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吡酯添加

2024-10-26

托吡酯添加(精选7篇)

托吡酯添加 篇1

癫痫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以突然发作性、暂时性的脑功能失常为特征的脑功能障碍综合征, 为神经内科系统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癫痫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全身强直性阵挛, 有一小部分表现为短暂呆滞、流口水、做解钮扣或咀嚼动作等, 可持续数秒或数分钟[1]。临床上用于治疗癫痫的药物较多, 但未有一种效果全面、副作用少、同时改善患者认知功能的药物可满足临床需要。托吡酯为广谱抗癫痫药物, 具有高效和安全的特点。本研究探讨托吡酯单药及添加治疗癫痫的临床效果,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共94例, 均为本院确诊的癫痫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每组47例。其中男55例, 女39例;年龄9~65岁, 平均年龄 (32.1±9.8) 岁;病程1~15年, 平均病程 (4.1±1.6) 年。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重大疾患。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应用托吡酯单药治疗, 初始剂量为25 mg/d, 分早晚2次口服, 每周按上述剂量增加, 分早晚2次口服。逐步增加至治疗量。

1.2.2 观察组

原用抗癫痫药种类、剂量、用法不变, 添加托吡酯治疗。成人第1周开始口服剂量25 mg/d, 分早晚2次口服。以后每周按上述剂量增加, 分早晚2次口服。目标剂量为200 mg/d, 加量期不超过8周。若发作完全控制, 即以此剂量进行维持治疗, 否则可继续增加剂量至目标剂量高限。未成年患者第1周开始口服12.5 mg/d, 以后每周按上述剂量增加, 分早晚2次口服。未成年患者目标剂量为100 mg/d, 逐渐加量至最佳维持剂量。对两组患者随访观察6个月以上, 记录发作减少百分比。用药前和达到目标剂量时监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完全不发作或癫痫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有效:癫痫发作次数减少25%~49%;无效:癫痫发作次数减少25%以下。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观察可得,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5%明显优于对照组53.2%, 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讨论

癫痫患者不仅承受着长期服药的痛苦, 且病情一发作则常遭受旁人投来异样的眼光, 使患者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对其工作及生活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 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上一直在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托吡酯是一种化学结构与其他抗癫痢药物不同的新型药物, 其作用机制与阻断中枢神经细胞的电压依赖性钠通道、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氨基丁酸的活性、拮抗谷氨酸受体的海人藻酸等有关。相关研究表明[2], 托吡酯小剂量就可起效, 但采用小剂量逐步添加的方法, 可达到较佳效果, 且不良反应更少。托吡酯在单药治疗上也可起到一定的疗效, 但如果作为附加用药治疗各种类型的癫痫, 可收到更为确切的疗效, 且不良反应相对会更少。本组研究94例患者, 47例应用单药治疗, 47例为添加治疗, 总有效率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上述内容一致。有关托吡酯治疗的维持剂量各文献报道不尽相同, 因此, 临床上给药时应严格根据个体不同情况而定。

综上所述, 托吡酯作为添加药物治疗癫痫, 比单药治疗更具有良好的疗效, 更安全可行, 不良反应更少, 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卢治南, 王莎丽.托吡酯单药和添加治疗癫痫发的疗效观察.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2, 23 (23) :537-538.

[2]徐晓龙, 潘映福.托吡酯单药治疗癫痫发作的疗效观察.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0, 15 (21) :303-304.

