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眩晕:临床分析

2024-10-07

老年眩晕:临床分析(通用7篇)

老年眩晕:临床分析 篇1

眩晕 (vertigo) 是一种由于人体对空间关系定向或平衡感觉障碍引起的症状, 是因为人体平衡系统失调而出现的一种复杂临床症状, 实际上是一种运动错觉。在临床上以眩晕为主诉的老年患者较为常见, 老年人因患多系统疾病, 其病因复杂, 症状重, 涉及多学科, 容易造成误诊。本文对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128例老年患者进行总结性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8例中男50例, 女78例, 男女之比1∶1.56。年龄分布:60~70岁80例, 71~80岁35例, 81岁以上13例, 平均年龄 (68.6±1.8) 岁。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系统疾病鉴别诊断学中眩晕临床表现为标准[1]。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详细询问病史, 包括眩晕的性质、诱因和伴发症状, 既往病史, 如心脑血管病史、服药史、颅脑外伤史等。除全面体检、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及心电图、颈椎摄片、电测听等常规检查外, 均行脑血管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 (TCD) 检查, 脑及颈椎CT或MR扫描, 部分患者行前庭功能检查及听觉诱发电位检查。

1.2 统计学方法

对入选老年眩晕患者分别对发病特征、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捡查结果进行总结性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特点

(1) 本组患者发病年龄以60~70岁最多见, 占62.5%。 (2) 入选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 (3) 并发症多:128例眩晕症患者中高血压病89例;颈椎病56例;糖尿病、颈椎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并存62例;糖尿病、高血压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并存小脑卒中28例。

2.2 发病诱因

精神过度紧张、疲劳过度、情绪不稳好激动、失眠、多梦诱发者72例;感染20例;眩晕发生或复发在冬春季节97例。

2.3 眩晕性质

(1) 前庭系统性眩晕81例 (63.3%) , 其中, 中枢性眩晕45例, 周围性眩晕31例, 位置性眩晕5例; (2) 非系统性眩晕47例 (36.7%) 。

2.4 病因分析

2.4.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本组56例, 占43.8%, 这些都符合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眩晕的病因学诊断。患者多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或颈椎病病史, 一般有心肌梗死或闭塞外周血管病病史, 以发作性眩晕、一过性复视、行走不稳、眼花、黑蒙、恶心、呕吐、头痛、眼球震颤、耳鸣及颜面肢体发麻、猝倒等为主要症状, 24 h内症状缓解。老年眩晕可为中枢性也可为周围性。做TCD、颈椎片或头部CT片均可发现异常。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其发病机制, 一方面是颈椎病变使椎动脉受压或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收缩痉挛, 另一方面是动脉粥样硬化使椎-基底动脉管径变小、顺应性下降、血流量减少, 此外原因如微栓子动脉栓塞、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等。前庭系统对缺血、缺氧特别敏感, 特别是内听动脉血液循环障碍时即可出现眩晕。

2.4.2 颈椎病

颈椎病56例, 占43.8%。老年人多存在颈椎骨质增生、退变、椎管狭窄, 产生对椎-基底动脉机械性压迫而发生供血不足眩晕, 眩晕发作多与转颈及体位变化有关, 发作期与缓解期较明显, 头部活动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吞咽困难或视力障碍, 无耳鸣, 有的伴有颈部僵硬, 上肢或手指麻木, 晨起重, 傍晚轻, 均有转颈时头晕加重这一特点。

2.4.3 急性脑血管病

急性脑卒中是眩晕的重要病因, 本组急性脑血管病27例, 占20.1%。其中, 基底节部位梗塞14例, 小脑梗塞8例, 小脑出血3例, 脑干出血1例, 脑室出血1例, 患者大多有高血压病、颈椎病、脑动脉硬化、起病急、眩晕首发且持续等特点, 部分患者眩晕同时或相继出现共济失调、呕吐、复视、头痛、球麻痹、垂直性眼震、交叉性瘫痪或四肢瘫、感觉障碍、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因此, 对中老年突发眩晕患者及眩晕持续者, 应必须做常规头部CT和 (或) MRI影像学检查, 以避免误诊。

2.4.4 梅尼埃病

本组计20例, 占15.6%。梅尼埃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 以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内耳病。其病程多变, 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 波动性听力下降伴耳呜、耳闷, 女性比男性多, 发作性眩晕表现为视物旋转或自身旋转, 眩晕多伴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16例发作前有精神紧张、疲劳、受寒等诱发因素。

2.4.5 多原因混合性眩晕

本组多原因混合性眩晕16例, 占12.5%。多原因混合性眩晕包括, 脑动脉硬化、精神障碍、糖尿病、颈椎病、小脑下后动脉血栓形成、高血压、高血脂等。

2.2.6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本组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眩晕12例, 占9.4%。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胆碱脂酶活性增强, 使内耳小动脉发生痉挛, 引起局部缺血缺氧而出现眩晕。劳累、精神紧张、多梦失眠等均是产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眩晕的诱因。

