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眩晕

2024-10-15

腔隙性脑梗塞眩晕(共6篇)

腔隙性脑梗塞眩晕 篇1

目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严重危害着群众健康, 它与恶性肿瘤一起并称为人类健康的“两大杀手”, 眩晕是其主要临床表现之一[1]。脑血管病中最为常见的就属脑梗塞 (又称脑梗死) 了, 占整个脑血管病的60%~80%, 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 极易造成患者死亡, 而且发病过程中并发症极多, 难以治疗、控制, 存活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下降[2], 腔隙性脑梗塞就是脑梗塞中比较常见的类型了, 其眩晕症状对患者危害极大。目前, 治疗腔隙性脑梗塞眩晕需要早发现、早治疗。为了探讨分析前列地尔联合丹参川芎嗪冶疗腔隙性脑梗塞眩晕的临床疗效, 该次研究选择对象共60例, 均为该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取对象共60例, 均为该收治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所有患者都符合我国1995年全国第4届脑学管学术研讨会通过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3]。患者入院后都进行CT和MRI检测, 以免出现误诊现象。所有患者从发病到就诊都没有超过72 h, 都出现了眩晕、恶心、呕吐, 头昏、头晕等临床症状。排除标准:脑干小脑梗塞、劲椎病、耳源性眩晕。在患者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 按阳性组和对照组各30例的标准将60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阳性组男16例, 女14例, 年龄40~72岁, 平均 (61±8.7) 岁;对照组男18例, 女12例, 年龄42~73岁, 平均 (63±7.1) 岁。

1.2 临床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了控制血压血糖、防止并发症等常规治疗后, 又加之10 m L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配合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进行静脉滴注治疗, 滴注频率为1次/d, 川芎嗪注射液用的是贵州拜特制药有限公司5 m L/支的;阳性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 加之前列地尔10μg配合100 m 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滴注治疗, 滴注频率为1次/d, 前列地尔用的是哈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10μg/支的;两组患者的疗程都是两周,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比较临床疗效。

1.3 效果评定

1995年召开的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研讨会上, 制定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疗效评定标准》, 结合患者眩晕、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 可将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效果大致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恶化5种情况[3]。痊愈:临床症状在短时间内完全消失, 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要减少91%~100%;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不影响正常生活,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减轻, 有18%~45%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并无缓解, 只有少于17%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恶化:患者临床症状加重,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没有减少, 反而增加了18%以上, 患者直接死亡也属此类。治疗的总有效率= (痊愈人数+显效人数+有效人数) ÷总人数×100%。

1.4 统计方法

研究使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行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阳性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神经缺损评分对比

经过2周的治疗,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都有较为明显的减少, 临床症状也有所减轻, 但是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2。

注:m表示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n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k表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75, P<0.05)

2.2 阳性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上的对比

经过2周治疗, 两组患者的症状均有所改善, 阳性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3.3%,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注:k表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97, P<0.05) 。

3 讨论

脑梗塞病发时, 脑血流会出现供应障碍, 进而出现缺血、缺氧等继发炎性损伤, 这样就会造成患者神经细胞损伤甚至坏死, 这也是脑梗塞患者容易出现眩晕状况的根源所在[5]。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疾病的主要类型之一, 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动脉硬化, 大多数患者因高血压哦造成脑内小动脉血管壁的变性, 进而管腔变窄发生小动脉的闭塞。人体大脑是神经纤维束的重要通路, 它能使大脑与躯体神经相联系。腔隙性脑梗塞会人体部分神经传导的阻断, 会有感觉、运动等方面的障碍, 也伴随着眩晕、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

该研究结果中, 阳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 高于对照组的7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阳性组患者经治疗后眩晕、恶心、呕吐, 头昏、头晕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本次研究证明, 前列地尔联合丹参川芎嗪冶疗腔隙性脑梗塞眩晕疗效显著, 阳性组组患者通过积极的前列地尔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 最大程度上发挥了两种药物的药效, 观察组患者的脑侧支得以建立, 梗塞区域的脑血管也有所扩张, 极大保护了患者的神经细胞, 防止了脑梗塞区域的进一步扩大。这种通过恢复病变部位血液供应和流量的治疗手段对脑梗塞很有疗效, 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明显减少, 患者恢复情况远好于对照组。对于脑干小脑梗塞造成的眩晕, 此法还没有过多的临床证据支持。

