有真空式和开放式。采血前要求患者用坐姿或者仰卧方式(具体是根据患者要求选择),这期间护理人员应该要叮嘱患者要放轻松,不要紧张,然后在采血管上贴上正确标签后进行穿刺采血。为了能够一次性采集到足够的量,穿刺之前应该用手摸或者拍血管所在位置,找出最充盈的血管。在完成血液采集后,要求做好针筒排气和采血管的密封和消毒工作,防止其他物质进入血管中污染标本。
1.2.2 毛细血管采血 这种采血方法与静脉采血均是临床最为常见和使用最多的采血方法,该方法的采取部位为左手无名指指端。这种采血方式比较简单快捷,但是在采血前必须要做好消毒处理,一根针不能够使用在一个人身上。刺针前要用酒精进行消毒,然后一次性将针插入,进针深度约为2mm至3mm。一般情况下,第一滴血不进行采集,原因是第一滴血会含有肌肤组织液,会影响检验结果[1]。
2 结 果
48例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患者中,不合格标本出现的原因主要有:采集量不足、采集时间不准确、标本中含有较大血块以及存在溶血现象等问题。这些影响因素中,采集量不足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有26例,54.2%。其次为采集时间有10例,占20.8%。接着为标本有血块6例,占12.5。溶血有4例,占8.3%。其他2例,占4.2%。
3 讨 论
血液常规检测是医院多项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对于血常规检测结果以及临床诊断准确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若血液检验标本符合常规,不存在不合格问题,那么血常规检测结果与实际概况接近度也越高,能够更有效的帮助医生诊断。实践结果表明,血液检测人员若能够严格按照标准规范进行血液采集、标本送检以及标本检测等工作,每一个环节均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防止疏忽大意的现象出现,那么血液检测结果将能够很好的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分析以上研究结果可知,造成血液不合格检验标本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采集量不足。这是最主要的原因,本研究48例血液标本中,有26例为采集量不足造成的不合格标本出现,占54.2%。采集量与不合格标本关系密切的主要原因是通常情况下,检验试管中均会放有一定量的抗凝剂,抗凝剂要产生抗凝效果必须有足量的血液与之融合,且若血液量过少,那么抗凝剂就会将血液稀释掉,影响抗凝效果,若血液量过多,那么将会出现抗凝不充分的现象,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二、采集时间不准确。具体体现在:在未空腹状态下采血,如刚吃完中饭的患者到医院后就直接采血;刚进行激烈运动的患者直接采血;刚服用抗生素的患者直接采血。这几种情况下进行采取就会非常容易影响检验质量。原因是因为刚运动完或者刚吃饱饭的病人血液中的血糖、钙以及尿酸等含量都会增加,在这种状态下采集的标本势必与正常状态下的血液标本存在较大差异,检验结果也势必就不同[2]。三、标本中有凝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采集完标本后没有荡匀试管,试管中的抗凝剂没有与血液充分融合发生抗凝反应,时间一长直接凝结成血块;由于护士人员抽血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整个抽血时间过长,长时间的抽血会造成前面已抽血的血液出现凝结成块现象。四、存在溶血现象。出现溶血的原因主要有:采血针过小或过大,导致血红细胞通过针管进入导管时被挤压或者过快进入导管形成溶血;针管推血用力过大或者血液进入试管时摇荡的力度过大,造成红细胞被震碎或者挤碎,形成溶血;针头残留酒精引发溶血。五、其他原因。标本送检不及时,血液标本存放时间过久,出现溶血现象;病人标本混淆等。
针对临床血液不合格检验标本问题采取的控制措施主要有:一、做好针头消毒工作,且抽血要快速,尽量等消毒酒精干透后才开始抽血。二、送检要及时,必须在采集血液后尽快送往检验室检验,防止血液停留时间过长出现凝块。三、尽可能选择在正确的时间进行采血,比如空腹状态下,没有服用任何药物状态下等。对于刚吃完饭或者刚运动结束的患者应该不先安排抽血。四、一定要适量采血,不过多也不过少。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找准采血部位和熟知注意点。六、必须要在试管上填写好标签,且检验过程中必须要检查好,避免混淆标本影响检验结果的现象出现。
总而言之,临床血液常规检验出现标本不合格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原因是血液标本容易受到多方面(数量、时间、操作方式等)的影响。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采血、送检以及检验。必须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是严格按照规范步骤进行。如此才能够真正为临床诊断提供最准确和最真实的参考依据,提高诊断效率。也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规范医院检验室的工作,使检验室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开展,为医院发展做出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湘艳,段惠丽,熊艳.50份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J].北方药学,2012,36(02):748-749.
