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

2025-01-06

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精选11篇)

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 篇1

摘要: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106例白癜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西药进行治疗,对于研究组患者则选择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进行临床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6.23%,而对照组的83.02%,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白癜风病症的临床治疗上,选择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对改善各项临床症状具有很好的效果,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白癜风,常规治疗,中西医结合

在生活中,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性疾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身心方面的影响。这种疾病是因患者皮肤在后天出现局限性或者泛发性的色素脱失导致的,容易诊断,但却难于治疗[1]。其病因有多种说法,尚还没有准确的答案。对于白癜风的临床治疗,采用西医进行治疗相对较为常见,而中西医结合的三联疗法首次提出是空军总医院的蔡瑞康教授,他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实验论证总结得来的,这套疗法集合中西医各自的优点,达到内外兼治的综合效果,适合大多数的白癜风病人,而且行之有效,经在实际应用中显示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2]。笔者为了详细的分析探究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在白癜风临床治疗中的效果,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106例白癜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到本院进行临床治疗的106例白癜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经临床检查确诊均符合《白癜风临床分型及疗效标准》中的病例要求[3]。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3例。对照组男35例,女18例;年龄23~56(35.3±3.2)岁;病程1~12.5(6.1±0.5)年。研究组中男33例,女20例;年龄24~54(34.6±3.4)岁;病程1.5~13.5(7.2±0.4)年。经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病情等一般性资料上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病人常规西医进行临床治疗,口服西药左旋咪唑片、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4]。研究组患者则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的同时增加白斑汤加减进行治疗,此法称之为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中药汤剂的处方为桃仁10克,紫草20g,红花10g,苍术10g,白蒺藜10g,紫河车10g,乌贼骨10g,若肝肾不足患者增加当归15g,怀牛膝10g,杜仲10g等补益类药物。燥湿严重者增加厚朴10g,砂仁10g;热重患者增加黄柏10g,黄连10g;苔白腻患者加薏苡仁10g,白术10g。以上处方药材均在辨证的基础上进行加减,每天一剂,用水煎煮,取200ml左右的汤汁,分两次服下,在服药期间少吃刺激性的食物,禁烟酒。同时配合黑光灯(PUVA)进行局部照射治疗,每晚一次,电压为220V、电流为0.34A、功率为25.4 W、辐照度为1070μW/cm2,主波的峰长是365mm。在距病人患处10cm远处照射30min。两组患者均以一个月为一个疗程期,休息一周之后继续进行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3疗效判定根据白癜风的临床治疗标准[5],痊愈:患者在临床治疗后,皮肤白斑消失,其他临床症状也得到完全改善,3个月内无复发现象;显效:患者在临床治疗后,皮肤白斑基本消失,其他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3个月内出现极少数的复发情况;有效:患者在临床治疗后,皮肤白斑和其他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无效:患者在临床治疗后,皮肤白斑没有消失,严重者有扩张的趋势,其他临床也没有得到任何的改善,三个月内有复发的情况。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5.0对以上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组间以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来表示,采用字2进行检验,以P<0.05作为有数理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统计比较发现,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6.23%,而对照组为83.02%,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白癜风作为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皮肤性疾病,主要病因是皮肤黑素细胞的相关功能缺失。这种疾病一般并发于斑秃、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恶性贫血、原发性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硬皮病、恶性肿瘤以及异位性皮炎等,让患者的身心及正常生活都受到一定的影响[6]。在中医学上,白癜风的病理机制一般认为是机体外感风邪、气血不和和肝肾不足等因素导致的。所以在中医治疗上以祛风补肾、健脾疏肝和理气活血等目的为主[7]。方中的桃仁、桃红有活血祛瘀之效;紫草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的作用;苍乌贼骨起收敛止血的作用;白术有祛风湿、燥湿健脾的作用;当归有着补血活血的疗效,紫河车起补气养血的作用;诸药合用更加有效的改善白癜风病人的临床症状,很好的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本次临床研究以106例白癜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采取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的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高达96.23%,而对照组的为83.02%,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白癜风病症的临床治疗上,选择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对改善各项临床症状具有很好的效果,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白瘢风临床分型及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37(7):440.

[2]王娟,牟静.甲氧沙林联合窄波UVB治疗白癜风32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70-71.

[3]陈思宏,黄屏.白癜风制剂配合激素治疗进展期白癜风30例[J].陕西中医,2005,26(12):1309-1310.

[4]崔飞婵,刘秀坚,梁馨予.养血祛风法对表皮移植术治疗白癜风疗效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3(2):137-139.

[5]宋文英,朱其杰.中药内服结合自体表皮移植治疗白癜风的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0(1):46-47.

[6]娄敏,柳曦光,魏娟,等.外用8-MOP配合UVA照射治疗局限型白瘢风32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2,16(3):168-169.

[7]李宗华.白癜风的治疗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7,18(2):99-101.

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 篇2

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下列哪项是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主要病机 A:肾与膀胱气化失司 B:肺气不宣,脾失健运 C:脾肾两虚,精微下注 D:脾肾亏虚,湿浊内聚 E:肺脾气虚,卫表不固

2、普萘洛尔不宜用于 A.高血压 B.心绞痛

C.窦性心动过缓 D.甲亢

E.充血性心力衰竭

3、患女51岁,已婚。近1年来月经紊乱,40天一行,行经期5~7天,量少、色淡黯,精神萎靡,形寒肢冷,面浮肢肿,腰酸膝软,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其诊断是 A:无排卵型功血(月经过少)B:更年期综合征(月经过少)C:无排卵型功血(月经先后无定期)D:更年期综合征(绝经前后诸证)E:更年期综合征(月经先后无定期)

4、下列哪项不是旋覆代赭汤的功用 A:降逆 B:化痰 C:益气 D:止呃 E:和胃

5、手太阴经主治 A.肺、喉病 B.心、胃病

C.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D.侧头、耳病、胁肋病 E.肝病

6、患者呕吐伴有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怒张者,应属于下列哪种疾病 A.肝硬化 B.传染性肝炎 C.消化性溃疡 D.肝癌 E.食管裂孔疝

7、丹参的醌类成分中,属于对醌类化合物的是 A.丹参酉昆ⅡA B.隐丹参酉昆 C.丹参醌Ⅰ D.丹参新醌甲 E.丹参酸甲酯

8、患者暴食后突然发生上腹持续疼痛,恶心,呕吐,发热。检查腹部较软,有压痛,反跳痛不明显,血清淀粉酶增高。其诊断是 A:急性肠梗阻 B:急性胃肠炎 C:急性胆囊炎 D:急性胰腺炎

E: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

9、对诊断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最有意义的是 A.心电图出现深而宽的病理性Q波

B.胸骨左缘第3、4肋间有响亮的收缩期杂音 C.用力时心前区闷痛及晕厥史

D.超声心动图发现舒张期室间隔与左室后壁的厚度之比=1.3,伴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向前运动

E.可闻及第三心音及第四心音

10、大秦艽汤的主要功用是 A: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B: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C: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D:祛风化痰,止痉定搐 E:祛风除湿,化痰通络

11、可能引起二重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灰婴综合征的抗生素是 A.灰黄霉素 B.二性霉素 C.四环素 D.氯霉素 E.制霉菌素

12、患者因腹泻注射庆大霉素后出现少尿,24小时尿量280ml,血钾超过6.9mmol/L。血肌酐342μmoL/L,下列何种治疗方法为首选__ A.血液透析 B.大量利尿剂 C.腹膜透析 D.大量抗生素 E.钙拮抗药

13、无尿与突然尿量增多交替是____的典型表现 A:肠瘘 B:脱水 C:腹泻 D:尿路梗阻 E:肾功能衰竭

14、最合适哺乳期妇女的避孕措施是 A:紧急避孕药 B:短效口服避孕药 C:长效口服避孕药 D:安全期避孕 E:阴茎套避孕

15、禁用于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抗菌药物是 A.青霉素G B.阿莫西林 C.头孢曲松 D.阿米卡星 E.阿奇霉素

16、渴不多饮见于 A:阴虚 B:湿热 C:痰饮 D:瘀血 E:以上均是

17、患者,女,28岁。以心悸,气短,下肢浮肿入院。检查:颈静脉怒张.心尖部舒张期杂音,肝肋缘下3cm轻度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其肝脏病变可能是

A.慢性迁延性肝炎 B.肝炎后肝硬化 C.慢性肝瘀血 D.肝脂肪变性 E.肝细胞肝癌

18、下列哪项不是中度水肿的特点 A.全身疏松组织均有可见性水肿 B.外阴部明显水肿

C.指压后可出现明显的组织下陷 D.平复缓慢

E.指压后可出现较深的组织下陷

19、下列哪项属于错语、独语的共同病因 A:心气大伤 B:风痰阻络 C:痰火扰心 D:心气不足 E:热扰心神

20、患者,男,24岁。脘腹胀痛,痛甚欲便,泻后痛减,大便恶臭,伴嗳腐吞酸,不欲饮食,舌苔垢腻,脉滑。治疗时除取大肠俞、天枢、是三里外,还应加 A.曲池、内庭 B.中脘、内关 C.曲池、人椎 D.气海、上巨虚 E.梁门、外关

21、慢性疾病的治疗宜选用 A.散剂 B.汤剂 C.硬膏剂 D.针剂 E.丸剂

22、”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意思主要是指 A.正气不足,邪气亢盛 B.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C.正气不足,邪气易于侵犯人体 D.邪气伤人,必伤人体的正气 E.以上都不是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可用于肝气郁滞之胁肋作痛,又可用于食积不化的药物是 A:青皮 B:陈皮 C:柴胡 D:川楝子 E:香附

2、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的穴位是 A.少冲 B.少泽 C.关冲 D.中冲 E.少商

3、患者,男,46岁。上腹部节律性疼痛10余年。现胃脘部隐痛,时有灼热,午后尤甚,嘈杂,口干咽燥,心烦,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少津,脉细数。查:胃镜示:胃溃疡,治宜 A.柴胡疏肝散 B.化肝煎 C.一贯煎

