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结合护理

2024-10-08

中西结合护理(共12篇)

中西结合护理 篇1

摘要:目的 分析中西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2015年1~12月间在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接受住院治疗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中西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干预后神经传导速度、病情严重程度、生活质量等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接受中西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后,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大于对照组患者,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中的神经症状、神经反射及感觉功能评分值低于对照组患者,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健康变化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中西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可以优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提升患者对于疾病知识的掌握度。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结合临床护理路径,神经传导速度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NP)是糖尿病病程10年以上患者的最常见并发症,患者出现周围神经功能障碍,严重者发生糖尿病足及截瘫[1]。护理干预是影响DNP预后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传统护理干预“以病为本”,主要关注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在提升患者主观能动性及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度方面的干预较少,这也直接导致患者出院后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外周神经病变加剧[2,3]。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干预路径是一种全新的护理管理方式,在西医护理路径的基础上加入特征性中医干预方式,包括穴位按摩、情志护理、饮食调节等,在规范各个护理步骤准确执行的同时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整体护理过程的有效性,最终优化DNP治疗结局[4,5]。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中西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12月间在本院接受住院治疗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及家属在了解研究过程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具体护理干预方式不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入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49~72岁,平均(62.38±7.19)岁,糖尿病病程12~28年,平均(18.39±7.11)年;观察组患者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50~73岁,平均(63.71±7.85)岁,糖尿病病程13~27年,平均(19.52±7.73)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接受中西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如下:(1)入院24 h:完成护理评估及入院宣教,告知住院注意事项。根据中医分型向患者讲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中医病机,做好情志护理并指导四季养生,介绍病友并鼓励其交流。护士对临床路径表中的执行内容进行打勾并签名,责任组长确认患者入院24 h内表格中各个项目均已完成后,打勾并签名。(2)入院2~3 d:根据患者症状、足部情况、情志、睡眠、二便等基本情况确认辨证分型,并在路径表单中打勾。遵医嘱执行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的症状给予艾灸、中药熏洗、穴位按摩等,执行后在表单中打勾。为患者制订个体化饮食计划,告知患者相关饮食禁忌,在路径表单中打勾[6]。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讲解,告知低血糖的紧急处理办法,完成后在路径表中打勾,护士长根据路径表单核实确定所有项目均已完成,在了解患者掌握情况的前提下打勾并签名。(3)入院第4天至出院前1 d:再次进行护理评估及辨证分型确定,在原来基础上根据患者个人体质进行体质养生并制订运动方案,教会患者简单的足部保健操,执行后在路径表单打勾。针对患者用药情况给予服药指导,教会患者使用血糖仪、自行注射胰岛素,执行后在路径表单上打勾,责任组长核实护理工作完成情况后在表单打勾并签名。(4)出院日:再次对患者进行系统评估,完成各项治疗及护理措施。进行出院指导,告知出院后的注意事项,指导出院带药的服用方法、低血糖的鉴别及处理措施,告知患者一周后门诊复诊[9]。指导患者预防足部病变,选择适宜松紧度的鞋子及袜子,洗脚水温度控制在40℃以下。告知患者科室值班电话及护士台电话,责任护士在1个月后进行电话随访。责任组长在核实表单内容得到确切执行后,打勾并签名。

对照组患者接受临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规护理,具体如下:遵医嘱严格执行降糖治疗,按照时间点准确给予既定药量,做好血糖监测及记录工作。指导患者进行适当运动,包括餐后散步、太极拳等。根据患者的年龄及文化程度对其进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知识讲解,告知理想血糖范围、控制血糖的重要意义等。

1.3 评估手段

1.3.1 神经传导速度

采用肌电图对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等3处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进行检测。

1.3.2 病情严重程度

采用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7]测定DNP严重程度,包括神经症状(6分)、神经反射(8分)及感觉功能(19分),分值越高、病情越严重。

1.3.3 生活质量

修复后12个月时,采用SF-36健康问卷[8]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健康变化角度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

1.4 统计学方法

文中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传导速度

观察组患者接受中西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后,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大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注:MCV:运动传导速度;S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2.2 DNP严重程度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TCSS评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TCSS评分值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中西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后,TCSS评分中的神经症状、神经反射及感觉功能评分值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生活质量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值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健康变化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NP)是指糖尿病患者出现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及体征,临床多呈对称性疼痛及感觉异常(下肢症状较上肢多见),还可出现便秘、腹胀等,严重者甚至出现肠梗阻[10]。DNP多发生在糖尿病病史15年以上的患者中,10%~20%的患者可出现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可伴有电击样、针刺、火烤、撕裂样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多数发生DNP的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不佳、对疾病相关知识所知甚少、自我管理能力低下,这很大程度上也是临床护理中健康宣教及自我管理教学不足的表现[11]。护理人员是与糖尿病患者接触时间最长、联系最为紧密的人群,选择合适的护理干预方式与DNP的治疗预后关系密切。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传统护理干预重点关注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将主要的护理时间放在监测血糖及嘱咐患者定时定量服药上,在调动患者的治疗积极性、提升治疗有效性方面的作用不足[12]。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全新的护理管理模式,具有高品质、高效、低费用等特性,适用于常见病及多发病的临床护理,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护理理念的同时,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本次研究中将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观察组患者中,重点观察这一全新护理方式对糖尿病治疗及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掌握度等方面的作用。

糖尿病神经病变中50%以上会累及周围神经,早期主要表现为四肢疼痛麻木,可逐步进展至运动及感觉功能丧失。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胫神经均是DPN最常累及的神经,经检测神经传导速度可以早期判断病情进展程度[13,14]。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经中西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后,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均较高,提示患者的神经传导功能损伤减小。中西临床护理路径在西医护理路径中融入中医情志护理、饮食调理、穴位按摩、中医熏洗等多种传统特色疗法,同时对患者进行辨证护理,规范了临床护理工作,也提升了临床治疗的效率,这也是DNP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15]。

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是基于DNP特点而制订的综合评分系统,具有简单、全面的优势,是临床公认的判断DNP病情严重程度的可靠及准确方式[16,17]。TCSS评分系统包括神经症状、神经反射及感觉功能三方面,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的以上三方面评分值均较低,提示中西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缓解DNP患者病情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西结合临床护理路径以“中西合璧”为原则,规范护理流程并凸显中医特色,在实施过程中通过组织管理、培训宣传、评价改进、监控督导等手段,使中医特色在护理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18,19,20]。DNP持续存在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不利影响,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健康变化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这就说明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改善DNP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21]。

综上所述,中西结合临床护理路可以优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提升患者对于疾病知识的掌握度,值得在日后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中西结合护理 篇2

上世纪90年代,中外护理合作办学项目在我国悄然兴起,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和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1],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护理教育与国际先进护理教育方式接轨,但这种区别于我国传统护理教育的异体植入办学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诸多水土不服的问题,本文针对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外合作护理项目的顺利开展。

一、项目概况

该项目采取“4+0”培养模式,专业培养计划由江西中医药大学和美国托马斯大学共同审定,教学计划所涉及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均在江西中医药大学完成。学生在修习完教学计划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在获得江西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资格和学位授予资格的基础上,符合美国托马斯大学学位授予条件者可向托马斯大学申请学士学位。该项目目前已招生三届,第一届学生已完成在校的课程学习。

二、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课程门类增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美方护理课程综合方式多样,可按照生命周期、健康模式等进行课程综合,并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2],重视人文课程,其人文课程占美国护理本科全部课程的1/3。我国护理本科课程体系依旧受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强调护理知识的系统性,基础医学和护理专业课程占主导地位,人文科学课程偏少。为了解决中外课程的这一差异,中外双方合作成立教学计划开发小组,在保留国家规定课程、我校特色课程等基础上上,引入美方先进课程,最终形成了中方课程、中外合作课程、美方课程三个板块的课程体系。但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发现,中外合作班课时总数远高于我校普通护理本科班的课时总数,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减少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弹性时间。

2.课程基数过大,影响教育部评估达标。

根据教育部教外综〔〕5号[3]的文件要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外方课程必须达到“4个1/3”的标准。然而,按照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标准,要求中医护理课程必须达到11-19学分以上,且需根据我国国情开设相关通识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使我校开设科目达47门,学时高达3440,全部课程门数和全部教学时数的基数相对偏大。同时,考虑到江西省属于中部省份,我校又为江西省二本录取批次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英语层次与教育发达地区、学校有着一定的差距,如大量引进外方优质课程并采用全英文授课有可能会造成部分学生一定程度上专业知识的.缺失。因此,在项目具体实施中,适当放慢了引进美方课程的进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4个1/3”达标比例。

