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的中西医治疗

2024-11-02

脑梗塞的中西医治疗(精选12篇)

脑梗塞的中西医治疗 篇1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高血糖引起的代谢性疾病, 其是一种慢性的内分泌紊乱性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多食、多饮、多尿和消瘦。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一种, 其主要是由于在高血糖高血脂的影响下, 患者的纤溶系统和凝血系统出现异常, 导致颅内大血管与微血管发生病变导致[1]。与单纯脑梗死比较,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发病率更高, 治疗较为困难, 其致死率和致残率也更高。而在祖国医学中,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属于“消渴”和“中风”的范畴, 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偏瘫、偏身麻木以及失语为主[2]。该研究为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效果观察, 选取来该院治疗的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 分别采用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 取得不错成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6 月—2015 年6 月来该院治疗的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142 例, 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71患者例中, 男性37 例, 女性34 例, 年龄51~76 岁, 平均年龄为 (64.7±6.8) 岁, 糖尿病病程为1~22 年, 平均病程为 (7.6±2.3) 年;对照组患者71 例中, 男性39 例, 女性32 例, 年龄52~74 岁, 平均年龄为 (63.6±6.4) 岁, 糖尿病病程为1~21 年, 平均病程为 (7.3±1.8) 年。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对于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的诊断, 且根据中医辩证分为气阴两虚和瘀血阻络证, 发病时间均在7 d内。排除脑出血、短暂性缺血发作及脑外伤等非糖尿病患者、应急性高血糖患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精神疾病患者以及合并有心、肝、肾等系统疾病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 给予口服降糖药和抗血小板的药物, 改善患者的脑代谢, 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 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 药物配方为当归、川穹、麦冬、牛膝、赤芍、桃仁、地龙、五味子以及生地黄和生黄芪配伍。 以水煎至400 m L, 口服1 剂/d, 分成2 次服用。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生活能力评分。

1.4 评价标准

根据我国脑血管学术会议提出的《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以及《中风病的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 病残程度为0%。 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病残程度为1~3 级。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以下。 总有效率= (基本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1 个疗程后, 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 (4.26±2.4) 分; 对照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 (9.76 ±2.65) 分, 实验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实验组的日常生活质量评分为 (76.5±16.7) 分;对照组的日常生活评分为 (62.4±15.3) 分, 实验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前空腹血糖为 (11.37±2.53) mmol/L, 餐后2 h血糖为 (15.82±3.76) mmol/L;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为 (11.46±2.37) mmol/L, 餐后2 h血糖为 (14.95±2.89) mmol/L;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 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为 (8.25±1.37) mmol/L, 餐后2 h血糖为 (9.74±2.95) mmol/L;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为 (10.96±3.89) mmol/L, 餐后2 h血糖为 (13.68±3.64) mmol/L, 实验组的血糖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者基本痊愈12 例, 显效18 例, 有效35 例,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5%, 对照组患者基本痊愈6 例, 显效10 例, 有效24 例,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0.4%, 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以及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 脑梗塞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多种不同的因素导致脑动脉梗阻, 血管闭塞而引起脑组织缺血, 缺氧软化坏死等, 导致升级功能缺损, 称为脑梗塞[3]。 脑梗塞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 环境因素、生活因素等均是其发病原因。中医辨证中将脑梗塞归属于中风范畴, 病因为气血阻滞, 清阳不升, 清窍受阻, 且发病后, 受损的脑组织难以复原, 其致残率较高, 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带来心理上和经济上的负担[4]。 目前临床上常用西医治疗, 虽然其起效快, 但疗效维持时间较短, 治标不治本, 无法从根源上治愈, 一旦停药容易复发。 目前相关文献报道称,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较为突出, 能够弥补西医治疗的缺陷, 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治疗脑梗塞患者以扶正祛邪, 化瘀解毒, 活血通络为主, 宜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 补阳还五汤采用当归, 川穹, 麦冬, 牛膝, 赤芍、桃仁、地龙、五味子以及生地黄和生黄芪配伍。 当归具有疏经通络, 活血痛经之效;地龙具有通络除痹、解毒降浊之功效;黄芪具有活血健脾、补气益血之功效[5]。 诸药联用可到达去除脑梗塞病机, 解除脑部缺氧缺血症状, 改善脑循环和脑部神经功能的目的。该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 (4.26±2.4) 分、日常生活质量评分为 (76.5±16.7) 分, 对照组患者的评分为 (9.76±2.65) 分、 (62.4±15.3) 分。 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为 (8.25±1.37) mmol/L, 餐后2 h血糖为 (9.74±2.95) mmol/L;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为 (10.96±3.89) mmol/L, 餐后2 h血糖为 (13.68±3.64) mmol/L。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且相比较使用单一西医治疗, 中西医结合能够双向调节患者血糖, 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能明显降低神经功能缺损和提高生活质量, 且能明显降低血糖, 血脂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效果观察。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来该院治疗的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142例,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71例患者采用西医治疗, 实验组71例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 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 (4.26±2.4) 分、日常生活质量评分为 (76.5±16.7) 分, 对照组患者的评分为 (9.76±2.65) 分、 (62.4±15.3) 分。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为 (8.25±1.37) mmol/L, 餐后2 h血糖为 (9.74±2.95) mmol/L;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为 (10.96±3.89) mmol/L, 餐后2 h血糖为 (13.68±3.64) mmol/L。实验组基本痊愈12例, 显效18例, 有效35例,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5%, 对照组基本痊愈6例, 显效10例, 有效24例,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0.4%,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能明显降低神经功能缺损和提高生活质量, 且能明显降低血糖, 血脂和同型半胱氨酸,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合并脑梗塞,血糖、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张玺, 王宏, 贾瑞超, 等.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2 (17) :1342-1345.

[2]臧志萍, 孙志升, 韩东利, 等.益消复瘫汤治疗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5, 1 (12) :76-79.

[3]李霞莲, 尹莉莉, 胡晓裕, 等.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 22 (35) :3059-3063.

[4]刘士平.血塞通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7) :1090.

[5]臧志萍, 曹晓岚, 孙志升.中药益消复瘫汤对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患者血液指标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8 (11) :947-948.