2.2.7 其他病因

前庭神经元炎1例;药物中毒2例, 其中苯妥英钠1例, 妥布霉素1例;小脑肿瘤1例;低血压3例。

3 讨论

眩晕是因为人体平衡系统失调而出现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 实际上是一种运动错觉。由于患者对自身位置产生主观上的错觉, 因此在静止状态下也会觉得外界环境或自身旋转, 移动或摇晃, 临床上眩晕的发生率仅次于发热和疼痛, 而以眩晕为主诉症状的疾病涉及临床多个学科。眩晕患者中老年人多于年轻人, 女性多于男性。眩晕临床上总体分为两类即系统性眩晕和非系统性眩晕。系统性眩晕是由前庭系统病变引起, 是眩晕的主要病因。人体能保持正常的平衡功能需要前庭系统、视觉系统和本体感觉系统三者协调完成, 其中前庭系统对维持身体平衡和适应生存需要至关重要。当前庭系统发生病变时则会使平衡功能出现问题, 临床上就会表现为眩晕感和平衡障碍。从眩晕患者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区别分为, 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中枢性眩晕产生于前庭神经颅内段、核上纤维、前庭神经核、内侧纵束及皮质和小脑的前庭代表区病变所致, 发病多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TIA发作血栓形成、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小脑卒中、颅内肿瘤, 小脑炎、小脑脓肿、脑寄生虫病、脑外伤后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癫痫性眩晕等。由前庭器官病变引起周围性眩晕, 包括迷路病毒感染、药物中毒、梅尼埃病、内耳损伤、小脑桥脑角肿瘤或蛛网膜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元炎、运动病等。由前庭系统以外的全身疾病引起的非系统性眩晕, 常见有高血压、低血压、贫血、冠心病心肌缺血、病窦综合征、感染、眼部疾病、中毒等。但有时也伴有站立不稳、眼球震颤、恶心呕吐等症状[2]。在本组的128例老年眩晕患者结果分析可见, 以上引起眩晕的疾病类型基本都可见到, 其中系统性眩晕81例, 占63.3%, 非系统性眩晕47例, 占36.7%。系统性眩晕中, 中枢性眩晕45例, 占系统性眩晕的55.6%, 周围性眩晕31例, 占系统性眩晕的38.3%, 位置性眩晕5例, 占系统性眩晕的6.2%。统计结果与文献报道的基本一致[3,4]。病因一般是椎基动脉供血不足和颈椎病为眩晕的常见病因, 这两种病在老年人中多发, 且因与老年期常患多种疾病如, 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 糖尿病、心律失常、糖尿病、冠心病、颈椎病等基础疾病均影响到椎-基底动脉系统, 造成前庭缺血出现眩晕有关, 并且多以情绪激动、疲劳、多梦、失眠、各种感染或突然转动头颈部等诱因诱发。老年人眩晕可能单一病因, 也可多种诱因并存, 涉及耳鼻喉科、心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妇科等多学科, 尤其要警惕如, 脑血管意外、严重心律不齐、急性心肌缺血等所致老年患者的眩晕[5], 临床医生应具有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熟练掌握相关知识, 进行血常规、肾功、血脂、心电图、经颅彩超、颈椎片或头颈部CT, 脑CT或MRI, 必要时做MRA检查, 老年患者临床有耳鸣、耳聋症状及时做电测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相关检查。有针对性地邀请涉及到的相关科室会诊, 避免漏误诊。本组128例老年眩晕患者中, 眩晕发生或复发在冬春季97例, 占75.8%。提示: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可能是老年人眩晕发病诱因之一。

老年性眩晕的临床防治, 应重视病因治疗, 同时控制症状以及去除危险因素预防再发。老年性眩晕病因治疗包括, 调整控制血压、控制血糖、降低高血黏度、降血脂调节脂代谢紊乱、治疗颈椎病、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防止情绪波动, 避免寒冷刺激及劳累等。对症治疗药物主要是通过血管扩张剂, 抗血凝, 中药活血化瘀, 缓解血管痉挛、解除迷路动脉痉挛、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循环, 使用脑代谢激活剂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 使眩晕症状得到缓解乃至消失[6]。本组128例老年眩晕, 我们针对不同病因, 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基本痊愈。由此可见, 对老年眩晕症患者的病因分析, 进行针对性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耀山, 王德生.神经系统疾病鉴别诊断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4:160-166.

[2]王霞.148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病因分析[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7, 1 (1) :32.

[3]谭硫绘, 玛依努尔, 朱沂, 等.眩晕症363例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1, 4 (8) :242-243.

[4]唐志民.老年眩晕症258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 2000, 3 (22) :585-586.

