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防治羊痘病(精选7篇)
中西医结合防治羊痘病 篇1
猪高热病自2006年发生以来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损失, 党中央和政府十分关心生猪生产工作, 出台了很多措施, 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通过广大畜牧工作者和养猪户的努力, 逐步恢复了生猪生产, 促进养猪业的健康发展。笔者从2007年起就致力于猪高热病的治疗、预防工作, 获取了一定的治疗方法和预防经验。2009年6月, 兴安县的界首、湘漓等乡镇又开始出现了猪高热病的流行病例, 笔者通过采取中草药结合西药治疗措施, 获得了较好效果。
1 流行特点
猪高热病是由猪瘟、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猪肺疫、猪圆环病毒病, 猪链球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猪弓形体病等十几种有发热症状的疾病, 其中三种以上疾病的混合感染称猪高热病。猪高热病有一定的季节性, 以春夏季为多见, 一般情况下各年龄段猪都可感染发病。潜伏期一般为5~15天, 感染率极高, 可达100%, 死亡率也较高, 一般都在40~60%左右。对养猪业危害极大。
2 发病情况
2009年8月4日, 笔者的一个朋友, 家住兴安县界首镇宝丰村的周某打电话邀请去他家诊疗其饲养的27头约50千克的架子猪, 据其反映, 7月19日至7月22日, 他父母饲养的10头40千克左右架子猪全部发病, 用了一些常规药物, 效果甚微, 至7月25日, 已死亡4头, 26日在村兽医的建议下, 处理了余下的6头。他们父子俩的猪栏相隔10~20米。7月31日, 周某本人的猪有三头出现异常。8月10日已有14头感染发病, 8月4日所养27头猪全部发病, 发病率达100%。对一头特别严重的猪进行了剖检, 并采集血液、淋巴结、肺等组织器官病料送实验室检验。
3 主要症状
高热和皮肤发红、紫色淤斑:猪群体性高烧 (40.5~42℃) , 持续不退, 使用金子弹等具有退烧功效的药退烧后第二天又继续高烧。部分肤色较浅的能看到以耳、腹为主的全身皮肤发红, 病猪精神沉郁, 畏寒颤抖、扎堆, 食欲废绝, 偶有饮水, 成天昏睡不醒。
呼吸症状:所有发病猪都伴有呼吸症状。前期呼吸急促, 腹式呼吸明显;临死前呼吸细弱无力, 部分病猪 (约15%) 鼻腔流出粘稠的脓性鼻液, 甚至堵塞鼻孔。
神经症状:所有病猪临死前都有神经症状, 四肢游离呈划水状, 最后全身抽搐, 直至死亡。部分病猪后肢瘫痪麻痹, 站立不稳、行走无力, 严重影响采食。
化脓性结膜炎:所有病猪眼结膜潮红、充血, 流泪;部分严重者眼结膜流脓, 上下眼睑粘连。
4 病理变化
4.1 消化道
个别病死猪有胃溃疡或胃出血病变, 个别病死猪肠壁变薄, 充气有积液, 个别大肠内粪便呈球形节节状, 肠壁毛细血管扩张, 可见明显出血。
4.2 呼吸道
100%病死猪肺部明显病变, 但形态不一, 大部分以萎缩、实变、瘀血、出血, 间质性肺炎较常见, 偶见间质严重水肿及花斑状肺。气管、支气管粘膜充血, 部分内积白色气泡性液体。
4.3 心血管和肾
100%心包积液, 心肌柔软无力。肾表偶有淤血斑点, 呈现花斑肾, 质地变脆, 肾皮质部见出血点。严重者整个肾脏变黑。
4.4 神经系统
以颅腔积水、脑出血及充血为主, 偶见脑膜增厚、充血出血。
4.5 脾脏和淋巴结
全身性淋巴结 (以腹股沟淋巴结最明显) 肿大、充血和水肿。脾肿大2~3倍, 边缘、表面常见梗死灶, 严重的整条脾脏变蓝黑色。
5 诊断
采集血清、淋巴结、肺等病料送桂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PGRS检验, 结果为猪瘟阳性、伪狂犬阴性、圆环阳性、附红体阳性、蓝耳阳性、链球菌阳性、传染性胸膜炎阳性。通过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验, 综合判断为猪蓝耳、圆环、附红细胞体、猪链球菌及传染性胸膜肺炎混合感染的猪高热病。
6 治疗
内服中药, 方用金银花藤、苍术、连翘、生石膏、淡竹叶、黄柏、黄芩、鱼腥草、广藿香, 水煎服, 每头猪每次灌服剂量为100~200ml, 每日1~2次。结合采取下列措施:
用1%黄芪多糖注射液按0.3ml/kg混合头孢噻呋钠 (用头孢曲松钠也行) 按50ml/kg注射一边;用紫罗兰 (主要成份是10%的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等) 按2~3ml/kg注射另一边。早晚各一次, 一般连用2~4天即可, 个别严重的需5~7天。
病情特别严重的, 像治疗期间概不吃食或卧地不起的病猪, 首先隔开它们, 除上述用药外, 另肌注复合维生素B (按0.1ml/kg) 和大量静脉注射5%葡萄糖注射液。
治疗期间, 注意补充足够的饮水, 并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钠, 同时投喂大量的如红薯藤之类的青饲料。
7 治疗效果
经过及时合理的治疗, 除2头体质较弱且十分严重的病猪死亡外, 于8月12日治愈24头, 治愈率达到了92.6%。运用中草药结合西医治疗“猪高热病”, 死亡率应低于8%, 治愈率应高于92%。
8 体会
养猪场要坚持自繁自养, 避免应激反应, 减少或杜绝该病发生。
做好猪舍内外的消毒和保洁工作, 尽量避免不相干人员到舍内走动。另外, 栏舍通风度一定要良好。实践证明, 通风条件良好的猪场, 不仅可以减少或杜绝猪高热病的发生, 在治疗期间, 通过改善通风条件, 也可有助于病猪更快康复, 提高治愈机率。
认真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和要求, 做好猪瘟、猪伪狂犬病、猪蓝耳病 (猪繁殖与呼吸衰竭综合症) 、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的免疫接种工作, 结合穴位免疫注射效果更佳。
对混有猪瘟病毒感染的猪高热病治疗效果不理想。在治疗猪高热病的过程中, 注意慎用或不用解热镇痛药物 (如安乃近等) 。
猪高热病不等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必须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猪高热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高热等特点, 属于多种病毒和细菌导致猪机体免疫机能高度抑制, 而同时或继发感染多种疾病的一种综合病理表现。
中西医结合防治猪高热病 篇2
某养猪户饲养的10头体重约50kg的猪突然发病, 患猪的症状为发热, 体温升高达41~42℃, 扎堆伏卧, 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甚至废绝。鉴于当时的季节早晚具有较大温差, 故当地兽医初步确诊为感冒, 口服退热消炎药治疗。服药当天病猪的体温下降, 服药3天后停药, 体温又迅速升高, 未能收到有效的治疗效果。患猪中有1头仔猪死亡、1头母猪流产, 产出的胎儿为死胎。
2 临床症状及疾病诊断
笔者接诊后观察到患病猪只皮肤干燥发红, 体温在40.5~41.5℃之间, 呼吸粗厉, 食欲降低, 大多数患猪耳缘及四肢呈紫色, 粪便干燥, 尿黄且量少, 还有个别患猪喜卧, 目赤眼昏。通过观察猪舍发现, 猪只饲养密度较大, 猪舍活动空间比较狭窄, 饲料单一, 饮水不足, 加之时值炎热夏季 (高热病在本地的流行时间主要以夏秋季节为高发期) , 疑似为高热病。进一步剖检病死猪, 可见病死猪肺部肿胀, 间质性肺炎症状显著, 且肺部呈大理石样病变, 部分病死猪肺部出血, 出血性肺炎, 间质明显增宽;肝肿胀, 呈土黄色;肾肿胀, 颜色较深, 呈褐色, 有针尖状出血点;脾有梗死灶, 质脆;全身淋巴结肿大, 尤其是肺门淋巴结以及腹股沟淋巴结更甚;扁桃体肿胀;胸腔有黄色积液, 个别猪肺浆膜与胸膜或心包纤维素性粘连, 小肠有轻度水肿。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剖检病变, 初步诊断为猪高热病。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根据该养猪户的患病猪只头数8头、体重约为50kg, 配制中草药如下:黄芩、紫苏、板蓝根、金银花各40g, 党参、甘草、大青叶各30g, 石膏、冰片各15g, 共研末, 煲水冲调, 饮水温服或者混入饲料喂服, 连服5天。方解:党参益气健脾、滋阴利尿, 冰片提神开窍, 黄芩、紫苏、板蓝根、大青叶以及金银花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祛燥止热, 甘草润肺止咳, 诸药为伍, 起到调和作用。