脑梗塞的中西医治疗 篇2

首先在饮食方面,因为脑梗塞一般都是由于饮食,还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的,所以在被诊断为轻微脑梗塞的时候,需要听取医生的意见及时接受治疗并改善饮食和生活作息等,将一些不好的习惯改掉,以有利于治疗。

然后是进行康复治疗,是国外治疗脑血管病最主要的方法,一般在发病后3~7天便天始进行系统、规范及个体化的康复治疗。

最后是注意情绪保持及预防,由于梗塞是一个慢性的疾病,所以在应对的时候需要有长期控制的打算,患者需要保持积极的乐观情绪,有助于减少复发的几率,然后在饮食、运动等方面预防。

脑梗塞的中西医治疗 篇3

【关键词】脑梗塞;中西医结合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59-01

近年来,随着脑梗塞疾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已经成脑梗塞为危害老年患者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由于发病后患者的组织器官、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对脑梗塞病人进行中西医结合护理,不仅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还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现将我院2010年至2013年共收治的126例脑梗塞病人进行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201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收治126例脑血栓病人,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其中男76例,女50例,年龄58-83岁,平均年龄70.5岁;12例伴有意识障碍,全部患者皮肤无压疮;住院时间为2-4周。对126例患者均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护理。

2护理方法

2.1心理护理

脑血栓形成的患者由于病情发展快、恢复期较长,患者常产生焦虑不安、低落、悲观失望、厌倦等情绪。患者希望能被医务人员尊重和重视,医务人员应给予周到细致的生活护理,在护理过程中,护士的语言、态度、行为、举止、仪表都影响着病人的情绪,对病人要有爱心,要关心、体贴、爱护、理解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做到心理上的沟通,用护理技巧填补患者的体力、智力和意志方面的缺陷,促进自主生活的恢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对失语患者进行语言训练:失语对患者生理和心理上造成的不良影响极大,语言训练越早越好。首先帮助患者学习非语言沟通的技巧,通过语言与逻辑性的结合,训练患者理解语言的能力;其次借书写方式表达,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短到长地教他朗读,通过以上方式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2.3按中医分型辨证施护

2.3.1中经络者病在经络,症见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舌强语涩或口角歪斜等,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兼浮象。肝阳上亢型以情志调理为主,避免暴怒抑郁,保持情绪稳定,饮食宜清淡甘寒,汤药宜凉服;风痰瘀阻型易眩晕,应安静卧床休息,防跌倒;气虚血瘀型体弱多汗,病室保持温暖避风,多汗时及时擦汗更衣,手足肿胀或瘀紫则用温水浸泡以消肿化瘀,并且帮助或指导病人做主动和被动运动;痰热腑实型饮食以清热、化痰、润燥为主;阴虚风动型可用五倍子粉水调后敷神阙穴,饮食以养阴清热为主。

2.3.2中脏腑:中脏腑又分为闭证与脱证。闭证表现为因气血冲逆,血苑于上,肝风煽张,痰浊壅盛,症见神志昏沉,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中痰鸣,大便闭塞,舌苔厚腻,脉弦滑而数者。闭证之阳闭风火上扰清窍型,按医嘱予以羚羊角汤服用外,并鼻饲安宫牛黄丸液体以辛凉开窍、清热解毒;指导家属予以病人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忌辛辣、肥甘等生湿助火之品;痰热内闭心窍型应严密观察面红、身热、肢凉、舌绛、苔黄褐等变化,按医嘱鼻饲安宫牛黄丸液体,中药煎液擦身及针刺曲池等穴位以降温。阳闭证病人可用银花、菊花水清洁口腔,达到清热除口臭的目的;阴闭之痰湿蒙闭心神型除服用涤痰汤外,并鼻饲苏合香丸液以辛温开窍;注意保暖,饮食宜偏温性食物。脱证者处于病情垂危阶段,表现出目合口张,手撒遗溺,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脉细弱;或汗出如油,面赤如妆,脉微欲绝浮大无根者,为真阳外越,证情凶险之征,应采取一切西医措施进行抢救,同时予以结合针灸人中、涌泉、合谷,加艾灸关元、气海、神阙、檀中以回阳救逆,病情稳定后可鼻饲参附粥,有回阳固脱之效。

2.4中医辨证施食,药膳治疗的方法。

合理的饮食不仅能促进疾病早日康复,而且能调理疾病,尤其是慢性病恢复健康和重病恢复期的饮食调节,能起巩固疗效的作用。脑梗塞患者饮食应以清淡、低盐、低糖、低脂、高蛋白、易消化食物为原则,多食香菇、梨、桃、山楂、木耳、香瓜等,忌食羊肉、鸡肉、肥甘油腻、辛辣刺激等食物;昏迷者按医嘱予以鼻饲流质饮食,吞咽不便者选择半流或稀软食品,少量多餐,进食不宜过快,防止呛咳;一般患者可给普食。恢复期应注意滋补,可选用山楂、莲子、大枣、桂圆、甲鱼等有降压、降脂、软化血管和补益作用的食品。

2.5中医辨证的康复护理

2.5.1按摩:部位和穴位要根据疾病所涉及的部位和中医取穴论加以选定,依照先轻后重,由浅而深,由慢而快的原则,每日给患者按摩2-3次。上肢选用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等穴。下肢选用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穴。头面选用太阳、头维、百会等穴。

2.5.2中药药熨或外敷法:将川芎、丹参、红花、当归、赤芍等中药饮片等用布包好,水煮至沸,待温度适宜时,用药包热敷外熨患肢,日2-3次。熨烫过程中途经上述穴位处稍停片刻以达到温热刺激穴位作用。

2.5.3针灸:在康复早期实行针灸治疗具有一定意义。头针和体针他们的意义相同,但头针更为方便易行应首选。常用的头针刺激区有运动区、感觉区、血管舒缩区和语言区,可根据病情选用,留针时间为1-2小时,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上肢瘫痪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手三里等穴。下肢瘫痪取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悬钟、绝骨、三阴交、昆仑、丘墟、太冲等穴,每次取4-5个穴位,交替使用,一般用平补平泻或补患侧、泻健侧的手法。语言不畅者可加用通理穴,吞咽困难者可加廉泉穴,口眼歪斜者可加地仓、下关等穴,15次为1个疗程;同时可采用电针或艾灸加强刺激,也可用丹参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耳针可根据病情选用肝点、肾点、脑干点和脊柱点交替刺激。

