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精选12篇)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 篇1
2005~2009年笔者应用记忆合金髌骨爪配合早期连续被动性运动功能锻炼和中药外洗治疗髌骨骨折58例, 并与单纯手术治疗的30例作对照观察,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88例均为本院住院病例, 其中男63例, 女25例;年龄18~73岁, 平均39岁;均为新鲜骨折, 手术时间为伤后4小时~6天, 平均为40小时;横形骨折65例, 粉碎骨折23例。手术适应症:有移位的髌内横断骨折;有移位的髌骨纵裂骨折;能复位的髌骨粉碎性骨折 (较大骨块) 。分为两组, 治疗组58例, 对照组30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 手术治疗
患者平卧位, 硬膜外麻醉起效后, 采用膝关节前正中切口,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及深筋膜, 于髌前腱膜浅层向上游离皮瓣, 直至髌骨上极, 电凝止血。常规显露骨折断端, 清除凝血块和积血。手指伸入关节腔, 触摸探查髌骨关节面, 伸直膝关节, 复位骨折, 手指触摸关节面使之平整光滑, 用两把大巾钳夹持髌骨上下极并扣紧, 暂时复位固定骨折块, 尽量保留与腱膜相连的骨折碎块。横断性骨折于轻度屈膝位自髌骨下极向上极平行钻入两根克氏针。粉碎性骨折用克氏针将碎骨块与主体骨块固定, 尽量恢复关节面平整光滑。伸直膝关节, 在髌骨上下极合适部位纵形分开股四头肌腱及髌韧带, 以便后续操作中髌骨爪的各爪顺利抓持髌骨上下极。用卡尺测量髌骨上下极长度, 选用比实际测量长度小2mm的髌骨爪。髌骨爪先置于0℃无菌冰盐水中5分钟, 然后将髌骨爪的五个爪支及腰部展开, 安放在髌骨上, 用40℃无菌盐水纱布热敷髌骨爪, 使其恢复原状并固定到髌骨上, 做膝关节伸屈动作。如果固定不理想, 可冷敷髌骨爪后将其取出, 重新安放。常规逐层缝合伤口。术后无外固定, 常规围手术期预防感染。
2.2 早期运动功能锻炼
3天后开始持续被动运动功能练习。将下肢置于CPM机上, 髋外展10°~20°, 足尖向上中立位, 小腿大腿应可靠固定但不能压迫神经血管。练习活动范围宜从小到大, 循序渐进, 一般为-5°~120°, 练习到角度够大时, 患者关节可有轻微疼痛, 继续练习疼痛消失, 则可加大练习角度。每天运动4小时。2周后离床活动, 可做患肢不着地的双腋杖三点式步行。
2.3 中药外洗
拆线3天, 皮肤结痂后, 予中药外洗。药用:黄芪60g、当归60g、延胡索60g、制香附40g、丹皮80g、乌药60g、威灵仙100g, 牛膝60g、狗脊60g、川芎30g、青皮30g、乳香40g、没药40g。每日1剂, 水煎取汁2500ml。待药汁温度降到40℃左右时, 温热外洗患肢。每天加热后外洗2次。连续治疗4周。
治疗组采用上述手术、早期功能锻炼和中药外洗治疗, 对照组仅采用上述手术治疗。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采用Insall于1976年制定的HSS膝关节功能评价评定膝关节功能。疼痛30分、功能22分、活动度18分、肌力10分、屈曲畸形10分、稳定性10分, 减分项目评价膝关节功能、屈曲角度强直挛缩程度, 总分100分。优:≥85分, 良:70~84分, 可:60~69分, 差≤59分。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58例均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6~12个月, 所有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 无感染及皮肤坏死病例, 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10~12周, 随访中未见骨折移位, 骨折不愈合。按照HSS评价:治疗组58例中, 优35例, 良20例, 可5例, 差0例, 优良率达91.4%;对照组30例中, 优12例, 良6例, 可8例, 差4例, 优良率为60.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检验;P<0.05) 。
4体会
髌骨骨折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 其上连接股四头肌, 下通过髌韧带连接胫骨结节, 是连接股四头肌腱与髌韧带的骨性桥梁。任何主动和被动的屈伸都将在髌骨上产生应力。髌骨增大了股四头肌的作用力矩[1]。在治疗髌骨骨折时要尽可能保留髌骨, 术中既要注意髌骨后关节面的平整性, 力争解剖复位, 也要注意加强髌骨前侧的抗张强度。记忆合金髌骨爪为新型内固定器械, 其适应广泛, 一般用于横行或粉碎性骨折, 有报道亦适用于纵形骨折。记忆合金髌骨爪为一端三爪, 另一端为两爪形状, 中间略突起称为腰部。它依据钛镍合金的记忆功能、超弹性功能, 实现了髌骨骨折的内固定。钛镍合金比不锈钢及钴铬合金具有更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低生物退变性, 弹性与人骨接近, 并且无磁性, 无需二次手术取出, 使其成为理想的内固定物[2]。
持续被动运动 (CPM) 能刺激具有双重分化能力的细胞向关节软骨转化, 缓解滑膜关节损伤后的自身免疫性损害。关节软骨损伤后软骨这一封闭的抗原即外露, 与关节液反应产生抗体, 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进一步损伤关节软骨。CPM引起持续的关节活动, 增加关节液的代谢, 有利于消除抗原抗体复合物, 缓解这种物质引起的损伤。缓解关节损伤或手术后的疼痛,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关节软骨的营养和代谢, 有利软骨的修复和愈合, 避免了因制动所致的肌肉萎缩、疼痛和废用性骨质疏松以及关节僵硬的发生。骨折后使用中药外洗治疗一直以来被临床广泛认可, 具有肿胀消退快、减轻疼痛和加快骨折愈合的作用[3]。本观察使用利水消肿、活血止痛、续筋接骨中药外洗, 配合早期运动, 对髌骨骨折术后的愈合和早期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疗效令人满意。
参考文献
[1]Grelsamer RP, Weinsearch CH.Applied biomechanics of the patel-la.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 2001, 389:9.