同时根据病猪状态, 采用西药辅助治疗。将黄芪多糖粉和氟苯尼考粉根据药品说明书添加到饲料中饲喂, 同时喂服维生素B片和酵母片各80片以及大黄苏打片120片。或者用安痛定注射液20m L、青霉素240万单位混合肌肉注射。对于患病较严重的猪只, 用混感金针注射液, 一天1次肌肉注射, 连续注射3天, 可收到较好疗效。
采用中西医治疗法治疗该养猪户的患病猪只, 全部治愈, 收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4 体会与讨论
(1) 猪高热病能够破坏猪的机体免疫系统和抑制其免疫功能, 并发多种疾病。单纯采用中药或西药治疗, 不仅作用缓慢、持久, 而且治标不治本, 病情反复发作。而且大剂量使用西药, 容易降低猪体肝解毒和分解药物的能力, 使得有些药物残留损害肝脏, 加快病变, 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2) 鉴于上述中药配伍具有凉血利尿和清热解毒之功效, 并配以氟苯尼考与黄芪多糖或其他抗菌消炎药物饲喂或肌注, 不仅有广谱抗病毒的成分, 而且也具有抑制某些原虫、衣原体和细菌的成分, 同时在最大程度上加强了猪只的机体抗病能力, 因此采用以中药为主、西药为辅协同治疗的方法, 能够获得理想的效果。
(3) 强化免疫接种, 确保免疫效果。猪高热病症候群主要包括非典型性猪瘟、猪蓝耳病、猪链球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以及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 应根据当地该病的流行季节, 针对性地选择数种疫苗进行预防, 特别是要加强对猪链球菌病、猪瘟以及猪口蹄疫等的免疫注射。
(4) 加强饲养管理和日常消毒工作。在饲养猪的过程中, 为了加强猪只的机体抗病能力, 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高效抗菌药物和抗病毒中药, 进行药物保健预防, 尽量降低疫病的发生率。并定期对猪舍进行清洁和消毒, 及时消除猪体排出的病原, 最大程度上避免猪体感染。此外还要做好通风换气和灭除蚊蝇工作, 避免蚊虫叮咬导致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黄智俊, 沈晓龙.中西医结合防控猪高热病[J].北方牧业, 2010, 05.
[2]李明.对猪“高热病”的认识与防治的误区[J].中国畜禽种业, 2011, 02.
中西医结合防治猪病混合感染 篇3
1 引起混合感染的病原
根据各地报道的资料看, 引起猪混合感染的病原十分复杂, 有细菌间、细菌与病毒间、细菌与原虫间、病毒与原虫间、细菌、病毒与原虫间等, 往往因引进猪源时带入病原所致。
1.1 细菌性混合感染
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链球菌、巴氏杆菌、猪丹毒杆菌、猪肺炎霉形体、猪支气管败血波特氏杆菌、猪副溶血嗜血杆菌等, 它们或原发性感染或继发性感染, 有的当环境突变、长途运输、过度拥挤、通风不良等应激因素作用下, 引起内源性感染。
1.2 病毒性混合感染
最常见。如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病毒 (蓝耳病病毒PR R SV) 、冠状病毒 (PCV 2) 、猪瘟病毒 (H CV) 、猪细小病毒 (PPV)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CV LV) 、伪狂犬病病毒 (PR V) 、猪捷申病病毒 (PTV) 等, 这些病毒多以原发病因出现, 并且又是引起继发感染的诱因和基础。特别是当PR R SV感染猪群后, 一方面直接侵害机体免疫淋巴细胞, 抑制和破坏免疫系统, 使受感染者抵抗力迅速下降, 为其他病原微生物的继发感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引起多病原混合感染;另一方面, 成年种公、母猪及育肥猪多呈隐性感染, 不断向外排毒, 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造成持续感染, 而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再一方面, PR R SV遗传基因存在广泛的变异, 大量的实验证明, 这一变异是基因组向强毒株选择性的突变, 往往导致免疫失败。