2.6褥疮预防及护理

除常规护理外(例如翻身、垫棉圈、上气垫床等),每日早晚翻身后用红花酒精(红花15g加75%酒精500mL浸泡1周)倾倒于手掌中少许,用手掌的大鱼际部位向心性进行按摩局部皮肤10-15min。因为红花酒精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对于皮肤已出现潮红的患者,能更有效预防褥疮。对酒精过敏者,用热毛巾敷后涂润滑剂按摩。

3护理体会

脑梗塞的中西医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56例脑梗塞患者设为实验组, 再选取56例同期治疗的脑梗塞患者设为参照组。实验组中, 男30例, 女26例;年龄范围45~80岁, 平均年龄 (62.3±10.2) 岁;入院时间:18例发病1 d内入院, 12例发病2 d入院, 26例发病3 d入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NIHSS) 为 (21.62±8.53) 分。参照组中, 32例男性患者, 24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43~82岁, 平均年龄 (62.5±10.4) 岁;入院时间:20例发病1 d内入院, 14例发病2 d入院, 22例发病3 d入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NIHSS) 为 (21.57±8.46) 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入院时间等基本资料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参照组的治疗方法

参照组给予纯西医的治疗方法, 具体操作如下:急性期早期使用脱水药 (20%甘露醇250 m L或者速尿40 mg) 、溶血栓药 (NS100 m L+尿激酶150万U静脉滴注) 、扩容剂 (0.9%NS500 m L+丹参注射液200 m L+胞二磷胆碱0.75 g, 静脉滴注, 1次/d) , 极化液等药物静脉滴注, 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重症者可每7 d用2~3次白蛋白。同时, 给予常规护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等变化进行认真观察, 并做好巡视工作, 保持低流量吸氧。急性期患者保持卧床休息, 头部应保持放平, 注意保持病房安静。做好皮肤、口腔护理工作, 防止肺部感染、褥疮等情况的发生。饮食方面:给予患者低糖、低脂、低盐、易消化、清淡、富含纤维素及维生素的饮食。进食时, 让病人头保持向前伸, 从小量易吞咽流食过渡到半流食、软食、常规饮食;注意保持排便通畅, 便秘患者给予缓泻剂, 小便失禁者给予导尿。

1.2.2 实验组的治疗方法

在给予和参照组同样的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中药治疗:结合患者的病因机制进行辨证施治, 给予中草药汤剂口服治疗, 2次/d, 10 d为1个疗程, 间歇3 d, 连续治疗2个疗程。药方:20 g当归、20 g川穹、20 g三七, 15 g地龙, 10 g天麻、10 g秦艽, 5 g全虫。伴随肝阳暴亢者, 加生石决明和茵陈, 伴随痰热腑实者加大黄、川贝、瓜蒌及竹沥, 伴随气虚血瘀者加黄芪, 伴随阴虚风动者加白芍、龟板, 伴随痰湿者加茯苓、半夏。针灸推拿治疗:急性期过后对其行针刺合谷 (泻) , 曲池 (泻) , 中脘 (泻) , 足三里 (补) , 气海 (补) , 阳陵泉 (补) , 以利于肢体及胃肠功能的恢复。对于言语不清及口眼歪斜者, , 加用地仓、颊车、承浆等穴。1次/d, 6 d为1个疗程, 疗程间隔1 d, 连续针灸3个疗程。此外, 再采用按、揉、点等方法沿着受神经损伤分布区配合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病情基本痊愈;有效:病情较治疗前有显著进步;无效:病情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 甚至恶化、死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NIHSS) :0~15分为轻型, 16~30分为中型, 31~45分为重型[2]。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 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进行t检验。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 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4.6%, 参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8%;实验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NIHSS) 评分为 (10.08±7.23) 分, 参照组的为 (13.21±7.71) 分,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组间比较, P<0.05。

3 讨论

脑梗塞的发生是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氧, 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损害, 短期内出现脑功能异常而致, 还极易造成肢体功能障碍[3]。

西医治疗主要是采取抗凝、降纤、溶栓、扩血管、抗血小板聚集及能量支持等治疗法, 以起到消除脑水肿及保护脑组织的目的。中医学认为:风是出现百病的根源, 缺血性脑梗塞则是正气虚弱, 风瘀互结导致的。血液瘀阻为本病主要病机, 治疗该症的根本方法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所以, 改善梗塞后的血液循环, 及时清除坏死物并促进其修复, 并注重对其进行通腑泄浊、活血化瘀及祛风通络, 从而实现整体的行血、排瘀, 是该症治疗与康复的关键。

针刺能够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降低血管的紧张度, 使血流量增加。脑梗塞后局部会出现炎症反应, 而该类反应对于修复坏死组织及形成新生血管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针刺穴位的方法, 会使循经皮肤及内脏器官的SP含量进一步升高, 进而发生炎症反应。对脑梗塞患者行针刺, 其气血循环能在整体上得到增强, 进而增加梗死区域的各种细胞生长因子分泌, 加快梗死后的血管重建及修复速度。

在该次研究中, 实验组采用了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用川穹、三七能够活血化瘀及祛风行气, 配当归能够养血熄风, 配天麻与全虫能够平肝祛风及通络。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加西药溶栓能够扶正固本, 从而起到活血化瘀及益气养血的目的。配针刺阳陵泉、足三里及气海等则能补益正气, 针刺曲池、合谷及中脘等则能泻浊逐瘀, 加速气血运行, 进而有效激活细胞生机, 有利于其修复。采用了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的实验组, 其总有效率为94.6%,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 (10.08±7.23) 分, 而采用纯西医治疗的参照组, 其总有效率为76.8%,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 (13.21±7.71) 分,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脑梗塞的效果要明显优于纯西医治疗。

综上所述, 脑梗塞是中老年常见的疾病之一, 其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 故被列为当前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在该次研究中, 该院对56例脑梗塞患者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恒, 张汉新, 麻志恒,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 (风痰瘀阻型) 临床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 2009, 31 (4) :12-13.

[2]蒲文林.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192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 2010, 21 (10) :49-50.

