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排体系

2024-10-24

编排体系(精选10篇)

编排体系 篇1

摘要:通过对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教材一元一次方程部分的编排体系的分析, 根据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的现实数学教育理论的观点进行审视, 在充分肯定新教材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材,教学过程

一元一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 是数学研究内容的重要对象量的相等关系的运用, 是等式性质从数字运算应用过渡到文字运算应用的一种训练。特别是布列和解答一元一次方程, 是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 即数学化的重要手段。方程的布列和解答等相关知识是不等式以及函数学习的基础。方程部分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后续学习, 因为方程和不等式都是函数的特殊情况, 即根据函数值的范围确定自变量的范围。在教学过程中, 制约教育质量的因素是教师、学生、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 其中课程内容是教学的载体。因此, 教材的编排水平直接制约着教学的质量。数学教师对数学教材的研究是数学教研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弗莱等塔尔的“现实数学”的主要观点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应用于现实。他认为学生有两个现实, 即客观现实 (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和从其他学科学习得到的经验) 和数学现实 (学生已有的反映客观世界的各种数学概念、运算方法、规律的数学知识结构) 。每个学生有各自不相同的现实, 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数学现实。他还强调数学教育就是“数学化”和“形式化”的过程。数学教学不能停留在形象的操作的水平上, 必须上升到形式化水平。数学化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数学知识结构更加系统、更加完善。弗赖登塔尔的现实数学理论与新课标具有一致性。

通过对弗赖登塔尔现实数学的主要观点的理解, 使我们认识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需要教材编排体系上要符合现实数学的理论观点, 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新的数学现实。纵观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 在体现数学现实方面、数学化和形式化方面以及学生的再创造学习等方面做得很好。但是, 有个别的环节存在着问题, 本文以一元一次方程部分为例进行分析。

二、对初中数学教材编排体系的评价

作为教师的最主要教学任务是研究教材、研究学生, 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进而形成教学设计。

1.新教材整体上的优点

新课程在编排上体现了弗赖登塔尔的现实数学理论的观点。在每节课的内容中尽量体现数学的原型,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客观世界, 数学知识产生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实际的需要, 数学知识服务于人类思维的需要。例如应用题部分联系了大量的工、农业生产及社会生活包括经济、金融等领域的知识, 使学生感觉到应用题涉及的都是以上内容的原型, 这样的编排目的是给学生数学化的机会。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就是教会学生数学化。通过学生回忆太阳升起的过程中与地平线的关系, 引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这就是由客观现实出发形成学生的数学现实的过程, 人们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和数学自身的问题而进行建模, 以上这些优点遍布全书, 这些优点是传统教材所缺乏的。

2.新教材局部的不足

在教学中发现新教材也存在局部的不足。本文以一元一次方程部分为例。人教版数学教材7年级上79~105页安排了以下内容:3.1从算式到方程, 其中3.1.1一元一次方程, 3.1.2等式的性质, 3.2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 合并同类项, 3.3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 去括号与去分母。这里的每一节内容都以实际问题解决的方式切入, 数学源于现实这一点体现得格外充分, 但是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原有的数学现实为基础体现得不好。从教材体系来看由实际问题引入, 列出方程说明方程知识是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须的数学已足够, 后面的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应该集中精力突破, 作为今后利用列方程把实际问题数学化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具备应有的数学现实而保证学生完成解答应用题的任务而形成新的数学现实。而不应该把解一元一次方程和布列一元一次方程一直搅在一起, 两个难点交织在一起制约着学生的新的数学现实的形成。教学经验使我认识到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产生困难的原因在于这两个难点同时干扰这学生造成的。应该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后, 重点突破这类方程的解法, 为学生解答应用题扫清障碍, 学生掌握这一工具然后再进入布列方程能力的训练, 既培养学生数学化的能力。

三、小结

教师应该在教材编排体系的基础上, 认真研究课标, 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调整内容结构, 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会学生数学化, 就必须遵循弗赖登塔尔的现实数学理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旧的数学现实为基础构建学生新的数学现实。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科学编排学生座位 篇2

近年来,结合“万师访万家”活动,我把学生在校的表现与在家的状况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走进学生家庭,走进学生的心灵”,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座位的编排心里就有了“谱”。

一、强弱搭配,以强带弱

座位编排要打破传统的座位格局,努力达到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发展的环境。班主任可以把自我约束能力强的学生与自我约束能力弱的学生,独立性强的学生与依赖性强的学生,脾气急躁的学生与稳重有耐心的学生,缺乏顽强刻苦精神的学生与勤奋踏实的学生安排为同桌。这种安排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性格冲突。

在编排座位时,班主任要重点了解学生的各科学习情况,最好征求科任老师的意见,把学科上有差异的学生尽可能编排在一起,形成“一帮一”对子,实现智能互补。这样做不仅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大有帮助,而且对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是一种锻炼和提高。

二、动静结合,个性互补

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往往大相径庭。有的学生活泼好动,有的学生安静稳重;有的学生直率热情,有的学生沉默寡言。班主任要通过细致观察,多与学生和任课老师交谈,编排座位时要注意将各种不同性格、气质的学生搭配在一起,让他们结成互帮对子,做到“动”“静”结合,以静制动,以“动”牵“静”。让他们在学习、交流、合作过程中,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促进个性的互补、互助,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个性的氛围。

三、化整为零,控制管理

班级中,还有一些学生行为习惯较差,喜欢恶作剧、惹是非。这部分学生既不能专设特殊座位来惩罚他们,也不能将他们编排到教室的边缘冷落地带或后排,将他们“打入冷宫”,更不能将他们集中编排在某个角落。必须化整为零,把他们安排在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范围内,同时给他们搭配成绩好、行为习惯好、控制能力强的学生。这样编排座位可以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感到老师不但没有放弃他们,而且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同时,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保护,自信心得到提高,从而产生与集体同进步的积极思想。

四、干群搭配,合作学习

在编排小组时,要让每个小组都有骨干学生、核心成员。一般来说,班上的学生干部比较遵守纪律,学习自觉性较强,工作能力也强。因此,班主任在编排座位时应把班干部分布在班级的各个“地段”,让他们各自在属于自己分管的“地头”上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编排座位还应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学生的全员参与、交流与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课堂教学空间方面,学生座位编排可打破传统习惯,不局限于两人一桌、全体学生面向讲台的单一坐法,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四人或多人围坐,甚至坐成半圆弧形式,这样便于小组成员讨论、交流与合作学习,打破拘束呆板的传统学习局面。班主任编排座位时还要考虑身高、视力、男生与女生、城镇与农村、本地学生与外工子女、家庭生活条件等因素。这样,让不同性别、不同学习成绩、不同性格的学生组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这个小天地里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合作,共同探索。