综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脑梗塞的并发率在上升, 极大的威胁到了人民群众的健康, 前列地尔联合丹参川芎嗪冶疗腔隙性脑梗塞疗效显著, 对患者眩晕症状有明显改善, 值得大力推广、应用。在临床治疗中, 广大医护工作者应该积极探寻更为行之有效的诊疗手段, 这样医学才能不断进步。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前列地尔联合丹参川芎嗪冶疗腔隙性脑梗塞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该研究选择的对象共60例, 均为该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 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 按照阳性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划分, 对照组患者进行脱水降颅压、保持呼吸畅通、控制血压血糖、防止并发症等常规治疗后加之丹参川芎嗪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之前列地尔联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 高于对照组的7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眩晕、恶心、呕吐, 头昏、头晕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之前列地尔联合丹参川芎嗪冶疗腔隙性脑梗塞眩晕临床效果更为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前列地尔,丹参川芎嗪,腔隙性脑梗塞眩晕,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李纪伟, 信艳艳.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临床应用研究[J].哈尔滨医药, 2011 (2) :133-135.

[2]杨春燕, 陈安宝, 徐晓玲, 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前列地尔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1 (6) :157-158.

[3]钟云华, 李天荣.丁咯地尔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2 (4) :218-220.

[4]彭桂原.针刺对气虚血瘀证突聋疗效观察及修复Corti器损伤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5]刘易珏.丹参川芎嗪与复方丹参辨治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 (12) :1430-1432.

[6]陈婧.脑心通胶囊对脑梗死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气虚血瘀证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别把腔隙性脑梗塞不当回事 篇2

腔隙性脑梗塞为脑深部的微小穿支动脉发生闭塞,引起小范围脑组织的缺血性病变,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梗塞灶多位于脑深部,如内囊、基底节、丘脑、脑干和小脑等处。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患者多无明显症状,仅有轻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轻度头痛头昏、眩晕、反应迟钝等症状。行头颅CT或MRI检查时可以发现梗塞灶。但多数患者被确诊时,已经不止是一处梗塞。说明病变早已发生,只是以前未发现而已。

腔隙性脑梗塞虽然不会很快危及生命或致残,但反复再发会产生多发性梗塞灶,导致皮层下白质传导纤维损害与多处断裂,损害脑组织正常结构,逐渐引起认知功能障碍,最终导致血管性痴呆、假性球麻痹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同时,它还是严重中风的一个危险信号。由于腔隙性脑梗塞系深穿支动脉的阻塞,难以形成侧支循环,因此,应强调病因治疗,预防再次发病,以防止出现更大范围的梗塞灶。目前多数人认识不到腔隙性脑梗塞所产生的巨大危害,对一些轻微不适不以为然,导致漏诊误诊,最终酿成恶果,实在遗憾。

腔隙性脑梗塞较为常见临床表现有几个类型,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1)纯感觉型:患者表现为一侧面部与上下肢麻木、烧灼或沉重感,可伴有刺痛、瘙痒或僵硬感。(2)单纯构音障碍型:患者表现为说话含糊不清,字音和语调发音不准,但无音位错误,可被理解:部分患者感音不好,讲话变慢,但无感觉、运动功能障碍。(3)运动型轻偏瘫:患者伴或不伴有面瘫、失语的一侧肢体无力。(4)短暂缺血发作型,患者可以没有症状,或仅在急性缺血发作时出现症状,当急性缺血恢复后,症状即消除。多被误诊为短暂性缺血发作(TIA),临床上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TIA,后经CT或MRI及病理证实为腔隙性脑梗塞。需要提醒的是,单纯依靠病史不能区分真正的TIA和腔隙性脑梗塞。(5)共济失调型:患者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活动笨拙、站立不稳等,还有其他临床表现,不易被人重视。

即使没有上述临床表现,如果老年人出现记忆力明显下降等老年性痴呆的表现时,也应该高度怀疑多发的腔隙性脑梗塞,及时检查,及时治疗。

两例腔隙性脑梗塞病例分析 篇3

1.1男患, 43岁, 因头晕, 右侧肢体无力一月入院, 伴言语欠清, 无视物旋转, 无耳鸣。高血压病史5年, 头晕症状与血压无正相关。入院查体:血压180/100mmHg, 右侧肢体肌力5级弱, 余正常。辅助检查:头部CT:左侧尾状核头, 左侧壳核, 双侧脑室见多处小点片状低密度灶, 边界不甚清, 中线结构居中。血流变示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 全血还原粘度, 红细胞聚集指数, 红细胞变形指数均升高。诊断“多发腔隙性脑梗塞”。予金纳多105mg, 1次/日静点;降纤酶10U, 隔日一次静点;并予降压、调脂、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住院3天头晕缓解, 右侧肢体无力感减轻, 但第4日突然出现右侧肢体麻木不适, 查体:右侧肢体感觉略减退。建议复查CT, 患者因症状轻拒绝。调整医嘱:停降纤酶, 予维生素B12500μg, 1次/日肌注;脑复康40ml, 1次/日静点。至出院时患者无头晕, 语言流畅, 无肢体麻木感, 右侧肢体略感无力。