3.多种教学方法应用,挑战学生学习能力。

目前,我国护理本科课程体系依旧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传授,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仍是以讲授法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辅,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被学生接受和熟练掌握。随着美方课程的逐一引入,PBL教学、小组讨论、论文汇报、调查报告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也一并融入课程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极大地挑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不少同学表示为了应付美方课程后的调查、报告等作业,不得已把大部分学习重点放在美方课程上,从而忽略或应付中方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学习压力大、负担重,甚至有的同学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4.师资结构复杂,提高师资管理难度。

中美合作办学项目课程的师资队伍,在结构上既有中方教师又有美方教师,既有专职教师也有兼职教师,且外籍教师大多为短期来华执教,流动性大;除此之外,中美方教师教学理念、文化背景、聘用方式的不同,均对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也增加了教师队伍管理的难度。

5.自身特色不凸出,影响教学持续发展。

每个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都应与众不同,有着自己鲜明的文化背景和实践特色。我校是传统的中医院校,具有多个国内外一流的学科建设平台,而护理学科作为学校新兴的重点学科之一,更加需要依托学校优势资源,在开展中外合作项目的基础上,寻找自身特色,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以特色求生存,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三、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的思考

1.精简课程门类,整合课程内容。

在引入美方课程的过程中,不能单纯以科目数量作为质量评估的标准,而应注重中外方课程内容的整合,对美方引入课程内容、所耗学时、授课教师资质等多方面进行把关,避免课程门类重复建设,如引入的美方课程社区护理学与中方课程社区护理学、美方课程灾难护理学与中方课程急危重症护理学等雷同科目,应在内容上进行重新编排,使所开设的中美合作课程既符合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现状,又能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国从业能力;充分利用课上、课下两个学堂,并积极利用学生第三学期,开展护理实践等注重学生参与性和实践性的课程,错开学生各专业课学习、考核的高峰时间,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果。

2.采用脱敏疗法,适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引入美方先进教学方法时,应首先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逐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注重以学生为主教学方法的连贯使用,鼓励和培训中美合作护理专业的中方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适当采用美方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跨入大学校园起,从最初接触大学课程起,就能接触并逐渐熟悉各种美方的教学方法,以适当改变其多年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同时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课外专业辅导和心理疏导,以增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选聘优质师资,加强师资管理。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4]的要求聘请外籍教师来校任教。此外,中方授课教师应至少为本科以上学历,且教学经验丰富、具备英语教学能力并能够熟练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骨干教师;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合理配置师资,对于系统性较强的中医和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安排中方教师进行授课,聘请外籍师资讲授行业前沿、强调动手能力的护理实践、人文护理等相关课程,如生化危机处理和灾害预防、护理专题研究和循证护理和专业护士实践等;针对中美合作班与普通本科护理班的不同,制定相关的中美教师选聘及教学质量监督的办法或制度,以进一步保证教学质量。

4.依托学校优势专业,凝练自身特色。

依托学校中医药、热敏灸等教学优势,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培养社会紧缺护理专业如老年保健康复护理、重症监护等中医药高层次护理人才,并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有选择性地引进国外优势资源,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5.政策鼓励,寻求自身发展。

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现实意义 篇3

【关键词】中医学;西医学;护理;哲学基础

【中图分类号】R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533-02

中医和西医有着不同的理论体系,两者也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两者均为促进人类的健康做出了贡献.中西医之间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两者间的关系犹如鸟的翅膀,缺一不可,密不可分,相互补充而又不可替代.本文对中医和西医的哲学基础做比较分析,阐明中西医结合护理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1 中、西医理论体系构建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其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人们直接的感受和体验,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使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和成熟.西医学源于古希腊时期,实验的方法和系统的人体解剖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医学的发展与人类自然科学的三次变革密不可分,西医学在充分利用自然科学先进成果的基础上,获得了迅速发展,就其哲学基础而言仍然沿袭了机械唯物论的观点【1】.中西医有着不同的理论体系指导,采用任何一方的标准去评价另一方都是不科学,用任何一方的长处去攻击另一方的短处更是不公平的, 我们应该看到两种理论体系的优势和劣势,只有两者相辅相成、融会贯通才能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2 中、西医治疗的特点

中医走的是辨证之路,西医走的是辨病之路,辨证是以辨关系为主,辨病是以辩实体为主,实体和关系的内涵完全不同.中医的“望、闻、问、切”与系统论的黑箱识别法相通,中医治病的机制是通过调节人体的自组织能力,恢复生命系统的正常关系.中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强调人本身就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西医采用从人体整体到局部的解剖生理分析方法,偏重于对局部组织和器官生理病理变化的研究,注重对药物的分子结构、作用部位以及具体效应的掌握,与系统论的白箱识别法相通.西医学讲究理性思维、逻辑推断和精确分析.中医从宏观角度系统、平衡、辨证的看待问题,把人体当作复杂问题看待,西医则偏向从微观视角对构成元素进行分割分析,把复杂的人体系统作简单化处理.中医的着眼点侧重于功能活动, 西医则注重对形态结构的研究[2]. 中医学从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各种内部关系及其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方面整体把握其变化,侧重从生命现象反映其相关功能的变化,整体、动态地研究其内部及其外在环境的相关关系. 西医学以实体结构、物质变化的实验观察和分析为研究的着眼点,侧重于从解剖形态、物量变化出发研究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机制和规律.

3 利用哲学思维分析中、西医理论体系的优势

中医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生命的精神层面、整体层面、动态层面,中医擅长对生命混沌学的定性化把握,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出发,从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全方位角度来寻找中医的发展规律,从复杂科学和非线性科学来认识中医学的优势和特点.中医学注重整体联系、讲究系统原则、注重捕获灵感、强于顿悟、具有较强的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正是如此,中医学形成了以整体观、相似观和辨证论治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先进和科学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的渗透,使中医学从一开始就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虽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洗涤,仍以其卓越的临床疗效为世人所接受.西医学融合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医学理论,在还原论的引导下,对病理学、生理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西医学著作以新为贵、唯恐陈旧,一方面语言清晰,逻辑严格的句子甚少隐含,另一方面,西医学运用大量现代物理、化学、数理统计的方法,解决了许多医学难题。

4 利用哲学思维来分析中、西医理论体系不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种现代病、无名病、环境病不斷出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也逐年上升,西医学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西医学主张对人的死尸进行解剖、测量以及统计,然后通过实验和逻辑推理形成结论.这种理论最大的不足是以僵死状态的人体作为研究对象,所得出的结论不能照搬于活人[3].西医是自整体到局部,层层深入的纵向探索模式,建立起了完整而清晰的人体—系统---器官----组织---分子---亚分子---原子的探索模式,这种模式的不足是遗漏或缺失了对各个层面不可视、不易分辨之物的探索.人类绝不是一部可卸可安装的机器,人具有多重属性,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属性.单纯针对组织结构属性进行研究,并不足以使生命最大限度的保持健康状态.中医学理论来源于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从产生到现在,过分依赖于这种朴素的哲学,缺乏深刻的创新,也没有和其他科学理论成功的结合,正是由于创新思维不足,中医学的发展一直没有引起理论体系的重大突破,没有质的飞跃,学术思想创新是中医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此外中医学经典理论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概念歧义、语言模糊和理论的不确定性,用此经典理论作为检验标准,势必造成医学理论不指导临床实践,临床实践脱离医学理论的奇特现象.

5 中西医结合护理的必然趋势

护理与医学相伴而行,医学的发展促进护理学的进步,护理学的进步进一步促进了医学的更快发展。中医与西医之间的差异体现了中西方人哲学思想、思维方式的差异,即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科学是多元化的,人类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多样化的,中西医作为医治疾病的不同方法,殊途同归,各有短长,应该扬长避短,相互为用造福于人类【4】。直觉与逻辑都是科学思维的组成部分,代表着不同的思维路径和不同走向,中医直觉思维和西医逻辑思维的相互联系、相互结合,既是两种文化、两种医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思维科学客观的规律走向。中医学注重求同、重视宏观、忽视微观,重视直觉体验,忽视推理分析;西医学崇尚求异、重视分析、忽视综合、重视部分、忽视整体、重视病因、忽视病人;中医学的发展需要分子生物学的激活,西医学的发展需要传统中医学的借鉴,处于对立两端的中西医,唯有结合,才能丰富对人体自然规律的认识,因此,中西医结合的哲学基础决定了中西医结合护理是护理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6 小结

如果医学都可以用白箱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那么医学就不再称为科学,而是普遍原理。在疾病谱不断变化的今天,未知疾病的出现推进了中西医学的深入结合,中西医结合护理也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西医结合护理是护理学发展的必然方向,中西医护理只有相互结合才能互相为用,才能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坚信中西医结合护理是未来护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李旭京.中西医结合的哲学基础与现实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5B):790—792.

[2] 刘云辉.中医与西医之间的关系探讨[J].中医杂志,2010,51(1):69—71.

[3] 岳黎敏,张莽,单铁英,等.中西医哲学思想比较中看当今人体形态学探索方向的错误[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1):2087,2810.