D.失笑散合丹参饮 E.黄芪建中汤

4、患者饱餐后出现胃脘胀痛,拒按,嗳腐吞酸,大便不爽臭秽,舌苔厚腻,脉弦滑。治疗应首选 A:良附丸 B:保和丸

C:柴胡疏肝散

D:失笑散合左金丸 E:金铃子散合小柴胡汤

5、患者,男,78岁。经常气短,呼吸困难,最近出现头痛,烦躁不安,渐至言语不清,昏迷,于今日入院。查体:肺部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肝浊音界下降,应首先考虑的是 A.结核性脑膜炎 B.肺心病 C.脑出血 D.肺性脑病 E.精神病

6、”至虚有盛候”的病机,主要是由于 A.脏腑功能减退,饮食积聚

B.脏腑气血虚极,运化无力,外现实象 C.内生五邪

D.正气不足,抗病力减退,邪气亢盛 E.阴精和阳气衰竭,外邪侵袭 7、29岁妇女,结婚3年不孕,基础体温曲线呈单相型,经前5天取宫颈粘液,其特征应是 A.量少粘稠 B.量少稀薄 C.量多粘稠 D.量多稀薄

E.量极少,不易取出

8、下列哪项不属于八纲辨证的内容 A.病性寒热 B.病变吉凶 C.邪正盛衰 D.病变类别 E.病变部位

9、苷类化合物是指 A.多元醇

B.含有羟基的羧酸 C.酸和碱形成的化合物

D.糖与非糖物质形成的化合物 E.含有氨基酸的化合物

10、下列哪项不是急性盆腔炎的临床表现 A:下腹疼痛 B:发热

C:阴道分泌物增多 D:外阴红肿疼痛 E:以上都不是

11、月经后期的临床常见证型是 A:肝郁 B:气虚 C:肾虚 D:虚寒 E:虚热

12、实寒证与虚寒证最主要的区别点是 A:病程长短 B:病情缓急

C:脉之有力无力 D:怕冷的新久 E:肢体痛与不痛

13、真热假寒的病机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阳盛格阴 D.阴盛格阳 E.阳盛阴虚

14、正常成人腋测法体温应是 A.36~37℃ B.36.2~37℃ C.36.2~37.2℃ D.36.4~37.4℃ E.36.5~37.5℃

15、患者25岁,已婚。停经80天,阴道少量出血10天,无腹痛,妇科检查子宫增大如孕40天大小,B超检查可见胎囊,未见胎心、胎动。应首选的措施是 A:行刮宫术 B:查尿妊娠试验 C:服中药保胎治疗 D:用黄体酮安胎治疗 E:观察2周,复查B超

16、康某,女性,28岁,患功能性子宫出血多年,就诊时面色萎黄,口唇色淡,爪甲无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恶心呕吐,舌质淡,苔薄腻,脉细弱。血常规检查血色素102g/L,血清铁浓度常为8.1pμmol/L.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为12%。最可能诊断为何种病及中医证型__ A.缺铁性贫血,心脾两虚证 B.再生障碍性贫血,脾胃虚弱证 C.缺铁性贫血,脾胃虚弱证 D.肾性贫血,脾肾阳虚证

E.再生障碍性贫血,脾肾阳虚证

17、阿托品对哪种腺体的分泌的抑制作用最弱 A.汗腺分泌 B.唾液腺分泌 C.胃酸分泌

D.呼吸道腺体分泌 E.泪腺分泌

18、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部位哪里最多见 A.基底节区 B.额叶 C.顶叶 D.脑干 E.小脑

19、根据寸口脉分候脏腑的理论,左关脉候 A:心与膻中 B:肺与胸中 C:肝、胆与膈 D:脾与胃 E:肾与小腹

20、银翘散中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配伍意义的药组是 A.薄荷、牛蒡子 B.荆芥穗、淡豆豉 C.银花、连翘 D.芦根、生甘草 E.芦根、竹叶

21、患者,26岁。近1个月来,以夜间咳嗽为主,痰中带血丝,伴低热,盗汗。应首先考虑的是 A.肺结核 B.支气管扩张 C.肺癌

D.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E.急性肺水肿

22、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热闭心神证,应首选 A.桑菊饮与青霉素

B.麻杏石甘汤与阿昔洛韦 C.清营汤与红霉素

绵羊痘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篇3

1. 临床症状

病初体温升高,达40~42℃,呼吸、脉搏增速,结膜潮红肿胀,流黏液性鼻液。1~4天后即开始发痘。痘疹多发生在无毛或少毛处。尾部、乳房、大腿内侧先出现红斑,次日在红斑中央出现丘疹,逐渐变为水疱,内有清亮黄色的液体。在此期间,体温先略有下降后又升高,持续2~3天。3~5天后,水疱变成脓疱。如果在发病过程中没有继发感染,脓疱破溃后逐渐干燥形成痂块,痂块脱落遗留一个红斑,后颜色逐渐变淡,经2~3周痊愈。

2. 治疗方法

①中兽医以“祛风解表、清热消肿”为治则,方剂用葛根汤加减:升麻3克,葛根9克,金银花9克,桔梗6克,浙贝母6克,紫草6克,大青叶9克,丹皮6克,生甘草3克。上药煎汤灌服,每天1剂,连用5剂。

②结合用西药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具体为黄芪多糖注射液10毫升、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安痛定)10毫升、青霉素160万单位、地塞米松5毫升,混合肌注,连用3天。

③发病羊只接种羊痘疫苗2毫升/只,同群未发病羊只接种羊痘疫苗1毫升/只。

3. 分析

紫草、丹皮能凉血解毒,消肿止痛;升麻、葛根能解表散热,升麻还能解毒止渴生津,主治痘疮;大青叶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病初期疗效很好;浙贝母能清肺化痰;桔梗能清肺化痰、消痈排脓,并可引药上行;甘草能和诸药。中西医结合治疗绵羊痘,疗效可靠,经济实惠。

奶牛产前瘫痪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篇4

1 病因分析

本病多发生于产前数周,除外力造成及胎水过多、腹膜炎、酮血病、风湿、酸中毒、后部肌腱损伤,胎儿个体过大,压迫盆腔神经外,归纳起来有以下主要原因:(1)饲料单纯,造成营养性障碍。(2)钙、磷不足,尤其是比例失调。(3)饲料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尤其维生素A、D严重不足。(4)铜、钴、铁等微量元素不足,引起贫血及衰弱。(5)个别奶牛怀双胎。(6)奶牛舍饲,缺乏阳光照射。

2 临床症状

体温38.7℃,脉搏82次/min,呼吸33次/min,听诊:心音快而无力,肺音粗厉,瘤胃蠕动音较弱,肠音不正。患畜营养中下等,通过问诊饲料不含维生素添加剂。精神沉郁,食欲废绝,鼻镜发干,倦卧,四肢收于腹下,头弯向左胸,拽直后松手又弯回,前肢可伸展爬行,后肢无力,下肢发凉。强行吊立,前肢可负重,后肢缩于腹下,不负重。因卧地时间长,护理较差,身体左侧已发生轻微褥疮伴随肌肉麻痹,针刺无知觉。

3 治疗措施

(1) 10%葡萄糖溶液1500ml, VB、VC注射液各30ml, 5%的氯化钙400ml,输液,2次/d,连用3d。根据病情,可添加ATP及辅酶A,肌肉注射维丁胶性钙20ml,隔日1次,以利于钙的吸收。(2)硝酸士的宁24mg肌肉注射,连用2d。(3)为确保胎儿安全,治疗第1天可用黄体酮100mg肌肉注射。(4)对症治疗:对消化机能障碍病畜,加10%浓氯化钠350~500ml或促反刍液5ml。后期补充钙磷注射液500ml,以调节机体钙磷比例。(5)中药治疗:因该牛出现阴道脱出,于是灌服补中益气汤3服。处方:黄芪50g、川芎30g,当归、党参、熟地各40g,续断40g,补骨脂40g、砂仁15g,连服2次。若伴有消化机能障碍,则对症治疗。可试用以下处方治疗:党参40g、黄芪40g、升麻30g、柴胡30g、当归30g、川芎25g、白术30g、牛膝20g、干姜30g、甘草20g,共为末,开水冲,候凉灌服。饮食减少加三仙各30g、大黄60g。(6)输液的同时,加强护理。饲料中添加鱼肝油和矿物质适量,同时给予易消化饲料,多垫柔软褥草。

4 防治体会

(1)治疗该病时不宜采用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的方法。因为氢化可的松可抑制钙、磷的吸收。奶牛产前瘫痪是由于奶牛在妊娠期的最后2个月里,因胎儿生长发育较快, 对各种营养物质,尤其是钙的需要量急剧增加,加之奶牛长期饲料单一,缺乏钙质,使奶牛为了满足胎儿的生长发育,发生钙的代谢性代偿,分解骨骼中的钙进入血液,以维持正常的血钙浓度。治疗应补充钙磷,促进钙磷吸收。氢化可的松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抗炎、抗毒素、抗风湿、促进糖异生作用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兽医临床。但也具有对抗维生素D,促进钙磷排泄的作用,因此,应用氢化可的松治疗奶牛产前瘫痪,将会引起奶牛进行性缺钙,造成产后瘫痪。

(2)奶牛产前瘫痪的原因多是钙磷等矿物质比例失调或不足,发病原因也可能是营养负平衡如低血糖-酮病-脂肪肝,同时也可能为低蛋白血症,可用静脉注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来治疗。通过治疗,可以确定本病例可能是低血糖低蛋白血症低血钙血磷导致肌肉无力,而引起产前瘫痪,断奶停料不科学。

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 篇5

中图分类号:R57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1-0049-03

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以腹部手术引起为多,再次手术只能暂时缓解梗阻,并不能消除粘连根治梗阻,相反术后还会形成新的粘连,因此应尽可能保守治疗,但前提必须处于单纯性不全性肠梗阻阶段。经临床实践证明:对此类病人单纯采用西医保守治疗疗效欠理想,但如若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总治愈率可达96%,总有效率可达98%。现将近年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粘连性肠梗阻的成因及相关药理机制

粘连性肠梗阻在急性肠梗阻发病率中占首位,而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又占所有类型的粘连性肠梗阻的80%,粘连形成是机体的一种纤维增生的炎性反应,起到血管桥的作用,当腹腔内有任何原因引起的炎症反应,局部将有充血水肿、释放组织胺,多种激肽与其他血管源性物质,大量纤维素渗出并沉积在浆膜面上形成一网络状物、局部的炎症反应是否形成纤维性粘连的决定因素之一是局部纤维分解速度,而局部组织缺血延缓了纤维素的吸收。如纤维性网络能迅速吸收,纤维增生将停止而无粘连形成。反之,成纤维细胞将产生胶原束,成为纤维粘连的基础,所以再次手术将会产生再次粘连,故应尽可能行保守治疗。

