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治疗(精选7篇)
添加治疗 篇1
奶牛乳房炎症状为乳房实质、间质的炎症。病因多由机械性刺激、病原微生物浸入及化学物理性损伤所致。分为浆液性乳房炎、纤维素性卡他乳房炎、化脓性乳房炎、出血性乳房炎、坏疽性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用抗生素治疗乳房炎虽有较好效果但在牛奶中残存, 也会导致耐药性, 影响对牛的治疗效果, 排泄物会造成水土污染。中草药主要以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为原料, 是动物体最易吸收的纯天然物质, 对奶牛效果良好, 毒副作用甚微, 几乎无残留、无抗药性、不污染环境, 同时还具有多种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 兼有药物和营养的双重作用, 在奶牛业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据报道, 在奶牛泌乳早期应用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可明显提高奶牛的产奶量, 改善乳汁成分。
1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优点
中草药添加剂即以中草药为原料制成的饲料添加剂。与抗生素类添加剂相比,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具有特别的优点:品种繁多、功能多样化, 具有活血祛瘀、驱虫除积、助脾健胃、理气消食、补血壮阳、养血滋阴、通关利窍、清热解毒等功效, 能防病治病、保健助长;其使用范围广泛, 成本低、效果好;属于非特异性抗菌, 不但有直接抑菌、杀菌, 不产生耐药性的优点, 而且能调节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在畜禽体内药物残留量低。
2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原因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机理:奶牛乳房炎大多数是由于细菌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真菌、病毒、支原体等侵入乳头, 经由乳腺管进入乳腺组织, 从而引起的疾病。一般奶牛乳房炎根据其有无临床症状可分为两种, 隐性乳房炎和临床型乳房炎, 一般认为隐性占70%, 临床型占30%。
乳牛乳房炎发病率除受病原体影响外, 还受气温、环境、管理、饲料、挤奶方式、泌乳量、泌乳阶段、胎次以及乳头形态、不同乳区、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雨季, 运动场积水泥泞, 易使乳房脏污, 发病率高;挤奶方式的影响, 机器挤奶牛群比手挤奶牛群发病率高4~5倍或更高。
3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
3.1 中草药添加剂治疗奶牛乳房炎实验情况
对确诊是临床型乳房炎的30头奶牛将乳炎康500g/头用热水冲开, 在冷却后加入200 m L黄酒, 搅拌均匀, 用投药瓶灌服, 每天用药1次。结果有28头奶牛食欲恢复正常, 乳区的红、肿、热、痛消失, 用肉眼观察乳汁发现正常, 产奶量恢复到正常水平, 2头奶牛症状无缓解, 治愈率达到93.3%。
对确诊是隐性乳房炎的30头奶牛第1 d用乳炎康500 g/头, 热水冲开, 冷却后再加入100 m L黄酒, 灌服, 每天1次。然后停药3d, 从第7 d开始, 仍然用乳炎康250 d/头, 热水冲开, 冷却后加黄酒100m L, 灌服, 1次/d, 连用3 d。结果阳性减弱率20% (6头) , 转阴率为70% (21头) , 无明显变化率10% (3头) 。
3.2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奶牛乳房炎的影响
我国的中草药来源广泛, 很多中草药都具有抗菌的良好作用, 在疗效相当甚至超越的情况下, 中草药与抗生素类、激素类药物相比, 其中最大的优势无疑是中草药的绿色无毒、无残留。一系列的实践已经显示出中草药的优越性及其对于治疗奶牛乳房炎这个难缠的疾病的疗效, 因此, 从中草药中去寻找天然防治奶牛乳房炎的抗生素替代物无疑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市场, 也是趋势。无数实验表明利用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防治奶牛乳房炎具有积极效果, 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单志贵.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综合监控技术[J].中国奶牛, 1996 (3) :39~40.
