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

2024-09-20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共12篇)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 篇1

脑卒中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有研究表明, 发生脑卒中后患者存活下来的有75%不同程度丧失工作能力, 其中约有40%重度致残, 对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同时给社会以及患者的家庭造成沉重负担。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可以使患者的躯体和语言障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2011年9月-2012年9月我院对收治的57例脑卒中患者实施了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2012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14例, 其中实施了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患者57例作为实验组, 实施传统康复治疗的患者57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75例, 女39例, 年龄27~73岁, 住院时间2h至34天, 其中脑出血70例, 脑梗死44例。所有病例均符合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 并经MRI或头颅CT确诊。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具有可比性。

(n)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西医治疗方法:每天应用20mg氢氯噻嗪1次, 20mg硝苯地平每天服用3次, 10mg卡托普利每天2次。等患者血压平稳后不再服用氢氯噻嗪, 其它药的使用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逐渐减量。实验组则施以中医疗法和运动疗法同步进行, 中医疗法包括针灸治疗与口服中药治疗。

1.2.1 中医疗法

有资料显示[3]中医疗法的针灸与中药相结合, 对于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康复治疗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针灸对头部穴位的刺激, 会产生一种生物电效应传递给大脑的皮层, 同时和脑神经细胞的自发神经变化一同传递到患者的大脑皮质一样, 可以对大脑皮质产生刺激作用, 可以改变患者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兴奋性, 从而纠正抑制泛化, 对患者的康复有着更显著的作用。 (1) 口服中药治疗:对于有神志障碍的患者施以静脉滴注醒脑静注射液, 经过15天左右治疗, 再进行中药治疗, 中药以自拟偏瘫复原汤加减:黄芪30g, 当归12g, 生地15g, 川芎15g, 赤芍10g, 桃仁8g, 红花12g, 丹参20g, 地龙12g。头疼者加石决明、白芷、羌活;头晕加夏枯草、天麻、钩滕;口角歪斜者加白附子、僵蚕、土元;语言不利索者加石菖蒲、郁金;吞咽困难者加白豆蔻、砂仁;便秘者加大黄、火麻仁。每日水煎1剂, 早晚分服; (2) 针灸疗法:主要以明径穴为主。上肢取肩井、曲池、手三里、外关、内关、阳池、合谷、后溪等, 下肢取环跳、风市、伏兔、血海、梁丘、足三里、阳陵泉、丰隆、绝骨、解溪、太冲等, 面部功能障碍加风池、完骨;语言功能障碍加哑门、廉泉、内关;每日1次, 每次针灸30min, 一般30天为1个疗程。

1.2.2 运动疗法

主要以运动再学习疗法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主要包括七部分: (1) 上肢训练:活动肩胛带和肩关节、耸肩、腕关节、肘关节等训练, 将训练转移到日常生活中; (2) 口面部训练:进行吞咽、面部运动等训练; (3) 仰卧训练:仰卧位转身训练、颈侧屈、从侧卧坐起训练等; (4) 坐位平衡训练:要把握住卧位的摆放, 以及床上翻身的练习; (5) 站起坐下训练; (6) 站位平衡训练; (7) 行走训练。在训练过程中, 按照这7步循序渐进的进行。可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适当调整。35min/次, 1次/天, 直到患者康复为止。

1.3 疗效标准

1.3.1 疗效标准

按照WHO制定的疾病评定标准, 将患者疗效的评定标准分为四个标准, 分别是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变化、进展。

1.3.2 生活质量评分

经过1年治疗后, 采用WTO关于生活质量的测定量表对患者进行手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均完成康复治疗, 顺利出院。术后对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 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见表1) 。一年后,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 (见表2) , 且实验组治疗后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P<0.05) 。随访时间2~13个月, 随访患者均无语言障碍、死亡。

[n (%) ]

(±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3 讨论

脑卒中是近些年来临床上频发的疾病之一, 其致残率较高, 但是临床上并没有特效药, 中西医结合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医护人员要时刻关注病人的状况, 做到对症治疗, 在对患者进行运动和针灸治疗的同时也要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疏导。中西医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在帮助患者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显著, 能帮助患者最终回归家庭和社会。

参考文献

[1]陈冬青.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对脑卒中偏瘫患ADL的影响[J].中国康复, 2002, 18 (2) :45-46.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急性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 1996, 12 (6) :379-380.

[3]吴力勇, 霍尔红.头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J].中国临床康复, 2004, 8 (1) :139.

[4]薛嘉, 罗祖明.脑卒中偏瘫运用运动再学习方法训练的随即对照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 (19) :2747.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 篇2

中西医结合治疗幼畜肺炎

家畜肺炎在兽医临床上常见多发,而且多和呼吸道病毒(如流感、副流感、腺病毒)混合感染,特别是幼畜,因其机体抵抗力较差,更易感染.以往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疗效不明显.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幼畜肺炎76例,治愈65例,治愈率85%以上.

作 者:魏小霜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召县畜牧兽医工作站,474650刊 名:中兽医学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TRADITIONAL VETERINARY SCIENCE年,卷(期):“”(2)分类号:S853.52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 篇3

关键词:针灸学;教学改革;康复专业;PBL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1-0062-02

通讯作者简介:李建军,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临床与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12年度教学改革课题“基于PBL的参与式教学法在中医临床教学的应用研究”(编号:YJ002012006)的科研成果。

针灸学是中华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治人体疾病、保护人类健康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针灸学》是中山大学康复治疗专业的主干课程,通常安排在第三学年下学期讲授。如何有效提高西医院校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充分认识针灸诊疗技术和价值的康复专业人才,这是我们近年来进行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一、原有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1.重现代康复轻传统医学。西医院校康复专业的学生以学习现代康复医学诊疗技术为主,对《针灸学》并没有足够的重视。除了课堂讲授的传统医学内容之外,大多数学生课外很少主动拓展该学科知识,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传统医学的优势和应用价值并没有传授给学生,日后更不会主动建议病人采用针灸疗法。

2.重课堂讲授轻临床见习。《针灸学》的理论学习主要采用教师在课堂讲授的形式,而临床实践通常安排在课程末段。这一时期是学生各学科集中复习备考阶段,造成针灸临床见习流于形式,影响了临床教学的效果。虽然授课教师全部来自临床一线,由不同的附属医院选派和约定讲课内容,但缺少每学期所有教师集中讨论环节。由此导致课程内容容易脱节,教师更多的是照本宣科,缺少了对针灸临床实践的发挥。

3.重书本理论轻科研创新。中山大学康复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继续攻读海内外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发展后劲较大,因而前期的理论学习可为日后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他们对科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单纯的理论学习并不能提高对针灸学科钻研的兴趣。目前,针灸科研方法已经与现代医学接轨,而康复医学的许多研究方法也可供针灸借鉴。针灸学科为康复专业的人才提供广阔的研究空间,如果能调动他们一起推动中医针灸的现代化,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科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水平。目前的教学注重书本理论知识,而对科研创新方法的介绍非常欠缺。

二、教学改革方法

1.全面融入PBL教学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1]其核心是采用基础学科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应“先问题,后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整体医学观,掌握系统整体性的方法和确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3]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科学设计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理论和临床教学。根据《针灸学》教学大纲的要求重新整合教材,准备典型病例。可依据以下三点设计问题:①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问题,以传统医学内容为主,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康复医学的发展趋势,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问题之间有适当梯度;②根据启发性原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锻炼思维能力;③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问题的设计具有开发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以问题贯穿于理论和临床教学的始终,改变传统教学“满堂灌”和“一言堂”的陈旧模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学生的自学能力、辨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得以培养。[4]

(2)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多元”合作学习。提前临床见习时间,在针灸理论与临床教学中的实施过程如下:①分组。将4~6名学生分为一组进行小组学习和讨论,指定其中一名学生为组长,目的是培养学生协调合作的能力;②自学。把设计的典型针灸病例问题分给组内学生,指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思考和研究;③合作学习。针对临床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组内学生根据所给的实际病例问题,提出初步设想和学习路径,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临床资源等信息可以翻阅教材、查阅文献,或通过网络搜索,也可向相关学科的教师请教而获得。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归纳总结,提出对实际问题的初步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等结论;⑤教师评价。每组提交学习和讨论结果,要求每个学生提交相应的针灸病案分析资料及相关知识检索结果,教师对初步结论及学生的报告进行评价,重点是从临床资料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查询资料、临床推理、系统陈述及相关知识的合理设计等方面进行,强调传统医学和现代康复知识相结合的重要性;⑥结果共享。教师根据每组提出的具体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和传统医学、人文等“多元”思维思考、分析讨论,最后针对学生回答问题存在的不足,全面系统地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共同分享资料与讨论结果。