晚期肺癌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96例晚期肺癌的患者, 其中56例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 年龄在49~79岁, 平均年龄59.6岁。患者中患有腺癌的41例, 鳞癌患者21例, 肺泡细胞癌患者17例, 未分化癌患者17例。患者均有呼吸困难、疼痛、咯血、失眠等状况。患者平均住院34.2 d。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晚期肺癌的患者多数表现为绝望、焦虑、悲观、恐惧等, 这会使病情加快恶化。因此在护理中, 应给与患者精神和心理安慰, 耐心听其诉说, 对患者进行疏导、关心, 并讲解治疗方案, 使患者放松心情, 消除压力, 让患者舒适的渡过人生最后的岁月。

1.2.2 一般性护理

(1) 起居护理。提供舒适, 安静, 清洁的护理环境。 (2) 皮肤护理。为避免褥疮, 应协助患者保持皮肤清洁, 经常换体位, 可使用气垫。双料喉风散能够促进红肿溃烂皮肤愈合。 (3) 口腔的护理。根据患者口腔的状况如p H值等, 帮助患者选用适当的口腔护理液漱口。用敏感抗生素清理咽喉。 (4) 疼痛的护理。按三级止痛法给予镇痛剂或做自控镇痛术。

1.2.3 中医辨证护理

(1) 脾胃虚弱型。临床表现为咳嗽痰多, 大便溏稀, 舌淡, 苔薄白, 脉细弱。要注意空气新鲜, 防感冒, 多休息。应食用和胃止呕, 健脾益气的食物。 (2) 肾脾两虚型。呼吸气短, 腰膝酸软, 舌淡, 苔薄白, 脉细弱。室内应温暖, 避风寒, 忌油腻、生冷之物, 多食用益气生髓补肾之物。 (3) 肝胃蕴热型。胸胁胀痛, 大便干结, 舌红, 苔黄, 脉弦。保持心情放松, 禁烟酒、牛羊肉, 饮食应清淡, 多吃疏肝行气止呕之物。以上可适当配以相应针灸护理[3]。

1.2.4 胸腔积液的护理

胸腔积液会导致患者呼吸困难。应采取舒适的体位, 对胸腔及时进行引流, 使呼吸顺畅, 给予患者吸入氧气 (必要时) 。进行气道湿化祛除气管分泌物选择适量的生理盐水和庆大霉素8万U。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正确的胸部物理治疗:首先是胸壁叩击, 协助患者侧卧后, 护士手指并拢, 掌心乘虚叩击患者, 保持3.7 Hz每15 s的频率每日3次;第二是是胸壁加压促进咳嗽排痰, 帮助患者仰卧, 腹肌松弛, 做深呼吸, 呼气或咳嗽时双手加压患者胸壁, 要用力均匀, 而且要先雾化, 再叩击排痰。

1.2.5 咳嗽、咳痰的护理。

除了雾化后胸部叩击促进排痰外, 还应进行有效吸痰, 进而祛除气管分泌物。具体要求是护士应严格操作, 吸痰前要戴口罩、消毒手套;使用一次性硅胶导管, 且应插入气管内30 cm深;吸痰后缓慢提出导管, 吸痰前后都应给与高流量吸氧[4]。

1.2.6 不良反应的护理

(1) 心脏不良反应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 如发生心悸等情况, 协助患者左侧卧, 减慢或停止输液, 并吸氧。 (2) 骨髓抑制的护理。遵医嘱使用升白细胞的药物及抗生素, 戴口罩, 勤通风。 (3) 发热的护理。勤测体温, 多饮水, 用温水浴及消炎痛栓降温。

2 结果

本组96例晚期肺癌的患者, 经过中西医结合护理后, 身体功能改善, 精神状态、情绪功能提高, 食欲增强, 睡眠质量提高, 提高了生活质量。效果良好。

3 小结

晚期肺癌患者多数是由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呼吸障碍而窒息死亡, 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晚期肺癌的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咯血、剧痛、憋喘、发热、呕吐等不良反应, 导致患者的身体状况、情绪功能、社会功能严重紊乱甚至失去, 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生理上的痛苦, 也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使其失去了治疗的信心, 无法充分发挥人体自身的抗癌潜能。本组对晚期肺癌的患者进行了有效的护理, 患者的不良生命体征有所控制, 疼痛、咯血、呼吸困难等状况缓解。实践结果表明, 我们的护理对策有效且可行。因此, 对于晚期肺癌患者的护理, 需要护理人员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 能够及时有效的应对各种状况, 更加耐心细心, 应用有效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对策, 通过对患者心理上的帮助、过硬熟练的操作技术、中西医有效结合的护理等工作, 来减轻晚期肺癌患者的痛苦, 帮助其顺利的进行治疗, 提高其生活质量, 舒适静谧的走完人生之路。笔者认为, 合理有效的护理对策是延长晚期肺癌患者生命时间的成功因素之一, 因为良好的护理不仅可以使患者在绝望中看到生机与希望, 而且能够极大地促进患者配合治疗, 与病魔进行斗争。对提高护理的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晚期肺癌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 对96例晚期肺癌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中医辨证护理、胸部积液护理、咳嗽咳痰的护理、不良反应的护理等。结果 本组96例晚期肺癌的患者, 经过中西医结合护理后, 身体功能改善, 精神状态、情绪功能提高, 食欲增强, 睡眠质量提高, 提高了生活质量。效果良好。结论 对晚期肺癌患者进行合适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可以减轻患者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 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实践结果证明, 护理对策有效可行。

关键词:晚期肺癌,中西医结合,护理

参考文献

[1] 王宏乐, 郭红霞.肺癌化疗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5) : 571-572.

[2] 许红英.护理干预对晚期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 (下旬刊) , 2012, 3 (12) :39-40.

[3] 李玉华.肺癌化疗期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 2008, 24 (3) : 71-72.

护理专业教育与人文精神结合思索 篇5

1.高职护理学生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1.1现代护理的发展呼唤人文精神。护理学位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综合学科,护理人员要和人进行交往,以给予患者提供健康服务。现代整体护理模式强调以人为中心,这样的护理服务对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其也决定了其在教育中的位置[2]。只有给予学生以人文教育,并培养学生们的判断、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管理等能力以及协作精神,以提高其沟通能力,让护理人员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此种教育应重点开展起来。

1.2人文教育是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大学阶段是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职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存在着很大的可塑性,所以抓住高职护生在校教育,努力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是护理职业道德建设的最佳契机。

2.融入人文精神的实施途径

2.1设置人文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蓝图。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及精神的高职护理人才,在培养方案中应加入一定的人文课程。如护士人文修养、人际沟通、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等人文课程。在人文学科的教育中,应把实践作为主要学习形式,只有通过此类教育和熏陶,才可以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知识面宽、基础扎实的护理人员。

2.2优化课程设计,渗透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单靠几门人文课程是难以奏效的,人文精神培养不仅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人文课程,还要系统地学习相关的人文学科知识,更要在教师授课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理念。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与护生人文精神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改变过往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方法,进行启发式、辩论式、讨论式等教学的方法,以提高患者的素质[3]。

2.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人文关怀。人文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护理院校要提升护生的人文修养必须从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的人文内涵做起,营造出一种浓厚的人文氛围,赋予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以文化,使护生受到熏陶;要结合护理教育的特点,开展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护士技能操作比武、护士礼仪大赛、护理志愿者队伍建设等。同时,在学生教育管理实施过程中也要体现人文关怀,弘扬大爱精神。亲其师,信其道,护生人文精神的培育,需要学校管理者、教育者以真情、真心、真爱、真诚育人,视学生若子弟,有效推进人文素质教育。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 篇6

[关键词] 糖尿病足;中西医结合;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6-113-02

糖尿病足(DF)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是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或因缺血而失去活动能力、合并感染所致的足部疾患[1],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双下肢末梢麻木和疼痛,足部溃疡以及坏疽的形成。2010年10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对入住的糖尿病足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并给予系统的护理,效果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68例糖尿病足患者,依照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入院时空腹血糖为12.4~32.1 mmol/L;男42例,女26例;年龄49~77岁;病程2~30年,糖尿病足60 d~5年;根据Wagner分级方法:0级8例,1级26例,2级22例,3级10例,4级2例。

1.2 治疗措施

采用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治疗,根据患者疾病分型、病史、血糖水平选择药物或胰岛素治疗。制定饮食方案,合理规律饮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控制血糖接近正常水平。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广谱、足量、高效抗生素控制感染,改善患肢肢端循环选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制剂如红花、丹参静脉输注,加强营养支持。同时局部清创换药,中药泡脚。