[2]胡松华, 俞斌.乳房炎治疗后牛奶中的抗生素残留[J].中国兽医杂志, 1999 (5) :52~53.
[3]张淼涛, 丛日华.中药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治作用及对产奶量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5 (1) :23~24.
[4]张秀英等.催乳保健散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J].中国奶牛, 2001 (1) :28~29.
[5]吴德峰.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现状及前景[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1 (181) , 31.
[6]邵桂林.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研究现状及开发应用前景[J].中国动物保健, 2001 (1) , 8.
添加治疗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共94例, 均为本院确诊的癫痫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每组47例。其中男55例, 女39例;年龄9~65岁, 平均年龄 (32.1±9.8) 岁;病程1~15年, 平均病程 (4.1±1.6) 年。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重大疾患。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应用托吡酯单药治疗, 初始剂量为25 mg/d, 分早晚2次口服, 每周按上述剂量增加, 分早晚2次口服。逐步增加至治疗量。
1.2.2 观察组
原用抗癫痫药种类、剂量、用法不变, 添加托吡酯治疗。成人第1周开始口服剂量25 mg/d, 分早晚2次口服。以后每周按上述剂量增加, 分早晚2次口服。目标剂量为200 mg/d, 加量期不超过8周。若发作完全控制, 即以此剂量进行维持治疗, 否则可继续增加剂量至目标剂量高限。未成年患者第1周开始口服12.5 mg/d, 以后每周按上述剂量增加, 分早晚2次口服。未成年患者目标剂量为100 mg/d, 逐渐加量至最佳维持剂量。对两组患者随访观察6个月以上, 记录发作减少百分比。用药前和达到目标剂量时监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完全不发作或癫痫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有效:癫痫发作次数减少25%~49%;无效:癫痫发作次数减少25%以下。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观察可得,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5%明显优于对照组53.2%, 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讨论
癫痫患者不仅承受着长期服药的痛苦, 且病情一发作则常遭受旁人投来异样的眼光, 使患者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对其工作及生活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 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上一直在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托吡酯是一种化学结构与其他抗癫痢药物不同的新型药物, 其作用机制与阻断中枢神经细胞的电压依赖性钠通道、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氨基丁酸的活性、拮抗谷氨酸受体的海人藻酸等有关。相关研究表明[2], 托吡酯小剂量就可起效, 但采用小剂量逐步添加的方法, 可达到较佳效果, 且不良反应更少。托吡酯在单药治疗上也可起到一定的疗效, 但如果作为附加用药治疗各种类型的癫痫, 可收到更为确切的疗效, 且不良反应相对会更少。本组研究94例患者, 47例应用单药治疗, 47例为添加治疗, 总有效率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上述内容一致。有关托吡酯治疗的维持剂量各文献报道不尽相同, 因此, 临床上给药时应严格根据个体不同情况而定。
综上所述, 托吡酯作为添加药物治疗癫痫, 比单药治疗更具有良好的疗效, 更安全可行, 不良反应更少, 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卢治南, 王莎丽.托吡酯单药和添加治疗癫痫发的疗效观察.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2, 23 (23) :537-538.