[5]关秀萍.国人眩晕症的病因及治疗综合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5, 25 (8) :756-757.

[6]孙芸, 滕长青.226例老年眩晕症病因分析[J].青海医学院学报, 2001, 22 (2) :31.

老年眩晕:临床分析 篇2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老年性眩晕患者123例, 男52例, 女71例, 患者年龄60~83岁, 平均 (70.2±4.3) 岁。

资料收集和统计方法:为保证结果准确, 患者在入院时均详询其病史 (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服药史以及脑部外伤史) 和诱因, 另外也收集其耳鸣、耳聋、头痛以及是否有意识障碍等并发症状。此外为保证充分了解患者的发病原因以及今后针对性治疗, 待询问结束后检查患者听力、前庭功能、神经系统、血常规、血脂、血糖以及心血管相关疾病等。此外也检查患者心电图、胸片以及颈椎是否有病变。

治疗方法:由于老年患者眩晕多数为病理性, 为保证治疗有效率, 治疗时给予全部患者扩张血管以及调节大脑代谢药物治疗;对于特发性内耳疾病的患者要求其多休息, 同时给予适当脱水治疗;对于血脂升高的患者给予降血脂治疗;对于合并颈椎病以及颈椎基底动脉有供血不足的患者给予尼莫地平治疗;对于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给予B族维生素辅助治疗;对于脑梗死患者给予降纤以及抗凝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对于贫血患者纠正贫血治疗;对于感冒引起的前庭炎患者给予抗病毒和激素治疗;此外对于高血压以及心功能异常等其他疾病的患者均给予相应对症治疗。

疗效的判定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规定的疗效标准[1]。

结果

患者临床表现分析: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视物旋转或倾倒、伴有恶心呕吐、不敢睁眼等。此外根据详询患者得知, 123例患者中52例 (42.28%) 表现为眼球震颤、耳鸣及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51例 (41.16%) , 患者表现有一定的视力障碍9例 (7.32%) , 此外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29例 (23.58%) , 表现为抑郁和焦虑27例 (21.95%) 。

患者基础伴随疾病分析:123例患者中, 伴有相关的基础疾病104例 (84.56%) , 其中伴有1种疾病的患者72例 (58.54%) , 伴有2种或2种以上的疾病32例 (26.02%) , 这些疾病主要包括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颈椎病、脑梗死以及脑出血等。

治疗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经上述方法中治疗手段治疗后, 除7例 (5.70%) 无效外, 其他患者均有一定的改善, 其中临床痊愈52例 (42.28%) , 显效40例 (32.52%) , 好转24例 (19.50%) 。

讨论

近年来,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老年人自身对健康越来越重视, 总结、分析文献报道了解到, 目前在老年人群中眩晕并不少见, 但是多数容易被忽视, 到住院时往往都是有大病的发生, 这提示我们应该研究和关注老年患者眩晕症状[2,3]。根据文献我们将目前常见的眩晕的病因和种类进行了调查分析, 研究发现, 目前老年患者眩晕虽然发病机理未明, 但大体可为分5个大类方向[4,5,6]: (1) 前庭系统性眩晕:这类眩晕患者包括椎基底供血不足、脑出血、脑梗死以及脑瘤和脑供血不足等; (2) 周围性眩晕:这类眩晕患者主要病因有前庭系统神经炎、位置性眩晕、中耳炎以及梅尼埃病等; (3) 患者基础性疾病引起的眩晕:这类眩晕患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病、血液病、内分泌异常病以及代谢疾病、感染、中毒等; (4) 眼源性眩晕; (5) 癔症:这类疾病主要是老年人心理等问题引起的精神性等眩晕。在上述疾病中, 排除前庭系统性眩晕外, 老年患者主要以心血管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为多见。

前庭系统性眩晕与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相关, 这种退化主要是由生理性退化引起的一种前庭感受器以及相关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 但是前庭系统性眩晕并不单单由生理性退化所引起, 其还与老年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相关, 这些基础疾病均可以直接影响前庭系统微循环, 进而造成前庭系统缺氧、钙离子超载等, 最终引起前庭系统受损, 造成眩晕[7,8]。目前针对老年眩晕的治疗, 总结文献, 我们认为有下述几个原则[9,10,11]:①寻找病因针对性治疗;②给予镇静、扩张血管以及中药安眠等治疗;③对于情绪激动, 基础疾病较为严重的患者, 在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的基础上, 给予有计划的长期的调控治疗。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 眩晕患者临床表现除眩晕外, 多数均合并有一定的其他基础疾病, 其基础疾病占患者总数的84.56%, 经相应治疗后, 所有患者中有94.3%的患者均有明显的好转, 这提示, 老年眩晕患者并不难调治, 但需充分了解其病因。

