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治疗

2024-08-28

眩晕治疗(精选12篇)

眩晕治疗 篇1

近年来临床治疗发现, 中医药在眩晕症的临床治疗中有着确切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从我院门诊接收的眩晕症患者中选取2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应用自拟眩晕汤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临床治疗, 旨在分析探讨眩晕汤在眩晕症临床治疗中的疗效, 现将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眩晕症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在临床上均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和胸闷以及视力模糊等, 均经心电图、生化检查、血常规、X线和CT以及MRI等临床检查得到确诊, 且符合中医临床诊断标准:头晕目眩、头重、视物旋转, 伴有耳鸣、恶心、呕吐, 且胸闷、多汗等。排除标准:糖尿病、脑梗塞、脑出血、颅内感染、重度贫血、脱髓鞘脑病和肿瘤以及脏器衰竭等严重的系统类疾病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 对照组患者中, 男性57例, 女性43例, 年龄37~70岁, 平均年龄 (48.5±6.4) 岁, 病程3天至5年, 平均病程 (3.3±1.2) 年。对照组患者中, 男性55例, 女性45例, 年龄33~71岁, 平均年龄 (47.5±6.3) 岁, 病程6天至4.5年, 平均病程 (3.1±1.0) 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平均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曲克芦丁以及西比灵进行治疗。5%的葡萄糖溶液或体积为250mL低分子右旋糖酐内加入0.6g曲克芦丁注射液, 进行静滴, 1日1次;同时于睡前常规口服5mg西比灵, 1日1次。观察组患者应用自拟眩晕汤进行治疗, 药物组成为:白术20g、黄芪15g、丹参20g、天麻15g、茯苓20g、生姜8g、制半夏12g、龙胆草8g,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行加减治疗:气血虚患者加当归、黄芪;阴虚患者加入龟甲、怀牛膝;湿盛者加苍术、白蔻仁;痰热者加胆星、竹茹;挟有瘀血者加当归、红花、山甲。水煎至200mL, 1日1剂, 分2次服用。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20天。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治疗后, 患者眩晕以及呕吐等症状消失;好转:治疗后, 患者眩晕以及呕吐等症状有所好转, 且发作的次数和程度以及持续时间等均有所减少, 患者睡眠和耳鸣等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无效:治疗后, 患者眩晕以及呕吐等症状和体征未有改善或加重, 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总有效率= (治愈+好转) 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3 讨论

眩晕症是内科中常见的临床症状, 属于一种位置性运动性错觉, 致使人和周围环境以及空间的相互关系在人体大脑皮质内的反应出现失真现象, 使人体产生旋转和倾倒以及起伏等不良感觉。临床上按照眩晕的不同性质可将其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其中, 真性眩晕往往伴有自主神经功能性障碍, 例如恶心、呕吐及出汗等, 而眩晕严重者的生活会受到病症的严重影响。以往的临床治疗和研究均发现, 高血压病、眼科疾病、颈椎类病和贫血及脑动脉粥样硬化等临床疾病都能够诱发眩晕症状。而中医研究认为, 眩晕症为头晕以及目眩的总称。

中医理论认为, 眩晕主要是内伤为主, 往往是由于虚损所致。其发病原因在于饮食不节、跌倒扑伤、久病失血、情志郁结和年老体弱及外感风邪等。其中, 肝肾亏虚和气血不足为眩晕症之本, 《黄帝内经》有言, “诸风掉眩, 则皆属于肝”。有研究人员认为, “无虚则不能作眩”。风、痰和火以及瘀为眩晕症之标, 临床研究认为, 眩晕症通常表现为标本与虚实的相互交错。在中医研究领域, 眩晕多分为以下几种证型:气血亏虚、痰浊中阻、风阳上扰、瘀血阻窍及肝肾阴虚等, 而治疗的重点多在于调整阴阳气血等。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 自拟眩晕汤在治疗眩晕症中有着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其主要成分为白术、黄芪、丹参、天麻、茯苓、生姜、制半夏以及龙胆草等, 能够有效缓解眩晕症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 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重视和运用。

本研究选取200例门诊眩晕症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依据中医治疗理念, 以辨证思想为指导, 依据患者眩晕症的病因和病理以及主要证型来制定治疗方案, 并依据平肝熄风、补气活血、燥湿祛痰的法则进行临床治疗。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0%,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5.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应用眩晕汤对眩晕症患者进行临床治疗, 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眩晕汤在眩晕症临床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0例眩晕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曲克芦丁以及西比灵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应用自拟眩晕汤进行治疗。治疗20天后,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8.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眩晕汤治疗眩晕症具有确切的效果,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眩晕汤,眩晕症,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郑献敏, 邱明霞, 唐金福.止眩汤对眩晕症患者血脂的影响[J].河南中医, 2008, 28 (12) :61-62.

[2]吉顺忠.“茯泽汤”治疗眩晕症25例[J].江苏中医药, 2004, 25 (4) :37-37.

[3]陈爱武, 王月清.运用自拟眩晕宁汤治疗眩晕症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 (5) :5.

眩晕治疗 篇2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

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泽泻15克,竹茹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无风不作眩

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

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无虚不作眩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或年老体衰,肾精耗伤,脑髓不足,也为眩晕之因。气血亏虚型眩晕者,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 色萎黄或苍白,唇甲无华,心慌气短,食少身倦。治疗此症应以补益心脾,培补气血为主。

眩晕治疗 篇3

【摘要】目的:观察眩晕宁片加丹参治疗眩晕症临床疗效。方法:口服眩晕宁片加静脉点滴丹参注射液对51例眩晕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结果:眩晕宁加丹参治疗眩晕患者效果好。结论:眩晕症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由多学科和多系统疾病引起,两种以上药物联合应用治疗眩晕症,疗效好,效率高,恢复时间短。

【关键词】眩晕症;眩晕宁;丹参

【中图分类号】R4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122-01

眩晕是一种涉及多学科临床工作的临床现象,通常涉及神经内科、耳鼻咽喉科、骨科、眼科以及心血管内科等学科[1]。常见患者主述包括旋转感、摇晃、倾倒、移动感,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表现。随着人口老龄化,眩晕症发病率日益增高,受到国内外医务人员广泛关注。传统治疗方法多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及对症支持治疗,临床缓解时间较长。近年来治疗心律失常等心血管药物逐渐应用于临床,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作者利用眩晕宁片即盐酸地芬尼多片加丹参注射液治疗眩晕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51例眩晕症患者来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到我院内科门诊就诊的眩晕宁患者,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48.5岁,其中男性22例,女性29例。

