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疗法

2024-10-15

中西医结合疗法(精选11篇)

中西医结合疗法 篇1

2010年3月,本县一9岁怀孕后期的黑白花奶牛,表现两后肢无力,站立不能持久,常交替踏步,逐渐发展到起立困难,严重时卧地不起,有时长期卧地。该牛是高产牛,初步估计是缺钙,采用单纯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进行治疗,没见好转,反而病情加重,爬卧,站不起来,经综合诊断为产前瘫痪。进行补钙补糖治疗,3d后,病情好转。经调养,20d后产下一牛犊,期间该牛伴发阴道脱出。

1 病因分析

本病多发生于产前数周,除外力造成及胎水过多、腹膜炎、酮血病、风湿、酸中毒、后部肌腱损伤,胎儿个体过大,压迫盆腔神经外,归纳起来有以下主要原因:(1)饲料单纯,造成营养性障碍。(2)钙、磷不足,尤其是比例失调。(3)饲料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尤其维生素A、D严重不足。(4)铜、钴、铁等微量元素不足,引起贫血及衰弱。(5)个别奶牛怀双胎。(6)奶牛舍饲,缺乏阳光照射。

2 临床症状

体温38.7℃,脉搏82次/min,呼吸33次/min,听诊:心音快而无力,肺音粗厉,瘤胃蠕动音较弱,肠音不正。患畜营养中下等,通过问诊饲料不含维生素添加剂。精神沉郁,食欲废绝,鼻镜发干,倦卧,四肢收于腹下,头弯向左胸,拽直后松手又弯回,前肢可伸展爬行,后肢无力,下肢发凉。强行吊立,前肢可负重,后肢缩于腹下,不负重。因卧地时间长,护理较差,身体左侧已发生轻微褥疮伴随肌肉麻痹,针刺无知觉。

3 治疗措施

(1) 10%葡萄糖溶液1500ml, VB、VC注射液各30ml, 5%的氯化钙400ml,输液,2次/d,连用3d。根据病情,可添加ATP及辅酶A,肌肉注射维丁胶性钙20ml,隔日1次,以利于钙的吸收。(2)硝酸士的宁24mg肌肉注射,连用2d。(3)为确保胎儿安全,治疗第1天可用黄体酮100mg肌肉注射。(4)对症治疗:对消化机能障碍病畜,加10%浓氯化钠350~500ml或促反刍液5ml。后期补充钙磷注射液500ml,以调节机体钙磷比例。(5)中药治疗:因该牛出现阴道脱出,于是灌服补中益气汤3服。处方:黄芪50g、川芎30g,当归、党参、熟地各40g,续断40g,补骨脂40g、砂仁15g,连服2次。若伴有消化机能障碍,则对症治疗。可试用以下处方治疗:党参40g、黄芪40g、升麻30g、柴胡30g、当归30g、川芎25g、白术30g、牛膝20g、干姜30g、甘草20g,共为末,开水冲,候凉灌服。饮食减少加三仙各30g、大黄60g。(6)输液的同时,加强护理。饲料中添加鱼肝油和矿物质适量,同时给予易消化饲料,多垫柔软褥草。

4 防治体会

(1)治疗该病时不宜采用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的方法。因为氢化可的松可抑制钙、磷的吸收。奶牛产前瘫痪是由于奶牛在妊娠期的最后2个月里,因胎儿生长发育较快, 对各种营养物质,尤其是钙的需要量急剧增加,加之奶牛长期饲料单一,缺乏钙质,使奶牛为了满足胎儿的生长发育,发生钙的代谢性代偿,分解骨骼中的钙进入血液,以维持正常的血钙浓度。治疗应补充钙磷,促进钙磷吸收。氢化可的松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抗炎、抗毒素、抗风湿、促进糖异生作用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兽医临床。但也具有对抗维生素D,促进钙磷排泄的作用,因此,应用氢化可的松治疗奶牛产前瘫痪,将会引起奶牛进行性缺钙,造成产后瘫痪。

(2)奶牛产前瘫痪的原因多是钙磷等矿物质比例失调或不足,发病原因也可能是营养负平衡如低血糖-酮病-脂肪肝,同时也可能为低蛋白血症,可用静脉注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来治疗。通过治疗,可以确定本病例可能是低血糖低蛋白血症低血钙血磷导致肌肉无力,而引起产前瘫痪,断奶停料不科学。

总之,产前瘫痪应尽早确定发病原因制订治疗方案;对于发病牛早期应用脊髓兴奋剂硝酸士的宁可以加速康复。

中西医结合疗法 篇2

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下列哪项是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主要病机 A:肾与膀胱气化失司 B:肺气不宣,脾失健运 C:脾肾两虚,精微下注 D:脾肾亏虚,湿浊内聚 E:肺脾气虚,卫表不固

2、普萘洛尔不宜用于 A.高血压 B.心绞痛

C.窦性心动过缓 D.甲亢

E.充血性心力衰竭

3、患女51岁,已婚。近1年来月经紊乱,40天一行,行经期5~7天,量少、色淡黯,精神萎靡,形寒肢冷,面浮肢肿,腰酸膝软,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其诊断是 A:无排卵型功血(月经过少)B:更年期综合征(月经过少)C:无排卵型功血(月经先后无定期)D:更年期综合征(绝经前后诸证)E:更年期综合征(月经先后无定期)

4、下列哪项不是旋覆代赭汤的功用 A:降逆 B:化痰 C:益气 D:止呃 E:和胃

5、手太阴经主治 A.肺、喉病 B.心、胃病

C.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D.侧头、耳病、胁肋病 E.肝病

6、患者呕吐伴有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怒张者,应属于下列哪种疾病 A.肝硬化 B.传染性肝炎 C.消化性溃疡 D.肝癌 E.食管裂孔疝

7、丹参的醌类成分中,属于对醌类化合物的是 A.丹参酉昆ⅡA B.隐丹参酉昆 C.丹参醌Ⅰ D.丹参新醌甲 E.丹参酸甲酯

8、患者暴食后突然发生上腹持续疼痛,恶心,呕吐,发热。检查腹部较软,有压痛,反跳痛不明显,血清淀粉酶增高。其诊断是 A:急性肠梗阻 B:急性胃肠炎 C:急性胆囊炎 D:急性胰腺炎

E: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

9、对诊断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最有意义的是 A.心电图出现深而宽的病理性Q波

B.胸骨左缘第3、4肋间有响亮的收缩期杂音 C.用力时心前区闷痛及晕厥史

D.超声心动图发现舒张期室间隔与左室后壁的厚度之比=1.3,伴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向前运动

E.可闻及第三心音及第四心音

10、大秦艽汤的主要功用是 A: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B: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C: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D:祛风化痰,止痉定搐 E:祛风除湿,化痰通络

11、可能引起二重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灰婴综合征的抗生素是 A.灰黄霉素 B.二性霉素 C.四环素 D.氯霉素 E.制霉菌素

12、患者因腹泻注射庆大霉素后出现少尿,24小时尿量280ml,血钾超过6.9mmol/L。血肌酐342μmoL/L,下列何种治疗方法为首选__ A.血液透析 B.大量利尿剂 C.腹膜透析 D.大量抗生素 E.钙拮抗药

13、无尿与突然尿量增多交替是____的典型表现 A:肠瘘 B:脱水 C:腹泻 D:尿路梗阻 E:肾功能衰竭

14、最合适哺乳期妇女的避孕措施是 A:紧急避孕药 B:短效口服避孕药 C:长效口服避孕药 D:安全期避孕 E:阴茎套避孕

15、禁用于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抗菌药物是 A.青霉素G B.阿莫西林 C.头孢曲松 D.阿米卡星 E.阿奇霉素

16、渴不多饮见于 A:阴虚 B:湿热 C:痰饮 D:瘀血 E:以上均是

17、患者,女,28岁。以心悸,气短,下肢浮肿入院。检查:颈静脉怒张.心尖部舒张期杂音,肝肋缘下3cm轻度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其肝脏病变可能是

A.慢性迁延性肝炎 B.肝炎后肝硬化 C.慢性肝瘀血 D.肝脂肪变性 E.肝细胞肝癌

18、下列哪项不是中度水肿的特点 A.全身疏松组织均有可见性水肿 B.外阴部明显水肿

C.指压后可出现明显的组织下陷 D.平复缓慢

E.指压后可出现较深的组织下陷

19、下列哪项属于错语、独语的共同病因 A:心气大伤 B:风痰阻络 C:痰火扰心 D:心气不足 E:热扰心神

20、患者,男,24岁。脘腹胀痛,痛甚欲便,泻后痛减,大便恶臭,伴嗳腐吞酸,不欲饮食,舌苔垢腻,脉滑。治疗时除取大肠俞、天枢、是三里外,还应加 A.曲池、内庭 B.中脘、内关 C.曲池、人椎 D.气海、上巨虚 E.梁门、外关

