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医院

2024-09-05

中西医结合医院(精选12篇)

中西医结合医院 篇1

随着我国现代化医院规模的发展与国际水平的接轨, 各种新技术、新设备、新的医疗手段不断应运而生, 医院感染的问题也变得日趋严重和复杂。WHO已将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列为医院质量体系的重要指标[1]。我院经过长期不断加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主动采取预防与控制措施, 做到防患于未然, 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一直控制在最低水平, 提高医疗质量, 保证医疗安全。笔者对我院2010年至2011年两年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回顾性总结, 具体如下。

1 建立健全管理组织

健全的管理组织是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的基础。医院的感染管理工作必须是一个完整坚固的三级监控网, 各级网络组织积极配合, 相互协调, 共同抓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2 完善规章制度和各级人员职责

控制医院感染很大轻度上取决有效地管理制度。我院根据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及时修订和规范各科室感染管理制度及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管理职责、消毒隔离制度、临床抗生素合理使用管理、医疗废物管理制度、传染病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等, 使医院管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工作得以顺利落实。

3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管理能力和自身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开展。我院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 经常派专职人员参加全省及全国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学习班, 不断提高医院专职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管理能力。同时开展医院感染知识全员培训, 我们科室自己编写《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手册》及印发《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做到人手一册, 并利用早交班、查房等与临床医护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及宣教, 以及下发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学习资料等, 使广大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及遵守医院防控制度的自觉性。

4 加强院内感染监测工作

4.1 开展目标性监测

我院根据卫生部《医院监测规范》要求, 不断改进医院感染监测。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要求, 实行目标性监测, 选择四个监测项目:“手术部位感染目标监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监测”、“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监测”、"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监测”, 做好医院感染前瞻性调查, 及时深入病房查看患者情况, 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暴发趋势及时防控, 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我院2010年监测出院患者数11990人, 发生医院感染337人, 全年医院感染率为2.81%, 前瞻性调查患者3000余人次。2011年监测住院患者11997人, 与上年基本持平, 发生医院感染247人, 减少90人 (36%) , 全年医院感染率为2.0%, 与2010年相比下降了0.81%, 均符合三级医院感染控制标准, 前瞻性调查4000余人次, 说明医院感染防控措施落到位, 并产生预期的效果, 医院感染的发生并没有随着患者的增加而增加。每年进行一次现患病率调查。

4.2 开展微生物及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我科制定耐药菌监测等相关规章制度, 每日浏览统计微生物检测结果, 对细菌培养阳性病例跟踪随访, 防止漏诊、漏报;对发现的多重耐药菌及时通知送检科室医师, 并按照卫生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技术指南》要求指导其采取隔离防护措施, 对出现异常检验结果能结合临床综合分析、督导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2010年检出多重耐药菌145例, 2011年检出多重耐药菌72例, 未发生院内交叉感染暴发现象。

4.3 开展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

抗生素是临床应用最广、品种最多的一大类药物, 正确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可提高疗效, 减少抗菌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临床医师应严格执行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证[3]。我院为配合国家抗生素专项整治活动, 按照省市抗生素标准制定了病历查阅要求及内容, 通过回顾性查阅病例, 统计了全年抗生素使用情况, 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及院抗生素指导小组制定奖惩方案提供了动态信息。

5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加强门诊各诊室的管理, 每日用消佳净擦拭办公桌、椅、检查床。病室应每日定时开窗通风2次, 患者出院、转科或死亡后, 床单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 过期应重新灭菌;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等一次性用品小包装有破损或超过有效期应禁止使用。各类仪器设备、医疗用品卫生材料按规定进行清洁消毒和终末消毒。弯盘、治疗碗、氧气湿化等用后立即消毒处理, 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6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手的消毒是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措施。根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 我们每天深入临床科室宣讲手卫生知识, 与物流科沟通规范手卫生物品, 根据手卫生物品消耗量掌握科室手卫生执行情况, 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科室反馈并协助整改, 使临床科室卫生物品基本齐全。在诊查不同患者时应严格洗手与手消毒。每月对医务人员的手进行采样监测, 并教育患者食品、物品不混用, 不互窜病房。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明显提高, 降低医院感染发生[4]。

感染控制工作效果是隐性的, 医院感染管理者要有广博的医学知识, 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 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落实, 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保证医疗安全, 提高控制医院感染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马红丽.实行监查管理控制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7) :790-791.

[2]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4.

[3]崔桂兰, 张磊, 等.抗菌药物滥用与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6) :2010-2011.

[4]胡晓艳, 姜梁.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提高医疗质量[J].吉林医学2012, 33 (4) :891-892.

中西医结合医院 篇2

一、反腐倡廉建设 巡查要点

巡查内容及要求

巡查结果(亮点与不足)

1.建立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行业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的制度建设和监督落实,扎实推进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建立完善反对“四风”的长效机制,落实整改措施,开展专项治理。1.1 建立惩防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并经常研究反腐倡廉工作;

1.2 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纳入整体工作之中,与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和方案及组织实施情况;

1.3 履行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做到重大问题亲自研究,重要环节亲自督办,困难问题亲自帮助解决;

1.4 健全纪检监察组织机构,人员配备与岗位要求、医院任务相匹配,具备开展工作的良好条件;

1.5 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制定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各项措施并予以落实;

1.6 推进反腐倡廉教育,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夯实干部职工廉洁从政(业)的思想道德基础;

1.7 加强和完善行业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的制度建设并监督落实;

1.8 建立完善反对“四风”的长效机制,开展专项治理,有整改措施并落实。

2.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关于印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的实施意见和责任分解的通知》,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全面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

2.1制订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关于印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的实施意见和责任分解的通知》的工作计划,细化工作目标和措施; 2.2加强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医疗卫生纠风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根据分工抓好职责范围内工作任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3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以规范权力运行为重点,针对“权、钱、人、项目”等重点环节,制定一系列规定和实施细则,形成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并认真执行;

2.4认真开展廉洁风险防控工作,完善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风险防控信息平台,实现对管理权力和医疗服务廉洁风险的动态监控。

3.推进院务公开和科学民主决策,全面推行“三重一大”制度,规范权力运行;创造良好的职工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与条件。3.1建立健全党委(总支或支部)、行政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工作规则,落实“一把手”末位发言制;

3.2建立“三重一大”事项集体讨论决定制度,会议纪要向本单位干部职工公开并及时上报; 3.3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不直接分管人事、财务、基建和物资采购工作,同一领导班子成员不同时分管人事、财务、物资采购工作; 3.4 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制度,事关医疗机构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经职代会审议通过,专业性较强的重要事项经过专业委员会咨询论证; 3.5建立院务公开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院务公开的领导和组织实施工作; 3.6院务公开的形式符合规定,有相应监督检查机制;

3.7 制定职工工作制度,在职工饮食、住宿、继续教育等方面创造良好的职工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与条件。

4.严明行业纪律,深入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

4.1 落实在干部职工中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和警示教育,组织学习商业贿赂相关法律法规,利用发生在本系统本地区本单位的典型案件开展警示教育;

4.2 加强对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人员的监督,建立财务、基建、药剂、信息、采购等部门负责人定期轮岗交流制度;

4.3 加强处方权监管,严格落实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制度、不当处方院内公示和点评制度,推行阳光用药,加强统方管理,对信息系统中的药品、耗材使用信息实行加密管理,健全内部制衡机制,严格统方权限和审批程序,安装反统方软件等信息化手段防范非法统方; 4.4 落实医药购销廉洁制度;

4.5 落实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制度,对经执法执纪机关查处向本单位或工作人员行贿的企业或个人名单,及时如实上报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

5.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落实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和《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规范》,培育和塑造行业清风正气。

5.1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树立先进典型,弘扬新风正气; 5.2 建立健全医德考评制度,细化工作指标和考评标准;

5.3 强化日常监管、科室日常考核结果与医德考评工作相结合;

5.4 切实注重医德考评结果的运用,把考评结果与医务人员的晋职晋级、岗位聘用、评先评优和定期考核直接挂钩;

5.5 定期采用顾客满意度定量评价方法对医院服务质量和医德医风满意程度进行规范、客观、公正的社会评价;

5.6 将定期收集的意见和社会评价的结果向全体职工反馈,并用于对科室与职工的业绩评价与聘用,用于服务行为管理和医德医风建设的持续改进活动; 5.7 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学习《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

5.8 研究制定贯彻落实“九不准”的具体办法,制定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更便于操作的制度措施;

5.9 严禁向科室或个人下达创收指标,严禁将医疗卫生人员奖金、工资等收入与药品、医学检查收入等业务收入挂钩; 5.10 严禁存在药品处方、医学检查等医疗服务中实行开单提成、对介绍患者来本单位检查、治疗或购买医药产品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回扣; 5.11 严禁违规接受社会捐赠资助;

5.12 严禁违反规定发布医疗广告,禁止机构或其工作人员参与医药产品、食品、保健品等商品推销活动;

5.13 严格遵守药品采购、验收、保管、供应等各项制度,禁止医疗卫生人员违反规定私自采购、销售、使用药品、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等医药产品; 5.14 落实医患双方不收不送“红包”制度,禁止医务人员收受“红包”; 5.15 及时查处违反“九不准”规定的行为;

5.16 认真落实查处违反“九不准”行风案件定期统计上报制度,如实填报; 5.17落实《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规范》,大力宣传在医院管理和服务中的先进事迹,着力表彰在医院管理和服务中的典型人物。

二、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

巡查要点

巡查内容及要求

巡查结果(亮点与不足)

1.医院设置、功能和任务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定位和要求。1.1 制定明确的医院发展目标和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并向全院公布;按照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要求组织实施并定期进行检查评估;

1.2 医院规模符合有关规划要求的内容;床位、人员、设备、诊疗科目设置符合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基本标准;

1.3 服务范围主要覆盖多个区域,临床专科优势明显,有国家级重点专科,有省级及以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药理基地;

1.4 主要承担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的诊疗。

2.医院管理和服务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体现医院公益性,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

2.1 医院规划、工作计划中有体现医院公益性的具体措施并落实; 2.2 用于特需医疗服务的床位数不得超过总床位数的10%; 2.3专家门诊的特需服务时间不超过10%的总体服务时间; 2.4 特需医疗服务收入占医院业务收入的比例合理; 2.5 特需服务项目的具体内容明确。

3.参加国家、省、市及所在辖区的医疗紧急救治体系,按时完成对口支援、卫生应急、医疗救助、健康教育等政府指令性任务;开展义诊、医疗服务下乡等多种形式的公益性社会活动。3.1 落实《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方案(2013-2015)》要求;

3.2 参加国家、省、市及所在辖区的医疗紧急救治体系,将对口支援下级医疗机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工作纳入院长目标责任制与医院年度工作计划,并有实施方案,专人负责,提升对口支援单位的医疗服务能力;

3.3 完成支农、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对口支援、组派医疗队等政府指令性任务和为大型社会公益性活动提供医疗保障的任务;

3.4 积极开展义诊、医疗服务下乡等多种形式的公益性社会活动;

3.5 在国家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框架内,医院建立与实施双向转诊制度与相关服务流程。

4.制定并落实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强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具备满足临床教学、培训需求的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承担在校学生临床教学和接收进修人员工作,积极派出符合条件的医师参加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开展面向全行业的学术活动和培训,注重师承教育。4.1 制定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规划和实施办法并组织实施; 4.2 医院制定“三基三严”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三基”水平考试,保证全员达标; 4.3 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符合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实习医院)教育要求;能够较好的承担在校学生临床教学和接收进修人员工作;

4.4积极派出符合条件的医师参加相应类别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承担本省(区、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工作;

4.5 中医药继续教育有管理机构和专人负责,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获取学分的达标率100%,开展面向全行业的中医药继续教育活动; 4.6有国家级或省级名中医或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开展名老中医或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有工作计划和措施,并组织实施。

4.7开展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并考核。

5.有健全的科研管理体系,具备临床研究支撑条件和平台。针对临床实际问题,组织开展临床研究,不断提高临床疗效。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并能将成果转化于实践。5.1 有切实可行的科研规划和工作计划;

5.2 有健全的科研管理体系,具备临床研究支撑条件和伦理审查体系;

5.3 针对临床实际问题,组织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不断提高临床疗效; 5.4 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并能将成果转化于实践; 5.5 重点病种研究团队良好,在全国相关领域有学术地位;

5.6 探索建立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数据共享的组织模式与研究范式; 5.7 加强对科研课题立项过程和科研经费使用的管理。

三、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

巡查要点

巡查内容及要求

巡查结果(亮点与不足)

1.制定并落实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成效明显。

1.1医院发展规划或年度工作计划中有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 1.2 医院对措施落实情况有考核、分析、整改,有成效;

1.3 开展中西医结合特色质量指标的管理与考核评价,并积极应用。2.探索建立适合医院实际的办院模式,创新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模式。2.1 探索建立适合医院实际的办院模式;

2.2 探索建立新形势下有利于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方便群众就医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提高临床疗效和医院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

3.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和中西医结合人员、中药人员、护理人员等人员配置合理;落实中医医师定期考核要求。

3.1 中医类别中医或民族医专业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下同)和中西医结合人员占执业医师人数的比例不低于60%,临床科室中医类别中医或民族医专业执业医师和中西医结合人员的比例符合相关《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 3.2 中药人员占药学人员的比例不低于40%;医院配备5名以上临床药师或每100张病床与临床药师配比≥0.6;

3.3 护理人力资源配备与医院的功能和任务一致。病房护理人员与病区实际开放床位数的比例不低于0.4:1;ICU 护理人员与床位数的比例不低于2.5-3:1;手术室护士与手术间之比不低于3 :1,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培训时间≥100学时)的比例≥70%; 3.4 根据《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中医类别医师定期考核内容》要求,开展以中医药知识与技能为主的医师定期考核工作;

3.5 业务水平测试应有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等内容。

4.加强临床科室建设,提高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解决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的能力。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和中西医结合人员诊疗行为规范,体现中医理念和思维。4.1 门诊、病房、急诊的设置、设施符合相关要求;

4.2 科室人员结构合理,科室主任、护士长、学术带头人或学科带头人、学术继承人配备满足科室建设与管理的需要;