老年眩晕:临床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81例老年眩晕患者,进行护理,实验组43例,男性15例,女性28例;年龄范围:61~83岁,平均年龄:69.7岁;病因:脑血管疾病19例,颈椎病15例,前庭中枢9例。对照组38例患者,男性12例,女性26例,年龄范围:60~84岁,平均年龄:69.1岁;病因:脑血管疾病18例,颈椎病12例,前庭中枢8例。两组情况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仅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患者进行综合的系统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如下。(1)心理护理:患者出现身体较大程度的不适,而且对住院环境的不熟悉,会加重患者的恐惧和焦虑的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进行交谈时,要保持诚恳热情的态度,还要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和性格,采取相应的护理,诱导患者将心中的顾虑讲出来,使护理人员能够根据患者的疑虑进行问题的解决。还要对患者介绍该疾病所出现的症状,避免患者对自身的不适反应进行过多的考虑,使心理负担得到减轻[1]。护理人员要对患者每天的治疗感觉进行询问,使患者感受到自己病情的变化,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基础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将患者的病房进行彻底的清扫,使患者在清洁卫生的环境中进行治疗,还要保证病房的安静,能够使患者静心养病。在患者进行病情发作时,要使其立即进行卧床治疗,将患者安排在单人病房或者双人病房,使其避免患者受到光线、噪音的刺激,使患者得到较好的休息。由于患者经常出现头晕的情况,因此要在病床旁进行护栏的加设,使地面保持干燥,防止患者滑到的情况[2]。在患者进行呕吐时,要使头部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导致患者出现窒息的情况。(3)健康指导:待患者的病情得到一定的缓解后,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讲解该疾病的主要病因,以及临床的相应知识,同时告知患者如何能够减少和避免患者出现眩晕的情况[3]。指导患者的家属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避免在言语和行为上刺激患者的情绪,要进行对患者的需求进行较好的满足。同时还要对患者进行饮食方面的护理,尤其在病情发作的时期,要选择营养成分较高,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新鲜蔬果、鱼肉和瘦肉等。避免面食用高脂、油腻、辛辣的食物。还要对水分和盐分进行相应的控制,从而对内耳迷路压力和水肿的情况有一定的减轻,缓解病情。(4)治疗护理:要根据医师的医嘱对患者进行药物的使用,治疗前要将一些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告知患者以及家属。在治疗中要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经常进行巡视,并对患者进行感觉方面的询问。对患者的主诉要引起重视,对其提出的问题也要详细的回答。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护理人员可以指导其进行下床活动,动作要较为轻缓,避免活动量过大[4]。对于耳性眩晕的患者,能够对前庭功能进行相应的锻炼。对于颈椎患者,要尽量避免对颈部进行相应的活动。对于血压较低的患者要防止患者出现过度劳累的情况,高血压的患者要尽量保持血压的稳定情况,总之,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良好的监测。(5)康复护理:在患者的病情得到较好的恢复之后,可以对其进行视物的平衡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对不同的物体进行凝视的训练,对某个物品凝视5 min左右。同时对患者进行口令的指导,使其进行头动和站立的动作训练,使患者保持肢体的平衡。还要要求患者在室内进行速度较慢的行走,可以选择强度较小项目进行锻炼,比如,太极和健身操。还要对患者进行注意力的转移训练,当患者在出现眩晕的情况时,要进行注意力的转移,选择心理暗示和联系的方法,促使自己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物上,该种方法能够较好的缓解患者的眩晕情况[5]。从而使患者能够较快的使疾病痊愈。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采用χ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后,实验组有43例患者,显效27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护理有效率为97.7%,对照组有38例患者,显效14例,有效17例,无效7例,护理有效率为81.6%。两组的护理效果有显著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眩晕的病症主要是头晕、头痛、耳鸣、心悸,不仅使患者的身体上出现不适的情况,还使患者的心理受到较大的压力,因此,对老年眩晕患者在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系统的护理,能够使患者较快的进行身体的恢复,还可以较好的减少疾病的复发性。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仅采用常规的方法,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护理,该种方法的护理有效率仅为81.6%。通过综合护理,包括心理护理,使患者的紧张和焦虑等不良情绪,得到较好的消除。基础护理,能够对患者的治疗环境得到较好的提高,还可以使患者的生命体征避免出现意外的情况。健康指导,能够使患者掌握预防和减少病情发作的相关知识,同时采用合理饮食的方法。治疗护理,能够使患者得到更好的疗效。同时在患者病情较为稳定后,进行相应的康复护理,使老年眩晕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后,得到舒适护理和良好治疗,护理有效率为97.7%。由此得出,对于老年眩晕患者要采用综合的系统护理。

综上所述,对老年眩晕患者在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综合系统护理,能够使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得到提高,缩短治疗的时间,是一种良好的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1]于瑞和,孙勤和,张德银.颈椎病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232-235.

[2]李发雨,刘晖,王宝坤.不同护理模式在阑尾手术患者中的综合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28(22):111-112.