2.引入针灸科研方法。康复专业的学生对针灸科研方法非常感兴趣,通常会更加认真听课和思考,然后提出问题也有一定深度。例如,介绍近年来基础研究的热点,“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研究连续两次获得国家973项目资助,其中应用了体组织膜片钳、微透析、基因敲除等先进的研究技术,学生会提出经穴效应的特异性可能是中枢与周围神经整合生物学信号的结果。临床研究方面,可向学生介绍目前世界上最具权威的针刺临床试验干预措施报告的国际标准-STRICTA(Standards for Reporting Interventions in Controlled Trials of Acupuncture),部分学生会联想到是否也有循证针灸学。通过引入科研方法介绍,有效调动课堂学习气氛,课外主动查阅相关资料的学生明显增多。因此,在每个知识点,如经络、腧穴、刺灸、治疗等,适当引入针灸前沿科技动态,渗透基础与临床研究内容,穿插进互动式的PBL教学中,把僵硬的课本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科研故事,学生对针灸学科的认同度更高。

3.调整考核内容。《针灸学》教学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针灸基本理论知识的传递,同时培养临床科学思维方法、分析和实践能力。教学中采用了PBL教学法和科研方法,因而考核的内容也要做相应的调整,达到既掌握知识又学到技能的目的,也为日后的发展指引方向。[5]加强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可通过撰写综述、PBL教学参与程度、穴位定位操作等进行综合考核,将各项考核成绩按比例计入针灸学科考试总分,这样可保证学习效果。

三、教学改革体会

PBL教学法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教学;引入基础与临床科研方法,使学生主动拓展针灸学科的知识。这些探索也契合中山大学医科“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通过尝试教学改革,可以逐步解决原有教学模式存在的“三轻三重”弊端,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例如,PBL教学案例的设计、教学人员PBL培训、考核方式的转变等环节需要整体协同进行,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可在此过程中教学相长、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康复治疗专业学生针灸基础理论好、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和发展后劲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Prince KJ,VanDe wiel M,scherpbier AJ,et a1.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transitio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training in a PBL-medical school[J].Adv Hea1th Sci Educ Theory Pract,2005,5(2).

[2]张翠彦,袁巍.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针灸教学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

[3]苗茂,郝华.《针灸学》案例教学效果分析[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S2).

[4]王玉彬.“PBL教学法”在临床教学中的探讨与应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2).

[5]石璞玉,等.临床PBL教学改革与实践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1,(5).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 篇4

关键词: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为30%~40%,主要是脑干与吞咽有关的颅脑神经核受损引起的延髓麻痹或双侧皮质延髓束损害,产生的假性延髓麻痹引起的吞咽障碍。吞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并发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等,甚至窒息,危及生命。近两年来,我院康复理疗科采用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5年9月~2007年10月收住的160例患有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80例。治疗组男45例,女35例;年龄45~75岁,平均59.72岁。脑出血30例,脑梗死50例;假性延髓麻痹66例,真性延髓麻痹14例。对照组男46例,女34例,年龄49~75岁,平均60.18岁;脑出血29例,脑梗死51例;假性延髓麻痹63例,真性延髓麻痹17例。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标准

入选病例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全部经头部CT或MRI检查确诊,吞咽能力分级标准为,重度:完全不能经口摄食;中度:一部分食物能以口摄食,但不能完全维持营养,需静脉辅助营养;轻度:轻度吞咽困难,完全能经口摄食;正常:具有正常摄食吞咽能力。

1.3 排除标准

脑卒中后合并中、重度认知障碍或失语症不能配合评估者;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同时患有肿瘤者;心脏安置金属支架或起搏器者;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生命指标不稳定者(血压、脉搏、呼吸、心率等);并发心肌梗死或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严重糖尿病等患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常规药物疗法治疗组 (对照组)

采用血压控制、神经营养、清除自由基等药物治疗, 两周为1个疗程, 共2个疗程。

1.4.2 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治疗组(治疗组)

1.4.2. 1 采用血压控制、神经营养、清除自由基等常规药物治疗两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1.4.2. 2 采用德国菲兹曼医用电子公司生产的吞咽言语治疗仪治疗。具体方法:先把两个电极中红色电极(正极)放在第七颈椎处,蓝色电极(负极)放在颌下与环状骨之间,用带子固定好极片,之后启动仪器开始诊断,波形先采用方波脉冲刺激后得到一个数值A,采用三角型脉冲刺激又得到一个数值B,通过公式a=B/A得到a的准确值,推断出脑卒中患者吞咽肌群损伤程度,所有入选患者的肌群损伤程度均是a1~2。接着根据菜单选择T/R低频刺激,刺激时间T为1 s,休息时间R为3 s,电流强度因人而宜,以患者适应并能见到患者吞咽动作为最佳。临床治疗时间为20 min,日2次,两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1.4.2. 3 基本吞咽功能训练。颈部活动度训练:活动颈部,增强颈部肌力,利用颈部屈伸活动帮助患者引起咽下反射,防止误咽。口唇闭合训练:用指尖、冰块扣打口唇周围,运动方向从外侧向中间移动。舌肌运动训练:嘱患者把舌伸出做不同方向主动运动。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咽部冷刺激系使用冰冻的棉棒蘸少许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屏气-发声运动:患者坐在椅子上,双手支撑椅面做推压运动,屏气;此时胸廓固定,声门紧闭,然后突然松手,声门大开,呼气发声。呼吸道的训练、呼吸训练:深吸气-憋气-咳出,目的是提高咳出能力和防止误咽。咳嗽训练:努力咳嗽,建立排除气管异物的各种防御反射,两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1]。

1.4.2. 4 进食训练。体位选择坐位或半坐位,颈部前屈,如不能取坐位,可采取健侧卧位。食物的形态应根据吞咽障碍的程度及阶段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来选择,可先从果冻、蛋羹、豆腐脑、米糊等半固形食物开始,逐渐增加固体食物,最后到正常饮食,两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2]。

1.4.2. 5 针刺治疗。主穴:风府、哑门、风池、天柱、治呛1(风池穴下1.5寸)、廉泉、外金津玉液(廉泉旁开0.5寸)、治呛2(翳风下3寸后5分处)、舌中、人迎等。操作:每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中间行针2次,每次行针1~2 min。廉泉、外金津玉液、舌中行针得气后,即刻出针,两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3]。

1.5 评定方法

采用日本洼田俊夫的饮水测试:让患者喝下两三口水,如无问题,以药杯盛30 ml温水递给坐着的患者,让其像平常一样喝下,观察患者饮水经过。Ⅰ级,一次喝完,无噎呛;Ⅱ级,分两次以上喝完,无噎呛;Ⅲ级,能一次喝完,但有噎呛;Ⅳ级,分两次以上喝完,且有噎呛;Ⅴ级,常常噎呛,难以全部喝完。评定均为同一医师进行。

1.6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评定Ⅰ级;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Ⅱ级;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显著,饮水试验评定Ⅲ级以上。

1.7 统计学分析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果见表1、2。按洼田俊夫饮水试验,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吞咽障碍程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四周后,治疗组吞咽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药物疗法(P<0.05),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3 讨论