1.2方法口服眩晕宁片(4片,3次/d),疗程为7d;同时使用丹参注射液30ml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一天一次。疗程为7d

1.3药物眩晕宁即盐酸地芬尼多片由湖南千金湘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丹参注射液由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2结果

2.1疗效标准判断参照卫生部1997年7月制定的《临床疾病诊断治愈好转标准》进行判断。临床治愈:眩晕及其他伴随症状基本消失,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显效:眩晕程度明显减轻,发作频次减少60%以上,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其他伴随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可正常生活及工作;有效:眩晕减轻,发作频次减少60%以上,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其它伴随症状明显好转,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影响;无效: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2.2结果51例患者,治愈14例,占27.5%,显效25例,占49%,有效10例,占19.6%,无效2例,占3.9%,总有效率96%,与举热提阿比提等[2]报道的总有效率95%相当。

3讨论

眩晕症是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物体旋转或晃动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常伴有客观的平衡障碍,主要是周围性眩晕,内耳前庭器至前庭神经过度刺激所致,反复发作,其病因复杂,起病突然,易在激动、紧张、过劳、失眠、烟酒过量、月经期等诱因下发病。眩晕症分类方法很多,根据病因可分为脑血管性眩晕、脑肿瘤性眩晕、颈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心血管性眩晕、分泌性眩晕、血液病导致的眩晕、神经官能性眩晕、中毒性眩晕和老年性眩晕。根据发生眩晕的部位和病因,又可以将眩晕分为两大类:①前庭系统性眩晕(真性眩晕),此类可再分为前庭周围性眩晕(耳源性眩晕,如梅尼埃病,内耳药物中毒,内耳损伤,前庭神经元炎等)和前庭中枢性眩晕(脑血管性眩晕,头颅外伤性眩晕,脑肿瘤性眩晕,癫痫性眩晕,颅内压增高所致眩晕等)。当内耳迷路半规管及其传入径路或大脑颞上回前庭皮质区受到病理或人为因素的强烈刺激,或两侧功能不平衡和不协调,且超出了机体自身的耐受力时即可引发眩晕。②非前庭系统性眩晕亦称假性眩晕或非典型眩晕等),这类包括全身疾病性眩晕等。“真性眩晕”有明显的自身或他物旋转感或倾倒感,呈阵发性,伴有眼震、平衡失调(指物偏斜、站立不稳或倾倒)和植物神经症状(面色苍白、恶心、出汗、血压脉搏改变等);“假性眩晕”(晕昏)为自身或外物的晃动不稳感,常较持续,但也可为不同一般来说头晕并无外界环境或自身旋转的运动感觉,即患者主诉的头重脚轻、头脑不清楚等。引起眩晕的疾病多达五十多种,涉及临床各科,但以脑动脉硬化和颈椎病等引起的血管性眩晕占大多数,但眩晕症的共同特点是微循环障碍。解除微循环障碍是治疗眩晕症的关键,低分子右旋糖酐能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降低血液粘滞性,并对凝血因子Ⅱ有抑制作用,因而能防止血栓形成和血管扩张,增加脑流量,改善微循环,稳定纤维蛋白原,延迟血小板聚集,起到抗凝作用。丹参也有低分子右旋糖酐一样的作用。丹参注射液是纯丹参制剂,具有较好的血管扩张作用,可以改善外周血循环障碍,扩张血管,使毛细血管网交点增加,提高细胞耐缺氧能力,改善小动脉灌注,使红细胞聚集程度减轻,缓解对交感神经的刺激,消除椎体动脉痉挛,有效改善椎-基地动脉供血,改善大脑缺氧状态,有安神、镇静等作用。但低分子右旋糖酐和丹参合用容易引起严重过敏反应及淬死,所以过敏体质不能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必须做皮试,操作起来较麻烦。而丹参价格比较低廉,不良反应少,不用皮试。总而言之,眩晕宁片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眩晕症安全、简便、经济、疗效好、效率高、恢复时间短,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晓君,孙厚亮.眩晕与脑血管疾病[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08,23(5):268-269.

[2]举热提阿比提,李祖美,古海尔司马依,等.抗眩晕合剂治疗眩晕症55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08,6(4):75-76.

眩晕宁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我院于2008年4月~2009年10月共诊治颈性眩晕患者1 10例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22例,女38例,平均年龄(48.2±8)岁,对照组50例,男18例,女32例。平均年龄(51.3±8)岁,两组患者均有典型的眩晕症状,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 入选标准

1.2.1 有眩晕主诉,并符合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1.2.2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

1.3 实验方法

治疗组给予眩晕宁片,每次3片,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应用倍他司汀片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观察期限为30天。

1.4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眩晕及伴随的症状消失,在观察期内无眩晕发作,TCD的血流速度、血脂、血流变学等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有效:眩晕症状缓解,TCD的血流稍有改善,但仍时有头部昏沉不适感,恶心呕吐,视物旋转感消失;无效:临床症状未得到明显改善或加重。

1.5 统计分析方法

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椎动脉血流速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血流变学结果比较

3 讨论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常伴随许多疾病而出现,其病因亦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说,其病理因素不外风、火、痰、瘀四端。早在很久之前中医学对眩晕病已有深刻认识,《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视”;《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作的原因之一;张景岳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痰火者不过十中一二耳。”中医前贤对眩晕的病因病机有较深的认识,认为虚证、痰证在眩晕症中所占比例较大,且眩晕易反复发作,久病则易致瘀,久虚易致瘀,瘀血阻于经脉,清阳不升则发为本病。眩晕宁方在此理论基础上遵循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原则,针对本病的病理特点用茯苓、白术益气健脾为主药,脾胃后天之本,脾喜燥恶湿,脾气盛,则运化水湿功能旺盛,脾气盛则气血旺,气血充足则血行流畅。且《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的功能在气血运行与生成方面起到十分重要作用;配以半夏、陈皮燥湿化痰,泽泻渗湿泄浊,以上五药合用而达到痰消瘀去之目的,墨旱莲、女贞子滋补肝肾,菊花平肝、清热而利头目;牛膝补肝肾,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合而达到养五脏、调阴阳、益肝肾、痰瘀并去而治疗眩晕之功。