常规血液透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尿毒症患者120例[免疫反应性甲状旁腺激素 (immunoreactive parathyroid hormone, i PTH) <300 pg/m L], 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0例。观察组:男∶女=31∶29, 年龄30~60岁, 平均 (45.98±2.45) 岁, 病程1~3年, 平均 (2.14±0.11) 年。对照组:男∶女=29∶31, 年龄32~60岁, 平均 (46.70±1.34) 岁, 病程1~4年, 平均 (2.57±0.25) 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 使用费森尤斯FX80透析器[Kuf 44 m L/ (h·mm Hg) , 膜面积1.8 m2], 血流量280~330 m L/min, 应用碳酸氢盐透析液, 透析液流量800 m L/min, 常规低分子肝素抗凝, 4 h/次, 3次/周。对照组给予常规血液透析治疗, 使用费森尤斯F8HPS透析器[Kuf 18 m L/ (h·mm Hg) , 膜面积1.8 m2], 血流量200~250 m L/min, 应用碳酸氢盐透析液, 透析液流量500 m L/min, 常规低分子肝素抗凝, 4 h/次, 3次/周。在透析期间根据患者的情况, 常规给予降血压、纠正贫血等治疗, 并叮嘱患者合理饮食。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连续透析3月,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磷、血尿素氮、血肌酐、β2微球蛋白及甲状旁腺激素下降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磷、β2微球蛋白、i PTH下降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常规血液透析是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常采取的治疗模式, 多采用低通量透析器, 相对低的血流量、透析液流量进行血液透析治疗。随着透析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 许多与透析相关的远期并发症开始表现出来, 如肾性骨病, 透析相关淀粉样变性。这些并发症的出现, 很大程度与现有透析方式对尿毒症毒素清除不够有关。如透析相关淀粉样变性即为透析不能有效清除β2微球蛋白, 造成β2微球蛋白在体内蓄积及组织沉积所致。而肾性骨病, 特别是高转化型肾性骨病, 可能与磷的清除不足及高甲状旁腺素水平有关[2]。据相关医学资料显示, 常规血液透析不及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效果可观。高通量血液透析与常规血液透析相对来说具有诸多优势, 高通量血液透析是使用人工合成膜对患者进行透析, 具有易扩散和通透性强等特点, 能有效清除毒素物质,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3,4]。本研究中, 我院对尿毒症患者分别采用不同透析治疗方法, 高通量血液透析在血磷、β2微球蛋白、i PTH的清除方面取得了更为可观的效果。
综上所述, 高通量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优, 特别在血磷、β2微球蛋白、i PTH等的清除方面, 值得在尿毒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但是临床医生也需要注意, 高通量血液透析可能会导致反超率现象、透析液污染、低血压及营养缺失等, 需要给予注意。
摘要:目的 分析并比较尿毒症患者应用高通量血液透析与常规血液透析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尿毒症患者120例, 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0例, 观察组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液透析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磷、β2微球蛋白和免疫反应性甲状旁腺激素 (i PTH) 下降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高通量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优, 可在尿毒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常规血液透析,高通量血液透析,尿毒症
参考文献
[1]周长岳.高通量血液透析与常规血液透析治疗慢性尿毒症患者的疗效对比[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 12 (19) :1561-1562.
[2]龚德华, 季大玺, 徐斌, 等.高通量透析器的临床应用[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02, 11 (5) :411-414.
[3]戎殳, 叶朝阳, 马熠熠, 等.高通量血液透析与常规血液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滤过的临床疗效比较[J].临床肾脏病杂志, 2013, 13 (2) :56-59.
让你看懂血液常规检查报告 篇5
手术、化疗、放疗前后均需行血常规检查。其中的指标的异常会影响这些治疗措施的进行。但很多病人与家属拿到化验单看不懂,感到很困惑。现仅就血常规的一些化验项目的临床意义作一简要说明,供参考:
1、血红蛋白(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0~16.0g/dl)【10】
女:110~150g/L(11.0~15.0g/dl【10】
临床意义:
增高:有生理性或病理性,在肺癌病人中较少见。
减低:可反映贫血的程度。病人的营养状况不佳、手术后失血过多、化疗后等均可出现。
2、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1012/L(400~550万/mm3)【0.01】
女:(3.5~5.0)×1012/L(350~500万/mm3【0.01】
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及红细胞增多症。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缺氧等。
减低:手术后失血过多、化放疗疗引起的红细胞减少、其他情况引起的贫血、血液稀释后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4~10)×109/L(4000~10000/mm3)【0.001】
临床意义:
增高: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恶性肿瘤及白血病等。
降低:这是化疗病人最常见的副作用。另外,某些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也可出现。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
正常参考值:0.50~0.70(50%~70%)【0.01】
临床意义:
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放射线或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病毒性感染、伤寒、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
(2)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
正常参考值:0.01~0.05(1%~5%)【0.01】
临床意义: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和判断感染轻重程度等。