吞咽是食物由口腔向胃输送的复杂的系列动作,需要有良好的口腔、咽、喉和食管功能的协调。正常吞咽运动分为3期:第一期为口腔期,主要由口轮匝肌、咬肌参与;第二期为咽喉期,主要由舌肌、咽喉肌参与;第三期为食道期。脑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主要出现在第1~2期,表现为随意性运动障碍,吞咽开始动作延迟,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运动协调性功能低下。笔者运用吞咽治疗仪配合吞咽功能训练和进食训练进行治疗,通过电刺激增加中枢神经系统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当患者在早期没有主动吞咽动作时,吞咽仪能进行被动刺激,让患者在电流的刺激作用下进行空吞咽动作,配合水或食物效果更佳,能有效提高软腭和咽部的敏感度,提高摄食-吞咽的注意力,这是对患者非常有效的治疗,同时也是其他低频电疗设备所没有的功能,它不仅适用于脑卒中所引起的吞咽障碍,同时也可以治疗舌下神经、舌咽神经麻痹和由麻痹引起的吞咽困难;但它不能完全刺激到口腔肌肉,所以同时加强口腔面部肌肉训练,增强进食的能力。通过体位的改变可使食团内压增加,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吞咽,防止食物进入气道。通过积极的综合训练治疗,使吞咽肌群运动障碍缓解,提高吞咽动作协调性,使运动和感觉系统的脑细胞再生、重组,同时锻炼肌肉,防止长期不用而萎缩[4,5,6]。

哑门、风府、风池、廉泉、翳风、百会、舌中、外金津玉液等穴位均在颈项部,并直接或间接联系于脑,是治疗延髓麻痹引起的吞咽困难的常用穴。针刺颈项部诸穴可以调经通络,使五脏六腑之精气上通于脑。“元神之府”精充血足,则耳聪目明,言语流利,记忆清楚,阴平阳秘,精神乃至[3]。

从表1、2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治疗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治疗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均获得不同程度的疗效,但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药物治疗,其疗效显著,痛苦小,患者易接受,大大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日,使患者早日康复出院,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妹华, 韩英慧, 靳祥堂.脑卒中假性球麻痹的吞咽功能训练[J].现代康复, 2001, 5 (5) :151.

[2]张丽萍.老年脑卒中并假性球麻痹的康复指导[J].现代康复, 2001, 5 (3) :148.

[3]高维滨.针灸三绝[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6:90, 96-97.

[4]姜淑群.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32) :134-135.

[5]曾丽, 贾秀萍, 马淙.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11) :6-7.

颅脑外伤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 篇5

中医概念:

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中风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与西医所称的脑血管病相似。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型。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西医概念:

脑挫裂伤是指暴力作用于头部,造成脑组织的器质性损伤。包括挫伤和裂伤两种病理类型。它是颅脑损伤后在大体解剖和CT上最常见的一种损伤,通常为多发并伴有其他类型的颅脑损伤。脑挫裂伤可发生于受暴力直接作用的相应部位或附近,产生冲击伤,但是通常发生严重和常见的是脑挫裂伤出现在远离打击点的部位,暴力作用点的对应点,产生严重的对冲伤。病因病机:

1.积损正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止扰清窍,突发本病。正如《景岳全书·非风》说:“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

2.劳倦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

3.脾失健运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郁互结,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本病。此即《丹溪心法·中风》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气血精微衰少,脑脉失养,再加之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等诱因,使气血逆乱,脑之神明不用,而发为中风。

4.情志过极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为中风。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

西医病因、类型及机理:

暴力作用于头部,在冲击点和对冲部位均可引起脑挫裂伤。脑实质内的挫裂伤,则因为脑组织的变形和剪性切力所造成,见于脑白质和灰质之间,以挫伤和点状出血为主,如脑皮质和软脑膜仍保持完整,即为脑挫伤,如脑实质破损、断裂,软脑膜亦撕裂,即为脑挫裂伤。严重时均合并脑深部结构的损伤。

对冲性脑挫裂伤的发生部位与外力的作用点、作用方向和颅内的解剖特点密切相关。以枕顶部受力时,产生对侧额极、额底和颞极的广泛性损伤最为常见,而枕叶的对冲性损伤却很少有。这是由于前颅底和蝶骨嵴表面粗糙不平,外力作用使对侧额极和颞极撞击于其,产生相对摩擦而造成损伤。而当额部遭受打击后,脑组织向后移动,但由于枕叶撞击于光滑、平坦的小脑幕上,外力得以缓冲,很少造成损伤。中医诊断:

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引起的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证候特征。其主症为神昏、半身不遂、言语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次症见头痛、眩晕、呕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烦躁、抽搐、痰多、呃逆。舌象可表现为舌强、舌歪、舌卷,舌质暗红或红绛,舌有瘀点、瘀斑;苔薄白、白腻、黄或黄腻;脉象多弦,或弦滑、弦细,或结或代等。

1.神昏初起即可见2.半身不遂轻者仅见偏身肢体力弱或活动不利,重者则完全瘫痪。3.口舌歪斜4.言语謇涩或不语轻者 诊断

1.以神志恍惚、迷蒙,甚至昏迷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2.多急性起病。3.病发多有诱因,病前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先兆症。4.好发年龄为40岁以上。5.血压、脑脊液检查、-服底检查、颅脑Cr、真OU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西医诊断:

脑挫裂伤的临床表现因致伤因素和损伤部位的不同而各异,悬殊甚大,轻者可没有原发性意识障碍,如单纯的闭合性凹陷性骨折、头颅挤压伤即有可能属此情况。而重者可致深度昏迷,严重功能损伤,甚至死亡。

临床表现:意识障碍 是脑挫裂伤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之一2.生命体征改变 3.头痛、呕吐 4.癫痫 5.神经系统体征。6.脑膜刺激症。

1.脑挫裂伤与颅内血肿鉴别 颅内血肿病人多有中间清醒期,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神经局灶体征逐渐出现,如需进一步明确则可行CT扫描。

2.轻度挫裂伤与脑震荡 轻度脑挫伤早期最灵敏的诊断方法是CT扫描,它可显示皮质的挫裂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如超过48h则主要依靠脑脊液光度测量判定有无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CT扫描对脑挫裂伤与脑震荡可以做出明确的鉴别诊断,并能清楚地显示脑挫裂伤的部位、程度和有无继发损害,如出血和水肿情况。

实验室检查:

腰椎穿刺有助于了解脑脊液中情况,可以此与脑震荡鉴别,同时能够测定颅内压及引流血性脑脊液。

1.颅骨X线平片 2.CT扫描 3.MRI4.脑血管造影 中医治疗:

中风病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熄风、清化痰热、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治疗方法。闭、脱二证当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回阳。内闭外脱则醒神开窍与扶正固本可以兼用。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分证论治 中经络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方药:桃红四物汤合涤痰汤。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治法: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方药:天麻钩藤饮。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治法:通腑化痰。方药:大承气汤加味。气虚血瘀 治法:益气活血,扶正祛邪。方药:补阳还五汤。肝阳上亢 治法:滋养肝肾,潜阳熄风。方药:镇肝熄风汤。中腑脏 痰热内闭清窍(阳闭)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方药:羚角钩藤汤配合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

痰湿蒙塞心神(阴闭)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方药:涤痰汤配合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

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脱证)治法:益气回阳固脱。方药:参附汤。

中风病属内科急症,其发病急,变化快,急性发作期尤其是中脏腑的闭证与脱证要以开闭、固脱为要,可配合以下治法,病情严重者应积极配合西医救治。后遗症期可配合下列外治法,以促进康复。西医治疗:

脑挫裂伤的治疗当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应尽量减少脑损伤后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严密观察颅内有无继发血肿、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生理平衡及预防各种合并症的发生。除非颅内有继发性血肿或有难以遏制的颅内高压需手术外,一般不需外科处理。

1.非手术治疗 同颅脑损伤的一般处理。(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2)保持呼吸道通畅:(3)对症处理高热、躁动、癫痫发作,尿潴留等,防治肺部泌尿系统感染治疗上消化道溃疡等。4)防治脑水肿及降低颅内压:①卧床②严格控制出入量③脱水利尿治疗:目前最常用药物有渗透性脱水药和利尿药两类。A.渗透性脱水药有:甘露醇、甘油制剂、二甲亚砜(DMS0)、浓缩血浆、人体血清白蛋白等。B.利尿药有:利尿酸钠、速尿、双氢克尿噻、氨苯喋啶、乙酰唑胺等。

甘露醇:常配制成20%溶液,成人每次0.25~1g/kg,每4~12小时1次。该药毒性和反跳作用小,降压效果显著,为目前最常用药物。注入速度,一般100~120滴/min,紧急时,可从静脉快速推注。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 篇6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乳腺癌;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91-01

