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的编排

2024-09-20

内容的编排(共12篇)

内容的编排 篇1

“物质的量”作为连接宏观和微观、定性和定量的桥梁, 具有重要的认知价值和工具价值。因此, 在我国新课程高中化学教材体系中, 都将其安排在起始章中。而对于刚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 尽管“抽象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 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 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1]。学生思维水平的欠缺与“物质的量”本身的抽象难懂, 形成了一组较难调节的矛盾, 也造成了“物质的量”的难学和难教。教材作为教师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学生学习的资源, 其内容设计及编排若能弥补学生思维和认知上的不足, 则无疑对降低教学难度大有裨益。本文选取国内人教版《化学1》 (2006) 及美国中学化学教材《Chemistr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2005) 为研究对象, 对其中“物质的量”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比较, 以期获得教学启示。

一、内容体系比较

在人教版《化学1》中, “物质的量”内容主要位于“第1章从实验学化学”的第2节, 突出其在实验中的应用;而在美国教材中, 物质的量作为重要的化学量单独成章。具体内容组成如表1所示。

从以上表格可见, 在中美教材中“物质的量”概念系统的核心内容基本相同, 皆包含了“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等核心概念, 且都强调了概念的应用。两者不同之处恰恰在于概念的应用上, 人教版教材将“物质的量”置于“实验中的应用”之背景下, 故引出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以及实验室中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溶液的配制;而美国教材则从6个角度全面阐述该概念系统的应用, 并在第二节的末尾揭示了概念应用的实质“化学计量的相关问题都要用到摩尔的概念, 因为物质的反应本质上就是微粒的反应。”同时, 提示后一章将用摩尔的概念来学习一种混合物——溶液 (物质的量浓度) 。相比较而言, 人教版将物质的量的应用置于实验室“配制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溶液”中, 对于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则放在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中, 这样做虽然分散了难点, 却割裂了知识的内在联系, 弱化了物质的量概念系统的建构。既不能提供给学生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 也未能揭示概念应用的本质 (从微粒角度以定量方法研究化学反应) , 与概念引入的意义相去较远, 易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困惑。

二、组织思路比较

教材以什么样的方式将不同的学习内容组合在一起, 将直接影响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两教材对于“物质的量”概念系统的组织思路如图1、图2所示。

从图1、图2的比较中可发现, 人教版教材在组织内容时, 多以定论的形式直接给出, 如引言中提出问题后, 直接给出“国际科学界建议采用‘物质的量’将一定数目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物质联系起来。”又如对“摩尔”概念的导出也是直接给出“人们用摩尔作为计量原子、离子或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概念的出现缺少必要的铺垫, 没有设计一定的”先行组织者[4], 其来龙去脉缺乏清晰的线索, 思维跨度大, 这无疑会造成学生对概念理解和应用上的困难, 不利于学生稳定清晰的认知结构的构建。

而美国教材则将概念自然地镶嵌于与学生经验相连的情境中, 利用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在问题解决的活动和过程中建构对概念的理解。如通过课前活动体会1摩尔数目的庞大, 让学生先对摩尔这个单位一定的感性认识。“正如银行工作人员要计数硬币的数目, 化学家要确定微粒的数目。不同的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太小而且数目更加巨大, 所以不能逐一计数个体单元。那么, 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不数数而确定物质中微粒的数目吗?”这样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出发提出问题, 并通过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 从感性认识自然过渡到理性思维。又如对于摩尔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适用范围, 教材以计数鸡蛋为例, 通过学生自己分析, 领会要计数的物品的大小与集合单位容量的关系, 从而理解概念的适用范围, 而不是通过教科书的强硬规定。这样, 概念的引入和建立不是外加的, 而是在活动中自主构建的, 也就自然而然地逾越了思维和理解上的障碍。

三、内容呈现比较

教材不仅需为学生提供静态的知识, 而且需提供情景和活动等素材。情景和活动主要是以栏目、插图和习题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栏目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由表2可见, 两种教材都比较重视以栏目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人教版教材的栏目种类较美国教材多, 且交互性较强, 如“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等栏目的设置。但从栏目整体的设计来看, 美国教材栏目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 较好地体现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规划和指导, 使学习的指向更为明确;在插图的使用上, 美国教材明显多于人教版教材, 且图片中有一半多来源于生活场景, 多采用实物摄影图片, 更具有真实性和亲切感。两种教材皆运用图片来呈现物质的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等, 使得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降低了理解难度。

在例题和习题的设置上, 美国教材亦明显多于人教版教材。美国教材通过7道例题提供给学生解题的范例, 其每一道例题都包含分析、方案、实施、检查的过程示范, 体现了严谨性和规范性, 发挥了例题的样例作用。其复习题的要求和类型也是多样的, 包括理解概念、应用概念、理性思维、化学应用、技能训练、科技写作、解决问题, 从多角度、多层面让学生复习、巩固、理解、运用, 这无疑能够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有效掌握。而人教版教材对例题和习题则稍显单薄, 可能教材编者出于弱化计算、降低难度的考虑, 但这与物质的量在定量研究及化学计算中的重要作用并不相匹配。

四、结论及启示

由以上比较可知, 在“物质的量”内容编排上, 新课程下的人教版教材注重概念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 并且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增强教材的可读性。但在内容的组织和呈现上, 静态结论较多, 概念的呈现跳跃性较大, 缺乏必要的概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缺少与“物质的量”概念重要性相匹配的样例和习题, 这无疑会造成学生理解和应用上的困难;而美国教材在内容组织上按学科的逻辑顺序, 体现了较强的系统性。在知识呈现上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背景为依托, 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建构概念的意义, 并且以多元化的习题方式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有效迁移。

现行教材对“物质的量”编排的欠合理性固然是造成“物质的量”教学难度的因素之一, 但在教材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的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结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善于从与其他教材的比较中汲取营养, 设计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的教学结构。美国教材《化学:概念和应用》启发我们在“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中, 应注重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及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 创设能激发有意义学习心向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自主建构概念、理解和应用概念。如此, “物质的量”也许是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的难点, 却不会成为学生化学学习的难点。

参考文献

[1]李秉德, 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117.

[2]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 (必修)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3]The McGraw-Hill Companies.Chemistr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M].Columbus:Glen-coe/McGraw-Hill, 2005.

[4]徐天荣.“物质的量”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的设计[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 (12) :49-51.

内容的编排 篇2

另外在黄金位置上,学生简历喜欢用诸如:实习实践实训等的字眼,尤其是花很多钱在培训机构学习过的学员,可能出于怕这段经历用不到的话就会让钱打了水漂的心理,也或许是涉及到培训机构本身的利益,他们会让学员在编写项目经验的时候带出很多培训机构的信息,后面我们还会举很多这样的例子当然这也不能全怪培训机构,我在一个培训机构讲课的时候,我让学员们在我面前做个自我介绍,很多学员像在学校里一样,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经验:我在XXX这段培训的过程中,使我掌握了很多东西这真是学校教育的悲哀啊学习是为了提升我们自己,不管你在哪里学习的,关键大家要看你学的结果我们的教育经常会把学生教育的很死板,说话象表态一样,而忽略从实际出发,给人一种不够脚踏实地的感觉,而这恰恰是企业不喜欢要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大家也都知道培训项目和实际项目是存在很大差别的,而且一个人开发的项目和一群人开发的项目也有天壤之别,这块我会在面试一节再给大家深入剖析,这节我们讲简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通过文字表达的方式缩小你的现状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差别是完全有可能的既然对于看见的人来说,一看到这些字眼或者信息就会自然和学生身份连在一起,和没有经验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我就尽可能减少这样的字眼,这点十分有必要的

好,谈了学生简历三个方面的特点,我特别提醒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和工作一两年的开发人员写简历的时候尽量避开这些特点,扬长避短,使自己可以在众多的竞争者中可以脱颖而出要知道,软件开发就是一个手艺活,手艺需要经验,没有经验就是短板,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一直强调弱化大家的学生身份,避免和学生身份相关的信息的原因当然如果你现在还在校园招聘阶段,对于那些明确招聘学生的企业而言,职业本身并不明确的前提下,是不是学生问题不大,但如果你想走出学校和众多社会应聘者竞争,尤其是明确应聘技术开发岗位的话,我就会建议大家好好读读体会一下我在前面提到的那些信息了

内容的编排 篇3

8月24日,爱奇艺宣布由吴奇隆担任出品人并参演,赵丽颖、陈伟霆等主演的《蜀山战纪》将于9月22日以付费模式在爱奇艺独家首播,再于2016年1月登陆卫视播出。电视台播出时,爱奇艺会开放免费的跟播,与电视台同步。