1.2男患, 45岁, 因右下肢活动不灵一日入院, 伴构音障碍, 呈进行性加重, 头颅CT提示:左侧内囊后肢、壳核、尾状核多发腔梗。高血压病史1年。入院查体:BP 160/100mmHg, 右下肢肌力4级, 肌张力略增强, Babinski征 (+) 。予血塞通0.4g, 蝮蛇抗栓酶1.0U, 1次/日静点;用药第3日, 患者病情突然加重, 右下肢肌力降至3级, 并出现性格改变, 既往沉默寡言, 现喜说喜唱。调整医嘱:停蝮蛇抗栓酶, 予脑复康40ml, 1次/日静点。后症状逐渐改善, 出院时右下肢肌力恢复正常, 言语含糊不清减轻, 性格改变无好转, 记忆力、计算力下降。

腔隙性脑梗塞是指发生在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及脑干的缺血性微梗死, 因脑组织缺血, 坏死, 液化并有由吞噬细胞移走而形成的腔隙[1]。该病具有症状较轻, 体征单一, 预后良好的特点[1]。降纤酶系蝮蛇蛇毒中提取的丝氨酸蛋白酶成分制剂, 可迅速降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有效纠正高粘滞血症;具有溶纤作用, 可促使血栓崩解;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对防止血栓形成有积极作用[2]。故针对这两份病例出现病情发展, 我们作如下分析: (1) 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 阻塞深穿支动脉; (2) 小的栓子脱落阻塞血管; (3) 新发小的出血灶; (4) 血压突然下降使已严重狭窄的动脉远端血流明显减少而至新的梗塞发生。疾病本身可能存在无法阻止的演变过程, 但我们也考虑到降纤治疗的副作用, 既往习惯在腔隙性脑梗塞治疗中应用降纤治疗是因为患者常合并存在血液粘度的升高, 但相继出现这两列病例后, 使我们对降纤治疗采取了谨慎态度, 在实践中发现, 患者不应用降纤治疗, 症状也同样获得改善。当然尚需大量的病例观察来进一步证实降纤治疗在腔隙性脑梗塞治疗中的安全性, 同时也有待进一步开发安全的降纤药物。

参考文献

[1]王维治, 主编.神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37.

腔隙性脑梗塞眩晕 篇4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塞;脑外伤;CT诊断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73-02

脑外伤可致脑挫裂伤、颅内血肿以及弥漫性脑损伤等,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率较低,且目前少见此类报道[1]。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主要是指脑部深支动脉以及分支闭塞,导致脑深部出现软化灶。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的CT表现,旨在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患者36例,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在1-56岁之间,平均为(21.7±5.5)岁。其中,22例年龄<18岁。致伤原因:9例为坠落伤,8例为车祸伤,10例为钝器打击伤,6例为摔伤,3例为拳击伤。均无心脏病、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疾病史,因而可除外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病性梗塞。临床表现:24例伤时仍神志清醒,另12例出现短暂性昏迷,昏迷持续0.5-3h左右。30例患者伤后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头痛,6例为幼儿早期无明显症状。受伤至瘫痪的时间:4例在2-12h之间,8例在12-24h之间,20例在25-72h之间,4例在5-7d之间。有14例为完全性瘫痪,22例为不完全性瘫痪,16例患者合并语言障碍,8例合并偏身感觉障碍,6例表现为嗜睡。

1.2方法伤后1-5d进行首次CT检查,伤后2月、6月及12月后检查随访复查。应用东芝4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CT扫查,层厚及层距均为10mm,对于基底节区可增加5mm或者3mm。