1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的作用

1.1可以有效的减轻化疗带给患者的不良反应

乳腺癌患者手术后大多需化疗,以减少或减慢癌症之再发,或暂时解除疼痛及其他症状,但易成消化道不良应及骨髓抑制作用,术后化疗作为一种全身治疗手段,是除手术治疗外一重要治疗手段。中医界认为化疗药物在中医中属有毒之品,易伤人体正气,耗伤气血,损伤脏腑。[2]在经过化疗后,医生可以建议患者服用中药来进行身体恢复,患者可以服用益气生血汤(主要由黄耆、党参、白术、生熟地、鸡血藤、女贞子、枸杞子以及菟丝子组成)联合西药利血生、鲨肝醇、维生素B4三种升白细胞药口服治疗,可减少骨髓抑制的发生,能够有效的使化疗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缩短白细胞减少后恢复至正常所需要的时间。

患者在化疗期间可出现恶心、呕吐、纳差、便溏等胃肠道反应,患者在进行化时会出现不良反应,这是因为有些药物的副作用引起的,还有就是在化疗中患者的情绪不稳定,损伤脾胃,使其升降失常,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浊阴上逆,发生恶心呕吐。患者可以艾灸联合盐酸格拉司琼注射液治疗乳腺癌化疗所致恶心呕吐。[3]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的减轻化疗期间胃肠道不良反应,提高化疗患者生活质量。

1.2可以有效的缓解手术后的其他并发疾病

围手术中除必须切除患侧乳房以外,还需清扫腋窝淋巴结,局部组织切口,部分血管的损伤造成淋巴回流及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患侧上肢水肿、上臂肘旁肿胀,肿甚可连及手背、手指,指间关节板滞,皮肤麻木。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患者术后上肢水肿的痛苦。运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法,包括患肢向心按摩、加压袖带由远而近物理治疗后穿戴弹力袖套、口服中药等,结果效果明显,有效的减轻了病患的痛苦。

2.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乳腺癌抗复发转移的作用

2.1有效的防治并病情复发和转移

根据乳腺癌为本虚标实、正虚邪实的特点,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以扶正固本、化痰散瘀、解毒散结为原则治疗乳癌术后患者,获得较好临床疗效。[4]槐耳颗粒对照观察治疗手术后乳腺癌短期复发转移,其结果发现槐耳颗粒可以明显预防其转移复发,尤其是内脏转移。临床观察表明扶正疏肝消癌方槐耳颗粒对防止肿瘤复发转移与改善患者放化疗后生活质量均有良好疗效。

2.2减轻治疗期间的内分泌不良反应

在我国的临床实践中,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基本药物主要分为抗雌激素、芳香化酶抑制剂、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和孕激素四类,所以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类似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表现为潮热出汗、面部潮红、乏力、头痛、阴道分泌物及月经异常、骨质疏松等。患者可以在西医治疗的同时服用乳癌术后方旱莲草汤,这种汤药主要由旱莲草熬制而成,可以有效的减轻治疗期间内分泌的不良放应。

结语

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说法已经被普遍接受,治疗方式也从单纯手术治疗转变为全身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手段,是临床上治疗乳腺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也已经逐步得到认可。本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的治疗作用及辅助治疗作用的总结,有助于中医药与国际医学的发展接轨,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乳房病防治的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维志,张力尹,桂明亮,董洪荣,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

[2]路哈伯,刘平福,孙志平,郑武,邹荣生.血府逐瘀汤加减结合功能锻炼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20例[J].福建中医药,2013.

[3]侯晓峰,李忠英,樊华.生脉注射液在乳腺癌化疗中减毒增效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4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诊断标准[4]:(1)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学会议制定的诊断及分型标准;(2)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内72小时内就医;(3)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或者曾发病是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排除标准[5]:排除脑出血手术以及溶栓治疗、重度认知障碍、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造血系统疾病、并发恶性肿瘤。观察组患者男20例,女17例,患者年龄35-78岁,平均(52.6±11.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1-71h,平均(50.2±12.1)小时,患者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布:重型5例、中型12例、轻型2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8例,患者年龄34-79岁,平均(53.2±11.1)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2-70h,平均(49.8±12.5)小时,患者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布:重型6例、中型11例、轻型2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布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家属均知悉本组研究目的,自愿参与本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治疗办法。依据患者的病情发展对患者进行早期的急救以及降糖、降压、调脂等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对并发症的发生进行积极的防治。给予患者体位护理,为患者制定相关的日常康复、肢体运动以及心理护理等常规的护理措施。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中西医结合康复优化方案治疗。首先,依据患者的病情发展以及治疗需要,参照中医针灸科针灸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具体方法为辩证取足三里、阳陵泉、环跳等下肢穴位,取外关、合谷以及肩髑等上肢穴位,取太冲、地仓、颊车等面部穴位,通过多种针灸治疗手段实现“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其次,依据患者病情,采取中医治疗中的按压穴位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定期对患者的患侧肢体进行按摩治疗,主要需要结合应用揉按法、揉法、背部按压、滚法、按法、按压穴位等方法。再次,依据患者中医辨证,通过针对性制剂补阳还五汤加减,肝肾阴虚型以滋补肝肾,气虚血淤型以益气活血,痰浊阻络型以化痰祛疲,肝阳上亢型以疏肝健脾。最后,向患者及其家属宣教相关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坐位与卧位的肢体摆放。医护人员应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被动的活动患侧肢体的各个关节,对康复状况符合相关要求的患者进行半桥训练或者是双桥训练。主要活动患者的肩关节以及肩关节周围,帮助患者进行床上翻身坐起与床上翻身、坐位平衡的训练,同时训练患者的膝关节以及髋关节的分离运动,对患者下肢进行训练,帮助患者控制下肢动作。

1.3 观察指标

对比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后的各项指标[6]:牛津残障、神经功能缺损、患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s),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之后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观察组的牛津残障评分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中比较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卒中起病急,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脑功能临床缺失严重以及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该病症的致残率以及死亡率一直以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居高不下,并且该病症的复发性较强。依据大量的研究以及临床实践证明,在脑卒中患者复发的高频率阶段为卒后的六个月内。这一阶段正处在脑卒中患者的恢复阶段,因此,这一阶段对患者的治疗以及护理显得十分重要。在关于脑卒中患者的恢复期的治疗护理效果研究的过程中,目前相关研究资料表明,中西医结合康复优化方案对脑卒中恢复期治疗具有显著的作用,在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取中西医结合康复优化方案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之后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观察组的牛津残障评分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结果与段有强等人在中西医结合康复优化方案治疗脑卒中恢复期的效果及其机制探讨[7]中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康复优化方案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治疗具有显著性以及普遍性,可以为患者的康复带来有效的帮助。

综上所述,对处于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康复优化方案相关治疗护理对患者的康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够促进各项指标的尽快地、有效的恢复,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康复优化方案对脑卒中恢复期治疗作用的临床观察及机理。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康复优化方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之后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观察组的牛津残障评分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处于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康复优化方案相关治疗护理对患者的康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够促进各项指标的尽快地、有效的恢复,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康复优化方案,脑卒中恢复期,治疗作用,机理

参考文献

[1]刘晓春,徐莉,凌玲,张爱民,熊小娇.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方案在脑卒中恢复期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08(30):712-714.

[2]段有强.中西医结合康复优化方案治疗脑卒中恢复期的效果及其机制探讨[J].中国医疗前沿,2013,13(32):73+98.

[3]朱勤贤,张国庆,顾伯林,周湘明.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作用[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02(30):298-299.

[4]付中应,李向荣,吴清明,李丹丹,刘未艾.针刺和中药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01(32):48-51.

[5]李向荣,谭涛,石学惠,吴清明,李丹丹,刘未艾,林旭明,林巧梅,陈罡.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05(34):527-529.