托吡酯添加 篇2

关键词:托吡酯,单药,添加治疗,儿童,癫痫

在临床上, 小儿癫痫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 会导致儿童心理行为障碍和神经残疾。本文主要研究托吡酯单药及添加治疗儿童癫痫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8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儿童癫痫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共计收集100例。男56例, 女44例, 年龄2个月~12岁, 平均 (3.15±1.86) 岁。

1.2 研究方法

给药方法:本组100例患儿中, 观察组50例 (均为未曾接受过其它抗癫痫药物治疗的新近诊断的患儿) , 对照组50例 (在服用原有抗癫痫药物的基础上添加托吡酯) 观察组:托吡酯片起始剂量为0.5mg/ (kg·d) ;以后每周增加0.50mg/ (kg·d) ~1.00mg/ (kg·d) ;在效果显著的情况下, 保持用药剂量, 进行维持治疗;在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 继续递增用药, 目标剂量是4~8.00mg/ (kg·d) 。在整个治疗过程当中, 根据患儿的疾病情况, 来调整托吡酯片的使用剂量。对照组:原始给患儿使用的抗癫痫药物的剂量、种类保持不变;托吡酯片起始剂量范围是0.50mg/ (kg·d) ;以后每周增加0.50mg/ (kg·d) ~1.00mg/ ( (kg·d) , 目标剂量范围在4.00~8.00mg/ (kg·d)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根据患儿的疾病情况, 来调整托吡酯片的使用剂量, 但原始使用的抗癫痫药物保持不变。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抽搐发作的减少的频率, 记录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的情况。疗效判定标准:将其分为四个等级标准:治愈:患儿的临床症状控制, 抽搐不再发作;显效: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 抽搐发作频率降低大于75.00%;有效:患儿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抽搐发作频率降低在50.00%~75.00%;无效:患儿的临床症状没有改善, 抽搐发作频率降低小于50.00%。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患儿的各项观察指标的研究数据, 应用SPSS20.0软件, 进行统计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的表示使用例数 (%) , 对比方法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表示使用均数±标准差 (±s) , 对比方法使用t检验。当P<0.05时, 治疗效果存在差异, 统计学具有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疗效对比

结果显示托吡酯片单药及添加治疗儿童癫痫, 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82.00%, 而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70.00%, P<0.05, 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见附表。

2.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嗜睡、纳差、反应淡漠、注意力不集中等。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为6例, 占比12.00%;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为10例, 占比20.00%。

3 讨论

托吡酯为一种广谱抗癫痫药, 其作用机制为: (1) 阻断电压依赖性钠离子及高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 抑制Na+和Ca2+内流, 影响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播;阻断神经元持续去极化导致的反复发作性放电; (2) 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一氨基丁酸 (GABA) 的活性; (3) 抑制兴奋性谷氨酸介导的在丙酸 (AMPA) 、海人藻酸型受体亚型的神经递质活性, 降低兴奋性中枢神经递质的作用, 减少癫痫样放电的持续时间和每次放电产生的动作电位数目; (4) 增强部分电压门控及钙门控钾离子通道电流[1]。

有关资料显示, 采用托吡酯单药及添加治疗儿童癫痫, 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82.00%, 而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70.00% (P<0.05) , 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这与国内报道数据相一致[2]。提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这可能是由于单药组病例均为未曾接受其它抗癫痫药物治疗的新诊断患儿, 而对照组的病例为其它药物疗效欠佳的难治性癫痫患儿。有研究表明, 托吡酯单药治疗各种类型新诊断癫痫的患儿, 均有肯定的疗效, 其中简单部分性发作、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的控制率及总有效率优于其他各组[3]。添加治疗主要用于治疗难治性部分性发作、LennoxGastaut综合征、West综合征与青少年肌阵孪性癫痫等[4]。

托吡酯治疗剂量推荐为4~9mg/ (kg·d) , 开始剂量为0.5mg/ (kg·d) , 每周或每2周增加0.5~1mg/kg, 这一剂量为有效剂量, 并且耐受性良好[5]。本组患儿的有效剂量均在推荐剂量的范围内。托吡酯的主要副作用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 主要表现为嗜睡、纳差、反应淡漠、注意力不集中等。本研究的观察组及对照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及20%, 不良反应较少。

综上所述, 托吡酯单药及添加治疗儿童癫痫均有较好的疗效。托吡酯单药治疗可用于治疗新诊断的癫痫患儿, 添加治疗可用于治疗难治性癫痫患儿。不良反应少, 耐受性好。

参考文献

[1]SHANK RP, GARDOCKI JF, STREETER AJ, et al.n overview of the preelinieal aspects of topiramate:Pharmacolog macokinetics, and mechanism of action[J].Epilepsia, 2000, 41 (Suppl 1) :3-9.