粘连性肠梗阻属中医的“肠结”、“关格”范畴,是由于外邪阻闭、瘀血内停、肠腑气机阻滞、升降失调、腑气郁结、郁久化热,属“里实热证”。治疗以行气导滞,通里攻下,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原则,罗氏等提出应首选复方大承气汤。此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为治疗阳明腑实证而立,亦是中医泻下法的代表方,具有行气导滞,攻里泻下。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功,实验研究表明大承气汤可杀灭或抑制肠道多种细菌,有明显的抗感染作用。现代医学认为,该方能显著增加肠道的蠕动,容积和推动功能,能增加肠血流量,改善肠管血运状态,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对炎症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升高有抑制作用,能使炎症水肿消退,促进粘连松解,恢复成角畸形。方中大黄为君,味苦性寒,长于泻下攻积,荡涤肠胃邪热积滞;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通便为臣药,能使君药更好地发挥泻热荡积,推陈致新的作用。两药相须为用,则泻下泻热之力更强,方中厚朴味苦性温、除满消胀。枳实味苦微寒,行气导滞除痞。

2 西医疗法(基础疗法)

2.1 禁食、胃肠减压 通过肠道休息,可减少胃肠道腺体分泌,从而缓解临床症状;通过有效的胃肠减压。可以吸出梗阻以上消化道的气、液体,减轻腹胀和降低肠管内压力,改善肠壁的血运,减少肠源性细菌移位及毒素吸收机会。减少腹腔的渗出,有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及局部、全身状态的改善,部分早期急性梗阻可以得到缓解。

2.2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是极其重要的措施。输液量和成分应根据呕吐情况,缺水体征,血液浓缩程度,尿量和比重,并结合血清钾、钠、氯和血气分析结果而定。

2.3 胃肠外营养支持 由于禁食,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营养不良,营养支持在其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应注意保护器官功能和防治相关并发症。

2.4 使用适宜抗生素 可防治细菌感染,减少毒素产生。

2.5 适当使用生长抑素 可抑制胃泌素,胃酸与胃蛋白酶的释放,减少胃液分泌,促进肠道水与电解质吸收。

2.6 对症治疗 应用镇静剂、解痉药,但吗啡、杜冷丁的应用应严格遵循急腹症治疗原则;胃管注入植物油50~80ml,夹管保留1~2h后开放;温肥皂水低压回流灌肠,每日2次,1天为1个疗程,无效者可继续进行1~2个疗程;胆碱脂酶抑制剂:新斯的明(肌注、静脉滴注)有短暂增加肠蠕动作用。

2.7 硬膜外阻滞 穿刺点成人取T10~11,阻滞交感神经,使胃肠道蠕动增强,肠管推动力增加,促使肠内容物向前推进,同时促进内脏血管扩张,有利于梗阻肠功能恢复。但采用此法期间要密切观察血压变化。

3 中医疗法

3.1 针灸加穴位注射治疗 取穴:主穴(透刺法)为天枢透腹结,足三里穴透上巨墟,配穴为内关、关元。辨证治疗:分清虚实缓急,实证,急症者只针不灸,泻法、强刺激、不留针;虚证、久痛者针刺用补法,留针20~30min,同时灸足三里,天枢、内关、关元穴,3天为1疗程。取关元穴为手太阳小肠经募穴,天枢为手阳明大肠经募穴,募穴为脏腑经气聚集之所在,取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能调整胃肠气机,而透穴腹结属足太阴脾经,上巨墟属足阳明胃经,通过强刺激以激发脾胃之经气,使脏腑气机通畅,恢复大肠的运化传导功能。电针双足三里:取2.5寸毫针。直刺双侧足三里1.0~2.0寸,得针感后接G6805型电针仪,选择持续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30min,每日2~3次。足三里属阳明胃经,具有理气止痛,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持续刺激更能吸收到良好的效果,取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VitB1或新斯的明,取得一定疗效。可激发腧穴特异性作用,发挥了腧穴、经络、药物三者协同互补之力。

3.2 复方大承气汤治疗 刘氏用生大黄(后下)10~20g,芒硝(冲服)6~10g,枳实、厚朴各15~30g加味或合用桃红四物汤,即合用桃仁20g,红花6g,川芎10g,赤芍15g。当归15g,香附10g,其中厚朴为主要药物,其用量是大黄的1倍。不完全性肠梗阻去芒硝;伴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旋覆花、代赭石;腹胀明显,加木香、川棟子;瘀滞腹痛重加延胡索、当归;津亏口渴重加生地黄、石斛;发热者加黄芩、黄柏;体虚者大黄减量并加杏仁、郁李仁、火麻仁;食积者加莱服子,山楂;耗气伤阴者加党参。沙参,治疗64例,治愈55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赵氏等用:水煎取汁200ml待温度达40℃(此温度能兴奋肠道平滑肌对肠蠕动刺激更为显著)时灌肠。患者取左侧卧位,用细肛管插入肛门内15cm,持续滴注,每分钟60滴,6h后无效可重复或取100ml汤药保留灌肠。

3.3 大承气汤加肠镜治疗 适用于:低位肠梗阻。服药后观察4~8h,仍不排气排便者,再加用肠镜治疗。术前采用两次灌肠法作肠道准备,即先用肥皂水灌肠,尽量洗尽梗阻下段肠内容物,再用中药大承气汤煎剂100~150ml保留灌肠,有利药物吸收,肠镜操作者细心轻柔,尽量少注气,助手密切配合将镜管插入肠腔梗阻部位,发现肠管闭合,局部无发紫出血,或见肠管有扭曲变形狭窄现象时,可用镜的先端部钩拉肠壁、施转后退或直接用肠镜镜身扩张,并结合抽气变换体位,助手的腹部按压等手法操作配合常可使梗阻很快解除,对于一些非机械性肠梗阻的病人是一种疗效确切,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

3.4 针药并用 单纯针灸治疗以初发病人疗效较好,而复发

病人针灸疗效较差,须配合中药。方可提高疗效。即针灸治疗2h后症状缓解不明显者,辅以大承气汤加味治疗。

3.5 大承气汤结合碘水造影治疗 于胃管内注入浓度为50%的泛影葡胺60ml,中药加味大承气汤100ml。2h后摄第一张腹平片,以后每隔2h摄片1次,连续4次,以后根据情况,4~8h再摄片1次,连续观察造影剂在肠内推进的情况。本方法是将治疗与诊断相结合,在粘连性肠梗阻的治愈判断上除了临床症状的好转外,还通过造影剂的动态观察,更客观的证实了肠道的通畅,更重要的是通过造影剂的动态观察为需中转手术病人适宜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了一个确切的客观指标。从而避免了因延误手术时机而造成的严重后果,在观察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则为手术指征:①腹痛加重,出现局限性压痛或肌紧张;②间断摄片造影剂始终停留在一段小肠内或肠袢固定不变;③.临床症状改善,但间断摄片造影剂始终停留在一段小肠内,且肠腔扩张加重。

3.6 大承气汤调钡灌肠治疗 适用于:症状、体征及X线摄片确诊为大肠梗阻者。用备用的大承气汤调钡,钡汤之比约为1:3~4,按常规经肛门注入适量(根据梗阻部位掌握剂量),再注入适量气体,至钡剂的先端到达梗阻端,所注气体量与正常气钡造影相仿(至回盲端约为700m1),拔出肛管,保留灌肠30min,动态观察治疗有效者见梗阻端下方肠腔完全充盈后,肠蠕动明显增强,逐步带动梗阻端上方,梗阻慢慢缓解,造影剂渐渐浸入梗阻端上方,量越来越多,最终梗阻解除。由于大肠梗阻位置偏下,积滞较重,如采用口服法,一则药物到达梗阻端时间太长,增加病人痛苦,延长病程,延误救治;二则由于肠梗阻时肠蠕动很弱,钡剂容易沉积,从而加重梗阻状况,使病人更加痛苦,且必须选择手术疗法。而采用大承气汤调钡气钡灌肠法,可以发挥大承气汤“通”的作用,解除梗阻;对未“通”之梗阻,一则可以明确梗阻部位,二则可以根据梗阻端的粘膜,狭窄及充盈损等X线征象在一定程度上作出定性诊断,为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观指标。

3.7 大承气汤灌肠并超短波治疗 中药浓煎150ml左右,温度30~40℃。纱布过滤后装入输液瓶中备用,用一次性滴管插入肛门作保留灌肠,灌肠后即用超短波治疗机行超短波治疗,频率40.68MHZ,波长7.37m,最大输出功率200w,电极14cm×21cm×2cm下腹部对置,间隙2~3cm,微热量,1次/天,20min。中药保留灌肠使药物由直肠粘膜直接吸收,因直肠粘膜血运丰富,更利于药物吸收,提高了治愈率,超短波有较强的消炎及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作用,在灌肠后即行超短波治疗,有利于中药的吸收并发挥作用,此方法操作简便,疗效显著。

4 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指征

应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及全身情况的变化。非手术治疗一般不超过48h,如无效或病情加重,并出现腹痛剧烈,呈持续性,且有阵发性加剧者或有腹膜刺激征、肠鸣音变弱或消失,血象进一步升高,腹部平片显示气液平面增多、增宽或每24h复查腹部平片出现肿大孤立的肠袢,不因时间改变位置者,应果断转手术治疗。如治疗有一定效果,虽然病情无恶化或稍有减轻但不甚满意者,保守治疗最长不应超过5天。在治疗过程中,虽然腹痛加重不明显且腹部无腹膜炎体征,但出现肠型或腹部某处可触及固定包块者,或腹胀不对称,有固定压痛,应尽早中转手术。老人和小孩,腹膜反射一般不敏感,有时即使出现绞窄性肠梗阻或肠穿孔,腹膜炎体征并不明显,这时应注意患者的神态改变和全身症状。观察是否有休克,如出现神态淡漠,嗜睡状态或心率加快,高热不退者,应及早手术探查。胃管引出或自肛门排出血性液,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提示肠梗阻有绞窄迹象,应及早手术探查。