21、慢性疾病的治疗宜选用 A.散剂 B.汤剂 C.硬膏剂 D.针剂 E.丸剂

22、”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意思主要是指 A.正气不足,邪气亢盛 B.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C.正气不足,邪气易于侵犯人体 D.邪气伤人,必伤人体的正气 E.以上都不是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可用于肝气郁滞之胁肋作痛,又可用于食积不化的药物是 A:青皮 B:陈皮 C:柴胡 D:川楝子 E:香附

2、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的穴位是 A.少冲 B.少泽 C.关冲 D.中冲 E.少商

3、患者,男,46岁。上腹部节律性疼痛10余年。现胃脘部隐痛,时有灼热,午后尤甚,嘈杂,口干咽燥,心烦,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少津,脉细数。查:胃镜示:胃溃疡,治宜 A.柴胡疏肝散 B.化肝煎 C.一贯煎

D.失笑散合丹参饮 E.黄芪建中汤

4、患者饱餐后出现胃脘胀痛,拒按,嗳腐吞酸,大便不爽臭秽,舌苔厚腻,脉弦滑。治疗应首选 A:良附丸 B:保和丸

C:柴胡疏肝散

D:失笑散合左金丸 E:金铃子散合小柴胡汤

5、患者,男,78岁。经常气短,呼吸困难,最近出现头痛,烦躁不安,渐至言语不清,昏迷,于今日入院。查体:肺部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肝浊音界下降,应首先考虑的是 A.结核性脑膜炎 B.肺心病 C.脑出血 D.肺性脑病 E.精神病

6、”至虚有盛候”的病机,主要是由于 A.脏腑功能减退,饮食积聚

B.脏腑气血虚极,运化无力,外现实象 C.内生五邪

D.正气不足,抗病力减退,邪气亢盛 E.阴精和阳气衰竭,外邪侵袭 7、29岁妇女,结婚3年不孕,基础体温曲线呈单相型,经前5天取宫颈粘液,其特征应是 A.量少粘稠 B.量少稀薄 C.量多粘稠 D.量多稀薄

E.量极少,不易取出

8、下列哪项不属于八纲辨证的内容 A.病性寒热 B.病变吉凶 C.邪正盛衰 D.病变类别 E.病变部位

9、苷类化合物是指 A.多元醇

B.含有羟基的羧酸 C.酸和碱形成的化合物

D.糖与非糖物质形成的化合物 E.含有氨基酸的化合物

10、下列哪项不是急性盆腔炎的临床表现 A:下腹疼痛 B:发热

C:阴道分泌物增多 D:外阴红肿疼痛 E:以上都不是

11、月经后期的临床常见证型是 A:肝郁 B:气虚 C:肾虚 D:虚寒 E:虚热

12、实寒证与虚寒证最主要的区别点是 A:病程长短 B:病情缓急

C:脉之有力无力 D:怕冷的新久 E:肢体痛与不痛

13、真热假寒的病机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阳盛格阴 D.阴盛格阳 E.阳盛阴虚

14、正常成人腋测法体温应是 A.36~37℃ B.36.2~37℃ C.36.2~37.2℃ D.36.4~37.4℃ E.36.5~37.5℃

15、患者25岁,已婚。停经80天,阴道少量出血10天,无腹痛,妇科检查子宫增大如孕40天大小,B超检查可见胎囊,未见胎心、胎动。应首选的措施是 A:行刮宫术 B:查尿妊娠试验 C:服中药保胎治疗 D:用黄体酮安胎治疗 E:观察2周,复查B超

16、康某,女性,28岁,患功能性子宫出血多年,就诊时面色萎黄,口唇色淡,爪甲无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恶心呕吐,舌质淡,苔薄腻,脉细弱。血常规检查血色素102g/L,血清铁浓度常为8.1pμmol/L.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为12%。最可能诊断为何种病及中医证型__ A.缺铁性贫血,心脾两虚证 B.再生障碍性贫血,脾胃虚弱证 C.缺铁性贫血,脾胃虚弱证 D.肾性贫血,脾肾阳虚证

E.再生障碍性贫血,脾肾阳虚证

17、阿托品对哪种腺体的分泌的抑制作用最弱 A.汗腺分泌 B.唾液腺分泌 C.胃酸分泌

D.呼吸道腺体分泌 E.泪腺分泌

18、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部位哪里最多见 A.基底节区 B.额叶 C.顶叶 D.脑干 E.小脑

19、根据寸口脉分候脏腑的理论,左关脉候 A:心与膻中 B:肺与胸中 C:肝、胆与膈 D:脾与胃 E:肾与小腹

20、银翘散中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配伍意义的药组是 A.薄荷、牛蒡子 B.荆芥穗、淡豆豉 C.银花、连翘 D.芦根、生甘草 E.芦根、竹叶

21、患者,26岁。近1个月来,以夜间咳嗽为主,痰中带血丝,伴低热,盗汗。应首先考虑的是 A.肺结核 B.支气管扩张 C.肺癌

D.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E.急性肺水肿

22、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热闭心神证,应首选 A.桑菊饮与青霉素

B.麻杏石甘汤与阿昔洛韦 C.清营汤与红霉素

中西医结合疗法 篇3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牵正散;患侧三点

【中图分类号】R72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43-02

面瘫,俗称“吊线风、歪嘴风、口僻、面神经麻痹”,系指由面神经管段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一种急性周围性面瘫[1]。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该病6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最小者15岁,最大者67岁;病程最短者1天,最长者8个月;其中病程在15天内者30例,30天内者25例,30天以上者5例。临床表现:患者多于晨起发现一侧面部麻木,额纹消失,闭眼、皱眉不能;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嘴歪向健侧,尤以说话、哭笑和示齿动作时明显;鼓气时患侧嘴角漏气,不能发“波”、“坡”等爆破音;吃饭时食物易滞留于患侧颊龈沟内;重症患者会出现患侧耳后乳突区自发性疼痛及压痛、听力减退、舌前2/3感觉障碍等症状。

2 治疗方法

中西醫结合疗法。牵正散:白附子112.5g 白僵蚕112.5g 全蝎去毒22.5g 全蝎生用22.5g,上药共研细末,混合均匀,每日量18g,分2-3次服用,热黄酒送服,连服15天,根据病人的不同症状酌情加减。西药:曲安奈德注射液(意大利里沙化马大药厂出品)10mg(1ml) 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2ml) 654-2注射液10mg(1ml) 。选患侧三点(翳风穴、牵正穴、颊车穴)注射,先用5ml注射器抽吸药物,再换用2ml注射器针头注射,注射深度适度,每点注药1ml ,间隔7天注射一次。穴位点刺放血:选用患侧内颊车穴(即患侧口腔内侧面,咬颌线的中点),先用碘伏棉球擦拭消毒,后用消毒后的三棱针,在内颊车穴处轻轻点刺一下,让其出血,再用镊子夹消毒后的干棉球擦拭出血点,出血量大体相当于3-5滴后,用棉球压迫止血,每3天一次,连续3-5次。15天后统计疗效。要掌握好适应症,尤要注意禁忌症,如不能用于病属痰热及阴虚肝阳上亢者、孕妇、青光眼、不满6岁的儿童、结核病、活动性溃疡病、急性肾小球肾炎、未为抗生素所控制的感染等。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痊愈:面容及面肌运动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显效:面容及面肌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仅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歪斜;好转:面容及面肌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有好转,患侧眼闭合不严,口角轻度歪斜;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痊愈和显效49例,占81.7%;好转8例,占13.3%;无效3例,占5%,总有效率95% 。

4 典型病例

张某,男,20岁,2010年3月9日来诊。患者诉3天前因受凉后,晨起发现口角歪向右侧,伴有左侧面部麻木感,左侧额纹及鼻唇沟变浅。诊断为“周围性面瘫”。按上法治疗15天后痊愈,随访1年无复发及留有后遗症。

5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该病由外感风寒侵袭面部,导致气血痹阻,凝滞面络,经脉失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面瘫。通过穴位点刺放血起到了活血通络的作用。<<金匮要略>>所论:“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歪僻不遂。”治宜祛风、化痰、止痉之法。方中,白附子祛风化痰,主入阳明,善行头面;僵蚕化痰、熄风、止痉;全蝎通络、息风、止痉[2]。现代医学认为,该病可因风寒导致面神经血管痉挛、缺血水肿,使面神经受压,神经营养缺乏,甚至引起神经变性而致病,亦有因病毒感染引起非化脓性炎症所致者[3]。我们所采用三点,解剖学示,翳风穴深层有面神经干经过;颊车穴深层有面神经下颌支通过;牵正穴深层有面神经颊支经过[4]。所选药物具有抗炎、扩张血管、营养神经等作用。以上三点注射,能使药物直达病灶,效果更佳。该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如得不到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就会延误病情,从而使该病更加难治,甚者终生面瘫。我们采用以上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该病,经临床观察,效果好、疗程短、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学庸,张宁仔,《新编内科诊疗手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91.7