1.3 护理

1.3.1 心理安抚 糖尿病患者特点是病程长、症状重,患者往往心理比较焦虑、敏感,有的甚至悲观、脆弱,容易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完全听从医生,事无大小都要详细询问,要么对治疗不重视甚至放弃不配合。因此对每位刚入院的糖尿病足患者要认真做好入院宣教,帮助患者尽快熟悉适应医疗环境,积极配合医生护士做好治疗和护理工作;要经常与患者聊天,了解患者所想,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要主动及时的向患者解释病情并告知最新治疗方案,取得理解和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悲观等情绪;建议家属多和患者交流,增加患者的精神动力;随时和患者及家属沟通,鼓励家属陪伴;鼓励患者多和同房间的病友交流,相互分享治疗糖尿病的一些基础知识,平衡减压。同时患者在治疗期间产生的烦躁、敏感、猜疑等心理,护理人员可实时说教,以病房内已治愈的患者做例子,安抚患者情绪争取其积极配合。良好的心理护理可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患者治疗的决心和信心,延缓糖尿病足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生活质量[2-3]。

1.3.2 饮食护理 合理的饮食是控制血糖的基础。严格执行糖尿病饮食,目的是减轻胰岛细胞的负担,降低血糖。根据患者个人的饮食要求,制订相应的饮食方案,控制总热量,有规律地进食,原则是进餐要定时、定量,要一日三餐七成饱,少吃多餐,避免饱餐[4]。合理分配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蛋白质与脂肪的比例,鼓励患者多食粗粮、杂粮、大豆及相关产品,多吃瘦肉、鱼类、虾类、海鲜类,多吃绿叶蔬菜、含糖分低的水果等。帮助患者了解血糖与饮食的关系,提高饮食对糖尿病防治重要性的认知。

1.3.3 改善足部血液循环 坚持足部按摩3次/d,动作轻柔,通过推拿按摩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代谢。方法是双手从大腿根部用按法、揉法、搓法逐渐按摩至脚踝部,再从足跟部向上至大腿根部,反复10 min左右,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对于静脉回流障碍引起的溃疡,卧床时可在脚跟下垫一个软垫,提高患肢,并指导患者在床上做踝关节背屈、旋转和小腿屈伸运动,促进静脉回流。针对患肢皮肤的微循环障碍,注意防寒保暖,不要用热水袋保暖,取暖器暖脚避免脚部烫伤起泡,皮肤破损,加重病情。

1.3.4 局部护理 告知患者及家属注意观察足部颜色及温度变化,发现情况及时向医生汇报。护理人员经常触摸足背动脉的搏动、按压皮肤的弹性、观察皮肤色泽及温度,发现动脉搏动逐渐减弱或消失,皮肤温度降低,肢端变凉,皮肤颜色出现渐变,逐渐由白→暗红→暗紫→紫黑色,往往提示患足缺血缺氧加重,易出现溃疡并形成坏疽。此时,不可热浴,更不得烫洗,否则可使溃疡加重,或出现新的病灶。

1.3.5 足浴护理 方法:透骨草20 g,威灵仙20 g,黄芪30 g,丹参30 g,当归20 g,大黄20 g,红花15 g,黄柏20 g,苦参30 g。首先把中草药放在水中泡20 min左右,大火致药液沸腾后再小火煮10 min,待药液温度降至35~40℃即可用来泡脚。有条件的用中药熏洗桶加热保温,使水温维持在38~40℃左右。药液平面要高于踝关节,最好至足三里穴(人体保健要穴),每次30 min,1次/d,疗程不限。通过泡脚,使中药有效成分进入机体、输布全身而发挥药效作用,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激发机体自身调节功能。

1.3.6 换药护理 出现感染的创面应每天清创换药,严格无菌原则,用碘伏消毒3~4次,保持溃疡面清洁,渗出过多可早晚各换药1次。同时行脓汁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高效、足量对症治疗。创面感染严重,有腐肉,脓汁渗出较多时,应切开引流彻底清创,去除变性、坏死的病变组织,创面常规消毒后先后用生理盐水和呋喃西林液冲洗,然后用高渗葡萄糖棉纱覆盖,无菌纱布包扎,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照射促进血液循环,2次/d, 30 min/次。待创面渗出减少,有新鲜肉芽生长,涂擦生肌玉红膏,促进新鲜肉芽的生长。此外进行浸泡湿敷换药时,动作切记轻柔。

1.3.7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其他治疗成败的关键。良好的健康教育可以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疾病控制达标,降低耗费和负担。要对患者和家属耐心宣教,帮助他们认识到糖尿病是终身疾病,治疗需持之以恒;告诉患者糖尿病足的危害性及预防的有关知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指导患者做好足部的健康护理,避免足部遭受意外伤害。具体为注意患足的防寒保暖,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教会患者足部常规按摩手法,利用空闲时间多做按摩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穿宽松、舒适的布鞋和质地柔软、吸水透气的袜子,使足趾在鞋内活动不受限制为可;适度锻炼,散步为主,避免运动后出现足部红肿及皮肤磨损现象;生活制度应规律,戒烟和烈性酒,讲究个人卫生等。

1.4 疗效判定标准[5]

治愈:溃疡面完全愈合,形成痂皮或瘢痕者。显效:足部皮肤感觉正常,足背动脉搏动有力,溃疡面缩小80%以上,临床分级好转2个级别以上。有效:足部皮肤感觉部分恢复,足背动脉搏动较明显,溃疡面缩小50%,分泌物减少,临床分级好转1个级别以上。无效:足部皮肤感觉无好转,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溃疡面无缩小,分泌物无减少,临床分级无好转或者恶化。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经过积极的治疗和系统全面的护理,68例糖尿病足患者治愈20例,显效28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1%。治疗期间无明显副反应发生。

nlc202309020211

3 讨论

糖尿病足病是由于下肢动脉硬化,加之植物神经病变使血管运动减弱,导致足部供血不足,局部组织缺血和抵抗力下降,当足部受到微小的创伤,如不合脚的鞋挤压、擦伤、皲裂或鸡眼等处理不当,均可引起创面感染而形成溃烂,又因患者痛觉减退或消失,不能及时察觉病变,常常使溃疡加大、久不愈合,甚至导致组织坏死。感染处理不当或者治疗不及时使得创面难以愈合进而影响到糖尿病足的最终治疗效果。糖尿病足的中药泡脚创面处理,紧抓糖尿病足的形成原因,通过活血化瘀、理气行血、舒筋活络的中药长期浸泡,降低血液的黏滞、凝聚状态,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展血管,增加局部血氧供给,改善微循环障碍,使血流通畅;同时加强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提高了自身免疫抵抗能力,临床多项研究亦证实了中药浸泡对糖尿病足的确切疗效[6]。中药浸泡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有效促进创面的修复和愈合,缩短治疗周期和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通过进行科学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施行全面的护理,系统的糖尿病足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自我治疗、护理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7],建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有利于控制疾病,防止糖尿病足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生活质量[8]。

[参考文献]

[1] 赵金苓,李希玲,陈洁.糖尿病足的评估与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2):132.

[2] 孙道玉,辛绍伟,马学萍,等.糖尿病足预防及护理新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2):71-72.

[3] 赵平.应用临床路径对糖尿病足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1):131-132.

[4] 李清华,李清江,蒋文,等.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饮食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9):533.

[5] 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0-121.

[6] 孙洁.中药足浴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8):70-71.

[7] 曾雪卿,任运红.糖尿病足的护理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3C):103.

[8] 王桂英.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32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9):27-28.

(收稿日期:2012-02-16)

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篇7

关键词: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护理

冠心病是供应心脏的血管 (冠状动脉) 发生病变 (粥样硬化) 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脏供血不足 (缺血) 、缺氧、或坏死而发生的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冠心病有五种临床表现 (1997年WTO) : (1) 隐匿型或无症状型冠心病; (2) 心绞痛型冠心病; (3) 心肌梗死型冠心病; (4) 缺血型心肌病; (5) 猝死 (原发性心脏骤停型冠心病) 。中医认为冠心病是本虚标实:本虚——年老体衰, 脏腑功能失调, 气血阴阳虚损;标实——瘀血、痰浊、气滞、寒凝。胸痹心痛属急重症, 但只要及时正确诊治, 患者配合, 一般能控制或缓解。现将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98例冠心病患者, 男性患者50例, 女性患者48例。年龄52~73岁, 平均年龄60岁。

1.2 护理措施

1.2.1 一般护理

疼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应卧床休息。必要时吸氧。给予低盐、低脂、高维生素和易消化饮食。保持排便通畅, 避免用力排便。了解患者日常的排便习惯、排便次数及形态, 指导患者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 多食蔬菜和水果等粗纤维食物, 无糖尿病者可服用蜂蜜水;每日行腹部环形按摩以促进肠蠕动;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必要时给予甘油灌肠;嘱患者便时避免用力, 以防诱发心力衰竭、肺梗死甚至心脏骤停[1,2,3]。