[2]郭新生, 张学平.TiNi记忆合金锯齿臂环抱器治疗长管状骨折.中国骨伤, 2003, 17 (3) :148.
[3]赵华春.手术内固定辅助中药治疗Hoffa骨折.中国正骨, 2010, 22 (1) :37.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 篇2
猪感光过敏病又称为光能效应植物中毒,是由于猪食用了含特异性感光物质的植物后,经日光照射而使皮肤发生红斑、疹块、溃疡乃至坏死、脱落等的疾病.本病虽不会造成猪只大批死亡,但不及时治疗,病猪会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引起死亡,并且治愈后也生长发育不良,易成为僵猪,给猪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笔者在临床中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猪感光过敏病,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 者:项海水 连晓梅 任文杰 罗来建 作者单位:项海水,连晓梅(浙江龙泉市畜牧兽医局,浙江龙泉,323700)任文杰(丽水市畜牧兽医局)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 篇3
【关键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西医结合;老年人;骨质疏松性
【中图分类号】R27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8-0079-02
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属于老年人群多发病之一。当前,老龄化趋势加重,老年钙流失较快,且骨密度相应降低。腰胸椎受到外界钝性物冲击,往往就会发生骨折。临床多采取西医疗法治疗,常用的治疗方式为CT和核磁诊断,并经皮椎体成形术实行骨折复位[1]。然而,因为老年人群机体免疫能力、各项功能均减退。笔者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15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男42例,女33例;年龄52~74岁,平均年龄(634±45)岁。对照组中男46例,女29例;年龄50~72岁,平均年龄(615±4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疗法治疗,采取CT、核磁等方式诊断,待了解患者骨折状况后,实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实行骨折复位处理。手术后,卧硬板床制动,以便及早进行复位。将其背部垫枕,1周后加强腰背肌功能方面的锻炼。15个月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旨在促使患者骨折及早愈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治疗,使用自拟的壮骨汤治疗,药方成分:续断、淫羊藿、骨碎补等,药方的主要作用机制为强筋健骨。再结合患者的体质情况,加减人参、西洋参、黄芪等滋补类药物,进而促使患者及早获得康复。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骨密度情况。
14疗效判定[2]治愈:经CT、核磁诊断,明确骨折位置愈合良好,且没有疼痛症状,生活能够自理;显效:通过CT、核磁诊断,显示骨折愈合较佳,但有一定的缝隙,生活可以自理;有效:骨折位置得以愈合,疼痛症状基本消除,生活基本可以自理;无效:治疗后,骨折位置无显著变化,或更加严重。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TX-*3]±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1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9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LM]
22治疗前两组骨密度情况比较治疗前,两组骨密度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骨密度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老年骨质疏松症属于慢性退行性病症,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量减少、骨结构退化,故受到外力后易发生骨折。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为老年人群多发病之一,如果未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会对治疗效果造成直接的影响。同时,患者还会发生腰背部疼痛、功能方面的障碍,甚至还会导致患者不能耐受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构成直接的影响。
临床上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西医主要采取手术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促使患者骨折恢复。经皮椎体形成术,属于骨科最为常用的手术术式。当前,这一手术应用范围较广,且操作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并趋于成熟。手术中,术者经皮通过椎弓根/椎弓根外,向患者的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主要的目的是确保椎体的强度、稳定,避免出现塌陷的情况。除此之外,手术还可改善患者的疼痛,对部分恢复椎体高度患者的效果也非常理想。经皮椎体形成术,属微创手术的范围,可确保患者椎体的完整,同时不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中西医结合疗法是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常用方法,可减少手术对患者身体造成的伤害。采用物理疗法,并给予药物调养进行综合治疗,能够促进骨折及早愈合。本研究中药方的主要成分为续断、骨碎补、淫羊藿等。其中续断能够补肝肾强筋骨,定经络的同时,还能止经中酸痛;骨碎补,具有较好的补肾强骨功效。上述药方联合使用,能够达到强筋健骨的目的,并能补肝肾,共奏标本兼治效果。联合辅以淫羊藿,补肾阳、强筋骨。结合患者体质,加入人参,可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并生津止渴,对于元气虚弱者、脾虚气短和阴虚火热者、失眠者,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黄芩具有清热燥湿和泻火解毒等功效,对湿热内蕴、火毒过甚者,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加入西洋参,补气养阴的同时,并可清热生津[3]。老年患者骨中的钙大量流失,进而导致其免疫功能降低。骨质疏松所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应及早诊治,以便经皮椎体形成术治疗,并联合中医疗法治疗,促使患者的术后恢复。
综上所述,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确切,并能改善患者的骨密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欧凯军.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7):105-106.
[2]王家辉,陈军.综合疗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2):170-171.