[2]张进, 胡珏, 肖波, 等.托吡酯单用及添加治疗癫痫302例临床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 (5) :451-453.

[3]余军, 蔡兴秋.托吡酯单药及添加治疗癫痫疗效的随访观察[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7 (5) :373-375.

[4]邱鹏玲, 周水珍, 孙道开.托吡酯单药治疗40例小儿癫痫疗效分析[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1, 10 (4) :203-205.

应用托吡酯治疗癫痫的疗效观察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运用托吡酯治疗癫痫, 治疗6个月后, 对照组控制9例、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16例, 总有效率为60.00%, 治疗组控制14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11例, 总有效率为72.50%,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 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5%,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检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均无异常。因此, 我们认为托吡酯治疗癫痫疗效显著, 可有效控制癫痫, 不良反应少,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选择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癫痫患者8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抗癫痫病联盟制定的癫痫的诊断要点及分类[4], 经临床和脑电图检查确诊为癫痫, 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血尿功能不正常者、结石病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等。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各40例, 对照组男23例, 女17例, 年龄1~76岁, 其中1~14岁22例, 15~76岁18例, 病程1个月~13年, 平均病程为 (5.2±0.9) 年, 发作类型:单纯部分性发作9例、复杂部分性发作13例、全面性发作18例;治疗组男22例, 女18例, 年龄1~75岁, 其中1~14岁23例, 15~75岁17例, 病程1个月~14年, 平均病程为 (5.5±1.0) 年, 发作类型:单纯部分性发作8例、复杂部分性发作12例、全面性发作20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发作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口服苯妥英钠治疗, 初始剂量为200mg/d, 每周逐渐增加25~50mg, 直到增加至最佳剂量300~400mg, 2次/d;治疗组:给予口服托吡酯治疗, 1~14岁的患儿剂量从0.5~1.0mg/kg/d开始, 每周逐渐增加0.5~1.0mg/kg/d, 直到增加至最佳剂量4~8mg/kg/d, 2次/d, 体重在25kg以上的儿童按成人剂量给药;14岁以上的患者起始剂量从25mg/d开始, 每周逐渐增加25mg/d, 直到增加至最佳剂量, 不超过200mg/d, 2次/d。服药后每1个月随访1次, 随访6个月以上, 观察癫痫发作的情况及服药后的不良反应。

1.3 疗效标准[5]

控制:服药6个月后完全无发作;显效:服药6个月后发作频率减少在75%及以上;有效:服药6个月后发作频率减少50%~74%;无效:服药6个月后发作频率减少在50%以下或加重。总有效率=控制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两组比较以t检验表示, 计量数据用±s表示, 且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6个月后, 对照组控制9例、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16例, 总有效率为60.00%, 治疗组控制14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11例, 总有效率为72.50%,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结果见表1。

2.2 不良反应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 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5%,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检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均无异常。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

癫痫是由于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反复发作的短暂大脑功能障碍[6], 属于神经系统慢性疾病, 可由多种原因造成, 多数癫痫患者对相应的疾病知识非常缺乏, 且受当地传统习俗的影响, 使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癫痫多发于儿童, 研究表明癫痫的发作可引起脑损伤, 治疗不及时, 可增加病死率, 对神经功能发育造成影响, 继发心理障碍, 给患者的经济地位、文化造成滞后。若病程越长, 则发病越严重, 造成的影响就越大, 治疗起来也相应困难[7]。在发病早期选用合理的药物及时正确的治疗, 约60%的患者可以完全控制症状且停药后不再发作, 有90%的患者可取得较好的疗效[8]。