五、平等一致,定期调整

座位把教室分成了不同的学习区域。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排列方式有不同的空间特点和功能。从左中右看,坐中间位置的学生易被教师所控制,两边就差一些;容易被控制的学生课堂行为比较积极,而不容易被控制的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被冷落的感觉,认为被老师所忽视,容易产生自卑、厌学心理,以至在学习上、纪律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等消极行为。由此可见,座位编排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课堂行为和学习成绩等,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对座位进行调整和优化。调整周期要科学,不能太长。在调整座位时,左中右可以按期调换,这样对学生视力的保护和心理的调整有积极作用。前后座位往往是根据高矮顺序编排的,不太好调整,但也要在不影响后排学生看黑板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按期调整以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编排体系 篇3

一、浅析地面影视频道的现状

(一) 地面影视频道在竞争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

在互联网时代, 地面影视频道内有央视、省级卫视和地市台的围困, 可争取的传统资源和机会减少, 外有新媒体挤压, 分流了不少受众与市场份额。本身又因覆盖范围小、辐射区域窄和受众规模有限, 导致同质化竞争加剧、创收乏力。

(二) 地面频道的发展深受政策管控的影响

国家与政府对广电媒体的要求不断提高, 要求其在我国社会转型期进程中承担起大责任和重使命, 在政策管控层面日益精细化和规范化。广电限令的新规并非只针对卫视, 同样针对地面频道, 且广电政令频出加上广电经营机制的改革, 加剧了它发展的不确定性。

(三) 地面影视频道受资源掣肘严重

地面影视频道是专业性频道, 以播放电视剧为主, 自主创新节目很少, 因此受资源掣肘严重。现在市面上的优秀剧目匮乏, 购剧资金紧张, 且各个频道购剧竞争剧烈, 更加凸显了这一现象。

资源匮乏, 就要更好地利用资源。在地面频道唯一能把控的电视剧资源优势方面, 如何让有限的电视剧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是地面影视频道经营者绝不能忽视的问题。

二、地面影视剧频道编排现状

影视剧频道也并不全部播出电视剧, 在电视剧为主的基础上, 影视剧频道所播节目也是五花八门, 涉及到电影、综艺、生活服务、专题、新闻、时事甚至财经等节目类型。但从节目播出及收视效果上来看, 其他节目类型基本属于点缀, 播出比重较低, 收视比重更低, 对观众的吸引力较弱:电影播出比重占7%, 但收视比重仅有6.1%;综艺节目播出比重占7.5%, 收视比重仅3.6%, 生活服务类节目播出比重占4.9%, 收视比重为3.2%。可见, 影视剧频道整体而言, 电视剧是当之无愧的第一重要资源, 是主业, 也最受观众欢迎。

题材方面, 近年来影视频道热衷近代传奇、反特, 谍战、社会伦理和都市情感等。据连续数年的收视调查数据显示, 近代传奇、社会伦理、都市生活和反特、谍战剧是电视台播出量较大的电视剧题材。

三、地面影视频道编排手段探索

(一) 系列化、主题化编排

囿于资源问题, 现在影视剧频道的系列化编排常常难以开展。但是不得不承认, 系列化编排依然是一种拉升收视、提升影响行之有效的手段, 因此要坚持实行系列化、主题化的编排, 这样推广上可以形成合力, 作为一个系列主题一起宣传, 形成小季播局面, 影响力比单剧宣传要大的多, 对于喜欢此类题材的观众来讲, 会是一种好戏连台的收看体验。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在2013年连续推出的“抗战美人季”、“战火英豪季”等多个系列化编排, 均取得良好的收视和社会影响, 体现了系列化、主题化编排的价值。

(二) 寻找最适合频道的剧目题材, 明确定位, 寻找微突破

对于省级影视频道来讲,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摸索适合观众口味、最受观众欢迎的一类或几类题材, 找到剧目的定位, 明确题材的方向, 打造自己的烙印。这样做可以稳定收视, 观众年龄层次相对固定, 适合他们胃口的题材一般会持久地吸引观看, 保证收视的稳定;。但是题材相对固定在某几种类型, 时间长了也可能带来审美疲劳, 且容易带来资源匮乏的问题。因此, 在明确剧目题材的同时, 也要时刻注意微创新, 寻找新突破, 以便在保证稳定收视的同时, 不断发掘新领域, 避免进入瓶颈。

(三) “一剧两星”形势下坚持密集式编排

地面影视剧频道在播出电视剧时, 编排较为灵活、自由, 几乎不受集数的限制, 这也是相对于卫视的一个优势。尤其明年将实行“一剧两星”的新政, 明确卫视黄金时段播放剧目不得超过两集, 这进一步凸显了地面频道的这一优势。目前很多省级地面影视频道基本采取了密集式编排地面影视剧频道播出电视剧的频率通常是每天3-4集。上海台电视剧频道黄金剧场、河南台电视剧频道真好剧场、太原台影视频道女性剧场每晚播出4集。为了赢得竞争优势, 在“一剧两星”制度下, 省级影视频道还是要坚持并加强密集式编排模式, 毕竟对于连续剧来说, 每次能观赏更多的集数更符合观众心理。

(四) 在非黄时段开辟重点剧场, 辅助黄金剧场形成强大合力

如今电视节目收视竞争异常激烈, 各种创新节目层出不穷, 各个频道都面临收视压力, 要想实现收视目标难度变大。影视频道作为资源性频道, 同各大卫视和综合性地面频道相比, 节目不够丰富, 本身就不具备优势。目前很多影视频道过于依赖晚间黄金剧场的贡献, 这是一种比较无奈、被动的局面, 一旦黄金剧场表现不佳, 则过于拖累全天收视率。所以影视频道除了打造黄金剧场之外, 还要致力于在次黄时段开辟、打造重点的、有影响力的剧场, 辅助黄金剧场形成强大合力, 分担黄金剧场的压力。比如河南电视台电视剧2013开始在晚间《真好剧场》后面开辟了《大剧榜》剧场, 精选剧目, 精心剪辑, 采取和黄金剧场一样的精耕操作手法。2013年, 《大剧榜》收视排名同时段第一, 为全天收视做出了巨大贡献, 极大分担了黄金剧场的压力。

(五) 开辟专门的黄金剧场推广栏目、剧场之间穿插小栏目

电视新闻的编排艺术 篇4

一. 正确的编排思想是编排好电视新闻的前提

电视新闻的编排,就是把分散的新闻依据新闻价值的大小和观众对新闻接受的习惯,按一定次序排列组合,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新闻节目,达到电视传播媒介的宣传目的。电视新闻编排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因此,应注重电视新闻的编排与传播效果的关系。电视新闻的编排和报纸一样,也有自己独特的“版面语言”,只不过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语言是通过新闻在整个节目中的主次地位以及与其他稿件的不同组合体现出来的,同新闻事件的不同编排方法,体现着编辑部不同的政治观点思想感情,也能反映当地党委、政府的态度和工作成绩。我们的电视台是党和国家的宣传阵地,理所当然地要做到“上传下达”与“下情上达”,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做贡献。