摘要:目的:评价眩晕宁片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纳入60例采用眩晕宁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倍他司汀片治疗,于治疗前后应用TCD测定脑部平均血流速度,并检查血脂、血流变学。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流速度,血脂,血流变学测定,眩晕宁组总有效率96.67%,而对照组总有效率78%(P<0.01)。结论:眩晕宁可有效改善脑部血流,降低血脂。

关键词:眩晕宁,颈性眩晕,血液流变学,治疗

参考文献

[1] 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5~89

《眩晕》观后感 篇5

所谓意义非凡在岛田庄司看来应该是符合他《本格Mystery论》原理的集大成之作(“谜团的幻想性”与“精致的论理性”的完美结合),但是从我通读后的感受来看,这次挑战很难说是成功的尝试。

小说以手记的形式开篇,详细记录着三崎陶太在“核爆后的世界末日”里的惊人经历。

令人目眩的手记里充斥着大量幻想性的文字,诸如枯萎的太阳、消失的铁塔、龟裂的大地、恐怖的原始生物、莫名其妙的数字语言、兽首人身的人类以及最匪夷所思的“模仿《占星术杀人魔法》,利用小说里的咒文,将公寓内遇害的一男一女两具尸体肢解重组,并最终使其复活的上女下男的双性人。”御手洗洁在阅读后对著作者荒诞不经的手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较有兴趣的展开了破解手记谜团的挑战。

其实以手记来陈述案件的方式在日本的推理小说中并不罕见,通常作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对读者产生某种先入为主的错误印象,通过侦探人物对手记体矛盾之处的怀疑而展开实际调查。

如此做的好处在于,作者可以利用手记这种虚拟的叙述模式,天马行空的对案件本身进行渲染,同时通过著作者的独特视角引导读者不自觉的进入误区。

不仅吸引读者眼球,也能成为小说中核心诡计的组成部分。

不过,也正是由于非客观的谜团描述,会导致读者从一开始就对谜团产生不信任感,因此小说的逻辑便会成为判断谜团与解答是否一致合理的重要因素,这对作者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但是,岛田庄司的目的并不在此,他之所以要以炫目的手记开篇完全是出于他构建“幻想”与“写实”之间的“落差之美”强烈意识,这在小说结尾处有着明显的暗示,尽管在我看来此种落差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不过这种下意识的创作目的与岛田庄司对于自身本格小说理论的实践态度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

小说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当属御手洗洁在读完手记后的推理部分,御手洗洁对如此偏离事实的怪诞文字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不断列举手记中重要的线索,一次次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虽然在我看来,御手洗洁的解释在某些地方显得些许牵强,但这也丝毫不影响读者继续往下阅读的兴趣。

对于御手洗洁对于手记的看法可以当做是揭示凶手的推理过程,这里不免有一个疑问,即把部分重要的真相安排在小说前半部分究竟是何目的?因为根据我们的阅读经验,本格推理小说的重要推理部分通常都是在侦探充分调查之后得出的结论,而且它们不约而同的会被作者安排在小说的结尾之处。

在此,我对这个问题试作如下分析:其一,将大量推理部分提前对小说结构会带来一定的.冲击,作者在小说后半部分如何合理的让调查结果验证侦探在前文的推理会成为吸引读者继续阅读的重要理由;其二,仅仅道出“凶手是谁”并非完全道出真相,那么如此一来读者的更多疑问会放在幻想性谜团的合理解释上来,这与岛田庄司的创作目的充满协作感;其三,毋庸置疑,岛田庄司在小说的结尾处一定安排了更为巧妙的颠覆性设计,不然他如何放弃完整的推理结构呢?;其四,弊病在于,部分重要推理的提前会引起读者的强烈重视,和前文所述相同,逻辑的合理性会成为读者随时质疑前部分推理结果的坚强论据,这对作者而言要比公平竞争的条件还要苛刻。

综上所述,岛田庄司一定是对自己的诡计有着强烈的自信,这才会让御手洗在看完手记后立即得到某些正确而又重要的解答。

从结尾处来看,诡计虽然存在瑕疵之处,但结构却处理得相对巧妙,所以此种结构的改变当属成功的范例。

另外必须要提的是,尽管在诡计的幻想性上《眩晕》几乎无可比拟,但在逻辑与结论方面却稍显不足,不用说是《占星术杀人魔法》、《斜屋犯罪》等著作,即便是同为以《本格Mystery论》为参照物试验性质的《奇想·天恸》也要比《眩晕》成功太多。

这里要提醒我们一些一味追求诡计惊天动地的本格推理小说创作者们,幻想性的谜团固然可敬,但若是由于缺乏逻辑而得到牵强的答案,就算结构如何新奇也难以得到读者的认可。

仅仅以幻想性的谜团为基础的推理小说是无法承受读者逻辑风雨的。

当然,岛田庄司在《眩晕》中相较于以往作品而言让我看到了他更为出色的文字功底与写实的人文情怀。

在小说里,丰富的状物刻画、人物行动和语言的描写大大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这在《奇想•天恸》里是难以想象的。

这里用一个不大恰当的比喻,如果《奇想•天恸》的阅读感受是观赏一部视觉系的电影,那么《眩晕》就像是被导演设定成电影里的一位不存在的演员,精致的场景道具触手可及。

优秀的通俗小说会在讲述精彩的故事之余,令读者对作者的意识产生共鸣并获得感悟,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自己的文字将读者强行带入小说之中。

借此说明,在日本的众多推理小说创作者之中,在这一点上,东野圭吾毫无疑问是大师的模范。

关于人文情怀方面,我想但凡阅读过《眩晕》的朋友都会深感无疑,小说里充斥着大量关于“食物污染”的现状和反思,以及对其衍伸“畸形儿童”无奈的忧虑。

另外在《眩晕》中,岛田庄司借用御手洗洁对日本文豪所作与社会现实脱离之文表示相当程度上的不满,这也正符合其注重写实的初衷。

总之,我在《眩晕》中看到了岛田庄司赋予御手洗洁以更强大的精神魅力,这个让之后的新御手洗系列作品有了鸿篇创作的思想基础。

既然只是一次挑战的尝试,就应该会得出相应的总结数据,无论是对作者本人还是对读者而言都会是不小的收获。

中药敷脐治疗头痛、失眠、眩晕 篇6

头痛的病因很多,可分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六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邪气稽留,阻抑清阳;或内伤诸疾,导致气血逆乱,淤阻经络,脑失所养,均可发生头痛。

