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写作的原则

2024-10-26

广播新闻写作的原则(精选9篇)

广播新闻写作的原则 篇1

由于广播新闻与报刊新闻的传播方式不同,传播目标不同,受众群体不同,因此,广播新闻的写作遵循着一套特殊的规律。要求记者在撰写广播新闻稿件时,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一、善于发现新的内容,捕捉新的信息

为了赢得更多观众,写作广播新闻稿件,首先抓住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捕捉新闻动态,并且把它们放在报道中的重要位置,以吸引听众。

要全力寻找最新的新闻事件,从不同侧面报道,在第一时间把最新新闻传达给听众。主要任务是争取在第一时间对听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对新闻核心内容进行深度报道,这是广播新闻赢得听众、建立威望,占据市场的强势所在,有效地实现新鲜度。使听众耳目一新。比如北师大集宁附中高三50名学生高考前做了件有意义的事: “他们把1000多册教辅书捐给了平安社区。”和以往高中生毕业时撕书、卖书形成鲜明对比,吸引观众。

二、建造简明的结构,吸引听众兴趣

广播新闻与报刊新闻相比,容易消失。要想保证听众准确接受,完整理解,报道建造简明结构非常重要,切不可冗长拖沓,交叉行文。

对于结构复杂的,信息含量大的,因果关系较复杂的新闻。我们要化整为零,分散拆解,分成相对独立而又完整的结合体。

叙述时尽量交代清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即顺序。如果确实使用倒叙、插叙的方法,要做好铺垫和渲染,对各个要素交代清楚,绝对不要出现因交代不清而让听众产生歧义和误解。

在写作广播新闻稿件时,要用单一线索一串到底,切莫像讲小说一样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那样给人不完整的感觉。一件事情,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从头至尾,依次讲出。交代完一个,再说另一个,切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否则听众就难以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造成以讹传讹。

三、篇幅要短小,内容要精悍

面对纷繁的内容,报道时如同赛马师或注意自己体重的人对每一片面包进行掂量,广播电视记者对每一个词汇和每一个观点要仔细推敲。切勿堆砌,切勿繁杂,即语言精炼,观点独特。

写稿件时尽量短小精悍,如冰山一角。短小对于信息传播和信息接收有重要意义,即快速地接收高效的信息量。其优点有四: 第一,能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鲜感。篇幅短小,为播发赢得了宝贵时间,同时获得了新闻传播第一时间的主动权和对受众的影响。第二,大大增强了新闻传播的信息容量。同样的时间,每条新闻篇幅短小,信息含量就大,人们在极短的时间了解极多的信息。第三,篇幅短小,听众才能集中精力及时记忆,及时收听新闻内容。第四,篇幅短小,有助于增强听众在被动接受广播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耐受力,即使听众对收听信息不感兴趣,也会“一闪而过”他们有可能收听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就延长了收听广播新闻的时间。总之,篇幅简短,就能吸引更多听众,就会吸引观众眼球。

四、语言要通俗易懂,内容要单一

面对的听众,文化层次不同,接受、理解程度不同。我们要选择最低文化,即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听众来听。因此,在写作时,要使用大家都说的话来写,保证让每一位听众一下子就听明白,不用去琢磨。听众只在一次性收听中理解你的意思。至于专业性强的,涉及复杂矛盾关系的新闻事件, 更要注意解释说明,仔细分析,切不可用文言文,网络词汇,让人难以理解, 不可琢磨,那样就会失去听众。

通俗易懂并非记流水账,而是从平凡的事件中折射出大道理。即“能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在进行广播新闻写作时,通俗不仅是写作原则,不仅是写作才能,也是记者一种对听众的负责,为听众服务的职业精神。同时,追求语言的朴实,应该成为广播新闻写作者行文运笔的一种意识。

具体说来: 不让任何一个接受过初中教育的读者在阅读中产生障碍。 广播新闻写作的通俗度应该更加宽松,因为广播覆盖的听众群体的范围广大。

导语越短越好! 不要在一个长而复杂的句子中概括出当天发生事情的主要进程。反过来要为听众提供一个短小而让人心动从而吸引他们听下去的理由。

句子要牢记,有人不得不阅读并且要朗读你写的稿件。过长的句子特别是那些由听众多从句组成的复合句,会让播音员磕磕巴巴。

如果一个句子在你的计算机屏幕上占了一行以上,它可能就太长了, 问一下自己: 你是否能够一口气把这个句子读完?