消息一出,不禁引得业内人士热议,他们感慨,《蜀山战纪》在排播模式的创新,将成为网台关系的节点性事件。

网台关系是一个一言难尽的话题,涉及太多层面。如果仅从视频网站排播方式来看,可以折射二者微妙的力量博弈及视频网站的地位变迁。从先台后网、网台联动到纯网独播、先网后台,爱奇艺在排播模式上,勾勒了一条视频平台的进击路线图。

显然,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视频网站来说,不会机械的坚持某类排播方式。只要能将内容产品的价值能量充分释放,存在即为合理,所有排播方式皆可尝试,事实上,视频网站目前也是多种方式并存,但对排播模式玩法的创新,却反映了视频网站对内容控制权的加码。

今年,在延续传统的网台联动情况下,爱奇艺对排播模式进行颠覆式创新,除了在业内率先试水“先网后台”的播出模式,更是着重提出纯网概念。通过《盗墓笔记》进行内容排播创新后,行业内纷纷看到了此种模式的巨大增长空间,优酷土豆、腾讯视频等视频网站纷纷尝试对自制内容“会员抢先看”的排播方式。

网台联动升级轨迹

“选择张凯丽参加节目,很大程度就是因为这是网台联动节目,也要照顾电视主流观众。”谈起《我去上学啦》的嘉宾选择,爱奇艺首席信息官、《我去上学啦》总监制郑蔚给出这样的解读。

《我去上学啦》主要由爱奇艺操盘,东方卫视参与制作,并于每周四晚在双平台同步播出。节目播出后,两个平台都获得7抢眼的数据反馈,其中爱奇艺平台截止9月2日,节目总播放量已突破4.5亿次,而在东方卫视播出后,csm34城收视数据显示,该节目一直位居周四晚黄金档第一名。

这是网台联动节日中,不多的成功范例之一。

几乎在视频网站诞生伊始,就出现了对网台联动概念的探讨。对它的理解,可以有多个切口,大到传统广电借助互联网进行的媒体融合与转型,小到电视台与视频网站节目层面的合作。对视频网站而言,网台联动更偏重于它们在内容生产与排播方面,与电视台的合作。

网台联动方式的演化,是视频网站成长的缩影。2006年前后,国内视频行业正处于新生的狂喜中,300余家大大小小视频网站如燎原之势野蛮生长,这一时期,视频网站多采用Youtube模式发力UGC。由于行业规范还未建立,运营模式相对混乱,大批盗版的电视台内容经用户上传在视频网站中泛滥,这种“畸形”的网台联动,曾让电视台内容生产者苦不堪言。

2009年前后,“反盗版”逐渐在网络视频行业内达成共识。2010年,高举“正版、高清、长视频”的爱奇艺诞生。这一时期,以爱奇艺为代表的视频网站,积极购买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节目内容,与电视台同步播出,借力发力,迅速实现了用户规模的增长,这种联动方式持续至今。

这种单纯购买版权实现网台联动的弊端在于,版权价格居高不下,使得视频网站“烧钱”越发厉害,例如2014年爱奇艺就曾大手笔买下湖南卫视众多综艺内容的独播权,近期,更是以天价买下《奔跑吧兄弟》第三季独播权。

为了给愈演愈烈的版权大战降温,尽早找到良性的盈利模式,视频网站普遍意识到发力自制的重要性,由视频网站制作的优质内容反向输出电视台,成为网台联动的新方式。

2013年,随着原央视主持人、制作人马东加盟爱奇艺,担任首席内容官,爱奇艺自制内容布局进入新阶段。此后,由爱奇艺联手河南卫视打造的《汉字英雄》、携手央视制作的《大魔术师》,再至今年由郑蔚团队与东方卫视合作的《我去上学啦》,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从单纯购买版权到与电视台联手打造,爱奇艺对网台联动的理解愈加深刻。今年加盟爱奇艺的郑蔚曾任央视财经频道副总监,她对视频网站与电视两个平台属性都很熟悉。郑蔚认为,网台联动能够结合两个屏幕的不同特质,覆盖更多的人群,对内容传播自然是好事。

但郑蔚也清楚,有时候“包打天下”也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既让柳传志满意,又让打工妹满意,这事挺难的”。而只为互联网生产的内容,诉求清晰,靶向明确,更易操作也更容易成功,从这点来说,郑蔚表示未来爱奇艺不会大规模的网台联动,而是将更多精力发力网络自制,培育更多纯网内容。

纯网独播的长尾效应

“纯网”综艺是爱奇艺在今年六月召开的“视频进化论”中提出的新名词。与互联网圈子热衷制造速食概念不同,“纯网”概念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视频平台在内容生产上所独有的优势,网络不只是信息获取的平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正是在这个维度上,网生内容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所谓纯网综艺,是与传统的电视综艺和台网联动模式的综艺节目相对而言的。一手缔造《奇葩说》的马东认为,纯网综艺代表了新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就是今天的用户看待世界的方式和他们与世界交流的方式,而这个价值观也是和传播手段密切相关的。

在网台联动阶段,由于节目内容需要在互联网和电视双平台播出,因此无论生产主体是哪方,在内容制作中都要兼顾各自平台受众的需求,此间需要拿捏的尺度非常微妙,通常吃力不讨好,在受到一个平台观众欢迎时而流失另一部分,甚至两头尽失。

与网台联动相对,纯网内容强调多选择只在视频网站播出,聚焦互联网原住民,精神底色与网生代“三观”相似,更符合视频网站主流用户的需求。

纯网内容的概念之所以应运而生,最重要的是因为爱奇艺通过《奇葩说》、《盗墓笔记》等内容证明了自身在招商、营销方面的实力,可以完全只为自身平台用户生产内容。另一方面,借助纯网内容可以对会员付费等盈利方式进行探索。

6月12日,《盗墓笔记》首周上线两集后,采用周播形式更新,并在7月3日对会员用户开放全部剧集,非会员用户可每周收看一集。7月10日,爱奇艺对会员开放《心理罪》全集。8月10日,爱奇艺上线了第三部会员剧《校花的贴身高手》,依旧采取会员抢先全集看的排播模式。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向华表示,会员抢先看模式取得成功以后,未来爱奇艺将在更多内容类型上尝试会员付费。这不仅意味着视频网站变现模式的重要迭代,也反映着视频网站在内容生产中与电视台分庭抗礼,网台关系进入新格局。

突破想象的“先网后台”

国内版权内容“先网后台”的最早实验,曾引起过一场纠纷。

2011年1月1日,历时3年、耗资4.5亿拍摄的86集新版《水浒传》开始在全国多家地面频道播出,与此同时,几十家视频网站以“电视台首播之日起开始网络传播”的名义以每日两集的速度同步更新。这引起当年8月2日才能上星的四家卫视纷纷抗议,后经广电总局认定,该剧出品方与网络发行方在“电视台首播之日”的时间理解上存在分歧,并要求视频网站将该剧下架。

此事之后,再也没有版权内容“先网后台”的尝试,直到今年《蜀山战纪》的出现。

这次“先网后台”模式的推出,源于多个层面的有效沟通及各方对这种排播模式的看好。杨向华透露,爱奇艺对《蜀山战纪》品质非常有信心,这是部仙侠剧,且有重量级演员的加盟,有很好的粉丝基础,当他们注意到很多粉丝在微博中留言表示想尽早看到这部剧时,他们决定尝试一下。

更重要的是,《盗墓笔记》、《心理罪》在会员付费制上的成功探索,为此剧试行会员抢先独播提供了有力背书,让各方对付费独播充满自信。

这其中,关键是要与出品方和卫视平台都做好协商。作为出品人的吴奇隆对这种创新的排播方式反应敏锐,很快与爱奇艺达成协议。《蜀山战纪》的出品人之一、江苏稻草熊影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小枫透露,爱奇艺出的价格和传统电视台购买独播价格是一致的,达到了片方对于《蜀山战纪》的商业预期。而在杨向华看来,这个价格与剧的质量是匹配的,是物超所值的合作。

对卫视来说,该剧仅对会员独播,在互联网的海量用户中,会员与非会员通常有着不同的用户画像,其观赏心理和行为也有区别,因此“先网后台”对卫视播出影响不会很大,而该剧在网络的小范围播出,还能推动话题讨论,为电视播出造势。

杨向华表示,卫视与视频网站主流用户并不重合,即使是视频网站,会员与非会员需求也不一样,因此,在会员内试行“先网后台”,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内容的编排 篇4