脑梗塞最佳治疗方法 篇5

脑梗塞主要是人体大脑血液供应发生了障碍,脑组织局部的血液循环受到了影响,所以供血区中会出现缺氧缺血的症状,之后就会出现脑组织坏死。脑梗塞的高发人群一般都是一些老年人群,患者通常都还会出现冠心病糖尿病等症状,很多人群都会有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25%的患者会出现短暂性的缺血发作。

患者一般都会出现头痛头晕,短暂性的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发病一般都是比较缓慢的,通常都是在安静的状态当中或者是睡眠中发病。脑梗塞的临床症状是比较复杂的,主要会影响人体的大脑对人体的血管会造成一定的损伤,所以如果是比较轻微的患者,临床症状并不明显,但是如果是比较严重的患者就会出现肢体偏瘫,甚至眩晕的症状。严重的患者甚至还会出现昏迷死亡的症状。患者一般都会出现麻木的症状,通常都会出现手麻或者是肢体麻木等症状。有的患者会出现短暂性的视力障碍,一般都会表现为视力模糊,或者是视野缺损看东西不完整等症状,这些症状一般都是在一个小时内就会慢慢的恢复这是最早的脑梗塞的症状之一。

脑梗塞患者通常都会出现意识障碍的症状,一般会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整日昏昏沉沉,不想睡觉,会变得突然的沉默表情淡漠,行走比较缓慢,多与暴躁的。当然这些症状也是与脑组织缺血有一定的关系。

以上详细介绍了脑梗塞的一些临床症状,希望对朋友们会有一点帮助,患者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去接受治疗,目前主要是以药物控制为主,大部分人群经过治疗之后临床症状就会明显改善。在平常生活中也需要调整个人的饮食习惯,多吃一些高蛋白富有营养的食物,但是患者避免接触一些刺激性的食物,平常的生活中可以适当做一些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的脂质代谢,最好是可以多吃一些玉米,但是患者一定要注意讲究精神卫生,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气压温度明显变化的时候,最好是要注意保暖防寒

脑梗塞治疗方法:

一溶栓治疗:即发病后3~6小时以内进行。可静脉给药溶栓,也可动脉给药溶栓,动脉溶栓未广泛应用于临床。常用药物有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溶栓治疗脑梗塞的主要危险性和副作用是颅内出血,心源性栓塞脑出血的机会更高。

二抗凝治疗:常用的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必须作凝血检测。主要的副作用是出血,其中低分子肝素较普通肝素更安全。

三降纤治疗:作用是增加纤溶系统活性和抑制血栓形成,达到治疗脑梗塞的目的,常用药物有降纤酶、东菱精纯克栓酶及蝮蛇抗栓酶等。发病24小时内使用。用药过程中应检测纤维蛋白原等。

四血液稀释疗法: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治疗脑梗塞的方法,目的是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和补充血容量不足,常用药物有低分子右旋糖苷和706代血浆等。

五脑保护剂也可用于治疗脑梗塞:

1钙离子拮抗剂:阻止细胞内钙超载、防止血管痉挛、增加血流量。常用药物有尼莫地平、尼卡地平、盐酸氟桂嗪和脑益嗪等。

2胞二磷胆碱:具有稳定细胞膜的作用。

3谷氨酸拮抗剂和GABA增强剂。

大面积脑梗塞的外科手术治疗 篇6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塞;开颅去大骨瓣减压;颞肌贴敷术;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74-02

脑梗塞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的80%。糖尿病、肥胖、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各种原因的脱水、各种动脉炎、休克、血压下降过快过大等是与其相关性较大的几个疾病,大面积脑梗塞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缺血性脑卒中,这类病人的死亡率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脑缺血、脑水肿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导致的脑疝形成,目前内科通常采用尿激酶/链激酶溶栓的方法治疗,但对于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往往单纯依靠内科治疗通常难以奏效,进行开颅减压是挽救生命的唯一方法。减压的同时并行颞肌贴敷术,可以使颞肌与脑表面建立血管吻合,从而改善脑缺血[1]。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自2004年5月至2010年5月间,收治的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共11例,年龄40~79岁,男7例,女4例。其中有明确高血压病史者7例,风湿性心脏病并脑梗塞者2例,外伤性脑梗塞者1例,出现天幕裂孔疝者8例。手术时间在发病后10小时—38小时,平均手术时间为18.3小时。

1.2治疗方法: 在全麻下行标准大骨瓣开颅去大骨瓣减压术(骨瓣大约12cm×12cm),手术切口开始于颧弓上耳屏前各1 cm,于耳廓上方向后上方延伸至顶骨正中线,然后沿正中线向前至前额部发际下,顶部骨瓣必须旁开正中线矢状窦2~3 cm。全层切开头皮,头皮夹止血,电凝止血,电刀切开颅骨骨膜,用骨膜剥离器向颞侧推移骨膜,电刀切开颞肌边缘附着点,骨膜剥离器向颞侧分离颞肌,止血后连同头皮一起向上翻起,并缝合悬吊。颅骨从颧弓上、耳廓上、耳廓后上方、同侧顶骨、发际下、同侧眉弓外侧分别钻孔,铣刀开颅,打开骨瓣后将蝶骨嵴外1/3咬除,使颞叶和部分额叶向外凸出,解除和减轻对侧裂血管的压迫。切开硬脑膜:从颞前部开始切开硬脑膜,距骨缘1.5cm弧形剪开硬脑膜至前额部硬脑膜切开后可充分暴露额叶、颞叶、顶叶、前颅窝和中颅窝;彻底止血,于显微镜下将侧裂处蛛网膜撕开行侧裂回流静脉减压。术中行颞叶沟回疝复位术[2]。并将头皮的颞浅动脉分离出,连同颞肌贴附脑表面,周围和硬脑膜减张缝合,去颅骨骨瓣,分层缝合头皮。

1.3 观察指标: 入选患者予GCS评分、头颅CT观察中线结构移位情况;TCD观察脑血流情况。分别在术后3 d、7 d和14 d对上述指标进行复查。术后观察并发症:脑膨出、继发性癫痫、脑脊液漏、颅内感染、死亡例数等。

2结果

2.1 术后7~14 天GCS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

2.2 术后第1天,均复查头颅CT,复查结果显示:对比术前侧脑室受压移位减轻,环池结构清楚。3 d中线移位处于高峰。术后7 d、14 d后中线移位明显回复。

2.3 术后治疗7~14 d后,复查TCD显示研究组梗塞区脑血流明显改善。

2.4 术后14d,无脑膨出、继发性癫痫、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病例。

2.5 患者出院后随访3~6个月,按GOS评分标准:良好3例;中残5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