对于你能够在正常呼吸的情况下可以一口气读完句子,你也要接着问自己: 听众是否可以在一次收听后就清晰地理解这句话要传达的全部信息? 用两个更短的句子是否会更清楚地进行表达? 如果是这样,就重写。

总之,广播新闻写作应遵循的原则是: 选取最新内容,建造简明结构, 采用短小篇幅,使用通俗语言。

摘要:广播新闻的写作,与一般新闻写作的原则和技巧适用,同时必须坚持。但是,广播新闻依靠传播声音的信息,决定了自身传播重点与规律。因此,广播新闻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即“短、浅、软。”短就是交代来龙去脉,不需要修饰;浅就是通俗易懂,不咬文嚼字,晦涩难懂;软,就是轻松幽默,富有情趣,让听众在笑声中接受你的观点,不是僵硬、理直气壮。即在短时间内将发生的事情传播给受众,受众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新闻。

关键词:广播新闻,信息,兴趣,精悍,单一

广播新闻写作的原则 篇2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属性,也是整个新闻报道的原则。

●在新闻写作中坚持真实性原则,对记者来说,是第一位的要求。学习新闻写作要从这个起点开始。

第一节

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

一、什么是真实性?

真实性,指的就是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

二、新闻为什么必须讲真实性?

1、真实性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

在事实和新闻之间,是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决定新闻存在的基础,新闻只是对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整个新闻学安身立命的“铁则”!

2、真实性是新闻传媒取信于受众的关键。

世界各国都把新闻的真实性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

三、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具体要求是什么?

(一)、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

1、必须确有其事。

2、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无误。

所谓基本要素就是5个W和一个H。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及如何。

3、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

4、新闻所反映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及动作必须真实。

5、新闻中涉及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一阵阵冷雨落在黄继光的脖子上。敌人的机枪仍然嘶叫。他从极度疼痛中醒来了。他每一次呼吸都会引起胸膛的剧烈的疼痛……黄继光又醒过来了,这不是敌人的机枪把他吵醒的,而是为了胜利而战斗的强烈意志把他唤醒了……后面坑道里参谋长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他的母亲也在望着他,马特洛索夫的英雄行动在鼓舞着他……

——《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

当特别快车从土坡和茂林背后风驰电掣般窜出来时,他惊呆了……他绝没有想到,开车十年,铁轨不知越过万千次的他,竟会面对面与一列车遭遇……焦灼、紧张、懊丧似无数钢针刺着他的心,要是有一米的宽裕,或者再有一秒的延拓就好了,他可以避开撞击,可以将客车到出来。可是,环境对他是那么苛刻和险恶。他一跃而起,大把大把地朝左猛打方向盘……他知道,只有将车头顺着火车前进方向,偏转过去,避免垂直相撞,才能将撞击烈度减到最小……

——《九米拼搏》

她扫视全场。事后她回忆那一刻的情况时说:“忽然,一个念头攫住了我,我想见到丹尼斯。这个念头是那么强烈,以至于我几乎控制不住自己。”

——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向议会宣布对阿根廷宣战那一刻的心理活动

(二)新闻报道的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

1、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要辩证统一

2、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要有机结合。

(三)新闻报道的真实是多层次的真实。

1、新闻的真实性是随着事实发展的真实,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因为信息本身有一个不断释放的过程,信息释放完毕,或者说事实的发展完结,报道的真实性才能全部展现出来。

2、事实进展到什么程度,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只能达到什么程度。当然不排斥预测。因此,所谓的新闻真实应该是多层次的真实,有达到现象层次的真实,有达到初级本质层次的真实,有达到二级本质层次的真实,有达到核心本质层次的真实。这些层次只有深浅之分,没有真假之分。

新闻报道作品的结构形式与新闻真实性的层次是对应的。

真实性程度越高,文体的结构形式越复杂,反过来说也是一样。

一条简讯或消息,只能报道第一层次的真实。

若写成通讯,做深度报道,就需要交代事情发生的因果关系,就要求处理好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的关系。

第二节 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同新闻真实相对立的,是新闻失实。在实践中,报道失实这种现象一直困扰着中外新闻界。

新闻失实带有普遍性和顽固性特点,它如影随形,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

总结中外新闻界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教训,造成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体制性失实