(一)全局观念。编辑要胸有全局,面对整个形势,站在时代高度处理具体新闻,编排新闻节目。电视新闻是舆论宣传,它所负的使命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要特别注意全局问题,每条新闻、每个节目,都要符合全局利益,符合原则,都要有助于人民对全局的正确认识,要防止为了暂时利益,而忘记根本大计。全局观念这一原则是工作中必须遵循的,树立全局观念,可以增强编辑的宏观意识。树立全局观念编辑要“吃透两头”,既要了解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精神,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又要了解实际情况。

(二)节目观念。电视新闻是通过节目进行宣传的,编辑的主要职责就是编制节目,要下功夫研究新闻节目的内在规律、基本特征和编排制作的艺术。编排一次新闻节目要有重点、有目的性,要研究新闻的配置和优化组合,要注意新闻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出蕴含着的新闻价值,从而达到最佳宣传效果。

节目观念还要求考虑到不同新闻节目的个性,形成自己的特色。新闻编辑的次序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宏观把握共性基础之上,不同节目因收视对象、节目对象等不同,对头条新闻的选择和新闻编排次序也有所不同。

二. 电视新闻节目编排技巧

电视新闻是顺序传播和收看,不能像报纸那样可以选择地看,因此电视新闻编排次序更为重要,要把电视新闻的编排艺术化,让观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同时,也得到艺术的熏陶,以取得最大的宣传效果。

(一)选择头条,突出重点。选择好头条新闻,新闻头条是整档新闻的向导,头条新闻自理得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整档新闻的收视率。头条新闻是当地政治、经济活动的晴雨表,它的范围可以是反映当地的政治、经济行动,也可以是科技、文化、自然灾害等社会新闻,总之,它体现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工作中心。突出重点还体现在一次新闻节目中要有若干重要新闻,以造成一定声势,形成舆论。

(二)优化组合,有序编排。优化组合是编排突出重点的最常用方法,编排时要通过合理巧妙的搭配排列,实现整体优化。《新闻联播》、《内蒙古新闻》以及许多省台的节目,在编排组合时一般都采用了组合排列、对比排列和综合排列这三种方式。组合排列,就是把同类题材或内容相近、或有内在联系的新闻排列在一起,使之形成一组,在一次节目中形成重点。对比编排,就是把内容反差极大的新闻编排在一起,以鲜明的对比冲击出思想内涵,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三)层次分明,灵活多样。从电视特点出发,还要考虑到视觉效果所引发的感情色彩等,如在一条讣告新闻以后,就不能马上接敲锣打鼓、喜庆典礼的新闻。时政、经济、社会新闻等,基本上要分组编排,不能相互交叉的太杂乱。新闻编排要灵活多样,不能形成固定不变的模式。过去大多数消息类新闻节目往往一组是要闻;二组是经济;三组涉及一般时政;四组是文体和社会新闻。近几年对这一模式进行了改革,打破了固定模式的组合排列,根据新闻价值和观众的兴趣、喜好调整结构。

(四)峰谷技巧。峰谷技巧是美国电视新闻制片人提出的概念,他山之石可作借鉴,对我们新闻编排也有参考价值。美国电视新闻制片人认为,新闻编排要遵循三个重要概念:峰谷、节奏、分段。每次新闻传播都要用当天最重要的、最新的,包括突发性的新闻做头条,即从高峰开始,而在低谷状态下,应该找到一种办法来一个转变,使节目再回到高峰状态。节奏意味着新闻节目要保持流畅,不能慢得使观众生厌,也不能快得令人感到莫名其妙。分段,就是用广告将一次新闻节目分成几个部分,各个段落结合到一起,组成一档完整的新闻节目。这三个概念中,峰谷技巧同样包含分段和节奏,把节目设计成像一系列的山峰峡谷一样高低不平,使整体节目既有分段,又有节奏。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电视台)

编排是一门艺术 篇5

电视节目编排与节目内容和质量同等重要

现在我国的电视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中国的大多数城市, 随意打开电视机, 都能收看到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频道的电视节目。如何最大限度地占有观众的相对收视率, 便成了大小电视台一致的最高愿望, 因此, 节目编排是否科学合理, 就显得至关重要。事实上, 节目编排与节目内容、质量同等重要, 以至于有人说, 完成节目制作仅仅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被称为“电视节目编排方面的天才人物”的弗雷德·西尔弗曼, 曾在20世纪70年代先后使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美国广播公司登上节目收视率的第一宝座, 他在一次讲演中把节目编排称为“美国三大广播公司最重要的秘密武器之一”。而他当时的年薪就有100万美元, 比许多名记者和名主持人要高得多。

我国电视节目编排的现状

令人遗憾的是, 在我国电视业内把节目编排视为节目的简单组合者还大有人在。就整体状况而言, 一些电视台的节目编排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问题:行政干预较多;缺乏合理依据;缺乏特色;缺乏针对性;节目编排人员素质较低, 至少和记者、编辑队伍比起来是明显滞后的。节目编排也很少受到电视理论界的重视。

节目编排应当遵循的科学规律和应该掌握的艺术技巧

节目编排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将播出时间填满就行, 而应该充分研究社会热点、时间特点、观众心理、对手因素、发展战略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做出科学的安排。

以收视率调查为依据, 掌握观众动态。由专业机构对节目的收视率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十分必要, 可以了解当地观众的开机时间、节目需求、观众群的分类、对手状况等重要信息。然后, 以此为据才能制订出符合当地观众收视习惯的科学合理的节目编排计划。

充分研究观众的收视心理, 尊重观众的收视习惯, 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受众的心理因素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知识需求、审美需求、服务需求等, 分析不同观众群表现出的收视喜好, 寻找他们内在的规律性, 才能把节目编排得更人性化、更有针对性。

除了受众的心理因素在节目编排中应予高度重视外, 受众的构成因素如性别、文化层次、年龄结构、政治与经济地位等, 也是节目编排者必须充分考虑的。

了解对手, 知己知彼。电视节目的竞争就是对电视观众的争夺, 实质上都是对电视广告的竞争。因为电视的财源主要是广告, 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仅了解自己是不够的, 还必须尽量摸清对手的情况, 如在哪些时段对手已先声夺人, 一时难撼;哪些栏目和题材对手已驾轻就熟, 不可生拼硬碰。但尺有所短, 即使最强大的对手, 也有疏忽或薄弱之处可资利用。节目编排只有“知己知彼”, 方能“百战不殆”。