[6]张红智,汪涛,张云云,张秋娟.脑卒中恢复期干预措施研究近况[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0,03(30):241-245.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 篇8

近日, 记者采访了综合骨科副主任兼康复医学科、中医骨伤科主任黄振俊。黄主任除了擅长手法配合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症、股骨头坏死等颈腰痛疾病, 还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骨折术后等肢体功能康复有着丰富的经验, 并对中医养生保健及相关心理疾病的防治、咨询有着深厚的造诣。在他多年的医疗实践、科研创新中, 探索并实现了一条中西医结合“一体化”的骨科治疗新途径。

骨伤康复融入综合骨科发展新模式

黄振俊主任说, 康复医学科主要致力于运动损伤的康复治疗, 利用各种先进设备使损伤部位消炎镇痛、消肿, 在骨科患者术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临床治疗包括各种骨外科手术后和肩关节脱位、网球肘、踝关节扭伤、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断裂等疾病的康复治疗。中医骨伤科主要是用正骨手法配合中药、针灸、理疗等手段治疗各种骨伤病, 如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症等文图/《中国医药导报》记者韩同伟颈肩腰腿痛疾患。

黄振俊回忆说, 1999年康复科刚刚成立时, 人力、物力资源都十分有限。2003年, 康复科与理疗科合并成立康复医学科, 仅有医技人员5名, 工作区面积较小, 设备也十分陈旧。2006年, 科室结构调整, 康复医学科被并入骨科, 开展以骨科康复和神经康复为主的诊疗项目。这七年间, 因经济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科室从人员、设备到治疗项目的开展等均发展缓慢, 进步甚微, 处于康复医学专业的起步阶段。然而, 科室的所有医务人员从未气馁过, 正是他们的坚持和努力, 为科室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10月, 在医院首长和机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在原康复医学科的基础上又重新发展组建成分工更细致、技术更完善的两个科室, 即中医骨伤科和康复医学科。2008年, 组建的“综合骨科”被解放军总医院评为首批研究型建设科室, 实现了骨科规模和品牌的跨越式发展。2008年3月, 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以两个亚专科形式融入“综合骨科”。在黄振俊主任的带领下, 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全体人员克服了种种困难, 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 为患者尽心尽力, 使工作业绩逐年进步。2009年, 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及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指定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为北京市工伤康复定点机构, 同时成立了骨伤康复病区。

现今的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可谓人才济济, 有副主任医师3名, 主治医师3名, 针灸师5名, 康复治疗师10余名, 中医正骨推拿师5名, 心理康复师3名。科室拥有中药熏蒸机、高级牵引床、微电脑中频治疗仪、半导体激光等多种先进康复理疗设备。其康复治疗病区面积发展到300余平米, 床位数30余张。科室在完成临床任务的同时, 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据黄振俊介绍, 近几年, 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以医院先进设备为基础、专家精湛技术为保证、军医严谨医德为宗旨, 为患者提供“预防-治疗-康复”全面、连贯的服务。“综合骨科”还实施了门诊“一号通”服务, 包括骨内科、手足外科、脊柱科、关节科、中医骨伤康复科五个专业诊室, 开通了绿色救治通道。如遇突发骨折等病例, 便立即启动高效、便捷的“急诊-入院-术前准备-手术-术后治疗-康复”一条龙式服务。这些都是将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融入“综合骨科”后发展起来的新模式, 得到了患者和同行的广泛好评。

五大项目配合手术的综合治疗

黄振俊说, 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的加入, 为“综合骨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在临床诊治上, 我们始终坚持将现代康复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 充分开展中西医结合诊疗工作。诊疗项目从最初的以骨科康复和神经康复为主, 逐渐向心脑血管病康复、肺功能康复、烧伤后康复、老年康复、残疾人职业康复等众多领域发展。

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独立开展了五个主要项目疗法, 并配合“综合骨科”患者治疗康复的全过程。第一是推拿按摩疗法, 以正骨手法配合中药、针灸、理疗等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背部筋膜炎、骨性关节炎等颈肩腰腿痛疾病。例如, 用“五步手法”配合中药治疗颈椎病, 疗效尤为显著。第二是针灸疗法。快、慢针结合治疗脑血管疾病, 如脑出血、脑梗死等后遗症, 帕金森病, 血管性偏头痛;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如呃逆、呕吐等;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以及针灸减肥。第三是物理疗法。对于多种疾病, 运用中药熏蒸、脉冲短波、半导体激光、微电脑疼痛等物理疗法治疗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疏松症、颈椎病等颈肩腰腿痛疾患, 以及腰椎骨质增生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老年骨关节病。第四是运动疗法。采用运动疗法恢复脑外伤、脑血管疾病, 如脑出血、脑梗死等的偏瘫肢体功能;有效防止颈椎、腰椎、髋关节、膝关节等术后神经粘连、血肿形成, 消肿, 减轻疼痛, 减少复发。第五是康复疗法, 主要治疗骨折术后、关节脱位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手外伤, 包括神经、肌腱吻合术后、运动损伤, 以及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软骨损伤、骨关节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病后遗症的肢体功能康复。

据黄主任介绍, 颈椎病的类型包括:一是, 颈型, 一般采用牵引、按摩推拿、针灸、理疗、中草药、医疗体操等疗法, 均可见效。少数有残存症状者可用颈围保护等一般措施继续治疗, 原则上不须手术。二是, 神经根型, 主要采用牵引、按摩推拿、针灸、理疗、中草药、医疗体操等非手术疗法;其中牵引、按摩推拿、医疗体操三者结合的综合疗法效果较好。手术仅用于经非手术治疗后上肢放射性疼痛严重、肩臂部肌力减弱、明显肌萎缩等症状仍严重的病人。三是, 椎动脉型, 选择理疗、牵引、中草药、西药、颈围等方法, 并可用抗凝疗法。在进行按摩推拿手法时, 应避免大幅度的旋转等手法, 以防中扯、激惹椎间孔或椎管内窦脊神经或兴奋交感神经而引起眩晕、恶心等症状。四是, 脊髓型, 原则上禁止牵引、按摩推拿手法治疗, 可用保护性颈围, 减少颈部活动, 以及采用活血化瘀中草药等疗法。对较严重的病例, 手术应及早进行。五是, 混合型, 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症, 视各型的偏重不同, 有重点、有目的地采用针对性方法治疗, 多可获得良效。

以发展全军一流中西医结合康复中心为己任

黄振俊说, 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积极响应医院和“综合骨科”的号召, 围绕全军乃至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康复中心的总体发展目标, 不断深入开展科室文化建设。

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一贯以“忠诚、和谐、拼搏、创新”为科训, 坚持“树立一流的康复理念、掌握一流的康复技术、锻造一流的康复团队、提供一流的康复服务”的科室理念, 发扬“爱岗敬业、以科为家、人人参与、科兴我荣、待患如亲、患者至上、博爱仁心、团结奋进、团结协作、拼搏进取、追求卓越、服务军队、放眼全国、勇攀高峰”的科室精神。

采访到最后, 黄振俊主任说, 科室的发展目标也是他的人生目标, 即“立足全国及北京市工伤康复定点机构, 发展为全军一流的军事训练伤及战伤术后的中西医结合康复中心”。

专家简介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 篇9

李瑞杰教授在致辞中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和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联合发起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大会,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全国各级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科室建设、管理和诊疗服务水平,推广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的临床经验和新理念、新方法、新成果,促进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内涵的建设与发展。”

在这次会议期间,本刊记者就上述话题对李瑞杰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众专家纵论心脏康复

四月的北京,暖风拂煦,春和景明。在这百花吐艳的大好春光里,我国心血管医学领域迎来了一大盛事———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大会暨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记者在会议现场看到,出席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大会开幕式的有在该领域享誉国内外的胡大一、李瑞杰、杨荣臣、高武、连岳寿、王亚煌、袁平等众多专家。在此后举行的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选举会议上,陈可冀院士、胡大一教授当选为名誉主委,李瑞杰教授当选为主任委员,吴旸教授、吴永健教授、徐浩教授、李军教授、王肖龙教授、杜廷海教授、王晓峰教授、施海明教授、胡镜清教授、袁平教授当选为副主任委员。

据记者了解,胡大一教授为本次会议带来了题为《心脏康复在我国的发展模式与前景》的工作报告。在会议进行期间,胡大一教授还着重指出:心脏康复是一个多赢的体系,其核心是心血管疾病预防及康复的统一。它不仅包含了心血管病患者及高危患者生活方式达标和药物治疗达标,而且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等综合的、整体的心血管医疗模式。积极的创新模式可使患者降低死亡率,改善生活质量;可使卫生服务体系控制不合理的医疗成本增长;可以增加医疗服务效益,提高医疗服务和社会满意度,合理使用和节约医疗资源。发展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事业,是推动医疗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杠杆支点,是实现医学的目的和价值、推动医患和谐的关键点,更是推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型的落脚点。