一、教材的类型

美国教材为全一册,包括细胞生物学、遗传学、进化论和生态学四个单元,单元下再分20个章节,且教材配套CD-ROM、网络平台等多种媒体资源,是集书本、光盘、网络为一体的新型多媒体教材。学生购买书本的同时需要在网络平台上激活自己预付费用的账户,接下来的学习中,该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大量与教学内容和进度配套的辅助资源,如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生物学信息补充、配套的章节练习题、实验探究平台等。配套的光盘中也有许多与教材相关的文献资料,使教师能够开展多种多样的囊括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的时空范围,同时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和兴趣[1]。

中国教材依据教材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其中必修三册,是高中阶段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选修三册,学生根据文理分科进行适当的选择性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包括了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三个单元,下设19个章节。教材也提供相应的网络资源,但由于国内教育及网络普及程度等种种原因,利用率较低。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课本为主,教师适当补充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或信息,教学活动一般也只在课堂开展,难以拓展至课外时间,这样,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比较狭窄,信息量较少。

中美两种教材在类型上的差异,是由于两国长久以来的文化差异导致的。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这使得美国的文化有着其特独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他们崇尚的是一种“放羊式”的教育方式,学生上课非常轻松,随意与老师进行交流,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可以去学习或者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与问题。美国教材针对学生的这种需求而设计,他们可以凭自己的喜好去获取感兴趣的资料,没有任何约束,这使得他们的思维大多天马行空,富有极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而中国自古以来尊师重道的思维使得我们的学生在上课时必须坐的端正笔直,不能随意开口提问,以显示出对老师的尊重。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一般都实行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填鸭式”教育,课堂上讲过的知识就是自己必须掌握的,使用题海战术的中国学生非常辛苦,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考虑自己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

同时,美国的网络化教育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他们强大的网络技术和互联网优势是网络化教育强有力的后援。而我国的网络教育才处在起步阶段,这使得我们的教材在设计时,必须考虑我国的国情。

二、教材的编排

我们对美国教材和中国教材的编排做了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美国教材首先对于如何订购与本教材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做了相应的讲解,然后对教材的作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教材的绪论大致介绍了当今社会对于“生物”这一概念的理解,以及生物学的地位、学习生物学的意义和作用,同时简单介绍了整本书所涵盖的内容并在结束时提到了作者编著这本书的初衷以及对于读者的希望。前言通篇都围绕着生物这一话题,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让人读了之后感觉到生物是一门很有趣、很先进、容易掌握的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前言之后是《如何使用这本书》,是对教材以及配套多媒体资源的使用进行了详细介绍的一篇说明性文字,在说明过程中,插入了大量的教材截图,让人看起来一目了然。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即使是在家自学,也能够获得与在学校同样的效果。

中国教材,以必修一为例。教材的绪论没有用简单的前言,而是以科学家访谈的形式,体现了编者对于绪论的重视,希望可以通过绪论增加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用与邹承鲁院士的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治学、做研究应该具备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具有激励作用,由于谈话无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就为教师的教学留下空间[2],所以访谈录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可发挥性。但由于所选取的内容“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已经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成就,在这里又一次提出来,感觉我们的研究总是停留在过去的辉煌上,让学生无法感受到我国生物科技的飞速发展。通篇读完,让人觉得生物知识很陈旧、更新很慢,学习生物的过程又很艰难、很辛苦,从而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和兴趣。我们认为可以适当添加一些中国新的生物科技成就,以展现出我国在生物方面的先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由此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在教材的编排上还是有很大差异的。美国教材的这种编排是由于其教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美国教材是集课本、光盘、网络于一体的一种多媒体教材,所以在初次使用该教材时,必须要有专门的人员对读者进行指导。而该教材面向的群体不仅仅是学校学生,也有社会人士,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使用说明来指导读者如何使用该教材。在美国,并没有关于使用教材的统一标准,选择哪一本作为教材完全是由任课老师自己决定,这样的机制导致美国的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该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而中国的教材,一般是由上级部门统一指定,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出版的,因而更强调知识的严谨性、准确度。

三、教材的内容

美国教材文字量多、信息量大。平均每个章节的文字量要比中国教材多好几倍。造成这种文字量的巨大差异是由于两国教材对选取内容的侧重点不同。我们认为,这种差异的本质其实是编者在教学资源选择和编制的理念、价值目标认同方面存在差异造成的[3]。

1.教材语言风格

中学阶段的生物学更偏向于描述性学科。因此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和数据,能更形象、生动的呈现内容,还会有很好的启发性,增加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言风格上,国内外教材差别较大。

美国教材的语言生动活波、富有情趣。在每一章节开始前,都有一个简短的引言,运用一连串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配合插图和数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想要了解更多。例如,在“CHAPTER 2:Essential Chemistry for Biology”的引言中写到“在美国东部的雨水的酸度比醋还要大;你体重的65%来自于身体内的氧原子;由于表面张力,有些昆虫可以在水面行走;一个人一天可以产生超过三加仑的汗水;多维生素药丸中铁的含量相当于一辆火车或者轮船……”[4]此外,对于那些微观、抽象的生物命题,美国教材运用了反问、类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通过情感丰富的语言,像与读者对话一样亲切的语气进行描述,使人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作者对于科学成就和生命奇迹的赞美和惊叹。把一个抽象的过程,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熟识的事件,语言生动而形象,富有启发性,使人在不知不觉间掌握了原本复杂而精细的原理或者机制。

相较之下,中国教材更加注重知识的准确性,语言上简洁、干练、不繁琐[5],表现出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在教材中运用了适量的比拟、反问等修辞手法,以方便或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但不过分表达作者的情绪,使教材带有一种冷静、凝重的客观性。

2.知识的完整性

美国教材在对任何一个生命过程的描述中,都会保持其知识体系的独立完整。从问题的初始到结束,所涉及到的知识都会完整无缺的给予,不会因为以下问题导致知识上出现断层或断裂。

(1)不以学科分割知识

美国教材在涉及到学科交叉性知识时,不会以学科界限分割知识间的联系,而是根据具体篇章、具体内容的特殊需要,有目的、有侧重地将其他学科知识引入到生物知识体系中来[3],使之成为教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又对学生后面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例如:在“元素和化合物”中,教材用大量的篇幅和多种图示详细介绍了原子的结构、电子的排布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原子,并且对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和原理也作了详尽地解说,从而为后面从水的极性出发介绍水的结构、水维持生命的属性、水的凝聚力等做了系统的铺垫。在“光反应:将太阳能转化成光能”中,教材引入了物理上太阳光的性质和色素的化学构成等方面的知识,对光反应的原理和机制进行了详细地讲解,使学生透彻理解光反应如何产生ATP和NADPH。

而中国教材在学科交叉时,采取的则是学科本位的态度,对于非本学科的知识,大多采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理方式。即便引用,也是象征性引用,并没有起到真正传授知识的作用。在篇幅以及内容上都与美国教材有一定的差距,例如,细胞化学在整套书中只有寥寥数笔。尽管中国教材在这一点上努力做出改变,增加了“学科交叉”栏目,但实际上却并没有达到不同学科的真正融合,更像是将其他学科的知识简单罗列在旁边,对于学生是否理解,如何与生物知识有内在的联系,却不做过多的解释和说明。

(2)机理性知识的阐述

美国教材重视机理性知识的传授,详细地对机理进行阐述、迁移和扩充,强调机理的重要性是美国教材编制的理念。但由于机理性知识大多较为抽象,在讲解过程中具有难度大、理性强、不容易被接受等特点,为此美国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不惜耗费大量笔墨,跨越学科间的障碍,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制作视频动画、实例图示、显微照片、实物模型等辅助资源,一切都为了机理性知识的阐述服务。更重要的是,美国教材常常将那些抽象、深奥的机理转变成生活中可见、可感的具体事物,方便学生理解,再对知识进行迁移,使学生加深印象。例如,在讲解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原理时,制作的“跳豆”模型(图1),从图示就能直观的明白酶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样的讲解,不仅容易理解,也方便学生记忆。美国教材强调的是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是什么”,也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

相较之下,中国教材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我们往往只重视选择结论性的知识,只要求学生知道“是什么”,对结论的形成过程往往省略或者简化处理。比如,同样介绍酶的催化功能,教材只说了酶能降低反应活化能,却没有说酶为什么能降低反应活化能,怎么降低反应活化能。对于卡尔文循环,教材只用“C3接受ATP释放的能量并被[H]还原”一句话取代。对于“为什么”、“怎么发生”这样机理性、过程性知识的阐述都是简单的带过,不做深层次的解释和说明。这样编写教材优点是结论突出,过程简单,方便学生的记忆;不足就是无法使学生形成真正的、深入的理解,对于结论背后的原理也不能完全掌握,无法做到活学活用。