(3)嗜酸性粒细胞(E):
正常参考值:0.005~0.05(0.05%~5%)【0.01】
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及血液病等。
减少:见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大手术病情严重及传染病、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
(4)嗜碱性粒细胞(B):
正常参考值:0~0.01(0%~1%)【0.01】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某些转移癌。
减少:无临床意义。
(5)淋巴细胞(L):
正常参考值:0.25~0.35(25%~35%)【0.01】
临床意义:
增多: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恢复期及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等。
减少:接触放射线及应用皮质激素之后。
(6)单核细胞(M):
正常参考值:0.03~0.08(3%~8%)【0.01】
临床意义:
增多: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减少:临床意义不大。
5、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100~300)×109/L((100~300)×103/mm3)【1.0】
临床意义:
减少: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障、急性白血病、伤寒、脾功能亢进及进行体外循环时、化学药物中毒。
增高:某些化疗药物或放疗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其他的疾病引起则较少见,有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术后。
血液常规检验及其临床意义
1.血红蛋白(Hb)测定:参考值: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降低:贫血、白血病、大量失血及钩虫病等。
增高:慢性缺氧(肺气肿和先天性心脏病等)、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时。
2.红细胞(RBC)检验:参考值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5×1012/L。
临床意义同血红蛋白,巨幼红细胞贫血时减少更为明显。
3.白细胞(WBC)检验:参考值:成年人4~5.5×109/L,婴儿(两周岁以下)11~12×109/L,新生儿15~20×109/L。
增多:细菌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和应激状态(急性出血和大手术)等(妊娠后期、月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可有生理性增加)。
减少:病毒感染、伤害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极严重感染、放射性辐照、肿瘤化疗后和非白血性白血病等。
4.白细胞分类(DC):参考值:中性粒细胞0.5~0.70×(50~70%),嗜酸性凿粒细胞0.005~0.05(0.5%~5%)嗜碱性粒细胞0~0.01(0~1%),淋巴细胞0.2~0.40(20%~40%)和单核细胞0.03~0.08(3%~8%)。
中性粒细胞
增多:多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和尿毒症等;
减少:见于伤寒和副伤寒、疟疾、粒细胞缺乏症、放射性辐照和肿瘤化疗。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等;
减少:见于伤寒和副伤寒等。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氏病和铅中毒等。
淋巴细胞
增多:见于病毒感染。
减少:见于免疫缺陷病。
单核细胞
增多: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及单核细胞白血病等。
5.血小板(PLT)检验:参考值:100~300×109/L。
减少:造血功能障碍(如急性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小板破坏过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及消耗增加(如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时;
增多: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时。
6.红细胞比积(Ht)检验:参考值:男性0.42~0.49(42%~49%),女性0.37~0.43和新生儿 0.49~0.54。
增高:失水和大面积烧伤等所致的血液浓缩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
下降:贫血及血液稀释时。
7.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参考值:成人79~101fl,儿童73~89f1和新生儿可达105fl。
用于贫血分类:增大为巨红细胞性贫血,减小为小细胞性贫血(如严重缺铁性贫血)和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正常红细胞性贫血时正常。
8.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值:27~32ρg,新生儿可达40ρg。
用于贫血分类:增加见于大细胞性贫血,减少见于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9.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G):参考值:成人320~360g/L,儿童340~410g/L和新生儿可达450g/L。
大细胞性贫血时正常减少,单纯小细胞性贫血时正常,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减小。
10.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参考值:0.11~0.16(成人)。RDW与MCV结合可将贫血分为小细胞均一性与不均一性贫血,正常细胞均一与不均一性贫血及大细胞均一与不均一性贫血,在治疗过程中会有动态变化。
常规血液透析 篇6
【关键词】直接药敏实验 常规药敏实验 血液细菌检验 临床应用 价值研究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294-02
在现代的临床医学中,血培养对于败血症以及菌血症的临床诊断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价值,而相关的研究也显示,在败血症病发之前的3天之内进行必要的抗生素治疗也具有明显的临床价值。鉴于此,对血液标本进行准确而快速的直接或常规药敏实验,以使其知道临床中合理、科学的用药,而不断的减少并降低临床用药的盲目性十分必要。现阶段,各个实验室中均没有统一的、方便快捷的药物敏感实验标准,所以,我院的实验室运用较为直接与快速的直接药敏实验与常规药敏实验两种药敏实验方式来进行临床血液细菌的检验,现将详细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本项研究的研究材料为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期间的200例血液标本,其标准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5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以及大肠埃希菌(ATCC25922)。