5 中西医结合总攻疗法步骤

步骤一: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紊乱,改善患者的全身情况和胃肠减压,合理应用抗生素:在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中,不论采用何种治疗,均应首先纠正梗阻带来的水电解质与酸碱紊乱,改善患者的全身情况和有效的胃肠减压,这样才能保障汤剂浓度和药理作用的有效发挥。步骤二:胃管内注药夹闭2h后开放,间隔4h缓慢注入。步骤三:注药2h后针灸治疗:电针30min 2次/日,穴位注射等。步骤四:4min后肛门滴注中药60g/min,或保留灌肠6h后无效者可重复。步骤五:吴茱萸粗盐炒热敷2次/日或合用超短波治疗1次/日或结合肠镜、碘水造影,调钡灌肠等治疗。

6 小结

犬细小病毒病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篇6

1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以春冬季节多发, 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犬均可发病, 但以3~10月龄的幼犬多发, 乳期的幼犬由于可以从母乳中获得抗体, 故很少发病。虽然犬细小病毒的传染不分品种, 但品种越纯, 发病率越高。

2临床症状

病犬精神沉郁, 食欲减少或废绝, 体温升至39.5~40.5℃, 呕吐和腹泻, 粪便先为黄色稀便, 后呈黑褐色, 最后成粉红色脓血便, 粪便混有肠黏膜, 散发特殊的腥臭味。病犬迅速脱水, 眼窝凹陷, 皮肤弹性减退, 因电解质失调和酸中毒而死亡。

笔者使用“泻痢速康”对2例临床上诊断为犬细小病毒性肠炎的小黄藏犬, 进行了治疗, 5天后均痊愈。

3典型病例

例一, 2013年3月4日, 贵南县茫曲镇县城附近的一村民四月龄黄藏犬就诊。主诉3月2日吐出物呈蛋清样黏液, 排黄色粥样粪便, 第2天晚排非常腥臭之西红柿酱样便粪。自喂氟派酸, 哎吐止, 但血愈重。检查体温39.4℃, 心速108次/min, 精神不振, 鼻头干, 舌苔薄白, 齿龈淡红, 胃肠蠕动音废绝膜部处诊空虚, 无异常可现;排多量红色稀粪, 气味恶臭。检测:诊为犬细小病毒性肠炎和冠状CPV和CCV试纸检测结果 (+) (+) 。诊断:诊为犬细小病毒性肠炎和冠状病毒混合型肠炎。治疗:乳酸钠格林氏液200.0ml、ATP100mg肌苷20.0mg辅酶A100mg, Vc2.0ml, 静脉滴注;口服兼灌肠:泻痢速康50.0ml, 温浴, 口服给药20.0mg余药直肠灌肠灌注。嘱禁食, 小量多次给予饮水。3月7日复诊, 21点左右, 患犬拉下大量黑色粘团状稀便, 精神转好, 食欲旺盛, 凌晨拉稀粪一次, 但无血。检查:体温39.3℃, 心速110次/min, 精神不振, 鼻头湿润, 眼结膜红, 舌苔红, 齿龄淡, 苔薄白, 人工诱咳, 肠音低弱;排淡红色糊状稀粪;呕吐清稀黏液。治疗:用乳酸钠格林氏液200.0ml、ATP100mg肌苷20.0mg辅酶A100mg, Vc2.0ml静脉滴注;泻痢速康50.0ml, 用法同前。当晚8点用泻痢速康50.0ml, 用法同前。禁食。3月8日, 较前一晚基本复常, 未见血便, 精神较好。用泻痢康1次, 用法用量同上。

例二, 2013年3月7日我县过马营镇一家狗场赵先生带来3只一个月龄小藏犬就诊。主诉:三只小藏犬呕吐蛋清样黏液, 排黄色粥样腥臭粪便。检查:编号检测体温他别为, 1号犬39.2℃, 2号39.0℃, 3号38.8℃, 三只犬均鼻头干, 呼吸浅促;呕吐黏液和大量不样物。检测:经用韩国进口安捷公司生产的CPV试纸检测 (+) 。诊断:细小病毒性肠炎。治疗1号和3号犬的治疗方案:1) 静脉滴注:乳酸钠格林氏液100.0ml、ATP50mg肌苷10.0mg辅酶A50mg, Vc1.0ml;泻痢速康30.0ml, 温浴, 口服给药10.0ml, 余药直肠灌注。当晚8点左右测体温, 1号犬38.7℃, 2号38.9℃, 号38.8℃。精神均有好转。1号, 3号犬呕吐大量水样物和粘液, 排灰褐色希便带有暗红色血丝, 腥臭;2号犬未见呕吐及腹泻现支,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1袋;2号小犬泻痢速康30.0ml, 用法用量同上。23点半观察时发现, 1号和3号犬病况好转, 排淡红色糊状稀粪, 肠音低弱;呕吐清稀黏液, 续用前方案治疗;2号犬血便止, 食欲出现, 口色淡红, 心音有力, 肠音出现。3月9日, 体温:1号38.8℃, 3号38.8℃, 1号和3号犬基本速康1次, 用法用量同上。3月10日, 体温:1号38.8℃, 2号38.5℃, 1号和3号犬精神好转, 鼻头润湿, 有饮水欲, 续用前方案继续用药。3号小藏犬于5天后均痊愈。2使用“泻痢速康”的注意事项用药2~4次即可治愈, 且不需其他辅助, 若病程长、脱水明显者可辅以补液、以调节电解质失衡;酸中毒明显者辅以平衡酸碱之品。使用“泻痢速康”时, 可用犬细小单克隆抗体、免疫血清等生物制剂, 但不能与止血类药同时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培君, 邓树军, 慈勤珍,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犬细小病毒病[J].中兽医医药杂志, 2001, 20 (4) :31-32.

[2]王守宁, 马艳.犬细小病毒病的中西医结合疗法[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11, 41 (4) :64.

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 篇7

关键词:桡骨下端骨折,小夹板,手法复位,外敷,疗效

桡骨下端骨折是临床中常见的骨折疾病, 是指桡骨下端关节3cm以内的骨折, 属于密质骨与松质骨的交界处, 非常容易发生骨折, 并且会伴有韧带、血管、神经的损伤。遭受外界的暴力极容易引起, 依据受伤机制, 可分为屈曲型骨折、伸直型骨折、关节面骨折。我院临床上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与中药外敷治疗桡骨下端骨折40例, 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1,2,3,4,5,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60例, 其中男48例, 女12例;伸直型35例, 关节面骨折15例, 屈曲型骨折10例, 病程最长7d。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 对照组20例。两组进行统计学处理, 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摔倒时手掌撑地, 患者受伤以后局部出现肿胀、疼痛状况, 甚至会出现畸形姿势。医师检查时会有局部压痛明显, 腕关节不能活动。X线显示桡骨下端骨折, 有屈曲型、伸直型、关节面型等。

1.3 疗效标准

治愈:患者有连续骨痂生成, 骨折对位良好, 肿胀疼痛消失, 局部无显著畸形, 腕掌屈及背伸受限在15°以内。好转:局部疼痛, 骨折对位不好, 轻微畸形, 腕掌屈及背伸受限在45°以内。未愈:骨折不能愈合或者畸形愈合, 压痛, 并且叩击痛存在, 功能性障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 5统计学软件包进行t数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治疗方法

1.5.1 复位方法

观察组一部分患者可现在患肢作臂丛麻醉, 其他患者可在骨折断处采用局部麻醉。利用2个助手连续进行牵引, 一个助手先握住患肢拇指, 然后另外一个手握住肘上面作反方向牵引。术者利用双手紧握患者腕部, 拇指按压住骨折远端并且向远方推挤;2~5指依靠住骨折近端, 增大屈腕角度, 纠正成角。屈曲型骨折两个拇指放在掌侧向背侧推挤, 伸直型与此相反, 两拇指放在背侧向掌侧推挤。远端的一个助手在牵引时, 必须要在牵引力下掌曲、背伸, 然后做相反方向挤压根据骨折时尺偏还是桡偏。

1.5.2 牵引力度

两个助手的牵引力道必须由小到大, 持续缓慢牵引, 在听到骨折端有响声时必须持续牵引3~5min术者开始复位。复位时助手不能停止牵引, 跟随术者掌曲、背伸, 不能放松。怠慢。复位后, 利用手模心会的手法, 适当调整。

1.5.3 外敷中药方剂

观察组用消炎止痛膏外敷棉纱布上。根据损伤的时间分为初, 中, 后三期。伤后1周为初期, 患者气滞血淤, 需要消肿止痛, 活血化瘀, 可加牛黄、肿节风、桃仁、赤芍、三七以外敷;伤后2~4周为中期, 肿胀瘀阻逐渐消退, 疼痛减轻, 但是血淤未尽, 疼痛犹在, 以活血化瘀, 接骨生筋为主, 可加入牙皂、山奈、生附子、赤芍、生川草乌以外敷;损伤4周后为后期, 瘀肿已销, 但是筋骨还很脆弱, 功能没有完全恢复, 关节神曲不利, 以补养气血、脾胃为主, 加当归、自然铜、地鳖虫、红花。丹参外敷。

1.5.4 小夹板固定

观察组在手法复位以后, 助手持续牵引, 不能松手, 一直坚持到用超腕小夹板中立位固定好才能放手。由于骨折后骨折断端充血水肿, 必须随时调整小夹板的松紧程度, 保持夹板松紧适度, 调紧系带后以系带移动一拇指为宜。

1.5.5 对照组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术中注意清楚嵌压的软组织后, 行骨折复位, 重点观察复位时桡骨远端关节面的平整度和桡骨茎突高度并且恢复桡骨远端关节面的掌倾角。在维持上述良好的复位状态下, 采用AO“T”型钢板进行内固定。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X线检查40例, 2周内均显示骨痂生长, 4周内外骨痂生长良好。其中8例患者腕掌屈及背伸受限在450以内。对照组患者20例, 4周内均显示骨痂生长, 6周内外骨痂生长良好。其中7例患者腕掌屈及背伸受限在450以内。所以, 观察组治愈32例, 好转8例;对照组治愈13例, 好转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肿胀消失时间、压痛消失时间比较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在应用中药外敷过程中均未出现皮疹、呕吐、或局部肿胀加重等副作用;实验室进行血常规、谷丙转氨酶、尿常规均未出现异常。