添加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8例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 均符合1981年ILAE的分类标准。其中男41例, 女27例, 年龄18~59岁, 平均年龄 (37.49±6.81) 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3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征、职业、病程及临床表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试验组
给予口服普瑞巴林胶囊治疗, 第1天服用75mg, 每晚服用1次, 连续服用4 d;第5天将药量加至口服75 mg, 每日2次;在第9天将药量加至早上口服75 mg, 晚上口服150 mg;而在第13天时, 将药量加至口服150 mg, 每日两次, 按照此药量直至第14周。
1.2.2 对照组
采用之前服用的抗癫痫药物的剂量、种类, 且服用由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氟桂利嗪作为添加剂口服治疗, 第1天口服5 mg持续1周, 并每天增加10mg, 按照此药量直至第14周。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发现患者临床疗效显著, 那么便停止递增并按照此剂量维持至治疗结束;如果患者发生不能耐受的情况, 则立即退出治疗。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神经系统检查与常规检查及患者在治疗前3个月期间每个月的平均发作次数, 治疗后的副反应发生情况, 发作的次数及日期等。分别在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第4周及3、6个月进行脑电图、心电图, 肾、肝功能, 血、尿常规等检查, 认真记录并分析。
1.4 疗效评定标准
比较治疗前、后每月平均发作频率, 将比较结果作为评定标准, 计算公式为: (治疗前发作频率-治疗后发作频率) /治疗前发作频率×100%[4]。显效:发作频率减少≥75%;有效:发作频率减少至50%~74%;无效:发作频率减少<50%;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试验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 (附表)
如表1所示, 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06%, 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2.35%,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试验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头痛、头晕眼花、发汗, 1例便秘、口鼻干燥,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 而对照组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现视野异常、痰多, 4例头痛、发汗、眼花, 1例嗜睡, 2例反应迟钝, 3例便秘,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29%, 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上述患者均给予积极的对症治疗, 1 d后均有缓解。
3 讨论
本研究中采用普瑞巴林胶囊治疗的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7.06%,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2.35%, 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采用普瑞巴林胶囊治疗成人难治性、部分性癫痫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由氟桂利嗪作为添加剂递增治疗的对照组。并且试验组患者的使用普瑞巴林胶囊进行治疗后的不良反应例数仅有2例, 而对照组患者在使用氟桂利嗪作为添加剂递增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12例, 试验组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 表明使用普瑞巴林胶囊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 普瑞马林添加治疗成人难治性、部分性癫痫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且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5,6]。但是本文仅是以临床疗效和使用安全性角度出发进行研究, 没有做出更深步的研究, 不足之处希望能够得到医学界专家的指正, 同时能够为界内人士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巫婷, 景秋芳, 叶波, 等.2, 4-二硝基氟苯柱前衍生化法测定普瑞巴林[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10, 24 (2) :350-353.
[2]徐燕, 葛叶盈, 成建庆等.术前口服普瑞巴林对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患者术前焦虑及术后疼痛的影响[J].医学研究杂志, 2013, 42 (10) :88-92.
[3]周中华, 冯莉, 李蜀渝等.奥卡西平添加治疗成人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的临床观察[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0, 37 (5) :405-407.
[4]肖占琴.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评价唑尼沙妥添加治疗成人耐药性癫痫部分性发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D].重庆医科大学, 2011.
[5]马建华, 张杰, 李玉华等.普瑞巴林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 2012, 34 (18) :2812-2813.
添加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102例癫痫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各51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6例, 女性患者25例。年龄18~65岁, 平均 (36.0±9.6) 岁。病程3~20年, 平均9.0±5.5年。