病情观察:注意观察患者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缓解方式。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心电图变化。观察有无心律失常、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的发生。安置危重患者于冠心病监护病房 (CCU) , 监测心电图、血压、呼吸、意识、皮肤黏膜色泽、心率、心律及尿量等。对于严重心衰者还需监测肺毛细血管压和静脉压。备好除颤器和各种急救药品。若发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休克等早期征象应立即报告医师并协助抢救。

1.2.2 用药护理

硝酸甘油0.3~0.6mg舌下含化, 1~2min起效, 或硝酸异山梨酯5~10mg舌下含化, 2~5min起效。硝酸甘油主要有头痛、血压下降, 面红及心悸等不良反应。吗啡或哌替啶:注意有无呼吸抑制、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硝酸酯类药物:随时监测血压变化, 严格控制静脉输液量和滴速[4]。溶栓药物:询问患者有无活动性出血、脑血管病等溶栓禁忌证, 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和血型;溶栓过程中应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如寒战、发热、皮疹, 低血压和出血等, 严重时应立即终止治疗;用药后监测心电图、心肌酶及出凝血时间。注意溶栓治疗是否成功: (1) 胸痛2h内基本消失。 (2) 心电图ST段于2h内回降>50%。 (3) 2h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4) 血清CK-MB酶峰值提前出现 (14h内) 。

1.2.3 心理护理

专人守护患者, 给予心理安慰, 增加安全感。指导患者采取放松技术, 缓解焦虑和恐惧。医护人员进行各项抢救操作时, 应沉着、冷静、正确和熟练, 给患者以安全感。当患者胸痛剧烈时应尽量保持有一名护士陪伴在患者身旁, 避免只忙于抢救而忽略患者的感受, 允许患者表达出内心的感受, 接受患者的行为反应如呻吟、易激怒等。向患者介绍CCU的环境、监护仪的作用等,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释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脏负荷和心肌耗氧量, 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医护人员应以一种紧张但有条不紊的方式进行工作, 不要表现出慌张而忙乱, 以免患者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更不要在患者面前讨论其病情。协助患者和家属提高应对疾病的能力。

1.2.4 中医辨证施护

冠心病的辩证分型及治则可分为: (1) 心血瘀阻——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 (2) 寒滞心脉——辛温通阳, 开痹散寒。 (3) 痰阻心脉——通阳泄浊, 豁痰开结。 (4) 心气亏虚——补益心气, 活血通络。 (5) 心肾阴虚——滋肾养心, 活血通络。 (6) 心肾阳虚——温肾养心, 活血通络。常用中药护理:活血药:丹参、川芎、葛根、水蛭、鸡血藤、三七、毛冬青、当归、瓜蒌仁、薤白、桑寄生、赤芍、红花等等。补气药:黄芪、黄精、人参、党参、白术、山药、茯苓等等。化湿药:苍术、泽泻、山楂、半夏、虎仗、黄连等等。理气药:降香、檀香、川厚扑、佛手、元胡、香附、木香等。在活血药的基础上配伍理气药, 可增强活血化瘀药的功效。

滋阴药:生地、枸杞子、南沙参、北沙参、五味子、麦冬、山萸肉等等。按时服药, 中药汤剂应温服。寒凝心脉、心气虚弱者汤剂宜热服。心痛发作时含服硝酸甘油片, 痰浊者、阴虚者用速效救心丸;血瘀者用三七粉, 丹参片。调节情志, 避免七情过极, 忌恼怒忧思, 使肝气顺达。

1.2.5 健康指导

疾病知识指导, 教会患者及家属心绞痛发作时的缓解方法。指导患者正确用药, 学会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嘱患者随身携带硝酸酯类药物以备发作时急救。警惕心肌梗死。生活指导, 嘱患者调整生活方式, 生活要有规律,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指导患者合理膳食, 均衡营养, 摄入低热量、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饮食, 戒烟酒。适当有规律的运动, 避免剧烈运动, 肥胖者限制热量摄入, 控制体重, 减轻精神压力。克服急躁、焦虑情绪, 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情;避免饱餐;防止便秘;坚持服药, 定期复查等。告诉家属, 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家人的积极配合与支持, 家属应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身心休养环境。建议患者出院后继续康复门诊随访, 进行康复治疗。一般分阶段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 提倡小量、重复、多次运动, 适当的间隔休息, 可以提高运动总量而避免超过心脏负荷。活动内容包括个人卫生、家务劳动、娱乐活动、步行活动 (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 避免剧烈运动、竞技性活动、举重或活动时间过长。患者在上下两层楼或步行2km而无任何不适时, 可以恢复性生活。经2~4个月的体力活动锻炼后, 酌情恢复部分或轻工作, 以后部分患者可恢复全天工作, 但对重体力劳动、驾驶员、高空作业及其他精神紧张或工作量过大的工种应予更换。

2 结果

98例患者在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后, 均康复出院, 有2例患者再住院。

3 结论

冠心病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案能有效减少冠心病患者再住院次数, 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提高了生活质量。

4 讨论

在2000多年前中医的经典著作《内经》就对冠心病有记载, 称为:“真心痛”和“厥心痛”。

在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称“胸痹”一直沿用至今。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 甚则胸痛彻背, 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尤在泾:“痹者, 闭也。” (1) 部位:胸部, 即颈以下, 腹部以上。 (2) 症状:窒闷、疼痛、呼吸困难。 (3) 程度:有轻、中、重之分轻——仅感胸闷气憋, 呼吸欠畅;中——胸部满闷而痛;重——心痛彻背, 背痛彻心。中医根据辨证分型用药——扶正祛邪同时进行, 标本兼治, 即可健脾补肾治本又可化痰活血理气治标。药量大直达病所。毒副作用少。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调理。从根本上调理人体的脏腑、气血、阴阳使其达到相对平衡。

冠心病发作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 范围约手掌大小, 界限不清,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 或至颈、咽和下颌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 也可有烧灼感, 但不尖锐, 不像针刺或刀割样痛, 偶伴濒死的恐惧感, 发作时患者常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 直至症状缓解。常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吸烟及心动过速等诱发。疼痛多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 而不是在劳累之后。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 然后在3~5min内逐渐消失, 可数日或数周发作1次, 或一日内发作多次。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几分钟内缓解。发作时常有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面色苍白、冷汗, 部分患者有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舒张期奔马律及交替脉。

胸痹心痛属急重症, 但只要及时正确诊治, 患者配合, 一般能控制或缓解。若失治、误治, 或失于调摄, 病情进展, 瘀血闭阻心脉, 心胸卒然大痛, 出现真心痛危候, 预后不佳, 甚则“旦发夕死, 夕发旦死”, 但及时正确救治, 仍可转危为安;若心阳阻遏, 心气不足, 鼓动无力, 可见心动悸, 脉结代, 尤其在真心痛时, 如不及时救治, 甚则可致晕厥或卒死;若心肾阳衰, 水饮凌心射肺, 为重症合并症。预防调护应注意调摄精神, 避免情绪波动;注意生活起居, 寒温适宜;注意饮食调节, 禁烟限酒;注意劳逸结合, 坚持适当活动;加强护理及监护。

参考文献

[1]刘革新, 徐桂华, 刘岳飞, 等.中医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1-63.

[2]王诗源.中医护理在社区卫生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9 (16) :32.

[3]刘显梅.68例冠心病患者的辨证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 2010, 19 (10) :87-88.

中西医结合治疗胸痹患者的护理 篇8

关键词:胸痹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

胸痹是以患者胸部刺痛, 疼痛固定不移, 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 气短, 心悸, 喘息而不能卧为主要症状的疾病[1]。中医理论认为其发病的根本为“心肝脾肾”心脏亏损, 并且其诱因多为饮食、七情、六淫、劳倦等, 进而导致的气滞血淤、痰浊内生等症状。目前, 胸痹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 胸痹的治疗和护理仍然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胸痹是一种慢性疾病, 患者需要长期护理, 这无疑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严重的负担, 为了使患者能够减轻痛苦, 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提高胸痹患者的生活质量, 笔者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胸痹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了总结, 现综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117例胸痹患者, 其中54例男性患者、63例女性患者, 年龄在42~79岁, 平均年龄58.5岁。病程为7个月~14年。患者均有胸闷、心痛、气短难卧、等状况, 轻者胸闷如窒、呼吸不畅, 重者胸痛彻背。胸痹患者的基本护理基本相同, 但分型护理各有特点。

1.2 护理方法

1.2.1 情志护理

胸痹患者大多唉声叹气, 心理负担较重,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2]。患者的情志对其病情转归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患者的社会背景、病情不同, 患者的心理也有差异, 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善于与患者沟通,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对患者进行疏导, 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与护理措施, 使患者了解病情, 宣传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等中医知识, 使患者积极而有信心地配合治疗[3]。