现代医学之感冒、鼻炎、高血压、动脉硬化、脑震荡等,均可能照下方进行施治。

方1:胡椒、百草霜各30克,葱白适量。

用法:将胡椒研为极细粉末,加入百草霜混合均匀,贮瓶备用。用时取药末6克,同葱白共捣烂如泥状,敷于患者肚脐上,盖以纱布,胶布固定。

本方适用于风寒型头痛。症见头痛时发,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敷药后令患者覆被而卧,并吃热粥,以助药发汗,汗出痛止。

方2:炒决明子30克。

用法:将决明子研为细末,贮瓶备用。用时取药6克,以清茶水调如糊状,分别敷于患者脐孔及双侧太阳穴上,盖以纱布,胶布固定。药干则更换新药。

本方适用于头风。指头痛日久不愈,时发时止。发作时头痛剧烈掣痛不止,部位或左或有,痛连眉梢,头痛而不能抬举,舌淡红,苔薄,脉弦。

方3:生石膏6克,川芎、白芷各3克,伤湿止痛膏1帖。

用法:将生石膏、川芎和白芷共研为细末,贮瓶备用。临用前先将患者脐孔皮肤洗净,然后取药末2克,置于脐孔内,盖以棉球,外以伤湿止痛膏封贴。每天换药1次,病愈为度。

本方适用于偏头痛。症见头痛剧烈,部位固定,疲劳、情绪激动时易发者。

失眠又称不寐、不得卧。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轻者不易入睡,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或时睡时醒,睡眠不稳,重者可整夜不眠。

失眠的原因很多。思虑劳倦,内伤心脾,久病虚弱,肾阴亏耗,突受惊恐,心胆气虚,饮食不节,宿食停滞均可影响心神而导致失眠。

现代医学之神经衰弱,及许多慢性疾病中出现失眠者,均可参照下方进行施治。

方1:丹参、珍珠、硫黄各等量。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过筛贮瓶密封备用。用时先将患者脐孔用温开水洗净,取药末0.3克,趁湿填入患者脐孔,盖以棉球,外用胶布封固。每4天换药1次,病愈方可停药。

本方适用于各种原因所致之失眠。

眩晕眩晕是病人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于许多疾病。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宁,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本病的发生,一般说来,属于虚者居多,如阴虚则易肝风内动,血少则脑失所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均易导致眩晕。其次由于痰浊壅遏,亦可形成眩晕。

现代医学之内耳眩晕、贫血、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神经衰弱等疾病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证的,均可参照下辨证施治。

方1:胆南星、明矾、川芎、郁金各12克,白芥子30克,生姜汁适量。

用法:将前5味药共研成细末,贮瓶密封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加入生姜汁调和成膏状,

本方适用于痰浊中阻型眩晕。症见眩晕而见头重,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方2:白芷、川芎、吴茱萸各等量。

用法:将以上诸药混合共研成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以温水调成糊状,直接敷于患者肚脐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2天换药1次,病愈方可停药。

眩晕治疗 篇7

近几年对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药物治疗原则主要包括: 改善脑血液循环, 抗血小板凝集, 改善脑代谢, 保护神经细胞 , 及自主神经对血管的调节功能几个方面。长期服用西药治疗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能产生共济失调、药物依赖性、嗜睡、智力下降等毒副作用, 而且症状易反复。

眩晕是由于肝肾阴虚, 风阳上扰, 气血亏虚, 痰浊中阻, 瘀血阻窍, 阳气虚弱, 风寒外袭等多种原因所致, 尤其以气血亏虚, 痰浊中阻, 寒邪闭阻, 清阳不升为主。元代《丹溪心法》有“无痰不作眩之论”, 提出:头眩, 痰挟气虚并火, 治痰为主。脾主运化, 若脾胃虚弱, 或嗜酒肥甘, 饥饱劳倦伤于脾胃, 健运失司, 致水谷不化精微, 气血运行受阻, 津液不能正常布输, 凝聚为痰, 头为清阳之会, 痰阻则清阳不升, 故作眩晕。脾虚生痰, 痰浊中阻是主要病因,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清窍蒙蔽发为此病。《素问o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说明眩晕发作与肝风关系密切, 肝风易挟痰上犯, 则眩晕作矣。故在治疗上, 当益气健脾、滋肾、化痰降浊为主。

眩晕宁方药组成为泽泻、白术、茯苓、陈皮、半夏 (制) 、女贞子、墨旱莲、菊花、牛膝、甘草。是将汉代《金匮要略》的“泽泻汤”, 和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二陈汤”有机化裁而成的纯中药制剂。 半夏降逆止呕、燥湿化痰为治痰浊眩晕要药, 具熄风化痰止眩之效。白术健脾燥湿利水, 与半夏配伍祛湿、化痰、止 眩之功亦佳; 泽泻、茯苓均有健脾除湿之效, 《用药心法》曰: “茯苓淡能利窍, 甘以助阳, 除湿之圣药也”, 湿除则痰无由而生, 眩晕无由以作矣; 泽泻、白术可治心下有痰饮, 半夏同茯苓可治湿痰; 半夏、白术、泽泻、茯苓共奏健脾除湿化痰之功, 使脾胃健运, 中焦气机畅通。女贞子滋肾水、补肝阴、益精血; 墨旱莲滋阴补肾; 菊花平肝熄风、明目; 牛膝补益肝肾、活血祛瘀、引血下行; 甘草健脾益气、化痰、调和诸药。诸药合用, 药性平和, 不燥不滞, 具有健脾利湿祛痰, 补益肝肾的功效, 适用于痰湿中阻, 肝肾不足之眩晕。

颈椎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升高 , 它与血管壁受体结合导致血管收缩, 引起脑干、前庭系统、小脑缺血产生眩晕[1]泽泻、白术可以促进一氧化氮的释放[2,3], 一氧化氮可以对抗内皮素的缩血管作用, 改善脑缺血症状。甘草可直接减少血浆内皮素的释放[4]眩晕宁治疗颈性眩晕和它扩血管、减少血浆内皮素水平有关。眩晕宁可提高大脑中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递质的含量, 维持正常精神及睡眠, 使中枢神经调节功能更加完善, 改变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 同时具有舒张血管平滑肌、降脂、钙拮抗及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 并具有一定调节血压的作用, 这些对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都是有益的。

眩晕宁方药配伍精当, 标本兼顾, 治疗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尤其是痰浊中阻型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好, 症状复发率低, 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 血、尿常规无异常变化, 未见过敏反应, 长期服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Park L, Thornh ill J.H ypox ic modulation of striatal les ions in-duced by adm in istrat ion of endothelin-1[J].Bra in Res, 2000, 883 (1) :51-59.