3 讨论

桡骨下端骨折占急诊骨折患者的20%以上, 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率增加。本文外敷中药配合小夹板固定的方法难点在于每周换药容易引起患者骨折移位或者皮肤过敏等症状, 应多加注意。

中医认为, 骨折的愈合过程分为“瘀去、新生、骨合”。桡骨下端骨折以后筋脉会受伤, 气血离经, 气滞血淤。外敷中药中的自然铜辛平, 入肝经, 接骨连筋, 为伤科接骨要药, 为君药。研究表明, 自然铜能够诱导纤维细胞转化为成骨细胞, 提高局部含氧量, 利于成骨细胞的形成, 使骨折快速愈合, 增加钙, 磷沉积, 促进骨折早起愈合。而土鳖中续筋活血, 为臣药。土鳖中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血管形成, 提供铁、锰、锌等骨折所需的微量元素。还能够提高碱性磷酸酶的活性, 促进合成蛋白多糖, 提高血钙, 磷的浓度乘积。而续断、黄氏、当归、丹参地气活血为佐药。其中续断, 能防止骨细胞的凋亡, 促进骨细胞的分化增殖, 防止骨质疏松, 促进骨折愈合。以上中药合用起到活血化瘀, 接骨连筋的作用。本文观察组研究表明, 中药外敷配合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下端骨折能够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和促进骨折愈合的功能, 与对照组比较骨折部肿胀消失时间、骨折部压痛消失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7,8,9,10]。并且疗效稳定, 没有副作用, 还能缩短病程, 减轻痛苦, 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67.

[2]禹宝庆, 张春才.桡骨远端骨折治疗失败分析[J].中国骨伤, 2007, 20 (6) :402-403.

[3]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845-848.

[4]蒋协远, 王大伟.骨科疗效评价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53-54.

[5]鲍善芬, 赵霖, 刘玉杰, 等.金属铜对骨折愈合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 2002, 40 (7) :538.

[6]王怡, 翁维良, 刘建刚.动物类活血化瘀药对血液流变性作用的比较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7, 13 (3) :1.

[7]程志安, 吴燕峰, 黄智清, 等.续断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J].中医正骨, 2004, 16 (12) :1.

[8]许树柴, 李想, 刘军, 等.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进展[J].中医正骨, 2003, 3 (3) :55.

[9]罗治学.手法复位、小夹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2009, 6 (11) :682-683.

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6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肛周湿疹患者,按患者就诊顺序,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18~72岁。平均(40.5±2.4)岁。病程6 d~12年。平均(2.7±1.1)年。急性肛周湿疹8例,亚急性肛周湿疹20例,慢性肛周湿疹22例。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19~73岁,平均(42.7±2.5)岁。病程8 d~11年,平均(2.8±1.3)年。急性肛周湿疹7例,亚急性肛周湿疹22例,慢性肛周湿疹21例。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西医结合肛肠病学》肛门湿疹的诊断标准。(2)年龄为18~73岁(含18和73岁)。(3)血、尿、粪常规,肝肾功等检查指标正常。(4)所有患者均获得本人知情同意,愿意配合本次研究,且能遵守医嘱服药。

1.3 排除标准

(1)孕妇及哺乳期妇女。(2)有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及系统性疾病。(3)糖尿病、真菌感染,合并细菌感染者。(4)2周内使用过糖皮质激素或抗生素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1)予亚甲蓝混合液肛周局部封闭:用1%亚甲蓝2 ml+0.5%利多卡因5 ml+0.375%布比卡因5 ml+0.9%氯化钠注射液5 ml,配成亚甲蓝混合注射液。患者取膀胱截石位,肛周备皮,常规消毒铺巾,取5号针头抽取亚甲蓝混合注射液,于肛周皮损缘外侧进针,向肛缘方向呈扇形多点状注射,至肛门周围和肛管皮内。每针注入0.5~1.0 ml,呈皮丘状隆起,各皮丘互相连接无间隙。使患处皮肤轻度肿胀并呈淡蓝色,布满所有病灶区,不遗留皮损。注射范围可超出病变皮肤1 cm。根据情况可调整注射总量至20~40 ml。局部封闭后予无菌纱布外敷固定[3]。(2)每日排便后以中药熏洗坐浴:采用自制百部苦参汤:苦参40 g、百部20 g、黄柏20 g、白鲜皮20 g、蛇床子20 g、土茯苓10 g、当归20 g、川芎10 g、防风10 g(后下)、薄荷10 g(后下)。有渗液者加苍术20 g、薏仁40 g,干性者加地骨皮10 g、紫草15 g。取上述药物加水1500 ml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20 min。趁蒸汽熏蒸患部,水温降至可耐受程度时坐浴10~15 min,1次/d,7~10 d为1个疗程,病程长者可用2个疗程[4]。(3)中药内服:根据中医辨证分湿热下注证,予萆薢渗湿汤合二妙散服之;血虚风燥证,予四物消风饮服之。

1.4.2 对照组

给予盐酸左西替利嗪,同时皮损处以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涂,连续使用7~10 d。

1.5 疗效判定标准

以文献[5]《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参照,(1)痊愈:皮肤损害恢复正常,皮疹消退,临床主要症状全部消失。(2)好转:皮肤损害明显好转,肛周无渗出,临床症状部分消失,但仍有瘙痒。(3)无效:上述观察指标无明显改变。总有效率=(痊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疗效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痊愈22例,好转25例,无效3例,临床总有效率达94.0%;对照组接受治疗后,痊愈17例,好转22例,无效11例,临床总有效率达7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例(%)

3 讨论

肛周湿疹是肛肠科常见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该病病程长,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表现为肛周皮肤瘙痒,多形性损害,局部分泌物增多。因其病程长,反复炎症刺激,故肛周皮肤常变厚,可呈苔藓样变或皲裂。目前发病机理不明确,可能与免疫缺陷或皮肤肾上腺受体阻滞等有关[6]。具体病因如下,(1)内因:肛门局部病变;慢性感染性病灶;内分泌及代谢方面改变;神经精神因素;遗传因素。(2)外因:饮食方面;外用药物;环境因素;吸入物;动物皮毛及各种化学物品。临床上西医学多以抗过敏药物联合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但疗效欠佳,长期使用易对机体产生副作用,且停药后容易复发。使用亚甲蓝混合液肛周封闭,其原理为:亚甲蓝与神经末梢有较强的亲和力,通过局部皮下注射,使肛周末梢神经传导阻滞,阻断了神经末梢感受器对瘙痒、疼痛刺激的传入通道[7]。造成3周左右可逆性破坏。解除病损处皮肤的不良神经刺激,减少肛周局部分泌物及搔抓而致皮损加重,起到促进创面痊愈的作用。使用短效的利多卡因配合长效的布比卡因局部麻醉,很好地解决了亚甲蓝注射初期灼痛的问题,而且效果持久[8]。本试验以亚甲蓝混合液局部封闭基础上,配合百部苦参汤熏洗坐浴以及中药内服,明显提高了对肛周湿疹的疗效,其临床有效率达94.0%。

中医学认为,肛周湿疹的病因可分内因及外因。内因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平素体虚,复因情志所伤、饮食不节而致肝失调达、脾失健运,故致内湿、内热产生。湿热内伤,久病耗伤阴血而致内风。外因则为外感湿、热之邪损伤机体。其病因以内因为主,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发病机理可分为湿热下注型、血虚风燥型。湿热下注型,急性期患者,素体脾虚,饮食伤脾,脾失健运,湿从内生。若情志抑郁,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则加重内湿,肝气郁积久化火,则肝经火热与内湿相结,复加外感湿、热之邪,下注于肛门而出现湿热下注之症。多起病快,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肿胀、糜烂,有丘疹、丘疱疹,灼热瘙痒,渗液多,常伴大便秘结或黏滞,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白厚或黄厚,脉滑数。故宜清热利湿止痒,以萆薢渗湿汤合二妙散加减服之。血虚风燥型,慢性期因病程缠绵,渗液日久,或过饮燥湿、利湿之剂,伤阴耗血,肝失所养,则风从内生,风胜则燥而出现血虚风燥之证。其起病慢,病程长,多为肛周湿疹反复发作所致。湿热日久致血虚生风化燥。常见皮肤颜色暗红,伴色素沉着及结痂脱屑,皮肤肥厚、粗糙,伴头昏乏力,腰酸腿软,失眠多梦。舌淡,苔薄,脉细濡无力。故宜养血祛风,润燥止痒,治宜四物消风饮加减。而中药熏洗坐浴,使药物有效成分直接透皮吸收而发挥作用,借助药物热力疏通局部气血经络,改善肛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损伤的修复愈合。同时通过熏洗坐浴,保持局部清洁,减少异物刺激,最终达到“以外调内”的作用。本试验采用百部苦参汤熏洗坐浴,配方中百部杀虫止痒,兼能润燥。苦参清热燥湿止痒,黄柏主入下焦,尤善祛下焦湿热。土茯苓甘淡渗利,散结消肿。蛇床子具温肾壮阳、燥湿、杀虫、祛风,外治湿疹瘙痒效佳。白鲜皮燥湿祛风止痒。当归、川芎活血化瘀。薄荷疏散风热可辛凉解表透疹。防风祛风解表,以风胜湿。渗出多者加苍术、薏仁,主入脾胃,内燥脾湿且能外散湿邪。干性者加地骨皮清虚热、凉血,紫草凉血活血、透疹解毒。全方共奏清热燥湿、祛风止痒之效。

综上所述,亚甲蓝混合液肛周封闭,配合百部苦参汤外用熏洗坐浴以及中药内服,中西药联用,既发挥西药的及时有效性,且根据中医理论辨证,疏肝理脾,又发挥中药的持久调摄作用,标本兼治。可快速减轻炎性症状,提高治愈率,又可降低复发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西医结合肛肠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47-248.

[2]王明星.熏洗加微波治疗肛门湿疹110例疗效总结[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99-100.

[3]宋锡均,章卓华,冯匀静.亚甲蓝封闭加微波治疗肛周湿疹112例疗效观察[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2,18(5):314-315.

[4]魏玮,李晓玲,王晓燕,等.中药坐浴结合亚甲蓝封闭术治疗肛周湿疹的临床观察[J].当代临床医刊,2016,29(1):1924-1925.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7.