1.3 原虫性混合感染
如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球虫等, 由其引起的疫病, 大多呈慢性经过, 缺乏特征性症状, 在无实验室诊断的情况下, 得不到及时、准确的诊治。同时又是一个继发诱因。
2 造成混合感染的其他因素
2.1 受技术条件的限制
基层工作者缺乏必要的实验、诊断设备和手段, 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原发病作出确诊, 从而得不到合理有效的治疗, 增加了继发的机会。
2.2 不规范、不合理的用药
一些基层兽医缺乏兽药常识, 每遇病猪, 既不测温, 也不作详细诊断, 而是一味的大剂量使用抗菌、抗病毒及解热镇痛 (如青霉素、抗病毒针、安乃近、安痛定等) 药物, 其结果体温虽然下降, 精神暂有好转, 但白细胞数急剧下降, 食欲废绝, 卧地不起, 以死亡告终;有的频繁换药;有的在治疗过程中时断时续, 为病原体产生耐药性创造了条件。
2.3 饲养户盲目用药
一些村庄缺医少药, 猪患病后畜主私自购买人用药品, 随意应用, 甚至配伍禁忌用药等。
2.4 消毒存在误区
广大农户普遍存在消毒观念淡薄, 虽然消毒, 但不严密, 也不彻底, 尤其是饲养人员缺乏严格的自身消毒, 在患病猪和健康猪间随意走动, 从而人为造成病原扩散, 使疫病传播。
2.5 病尸处理不当
病尸不能做到无害化处理, 而乱扔滥抛、食肉、出售现象时有发生, 埋下隐患, 导致疫情持续流行。
3 流行特点
无明显的季节性, 一年四季均发生。多呈地方性流行或小流行。发病年龄、品种:任何年龄、品种的猪均易感, 但仔猪 (1~14周) 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都在50~80%以上。长途运输、过度拥挤、寒冷、炎热、免疫注射、突换饲料等应激因素是发病诱因, 可加速流行过程, 缩短病程, 使死亡大增。
4 主要症状
因病原的多样性而决定了症状的复杂性。
4.1 体温
多发烧 (40.5~42.0℃) , 高热稽留, 有的用清热、抗菌、抗病毒药可退烧, 有的用药不退烧;有的体温基本正常;有的呈间歇热。
4.2 精神状态
精神欠佳或沉郁, 喜卧懒动, 钻垫草、扎堆。
4.3 食欲
不振或废绝, 或时有时无, 有的呕吐。
4.4 皮肤
有的全身发红, 有的部分皮肤呈片状紫红色斑块;有的于鼻端、耳部、四肢、尾部发绀;有的仅两耳皮肤呈大理石样花纹, 边缘干性坏死并脱落;有的全身 (尤其是腹部) 出现米粒大到蚕豆大红色疹子;有的全身皮肤苍白。
4.5 粪便
大部分病例初便秘、后下痢, 或两者交替出现;有的一直排稀便, 呈黑绿色, 污秽恶臭, 有的带有血液和粘液, 畜体快速脱水, 体质每况愈下。
4.6 行为异常
有的转圈;有的角弓反张;有的后躯麻痹;有的侧卧尖叫、口吐白沫、全身抽搐。
4.7 眼结膜
有的呈粘脓性结膜炎, 有的苍白或轻度黄染。
5 主要病理变化
5.1 心及心包
心内外膜有程度不同的点状或片状出血点, 心耳内充满紫黑色凝血块, 心包内有黄色较粘稠的液体, 有的含有纤维素。
5.2 肺
多呈花斑状, 表面高低不平, 大多数有或多或少的肉变区和气肿, 切开肺组织流出带泡沫的血水。
5.3 气管支气管
充血、粘膜有带血丝的粘液和泡沫。
5.4 肝
色泽较暗, 略肿大或不肿大, 表面可见不规则的瘀血区, 有的肝表面有灰黄色、米粒大小的坏死灶;胆囊均充满褐绿色的胆汁。
5.5 脾
有的如常, 有的色泽暗红, 边缘有麦粒大的出血性梗死, 绵软, 弹性增强。
5.6 肾、膀胱
肾稍肿大, 被膜易剥离, 被膜下有片状充血瘀血区, 切开后肾盂、肾盏有出血, 有的皮质与髓质界限不清。
5.7 淋巴结
颌下淋巴结肿大出血;咽、肺门淋巴结一般无明显肿胀, 但色泽呈暗红色;肠系膜淋巴结呈索状肿胀, 色黑红。
5.8 消化道
大部分病例有程度不同的出血性炎症, 特别是胃、回肠较为明显。
6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及病理剖检变化, 可作出混合感染的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血清学、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检验。