熟悉节目内容和质量, 做到优秀节目重点安排。节目编排人员对于自己准备播出的每一档节目的栏目定位、收视人群、节目内容和制作水平都应了如指掌, 才能做到优秀节目重点推介优先安排, 把黄金时段让位于艺术水平高、雅俗共赏的节目。如果在晚8点的黄金强档安排一些内容低俗、制作粗糙的节目, 无疑是浪费频道资源, 砸自己的牌子。

结合社会热点打造收视高峰。国内外的节目编排经验和实际效果也都证明, 一些节目在播出之前就能判定其是否会受到欢迎。重要的标准便是, 该节目是否恰当地反映了社会热点和时代思潮。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美国CBS的《60分钟》等节目收视率之所以长期居高不下, 盖缘于此。因为人们很想通过这些节目来了解社会变迁和时代的潮流, 以便及时应对、顺应时代。如果及时编排那些社会热点和时代因素浓度最高的节目, 创造满意的收视率就不足为奇了。中央电视台10套《百家讲坛》的成功又是一个实例。《百家讲坛》本来只是一个学术讲座节目, 正当《康熙大帝》、《雍正王朝》、《戏说乾隆》、《康熙微服私访记》清宫大戏热播之时, 观众们好像是雾里看花, 很想了解到历史的原貌, 《百家讲坛》适时推出了北京社科院研究员阎崇年推出的系列讲座《正说清十二帝疑案》, 获得了很好的收视率。因此, 在节目编排时研究热点、加强策划至关重要。

相对恒定播出, 才能培养稳定的观众群体。一套完整的节目编排方案, 或者一个栏目的播出时间在一年或者更长时间内, 应该是相对固定的, 不能朝三暮四, 让观众摸不着头脑, 即使最忠实的观众也可能因为寻寻觅觅寻不见, 而主动放弃对某一个节目的偏爱。

突出特色, 立足长远。任何一个有抱负的电视台, 都应根据对自身和对手们实力与优势的客观评价, 制定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 并体现在日常的节目播排中。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转”的市场竞争原则, 竭力避免与对手正面交锋。比如, 在同一时段, 你播男性节目, 我播女性节目;你播体育节目, 我播动物世界;你播法制与社会, 我播科学与探险, 如此等等。反正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这是一种反向节目编排技巧。

掌握峰谷技巧, 突出韵律之美。根据研究表明, 观众看电视主要是娱乐消遣或获取信息, 注意力相对松弛。因此, 必须三分钟有一个兴奋点, 十分钟有一个小高潮, 才能最大限度地稳定观众。因此, 节目播排要不时地间隔一些能吸引观众注意的新闻。同时, 宣传片、精彩提示穿插其中, 国外称之为“峰谷技巧”, 这样才能将节目编排成为一幅尖峰峡谷、高低不平的画卷, 轻重缓急、跌宕起伏的乐章。

编排体系 篇6

笔者以为, 电视新闻编排首先要树立“大编辑”思想观念, 即在整体新闻节目构架中, 对每一条新闻节目进行统筹策划, 使最终呈现出来的电视新闻节目在编排上张弛有度、浑然一体。通过充分调动编排思想、编排策划、编排技巧等诸种要素, 以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如此, 拿奖才在情理之中。笔者从事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已有23个年头, 期间参与的新闻节目多次荣获国家级和市级奖项。尤其是在电视新闻编排类上, 曾连续三年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新闻编排类》一等奖及《中国新闻奖电视新闻编排类》二等奖 (1996年度至1998年度) ;连续两年荣获《中国新闻奖·电视新闻编排类》一等奖 (2007年度和2008年度) 。多年的工作积累, 逐步总结出一些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规律及创新博奖技巧。

一、节目形态的多元、复合

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视台在直播新闻过程中, 通过演播室直播与现场直播 (外来信号) 两种方式交替进行, 从而使电视新闻在传播时效性上发挥到极致。以2008年8月8日《北京新闻》为例。当晚, 举世瞩目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18:30开播的《北京新闻》, 一改时政消息排在最前面的常规做法, 将此时此刻的鸟巢以及当日相关重大动态消息进行了倒计时编排。通过3G连线, 让中外观众在第一时间看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鸟巢现场外围的热烈气氛。具体编排如下:

板块一:《今晚百年梦圆》

1. 北京迎来奥运时刻 (现场3G连线)

2. 北京准备好了

3. 气象部门密切关注“鸟巢”天气变化

4. 奥运各项筹办圆满完成

5. 北京市区路面交通总体正常 (现场3G连线)

6. (口播) 热烈祝贺第二十九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

板块二:时政消息

7. 王岐山会见北京市市长顾问

8. 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博览会开幕

9.市委市政府招待各省区市代表团

板块三:《今晚百年梦圆》

10. 奥运圣火结束北京地区传递

11. 火炬传递辉煌历程 (MV)

12. 中国喜世界喜我们同喜

13. 奥林匹克中心区一切准备就绪 (现场3G连线)

14. 开放式结尾 (MV:北京璀璨夜景)

从上述新闻编排来看, 动态性编排是当期节目的最大特点。《今晚百年梦圆:北京迎来奥运时刻》最先把观众带到了开幕式的核心地点——鸟巢。此时此刻, 开幕式马上就要举行, 观众们已入场完毕, 参加开幕式的各个团队都已做好最充分的准备……而这一切, 都通过记者在现场的镜头向观众一一呈现。接下来, 节目以多点现场报道展示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天的各项准备工作。参演人员候场、安检人员到位、气象保障会商以及奥运各项筹办圆满完成等消息, 全方位地介绍了北京奥运会一切准备就绪。而节目进行到10分钟左右, 演播室又一次插入现场直播信号, 将市区路面交通状况进行了实时直播。此时的编排目的旨在再次拉近受众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的距离, 进而提升新闻关注度。

之后的节目编排, 除了播发当日重要时政消息, 还特别口播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北京日报社论, 借此增强国民自豪感, 增加观众对开幕式的期待。《今晚百年梦圆:中国喜世界喜我们同喜》是一组特别策划的组合式报道。它呈现了不同国度、不同肤色的人们发自内心祝福奥运、期待辉煌的心情, 展现了多种情绪交织在北京城市上空。节目最后, 鸟巢直播点的最新报道以及MV音乐形式烘托, 将观众期盼奥运盛大开幕的情绪引向极点。

该节目整体编排重在突出时效性、现场感以及多种电视语言元素的结合, 节目播出后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由此也荣获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电视编排一等奖。