[2] 段富津,《方剂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0.6

[3] 张学庸,张宁仔,《新编内科诊疗手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91.7

中西医结合疗法 篇4

1临床资料

88例均为本院住院病例, 其中男63例, 女25例;年龄18~73岁, 平均39岁;均为新鲜骨折, 手术时间为伤后4小时~6天, 平均为40小时;横形骨折65例, 粉碎骨折23例。手术适应症:有移位的髌内横断骨折;有移位的髌骨纵裂骨折;能复位的髌骨粉碎性骨折 (较大骨块) 。分为两组, 治疗组58例, 对照组30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 手术治疗

患者平卧位, 硬膜外麻醉起效后, 采用膝关节前正中切口,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及深筋膜, 于髌前腱膜浅层向上游离皮瓣, 直至髌骨上极, 电凝止血。常规显露骨折断端, 清除凝血块和积血。手指伸入关节腔, 触摸探查髌骨关节面, 伸直膝关节, 复位骨折, 手指触摸关节面使之平整光滑, 用两把大巾钳夹持髌骨上下极并扣紧, 暂时复位固定骨折块, 尽量保留与腱膜相连的骨折碎块。横断性骨折于轻度屈膝位自髌骨下极向上极平行钻入两根克氏针。粉碎性骨折用克氏针将碎骨块与主体骨块固定, 尽量恢复关节面平整光滑。伸直膝关节, 在髌骨上下极合适部位纵形分开股四头肌腱及髌韧带, 以便后续操作中髌骨爪的各爪顺利抓持髌骨上下极。用卡尺测量髌骨上下极长度, 选用比实际测量长度小2mm的髌骨爪。髌骨爪先置于0℃无菌冰盐水中5分钟, 然后将髌骨爪的五个爪支及腰部展开, 安放在髌骨上, 用40℃无菌盐水纱布热敷髌骨爪, 使其恢复原状并固定到髌骨上, 做膝关节伸屈动作。如果固定不理想, 可冷敷髌骨爪后将其取出, 重新安放。常规逐层缝合伤口。术后无外固定, 常规围手术期预防感染。

2.2 早期运动功能锻炼

3天后开始持续被动运动功能练习。将下肢置于CPM机上, 髋外展10°~20°, 足尖向上中立位, 小腿大腿应可靠固定但不能压迫神经血管。练习活动范围宜从小到大, 循序渐进, 一般为-5°~120°, 练习到角度够大时, 患者关节可有轻微疼痛, 继续练习疼痛消失, 则可加大练习角度。每天运动4小时。2周后离床活动, 可做患肢不着地的双腋杖三点式步行。

2.3 中药外洗

拆线3天, 皮肤结痂后, 予中药外洗。药用:黄芪60g、当归60g、延胡索60g、制香附40g、丹皮80g、乌药60g、威灵仙100g, 牛膝60g、狗脊60g、川芎30g、青皮30g、乳香40g、没药40g。每日1剂, 水煎取汁2500ml。待药汁温度降到40℃左右时, 温热外洗患肢。每天加热后外洗2次。连续治疗4周。

治疗组采用上述手术、早期功能锻炼和中药外洗治疗, 对照组仅采用上述手术治疗。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采用Insall于1976年制定的HSS膝关节功能评价评定膝关节功能。疼痛30分、功能22分、活动度18分、肌力10分、屈曲畸形10分、稳定性10分, 减分项目评价膝关节功能、屈曲角度强直挛缩程度, 总分100分。优:≥85分, 良:70~84分, 可:60~69分, 差≤59分。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58例均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6~12个月, 所有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 无感染及皮肤坏死病例, 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10~12周, 随访中未见骨折移位, 骨折不愈合。按照HSS评价:治疗组58例中, 优35例, 良20例, 可5例, 差0例, 优良率达91.4%;对照组30例中, 优12例, 良6例, 可8例, 差4例, 优良率为60.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检验;P<0.05) 。

4体会

髌骨骨折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 其上连接股四头肌, 下通过髌韧带连接胫骨结节, 是连接股四头肌腱与髌韧带的骨性桥梁。任何主动和被动的屈伸都将在髌骨上产生应力。髌骨增大了股四头肌的作用力矩[1]。在治疗髌骨骨折时要尽可能保留髌骨, 术中既要注意髌骨后关节面的平整性, 力争解剖复位, 也要注意加强髌骨前侧的抗张强度。记忆合金髌骨爪为新型内固定器械, 其适应广泛, 一般用于横行或粉碎性骨折, 有报道亦适用于纵形骨折。记忆合金髌骨爪为一端三爪, 另一端为两爪形状, 中间略突起称为腰部。它依据钛镍合金的记忆功能、超弹性功能, 实现了髌骨骨折的内固定。钛镍合金比不锈钢及钴铬合金具有更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低生物退变性, 弹性与人骨接近, 并且无磁性, 无需二次手术取出, 使其成为理想的内固定物[2]。

持续被动运动 (CPM) 能刺激具有双重分化能力的细胞向关节软骨转化, 缓解滑膜关节损伤后的自身免疫性损害。关节软骨损伤后软骨这一封闭的抗原即外露, 与关节液反应产生抗体, 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进一步损伤关节软骨。CPM引起持续的关节活动, 增加关节液的代谢, 有利于消除抗原抗体复合物, 缓解这种物质引起的损伤。缓解关节损伤或手术后的疼痛,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关节软骨的营养和代谢, 有利软骨的修复和愈合, 避免了因制动所致的肌肉萎缩、疼痛和废用性骨质疏松以及关节僵硬的发生。骨折后使用中药外洗治疗一直以来被临床广泛认可, 具有肿胀消退快、减轻疼痛和加快骨折愈合的作用[3]。本观察使用利水消肿、活血止痛、续筋接骨中药外洗, 配合早期运动, 对髌骨骨折术后的愈合和早期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疗效令人满意。

参考文献

[1]Grelsamer RP, Weinsearch CH.Applied biomechanics of the patel-la.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 2001, 389:9.

[2]郭新生, 张学平.TiNi记忆合金锯齿臂环抱器治疗长管状骨折.中国骨伤, 2003, 17 (3) :148.

中西医结合疗法 篇5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62例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16~65岁,平均45岁,全部为单耳发病。就诊最早的24小时,最晚的2例,时间是45天、56天。治疗1个疗程22例,2个疗程40例,其中2例因无效只用了1个疗程即放弃治疗。

治疗方法:葛根素针0.4g+5%糖盐水250ml静滴,复方丹参针30ml+低分子右旋糖酐250ml静滴。三磷酸腺苷针60mg+铺酶A 100U+5%糖水250ml静滴,每日1次,12天為1个疗程。有上感病史者根据白血球情况,给予青霉素针或利巴韦林针静滴3日,并给予地塞米松针5~10mg静滴3日。

中药汤剂:每日1剂,根据病人病情辨证施治并调整用药,突聋病人大致分为以下3型:①肝胆火旺型:治以清肝泻火。方剂: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川芎、丹参、葛根、磁石等。 ②瘀滞清窍型:治以活血化瘀通窍。方剂:赤芍、当归、桃仁、红花、路路通、黄芩、葛根、磁石、人参、甘草等。③肾阳虚弱、耳窍失养型:熟地、山芋肉、茯苓、丹皮、桃仁、红花、地龙、穿山甲等。

穴位封闭:均采用弥可保针500μg、维生素B12针50μg,分别在同侧耳门、听宫、听会穴位处注射,每个穴位注射0.3~0.5ml,隔日1次,6次1个疗程。

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均参照1997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分会颁布的突聋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

结果

62例中,痊愈36例,治愈率58%,显效16例,好转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

讨论

突聋是一种耳科常见病,中医称为暴聋。病因病理复杂,治疗方法多样,且愈后较差。然而导致耳聋的任何病因最终不可避免地影响耳内微循环,因此,通过改善内耳微循环治疗突聋已为众多学者采用。葛根素具有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功效,并能对抗微血管痉挛,改善内耳微循环。中医认为暴聋与肝肾亏虚,肝火上扰清窍,瘀血阻于经脉有关。根据病情辨证施治,清肝泻火、活血化瘀通窍、补益肾