2结果

本组36例患者的梗塞病灶均位于基底节区,呈现为椭圆形或者圆形低密度,并累及相邻部位,其中,17例累及豆状核内囊区,4例累及单纯豆状核区,6例累及尾状核头部,4例累及内囊区,2例累及尾状核、豆状核以及内囊区。病灶直径在1.1-1.7cm左右,其中CT值为15-29HU。有13例患者的病灶边缘模糊,23例边缘较为模糊;32例患者无占位效应以及脑水肿现象,4例患者在近侧脑室部位的大病灶存在轻度脑水肿以及轻度压迫侧脑室,但均未发生中线位移现象。伤后经CT复查显示,原发梗塞灶的范围明显缩小,边缘清楚,病灶密度降低,有32例已转化为软化灶,其余4例患者的病灶已完全消失。

3讨论

头颅外伤性脑梗塞在临床中较为少见,近年来国内外鲜有报道,其发生机制及病理变化同动脉硬化以及高血压等血管性疾病所致脑梗塞不同[1]。基底节区的血供主要源自脑部豆纹动脉、前脉络膜动脉以及穿支动脉等,其走行呈直角或者类似于直角而发出,当发生头部外伤时,受剪力作用极易造成血管壁损伤,由于这些血管与大动脉主干远离,且多较长较迂曲,对于异常血液流动学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故当发生缺血时极易受到影响。因此,当发生外力冲击造成顱底与脑组织发生相对位移时,受侧剪力影响,可导致颅内血管受到牵拉或者发生扭曲,引起血管内膜以及平滑肌中的环层被撕裂或者形成夹层动脉瘤,导致供血受阻甚至诱发血栓形成等。受伤后还可发生微循环障碍,因血管壁受损以后,可引起缩血管神经的传出冲动增加,导致局部脑血管发生痉挛,从而引起脑部血循环障碍,最终导致脑组织发生供血不全。此外,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脑挫裂伤均可引起血管痉挛以及梗塞。与此同时,脑水肿以及脑挫裂伤可导致血管扭曲、收缩、痉挛等,导致原有缺氧缺血症状加重。当血管内皮受到损伤以后,血管内皮的纤维胶原被暴露出来,可引起凝血因子Ⅲ被激活,从而导致内源性的凝血系统激活,且有损伤内膜所释放出的组织凝血因子可导致外源性的凝血系统被激活,最终形成血栓。目前,临床研究还发现,脑外伤患者的自由基反应也可能引起外伤性脑梗塞[2-3]。

本研究资料显示,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多见于脑基底节区域,在伤后1-5d内进行CT检查多可清晰地显示病灶。综合本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脑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均存在头部外伤史、伤后至出现脑症状具有一定的间隔,并在24h后产生神经系统症状,在伤后48h达到高峰期。患者发病前多无明显的体征及神经系统症状,行头颅CT检查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需与脑血栓形成以及心血管疾病等所致脑栓塞相互鉴别,并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脑部低密度病灶进行鉴别,以免误诊而延误治疗时机。

参考文献

[1]刘研.高频超声探讨小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J].当代医学,2011,17(3):8-9.

[2]黄瑞宏,周希汉,林进平,邓金莲,胡惠华,黄陈铭.21例儿童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6(9):564-565.

腔隙性脑梗死后眩晕症病人的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2例腔隙性脑梗死并伴有眩晕症的病人中, 男28例, 女14例;年龄45岁~85岁, 平均51.6岁;病程3个月至1.2年;合并高血压35例, 糖尿病12例, 血脂异常25例;头颅影像学提示单发病灶12例, 多发病灶30例;梗死部位涉及前循环21例, 涉及后循环28例。

1.2 诊断标准

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1], 由头颅CT或核磁共振成像确诊, 经颅多普勒检查及X线检查排除其他颅内病变以及颈椎病、梅尼埃病等其他眩晕病。

1.3 治疗

按照《中国脑血管病指南》中进行规范的脑血管病二级预防, 予抗血小板聚集,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改善脑循环及代谢等药物, 1周为1个疗程, 共2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有关标准制定疗效标准。痊愈:眩晕症状消失, 观察2周无变化;显效:眩晕症状明显减轻, 头微有昏沉, 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及晃动感, 可正常生活;有效:头晕或眩晕减轻, 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 生活受到影响;无效:头晕及眩晕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1.5 临床疗效

痊愈15例, 显效17例, 有效7例, 无效3例。痊愈病人中3 d眩晕症状消失5例, 7 d眩晕症状消失8例, 14 d眩晕症状消失2例。

2 护理

2.1 病房环境

病房布局合理、安全, 保持床单清洁、舒适、平整, 清除过道障碍物, 病房光线明亮;卫生间铺有防滑垫, 设置防滑扶手;明确床头呼叫铃的位置及使用。

2.2 安全宣教

眩晕易发生于病人体位改变的时候, 特别是起床及如厕的时候, 尤其是年龄较大病人, 最好有专人陪护, 指导病人起卧或蹲下站立时动作宜缓慢。若眩晕发作时立即就地坐卧, 避免不必要的摔伤发生。