[2]冯志杰, 翟俊霞, 孙玉峰, 等.泽泻对肝硬变大鼠主动脉的扩血管作用及机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3, 11 (2) :90-92.

[3]朱金照, 张捷, 冷恩仁.中药白术对大鼠胃肌电紊乱调节作用的机制探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3, 25 (8) :698-700.

眩晕中医治疗临床体会 篇8

1 眩晕证治以虚为本的理解

眩晕证治以虚为本一方面是指脏腑功能失调, 阴阳气血亏虚是产生风、火、痰、瘀等邪气的病理基础, 另一方面由于实邪阻滞, 清阳不升, 精气不能濡养脑窍, 造成所谓上虚, 从而导致眩晕的发生。其中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不足主要表现为:肝肾阴虚、脾胃气虚、气血亏虚等几个方面。

1.1肝肾阴虚《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作为著名的病机十九条的第一条, 历来是治疗眩晕的指导原则, 奠定了眩晕从肝风论治的基础。肝肾同源于下焦肾水, 肾气赖肾水以化生, 肝木赖肾水以滋荣, 肝肾不足, 实乃肾水阴精匮乏。肝肾亏虚, 水不涵木, 木枯风动, 肝风化火, 上扰清窍, 发为本病。正如何书田所云“精液有亏, 肝阴不足, 血燥生热, 则风阳上升, 窍络阻塞, 头目不清, 眩晕跌仆”, 因此在治疗上应注意在熄风化痰, 清利头目的同时, 配合使用滋补肝肾的药物, 正如叶天士所言“阳化内风、非发散可解, 非沉寒可清, 滋阴熄风, 诸症力解”。由此可见, 滋阴潜阳, 平肝熄风是治疗此类眩晕的关键, 其中肝肾阴精不足是病机要点, 发病根本, 在治疗中应有充分的体现。

1.2脾胃气虚脾胃为后天之本, 主运化升清, 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亏虚, 气血生化无源, 气虚血少, 清阳不升, 脑窍失养, 则可见眩晕时作, 动则加重, 神疲乏力诸症。正如李东垣《脾胃论》中所说:“上气不足, 脑为之不满, 耳为之苦鸣, 头为之苦倾, 目为之瞑, 皆由脾胃先虚, 而气不上行之所致也”。若脾运化水液功能失常, 水液停滞体内, 化湿成痰, 即“脾为生痰之源”, 痰浊中阻,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蒙闭清窍, 造成眩晕发作, 朱丹溪“无痰不作眩”此之谓也。因此, 治疗应注意固守中州, 健脾和胃, 使气血得生, 痰湿可化, 清窍得养而诸症自消。

1.3气血亏虚久病迁延耗伤气血, 或失血过多, 气随血耗造成气血亏虚, 气虚则清阳不振, 血虚则肝失所养, 虚风内动, 从而发生眩晕。王绍隆《医灯续焰》指出:“清阳出上窍, 而目在其中。清阳者, 气也。气不足则不能上达, 以致头目空虚, 而眩晕时作矣。”中医学认为, “气血同源”, 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血生成依赖于气, 其运行靠气来推动, 气的推动功能又靠血的濡养, 互为依存, 缺一不可。上气不足, 则血无以推动, 故出现“髓海不足”“脑为之不满”, 髓海空虚, 脑失濡养, 眩晕也随之发生。虚气留滞, 气虚是产生瘀血痰浊的重要原因, 痰瘀阻滞经脉, 脑窍失养加重眩晕的症状, 同时也是造成眩晕反复发作, 迁延难愈的主要因素。

2 临床治疗体会

眩晕产生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 涉及多个脏腑及气血津液的病变, 但归结到发病的最终原因, 可以认为本病是头目清窍失养所造成的一种症状。风、痰、瘀血诸般邪气阻滞经脉, 清阳不能濡养脑窍, 是眩晕实证的主要病机。“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本病各种邪气的产生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不足造成, 是眩晕发病的根本原因。所以, 笔者认为“本虚”是眩晕产生的根本原因。“治病必求于本”, 眩晕治疗一定要始终注意对正气扶助, 急性期实邪为主要祛邪而不伤正气, 衰其大半即止, 切不可攻伐太过, 或可采用扶正祛邪的方式, 辨明脏腑气血之虚, 适当补助。病势缓解当尽快补其不足, 养阴益气补血是主要的方法。

临床治疗眩晕应以辨证论治为主, 发作的急性期多有实邪, 当以祛邪为主, 综合症状及舌脉分清风、火、痰、瘀诸邪的主次及有无, 分别投以消解之药, 化痰以半夏天麻白术汤, 祛风以天麻钩藤饮, 活血化瘀则通窍活血汤加减化裁。

神经科的眩晕患者多为中老年发病, 病程长, 反复发作, 急性期症状基本可以上述治疗方式得到缓解, 但头晕的感觉则很长时间存在, 而且遇有情绪波动或劳倦疲乏等诱因则会反复。在治疗过程中, 一味使用活血化瘀、祛风化痰的方法病情鲜有控制者, 而配合使用益气养阴健脾等方法则效果比较明显。临床治疗宜辨明虚损恰当予以治疗。肝肾阴虚者可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 壮水之主以治阳光;脾胃气虚则用归脾汤健脾化湿, 升清降浊;气血亏虚则生脉散、八珍汤之类益气生血。然则, 补虚非一日之功, 不可太过, 要注意防止留邪之弊, 应坚持长期治疗, 以缓图之。所谓“王道无近功, 多用自有益”。