以往使用的抗癫痫药物长期服用可对肝脏造成损害及出现认知障碍等副作用, 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托吡酯为新型抗癫痫药物, 其结构类型与其他抗癫痫药物不同, 由氨基磺酸酯取代单糖, 其生物利用率高, 耐受性好。托吡酯抗癫痫有多重作用机制, 可使γ氨基丁酸受体处γ氨基丁酸的活性和氨基丁酸介导的神经抑制作用增加;可选择阻断钠离子和钙离子通道, 从而限制其持续重复发作;对谷氨酸介导的神经兴奋作用起到阻断。针对癫痫的多种发作类型托吡酯的多重作用机制均对其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9]。

摘要:目的:探讨托吡酯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金华市浦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癫痫患者80例, 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各40例, 对照组给予口服苯妥英钠治疗, 治疗组给予口服托吡酯治疗, 服药后每1个月随访1次, 随访6个月以上, 观察癫痫发作的情况及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60.00%,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2.50%,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 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5%,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检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均无异常。结论:托吡酯治疗癫痫疗效显著, 可有效控制癫痫, 不良反应少,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托吡酯,癫痫,治疗

参考文献

[1]洪震, 黄茂盛, 王蓓.癫痫患者的认知功能状况分析[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2, 11 (12) :88-90.

[2]Wang WZ, Wu JZ, Wang DS, et al.The Prevalence and Treatment Gapin Epilepsy in China:an ILAE/IBE/WHO study[J].Neurology, 2003, 60 (9) :1544-1545.

[3]周绍洪.托吡酯治疗各类癫痫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 2011, 22 (36) :3438-3439.

[4]史玉泉, 周孝达.实用神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103-1104.

[5]唐嶂龙, 唐健.癫痫1184例临床分析及随访研究[J].实用全科医学, 2003, 1 (2) :109-110.

[6]潘映辐, 陈葵, 李秀华, 等.奥卡西平治疗癫痫的临床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5, 18 (5) :321-323.

[7]王桂兰, 陈冰, 顾艳红, 等.托吡酯治疗儿童癫痫疗效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J].天津药学, 2008, 20 (5) :50-52.

[8]王文沛.奥卡西平联合托吡酯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19) :82-83.

托吡酯添加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2年5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95例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试验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试验组:男35例, 女13例, 年龄15岁~62岁, 平均年龄 (36.18±4.86) 岁;对照组:男34例, 女13例;年龄16岁~62岁, 平均年龄 (37.22±5.02) 岁。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患者采取奥卡西平联合托吡酯治疗, 用法及用量:奥卡西平, 600 mg, 2次/d;托吡酯, 25 mg/d。对照组患者采取苯妥英钠口服治疗, 200 mg/d, 2次/d。所有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 观察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疗效, 临床控制:患者治疗后无发作;显效:发作次数下降≥75%;有效:发作次数下降≥50%;无效:发作次数下降<5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试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89.58%) 显著高于对照组 (72.34%)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癫痫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 患者多因缺乏相关的知识而延误治疗, 对其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严重影响[2,3]。临床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可较好的控制癫痫的发作, 部分患者可完全停药而无发作。

传统治疗癫痫的药物副作用较大, 随着医学的发展, 研究有效的控制癫痫药物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院采取奥卡西平联合托吡酯治疗癫痫, 收到较好的效果。结果表明, 试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89.58%) 显著高于对照组 (72.34%)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奥卡西平是和卡马西平有着类似结构的药物, 在肝脏内可被迅速还原, 通过血脑屏障而发挥作用。其主要的作用机制是阻断脑细胞的电依赖性钠通道, 起到治疗效果[4,5]。托吡酯是一种单糖磺基衍生物, 通过多种作用机制而达到抗癫痫的效果。两种药物联合使用, 有较好的抗癫痫效果。

总之, 奥卡西平联合托吡酯治疗癫痫临床疗效佳,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倩, 王芳.恩施地区儿童癫痫诊治及管理存在的问题 (附225例分析) [J].临床误诊误治, 2015, 6 (4) :30-33.