4.3 执行《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4.4执行诊疗方案、指南,主病或主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中医非药物疗法使用合理; 4.5 首次病程记录资料完整,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诊疗计划充分反映中医辨证思维理念;

4.6 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西医结合诊疗活动,内涵丰富; 4.7 病程记录四诊资料完整,中医理法方药一致;

4.8 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中、西医诊断及鉴别诊断准确、规范,积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明显;

4.9 开展病例讨论,病例讨论中有中医内容,提高中西医结合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水平; 4.10 中医类别中医或民族医专业执业医师和中西医结合人员门诊诊疗行为规范,体现中医理念和思维。

5.重点专科建设成效明显,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临床疗效显著,具有创新能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5.1 医院制定重点专科发展规划、计划并给予政策、资金、人员、设备等支持; 5.2 按照临床科室(4.1-4.10)巡查内容及要求进行检查;

5.3 专科门诊、住院服务量居全院前列或高于三级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同专科平均水平; 5.4 本专科特色的中医技术特色鲜明,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5.5 积极应用现代医疗技术,并与中医药治疗相结合;

5.6 科室制定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并在临床活动中积极应用,不断扩大临床路径覆盖面;

5.7 有名老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或学术带头人进行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查房,传承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5.8 开展本专科中医特色护理,在护理查房中体现辨证施护;

5.9 承担或参与省部级以上的围绕本专科优势病种的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科研课题,并获得省部级以上或全国学术团体的科技奖励;

5.10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检查资金到位、使用、预算执行符合相关要求。

6.积极开展中医综合治疗,中药处方数、中药饮片处方数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以及中医医疗技术应用达到规定要求。

6.1 医院门诊处方中,中药(饮片、中成药、医院制剂)处方比例≥40%,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20%;

6.2 医院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40项,并得到较好的应用; 6.3采用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人次占医院门诊总人次的比例≥7%; 6.4 医院常年应用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数≥20种。

7.积极开展中医护理辨证施护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积极开展中医护理技术创新工作,病区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形成有中医特色的专科护理服务。7.1 至少选择15个疾病的中医护理方案组织实施,体现辨证施护; 7.2 科室至少开展4项以上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人次逐年上升; 7.3 开展中医护理技术创新和护理科研工作;

7.4 病区开展具有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包括:生活起居、饮食指导、用药指导、情志调理、康复指导等。

8.加强中药饮片采购、验收、储存、养护、调剂、煎煮管理工作,保证中药饮片质量。开展2项及以上中药个体化用药加工服务,积极挖掘整理特色中药疗法和传统中药加工方法,并推广使用。

8.1 加强饮片的采购管理,制定各供药企业药品质量评估管理细则,采取质量评估措施,并根据其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供应单位和供应方案,有新增供药企业遴选程序; 8.2 加强中药饮片验收、储存、养护管理工作,保证中药饮片质量; 8.3 煎药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特殊煎煮方法(先煎、后下等)等符合要求,保证煎药质量; 8.4 中药饮片调剂称量误差每剂在±5%以内;中药饮片调剂复核率100%; 8.5开展2项及以上中药个体化用药加工服务(接受患者委托,按医师处方制作丸、散、膏、胶囊等剂型的服务),积极挖掘整理特色中药疗法和传统中药加工方法,并推广使用; 8.6 能够为急诊和病房提供中药急煎服务。

9.中医“治未病”服务规范、内容丰富。“治未病”科科室名称符合规定,功能定位准确,区域布局合理,设施设备及人员队伍符合要求。提供中医健康管理全程服务,服务规范,内容丰富,流程合理,开展服务效果追踪评估。医院重视“治未病”工作,在人员配备、收入分配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和倾斜。

9.1 “治未病”科建设符合《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要求,科室名称符合规定,功能定位准确,区域布局合理,面积满足业务工作需要,设施设备及人员队伍符合要求;

9.2 建立健康管理数据库,为群众提供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辨识评估、健康咨询指导、健康干预、服务效果追踪等中医健康管理全程服务,服务流程合理;

9.3 制订并实施针对特定健康状态人群的中医“治未病”调理方案,开展中医体质辨识、经络评估、脏腑功能检测、血气状态分析等中医体检项目,应用针刺、灸法、拔罐、推拿、穴位贴敷、埋线、药浴、熏洗(蒸)、刮痧、砭石、音疗等中医特色干预技术,服务规范,开展服务效果的总结、分析及评价工作;

9.4 医院重视“治未病”工作,院级领导分管“治未病”工作,制定“治未病”专科建设年度工作计划及具体措施并落实,在人员配备、收入分配等方面对“治未病”科予以政策扶持和倾斜,在科室目标考核中建立激励机制,保证人员的积极性与稳定性;

9.5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为下级医疗机构提供业务指导。10.加强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10.1 制定体现中西医结合医院特点的规章制度和《员工手册》,并开展培训;

10.2 门诊走廊、候诊区和住院部走廊宣传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知识,使用中医病名和中医术语,应与所在科室的中西医结合特色相结合,中药候药区宣传中医药相关知识,并及时更新。

四、医院管理

巡查要点

巡查内容及要求

巡查结果(亮点与不足)

1.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依法执业,按照核定的诊疗科目和诊疗技术开展诊疗行为,医院及科室命名规范。组织开展“六五普法”工作。

1.1医院组织全体医务人员学习、了解和掌握并执行国家有关医疗卫生、中医药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政策;

1.2 医院应及时进行执业登记、注册、变更、校验等,并严格按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中医药管理部门核定的诊疗科目和诊疗技术执业,医院内设科室名称规范; 1.3 医务人员执业符合国家有关准入制度; 1.4 严格执行《医师外出会诊管理规定》; 1.5 组织开展“六五普法”工作。

2.制定并落实符合中西医结合医院特点、鼓励中医药使用、加强中西医结合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内部分配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2.1 建立符合本院实际的管理、专业技术、工勤技能三类岗位不同等级的岗位设置和聘用管理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实行评聘分离,按岗聘用; 2.2 建立符合中西医结合医院特点、鼓励中医药使用和加强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绩效考核制度,完善医院内部分配机制; 2.3 实行同工同酬制度。

3.建立科学的医院管理体系,健全医院组织结构,完善医院管理规章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

3.1 有健全的医院组织结构,明确管理职责与决策执行机制,实行管理问责制;

3.2 健全医院管理组织、充分发挥职代会作用、落实民主管理和院务公开制度,院领导分工明确;

3.3 职能部门独立设置并正常运转,有明确的职责及分工;

3.4 有完整的医院管理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并能及时修订完善; 3.5 定期召开职代会,鼓励职工为医院发展献言献策;

3.6 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离任审计制,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大学等主管部门或职代会定期对其进行考核。

3.7 医院领导定期进行行政查房,研究医院管理的相关问题,并有相应记录; 3.8 制定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发展规划或计划;

3.9 有院领导、科主任管理责任制及奖惩制度,奖惩措施落实到位,有记录。

4.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落实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加强对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的质量管理。

4.1 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制定相关管理制度、考核与持续改进方案,相关专业质量管理组织工作有成效;

4.2 医院院长作为医院医疗质量第一责任人,能切实履行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领导和决策职能;

4.3 建立健全院、科二级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科主任全面负责本科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4.4 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

4.5 加强对医疗质量关键环节(危重病人管理、围手术期管理、输血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创诊疗操作、新开展的业务技术管理等)、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急诊、手术室(介入手术室)、麻醉科、重症监护病房、内镜室、血液净化室、产房、新生儿病房、供应室等)质量管理; 4.6 制定医疗技术(包括新技术、新项目)管理制度;建立医疗技术管理档案(包括第一类医疗技术目录);实行医疗技术分类管理;建立并落实手术分级与准入管理制度。5.规范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使用行为。

5.1 成立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定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制度; 5.2 临床使用的设备类、植入与介入的医疗器械名称及唯一性识别信息应完整记录到病历中; 5.3 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如实向患者告知需说明的有关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5.4 应定期对本院医疗器械使用安全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估,形成记录并存档;

5.5 加强对医疗器械使用科室,如对医学影像、骨科、器官移植、介入科、输血、产房、ICU等科室重点监控。

6.加强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

6.1 合理配置急诊人力资源,配备经过专业培训、胜任急诊工作的医务人员,标准化配置急救设备和药品;

6.2 落实首诊负责制,与急救中心建立联动协调制度,与挂钩合作的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急诊、急救转接服务制度; 6.3 加强急诊检诊、分诊,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

6.4 实施急诊分区救治、建立住院和手术的“绿色通道”,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服务; 6.5 对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迅速、规范,有保障需要抢救的危急重患者“先救治,后付费”的措施;

6.6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积极运用中医综合疗法,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7.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丰富护理服务内涵。

7.1 医院有优质护理服务规划、目标及实施方案,有推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保障制度和措施及考评激励机制;

7.2 开展优质护理的病区数达到100%;

7.3根据“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工作模式,体现护理人员工作中的责任制,护理人员掌握相关的知识,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实施护理;

7.4按照科学管理、按需设岗、保障患者安全和临床护理质量的原则合理设置护理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完善护理人员岗位管理制度。

8.完善处方点评制度,加强合理用药监测,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严格执行特殊药品的规章制度。

8.1 执行《处方管理办法》;

8.2 制定并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加强中药处方点评工作;

8.3 中药制剂配制管理规范,委托加工的制剂须经相关部门批准,按照相关的规定执行,中药制剂在医疗机构之间调剂使用符合相关规定; 8.4 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有监督机制; 8.5 建立临床药师制度,加强临床药师工作与管理,参与临床药物治疗,促进药物合理应用; 8.6落实中药合理用药、中西药合用的评价工作,提供中药咨询服务;

8.7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的购置、保管、处方等管理规范; 8.8 开展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故监测与报告工作。

9.以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满足医院发展需要,探索开展信息化医疗质控工作,按照要求及时报送相关信息。

9.1 以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满足医院发展需要,符合《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

9.2探索开展信息化医疗质控工作,建立完善相关信息系统和信息化质控工作机制; 9.3 信息系统能为医院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9.4 按照要求及时报送相关信息。

9.5医院信息化建设列入医院年度预算,年均投入达到年医疗业务总收入的5%。10.建立公立医院财务预决算报告制度,强化对财政项目资金绩效管理。

10.1 科学合理编制预算,真实反映财务状况,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10.2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制;

10.3 定期召开预算分析会议,查找问题,提出措施,落实制度; 10.4 强化对财政项目资金绩效管理。

五、医院服务

巡查要点

巡查内容及要求

巡查结果(亮点与不足)

1.组织实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落实35条具体措施,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便捷就医、安全就医、有效就医、明白就医,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1.1 制定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方案,明确具体措施;

1.2 优化诊区设施布局,就诊、住院的环境清洁、舒适、安全,设置醒目标识,提供便民设施,有保护患者隐私的设施和管理措施;

1.3 优化医院门急诊就诊流程,急诊与门诊候诊区、医技部门、住院病区等均有明显、易懂的标识,合理安排门急诊服务,简化门急诊服务流程; 1.4 合理调配药学人员,优化取药流程,缩短等候时间;

1.5 普遍开展门诊预约诊疗服务,实现分时预约,提供有效的电话预约或网上预约等多种形式的预约挂号服务,严禁违反规定向患者收取或变相收取预约诊疗的任何费用,预约挂号占门诊挂号尤其是专家门诊号的比例合理;

1.6 提高医技科室工作效率;提供方便快捷的检查结果查询服务,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1.7 积极改进入、出院流程,为患者提供及时、便捷的入出院服务; 1.8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履行知情告知义务,保护患者隐私; 1.9规范医院投诉管理,及时调查处理医疗投诉并改进工作; 1.10 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巡查要点

巡查内容及要求

巡查结果(亮点与不足)

2.深入开展“平安医院”创建工作,建立第三方调解机制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加强医患沟通,保障患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1 医院有加强医院内部治安防范措施,健全警医联动、联防联控的机制;设立警务室; 2.2 建立重大医疗纠纷预警机制,制定了突发纠纷事件等的应急处置预案; 2.3 医疗纠纷处理与人民调解等第三方调解相衔接; 2.4 “人防、技防、物防”系统建设符合要求; 2.5 参加医疗责任保险;

中西医结合医院 篇3

曾几何时,“中医废止”的论调甚嚣尘上,中医存废的争论也早已有之。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在最近一年里,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会见世卫组织官员以及出访俄罗斯等多个场合,多次讲到促进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性,并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更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这给了一些别有用心者以当头痛击,更为中医药学这一中华传世瑰宝提了气、正了名。

权健集团正是基于中医的魅力,以“辨证施治”为原则、以“中西结合”为特色,深度发挥企业在综合运用纯自然疗法、特效秘方法等手段治疗肿瘤疾病的强大力量,然后引进吸收国际一流的医学设备,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权健肿瘤医院建成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药品开发于一体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超大型三级肿瘤专科医院。

秘方升华 布局全国

近年来,国内肿瘤类疾病日趋高发、频发,给许多家庭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当前,国内对肿瘤的治疗主要采用西医手段,但束昱辉认为,尽管现代医学对每一个分科领域均已研究到了分子生物学的水平,但现实存在的许多疑难病和慢性病却仍旧无法得到有力的医治或者调理,这也更加证明了现代医学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到了十分尴尬的境地。在这一背景下,权健集团发挥自身在中医秘方方面独有的优势,自2013年起,集团投入巨资在华南、华东、华北、西南、西北、东北六大区域相继建设集体检、治疗、康复、临终关怀于一身的世界特大规模的肿瘤医疗机构。目前,华北区域天津权健肿瘤医院业已建成,配备了世界先进的直升机,是中国首家配套直升机的医院。

据了解,天津权健肿瘤医院按照三甲肿瘤专科医院进行规划,工程分四期建设,总床位数超过1万张,员工总数1.7万余人,占地400亩,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总投资66亿元,其中医疗设备约25亿元。

天津权健肿瘤医院坚持“先中后西,中西互补,西补中无”的原则,运用中医奇特秘方,西医顶级设备,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命质量及生命安全。

目前,天津权健肿瘤医院一期工程业已完成并面向全国营业。待四期工程全部完成后,天津权健肿瘤医院将建成一所集临床、科研、教学、药品开发于一体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超大型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同时也将成为世界单点面积最大、设置床位最多、治疗设备最多最先进的肿瘤治疗机构。