二、编辑策划主观职能强化

《新民晚报》原总编辑丁法章曾提出“编辑策划本位论”, 其核心在于编辑在新闻策划中的主观职能必须强化。任何一个好的新闻编排, 一定是新闻策划先行。曾经有人对“策划”出来的新闻有异议。笔者认为, 策划是一种基于事实的选择行为, 是一种对信息进行统筹和协调的行为。因此, “新闻”在不违背事实原则的基础上是可以“策划”的。经过“策划”出来的新闻, 能够使受众更加全面、深度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全过程以及连锁效应。近年来, 北京电视台在“策划”新闻方面做了大胆尝试, 也取得了成功经验。在具体操作中应遵循:策划要以新闻事件的发生为起点, 研究寻找新闻策划的最佳契机, 使新闻策划的社会效果达到最佳。这不仅表现在对事件发生、发展的“先知先觉”和把握上, 也体现出策划人的政治敏感、全局意识和对新闻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以2007年8月8日《北京新闻》为例。当天是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 作为一个标志性时刻, 编辑部果断围绕这一重大题材, 精心策划了节目选题和节目编排。

板块一:时政消息

1.“好运北京”世界青年赛艇竞标赛举行开幕式

2. 各国家和地区奥运会达标团团长共植奥林匹克友谊林

3. 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珍藏品中国巡展开幕

4. 国际奥委会、北京奥组委举行倒计时一周年动员会

5.“好运北京”系列体育赛事拉开帷幕

板块二:我们期待那一天

6. 亿万群众迎奥运全民健身展风采

7. 周年庆典迎奥运北京问候全世界

8. 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浮”出水面

9. 北京奥运会邀请函今晚发出

10. 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年大事记

11. (口播) 百集动画片《福娃奥运漫游记》今晚首播

12. 我为奥运做贡献:把“心目影院”带进奥运赛场

13. 我们期待那一天:《we are ready》 (MV)

对于上述新闻节目的编排, 我们突破了消息类新闻编排信息集纳的单一模式, 以“我们期待那一天”为主题, 集中编排配置了当日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 使报道形成规模效应;在节目编排节奏上张弛有度、看点较多。在传递信息的同时, 也传递了国人共同的情感, 营造出充满期待的热烈氛围。特别是在节目最后, 创新性地将当天发布的北京奥运歌曲《We are ready》与当日新闻有机结合, 制作成MV音乐形式播出, 充分表达了国人期待奥运会的真情实感, 也将节目推向高潮。该节目荣获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编排一等奖。

三、结束语

在当今电视新闻传播强调时效性、现场性、纪实性等特征下, 多元化、复合型的节目形态已经成为主流。组合式编排、重要性编排、板块化编排等惯用的新闻编排法都需要不断创新。特别是在把握节目编排上, 要充分考虑前后呼应、层层递进、长短交错、动静结合、软硬搭配等节奏, 同时还要融入电视语言元素的综合运用。此外, 新闻节目中的资料、背景以及期望性内容恰到好处的编排, 甚至在新闻规律中溶入一些艺术规律 (如:MV) , 都可以显著提升新闻节目的审美品位。

参考文献

[1]张子让.当代新闻编辑.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1]张子让.当代新闻编辑.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2]张子让.新闻编辑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2]张子让.新闻编辑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3]吴飞.新闻编辑学.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3]吴飞.新闻编辑学.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电视新闻的编排技巧 篇7

目前, 国内电视新闻节目在编排上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

一是“常规法”, 即是时政新闻在前, 经济、文教、体育新闻在后, 重要新闻在前, 次要新闻在后, 国内新闻在前, 国际新闻在后, 这在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中常见。

二是“归纳法”, 即把内容有内在联系或主题相同的数条新闻编排在一起, 形成一个小单元, 集中播出, 可以造成一种传播强势。

三是“对比法”, 即把披露正面现象和反面现象的新闻排在一起播出, 通过鲜明对比, 使矛盾突出, 正面的得以肯定, 反面的自惭形秽。

四是“统一法”, 即在一档综合性新闻节目中, 编排应力求内容上、风格上的统一, 使之有一个整体基调。

五是“按领导职务编排”, 即在一组新闻节目中, 按照领导职务的高低排列每条新闻的顺序, 并没有考虑每条新闻的价值。这在地方电视新闻节目中常见。

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 电视新闻编辑在编排新闻过程中, 还有一些局限性, 导致在新闻编排中存在各种问题。

二、电视新闻编排存在的问题

一是人为因素的干扰。有时为了达到某种播出效果, 提前安排规定播出一些特定稿件, 形成所谓的宣传效果。实际上, 这种新闻既不是新近发生的, 更没有什么新闻价值, 纯粹是某些新闻策划者为了某种需求而安排的。

二是领导考察、调研等活动太多。这在地方新闻节目中很明显, 导致整组新闻领导活动占的篇幅过长, 与普通百姓生活相关的内容太少, 观众不仅没有兴趣, 甚至会切换频道。

三是编排没有特点。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在地方台中, 由于人员、素质等方方面面的原因, 导致稿件数量不多, 质量有限, 有时编辑只能有什么米, 煮什么粥, 根本谈不上编排的技巧, 整组新闻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编排过程中, 要遵循新闻价值, 但同时也要考虑观众的心理, 要充分体现编排的技巧、艺术, 让整组新闻鲜活起来, 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电视新闻编排的技巧

一、确定新闻头题。头条新闻是编辑思想的集中体现, 是整个节目的重心。要用当天最重要的、最新的、突发性的新闻做头题。达到先睹为快的效果。

二、选准内容提要。将整组新闻节目中最重要的时政、经济、民生等稿件提练几条形成内容提要在节目开头播出, 激发观众观看的兴趣。

三、突出一个主题。一组新闻要时政、经济、文教、社会新闻兼顾, 但是在实际编排中, 如果面面俱到, 就不容易突出一个主题, 如果将相关的新闻内容集纳在一起, 形成一个小单元, 就会使新闻的内容更丰富, 更有分量, 观众也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量, 激发观众的收视兴趣。

四、加强节奏感, 避免收视疲劳。

最重要的新闻要放在头题, 然后是次要的新闻, 在观众收视疲劳的时候再编排一些有趣的社会新闻等, 从而再次形成收视高峰, 不断吸引观众, 提高收视效果。

五、加大信息量, 控制单条新闻的长度。

当今, 各媒体间的竞争尤为激烈, 信息的新、快、多成为竞争的主要内容。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观众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更多的国内外大事和各种信息, 因此大多数观众要求消息短, 简明扼要。同时, 消息短了, 整组新闻的数量也就多了, 就可以多传递一些信息, 保持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鲜感。这也正是观众所希望的。