3 典型病例

例1林某, 男性, 30岁, 头晕3个月来诊。患者3个月来持续头晕, 时有眩晕发作, 曾多处求诊, 给予静脉滴注舒血宁、灯盏花素, 口服氟桂利嗪、倍他司汀、银杏叶等药物治疗, 疗效不明显。患者神疲乏力, 失眠, 口干, 动则汗出, 心悸, 舌质淡暗, 苔薄白腻, 脉细弦。考虑患者工作繁忙, 气血暗耗, 气虚血少, 清窍失养而致眩晕发作, 治疗当以补养气血为主, 口服中药治疗。处方以当归补血汤和四君子加减, 药用当归、太子参、黄芪、茯苓、白术、甘草、葛根、钩藤、夜交藤、泽泻、白芍等, 治疗1周, 头晕好转, 乏力、心悸减轻, 睡眠改善, 继用前方, 治疗2周后病症明显改善, 头晕、心悸基本消失, 睡眠改善, 仍感乏力, 改用口服生脉饮、天王补心丸善后, 1个月后诸症消失。

例2马某, 女性, 61岁, 眩晕间断发作9小时来诊。入院时症见:眩晕, 视物旋转, 伴有恶心、呕吐, 口干, 汗出, 睡眠欠佳, 舌质红, 苔黄腻, 脉细弦。当时治疗予以静脉滴注桂哌齐特、天麻素、血塞通、羟乙基淀粉等药物, 诸症未减, 呕吐尤重, 饮入即吐, 汤水难进, 动则晕甚。复诊其脉, 细弦无力, 考虑正气不足, 痰浊内生, 痰浊阻滞中焦, 胃气不降, 上逆则呕吐频频, 阻遏清阳, 而致头晕。治疗仅以驱邪为务, 正气不足, 难以达邪外出, 是涂以其表, 未故根本, 故改以扶正祛邪之法, 患者口服中药困难, 以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顾护正气, 补气滋阴, 治疗2天后诸症大减, 眩晕减轻, 少进饮食, 进汤剂以四君子汤和天麻钩藤饮加减, 1周后眩晕消失, 病愈出院。

论眩晕的治疗方案 篇9

在古代医书中, 眩晕有多种名称, 如头眩、掉眩、眩冒、目眩、癫眩等。在现代医学中, 眩晕多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神经官能症、耳源性疾病、颈椎病等患者。祖国医学认为, 眩晕可由风、痰、湿、虚引起, 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在临床上, 根据患者眩晕的类型可对其进行辨证施治。

1 风火上扰型眩晕

此种类型的眩晕多因患者平素阳盛火旺或虚阳上亢, 或因恼怒郁闷, 气郁化火, 耗伤肝阴, 引起风阳内动、风火上扰而发病。

风火上扰型眩晕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涨痛, 烦躁易怒, 面赤耳鸣, 多梦少寐, 口干口苦, 舌红苔黄, 脉弦数。

治疗此种类型的眩晕宜清火息风、平肝潜阳, 可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其方药组成为:天麻、钩藤、栀子、黄芩、石决明、川牛膝、杜仲、夜交藤、夏枯草、龙胆草。每日一剂, 用水煎服。中老年人若眩晕较重, 应警惕是否为中风的前兆, 并应对病情进行监测。

2 痰浊中阻型眩晕

此种类型的眩晕多由于患者饮食不节, 损伤脾胃, 脾失健运, 使水谷运化失常, 湿聚而生痰, 痰阻中焦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发病。

痰浊中阻型眩晕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重, 胸膈满闷, 恶心呕吐, 不思饮食, 肢体沉重, 舌苔白腻, 脉濡滑。

治疗此种类型的眩晕宜祛痰化湿, 可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其方药组成为:半夏、白术、天麻、橘红、茯苓、甘草、生姜、大枣。每日一剂, 用水煎服。若患者出现痰郁化热的症状, 如头目涨痛, 口苦心烦, 苔黄腻, 脉滑数时, 应使用清热化痰的药物, 可选用温胆汤 (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生姜、大枣、甘草) 加黄连、黄芩。每日一剂, 用水煎服。

3 阴虚阳亢型眩晕

此种类型的眩晕多因患者平素肾阴不足, 或热病久病伤阴, 导致阴津不足, 水不涵木, 以至肝阳上亢而发病。

阴虚阳亢型眩晕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目涩, 心烦失眠, 多梦, 面赤, 耳鸣, 盗汗, 手足心热, 口干, 舌红少苔, 脉细数或细弦。

治疗此种类型的眩晕宜滋阴平肝, 可选用杞菊地黄丸加减。其方药组成为: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枸杞子、菊花、白芍。每日一剂, 用水煎服。

4 心脾血虚型眩晕

此类眩晕患者多因思虑太过, 伤及心脾, 耗损气血, 或因大病、大失血之后, 引起气血不足而发病。

心脾血虚型眩晕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 劳累后加重, 心悸神疲, 气短乏力, 失眠, 纳少, 面色无华, 唇舌色淡, 脉细弱。

治疗此种类型的眩晕宜补气血、益心脾, 可选用归脾丸, 每次服9克, 每日服两次。其方药组成为:白术、茯神、黄芪、人参、炙甘草、木香、当归、远志、龙眼肉、酸枣仁, 生姜, 大枣。

5 中气不足型眩晕

此种类型的眩晕多由于患者过度劳累, 元气受伤, 或由于平素脾胃虚弱, 中气不足而发病。正如《灵枢·口问》中所说的“上气不足, 脑为之不满, 耳为之苦鸣, 头为之苦倾, 目为之眩。”

中气不足型眩晕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乏力, 气短喜卧, 劳累后加重, 倦怠懒言, 自汗, 面色苍白无华, 纳呆便溏, 舌淡苔白, 脉细弱。

治疗此种类型的眩晕宜补中益气, 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其方药组成为:黄芪、人参、甘草、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每日一剂, 用水煎服。

6 肾精亏虚型眩晕

此种类型的眩晕多由于患者先天肾气不足或年老后肾气衰弱, 或因房事过度, 肾精亏耗而发病。正如《灵枢·海论》中所说的“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 胫酸眩冒, 目无所见, 懈怠安卧。”

肾精亏虚型眩晕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耳鸣, 精神萎靡, 记忆力减退, 腰膝酸软, 眼花, 遗精, 阳痿, 舌瘦淡红, 脉沉细。