[2]王铁桥, 王豫, 盛飞凤, 等.临床药师参与1例难治性癫痫患儿治疗分析[J].中国药房, 2015, 5 (11) :1551-1554.

[3]邹蓉, 赵合庆, 戴永萍, 等.年龄及联合用药对癫痫患者奥卡西平血药浓度的影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5, 4 (2) :110-113.

[4]戚拥军, 何平, 国春玲.小儿癫痫应用托吡酯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的疗效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8 (6) :832-833.

托吡酯添加 篇5

托吡酯是一种新型的抗癫痫药, 国外有研究报道托吡酯还能有效预防偏头痛的发作[2,3]。国内关于托吡酯治疗慢性偏头痛的报道较少。氟桂利嗪是经循证医学证实可以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钙离子拮抗剂。本研究通过对两组药物治疗慢性偏头痛的比较, 评估托吡酯治疗慢性偏头痛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09年10月至2013年2月在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治疗的慢性偏头痛患者120例, 入选病例均具有偏头痛病史, 无先兆, 年龄15~60岁, 符合最新的国际慢性偏头痛诊断标准:在没有滥用急性头痛治疗药物的情况下, 头痛发作次数每月≥15次, 持续≥3个月, 且其中必须有≥8 d的头痛符合偏头痛的标准[4]。经头CT或MRI扫描及化验等检查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贫血等原发病所致的头痛。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60例, 年龄 (37.45±11.32) 岁, 男性16例, 女性44例;对照组60例, 年龄 (36.15±11.35) 岁, 男性15例, 女性45例。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疾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的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托吡酯 (妥泰,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治疗:50~100 mg/d, 分早晚两次口服, 从第1周每天25 mg开始, 每周递增25 mg, 必要时增至100 mg/d;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 (西比灵,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治疗, 口服10 mg/d。共治疗3个月, 统计两组治疗总有效率。

两组患者均进行临床宣教, 减少诱发因素:避免精神紧张、疲劳, 改变睡眠习惯、生活规律, 少食奶酪、巧克力等甜品, 减少烟酒摄入。低脂饮食。避免强光、噪音刺激。

1.3 疗效评价

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分别评估以下内容:每月头痛发作频率、头痛天数和疼痛程度。由患者本人记录头痛的发生持续时间、疼痛程度, 并记录服药后头痛程度, 发作频率, 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的变化, 自我评价症状是否缓解。治愈:头痛症状完全消失;显效:头痛程度明显减轻、发作频率减少、头痛持续的时间缩短;有效:头痛程度有缓解;无效:头痛症状基本无缓解。疗程结束后, 复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两组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其中治疗组治愈13例, 显效25例, 有效9例, 无效13例, 总有效率78.33%。对照组治愈10例, 显效25例, 有效7例, 无效18例, 总有效率70.0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服用托吡酯组患者有3例出现乏力、头晕和厌食, 都能耐受, 多持续1周左右自然消退, 并且没有发现1例对造血系统、肝、肾功能有影响。

服用氟桂利嗪组患者有2例出现疲惫和胃部不适。也都在1周之内缓解。未见对造血系统、肝、肾功能有影响。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慢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 但可能是遗传因素与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关的基础研究以及防治研究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 迄今尚无特效的根治手段。本研究表明托吡酯和盐酸氟桂利嗪均能有效治疗缓解慢性偏头痛, 且托吡酯治疗效果更佳。