政府关注 民心工程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讨论通过《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纲要的第二条提出:大力发展社会办医。鼓励社会力量与公立医院共同举办新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支持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放宽中外合资、合作办医条件。

事实上,近年来国家不断鼓励和促进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不但出台多项政策予以支持,还从资本、准入等方面加大力度。近日,权健肿瘤医院被列入天津市委、市政府2015年20项民心工程,再一次证明了权健集团决策的高瞻远瞩:坚守健康产业、创新中医秘方和西医的有机结合,完善权健在健康产业的布局。

权健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入选民心工程,是天津市委、市政府对权健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激励我们在正确道路上坚持下去。面对未来,权健肿瘤医院将向世界肿瘤治疗领域全面发起冲锋,为大健康产业的和谐发展、向好发展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尝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持续奋斗。

一流设备 专业管理

中医秘方以及一流的医疗设备,还需要专业的团队才能打造出权健肿瘤医院的特质。天津权健肿瘤医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质量万里行采访时,系统地介绍了管理团队为此所做的努力。

据该位负责人介绍,当前传统治疗肿瘤的方案有两种:手术、放疗。其中的主流手法——手术,只是将实体瘤切除,而对散落在血液中的癌细胞无能为力,倘若切除不干净还会导致复发;而通常的放、化疗手法,会对正常组织细胞毁灭性地破坏,使血液指标值异常、机体免疫力减退、肠胃等器官功能紊乱失调,骨髓抑制等,具有极强的毒副作用,促使病情恶化直至死亡。

为此,天津权健肿瘤医院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以西医诊断为依托、中西医互补为原则,在瘤体较小不危及生命安全的情况下,不采取手术和放化疗手段,而是以中医独家传世秘方保守治疗,这样不仅治疗费用低、治疗风险小,而且副作用少、治愈率高。

当瘤体较大危及生命安全时,天津权健肿瘤医院也会采取手术和放化疗手段,所不同的是将中医秘方与西医世界顶级设备相结合,采用术中放射疗法,将仪器直接放入患者体内,以直径短、深度定位、微创面小、精准而有效地杀死癌细胞,同时最大程度减少放疗剂量、保护其它正常组织器官,使未切除的瘤体在3分钟内彻底灭亡于体内;术后采取的化疗阶段,不但以中医独家秘方抑制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而且通过减少化疗剂量和缩短疗程,同时使用中医预防秘方,实现了既提高治愈率减轻痛苦又避免了毒副作用,真正实现综合性、协同化、靶向式、微创治疗理念,提高了患者治愈率,减轻痛苦并延长其生命。

中西医结合医院 篇4

1 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现状

现阶段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还未完全到位, 除了社区和乡卫生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工资及其他支出等已由政府买单, 各大型综合医院都还是自负盈亏。随着医学的发展, 西医各学科各种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推出, 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快速增长。而中医近几十年发展比较缓慢, 中医治疗项目收费标准不高, 给医院带来的收益低, 医护人员的收入也低, 致使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中西医结合科医师执业范围归属于中医, 但给患者用药仍以西药为主, 因我国为输液大国这个现象未改变, 中药的静脉用药制剂合格率很低、不良反应多。

2 开展优质护理存在问题

2.1 中医护理发展滞后

由于历史原因中医无护理专著, 中医学长期处于医护合一的诊疗形式, 临床中医护理优势不够突出, 未体现中医内涵。虽然有报道中医单病种护理质量标准, 制定出一些病种的标准, 但并未进行规定和推广。特别是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如针法、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等, 现在很多护士都未完全掌握适应证和操作规程, 不能很好完成。

2.2 科室护理人员存在的问题

一是科室收入低, 为降低成本只有减少护理人员;二是其他重点科室要求床护比达标, 而医院护理人员总数不足, 为保证重点科室床护比, 只有减少非重点科室的护理人员, 科室护理人员相对不足;三是人员的素质能力相对低, 优秀人员选入重点科室, 而未进入中西医结合科室;四是科室护理人员无培训机会, 培训费用由科室承担, 院领导和科主任不重视, 也不愿承担费用;五是学中医护理的人员少, 现在综合医院的护理人员中中医护理科班毕业的比例不足20%, 大多数都未经过中医专科专业知识的学习。

2.3 服务理念不明确, 服务方式、方法落后

中医医师与护士之间的沟通协作和配合尚不健全, 中医医师认为针灸、推拿等操作应该由医师完成, 护士只是完成输液等常规护理即可, 因此护士主要还是以完成常规护理工作为主。责任护士对患者也未达到24h负责, 未体现出24h负责制, 未把患者的治疗护理放在重要位置。

3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措施

3.1 深刻领会中医护理的特点, 加大《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的执行力度, 体现中医护理的优势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护理的特点在于强调整体观念, 运用辨证施护的思想和方法, 根据临床所见病症, 针对不同症状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接受患者病情、个体状况、心理社会等信息, 应用扶正祛邪、标本缓急、同病异护、正护反护的方法加以分析、归纳并确立患者的症型及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1]。应该把中医护理理论的辨证施护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融入优质护理内涵中, 更加体现中医护理特色[2]。加大护理人员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如针法、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等培训力度, 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中医护理操作技能, 让患者相信护士。进一步完善中医单病种护理质量标准, 制定单病种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 发挥中医护理的优势, 更加体现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

3.2 转变思想观念, 改善服务方式

激发护理人员服务热情, 采用激励理论、成就需求论、期望理论等, 强化理论教育护士, 养成主动关心患者, 主动服务的习惯, 把患者当作家人来护理, 要把这些道理深入贯彻在每个护士的心里。要求各主管护士告知所管患者电话号码, 患者如有需要, 可以随时与主管护士沟通咨询, 保证24h负责制, 更能发挥护理人员的专科水平, 体现优质护理内涵。

3.3 进一步健全管理体系, 明确岗位职责

加强医护沟通与协作, 护理人员进行责任分组, 组长实行竞聘上岗, 每年进行1次竞聘。细化责任分组, 小组包干负责, 责任包干到人, 实行固定小组的责任制护理模式, 使责任护士和患者相对固定, 便于护士了解患者, 患者及家属也熟悉护士, 利于沟通和协作。早晨由责任组长带领护理分组查房, 护士长每日参与其中一组查房, 及时讨论修改重点患者的护理计划和措施。每日下午分组讨论各组患者的治疗护理情况, 特别是重点患者, 要仔细分析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和需求, 制定护理计划, 提出护理措施。

3.4 根据中医护理理论和其他临床医学理论评价, 提出新的护理方法即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

整体观念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之一, 它主要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 (1) 认为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2) 认为人与自然界和社会是密切联系的整体, 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中医护理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时, 重视从局部病变与整体机能变化的有机联系上分析疾病的病机变化, 重视从自然界和社会等外部环境中寻找发病因素[3]。将中医整体护理观同现代整体护理观相结合, 运用护理程序的PDCA循环, 充分评估患者, 了解患者的喜怒忧思悲恐惊, 针对患者个体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喜中医的患者采用中医调护方法和内容:调情志, 慎起居, 饮食宜忌, 食疗, 诸复 (劳复、食复、房劳复等) , 病后调整等。信西医的要将现代护理理念和疾病治疗及发展现状告知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 分别举办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的健康讲座, 制定出中西医结合的健康教育手册和宣传资料。为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 护士可以结合中医推拿按摩等适宜患者病情的操作, 提高护理质量, 更能体现优质护理的内涵。

3.5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 提高中医专科专业知识理论水平, 以更好发展中医护理

总结经验、请专家讲课、每日提问、开会交流、不定期总结等各种形式各种途径提高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专科知识, 要求护士掌握中医食疗学, 中医养生康复学, 传统保健体育等。

4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体会

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以来, 护士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 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都得到改善, 医护人员皆以关爱患者为己任, 主动为所管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医护、护患关系融洽, 患者满意度提高, 体现了护理贴近患者、护理贴近临床的宗旨。

参考文献

[1]万淑荣, 谭燕.浅谈中医护理的特点[J].中医护理管理, 2007, 5 (4) :62.

[2] 刘红瑞, 高芬.护理教学中融入“辨证施护”凸显中医特色[J].新疆中医药, 2011, 9 (4) :81-82.

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评审汇报材料 篇5

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评审汇报材料

医院基本情况 迎评工作情况 标准落实情况

第一部分 完善中医药服务功能

一、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1、明确中医特色发展方向

2、加大中医专项资金投入

3、建立中医激励机制

4、搞好对口支援

5、建立中医药视频平台

二、加强卫生技术队伍建设

1、引进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

2、开展中医传承

3、开展继续医学教育

4、外派医师进修和学习

5、组织院内学习培训

三、规范临床科室建设

1、规范临床科室命名

2、规范病历处方书写

3、制定实施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4、规范实施中医临床路径

5、积极使用中药饮片

6、积极配备中医诊疗设备

7、积极研发中药制剂

8、积极开展非药物中医治疗

四、加强重点专科建设

1、加大资金投入,支持重点中医专科建设

2、建立奖励激励机制,促进重点中医专科建设

3、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

4、开展科研攻关,打造专科知名品牌

五、加强中药药事管理

1、加强药事管理,确保合理用药

2、进行宣传咨询,开展中医药知识普及项目

3、严格执行处方调剂和审核制度,确保用药安全

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药事从业人员素质

六、加强中医护理工作

1、开展中医特色护理质量评价

2、组织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

3、广泛开展中医护理操作

4、推行整体责任护理

5、实施辨证护理

七、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1、加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加强职工行为规范建设

3、加强医院环境形象建设

八、开展“治未病”服务

1、开设中医“治未病科”,配备相关仪器设备

2、制定有关工作制度、服务和技术操作规范

3、积极开展“治未病”服务

4、积极开展“治未病”宣传教育 第二部分 完善综合服务功能

一、医疗质量管理

1、建立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2、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3、强化病历质量管理

4、强化“三基”、“三严”训练

二、患者安全管理

1、严格查对制度,提高患者身份识别准确性

2、严格核查,防止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

3、严格复核,对危急值制度落实全程追踪

三、医学影像管理

四、检验输血管理

五、手术麻醉管理

六、医院感染管理

七、护理质量管理

1、健全护理管理体系

2、合理配备了护理人力资源

3、实施分级护理

4、展示优质护理风采

八、医院服务管理

1、依法开展执业活动

2、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

3、强化搞好医院应急管理

4、开展公益活动,造福社会大众

5、实行院务公开,诚待八方患者

6、面对公众事件,勇担社会责任

7、开展便民服务,情暖患者之心

**医院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今天,来自全省各地的各位专家评委莅临我院检查指导工作,我们“长城人”感到非常荣幸。首先,我谨代表**医院全体干部职工,对各位领导和专家评委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诚恳欢迎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评委对我院的工作给予批评指导,并预祝大家工作顺利,精神愉快!

医院基本概况

一、建院时间:**医院(以下简称“**医院”)是于2000年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硕士研究生、主任医师、石家庄市名中医**等人创建的。

二、总体情况: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建设,特别是近三年来,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开展中西医结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和要求,狠抓整改,规范建设,如今我院已经建设成为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急救、健康体检、健康教育于一体的二级中西医结合综合医院,河北医科大学教学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国家“十二五”心血管疾病科技支撑项目成员单位,中国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心肌病研究基地,省市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定点、工伤保险定点医院,石家庄急救中心120急救站;同时荣获了“全国诚信民营医院”、“全国优秀红十字医院” “河北省文明单位”等多项称号的医院。

三、医院规模:目前医院建筑面积**平方米,编制床位**张,承担着石家庄市东开发区及周边乡镇居民、全市17个县(市)村民的医疗保健服务任务,同时承担着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心肌病、周围血管病、子宫腺肌病等难治性疾病患者的救治任务。

四、职工队伍:医院现有在岗职**人,专业技术人员**人,占总人数** %;各级医师**人,其中高级职称**人、中级职称**人,护士**人、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人,其中中药专业技术人员**人,占药学专业人员总数**%;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人,占执业医师总数**%;领导班子**人,其中中医类别专业**人,占领导班子总人数**%。我院现有市级名中医**名。全国名老中医经验继承人**名,同时特聘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等专家**名来院指导工作。

五、科室设置:医院共设职能科室**个,临床科室**个、医技科室**个,开设有心血管科、周围血管科、脾胃科、脑病科、肺病科、肾病科、骨伤科、外科、妇科、急诊科、针灸科、推拿科、治未病科、康复科等特色专科门诊**个。开设病区**个,病区设综合治疗室**个,门诊设综合治疗区**个。

医技科室设有药剂科、放射科、功能科、检验科、药剂科、病理科、手术室、供应室。

六、医院设备:医院拥有核磁共振、CT、DR、彩超、心电监测仪、支气管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凝分析仪等大中型医疗设备**台件;同时拥有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中频电穴位治疗仪、骨质增生治疗仪、电针仪、多功能艾灸治疗仪等中医特色诊疗设备**大类**种**台件。

七、完成指标:到2012年,医院年门诊总量**人次,年住院病人**人次,年业务收入**万元;无菌物品合格率达**%;临床患者治愈好转率达***%,处出入院诊断符合率达**%,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成功率达***%,2012年,采用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人 次占医院门诊总人次的比例为9%;中药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为**%,中药饮片处方数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为**%,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人次比例为**%。

经过全院职工的努力奋斗,我院正在朝着中医有特色、西医有优势的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名牌医院的发展目标快速迈进。

迎评工作情况

从2013年二季度开始,我院对照《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的要求,启动了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评审准备工作。

一、领导重视。成立了创二甲医院领导小组,实行统一领导、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各科室主任各负其责;成立了迎评“二甲”医院办公室,抽调专人负责组织学习培训,领会实质,加大督促、考核力度,做好资料收集整理、建册归档工作。

二、广泛动员。召开 “迎接等级医院评审 创建‘二甲’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动员大会”,制定了创建实施方案,成立了管理组、临床专业组、护理组等八个专业组,举全院之力打好这场迎评等级医院评审攻坚战。