7 防治
7.1 预防
坚持“预防为主、因病设防、重点免疫、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科学管理、讲求实效”的原则, 扎实搞好春秋两季免疫注射和常年补针, 使群体免疫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但在实际工作中, 上述各类疫病均列为计划免疫, 显然不可能, 也不科学, 只有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 才是行之有效的。
7.1.1 预防接种:
重点加强FMD、PRRS、HC、猪肺疫、猪丹毒、副伤寒等疫病的免疫接种, 春秋各一次, 确保免疫效果。
7.1.2 中草药预防:
选用黄芪 (炙) 、板蓝根 (或全草) 、柴胡、金银花、甘草等煎汤饮用或拌饲, 2次/d, 在混合感染流行中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7.1.3 中药制剂:
黄芪多糖注射液 (如疫毒黄金甲、本草神奇、抗病毒Ⅰ号、Ⅱ号、圆环瘟毒灭、圆蓝血毒清等) 与金地风暴 (清瘟败毒注射液) , 或与抗菌消炎药等配伍应用, 1次/d, 预防效果很好。
7.1.4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 尽量不从外地引进猪源, 或在调出地、调入地分别严格隔离观察, 作病原学检验无异常时, 方可引进、混群, 以策安全。
7.2 治疗
根据不同的主要临床表现, 进行分组治疗。
7.2.1
以腹泻为主者, 用疫毒黄金甲0.1m L/kg.bw, 硫酸庆大霉素或氯霉素0.2m L/kg.bw, 或甲磺酸达氟沙星0.15~0.2m L, 一次/12h, 静脉或后海穴注射, 连用5d。口服人工补液盐。
7.2.2
咳嗽、气喘、呼吸困难者, 肌肉注射疫毒黄金甲0.1m L/kg.bw, 金地风暴0.1m L/kg.bw, 氟本尼考、咳喘欣0.1m L/kg.bw或盐酸林可霉素1.0m L/kg.bw, 2次/d, 连用5d。
7.2.3
低热不退, 结膜黄染, 虚弱, 胸腹部、耳尖发绀, 耳边缘干性坏死, 或全身出现红色丘疹者, 肌肉注射疫毒黄金甲0.1m L/kg.bw, 红弓热毒 (磺胺间甲氧嘧啶钠) 、圆蓝热毒先锋 (磺胺对甲氧嘧啶钠) 0.2/kg.bw, 12h一次, 连用3~5d, 或肌肉注射贝尼尔5m g/kg.bw (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稀释成5%) , 1次/d或1次/2d, 共用3次。
7.2.4
对尚有食欲者用中药炙黄芪20g、板蓝根15g、柴胡15g、甘草10g研末拌饲或水煎饮用 (20~30kg体重, 可酌情加减用量) 。
8 体会与小结
8.1
混合感染病原多、症状复杂, 在治疗时, 应尽早采取综合措施, 重视中医药, 可提高疗效。
8.2
疫毒黄金甲、本草神奇等中药制剂的主要成分为黄芪多糖, 可抗病毒、杀菌、抗混合感染、抗衰竭, 提高机体免疫力。通过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 促进免疫抗体和补体的形成, 从而干扰变异病毒DNA多聚酶, 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同时改善机体微循环, 修复和保护免疫系统, 最终起到抗应激、驱瘟凉血、排毒消肿、抗炎抗过敏、排出体内毒素、增强食欲等作用。
8.3
黄芪补气兼扶阳, 扶正祛邪, 保肝、保心、护肾;板兰根清热解毒, 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作用;柴胡疏肝理气, 提升正气;金银花清热败毒, 清上焦热盛;甘草补脾胃、解百毒、调和诸药。这些中草药当地农民都种植和收藏, 使用方便, 简单易行, 不花钱或少花钱, 也容易被广大农户所接受。
羊痘病的防治 篇4
1 病原特征
病原在绵羊为绵羊痘病毒, 山羊为山羊痘病毒, 不能相互传染。病毒的抵抗力很高, 3%硼酸、2%水杨酸钠、2%硫酸锌及10%漂白粉都不能将其杀死。实践中常用的消毒剂为3%石炭酸、2%福尔马林、2%火碱热溶液、30%热草木灰水或20%石灰水。