本项研究中所有的仪器和试剂选择如下:其一,全自动血液培养系统Bactec9050,BACTED PLUS以及血液培养瓶等;其二,细菌的鉴定系统运用的是法国梅里埃公司的API坚定板条;其三,巧克力平板以及血平板等来自于广州的乐通泰公司;其四,药敏纸片以及MH干粉均来自于英国的OXIOD公司;其五,实验中一次性的无菌针筒来自于美国的BD公司。
1.2方法
首先,在全自动血液培养系统Bactec9050报警之后,将陽性瓶快速的取出,并运用无菌针筒抽取培养液,并将其放置在无菌试管中做好梯度离心。离心之后收集上清液,再对其进行离心处理,待15分钟之后取其沉淀物。之后用生理盐水洗涤之后收集其菌细胞粘液,然后在图片革兰染色之后观察其细菌的形态。在培养18—24小时之后,量出直接药敏纸片抑菌圈直径的大小,并判定其敏感、耐药以及中介的相关结果。
对于革兰阴性杆菌,应该选用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环丙沙星以及哌拉西林等,而革兰阳性球菌则应该选用青霉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以及环丙沙星等。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0株血液培养标本中的细菌构成比主要由革兰阳性杆菌以及革兰阴性杆菌所共同构
成,在革兰阳性杆菌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则以大肠埃希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为主。
3 讨论
血培养对于现代临床中败血症以及菌血症的诊断与治疗具有相当明显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可以使医疗工作者合理的根据病原菌来进行科学的抗生素治疗,更加有助于患者用药耐药性的减少,并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住院的时间及费用。基于此,现代的临床中进行快速而安全的药物敏感试验,从而为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的方、开辟新的途径。1973年美国的著名学者Barry曾经提出有关临床标本直接的药敏实验,这一论述对于全球的临床用药均具有较为重要的指导价值。随着上述实验方法关注人数的不断增加,这种研究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直到1986年美国的知名学者Fincgold再次提出了快速药敏实验这一说法,他认为,想要做到快速药敏实验最基本的方式便是直接对临床的血液标本来进行药敏实验,取得的结果是最为有效和直接的。
本项研究评估了直接与常规药敏实验的准确性,得出了如下的研究结论:直接药敏实验与常规药敏实验的符合率为89.9%。由于药敏试验的方法是根据抑菌环以及抗生素的抑菌程度的负相关所特意设计的一种定性实验,其不可避免的会存在着诸多的局限。相关的文献报道曾经记录纸片扩散的方法与药敏实验的方法二者之间的误差值为±2 mm,基于此,本项研究如果将此种误差忽略不计的话,然后再将两者进行必要的比较,那么其符合率必然会大幅度提升,为96.87%。这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中的数据统计结果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对临床中的血液样本进行直接的药敏实验具有相当重要的临床意义,在血培养阳性报警之后,应该对标本进行及时的处理,除了链球菌之外,直接与常规的药敏实验不仅有助于患者抗生素的治疗,更加有助于及时的控制患者的感染,并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以不断的提高医院的诊治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素萍. 血培养阳性标本直接药敏试验和常规药敏试验的比较[J]. 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 2007,19(13):573—574.
[2] 黄灵芝,伍海英. 血培养阳性标本直接药敏试验的评估[J].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10,21(2):31—33.
[3] 张茂海. 两种细菌鉴定法在临床血液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31(12):3—4.
[4] 朱德会.血培养阳性标本直接细菌鉴定和药敏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7):1300—1303.
血液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研究 篇7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
在大部分的临床治疗中, 血液检验是进行身体检测的必须环节。随着医学不断发展以及技术创新, 临床检验逐渐成为医生对病患进行诊断的重要指标。但是血液的常规检查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而造成数据失真, 例如检验过程是否规范、采集的血样是否受到污染等。因此, 为了提高血液检验结果的精确性, 以提高辅助诊断的有效性, 探明影响血液常规检查的相关因素, 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选取80例身体健康的志愿者进行血液检验影响因素实验,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80例身体健康的志愿者, 其中女性41例, 男性39例, 年龄在22~45岁, 平均年龄为 (31.5±4.5) 岁。血压为90~130/60~90mmHg, 体温≤37.5℃, 平常身体健康, 没有慢性疾病史。选用Backman Counter血液细胞计数仪进行计数, 使用EDTA-K2抗凝剂。
1.2 方法
同时对80例身体健康的志愿者采集末梢血与静脉血, 末梢血在食指或者无名指内侧抽取。静脉血从肘部抽取。抽血由专业人员操作, 按照程序严格进行。每个志愿者抽2份血样, 立即检验其中一份, 另一份添加EDTA-K2抗凝剂, 于室温下 (18~22℃) 分别在即刻、30min、2h、6h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分析, 由此比较末梢血与静脉血的指标是否存在差异。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χ—±s) 表示, 组间的差异比较用t检验,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部位血常规检查结果比较
在末梢的常规血检验中, 红细胞 (RBC) 、白细胞 (WBC) 以及血红蛋白 (Hb) 检验的平均值都比静脉血检验值高;但血小板 (PLT) 的计数平均值比静脉血平均值低, 采用t检验, 其差异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具备可比性;中间细胞百分比 (MXD)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不具备可比性。
2.2 不同时间血常规检查结果比较
通过在室温下于不同的时间段对同一份血样进行检查, 发现30min~2h内静脉血血常规白细胞 (WBC) 、红细胞 (RBC) 、血红蛋白 (Hb) 、血小板 (PLT) 以及中间细胞百分比 (MXD) 各项参数和即刻进行检测的结果比较是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放置6h后, 血小板 (PLT) 与即刻比较明显下降, 而中间细胞百分比 (MXD) 的比例有所提升 (P<0.05) ;白细胞 (WBC) 、红细胞 (RBC) 、血红蛋白 (Hb) 的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一般医院检验科的血常规检查就是对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有形成分的质和量进行测定、分析。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这三个系统和人体的血浆一起组成了血液。血液对人体的循环代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不停地流通于人体血脉, 参与机体的每一项功能活动。如果血液中发生任何一点病理变化, 会对人体的全身器官产生消极影响。反过来, 人体组织或者器官发生病理变化, 也会使血液产生病理变化。因此, 保证血液的健康, 对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内部外部环境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2,3,4,5]。