3讨论

大面积脑梗塞[3]是指病灶波及两个以上脑叶或占据大脑半球的1/2~2/3以上范围的脑梗塞,多由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闭塞所引起,梗塞面积通常超过两个脑叶,且直径大于5 cm,范围大于20 cm2。大面积脑梗塞即使经严格的保守治疗,仍有80%的死亡率,其致死原因主要是由内科治疗无法控制的严重缺血性脑水肿导致的颅内压持续升高、恶化及最后所形成的脑疝[4],传统外科手术治疗是去骨瓣减压术或加颞肌贴覆.笔者行标准大骨瓣开颅去大骨瓣减压并将头皮颞浅动脉连同颞肌贴覆于梗塞大脑表面治疗11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收到很好的疗效。

笔者在术中行标准大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去骨瓣面积大于12*12cm2,咬除了中外部分蝶骨嵴,术中将侧裂池开放,减轻了骨窗前下缘对侧裂血管的压迫,缓解颅内压,促进血液回流,手术中常常可以发现开颅减压后,部分缺血脑组织由暗灰色转为红润,脑搏动逐渐恢复,这是单纯药物治疗所难以达到的[5]。在颞肌贴覆的基础上加颞浅动脉贴覆,更利于脑组织侧枝循环的建立,促进脑功能恢复。减压区域局部血流增多,有利于改善脑供血供氧,纠正脑缺氧造成的脑微循环和代谢障碍,从而减轻脑水肿,显著改善病人预后。本组病人经治疗术后7~14 天GCS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头颅CT示侧脑室受压移位减轻,环池结构清楚。3 d中线移位处于高峰。术后7 d、14 d后中线移位明显回复。术后 7~14 d后复查TCD显示研究组梗塞区脑血流明显改善。无1例发生脑膨出、继发性癫痫、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病例。随访3~6个月,按GOS评分标准,良好3例,中残5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

综上可得出,针对有手术指征的大面积脑梗塞病人,应尽早施行扩大翼点入路开颅去大骨瓣减压术加颞浅动脉、颞肌贴敷术,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此项技术难度不大,在有条件的基层及县级二甲医院完全可行。需要注意的是:手术时机要早。因为早期患者梗塞面积有限,随着时间推移,梗塞区域的脑水肿加重,梗塞周围脑组织缺血、缺氧进一步加重,脑梗塞面积会逐渐增大。若果手术时机延迟,可能会出现恢复延迟或者部分脑功能造成永久性残缺的可能性。去骨瓣面积要足够大,最少要达到12cm×12cm。术中对于颞叶沟回疝进行复位。对于侧裂池要剪开蛛网膜,以减压回流静脉。分离带颞浅血管及颞肌组织与硬脑膜间断缝合。严密缝合帽状腱膜,缝合头皮。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常规使用神经营养及脱水剂,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良好的护理也是很重要的环节。

参考文献

[1] 杨俊杰,于亮,李永涛,等.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塞的疗效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31(1):1-3.

[2] 江基尧,李维平,徐蔚,等.标准外伤大骨瓣与常规骨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多中心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0(1):37-40.

[3] 王耀山.何为“大面积脑梗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9,19(11):677.

[4] Hacke W,Schwab S,Horn M,et al.Maligna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territory infarction:clinical course and prognostic signs[J].ArchNeurol,1996,53:309-315.

降纤酶早期治疗脑梗塞的临床观察 篇7

关键词:降纤酶,脑梗塞,早期治疗

脑梗塞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 其致残率和复发率高, 因此脑梗塞的治疗更重视存活质量问题, 笔者应用降纤酶治疗病发后72 h以内脑梗塞患者, 并与低分子右旋糖酐加维脑路通作用相对比观察,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患者诊断均符合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修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并行头颅CT证实。治疗组30例, 男19例, 女11例, 年龄45~76岁, 平均62岁。其中基底节区梗塞24例, 多发性脑梗塞4例, 脑叶梗塞2例。合并高血压患者20例, 糖尿病5例, 高脂血症14例, 对照组30例, 男22例, 女8例, 年龄42~80岁, 平均64岁, 其中基底节梗塞22例, 多发性脑梗塞4例, 脑叶梗塞4例, 伴高血压病者18例, 糖尿病3例, 高血脂症12例, 两组患者均无血液系统疾病及消化性溃疡史, 无严重肝肾疾病及心功能不全, 6个月内无手术史, 患者及家属同意用药。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降纤酶10 U溶于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 1 h内滴完, 每日一次, 连用三日后应用降纤酶10 U溶于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 隔日一次, 共两次。对照组用维脑路通0.6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 每日一次静滴, 共15 d。两组同时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

2 结果

见表1、2。

3 讨论

降纤酶是从白眉腹蛇分离纯化得到的单组分酶制剂, 具有特异性的降低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2], 间接地促使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 由内皮细胞释放并增强其作用, 同时降低纤溶酶源激活剂抑制物 (PAI) 的活性, 减少a2H溶酶抑制酶 (a2-PI) 从而减少纤维蛋白原溶酶原 (Plasminogen) , 增加活化的纤维蛋白溶酶 (Plasmin) [3]促进蛋白C活化, 激发机体自身的抗凝能力, 可降低气血粘度, 降低红细胞聚集率, 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 从而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注:各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P<0.01, 对照组P<0.05

本组30例脑梗塞患者用降纤酶治疗, 总有效率93.3%。较多学者提出抗栓治疗的时间窗为6 h内的新鲜血栓。但近年来对这一提法又产生质疑, 认为可适当延长, 提出在12 h之内都可以接受抗栓治疗。因临床6 h内接受治疗较少, 笔者选择发病72 h内患者进行降纤维治疗, 总有效率93.3%, 说明延迟溶栓时间是可行的。严格掌握适应证, 并在用药中密切观察意识状态, 肢体恢复情况, 血压、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时间等, 无一例死亡, 无出血, 说明降纤酶有一定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

[2]ClockingHP.The mechanism of batroxobin-induced ribrinilysin Phar-nazic, 1989, 44:504.