中西医结合疗法 篇6

关键词:桡骨下端骨折,小夹板,手法复位,外敷,疗效

桡骨下端骨折是临床中常见的骨折疾病, 是指桡骨下端关节3cm以内的骨折, 属于密质骨与松质骨的交界处, 非常容易发生骨折, 并且会伴有韧带、血管、神经的损伤。遭受外界的暴力极容易引起, 依据受伤机制, 可分为屈曲型骨折、伸直型骨折、关节面骨折。我院临床上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与中药外敷治疗桡骨下端骨折40例, 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1,2,3,4,5,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60例, 其中男48例, 女12例;伸直型35例, 关节面骨折15例, 屈曲型骨折10例, 病程最长7d。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 对照组20例。两组进行统计学处理, 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摔倒时手掌撑地, 患者受伤以后局部出现肿胀、疼痛状况, 甚至会出现畸形姿势。医师检查时会有局部压痛明显, 腕关节不能活动。X线显示桡骨下端骨折, 有屈曲型、伸直型、关节面型等。

1.3 疗效标准

治愈:患者有连续骨痂生成, 骨折对位良好, 肿胀疼痛消失, 局部无显著畸形, 腕掌屈及背伸受限在15°以内。好转:局部疼痛, 骨折对位不好, 轻微畸形, 腕掌屈及背伸受限在45°以内。未愈:骨折不能愈合或者畸形愈合, 压痛, 并且叩击痛存在, 功能性障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 5统计学软件包进行t数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治疗方法

1.5.1 复位方法

观察组一部分患者可现在患肢作臂丛麻醉, 其他患者可在骨折断处采用局部麻醉。利用2个助手连续进行牵引, 一个助手先握住患肢拇指, 然后另外一个手握住肘上面作反方向牵引。术者利用双手紧握患者腕部, 拇指按压住骨折远端并且向远方推挤;2~5指依靠住骨折近端, 增大屈腕角度, 纠正成角。屈曲型骨折两个拇指放在掌侧向背侧推挤, 伸直型与此相反, 两拇指放在背侧向掌侧推挤。远端的一个助手在牵引时, 必须要在牵引力下掌曲、背伸, 然后做相反方向挤压根据骨折时尺偏还是桡偏。

1.5.2 牵引力度

两个助手的牵引力道必须由小到大, 持续缓慢牵引, 在听到骨折端有响声时必须持续牵引3~5min术者开始复位。复位时助手不能停止牵引, 跟随术者掌曲、背伸, 不能放松。怠慢。复位后, 利用手模心会的手法, 适当调整。

1.5.3 外敷中药方剂

观察组用消炎止痛膏外敷棉纱布上。根据损伤的时间分为初, 中, 后三期。伤后1周为初期, 患者气滞血淤, 需要消肿止痛, 活血化瘀, 可加牛黄、肿节风、桃仁、赤芍、三七以外敷;伤后2~4周为中期, 肿胀瘀阻逐渐消退, 疼痛减轻, 但是血淤未尽, 疼痛犹在, 以活血化瘀, 接骨生筋为主, 可加入牙皂、山奈、生附子、赤芍、生川草乌以外敷;损伤4周后为后期, 瘀肿已销, 但是筋骨还很脆弱, 功能没有完全恢复, 关节神曲不利, 以补养气血、脾胃为主, 加当归、自然铜、地鳖虫、红花。丹参外敷。

1.5.4 小夹板固定

观察组在手法复位以后, 助手持续牵引, 不能松手, 一直坚持到用超腕小夹板中立位固定好才能放手。由于骨折后骨折断端充血水肿, 必须随时调整小夹板的松紧程度, 保持夹板松紧适度, 调紧系带后以系带移动一拇指为宜。

1.5.5 对照组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术中注意清楚嵌压的软组织后, 行骨折复位, 重点观察复位时桡骨远端关节面的平整度和桡骨茎突高度并且恢复桡骨远端关节面的掌倾角。在维持上述良好的复位状态下, 采用AO“T”型钢板进行内固定。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X线检查40例, 2周内均显示骨痂生长, 4周内外骨痂生长良好。其中8例患者腕掌屈及背伸受限在450以内。对照组患者20例, 4周内均显示骨痂生长, 6周内外骨痂生长良好。其中7例患者腕掌屈及背伸受限在450以内。所以, 观察组治愈32例, 好转8例;对照组治愈13例, 好转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肿胀消失时间、压痛消失时间比较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在应用中药外敷过程中均未出现皮疹、呕吐、或局部肿胀加重等副作用;实验室进行血常规、谷丙转氨酶、尿常规均未出现异常。

3 讨论

桡骨下端骨折占急诊骨折患者的20%以上, 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率增加。本文外敷中药配合小夹板固定的方法难点在于每周换药容易引起患者骨折移位或者皮肤过敏等症状, 应多加注意。

中医认为, 骨折的愈合过程分为“瘀去、新生、骨合”。桡骨下端骨折以后筋脉会受伤, 气血离经, 气滞血淤。外敷中药中的自然铜辛平, 入肝经, 接骨连筋, 为伤科接骨要药, 为君药。研究表明, 自然铜能够诱导纤维细胞转化为成骨细胞, 提高局部含氧量, 利于成骨细胞的形成, 使骨折快速愈合, 增加钙, 磷沉积, 促进骨折早起愈合。而土鳖中续筋活血, 为臣药。土鳖中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血管形成, 提供铁、锰、锌等骨折所需的微量元素。还能够提高碱性磷酸酶的活性, 促进合成蛋白多糖, 提高血钙, 磷的浓度乘积。而续断、黄氏、当归、丹参地气活血为佐药。其中续断, 能防止骨细胞的凋亡, 促进骨细胞的分化增殖, 防止骨质疏松, 促进骨折愈合。以上中药合用起到活血化瘀, 接骨连筋的作用。本文观察组研究表明, 中药外敷配合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下端骨折能够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和促进骨折愈合的功能, 与对照组比较骨折部肿胀消失时间、骨折部压痛消失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7,8,9,10]。并且疗效稳定, 没有副作用, 还能缩短病程, 减轻痛苦, 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67.

[2]禹宝庆, 张春才.桡骨远端骨折治疗失败分析[J].中国骨伤, 2007, 20 (6) :402-403.

[3]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845-848.

[4]蒋协远, 王大伟.骨科疗效评价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53-54.

[5]鲍善芬, 赵霖, 刘玉杰, 等.金属铜对骨折愈合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 2002, 40 (7) :538.

[6]王怡, 翁维良, 刘建刚.动物类活血化瘀药对血液流变性作用的比较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7, 13 (3) :1.

[7]程志安, 吴燕峰, 黄智清, 等.续断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J].中医正骨, 2004, 16 (12) :1.

[8]许树柴, 李想, 刘军, 等.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进展[J].中医正骨, 2003, 3 (3) :55.

[9]罗治学.手法复位、小夹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2009, 6 (11) :682-683.

中西医结合疗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喘息患儿200例, 患儿均符合相关标准中关于婴幼儿喘息诊断的标准, 确诊为婴幼儿喘息。在200例患儿中, 男136例, 女64例;年龄6个月~4岁, 平均1岁7个月。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双肺可闻及广泛哮鸣音, 呼吸较困难、面色苍白, 三凹征明显, 发作时间一般在3d以上。胸部X线片显示, 患儿肺部有点状阴影且肺部纹理呈增强趋势, 个别伴随不同程度的阻塞性肺气肿。将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西医治疗。对照组采用沙丁胺醇、布地奈德以及溴化异丙托溴胺联合雾化吸入治疗, 口服或者是经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 在抗菌药物或者是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时要根据血象以及CRP进行, 其他根据症状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增加儿咳糖浆, 给药规定:6个月~1岁的患儿3ml/次, 3次/d;小于3岁的患儿5ml/次, 2次/d;小于7岁的患儿10ml/次, 3次/d;14岁以下的患儿10ml/次, 4次/d。一个疗程为7d。严密观察患儿在治疗期间相关病症的变化情况, 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调整。

1.3 疗效判定标准[2]

诊治的疗效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并且结合症状及体征来判断整体的疗效。无效:症状、体征在治疗前后都没有改善或者有所加重;显效:咳嗽和气喘有明显的减轻或消失, 肺部啰音减轻;痊愈:患者的咳嗽以及气喘全部消失, 肺部无啰音, 并且食欲恢复正常, 精神也正常。总有效率 (%) = (治愈例数+显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喘息消失时间及啰音消失时间比较

治疗组住院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喘息消失时间及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

3 讨论

喘息是婴幼儿中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 非哮喘患儿也会发生反复的喘息。所以, 可以将婴幼儿的喘息分为以下3种: (1) 早期一过性喘息:这种喘息多见于父母有吸烟者或是早产儿, 其喘息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导致肺部发育比较迟缓, 随着年龄的增加, 肺部发育逐渐成熟起来后, 喘息会在患儿出生后3岁以内逐渐消失。 (2) 早期发病持续性喘息:在这种情况下, 患儿主要表现为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反复性喘息, 没有家族过敏性疾病, 且本人也没有特应症表现, 该喘息一般会持续到学龄期, 一部分患者在12岁仍有症状。对于该种病症发病的原因, 一般认为小于2岁患儿发作的主要原因是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感染, 而2岁以上患儿主要与鼻病毒感染有关。 (3) 迟发性喘息:这些患者具有典型的特应症背景, 通常伴有湿疹。儿童早期的喘息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控制, 所以进行恰当的、早期的治疗是必须的。

