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结合治疗犊牛黄疸

2024-10-25

中西结合治疗犊牛黄疸(精选7篇)

中西结合治疗犊牛黄疸 篇1

犊牛便血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多为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及某些病毒等引起的急性肠炎及下痢, 在临床上常见有粪中混血、粪后泻血、血水粪等。血液为暗红色, 或鲜红色。有血丝、血块、血条等。近十年来, 笔者用中西药结合治疗犊牛便血106例, 治愈102例, 治愈率96.2%。

1 病因病机

(1) 饲养管理。圈舍密闭不严, 犊牛感受风寒或饮用冷水、冷牛奶, 寒邪直中脾胃而引起寒泻, 腹泻日久或久治不愈, 致使脾胃虚弱, 可成为虚寒型便血。

(2) 母牛产后恶露久排不净, 乳房坏疽, 外感热邪, 致使热毒进入血脉, 经乳传之于犊牛, 或犊牛饱后在阳光下暴晒, 热邪侵袭, 积于胃肠, 发生便血, 成为大肠湿热型便血。

2 症状

2.1 脾胃虚弱型

脾统血, 使之不流溢于血管之外。脾的统学功能, 依赖于脾气的充盛, 当脾虚不能统摄血液则发生便血, 表现为粪中混血, 粪为黑色, 粪外被覆血液, 血为暗红色, 可视黏膜苍白。鼻端发凉, 鼻镜干燥, 精神沉郁, 心音弱, 呼吸浅而快, 尿少色淡。若先粪后血, 血色暗红, 病变在胃与小肠, 乃因胃肠虚寒, 脾阳不振, 不能摄血。

2.2 大肠湿热型

若热邪过剩, 积于大肠, 则迫血妄行, 患病犊牛时有起卧不安, 回头顾腹, 头低弓背, 不愿行走, 腹部卷缩, 体温较高, 气促喘粗。大便稀而少, 频频努责, 里急后重, 粪便带血, 呈鲜红色, 尿黄;鼻镜干燥, 眼结膜、口色赤红, 舌苔黄腻, 脉数而涩。

3 治疗

3.1 脾胃虚弱型

治宜温中健脾, 养血止血。用黄土汤加减治疗:甘草10g, 干地黄10g, 白术10g, 附子10g, 黄芩15g, 灶心土50g, 阿胶10g, 熟地10g, 首乌10g, 当归10g, 党参15g, 黄芪10g, 水煎取汁, 候温灌服。1剂/d, 连服3剂。若有腹胀加大黄, 莱菔子, 厚朴;若发热烦躁, 舌苔焦干, 呈热毒内陷危象者, 加犀角地黄汤 (犀角、生地、芍药、丹皮) 。

3.2 大肠湿热型

治宜清热化湿, 凉血止血。用槐花汤加减治疗:炒槐花10g, 侧柏叶10g, 荆芥穗10g, 枳壳20g, 大蓟10g, 丹皮20g, 栀子20g, 生地20g, 黄芩20g, 水煎取汁, 候温灌服, 1剂/d, 连服3剂。胃热甚者, 加生石膏, 知母;肝火旺盛者加龙胆草;阴虚者加山药, 牛膝, 山茱萸;大肠热盛者加黄连, 大黄;下血较多者加地榆, 云南白药。便血严重, 出现阳气虚脱, 应补气回阳为主。

3.3 西药治疗

以抗菌、消炎、止血、补液、纠正酸中毒为主。药用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 复方生理盐水500ml, 50%碳酸氢钠注射液250ml, 复方氨基比林10ml, 八万单位庆大霉素8支, 止血敏20ml, VK310ml, 地塞米松25mg, 病毒唑12ml, 肌苷1.0~1.2g, 混合静脉注射, 1次/d, 连用2~3d。有的病畜在便血症状基本消除后, 排粪后任然流出少量鲜血, 多为直肠出血, 用5%明矾溶液200ml灌肠, 收敛止血。肠道炎症比较严重的可灌服磺胺脒10g, 小苏打10g。