其中单纯部分性发作患者15例, 复杂部分性发作患者13例, 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患者12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7例, 女性患者24例。年龄19~64岁, 平均 (35.5±9.2) 岁。病程4~21年, 平均 (10.2±6.1) 年。其中单纯部分性发作患者14例, 复杂部分性发作患者15例, 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患者11例。两组患者在进行本次实验前, 均合理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3个月以上, 癫痫发作控制不佳, 月发作次数≥1次。本次试验研究所选的两组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并得到院方伦理委员会评审通过。两组患者在数量、性别、年龄、病程、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P>0.05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基础的抗癫痫药物联合加巴喷丁胶囊治疗, 第一天为:口服, 1次/天, 300mg/d。第二天为:口服, 2次/天, 600mg/d。第三天至疗程结束为:口服, 3次/天, 900mg/d。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的抗癫痫药物联合安慰剂治疗, 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
1.3 观察项目
治疗前、后记录患者癫痫发作次数, 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指标, 观察心率、血压、心电图等生命体征指标, 治疗期间观察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
完全控制, 癫痫无发作。显效, 癫痫发作次数减少75%~99%;有效, 癫痫发作次数减少50%~74%;无效, 癫痫发作次数减少1%~49%或增加。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 (%) 表示,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χ2和t检验。以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为期6个月的治疗,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52.94% (27/51) , 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31.37% (16/51) , 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比较, P<0.05, 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安全性比较在用药治疗期间, 两组均有患者出现嗜睡、恶心、头晕、皮疹、胃部不适等轻度不良反应, 症状无需处理, 均自行缓解。两组均无共济失调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80% (5/51) ,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6% (6/51) ,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P>0.05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后两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指标和心率、血压、心电图等生命体征指标均无明显改变, P>0.05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癫痫属于临床常见疾病, 是由脑部的神经元过度兴奋出现异常的高额放电而导致的一种大脑失调的综合征[2]。据WHO统计, 目前全世界癫痫患者人数超过5000万, 其中我国的癫痫患者人数超过600万, 我国癫痫的发病率接近千分之五。选择何种药物有效治疗癫痫疾病, 是抗癫痫治疗的热点话题。而随着包括加巴喷丁在内的多种抗癫痫新药的研发和上市, 使传统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或者无法耐受不良反应的患者有了新的希望。加巴喷丁属于一种由人工合成的氨基酸物质, 其结构与γ-氨基丁酸类似。在用药后能够被快速吸收, 不结合血浆蛋白, 在体内不会代谢, 和其他抗癫痫药物不会产生相互作用。在用药后1~2d达到相对稳定的血药浓度, 具有的起效快的特点。该药通过对脑内合成、释放的γ-氨基丁酸产生间接影响, 使谷氨酸脱羧酶的活性增强, 使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的浓度提高, 发挥抗癫痫的作用[3]。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加巴喷丁胶囊添加治疗癫痫的总有效率为52.94%, 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安全性方面, 观察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 加巴喷丁胶囊添加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显著, 安全性高,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加巴喷丁胶囊添加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102例癫痫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各51例。观察组给予基础的抗癫痫药物联合加巴喷丁胶囊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的抗癫痫药物联合安慰剂治疗, 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 经过为期6个月的治疗,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52.94% (27/51) , 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31.37% (16/51) , 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比较, P<0.05, 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P>0.05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后两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指标和心率、血压、心电图等生命体征指标均无明显改变, 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加巴喷丁胶囊添加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显著, 安全性高,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加巴喷丁胶囊,添加治疗,癫痫,临床疗效,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潘云菲, 董治春, 程焱, 等.加巴喷丁添加治疗难治性部分性癫痫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2 (30) :148-150.
[2]陈宝泉, 刘肖英, 李彩文.新型抗癫痫药加巴喷丁[J].中国新药杂志, 2007, 11 (16) :900-902.