2.3 发作加重期护理

眩晕发作或加重时, 建议病人半卧位, 避免声光刺激, 保持环境的安静, 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眩晕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 如恶心、呕吐、耳鸣等, 指导病人缓慢深呼吸, 放松心情, 避免紧张情绪, 同时及时通知医生给予治疗。

2.4 给药护理

腔隙性脑梗死病人往往同时口服3种以上药物, 而且不同病人对药物的敏感和耐受性不同。因此要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及时发现并汇报给医生, 避免出现药源性眩晕, 加重病情。

2.5 饮食护理

饮食上应清淡、易消化为主, 宜荤素搭配, 忌食刺激性食物。应控制总进食量, 合并高血压病病人应低盐饮食;糖尿病病人应低糖;血脂异常病人应低脂肪饮食, 禁烟酒。也加用药膳食疗辅助治疗, 如肝阳上亢证可予天麻、牡蛎为膳;痰浊中阻证可予云苓、橘红为膳;气血两虚证可予红枣、党参、丹参为膳调理。同时保持大便通畅,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 必要时可辅助催眠镇静药物调节睡眠。

2.6 心理护理

眩晕常因恐惧、焦虑、紧张而导致反复发作, 持续存在, 做好心理有助于帮助病人克服药物难以完全彻底解决的轻微头晕。针对个体差异, 耐心做好心理疏导, 用暗示、转移、分散注意力等方法, 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向病人提供脑梗死及眩晕的治疗相关知识;关心、体贴病人, 耐心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保持病人心情舒畅, 消除其紧张、焦虑心理。部分病人可予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

2.7 康复护理

对于肢体功能未完全康复的病人, 建议并指导逐步适应从平卧到直立、进而行走的过程, 减少体位突然改善加重眩晕的发生。建议并指导眩晕病人进行有益的功能锻炼, 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等简单易行的训练。物理治疗方面可辅助脑血管治疗仪等康复训练仪改善脑功能。也可辅助中医针灸治疗, 如肝阳上亢证可予三阴交、太冲穴;痰浊中阻证可予足三里、丰隆穴;气血两虚证可予血海、气海、足三里穴;同时可以配合按摩治疗, 如开天门疗法。

3 体会

腔隙性脑梗死后出现眩晕症状, 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自觉表现, 与其他眩晕症相比, 有其自身的特点, 往往长期存在, 药物治疗常常效果有限。从环境、宣教、心理、运动等方面给予护理, 加强腔隙性脑梗死病人对眩晕症的耐受性和适应性, 缓解自觉症状, 可辅助临床药物等治疗, 以提高临床疗效及病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眩晕,护理

参考文献

[1]王维治, 罗祖明.神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41-143.

腔隙性脑梗塞眩晕 篇6

1 资料和方法

本组资料采集鸡西市人民医院2012-08~2014-08典型患者共33例, 发病时间3~48h, 在此次检查前均身体健康, 其中男20例, 女13例, 年龄40~70岁, 平均58岁。以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眩晕、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和意识障碍) 为主, 这些患者合并患有高血压病史的有29例 (87.8%) , 糖尿病病史的有23例 (69.6%) , 冠心病病史的有19例 (57.5%) , 颈椎病病史的有19例 (57.5%) , 此33例患者血化验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不同程度升高。患者CT检查疑似腔隙性脑梗塞均在24h内进行MRI检查。

鸡西市人民医院128层CT空间分辨率0.33mm, MRI西门子1.5T为最小二维层厚≤0.1mm, 最大采集矩阵≥1024×1024, FSE序列最短回波间隔 (128×128) ≤3.0ms, 3D GRE最短TE (128×128) ≤1.0ms, 最小扫描视野≤0.5cm, FSE最大回波链长度≥512, 快速IR序列 (水/脂抑制技术) 单次激发快速反转恢复序列。