三、列为重点。我院将“二甲”医院创建工作列为2013工作重点,对《评审标准》进行了细读分解,确定了牵头科室、责任科室、协同科室,明确分工,任务到科,具体到人。同时加大检查督导力度,建立奖惩机制,医院与各科主任签订了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发挥其主导作用。做到领导带头,全员参与,人人知晓,营造了二甲创建活动的浓烈氛围。

四、学习取经,进行整改。我们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到**医院等单位学习取经,并对照《评审细则》及相关文件,实施自评,找出差距,进行整改,以评促建,以评促优。

在迎评工作中,省中医药管理局,市卫生局领导多次督促、指导,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总之,医院职工士气高涨,精神振奋,边准备资料,边查找不足,持续改进,明显提高了医院管理水平,规范了各项工作,促进了医院又好又快发展。

标准落实情况

第一部分 完善中医药服务功能

一、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1、明确中西医结合发展方向。我院制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坚持中西医并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力争把医院建设成为中医有特色,西医有优势的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的品牌名院”的发展目标。医院紧紧围绕发展规划,制订了任务具体、措施可行的工作计划,三年来我院共投入中医专项资金***万元,支持科室发展建设。

医院在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医“治未病”及对口支援工作等方面,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充分体现了中西医结合为主的发展方向。各临床科室也制定了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并对中医优势病种的疗效及中医药特色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估,制定了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的改进措施。

2、加大中医专项资金投入。设立中医专项建设基金,用于对重点中医专科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培训。重点配置开展针灸、推拿、理疗等非药物中医诊疗技术项目所需的中医诊疗设备,选送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人才学习进修。鼓励和支持重点中医专科深入开展科研工作,发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康复中的特色和优势。2013年医院计划投入重点中医专科专项资金**万元。

3、建立中医激励机制。为调动各科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患者的积极性,我院将中医治疗率、中药饮片使用率等重要指标纳入科室综合目标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科室绩效奖金、年终考核、评先评优挂钩。

4、搞好对口支援。我院遵照市卫生局统一安排和要求,坚持对口支援***卫生院,并将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纳入院长目标责任制和医院工作计划中,先后派出 42名中西医技术骨干,结合赞皇县常见病、多发病拟定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深入开展技术讲座,查房会诊,现场传授针刺、火罐等多种中医适宜技术,免费接收院头卫生院14名医护人员来院进修;同时支援消毒锅、治疗车、病床、被褥、办公桌椅等医疗设施、办公用品,为帮助院头卫生院改善医疗办公条件,提升中医药服务技能和水平,发挥了应有作用。

5、建立中医药视频平台。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建立了中医药视频平台,参加视频会议和培训,从中学习先进技术,获取最新研究信息,紧跟中医药发展前沿。

二、加强卫生技术队伍建设

为创建中西医结合特色名院,我院多措并举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1、引进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我院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加大激励机制,积极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技术人才,调整了中西医人员结构比例。其中2012年引进中医人才**名,还特聘主任医师、教授**名来我院指导工作。继续开展了中医师承教育,为科室注入了新活力。

近几年来,我院陆续聘请北大、北京阜外、北京友谊、北京安贞、和省中医院、省人民医院,省二院等省内几家大医院一批名医和管理专家加盟**医院,或指导工作,为我院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撑。

2、开展中医传承。我院热情鼓励中青年医生谒拜名老中医为师,学习传承名老中医宝贵临床经验。鼓励名老中医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对青年医师悉心搞好传、帮、带,鼓励青年中医师考取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目前我院已有1名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出师,9名中青年医生正式谒拜名老中医为师,跟师学习三年。

3、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我院组织医护人员通过中医药视频平台,听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开设的中医理论和技术讲座,支持中西医医生参加有关中医内容的继续医学教育。

4、外派医师进修和学习。三年来,我院选派了***名科室骨干到北京、上海、浙江、四川、河北省等地的知名医院学习进修,从而开阔了眼界,提升了业务素质。

5、组织院内学习培训。重点对住院医师进行中医基础知识、中医基本技能等“三基”、“三严”培训考试,其中2012年我院每月进行中医基本护理培训2次,对全院45岁以下的所有临床医生进行理论考试4次、技能操作2次,汇总后并将考试成绩记入技术档案。

到目前,我院有执业医师109人,其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69人,占执业医师总数63.3%;药学专业技术人员14人,其中中药专业技术人员6人,占药学专业人员总数42.9%;护理人员 123人,其中系统接受过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的 89人,占护理人员总数72.7%;医院领导班子成员5人,其中中医药专业人员 3人,占医院领导班子总人数的比例为 60 %。院领导和医务、护理等专业管理人员、科主任均经过院级以上中医药政策、中医药知识系统培训。

三、规范临床科室建设

三年来,我院以“坚持中西医并重,突出中医药特色”为临床科室建设目标,做到了“四个规范,四个积极”。

1、规范临床科室命名。我院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的要求对我院各科室的名称进行了规范,现全部达到了要求。

2、规范病历处方书写。严格落实十四项核心制度,印发了《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了病历质量管理,在病历中严格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辨证使用中成药,做到理法方药的统一。开展中医病例讨论和优秀病例评选、展览和专家点评活动,规范了处方书写格式及相关要求,提高了病历和处方书写质量。

3、规范了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各科室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方案,确定了各临床科室的优势病种,规范实施了《**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医院常见病诊疗常规》等临床指导性文件,将本科室的诊疗特色体现在了诊疗方案之中。同时注重对方案的实施情况以及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的疗效进行分析、总结、评估,以不断改进和优化诊疗方案。

4、规范实施中医临床路径。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的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制定了科室常见病和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并定期对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不断完善和改进。

5、积极使用中药饮片。2010年中药(饮片、中成药、医院制剂)处方**张,占处方总数比例为41.5%;中药饮片处方**张。占门诊处方总数的20.2%。2011年中药(饮片、中成药、医院制剂)处方**张,占处方总数比例为42.3%;中药饮片处方**张,占门诊处方总数的21.74%。2012年中药(饮片、中成药、医院制剂)处方**张,占处方总数比例为42.3%;中药饮片处方**张。占门诊处方总数的21.8%。中药饮片处方数占门诊人次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6、积极配备应用中医诊疗设备。为开展中医诊疗工作,我院投资**万元陆续购置了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中频电穴位治疗仪、骨质增生治疗仪、刮痧板、电针仪、脉冲电针灸治疗仪、脉硬化监测仪、多功能艾灸治疗仪等**台件中医特色诊疗设备,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44种。

7、积极研发中药制剂。心*经专家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已获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制剂批号,并获国家发明专利。

8、积极开展非药物中医治疗。我院在门诊设立了针灸科、推拿科、康复科,积极开展针灸、按摩、推拿、贴敷、拔罐等简便效廉的中医治疗服务;医院脾胃病科、肺病科、推拿科等科室每年都开展“三伏贴”冬病夏治活动,治疗喘症、咳嗽(慢性支气管炎)、胃脘痛(慢性胃炎)、痹症(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效果良好,深受患者欢迎。据统计,2012年,采用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人次占医院门诊总人次的比例为9%;

四、加强重点专科建设

1、加大资金投入,支持重点中医专科建设。2012年投入82万元用于支持***科等重点中医专科的发展建设。

2、建立奖励激励机制,促进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医院对取得重点中医专科的科室制定了奖励机制,2012年对创建了国家、省、市级重点中医专科的****科分别给予***万元的奖励。

3、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我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科。

4、开展科研攻关,打造专科知名品牌。建院以来,我院始终高度重视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病研究,并将其作为打造医院专科知名品牌、创建重点中医专科的重要举措。医院先后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和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项,经专家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另外有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课题***项。由于加强医疗科研攻关,带动了医院专科的快速发展。

我院有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个,市级重点中医专科***个,市十大名中医科***个。

五、加强中药药事管理

1、加强药事管理,确保合理用药。药事管理委员会负责医院的药事管理。严格按照《中药饮片管理规范》,制定了中药饮片采购制度,做好采购、保管、调剂工作,采购程序符合相关规定,保证药品质量,确保临床用药安全。辨证使用中成药。施行合理用药点评分析,并将分析结果纳入科室考核标准,作为绩效考核。

2、进行宣传咨询,开展中医药知识普及项目。我院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宣传普及队伍,开展多项宣传活动,对患者及群众发放健康宣传材料,开展中药及合理用药知识的宣传教育

3、严格执行处方调剂和审核制度,确保用药安全。中药处方复核率100%,控制调剂误差率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保证了用药安全。

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药事从业人员素质。通目前,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共14人,其中中药专业技术人员6人,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为42.9%。人员结构合理,相关负责人具备相应技术职称。

六、加强中医护理工作

1、开展中医特色护理质量评价。我院各科室均制定了3个常见病种中医护理常规,为病人提供了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并对护理质量进行督查和评价,护理工作患者满意率达95%以上。

2、组织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三年来,我院有89名护理人员接受100学时以上中医药知识培训,占护理人员比例为72.7%。2013年我院护士参加协会组织的护理比赛获二等奖。全市120急救技术比赛获第二名。

3、广泛开展中医护理操作。每个科室开展2项以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全院共开展中医护理操作项目15项。

4、推行整体责任护理。通过沟通对话,采集病史,对病情进行分析评估,协助医生做好诊疗工作。

5、实施辩证护理。在入院护理评估单及护理记录单中根据对患者的辨证分型,采用相应护理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

七、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1、加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我院制定出台了《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紧紧围绕“大医精诚”这一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确立了“**”的医院宗旨和“**”的发展战略,先后开展了院歌、院徽、院训、医院宗旨、医院发展战略及服务理念等医院核心理念的学习活动,提高了医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了全体员工热爱中医,传承中医的崇高职业使命感。

2、加强职工行为规范建设。修定了医院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组织员工培训了《医德医风规范》、《医患沟通手册》、《员工手册》,规范了员工言行、仪表和职业行为,通过组织学习和实践,增强了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加强医院环境形象建设。在医院大院、门诊大厅、各病区走廊、候诊区、办公室等区域分别设立了中医文化墙、名医墙、中药展示橱柜等,对“中医名言警句”、“中医养生”、“中医药常识”等医院文化及中医保健养生知识进行宣传,图文并茂,显示了中医药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

八、开展治未病服务

1、开设中医“治未病”科,配备相关仪器设备。

2、制定了有关的工作制度、服务和技术操作规范。逐步形成了传统疗法服务、中医体检服务、健康咨询服务于一体的健康管理服务链。

3、积极开展“治未病”服务。“治未病”科开展中医体质辨识、风险评估、健康咨询、健康指导等“治未病”服务;肺病科、脾胃病科、推拿科等科室每年夏季都积极开展“三伏贴”冬病夏治服务;医院每年选派技术骨干深入城乡为社会大众义诊,开展“治未病”宣传教育,三年来为城乡居民***万人次免费进行了价值***万元的健康体检及妇女疾病普查。

4、积极开展“治未病”宣传教育。医院利用健康教育学校这一平台,有计划地组织技术骨干在本院和深入工厂、学校、农村,为社会大众免费开设健康教讲座,讲解“治未病”理念,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三年来开设健康知识讲座**** 场,听众***人次,为基层医生举办常见病,多发病,推广中医适宜技术讲座、培训**场,发放针灸穴位图***套。

第二部分 完善综合服务功能

一、医疗质量管理

1、建立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我院实行医院及科室两级医疗质量管理体系,院长是第一负责人,科室主任全面负责科室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并根据具体工作要求成立了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下设医疗质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护理质量管理、病案管理、医院感染管理、输血管理、伦理管理等管理委员会,定期检查和研究医疗质量问题,促使全院医疗质量不断提升。

2、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我院始终依法开展执业活动,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有计划地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建立了卫生技术人员资格审核与执业准入制度,对未取得相关资格和执业注册的人员不准上岗或单独执业。加强手术室质量管理,实施手术医师资格准入和手术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建立患者病情评估制度、术前讨论制度、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等,以降低医疗风险,确保手术安全。

3、强化病历质量管理。加强病历质量管理,检查病历环节质量,组织开展优秀病例展览和专家点评。

4、强化“三基”、“三严”训练。医院职能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医、护、药全员培训计划,分类开展临床医疗、护理、医技等岗位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

二、患者安全管理

1、严格查对制度,提高患者身份识别准确性。医院制定了患者身份标识制度,采取腕带、床头卡、核对患者身份等识别方法。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查对制度,制定了急诊、病房、手术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完善了交接程序和身份识别措施,从而提高患者身份识别准确性。

2、严格核查,防止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建立手术安全核查、风险评估、术前部位标识制度等制度规范。主动邀请患者参与认定,手术医师和病区医师、护士多方签字,避免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对医疗安全质量实施监督保障,杜绝了医疗差错及事故的发生。

3、严格复核,对危急值制度落实全程追踪。制定危急值项目及内容,按照制度与流程,相关科室人员有效辨识,并严格按复核确认信息及时上报,作好记录,全程进行追踪处置。执行危急值报告项目的质量控制,不定期进行危急值项目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避免医疗安全隐患。

三、医学影像管理

加强影像科质量管理,建章立制,规范操作,坚持报告审核制度、疑难病例分析与读片制度、重点病例随访和反馈制度。放射科、CT室提供24小时急诊影像服务,保证了医学影像诊断准确和服务质量。

四、检验输血管理

购置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等先进的检验设备,确保了临床检验需要。为患者提供24小时急诊服务,检验报告及时、准确、规范。定期召开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会议,完善输血规章制度,记录完整准确。积极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可比性。指导临床科室科学合理用血及血制品,宣传成份输血知识,成份输血比例达到98%以上。

五、手术麻醉管理

实施手术医师资格准入和手术分级授权管理,建立患者病情评估、术前讨论、重大手术报告审批,明确了手术后标本的病理学检查流程,肿瘤手术离体组织100%病理学检查,以及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实施麻醉操作的全过程记录,确保手术和麻醉安全。

六、医院感染管理

组建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立感染管理职能部门和感染性疾病科,认真执行预检分诊、传染病登记报告等制度。制定和实施感染教育与培训计划和方案,定期进行全员感染知识培训。开展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的监测。开展手卫生知识与技能培训,手卫生设施种类、数量等符合要求。定期开展住院病历抗感染药物使用的调查分析,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医务人员消毒与防护用品配置完整、充足,有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措施及处置流程。有专职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管理工作,并采用多种形式向公众开展常见传染病及重大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教育和咨询。