4 病例

病例1:2014年8月10日, 隆德县联财镇赵楼村的一头45日龄犊牛来站就诊。主诉:犊牛9日早上吃乳等一切正常, 中午暴晒后, 精神差, 不吃, 呼吸快, 眼结膜充血, 腹胀, 经当地兽医用青霉素160万单位及氨基比林10ml, 肌肉注射治疗无效。检查:体温40.5℃, 心率40次/min, 呼吸120次/min, 眼结膜发红, 瘤胃音、肠音亢进, 弓背不愿行走, 频频努责, 排粪稀而量少, 粪便带血, 呈鲜红色, 口红苔黄腻。治疗:用3.2和3.3方药;3.2方1次/d, 连服3剂, 3.3方1次/d, 连用3d。治愈出院。

病例2:2015年2月11日, 联财镇恒光村刘某某家一头3月龄犊牛来站就诊, 主诉:犊牛便血已半月有余, 不吃, 不反刍, 经多医治疗无效。检查:消瘦, 体质差, 精神不振, 多卧少立, 不反刍;体温37.5℃, 呼吸110次/d, 心音弱, 呼吸浅而快, 眼结膜淡白, 瘤胃音、肠音消失, 血便呈暗红色, 治疗用3.1方药和3.3方药;3.1方2次/d, 连服3d, 3.3方1次/d, 连用3d。治愈出院。

5 小结与讨论

(1) 针对大肠湿热型与脾胃虚寒型便血, 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疗效显著, 否则病情加重。

(2) 非炎症性便血治疗时以止血为主。在炎症性便血治疗中应掌握血多炎症轻重则重止血, 血少炎症重则重消炎。

(3) 病畜腹痛比较剧烈的, 可用生理盐水200ml, 3%普鲁卡因10ml, 青霉素160万单位, 混合腹腔封闭。

(4) 大肠湿热型便血早期切忌使用肠道收敛止泻药。因为热毒未除, 会闭门留寇, 引发中毒性腹泻, 加重病情。

注释

12016.12中国畜禽种业

犊牛腹泻继发肺炎的中西结合治疗 篇2

1 病因

本病病因较为复杂, 涉及肠道中的多种细菌、病毒及肠毒素, 再加上北方春季气候多变, 阴冷潮湿, 如果饲养管理不善, 极易引起新生犊牛的消化障碍, 造成营养不良, 治疗不及时继而转为传染性腹泻导致机体脱水、酸中毒或者继发感染肺炎而死亡。

2 临床症状

犊牛一般在吃上初乳2~3 d后发病, 患病后精神不振, 喜趴卧, 食欲减退或拒乳, 体温正常或稍低, 继发感染后体温升高至40℃以上, 腹泻剧烈, 粪呈粥样, 有异味, 呈灰白、淡黄或暗绿色, 有的混有血液, 腹涨明显, 触诊和听诊腹部, 可听到巨大拍水音。眼球凹陷, 出现脱水症状, 后期咳嗽, 听诊肺部有湿性或干性锣音, 叩诊肺部有的可听见半浊音, 呼吸浅表, 40~90次/min, 最后衰竭, 卧地不起而死亡, 病程3~5 d。

3 剖检变化

胃壁松弛, 其中充满凝乳块和乳汁, 小肠壁薄, 半透明, 内容物呈液状, 灰黄或灰黑色, 有的小肠广泛出血,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肺出现炎性病灶, 有的心肌变薄色淡。

4 防治措施

一般采用综合性防治措施, 犊牛发病后立即将其隔离, 同时做好环境消毒, 对粪尿进行无害化处理, 并适当控制牛奶饲喂量, 加强犊牛舍防寒保暖工作, 保证环境清洁卫生。治疗以静脉输入离子平衡液、补充碳酸氢钠, 肌注广谱长效抗生素, 辅以中药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 10%葡萄糖500ml, 复方氯化钠300 ml、维生素C 10ml、10%安钠咖10 ml, 5%碳酸氢钠250 ml (缓慢静滴) , 复方林格氏液250 ml+5g长效氨苄青霉素以上诸药静点, 每天2次;肌注亚硒酸钠维生素E 5 ml, 1次/3 d, 连用2次;口服酵母片5片, 1次性灌服;中药以三黄加白散为主:黄芩25 g、黄柏25 g、黄连15 g、白头翁25 g、秦皮15 g、枳壳10g、苍术10 g、泽泻10 g、猪苓10 g、厚朴10 g、血涂炭15 g、神曲15 g、水煎服, 1剂/d。