[3]吴永超.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2):61-62.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 篇4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胫骨平台骨折,双切口
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关节内骨折, 若不积极治疗或治疗不当很容易遗留各种后遗症[1,2,3]。消肿活血汤具有良好的消肿、抗凝、祛聚等方面的作用[1,2]。本文对采用消肿活血汤配合手术治疗的21例和仅手术治疗的2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期了解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特点, 为更加合理有效地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08年8月—2011年9月收治的41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其中采用消肿活血汤配合手术治疗的21例 (实验组) , 男11例, 女10例, 年龄24~63岁, 平均年龄 (47.5±5.8) 岁;手术治疗的20例 (对照组) , 男11例, 女9例, 年龄23~65岁, 平均 (47.1±6.2) 岁。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 不伴有半月板、关节内韧带、血管和神经损伤。治疗前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手术均采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放置负压引流48~72h, 使用广谱抗生素6~10天, 每4周复查X线片1次。另外, 实验组患者在入院后即给予口服消肿活血汤 (院内制剂, 主要由当归尾9g、赤芍9g、土鳖虫6g、黄柏9g、人中白3g、忍冬藤9g、薏苡仁9g等组成) 。由本院药剂科制成汤剂后袋装保存备用, 每次30mL, 每天3次, 口服至术后12天。另外, 实验组患者在手术切口愈合拆线后外用消肿活血汤擦拭和熏洗患处, 每日3次, 连续使用30天。
1.3 数据采集及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平均术后开始负重时间。采用HSS评分标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优、良、中、差的评定[3]。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用undefined表示,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χ2检验, 统计学显著水平为P<0.05。
2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见表1。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都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 (P<0.05) 。用HSS评分标准评定两组患者的患侧膝关节功能显示, 实验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0.48%, 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为75.00%, 实验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F=38.571, P<0.05) 。
3 讨论
消肿活血汤由土鳖虫、赤芍、当归尾、黄柏、薏苡仁、忍冬藤、人中白等利水消肿、滋阴养血、通筋活络等药物组成[4]。目前该汤剂已在我院广泛用于肢体损伤后肿胀治疗, 本文结果显示消肿活血汤术前术后口服和后期外用擦试及熏洗配合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能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 并且可以显著改善膝关节功能。
由于胫骨平台骨折的外侧平台关节粉碎和塌陷经常比较严重, 而内侧平台骨折块通常整体向后移位致使内侧平台关节面塌陷和粉碎并不严重[5,6]。前外侧切口可以直接稳定和复位骨折, 后内侧切口既能很好地维持关节面稳定性又能避免剥离过多软组织[1,5]。相关研究表明, 采用双切口入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复位固定满意、疗效好、并发症少等特点[7,8]。本文中单纯采用双切口入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用HSS评分标准的优良率为75.00%。可见双切口入路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胫骨平台骨折能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 并且可以显著改善膝关节功能, 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 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与总结。
参考文献
[1]LACHIEWIC ZP, FUNCIK T.Factions influcning the results of open reduction and intemal fixation of tibital plateau frac-tures[J].Clin Orthop, 2010, 269 (2) :210.
[2]吕立栋.双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52例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2, 8 (1) :81-82.
[3]GOSLING T, SCHANDELMAIER P, MULLER M, et al.Single laterallocked screw plating of bicondyla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J].Clin Orthop, 2011, 439:207-214.
[4]陈联源, 张嵩图, 马伯俊, 等.消肿活血汤配合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医正骨, 2008, 20 (1) :11-15.
[5]陈金民, 丁晶.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进展[J].西南军医, 2010, 12 (2) :323-325.
[6]FAKLER JK, RYZEWICZ M, HARTSHORN C, et al.Opti-mizing the management of Moore typeⅠpostero-medial split fracture dislocations of the tibial head:description of the Lo-benhoffer approach[J].J Orthop Trauma, 2012, 21 (5) :330-336.
[7]朱力波, 马金忠, 曹云, 等.严重胫骨平台骨折膝关节合并症情况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 (8) :665-667.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弓形虫病 篇5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弓形虫病
6月我市某养殖场存栏的`100头25kg以上的生猪在一周内有30多头先后发病,病猪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高热稽留,呼吸困难,发病后用抗喘药物治疗无效.该猪场所有猪只都注射过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疫苗.后经病理剖检,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猪弓形虫病.