七、护理质量管理

1、健全护理管理体系。成立主管院长领导下的护理组织管理体系,对护理工作实施目标管理。各层次护理管理岗位职责明确,并定期考核。逐步建立了护理垂直管理体系。实施护理人员分级管理,并制定岗位职责,职责明确。

2、合理配备了护理人力资源。配备了与医院的功能和任务一致的护理人力资源,确定了护理单元的配置原则,制定了紧急状态下调配护理人力资源的预案。

3、实施分级护理。根据分级护理的原则和要求实施护理,制定了质量评价标准,定期进行院科两级评估。

4、展示优质护理风采。我院自2011年至今共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病区****),覆盖率达到57.14%,使我院的患者满意度提高到95%以上。

医院相继组织开展了评选星级护士、巾帼先锋、岗位能手、护理先进工作者等系列评比活动,激发了护理人员爱岗敬业的热情。开展了“推进优质护理,携手共创二甲”等主题演讲比赛,鼓舞了护理人员的士气。开展“文明礼貌服务周”活动,展示了白衣天使的风采。

八、医院服务管理

1、依法开展执业活动。按照卫生管理部门核定的诊疗科目执业,并根据规定按时进行医疗机构检验。严格按国家医疗卫生法规、法律、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开展诊疗活动。

2、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建设列入医院建设的总体目标,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成立了以院长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信息化建设会议。建立了负责信息的专职机构和协调机制,制定了信息化建设配套的相关管理制度。引进和培养了2名信息管理技术人员,全院进行了网络布线,由机房拓扑到一楼门诊、各病区楼层及各职能科室,局域网网络覆盖率达95%以上,HIS系统局域网计算机50余台,机房服务器4台,服务器硬盘均做RAID处理,保证了数据安全。

2010年完善了门诊收费、药房管理系统;2011年完善了门诊划价收费系统、市医保及自费住院系统、医技管理系统;2012年完善了药库管理系统、病区费用管理系统,2013年在升级现有子系统基础上建立了住院医生工作站、病案管理系统、手术麻醉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区域平台上传系统5个医疗管理系统。协助心血管科建立了中医药信息平台,积极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的视频会议和培训。

3、强化搞好应急管理。医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组建了以中医药专家为主的应急队伍。医院医务处专门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应急管理制度。医院各部门应急职责明确,科室之间密切合作,有明确的协调人员,总值班制定了应急管理职责和流程,急诊、后勤按照应急办制定的培训计划进行培训考核,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突发事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按照要求进行了演练,提高了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确保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把人民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

4、开展公益活动,造福社会大众。我院一方面多措并举开展医疗惠民活动。如近三年来我院为****万人次城乡居民免费进行了价值 ****万元的健康体检;出台了免挂号费、免专家会诊费等七免费措施;对特困患者实行床位费半价优惠,检查费优惠10℅的政策。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级政府组织的中医药公益宣传活动;积极组织医护人员利用各种卫生日、节假日、休息日,在院内或深入城乡义诊,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讲座,三年讲座达***场听众***人次;免费发放预防高血压的盐勺****万余只。与电视台栏目组、《***报》等媒体合作举办多场公益宣传、救助活动;同时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对于重症和“三无”病人,实行先抢、后补办手续。

5、实行院务公开,诚待八方患者。医院成立了院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院务公开制度,通过公示栏、院刊、网站等形式向职工公开。对住院患者实行“一日清单”,出院结算时提供“费用明细单”,使患者对住院开销心中有数,各项收费在门诊显示屏上公示,方便群众监督。设立了意见箱、意见簿,行风公开投诉电话,设立了电话回访中心,征求出院患者的意见,年回访上万次。发放满意度调查测评表,满意度达98%以上。设立了投诉接待服务处,直接为群众解决问题,有力推动了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6、面对公众事件,勇担社会责任。***。

7、开展便民服务,情暖患者之心。医院以病人为中心,制定了医院各岗位人员行为和服务规范。为方便患者就医,在门诊大厅设立了导诊台和导诊护士,各楼层配备了饮水机,24小时免费供应开水、一次性水杯、轮椅等用品;患者出入院免费接送,开展了“爱心奉献,创造感动”活动。

此外,医院还重视加强财务与价格管理,严格控制医药费用增长,规范医院经济运行,最大限度地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评委!几年来,在党和政府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政策的支持下,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员工的奋发努力,我院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对照高标准、严要求,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需要我们去克服和改进。同时我们也深知,创建只是一种手段,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社会大众的需求,找出不足,加以整改,促进医院又好又快发展才是目的。因此,我们诚恳地希望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借此机会给予热情指导,指出我院存在的问题,我院一定会按照“二甲”医院标准持续加以改进,努力把我院创办成人民满意的中西医结合特色名院。

最后,我代表**医院全体干部职工衷心祝愿各位领导和专家身 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

食疗应该“中西医结合” 篇6

食疗不能只按中医的说法做

传统中医食疗学理论固然有其独特合理的成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应该看到,如果不借鉴现代科学的成果,而是一味固步自封,坚守传统的理论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中医食疗学理论将逐渐不能被民众所欢迎,甚至受到人们的耻笑。

举一个浅显的例子,对于痛风病患者,如果我们只按照传统中医食疗学理论,我们将会提供给患者养阴清热之类的食物配方,那么,由于没有考虑到哪些食品中含有丰富的嘌呤而患者不当食用,从而会犯推荐的食物中有可能含有丰富嘌呤的低级错误。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不仅是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围绕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精神性疾病甚至传染性疾病等很多病种,现代研究已经证实适宜推荐食物和禁忌食物,这些已经被科学证实的成分不可回避地应该被中医食疗学所容纳和结合起来。

食疗也不能只按西医的说法做

在肯定营养学科学性的前提下,我们应该认识到如果结合中医食疗学理论将更能体现和发扬我国现代营养学的特色,而且,也更能够达到保健效果。

单纯按照营养学理论来进行健康指导和干预是不够完美的,仍以痛风为例,按照营养学理论,玉米、红薯、赤小豆等不含或极少含有嘌呤物,应该作为痛风患者的常用主食。粳米、小麦等也可以经常食用。蔬菜类,除菠菜以外,一般绿叶蔬菜和根茎类蔬菜含嘌呤物均较少,又利于排泄尿酸物质,因此可以放心食用。

但是,如果撇开中医理论,不论体质虚实寒热,一概推荐以上食谱,则有失偏颇。比如痛风患者的主食,红小豆性平,味甘酸,功能健脾止泻,利水消肿,适于痰湿体质人服用,但利湿之品,毕竟不可久服,否则容易伤正,《本草纲目》记载“赤小豆,其性下行,久服则降令太过,津液渗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至于阴虚体质,即使是痛风患者,若长期以赤小豆为主食,岂不越来越虚?小麦性凉,味甘,功能养心神,敛虚汗,适于虚证。若实证患者长期服用,虽然不敢说能引起多大的副作用,但毕竟与其体质不符而对健康不利。主食如此,其它蔬菜、果类、饮品等也是如此,食物也有性味归经,有的尽管是食品,但其性味还很明显。

中西医结合医院 篇7

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原因导致中医药在大型综合医院被不断弱化,许多大型医院取消中医科,大量的中医被西化;中医药科研更是寥寥无几,或者研而不用。

在这种大背景下,在“华中药库”神农架北麓、“道教圣地”武当山下、“汽车城”内,一家大型综合医院的感染性疾病科(肝病中心)“一花独放”,十几年如一日坚持走中西医结合之路不动摇,坚持中医药科研不动摇;科研从临床中来,又服务于临床;临床科研相互促进,通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建成了鄂西北最大的中西医结合感染性疾病专科(肝病中心),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病技术走出鄂西北,享誉湖北省!承担省市科技攻关项目、省市科研获奖、科研鉴定、论文发表位居地市州医院同专业首位,她就是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肝病中心),这些成绩的取得说明开展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病研究,不但具有社会价值,而且具有经济价值。

1 科学认识中西医结合在感染性疾病(肝病)防治中的作用

如同追求真理的艰难曲折一样,选择学科科学发展之路也是艰难曲折的。我科在感染性疾病(肝病)防治上选择发展之路,并最终确定中西医结合为我科的发展之路也是通过艰苦探索得来的,可以说由被动使用到主动探索。

首先,从理论的角度看,中西医结合遵循了现代科学高度融合的规律,发展迅速。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出现整体化、综合化发展,突出表现于学科的交叉、综合、融合,使边缘学科、综合学科、横断学科等交叉学科不断地兴起与发展。每一交叉学科的产生都给人们带来了新方法、新认识。“综合就是创造”,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相互渗透的结果,它是以不断综合中西医药知识为基础进行知识创新的产物,它将在不断地综合中西医药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持续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们中国的首创和独创。中西医结合的大思路具有深厚的中华“和合”文化底蕴,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它完全符合当代学科发展的自然与必然的规律,符合世界医学的发展方向[1],部分医疗结构对中医药应用的弱化,只能说明研究中医药防治疾病的深度不够,或者缺乏持久发展的决心。

其次,从市场和临床疗效的角度看。解放后,中西医结合工作稳步发展,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举世瞩目,在中西医结合肝病防治领域取得的成绩尤为突出。在西医强大的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只有中西医结合肝病可以和西医抗衡:广州是一个沿海开放城市,云集了全国许多著名的西医医院,但广东省中医院却能在众多的大医院中名列前茅,靠得就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道路;北京302医院的汪承柏教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尤其是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使得全国许多大型综合医院派人进修学习他们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方面的成功经验;武汉市也是一个著名大医院林立的城市,湖北省中医院只有几百张病床,但其肝病科确是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病人数量及疗效上可与武汉同济医院、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等医院抗衡的科室。

我们通过理论研究和市场调研,得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肝病的有效途径,开展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病研究,不但可以提高社会效益,而且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具有较高的价值。自1997年以来,在感染性疾病科(肝病中心)历任主任的带领下,开展了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病的临床科研之路。

2 建立一支开展中西医结合防治感染性疾病(肝病)人才团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科学技术中最活跃的因素,得人才者得天下。要体现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病技术的价值,一定要注意人才的价值,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上世纪末,面对病毒性肝病治疗的种种困难,我科根据临床工作需要成立了“肝病研究所”,走临床科研相互促进之路,几任肝病研究所所长均由科主任担任,把研究工作抓实、抓牢。将人才建设放在所有工作的首位,而且突出中西医结合治疗人才的培养。

我科在开展中西医结合肝病防治技术的起始阶段,中西医结合人才是一遍空白,在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上采取“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借船出海;第二步,中学西;第三步,“西学中”。目前,在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上达到了更高的境界——“三合一”。

先借船出海,聘请我院中医肝胆脾胃病专家王贤斌教授担任科室技术指导,指导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技术,迈出中西医结合肝病防治的第一步。第二步,西学中,由于没有从事肝病专业的中医,科室先后派西医医疗骨干李金科、李芳、胡波、张微微等到北京302医院、上海传染病医院、中山医大第三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等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肝病专科医院进修,学习中西医结合肝病防治技术。第三步,中学西,科室通过争取政策,引进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培养中西医结合肝病防治专业人员。通过“三步走”战略,十几年的努力,科室13名医师中拥有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3名,医师2名。其中中医博士1名,中医硕士5名,有5名西医经过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培训。科室人员中学西、西学中蔚然成风,达到中西合璧、中西兼容。

汉朝大医家张仲景提出行医“大医精诚”,感染性疾病科(肝病中心)要求每位医师要从心底对中医药认同,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在临床工作中寻找科研“闪光点”,使中西医结合肝病防治科研来自临床、发自肺腑。来自临床的科研反过来指导临床,应用更加自如。真正体现了人才在创新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病方面的价值。

3 深入探索中西医理论,科研从临床中来,又服务于临床

感染性疾病科(肝病中心)在中西医结合科研中,以临床为基础,寻找中西医结合科研的“闪光点”、“切入点”、“有效点”,以科研为先导,在发展中继承中医,在继承中发展中医。对西医进展不大的肝病领域进行重点攻关。重视中西医结合科研方法的培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坚持从研究选题到研究设计、技术路线、观察指标的选择、实验仪器的设计、研究结果的分析、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形成等程序中,都采用中西医结合思路和方法,从而不断地揭示、认识和掌握中西医结合的规律,促进中西结合[2]。

慢性肝衰竭、肝纤维化、肝硬化腹水、免疫耐受、病毒耐药、晚期肝癌,是病毒性肝病治疗的6大难点。干细胞移植、免疫细胞扩增移植虽然在治疗病毒性肝病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疗效差强人意,价格昂贵。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肪性肝病发病率急剧上升,科室在临床工作中针对这些肝病领域的难点开展中西医结合攻关,取得了显著疗效。

慢性肝衰竭号称“九死一生”。自2001年开始,开展的“肝康Ⅱ号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使慢性肝衰竭的治愈好转率达到74.5%[3];2005年,科室购入国际先进水平的人工肝机,“肝康Ⅱ号联合人工肝治疗慢性肝衰竭”使治愈好转率进一步提高到77%[4]。以往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主张“脾脏切除”,脾脏切除术存在严重并发症;2009年以来,科室开展了“介入量化治疗脾功能亢进”,达到了即治疗脾功能亢进,又减少了并发症的效果,但介入治疗后的发热、腹胀难于解决,在实践中我们探索“介入量化联合肝康Ⅱ号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有效减轻了发热、腹胀并发症[5]。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炎向肝硬化转化的“中转站”,是肝病治疗的关键点,西医在此办法不多;肝康Ⅱ号在动物和人体均具有抗纤维化作用[6,7]。近年来,随着肝病病因谱的变化,以及治疗方法的改进,肝源性糖尿病发病率急剧上升,而肝源性糖尿病的治疗存在西药禁忌症多的缺点;我科探索使用肝康Ⅱ号联合参芪降糖颗粒治疗肝源性糖尿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8]。我科肝康Ⅱ号疗效不但得到患者的认同,也得到管理部门的认同,肝康Ⅱ号制剂研究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肝康Ⅱ号治疗慢性肝衰竭临床研究获得十堰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随着生活方式的剧烈改变和预防接种的开展,肝病的病因学在发生改变,乙肝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脂肪性肝病、丙肝的发病率急剧上升。谭华炳研究发现野生绞股蓝复方和野生绞股蓝具有防治脂肪肝作用[9,10,11,12],《野生绞股蓝复方治疗高脂血症、脂肪肝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李金科、谭华炳等研究发现肝康Ⅳ号可以明显降低肝脏脂质沉积量、减轻脂质过氧化[13,14,15],科研获得湖北省重大成果证书。