(2) 继发肺炎的可用撒乌安合剂: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 ml、25%葡萄糖液500 ml、10%水杨酸钠100 ml、40%乌洛托品20 ml、20%安钠咖10 ml一次性静脉注射, 1次/d, 连用3~5 d。

(3) 对于腹泻体温下降的病牛采取中西药结合治疗效果较好:10%葡萄糖酸钙20 ml、25%葡萄糖液100 ml、10%维生素C10 ml、三磷酸腺苷60mg、辅酶A200单位、混合1次静注, 2次/d, 连用3 d;0.5%硫酸阿托品2 ml, 皮下注射, 连用3 d。中药:附子60 g、干姜60 g、肉桂60 g、甘草30 g、党参30 g煎汁灌服, 2剂/d, 连用3 d。

(4) 对于心律失常咳嗽的病牛, 可采用青霉素640万IU溶于500 ml的5%糖盐水中, 右肋窝剪毛消毒后注入腹腔, 2次/d, 连用2~3 d;三磷酸腺苷二钠60 ml、辅酶A200 IU、10%维生素C10 ml、10%安钠咖5 ml, 1次静注, 2次/d, 连用2~3 d。止咳祛痰可用复方甘草片30片、杏仁水10 ml、远志酊20 ml, 加水适量, 1次内服, 2次/d。

5 临床病例

讷河市某乡镇共有奶犊牛846头, 在春季暴发此病, 5日龄左右的犊牛有61头患病, 出现明显症状, 大多几天治愈, 个别发生肺炎难于治疗的病牛, 采用上述方法治疗, 3d左右症状明显好转, 第5天痊愈。

6 小结

中西医结合治疗奶牛黄疸 篇3

1病因病机

气候湿热潮湿影响脾的运化,最终使肝脏的疏泄不利,胆汁不能溢入肠道,横溢肌肤而形成黄疸。

2症状

(1)阳黄型。见于病的初期,可视黏膜呈橘红黄色,口干,舌苔黄腻,呼吸促迫,心音频数有力,粪球硬小,尿少色黄,患病牛表现为呼吸迫粗,食欲不振,体温升高,舌色鲜黄红腻。

(2)阴黄型。见于病的中后期,精神委顿,可视黏膜严重黄染,主要表现为口鼻乳房及阴道黏膜发黄,黄色晦暗,舌色淡,舌苔白,心音快弱,患病牛表现为精神沉郁,四肢无力,食欲大减,体温正常或微低,舌色淡黄白腻,多兼有不同程度的前胃迟缓。

3诊断

首先询问有无受湿热史,如有受湿热史,结合外部表现就可以诊断为湿热黄疸;若无受湿热史,要注意观察口鼻乳房及阴道黏膜颜色,结合临诊表现进行诊断。

4治疗

4.1阳黄治疗原则

以清热、利湿、利胆为主,辅以健脾。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味:茵陈120g、山枝40g、柴胡40g、龙胆草60g、黄芩40g、半夏40g、陈皮40g、苍术40g、厚朴40g、车前40g、藿香40g、山楂50g、健曲50g、玉片40g共为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

方解:方中茵陈、山枝、柴胡、龙胆草、黄芩、藿香清热利胆退黄为主药,辅以半夏、陈皮、苍术、厚朴、车前除湿利水为辅药,加上消食健胃促进胃肠蠕动的山楂、健曲、玉片,共奏清热利胆退黄除湿利水健胃消食之功,使湿热去而食欲增。

4.2阴黄治疗原则

以补血、健脾益气、温中化湿为治则。采用茵陈蒿汤合四物汤加味,茵陈100g、胆草40g、山枝40g、大黄80g、当归60g、川芎40g、白芍40g、九地50g随症加减:一般病例都加青皮、陈皮、苍术、川朴、草叩各40g、干姜、桂枝各30g、肉桂40g,有风寒加荆芥、防风、柴胡各40g,有积滞加玉片、木香各40g,山楂、健曲各100g,体虚加黄芪80g、党参、当归各60g。以上为中等体型奶牛的量。在灌服中药的同时要肌肉注射VB12和肌苷。