3.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实验是生物学的灵魂,生物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实验是学生获取生物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载体[6]。通过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从中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态度和创新能力。

各个国家的课程标准决定该国的教材编写。美国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探知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时会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某些方面的工作,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从事完整的探究活动的能力”[6]。中国的课程标准要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7]”的目标。从两国课标可以看出,虽然两国都提倡科学探究,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美国侧重于探究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而我国倾向于实验技能的培养。

美国教材把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并没有单独列出科学探究的栏目,而是将科学探究的精神融入贯穿整本教材。教材在编写方式上注重在思维上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每个章节的开始总是有一段“Overview”,以启发性的谈话方式将学生带入与本章节有关的问题情境中,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教材附有大量的课下活动和实验,要求学生课余时间在网络或者实践中完成,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并与他人分享,畅述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表现。

反观中国教材,体现科学探究思维方面做得不够全面,教材中尽管也加入了问题探讨、讨论、实验等环节,但由于目前国内生物课课时较少,对问题的讨论往往只是“点到为止”,教师并未做过多、过深的引导,只是为了讨论而讨论。很多实验内容更是只能“纸上谈兵”,只是大概地讲解实验原理和方法,并不会让学生真正动手操作,也就无法达到教学目标。

虽然与旧版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呈现方式更加灵活多变,增加了许多新的栏目,加入了大量彩色照片和示意图,教材的丰富度和可读性大大提高,并且融入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更加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这无疑都是我国教材的进步。但是与美国教材相比,我国人教版在资源选择方面,总体上趋向记忆,而不是思维[8]。

四、对我国教材编制的启示

1.语言的丰富度有待提升

针对中学生物描述性强的学科特征,语言的重要性是不容忽略的。我国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可以多用第二人称进行陈述,结合反问、比喻等修辞手法,让人读起来亲切、自然。这样可以大大提升教材本身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我国教材突出结果和结论,简化过程和原理,在一定程度上便于学生记忆和对知识点的掌握。但这样的掌握其实只是“知其然”,想要真正地“知其所以然”还是要对结论背后的原理和过程做详细解释。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理解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探究能力和思维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我国教材对此也在不断做出修改,增加探究性课程的比例。但由于课时和大班教学等原因,使得我们的探究性课程“名存实亡”。我们必须要重视探究性课程和实验课程的安排,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平衡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熊国勇.美国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网络教学活动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33).

[2]龚大杰,杨国锋.对物种版本高中生物教材“绪论”的比较分析[J].中学生物教学,2012(11).

[3]孙仲平,唐晓燕.中外高中生物教材资源选择与编制的比较[J].教育科学研究,2010(3).

[4]Neil A.Campbell,Jane B.Reece.Essential Biology[M].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Benjamin Cummings,2001.

[5]赵璐,李高峰.中美高中生物教材中“与生物学相关的学科”的比较[J].中学生物学,2012(28).

[6]颜晓佳,李韶山.中美高中生物教材实验板块的比较研究[J].中学生物学,2012(28).

[7]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内容的编排 篇5

一、基本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义教大纲)是原国家教委于1992年颁布的。义教大纲根据九年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性质和任务、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应用题的内容进行了一些改进,主要有以下两点。

1.适当降低难度。义教大纲对应用题教学内容明确规定:整数、小数应用题最多不超过三步,四步应用题(只限于容易的)作为选学内容;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以一、两步计算的为主,最多不超过三步(只限比较容易的)。

2.加强联系实际。义教大纲强调“应用题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一是应用题本身的内容要联系实际,二是扩大了联系实际的范围,如在百分数应用题中增加了利息的计算等。

义教大纲对五年制小学各年级应用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列表如下。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和乘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二

加、减、乘、除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会解答加、减、乘、除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会书写答案。会分步列式解答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三

常见的数量关系。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和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和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口述解题思路。四

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相遇问题。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比较容易的四步计算的应用题。

掌握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内容的编排 篇6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材教学过程一元一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是数学研究内容的重要对象量的相等关系的运用,是等式性质从数字运算应用过渡到文字运算应用的一种训练。特别是布列和解答一元一次方程,是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即数学化的重要手段。方程的布列和解答等相关知识是不等式以及函数学习的基础。方程部分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后续学习,因为方程和不等式都是函数的特殊情况,即根据函数值的范围确定自变量的范围。在教学过程中,制约教育质量的因素是教师、学生、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其中课程内容是教学的载体。因此,教材的编排水平直接制约着教学的质量。数学教师对数学教材的研究是数学教研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弗莱等塔尔的“现实数学”的主要观点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应用于现实。他认为学生有两个现实,即客观现实(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和从其他学科学习得到的经验)和数学现实(学生已有的反映客观世界的各种数学概念、运算方法、规律的数学知识结构)。每个学生有各自不相同的现实,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数学现实。他还强调数学教育就是“数学化”和“形式化”的过程。数学教学不能停留在形象的操作的水平上,必须上升到形式化水平。数学化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数学知识结构更加系统、更加完善。弗赖登塔尔的现实数学理论与新课标具有一致性。

通过对弗赖登塔尔现实数学的主要观点的理解,使我们认识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教材编排体系上要符合现实数学的理论观点,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新的数学现实。纵观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在体现数学现实方面、数学化和形式化方面以及学生的再创造学习等方面做得很好。但是,有个别的环节存在着问题,本文以一元一次方程部分为例进行分析。

二、对初中数学教材编排体系的评价

作为教师的最主要教学任务是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而形成教学设计。

1.新教材整体上的优点

新课程在编排上体现了弗赖登塔尔的现实数学理论的观点。在每节课的内容中尽量体现数学的原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客观世界,数学知识产生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实际的需要,数学知识服务于人类思维的需要。例如应用题部分联系了大量的工、农业生产及社会生活包括经济、金融等领域的知识,使学生感觉到应用题涉及的都是以上内容的原型,这样的编排目的是给学生数学化的机会。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就是教会学生数学化。通过学生回忆太阳升起的过程中与地平线的关系,引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这就是由客观现实出发形成学生的数学现实的过程,人们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和数学自身的问题而进行建模,以上这些优点遍布全书,这些优点是传统教材所缺乏的。

2.新教材局部的不足

在教学中发现新教材也存在局部的不足。本文以一元一次方程部分为例。人教版数学教材7年级上79~105页安排了以下内容:3.1从算式到方程,其中3.1.1一元一次方程,3.1.2等式的性质,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这里的每一节内容都以实际问题解决的方式切入,数学源于现实这一点体现得格外充分,但是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原有的数学现实为基础体现得不好。从教材体系来看由实际问题引入,列出方程说明方程知识是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须的数学已足够,后面的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应该集中精力突破,作为今后利用列方程把实际问题数学化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具备应有的数学现实而保证学生完成解答应用题的任务而形成新的数学现实。而不应该把解一元一次方程和布列一元一次方程一直搅在一起,两个难点交织在一起制约着学生的新的数学现实的形成。教学经验使我认识到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产生困难的原因在于这两个难点同时干扰这学生造成的。应该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后,重点突破这类方程的解法,为学生解答应用题扫清障碍,学生掌握这一工具然后再进入布列方程能力的训练,既培养学生数学化的能力。

三、小结

教师应该在教材编排体系的基础上,认真研究课标,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调整内容结构,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会学生数学化,就必须遵循弗赖登塔尔的现实数学理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旧的数学现实为基础构建学生新的数学现实。

参考文献:

内容的编排 篇7

一、对外汉语教材中“一”、“不”变调讲解内容的编排对比

(一) 编排位置的对比

1. 置前式

在一些对外汉语课本中, 在教材全部课文开始之前, 以专题形式简单介绍汉语语音知识。变调作为语音的一部分, 因而也置于课文部分之前。例如《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I》 (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年4月) 、《目标汉语·基础篇》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6月) 、《跟我学汉语综合课本 (一)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3月) 、《体验汉语基础教程上》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7月) 等。