根据相关研究和临床表现来看, 很多因素都会导致喘息的发生,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呼吸道感染, 这是诱发以及加剧该病的重要原因, 占病毒感染的90%左右, 而且难以根治, 所以, 加强对病毒性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极其重要。据英国一份流行病学资料调查, 婴儿人群中约30%在出生后头一年中至少有一次喘息发作, 主要原因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以及暴露于吸烟的环境。我国的相关统计也表明, 婴幼儿喘息约占喘息发病数的11%, 伴随喘息的是下呼吸道疾病, 此病第一个发病高峰期在婴幼儿出生后的2~4个月, 在6个月之后逐渐减少。约有60%的早期喘息患儿在学龄6岁左右的时候后症状基本消失, 只有40%的患儿会发展成为持续性的喘息。所以, 对喘息患儿规律性的研究可有助于临床治疗中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中医理论认为, 喘息属于喘症, 其发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有胶痰, 一旦身体受到外邪, 则会使得痰随气升, 肺气郁闭, 就会喘促齐鸣, 成为喘息。所以, 在治疗喘息的时候, 应该以止咳化痰和宣肺平喘为主。中成药儿咳糖浆有抗炎、解热、化痰、镇咳作用, 经过临床研究表明, 儿咳糖浆对于感冒、咳嗽等具有很好的疗效。本研究正是利用了儿咳糖浆该种药理性能结合西药治疗婴幼儿喘息, 其疗效优于单独的西药治疗, 能够明显缓解患者气喘、咳嗽等症状, 并且具有疗程短和疗效快的特点, 不良反应也较小, 有利于防止喘息发作。所以, 中西结合疗法治疗婴幼儿喘息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可广泛推广及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婴幼儿喘息的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喘息患儿200例, 将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 即沙丁醇胺、布地奈德、溴化异丙托溴胺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儿咳糖浆。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结果。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 (90/100) , 高于对照组的80% (80/10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住院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喘息消失时间及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婴幼儿喘息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可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婴儿,喘息,中西医结合,症状和体征

参考文献

[1] 张付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反复喘息48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9 (9) :64-65.

中西医结合疗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10年3月期间收治的46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和细胞组织学确诊。为取得科学的研究成果, 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无放化疗史且适合放化疗者。为便于采集数据, 所选患者的生存期均不得小于3个月。46例患者中, 胃癌16例, 肺癌13例, 结肠癌9例, 直肠癌8例;男性28例, 年龄为36~62岁, 平均年龄57.3岁;女性18例, 年龄为29~64岁, 平均年龄56.5岁。在进行研究前均与患者本人或其家属签订了知情同意书。将4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观察组23例, 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类型、家庭支持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 包括补充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的维持。在此基础上, 根据患者的肿瘤类型及疾病程度等综合因素进行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给予常规照射以及剂量为60~72Gy的根治性照射, 化学治疗方案具体内容为:胃癌及肠癌在化疗第1天使用85mg/m2的奥沙利铂和200mg/m2的亚叶酸钙进行静脉滴注, 同时使用400mg/m2的5-氟尿嘧啶注射液进行静脉推注。在化疗前两天要对患者进行600mg/m2的5-氟尿嘧啶静脉注射。对于肺癌患者, 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NP、TP、GP、ICE治疗方案。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 具体内容为:给予患者参芪扶正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以及艾迪注射液等中成药治疗, 每天1次, 连续用药7天, 观察7天后重复用药, 共治疗4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Karnofsky (卡氏, KPS) 功能状态评分标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评价后的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恢复情况较好, 对放化疗的副作用忍受力越强。

患者不良反应的评价以白细胞下降、恶心腹泻、合并感染、肝功能异常以及肾功能异常为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检验标准为α=0.05,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和治疗组患者放化疗后的生活质量比较如表1所示。经过统计学分析,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中有9例患者出现白细胞降低症状, 13例有恶心腹泻表现, 4例肝功能出现异常, 2例肾功能异常, 1例出现合并感染,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情况见表2。

[n (%) ]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结论

肿瘤疾病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痼疾, 其发病率高, 对国民身体素质的提升造成了极大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 目前临床上采用的物理放射疗法和化学疗法已经能够对肿瘤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放化疗能有效阻止肿瘤细胞的繁殖和扩散, 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生存时间。但是放化疗也具有很强的毒副作用, 例如会对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产生抑制作用, 容易造成肝肾功能损伤以及免疫力下降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出现极大地加重了患者的痛苦, 甚至导致某些患者难忍疼痛而放弃治疗, 降低了放化疗的临床效果。

中医具有与西医不同的理论基础和辨证思想。随着现代医学理念从单纯追求治疗效果向治疗效果与患者生活质量相协调转变, 中医疗法在现代医学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中医治疗许多重大疾病也已取得较好的效果。中医理论将肿瘤定性为本虚标实, 故应采取扶正固本结合软坚散结的用药理念进行治疗。大量临床研究表明, 中医药对肿瘤具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 能够增强白细胞功能, 缓解放化疗造成的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肿瘤放化疗患者的影响, 提高肿瘤放化疗水平。方法:选取46例肿瘤放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观察组 (23例) 和对照组 (23例)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放化疗方法进行治疗, 观察组在放化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 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 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肿瘤放化疗患者具有很好的疗效, 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肿瘤,放化疗

参考文献

[1]张苗海, 胡小燕, 汪运富, 等.参仙合剂治疗肿瘤放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52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9 (6) :364-365.

[2]方金燕, 张存海, 陈飞翔, 等.补白颗粒治疗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4) :284-285.

[3]李曼.中年肿瘤患者化疗副反应的中西医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204-205.

中西医结合疗法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我院ICU共抢救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58例, 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出血、尿崩症等并发症。随机分成治疗组 (中西结合组) 和对照组 (西医组) , 每组各29例。治疗组中, 男21例, 女8例;年龄18~56岁, 平均 (34.6±3.6) 岁。全部由外科门诊紧急救治后转入。致伤原因:车祸事故18例, 摔伤 7例, 暴力伤3例, 其他1例。伤后送往医院途中耗时30min-3h, 平均1.75h。开放性颅脑损伤10例, 闭合性颅脑损伤19例, 其中脑挫伤12例, 伴有颅内血肿者15例, (硬膜外血肿6例, 硬膜下血肿5 例, 脑内血肿3例, 多发性血肿1例) 。对照组中, 男20例, 女9例;年龄19~54岁, 平均 (32.6±3.8) 岁。全部由外科门诊紧急救治后转入。致伤原因:车祸事故16例, 摔伤 8例, 暴力伤3例, 其他2例。伤后送往医院途中耗时25min-3.5h, 平均1.85h。开放性颅脑损伤11例, 闭合性颅脑损伤18例, 其中脑挫伤13例, 伴有颅内血肿者14例, (硬膜外血肿5例, 硬膜下血肿4 例, 脑内血肿4例, 多发性血肿1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路途耗时、外伤分类等指标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诊断

两组患者分别根据病史、体征及CT检查分析如下:治疗组中并发肺部感染16例, 应激性溃疡10例, 尿崩症3例。对照组中并发肺部感染17例, 应激性溃疡9例, 尿崩症3例。

1.3 方法

1.3.1 应激性溃疡

治疗组胃减压后, 生大黄粉10g, 白芨粉30g, 地榆30g, 加温开水80ml由胃管注入, 夹管2h, 1次/8h, 3~5d为1个疗程, 一般治疗1~2个疗程。西药给予洛赛克40mg静推, 2次/d;甲氰米胍0.8~1.2g/d, 静脉分2~3次滴入, 均使用1周。对照组仅使用西药治疗。

1.3.2 肺部感染

治疗组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取1~2种抗生素给与常规治疗2个疗程, 7d为1个疗程。在此基础上辨证施治以沙参12g, 玉竹、麦冬各10g, 冬桑叶16g, 川贝6g, 天花粉10g, 痰稠便干者随症加减麻仁6~10g或生大黄6~10g, 7d为1个疗程, 共3个疗程[1]。对照组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取1~2种抗生素给与常规治疗2个疗程, 7d为1个疗程。