脑梗塞的中西医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发病24h以内的急性脑梗塞病人104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急性脑梗塞的诊断标准,且经颅脑CT或MR证实。同时符合以下条件:(1)首次发病或既往发病未留下后遗症的;(2)无心、肝、肾功能不全的;(3)年龄40~70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对照组4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病情程度、并发症、合并症均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入选标准

(1)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临订诊断为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急性脑梗死,并经头颅CT或MRT证实,排除脑出血;(2)首次发病或既往发病的肢体瘫痪后遗症不影响神经功能评分的再次发病患者;(3)发病48h以内;(4)欧洲卒中评分(ESS)总分<80分,意识分>6分;(5)不合并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等全身严重并发症;(6)无其他脑部器质性病变如脑肿瘤;(7)无严重精神疾病、痴呆者、无过敏体质。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必存(南京先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30mg加入生理盐水200ml内静滴,30min内滴完,每日2次,14d为一疗程。对照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2]治疗,治疗后7d和14d复查头颅CT或MRT,对脑水肿程度改变、ESS、ADL进行评价,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并观察病死率。两组患者均接受:(1)丹参注射液20ml+NS 250ml,ivgtt qd,连用21d;(2)阿斯匹林肠溶片75mg qd po;(3)此期间允许使用脱水剂(仅限甘油果糖及呋塞米)、抗高血压药等对症治疗,禁止使用溶栓、抗凝、降纤、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谷氨酸盐释放抑制剂、白细胞粘附抑制剂、氧自由基清除剂及其他脑保护剂如甘露醇、激素、尼莫地平、维生素E、大量维生素C(>3g)、吡拉西坦、胞二磷胆碱、七叶皂甙钠等。瘫痪较重者早期介入康复训练。

1.4 疗效评定

根据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造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序及生活状态标准[3]进行评分,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程序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建设或增加18%以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死亡。

1.5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有效率89.7%,显著高于对照组67.4%,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见表2。

3 讨论

依达拉奉(必存)是新开发的一种针对脑梗死急性期的新型自由基清除剂[4]。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依达拉奉(必存)通过捕获羟自由基(-OH)、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过氧化作用,从而减轻脑水肿和脑组织损伤。临床试验也表明本品对脑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且副作用较少。依达拉奉(必存)的脑保护作用包括:-OH的清除作用、抗脑水肿的作用、抑制神经细胞损害作用;依达拉奉(必存)可以通过减少神经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和阻止线粒体的损伤来减轻大脑缺血缺氧:还具有抑制脑血管痉挛的作用。而缺血性脑梗死的神经系统损害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它包括血脑屏障通透性异常、能量障碍、内环境失衡、酸中毒、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和自由基介导的毒性作用等,以上病理损害均能对缺血半暗带的神以元造成不可逆性损伤。导致神经元坏死凋亡,所谓的缺血半暗带,即是大脑缺血核心部位周围存在保持部分能量代谢的低血流灌注区域,换言之,药物可以到达该区域并阻止脑梗塞进展。依达拉奉(必存)具有强效的羟自由基清除作用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能够减轻脑内花生四烯酸引起的脑水肿。也能防止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中间体脂质过氧化物(15-HP.ETE)引起的氧化性细胞损害,减少缺血半暗带的面积,还能防止血管内皮细胞的过氧化损伤,从而减轻脑缺血和脑缺血引起的继发性脑损害。本文对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便用依达拉奉(必存),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证实依达拉奉(必存)可以抑制血管皮细胞的损伤、脑水肿、组织损伤,以及延迟神经元死亡,从而减轻神经功能障碍。本研究发现,依达拉奉(必存)治疗急性脑梗塞方便实用,安全性高[5]。疗效好,值得临床上推荐使用。其强大的自由基清除功能所真情以的神经保护作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非常有益。

摘要: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104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静滴。两组实行同样康复和护理模式,治疗前后观察两组临订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Barthel指数和E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Barthel指数和E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急生脑梗塞有确切实效。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依达拉奉,有效性,安全性,自由基清除剂

参考文献

[1]宋春江,龙秀英,钟晓闵,等.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基脑梗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5,14(3):379-380.

[2]吕传真,主编.神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44.

[3]董强,韩翔,王伟,等.HELP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初步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6):369-371.

[4]王新强,杨庆河,吴华.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5,16(1):100.

脑梗塞的中西医治疗 篇9

1 资料与方法

患者, 男性, 汉族, 54岁, 因“左侧躯体麻木3 d”以“脑梗塞”于2012年9月收住院;患者3 d前出现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肢及左下肢麻木, 活动后麻木感减轻, 近1 d来因麻木较浅加重, 持续时间长, 且活动后无明显减轻, 故来院就诊。发病以来, 患者一般情况可, 四肢力量正常。

既往史:糖尿病4年, 曾服用二甲双胍治疗, 目前停用二甲双胍片, 未监测血糖;高血压病史9年, 目前服用倍他乐克片25 mg, 口服2次/d。

入院查体:颈部未闻及血管杂音, 双测桡动脉血压:150/90 mmHg;心律齐, 心率在78次/min。左侧躯体痛触觉减退, 双侧肢体肌力5级, 病理征 (-)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肝肾功正常。血脂分析:甘油三脂:1.94 mmol/L, 胆固醇:4.43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3.58 mmol/L, 空腹血糖:10.9 mmol/L。

心电图:窦性心律, ST-T段呈缺血型改变。

心脏彩超及颈动脉彩超: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室间隔增厚, EF:69%, 双侧颈动脉内膜增厚办左侧斑块形成, 左侧椎动脉内径细窄。

经颅多普勒超声 (transcranial Doppler, TCD) :脑动脉硬化血流频谱改变;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似呈节段性改变;双侧大脑后、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部分血管搏动指数增高。

颅脑核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提示:右侧丘脑T2信号为高信号。磁共振血管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多发腔隙性脑梗塞, 其中右侧丘脑一病灶为新发, 双侧颈总及颈内、外动脉壁管壁欠光整, 双侧椎动脉不对称, 左侧纤细, 左椎动脉V5段末端更为纤细, 右侧椎动脉未见明显狭窄。

诊断:脑梗死 (责任血管:丘脑膝状体动脉;病理生理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累及穿支开口) ;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3级 (极高危) 。