依据上述血液与机体的关系, 表明血液常规检测有可能被其他因素干扰。根据相关文献和数据记录显示, 患者进行血液常规检查时, 一些生理因素、仪器因素、试剂因素与人为因素对检查的结果有很大影响。如病患在进行血液常规检查的近期内, 服用过激素药物, 或者食用水和食物, 会对检查结果产生干扰, 所以为避免此种错误, 应保证验血近期内不服用激素药物以及验血前保持空腹状态;人员操作血液分析仪有误, 没有校正血液分析仪或者操作程序不规范等都会影响检测的结果, 为了让仪器正常工作、人员操作准确, 在使用血液分析仪的时候应该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如选择远离热源或电磁干扰的地方, 室温最好控制在15~25℃, 将仪器放在稳固平整的平台, 防止震动损坏仪器, 日常要做好对仪器的维护工作;还有采集方式不正确也会影响检验结果。类似检测前没有处理好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或者采血过程中时间过长或者血压摇匀时间过短, 血样未能和抗凝剂充分发生作用, 血样采集好不能即使送检等错误操作,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管理进行预防, 例如在患者状态良好时进行血样抽取、对专业采血员加强培训、熟悉采血流成、控制时间等, 可以有效防止影响血液常规检查结果因素出现。
在文献中, 较少出现采血部位及采血完毕后放置的时间会影响检验结果的记载。本文正是以探究这两个因素对血液常规检查的影响为主。通过从80例健康的志愿者进行不同部位的采血比较, 每个志愿者抽2份血样, 立即检验其中一份, 另一份添加EDTA-K2抗凝剂, 于室温下 (18~22℃) 分别在即刻、30min、2h、6h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分析, 由此比较末梢血与静脉血的指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显示:结果静脉血与末梢血红细胞 (RBC) 、白细胞 (WBC) 以及血红蛋白 (Hb) 与血小板 (PLT) 的数值差异 (P<0.05) 具有显著性意义, 具有可比性;2h内血样各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6h血样指标与即刻测定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通过以上研究, 在临床工作中如条件允许应以静脉血检测血常规、2h以内检测为宜。
参考文献
[1]刘保廷.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12) :55.
[2]钟红梅.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5) :155.
[3]赵晋芳.浅谈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23) :3077.
[4]徐金华, 游其勇.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多种因素分析[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24 (5) :2699.
常规血液透析 篇8
关键词:血液常规,血液标本,标本,检测结果,影响
血常规检查结果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医护人员对病情的判断[1]。我院选择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160例健康体检人员, 对其进行血常规检查, 对其血液放置时间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我院选择2012年8月~2013年8月间诊治的160例健康体检人员。其中男80例, 女80例;年龄18~49 (31.2±4.3) 岁。
1.2 方法
所有采集血液的患者均运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静脉血5ml, 手工进行4~6次的颠倒将其均匀, 分别立即、1h、2h、4h、8h后运用K-21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以及配套试剂 (日本Sysmex) 实施血常规检测。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对仪器进行校准和定期保养, 在实验期间保持室温在17°C~22°C, 仪器质控品检测结果均在控制范围内。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着放置时间逐渐增加时, 检测结果值有所升高, 但是各个时间点检测结果比较, 未见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各时间点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 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血常规检查能够对人体健康状况进行大致判断, 同时评估药物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同时有利于对疾病进行鉴别诊断[2]。当然, 血常规的检查结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具体包括标本放置时间、采集方式以及检测方法等。本文主要是通过标本放置时间的角度进行分析, 以此来研究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程度[3]。
标本的检测和存放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例如存放时间的长短均受到人为因素的控制以及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 很多医师忽视这方面的影响, 因标本的测定时间和保存时间不合适会引起临床医生做出错误的诊治和判断[4]。因而血液标本如不能及时的进行分析, 应密闭保存。这样如需复检时保证检查结果的一致性, 降低医疗纠纷的出现, 但是血液标本仍然要控制好存放时间。
MCV的变化与RBC的体积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研究表明, 抗凝静脉血标本的渗透压比未抗凝静脉血标本高60m Osm/L, 当RBC处于高渗环境时, 细胞内外水分子与溶质之间相互交换流动, 当血液标本放置试过逐渐延长时, 细胞内外的渗透压逐渐的归于平衡, 但是随之增大的还有细胞体积, HCT也随着升高。
综上所述, 当血液标本放置在常温条件下, 也就是说17~22°C温度下, 除了MPV会产生变化, 血常规其余检测项目检测结果均不受放置时间长短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晓恒.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11, 24 (3) :847-848.
[2]陶晓薇.收集血液标本的样品管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30 (8) :694-695.
[3]龚建武.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36 (4) :66-64.