[3]张静芳,范晓华,王翠萍.整体护理对眩晕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2):107-108.

[4]关云霞,崔常英,牛新霞.老年眩晕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2,27(13):144-145.

老年眩晕:临床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89例, 按照住院时间顺序依次编号, 对照组44例, 年龄54~78岁, 平均 (68.2±1.5) 岁;患病时间1~5年, 平均 (3.2±1.5) 年。试验组45例, 年龄48~70岁, 平均 (63.8±0.8) 岁;患病时间1~4年, 平均 (2.2±1.8) 年。两组患者均无其他相关疾病干扰, 无试验相关用药过敏史, 精神状态良好, 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向本院医学伦理办公室提交试验申请, 并于获批后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试验目的及过程, 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开展试验。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纯耳石复位治疗方法, 首先使患者行坐姿, 之后快速转变为平卧位, 头向床沿伸出呈半悬垂状, 偏向患病处约45°, 保证患侧耳向下, 当眩晕消失后再向对侧转头90°, 健侧耳向下, 保持体位数秒后, 向健侧旋转为侧卧位, 头向下90°, 当眩晕消失后再保持头位慢慢坐起, 头转向正中位前倾30°, 必要时可于3 d后再次行复位治疗;给予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敏使朗 (上海盛晨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068421) 口服药物, 剂量为每次3 mg, 3次/d, 7 d为一个周期, 一个周期后根据患者身体的改善情况进行药物剂量的增减[2]。

1.3 疗效评价标准

①完全治愈: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完全消失, 眩晕症状得到控制, 不良发应消失;②非常有效:患者的症状基本稳定, 眩晕症状大部分得到了稳定, 不良反应基本消失;③比较有效:一部分患者状态稳定, 部分眩晕症状有所缓解;④无效:患者基本没有变化, 阵发性眩晕仍然明显[3]。总有效率是完全治愈率、非常有效率和比较有效率的总和。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 (%) 表示, 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情况比较

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有不同的临床效果, 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5.56% (43/45) ,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59.09% (26/44) ,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经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较多的为头痛, 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7.78% (17/45)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较多的为腹痛腹胀, 占总人数的34.09%, 总并发症发生率95.45% (42/44) 。两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高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对于生活习惯越来越不重视, 导致了患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状愈来愈多, 且多发于老年人中[4]。多项研究发现, 耳石脱落是诱发眩晕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人体头部出现转动时, 管石受到重力作用, 最终导致脊顶移动出现眩晕等症状, 临床表现主要为血压较高、头痛、恶心以及阵发性眩晕等[5,6]。本院为了探究耳石复位联合药物治疗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影响, 特做了临床试验, 其中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 (95.56%)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 (59.09%) ;试验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7.78%, 对照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为95.45%, 两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传统治疗方法常使用单纯耳石复位, 但其显示临床疗效不佳, 且并发症较多。敏使朗主要机理为抑制人体的神经递质, 同时阻碍了兴奋性的突触传递[7,8]。观测本研究患者的各项指标, 结论与刘顺杰学者[8]的观点相似。

综上, 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患者来说, 笔者给予患者耳石复位联合药物治疗, 临床疗效较高, 能够在安全服用药物的基础上有效地减轻患者眩晕现象, 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获得患者及临床的一致好评, 建议推广。

摘要:目的 根据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这一病症, 分析探究耳石复位联合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10年5月‐2015年5月治疗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89例, 按照住院时间顺序依次编号, 前44例患者给予单纯耳石复位治疗, 设为对照组;后45例患者给予耳石复位联合药物治疗, 设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系统治疗后, 临床症状基本得到改善。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 (P<0.05) ;试验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 (P<0.05) 。结论对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运用耳石复位联合药物治疗有较好的的临床效果, 患者眩晕症状减轻, 预后恢复较好, 临床效果更佳。

关键词:耳石复位,药物治疗,老年人,良性阵发性眩晕症状,位置性眩晕症状

参考文献

[1]李改丽, 汪丙昂, 徐贤华, 等.耳石颗粒复位和前庭康复训练对65岁以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疗效研究[J].四川医学, 2014, 5 (10) :1317-1318.

[2]黄桂梅.改良式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20) :55-56.

[3]张娜, 陈太生, 董红, 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因学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1, 25 (7) :307-311.

[4]毛永侠, 汤勇.手法复位治疗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4, 13 (1) :55-56.

[5]张莉.改良式耳石复位法治疗5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7) :310.

[6]张永斌, 孙勍, 彭新, 等.老年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复位治疗及其疗效的研究[J].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5, 10 (2) :282-287.

[7]沈双.手法复位治疗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20 (11) :697-699.