2 结果

患者入院后第2天出现梗塞进展, 主要表现为左上肢、左下肢共济失调, 左手指鼻欠稳准, 为左下肢跟膝胫不稳准, 符合丘脑梗塞体征。治疗方面加强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片联合氯吡格雷片, 同时根据患者血压水平, 使用雷米普利片5 mg口服1次/d;检测全天3餐前、3餐后2 h血糖, 根据血糖水平降糖方面使用瑞格列奈片0.5 mg三餐前服用, 二甲双胍片500 mg, 口服3次d, 同时给以康复治疗, 住院2周, 患者症状好转出院。

3 讨论

脑梗塞是一个临床综合征, 是一些原因引起的脑组织缺血坏死的结果, 脑梗塞只是初步的分类诊断, 对于这类患者不能局限于脑梗死的诊断, 不同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的脑梗塞卒中复发的风险也不大相同, 因此治疗和预防的手段和治疗强度不尽相同。

TOSAT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tut Store Treament) 分型按脑梗死的不同原因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 (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 、心源性栓塞 (Cardiac embolism, CE) 、小血管卒中、其他原因和原因不明五类。对于心源性栓塞抗凝治疗是最好的选择, 而对于LAA, 合理强度的抗血小板聚集常是最好的选择, 而对合并大动脉严重狭窄的病人,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介入治疗和内膜剥脱术常常起到更好的卒中与预防疗效[1]。

该患者梗塞考虑为右侧大脑中动脉的粥样硬化或合并穿支口阻塞所致。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抽烟史, 分型为LAA型, 而且是新发卒中, 近期复发风险极高。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治疗需用抗血小板聚集及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治疗。对于近期有较高复发严重卒中的高危病人, 简单的阿司匹林治疗是不够的, 应考虑更强的治疗以降低卒中复方风险。

根据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减少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栓子 (The Clopidogrel and Aspirin for Reducton of Emboli in 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 CARESS) [2]以及中国缺血性卒中诊断分型 (China Ischemic Stotre Subclassification, CISS) , 缺血性脑血管病抗血小板聚集2级预防专家共识[3]及脑卒中/TIA预防中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分层用药[4], 进行Essen卒中风险评分 (Essen store risk score, ESRS) [5], 根据ESRS评分进行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该患者有高血压、吸烟史、糖尿病史, 评分为3分, 为中危组, 危组年卒中风险>4%, 给以该患者强化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 , 根据CISS分型及他汀类药物缺血性脑血管病2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给以阿托伐他汀20mg/d, 强化降脂。对于有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易损斑块或动脉源性栓塞证据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 视为极高危I累人群, 无论是否伴有胆固醇水平的升高, 推荐尽早启动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 建议目标LDL-C<2.08 mmol/L或使LDL-C降幅下降>40% (Ⅱa类证据, C级建议) [6]。

总之, 由于不同患者不同梗死病因, 就决定了卒中二级预防方面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定斑块方面要遵循分层原则和个体化原则, 这样才能给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摘要:目的 探索脑梗塞患者规范化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一例丘脑梗塞的患者的发病原因、病理生理机制、危险因素、分层诊断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该患者脑梗塞的病因, 病理生理机制, 危险因素, 制订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及二级预防措施, 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治疗。结论 依据病因分型进行治疗, 能得到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脑梗塞,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52.

[2] Markus HS, Droste DW, Kaps M, et al.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with clopidogrel and asprin in 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 enaluated using Doppler embolic signal detection:the Clopidogrel and Aspirin for Reduction oF Emboli in 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 (CARESS) trial[J].Circulation, 2005 (111) :2233-2240.

[3]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专家共识组.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 2009 (48) :256-258;

[4]王伊龙, 王春雪, 赵性泉, 等.解读PRoFESS研究对缺血性卒中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实践的影响[J].中国卒中杂志, 2008 (3) :880-888.

[5] CAPRIE Steering Committee.A randomized, blinded, trial of clopidogrel versus aspirin at risk of ischaemic enents (CAPRIE) [J].Lancet, 1996 (348) :1329-1339.

脑梗塞的中西医治疗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37例, 男20例, 女17例, 年龄45~74岁, 平均65岁。入选标准: (1) 发病时间窗在6h之内 (2) 脑CT显示:颅内无出血或低密度影, 无出血倾向 (3) 血压<180/100mmHg (4) 肌力小于3级, 无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 (5) 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病例排除标准 (1) 有脑出血史;

(2) 血压≥185/110mmHg; (3) 再发脑梗塞或心肌梗死; (4) 有出血倾向的家族史; (5) 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糖尿病史; (6) PT、APTT延长或血小板≤100×10 9/L; (7) 患者及家属不合作或不签字者; (8) 神经系统体征短时间内迅速改善。

1.3 治疗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应用尿激酶100万U溶于生理盐水200ml内, 30min内滴完。配合20%甘露醇250ml静注, 口服肠溶阿司匹林

1.4 疗效判断:

(1) 治愈:症状、体症消失; (2) 显效:肌力提高2级以上, 失语明显改善; (3) 好转:肌力提高I级, 失语有所改善; (4) 无效:症状或体征无变化。

2 结果:治愈19例, 显效11例, 好转3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89.2%

3 讨论

脑梗塞的中西医治疗 篇11

东菱精纯克栓酶(DF一-21)是近年来用于临床的一种新型静脉溶栓药,我科自2001年4月10日应用DF-521治疗急性脑梗塞病人26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总有效率达92.3%。 其疗效显著,除临床病例选择适当外,与护理工作的密切配合息息相关。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1年4月至10月收住的急性脑梗塞病人26例,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55~81岁,平均年龄67.8岁,开始应用DF-521的治疗时间在发病后2小时至6天。临床确诊均有不同程度的急性脑梗塞的症状和体征,与CT或-mRI检查结果亦相吻合。无明显意识障碍,无出血性疾病,无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血纤维蛋白原正常。血压在95~180/60~110mmHg之间。

2 用药方法与疗效评定

(1)用药方法:DF-521第1天用10Bu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第3天和第5天各用5Bu加入生理盐水静滴,滴速控制在每分钟30滴为宜,如点滴速度过快,可引起胸痛、心悸等不适。与此同时给予神经营养药物静滴1~2个疗程。

(2)疗效评定:根据欧洲脑率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①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下简称评分)为零;②显效:评分减少>21分;③有效:评分减少8~20分;④无变化:评分减少或增加<8分;⑤恶化:评分增加>9分。本组26例病人24例疗效明显,神经功能恢复较快。在26例病人溶栓后至出院的恢复情况是:基本痊愈7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2例(均是3~6天内溶栓的病人)。