2 传染方式
羊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但以春秋两季多发, 传播快。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羊, 病羊呼吸道的分泌物、痘疹渗出液、脓汁、痘痂及脱落的上皮内都含有病毒, 病期的任何阶段都有传染性。当健羊和病羊直接或间接接触时, 很容易受到传染。病的天然传染途径为呼吸道、消化道和受损伤的表皮。受到污染的饲料、饮水、羊毛、羊皮、草场、初愈的羊以及接触的人畜等, 都能成为传播的媒介。但病愈的羊能获得终身免疫。
3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6~8d, 但可短至2~3d, 天冷时可以长达15~20d。在临床表现上绵羊和山羊基本相同, 但也有不同之处。
3.1 绵羊痘
病初体温升高至41~42℃, 精神萎顿, 食欲不振, 脉搏及呼吸加快, 间有寒战。手压脊柱时, 有严重的疼痛表现, 尤以腰部最甚。眼结膜及鼻黏膜充血, 轻度发炎。此时称为疾病的前驱期, 约持续l~2d。下一期的特征为在无毛区或少毛区 (如头部、眼周围、鼻翼、口唇、口角、四肢的内侧、乳房区及胸腹部) 发生红色圆形斑点, 在斑点上很快形成结节, 呈圆锥形 (丘疹) 。数日之后, 丘疹内部逐渐充满浆液性的内容物变成水泡。水泡通常扁平, 中间凹下, 其内容物经过2~3d变为脓性 (由于化脓菌的侵入) , 即由水泡期转为脓疱期 (此期体温重新升高) 。脓疱再逐渐破裂, 变为褐色的痂, 称为结痂期。痂经过4~6d而脱落, 遗留红色瘢痕, 称为落痂期。
3.2 山羊痘
在病程上和绵羊痘相似, 但痘的病变常局限在乳房部, 少数病羊可蔓延到嘴唇或齿龈。病程为10~15d。
3.3 恶性型的山羊痘
其表现为体温升高达41~42℃, 精神萎顿, 食欲消失, 脉搏增速, 呼吸困难, 喘息。结膜潮红充血, 眼睑肿胀。鼻腔流出浆液脓性分泌物。经过1~3d, 全身皮肤的表面出现黄豆、绿豆或蚕豆大的红色斑疹 (痘疹) 。这些斑疹经过2~3d形成水痘 (痘泡) 。由斑疹过渡到泡疹约持续5~6d。在第9~10d, 与出现痘疹的同时, 水痘的内容物即变为脓性。水痘变为脓疱后即干涸, 数日以后脱落, 留下红色的陷窝, 最后形成瘢痕。在流行过程中, 也可见到非典型症状。有些病例, 病初的症状和典型痘相同, 但病程多在丘疹期不再发展, 结节仅稍增大而硬固, 并不变成水泡, 特称为“石痘”。随着丘疹消失而痊愈。
4 诊断要点
典型病例可根据标准病程 (红斑、丘疹、水泡、脓疱及结痂) 确诊。当症状不典型时, 可用病羊的痘液接种给健羊进行诊断。
5 预防措施
(1) 平时加强饲养管理, 增强羊的抵抗力, 引进羊只时需严格检疫21d。 (2) 定期进行预防注射。对流行地区的健康羊, 每年定期注射疫苗。过去曾长期使用鸡胚化羊痘弱毒疫苗, 使用很安全, 能产生一年的坚强免疫力, 但成本病偏高。1984年研制成功了山羊痘细胞化弱毒冻干疫苗, 可用于山羊痘和绵羊痘免疫, 效果很好, 对控制和净化羊痘, 取得了显著效果。例如50年代绵羊的总发病率为0.877%, 80年代降低到0.190%, 基本控制了疫情的流行。不论羊只大小, 一律在尾内面或股内侧皮内注射0.5ml, 免疫期为一年。将新鲜痘浆注射于尾部皮内, 也有免疫作用, 但接种的羊可为传染媒介, 故只可采用于全群免疫。 (3) 一旦发病, 应认真施行隔离、封锁和消毒, 并采取预防措施。 (1) 一发现病羊, 应急速进行隔离和封锁。不要到远处放牧, 以免传染其他羊群。把病羊的粪便单独堆起来, 经过发热消毒后再作肥料。病羊的圈舍和用具要经常进行消毒。 (2) 为了消灭病原体, 在开始发现有一、二只羊患羊痘时, 最好立即屠杀深埋, 切勿姑息养病, 因小失大。 (3) 对疫群中未发病的羊及周围的羊群, 用羊痘弱毒疫苗进行紧急接种。 (4) 流行区域, 应禁止羊只及其畜产品 (皮、肉、毛等) 外运。如必须外运时, 一定要经过严格消毒。 (5) 最后一只病羊死亡或痊愈后2个月, 方可解除封锁。绝不可在刚结疤的时候入群, 因为疤里面的病毒很多, 最容易扩大传染。
6 治疗措施
浅谈羊痘病防治 篇5
1 诊断
根据接触史, 典型皮疹及自愈过程, 一般可做诊断。如有怀疑, 可将损害的痂皮或活检组织放在电镜下观察, 如发现病毒包涵体, 则诊断无疑。