方解:本方的茵陈、大黄合用以利尿退黄,干姜、桂枝、肉桂健脾温肾散寒,一般病例加上苍术、陈皮、青皮燥湿健脾,理气消积,茵陈蒿汤合四物汤加味,增强了补血、温中化湿、健脾和胃之力,以达治愈的目的。

5病例

2009年6月14日,文家坡乡宝丰村何某家的一头奶牛邀我医治。主诉:该牛连吊了3次针,灌了2付中药,效果不佳。临床症见:该牛精神沉郁,口色发黄,口腔、眼结膜、乳房等均呈现黄色,耳、鼻、四肢不温、胃蠕动音差,体温38.6℃,尿黄,拉黑色稀粪,因而诊为黄疸兼四胃炎,肌注:①VB12×20支;②肌苷×20支,连用3次。随即用茵陈蒿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旋复花60g、代赭石120g、茵陈120g、胆草40g、山枝40g、党参60g、黄芪80g、白术50g、云苓40g、干姜30g、肉桂40g、半夏40g、苍术40g、陈皮40g、青皮40g、山楂100g、健曲100g、玉片40g共18味,凉水泡药,煎汤候温灌服,连服3剂痊愈。

6体会及思考

中西结合治疗犊牛黄疸 篇4

1 病因

其原因较多,主要是因为饲养管理不妥,造成母牛营养不足,使初生犊牛体弱,抵抗力低,过迟喂给初奶;饲料品质低劣和饲喂方法不当,常引起犊牛腹泻,导致机体脱水和酸中毒,虚脱死亡;肠道病原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对机体发生毒害作用,加速病情恶化;哺乳不定时、不定温、不定量,饥饿状态下大量饲喂、奶温过低、牛奶变质污染病菌、喂奶器具不洁、犊牛舍潮湿脏污、舍内犊牛拥挤,饲养密度过大,天气骤变、寒冷等都可致本病的发生。

2 发病情况

2012年5月6日,吉林省梅河口市杏岭乡鸭绿村欧某家饲养1头20日龄黑白花公牛犊发病,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体温39.1℃,脉搏78次/min,呼吸29次/min,排灰白色水样粪便,内混有未消化的乳凝块,粪便酸腥臭。

3 临床症状

病牛精神沉郁,食欲减少,口腔湿润或干燥,低头耷耳,被毛粗乱,夹尾;眼球凹陷,粘膜潮红或黄染,喜卧不愿走动,肠音减弱或增强,患犊拉稀便,软便和水样便,呕吐,脱水和体重减轻。

排灰白色粥样或水样粪便,粪内夹杂消化不全的粗纤维及谷粒,混有未消化的乳凝块,臭酸腥味。体温正常,全身状态一般良好,称单纯性消化不良性腹泻;如肠道内感染病原菌,剧性下痢,粪便呈水样灰色、黑绿色或黄白色,并带有粘液和血液,发恶臭;全身虚弱,反应迟钝,有时出现短时间的痉挛及神经症状。初期体温正常或稍微升高,若发生胃肠炎可达40.5~41℃。称为中毒性消化不良性腹泻。

4 诊断

幼畜消化不良性腹泻,主要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病畜微生物区系的检查,进行诊断。

此外,对哺乳母畜的乳汁,特别是初乳的质量进行检验分析(可消化蛋白、脂肪、酸度等),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必要时,应对患病幼畜进行必要项目的血液化验和粪便检查,所得结果可作为综合诊断的参考。

5 治疗

(1)纯性消化不良性腹泻。减食可饮水,减少奶量或不喂,可减少1/2~1/3,以温开水替代,不喂牛奶或对患病牛犊口服补液盐,日服3次,每次2000~2500ml (补液盐温度为40℃),连续3~4d;当腹泻减轻,再逐渐喂正常奶量;对腹泻无食欲者,内服健胃助消化药:乳酶生1g、磺胺脒4g、酵母片3g、一次灌服,每天3次,连服3d,配合静脉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1500~2500ml,5%碳酸氢钠250ml,一次静注,一日2次。同时分别肌肉注射复方庆大霉素10~15万单位,1%硫酸阿托品注射液1.5~2.0ml,1d1次,连注3~4d。