同样是置前式, 也各有不同。《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I》中, “一”、“不”变调和三声变调同属于变调, 变调则又和轻声、儿化同列为音变的部分, 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讲解之后。在《体验汉语基础教程上》和《跟我学汉语综合课本 (一) 》、中, 变调部分是语音中一个独立的内容, 包括“一”、“不”变调和三声变调。在《目标汉语·基础篇》中, 三声、轻声和“一”、“不”的变调同属于声调的变化这一部分。由此可见, 儿化、轻声和“一”、“不”及三声的变调是否同属于声调变化, 是这些教材在变调编排方面的主要差别。

2. 中间式

与置前式不同, 有些对外汉语课本中, 语音、课文、语法、汉字同时编排。虽然这四部分之间有一定的同步性, 但是每一部分又有自己的编排顺序。语音部分的编排一般都是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变调、拼写规则的顺序, 因此, “一”、“不”的变调讲解一般安排在第一册教材的中间部分。这种中间式的编排方式又分为集中讲解和分散讲解两种。

集中讲解是在课文中的某一课集中讲解“一”或“不”的变调。因为教材是语音、课文、语法、汉字同时编排, 所以在没有讲解“一”、“不”变调现象之前, 课文中有时已经出现了变调。在本文列举的十部教材中, 有五部教材都是变调的讲解在变调情况出现之后, 如《发展汉语·初级综合1》 (第二版)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1年7月) 、《新实用汉语课本1》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2年3月) 、《汉语教程第一册上》 (修订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6年7月) 、《当代中文1》 (华语教学出版社, 2010年1月) 、《尔雅中文·基础汉语综合教程上》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2年8月) 。例如, 《汉语教程》分别在第三课和第七课讲了“不”和“一”的变调, 但在讲解之前, 出现了多次变调现象。在第一课的生词表中“不”都标注的是本来的声调“bù”, 在第二课中, “不太难”课本标注的是“bú”。在第三课中, “不”出现了两次并且分别标注了不同的读音, 如在“-- 学英语吗?”“-- 不, 学汉语。”中, 课本的注音是“bù”, 在“-- 你去银行寄信吗?”“-- 不去。去银行取钱。”中注音为“bú”。在两种变调出现之后, 本课的注释部分讲解了“不”的变调。又如“一”的变调讲解编排, 同样在第一课生词表中“一”的注音为本音“yī”, 在第三课“今天星期一。”中的注音是“yī”, 在第七课中出现了两种“一”的变调, 如在“一个”中的注音为“yí”, 在“我要一碗鸡蛋汤。”中的注音为“yì”, 在生词表中也出现了“一些” (yì) 。在本课出现两种变调之后, 课本的注释部分对“一”的变调进行了讲解。

分散讲解是初次出现一种变调现象时, 变调后附有注释, 对出现的变调做出说明。在“一”、“不”变调现象出现多次之后, 在某课的语音部分做出小结, 对“一”、“不”的变调现象进行总结和讲解。例如《海外汉语课本1》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8月) , 单词表中的“不”注音为“bù”, 第一课中出现“不客气”的注音是“bú”, 并在其后标有注释符号, 解释为“‘不bù’changes to“bú”when it isbefore syllables with the Fourth tone.”在第五课的语音部分, 教材对“不”的变调做了小结, 对两种声调的变化进行了归纳讲解。又如“一”, 第一课中“一”的注音为本音“yī”, 第四课中“我有一个姐姐”在其后也有注释, 并解释为“‘一yī’changes to“yí”when it is before syllables with the fourth tone, e.g., 一个yígè. Themeasure word个ge is often read as neutral tone gewhen it follows a number or an indicative pronoun ina sentence.”随后, 教材在第六课中的语音部分对“一”的变调做了总结讲解。

(二) 讲解内容的对比

1. 共同点

“一”的变调, 教材中都讲到了基本的两点, 一是“一”后面的音节是第一、二、三声时, “一”读成第四声。二是“一”后面的音节是第四声时, “一”读成第二声。

“不”的变调, 教材中都讲到了“‘不’在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前面时, 声调不变 ;在第四声前面时, 读成二声。”

2. 不同点

“一”的变调的讲解除了上述内容外, 一些教材还讲到其他知识点。例如, 《汉语教程第一册上》中讲到, 数词“一”的本调是第一声, 在单独念、数数或读号码时, 读本调。再如, 《目标汉语·基础篇》中除了上述内容外, 还讲到“一”在词语末尾时用本调第一声以及在重叠的单音节动词中间, 读轻声。

“不”的变调在教材中的讲解基本一致, 但是在《目标汉语·基础篇》中还讲到了另一知识点, “不”夹在词语中间时读轻声。

(三) 讲解方式的对比

1. 图例式

因为“一”、“不”的变调是在不同条件下读不同的声调, 所以一些教材采用了明了的表格或者大括号的形式说明。例如, 《海外汉语课本1》中“一”的变调小结就采用了表格法, 每种变调情况为一行, 后跟举例。

2. 描述式

描述式, 与图例式不同, 即用语言表述讲解的内容, 说明变调的条件。例如《, 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I》《、发展汉语·初级综合1》、《新实用汉语课本1》、《汉语教程第一册上》等多部教材都采用了描述式。如《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I》中“一”的变调讲解为, “一”单念或在词尾时读为yī, 在第一、二、三声前读为yì, 在第四声前读为yí”, 用的就是语言描述的方法进行讲解。

二、对外汉语教材中“一”、“不”变调讲解内容的编排分析

(一) 编排位置的分析

置前式的编排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了解变调现象, 这样学生在课文学习中接触到变调现象, 就会有据可依。而集中讲解式, 在知识点讲解之前, 有些变调现象已经出现, 学生容易把握不准字音, 甚至认为是多音字, 也没有知识点可以参考。分散讲解式则避免了这种缺点, 在出现变调现象时及时讲解, 在出现多次后附有小结, 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更系统明了。

(二) 讲解内容的分析

“一”“不”变调的讲解, 教材主要根据“一”、“不”后面所跟音节的声调来判断“一”、“不”的读音, 但是在数数、词尾以及重叠的单音节动词间如何读, 一些教材没有涉及。对于一个母语非汉语的汉语初学者来说, 这样的解释容易让学习者迷惑, 比如在接触到数数或后面没有音节时, 学习者会把握不准字音。

(三) 讲解方式的分析

图例式的讲解方式看上去更清晰明了, 每一种情况都在表格中相对应, 这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 更容易了解掌握。而描述式与之相比, 一段文字的描述对于学习者来说, 略显复杂。

三、对外汉语教材中“一”、“不”变调讲解内容的编排建议

(一) 编排位置的建议

“一”、“不”变调讲解内容的编排, 应考虑置前式的语音专题或分散讲解做小结的方式。置前式的语音专题能够在汉语学习者遇到变调现象时有据可依, 提前了解变调现象。而没有将语音专题置前的教材, 应该在变调出现时做出注释, 这样可以使学习者同步了解如何变调。同时根据教材语音编排的系统性, 在编排到变调的内容时做一个小结, 这样不仅对学习者能起到复习的作用, 还能使知识点更系统。

(二) 讲解内容的建议

关于“一”的变调的讲解, 根据前面的分析, 在教材中除了根据“一”后面的音节声调作为讲解依据外, 还应该把“一”作为序数词、读号码或词语末尾时的读音加入到教材中去。同时, “一”夹在重叠的单音节动词中间也很常见, 比如“看一看”“说一说”等, 所以教材中也应该有所涉及。关于“不”的变调, 在实际中一般是根据后面的音节声调来判断“不”的读音, 但是“不”有时会夹在词语中间读轻声, 如“吃不吃”“看不看”等, 如果教材不列举此种情况, 汉语学习者就很难把握正确读音。因此, 教材也应该把夹在词语中间的“不”的读音列为讲解内容。

(三) 讲解方式的建议

“一”、“不”变调是根据不同的条件, 来改变字的声调, 所以在讲解时一定要采取清晰明了的方式, 比如图表式和分段式。正如前面所举例的《海外汉语课本1》中“一”、“不”变调的表格, 能够让学习者更加清楚地区别变调的条件。即使不采用表格式, 教材编排时也应该以分段的方式区别出变调的不同条件, 并在每一变调条件讲解后附以例子, 这样同样可以达到清晰明了的目的。

总之, “一”、“不”变调的正确掌握是汉语学习者能够说出地道口语的条件之一。作为学习者学习的依据, 教材应该在各方面改进“一”、“不”变调的编排, 使汉语学习者能够高效准确的掌握这一知识点, 并在交际中减少偏误, 达到正确运用的目标。

摘要:声调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着眼于对外汉语教材中“一”、“不”变调讲解内容的编排, 通过对十部权威性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 对教材“一”、“不”变调讲解内容的编排所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合理的建议, 以期学习者能够在交际中出现更少的偏误。

关键词:变调,讲解内容,教材编排

参考文献

[1]李泉.对外汉语教材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2]李泉.对外汉语教材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3]宋海燕.对外汉语教材语音教学编排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1) .