中医促会心康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吴旸教授在会上作报告时谈到:现代心血管学科发展十分迅速。新技术的不断引入,已经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研究水平搭建了新的平台,使中医药一些原有的优势领域受到严峻挑战。将现代医学精细化诊疗技术与中医精细化慢病防治优势相结合的心脏康复模式,是中西医防治心血管病的新趋势。要运用中医理论解决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要拓展中医的应用范围,有必要选择有充分基础的中医临床医疗基地,应用专项资金建立具有示范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精细化诊疗平台,从而探索如何应用中西医结合方式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中医促会心康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的姜红岩医生在题为《心脏康复之心理处方的制定》中提出: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合并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很多心脏病人生病后,会产生焦虑、不安心理,这对心脏康复极为不利。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处方包括非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干预,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包括行为疗法、认知疗法、放松训练、心理压力调节训练、群体治疗和家庭社会支持等。而且,患者和家属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主要源于对心血管疾病的错误认识和对心脏康复的不了解,所以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的咨询与程序化教育非常重要,而且讲解往往需要多次重复,这是帮助患者克服不良情绪的关键之一。

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具有独特优势

在这次论坛上,李瑞杰教授作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探讨》的专题工作报告。在围绕这个话题接受记者采访时,李瑞杰教授进一步介绍说:“当前,随着心脏介入及手术治疗技术的提高、各种新药的问世,使一些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及瓣膜病等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所控制,但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目前心血管病———包括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面对众多的心血管病急性发病和PCI术后患者,目前我们重点关注的往往是发病急性期的抢救与治疗,而对于发病前的预防,以及发病后的康复往往不够重视,这导致大量发病后的患者得不到进一步的医学指导,从而反复发病、反复住院,重复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与血运重建,医疗开支不堪重负。因此,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在中国势在必行!”

谈完上述学科背景,他还介绍说,近50年来,心脏康复在全世界得到了快速发展,欧美国家正逐步走向成熟;而在我国,心脏康复依然是医疗服务体系的“短板”。目前有明确的临床研究显示:心脏康复能够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全因死亡率8%至37%和心血管死亡率7%至38%,这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瑞杰教授还认为:“中医康复学是中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统计学理论,也有丰富多彩的康复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几千年来逐渐形成并得到良好发展的中医康复学思想理念和实施方法,具有显著区别于西方医学的中华民族特色。”

谈及中医康复学的具体方法,李瑞杰教授阐述说:“中医康复学概括起来可分为运动、药物、饮食、精神、物理和环境等6大类康复措施。”同时,李瑞杰教授在会上所做的报告中还特别指出:“我国心脏康复医学模式应该充分考虑本国国情,发挥中医传统康复疗法的各种优势,同时吸收借鉴国外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文明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它有利于发挥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积极性。在社区、家庭广泛开展心脏康复工作,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医药资源,低成本、高效益地提高心脏康复效果;同时这也是设计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程序的指导思想。”

心脏康复的中西医结合“五大处方”

李瑞杰教授依据我国国情和临床工作体会,参考国外大量心脏康复文献,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结合中医养生及康复学理念与方法,归结出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的“五大处方”。在采访中,李瑞杰教授系统介绍说:“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的‘五大处方’具体为:一是中西医结合运动处方,二是中西医结合药物处方,三是中西医结合营养处方,四是中西医结合心理处方,五是中西医结合戒烟处方。”

随后李瑞杰教授详细阐述道:“首先说说运动康复。运动康复是心脏康复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运动处方的要素包括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频率;其中运动强度是制定运动处方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运动的安全性和效果。有氧运动是心脏病患者运动康复的主要形式。有氧运动的种类一般包括走路、踏车、游泳、骑自行车、爬楼梯、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等。有氧运动的运动时间一般为30到60分钟,其中包括热身运动时间、真正运动时间及整理运动时间;其运动频率为每周3到5次为宜。运动强度可参照心率、peakVO2、AT、Borg自感劳累分级评分等指标,酌情给予具体确定。”

解析心脏康复中西医结合的“药物处方”时,李瑞杰教授首先阐述说:“大量文献资料表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应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减轻西药毒副作用。”李瑞杰教授继续说,“根据指南,合理选择具有循证证据的药物,通过中医体质辨识,辨证施治,合理选用中药治疗,再加上针对患者的个体化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并教育、监督、鼓励患者坚持用药,提高用药依从性,这就是‘中西医结合药物处方’。”

关于“营养处方”,李瑞杰教授阐述说:“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肥胖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与人们有害的生活方式、不良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此,指导患者改变有害的生活方式,改善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并运用食物进行调理,是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物在调节血脂、增强免疫、调节血糖、改善循环、调节血压、改善睡眠、耐缺氧、抗氧化、延缓衰老、减肥、抗焦虑、抗抑郁等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功效。近些年来,国内外对食物的药效研究和功能食品的开发方兴未艾,这其实正是中医食物疗法与‘药食同源’思想的现代发展结果。因此,‘中西医结合营养处方’就是评估患者的饮食习惯和营养结构,如每日能量的摄入、饮食中的饱和脂肪、盐及其他营养成分的比例等,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指导患者服用药茶、药膳、药粥等,以促进病情恢复。”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心血管疾病及其急性事件与人格特征、心理冲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而有害的生活方式也与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目前的心脏康复主要关注体力活动的恢复,往往忽略患者心理因素对康复的影响。实际上,我一直认为心血管病患者的情绪管理应贯穿心脏康复全程管理的始终。心血管病患者往往因疾病给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迫使患者调整以往的生活状态。他们出现的躯体不适,也往往会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症状。”对此,李瑞杰教授在解析“心理处方”时强调,“除患者本人,患者的配偶和亲友往往也会感到焦虑,这同样会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康复;而中医康复学尤其重视精神摄养在疾病防治、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并吸收了儒、佛、道、医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修养方法。为了防止七情过度、躁扰神明,气功、瑜伽、禅宗、超觉静坐等修练方法,一直是我国人民行之有效的养生康复措施。在临床实践中,现代心理治疗与中医精神摄养可以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从而形成‘中西医结合心理处方’,减轻患者心理应激,增强心理免疫,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十分有利于心血管疾病的康复。”

李瑞杰教授接着说:“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戒烟处方’的目标,就是使患者彻底戒烟、并远离烟草环境,避免二手烟的危害。”他还推荐了如下措施:每次诊视询问患者的吸烟情况并记录在病历中,劝导每个吸烟者戒烟,评估戒烟意愿的程度,拟定戒烟计划,给予戒烟方法指导、心理支持和(或)戒烟药物治疗,以及中医针灸、按摩、理疗、足浴、热疗、穴位贴敷等中医物理治疗,并定期随访。

详细解释完“五大处方”的内容之后,李瑞杰教授归纳说:“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均比较少,并且缺乏循证医学指导。我们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充分发挥中医药学及其养生康复学的优势,形成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治疗的新模式,这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采访过程中,李瑞杰教授谈及自己供职的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学科建设情况时介绍说:“作为本次会议的联合发起单位,我们的心脏康复中心以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胡大一教授和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王硕仁为核心,聘请西苑医院史大卓教授、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丁荣晶教授等十余名专家为委员,融合东西方医学优势,整合多学科服务团队,成立了多学科、跨部门的一体化心脏康复服务团队,能够为患者提供专业、资深的心脏康复诊疗服务。我们的组织构架涵盖有心脏康复研究室、心脏康复门诊、戒烟门诊、心脏康复评估室、心脏康复训练室、心理科、营养科等,这为提供团队化康复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的心脏康复中心从成立至今,为了建立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在多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方案,得到了心脏康复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患者、媒体的广泛赞誉和关注。今后,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为广大患者提供全程优质的心脏康复服务事业,助力中国心脏康复事业的蓬勃发展。”

采访到最后,李瑞杰教授强调说:“中西医预防与康复各有自己的优势。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心脏康复综合管理模式十分重要。随着中西医有机的结合,系统、优化的康复治疗方法正在日益受到重视。因此,我们提出了心脏康复的新模式。目前,我国心脏康复仍处于初级阶段。我希望借助本届大会的影响力,最终能够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心脏康复之路!”