老年眩晕:临床分析 篇5

随着对BPPV研究的深入, 人们发现60 岁以上的老年人BPPV的患病率是18~39 岁人群的7 倍[3], 这提示在临床上必须高度重视老年性BPPV这一病症。虽然手法复位是BPPV的有效治疗方法, 但是在临床工作中人们也发现, 单纯手法复位对有些患者效果不佳, 或者复位后患者出现不易缓解的不适感, 在老年患者中尤为明显。有研究显示, BPPV手法复位成功后仍然有很多患者会出现头晕, 所以BPPV的治疗不能满足于手法复位后眼震消失, 还要注意头晕的治疗, 老年人相对于年轻人复位成功后头晕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 持续时间也长, 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4]。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对比单纯手法复位和手法复位加药物治疗对老年性BPPV的效果, 以期为治疗老年性BPPV提供更多的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 年1 月-2015 年8 月本科门诊符合诊断标准的年龄≥ 60 岁的BPPV患者86 例, 其中男26 例, 女60 例, 年龄60~84 岁。其中后半规管BPPV 55 例, 前半规管BPPV 2 例, 外半规管BPPV 29 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手法组和手法+药物组, 每组各43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根据2006 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标准[5], 诊断依据为: (1) 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出现短暂眩晕的病史。 (2) 变位性眼震试验显示上述眼震特点, 且具有短潜伏期 (<30 s) 和疲劳性。根据病情用Dix-Hallpike法确定后半规管和前半规管BPPV, 用滚转试验确定外半规管BPPV。以变位检查的眼震特征来判断具体病变侧别和半规管, 具体如下: (1) 后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患者头向患侧转45°后快速卧倒, 使头悬至床下, 与床平面成20°~30° 夹角, 患耳向地时出现以眼球上极为标志的垂直扭转性眼震 (垂直成分向眼球上极, 扭转成分向地) ;回到坐位时眼震方向逆转。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 min;嵴帽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 1 min。 (2) 前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患者头向患侧转45° 后快速卧倒, 使头悬至床下, 与床平面成20°~30° 夹角, 患耳向地时出现以眼球上极为标志的垂直扭转性眼震 (垂直成分向眼球下极, 扭转成分向地) ;回到坐位时眼震方向逆转。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 min;嵴帽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 1 min。 (3) 外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管结石症在双侧变位检查中均可诱发向地性或背地性水平眼震, 眼震持续时间<1 min。

1.3 治疗方法确诊后前、 后半规管BPPV采用Epley法复位, 外半规管BPPV采用滚转法进行复位。具体方法如下, Epley法:患者取坐位, 头向患侧转45°, 保持该头位使患者快速躺下头悬30° 后, 患者经过中度头伸位、头快速向健侧旋转45°, 然后患者旋转呈侧卧位, 最后缓慢回到坐位同时头前倾30°, 每个体位保持1~2 min或直至眩晕消失。滚转法:患者从仰卧位连续向健侧翻转3 个90°体位, 每一体位待眩晕消失后再做下一体位。每位患者复位1~3 次。其中单纯手法组仅采用手法复位治疗, 手法+ 药物组使用手法复位治疗后加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 (3 次/d, 12 mg/ 次) 1 周。1 周后复诊进行疗效评估。

1.4 疗效判定标准治疗效果根据2006 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关于BPPV的疗效评估标准, 短期评价时间为1 周。痊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有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 但未消失;无效:眩晕和位置性眼震无变化, 加剧或转为其他类型的BPPV。总有效= 痊愈+ 有效。同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表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采用10 分制视觉模拟评分方法, 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眩晕及其他主观不适症状的情况, 以0~10 分评分, 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症状越轻, 0 分表示症状非常重, 10 分表示无症状。

1.5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单纯手法组总有效率为90.70%, 手法+ 药物组总有效率为93.02%。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VAS评分的比较两组治疗前的VA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0.05) 。治疗后两组的VAS较治疗前均有大幅度提高, 两组间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 主要是由椭圆囊变性耳石脱落并沉积于半规管, 改变半规管淋巴液的流体动力学特性所致, 是最常见的外周前庭疾病之一。根据既往研究, 在BPPV的病变部位中, 3 对半规管均可发生病变, 但后半规管发病率最高, 水平半规管次之, 发病率最低的为前半规管[6]。本研究结果与之相符 (后半规管BPPV 55 例, 前半规管BPPV 2 例, 外半规管BPPV 29 例) 。