治疗此种类型的眩晕宜补肾填精, 可选用左归丸, 每次服9克, 每日服两次。其方药组成为: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茱萸、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若患者出现肾阳虚的症状, 如形寒肢冷, 小便清长, 舌淡, 脉沉微等, 可用左归丸加附子、肉桂、当归、杜仲。

颈性眩晕的药物治疗 篇10

颈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病症, 相关研究显示, 近年来颈性眩晕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 患者在康复科或疼痛科就诊的首要症状是头痛、颈部不适、棘旁颈肌、枕外粗隆外下方、肩胛上区有压痛、紧张、坚硬或硬结, 颈扭曲试验及颈性掩震检查可呈阳性, 劳累及受凉后症状加重。颈椎退行性改变、骨质增生、颈肌损伤, 颈椎间盘突出、韧带损害、神经根炎等均可导致不同轻重的颈性眩晕症状发生。颈性眩晕是由于来自于上颈椎本体感受器的不正常冲动传入前庭核所致。对于该病传统的康复治疗有颈部牵引、电针、物理治疗、推拿按摩等, 但患者往往容易复发, 发作较频繁, 通过临床药物治疗, 对颈性眩晕的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口服药物

1.1 西比灵 (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胶囊制剂, 是一种钙通道阻断剂。用于典型或非典型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 前庭功能紊乱引起眩晕的对症治疗。用量及方法: (1) 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起始剂量:每晚10mg (65岁以上的患者每晚5mg) 。维持治疗:如果疗效满意, 应减至每周给药五天 (剂量同上) 。 (2) 眩晕的用量应在控制症状后及时停药, 初次疗程通常小于2个月。

1.2 敏使朗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

片剂, 通过内耳循环障碍的改善作用消除内淋巴水肿, 有明显改善脑内血流量作用。主治梅尼埃病、梅尼埃综合症、眩晕症引起的头晕/眩晕症状。临床用于内耳眩晕症;对脑动脉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头部外伤或高血压所致直立性眩晕、耳鸣等亦可用。用量及方法为每次1~2片, 6mg/片, 每日2~4次 (3次) , 饭后服用。连续用药至少15天, 总疗程不超过2个月。

2 神经阻滞药物

采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1m L、生理盐水液5ml、注射用腺苷钴胺液1.5mg进行治疗。操作方法为风池、四神针、太阳、印堂、丝竹空、C2-7夹脊 (一侧或两侧压痛点) 、阿是穴。取10m L注射器, 配7号针头, 取上述药物混合液, 选5~8个穴位, 对皮肤进行常规消毒之后, 快速刺入患者穴位皮下, 四神针、太阳、印堂、丝竹空平刺, 其它穴位缓慢直刺进针0.5~0.8寸回抽无血后慢慢注入药液1~2m L, 每日1次, l0次1个疗程, 连续2个疗程。

利多卡因是一种酰胺类局麻药物, 可与神经细胞膜钠通道轴浆内侧受体相互作用, 阻断钠离子内流, 可逆性阻滞神经纤维的冲动传导。具有作用快、弥散广、穿透力强、无明显扩张血管作用的特点。腺苷钴胺为维生素类药物, 是氰钴型维生素B12的同类物, 即其CN基被腺嘌呤核苷取代成为5-脱氧腺苷钴胺, 是体内维生素B12的两种活性辅酶形式之一, 是细胞生长增殖和维持神经髓鞘完整所必须的物质。两者合用, 既能发挥利多卡因神经阻滞的功效, 又能使腺苷钴胺的营养作用渗透到痛点, 达到松解肌肉、止痛止晕的作用。

3 抗抑郁药物

盐酸阿米替林片为临床最常用的三环类抗抑郁药物, 其药理作用是阻断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在神经末梢的再摄取, 从而使突触间隙的递质浓度增高, 促使突触传递功能而发挥抗抑郁作用。用于治疗头晕、头痛, 成人常用量:开始一次25mg, 睡前半小时服用1片, 3~5天, 待症状减轻、睡眠改善时, 每2日给药0.5片, 直至停药。

在临床所见的颈性眩晕患者中, 50%以上有明显焦虑或紧张状态, 头晕加重失眠, 失眠导致更加严重的头痛、头晕, 几乎形成了恶性循环。美国埃默里大学科研人员最近研究发现, 被广泛用作抗抑郁药物和止痛剂的阿米替林可直接刺激脑部神经细胞生长, 从而促进大脑发育。所以目前被广泛用于治疗偏头痛和由糖尿病引发的神经性疾病。

4 小结

中医称颈性眩晕为“项痹”, 意为痹阻不通。临床症状一般有头晕、恶心、呕吐、耳鸣、视物不清等, 最突出的特点为体位性眩晕即当改变体位尤以扭转头部时眩晕加重, 严重者可发生猝倒, 不伴有意识障碍。另外, 临床上亦可见椎动脉型颈椎病常伴有一些交感神经症状, 如汗腺分泌障碍, 局部肢体或半侧身体多汗或少汗, 消化功能障碍等症。临床根据其症状特点, 辅以X线片、CT片及颅脑超声血流动力学检查均可确诊。

辨证治疗眩晕症98例 篇11

眩晕,以头昏眼花,视物旋转,如坐舟车,甚至站立不稳,倒仆于地为主要症候的一类病证,常伴有耳鸣、疲乏无力、恶心、呕吐等症。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二者常同时发生,故统称为眩晕。几年来辨证治疗眩晕症98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98例眩晕病人,其中女性59例,男性39例,男女之比1:1.5,以中老年人为主,其中年龄60岁以上者,女性38例,男性29例,病程短者为1月余,长者达10-20余年。

1.2治疗方法

基本方法:①无风不作眩,治疗以平肝熄风为主。方药宜用镇肝熄风汤为主方加减;②无痰不作眩,治疗以化湿祛痰为主。宜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二陈汤加减;③无虚不作眩,治疗此症应以补益心脾,培补气血为主,方药以归脾汤加减。