1.2.2 西医护理

(1) 疼痛护理:患者一旦出现胸骨后压榨性疼痛等状况, 应立刻休息, 迅速阵痛, 给予患者硝酸甘油缓解 (配成5%葡萄糖溶液缓慢静脉注射) , 注意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可按医嘱给予5~10 mg吗啡皮下注射, 密切观察呼吸是否抑制; (2) 便秘护理:由于患者经常卧位休息, 会导致便秘[4]。给患者讲解排便对愈合的重要性, 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尽量多饮水, 保证每日摄水2000 m L;告知患者合理饮食, 多吃水果、蔬菜;要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缓泻剂、镇静剂, 常规给予缓泻剂口服, 对于便秘严重者灌肠通便或给予开塞露[5]。 (3) 合理吸氧:对于喘息或呼吸困难者给予低流氧 (3~4 L/min) 改善心肌缺血;病情稳定后给予间断吸氧 (1~2 L/min) [6]。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要尤其注意在吃饭前后, 和排便前的吸氧护理, 以增加心肌供氧, 减少心肌缺血[7]。 (4) 注意心电变化:应定期监测患者血压、血氧饱和度, 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 进行抢救处理。

1.2.3 中医辨证护理

1.2.3. 1 胸痹发作期

(1) 寒凝血淤症:遇冷发作, 舌淡暗, 苔白, 脉滑涩。室内向阳温暖, 饮食宜温阳祛寒通络为宜, 例如患者可少饮适量米酒来驱寒活络。胸痛发作时应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中药温服。 (2) 气滞血淤症:疼痛剧烈, 多与七情有关, 舌暗, 苔白, 脉弦滑。病发初期卧床休息, 密切观察病情, 给予氧气, 宜食活气行血之物 (如山楂煎、木耳汤、杏仁等) 。病房光线应柔和, 避免情绪刺激。

1.2.3. 2 胸痹缓解期

(1) 气虚血淤证:胸闷胸痛, 舌体胖, 舌质暗有瘀斑, 苔薄白, 脉弦有间隙。病房向阳, 防寒保暖, 多食补气养阴之物 (牛肉、洋葱等) , 禁忌生冷蔬果, 保持大便通畅。 (2) 痰阻血淤证:胸闷如窒且痛, 纳呆恶心, 痛引肩背, 四肢沉重, 舌暗, 苔浊腻, 脉玄滑。保证空气流通, 禁忌潮湿, 以健脾化湿之食物为佳 (如山药、竹笋、白萝卜) 。 (3) 气滞血淤证:胸部闷痛, 时发时止, 窜行左右, 肋部胀痛, 舌紫暗, 苔白, 脉弦。室内通风, 患者宜少食多餐, 避免疼痛的发作, 注意中药温服。 (4) 气阴两虚、心血淤阻证:倦怠懒言, 心悸气短, 头晕目眩, 舌暗红脉细弱或结代。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裕, 多休息, 可适当活动, 饮食以清淡为宜, 突发症状用复方丹参滴丸等芳香止痛。 (5) 热度血淤证:胸痛发作频繁, 呈逐渐加重趋势, 口气浊臭, 口苦口干, 大便秘结, 临床少见, 舌紫暗苔黄厚腻, 脉滑数。要保持病房空气流通, 禁忌潮湿, 指导患者适当活动, 注意休息。饮食以清淡为宜, 禁忌肥甘厚味, 可食用银耳羹滋阴清热, 多吃蔬菜水果, 增加粗纤维的摄入量。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

1.2.4 中医临证施护。

(1) 喘促不得卧者, 指导其半卧位并给与吸氧。 (2) 突发心血淤阻者, 遵医嘱给药, 或给与中药泡茶。 (3) 心跳骤停者, 立刻采取急救措施, 给与速效救心丸, 并立刻通知医师抢救。 (4) 突发疼痛者, 给与解痉除痛的药物并给与穴位按摩 (至阳穴、内关穴、神门穴郄门穴、阴郄穴、膻中穴6个穴位依次按摩) 。

1.2.5 中医特色护理。

(1) 穴位贴敷法:将新塔花、川穹、丹参研磨成粉末, 调成糊状。将药物敷于心腧-足三里、膻中-内关等穴位, 可调节气血, 疏经通络。 (2) 耳穴贴压法:选择交感、神门、心三个耳穴位, 把王不留行籽置于胶布中心, 贴压耳穴位, 每日按压10次左右, 使耳部有微胀感, 可以疏通心脉, 消除淤滞。 (3) 足浴法:使用元红足浴方, 用药500 m L左右, 水温40℃, 患者泡脚15 min左右并配合按摩, 每日坚持1次, 达到舒经活血、温经通络之效。 (4) 代茶泡服法:取玫瑰花、红景天、唇香草代茶泡服, 可以和血之痛, 行气解郁。

2 结果

本组117例胸痹患者, 经过中西医结合护理后, 病情恢复, 不适症状消失或减轻, 精神状态、情绪功能提高, 食欲增强, 睡眠质量改善,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效果良好。

3 小结

胸痹最早出现于《内经》, 主要是由于寒邪内侵、情志失调、饮食不当、年老体虚等引起, 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8]。胸痹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气喘、胸痛、憋喘等不良反应, 它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 且反复发作, 导致患者的身体状况、情绪功能、社会功能严重紊乱甚至失去, 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生理上的痛苦, 也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使其失去了治疗的信心。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注意“三分病, 七分养”的调理之道。本组对胸痹患者进行了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运用西医在胸痹护理治疗上已经取得的经验和方法, 和中医的辩证施护结合起来, 对不同患者实行不同的、具体的护理策略, 应用中医理论当中的整体观念, 对患者进行整体的辩证施护。患者的不良生命体征有所控制, 逐渐恢复了身体健康。实践结果表明, 我们的护理对策有效且可行。对于胸痹患者的护理, 需要护理人员秉承着认真负责的态度, 能够及时有效的应对各种状况, 应用有效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对策, 通过对患者心理上的帮助、过硬熟练的操作技术、中西医有效结合的护理等工作, 来减轻患者的痛苦, 帮助其顺利的进行治疗, 提高其生活质量, 顺利恢复健康。笔者认为, 合理有效的护理对策是促进胸痹患者康复成功因素之一, 因此, 我们实施中西医结合, 对于胸痹患者进行合适有效地中西医结合护理工作, 强调辨证分型施护, 因为良好的护理能够极大地促进患者配合治疗, 与病魔进行斗争。临床上的及时诊治与护理, 可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治愈率, 对提高护理的质量也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肖冰, 贾影, 马玉田.对胸痹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5) :566.

[2]王亲.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西医治疗和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4) :179.

[3]艾建华.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 2008, 17 (11) :1638.

[4]王改娥.股骨粗隆问骨折并发症的预防[J].山西医药杂志, 2009, 38 (11) :1062-1063.

[5]李静波.胸痹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护理[J].求医问药 (下半月刊) , 2011, 9 (11) :84-85.

[6]冯建萍, 石兢, 何新荣.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西医结合辨证护理[J].新疆中医药, 2013, 31 (4) :76.

[7]王素凤, 郭爱香.急性心肌梗死的中西医结合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 (11) :1890.

中西结合护理 篇9

关键词:麻疹,护理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儿童。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科普科克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为其特征[1]。我科于2007年1月至7月共诊治麻疹患儿39例,经抗病毒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共39例,其中男20例,女19例,最小年龄2个月,最大年龄12岁。多数患儿均有发热,体温38℃~40.7℃之间,发热高峰均在出疹的第2~3天,热程5~11d;均有较典型的皮疹,出疹顺序,口腔粘膜斑以及呼吸道卡他症状,39例患儿中,并发腹泻23例,并发支气管肺炎16例,并发心肌炎2例。经应用病毒唑抗病毒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护理,均治愈。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儿及家属均存在不同程序的恐惧和焦虑,多由于疾病本身的痛苦,担心疾病预后及费用,对医院环境及医护人员的陌生,应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安慰和鼓励患儿及家长,使其保持情绪稳定。护士应面露微笑,动作轻柔,态度和蔼,以缓解患儿的紧张恐惧心理,使患儿积极配合治疗。

2.2 隔离护理

按呼吸道传染病严密隔离,隔离至出疹后5d,有合并症者,隔离至疹后10d。病毒通过飞沫传播,可由鼻咽分泌物排出体外,患者是唯一传染源。由于麻疹传染性极强,患儿感染麻疹后应避免传染别人,所以首先要隔离麻疹患儿,尽可能避免与健康儿童接触,应在医院(或在家)隔离至皮疹完全消退为止。

2.3 环境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适当的温度(18℃~22℃)、湿度(50%~60%),保持安静可使患儿得到充分休息,患儿有畏光症状时,房间内光线应柔和,避免刺激眼睛。

2.4 皮肤护理

剪短指甲,防止抓伤。观察出疹时间、顺序、皮肤色泽皮疹出齐时间,有助于进一步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判断病情的转归。内衣应柔软,透气性好,出汗后及时更换衣服,勿捂汗。