BPPV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作, 但以中老年高发, 其中60 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为青壮年的7 倍[3]。究其原因, 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增长, 耳石出现裂隙或碎片, 且彼此间连接减弱, 进而更容易脱落, 考虑可能为迷路老化椭圆囊斑变形导致的耳石稳定性下降而更易脱落并沉积于半规管所致[7]。另外, 随着年龄的增加, 球囊退化的同时造成球囊暗细胞的缺失, 影响对耳石的吸收;绝经后老年妇女存在广泛的骨质疏松, 钙溶解能力增加, 使得内淋巴液中的游离钙水平增加, 影响了耳石在内淋巴液中的吸收[8], 这可能是老年人BPPV以女性多见的原因, 有研究显示老年女性BPPV患者占老年BPPV患者的73%[9], 本研究结果也提示, 女性患者占老年性BPPV患者的大部分 (69.77%) 。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 患BPPV时起床和翻身时出现的眩晕症状极易导致其发生跌倒而致骨折等外伤, 因此, 在临床上需要高度重视老年BPPV。

在BPPV发作期, 耳石复位法是首选的治疗方法。BPPV耳石复位法的原则是通过体位改变让脱落的耳石离开半规管回到前庭, 或使耳石散开[1]。前、后半规管BPPV多采用Epley法复位, 外半规管BPPV多采用滚转法进行复位。手法复位操作简便, 无创伤, 一次性治疗疗效高[10]。有研究显示, 一次耳石复位50%~80% 可以完全治愈, 两次复位治愈率达96%。本研究数据显示, 对于老年BPPV患者, 单纯进行手法复位总有效率为90.70%, 手法+ 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 与其他研究的有效率相似[11,12,13,14]。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 提示对于BPPV患者手法复位仍然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复位方法。

临床上观察到, 虽然手法复位可以有效治疗BPPV, 但是复位后的残余主观症状, 如头晕、恶心等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部分患者手法复位后眩晕明显改善, 但仍伴有头晕、站立不稳等症状, 极少数患者甚至可能会出现跌倒发作, 但意识清晰, 这可能与耳石返回椭圆囊后改变了椭圆囊斑的敏感性有关。手法复位治疗后还可能伴随晕厥、恶心、呕吐、出冷汗、脸色苍白等自主神经症状[15]。因此如何处理这一复位后的残余症状是临床关注的一个焦点。在手法复位后是否使用药物治疗还有一定争议。有研究显示, 单纯手法复位法和手法复位加口服抗眩晕药物治疗BPPV疗效相当[2], 但是也有研究显示, 手法复位加药物治疗对BPPV有积极作用[16], 尤其是可以缩短复位后不适的持续时间[14,17,18]。这些不适感不易通过客观检查测量, 因此VAS评分可以较好地评价患者的这些主观感觉。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可以看出, 治疗前两组得分无明显差异 (4.70±1.04) 分vs (4.53±1.01 分) 分, 治疗后两组评分均大幅提高, 其中单纯手法组为 (8.38±1.89) 分, 手法+ 药物组为 (9.23±1.10) 分, 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 这提示对于主观症状的改善方面, 药物治疗是有其积极作用的。BPPV的病因目前仍不是非常明确, 但有研究显示, 尽管大多数BPPV患者没有明确的病因, 但是内耳血供异常可能是BPPV患病的重要因素[19]。甲磺酸倍他司汀为组胺类药, 其具有扩张毛细血管的作用, 能善循环扩张脑血管, 增加脑血流, 同时又能抑制组胺的释放, 还有轻微利尿和轻微降低血压作用, 另外甲磺酸倍他司汀能抑制血小板凝集, 降低血液黏度, 增强红细胞变形力, 改善血液活动性和微循环, 能显著增加脑血流量和内耳前庭、耳蜗血流量, 减轻迷路积水, 从而消除眩晕症状[20], 因此可以有效减轻患者复位后的不适感以及眩晕症状。

老年眩晕:临床分析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6例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50~75岁;高血压病史9例,糖尿病病史7例,二者同时合并4例,心房纤颤3例。所有病例均有眩晕伴恶心呕吐,其中持续性眩晕10例,水平性眼震7例,放置性眼震9例。无其他颅神经损害,无锥体束征,无躯体感觉障碍。入院时所有的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治疗两三天后行头颅MRI检查,提示脑干梗死16例,其中桥脑梗死12例,延髓梗死4例。脑干病灶直径0.6~1.0cm,呈长T1、长T2信号。

1.2 治疗及转归

入院后根据病情给予改善脑血液循环、对症治疗,头颅MRI确诊后给予降纤、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治疗。结果临床治愈5例,好转11例。

2 讨论

老年眩晕:临床分析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62例患者,其中102例为男性,160例为女性。年龄为21-83岁,平均年龄为(46.9±8.2)岁,病程为1-180d。其中206例为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56例为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患者。

1.2诊断标准

询问上述患者病史,行视频眼震电图检查,根据Dix-Hallpike以及侧翻Roll-test体位检性、潜伏期、短暂性、疲劳性和眼震的方向,结合病史,进行垂直半规管及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的诊断。根据中华医学会ENT分会的相关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3治疗方法