偏头痛与癫痫都属于反复发作性疾病。国外研究表明两组疾病的共患率很高[5,6]。最近也有研究表明两组疾病有共同的致病基因[7]。因此抗癫痫药可以用来治疗偏头痛。

皮层扩散抑制被认为是偏头痛的病理机制之一, 其特点为皮层稳态电位的漂移、钾离子、一氧化氮和谷氨酸的短暂性增加和短暂性的皮层血流增加, 接着出现持续性的血流减少[8], 皮层扩散抑制也可能在没有先兆的慢性偏头痛中出现[9]。动物实验证明托吡酯能抑制皮层扩散抑制[10]。

同时, 偏头痛也被认为是一种神经元高兴奋状态[9,11]。神经元兴奋性调节主要是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神经传导与γ-氨基丁酸介导的抑制性神经传导。谷氨酸能系统被认为是导致神经元高兴奋性和皮层扩散抑制的一种可能机制[12]。有研究表明慢性偏头痛患者脑脊液中的谷氨酸水平的明显增高[13]。

托吡酯是一个由氨基磺酸酯取代单糖的新型抗癫痫药物。托吡酯可提高γ-氨基丁酸活性, 激活γ-氨基丁酸受体的频率, 从而加强其诱导氯离子内流的能力:表明托吡酯可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同时, 托吡酯可拮抗红藻氨酸激活兴奋性氨基酸 (谷氨酸) 的Kainate/AMPA亚型, 但对N-甲基-D-天冬氨酸的受体亚型无明显影响。

综上所述, 托吡酯可以拮抗兴奋性氨基酸 (谷氨酸) 活性, 同时增强抑制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活性。从而降低偏头痛患者的脑兴奋性, 达到治疗慢性偏头痛的作用。

托吡酯添加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的患者78例作为研究观察对象, 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9例。观察组中男20例, 女19例, 年龄40~75岁, 平均年龄 (56.7±3.9) 岁, 其中单纯部分性发作14例, 复杂部分性发作9例, 部分继发全面性发作7例, 全身性发作5例, 无法分类的发作4例;对照组中男22例, 女17例, 年龄38~74岁, 平均年龄 (55.8±4.2) 岁, 其中单纯部分性发作12例, 复杂部分性发作10例, 部分继发全面性发作8例, 全身性发作6例, 无法分类的发作3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脑梗死诊断符合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 癫痫诊断符合国家抗癫痫联盟制定的关于癫痫发作和典型综合征的分类标准[4]; (2) 经影像学诊断证实为脑梗死, 同时根据临床表现和脑电图等辅助检查诊断为癫痫。排除标准: (1) 脑梗死前已经患有癫痫病史; (2) 有家族癫痫史; (3) 有严重精神疾病, 或其他不能完整表达疾病的患者; (4) 伴有其他系统性疾病, 一般情况较差, 病情较重的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 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抗凝、扩血管、脑保护等对症治疗。其中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托吡酯25 mg口服, 2次/d, 用量持续一周后根据病情进行药物剂量增加, 每次增加剂量为25~50 mg/周, 最大剂量200~400 mg/d;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卡马西平0.1g口服, 3次/d, 根据病情进行药物剂量调整最大剂量1~1.2g/d, 两组治疗疗程均为24周。

1.4 观察指标

无发作为控制;发作频率减少75%~99%为显效;发作频率减少50%~74%为有效;发作频率较小低于50%为无效, 总有效率= (控制+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针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差异性分析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差异性分析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评价

根据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性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89.74%, 明显高于对照组76.9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均发生头晕、恶心、嗜睡、腹胀等轻微不良反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62%, 明显低于对照组25.6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不良反应均发生于药物剂量加大期间, 经调整剂量后多数症状消失或减轻, 均未给予特殊处置。