(2)中毒性消化不良性腹泻。按肠炎治疗,治疗原则为肠道消炎和防治机体脱水机酸中毒,注射或内服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磺胺脒(内服要等量碳酸氢钠)等药物,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复方氯化钠液、5%碳酸氢钠溶液和葡萄糖等药物。对犊牛腹泻,体温升高者,除内服健胃、消炎药外,可全身用药,肌注青霉素160万IU、链霉素100万IU,每天2次,连注2~3d。

(3)由球虫引起的消化不良性腹泻。粪便中血丝、气味腥臭、呈黑绿色,应用复方敌菌净,每千克体重1片,每日2次内服,首次喂量为倍量,连服3~5d。

(4)磺胺脒(SG)、磺胺二甲基嘧啶(SM2),每千克体重每天给0.3~0.4g,分2~3次服,次日起减半,连用5~7d,同时服等量或半量碳酸氢钠。

(5)中药疗法。清热解毒,涩肠止泻,慢草不食,肚腹胀满,肠炎腹泻等可用以下方法治疗。①黄连25g、苦参25g、白头翁25g、龙胆草25g、川朴25g、焦大黄25g、焦栀子25g、山药25g、葛根25g,共为极细末,分二包。开水冲,候温灌服,每次内服一包,每天服2次,连用3~5d。②乌梅止泻散:乌梅75g,姜黄、黄连、诃子各10g,共为细末,开水冲,候温灌服,每日一副,分二次内服,连用3~5d。

6 预防措施

(1)加强妊娠母畜的饲养管理,保证母畜以充足的营养物质,妊娠后期,应增喂富含蛋白、脂肪、矿物质及维生素的优质饲料。

(2)每天对妊娠母畜刷拭1~2次,同时每天不少于2~3h舍外运动。

(3)使新生幼畜尽早地吃到初乳。采取人工哺乳要定时、定温、定量,保持清洁卫生;要增加犊牛运动和光照,提高犊牛的抵抗力;供应充足、清洁的饮水。

(4)畜舍应保持温暖、干燥、清洁,防止幼畜受寒感冒,畜舍及畜栏应定期用石灰乳或来苏儿等进行消毒,垫草应经常更换,粪尿应及时清除。

中西结合治疗犊牛黄疸 篇5

关键词:急性黄疸型肝炎,中西医结合疗法,清开灵,儿童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常见的传染病, 传染性强、传播范围广泛。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一定疗效[1]。2008年至2010年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36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36例为观察组, 随机抽取常规西医治疗的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36例为对照组, 所有病例均符合2000年西安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2], 观察组男22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28.8岁;对照组男25例, 女11例, 平均年龄31.3岁。SGPT高于400U者观察组20例, 对照组18例;2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西药护肝、退黄、支持等基础治疗, 均予静滴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维生素C3.0g+维生素B60.2g+三磷酸腺苷40mg+辅酶A100U;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门冬氨酸钾镁20mL;5%葡萄糖注射液250mL+还原型谷胱苷肽1.2g, 每日1次, 30d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清开灵40mL, 1次/d。

1.3 疗效判定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肝功能完全正常、肝脾大小恢复正常;基本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肝功能完全正常, 唯肝脾大于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体征、肝功能均有减轻;无效:症状无改善, 肝大及肝功能均无改善。以黄疸消退、食欲转正常的时间和肝大、肝功能复常的时间做为比较客观指标 (其时间计算均从接受治疗开始到症状消失为止) , 并分别统计2组病例不同疗程的疗效 (疗程是指从接受治疗起到结束治疗止) 及治疗4周和6周时的痊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简明统计软件10.35版进行相关统计学检验。

2 结果 (表1)

2.1 2组治疗后症状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退黄时间、食欲恢复时间、肝大及肝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2.2 2组疗程及疗效比较