作 者:郭华 李猛 侯娟 马燕 作者单位:郭华,李猛(南阳市城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南阳,473000)侯娟,马燕(南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南阳)
刊 名:兽医导刊 英文刊名:VETERINARY ORIENTATION 年,卷(期):2009 “”(10) 分类号:S8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 篇6
【关键词】肘关节骨折术后;骨化性肌炎;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分析
肘关节骨折为临床常见病,骨折后并发关节功能障碍、关节周围骨化性肌炎等均是治疗较困难的并发症,仅仅依靠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难以达到最好的疗效[1]。我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间共收治肘关节骨折术后并发骨化性肌炎的患者54例,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临床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54例,均为本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治疗的患者。对照组29例,男21例,女8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54岁,平均年龄33.94岁;病程2周~3年,骨折类型:内、外髁骨折6例,髁上骨折4例,孟氏骨折2例,其他3例。观察组25例,男20例,女5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55岁,平均年龄33.87岁,病程2.3周~3.1年;骨折类型:内、外髁骨折9例,髁上骨折7例,孟氏骨折5例,其他2例。2组的一般资料统计学无明显差异性(p﹥0.05)。
1.2诊断标准:局部疼痛,关节僵硬、挛缩、畸形和功能障碍。x线片可见软组织内不规则骨化影,最初呈云雾状环形钙化或棉絮样模糊阴影,以后逐渐轮廓清楚、中央透亮。成熟后外周骨化明显致密,其内为骨小梁,与邻近组织间常有一条透亮分界线。
1.3 方法:对照组以肘部功能锻炼为主。方法是将肘部以尺骨鹰嘴为支点放在康复桌上,肘下垫一薄枕,进行肘关节屈伸活动,以肘部不出现剧烈疼痛为度,每天反复进行。
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①口服非甾体类镇痛药治疗。②中药汤剂内服。自拟方:独活20g,寄生20g,川芎、杜仲、牛膝、威灵仙、当归、、白芍各10g,川断15g,甘草6g,制川乌、制草乌各6g。疼痛较甚者,加制乌梢蛇、白花蛇舌草;病程日久且体质较弱者加人参、茯苓。每天1剂,14天为一个疗程。③中药熏洗。药物:生南星、透骨草、红花、桃仁各20g,王不留行、鸡血藤、伸筋草、木瓜、牛膝、三棱、苏木、独活、威灵仙各15g,制乳香、制没药各10g。用广口大砂锅煎药,煮沸后加醋500mI,将患部置于药液之上熏蒸,待水温降至50℃~60℃时,将患部浸入药液内浸洗,边洗边轻揉,每日早晚各1次。④针灸推拿疗法。针灸取穴:取曲池、血海、合谷等进行辨证取穴施治,操作方法为仰卧位,局部消毒后用1.5寸针刺穴位,留针15min。推拿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先采用滚、拿、点、按等手法在肘部进行推拿按摩,放松肌肉组织,缓解疼痛,肘关节伸直后进行牵引,再进行主被动屈曲,反复进行。⑤水针疗法。采用醋酸泼尼松2ml+利多卡因2ml+维生素B120.1mg进行局部注射。
1.4 療效观察疗效标准:治愈:肘关节无肿痛,关节活动度基本正常;显效:肘关节无肿痛,关节活动度10°~130°;有效:肘关节微肿或轻度肌肉萎缩,活动度50°~110°,基本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无效:肘关节肿胀、僵硬或萎缩,关节活动度<40°日常生活有影响。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8.9%,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0%,两组治疗效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肘关节骨化性肌炎又称异位性骨化,多是由于创伤后诱发。一般为严重肘关节骨折同时合并关节囊、肌腱、韧带等损伤以及暴力牵拉等形成骨膜下骨化所致。
祖国医学认为骨化性肌炎的病因病机【2】为:外来的暴力导致机体皮肉筋骨受损,经脉不通,气血瘀阻,筋骨失养,血液运行不畅,加之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痹着筋骨,久之肌萎筋缩。后期导致关节僵硬疼痛。正所谓“不通则痛、不容则痛”。目前在临床上治疗西药多是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起到抗炎镇痛作用。局部封闭治疗能够起到营养神经、抗炎、改善局部循环,从而解除疼痛,改善关节挛缩作用。内服中药汤剂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祛风除湿、行气止痛等效果。中药熏洗[3]外治行气活血、消肿散结、舒筋活络、松解粘连,以达滑利关节之目的。针灸和中药外敷具有改善局部的气血运行,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的作用。诸法结合,可以达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解除痉挛,消除肿胀,使骨化病灶范围缩小,同时配合适当的关节主被动功能康复锻炼,可使关节周围肌腱、韧带、关节囊粘连松解,关节功能得以尽快恢复。
从两组对照可以得出结论,仅靠功能锻炼的效果明显偏低,且有些患者因惧痛而缺乏持久性,往往效果不甚理想,而中西医结合治疗骨化性肌炎从病因病机出发,双管齐下,效果良好,且副作用低,患者依从性好,值得在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 夏厚纲,祝永卿,杨清远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性肘关节骨化性肌炎27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10):63-64.
[2] 孙勇,王贺,邹吉峰等.梅花针叩刺拔罐配合电针治疗早期肘关节创伤性骨化性肌炎21例[J].中国针灸,2011,31(8):703-704.
[3] 张思胜,聂存平,周雯等.综合疗法治疗各型肘关节创伤性骨化性肌炎[J].中国临床康复,2002,6(6):874.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1月-2011年11月间入院治疗的6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6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8例, 女性患者26例。患者中年龄最小的为46岁, 最大的为78岁, 患者平均年龄 (58.13±7.11) 岁。患者中病程最长的为33年, 病程最短的为3个月, 平均病程 (8.01±4.21) 年。根据实施治疗的方法不同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完全一致。治疗组早期内服中药汤剂, 1剂/d, 中后期予以中药煎水外洗, 对照组则完全不用中药。治疗组采用中药治疗, 伤后第2天即开始内服中药汤剂。早期, 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法, 拟方:全当归10g, 赤芍10g, 地龙10g, 僵蚕10g, 穿山甲珠8g, 田七5g , 益母草20g, 木通10g, 车前草15g。中后期予补益肝肾、接骨续筋、通络止痛等治疗。后期予外洗方煎水外洗, 配合针灸、理疗及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法后, 膝关节功能评价如下:治疗组32例患者评价结果为优的15例, 占比46.88%, 评价结果为良的13例, 占比40.63%, 评价结果为可的3例, 占比9.38%, 评价结果为差的1例, 占比3.13%, 总优良率为87.50%;对照组32例患者评价结果为优的14例, 占比43.75%, 评价结果为良的11例, 占比34.38%, 评价结果为可的4例, 占比12.50%, 评价结果为差的3例, 占比9.38%, 总优良率为78.13%。总优良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且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常见病, 治疗比较棘手, 治疗不当可引起关节面不平整、膝关节失稳及创伤性关节炎, 给患者带来终身残疾。因此, 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实践意义。
肝骨平台骨折波及关节面, 属关节内骨折, 原则上要求解剖复位;且常合并有交叉韧带、半月板、侧副韧带等复合伤, 关节腔积血较多。相关国内外研究和临床实践报道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较好。而从本文研究结果看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两组患者在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法以后, 在膝关节功能评价结果方面治疗组总优良率为87.50%;对照组总优良率为78.13%,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且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 通过以上讨论, 再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较好,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明玉德.中西医结合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 2012, 7 (9) :43-44.