3 护理措施

3.1 心理护理:

脑梗塞病人发病后的死亡率、致残率比较高。为此,患者及家属都恐怕留下后遗症,影响以后工作及生活,思想比较紧张。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近年来医学的发展,脑梗塞的治疗方法很多,DF-521是目前临床上一种新型的溶栓药物,疗程短、见效快。使患者及家属打消思想顾虑,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处于接受治疗的良好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有利疾病早日康复。

3.2 溶栓护理

(1)溶栓前准备:急性脑梗塞发病3天以内为溶栓的黄金时间。在医生严格选择能进行溶栓的病人时,积极配合医生做各项检查,如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及出凝血时间、大便潜血,血液流变学等项目的检查。

(2)准备执行医嘱:因该药是经生物工程纯化的丝氨酸蛋白酶单成分静脉投药。该药需在5℃以下保存,确保避光和避免冻结。应现配现用,确保单位时间内溶栓剂输入。护士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选择前臂较粗的静脉穿刺并固定稳扎。

(3)溶栓疗效观察:溶栓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用药时每30分钟了解患者语言功能及肢体瘫疾情况。记录其肌力以了解临床恢复情况。一般溶栓后7天复查CT以了解脑水肿消退和梗塞灶缩小程度。

(4)注意出血倾向观察,由于DF-521对循环血液纤溶有全面的激活作用,可引起出血并发症。因此要严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口腔黏膜出血、鼻衄、血肿、瘀斑、黑便、血尿、呕血等出血倾向。颅内出血是溶栓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如疑有脑出血者,尽快复查头颅盯,并严密观察意识状态障碍是否加剧,是否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有出血现象,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处理,根据出血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止血措施。

3.3 加强基础护理:

病情重或卧床病人应加强预防肺部感染、褥疮、泌尿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瘫疾肢体保持功能位,多做患肢的被动运动,按摩肌肉,每日数次,鼓励和协助患者床上运动和床边活动。并保证安全,有利肌力恢复并防止患者肢体废用性萎缩。给予低脂、低胆固醇、易消化食物,多进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发病三天后不能进食者给插鼻饲管。并严格按留置胃管护理,同时要预防便秘发牛。

4 讨论

脑梗塞是神经科常见且死亡率、致残率高的一组疾病,近年来采用DF-521治疗脑梗塞已取得良好的效果。是目前临床上应用广泛,安全的溶栓药。该药能激活纤溶系统,促使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质(t-PA)由内皮细胞释放,增强t-PA作用,降低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质的抑制因子(PAI)活性,减少a2-纤维蛋白溶酶抑制因子(a2-PI),降低全血粘度,抑制红血球的凝集力,提高ADP酶活性,抑制ADP诱发血小板聚积,减少血栓形成基质,改善微循环。还有消除自由基,使溶栓作用快速,缺血部位功能恢复。本组26例病人22例是在发病3天以内用药,4例是在发病后3~6天进行溶栓治疗(结果2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2.3%。归纳该药疗效与发病后的用药时间直接相关,用药越早疗效越好。副作用与护理密切联系。护理越周全到位,副作用越小,效果越好。所以争取时间是溶栓治疗成功的关键。护士除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各项检查,还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尽快准备溶栓药物,争取时间。并在用药期密切观察病情,同时要注意出血倾向的观察。另外,现在有的学者提倡脑梗塞病人入院后在治疗过程中,同时配合心理治疗、康复治疗,对预防后遗症减少有很好的作用,体现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重要性。做好各项治疗和护理,预防并发症,才能使病人早日康复,回归于社会。

参考文献

[1] 吴晓萍.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的护理配合[J].护士进修杂志,2004年12期

[2] 冯亚青,王建华,赵大卫,田瑞英,田瑞振,苏建辉,哈志远.急性脑梗塞动脉与静脉溶栓治疗的对照研究 [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年01期 

[3] 陆秋莉,申繁星,贾京萍,孙宏,张卫红.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J].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脑梗塞的中西医治疗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第五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首次发病时间均为72h内, 均经过头颅CT检查, 均无严重高血压、心脏病以及精神异常等疾病。按入院时间随机将60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8例, 女12例;年龄42~79 (50.2±11.8) 岁;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轻度为5例, 中度12例, 重度13例;患者的梗死部位:基底节8例, 额叶2例, 枕叶6例, 顶叶14例。对照组男16例, 女14例;年龄41~81 (52.7岁±12.1) 岁;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轻度为7例, 中度11例, 重度12例;患者的梗死部位:基底节6例, 额叶3例, 枕叶5例, 顶叶16例。两组年龄、性别和病情等基本情况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可进行组间比较。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需要接受医院给予的基础治疗, 采用25ml丹参注射液 (重庆国泰康宁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20100930) 注入300ml生理盐水中, 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 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奥扎格雷钠 (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20081219) 治疗, 具体方法为:给患者使用75mg剂量的奥扎格雷钠, 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 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 2次/d。两组患者均需连续1个疗程 (14d) 。

1.3观察指标与效果判定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 (血小板计数 (PLT) 、凝血酶原时间 (PT) 、纤维蛋白原 (FG)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依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2]: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大于90%, 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5%~90%, 病残程度为1~3级;有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45%, 病残程度为4级;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小于18%, 病残程度5级以上。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显著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两组PLT、PT、FG、APTT治疗前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 治疗后对比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研究显示[3], 急性期脑梗塞患者血管支配区域的血流会明显减少, 导致大部分组织处于缺血状态后形成梗死灶。然而血管周围是由缺血性半暗带组成的, 其具有侧支循环的效果, 可保证部分神经元存活下来, 利于血液的供应及神经细胞的恢复, 抑制病灶的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改善患者血流供应和血液循环, 恢复患者神经细胞, 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关键所在。

奥扎格雷钠是一种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 它能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脑血管, 而增加患者的脑血流量, 通过抑制凝血过程来自行溶解血栓, 目前在临床上被广范应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5]。

本研究采用奥扎格雷钠对30例进行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林场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同时其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 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确切, 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抗血小板聚集,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林.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 (17) :128.

[2]来艳.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1, 11 (z1) :27-28.

[3]刘利娟.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8 (8) :49.

上一篇:养护与管理论文下一篇:发展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