六、适当混排, 兼顾其它。

长新闻与短新闻, 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互相兼顾。让整组新闻节目节奏鲜明、形式活泼、错落有致, 刺激观众的兴奋点, 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观看节目, 提高收视效果。

七、适时加播编前话、编后话。

用编前话调动观众的思维, 编后话则以短评的方式, 提示和深入图像新闻, 以引发受众对新闻内蕴的理解和把握, 引起受众的思考。

以通化电视台《通化新闻联播》栏目2011年12月28日的节目编排为例:

本市新闻

1. 通化市获中国医药城称号

2. 新闻链接:我市医药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3. 我市普降大雪各相关部门采取措施确保市区道路畅通

4. 我市长途客运全线停运铁路未受影响

5. 大雪致部分蔬菜大棚受损

6. 暖房子工程惠及5800多户居民

7. 走基层:三道江村的致富路

8. 佟江小区发生一起燃气爆炸事故

9. 编后话:安全意识不能放松

1 0. 雪后气温明显下降提醒市民注意保暖

“通化获中国医药城称号”是当天最具价值的新闻, 下一条是新闻链接, 通化医药城取得显著成效。按照“归类式”的编排方法将这2条新闻串编在一起, 显得很有分量。

“我市普降大雪”是观众关注的一条重要新闻, 在当天的新闻节目中, 编辑把降雪给城市带来影响的几条消息组合在一起, 形成较好的播出效果, 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组报道长短相间, 详略得当。

电视新闻编排的艺术 篇8

一、确立编排思想

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新闻传播规律, 是新闻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对于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 要善于运用政策水平、新闻规律、宣传意图确定编排立场和态度, 确立节目的编排思想, 对栏目进行准确的定位, 以明确宣传方向、目标, 给受众以正确的导向。要着力选编能够弘扬社会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弘扬民族文化, 利于文明建设,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新闻, 激发观众奋发向上的热情。同时也要合理安排监督批评报道, 针砭时弊, 给人启迪, 使观众引以为戒, 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

编排思想还应考虑受众的需求, 要不断收集、分析来自受众的信息资料, 根据观众的愿望和需求改进新闻编排, 使节目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真正使新闻节目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 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二、提要标题“抢眼”

电视是以线性方式传播的, 利用提要对节目进行预告, 是引起观众收视兴趣的手段, 提要也就是节目导视, 就是将当天节目中最重要的新闻向观众进行提示, 提要的文字要准确、精炼、上口、入耳, 富有概括性、吸引力、悬念性, 制作时要选择最精彩、最关键的画面配以节奏明快的音乐, 吸引观众的收看兴趣。新闻标题就好比一条新闻的的“眼睛”, 要做到夺人眼球, 令人耳目一新, 这就要求不仅要高度概括, 言简意赅, 字小句短, 更要力求简洁、平实、有概括力, 便于观众接受;其次还应讲求新、奇、巧, 吸引观众的眼球, 既要醒目, 又要美观, 更要突出新闻的主题。

三、讲究头条效应

电视新闻要讲究头条效应。头条新闻是一档新闻节目的重头戏, 也是整期新闻节目报道思想的主要体现。它应当是一天之中对国家、对社会、对自己的生活最具影响力的事件, 还应当体现节目舆论引导的方向。选择头条新闻的标准主要是新闻价值, 也就是观众最想知道, 最应该知道的事件, 比如领导人的重大政治活动、令人瞩目的体育文化活动、影响深远的重大突发事件、关系到老百姓生活的重要信息、记者走基层的新闻稿件、极具可看性的独家新闻等等。

一档新闻节目要不断地出现兴奋点, 新闻头条就是第一个“兴奋点”, 要把当天最重要、最新鲜、最有价值的新闻放在头条, 使新闻节目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观众心理, 吸引其继续收看的兴趣, 刺激观众的观看欲望, 并不由自主地继续收看, 以期待下一个“兴奋点”。

四、优化组合节奏

一档好的新闻编排应努力做到既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也疏密有致、张弛有度, 一是使新闻总体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便于观众理清头绪, 尽可能多地掌握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二是编排要具有一定的韵律美, 使观众不会产生收视疲劳, 这就要对新闻进行优化组合, 注意对节奏的把握。

优化组合就是将单条新闻合理巧妙地组合, 使编排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从而提高整体传播效果。一是同类编排, 将同一主题不同角度的新闻稿件, 或者内容方面有着内在关联或相似度的新闻稿件集中编排在一起, 不仅能够提升新闻的主题, 还能形成气势, 增强新闻的冲击力, 使观众对新闻事件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二是对比编排, 将主题、内容、立场不同的新闻稿件组合在一起, 形成对比强烈的效果, 鞭挞丑恶、弘扬正气, 给观众以深刻的印象, 以从中得到启迪和教育, 激发观众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达到更全面的认识。

新闻编排的节奏更是一门艺术, 就像音乐一样形成韵律之美, 能够使观众不会产生疲倦感。一是处理好消息的密度, 要注意长短消息的穿插组合, 长新闻和短消息间隔开来, 长短交错。气氛活跃的新闻和较为平和的新闻编排在一起, 动静结合, 看起来不觉得乏味。二是制造波峰波谷, 新闻头条是节目的第一个“兴奋点”, 在节目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抛出兴奋点, 对能引发观众兴趣的节目分散安排, 使节目有轻重缓急、节奏起伏之感, 从而不断保持观众的收看兴趣。三是庄谐结合, 将时事新闻和趣味新闻、暖新闻穿插起来, 时事新闻指一些内容严肃的政治新闻、经济新闻, 趣味新闻指一些轻松愉快的奇闻趣事, 暖新闻指具有人文关怀、社会正能量的人物故事, 软硬结合达到亦庄亦谐、相映成趣的效果, 使节目节奏明快、张弛有度, 既合乎观众的收视心理又显示出报道方式的丰富多彩。

五、创新串联技巧

经过一系列前期准备, 最终要呈献给观众一期流畅自然的新闻节目, 还要通过串联词的创作技巧, 找到上下两条新闻之间的内在关联, 将新闻巧妙连接。既要充分发挥想象力, 制造新闻之间的黏合剂;又要锤炼串联词的语言, 做到精炼生动、引人入胜。

串联词是将上一条新闻做精确的概括, 再引出下一条新闻, 一般常用的串联法是“接下来, 我们继续关注”、“接下来我们来看一条轻松一点的新闻”, 或是“让我们看看来自其它方面的报道”等方法来进行上下串联,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其次运用俗语串联法, 运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民谚俗语, 比如“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等引出新闻导语, 既画龙点睛, 同时还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最巧妙的一种方法是找到每条新闻之间的内在联系, 再根据一定的逻辑关联进行串接, 比如两条内容相近的新闻, 可以从上一条消息的内容说开去, 引出下一条消息, 比如“这场雨不仅考验着各级部门的应急反应能力, 同时也考验着我们这座城市的排水系统”;而内容相反的新闻, 则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串联, 反差强烈, 能够引起观众对正负两面的深入思考, 比如“市民的文明素养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进步, 但与此同时, 仍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在我们的身边上演着”, 等等。总之, 新闻串联词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 要根据新闻内容不断创新串联词的写作方法, 不断摸索串联技巧, 既要客观、真实地传播新闻信息, 又要做到起承转合巧妙串联、流畅自然。