1.3.3 尿崩症

治疗组患者水剂血管加压素5~10U皮下注射给予, 由于其作用时间短, 仅能维持3~6h。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药方剂黄芩15g, 知母10g, 芦根40g, 麦冬15g, 花粉20g, 沙参20g, 竹叶10g, 葛根15g, 乌梅10g。1剂/d, 水煎, 分2次服。5d为1个疗程, 连续服用两个疗程。对照组仅单纯运用水剂血管加压素5~10U皮下注射。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尿崩症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3) 。

3 讨论

3.1 应激性溃疡

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肠道大量出血, 继而导致颅内灌注压降低, 加重原发性损伤, 又造成继发性损害, 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因此如何预防和防止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 是提高颅脑损害患者救治成功的第一步。颅脑损伤后其诱发胃肠道溃疡的机制可以概括为: (1)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在颅脑受到损伤的时候, 促进了H+的弥散作用, 导致大量的胃蛋白酶活化, 从而增加了黏液层的水解, 诱发出血。 (2) 由于颅脑损伤后, 导致机体多脏器血流减少, 必然引发胃黏膜血流量减少, 供养及营养成分不足, 碳酸氢盐分泌减少, 胃黏膜反弥散H+的作用降低, 从而增加了致伤因子对胃黏膜的致伤性[2]。本研究选用了白芷粉, 其味苦、甘、涩, 性寒, 归肺、胃。肝经。有收敛止血, 消肿生肌之功, 用于内外出血诸证;地榆, 其苦、酸、涩、微寒, 归肝、大肠经, 其功效是凉血、止血。再配以洛赛克, 特异性地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 降低壁细胞中的H﹢-K﹢-ATP酶的活性, 从而抑制基础胃酸和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标本兼顾, 进而使治疗组患者的各项参考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3.2 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是颅脑损伤最常见的并发症, 其主要诱发因素即是误吸。其机制主要是脑外伤诱发全身应激反应, 促使交感-肾上腺系统过度兴奋, 从而导致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增多, 最终引发全身血管收缩, 使肺组织积聚大量血液, 从而使肺毛细血管内压骤然升高, 肺部瘀血水肿, 通过各个环节影响呼吸中枢, 造成中枢性呼吸障碍。进而导致患者脑内压增高, 加重脑损伤。治疗组中选用玉竹、川贝、麦冬、冬桑叶等, 性微寒, 归肺经, 具有清热化痰止咳之功, 可用于治疗痰热咳喘, 咳痰黄稠之证;又兼甘味, 故善润肺止咳, 治疗肺有燥热之咳嗽痰少而粘之证, 及阴虚燥咳劳嗽等虚证;还有散结开郁之功, 治疗痰热互结所致的胸闷心烦之证, 及瘰疬痰核等病。从而减轻肺部水肿, 避免误吸的发生, 加之抗生素的使用, 到达事半功倍的作用。

3.3 尿崩症

由于颅脑外伤手术后, 导致的ADH合成和释放减少, 造成尿液浓缩障碍, 表现为多饮、多尿、大量低渗尿, 血浆ADH水平降低, 应用外源性ADH有效。中医则认为情志不畅情志不遂, 常是本病易见之发病因素, 惊恐、郁忧、紧张所致, 盖“恐伤肾”, “思伤脾”, 脾肾阳虚, 水失布敷而致津不上奉而渴饮, 水浼无度而溺频;且肝气郁结既可横逆乘脾, 水失健运, 敷布失衡, 又可郁而化火, 心火亢盛, 火热炽盛, 不仅上灼胃津, 下耗肾液, 致心脾精血暗耗;且肝之疏泄失度, 累及肾之闭藏失司, 则火炎于上, 而津泄于下, 上燥下消之病随之而起, 发为尿崩。芦根、麦冬、花粉、沙参、竹叶、葛根等清热利尿, 养阴生津, 润肺清心药物。而水剂血管加压素可以短期内缓解患者疾患, 因此, 对于此并发症治疗组具有明显优势, 其治愈率为100%。

综上所述, 中医中药在急性颅脑损伤治疗中有重要的辅助地位, 对中医辨证分型的前瞻性研究, 有利于指导急性颅脑损伤的中医药临床辅助治疗, 有利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及早脱离危险, 特别是对缩短极重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时间, 挽救生命, 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岚, 李冬纯, 关玉莲, 等.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40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08, 37 (2) :187-189.

中西医结合疗法 篇10

【关键词】慢重肝;肝昏迷先兆症;中西医截断疗法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79-02

病毒性慢性重症型肝炎多发于青壮年,其临床特征是病程长,多由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情反复加重、肝损害递进性加剧所致。临床上慢重肝的治疗效果往往很不理想,易于发生严重并发症而使病情急剧恶化。一旦发生并发症,死亡率极高,据国外报道其病死率为70%~90%,国内报道60%~80%,发生三种以上并发症,其病死率高达98%。在肝昏迷、消化道出血、原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症以及感染性疾患等诸多并发症中,以肝昏迷的病发率最高,危险性也最大。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若能及早发现肝昏迷先兆,从而进行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截断性治疗,对遏制病情继续恶化,避免和减少肝昏迷的发生机率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为此就可大大降低死亡率,赢得救治时间。因此,本文试就慢重肝、肝昏迷先兆症与中西医结合截断疗法分析讨论。

1慢重肝极期危证的病机特点

现代医学认为慢重肝一般由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毒持续复制,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肝细胞损害进行性加重而致。从感染肝炎病毒的类别来分,以乙型肝炎病毒合并或继发丁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为多。传统医学认为,甲型肝炎病因常为湿热毒邪,乙型肝炎的病机以“阴湿毒”说较盛行。从临床观察,此种病例初期常表现出乏力、纳呆、脘胁痞满、面色晦滞、舌苔白腻等脾虚湿盛、肝气郁遏、肝失疏泄的病机特点,病至极期,阴湿毒久郁而化热转为湿热毒蕴结。因此,极期常表现为湿热毒盛,邪陷血分致血分瘀滞,同时呈现伤阳耗气、正气不足的临床特点,大有邪毒雍踞,正气溃散之虞,因此,毒盛、邪深、瘀甚、正衰邪实是慢重肝极期危证的主要病机。阴湿毒邪侵袭是本病的发病原因,邪毒久郁化热,内伏致瘀是本病缠绵难愈的病理基础,毒邪内陷伤阴耗气是慢重肝病情恶化的标志,邪实正微是造成气机逆乱多脏腑受损,病情进一步恶化致急致危的关键所在。总之,邪实是矛盾的主导方面。

2慢重肝极期肝昏迷先兆

有学者将慢重肝极期病人出现频繁呕吐,呃逆或便意频称为“重症肝炎之危症”,认为是阴阳离决前夕的临床标志,只要出现三症之一即可诊断。实际上,在慢重肝极期“三危症”出现之前,常有神志方面的改变,即本文所说的慢重肝极期肝昏迷先兆症。临床上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神衰嗜睡:即突现神衰体惫,终日昏沉嗜睡,唤醒后反应迟钝,甚则旋即坐而鼾声大作,常伴胸、腹水迅速加重而尿闭;另类为虚性兴奋:即突现情绪烦躁,寝寐不安,甚或终日不寐,情绪激动,常伴黄疸急剧加重,舌质由红转绛而嫩。前者为正气衰败,阳郁不申,邪毒乘虚内陷心肝;后者为邪毒化热内陷厥阴,营阴烁竭。实际上,前者正衰并非正气自虚,皆由邪拒阳气不得申所致,所以二者病机均可概括为毒重、邪深、瘀甚、正衰八个字。其中关键在一个“毒”字,固毒重而致正衰邪内陷,即邪深;固毒踞不得外泄而阻碍气血运行,即瘀;正虚也由毒重而邪盛伤正而致。

3截断疗法

鉴于上述,常规常法尽管方证不谬。只有在发现慢重肝肝昏迷先兆症的苗头时,及时采取果断超常方法才能冀逆转病势之望。多年来,我们采取中西医结合,大剂复方,多途径给药 的截断措施,兼以合理的扶正救脱阻断了不少慢重肝肝昏迷先兆症病的病势发展,避免了肝昏迷的发生。具体措施为:①口服黛矾散(青黛6g、硝石3g、矾石6g),重剂犀角茵陈蒿汤加味,季德胜蛇药片;②复方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静脉给药,如此散、汤、片合用,再加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以求解毒、凉血、散瘀,效速而力宏。其中黛矾散为自拟方,即“青黛”合《金匮》治女痨疸之“硝石矾石散”,硝石、矾石其《神农本草经》均列为上品,具解毒、化瘀、利疸之功,其药力深入血分,正如《神农本草经》所说“除五脏积热”[1]之力堪称功胜一筹。坚持守法守方,力求祛邪务尽。兼以参麦注射液10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滴,不仅益气救阴效果显著,而且也有明显的解毒功能; ③选用干扰素,胸腺肽、肝醒液、白蛋白能量等西药辅助支持治疗。