添加治疗 篇5
癫痫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障碍性疾病之一, 在全世界范围内约有五千万人患有该种疾病[1]。患病率 (新发病例的年发生率) 在发达国家为每年10万人40~70例, 在发展中国家为每10万人100~190例[2]。近900万人患有癫痫, 且每年中国新增癫痫患者40万左右[3,4]。脑机能障碍引起的部分性发作性癫痫最为普遍, 约占总数的60%。
抗癫痫药 (AED) 是主要治疗手段, 但是首次单一药物治疗只能控制50%患者癫痫的发作[5]。首次添加药物, 随后撤退标准治疗药物可提高20%的控制率。双重治疗可进一步增加有效控制率5%, 但仍有剩余的25%的癫痫是药物无法控制。
近10年来, 国内外各种抗癫痫新药陆续问世, 并被批准在临床应用, 目前应用的药物有加巴喷丁、拉莫三嗪、奥卡西平, 托吡酯、氨己烯酸及唑尼沙胺等药物。
唑尼沙胺是一个广谱抗癫痫药物, 自1989年在日本上市, 于1991在韩国上市 (100mg片剂和20%散剂) , 美国于2000年月批准其上市 (100mg胶囊) , 2005年3月唑尼沙胺胶囊在英国和德国被批准上市, 作为添加用药治疗部分性癫痫发作。
唑尼沙胺作为单药治疗和添加疗法用于治疗成人, 儿童癫痫部分性发作和全面性发作分别于1989年在日本, 于2000年在美国批准作为添加用药或单药治疗部分性癫痫。
在日本对ZNS短期或长期治疗部分性癫痫的试验进行了荟萃分析[6], 数据来源于Ⅰ~Ⅲ期非对照试验。总共分析了1000例不同类型的癫痫患者 (605例成人和403例儿童) 。95%的患者合并使用1~3种AED。ZNS对各类癫痫的有效率如下:SP:57% (N=63) 、SP继发CP:50% (n=82) 、CP: (n=362) 、SGS:60% (n=168) 。在治疗超过1年的患者中, 有效率如下:SP:75% (n=4) 、SP继发CP:65% (n=26) 、SGS:61% (n=28) 。
在一项为期16周的随机、双盲、多中心试验中以卡马西平为对照[7], 多数入组患者 (75) 为部分性癫痫患者。试验结果证明ZNS (平均剂量为330mg/d) 与卡马西平 (平均剂量为600mg/d) 相比, 治疗伴发SGS的部分性癫痫患者没有组间差异。
荟萃分析发现ZNS最常见的不良事件包括嗜睡 (24.3%) 、共济失调 (12.7%) 、厌食 (11%) 、胃肠道不适 (6.2%) 、主动性下降 (5.5%) 、思维迟钝 (5.3%) 、体质量减轻 (3.4%) 和皮肤、皮疹、瘙痒 (2.4%) 。
在卡马西平为对照进行试验的临床试验中, ZNS的不良事件情况与卡马西平类似, 总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2%和57%。ZNS出现厌食的比例高于卡马西平 (12.7%vs0%) , 而卡马西平出现共济失调的比例高于ZNS (35%vs9%) 。
欧洲和美国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经验:
有四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8,9,10,11]评价了ZNS作为添加用药治疗治疗难治性部分癫痫发作的效果 (n=138-351) 。试验入组了患有简单部分性癫痫 (SP) 或复杂部分性癫痫9 (CP) 的患者, 伴或不伴有继发癫痫继发泛化, 同时合并服用1~2种标准抗癫痫药 (如苯妥英、卡马西平、苯巴比妥、丙戊酸、扑米酮等) 。入组患者每月癫痫发作中位值 (均值) 在9~13 (20~26) 次部分性癫痫或3~8 (10~24) 次复杂部分性癫痫的水平。表 (表1) 为试验的总结。
ZNS给药剂量≥300mg/d时, 除一项试验外, ZNS组部分性癫痫减少百分数中位值在27%~51%之间 (vs.PLB组为-5%~19%) ;CP下降百分数中位值在27%~25%之间 (vs.PLB组为-4%~16%) ;所有癫痫下降23-51% (vs.PLB组为 (-7%~18%) 。除了Brodie试验中的ZNS300mg组CO发作频率减少百分数与安慰剂组未见统计学差异外, 4个试验中其他上述指标均显示出ZNS明显优于PLB且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同样, ZNS在400mg/d的剂量下进行试验, 结果发现ZNS治疗部分性癫痫、CP和所有癫痫的有效率均高于PLB组并显示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在2项试验中, ZNS在400mg/d或500mg/d的剂量下, 癫痫完全缓解比例分别为6% (vs.PLB组为3%) 和5% (vs.PLB组为2%) 。
对Faught等人、Sackellares等人和Schmit等人的三项试验进行荟萃分析[12]。在总共499人中, 最常见与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是:嗜睡 (17%) 、头昏 (13%) 、厌食 (13%) 和头痛 (10%) 。其他发生率在3%~9%的不良事件包括恶心、激动/易激惹、乏力、共济失调、腹痛、思维混乱 (confusion) , 认知/记忆困难和皮疹。