串联词还包括编前语和编后语, 它们是编辑发表评论的手段, 也是节目的点睛之笔, 既要一针见血, 又要发掘出新闻的思想内涵, 在串联词中运用精炼的语言、新颖的观点对节目进行点评, 阐明观点, 深化认识, 引导舆论, 从而加强新闻的深度和厚度。所以说, 串联词是新闻节目的重要载体, 不仅体现了编辑的思想水平, 更展现了栏目的个性风格。

六、结语

电视新闻编排作为整个电视新闻制作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电视新闻节目的整体质量和传播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条条独立的新闻经过精心合理的编排, 组合成一档节奏明快、张弛有度、富于美感的新闻节目, 就能产生百倍的传播效果, 要胜任这样一项富有挑战的工作, 责任编辑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 不断加强政策水平、提高业务素质, 把电视新闻编排作为一项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创新、改革, 编排出优质高效的新闻节目, 才能充分体现节目制作者的传播倾向和审美品位, 才能实现节目资源的最优配置, 取得最佳播出效果, 从而不断提高节目收视率, 使新闻节目在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电视新闻编排是新闻节目传播的最终环节, 节目的收视效果如何, 是否达到观众的需求, 除了新闻本身的精彩, 关键还在于将一条条新闻串接起来的编排技巧。如何使节目更有吸引力, 更具可看性, 就要运用一定的编排艺术增强节目的可视性和整体效果。一期新闻节目涉及题材丰富、内容广泛, 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编排, 做到节目层次分明、脉络清楚, 是考验编辑思想素质、政策水平、业务素质的重要标准。

关键词:新闻编排,头条新闻,串联词

参考文献

[1]张红军邹举《实用电视新闻采编》,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

[2]王建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业务指导用书》,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3

编排程序,别让婚姻“死机” 篇9

偶遇好友江,听他讲述了为什么不愿再见到女友小丽的原因,尽管他们一共才约会了几次。

江是在一个周末舞会上认识小丽的。“我很喜欢她。她很漂亮、很友好,也很健谈。几天之后,我给她打了一个电话,问她是否愿意去看一部电影。”

“她先告诉我说很想看这部电影,然后,她又说了另外想看的一部电影。我对看什么电影并不怎么在乎。于是,我就让她选择,她选了一部,接着又问我:‘哎哟,不知我选的这部电影你是否喜欢,要不我们还是去看你建议的那部吧?’商量到最后,我们还是选了我建议的那部。但是,那时候我真不知道她到底想看什么。”

“到了电影院又是同样的情景。我问她愿意坐在哪里,她反过来问我愿意坐在哪里,我找了两个适中的位子,她又问我是否愿意坐得稍后点?我马上回答我不愿意向后坐,我就想坐中间,她说:‘坐中间就坐中间吧。’她的这句话使我感到恼火。但是,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喜欢她的。不过,她总是对我所做的计划这里挑一点毛病,那里挑一点缺点,但最后又说我是对的。她总是犹豫不定,真让我烦透了。后来,我学乖了,每做一件事情我都先问她该怎么做,然后我就照她说的去做。时间一长,我就感到她在用间接的方式来控制我、操纵我,那些不愉快的小事情慢慢积累起来,使我感到恼火,使我对她失去了以往的那种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好处想,我觉得她在控制我、操纵我。”

小丽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行为呢?首先,像小丽这样比较固执的人,她有一种下意识的需要,就是要控制对方,似乎只有这样她才感到满足。其次,小丽认为灵活性过大或过分地迁就对方会使两人的关系变得限脆弱,很危险。其实,她的这种做法反而会导致她怕发生的结果。

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女性的控制占有欲,适度的控制在男女关系中是必不可少的,放弃某些自由也是双方关系中相互尊重、相互奉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果对对方控制得太过分,那么其结果是非常糟糕的。当我们爱某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就会对他有一种需要。因为爱情和需要是一对孪生兄弟,虽然爱情是纯洁的、无私的。然而,我们仍然希望我们所爱的人能够给我们以某些方面的影响。这种愿望的目的是为了加深两个人的关系,而不是为了削弱双方的爱情关系。但是,如果我们对于伴侣施加的影响过分的话,其结果就会适得其反。

在每个人的婚姻以及其他的双方都承诺的所有关系中,有时候都有一种无形的准则在控制着双方的行为。如果在婚姻关系中,你无法跟其他异性建立友好的亲昵关系,那么常常被看作是对婚姻不忠诚的表现,任何愿意保持良好的婚姻关系的,都会注意这种无形的准则,它常常是增强婚姻关系中的安全感的保障。

总之,控制占有欲是人人都具有的。不过,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过分的控制会削弱你的爱情,更会让你的婚姻程序受阻,使自己的婚姻“死机”。所以,如果你要是慷慨地放弃你的这种占有欲,那么你会发现内心里会积蓄起婚姻中新的追求,更会努力发展爱情的力量和信心。

编辑/葛文

竞技武术对练编排设计 篇10

关键词:竞技武术,对练编排,设计

对练是中国武术套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传统武术将其定义为练习技击招式的武艺切磋, 而现代竞技武术更注重攻防动作的体现。对练双方运动员在一攻一防,攻防互变的套路中展现不同的演练风格。竞技武术对练编排设计应在武术内涵体现的基础上,运用“高、难、美、新”的指导理念,体现出中华竞技武术的技击美和艺术美。

1、竞技武术对练设计的必要性

1.1、有助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挥

竞技武术是一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潜能的竞赛。运动员在竞技对练环境的强烈刺激下比赛型运动员表现的十分兴奋,在舞台上积极展示自己,与观众互动而慢热型运动员前半程会出现紧张的情绪, 但对练情境能促进自我调整,积极适应新的比赛环境。无论是何种运动员在竞技武术对练中表现出的竞技状态通常都高于常规比赛。

1.2、有利于满足观众对武术美的需求

竞技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竞技中无论是显现武术功力与技巧,还是斗智较勇的对抗性,都带给观众以美的享受。竞技武术对练中具有攻防合理、招式准确的特点,对练双方必须根据对方的进攻方法来防守, 要求双方要一招一式地把进攻与防守的时机掌握得恰到好处。