肝硬化失代偿的主要表现之一腹水,是西医的棘手问题之一,我们自2009年以来探索应用《自体腹水回输联合肝康Ⅴ号治疗肝硬化腹水》,取西医腹水回输的优点,结合肝康Ⅴ号“扶正、健脾、温阳、利水”,治疗腹水疗效肯定,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许多患者送锦旗表示感谢,研究成果正在进行论文撰写。

肝炎——肝硬化——肝癌,肝病发展三部曲。由于多种原因,肝癌确诊时绝大多数已经失去手术机会,探索中晚期肝癌有效治疗方法显得极为重要。2010年,通过多年探索,治疗肝癌的基础方“肝康Ⅵ号”问世,方剂“疏肝活血,软坚化痰”。我科通过“介入化疗、栓塞”、“双介入”技术使肝癌缩小,再以肝康Ⅵ号辨证治疗,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一名患者送“医术精湛还生起死,护理如微白衣红心”的锦旗,表达谢意。

另外,秉承中医“治肝先健肾”的理念肝康I号方剂,以“解毒、扶正、健肾”中药为主,临床配合胸腺肽使用,抗病毒治疗HBeAg阳转阴率可达40%左右。

这些成果的取得,说明开展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病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4 展望

2007年3月21日,科技部、卫生部等16部委发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提倡“中西医团结合作,中西医学术互相融合”。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中医药作为我国独有的医学科学,具有丰富的原创思想”。政策的出台、领导的讲话对近年来“中医是伪科学”“废除中医”思潮是有力的回击,也是对我科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中西医结合肝病科研的肯定。

科学需要不断发展,吸收中西医精华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也需要不断发展,中西医结合肝病防治技术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也需要发展。“路漫漫兮,其修远兮”,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之路还很长。我们将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之路上不断探索,提高肝病防治的综合水平,体现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病的价值,造福于社会。

摘要: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市场调研,得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肝病的有效途径,三级综合医院开展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病研究,不仅能够提高社会效益,而且可提高经济效益,具有较高的价值。

中西医结合医院 篇8

李瑞杰教授在致辞中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和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联合发起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大会,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全国各级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科室建设、管理和诊疗服务水平,推广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的临床经验和新理念、新方法、新成果,促进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内涵的建设与发展。”

在这次会议期间,本刊记者就上述话题对李瑞杰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众专家纵论心脏康复

四月的北京,暖风拂煦,春和景明。在这百花吐艳的大好春光里,我国心血管医学领域迎来了一大盛事———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大会暨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记者在会议现场看到,出席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大会开幕式的有在该领域享誉国内外的胡大一、李瑞杰、杨荣臣、高武、连岳寿、王亚煌、袁平等众多专家。在此后举行的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选举会议上,陈可冀院士、胡大一教授当选为名誉主委,李瑞杰教授当选为主任委员,吴旸教授、吴永健教授、徐浩教授、李军教授、王肖龙教授、杜廷海教授、王晓峰教授、施海明教授、胡镜清教授、袁平教授当选为副主任委员。

据记者了解,胡大一教授为本次会议带来了题为《心脏康复在我国的发展模式与前景》的工作报告。在会议进行期间,胡大一教授还着重指出:心脏康复是一个多赢的体系,其核心是心血管疾病预防及康复的统一。它不仅包含了心血管病患者及高危患者生活方式达标和药物治疗达标,而且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等综合的、整体的心血管医疗模式。积极的创新模式可使患者降低死亡率,改善生活质量;可使卫生服务体系控制不合理的医疗成本增长;可以增加医疗服务效益,提高医疗服务和社会满意度,合理使用和节约医疗资源。发展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事业,是推动医疗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杠杆支点,是实现医学的目的和价值、推动医患和谐的关键点,更是推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型的落脚点。

中医促会心康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吴旸教授在会上作报告时谈到:现代心血管学科发展十分迅速。新技术的不断引入,已经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研究水平搭建了新的平台,使中医药一些原有的优势领域受到严峻挑战。将现代医学精细化诊疗技术与中医精细化慢病防治优势相结合的心脏康复模式,是中西医防治心血管病的新趋势。要运用中医理论解决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要拓展中医的应用范围,有必要选择有充分基础的中医临床医疗基地,应用专项资金建立具有示范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精细化诊疗平台,从而探索如何应用中西医结合方式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中医促会心康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的姜红岩医生在题为《心脏康复之心理处方的制定》中提出: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合并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很多心脏病人生病后,会产生焦虑、不安心理,这对心脏康复极为不利。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处方包括非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干预,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包括行为疗法、认知疗法、放松训练、心理压力调节训练、群体治疗和家庭社会支持等。而且,患者和家属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主要源于对心血管疾病的错误认识和对心脏康复的不了解,所以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的咨询与程序化教育非常重要,而且讲解往往需要多次重复,这是帮助患者克服不良情绪的关键之一。

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具有独特优势

在这次论坛上,李瑞杰教授作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探讨》的专题工作报告。在围绕这个话题接受记者采访时,李瑞杰教授进一步介绍说:“当前,随着心脏介入及手术治疗技术的提高、各种新药的问世,使一些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及瓣膜病等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所控制,但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目前心血管病———包括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面对众多的心血管病急性发病和PCI术后患者,目前我们重点关注的往往是发病急性期的抢救与治疗,而对于发病前的预防,以及发病后的康复往往不够重视,这导致大量发病后的患者得不到进一步的医学指导,从而反复发病、反复住院,重复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与血运重建,医疗开支不堪重负。因此,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在中国势在必行!”

谈完上述学科背景,他还介绍说,近50年来,心脏康复在全世界得到了快速发展,欧美国家正逐步走向成熟;而在我国,心脏康复依然是医疗服务体系的“短板”。目前有明确的临床研究显示:心脏康复能够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全因死亡率8%至37%和心血管死亡率7%至38%,这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瑞杰教授还认为:“中医康复学是中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统计学理论,也有丰富多彩的康复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几千年来逐渐形成并得到良好发展的中医康复学思想理念和实施方法,具有显著区别于西方医学的中华民族特色。”

谈及中医康复学的具体方法,李瑞杰教授阐述说:“中医康复学概括起来可分为运动、药物、饮食、精神、物理和环境等6大类康复措施。”同时,李瑞杰教授在会上所做的报告中还特别指出:“我国心脏康复医学模式应该充分考虑本国国情,发挥中医传统康复疗法的各种优势,同时吸收借鉴国外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文明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它有利于发挥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积极性。在社区、家庭广泛开展心脏康复工作,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医药资源,低成本、高效益地提高心脏康复效果;同时这也是设计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程序的指导思想。”

心脏康复的中西医结合“五大处方”

李瑞杰教授依据我国国情和临床工作体会,参考国外大量心脏康复文献,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结合中医养生及康复学理念与方法,归结出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的“五大处方”。在采访中,李瑞杰教授系统介绍说:“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的‘五大处方’具体为:一是中西医结合运动处方,二是中西医结合药物处方,三是中西医结合营养处方,四是中西医结合心理处方,五是中西医结合戒烟处方。”

随后李瑞杰教授详细阐述道:“首先说说运动康复。运动康复是心脏康复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运动处方的要素包括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频率;其中运动强度是制定运动处方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运动的安全性和效果。有氧运动是心脏病患者运动康复的主要形式。有氧运动的种类一般包括走路、踏车、游泳、骑自行车、爬楼梯、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等。有氧运动的运动时间一般为30到60分钟,其中包括热身运动时间、真正运动时间及整理运动时间;其运动频率为每周3到5次为宜。运动强度可参照心率、peakVO2、AT、Borg自感劳累分级评分等指标,酌情给予具体确定。”

解析心脏康复中西医结合的“药物处方”时,李瑞杰教授首先阐述说:“大量文献资料表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应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减轻西药毒副作用。”李瑞杰教授继续说,“根据指南,合理选择具有循证证据的药物,通过中医体质辨识,辨证施治,合理选用中药治疗,再加上针对患者的个体化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并教育、监督、鼓励患者坚持用药,提高用药依从性,这就是‘中西医结合药物处方’。”

关于“营养处方”,李瑞杰教授阐述说:“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肥胖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与人们有害的生活方式、不良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此,指导患者改变有害的生活方式,改善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并运用食物进行调理,是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物在调节血脂、增强免疫、调节血糖、改善循环、调节血压、改善睡眠、耐缺氧、抗氧化、延缓衰老、减肥、抗焦虑、抗抑郁等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功效。近些年来,国内外对食物的药效研究和功能食品的开发方兴未艾,这其实正是中医食物疗法与‘药食同源’思想的现代发展结果。因此,‘中西医结合营养处方’就是评估患者的饮食习惯和营养结构,如每日能量的摄入、饮食中的饱和脂肪、盐及其他营养成分的比例等,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指导患者服用药茶、药膳、药粥等,以促进病情恢复。”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心血管疾病及其急性事件与人格特征、心理冲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而有害的生活方式也与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目前的心脏康复主要关注体力活动的恢复,往往忽略患者心理因素对康复的影响。实际上,我一直认为心血管病患者的情绪管理应贯穿心脏康复全程管理的始终。心血管病患者往往因疾病给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迫使患者调整以往的生活状态。他们出现的躯体不适,也往往会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症状。”对此,李瑞杰教授在解析“心理处方”时强调,“除患者本人,患者的配偶和亲友往往也会感到焦虑,这同样会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康复;而中医康复学尤其重视精神摄养在疾病防治、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并吸收了儒、佛、道、医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修养方法。为了防止七情过度、躁扰神明,气功、瑜伽、禅宗、超觉静坐等修练方法,一直是我国人民行之有效的养生康复措施。在临床实践中,现代心理治疗与中医精神摄养可以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从而形成‘中西医结合心理处方’,减轻患者心理应激,增强心理免疫,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十分有利于心血管疾病的康复。”

李瑞杰教授接着说:“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戒烟处方’的目标,就是使患者彻底戒烟、并远离烟草环境,避免二手烟的危害。”他还推荐了如下措施:每次诊视询问患者的吸烟情况并记录在病历中,劝导每个吸烟者戒烟,评估戒烟意愿的程度,拟定戒烟计划,给予戒烟方法指导、心理支持和(或)戒烟药物治疗,以及中医针灸、按摩、理疗、足浴、热疗、穴位贴敷等中医物理治疗,并定期随访。

详细解释完“五大处方”的内容之后,李瑞杰教授归纳说:“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均比较少,并且缺乏循证医学指导。我们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充分发挥中医药学及其养生康复学的优势,形成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治疗的新模式,这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采访过程中,李瑞杰教授谈及自己供职的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学科建设情况时介绍说:“作为本次会议的联合发起单位,我们的心脏康复中心以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胡大一教授和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王硕仁为核心,聘请西苑医院史大卓教授、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丁荣晶教授等十余名专家为委员,融合东西方医学优势,整合多学科服务团队,成立了多学科、跨部门的一体化心脏康复服务团队,能够为患者提供专业、资深的心脏康复诊疗服务。我们的组织构架涵盖有心脏康复研究室、心脏康复门诊、戒烟门诊、心脏康复评估室、心脏康复训练室、心理科、营养科等,这为提供团队化康复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的心脏康复中心从成立至今,为了建立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在多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方案,得到了心脏康复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患者、媒体的广泛赞誉和关注。今后,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为广大患者提供全程优质的心脏康复服务事业,助力中国心脏康复事业的蓬勃发展。”

采访到最后,李瑞杰教授强调说:“中西医预防与康复各有自己的优势。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心脏康复综合管理模式十分重要。随着中西医有机的结合,系统、优化的康复治疗方法正在日益受到重视。因此,我们提出了心脏康复的新模式。目前,我国心脏康复仍处于初级阶段。我希望借助本届大会的影响力,最终能够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心脏康复之路!”