3 讨论

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是脑梗死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脑梗死早期脑组织缺血、缺氧, 引发神经细胞膜通透性明显增加, 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失调, 代谢产物发生堆积现象, 神经递质传递发生异常, 加之脑水肿综合作用导致神经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 出现过度去极化, 进而发生继发癫痫发作。脑梗死后继发癫痫和病变位置与病灶大小有密切的相关性, 其预后则与癫痫发作的频率和类型有密切的关系[5]。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的治疗首先要积极治疗脑梗死, 同时根据患者继发性癫痫的发作形式和病程特点及时应用抗癫痫药物治疗, 传统的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 其能够癫痫控制率可达70%~80%, 剩余患者不能得到良好的病情控制, 并且其副作用较多, 患者依从性较差。托吡酯是一种单糖磺基衍生物, 与其他一线抗癫痫药物不同, 其具有完全不同的结构, 是自然态单糖基右旋果糖的硫代物, 具有线性药代动力学特点, 和较高的生物利用度, 其有卡马西平的膜稳定作用, 还能够增加γ-氨基丁酸A受体活性, 从而增加γ-氨基丁酸A受体介导的神经抑制作用;阻滞海人藻酸/AMP亚型谷氨酸受体, 阻断谷氨酸介导的神经兴奋作用。从而达到降低癫痫样放电的持续时间和动作电位数, 发挥控制癫痫发作的作用。而卡马西平口服吸收较慢, 且不稳定, 其具有自身诱导作用, 呈时间依赖动力学, 最大诱导期在4周左右, 稳态血浓度检测应当在1个月后, 其主要不良反应为嗜睡、共济失调、粒细胞下降、视力障碍和肝功能异常等, 与剂量具有密切关系, 多与其环氧化物有关, 严重者可导致骨髓移植和剥脱性皮炎;而托吡酯相对于卡马西平具有更为良好的药代动力学, 耐受性较好, 虽然也会出现消化系统反应, 但一般不良反应较为轻微和短暂, 其发生与加量速度有显著关联, 缓慢增加剂量能够显著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单用治疗安全, 可行性更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89.74%, 明显高于对照组76.92%,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均发生头晕、恶心、嗜睡、腹胀等轻微不良反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26%, 明显低于对照组25.64%。故托吡酯治疗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疗效显著, 安全性较稳定,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姜宏.脑血管病继发癫痫临床特点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2) :747-748.

[2]陆尤, 万继峰, 王丽.托吡酯与卡马西平治疗脑梗死后继发癫痫临床疗效的对比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2, 6 (10) :205-206.

[3]岳胜新.脑梗塞后癫痫发作120例临床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27:193-194.

[4]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

托吡酯添加 篇7

关键词:托吡酯,莫三嗪,难治性癫痫

癫痫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报道显示[1], 癫痫发病率以每年每10万人口中新发现的癫痫病人分率计算, 国外每年为40/10~70/10万人口, 而我国每年为35/10万左右。癫痫通过治疗80%以上患者症状可得到控制, 但仍有20%患者发展成难治性癫痫[2], 不仅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 还因伴随不良反应而发生事故甚至死亡。目前, 临床上抗癫痫药物众多, 探寻难治性癫痫的有效治疗方法已成为临床医生研究的重点。此文对该科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67例难治性癫痫患者采用托吡酯联合拉莫三嗪治疗,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择该院门诊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难治性癫痫患者134例, 随机分为2组各67例, 观察组男41例, 女26例, 年龄17~61岁, 平均 (40.6±1.3) 岁, 病程2~14年, 平均 (4.7±1.1) 年;发作类型:复杂性发作21例, 单纯部分发作17例, 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13例, 继发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16例;对照组男44例, 女23例, 年龄17~63岁, 平均 (39.1±1.5) 岁, 病程2~14年, 平均 (4.2±0.8) 年;发作类型:复杂性发作19例, 单纯部分发作16例, 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18例, 继发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14例。患者均经脑电图检查确诊;患者长期服用≥1种抗癫痫药物;接受本次治疗前3个月内癫痫发作次数>4次;排除肝肾功能损害、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和智能异常患者。患者均知情同意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拉莫三嗪 (50 mg/片, Glaxo Smith K-line Pharmaceuticals S.A., 国药准字J2 0 1 3 0026, 批号:2 0 1 3 0 9 1 5) , 初始计量12.5 mg/d, 连服两周, 第3周后每周增加12.5 mg/d, 直至达到维持量100~150 mg/d, 连续治疗3个月。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托吡酯 (25 mg/片, 国药准字H20020555, 批号:20121207) , 初始计量25 mg/d, 每周增加25 mg直至剂量200 mg, 连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内容