不良事件多出现在治疗早期 (4周内) , 基本均为轻-中度, 随治疗时间延长发生率下降。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ZNS在8周的时间里缓慢滴定到400mg/d, 则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PLB接近。如果在4周内快速滴定剂量到较高剂量 (多为400~600mg/d) , 则不良事件明显多于PLB (P>0.05) 。当ZNS的剂量超过300mg/d时, 会出现或常见认知/精神神经不良事件 (如精神活动缓慢、语言/言语异常) 。另外, ZNS治疗患者约有29%出现体质量下降 (1.3~2.7kg) , 与PLB组有显著差异。
长期开放试验的经验:对4项开放多中心试验进行荟萃分析[13], 其中2项试验是上述欧洲和美国随即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的延伸试验, 另外2项试验是回顾性试验。分析结果提示ZNS持续治疗2年能够有效控制难治性部分性癫痫发作, 而没有明显的快速耐受或药理学耐受的证据。在3个规定了基础值的开放试验中, 329例患者坚持使用ZNS治疗 (剂量不明确) , 部分性癫痫发作频率下降38%~50%。而另外一个历史对照试验中, 121例患者的癫痫发作频率下降13.9%, 可能与回顾癫痫基础信息不准确有关。整个4项试验中参加ZNS的治疗剂量为400~700mg/d, 有5例 (13%) 完全缓解8~71个月;一项18例参加的试验中 (未明确剂量) , 有4例 (22%) 部分性癫痫完全缓解时间超过3年。
在M.J.Brodie等人进行的另一项欧洲实验[14]中, ZNS400mg/d治疗12周后, 部分性癫痫发作频率较基础减少31.6%, 而有效率为30.4%。
MA.Brodie等[15]开放性试验对40名患者评估ZNS治疗耐药性难治性部分性癫痫的长期收益, 随访9-71个月 (中位值67月) , 其中8人 (20%) 癫痫患者发作频率下降超过80%, 5人 (12.5) 癫痫发作完全缓解8~71个月 (平均31.4月) , 中位值10月) 。
Alapati等[16]进行了一项开放期评估ZNS作为添加治疗难治性部分性癫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n=19) , 其中8例伴继发泛化, 所有患者都合并1~2中AEDs。1例因2周健忘退出。其余患者中有10例 (55) 发作频率下降, 4例 (22%) 完全缓解, 4例 (22%) 无改变。7例在18个月试验结束后继续服药。4例 (22.2%) 癫痫完全缓解超过3年。多数AE与中枢神经系统有关, 包括嗜睡 (33.3%) 、失眠 (33.3%) 、乏力 (22.2%) 和共济失调 (16.6%) 。
在中国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经验:有三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17,18,19]评价了ZNS作为添加用药治疗治疗难治性部分癫痫发作的效果 (n=138-351) 。试验入组了患有简单部分性癫痫 (SP) 或复杂部分性癫痫9 (CP) 的患者, 伴或不伴有继发癫痫继发泛化, 同时合并服用1~2种标准抗癫痫药 (如苯妥英、卡马西平、苯巴比妥、丙戊酸、扑米酮等) 。入组患者每月癫痫发作中位值 (均值) 在9~13 (20~26) 次部分性癫痫或3~8 (10~24) 次复杂部分性癫痫的水平。下表为试验的总结 (表2) 。
添加治疗 篇6
关键词:左乙拉西坦,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认知功能,影响
传统的抗癫痫药物主要控制患者癫痫的症状, 部分患者在服用传统抗癫痫药物的情况下并不能起到缓解症状的效果, 称为难治性癫痫[1]。左乙拉西坦属于新型的抗癫痫药物, 研究表明[2], 该药物对治疗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效果不错, 不过多是针对小儿及老年患者的研究, 对于青少年人群的研究还是比较缺乏的, 为探析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的效果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该文将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8例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8例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 该研究通过患者知情同意, 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为34例, 治疗组:男性20例, 女性14例, 年龄15~30岁, 平均 (27.8±4.9) 岁, 病程1~8年, 平均 (3.4±1.2) 年;对照组:男性21例, 女性13例, 年龄15~32岁, 平均 (28.1±5.3) 岁, 病程1~7年, 平均 (3.1±1.1) 年;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苯巴比妥联合卡马西平治疗, 苯巴比妥片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3020689, ) 口服, 剂量30~60 mg, 3次/d, 卡马西平片 (-国药准字H11022279) 口服, 起初剂量为100~200 mg, 2次/d, 逐渐增加剂量至400 mg, 2次/d, 疗程半年。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左乙拉西坦治疗, 左乙拉西坦 (UCB Pharma S.A.批准文号:H20120224) 起初剂量为250 mg, 2次/d, 口服, 服用4周后逐渐增加剂量为500 mg, 2次/d, 疗程半年。