血液常规检查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 篇9
1 影响血液常规检查的因素
血液常规的检查, 通常采取末梢血进行检查, 主要包括耳垂及指尖部位的血液;对血液的细胞应进行仪器检查及分析, 再由电脑对报告的结果进行生成、保存, 常规的检查不仅是人机体基本检查的项目之一, 其作用是及早发现、进行早期的诊断以及早期的反馈, 而且还是临床检验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 现实的临床化验结果多数缺乏可靠性, 为了提高血液的标本采集工作效率, 检验临床检查结果的可靠性, 探讨对血常规产生影响的因素十分必要, 为今后更好地提升临床诊断的水平、促进医学技术健康的发展[2]。
1.1 患者的生理因素
患者的年龄与性别、活动情况及精神状态、血液的采集时间、采血的季节、服用的药物等各因素均将影响到检测的结果。例如, 一天中, 人体的血细胞会出现不同的波动情况, 妊娠时间超过五个月的、或者是新生儿的白细胞的总量也会明显地增高;或者在暴热季节、严寒的天气等;或者是剧烈运动之后、服用部分激素类的药物等, 均会影响到血液常规检查的结果。因此, 患者在进行血液的采集前, 应避免出现剧烈运动, 采血时询问患者是否服用过抗干扰的检验药物, 以确保患者的血液检查较为准确[3]。
1.2 仪器校准
目前, 血常规检验一般为血细胞的分析仪器设备, 其有效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为的失误率以及误差率, 并提高检验的工作效率。但是血液分析的仪器需用校准物对其进行校准, 部分血液分析仪未具备与之相配套的设施或校准物进行准确的校对, 进而影响了血液的检查结果。
1.3 采血部位及静止时间
采集血液的时机与采血的部位均会影响到血液的检查结果。因此, 在进行采血时, 倘若医院采血的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良好, 可采用从静脉进行血的采集, 对血液的常规检测应做到及时、认真。为了保证获取的血液常规检查结果的准确有效性, 应减少对患者的采血部位, 采血后对于静止的时间应该尽量缩短, 保存及运送的时间也应适当控制好, 确保血液检查结果的可靠性[4]。
1.4 人为操作不规范
采血的操作工作是较为细致、认真的, 这就对工作人员的操作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人为因素由于操作不当或不规范等原因, 导致血常规的检测失真现象也较多。例如, 在进行采血时, 采血的动作慢或注入的顺序不当, 致使空针中的血液发生凝固现象;血液在注入试管后, 采血人员没有立即摇匀或是摇匀的时间不足;血液标本采集后, 未及时送检或采血针头过细等原因, 导致检血结果的不准确。
2 解决对策
2.1 合理选择采血部位
在采血时, 应对采血的部位进行认真分析, 采血时手指小动脉血和静脉血相比较, 对手指采血的可重复以及准确性仍较差, 在使用到血液分析仪进行检验时较为明显。因此, 多数医学专家建议, 在对血常规的采血进行选择时, 应采用静脉血进行检查;而通常对采血部位的选择是静脉采血以及对末梢的毛细血管采血这两种方式进行[5]。
2.2 采血的各项操作应规范化
据不完全资料显示, 较多的血液常规检查出错是由于人为的采血操作不当引起的。因此, 要求操作人员应熟悉采血的操作规程, 并加以规范化, 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差错。采血完毕之后, 应立即拔下针头, 并快速地注入至抗凝剂, 再将该管放至手掌, 进行来回轻摇至均匀状态, 使检测的标本和抗凝剂能充分的混合;切忌用力摇晃, 避免使血细胞受到破坏或者发生溶血现象。
2.3 定期校准仪器
血液分析仪在使用过程中要注重做好日保养、周保养、月保养, 血细胞分析仪必须通过该仪器所配套的校准物对仪器严格校准。临床应用中还应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 才能保证仪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高检测质量, 还需定期用新鲜血标本在实验室内不同型号的仪器上进行结果比对[6]。
2.4 采血及注射的容器选择
抽血时, 采血的针管应使用真空的采血管进行采血, 并保持注射容器的干燥, 由此一来, 可使采集的标本达到标准化, 又可使采血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 减少了交叉感染几率。提高血液检查结果的可靠性及有效性[7]。
2.5 选择最佳采血时机
基于患者的精神状态以及活动的情况、血液的采集时间以及服用的药物等因素, 均会对血液检测的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选择最佳的采血时机, 是有效减少血常规的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的关键, 不是急诊患者, 最好固定在某个时间段进行检查, 以减少来自不同时间段的生理状态情况对血液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
3 结语
总之, 需要对采血试验的各个步骤与环节进行严格的操作, 认真执行。尽量减少某些因素对血液检查结果造成的影响, 防止对临床的诊疗作出错误判断, 血检时, 还应对其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8]。
摘要:对临床医学中的血常规进行检验, 对诊断的不同血液病提供较为科学的参考依据, 血常规的检验通常也称为血细胞的检验。其检验结果在其他系统疾病分析的过程中, 提供重要的反馈信息。因此, 对血细胞检查所受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不仅可以提高标本的质量, 而且还可使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大大减少, 提高了检验的质量, 有助于提高临床检验的结果, 提高诊断的可靠性及准确性[1]。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高丽娟.血液常规检查的诸多影响因素[J].哈尔滨医药, 2011 (04) :6-17.
[2]刘保廷.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12) :5-12.
[3]杜之涛.浅析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01) :28-36.