辩证加减:①眩晕、身热、有汗恶风,因风邪而感者,加清火化痰黄芩、黄连、栀子、知母、石膏、防风、蒌仁、南星之品;②眩晕、烦躁、烦闷,因暑气而感者,治以清晕除眩,加香薷、防风、南星、姜半夏、茯苓之品;③眩晕身体重著,因湿气而缚者,治以清痰利湿,加南星、姜半夏、茯苓、陈皮、苍术、猪苓、泽泻之品;④头晕、眼黑、身体出汗、手足多冷,治以补气祛痰,加党参、白术、黄芪、当归、陈皮、云苓、姜半夏、升麻之品;⑤头晕、眼黑、身热属血虚痰火者,加当归、川芎、白芍、熟地、茯苓、瓜蒌仁、黄芩、黄连、姜半夏之品;⑥眩晕、口干咽燥、脉大有力属阴虚火动者,治以滋阴降火,加生地、熟地、当归、山药、麦冬、丹皮、栀子之品;⑦眩晕、面色晄白、身怯气力不足、脉虚无力,治以补气健脾,加人参、白术、云苓、黄芪、生姜、大枣之品;⑧眩晕、面色少华、唇舌发淡,脉芤,治以补气血为主,加元参、枸杞子、寸云、玉竹、山萸肉、知母、黄柏之品。

7剂为一疗程,一般治疗2-6疗程,中青年病程短,疗效较好,见效快。老年人病程长,易反复,疗程相对较长。

2结果

2.1疗效判定临床治愈:临床诸征消失,随访3年后未复发者;好转:临床症状治疗后消失,3年内因各种原因又复发者;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2.2治疗结果临床治愈57例(58.16%),好转33例(33.67%),无效8例(8.16%),总有效率为91.84%。

3病案举例

例1,女,45岁,农民,3年来反复头晕、两目涨痛,口苦心烦,恶心呕吐,肢体沉重,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痰郁化热型眩晕:因脾失健运,使水谷运化失常,湿聚而生痰,痰阻中焦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阻遏阳气,清窍受之蒙蔽,郁火化热而发病。治疗清热化痰,方选用温胆汤加减: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枳实10克,竹茹10克,黄连6克,黄芩10克,白术15克,天麻15克,橘红10克,甘草6克,生姜7片、大枣7枚。每日一剂,早晚分服。一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再巩固治疗3个疗程,后随访,现已5年未复发。

例2,女,35岁,工人,头晕反复发作2年,唇甲无华,心慌气短,食少身倦,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苔白,脉细弱。属气血亏虚型眩晕。治疗以补气养血、补益心脾为主。方药归脾汤加减:黄芪20克,党参20克,白术10克,龙眼肉15克,女贞子10克,茯神15克,当归15克,炒酸枣仁15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每日一剂,早晚分服。2疗程后,症状减轻,再巩固治疗2个疗程后改服归脾丸治疗一个月,随访3年未复发。

例3,男,68岁,退休教师,头晕反复发作10余年,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高,最高时血压200/110mmHg,舌红,苔薄黄,脉弦。辩证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治疗以平肝熄风为主。方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5克,钩藤15克,决明子20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每日一剂,早晚分服。治疗3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血压稳定于150/90mmHg左右。治疗效果满意,1年内无明显头晕发作。

4讨论

急诊眩晕的病因分析与治疗 篇12

关键词:急诊,眩晕,诊断

眩晕是一种临床常见病, 其发病原因复杂、起病急骤、症状复杂、病情较重, 涉及到临床多个学科, 如不及时治疗, 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为进一步探究急诊眩晕的诊断与治疗思路,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100例急诊眩晕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诊眩晕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回顾分析。其中, 男性患者56例, 女性44例, 年龄为40~70岁, 平均年龄 (51.02±3.45) 岁, 病程为1~10年, 平均病程为 (3.42±0.64) 年。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眩晕。排除标准: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严重受损、伴有其他严重疾病史、血液系统异常、凝血功能异常、恶性肿瘤者、精神神经异常者。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知情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方法

对急诊眩晕患者的诊断资料进行系统回顾分析, 探讨急诊眩晕的发病原因和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给予患者能量补充和对症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各项体征变化进行密切观察。

1.3 观察指标

具体的观察指标包括治疗总有效率以及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例数、梅尼埃病例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例数。具体疗效判定标准:眩晕症状基本消失, 患者处于清醒状态视为显效;眩晕症状显著改善视为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改善视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治疗总有效率采用%表示, 进行χ2检验, 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病因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所有导致急性眩晕的病因里,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急性眩晕的常见病因, 分别占到34%、46%、20%。

2.2 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积极对症治疗后, 急诊眩晕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9%, 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P<0.05) 。其中显效55例, 占55%, 有效44例, 占44%, 无效1例, 占1%。

3 讨论

眩晕是一种临床常见病, 发病率较高, 仅次于头痛, 一般分为晕厥前状态、平衡障碍和头重脚轻等类型[1,2]。目前相关的临床资料表明,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所面临的社会压力也逐渐增大, 该病的发病率也相应升高, 且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3]。因此, 明确急诊眩晕患者的常见原因、诊断和治疗, 显得十分重要。

一般来说, 急诊眩晕患者的发病时间小于3个月, 均为非旋转性眩晕, 平衡功能正常, 影像学检查未发现颅脑器质性病变, 但确实存在典型的临床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是导致急诊眩晕的主要原因, 由于体位改变而诱发剧烈、短暂的眩晕发作, 但发病时间通常不超过1 min, 是由于椭圆囊耳石膜上的碳酸钙颗粒脱落并进入半规管后而引起该病的发生。梅尼埃病的发生与内淋巴积水有关, 发作时间通常在20 min以上, 且发作次数至少2次, 伴有自发性的眼球震颤。相关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 80%左右的患者伴有耳鸣及波动性感觉神经性耳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是常见原因, 发作期间无神经系统损害体征, 起病也较为急骤, 与动脉粥样硬化、椎基底动脉狭窄、脑血管自主神经调节障碍、颈椎病等密切相关。

总体来说, 眩晕的病因较为复杂, 涉及内科、耳鼻喉科、神经科、眼科等多个学科,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具有病情重、症状复杂、起病急等特点。加上部分患者对症状的描述较为模糊, 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的情况。临床上治疗该病, 主要包括休息、改变体位、调整饮食及使用药物等方法。

综上所述, 急诊眩晕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 以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为常见。且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均能够缓解, 所以应给予患者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姚乐义.异丙嗪治疗急诊眩晕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 (10) :74-75.

[2]邢仪霞, 王俊峰.中医辨证论治急诊眩晕的临床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连续型电子期刊) , 2015, 25 (56) :118-119.

上一篇:新时期测绘工程研究下一篇:兼职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