1.3 评价标准
1.3.1 疗程评价标准
参照《中国癫痫临床诊疗指南》相关标准[3];临床控制:在患者治疗期间无发作;有效:在治疗期间患者发作频率降低50%以上;无效:治疗期间发作频率降低在50%以下。
1.3.2 认知功能评价标准
采取Mo CA量表进行, 参照文献[4]的标准, 累计项目评分, 满分30分, 评分为26分为界限, Mo CA评分≥26分说明患者认知功能正常。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 (±s) 为正态计量资料, 进行t检验, [n (%) ]为计数资料, 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73.53%与对照组50.0%, 比较差异 (χ2=10.893,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认知功能比较
治疗组Mo CA评分 (27.5±1.2) 分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883, P<0.05) 。见表2。
3 讨论
癫痫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且病情反复发作。多数患者在应用常规癫痫药物治疗后, 症状一般可缓解, 但是仍有一部分患者在服药后症状不能够缓解, 治疗效果不显著, 进而发展为难治性癫痫,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5]。
左乙拉西坦属于新型的抗癫痫药物, 在美国上市, 在我国对该药物的研究已获得很大的进展, 该文将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结果显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 总有效率为73.53%, 显著高于对照组, 这与刘龙采的研究中, 经过24周的治疗, 左乙拉西坦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1.9%优于对照组的结果一致[6]。
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对难治性部分癫痫效果良好, 在文献中显示[7], 该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不过目前对于青年患者的相关报道还是比较缺乏的, 青年癫痫患者正处于人生求学就业的关键时期, 因此, 该研究选择青年患者作为该研究的对象, 并通过MOCA量表进行评估患者的认识功能, 进而快速的评价左乙拉西坦对青年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程度。多年来, 对于左乙拉西坦改善认知功能的相关报道越来越多, 也证实了该药物较高的安全性及耐受性, 该研究中, 治疗组Mo CA评分 (27.5±1.2) 分, 对照组Mo CA评分 (21.4±1.2)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此结果说明, 患者服药后多数患者的认知功能均恢复正常, 且癫痫的频率也大大降低, 促进了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生活。这与陈桃[8]的研究中采取左乙拉西坦治疗后, Mo CA评分 (27.1±1.5) 分,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的效果显著, 显著改善患者认知功能, 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黄从刚, 卞红强, 罗正利, 等.左乙拉西坦和托吡酯治疗癫痫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4, 13 (5) :499-503.
[2]吕志芳, 胡海涛, 李妍, 等.左乙拉西坦添加疗法治疗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疗效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师, 2015 (4) :613-615.
[3]柴艳萍.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应用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的疗效[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234-234.
[4]高辉.左乙拉西坦治疗青年难治性癫痫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5) :1052-1053.