[4]谭小梅.对外汉语教材语音部分的编写研究[D], 湖南: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2.

内容的编排 篇8

1 九大系统编排顺序的调整

由表1可见, 九大系统在两本教材里的编排顺序不同。中医药教材是按照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器和神经系统的顺序编排, 而人卫教材是把内分泌系统放在神经系统后面, 是全书的最后一章, 其他系统顺序不变。笔者建议编排顺序是: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这样编排是因为运动系统是解剖学的基础, 是描述其他系统器官位置的参照, 因此应把运动系统排在最前面。

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放在一起, 因为这几个系统同属于内脏学部分。打破传统的顺序, 把呼吸系统放在消化系统之前, 一方面是因为呼吸系统大部分器官在人体上部的胸腔内, 而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绝大部分器官在人体下部的腹盆腔内;另一方面, 这样编排也有利于腹膜的编排和讲解。

注:与本文有关的详细列出, 无关的简要列出

感受器是神经系统反射的起点, 所以把感受器和神经系统排在一起, 并把感受器放在神经系统的前面。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是人体的两大调节系统, 而神经系统是人体最高的调节系统, 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所以把内分泌系统放在神经系统后面。

上述的解剖学教材都是将心的血管、眼的血管和脑脊髓的血管分别编排在循环系统的心、感受器的视器和神经系统的脑等部分。在循环系统的动脉中, 相应地省略了升主动脉的分支、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在颅内的分支;在循环系统的静脉中, 省略了心静脉系、眼的静脉和颈内静脉的颅内属支, 这样割裂了循环系统内容, 使循环系统内容不如其他系统内容有条理且完整。为使循环系统内容有条理且完整, 可以把循环系统放在教材内容的最后, 取消循环系统中心的血管、感受器中眼的血管和神经系统中脑的血管等部分, 把心的动脉放在升主动脉的分支处、眼的动脉和脑脊髓的动脉放在颈内动脉、椎动脉等的分支处, 并把心的静脉归于体循环静脉, 在体循环静脉部分增加心的静脉系, 把眼和脑的静脉归于颈内静脉的颅内属支处, 把脊髓的静脉归于体循环静脉相应的静脉属支处。

2 腹膜编排位置的调整

由表1可见, 中医药教材把腹膜作为和消化管、消化腺并列的一节安排在消化系统里面, 后面是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人卫教材把腹膜作为内脏学中与消化系统等系统并列的一章放在生殖系统后面, 生殖系统前面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由于腹膜不属于消化系统的内容, 中医药教材把腹膜作为消化系统里的一节内容容易让人误解为腹膜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 人卫教材把腹膜作为内脏学的一章也容易让人误解。另外, 由于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大部分器官都在腹盆腔里, 并且都被覆腹膜, 把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依次连续排在一起, 并把腹膜作为附注内容放在这3个系统之后, 这样编排可使教材内容更为紧凑合理, 也更明确地显示了腹膜和以上几个系统的关系。

3 胸膜编排位置的调整

由表1可见, 和腹膜类似, 中医药教材把胸膜作为一节排在呼吸系统里;人卫教材把腹膜作为一章归为内脏学, 而把胸膜作为一节排在呼吸系统里。人卫教材把性质相同的腹膜和胸膜按目录中不同的层级进行编排, 使教材的层次结构不够统一。和腹膜一样, 由于胸膜不属于呼吸系统的内容, 把胸膜作为呼吸系统的一节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然而胸膜和呼吸系统联系密切, 因此笔者建议把胸膜附在呼吸系统后面。

4 纵隔编排位置的调整

上述两本教材都把纵隔作为一节排在呼吸系统里。纵隔不是一个系统, 也不属于哪个系统, 把纵隔作为一节排在呼吸系统里, 容易让人误解为纵隔是呼吸系统的组成部分。而纵隔和呼吸系统都在胸腔内, 又和呼吸系统关系密切, 所以笔者提议把纵隔附在呼吸系统后面。

摘要:通过比较分析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现行《系统解剖学》教材的内容编排, 对教材的内容编排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系统解剖学》,教材,内容编排,建议

参考文献

[1]陈杰, 彭东.人体解剖学教材的回顾和发展[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1, 32 (2) :153-154.

内容的编排 篇9

目前, 用做小学师资培训课程的教材名目繁多、版本各异, 有《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教材与教法》、《小学数学教学手册》等, 但大多为本科教育编写, 刚刚由中师转型的高职师范教育专业一直没有合适的教材可供师生直接使用,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为了做好教学工作, 我们只好选其一个版本作为教学参考书,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增减。这样做的结果, 给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诸多不便。于是我们就动起了编写校本教材的念头, 写作本文的意义便由此而生。

当前高职学院的学制不外乎两类, 或者是初中起点的五年制, 或者是高中起点的三年制。但无论是五年制学生, 还是三年制学生, 都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小学算数基础理论, 更没有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的概念, 因此对高职学生使用的《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教材, 老师必须安排对这两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系统地学习。现行的此类教材可能由于编者的侧重点的原因, 适用对象或者是本科学生, 或者是已有教学经验的在职小学教师, 在内容安排上往往只重视后者而忽略前者, 在叙述上重理论而轻实践。这就使现行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材基本不适合高职学院师生们使用。不光如此, 多年来的《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教学实践也证实, 忽略小学数学基础理论的教材是不完备的教材。用这种课本培养的师范类专业学生一定存在严重的知识缺陷, 在校内实训阶段就明显地暴露出这一硬伤而常出现知识性错误, 相信同行们对此都有共识。《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教材必须重视并尽快纠正这一做法。为此, 我就高职学院《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教材内容的组织编排提出以下建议, 仅供参考。

二、对《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课程教材内容编排的建议

我以为, 适合21世纪高职学院师范类专业使用的《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教材, 其内容应由两大模块知识构成, 一个模块是小学数学基础理论模块, 另一模块是小学数学教材教法模块。基本设想是将原中等师范学校教材《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第一、二册内容进行删减, 整合取名为《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将第一册第一章部分节内容和第二章“整数的性质”全章内容归并入《初等整数论》一书。

如果再细分的话, 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小学数学基础理论块应以算数基础理论为主体展开, 适当安排以下内容: (1) 整数的概念和计数法 (主要涵盖:自然数和自然数列、十进制计数法) ; (2) 分数的知识 (主要涉及分数概念和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 ; (3) 小数的相关知识 (主要包括:小数的概念和性质、小数的四则运算、小数和分数、百分数和近似计算) ; (4) 量的计量的知识 (包含量的概念和计量、名数) 等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理论块宜安排以下内容: (1) 学习《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这门课程的意义 (也就是对课程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给出学习方法引导) ; (2) 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含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 ; (3) 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 (含小学数学的基本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和配合、小学数学课本的使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的使用) ; (4) 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这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类型、备课、上课、小学数学的课外活动、数学成绩差的学生的转化工作、小学生成绩的考查和评定、数学教学的研究活动等) ; (5) 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的教学 (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教学的意义及内容编排、整数认识的教学、整数四则运算的教学、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数的整除性的教学等) ; (6) 问题解决的教学 (问题解决的意义和内容编排、简单应用题的教学、复合应用题的教学等) ; (7) 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教学 (包含小数分数百分数教学的意义和内容编排、小数的认识和四则运算的教学、分数的认识和四则运算教学、分数小数和四则运算的教学、分数应用题的教学、百分数的教学) ; (8) 量的计量的教学 (教学意义、和内容安排、计量单位的认识的教学、名数的化法聚法和简单计算的教学) ; (9) 比和比例的教学 (教学的意义和内容安排、比和比例的基础知识的教学、比和比例的应用题教学) ; (10) 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 (涵盖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意义和内容编排、平面几何图形的教学、立体几何图形的教学等) ; (11) 代数初步知识的教学 (涵盖代数初步知识教学的意义和内容安排、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简易方程的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等) ; (12) 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 (涵盖统计初步知识教学的意义和内容安排、简单的统计图表的教学等) ; (13) 说课知识及小论文写作训练; (14) 简单教具制作与使用技能训练; (15) 教学艺术概论。