[6]文云波,陈四红,周礼,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肛周湿疹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6,2(22):78-79.

[7]龙庆,李俊,杜位良,等.亚甲蓝混合液肛周封闭联合硝朴洗剂熏洗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6):834-835.

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 篇9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2月-2010年11月收治肝硬化失代偿期并腹水患者162例。临床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及肝病学术会议讨论修正的肝硬化诊断标准[1]。162例患者中男115例, 女47例;年龄35~88岁, 平均54.5岁;病程1~16年, 平均3.6年;所有患者均为肝炎、肝硬化, 轻度腹水23例, 中度腹水55例, 重度腹水84例, (根据B超提示, 按腹水量分为轻、中、重度) , 治疗后6个月未出现腹水为未复发标准[2]。对照组是参照国内西医西药治疗相关论文报道[3]。两组各项指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中西医“三联法”治疗,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 (1) 中西医“三联法”治疗:治疗方法采用三联组合方剂:肝胃欣胶囊2.0g, 3次/日, 饭后服;消臌软坚丸7.5g, 3次/日;健脾养胃胶囊2.0g, 3次/日, 饭前服用。白细胞<4.0×109/L, 血小板<100×109/L时, 加用益血宁胶囊1.2g, 3次/日。谷丙转氨酶和 (或) 谷草转氨酶<正常值2倍时, 静滴甘草酸类针剂, 可有效降低转氨酶指数。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正常值2倍时, 静滴茵栀黄针剂达到退黄效果。白蛋白<28g/L, 酌情给予静滴白蛋白或血浆,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缓解腹水症状。利尿剂采用螺内酯片和双氢克脲噻片联合治疗, 二者比例为螺内酯片100mg, 双氢克脲噻片40mg, 根据出入水量调整螺内酯片、双氢克脲噻片的用量, 最大剂量螺内酯片400mg、双氢克脲噻片160mg, 腹水减少后, 逐渐减少螺内酯片、双氢克脲噻片的用量。腹水消失后, 停服螺内酯片和双氢克脲噻片, 消臌软坚丸继续服用2个月后改用通络软坚胶囊、肝胃欣胶囊、健脾养胃胶囊合用, 疗程4~5年。5年来观察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162例, 最长1例患者自2005年患病, 2006年11月来我院治疗, 至今已5年余, 腹水消失后, 至今未复发, 查肝功能各项指标正常, B超示肝硬化程度的各项诊断指标都较2006年就诊时明显好转。肝胃欣胶囊、消臌软坚丸、健脾养胃胶囊、益血宁胶囊、通络软坚胶囊、双甲软坚胶囊等均为河北中医肝病医院 (国家级) 院内制剂。 (2) 西医治疗:患者采用休息, 控制饮水, 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禁酒、避免进食粗糙食物, 根据腹水量低盐或无盐饮食。利尿药采用螺内酯和呋塞米, 二者比例为100∶40, 最大量不超过螺内酯400mg, 呋塞米最大量160mg, 腹水量大时采用放腹水加输白蛋白或腹水浓缩回输, 肝功能异常时选用复方甘草酸苷、还原型谷胱肝肽等保肝降酶对症支持治疗。

疗效判定标准[4]: (1) 显效:腹水及全身症状缓解或消失, 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2) 有效:腹水及其他症状好转, 实验检查有改善; (3) 无效:腹水未见减轻, 症状及肝功能无改善或恶化。

结果

治疗组有效162例, 显效126例, 无效0例, 总有效率100%, 显效率77.7%, 无效率0%, 平均腹水消失时间15天, 平均住院天数20天, 平均住院费用4500元。西医对照组治疗情况:总有效率52.1%, 显效率10.4%, 无效率47.9%, 平均腹水消失时间30天, 平均住院天数60天, 平均住院费用25000元。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腹水是肝硬化最突出的临床表现, 失代偿期发生率>75%[5]。引起腹水原因有多种:门静脉压力升高、低蛋白血症、淋巴液生成过多、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常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单纯西医治疗效果差, 腹水复发率高[6]。

中医认为腹水是在肝硬化气虚血瘀基础上, 导致肝脾肾功能失调, 引起气血不通, 水湿停于胸腹所致。因此, 单纯大量利尿剂逐水会伤阴, 损及脾肾, 常诱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电解质紊乱、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7]。我院采用中西医“三联法 (肝胃欣、消臌软坚、健脾养胃) ”治疗。肝胃欣胶囊 (成分:红参、黄柏、大黄、灵芝、当归、丹参等) , 补气补血, 疏肝理气, 提高机体免疫力, 升高白蛋白, 改善肝功能指标, 促进肝细胞再生;消臌软坚丸 (成分:黄芪、泽泻、鳖甲、穿山甲、沉香等) , 健脾利湿、疏肝理气、行气利水、软坚散结, 以阻逆肝纤维化、缓解门脉高压、利尿为主, 并能有效调整蛋白比值、改善肝功能、软肝缩脾;健脾养胃胶囊 (成分:党参、砂仁、鸡内金、木香、神曲等) , 益气健脾、和胃化积、理气除满。同时结合西药综合治疗, 腹水消退快, 复发率低, 效果好[8]。

综上所述, 该方法疗效好, 方剂固定, 方便组合, 利于广大医务工作者掌握, 便于大范围推广。同时不放腹水, 减少了白蛋白、血浆的用量, 减少患者痛苦,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摘要: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三联法”治疗肝硬化腹水方案的有效性和经济性。方法:2006年12月-2010年11月收治肝硬化失代偿期并腹水患者162例, 采用中西医结合“三联法”治疗, 西医对照组相关数据来源于河北中医肝病医院杂志、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腹水的临床研究, 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162例患者, 显效126例, 显效率77.7%, 总有效率100%;西医对照组总有效率52.1%, 显效率10.4%, 无效率47.9%;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三联法”治疗肝硬化腹水, 疗效显著, 并且缩短了腹水消失时间和住院天数, 降低平均费用,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应该在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三联法,肝硬化,腹水

参考文献

[1] 张育轩.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方案)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4, 14 (4) :237-238.

[2] 朱文峰.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国家标准应用[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403.

[3] 耿兰书.中西医结合三联法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肝病医院杂志, 2006, 5 (8) :514-515.

[4] 耿兰书, 贡桂英.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3266例的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肝病医院杂志, 2009, 4 (7) :523-525.

[5] 黄建荣.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治疗进展[A].第三届国际全国肝衰竭与人工肝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5:138-139.

[6] 盛基山, 黄带发, 刘凤华,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腹水[A].世界中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 1997:201-202.

[7] 张安富, 夏良佳.肝硬化腹水治疗六法[A].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学术年论文集, 2010:138-139.

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 篇10

【关键词】慢重肝;肝昏迷先兆症;中西医截断疗法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79-02

病毒性慢性重症型肝炎多发于青壮年,其临床特征是病程长,多由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情反复加重、肝损害递进性加剧所致。临床上慢重肝的治疗效果往往很不理想,易于发生严重并发症而使病情急剧恶化。一旦发生并发症,死亡率极高,据国外报道其病死率为70%~90%,国内报道60%~80%,发生三种以上并发症,其病死率高达98%。在肝昏迷、消化道出血、原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症以及感染性疾患等诸多并发症中,以肝昏迷的病发率最高,危险性也最大。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若能及早发现肝昏迷先兆,从而进行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截断性治疗,对遏制病情继续恶化,避免和减少肝昏迷的发生机率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为此就可大大降低死亡率,赢得救治时间。因此,本文试就慢重肝、肝昏迷先兆症与中西医结合截断疗法分析讨论。

1慢重肝极期危证的病机特点

现代医学认为慢重肝一般由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毒持续复制,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肝细胞损害进行性加重而致。从感染肝炎病毒的类别来分,以乙型肝炎病毒合并或继发丁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为多。传统医学认为,甲型肝炎病因常为湿热毒邪,乙型肝炎的病机以“阴湿毒”说较盛行。从临床观察,此种病例初期常表现出乏力、纳呆、脘胁痞满、面色晦滞、舌苔白腻等脾虚湿盛、肝气郁遏、肝失疏泄的病机特点,病至极期,阴湿毒久郁而化热转为湿热毒蕴结。因此,极期常表现为湿热毒盛,邪陷血分致血分瘀滞,同时呈现伤阳耗气、正气不足的临床特点,大有邪毒雍踞,正气溃散之虞,因此,毒盛、邪深、瘀甚、正衰邪实是慢重肝极期危证的主要病机。阴湿毒邪侵袭是本病的发病原因,邪毒久郁化热,内伏致瘀是本病缠绵难愈的病理基础,毒邪内陷伤阴耗气是慢重肝病情恶化的标志,邪实正微是造成气机逆乱多脏腑受损,病情进一步恶化致急致危的关键所在。总之,邪实是矛盾的主导方面。

2慢重肝极期肝昏迷先兆

有学者将慢重肝极期病人出现频繁呕吐,呃逆或便意频称为“重症肝炎之危症”,认为是阴阳离决前夕的临床标志,只要出现三症之一即可诊断。实际上,在慢重肝极期“三危症”出现之前,常有神志方面的改变,即本文所说的慢重肝极期肝昏迷先兆症。临床上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神衰嗜睡:即突现神衰体惫,终日昏沉嗜睡,唤醒后反应迟钝,甚则旋即坐而鼾声大作,常伴胸、腹水迅速加重而尿闭;另类为虚性兴奋:即突现情绪烦躁,寝寐不安,甚或终日不寐,情绪激动,常伴黄疸急剧加重,舌质由红转绛而嫩。前者为正气衰败,阳郁不申,邪毒乘虚内陷心肝;后者为邪毒化热内陷厥阴,营阴烁竭。实际上,前者正衰并非正气自虚,皆由邪拒阳气不得申所致,所以二者病机均可概括为毒重、邪深、瘀甚、正衰八个字。其中关键在一个“毒”字,固毒重而致正衰邪内陷,即邪深;固毒踞不得外泄而阻碍气血运行,即瘀;正虚也由毒重而邪盛伤正而致。