专家简介

中西医结合医院 篇9

1 应该从思想上正确认识中医药理论体系

作为西医士专业的临床工作者,对学好西医学的理论和诊疗技术,积极性比较高。而对中医课的学习,则缺乏心理准备,对学习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缺乏学习热情。由于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西医医师首先接受的是西医系统理论的熏陶,中医学的思想体系与他们先入为主的现代西方的自然科学、数理化不相一致,从而认为中医理论“玄奥”、“难学”。由于多年来培养的应用西医理论思维处理临床疾病,所以,西医医师很自然会用西医理论来衡量中医,当中医理论用西医理论解释不了的时候,就容易产生怀疑中医理论科学性的不良观念,就会影响其学习热情,滋生消极情绪。

其实中医药学一开始就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如,脏腑学说是中医学根据实践经验,所创立的人体生命系统的“理想模式”[2]。中医学应用的思维主要是抽象思维,往往采用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具有纯化理论体系的作用,可以使人们比较正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中医采用了这种科学研究的方法,所以,能够在古代历史条件下,比较正确地认识生命运动规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经受了数千年临床实践的检验,证明是科学的医学理论。

中西医理论各具特点的原因,主要是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中医偏重于化零为整的整体研究方法,西医偏重于化整为零的具体化研究方法。同时,两种医学在认知模式上迥然不同,现代医学具有构造自然观、结构中心论与解剖观察法的认知特点;而中医学的认知特点是有机自然观、功能中心论和司外揣内法。在学习过程中,临床医师从对西医细胞结构、细菌病毒的认识转到对中医阴阳五行、气血津液、六淫的理解,学科跨度大,学习方法不适应,从而感到学习内容抽象、枯燥乏味。而中西医两种理论体系不能统一的原因,是由于现代的基础科学还没有达到足够的高水平。所以二者必须长期并存,共同提高,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正确导向,深刻认识中医学的科学性,才能稳定学习情绪,提高学习中医课的积极性。

从西学中的目的上来说,西学中班应当是要求医学本科生,工作5年以上的够资格的西医学习中医,其实质由以前的使“中医科学化”到大力提倡西医学习中医,在掌握现代医学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挖掘、整理、提高祖国医药学遗产,以使中医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发挥中医药的特长,并使之承担起把祖国医学整理、提高到现代科学水平重任的转变。

2 学习方法点滴体会

2.1 方剂学是中医药直接用于临床的武器

西学中班的顺利开展以及西医临床医师能否更好地认识中医临床疗效、学习并应用于临床,取决于是否重视方剂学并以此为突破口。仔细理解并研习方剂学,以期达到临床灵活应用、治愈疾病的目的。方剂学的学习应当有发可循。

2.1.1听课及临床研习过程中,应当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首先考虑此剂药方性质属于哪种范围,适应证候是哪些。其次结合功用、主治一起理解适应证候的发生原因,及其病理机转。再次体会必须选用本方的理由,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说明君巨佐使的意义,和其间相须相使的相互关系以及加减变化的原则。最后注意调剂法和服法的注意点。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应当适当的结合古人或近人的临床经验,以及中西结合的科研成果,或举出医案加以印证,并提出个人看法。

2.1.2 突出主治药证结合

在理解方剂主治功效之前,可结合方剂命名的意义,有些方剂是以突出主要药品而命名的,如麻黄汤、桂枝汤、香蕾饮、瓜蒂散等;有以取类比象而命名的,如青龙汤、白虎汤、真武汤等;有以方剂的功效命名的,如清脾饮、达原饮、四逆汤、理中汤、逍遥散等;也有以其他意义而命名的。在突出方剂主治和功效的做法是,例如在理解清暑益气汤时,先理解本方以有清暑湿、补益脾胃之功而命名,出自东垣《脾胃论》,属补正祛邪、标本兼顾的方法。本方的组成,是在补中益气汤(去柴胡)、生脉散、二妙丸的基础上,再加泽泻、青皮、神曲、葛根而成。在临床上适用于暑伤元气而兼湿困脾胃,以致出现身热心烦、四肢困倦、少气懒言、自汗身重、口渴恶食、胸满气促、肢体疼痛、小便赤涩、大便溏泻以及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症。

2.1.3 君臣佐使主次分明

君、臣、佐、使是中医方剂组织的重要原则和形式。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位置的确认,是由医者在临床上,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及其全身情况,运用四诊八纲的归类方法,针对疾病的轻重缓急,标本先后,将药物放在主要和次要辅助几个方面,以便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疾病的关键问题,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药物在方剂中的位置,因病情不同,用量及配合的差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以数量来讲,大活络丹,由四十余味药物组成,而独参汤,则只一味人参,要在这两个方中区别其君、臣、佐、使,是比较困难的。同时一味追求君、臣、佐、使,就容易忽略“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具体运用。在学习时即要强调方剂组织的原则性,又要注意方剂加减变化的灵活性,务必做到丝丝入扣,针对性强。例如桂枝在佳枝汤中以解肌发汗,调和营卫列为君药;而在麻黄汤中,桂枝是协助麻黄发汗,列为臣药;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以和解少阳,治住来寒热、胸肋苦满等列为君药;而在补中益气汤中,与升麻共同升举下陷之清阳,成为辅助之品。方剂之君、臣、佐、使,是可以根据药味的组合,与病情的需要,随时可以变化的。

2.1.4 重视理论联系临床

中医中药经过了多少年来的临床实践,疗效显著。如承气汤之用于多种急腹症,白虎汤之用于各种急性热病和感染性疾病,桃仁承气汤、隔下逐瘀汤之用于血瘀经闭、腹中痞块等病,可收到较好的疗效。如在讲述补中益气汤时,由于“升举中气”四字比较抽象,难以解释清楚。在研习中可以回忆:中药药理中,有“升、降、浮、沉”之分和“重则沉降,轻则升浮”以及“虚者补之”、“陷者举之”的理论,同时补中益气汤中之黄芪、升麻、柴胡,有补益中气、升提下陷阳气的作用,实践证明,对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等病例有较好疗效的原因,主要在补益并升提下陷之中气,中气得升,下垂的脏器可以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这样,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提高了学习中医的兴趣,坚定了学习祖国医学的信心。

2.2 掌握“辨证施治”是学好中医的关键

初学中医的西医同志在临床上常常产生疑惑,比如,临床上凡遇到高热躁扰,索饮食冷,搜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数之里、实、热证时,给方苦寒之剂,大都敢放胆用之;但若遇到身虽灼热而喜衣被,口虽干苦但喜热饮,自感烦躁却静卧少动,见其真寒假热之格阳证时,明知应投服温热剂以助阳逐寒,但具体用药时又顾虑重重,不敢自信,甚或放弃中医治疗,改弦求助于西药。又如,对一个在西医诊断为“高血压病”的病人来说,在选用滋阴药或镇肝药时,总是胸有成竹,心安理得,但当通过辨证需投温阳药或补气升提药时,却常恐有弊,心有余悸。这实际是西医有关血压的固定概念在头脑里作怪的缘故,似乎滋阴药、镇肝药就利于血压的下降,而补气、温阳、升提药反会使血压上升,这完全是对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错解。“血压”只是西医认识疾病的一种指标,它仅仅是一种“高血压病”这种病患反映的一个侧面,“辨证施治”要求我们要注重整体,绝不得“看见芝麻,忘掉西瓜”。实践一再证明,对“血压”升高的病患,只要辨证准确,用药恰当,滋阴、镇肝药可以降低血压,而温阳药、补气药、甚或升提药也均可使血压下降。要辨证论治,不能一病一方,防止机械呆套、对号入座,要求达到一方可治多病、多病可用一方的道理。

2.3 概念认识上的混淆是西学中学员在实践早期易出现的另一问题

常有两种情况:其一是中医学术概念上的混淆,如,把“滋水涵木”的治疗法则,常与五行相生的“水生木”混为一谈;把“滋补肾阴以清心火的用药方针”常与五行相克的“水克火”相提并论。又如“(脾)土克(肾)水”指的是两脏间的相克关系,而临床上常用的以健脾益气治疗水肿证的“培土制水”,只涉及同一脏腑及其病变,二者概念完全不同,但也往往相混不清。诚然,祖国医学的许多概念与取类比象相联系,许多地方失于笼统,不够严谨,这给初学者确实带来不少困难。但是打好中医理论的坚实基础,这些概念的区分也并非不易;其二是中医和西医概念上的混淆,如,把中医的“活血化瘀”误认为就是西医的“消除瘀血”;把中药的“养血安神”误认为就是西药的“镇静催眠”。更令人遗憾和不安的是,就连当前有些新产品的药物介绍说明上,中西医术语也往往混同出现,最典型最多见的就是“清热解毒”与“抗菌消炎”相提并论,似乎中药的清热解毒剂全同于西药的抗菌消炎剂,当然在中医清热解毒剂中的某些药物,如银花、连翘、黄连、大黄、野菊花等等,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但不能因此就确认中药“清热解毒”与西药“抗菌消炎”可以等同,因中药清热解毒的含义绝不单单针对西医的有菌炎症而言,即使在某种情况下确实是指某一细菌所致的炎症,而其治疗作用也绝不只是通过抗菌而达到消炎的目的,其中必定还包含有更复杂的整体因素。这一点在思想认识上必须明确,否则就会忽视对整个辨证施治特点的研究,结果就必然会走上“废医存药”的偏路。

3 西医学习中医,应当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不能降低以求数量不求质量

“西学中”应当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主要是鼓励有志于此的高级西医在职学习中医,或培养双学位的真正学贯中西的人才。“西学中”并非二三年可成,是一辈子的功夫、毕生的事业。所谓“三年学成中西医结合”,实际之情况恐怕并不这样如意。因为中西医结合的攻坚题目,决不是中西医各自都解决的一般病种和题目,而是中西目前都感到棘手或无法解决的难题,即一些急重难症或其他医疗保健方面眼下还难于解决的重大课题。如恶性肿瘤、艾滋病等。通过解决以上这些间题,才可能达到既提高了祖国医学的学术水平,也深刻地影响并带动现代医学的发展。

4 结语

总之,西医学习中医的最终目的,在于中西医结合来提高临床治愈率。只有牢牢地掌握中西医两套理论的精神实质,才有可能在实践中探索其结合的规律,这一点,在学习中医理论及其临床实践过程中,应时时引起我们的注意。中医院要欢迎“西学中”一道工作,共同为发掘、提高祖国医药学术而互相学习,真正做到取两者之长,解决原先未能解决的问题,攀登新的医学高峰。这是人民的需要,时代的要求,是中国医学工作者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是中西医应该齐心协力地完成中医走向世界的神圣使命。

摘要:西医学习中医的最终目的,在于中西医结合起来提高临床治愈率。通过为期一年的西医学习中医,认为只有在掌握现代医学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挖掘、整理、学习医药学遗产,才能使中医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来发挥中医药的特长,促进中西医结合。

关键词:中医药思维,中西医结合,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钱英齐,日方,张久伶.不懈耕耘,杏林芬芳——北京四十年西学中教育回眸[J].北京中医,1998(3):45.

中西医结合医院 篇10

中医药的发展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是“国粹”之一, 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国家出台各种政策, 确保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 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这对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顺势而为, 发展中医药事业

肿瘤是一种人们谈之色变的疾病, 传统一般通过手术, 放、化疗等西医方法进行治疗, 而忽视了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整体性作用。传统的放化疗, 存在“敌我不分” (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一起被杀死) , 毒副反应大等缺点, 伤害人体免疫功能, 很多癌症患者因反应严重而难以坚持, 很难做到标本兼治,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肿瘤患者痛苦的表情深深刺痛了主任医师高国俊教授的心, 他下定决心要寻求新的治疗方法, 还病患者一个健康绿色的人生。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都在与肿瘤这种古老的疾病作斗争, 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随着人们生活环境不断发生变化, 肿瘤的病发也愈显复杂, 中药的科技创新, 是大势所趋, 必须要有所创新与突破, 积极大胆地吸收现代科技的优秀成果, 使中药既保持传统特色又能充分利用其本身优势, 让中药真正成为适应时代的现代中药, 使我国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

高国俊教授数十年如一日, 潜心研制中医抗癌新药, 他不仅熟读了《本草纲目》等中草药名著, 先后走进卫生部举办的苏州医学院血液病进修班和南京中医学院深造。还辗转全国各地遍寻良师良药, 广泛收集民间单方、偏方。凭借着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 扎实有效地开展肿瘤治疗工作, 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研制发明了天门冬制剂、东南1号、鲨威1号等抗癌药, 并获得专利, 为诸多肿瘤患者带来了福音。

天门冬制剂是高教授于上个世纪70年代, 立足传统医学药方研制发明的治疗乳房肿瘤和小叶增生的一种特效药。曾获科技成果奖。应用天门冬制剂治疗, 可免受手术之苦, 疗效比手术好, 治愈不复发。为许多患者解除了痛苦, 迎来了健康人生。

高教授和中科院植物所一起研制出的抗癌中药“东南1号”, 经中科院药物所作药物动物瘤谱抑瘤率达65.15%, 并经实验对照, 比目前常用抗癌化疗药氟尿嘧啶顺铂及VP16强, 这在目前发现的抗癌中药中尚属首见。高教授在临床上应用东南1号, 治疗常见消化道肿瘤110例, 其中9例病灶消失, 49例病灶缩小, 32例稳定好转, 有效率达到81.9%, 尤其对食管癌、胃癌和贲门癌疗效好。苏州人大财经委主任陈中妥胃癌术后, 腹腔淋巴转移, 经单纯中药东南1号合理胃化结汤治疗3月, 获病灶消失, 至今健在11年以上。

“鲨威1号”是高教授1996年开始研制发明的, 在积极治疗原发癌 (乳癌) 的同时, 以中医特色治疗乳癌、肺转移和骨转移, 取得明显疗效, 使较多病例获临床症状缓解, X线CT复查病灶消失。镇江市原科委程处长爱人张子安, 2004年10月乳癌术后发现患侧腹下淋巴及第7-8肋骨转移, 经高教授会诊应用诺维本+CAF方案, 联合中药蛇虫参屯汤中西医结合治疗, 连续四周期, 复查转移灶消失, 随访至今, 情况良好。

2010年9月, 高国俊教授出席了安徽合肥召开的全国性平消胶囊治疗肿瘤研讨会, 中医中药治疗肿瘤的优势再次凸显。平消胶囊作为首个国家医保中药抗肿瘤药物, 在全国广泛应用于各种肿瘤治疗, 经长期临床实践观察, 是治疗乳腺癌疾病的理想药物, 其中乳腺小叶增生, 乳痛症及乳腺腺瘤等效果最好达93%。对乳腺癌及肺非小细胞肺癌也有较好疗效, 可作为术后, 化、放疗间歇及化、放疗后, 长期巩固维持治疗, 据四军大西京医院报道, 随访22例肺癌存活15年以上有6例。在抗肿瘤西药毒副反应较大时病人难以忍受, 平消胶囊可以减轻化、放疗所引起的毒性反应, 故深受病人欢迎。

近年来高教授还在诊疗中发现一种天然中草药茶叶冲茶服用, 在其停用降血糖药后, 血糖维持控制正常, 经标本送中国药科大学和苏州中药研究所专家鉴别确认为菊三七属的一种新种植物灵菊七, 后经采访并保持原始服药方法, 经应用现代科技制成降糖茶服用, 推广应用于糖尿病治疗, 发现有较好疗效。

可见, 中医药在未来医学道路上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也必将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 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注入更多的动力。

中西结合, 标本兼治

中药在肿瘤治疗上只是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如何才能做到标本兼治, 彻底根除癌细胞已经成为专家学者共同面对的问题。高国俊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 不断总结, 努力发掘我国古今治疗肿瘤的成功经验, 同时吸取西方治疗肿瘤先进技术, ‘古为今用’、‘中西合璧’。在这一过程中, 他主编了《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康复》、《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学》等。他充分发挥现代肿瘤治疗学优势, 并积极运用中药中医的特点, 兼二者之长, 不仅疗效好, 而且价廉经济, 无副作用, 使很多肿瘤患者获得第二次生命, 并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新模式。高教授因成绩卓著而多次荣获国家科技奖并连续被评为“科技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和“政协先进人物”等。媒体多次对他的事迹进行过采访报道。