之所以安排上述两个模块的内容, 主要是基于以下一些考虑。

1.《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课程是高职学院师范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兼有理论和实践的功能, 师范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基本掌握小学数学课程中的算数基础理论, 以及从事小学数学教学所必需的课程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评价理论和技能, 并通过毕业前的校内实训, 能基本胜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或教学管理工作。所以需要加强小学数学基础理论知识, 以小学数学教学的常规教学理论为实践指导。

2.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和见识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的特点与趋势。理解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理解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了解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方法、规律和手段, 熟悉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评价, 掌握小学数学具体内容的分析方法和教学策略。

3.高职学院师范类专业学生要通过《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课程的学习, 迷上小学数学教师这样一份伟大的工作, 并为干好这份工作尽早储备能量。

按照上述内容编排实施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这门课程的教学时间大约为84课时, 一般安排一个学年的教学时间就足够了。这个安排基本符合高职院校技能课程教学设计的“适度”和“够用”的原则。需要说明的是, 我使用这个方案进行了三轮教学实践, 检验证实, 此方案在理论上可行, 在实践上易操作, 建议推广使用。不仅如此, 在我系刚刚举行的本地实习生顶岗实习信息反馈座谈会上, 该方案得到了与会师生代表们的一致好评, 建议我院继续坚持这一方案。

参考文献

[1]马云鹏教授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 (第二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2]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室编.小学教师培训教材《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卫星电视教育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内容的编排 篇10

首先从新闻资讯方面来看, 路透社官方网站所发布的新闻数量, 和新华网存在的差距很难否认的。路透社一般只有2-3个版, 新华网在改版后都有5-7个版面。其次在网站整体板式设计上, 与一般只有一个版、图片占到其二分之一的美联社官网相比, 三幅图片基本可以占到整个版面的近二分之一, 从视觉上来看较容易留下印象。

但这种看法忽视了通讯社和其官方网站的性质和角色的倾向, 就绝大多数来讲, 其功能都包含有以下的至少一条:

1) 发布新闻。

2) 展示品牌和形象。

3) 展示其报道倾向和采编水平。

4) 作为与阅读者互动和采集信息的平台。

5) 通过投放广告进行盈利。

新华网, 被称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网站”, 每天24小时以7种文字、通过多媒体形式不间断地向全球发布新闻信息, 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和信息总汇。相比之下, 美联社的官网本身并没有新闻发布的任务, 所以更多的注重从图片的视觉冲击性上去吸引用户。

路透社官网的新闻分为三类, 包括突发新闻、财经类信息和一般新闻。前两类新闻是通过独立的栏目条来显示的, 网站用户可以通过点击按钮来查看更多资讯。通过简讯来显示的还有财经类讯息, 特别是大宗期货、汇率、股市指数。对于路透社来讲, 这些新闻只能算是其新闻报道的初级阶段, 所以这两类新闻没有阅读界面。

在本文中, 一般新闻指的是除了突发新闻和财经类信息之外的所有新闻, 也就是包含其他链接的独立页面, 有完整操作界面的新闻。在路透社网站内, 一般归于九个大类。网站内容除了HOME (首页) 之外, 只有BUSSINESS (商业资讯) 、MARKETS (市场报道) 、WORLD (世界要闻) POLITICS (时政要点) 、TECH (技术前沿) 、OPINION (观点汇总) 、BREAKINGNEWS (突发新闻) 、MONEY (投资理财) 、LIFE (生活健康) (PICTURES) 图片和 (VIDEO) 。每个一级标题都有2-5个二级标题, 保证用户页面简洁, 方便用户在网站首页直接进入感兴趣的子栏目。

从上述栏目的列举我们可以发现, 之所以路透社官网选择相对简洁的用户界面设计, 主要为了提高用户的阅读体验, 从而在增加网站的用户的同时, 增加在线用户的阅读时间。

1 相关栏目推荐

由于路透社首页的一级标题数目较少, 而且首页呈现的新闻报道的数量也相对较少, 在让用户界面简化和易用的同时, 也提高了用户阅读的舒适度。路透社官网一般新闻60%以上的字数在300-600英文单词之间, 在用户注意力较为集中的10-15分钟内可以阅读3-5篇新闻。每篇一般新闻的页面中, 都可以看到新闻所属数个一级标题名称, 用户可以很方便地根据兴趣选择栏目。

之所以不采用关键词在阅读界面进行链接, 路透社官网的理由是显而易见的。从吸引读者停留在阅读界面上考虑的话, 还是以栏目推荐更为有利。

2 相关内容推荐

路透社官网推荐内容更多的体现在相关内容推荐, 这个与大部分的新闻网站的做法存在有很大的相似性。国内的做法是就近期用户关注较多的内容设立专门板块, 尽管内容上的相对集中确会吸引用户的关注和互动, 这样也造成了新设立板块内容和网站其他内容的相对割裂。

对于其他的新闻, 网站也很重视RELATED (相关内容) 的选择和布局。特别在于相关视频、和相关新闻方面, 其多媒体特性比较明显。和国内不同的是, 相关度也相对较高, 采编团队干预的程度较为突出。尽管布局略显保守, 但是对用户的阅读和选择却有着较好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 相关栏目和相关内容推荐并不发生冲突, 用户既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 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地进行阅读, 也可以从相关栏目的概览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3 趋势和热点推荐

TRENDING ON REUTERS (路透趋势) 是在阅读界面中的位置是处于右侧最上端, 这个版块显示的是路透社根据用户分享情况的统计所作出的排名。这个排名更新是每日更新。

在用户的阅读界面, 网站最值得称道的就是PHOTOS OF THE WEEK (每周图片精选) 这个栏目的设计和布局。和国内图片展示窗口是多图可预览方式不同的是, 这个独立窗口只有一张图片, 下面仅列出了其他四个图片新闻的标题。如果用户需要观看大尺寸图片, 只需要通过Slideshow的控件进入一个专门阅读图片的窗口, 除了提供拍摄者、地点和图片说明之外, 图片左右两端还通过低可见度显示了前后两张图片的预览。

4 广告和赞助商宣传

广告和赞助商宣传较为困难的是要保证这些内容和网站自身所发布内容的不冲突的同时, 不影响用户选择性的阅读其感兴趣的内容。

路透社官网对于广告和赞助商宣传的处理方式是, 集中显示, 条块分明。这些内容基本在用户阅读界面的新闻标题上方, 和文章结尾的下方, 以及用户界面的右侧空白处。其中, 有近50%-60%的内容都放在文章结尾的下方, 这也是赞助内容和广告内容最多的地方, 没有公司、产品和服务名称, 仅仅显示广告语和赞助商的一句话内容。10%-20%的内容放在新闻标题上方, 图片广告的尺寸有多种方案并且和网站的其他栏目之间有足够的空间。这种差异化的空间方案在提高阅读用户操作性的同时, 也使得网站对广告客户的差异化选择变得容易, 提高了网站的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Reuters origin[OL].http://www.reuters.com, . (us) .

内容的编排 篇11

关键词:双语教学 知识分层编排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172-01

信息类学科发展迅猛,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为缩短学生接触新知识的时间,培养使用外文资料的能力,高校信息类专业在本科高年级展开双语教学。我校针对信息类学科积极开展双语教学研究,建设双语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编排与教学设计的改革。历年来的实践验证了课程建设的有效性。

1 当前信息技术类双语教学存在的不足

课程内容信息量大,专业词汇多,内容复杂,即使用母语来理解也不简单,造成了学习上的双重困难;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授课时不得不考虑接收能力的差距;讲授知识要占用大量时间,互动时间少,学生主动性难以调动。

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取与合理组织、编排,在教学方式实施以围绕问题、强化讨论的自主学习,才能解决上述矛盾。本专业不同课程具有很大的共性。在此以《多媒体技术》双语课为例介绍我们在教学内容、方案和方式上进行的尝试,供大家参考。《多媒体技术》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将文本、图像、语音、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的信息进行处理和集成,在本地或网络环境下提供更友好人机交互的技术的总和。课程相关的知识包括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象处理、网络通信、计算机技术等各个方面,概念和词汇量较多。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案,提高了授课的效率和质量。

2 内容选取与编排

2.1 知识点分层组织

以往内容的组织一般按照教材顺序进行,每个知识点只在相邻一两次课中出现,学生难以建立起对术语接触、熟悉、重现、使用的完整过程,也严重缺乏参与的机会。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知识点一般是分层次的:首先是对相关背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定义的基本介绍,可称为基础层;然后详细介绍技术细节,包括对比性讨论、公式等内容,可称为展开层;最后介绍对技术的应用,可称为应用层。