以眼震的特点为以及,判断相关半规管为管石症或为嵴顶结石症,使用对应的手法进行复位技术治疗。

对于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患者,使用改良的Epley管石复位法、Semont管石解脱法进行治疗,Epley法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患者在检查床上平坐,另患者头向患侧转45°,使患者迅速后仰,另患者头和水平面呈20°左右的夹角;(2)使患者头部向健侧转90°;(3)使患者的头和身体向健侧翻转,取侧卧位,头部偏离仰卧位-45°;(4)使患者坐起,头向前倾30°左右。治疗时,各个体位当眼震消失,继续保持60s。Semont法具体流程如下:(1)患者端坐在床边,头部向健侧转45°,迅速向患侧躺下,并取侧卧位;(2)迅速移动患者身体,从坐位到对侧卧位,头部向下转45°;(3)患者慢慢坐起,头部直立。治疗时,各个体位眼震消失后,继续保持半分钟,随后换下一个体位。

对于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采用Barbecue360°体位翻滚复位法治疗向地性眼震,对于背地性眼震先采用Gufoni法转换眼震方向,随后使用Barbecue360°体位翻滚复位法[1]。对于前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患者,可使用深悬头位疗法。

1.4疗效判定和随访

患者经治疗,7d及90d后至门诊复诊,了解患者复位后随意活动的情况,当头位后,出现眩晕的情况,复位后头昏沉感、走路不稳及彻底改善的时长,经再次Dix-Hallpike和Roll test检查,判定整体治效。

2 结果

2.1 侧别类型

所有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患者的不同类型中,其中150例为单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57.25%),其中86例为右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64例为左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78例为单侧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其中68例为右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10例为左侧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8例为右水平嵴顶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2例为单侧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16例为混合型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其中12例为左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伴右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右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伴右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左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和左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伴右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各2例,4例为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中右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2例为左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

2.2 眩晕特征

所有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患者中,206例为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56例为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26例为继发性疾病中头部外伤,18例为突发性耳聋,8例为梅尼尔综合症,4例为前庭神经炎。

2.3 治疗特征

所有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患者中,150例为中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接受了改良Epley管石复位或Semont管石解脱法,经1到2次治疗,140例(93.33%)总体成功。88例为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其中78例为向地性眼震,接受了Babecue360°体位翻滚复位疗法,8例接受背地性眼震,接受Gufoni疗法后,再使用Babecue360°体位翻滚复位疗法,通常进行2到3次复位后,65例(83.33%)患者获得了总体的成功,2例为前半规管,接受了深悬头位复位疗法,经7d的复位后复诊,Dix-Hallpike体位变换可能导致眼震及眩晕,经再次复位,7d后痊愈,但是部分患者还存在微弱的头部昏沉感。16例混合型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患者中,12例为双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先接受了右侧改良的Epley复位,再予以左侧改良Epley法复位,6例患者接受首次复位后眩晕彻底改善,眼震检测为阴性,4例患者于7d后复诊时,单侧还存在眩晕或眼震,经再次复位,眩晕感有所改善,然而还存在头昏感,2例患者于7d后彻底改善,2例患者于30d后彻底改善,4例后半规管伴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先行相应的改良Epley法复位,随后予以Barbecue360°体位翻滚。于首次复位7d内还存在眩晕,然而症状比复位前有所缓解,7d后再次复查,再次予以Barbecue360°体位翻滚,7d周后眩晕彻底改善。

2.4 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的治疗

在所有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患者中,6例患者为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经Roll-test眼震检测为阴性,没有眩晕感,经Dix-Hallpike眼震检测为阴性,然而4例患者右后悬头位感觉有显著的眩晕感,所以可排除颈椎异常。采用改良Epley法复位后,4例患者复位后眩晕彻底改善。

2.5 耳石复位后症状特征

大多数患者经1到2次复位,眩晕症状基本改善,若没有彻底改善,间隔2到3天至门诊复诊,并接受相关复位治疗。复位后7d,行门诊随访,如果病症复发或还存在眩晕,再次予以复位,直至眩晕彻底消除。少量患者经治疗7d到30d,还存在头昏、头沉重、走路不稳等等症状。

3 讨论

作为一种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前庭外周性眩晕,一般在患者躺下、起床或在床上翻身时出现的短暂眩晕。中老年人是该疾病的多发人群。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可累积三个半规管及其任意两个,根据疾病累及区域的差异能将其分为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前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和混合型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临床上,应根据病因的差异,分为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及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一般原发性没有确切的病因,而继发性的则多由于头外伤、偏头痛及内耳病毒感染等疾病导致。因此予以不同原因导致患者的疗法也应有所不同[2]。本研究中,采用了差异化的疗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疗效。

综上所述,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患者具有其特殊的、差异化的临床特征,应当对其临床特征加以认识及把握,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合适的治法,以提升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齐志勇,张治平,呼和牧仁,等.突发性耳聋并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8):112-113.

上一篇:平板iPad市场动向下一篇:加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