[2]ZHANG W, LUO CF, PUTNIS S, et al.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four different fixations for the posterolateral shear-ing tibial plateau fracture[J].Knee, 2012, 19 (2) :94-8.
[3]李想.中西医结合治疗35例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 2010, 29 (1) :32.
儿童前臂双骨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76例,其中,男60例,女16例;年龄5~12岁;跌倒65例,坠落4例,挤压伤1例,直接暴力打击伤6例。手法复位的60例中,就诊时间<10 h 52例,>10 h且<24 h 7例,伤后超过24 h就诊1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患儿均在2 d内在臂从神经阻滞麻醉下整复,这样使患儿完全无痛,肌肉放松,便于复位,患儿采用仰卧位,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屈曲90°,如此可使前臂肌肉张力一致。在牵引对抗牵引下纠正骨折重叠成角及旋转移位,手法整复侧方移位。每个步骤均要注意两点:第一点是要注意两侧骨折端骨间膜的作用,要及时行手法使两侧骨端分开,才有利于骨折端移位的整复对位;第二点是牵引时骨折远端应保持在近骨折端相同的旋转方位上,再开始复位。
1.2.2 具体手法方式与骨折类型及部位有密切关系:(1)桡尺骨上1/3骨折者,因尺骨位于皮下,能触摸清楚,可先整复尺骨骨折的移位;若下1/3部位骨折,因桡骨下段较粗,位于皮下,可先整复桡骨;(2)桡尺骨干双骨折,因肌肉及骨间膜的牵拉,骨折移位复杂,应该详细观察X线照片,不难发现移位尤其是旋转移位的机制,便于制订方案,力争一次成功;(3)整复时要让肘关节保持屈曲位,这样肱二头肌和旋前圆肌松弛,利于骨折的整复;(4)先整复稳定骨折,再整复不稳定骨折,例如2处骨折中,一个为横断骨折,另一个为斜形骨折,应先整复横断骨折,可作为支柱,后整复斜形骨折,这样整复就比较容易;(5)前臂因有旋转肌群、肱二头肌和骨间膜的存在,所以前臂具有旋转的独特功能,骨折也有轻重不同的旋转移位,整复是要充分纠正这一点。手法复位后使用前臂4块夹板固定,要合理使用分骨垫,注意血运,屈肘90°,三角巾悬吊于胸前,前臂原则上保持中立位,上1/3骨折前臂可放置稍旋后位。应用石膏托外固定时,前臂中段以下骨折可使用“U”形石膏夹,前臂中段以上骨折可使用长臂石膏前后托,在石膏凝固前,尺桡骨骨间掌背侧以手指指腹塑形,使呈双凹状,起到分骨的作用。
1.2.3 直接手术治疗的16例中,14例双钢板螺丝钉固定,1例桡骨钢板螺丝钉加尺骨克氏针固定,1例双克氏针内固定。
1.2.4疗效评定:按王崇武等的随访效果标准,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等级,具体标准如下,(1)优:解剖或近解剖对位(移位不超过骨皮质,不成角或成角在5°以内)。(2)良:对位1/2以上(干骺端在3/4以上),对线成角在5°以内,无旋转移位。(3)可:对位在1/2~1/3之间,成角在5°以内,无明显旋转畸形。(4)差:未达以上标准,需改为手术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Ridit分析及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复位评定优22例,良28例,可4例,差6例。其中有6例发生再移位,经二次复位成功,成功率为90%,骨折愈合时间为33~50 d。6例手法复位不成功,手术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愈合时间为80~102 d,经随访1年以上,复位成功组54例的随访结果显示,功能评定为优49例,良3例,可2例。直接手术治疗的16例中,14例愈合时间为80~160 d,平均7~12个月取出内固定物;1例伤后就诊时间长,造成前臂肌间隔综合征,行手术切开减压加克氏针内固定,二期植皮,术后半年骨折愈合;1例尺骨骨不连,需再次手术重新内固定加植骨术,术后1年愈合。两组总优良率经Ridit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手法治疗效果优于手术治疗。结果见表1。
3 讨论
保守治疗成年人前臂骨折困难较多,其结果也并不理想。因此,多数学者的观点是:对成年人前臂双骨折的治疗应持积极手术态度。儿童骨折很多时候会波及干骺端,手术治疗难免会损伤骨骺,严重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甚至致残。另外,骨干骨折使用手术切复内固定者愈合明显慢,只是因为手术引起骨皮质血运的破坏,使骨皮质萎缩,这种破坏修复往往需要5~6周。如果不是因为骨折旋转过多难于纠正,笔者不主张手术治疗,因为儿童前臂双骨折的复位手法较成年人简单,且通常为青枝骨折,手法复位成功率也远比成年人高得多,复位外固定后骨痂生长较快。
前臂双骨折移位情况复杂,其中又以旋转移位为难点,手法复位前认真研究X线片及询问受伤机制非常重要,它能帮助分析骨折移位路径和移位具体现状,可以很好地指导建立手法复位方案。复位力求一次成功,因为多次复位容易造成重要神经血管的损伤及骨化性肌炎的形成,对患儿有可能造成肢体的不可逆损伤。复位外固定后密切观察肢端血运及感觉情况,避免出现前臂肌间隔综合征。早期指导患儿正确地进行功能锻炼,便于消肿,促进康复。
中西医结合治疗髋部骨折疗效观察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于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 其中男性患者50例, 女性患者30例, 年龄跨度为40~80岁, 平均年龄为 (51±6.6) 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髋部骨折。而且比较患者其他的资料.相互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没有统计学意义 (p大于0.05) , 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1.2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对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P
2 结果
治疗组的治疗情况比对照组的治疗情况要显著提高, 治疗组的治愈率为32.50%、有效率为50.00%、无效率为17.50%、总有效率为82.50%, 对照组的治愈率为27.50%、有效率为42.50%、无效率为30.00%、总有效率为70.00%,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的明显高。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
3 讨论