不同层次内容的学习方法有其各自特点。基础层较易理解,但往往是新思想、新概念的引入,需教师引导式的讲述,并对相关后续内容加以说明。展开层按难易程度可分为两类,简易类完全由学生自学完成,复杂类则需要教师具体讲解。应用层更适合进行讨论,其中蕴含着工程思想、技术特性与工程实际的匹配等,往往正是学生所欠缺的。通过讨论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自然养成使用英语来思考的习惯。

2.2 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不同知识点间有各种关联。前后顺序指后面的知识使用了前面的知识;类比关系是指两个知识点的分析方法类似;组合关系是指某知识点是对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学习知识和语言都需要有效的重复,方能熟练应用。通过理清知识点间的关系,可采取各种形式使学生“使用”前面的知识,达到有效的重复。如对前面的知识可以提问等。对这些关系的明确,为有目的地设计教学方案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3 教学方式与方案设计

3.1 目标由易入难,培养自信心

双语课不是不能学好,而是不能一下子学好。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树立自信心非常重要。简单的鼓励和表扬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更根本的方法是按照学习的规律,由浅入深地安排进度,使学生在不断的进步中积累其自信心,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

首先,是语言上的循序渐进,英语比例宜逐渐提高。前几次课以母语为主,穿插基本术语的介绍。然后,逐渐增加简单句子,加强对术语和句子的重复。这样可以逐步消除心理障碍,树立有信心。

3.2 留任务、留空间、留时间

教师授课时争取在前一次课结束时,完成对基础层和复杂展开层的介绍,把需要学生自学、参与讨论的部分留在课后,让其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在内容上有自学的空间,也有足够的时间。下一次课就可以对学生提问,让同学参与讨论,甚至尝试部分内容的讲述。由于预留了任务、时间和空间且目标明确,不仅解决了双语授课课时量不足的问题,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确保学生有所准备,容易建立自主学习的环境。

3.3 根据水平分组讨论

练习语言最佳的方式是讨论,但在英语水平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水平较差的同学一般不愿意开口,听懂其他同学的发言也很困难。通过基本考查,按照英语水平分组。在讨论时给每组不同的主题,要求选派代表进行主题发言。这样降低了英语交流的心理障碍,互学互听,人人主动,并能够体会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深化对学习的认识。讨论时间要严格控制,每个人的发言时间也需要控制,尽量做到机会均等。

3.4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效率

多媒体教学省却板书时间,可显著提高授课效率。这类专业课包含大量公式、表格等,非常适合展媒体教学,能有效弥补双语教学中知识传授和语言训练之间的矛盾。利用多媒体对知识回顾、概括和预览等效率更高,能提高学生理解的速度和质量。这为教师布置任务、提问、展开讨论提供了便利的辅助手段。

3.5 以最终演讲作为目标

期末阶段给每个同学布置英语演讲任务,自己选题、撰写演讲文档,反复练习后上讲台做5分钟的演讲,并回答问题。根据内容、语言、演讲技巧、回答问题等将成绩计入课程总成绩。该过程促学生利用学过的术语、概念、技术等,完成写作和演讲,锻炼和英语的读、写、听、说的能力,完成一个完整的语言使用过程。

4 结语

我校《多媒体技术》双语课平台建设已过三轮,取得了可喜的建设成效。通过知识点分层减轻了课堂授课量,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提高了课堂参与面和参与度。课堂提问、分组讨论和演讲使学生使用英语的习惯明显加强。但由于学生数多,教师无法顾及每个组;而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的深度存在一定的不足,这都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改进。

参考文献

[1]电气信息类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科技信息,2007(13):278-279.

[2]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双语教学模式[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3):78-81.

[3]傅淑玲.关于双语教学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3(4):72-74.

内容的编排 篇12

教材首先从“解决实际问题”情境图引入, 出示三种商品分别是短袖每件32元、裤子每条45元、夹克衫每件65元, 然后陈述如下条件“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解决一个问题:“一共要付多少钱?”学生根据文本呈现的素材, 会出现不同的解答方法:方法一, 先算买夹克衫和买裤子各用多少钱, 列式:65×5+45×5;方法二, 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钱, 列式: (65+45) ×5。通过计算, 学生发现两种方法结果相等, 所以两个算式可以用“=”连接, 再让学生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接着教材要求学生再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 比较这些等式是否有相同的特点, 从“个别”事例推理出一般规律, 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规律, 再用字母抽象、归纳出乘法分配律: (a+b) ×c=a×c+b×c。

下面是结合本人在解读教材与学生现有知识现状时所作的一些思考。

一、培养学生的“数感”, 从简单的口算题引入

新课改走过了10年风雨历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提出了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数感”是对于数 (或数量) 的一种直觉, 是基于对数 (或数量) 的一种主动积极的感悟与理解, 而运算律作为一种抽象的概括, 前提是对“数”的运算的感悟, 引入时可以出示如下一组简单的口算题: (1) (4+6) ×3 4×3+6×3 (2) (12+18) ×5 12×5+18×5 (3) 7× (8+2) 7×8+7×2 (4) 20× (5+3) 20×5+20×3 (5) (40+4) ×5

最后一组的后一题让学生猜一猜, 可能会是一道什么题呢?通过前面几组算式, 相信会有很多学生猜出, 并让猜出的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把想法告诉大家, 这种想法其实就是学生体验到的“数感”。

单凭“数感”不能进行数学的抽象概括, 接着请学生再列举几组这样的算式, 结合算式说一说意义, 看看是否还具有相同的特点, 让学生充分感知“数”的运算特点, 为后面的抽象、概括作前期准备。

二、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简洁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原型”

符号对于数学来说是特有的, 它可以说是最简洁的“数学语言”, 有时候“意会”比“言传”更通俗易懂。运算律是数学抽象的结果, 用符号来表示, 不仅是表达上的需要, 更可以揭示规律的“核心内容”, 使数学简约而易懂。因此, 学生在经历了上述探究的过程后, 知道这种类型的算式是写不完的, 可以用怎样的一个算式来表示呢?因为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字母表达式, 所以很容易想到用符号或字母来表示。接着归纳小结:乘法分配律一般用小写英文字母来表示: (a+b) ×c=a×c+b×c。

三、把握算式意义, 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单从外表层面上来理解是不够的, 学生只是一种感觉与模仿, 必须将其内在的算式意义揭示出来。将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算稍作提示:如果已知20×5+20×3, 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并把想法说出来, 如果用字母来表示, a×c+b×c, 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呢?能根据式子的意义来说一说吗?a×c+b×c表示的意义:a个c的和与b个c的和, 一共是 (a+b) 个c的和, 可以用算式 (a+b) ×c来表示, 学生不仅从“外形”上感悟, 而且从算式意义上理解, 牢牢把握“算理”这一核心, 为学生的学习增添后劲, 也为以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分层练习, 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适时有效的练习可以加深对抽象的“数”的理解, 在新授环节之后出示书上第55页的“想想做做”第1和2题, 作为第一层次的巩固练习, 学生应该很容易完成, 一带而过, 针对个别题目“外形”上稍显不同的:如74× (20+1) 与74×20+74, 请学生简单作说明, 问学生是怎么想的, 抓住难点加以表述, 让学生从算式意义上进一步加深理解。

五、读通教材, 沟通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

读懂教材是基于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把握, 读通教材则是对于前后知识纵向的掌控, 把“散落”的共性知识串联起来, 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

出示书上第55页的第3题, 关于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作为巩固练习的第二个层次, 定能轻松完成, 因为这个知识学生早已掌握, 只是要求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 其次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结合起来理解, 并比较哪种计算更为简便, 培养学生的应用与优化意识。再者, 把教材一开始呈现的“情境图”可以作为巩固练习的第三个层次, 在问题后面加个备注:用两种方法解答, 能用刚刚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学生不仅用“以前”的方法来列式解答, 也会用“今天”的知识来解释算式, 贯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六、活用教材, 扩充乘法分配律的外延

回到教材情境图, 问学生:还能提出其他混合计算的问题吗?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多花多少钱?让学生尝试列式并计算, 并比较两种方法: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新发现?把乘法分配律进行扩充, 说说算式的意义, 并用字母表示。学生试着写一写: (ab) ×c=a×c-b×c, 最后请学生归纳小结乘法分配律。

至此, 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这一教学内容从刚开始对数的运算的感悟, 到运算律的理解与掌握可谓水到渠成, 前后知识融会贯通, 教学环节简约而不简单。

摘要:对苏教版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材内容进行再思考。让学生对这内容从感悟到理解与掌握, 达到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下一篇:企业内部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