通过与国内外以及海峡两岸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 高教授不断突破医学瓶颈, 创造性的将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相结合, 治愈不少肿瘤患者。1980年, 他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淋巴瘤185例, 有效率87.5%。在坚持巩固维持治疗的124例中, 5年治愈85.5%, 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天草方具有扶正抗癌, 不损害机体而抑制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无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副反应, 与化疗结合用有协同作用, 可提高疗效, 减轻副作用。对于白细胞低、不宜放、化疗的, 也可单用天草方治疗, 获完全缓解或长期生存。同时以拓木糖浆及补肾益脾汤配合化疗治疗胃癌, 有效率达70%以上, 以养阴清肺的中药配合化疗治疗肺癌以及山甲龙葵汤治疗胰腺癌等验方, 均获显著疗效, 被编入《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近年来高教授在临床上胃癌术后常规应用奥沙利铂+5FU/CF作为胃癌术后辅助化疗4疗程, 配合东南1号及理胃化结汤长期巩固治疗, 均获长期生存3—5年以上, 未见复发,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 在临床治疗较多已广泛转移, 或打开腹腔无法切除的晚期胃癌, 经应用FOLFOX方案或DOF方案, 联合中药东南1号理胃化结汤和消癌灵, 中西医结合治疗, 获病灶消失, 临床治愈, 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胃癌治疗新方法, 可属晚期胃癌治疗的新突破。

胰腺癌是当今“癌中之王”, 高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山甲龙葵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胰腺癌成功病例报导以来, 被编入中医秘方大全, 结合应用现代高科技肿瘤标志物, 基因学说作指导, 以中医药联合手术, 化疗, 立体放疗——伽玛刀、质子刀和抗血管生成治疗, 靶向药物, 多种手段中西医结合, 相互融合, 综合治疗, 多数病患获临床治愈, 大多数生存达二年, 最长已超过10-20年。获2012年优秀创新成果国际金奖。如:何治卿, 男50岁, 因上腹部肿块, 黄疸, 于1981年7月26日, 在昆明部队62医院作剖腹探查, 发现胰头肿大约4×5cm, 中心有硬块约2×1.5cm。伴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病理确诊为胰头癌, 由于胰头与结肠动脉肠系膜动脉粘连, 无法切除, 仅作胆囊与十二指肠第二段吻合术, 术后曾应用化疗氟脲嘧啶500mg, 连用5天, 至1981年9月因上腹痛, 黄疸, 进行性消瘦, 前来治疗, 入院检查呈慢性病容, 全身皮肤和巩膜黄染, 上腹剑下可扪及5×4cm肿块, 经应用山甲龙葵汤, 肿节凤, 拓木糖浆, 合并5-Fu, 卡氮芥5天疗法3疗程, 共治疗6个月临床治愈出院, 至今情况良好, 未复发, 已健在20年以上。

这样的实例还很多, 凭着多年来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临床经验以及取得的巨大突破, 高教授受到医学界专家学者的极大认可。在2011年9月17号钓鱼台国宾馆的学术研讨会, 他对中西医结合预防肿瘤防治肿瘤复发转移上的优势做了报告, 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为肿瘤患者的彻底治愈带来了希望, 为中医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 中医药在防治肿瘤疾病上也极具优势。肿瘤治疗的放化疗有着很大的副作用, 而中药却在防治放化疗副作用上有确切的作用。对如何充分合理地运用中医药对肿瘤治疗和减少相应的副作用, 高国俊一直致力于在这个方向进行探索, 逐渐开辟出了一条中西医结合的新模式并获得重大突破。

与时俱进, 开创肺癌治疗新模式

据统计, 肺癌是全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肺癌病例增加了51%, 目前已成为第一癌症死因, 预计到2025年中国肺癌也将达到100万人, 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其发病年龄年轻化, 以35-69岁居多, 年轻与年老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4年和0.68年, 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高国俊教授开创中西医结合肺癌治疗新模式, 并曾应步长集团的邀请在西安作了相关发言, 实现无需化疗、住院, 使病灶消失或缓解的梦, 得到医学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此项研究还荣获2011年度华人卓越医家杰出成果金奖。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中医中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的个体化冶疗方案。采用辨病与辩证相结合, 根据病人的中西医结合辩证分型, 病理类型, 临床症候, 分期及治疗情况, 脉象的不同进治。临床治疗成功病例常选用二个基本方: (1) 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于中、晚期肺腺癌, 或术后、放化疗的NSCLC肺脾两虚型, 临床可有胸闷、咳嗽、咯痰、咯血, 动则气短, 苔白薄, 脉细缓, 无力或细。 (2) 三参莲苡南星汤合牛黄醒消丸。常用于肺鳞癌;气阴两虚痰热结块或痰湿阻滞型周围型肺癌, 可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 临床多有咳嗽, 咯痰, 胸痛, 气短乏力, 痰中带血, 或伴有发热, 舌质红, 苔薄, 脉弦滑或细数。

临床同时针对各个不同病人的症候、脉象, 随症加减, 如舌红少苔, 阴虚内热, 可加用沙参麦冬汤或西洋参、枫抖, 动则气短可加蛤蚧、虫草, 出现肺内或纵隔转移, 可加用四征散合牛黄醒消丸, 如发生胸腔积液, 可加龙葵、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控延丹。心包积液则选用心包积液成功方——泻肺逐水散结汤。脑转移, 应用肺癌脑转移较好疗效的中药鸦胆子油乳或配合靶向药物易瑞沙或特罗凯治疗, 必要时联合伽玛刀或全脑放疗, 大多能获完全缓解。

2.分子靶向治疗。高教授在肺癌治疗中开创研制应用了针对信号转导, 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新型分子靶向药物, 联合中医药和化疗, 在临床见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使部分中、晚期病例病灶消失, 长期缓解。1994年开始高教授就从事这方面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开创和发明试制, 应用肿瘤血管生长抑制因子 (鲨威1号) 取得肯定的疗效。多数成功病例至今缓解生存5-10年以上, 最长已18年。他临床对不吸烟肺腺癌, 尤其女性病例, 基因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 大多选用吉非替尼, 或厄洛替尼, 联合中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EGFR突变病人有效率71%, 要高出传统化疗2倍, 临床通过靶标检测, EGFR基因突变的腺癌和非吸烟的病人, 可作为一线治疗。

肺癌脑转移治疗服用常规剂量的可有效穿透血脑屏障, 治疗Nsclc脑转移有效率70%, 联合传统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 生存期提高到13~23个月, 甚至31.9月, 为传统治疗的4倍以上。在临床上联合中药鸦胆子油乳治疗, 大多能获完全缓解, 长期生存, 部分已达2年以上。

3.化疗方案。如EGFR无突变, 或野生型的肺癌化疗, 可根据肺癌病理类型选择:小细胞肺癌选用经典方案CAV方案, 或标准方案PE方案。非小细胞肺癌, 大多选用铂类为主二药方案:NP方案 (顺铂/长春瑞滨) TP方案 (顺铂/多西他赛) , 或GP方案 (顺铂/吉西他滨) , CP方案 (顺铂/培美曲塞) 。近年来随着分子基因学的发展, 临床可通过肿瘤标本、外周血, 或腊块来检测, 选择治疗方案的个体化治疗。有的放矢, 提高疗效。

例如:邱术翠, 女, 52岁, 2012年3月经CT, 病理确诊为左上肺腺癌, 两肺弥漫性结节伴纵隔多发小淋巴结, 基因监测突变型, 经化疗病情进展。2013年1月前来经参苓白术散, 牛黄醒消丸及易瑞沙中西结合治疗, 至6月CT复查为左上肺炎性变, PET-CT原病灶基本抑制, 无摄取增高, 随访至今情况良好, 并从事农活。

经中西医结合治疗, 临床观察371例肺癌, 其中男性225例, 女性146例, 年龄自39-82岁, 大部分为中晚期肺癌。大部分经治病例, 经中药长期巩固维持治疗, 生存期已达1-2年以上, 最长生存达15—18年以上。为促进我们中国肿瘤科学技术的发展, 更新肿瘤治疗观念, 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肺癌的方法。

身兼数职, 任重而道远

中西医结合防治牛流行热 篇11

牛流行热又称暂时热、三日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侵入牛体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此病一般呈良性经过,死亡率在1%以下。

一、症状:此病突然发生,病势凶猛,病牛精神萎颓,体温升高(40~41.5℃),体表温度不均,恶风发颤;食欲减退或废绝,被毛逆立;反刍减少或停止,口流涎成线状;鼻镜干燥无汗,鼻流清涕;呼吸困难,咳嗽,听诊呼吸音粗涩;眼红流泪;病初便秘,排泄物干而少,并发肠炎则排泄物含有大量黏液和血液;尿量少而浑浊;跛行(多见后肢)或倒地不起。

二、治疗:尽量合理用药,对症治疗,一般用药1~3次痊愈。

1.西药:解热镇痛,强心利尿补液,防止继发感染,以恢复胃肠机能为原则。

30%安乃近30~40毫升,地塞米松20毫克,青霉素300万~400万国际单位,氯霉素100万~300万国际单位,维生素B1200~500毫克,0.1%士的宁10~15毫克一次肌注,每天2次,连用1~2天。

病情较严重、有脱水症状者:用5%葡萄糖盐水1000毫升,复方氯化钠1000毫升,10%安那加20毫升,5%氯化钠100毫升,0.5%氯化可的松100毫升,10%水杨酸钠150毫升,一次静脉滴注。

2.中药:辨症论治,灵活用药。

外感风寒者以退热解表止痛为原则,药用荆芥、前胡、茯苓、姜活、板蓝根、川芎各50克,柴胡60克,桔梗40克,枳壳、防风、甘草各45克,薄荷叶65克共研未,以生姜100克为引,分两次温水灌服。

注:本方偏温燥,多适用外感风寒之症。若发热寒颤无汗,肢节疼痛等表寒状明显,而又口干、舌红,里热症候也显著者,可去川芎加入金银花、连翘、芦根;跛行严重者加木瓜、牛膝。

若以外感风热且表里俱实者,药用连翘、芒硝各55克,麻黄30克,薄荷、大黄各80克,川芎、当归、炒白芍、白术、炒山桅子各45克,石膏40克,黄芩、黄柏、防风、甘草各50克,桂枝、滑石各60克共研末,以生姜60克为引,分两次温水灌服;气血未伤者,可去当归、川芎、白芍;粪便不秘结时,可少用芒硝、大黄。

有条件的可用酊剂来改善消化机能,如陈皮酊、苦味酊、杏仁酊等,剂量一般为50~100毫升。

三预防:在此病流行的疫区,对未发病的牛用下面任何一种方剂水煎灌服,都有较好预防效果。

(1)贯众300克,大青叶200克,板蓝根150克。

(2)苦参、荆芥、野薄荷、柴苏叶、四季菊各150~200克。

中西医结合治疗马肺炎 篇12

1 发病情况

该马于2008年4月底开始咳嗽,畜主以为是感冒,没有及时医治,数日后病情加重,并流浓稠的鼻涕,夜间咳嗽较白天严重。由于农活繁忙,直到5月中旬畜主才购买了头孢类药物进行注射治疗,连用3天,仍未见病情好转。随后畜主找乡村兽医用“特抗”和生理盐水连续2天给马输液,病情仍不见好转,并且采食量显著下降。

2 临床症状及诊断

该马精神委顿,四肢无力,毛发凌乱,营养状况中等偏瘦,偶尔咳嗽,咳声响亮。听诊肺泡呼吸音粗厉,左侧肺部磨擦音较右侧重,并有明显的喘鸣音,气管呼吸音特别粗大。舌苔厚而白,口腔黏液多,鼻涕多而稠。体温38.1 ℃。大便稀软,小便稍黄。根据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初步诊断为肺炎。

3 治疗措施

以抗菌消炎、止咳平喘为治则。西药治疗:首先用甲硝唑100 ml×2瓶静脉注射,再用青霉素80万IU×15瓶加入500 ml生理盐水静脉注射,另用甲硝唑100 ml×2瓶静脉注射,最后用氢化可的松10 ml×10支加入10%葡萄糖溶液500 ml静脉注射,同时,肌肉注射硫酸链霉素 100万IU×8瓶。

上述药物每天用药1次,连续治疗3天。在西药治疗的同时结合中药治疗:首先用“神奇”止咳冲剂5 g×30袋,每天灌服2次,每次5袋,连续用药3天。再用下列中药处方治疗:紫苑50 kg,冬花10 kg,杏仁35 kg,陈皮50 kg,法半夏30 kg,茯苓50 kg,甘草20 kg,白芷40 kg,葶苈子40 kg,川贝母40 kg,黄芩40 kg,黄连40 kg,白矾60 kg,桔梗40 kg,百部40 kg,每日1剂,煎水2次,分2次灌服,连续治疗5天。叮嘱畜主让该马休息10天。

4 治疗效果

初次用药后,第二天病情明显得到控制,白天咳嗽的次数明显减少,夜晚咳嗽的次数也有所减少,鼻涕减少。第三天检查,精神明显好转,听诊右侧肺部喘鸣音消失,左侧肺部喘鸣音减弱,仅有少量的鼻涕,舌头颜色红润。第三天用药后,畜主报告马咳嗽停止,采食转为正常,精神较好。

5 小结

贵州春夏交替之际,天气变化无常,忽冷忽热,时湿时燥,导致不少体弱的家畜发生呼吸系统疾病。该马平时驮运游客,工作较疲累,经常水洗着凉,故易得病。鉴于其病程过久和病情较重,笔者采用了大剂量的青霉素、链霉素、甲硝唑、氢化可的松等药物进行静脉注射给药,确保有效快速的治疗作用。“神奇”止咳冲剂有较好的镇咳袪痰、清热消炎作用。所用的中药方剂有燥湿化痰、止咳平喘、健脾渗湿、润肺下气、清热解毒的作用,对于风热、虚寒咳嗽和肺虚久咳有较好疗效。该马经过3天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上一篇:尊重患者下一篇:积极参与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