髓部骨折是中老年人临床上常见的骨科骨折疾病, 骨折不愈合或者畸形愈合以及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在目前国内的治疗中主要是以早期进行手术为主【2】, 采取内固定后, 骨折断端稳定, 可以早期离床, 促进患者软组织的进一步恢复, 加强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 避免长期卧床以及疼痛刺激所引起的心或者脑等并发症的发生, 以降低病死率【3】。在手术中医师应尽可能一次达到患者的解剖复位【4】, 骨折断端接触紧密, 易获得骨性愈合, 内固定物位置尽量于中轴位, 并且达到稳定固定的作用, 中、后期再配合中药进行治疗能起到更加良好的治疗效果。中药治疗髓部骨折的诸药合用, 可以癖祛热清, 络通痛止【5】。骨折不但是局部的外部损伤, 而且能够直接引起患者体内气血以及脏腑的变化【6】。所以, 中西医结合治疗骸部骨折是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的有机结合。
由本次实验结果得出, 治疗组的治疗情况比对照组的治疗情况要显著提高, 治疗组的治愈率为32.50%、有效率为50.00%、无效率为17.50%、总有效率为82.50%, 对照组的治愈率为27.50%、有效率为42.50%、无效率为30.00%、总有效率为70.00%,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的明显高。综上所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髋部骨折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目前已经成为治疗髋部骨折患者的主要方法, 对我国治疗髋部骨折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朱保华.老年人髋部骨折围手术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医药学刊.2004 (11) :357-358.
[2]向军云, 谢京平, 肖谦.中西医结合治疗髋部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6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0 (12) :566-567.
[3]赵大治, 李同森.老年髋部骨折内固定手术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医正骨.2011 (04) :4027-4028.
[4]吕存贤, 童培建.补阳还五汤对高龄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的治疗作用[J].中医正骨.2010 (01) :46-47.
[5]马冠华.牵引加中药为主治疗老年髋部骨折8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6 (06) :1205-1206.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符合条件的门诊患者132例和住院患者153例, 分为门诊治疗组和住院治疗组进行观察对比, 其中男96例, 女189例, 年龄均在60~80岁之间, 主诉均为腰背部或腕部疼痛, 活动受限, 并有轻微外伤史, X片显示:左 (或右) 桡骨远端骨折, 或腰椎体不同程度压缩改变, 骨质疏松。
1.2 治疗方法
1.2.1 中医骨伤治疗方法。
正骨整复。桡骨远端骨折 (伸直型) 在对抗牵引下, 术者双手拇指置于骨折远端背侧, 其余四指置于骨折远端掌侧, 突然发力, 速度将腕关节屈曲尺偏, 同时手指联合用力纠正骨折远端背侧移位, 双手掌第一掌指关节部向内侧挤压纠正侧方移位。椎体压缩骨折 (稳定型) 患者需侧卧, 躯干与下肢在一轴线上, 触摸了解压缩骨折椎体棘突是否后凸, 棘突是否旋转移位。在助手牵引下, 术者用手掌根 (大小鱼际间) , 紧贴患椎棘突骤然发力纠正后凸畸形;依据棘突旋转移位方向、大小, 用双手拇指顶推患椎棘突。纠正旋转移位。整复后, 初、中期均在骨折部外敷活血化淤、消肿止痛或活血化淤、接骨续筋、行气通络中药。桡骨远端骨折敷药后用夹板外固定, 前臂吊带固定于胸前, 了解固定松紧和肢端血运, 嘱患者24h后做握拳活动和屈伸肘关节活动。椎体骨折整复后24h或无需整复的患者每天在棘旁行分筋理筋手法治疗, 下床时用腰围固定。每天按时深呼吸, 多饮水。常规护理。平卧时腰下垫枕, 嘱患者做骶棘肌锻炼。中后期给予内服补气血、强筋骨的中药。
1.2.2 西医抗骨质疏松治疗 (住院治疗组) 。
用鲑鱼降钙素注射剂100IU针剂皮试后, 肌注, 前5d 1次/d, 后5d隔日1次, 其间结合骨化三醇胶丸0. 25μg, 2次/d, 并加大碳酸钙维D片口服量, 午餐后给600mg, 晚餐后给1 200mg, 总量控制在1 200~1 800mg左右。
2 外用及内服中药
2.1 外用中药
初期:黄柏、生石膏、木香、桅子、川芎、元胡、血竭、羌活、独活、白芷、川乌。中后期:木香、续断、骨碎补、自然铜、儿茶、羌活、桂枝、独活、土鳖。
2.2 内服中药
熟地、白芍、白术、川芎、炙黄芪、肉桂、当归、党参、炒杜仲、枸杞、骨碎补、续断。
2.3 疗效断定
痊愈:疼痛消失、生活自理。桡骨远端骨折达临床愈合, 腕关节活动自如;椎体压缩程度有所恢复, 疼痛消失, 患椎棘突无叩痛, 腰活动恢复。有效:桡骨远端骨折达临床愈合, 腕关节活动稍差;椎体压缩状况无明显改善, 棘突部有轻叩痛, 腰活动可, 生活基本自理。无效:无。
3 治疗效果
285例患者经4周左右治疗后, 全部治愈。桡骨远端骨折对位, 对线良好, 局部无叩痛, 腕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椎体压缩骨折压缩程度多数明显改善, 患椎棘突无叩击痛, 生活自理。两组患者疗效经χ2检验χ2=4.648, P<0.01, P>0.05, 见表1。
4 讨论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不断上升, 且老年人合并症多, 并发症多,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其发病机制都是骨量减少, 脆性增强, 特别是骨折部位骨量的丢失是骨折发生的最主要因素。从病理学改变的因素看, 骨小梁变细, 数量减少, 骨小梁间的连接点减少, 造成残存骨小梁的负荷加重, 显微骨折的积累, 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即可发生骨折。骨折后骨质疏松本身并不损害骨折的愈合, 但骨量的减少使骨折断端表面接触面积下降, 造成骨折后愈合能力差, 愈合时间延迟, 愈合质量差或不愈合。这就是骨质疏松性骨折与一般性骨折的区别和特点。故临床上就有通过应用促成骨形成制剂或骨吸收抑制剂等药物改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质量。为此笔者用降钙素 (CT) 旨在抑制骨吸收, 通过CT直接作用于破骨细胞受体使细胞内钙离子转入线粒体, 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同时也抑制大单核细胞转变为破骨细胞, 使血钙向骨中移动和沉积而降低血钙。骨化三醇[ (1, 25- (OH) 2D3) ]是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 无需在体内转化即可发挥作用, 可加速小肠绒毛细胞成熟, 促进钙结合蛋白生成, 增加肠钙吸收, 刺激成骨细胞活性和骨基质的形成。在治疗过程中笔者又根据目前对于钙的代谢与骨质疏松症关系的研究理论:钙的摄入量和钙吸收情况与骨密度呈正相关, 它们间接地抑制骨吸收。加大了碳酸钙的摄入量。在中医方面, 依据中医基本理论:整体观念为指导, 按不同时期, 不同状况分期辩证用药, 采用内外用药, 动静结合的治疗方法。达到活血化淤、消肿止痛、祛淤生新、接骨续筋、调补气血、平衡阴阳。通过及时的、必要的、适度的损伤部位肌肉、关节的活动, 促进血液循环, 加强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在中西医密切配合下, 明显提高了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的愈合率, 缩短了治疗时间 (与一般性骨折比较) , 极大地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越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裴福兴, 邱贵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0-13, 153-183.