2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5~6天, 发病初期, 病羊精神不好, 不吃不喝, 流鼻涕, 淌眼泪, 体温升高, 心跳和呼吸次数增加。在鼻子、眼睛周围和嘴唇、阴门外面, 以及乳头等处出现小红点, 并迅速形成直径3~5毫米的硬圆丘疹。过6天左右, 丘疹增大, 形成水泡, 体温稍有下降。水泡经2~5天变成脓泡, 体温再次上升, 一般持续2天左右。最后脓泡干涸, 变成黑褐色的痴皮。最后变平、干燥、结痂而自愈。有的病羊还会出现腿瘸、眼瞎、咳嗽、拉稀等, 病程一般为3周, 也可长达5~6周, 获得永久性免疫。
3 诊断
诊断羊痘很好确诊, 根据临床症状如:毛稀处、乳房、四肢内侧、阴唇、包皮、尾部发生丘疹、水泡、脓疮或干痂等病变。可考虑是“羊痘”。要特别注意与“口蹄疫”相别。
4 预防措施
(1)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 建立严格的消毒防疫制度。严禁从疫区购买羊只及羊肉、羊毛、羊皮等产品。
(2) 避免接触患羊痘的绵羊和山羊。
(3) 发生疫情时, 一定要划区封锁, 隔离消毒。
(4) 每年定期预防接种, 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山羊可用山羊痘细胞化弱毒冻干疫苗, 大、小羊一律皮下注射0.5毫升, 免疫期为一年。
5 治疗措施
(1) 用0.1%高锰酸钾水溶液洗擦病羊患部, 也可用忍冬藤、野菊花煎汤或用淡盐水洗涤病羊患部, 然后用碘甘油涂擦。
(2) 给病羊注射羊痘免疫血清20~50毫升。
(3) 可以肌肉注射青霉素80~160万单位, 每天1~2次, 或用10%磺胺嘧啶10~20毫升, 肌肉注射1~3次。
(4) 中药方剂治疗。
病羊初期:a.二花6克, 升麻3克, 葛根6克, 连翘6克, 土获警3克, 生甘草3克, 水煎一次灌服。b.升麻3克, 葛根9克, 金银花9克, 桔梗6克, 浙贝母6克, 紫草6克, 大青叶9克, 连翘9克, 生甘草3克, 水煎分2次灌服。
痘疹破溃时:连翘12克, 黄柏45克, 黄连3克, 黄茂6克, 桅子6克, 水煎灌服。痘疹趋愈, 形成痴皮。病羊虚弱用:a.当归6克, 黄瓦6豆, 亦芍15克, 紫草3克, 金银花3克, 甘草1.5克, 水煎灌服, 根据病情酌加用量。b.沙参6克, 寸冬6克, 桑叶3克, 扁豆6克, 花粉3克, 玉竹6克, 甘草3克, 水煎1次灌服。
6 小结
本病的发生, 与圈舍不良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如饲养密度过大, 圈舍阴暗。
中西医结合防治蛋鸡卡白细胞病 篇6
1 病因及机理
夏、秋炎热季节是该病发生的高峰期, 部分养殖场因养殖环境长期受到污染、卫生条件较差, 为库蠓的大量繁殖创造了良好的滋生条件, 由于库蠓大量繁殖长期叮咬鸡只, 导致原虫进入鸡血液大量繁殖, 破坏了血液中的红细胞, 出现溶血性缺血反应。
2 主要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发病初期鸡群采食正常, 但产蛋量明显逐步下降, 大部分鸡冠苍白、朝一侧偏离, 积粪中夹杂有大量浅绿色粪便;鸡冠放血, 其血液稀薄, 呈淡血水状;患病鸡只后期产蛋停滞, 极度消瘦、衰竭死亡。部分死亡鸡只口腔内有鲜血溢出, 皮下有散在出血点, 左侧肘关节周边肌肉有浸润性出血, 胆囊充盈, 小肠内有大量未消化的胆汁, 肠内容物呈浅绿色;腹腔内胀器色泽变淡, 呈缺血性反应。
3 防治
3.1 防治机理
以杀虫、补血益气为主, 健脾除湿为辅。
3.2 防治方法
3.2.1 中草药组方
常山、青蒿、仙鹤草、当归、白芍、党参、黄芪、地榆、白头翁、厚朴、苍术、陈皮等, 粉碎后按1000g500kg拌料。
3.2.2 化药组方
8%磺胺间甲氧可溶性粉或10%磺胺喹恶啉钠100g/200kg饮水或100g100kg拌料 (本剂量为正常使用量的三分之二) 。
3.2.3 定期清扫
定期清除圈舍周边杂草, 搞好场地周边环境卫生, 在夏秋季节做好灭蚊工作。
4 小结与讨论
(1) 目前, 磺胺间甲氧、磺胺喹恶啉钠等磺胺类药物仍为蛋鸡生产中治疗卡白细胞病的首选传统药物, 但磺胺类药物大剂量或长期使用对鸡的肝、肾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 易造成鸡贫血的进一步加重和肾脏、输卵管的尿酸盐沉积, 将严重影响蛋鸡的生产性能。治疗方案中其药物使用剂量仅为正常治疗量的三分之二, 其目的为在有效杀虫的同时, 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2) 组方中常山、青蒿、仙鹤草为治疗原虫病的常用中草药, 对原虫具有杀灭或抑制的功效, 与磺胺类药物共同使用具有协同治疗作用, 可增强其治疗效果;