体制性失实是指因某种价值观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而造成的新闻失实。价值观,或者说意识形态,同新闻传播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经济性失实

经济性失实是指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所造成的新闻失实。

三、技术性失实

新闻记者在主观上并无故意,而是在具体写作过程中由于技术层面所造成的失实。

第三节

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失实

1、在确定主题和选择报道角度时要坚持独立思考。

2、在谋篇布局时要避免片面性。

3、在写情节细节时严禁想当然。

4、培养质疑意识,注意核对引用资料。

外国记者有一条重要经验: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力。

在美国的一些权威媒体编辑部里,总能看到工作台上放着各种版本的字典和堆满书架的工具书,包括各类百科全书、地图集、人名录等等。记者与编辑无一例外的要经常查阅这些书。

稿件中所引用的材料,包括采访中获取的各种素材、背景材料、史料,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查询与核对。

西方新闻传播学有一条规则:新闻报道必须经过与所报道的事件或人物无关的、独立的、两个以上的来源证实,才能被认为大致正确,才能在新闻写作中引用。这条规则也叫做“三角定位法”。

5、对被采访者的自述,即记者通过采访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也要保持质疑意识,也要核对。

6、要注意核对数字

7、描写要有分寸感,慎用副词和形容词。

滥用 非常 最 绝 很 等等之类的副词是对新闻语言的污染

西方新闻教科书给学生立下的新闻写作规则:

少用形容词。

要像挑选宝石与情人一样挑选形容词。

形容词太多是危险的。

形容词是会戏弄人的。

只有懒惰而蹩脚的记者才会在报道中堆砌形容词。

8、要注明新闻来源

新闻来源主要指为记者提供新闻报道所需情况与材料的人或单位,有时也包括记者获得新闻信息的地方。

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往往要根据新闻来源的权威程度来判断新闻信息的可信度。

9、严格执行稿件送审制度

审稿者一是被采访对象。这个程序不仅有助于纠正稿件中的失实之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二次采访。

另一个重要的审稿者是传媒内部以编辑为主的审稿系统。

“ 他早早地起来了,穿上了节日的盛装,刮了刮脸,仔仔细细地梳了梳头发。”

——出自苏联著名记者波列沃依采访之后的笔下

1849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场19世纪末震惊世界的大海战,对中国封建官僚体制下开展的以

“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做出了无情的历史检验。曾、左、李苦心经营30多年的工业和北洋舰队,在烟浪翻流的黄海上灰飞烟灭。

1997年,北京某大报刊登了《一个小保姆和她的一部大书》,报道一个叫陈玉荣的女子,从陕西来北京打工,在当小保姆时写出了一部18万字的经济学专著。采访时,小保姆向报道者(主任记者)提供了一些相关的材料,包括身份证、求学简历、高考成绩和考研成绩,此外,主要就是小保姆的自述。在自述中,小保姆说她高中一年级时即报考了大学,并收到了西北大学考古系的录取通知书。这篇报道见报后,全国数十家报纸作了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三天连续播出,中央电视台某著名节目组和北京电视台都派人摄像采访,《中国妇女报》等报纸也进行了追踪采访。《南方周末》记者方进玉一个电话…… 思考题:

1、如何认识新闻的真实性?

2、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是为什么?

谈广播新闻编辑原则 篇3

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尽量扩大报道面

新闻传播旨在反映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为听众提供各个领域的最新重要信息。但是节目时间毕竟有限,即使全天候的新闻频率也不可能" 有闻必报"。要在有限的节目时间内,既及时提供重大的、公众普遍关心的信息,又满足听众的不同需求,就必须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统筹节目内容,包括恰当选择、处理稿件和妥善编排节目。

所谓突出重点,就是对人们关注的重大事件或问题:重要的决策、部署和方针、政策,进行集中、连续的报道。也就是在一段时间内或在一次节目中,围绕某一中心,从不同角度、运用各种体裁和编播方式,作多方位的报道和阐述。 但是,集中决非“单打一”;“单打一”难免遗漏重要的或听众关心的新闻,时间长了就势必导致收听率的下降。所以, 在突出重点的同时,还需要照顾多方面的因素。不能只围绕重点进行报道。这样就会造成因题材的单调引起收听的乏味,播音效果就会收到很大的影响。重点与一般题材的兼顾, 如同红花绿叶的相衬,这样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收听率。如果在日常节目中,既有政治、经济、科技、文教新闻,又有关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适当报道;既有政治性强、富于认识和教育意义的内容,也适当提供一些知识性、趣味性强的信息, 那就可以更广泛地反映客观实际,满足听众多方面的需要, 从而吸引更多的听众。所以,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努力拓宽报道面,是新闻节目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二、扩大节目信息容量,提高信息质量,增强节目的舆论导向功能