4病案举例

4.1肝硬化伴胸腹水案杜某某,男,55岁,乙肝病史20余年,体力劳动者,嗜好饮酒,日饮高度白酒半斤以上。2010年2月出现全身乏力,纳呆,腹胀满,面目发黄,尿少,经中、西医治疗月余,病情逐渐加重,于同年3月底来我院就医。自述烦热口苦,不欲饮水,腹胀,尿少黄赤,大便秘结。查体:面目深黄而晦暗,腹大如鼓而坚满,腹壁青筋显露,面颈胸部均见多个蜘蛛痣。结合化验彩超报告,诊断为慢重肝,肝硬化伴腹水。予西药抗感染,利尿,对症支持疗法,中药茵陈蒿汤加味,治疗近一月,无明显好转。2010年4月26日生化报告,各项酶及胆红素指标仍明显升高,ALB 25g,GLB 45g,A/G0.6,血小板6.6万/L立即组织中西医会诊:继续给予西药抗感染、白蛋白等支持治疗。中医辨证为湿毒化热内闭,木横乘土,脾阳衰困,气化失职。治宜温振脾阳,化气行水,兼以解毒利胆。endprint

【摘要】病毒性(以下简称慢重肝)常因治疗不理想,易发生严重并发症而使病情急剧恶化,其中以肝昏迷的病发率最高,危险性也最大。本文分析了慢重肝的病因病机特点,认为在慢重肝极期“三危症”出现之前,常有肝昏迷先兆症的表现,并分析了肝昏迷先兆症的病机特点,即毒重、邪深、瘀甚、正衰,从而提出了解毒、化瘀、利疸的中西医截断疗法阻断慢重肝肝昏迷先兆症病的病势发展,提高慢重肝、肝昏迷先兆症疗效。

【关键词】慢重肝;肝昏迷先兆症;中西医截断疗法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79-02

病毒性慢性重症型肝炎多发于青壮年,其临床特征是病程长,多由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情反复加重、肝损害递进性加剧所致。临床上慢重肝的治疗效果往往很不理想,易于发生严重并发症而使病情急剧恶化。一旦发生并发症,死亡率极高,据国外报道其病死率为70%~90%,国内报道60%~80%,发生三种以上并发症,其病死率高达98%。在肝昏迷、消化道出血、原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症以及感染性疾患等诸多并发症中,以肝昏迷的病发率最高,危险性也最大。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若能及早发现肝昏迷先兆,从而进行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截断性治疗,对遏制病情继续恶化,避免和减少肝昏迷的发生机率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为此就可大大降低死亡率,赢得救治时间。因此,本文试就慢重肝、肝昏迷先兆症与中西医结合截断疗法分析讨论。

1慢重肝极期危证的病机特点

现代医学认为慢重肝一般由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毒持续复制,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肝细胞损害进行性加重而致。从感染肝炎病毒的类别来分,以乙型肝炎病毒合并或继发丁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为多。传统医学认为,甲型肝炎病因常为湿热毒邪,乙型肝炎的病机以“阴湿毒”说较盛行。从临床观察,此种病例初期常表现出乏力、纳呆、脘胁痞满、面色晦滞、舌苔白腻等脾虚湿盛、肝气郁遏、肝失疏泄的病机特点,病至极期,阴湿毒久郁而化热转为湿热毒蕴结。因此,极期常表现为湿热毒盛,邪陷血分致血分瘀滞,同时呈现伤阳耗气、正气不足的临床特点,大有邪毒雍踞,正气溃散之虞,因此,毒盛、邪深、瘀甚、正衰邪实是慢重肝极期危证的主要病机。阴湿毒邪侵袭是本病的发病原因,邪毒久郁化热,内伏致瘀是本病缠绵难愈的病理基础,毒邪内陷伤阴耗气是慢重肝病情恶化的标志,邪实正微是造成气机逆乱多脏腑受损,病情进一步恶化致急致危的关键所在。总之,邪实是矛盾的主导方面。

2慢重肝极期肝昏迷先兆

有学者将慢重肝极期病人出现频繁呕吐,呃逆或便意频称为“重症肝炎之危症”,认为是阴阳离决前夕的临床标志,只要出现三症之一即可诊断。实际上,在慢重肝极期“三危症”出现之前,常有神志方面的改变,即本文所说的慢重肝极期肝昏迷先兆症。临床上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神衰嗜睡:即突现神衰体惫,终日昏沉嗜睡,唤醒后反应迟钝,甚则旋即坐而鼾声大作,常伴胸、腹水迅速加重而尿闭;另类为虚性兴奋:即突现情绪烦躁,寝寐不安,甚或终日不寐,情绪激动,常伴黄疸急剧加重,舌质由红转绛而嫩。前者为正气衰败,阳郁不申,邪毒乘虚内陷心肝;后者为邪毒化热内陷厥阴,营阴烁竭。实际上,前者正衰并非正气自虚,皆由邪拒阳气不得申所致,所以二者病机均可概括为毒重、邪深、瘀甚、正衰八个字。其中关键在一个“毒”字,固毒重而致正衰邪内陷,即邪深;固毒踞不得外泄而阻碍气血运行,即瘀;正虚也由毒重而邪盛伤正而致。

3截断疗法

鉴于上述,常规常法尽管方证不谬。只有在发现慢重肝肝昏迷先兆症的苗头时,及时采取果断超常方法才能冀逆转病势之望。多年来,我们采取中西医结合,大剂复方,多途径给药 的截断措施,兼以合理的扶正救脱阻断了不少慢重肝肝昏迷先兆症病的病势发展,避免了肝昏迷的发生。具体措施为:①口服黛矾散(青黛6g、硝石3g、矾石6g),重剂犀角茵陈蒿汤加味,季德胜蛇药片;②复方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静脉给药,如此散、汤、片合用,再加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以求解毒、凉血、散瘀,效速而力宏。其中黛矾散为自拟方,即“青黛”合《金匮》治女痨疸之“硝石矾石散”,硝石、矾石其《神农本草经》均列为上品,具解毒、化瘀、利疸之功,其药力深入血分,正如《神农本草经》所说“除五脏积热”[1]之力堪称功胜一筹。坚持守法守方,力求祛邪务尽。兼以参麦注射液10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滴,不仅益气救阴效果显著,而且也有明显的解毒功能; ③选用干扰素,胸腺肽、肝醒液、白蛋白能量等西药辅助支持治疗。

4病案举例

4.1肝硬化伴胸腹水案杜某某,男,55岁,乙肝病史20余年,体力劳动者,嗜好饮酒,日饮高度白酒半斤以上。2010年2月出现全身乏力,纳呆,腹胀满,面目发黄,尿少,经中、西医治疗月余,病情逐渐加重,于同年3月底来我院就医。自述烦热口苦,不欲饮水,腹胀,尿少黄赤,大便秘结。查体:面目深黄而晦暗,腹大如鼓而坚满,腹壁青筋显露,面颈胸部均见多个蜘蛛痣。结合化验彩超报告,诊断为慢重肝,肝硬化伴腹水。予西药抗感染,利尿,对症支持疗法,中药茵陈蒿汤加味,治疗近一月,无明显好转。2010年4月26日生化报告,各项酶及胆红素指标仍明显升高,ALB 25g,GLB 45g,A/G0.6,血小板6.6万/L立即组织中西医会诊:继续给予西药抗感染、白蛋白等支持治疗。中医辨证为湿毒化热内闭,木横乘土,脾阳衰困,气化失职。治宜温振脾阳,化气行水,兼以解毒利胆。endprint

【摘要】病毒性(以下简称慢重肝)常因治疗不理想,易发生严重并发症而使病情急剧恶化,其中以肝昏迷的病发率最高,危险性也最大。本文分析了慢重肝的病因病机特点,认为在慢重肝极期“三危症”出现之前,常有肝昏迷先兆症的表现,并分析了肝昏迷先兆症的病机特点,即毒重、邪深、瘀甚、正衰,从而提出了解毒、化瘀、利疸的中西医截断疗法阻断慢重肝肝昏迷先兆症病的病势发展,提高慢重肝、肝昏迷先兆症疗效。

【关键词】慢重肝;肝昏迷先兆症;中西医截断疗法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79-02

病毒性慢性重症型肝炎多发于青壮年,其临床特征是病程长,多由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情反复加重、肝损害递进性加剧所致。临床上慢重肝的治疗效果往往很不理想,易于发生严重并发症而使病情急剧恶化。一旦发生并发症,死亡率极高,据国外报道其病死率为70%~90%,国内报道60%~80%,发生三种以上并发症,其病死率高达98%。在肝昏迷、消化道出血、原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症以及感染性疾患等诸多并发症中,以肝昏迷的病发率最高,危险性也最大。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若能及早发现肝昏迷先兆,从而进行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截断性治疗,对遏制病情继续恶化,避免和减少肝昏迷的发生机率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为此就可大大降低死亡率,赢得救治时间。因此,本文试就慢重肝、肝昏迷先兆症与中西医结合截断疗法分析讨论。