治疗4周时观察组痊愈者30例 (83.3%) , 对照组则为11例 (30.6%) ,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但至治疗6周时, 2组的痊愈率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急性黄疸型肝炎多由肝炎病毒引起, 目前无特效疗法。其治疗应采取综合措施, 加强利胆, 改善肝脏微循环, 降低血清总胆红素, 缩短黄疸期, 尤其是缩短高胆红素血症期, 是减少并发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3,4]。西医主要采用休息、合理营养、维生素B、C等保肝或试用免疫调节药物, 如肾上腺皮质激素, 能抑制肝脏病变的炎性反应, 调整人体的应激性, 并有利胆作用, 但不能缩短病程, 停药后易复发, 甚至出现副作用, 临床上只用于重型患者, 其他免疫抑制剂疗效不够满意。免疫促进剂目前使用的有转移因子、左旋咪唑、干扰素及干扰素诱导剂等, 治疗效果也不肯定, 而且仅用于HBsAg阳性的慢性活动性肝炎。本文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 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退黄时间、食欲恢复时间及肝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 ;治疗4周时观察组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以观察组的疗程为短。

清开灵是由古方安宫牛黄丸改良而来, 由胆酸、珍珠母 (粉) 、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 (粉) 、板蓝根、黄芩苷、金银花组成, 辅料为依地酸二钠、硫代硫酸钠、甘油, 具有清热解毒, 化痰通络, 醒神开窍等功效。临床研究提示其具有抗病毒、抗炎、促清醒、保肝退黄等效果。其中的胆酸及猪去氧胆酸, 能使奥狄氏括约肌及总胆管松弛, 因而有显著的利胆作用。金银花具有抗炎解毒作用, 其含有黄褐色忍冬总皂甙, 对某些化学毒物所致小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5]。黄芩苷的主要成分为黄芩甙、黄芩素、葡萄糖醛酸等, 其通过对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 起到抗炎、抗过敏的作用, 同时有抗脂质过氧化及利胆保肝作用, 其解毒功能与葡萄糖醛酸有关。方中的栀子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护肝利胆等作用, 栀子含有丰富的去羟栀子甙, 能促进胆汁分泌量增加, 呈现利胆作用[6]。

总之, 清开灵组方中的多种成分均有抗炎、解毒、抗过敏、保肝、利胆等作用。不失为临床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良药。但随着近年来临床的广泛应用, 其不良反应也逐渐显现出来, 尤其要注意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清玉, 甘家彬, 王全凡.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60例[J].国医论坛, 2004, 19 (3) :41~42.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1, l9 (1) :56~62.

[3]包守斌, 任学军.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24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13 (21) :2831~2832.

[4]苑成伟.甘利欣联合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5, 14 (6) :370.

[5]王浴生, 邓文龙, 薛春生, 等.中药药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75~979.

中西结合治疗犊牛黄疸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进行急性黄疸性肝炎治疗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50例患者男性24例, 女性26例, 最大年龄68岁, 最小年龄12岁, 平均年龄39岁, 以食欲减退、肝区胀痛、乏力、恶心呕吐、腹胀、便稀便秘或腹泻、身黄、目黄、小便黄等为主要临床症状, 所有患者经实验室检查, 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 明显升高, 尿胆红素阳性, 并在患者血液、呕吐物、大小便中检测到肝炎病毒, 均确诊为急性黄疸性肝炎, 并且没有药物性肝炎、先天性疾病、溶血及其他梗阻性疾病, 两组临床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支持治疗, 包括卧床休息, 低脂、清淡饮食, 并给予西药保肝、护肝、抗病毒和对症、支持治疗, 即给予10%葡萄糖液500 m L加门冬氨酸钾镁30 m L (上海现代哈森 (商丘) 药业有限公司) 、维生素C5 g (浙江瑞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复方甘草酸苷80~120 mg (福建省闽东力捷迅药业有限公司) 、硫普罗宁200 mg (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还原型谷胱苷肽1.2~2.4 g (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 、单磷酸阿糖腺苷0.3~0.6 g (甘肃成纪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等药物加液体静滴。若有感染用抗生素配合治疗。儿童按千克体质量用药。以上用药1周为1个疗程, 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加味茵陈蒿汤。其基本组成:茵陈30~60 g, 大黄10~20 g, 栀子12 g。随症加减:若出现湿热盛、恶心呕吐、舌苔黄腻者加黄连5 g、姜半夏10 g;若出现明显乏力、舌淡、脉搏细弱、脾胃气虚者加黄芪和薏苡仁各30 g;若出现鼻衄、齿衄、阴虚者加玄参10 g、石斛10 g;若出现腹胀、尿少、气滞者加泽泻15 g、大腹皮15 g、厚朴12 g;若出现肝区疼痛则加柴胡15 g、郁金15 g、川楝子12 g、青皮10 g;若肝脾肿大, 加用丹参20 g、桃仁12 g;高胆红素者加用赤芍30 g、益母草15 g、代赭石12 g、藏红花1 g。每日服用1剂, 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儿童剂量酌减。两组连续治疗1个月。