所谓信息质量,就一则报道说,就是体现新闻价值标准的程度,包括新,题材本身的重要性、新鲜性、贴近性以及报道的时效性等等。就一次节目说,则指反映客观实际的广度、深度和速度,包括及时地提供广播电台覆盖范围内各个领域的最新信息,国内外重要的或对当地具有特殊意义的新闻,尤其是与听众休戚相关、为听众普遍关心的信息。这就要求在稿件和节目编辑过程中,既坚持从全局出发,又真正把立足点转移到面向广大听众上来,善于从听众最关心的角度选择、处理和安排新闻;在体现新闻价值标准时,在坚持重要性标准的同时,把新鲜性、贴近性、时效性放在更重要的地位;深入研究实际问题,正视社会现实,在迅速及时反映报道重大的新闻事件的同时,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反映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抓动态新闻的同时,精心组织好典型报道;在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问时,重视批评性报道,进一步发挥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总之,扩大节目信息容量与提高节目的整体信息质量,是增强新闻节目舆论导向功能的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而从目前的新闻编辑实践看,则有必要把注意重点适当转移到提高节目的信息质量,为听众提供切实、有效的信息上来。

三、讲究节目整体结构,增强听觉效果

为适应听的特点和需要,广播新闻节目编排一向强调层次清楚、详略得当、脉络分明、结构严谨。但要真正落实到节目中,却需要精心策划和编排。这是因为编辑要把来自各种渠道的分散的稿件组织起来,使它们成为一组组相互联系的稿件群、一个个完整的节目,从而使听众“看”到比较完整、 统一的画面。稿件和稿件的不同组合,往往能产生不同的意义,正确的组织、合理的编排,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全局的面貌,可以抓住社会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引导人们去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反之则可能使人产生误解,导致完全相反的效果。所以,节目的编排过程,实际上是变分散为集中、 化无序为有序的过程,是发挥稿件组合效应的过程。

新闻节目题材广泛、信息量大,因而要特别注意配套安排,利用各种编排方法,增强播出效果。广播新闻编辑常用的编排方法有:同类编排一把内容相近或相关的稿件排列在一起;组合编排一一把同一主题的不同体裁的稿件组合在一起;对比编排一把内容对立的稿件排列在一起,通常带有褒贬的色彩;集纳编排——一般采用专栏的方式,有固定专栏和临时专栏两种。这些编排方法相互配合,往往可以收到相得益彰的编排效果。

参考文献

[1]董凌云.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创新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5(08).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写作 篇4

【教学内容】

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广播新闻评论的写作、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新闻评论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对文稿的具体分析,让学生熟悉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掌握广播新闻评论的要求和电视新闻评论的要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电视新闻评论和广播新闻评论的兴趣,通过理论与实 1 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提高自身的写作修养。【教学重点】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

【教学难点】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广播新闻评论的写作、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试听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深度报道的写作技巧,这次我们将要探讨新闻评论尤其是广播评论和电视评论的写作技巧。

●新授知识

一、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

具有新闻性的评论,才能称作新闻评论。新闻性、社会性、政论性、指导性,是新闻评论的四个基本要求。(一)新闻性

新闻性是新闻评论区别于其他议论文的一个根本属性。新闻评论的新闻性,说的是评论与新闻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它依托新闻论理,直接评述新闻、点明新闻价值、补充新闻不足、阐明新闻意义、深化新闻主题、加重新闻分量、扩大新闻作用等几个方面。

新闻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必须趁热打铁,具有强烈的时效性。新闻评论所关心的是“直接的当前的现实”,它以迅速及时地评述最新事件、阐明真理、指导舆论见长,以提出和解决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取胜,致力在社会“热点”问题上趁热打铁。

另一方面,必须有的放矢,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要求针对当前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和问题来发表意见和主张,评论对象都是客观的、具体的,所揭示与促使解决的问题,都应是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得到解释的问题。讲究“对号入座”、一针见血,切忌隔靴搔痒、无病呻吟。(二)社会性