[2]何洪阳, 邓友章.现代骨伤诊断与治疗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02-204, 277-287.
[3]范清宇, 庚农轩.软伤与骨关节损失诊断治疗学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182-229.
[4]李建中, 贺振中.通督整脊术 (M) .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36-37.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 篇11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小儿 秋季腹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218
秋季腹泻是临床上婴幼儿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发病多见于每年秋冬季,临床以频繁发烧、大便次数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腹泻为蛋花样或水样特征。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但发生此病时如果不及时治疗后果也非常严重,一般会引起营养不良、脱水或酸中毒,严重时会危及患儿生命。2010年7月~2011年7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29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小儿秋季腹泻5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其中男15例,女14例;2个月~1岁11例,1~2岁13例,2~3岁5例;病程3~5天;无脱水16例,轻度脱水9例,中度脱水4例。对照组29例,其中男16例,女13例;2个月~1岁13例,1~2岁12例,2~3岁4例;病程3~6天;无脱水16例,轻度脱水8例,中度脱水5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观察组患儿常规予以病毒唑10~15mg/(kg·日)抗病毒,纠正脱水,维持电解质平衡,调整饮食,同时加用中药口服,中药口服,基本处方:葛根10g,山药10g,白术10g,茯苓10g,炒扁豆10g,乌梅10g,鸡内金6g,山楂10g,车前子10g,薏苡仁10g,藿香10g,木香3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1岁以内小儿量酌减,并以食盐(炒热)热敷脐周。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参照《儿科学》[1]中诊断标准,急性起病,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病初常发生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为稀水样或蛋花样,无腥臭味,每日数次至10多次,大便常规检查偶见少许白细胞,无黏液、红细胞及脓细胞。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止泻时间,具体包括粪便性状和便次恢复正常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具体包括失水纠正、精神和胃纳增加时间;以及总病程及总有效率。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1993年北京修订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2]评定,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①显效:治疗72小时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②有效:治疗72小时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消失;③无效:治疗72小时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均数间的比较和两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结果
两组治疗后观察组止泻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总病程方面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为79.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不良反应:两组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出现。
讨论
轮状病毒是西医认为引起小儿秋季腹泻的最常见病原之一,轮状病毒能侵犯小肠上皮细胞,导致肠绒毛破坏,使水和其他物质的吸收减少,而导致腹泻。该病具有起病急的特点,发病年龄多为2岁以下,发病群体多为婴幼儿,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发热,体温多在38~40℃。患者發病的临床表现为发病当日即可排出水样便或蛋花样便,带有少量黏液,无腥臭,镜检脓细胞很少见。同时,患儿多伴有严重口渴及明显烦躁、脱水等症状。本病属中医“泄泻”范畴。泄泻是由于脾胃运化失常,引起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如水样。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失调而发生腹泻。小儿运化功能尚未健全,而生长发育所需水谷精气却较成人更为迫切,故易为饮食所伤;由于小儿具有“稚阴稚阳”“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小儿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则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均易引起小儿脾胃机能紊乱而致泄泻。加之夏秋季节,湿热内蕴,暑热湿困,以上均引起患儿大便暴注下迫,如水样,量多次頻,小便短赤,神疲乏力,苔黄腻脉滑数。