专家简介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 篇10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胫骨骨折,术后恢复

现阶段胫骨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特别是在胫骨中部或者下部位置,该位置皮肤以及肌肉厚度较薄,血液循环情况较差[1]。在对胫骨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之后,其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患者出现感染现象以及骨不连[2,3,4,5]。本院自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本院共收治胫骨骨折患者47例,运用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现综合数据,作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期间,本院共收治胫骨骨折患者47例,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分布在19~67岁,平均年龄42.6岁。经相关检查之后所有患者均符合胫骨骨折的临床诊断指标。47例患者中有22例患者的胫骨骨折是由于交通事故造成的,14例患者是由于坠落导致胫骨骨折,11例患者是由于受到击打导致胫骨骨折。所有患者中有37例患者为开放性损伤,10例患者为闭合性损伤。

1.2 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方法:6h内,对患者进行常规麻醉,当麻药发挥效用之后,对患者的伤口进行充分清洗。对于开放性损伤的患者,先对患者的伤口进行缝合,将其转变为闭合性损伤,使得胫骨完全被皮肤包住。对患者采用常规外科方式使发生骨折的位置外露,并把前次手术中对胫骨固定的器械取出,将出现骨不连部位周围的组织清除完全,并去除发生硬化的胫骨,之后将胫骨的骨髓腔疏通,把发生骨折的位置恢复到原位;运用相关模具作为引导装置,并采用外固定架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在骨折部位的两侧打开设骨槽,骨槽的长度控制在4~5cm左右,其宽度控制在1cm左右;根据患者骨槽尺寸的不同,选择采用对患者进行植入自身骨或者植入异体的治疗方式,在该操作完成之后,将伤口进行缝合。在对患者成功实施手术之后,将肢体略微抬高,对患者运用抗生素药物以达到避免患者出现术后感染的目的,当患者的骨折部位康复之后,将外固定支架摘除。中医治疗方法:在中医治疗中,将患者的治疗过程分为前期、中期以及后期。在患者处于前期时,其中药组方以止血、化瘀为主,内服中药每日一剂,早晚各服用一次,外敷中药将中药研磨成粉状,加入医用凡士林进行搅拌,敷用在伤口4~5cm的位置;在患者处于中期时,其中药组方以加速筋骨生长为主,外用药物研磨成粉状并加入桐油进行搅拌,敷用到距离伤口2~3cm处;当患者处于后期时,其中药组方以疏通经脉、益气补肾为主,每日一剂,早晚各服用一次。

1.3 检测指标及分析方法

当患者接受相关治疗之后,同患者治疗之前的情况进行对比,根据结果将诊断指标分为三种:其一,康复,即患者骨折部位恢复到正常位置,关节活动恢复到正常范围之内,经过医学影像仪器之后,其结果显示患者骨折部位无转角现象;其二,有明显疗效,即患者骨折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转角在10°左右;其三,无效,即患者骨折部位出现较为严重的畸形。

2 结果

在患者接受治疗之后,其效果如表1所示。

根据本院治疗结果显示,47例胫骨骨折患者中有37例患者康复,所占比例为68.1%,14例患者有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所占比例为29.8%,无效患者1例,所占比例为2.1%,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康复疗法其总有效率为97.9%,治疗效果较为明显。

3 讨论

胫骨骨折是目前骨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其发生率占骨折患者中12%左右,大部分患者的骨折部位出现在中部以及下部位置,其中开放性骨折出现概率较大[6]。因而创口受到污染的情况较为严重,在骨折治疗手术之后其周围组织内的血液循环程度不理想,因此患者在恢复期间容易出现骨不连的并发症。

在患者出现骨折现象之后,其发生骨折部位的愈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许多外界因素对该过程都有着负面效果,其中较为主要的是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情况以及对骨折部位的固定情况。所以在胫骨骨折患者手术之后的恢复过程中,要密切注意保持患者骨折部位有着较好的血液循环,尽量避免骨与其周围肌肉组织出现脱离现象。在对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将患者的骨折部位恢复到正常位置,将成角控制在4°以内,将畸形角控制在8°以内[7]。

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要尽量的将患者骨折部位存活的组织进行保留,保证患者骨折部位能够有着较为理想的血液循环程度;在对胫骨骨折部位进行固定时,要采用内钉对胫骨主轴线进行固定,防止由于钢板的使用对骨折部位组织产生损伤,从而血液循环程度出现负面影响。

在对患者进行中药治疗的过程中,要将内服药物以及外敷药物配合使用,加速患者机体对肿胀部位淤血的吸收速度,对骨折部位的愈合产生积极作用,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合理的中药组方对毛细血管的生长有显著作用,帮助纤维细胞进入淤血部位,长出新的肉芽组织,加速患者骨内外膜细胞的生长。

本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康复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其总有效率为97.9%,减小了患者住院接受治疗的时间,降低了患者治疗方面的费用,且在患者接受治疗期间,无需承受较大的痛苦,患者在康复后肢体的活动状况较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手术之后恢复过程中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康复疗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农增波,赵利敏,赵茂盛,等.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35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2):95-96.

[2]王艳.胫骨平台骨折29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康复训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5):8679.

[3]郭勇,张伟,王淼娜,等.旋入自锁髓内钉与常规手术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10.

[4]阮诚,李援立,李成军.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骨折并发筋膜室综合征10例报告[J].中医正骨,2011,23(11):68-69.

[5]王惠亭,于光屹,陈广滨,等.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0,32(5):573-574.

[6]张胜杰,杨海江,李建平,等.胫前软组织损伤与胫骨骨折治疗间的关联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5861-5862.

中西医结合治疗母猪泌乳障碍 篇11

一、发病原因

1.感染性:感染性泌乳障碍主要是由于母猪在分娩时出现产出无力或难产,进而导致分娩时间过长,使得胎衣排出迟缓,滞留的胎衣碎片引起母猪子宫继发细菌感染。另外,猪圈卫生较差或未进行严格消毒,导致链球菌、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大量繁殖,进而引起母猪乳房炎或子宫炎。

2.非感染性:如母猪孕期过瘦或过肥、精神紧张等,一般多见于初产母猪。应激因素,主要是由于人为的刺激、周围环境及温度变化引起的应激反应;另外,母猪分娩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强烈的应激。

二、临床症状

1.感染性:母猪精神沉郁,母性下降,食欲不振,粪少而干,呼吸、心跳加快,体温升高,部分母猪的阴门有恶露流出;若伴发乳房炎,则其乳房红肿、发热、质硬、敏感,乳汁较浓稠且颜色发黄,拒绝哺乳。

2.非感染性:若由过肥、应激引起,则其乳房外观正常或稍有萎缩;若由精神紧张引起,则其乳房较充盈、有乳汁却不放乳,并伴有攻击仔猪或者紧张不安等症状。

三、治疗方法

1.西医疗法:一是感染性泌乳障碍的治疗。15毫克地塞米松、600万IU青霉素、320万IU链霉素,分别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4~6天;同时,还可以使用羟氨苄青霉素、林可霉素或阿莫西林等进行辅助治疗。治疗伴发乳房炎的母猪时,需使用40℃左右的15%硫酸镁溶液热敷,每次持续时间为35分钟,每天4次,可加快乳房血液循环,起到消肿或消炎的作用。二是非感染性泌乳障碍的治疗。由应激因素引起的,可肌肉注射8U催产素,每隔3小时注射1次,一般需持续注射5次;另外,也可肌肉注射4毫升己烯雌酚,每天2次。若由精神紧张引起,亦可肌注8U催产素,每隔3小时注射1次,一般需要持续注射4次;另外,还可以按1~3毫克/公斤体重的剂量肌内注射盐酸氯丙嗪,每天2次。