1.3 疗效评价:

治疗1个月以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显效:治疗后患者无明显不适, 黄疸消退, 腹胀、乏力、尿黄等病症消失, 肝脏大小恢复正常, 肝区触诊无明显压痛, 胆红素、转氨酶、胆汁酸水平正常或接近正常;有效:通过1个月的治疗后, 患者不适感减轻, 黄疸消退, 腹胀、乏力、尿黄等临床症状有一定的缓解, 转氨酶、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 但未恢复至正常水平, 肝功能明显改善;无效:治疗1个月后, 临床症状无任何缓解、改善甚至加重, 转氨酶、胆红素水平无好转甚至恶化。显效+有效=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为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为α=0.05,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治疗1个月以后, 将两组患者疗效进行比较, 发现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由表1可见, 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0.05, 均有显著性差异。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1个月后, 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进行比较, 由表2可见, 治疗后, 发现治疗组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更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均有显著性差异。

注:a表示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ALT:丙氨酸转氨酶;TBIL:血清胆红素;AST:天冬氨酸转氨酶

2.3 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由表1可见, 治疗1个月以后, 将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 发现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6%和显效率56%均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2%和显效率36%, 二者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无效率4%也低于对照组28%, 二者之间的差异也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由此提示, 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由表2可见,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TBIL (μmol/L) 、ALT (U/L) 和AST (U/L) 分别为 (25.3±7.6) 、 (32.0±10.3) 和 (34.9±7.3) , 对照组则分别为 (45.6±10.8) 、 (58.4±16.5) 和 (60.7±10.4) , 表明治疗组肝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患者均没有发生不良反应。

3 讨论

急性黄疸性肝炎为病毒性肝炎, 属于感染科常见疾病, 一般来势凶猛, 发展快, 症状明显, 主要是由于肝炎病毒侵犯肝脏, 使肝脏组织发生炎性浸润, 导致充血、水肿、渗出和坏死等一系列变化, 损害了肝脏代谢的各种功能, 导致体内的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 皮肤、黏膜、巩膜及体液出现黄染[2], 中医学认为此病为湿浊之邪炽盛, 蕴结脾胃、肝胆, 上不能通过汗液而发散, 下不能通过二便而下泻, 血凝成瘀, 阻滞血脉, 胆汁不畅, 外溢于肌肤, 故致黄疸[3]。复方加味茵陈蒿汤主要包括茵陈, 栀子, 大黄, 中药茵陈含有促进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酯结合成分, 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大黄有刺激肠道蠕动, 排泄体内湿热、毒素, 利胆退黄, 并且诱导干扰素的产生。栀子苦寒泻火并且栀子可以促进肝细胞再生, 抑制肝细胞炎症病变, 发挥起利胆退黄作用[4]。为了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的临床疗效, 在本文针对50例急性黄疸性肝炎患者的治疗中发现, 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加味茵陈蒿汤, 发现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且没有不良反应发生, 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效果显著,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治疗的50例黄疸性肝炎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用西医治疗, 即给予常规保肝、护肝、抗病毒以及对症治疗, 治疗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 即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还给予中药加味茵陈蒿汤, 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 治疗后, 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的肝功能指标改善更显著,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 P<0.05, 二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没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效果显著,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急性黄疸性肝炎,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饶山东, 聂春红.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13, 9 (11) :110-111.

[2]韦敦.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75例疗效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2 (6) :377-379.

[3]王欣汀, 王欣敏, 王兆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90例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 2009, 24 (8) :1538-1539.