3截断疗法

鉴于上述,常规常法尽管方证不谬。只有在发现慢重肝肝昏迷先兆症的苗头时,及时采取果断超常方法才能冀逆转病势之望。多年来,我们采取中西医结合,大剂复方,多途径给药 的截断措施,兼以合理的扶正救脱阻断了不少慢重肝肝昏迷先兆症病的病势发展,避免了肝昏迷的发生。具体措施为:①口服黛矾散(青黛6g、硝石3g、矾石6g),重剂犀角茵陈蒿汤加味,季德胜蛇药片;②复方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静脉给药,如此散、汤、片合用,再加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以求解毒、凉血、散瘀,效速而力宏。其中黛矾散为自拟方,即“青黛”合《金匮》治女痨疸之“硝石矾石散”,硝石、矾石其《神农本草经》均列为上品,具解毒、化瘀、利疸之功,其药力深入血分,正如《神农本草经》所说“除五脏积热”[1]之力堪称功胜一筹。坚持守法守方,力求祛邪务尽。兼以参麦注射液10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滴,不仅益气救阴效果显著,而且也有明显的解毒功能; ③选用干扰素,胸腺肽、肝醒液、白蛋白能量等西药辅助支持治疗。

4病案举例

4.1肝硬化伴胸腹水案杜某某,男,55岁,乙肝病史20余年,体力劳动者,嗜好饮酒,日饮高度白酒半斤以上。2010年2月出现全身乏力,纳呆,腹胀满,面目发黄,尿少,经中、西医治疗月余,病情逐渐加重,于同年3月底来我院就医。自述烦热口苦,不欲饮水,腹胀,尿少黄赤,大便秘结。查体:面目深黄而晦暗,腹大如鼓而坚满,腹壁青筋显露,面颈胸部均见多个蜘蛛痣。结合化验彩超报告,诊断为慢重肝,肝硬化伴腹水。予西药抗感染,利尿,对症支持疗法,中药茵陈蒿汤加味,治疗近一月,无明显好转。2010年4月26日生化报告,各项酶及胆红素指标仍明显升高,ALB 25g,GLB 45g,A/G0.6,血小板6.6万/L立即组织中西医会诊:继续给予西药抗感染、白蛋白等支持治疗。中医辨证为湿毒化热内闭,木横乘土,脾阳衰困,气化失职。治宜温振脾阳,化气行水,兼以解毒利胆。endprint

【摘要】病毒性(以下简称慢重肝)常因治疗不理想,易发生严重并发症而使病情急剧恶化,其中以肝昏迷的病发率最高,危险性也最大。本文分析了慢重肝的病因病机特点,认为在慢重肝极期“三危症”出现之前,常有肝昏迷先兆症的表现,并分析了肝昏迷先兆症的病机特点,即毒重、邪深、瘀甚、正衰,从而提出了解毒、化瘀、利疸的中西医截断疗法阻断慢重肝肝昏迷先兆症病的病势发展,提高慢重肝、肝昏迷先兆症疗效。

【关键词】慢重肝;肝昏迷先兆症;中西医截断疗法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79-02

病毒性慢性重症型肝炎多发于青壮年,其临床特征是病程长,多由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情反复加重、肝损害递进性加剧所致。临床上慢重肝的治疗效果往往很不理想,易于发生严重并发症而使病情急剧恶化。一旦发生并发症,死亡率极高,据国外报道其病死率为70%~90%,国内报道60%~80%,发生三种以上并发症,其病死率高达98%。在肝昏迷、消化道出血、原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症以及感染性疾患等诸多并发症中,以肝昏迷的病发率最高,危险性也最大。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若能及早发现肝昏迷先兆,从而进行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截断性治疗,对遏制病情继续恶化,避免和减少肝昏迷的发生机率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为此就可大大降低死亡率,赢得救治时间。因此,本文试就慢重肝、肝昏迷先兆症与中西医结合截断疗法分析讨论。

1慢重肝极期危证的病机特点

现代医学认为慢重肝一般由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毒持续复制,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肝细胞损害进行性加重而致。从感染肝炎病毒的类别来分,以乙型肝炎病毒合并或继发丁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为多。传统医学认为,甲型肝炎病因常为湿热毒邪,乙型肝炎的病机以“阴湿毒”说较盛行。从临床观察,此种病例初期常表现出乏力、纳呆、脘胁痞满、面色晦滞、舌苔白腻等脾虚湿盛、肝气郁遏、肝失疏泄的病机特点,病至极期,阴湿毒久郁而化热转为湿热毒蕴结。因此,极期常表现为湿热毒盛,邪陷血分致血分瘀滞,同时呈现伤阳耗气、正气不足的临床特点,大有邪毒雍踞,正气溃散之虞,因此,毒盛、邪深、瘀甚、正衰邪实是慢重肝极期危证的主要病机。阴湿毒邪侵袭是本病的发病原因,邪毒久郁化热,内伏致瘀是本病缠绵难愈的病理基础,毒邪内陷伤阴耗气是慢重肝病情恶化的标志,邪实正微是造成气机逆乱多脏腑受损,病情进一步恶化致急致危的关键所在。总之,邪实是矛盾的主导方面。

2慢重肝极期肝昏迷先兆

有学者将慢重肝极期病人出现频繁呕吐,呃逆或便意频称为“重症肝炎之危症”,认为是阴阳离决前夕的临床标志,只要出现三症之一即可诊断。实际上,在慢重肝极期“三危症”出现之前,常有神志方面的改变,即本文所说的慢重肝极期肝昏迷先兆症。临床上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神衰嗜睡:即突现神衰体惫,终日昏沉嗜睡,唤醒后反应迟钝,甚则旋即坐而鼾声大作,常伴胸、腹水迅速加重而尿闭;另类为虚性兴奋:即突现情绪烦躁,寝寐不安,甚或终日不寐,情绪激动,常伴黄疸急剧加重,舌质由红转绛而嫩。前者为正气衰败,阳郁不申,邪毒乘虚内陷心肝;后者为邪毒化热内陷厥阴,营阴烁竭。实际上,前者正衰并非正气自虚,皆由邪拒阳气不得申所致,所以二者病机均可概括为毒重、邪深、瘀甚、正衰八个字。其中关键在一个“毒”字,固毒重而致正衰邪内陷,即邪深;固毒踞不得外泄而阻碍气血运行,即瘀;正虚也由毒重而邪盛伤正而致。

3截断疗法

鉴于上述,常规常法尽管方证不谬。只有在发现慢重肝肝昏迷先兆症的苗头时,及时采取果断超常方法才能冀逆转病势之望。多年来,我们采取中西医结合,大剂复方,多途径给药 的截断措施,兼以合理的扶正救脱阻断了不少慢重肝肝昏迷先兆症病的病势发展,避免了肝昏迷的发生。具体措施为:①口服黛矾散(青黛6g、硝石3g、矾石6g),重剂犀角茵陈蒿汤加味,季德胜蛇药片;②复方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静脉给药,如此散、汤、片合用,再加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以求解毒、凉血、散瘀,效速而力宏。其中黛矾散为自拟方,即“青黛”合《金匮》治女痨疸之“硝石矾石散”,硝石、矾石其《神农本草经》均列为上品,具解毒、化瘀、利疸之功,其药力深入血分,正如《神农本草经》所说“除五脏积热”[1]之力堪称功胜一筹。坚持守法守方,力求祛邪务尽。兼以参麦注射液10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滴,不仅益气救阴效果显著,而且也有明显的解毒功能; ③选用干扰素,胸腺肽、肝醒液、白蛋白能量等西药辅助支持治疗。

4病案举例

4.1肝硬化伴胸腹水案杜某某,男,55岁,乙肝病史20余年,体力劳动者,嗜好饮酒,日饮高度白酒半斤以上。2010年2月出现全身乏力,纳呆,腹胀满,面目发黄,尿少,经中、西医治疗月余,病情逐渐加重,于同年3月底来我院就医。自述烦热口苦,不欲饮水,腹胀,尿少黄赤,大便秘结。查体:面目深黄而晦暗,腹大如鼓而坚满,腹壁青筋显露,面颈胸部均见多个蜘蛛痣。结合化验彩超报告,诊断为慢重肝,肝硬化伴腹水。予西药抗感染,利尿,对症支持疗法,中药茵陈蒿汤加味,治疗近一月,无明显好转。2010年4月26日生化报告,各项酶及胆红素指标仍明显升高,ALB 25g,GLB 45g,A/G0.6,血小板6.6万/L立即组织中西医会诊:继续给予西药抗感染、白蛋白等支持治疗。中医辨证为湿毒化热内闭,木横乘土,脾阳衰困,气化失职。治宜温振脾阳,化气行水,兼以解毒利胆。endprint

【摘要】病毒性(以下简称慢重肝)常因治疗不理想,易发生严重并发症而使病情急剧恶化,其中以肝昏迷的病发率最高,危险性也最大。本文分析了慢重肝的病因病机特点,认为在慢重肝极期“三危症”出现之前,常有肝昏迷先兆症的表现,并分析了肝昏迷先兆症的病机特点,即毒重、邪深、瘀甚、正衰,从而提出了解毒、化瘀、利疸的中西医截断疗法阻断慢重肝肝昏迷先兆症病的病势发展,提高慢重肝、肝昏迷先兆症疗效。

【关键词】慢重肝;肝昏迷先兆症;中西医截断疗法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79-02

病毒性慢性重症型肝炎多发于青壮年,其临床特征是病程长,多由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情反复加重、肝损害递进性加剧所致。临床上慢重肝的治疗效果往往很不理想,易于发生严重并发症而使病情急剧恶化。一旦发生并发症,死亡率极高,据国外报道其病死率为70%~90%,国内报道60%~80%,发生三种以上并发症,其病死率高达98%。在肝昏迷、消化道出血、原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症以及感染性疾患等诸多并发症中,以肝昏迷的病发率最高,危险性也最大。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若能及早发现肝昏迷先兆,从而进行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截断性治疗,对遏制病情继续恶化,避免和减少肝昏迷的发生机率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为此就可大大降低死亡率,赢得救治时间。因此,本文试就慢重肝、肝昏迷先兆症与中西医结合截断疗法分析讨论。