2.5 高热护理

发热是麻疹的主要症状,麻疹患儿体温可高达40.0℃以上,部分可并发高热惊厥。高温应采取降温措施,但不宜过分降温,体温骤降则影响皮疹透发,故应监测体温,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向家属解释,避免不必要的误会。物理降温宜用温水浴,禁酒精浴,防止酒精对皮疹的刺激。药物降温可用布洛芬等,不宜用激素类。

2.6 饮食护理

患儿高热,不显性失水增加,消化能力差,饮食应注意易消化、富有营养、以多水分的流质、半流质为主,注意补充水分,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因麻疹时维生素A需要量大,可以补充富含维生素A、C的果汁,随体温降低,病情好转,渐渐恢复正常饮食。

2.7 中医分证论治[2]

对麻疹的辨证护理和治疗,首先要判断顺证和逆证。顺证:皮疹色鲜,出疹顺利,按初热期、见形期、疹没期顺序渡过全过程,无合并症发生。逆证:病情较重,皮疹紫暗有合并症发生。

(1)顺证治疗:初热期贵在透疹,以辛凉透发为主,忌用攻下,以防麻毒内陷,可用宣毒发表汤;见形期重在清热解毒,并佐透发,忌用大辛大热,以防助邪化火,伤其阴液,以清解透表汤为可;疹没期,宣益气养阴,忌用大苦大寒,以防伤其骨气,可用沙参麦冬汤,若患儿四肢厥冷,可用温水擦浴。

(2)逆证治疹:邪毒闭肺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可用麻杏石甘汤。若痰多者,加鲜竹沥,天竺黄;热毒攻喉治法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可用清咽下痰汤;邪陷心肝治法清热凉血,熄风开窍,可用羚角钩藤汤合清营汤。若皮疹稠密,疹色紫暗,可加活血药。

(3)其他疗法:对麻疹透发不畅者,可配合外治透疹法,可用浮萍草15克、西河柳30克、苏叶15克、芫荽15克煎水蘸毛巾擦洗周身。

2.8 预防

凡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应按时注射麻疹减毒活疫苗。初种年龄以8~12个月为宜。麻疹流行期间,不要带小儿去公共场所。对于接触过麻疹病人的易感儿可及时注射丙种球蛋白,并隔离观察21d。

3 讨论

麻疹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无特异性治疗方法,无合并症者需对症治疗,故合理的护理对减轻病情,减少并发症尤为重要。本组病人病发夏季,特别注重高热护理,把握体温与出疹的辨证关系,在临床工作中应强调护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彭文伟,李兰娟,乔光彦,等.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5~86.

中西结合护理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0例病人, 男68例, 女22例;年龄10岁~83岁;原发性肝癌60例, 继发性肝癌30例;均经临床影像学检查、甲胎蛋白 (AFP) 测定或肝组织病理活检结果确诊。

1.2 治疗与结果

本组病人均行TACE术, 术后给予护肝、护胃、抗感染、水化等治疗, 术后在西医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 护理

2.1 常规护理

病人术毕返病房后协助病人过床、取平卧位, 术后卧床休息24 h, 减少探视和搬动, 予持续低流量吸氧48 h~72 h, 以缓解因肝动脉栓塞而造成的肝细胞坏死[2]。穿刺部位 (一般选右股动脉) 用1 kg左右的沙袋压迫6 h~8 h, 术肢伸直制动6 h~8 h。密切观察穿刺处敷料有无渗血、术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2 疼痛护理

2.2.1 西医护理

因栓塞使肿瘤组织缺血坏死、水肿刺激肝包膜引起术后腹痛, 应加强巡视, 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诉, 观察疼痛的部位、程度及性质。评估病人的疼痛程度, 根据疼痛评估的结果与医生讨论疼痛的治疗与护理计划。对病人及家属提供有关疼痛及药物、非药物治疗疼痛的宣教, 设定可接受的疼痛缓解目标, 鼓励其参与疼痛治疗[3]。根据疼痛的程度不同分别采用三级阶梯止痛, 疼痛剧烈者给予哌替啶、美施康定、多瑞吉等药物止痛。

2.2.2 中医护理

保持病房空气新鲜, 温度、湿度适宜, 减少探视, 避免人多嘈杂。嘱病人保持乐观情绪, 分散注意力, 听柔和的音乐。可用针灸止痛, 如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穴, 缓慢进针, 切忌提插, 留针30 min, 配合中药疏肝理气、行气止痛等辨证施治。

2.3 胃肠道反应护理

2.3.1 西医护理

因应用对比剂、化疗药物大部分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胃肠道反应, 应加强巡视, 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量等, 并做好记录。嘱病人呕吐时头偏向一侧, 防止窒息, 及时清理呕吐物, 并予温开水漱口。病人呕吐剧烈时暂时禁食, 遵医嘱予甲氧氯普胺或欣贝止吐治疗。呕吐缓解后予半流质易消化食物, 少量多餐。

2.3.2 中医护理

甲氧氯普胺10 mg足三里穴位注射。耳穴压豆:取一侧耳穴, 如肾上腺、胃、口或膈、脑点或枕、神门, 将王不留行籽贴紧上述穴位, 嘱病人每天按压4次或5次, 每次每穴1 min, 3 d后去掉, 配合中药和胃止吐治疗。

2.4 发热护理

2.4.1 西医护理

发热是介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是肿瘤化疗栓塞术后组织缺血坏死、吸收引起的发热。发热一般在介入术后1 d~3 d出现, 体温一般波动在38.0 ℃~38.5 ℃, 持续1周左右, 如高热持续2周~3周仍不退, 应排除有无感染。耐心向病人解释发热的原因, 消除病人及家属的顾虑。同时予冰敷、温水擦浴, 嘱病人多饮水, 体温>38.5 ℃时遵医嘱予退热药物, 及时观察用药效果并做好记录。

2.4.2 中医护理

予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如田基黄30 g、茯苓30 g、郁金15 g、积壳15 g、白花蛇舌草30 g、生地黄15 g、虎杖15 g、厚朴15 g、大腹皮30 g、半枝莲15 g、半边莲15 g、败酱草30 g、路路通30 g、佛手15 g、甘草9 g等煎服。也可给予痰热清静脉输注。

2.5 其他并发症的护理

2.5.1 骨髓抑制

由于应用化疗药会引起骨髓抑制, 术后定期监测血常规, 发现白细胞、血小板降低时遵医嘱使用升白细胞的药物。嘱家属减少探视, 嘱病人注意保暖,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加强皮肤卫生及口腔护理, 可予银花甘草水、淡盐水漱口, 防止口臭及感染。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 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和皮下斑点、淤斑等。

2.5.2 上消化道出血

观察病人有无呕血、黑便、头晕、血压下降等。术后及时给予制酸、护胃治疗, 嘱病人饮食宜少量多餐, 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如有胃底静脉曲张, 忌食粗纤维、干硬、辛辣的食物。本组90例病人中术后有3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经药物止血结合针刺鱼际、尺泽等穴并加服三七粉、云南白药等处理后可止血。出血期间嘱病人禁食, 记录24 h出入量。

2.5.3 肝性脑病

术后观察病人有无肝性脑病的早期表现, 如有无计算力下降及胡言乱语、意识模糊、烦躁不安、昏睡等症状。病人术后宜清淡饮食, 忌大补及进食油腻、高蛋白质之品。保持大便通畅, 因病人术后卧床或不习惯在床上大小便, 往往有便秘的症状, 可予杜秘克口服或冰醋酸2 mL、杜秘克30 mL加生理盐水100 mL保留灌肠或中药保留灌肠。

2.5.4 癌肿破裂出血

术后减少一切引起腹压增高的因素, 如便秘等, 严密观察病人血压的变化, 有腹痛及血压下降时及时报告医生。本组90例病人中有3例出现肝癌破裂出血, 经止血处理及再次行介入栓塞后可控制出血。

3 小结

因肝癌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 发现时已经到了中晚期, 错过了外科手术的良好时机。现临床中晚期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是介入手术, 使多数无手术指证的病人得到有效的治疗, 可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 且使一部分病人获得二次手术的机会[4]。但TACE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在西医的常规处理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介入术后的护理。[方法]对90例肝癌病人行介入术后在西医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结果]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可促进肝癌介入术后病人的康复、减轻病人的痛苦。

关键词:肝癌,介入术后,疼痛,发热,中西医结合

参考文献

[1]吴沛宏, 黄金华, 罗鹏飞, 等.肿瘤介入治疗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64.

[2]陈莺, 杨伟琴, 吴建新.肝动脉化疗栓塞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 23 (6) :34-35.

[3]刘雪琴, 彭刚艺.临床护理技术规范 (基础篇) [M].广东: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195.