[5]褚旭, 孔庆霞, 夏敏, 等.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的效果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 :24-25.
[6]刘龙采.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应用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的疗效[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2 (13) :2487, 2490.
[7]喻蕾.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应用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的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31) :113, 114.
添加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疾病患者70例, 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5例, 其中对照组男22例, 女13例, 年龄15~28 (20.11±5.94) 岁, 病程3~9 (5.52±2.31) 年。试验组男23例, 女12例, 年龄16~28 (20.41±4.31) 岁, 病程2~9 (5.45±1.71) 年。70例患者均通过相关检查确诊为难治性部分性癫痫病症, 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无孕期哺乳期妇女, 无肝肾功能不全, 且所有患者对本实验相关的药品无过敏等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卡马西平、苯巴比妥常规疗法治疗, 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加用左乙拉西坦治疗, 治疗方法为:最开始剂量为250mg/次, 2次/d, 口服;然后4w内剂量逐渐加到500mg/次, 2次/d, 口服。500mg/次, 2次/d的用药方法共持续治疗24w。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认知功能的恢复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在治疗周期内的发作次数, 认知功能的情况, 其中认知功能评分标准采用MOCA (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进行评分[2], 总分30分其中包括语言、延迟回忆、定向、抽象、注意、执行能力与视空间、命名等, 分数越高说明认知能力越强, 对不同患者的文化水平偏差进行校正处理。
1.4 临床疗效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癫痫发作率分为三种情况, 无效:癫痫发作降低少于50%;有效:癫痫发作率大于50%;临床控制:患者在治疗期间无癫痫病发作。治疗总有效率=有效率+临床控制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作比较分析, 计数资料及率的比较采用配对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内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要远高于对照组,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认知功能综合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认知功能综合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治疗24w后的认知功能综合评分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作为一种慢性易反复发作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健康, 目前针对这种疾病治疗主要是对其症状的控制与病情的控制, 其发病原因尚未明确[3]。研究表明左乙拉西坦对于难治性癫痫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但对于青年难治性癫痫的相关研究还十分少, 青年人群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性力量, 癫痫的发病不仅对其家庭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伤害, 也是社会的损失, 因此对于青年难治性癫痫需找到不仅能够快速安全控制症状而且可以全面提高其身体综合素质的一类治疗方法[4,5]。
作为新型的抗癫痫药物, 研究表明左乙拉西坦的生物利用率更高, 蛋白结合率更低,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耐受性。相关文献研究显示左乙拉西坦发挥临床疗效显著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首先左乙拉西坦的化学结构特殊, 作为吡咯烷酮衍生物的镜像异构, 与吡拉西坦化学结构相似, 可以很好的发挥抗癫痫功效, 其次只要控制癫痫发作, 降低癫痫发作频率就可以很好的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 从而提高患者的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6]。左乙拉西坦可以通过影响注意力与语言中枢的代谢功能, 改善患者的注意力语言等认知功能。从本文使用左乙拉西坦的试验组患者治疗后24w认知功能综合评分就可以印证这一点, 试验组患者的认知功能综合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左乙拉西坦是一种治疗癫痫疾病的添加药物, 在治疗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的临床实践中, 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变化, 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药物的耐受性与保留率高于普通治疗癫痫疾病的药物, 本文应用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的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综上所述, 添加左乙拉西坦治疗青年难治性癫痫不仅临床效果显著, 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认知功能, 值得在临床上继续深入研究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黄从刚, 卞红强, 罗正利, 等.左乙拉西坦和托吡酯治疗癫痫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4, 13 (5) :499-503
[2]刘龙采.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痈应用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的疗效[J].临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2 (13) :2487.
[3]柴艳萍.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痈应用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的疗效[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7) :234.
[4]陈伟, 施德, 刘振国.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的效果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3) :456-458.
[5]赵均峰, 吴云, 张宪坤, 等.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的疗效及不良反应[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5) :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