[4]黎春平.血常规检查影响因素浅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1 (01) :22-35.
[5]汪秀红.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多种因素[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0 (05) :15-23.
[6]钟红梅.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05) :7-15.
[7]徐金华, 游其勇.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多种因素分析[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05) :32-40.
常规血液透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4月一2014年7月收治的90例糖尿病肾病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①为糖尿病肾病终末期,符合血液透析要求且为首次透析患者;②患者意识清楚且主动配合研究进行;③排除合并抑郁及焦虑症病史患者[2]。将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45例,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63~81岁,平均为(72.4±8.1)岁,病程6~19年,平均(9.42±3.11)年。对照组患者45例,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65~82岁,平均年龄(72.4±8.0)岁,病程7~21年,平均(10.03±3.08)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组成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所有护理操作均为同一组护士给予。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根据患者基础疾病及血液透析需求给予针对性的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皮肤护理、血液透析护理及血管通路的维护等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采用优质护理,护理人员经过优质护理培训。同样给予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护理措施,再给予以下护理服务:①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制定符合患者自身情况的健康知识普及计划,提高患者对病情及医疗措施的理解;②给予患者心理辅导护理,介绍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的相关知识,使患者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掌握,心理紧张得到缓解。其次,传授给患者自我调节措施,如通过运动对肌肉进行放松和紧张训练,观看娱乐节目、书刊等形式转移患者注意力等措施,以期缓解患者的紧张、抑郁及焦虑等负面情绪;③给予患者日常生活的帮助,护理人员积极参与患者洗漱、进餐、散步、聊天等日常行为,增加医患人员亲密值,为医护工作提供情感支持;④对患者家属及病友同时开展相关疾病知识的普及,并提供场所及时机让其相互交流,共同学习,护理人员注意倾听,及时纠正患者的错误知识。所有患者均给予为期2个月的护理干预措施。
1.3 观察指标
①在护理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进行调查,SAS≥53分为焦虑,SDS≥50分为抑郁[3];②采用该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配合度、舒适度等内容进行调查。满分为100分,80~100分为满意,70~80分为基本满意,70分以下为一般,总满意率=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分析,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对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组内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α=0.05,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远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抑郁及焦虑状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在护理后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对比,*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饮食结构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糖尿病肾病患者发病率正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血液透析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手段,其早期应用对减缓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积极作用[4]。然而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广泛应用,发现糖尿病肾病患者应用血液透析技术治疗时并发症发生率高,患者易发生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不良影响[5]。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心理承受能力弱,治疗效果往往大打折扣。现代医学理念认为,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仅仅是医生医疗水平的体现,也与护理水平有着紧密联系[6]。
优质护理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对传统的常规护理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了循证医学的理念,提炼出了一套新的护理方案。优质护理在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疾病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均取得了理想的护理效果,促进了治疗效果的提升[7]。但目前关于其在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的报道较少。该次研究中,笔者对实验组45例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较护理前均有较大改善,但实验组患者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也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文献报道的结论较为一致[8]。优质护理在开展前对护理人员均进行了培训,相关知识、操作及理念熟烂于心,护理水平得到提升。同时,我们对实验组每位患者都制定了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包括相关疾病及治疗知识的宣教、加强医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各种平台和机会促进患者相互交流、向患者家属普及知识以及提供心理辅导以排解患者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等措施。这些措施一方面提升了护理质量,满足了患者的护理需求;另一方面也增进了护理人员与病患之间的亲密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能更好地满足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老年患者的护理需求,可显著改善患者抑郁及焦虑状况,护理满意度高。
参考文献
[1]曹家月,王永兴,郭梅,等.优质护理对老年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病人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3,17(6):1067-1069.
[2]谭彩虹.优质护理对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影响[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4,35(1):69-70.
[3]周学兰.优质护理对糖尿病肾病并心衰行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2013,29(16):2108-2110.
[4]孟召华.优质护理对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2014,12(14):142-143,165.
[5]李慧娟.优质护理服务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4(3):317-318.
[6]李淑英,赵玉静.老年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的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4,12(6下旬刊):3409.
[7]毛艳丽.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2(24):673-674.