1慢重肝极期危证的病机特点

现代医学认为慢重肝一般由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毒持续复制,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肝细胞损害进行性加重而致。从感染肝炎病毒的类别来分,以乙型肝炎病毒合并或继发丁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为多。传统医学认为,甲型肝炎病因常为湿热毒邪,乙型肝炎的病机以“阴湿毒”说较盛行。从临床观察,此种病例初期常表现出乏力、纳呆、脘胁痞满、面色晦滞、舌苔白腻等脾虚湿盛、肝气郁遏、肝失疏泄的病机特点,病至极期,阴湿毒久郁而化热转为湿热毒蕴结。因此,极期常表现为湿热毒盛,邪陷血分致血分瘀滞,同时呈现伤阳耗气、正气不足的临床特点,大有邪毒雍踞,正气溃散之虞,因此,毒盛、邪深、瘀甚、正衰邪实是慢重肝极期危证的主要病机。阴湿毒邪侵袭是本病的发病原因,邪毒久郁化热,内伏致瘀是本病缠绵难愈的病理基础,毒邪内陷伤阴耗气是慢重肝病情恶化的标志,邪实正微是造成气机逆乱多脏腑受损,病情进一步恶化致急致危的关键所在。总之,邪实是矛盾的主导方面。

2慢重肝极期肝昏迷先兆

有学者将慢重肝极期病人出现频繁呕吐,呃逆或便意频称为“重症肝炎之危症”,认为是阴阳离决前夕的临床标志,只要出现三症之一即可诊断。实际上,在慢重肝极期“三危症”出现之前,常有神志方面的改变,即本文所说的慢重肝极期肝昏迷先兆症。临床上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神衰嗜睡:即突现神衰体惫,终日昏沉嗜睡,唤醒后反应迟钝,甚则旋即坐而鼾声大作,常伴胸、腹水迅速加重而尿闭;另类为虚性兴奋:即突现情绪烦躁,寝寐不安,甚或终日不寐,情绪激动,常伴黄疸急剧加重,舌质由红转绛而嫩。前者为正气衰败,阳郁不申,邪毒乘虚内陷心肝;后者为邪毒化热内陷厥阴,营阴烁竭。实际上,前者正衰并非正气自虚,皆由邪拒阳气不得申所致,所以二者病机均可概括为毒重、邪深、瘀甚、正衰八个字。其中关键在一个“毒”字,固毒重而致正衰邪内陷,即邪深;固毒踞不得外泄而阻碍气血运行,即瘀;正虚也由毒重而邪盛伤正而致。

3截断疗法

鉴于上述,常规常法尽管方证不谬。只有在发现慢重肝肝昏迷先兆症的苗头时,及时采取果断超常方法才能冀逆转病势之望。多年来,我们采取中西医结合,大剂复方,多途径给药 的截断措施,兼以合理的扶正救脱阻断了不少慢重肝肝昏迷先兆症病的病势发展,避免了肝昏迷的发生。具体措施为:①口服黛矾散(青黛6g、硝石3g、矾石6g),重剂犀角茵陈蒿汤加味,季德胜蛇药片;②复方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静脉给药,如此散、汤、片合用,再加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以求解毒、凉血、散瘀,效速而力宏。其中黛矾散为自拟方,即“青黛”合《金匮》治女痨疸之“硝石矾石散”,硝石、矾石其《神农本草经》均列为上品,具解毒、化瘀、利疸之功,其药力深入血分,正如《神农本草经》所说“除五脏积热”[1]之力堪称功胜一筹。坚持守法守方,力求祛邪务尽。兼以参麦注射液10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滴,不仅益气救阴效果显著,而且也有明显的解毒功能; ③选用干扰素,胸腺肽、肝醒液、白蛋白能量等西药辅助支持治疗。

4病案举例

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我院ICU共抢救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58例, 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出血、尿崩症等并发症。随机分成治疗组 (中西结合组) 和对照组 (西医组) , 每组各29例。治疗组中, 男21例, 女8例;年龄18~56岁, 平均 (34.6±3.6) 岁。全部由外科门诊紧急救治后转入。致伤原因:车祸事故18例, 摔伤 7例, 暴力伤3例, 其他1例。伤后送往医院途中耗时30min-3h, 平均1.75h。开放性颅脑损伤10例, 闭合性颅脑损伤19例, 其中脑挫伤12例, 伴有颅内血肿者15例, (硬膜外血肿6例, 硬膜下血肿5 例, 脑内血肿3例, 多发性血肿1例) 。对照组中, 男20例, 女9例;年龄19~54岁, 平均 (32.6±3.8) 岁。全部由外科门诊紧急救治后转入。致伤原因:车祸事故16例, 摔伤 8例, 暴力伤3例, 其他2例。伤后送往医院途中耗时25min-3.5h, 平均1.85h。开放性颅脑损伤11例, 闭合性颅脑损伤18例, 其中脑挫伤13例, 伴有颅内血肿者14例, (硬膜外血肿5例, 硬膜下血肿4 例, 脑内血肿4例, 多发性血肿1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路途耗时、外伤分类等指标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诊断

两组患者分别根据病史、体征及CT检查分析如下:治疗组中并发肺部感染16例, 应激性溃疡10例, 尿崩症3例。对照组中并发肺部感染17例, 应激性溃疡9例, 尿崩症3例。

1.3 方法

1.3.1 应激性溃疡

治疗组胃减压后, 生大黄粉10g, 白芨粉30g, 地榆30g, 加温开水80ml由胃管注入, 夹管2h, 1次/8h, 3~5d为1个疗程, 一般治疗1~2个疗程。西药给予洛赛克40mg静推, 2次/d;甲氰米胍0.8~1.2g/d, 静脉分2~3次滴入, 均使用1周。对照组仅使用西药治疗。

1.3.2 肺部感染

治疗组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取1~2种抗生素给与常规治疗2个疗程, 7d为1个疗程。在此基础上辨证施治以沙参12g, 玉竹、麦冬各10g, 冬桑叶16g, 川贝6g, 天花粉10g, 痰稠便干者随症加减麻仁6~10g或生大黄6~10g, 7d为1个疗程, 共3个疗程[1]。对照组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取1~2种抗生素给与常规治疗2个疗程, 7d为1个疗程。

1.3.3 尿崩症

治疗组患者水剂血管加压素5~10U皮下注射给予, 由于其作用时间短, 仅能维持3~6h。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药方剂黄芩15g, 知母10g, 芦根40g, 麦冬15g, 花粉20g, 沙参20g, 竹叶10g, 葛根15g, 乌梅10g。1剂/d, 水煎, 分2次服。5d为1个疗程, 连续服用两个疗程。对照组仅单纯运用水剂血管加压素5~10U皮下注射。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尿崩症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3) 。

3 讨论

3.1 应激性溃疡

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肠道大量出血, 继而导致颅内灌注压降低, 加重原发性损伤, 又造成继发性损害, 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因此如何预防和防止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 是提高颅脑损害患者救治成功的第一步。颅脑损伤后其诱发胃肠道溃疡的机制可以概括为: (1)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在颅脑受到损伤的时候, 促进了H+的弥散作用, 导致大量的胃蛋白酶活化, 从而增加了黏液层的水解, 诱发出血。 (2) 由于颅脑损伤后, 导致机体多脏器血流减少, 必然引发胃黏膜血流量减少, 供养及营养成分不足, 碳酸氢盐分泌减少, 胃黏膜反弥散H+的作用降低, 从而增加了致伤因子对胃黏膜的致伤性[2]。本研究选用了白芷粉, 其味苦、甘、涩, 性寒, 归肺、胃。肝经。有收敛止血, 消肿生肌之功, 用于内外出血诸证;地榆, 其苦、酸、涩、微寒, 归肝、大肠经, 其功效是凉血、止血。再配以洛赛克, 特异性地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 降低壁细胞中的H﹢-K﹢-ATP酶的活性, 从而抑制基础胃酸和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标本兼顾, 进而使治疗组患者的各项参考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3.2 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是颅脑损伤最常见的并发症, 其主要诱发因素即是误吸。其机制主要是脑外伤诱发全身应激反应, 促使交感-肾上腺系统过度兴奋, 从而导致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增多, 最终引发全身血管收缩, 使肺组织积聚大量血液, 从而使肺毛细血管内压骤然升高, 肺部瘀血水肿, 通过各个环节影响呼吸中枢, 造成中枢性呼吸障碍。进而导致患者脑内压增高, 加重脑损伤。治疗组中选用玉竹、川贝、麦冬、冬桑叶等, 性微寒, 归肺经, 具有清热化痰止咳之功, 可用于治疗痰热咳喘, 咳痰黄稠之证;又兼甘味, 故善润肺止咳, 治疗肺有燥热之咳嗽痰少而粘之证, 及阴虚燥咳劳嗽等虚证;还有散结开郁之功, 治疗痰热互结所致的胸闷心烦之证, 及瘰疬痰核等病。从而减轻肺部水肿, 避免误吸的发生, 加之抗生素的使用, 到达事半功倍的作用。

3.3 尿崩症

由于颅脑外伤手术后, 导致的ADH合成和释放减少, 造成尿液浓缩障碍, 表现为多饮、多尿、大量低渗尿, 血浆ADH水平降低, 应用外源性ADH有效。中医则认为情志不畅情志不遂, 常是本病易见之发病因素, 惊恐、郁忧、紧张所致, 盖“恐伤肾”, “思伤脾”, 脾肾阳虚, 水失布敷而致津不上奉而渴饮, 水浼无度而溺频;且肝气郁结既可横逆乘脾, 水失健运, 敷布失衡, 又可郁而化火, 心火亢盛, 火热炽盛, 不仅上灼胃津, 下耗肾液, 致心脾精血暗耗;且肝之疏泄失度, 累及肾之闭藏失司, 则火炎于上, 而津泄于下, 上燥下消之病随之而起, 发为尿崩。芦根、麦冬、花粉、沙参、竹叶、葛根等清热利尿, 养阴生津, 润肺清心药物。而水剂血管加压素可以短期内缓解患者疾患, 因此, 对于此并发症治疗组具有明显优势, 其治愈率为100%。

综上所述, 中医中药在急性颅脑损伤治疗中有重要的辅助地位, 对中医辨证分型的前瞻性研究, 有利于指导急性颅脑损伤的中医药临床辅助治疗, 有利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及早脱离危险, 特别是对缩短极重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时间, 挽救生命, 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岚, 李冬纯, 关玉莲, 等.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40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08, 37 (2) :187-189.

上一篇:生长激素受体基因下一篇:大学生就业观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