1.3、有利于推进武术国际化进程

现阶段竞技武术的发展要求武术套路更加注重了技巧性和观赏性,如今运动员在竞技赛场中存在攻防特点薄弱,体操化的痕迹过于浓重的问题,这大大阻碍了武术的国际化进程。鉴于当前竞技武术套路的难度和规定动作以不能体现运动员的武术综合修养和武术意识,在竞技舞台中表现出能练不能技击、不懂武术的攻防的现象,竞技武术对练设计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2、当前竞技武术对练编排设计的现状

2.1、套路方面

当前竞技武术对练套路编排设计中出现了两种极端, 一种为刻意强调武术技术的技巧化, 竞技对练的形式中体操化和舞蹈化的痕迹过重。这一倾向使得武术基本动作和难度动作表现不足,片面追求攻防动作及形体美的背后却是技术动作的苍白空洞。技击是武术套路的核心,也是区别于体操、杂技、舞蹈的最大不同点。虽然竞技武术套路中的技击动作与实用格斗并不相符, 但其中的战斗意境和精神面貌却必不可缺。另一种则是一味追求高难度动作的堆砌。常常在演练中可以看到运动员为了完成某个难度系数较高的旋转翻腾,在对战前做较长时间的停顿,反而影响了整个套路的连贯性。

2.2、动作设计方面

暴力意向动作编排增多是目前竞技武术对练套路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竞技武术的对练套路具有强烈的渲染力,能够将武术比赛推向高潮,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竞技武术对练套路中采用一种终结对手生命的动作编排作为表演结尾, 这种暴力意向的动作所传达出的消极思想传统武德文化背道而驰。

2.3、音乐选编方面

音乐能够使竞技武术更具艺术化和风格化, 通过武术动作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让武术套路的编排更加丰富多样。然而音乐编选的恰当与否,对运动员运动语言展示效果的高低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音乐编选在竞技武术领域才刚刚起步,许多音乐都是直接挪用西方搏击项目的背景音乐, 这种体现不出中国武术独特性的音乐非但不能为武术套路增加亮点, 更难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欣赏要求。

3、竞技武术对练编排的设计

3.1、强化套路的主题 ,鼓励应用内发性主题

现阶段竞技武术套路设计中存在“重功利轻精神”的现象,观众对竞技技术存在“花拳绣腿”的误解,而不报以审美的态度去观赏比赛,因此在编排时要着重突出套路的主题,达到启发观众审美意识的目的。首先套路主题的拟定要充分考虑运动员的身体、心理、体能、技术状态,根据具体的完成情况来确定动作难度,保证竞技对练中运动员能够高质量完成的动作难度。其次,在套路编排时调用一切的艺术手段,如灯光、音响、配乐等,创造审美氛围。最后在套路编排的内容的中可加入传统武术技术与民族传统艺术,创新难度动作。

3.2、积极引导并合理运用健康的异域性技术动作

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传统的竞技武术套路已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异域性动作由于自身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逐渐受到观众的喜爱。异域性技术动作引入竞技武术之中,大大丰富了武术套路的素材, 为解决竞技武术套路雷同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但由于异域性动作的规范性和伤害性受到一些专家学者的质疑,目前发展态势并不明朗。因此,将异域性技术动作健康合理的运用于竞技武术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3、鼓励原创音乐的应用 ,丰富武术音乐

音乐对表现武术意境的表现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将音乐中韵律与武术的独有的节奏感相结合, 在一定程度能提升武术的艺术价值。音乐在竞技武术的对练编排中也有相应的使用原则,根据不同风格的武术套路展现的空间感与旋律感配合不同风格的音乐。

武术音乐在选择中应多鼓励使用原创音乐, 丰富武术音乐的同时向世界展示中国武术的个性。竞技武术是传统武术与西方竞技体育融合发展的结果,但决不是西方竞技体育的依附品。如今武术竞技赛场中常常使用鼓点强劲的西方音乐, 千篇一律的音乐一方面不能满足运动员武术套路多样化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观众的观赏愉悦感。因此,竞技武术对练编排时要注重音乐与民族文化的结合,通过音乐表现中华竞技武术的魅力。

3.4、加强竞技武术套路的编排的意境创设

竞技武术套路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在于它的攻防技击性和技击原理,虽然当前竞技武术对练中已经淡化了技击价值,但是运动员之间的战斗意境在比赛中必不可少。为了加强竞技武术中战斗的意境的创设, 在编排时需依照以下四个层次来运作来能达成目标。

(1)物质材料层。

竞技武术对练是运动员将预先编排好的套路内容在赛场上进行演练的形式, 套路中蕴含的审美价值需要运动员的身体运动语言来表现,也就是说运动员不仅作为套路内容中的物质材料,而且其本身具有对套路内容有理解和感悟。这两种因素的双重作用使得对练双方的运动员成为舞台中审美意象传递的载体。

(2)符号形式层。

武术技术作为构成套路的第二层次, 是对练意境创设中的符号形式。竞技武术中运动员演练时所展现的运动语言是展现给观众的视觉形象, 而运动员在对练中的攻防含义则表现的是实体与思想意识之间的一种转化的方式。具体来说,竞技武术对练中的攻防招式在现实攻防格斗中没有实际意义, 这些技术是融合了教练与运动员的审美态度所创造出来的,从“腾空飞脚”、“旋风脚”这些腾空动作技术中就可看出端倪。

(3)意象层。

物质材料层与符号形式层是套路中的基础内容, 意象层则是在这两者基础之上存在于观众鉴赏时的心理活动之中的套路核心层次。意象层淡化了现实的攻防技术,更强调“舞”与“武”的合一,这种结合方式并不是简单的将散打中的技击技术与和套路中审美和合并,而是通过融合突出武术本质,体现我国竞技武术的精华。

(4)意境层。

意境层是竞技武术套路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 也是套路中的最高层次。所谓的意境层是指运动员在竞技对练中创设出战斗意境。运动员将自身情感融于运动语言之中,对练中动作与动作之间的交汇既体现战斗的紧张刺激又洋溢着脉动的生命情调和体育文化精神。

3.5、竞技武术套路编排既要体现民族性又要体现世界性

竞技武术套路是一项体育运动, 近年来为了竞技武术的国际化推广,我国在国内与国际的武术赛事上都作出了大量的工作,在赛事组织、比赛规则等方面都力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了配合竞技武术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武术套路在编排中既要表现民族特色又要融合世界竞技体育精神。中华传统武术是一种集体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民族传统文化载体, 西方竞技体育精神更强调在竞争中发展体能、突破极限。因此,竞技武术套路在编排中要融合民族审美的同时突出竞争性。

4、结束语

上一篇:慢性鼻窦炎的饮食疗法下一篇:风险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