临床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单用西医疗法,疗效较差;而祖国医学治疗泄泻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法则,实证以祛邪为主,虚证以扶正为主,分别以健脾益气,补脾温肾为主。近年来,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本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效果显著,这与本方中诸多中药成分的联合施治有关。本方中山药、炒扁豆、薏苡仁健脾化湿;白术、茯苓益气补脾;葛根生津止泻;乌梅涩肠止泻;车前子利尿止泻,所谓利小便实大便也;木香调中宣滞、行气止痛;藿香解表散寒,理气化湿;鸡内金、山楂消食导滞;甘草益气养阴。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渗湿止泻之效,并配合食盐热敷脐周达到温运阳气、解除腹胀、调运气血的功效,从而达到促使胃肠功能恢复的目的。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疗法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有效方法,这种治疗方法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在内外合治、标本同治方面的独特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6.
2 杜嗣廉,郑明新.小儿胃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9.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90-1299.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144例进行该项研究, 均已获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和医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的批准许可。将144例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对照组66例患者中男36例, 女30例, 年龄13~52岁, 平均年龄 (25.7±4.67) 岁;观察组78例患者中男40例, 女38例, 年龄21~59岁, 平均年龄 (28.3±5.42) 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西医治疗法, 而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新疗法, 具体如下:
观察组患者给予基础治疗, 减少患者疼痛, 观察是否伴随有并发症的发生, 如果存在并发症应该及时进行同时段治疗。通常情况下, 会对于患者进行第一阶段的基本治疗, 待生命特征等基本恢复正常或稳定后才进入到第二阶段西医结合骨折新疗法。中西医结合骨折新疗法首先采用的是西医治疗, 即将骨头断裂处进行麻醉, 减少疼痛, 然后行牵引与拉伸, 使骨骼与断裂处断接, 再打上一层石膏进行固定以确保骨头可以复位。但若情况较严重, 则需手术, 术后再通过石膏固定复位。在初期的西医治疗结束后, 采用中医药物辅助治疗, 让患者口服中医以起到活血化瘀的功效并且减少西药对于人体的副作用, 对于骨骼的生长很重要, 到了中期就给患者喝桃红四物汤, 这样可以在前期活血化瘀后起到痛经活络, 强身健骨之功效[2]。
对照组仅采用西医治疗, 步骤与观察组前面有关西医治疗法相同, 到复位截止。将两组数据整理收集, 并作分析, 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注意对患者的反应, 若有恶化不适都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保持生命各项体征的平稳。
1.3 疗效标准
无效:在经过治疗后, 病情没有进行缓减, 生命特征不稳定或者存在并发症的产生, 以及骨折处的骨骼没有愈合, 患者依旧可能伴随有疼痛等, 不能有一个好的生活质量。有效:在经过治疗后, 病情有一定的缓减, 生命特征处于平稳状态, 骨骼断裂处基本愈合, 生活质量方面有所提高。显效:在经过治疗后, 患者已基本康复, 症状和特征也已经几乎完全消失, 骨骼断裂处明显愈合, 生活质量方面提高显著, 也可进行基本的生活和工作。治愈:在经过治疗后, 骨骼断裂处完全愈合, 生命特征稳定如正常人一般, 伴随的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 对于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不产生影响, 生活质量有很大的提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见附表。对照组有效率为78.5%, 观察组有效率为92.3%,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χ2=7.5651, P<0.05
3 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是骨折中较为普遍的一种骨折, 每年的骨折人群较多, 患者一旦骨折将伴有疼痛感, 同时限制其活动, 对自身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影响, 迅速降低生活质量。医师对于患者一定要及时治疗, 以减少患者痛苦。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的治愈效果更好, 也就是说中西医结合骨折新疗法在治疗肱骨髁骨折上效果更加的显著。二种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治疗效果, 但是中西医结合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患者的痛苦使他以最快速度恢复, 同时它在治疗过程中口服的中药副作用少, 同时具有活血化瘀、舒经活络、强身健骨等功效。可以缩短治疗的时间, 也使得效果更加的显著, 所以值得被推广和使用。
综上所述, 采用中西医结合骨折新疗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疗效佳, 借助中医学外敷副反应少, 疗效显著, 可促进骨折术后恢复,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风帅.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当代医药, 2011, 18 (3) :83-84.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推荐阅读:
中西医结合多种治疗08-03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09-02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09-13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09-20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11-04
中西医结合法治疗05-17
中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05-31
中西医结合治疗牛流感06-02
中西医结合治疗牛肾炎06-07
中西医结合非激素治疗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