中西结合护理 篇11

【关键词】中医护理;优质护理;结合;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34-02

一中医护理与优质护理的特点及区别

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工作。自古以来,中医治病多以个体行医为主,所以医和护常不分家,没有专职的护士。医生给病人诊治,除了诊断处方,往往还要兼任行针施炙、配药熬药、观察护理等工作。当然,病者的家属,有时遵照医嘱,在就医后也常如法迸行护理。从这一角度看,家属有时更多地担任着护士的角色。

而优质护理是指以病人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以病人为中心”是指在思想观念和医疗行为上,处处为病人着想,一切活动都要把病人放在首位;紧紧围绕病人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控制服务成本,制定方便措施,简化工作流程,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低耗、满意、放心”的医疗服务。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主要包括:要满足病人基本生活的需要,要保证病人的安全,要保持病人躯体的舒适,协助平衡病人的心理,取得病人家庭和社会的协调和支持,用优质护理的质量来提升病人与社会的满意度。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展,病患对医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及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正在严重冲击着医疗服务市场。如果要缓解目前的这种紧张关系,医务工作人员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及服务质量。仅从概念上理解,中医护理已经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病患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而优质护理正好能弥补中医护理过程中的不足。

二中医护理与优质护理结合方法实施

1、积极开展优质护理的各项工作,提升服务质量。

1.1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服务礼仪和规范,美化服务形象。规范和统一护理人员的着装,要求文明用语,接听电话规范,微笑服务,让护理人员以端庄、和蔼、亲切、大方的形象和饱满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中,用文明礼貌的语言热情接待病人,为病人提供满意的服务。

1.2改变护理工作模式,合理排班,实施分组责任制整体护理:实施APN排班模式,以层级、均衡、责任和连续为原则,为患者提供无缝隙的护理服务;层级管理,优化排班;根据每位护士的综合素质(如工作经验、技术和知识水平、判断性和预见性能力等),分配难易度不同的病人和数量。

2加强业务学习,深化中医整体护理,促进专业发展

2.1 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整体护理是在中医整体辨证观指导下的护理方法,中医整体护理思想贯穿于护理过程的始终。在病人入院后,对病人心理上、生理上、社会上、精神上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为病人制定切实可行的中医整体护理计划,并实施于临床。

2.2 计划性的培养专科护理骨干。在护士培训计划方面,详细制定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护理常规、中医护理技术、护理文件书写、护理业务学习等方面的具体培训计划及方案。

3 突显中医特色护理,实施中医辨证施护,与优质护理有机结合。

3.1 辨证施护

以病人为中心,将整体护理与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有机的结合,对每一位患者实施辨证施护,与医生临床路径相结合,并根据本专科临床护理实际工作,制定了专科疾病中医护理常规。在中医护理常规中,详细的制定了每一个证型的临床表现、施护原则及具体的施护措施,作为临床辨证施护的指引,要求人人掌握并实施于临床工作。

3.2 根据不同的病人,合理实施护理方法

病人来自社会各个方面,各人的性格、年龄、爱好、生活习惯、经济情况和病证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合理的运用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病人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减轻消除引起病人痛苦的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以及有些产生的种种躯体症状,使病人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达到早期康复的目的。

4以“预防为主的思想”为指引,制订并实施健康宣教

中医早就提出“上工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每个科室应根据病患的病情,制订预防疾病和复发的健康指导,中医护理结合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三中医护理与优质护理“并轨进行”后的影响

1、从患者角度出发,大大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护士管病人,实施床边工作制,将中医特色护理与优质护理服务有机结合,患者认为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见效快、费用低廉、无毒副作用、好用实用,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取得良好效果,患者满意度大大提高。

2、同时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护理业务水平。护士管病人,护士的责任心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通过不断的学习中医知识及中医护理业务方面的知识,并用之于临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护士的中医护理水平稳步提升。

3、促进中医特色护理稳步发展。

通过护理人员对中医特色护理的学习并用之于临床,积极推进中医护理的继承创新,使中医特色护理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四结论

中医护理与优质护理的结合,可以建立和完善整体护理责任包干的模式,对于加强中医管理、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改革与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对于中医护理来说,我们一定要抓住护理改革的机遇,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同时,推动中医特色护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广清 关丽娟.中医护理特色与存在问题.《现代临床护理》2010(02)

[2]郏群林.浅淡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工作体会[J].全科护理,2011,9(4C):10961097

[3]崔群仙.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实施体会[J].护理研究,2011,25(1B):158.

[4]王颖,李秀云,汪晖,等.“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病房的运作与成效[J].护理研究,2010,24(12B):32673268.

中西结合护理 篇12

1 病因

1.1 生理因素 从怀孕到分娩, 体内激素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 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生物学基础, 另外家庭遗传可能影响到某一妇女抑郁症的易感性和她的个性。

1.2 心理因素 产妇对分娩时的疼痛, 是否能顺利分娩, 分娩中母子能否安全, 婴儿是否健康, 婴儿性别是否理想等担忧, 承受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压力。另外, 一些家庭在产前对孕妇百般呵护, 而分娩后则是以孩子为中心, 使产妇感觉受到冷落, 出现心理失衡现象。

1.3 社会因素 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危险因素。而现在有些家庭尤其是条件富裕者, 产后过分强调产妇休息, 有关婴儿的日常护理全部由家人负责, 不让产妇参与其中, 使其未能真正进入母亲角色, 亦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诱发因素。秋天和阴暗期分娩的妇女抑郁症较多, 到春天则抑郁症较少, 看来, 明亮季节对产后抑郁症是保护性因素[2]。

1.4 分娩疼痛可谓人生经历中最严重的疼痛之一, 此种疼痛难以忍受, 导致孕妇紧张焦虑情绪[3]。

2 治疗

2.1 营养疗法

食物中所含的维生素和氨基酸对于人的精神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如果缺乏某种单一营养物质也能引起抑郁症, 所以可以多吃维生素B含量丰富的食物, 像粗粮、鱼等。忌辛辣温燥食品, 以免助阳生火[1], 如狗肉、辣椒、胡椒、桂皮、花椒等。

2.2 体育锻炼

适当的锻炼可以改善人的情绪, 同时可以多出去晒晒太阳, 有利于体内特殊的抗忧郁物质的分解和吸收。尤其是产后出现抑郁的患者对外部很少接触。不妨试试放松自己的心情。

2.3 心理治疗

认知疗法, 自我强化法为治疗产后抑郁症的首选。产妇一旦得到别人的同情、支持和理解, 心里便会感到满足, 有了依靠和寄托, 焦虑不安的心情得以缓解[4]。

2.4 交际疗法

研究表明, 善于与人结交者比喜欢独来独往的人在精神状态上要欢快得多。

3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特色疗法:产后抑郁主要病因为产时失血耗气, 产后过度劳倦或忧愁思虑太过[5]。中医学认为, 该病属于郁证、脏躁之范畴, 病机在于情志失调、肝之气血不能条达舒畅, 或气阴两虚、虚火内扰。中药治疗该病有良好的较果。利用纯中药的生物活性, 有效滋养修和修复大脑皮层组织, 活络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使大脑皮层松弛, 脑细胞由兴奋转为抑制, 使人进入睡眠状态, 并加深睡眠深度, 提高睡眠质量。

4 护理

4.1 在分娩前要防止局部或全身感染, 了解产妇的精神状态, 分娩过程中护理人员尽量在旁陪伴和指导。

4.2 尽量避免不良生活压力或者负面事件对产妇的刺激。

4.3 心理支持, 对产妇尤其是初产妇, 要利用母亲、婆婆、医护人员的育儿知识, 使她在心理、育儿能力等方面得到支持。

4.4 使产妇认识到产后抑郁症不会给自己或婴儿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以减轻其心理压力。

4.5 提高认识, 即认识到妊娠、分娩、产褥是妇女正常的生理过程, 一旦妊娠, 就要了解有关妊娠方面的知识, 进行相应的产前检查和咨询。

4.6 在妊娠期要心情愉快。因为妊娠期表现焦虑的产妇, 倾向于发生产后抑郁。做丈夫的有责任给予关心和生活上的帮助, 减少精神刺激, 这样有助于减少或减轻母性抑郁的发生。

4.7 让产妇在分娩后有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 并保证足够的营养和睡眠。对妻子分娩所承担的痛苦给予必要的关怀和补偿。

摘要:产后抑郁症也叫产后忧郁症, 是妇女在生产孩子之后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造成的抑郁症, 症状有紧张、疑虑、内疚、恐惧等, 极少数严重的会有绝望、离家出走、伤害孩子或自杀的想法和行动。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加强护理, 可以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病率。

关键词:产后抑郁,护理,中西医结合

参考文献

[1]刘革新.中医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52.

[2]喻东山, 葛茂宏.精神疾病临床治疗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124.

[3]薛云珍.抑郁症认知功能障碍研究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6.

[4]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231.

上一篇:填充墙模型下一篇:珠宝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