随访3~12个月, 平均 (7.9±1.1) 个月, 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

控制, 癫痫无发作;显效, 发作频率减少≥75%;有效, 发作频率减少≥50%;无效, 发作频率减少<50%;恶化, 发作频率增加>25%。

1.5 统计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 2.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不良反应

观察组头晕3例, 食欲减退1例, 乏力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 对照组头晕4例, 食欲减退3例, 乏力5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9%,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癫痫是一种国际性的疾病[3], 很多国家对这种疾病的病因和治疗进行不间断的研究。有学者认为[4], 胚胎发育时受到病毒感染或辐射照射引起胚胎脑损害是导致癫痫发生的重要因素。近年来, 经研究发现[5], 环境因素如压力过大、精神刺激、惊吓等也是导致癫痫发作的重要诱因。癫痫的患者需要正规药物与长时间治疗才能控制病情发展, 但临床也有许多患者因在治疗后病情未得到缓解, 对这类难治性癫痫患者, 应控制和减少其发作次数和频率, 从而保证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

拉莫三嗪属于叶酸拮抗剂[6], 其主要通过作用于电压敏感性的钠离子通道, 选择对稳定性癫痫病灶放电, 抑制神经递质释放, 从而起到抗癫痫作用。托吡酯是一种新型的抗癫痫药物, 具有多重抗癫痫作用机制, 可阻断电压依赖性钠离子通道, 增加酪氨酸受体浓度, 进一步减低电流脉冲所诱发的持续性反复放电的时间和数目;提高GABA (γ-氨基丁酸) 的活性, 抑制兴奋性GA-BA的释放, 起到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活动的作用[7];阻断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氨基酸的作用;轻度抑制碳酸酐酶。托吡酯利用多种作用治疗癫痫, 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 也减少了单一用药产生的耐药性;同时本药生物利用度较高, 能够被机体快速吸收, 并随尿液排出, 有效降低了对肾脏的负担, 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通过对本组进行观察, 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6%,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9%,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贺琼报道[8]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15%,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4%,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08%,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3%相近。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根据患者癫痫发作的具体情况、病情变化和耐受程度, 调整药物剂量, 一方面使药物达到最大浓度, 另一方面也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托吡酯联合拉莫三嗪在治疗难治性癫痫中具有显著效果, 有效控制了癫痫发作, 减少不良反应, 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缨, 周晓毅, 托吡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证据[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4, 6 (2) :142-145.

[2]张晓霞, 王有奎, 托吡酯与丙戊酸钠对照治疗成人癫痫观察[J].医学信息, 2015, 33 (2) :319.

[3]陈骞, 潘媛铭.托吡酯片联合丙戊酸钠在难治性癫痫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4) :158-159.

[4]孙乐羽, 牛延良, 田志强.托吡酯与丙戊酸钠治疗成人癫痫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6) :7.

[5]夏杰.托吡酯添加治疗难治性癫痫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22 (6) :101-102.

[6]舒艳.拉莫三嗪添加治疗青少年耐药性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J], 医学信息, 2014, 17 (3) :14.

[7]孟飞燕.卡马西平, 托吡酯与丙戊酸钠治疗脑炎继发癫痫的疗效比较[J].河南医学研究, 2014, 9 (3) :44.

上一篇:广播新闻写作的原则下一篇:消费金融的支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