33例患者均进行了CT和MRI检查, 其中29例患者发病部位在大脑半球深部, 以大脑中动脉走形区为主26例 (78.7%) , 其次为大脑前动脉走形区18例 (54.5%) 基底节区病灶170个, 丘脑病灶51个, 额叶病灶99个, 顶叶病灶32个, 室管膜下区病灶2个, 小脑病灶18个, 病灶多以小点状、斑点状、斑片状为主, 病灶大小均小于15mm, 病灶最小3mm, CT病灶多为淡淡的点状或斑点状低密度影, 边界模糊, 部分病灶未见明确显示。MRI多为T1WI等/低信号影, 多数病灶与脑实质信号完全相同, T2WI多数为高信号或等信号, FLAIR像30例 (90.9%) 为点状低信号影, 3例 (3%) 无明显表现, DWI像30例均有点状高信号。

(注:图1CT表现两侧侧脑室旁仅有淡淡点状低密度影, 伴脑白质变性。)

(注:图2 T1WI像等信号, T2WI像呈略高信号影, FLAIR像呈低信号影, DWI像见淡淡点状高信号影, 相应部分ADC为低值)

(注:图3 T1WI像等信号, T2WI像呈略高信号影, FLAIR像呈低信号影, DWI像见淡淡点状高信号影, 相应部分ADC为低值)

(注:图4 T1WI像等信号, T2WI像呈略高信号影, FLAIR像呈低信号影, DWI像见淡淡点状高信号影, 相应部分ADC为低值)

(注:图5 T1WI像等信号, T2WI像呈略高信号影, FLAIR像呈低信号影, DWI像见淡淡点状高信号影, 相应部分ADC为低值)

(注:图6 T1WI像等信号, T2WI像呈略高信号影, FLAIR像呈低信号影, DWI像见淡淡点状高信号影, 相应部分ADC为低值)

以上33例患者CT检出率16%, MRI检出率100%, 两者进行χ2显著性检验表明MRI和的敏感性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2 结果

33例有神经症状患者:CT影像学表现为基底节区病灶65个, 丘脑病灶23个, 额叶病灶57个, 顶叶病灶16个, 室管膜下区病灶0个, 小脑病灶5个, 检出率为16%。

MRI影像学表现为基底节区病灶170个, 丘脑病灶51个, 额叶病灶99个, 顶叶病灶32个, 室管膜下区病灶2个, 小脑病灶18个, 检出率为100%。

3 讨论

诊断腔隙性脑梗塞都是以病灶发生缺血水肿利用MRI及CT的不同成像原理来诊断。在发病初期, CT一般在两侧丘脑、两侧基底节区及两侧半卵圆中心仅有淡淡的点状或斑点状略低密度影, 诊断相对有难度, 但是腔隙性脑梗塞一般同时伴随双侧侧脑室前后角见絮状或片状略低密度影 (脑白质变性) , 结合临床有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 又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颈椎病这些危险因素, 这样分析腔隙性脑梗塞的几率非常大, 所以应该建议进一步检查MRI以确定是否有腔隙性脑梗塞, 并且是否是新鲜的腔隙性脑梗塞[3]。在核磁影像学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影, 多数病灶与脑实质信号完全相同, T2WI多数为高信号或等信号, FLAIR像一般为点状低信号影, 少数患者在FLAIR像显示也不明显, 诊断病灶是否新鲜DWI是金标准, 如果DWI为高信号, ADC为低信号, 那么可以确诊此患者患有腔隙性脑梗塞, 而且是新鲜的[4]。

当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颈椎病就会影响脑部血管供应脑实质血液, 引起脑部缺血缺氧, 缺血缺氧会是细胞内Na-K ATP代谢紊乱, Na离子从细胞外向细胞内渗透, K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渗透, ATP合成减少, 在无氧环境下产生乳酸, 脑细胞发生水肿, 随着时间的推移, 病变会进一步发展, 病灶会进一步扩大, 诊断难度会相对减少[5], 采用CT检查也能可靠地显示梗塞的部位、大小、及其周围脑水肿情况和有无出血征象, 也可采用其他辅助诊断方法, 如用脑血管造影可发现动脉闭塞或狭窄的部位, 脑水肿所致血管受压、移位和侧支循环等情况;头颅X线摄片可发现颈内动脉虹吸部有钙化影。

参考文献

[1]王慕一, 洪飞, 孙桂芝.血栓病的基础与临床[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2]成其迅.老年内科疾病[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0

[3]黄成富.腔隙性脑梗塞CT影像诊断及特点探讨[J].心血管防治知识, 2014, 7:38-39

[4]于志刚.探讨CT、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价值[J].大家健康, 2014, 8 (4) :84

上一篇:护理行为中的法律责任下一篇:救援指挥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