(3) 血液红细胞遭受严重破坏, 发生溶血性贫血, 是导致患病鸡只产蛋量急剧下降的根本原因, 组方中当归、白芍、党参、黄芪等中草药具有补血益气之功效, 对血液红细胞的恢复和增强抗病性能具有良好的作用;
(4) 鸡群在患病中后期, 其肝、胆和胃肠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辅以地榆、白头翁、厚朴、苍术、陈皮等中草药具有清热除湿、涩肠止泻之功效, 有利于患病鸡只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复;
羊痘病的综合防治 篇7
2009年6月5日, 泰兴市某一养羊专业户从外地购进山羊125只, 购进后6天左右, 零星有山羊发病, 曾用多种抗生素及寄生虫药口服治疗无效, 发病率、死亡率逐渐增多, 至我们前去诊治时, 已死亡5只山羊。
2 临床症状
发病山羊体温高达41~42℃, 食欲减退或废绝, 呼吸困难, 咳嗽, 眼睑肿胀, 眼结膜出血, 眼角、鼻腔流出脓性或浆液性分泌物, 口腔流涎, 吃草困难, 发病山羊的唇、鼻、腿部等部位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丘疹结节, 有的结节形成水泡、化脓, 尤以一只波尔种山羊的阴囊上的痘疹结节为明显。
3 剖检变化
剖检刚死亡的两只山羊, 可见唇、鼻、腿部以及腹部有大小不等的痘疹, 口腔粘膜有多处溃疡, 严重化脓。肺脏瘀血、出血, 瘤胃粘膜有弥漫性结节, 皱胃粘膜脱落, 有的发生溃疡, 肠粘膜脱落, 有弥漫性出血, 腹股沟及肠系膜淋结肿大, 有充血、化脓、坏死等现象, 其他脏器病变不明显。
4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 初步诊断为羊痘病。
5 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给山羊少喂精料, 多喂些青绿多汁新鲜青草, 同时饮水里加入少量食盐、VC、复合维生素B, 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紧急免疫接种:对假定健康的山羊立即用羊痘弱毒苗, 用生理盐水稀后, 不论羊只大小均在股内侧或尾内侧皮内注射羊痘弱毒冻干苗0.5ml∕只, 接种后4~5天产生免疫力。
6 治疗处施
隔离:将发病的山羊进行隔离, 死亡羊只进行深埋处理。
消毒:对羊舍及运动场地及时清扫, 及时清除粪便, 堆积发酵, 同时用百毒杀进行喷雾消毒, 对羊栏、水槽、饲料槽等用具、通道以及周围环境也进行彻底严格的消毒。
口腔有溃疡的山羊先用0.9%生理盐水冲洗口腔, 再涂上碘甘油。
皮肤破溃处可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患部皮肤, 再涂紫药水, 每天1~2次。
为了防止继发感染, 可选用氨苄西林钠、磺胺类药物等一种药物进行肌注。
抗病毒药物可选用利巴韦林、黄芪多糖、聚肌胞等一种药物进行治疗。
通过以上4天治疗, 发病羊只逐渐康复, 除2只严重的山羊死亡外, 其他山羊均逐渐康复。
7 体会
羊痘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无特效药物进行治疗, 只能靠预防为主, 因此每年春季对存栏山羊用山羊痘弱毒冻干苗进行预防接种, 免疫期为一年。为了防止其他疫病的发生, 每年还要进行羊O型、亚洲I型2价灭活疫苗、羊链球菌疫苗、羊三联四防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
羊场最好实行自繁自养, 严禁从外地购进山羊, 以防疫病从外地引进。如确需购进, 必须凭免疫记录, 免疫档案, 免疫标识, 经过严格的产地检疫, 方可购进, 购进后, 需隔离观察2~3周以上, 方可混群。
羊是草食动物, 在治疗疾病时, 一般不用口服药, 否则肠道微生物及纤毛虫被杀死, 影响正常消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