2.中医疗法:一是感染性泌乳障碍的治疗。感染性泌乳障碍主要症状为少乳或无乳,因此,中兽医辨证治疗的原则是“通经解毒、消肿止痛”,主要采用“栝楼牛蒡汤”进行治疗。其处方为:陈皮、青皮、生栀子、柴胡、皂角刺、黄芩各8克,通草、漏芦、木通、王不留行、连翘、金银花、牛蒡子、栝楼根各10克。若母猪的乳房存在肿块,则需加强营养并进行补血,在处方中添加赤芍、当归各10克。此药需每天1剂,直至临床症状消失为止。二是非感染性泌乳障碍的治疗。由精神紧张引起的泌乳障碍,极易引起肝气郁结,进而气机受阻。一般采用“酸枣仁汤”进行治疗。其处方为:柴胡、甘草、川芎各6克,青皮、酸枣仁、蒲公英各30克,栝楼皮、知母各20克,香附15克,茯苓10克。水煎拌食或任其自饮,每天1剂,需持续服用4天。由应激引起的泌乳障碍,极易引起气血瘀滞,进而气机受阻,导致乳络运行不畅。因而,中医治疗需以“理气活血、佐以通乳”为主要目的。其处方为:生地、柴胡、花粉、白芍、青皮各15克,当归20克,王不留行30克,甘草、通草、白芷、木通、漏芦、川芎各10克。水煎拌食或自饮,每天1剂,需持续服用4天。

四、小结

总而言之,泌乳障碍一般多发于初产或年龄偏大的母猪。许多农户在饲养母猪过程中,饲料单一且管理水平较低,不注重圈舍卫生及保暖,进而引起母猪产后泌乳障碍,对仔猪的生长发育影响极大。笔者通过判断母猪泌乳障碍的发病原因,然后采用相应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新云区域畜牧兽医中心站 李朝顺 邮编:615200)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09—2010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200人,根据伯恩斯忧郁症清单(BDC),筛选出抑郁症患者(BDC评分均>10分)120人,其中女性64人,男性56人,年龄25~60岁,平均42岁。将120名患者随机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组入组条件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症诊断标准[1]。

1.2 统计学方法

统计资料用计量资料表示,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2 干预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利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和耐心周到的服务赢得患者信赖,消除其焦虑和陌生感,从而取得合作。

(2)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为患者创造一个温馨的治疗环境,减少外界对患者的不良感官刺激,从而促进康复。

(3)做好生活护理。安排规律的生活,鼓励患者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运动。因为运动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使人产生“天然的舒畅感觉”[2];运动还能使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显著升高,使人清醒、兴奋、有欲望。抑郁症患者多数伴有睡眠障碍,如失眠、易醒、早醒、入睡困难等。护士应评估并记录患者睡眠情况,尽量为患者创造舒适、安静,温湿度和光线适宜的睡眠环境。

(4)指导患者家属从情感、生活上关心体贴、照顾患者,给予情感支持,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同时鼓励患者积极参加社区活动,让医院与家庭、社会一起帮助患者改善焦虑、抑郁心理,正确对待疾病,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恢复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5)做好护患沟通及健康教育。肿瘤患者抑郁症多表现为心存疑虑,心情抑郁,担心治疗痛苦以及疾病的预后,担心工作和家庭。多疑、抑郁会使气机不畅,病情加重。护士应多用鼓励性语言,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主动向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及时解答患者疑问。通过适时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坦然地配合治疗,同时也可激发患者内在潜力,恢复生活的勇气。

(6)对服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护士要注意观察药物反应,有无头痛、失眠、嗜睡、兴奋、体位性低血压、心电图改变等情况。

(7)通过规范化的语言和娴熟的护理技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8)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状况动态评估与评价,及时观察患者行为改变,以便随时调整干预措施。

2.2 干预组

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措施。除给予以上常规护理外,中西医结合护理十分重视良好的生活环境、稳定而舒畅的情志、合理的饮食调养和必要的功能锻炼。

(1)无忧散(合欢花15 g,浮小麦15 g,大枣2枚,甘草6 g)代茶饮,每日两剂。

(2)重视饮食调理。护士应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遵循“饮食宜有节、饮食宜规律、软硬适宜”的原则。

(3)中医情志护理,即转移志向法。强调用五音(宫、商、角、徵、羽)入五脏(心、肝、脾、肺、肾)的方法,来调节五脏的生理功能,相当于现在的音乐疗法[3]。当患者孤独苦闷时,嘱其多听宫调式音乐,宫调式音乐具有“土”之特性,通于脾,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之精,如《蓝色多瑙河》、《春江花月夜》等。当患者悲伤、痛苦、绝望时,给予商调式音乐,商调式音乐具有“金”之特性,通于肺,如《第五命运交响曲》、《悲怆》交响曲,此类音乐高亢悲壮,能发泄心中郁闷,抒发情感,使人情绪放松。当患者愤怒时,多听角调式音乐,角调式音乐具有“木”之特性,通于肝,如《春之声圆舞曲》、《春》现代钢琴曲,此类音乐亲切清新,生机蓬勃,能疏导、发泄愤怒的情绪。当患者绝望时,多听徵调式音乐,徵调式音乐具有“火”之特性,通于心,如《喜洋洋》、《步步高》等,此类音乐热烈欢快、活泼轻松,能唤起其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当患者暴躁时,多听羽调式音乐,羽调式音乐具有“水”之特性,通于肾,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小夜曲》等,此类音乐轻缓、苍凉、柔润,能缓和、克制急躁情绪。

(4)说理开导,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情志内伤致病的道理,引导患者缓解不良情绪,做到“喜怒有度”。正如《内经》里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又不听者乎”,提出了说理开导的方法,打动其心,可使患者恢复精神状态和信心。护士可通过访谈、观察或评定量表法(自评或他评)及时收集患者信息,分析患者消极心理产生的原因,并对负性情绪及时给予心理护理干预。通常对患者进行每周两次的行为干预(渐近性放松、催眠、臆想治疗等),并请“抗癌明星”现身说教,顺情解郁,以情治情,引导患者将抑郁情绪释放出来。中医学认为“郁则发之”,只有将内心的郁闷吐露出来,郁结的气息才会得以舒畅。

(5)针灸治疗:以针灸四花穴(膈俞、胆俞)为主治疗。肝气郁结加肝俞、太冲、内关、公孙、百会;气郁化火加行间、阳陵泉、内庭、支沟、肝俞;忧郁伤神加心俞、神门、通里、肝俞、三阴交;心脾两虚加神门、心俞、三阴交、足三里、太冲;阴虚火旺加三阴交、太溪、神门、太冲、心俞、肾俞;痰气郁结加丰隆、内关、足三里、公孙等[4]。

3 结果(见表1)

注:*表示与干预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采用Zung自评抑郁量表(SDS)及抑郁状态问卷(DSI)调查,分别在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评定。干预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措施后,SDS、DSI得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干预后的对照组(P<0.05),表明中西医结合护理能较好地调整患者心态,使其焦虑、抑郁情绪恢复正常,恢复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4 讨论

中医认为抑郁症多属于中医郁证、不寐、脏躁等病证范畴。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惊恐、大怒、忧虑、悲伤、情绪低落,兴趣降低,导致患者食欲不佳、睡眠差,感到全身不适,且对任何事情缺乏主动性。故其治疗护理旨在调整情志,调畅气机,改善心态。而合欢花性味甘、平,功效以舒郁、理气、安神、活络为主,《神农本草经》云:“合欢,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现已证明合欢花含有合欢甙、鞣质,有较好的强身、镇静、安神作用,也是治疗神经衰弱的佳品,常用能安神、美容,使人精力充沛、益寿延年。药理实验也表明,合欢花水煎液和醇提取物均在小鼠强迫游泳的抗抑郁模型实验中表现出显著的抗抑郁作用[5]。由浮小麦、大枣、甘草组成的甘麦大枣汤是古代治疗脏躁的代表方。针刺百会和印堂可醒脑开窍,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调神解郁,平衡脑内气血之逆乱,达到畅达阳气、调畅气机的目的,从而有利于抑郁症状的改善[6]。

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措施干预肿瘤患者抑郁症,符合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是临床上干预恶性肿瘤患者抑郁症的一种有效手段。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恶性肿瘤患者抑郁症,能在较短时间内较好地调整患者情绪,有效改善其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治疗的依存性和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高喜梅,熊卫平.抑郁症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04(2):12.

[3]徐波.肿瘤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薛广生.四花穴治疗抑郁症54例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3):19-20.

[5]李作平,赵丁,任雷鸣,等.合欢花抗抑郁作用的药理实验研究初探[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3(4):214-216.

上一篇:多媒体幕墙产品下一篇:内容的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