常规血液透析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7月间70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10例, 女390例;年龄4岁~64岁, 平均年龄 (35.9±4.6) 岁。排除标准:排除各种血液系统疾病、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1.2 检测仪器、试剂
采用西门子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型号:SYSMEX-K4500) 进行血常规检验, 于研究前对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常规保养, 使之完全符合使用标准。试剂:血常规检验的相关试剂, 如稀释液、溶血素、清洗液等均为西门子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配套试剂;抗凝管采用EDTA-K2抗凝管。700例健康体检者均由同一位资深检验师进行检验操作。
1.3 采血方法
700例均由同一名业务娴熟的护士进行采取, 分别采取健康体验者的晨空腹、肘正中静脉血1 m L和左手无名指末梢血20μL。将不同的采血标本分置于抗凝管中, 严格按照操作流程送检。
1.4 观察指标
观察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白细胞 (WBC) 、平均血红蛋白量 (MCH) 、红细胞压积 (HCT) 、红细胞 (RBC) 、血小板 (PLT)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 、血红蛋白 (Hb) 等各项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700例健康体检者的RBC、PLT、MCHC、Hb静脉血检验水平均较末梢血检验水平偏高, 差异明显 (P<0.05) ;同时, MCV、WBC的静脉血检验水平也均较末梢血检验水平偏低;其差异明显 (P<0.05) ;不同采血方式的MCH和HCT水平则无差异 (P>0.05) 。见表1。
3 讨论
目前, 随着医疗设备技术水平的不断完善, 各种医学检验也逐渐向快速、精确以及高度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各类医疗机构也愈来愈多地借助于实验室检验结果来进行诊疗[2]。人体血液通过循环系统直接参与到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之中, 当血液中组成成分若发生病理改变时, 通常会反映为组织器官的不同变化;血常规检测的最终目的就是及时发现、确定各类疾病的早期迹象, 如诊断被检者是否贫血、是否存在血液系统疾病或是被检者骨髓造血功能是否正常等。通常感染性疾病往往会导致人体白细胞数值以及分类发生变化, 一些肿瘤以及变态反应性疾病可以导致患者血常规检测中的部分数值发生变化。因此, 血小板以及红、白细胞的数量与形态分布常被用于临床对诸多疾病的鉴别、诊断[3];而血常规检测也逐渐成为医疗机构最基础的检测项目。
本文研究结果提示:700例健康体检者RBC、PLT、MCHC、Hb的静脉血检验水平均较末梢血检验水平偏高, 差异明显 (P<0.05) ;而MCV、WBC的静脉血检验水平均较末梢血检验水平偏低 (P<0.05) ;不同采血方式的MCH、HCT水平则无差异 (P>0.05) , 说明不同采血方式会造成临床血常规检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采血方法通常为静脉血与末梢血采集两种:静脉血采集位置多为肘正中静脉, 而末梢血采集部位多为耳垂或小手指。由于末梢血采集较为方便、快捷、采血量少, 而被医疗机构广泛采用。但是末梢血相对静脉血而言, 其循环相对较差, 导致该采血方式在血常规检验时往往会出现最终检验结果与实际数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造成临床误诊、漏诊率的增加[4]。本文研究结果与赵晋芳、王震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5,6]。究其原因:首先, 人体的静脉血不易受到各类内、外在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也相对更少。其次, 末梢血在采集过程中, 要对血管进行挤压, 会造成血小板的损耗与聚焦, 导致血小板计数水平下降;而在末梢采血刺破皮肤时, 极易混入组织液进而稀释末梢血标本, 造成红细胞压积以及计数水平降低。第三, 由于人体末梢循环还会受到外界环境变化, 如局部瘢痕、疾病影响、被检者情况变化以及应激反应等情况下, 同样会造成末梢循环障碍;在进行末梢血液标本采集时, 往往会出现血液流通不畅, 采血时间延长等, 也会造成血小板聚集, 产生微凝血块, 进而使PLT、RBC计数水平下降, 而MCV计数水平增加。因此, 临床上采集末梢血液标本时, 应在确保采血顺畅的前提下, 采集后及时混匀, 以进一步减少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 还应在采血后放置5 min~10 min, 并于20 min之内予以检测, 可最大程度地提升检测质量。
综上所述, 人体静脉血受内、外因素影响较小, 在临床血常规检测中其检验结果准确, 也能够更真实地反映被检者血液循环的客观情况。因此, 静脉血是进行临床血常规检查的最佳采血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对静脉血和末梢血常规血液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7月间70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集晨空腹静脉血和末梢血, 比较分析两种血标本常规检测结果。结果 700例健康体检者资料中红细胞 (RBC) 、血小板 (PLT)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 、血红蛋白 (Hb) 的静脉血检验水平均较末梢血检验水平偏高, 差异明显 (P<0.05) ;同时, 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白细胞 (WBC) 的静脉血检验水平也均较末梢血检验水平偏低, 差异明显 (P<0.05) ;不同采血方式的平均血红蛋白量 (MCH) 和红细胞压积 (HCT) 水平则无差异 (P>0.05) 。结论 人体的静脉血受内、外因素影响较小, 在临床血常规检测中其检验结果准确, 也能够更真实地反映被检者血液循环的客观情况。因此, 静脉血是进行临床血常规检查的最佳采血方法。
关键词:血常规,静脉血,末梢血,检查结果,对比
参考文献
[1]钟为群.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观察[J].当代医学, 2013, 19 (5) :80-81.
[2]赵桂苹.新生儿末梢血常规与静脉血常规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31) :1043.
[3]常青云.影响血常规化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22) :2933-2935.
[4]李晶.静脉血与末梢血在血常规检测中的结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6) :91-92.
[5]赵晋芳.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比较[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17) :2261-2262.
【常规血液透析】推荐阅读:
临床血液常规检验07-16
血液常规指标论文06-23
血液的常规检验11-03
血液常规检查需要注意什么08-24
血液透析:血液灌流08-05
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05-25
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09-20
血液灌流合并血液透析06-18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09-18
串联血液透析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