中西结合治疗犊牛黄疸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2年9月-2013年12月收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64例。所有研究对象在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均符合1995年5月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男39例, 女25例, 年龄19~53岁, 平均34.7岁。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2例, 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程、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换酶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两组之间均衡可比。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予以还原型谷胱甘肽保肝, 异甘草酸镁 (正大天晴制药) 降酶, 苦黄退黄, 门冬氨酸钾镁以及维生素B族加强治疗, 对于肝衰竭患者予以人血白蛋白支持治疗, 1次/日, 16~20天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了杏仁、栀子、滑石、法半夏、薏苡仁、茵陈、木通、藿香、苍术、赤芍、山楂。湿重、脘腹胀闷, 舌苔厚腻者加用行气健脾导滞化浊的枳实, 厚朴;热重便秘者加清热通便的虎杖, 板蓝根;肝郁气滞、胁肋胀痛者加疏肝通络的延胡索, 郁金。日1剂, 水煎早晚顿服。

疗效判断标准: (1) 显效:患者发病后出现的乏力、恶心、尿黄、纳差等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 黄疸消退, 转氨酶和胆红素水平基本恢复正常; (2) 有效患者出现的乏力、恶心、尿黄、纳差等症状与体征有所减轻, 黄疸变浅, 转氨酶和胆红素水平虽然未恢复正常, 但是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3) 无效:治疗前出现的基本症状与体征、黄疸表现、胆红素水平和转氨酶水平在治疗后无明显好转甚至恶化;其总有效率= (临床治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 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两组之间疗效比较: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对两组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处理, 卡方检验示:χ2=11.47, P<0.01表明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两组治疗后肝功能改善状况比较:研究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肝功能指标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 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 该疾病具有感染传染性, 给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在临床备受关注。

依据西医理论, 黄疸型肝炎发病机制是患者体内肝细胞高度肿胀和炎性反应细胞浸润对胆小管造成压迫, 胆汁淤积形成胆栓, 直接胆红素通过返流进入血液, 构成的胆管肝细胞发生坏死导致壁破裂也会造成直接胆红素和胆汁其他成分直接进入血液, 肝细胞性黄疸形成。临床西药治疗一般就是针对黄疸型肝炎的以上发病机制进行。甘利欣抗炎、抗过敏、保护肝细胞膜和溶酶体膜的作用较强, 而天门冬氨酸钾镁退黄疸作用较好。给予甘利欣静滴能有效抑制肝脏炎性反应, 有效保护肝细胞膜, 增强肝脏解毒功能, 减轻肝脏的病理性损害, 提高肝细胞对化学伤害的抵抗力, 促进胆红素代谢, 实现良好的利胆降酶效果。

急性黄疸型肝炎在祖国医学中属于“黄疸”范畴, 从祖国医学角度分析黄疸的病机是感受时疫湿浊之邪、或饮食不节等致病因素损伤脾胃, 脾伤不能运化水湿, 致水湿停留、湿郁生热、湿与热并, 阻碍中焦熏蒸于肝胆, 胆液不循常道外泄、溢于肌肤、上注于目、下流膀胱, 出现身黄、目黄、小便黄而发黄。以中药汤剂可以实现协同保肝降黄降酶作用, 方中杏仁苦辛, 轻开上焦肺气, 盖肺主一身之气, 气化则湿亦化;栀子苦辛化湿;薏苡仁甘淡, 渗利湿热, 佐以法半夏行气消满, 除湿消痞;滑石、木通、茵陈增清热除湿之功;藿香助白蔻仁化湿;山楂健脾;赤芍通络;肝胆之郁的茵陈为君, 伍以通利三焦的栀子以达增强清热利胆退黄之功, 佐大黄以泻热通腑。全方共奏宣上、畅中、渗下、健脾除湿通络之功, 使湿利热清, 诸症自解。西药供给机体营养与能量, 增加抗病力, 参于肝脏解毒功能。保护肝脏, 促进损伤的肝细胞快速修复, 降低转氨酶等作用。中西药合用, 加速病态的肝细胞修复, 疏通了肝内毛细胆管, 促进了胆汁排泄, 以达到退黄、降酶改善全身症状的作用, 使肝脏很快康复。

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治疗, 不仅有利于加快黄疸消退, 还能改善肝功能, 加快临床症状恢复, 因此, 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急性黄疸型肝炎确诊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在TBIL、ALT、AST等指标中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更大程度的改善, 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疗效显著, 能够快速消除黄疸症状, 还能够改善肝功能及促进临床症状恢复。

上一篇:跟踪误差下一篇:综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