1慢重肝极期危证的病机特点

现代医学认为慢重肝一般由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毒持续复制,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肝细胞损害进行性加重而致。从感染肝炎病毒的类别来分,以乙型肝炎病毒合并或继发丁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为多。传统医学认为,甲型肝炎病因常为湿热毒邪,乙型肝炎的病机以“阴湿毒”说较盛行。从临床观察,此种病例初期常表现出乏力、纳呆、脘胁痞满、面色晦滞、舌苔白腻等脾虚湿盛、肝气郁遏、肝失疏泄的病机特点,病至极期,阴湿毒久郁而化热转为湿热毒蕴结。因此,极期常表现为湿热毒盛,邪陷血分致血分瘀滞,同时呈现伤阳耗气、正气不足的临床特点,大有邪毒雍踞,正气溃散之虞,因此,毒盛、邪深、瘀甚、正衰邪实是慢重肝极期危证的主要病机。阴湿毒邪侵袭是本病的发病原因,邪毒久郁化热,内伏致瘀是本病缠绵难愈的病理基础,毒邪内陷伤阴耗气是慢重肝病情恶化的标志,邪实正微是造成气机逆乱多脏腑受损,病情进一步恶化致急致危的关键所在。总之,邪实是矛盾的主导方面。

2慢重肝极期肝昏迷先兆

有学者将慢重肝极期病人出现频繁呕吐,呃逆或便意频称为“重症肝炎之危症”,认为是阴阳离决前夕的临床标志,只要出现三症之一即可诊断。实际上,在慢重肝极期“三危症”出现之前,常有神志方面的改变,即本文所说的慢重肝极期肝昏迷先兆症。临床上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神衰嗜睡:即突现神衰体惫,终日昏沉嗜睡,唤醒后反应迟钝,甚则旋即坐而鼾声大作,常伴胸、腹水迅速加重而尿闭;另类为虚性兴奋:即突现情绪烦躁,寝寐不安,甚或终日不寐,情绪激动,常伴黄疸急剧加重,舌质由红转绛而嫩。前者为正气衰败,阳郁不申,邪毒乘虚内陷心肝;后者为邪毒化热内陷厥阴,营阴烁竭。实际上,前者正衰并非正气自虚,皆由邪拒阳气不得申所致,所以二者病机均可概括为毒重、邪深、瘀甚、正衰八个字。其中关键在一个“毒”字,固毒重而致正衰邪内陷,即邪深;固毒踞不得外泄而阻碍气血运行,即瘀;正虚也由毒重而邪盛伤正而致。

3截断疗法

鉴于上述,常规常法尽管方证不谬。只有在发现慢重肝肝昏迷先兆症的苗头时,及时采取果断超常方法才能冀逆转病势之望。多年来,我们采取中西医结合,大剂复方,多途径给药 的截断措施,兼以合理的扶正救脱阻断了不少慢重肝肝昏迷先兆症病的病势发展,避免了肝昏迷的发生。具体措施为:①口服黛矾散(青黛6g、硝石3g、矾石6g),重剂犀角茵陈蒿汤加味,季德胜蛇药片;②复方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静脉给药,如此散、汤、片合用,再加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以求解毒、凉血、散瘀,效速而力宏。其中黛矾散为自拟方,即“青黛”合《金匮》治女痨疸之“硝石矾石散”,硝石、矾石其《神农本草经》均列为上品,具解毒、化瘀、利疸之功,其药力深入血分,正如《神农本草经》所说“除五脏积热”[1]之力堪称功胜一筹。坚持守法守方,力求祛邪务尽。兼以参麦注射液10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滴,不仅益气救阴效果显著,而且也有明显的解毒功能; ③选用干扰素,胸腺肽、肝醒液、白蛋白能量等西药辅助支持治疗。

4病案举例

中西医结合疗法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78例压疮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资料真实、完整, 具有研究价值。具体资料为:男50例, 女28例;年龄55-84岁, 平均年龄68.5岁。压疮分期为:Ⅰ期45例, Ⅱ期21例, Ⅲ期12例。压疮部位分布情况为:腰臀部25例, 髋部19例, 骶尾部16例, 肩胛部11例, 足跟部5例, 肘关节部3例。根据患者临床护理方法分为中医组和中西医组各39例, 组别间在患者基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中医组和中西医组所有中药配制相同, 具体为: (1) 蛋黄油:将新鲜鸡蛋煮熟后取出蛋黄, 放入铁锅中用文火持续加热, 直至流出蛋黄油; (2) 活络精:取2g红花浸泡于500mL的乙醇20d; (3) 九华粉:取90g月石, 18g朱砂, 滑石600g, 龙骨150g, 冰片18g, 川贝母18g混合研碎。

中医治疗上, Ⅰ期患者每2h一次, 每次15min左右, 按摩后将九华粉放置在无菌纱布内, 覆盖在红肿的结节部位;Ⅱ期患者用生理盐水冲洗并用碘伏消毒压疮部位皮肤后, 将蛋黄油涂抹在压疮处。每日4次左右;Ⅲ期患者用生理盐水和双氧水清理疮面后, 用碘伏消毒后, 将无菌纱布用蛋黄油浸润后覆盖在压疮处, 每日更换药物直至压疮处结痂。

两组常规护理一致, 具体为: (1) 疮面护理, 即根据患者病况用生理盐水或过氧化氢溶液清洗疮面, 疮面周围有坏死组织的要进行清除, 清除后用生理盐水冲洗; (2) 体位护理:帮助卧床患者每1.5h翻一次身, 压疮部位用海绵垫或气垫垫在底部, 以减轻其进一步受压; (3) 环境护理:保持病房温度、适度适宜, 保持床铺干燥、整洁, 无碎屑等异物; (4) 饮食护理:加强营养供给, 嘱咐患者多食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

中西医组在常规中医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配合以西医治疗, 即根据患者病况将甲硝锉粉末撒在压疮处, 或将湿润烧伤膏用无菌棉棒均匀涂抹在压疮处, 病况严重者采用局部氧疗法, 即清创后将庆大霉素涂抹在疮面上, 并配合以纯氧治疗, 直至疮面结痂。

1.3 疗效判定

(1) 痊愈:疮面愈合, 痂皮脱落; (2) 显效:疮面显著减小, 干燥且无分泌物, 有肉芽组织生长; (3) :有效:疮面分泌物减少, 疮面无扩大; (4) 无效:疮面扩大, 分泌物增加。其中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比较组别间的痊愈时长, 即从开始用药到彻底愈合的天数。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中西医组平均痊愈时长20d, 显著低于中医组的32d。临床疗效上, 中医组治疗痊愈率89.7%和总有效率100%显著高于中医组, 无效率显著低于中医组 (P<0.05) , 见附表。

3 讨论

压疮多发生于长期卧床、病况危机、肢体瘫痪、新陈代谢障碍患者, 患者本身便承受着巨大的身体压力和心理压力, 因此对压疮患者来说, 进行精密的临床护理, 促进压疮尽快痊愈尤其重要。因此压疮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一直是近年来我院研究的重点。

中医认为压疮的发病机制为气滞血凝、气虚血亏、经络受阻、肌肤失养而导致局部组织溃烂坏死, 其主要对症治疗为祛瘀通络、行气活血、解毒祛腐[2]。而本文中的中医药配方正是依据此治疗原则配制的, 有较强的清热、止痛、活血、化瘀、消肿功效, 因此能够有效治疗压疮。

在中医治疗的基础上, 配合以喷雾、药膏、红外线照射、纯氧疗法等西医疗法, 能够巩固并强化压疮的治疗效果, 促进疮面的尽快痊愈, 且治疗后并发症少, 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纯的中医治疗, 因此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在压疮的临床治疗[3,4]。本文中, 中西医的痊愈率高达89.7%, 总有效率高达100%便证明了这一点。此外,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显著减少住院时间, 本组案例中, 中西医组平均痊愈时长为20d, 显著低于中医组。住院时间的缩短有助于减少住院费用, 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且操作起来较为简单, 因此从总体上来说, 中西医结合进行压疮临床治疗和护理的效果显著, 经济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立娟, 宋晓红.27例压疮的中西医结合局部治疗与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14 (09) :123-125.

[2]杨丽.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压疮浅识[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0, 13 (04) :89-91.

[3]齐祥娟, 左芝玲, 齐立美.20例压疮的中西医结合局部治疗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17 (34) :45-46.

上一篇:职业生涯目标下一篇:国际经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