1.新闻是社会变动的产物,新闻评论自然也是社会变动的衍生物。

2.新闻评论则将它所要评论的对象放回到宏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考察、剖析,使受众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新闻评论放言论世,有“直指人心”的效果。(三)政论性

新闻评论隶属于论说文、政论文,它的政论性特征概括了两者的基本特点,其中主要有:

1.明确阐述对于事物——评论对象的看法;以说理为主要手段;着重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有关问题。前两项是包括政论文在内的所有论说文共有的特点,后一项是一切政论文包括新闻评论的基本属性之一。

2.新闻评论的政论性,就是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阐明对于所论述的事物的看法。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的旗帜和灵魂。体裁的这一性质决定它必须善于从政治上辨别事物,在论述中体现一定的政治倾向性。(四)指导性

1.评论的指导性是评论的生命,也是党报评论的一个重要特征。2.评论直接代表编辑部站出来亮明观点,阐述立场,特别是对于一个时期的工作,评论要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应该怎么做或不该怎么做。

3.新闻评论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权威性、指导性、思想性、公信性等色彩,很多时候代党立言,代政府说话,就大政方针表态。

4.指导性含有总结经验、张扬成绩、给人启迪、积极推广、要求执行的意味。

二、广播新闻评论的写作特点

广播新闻评论定义:广播电台用以阐述自己对于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的文章或话语形式。

(一)论点突出,语言形象

1.一篇广播评论,论点是核心,而论点能否在听众中活起来,能否抓住听众、吸引听众和被听众接受是关键。这个问题靠抽象思维是无法解决的。

2.如果运用形象性语言稀释、淡化抽象的概念,用形象思维做指导,用言简意赅的比喻表达道理,把论点树起来,在听众脑海中动起来,就能收到好的、理想的效果。

3.例如,在全国获奖的广播评论《有水快流,但不能乱流》、《既要打锣,就不能怕响》、《致富不能“鸡啄米”》(二)论证深入浅出.

1.写广播新闻评论要求“通俗易懂”,切忌用倒装句,句式不要欧化,尽量少用那些让人捉摸不透的词语。

2.要写得具体,多用事实说理,少发空洞议论;靠逻辑的力量说服听众,少作高度抽象的概括。(三)情理交融

1.新闻评论中的“理”就是讲道理,这个“理”除了准确性以外,还要讲究完整性、针对性和具体性。完整性就是要经得起推敲和反驳,没有漏洞或者片面性。针对性就是针对所阐述的问题,针对时下公众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具体性就是要讲具体的“理”,而不是空洞的“理”。

2.新闻评论要打动听众,更重要的还在于“情”,以“情”动人。就是在说理的同时适当地注入作者的情感,引起听众感情上的共鸣。(四)音响的运用

广播评论音响是经过精心挑选、合理运用,直接为广播评论新闻性与政论性服务的那部分声音素材。

广播评论音响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充当评论由头,引进论点

这类音响不光是以尖锐的冲突提出问题、引人人胜,而且以“这一个”人物的特色声音表达了“这一类”人物的复杂心理,充当了生动的事实论据;与此同时,还以其典型性与震撼力,总揽整篇评论,定下评论基调和明确论证方向,是一段“神来之声”。2.充当评论论据,形象说理

将采访录音安排在广播评论中间,作为一种特殊的事实论据为说理服务,别具一格,趣味横生。

例如,1996年中国广播奖获奖作品,录音述评《承诺重在践诺》 3.贯穿论证过程,活跃全篇

把直播这一形式引入广播评论中,时效性与现场感更为强烈,比起充当由 4 头或论据的“录播”音响更有听头。

广播评论通过电话连线现场记者,用音响对现场进行描述,作为充分的论据;通过热线电话让听众参与评论,对论题层层展开论证,这类音响论证,越辩越透彻,越论越全面。

三、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一)选题与立论

选题立论是电视新闻评论写作的首要环节,它关系到新闻评论的社会价值和成败与否。

从哪些领域去选题立论呢? 第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这一点是电视新闻评论选题的主要依据。

第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新事物,包括新思想观点、先进人物、具有方向性的工作经验。

第三,揭露和批评带倾向性的思想和作风问题。从第二、三点入手,指导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是电视新闻评论选题的出发点。

第四,针对群众中存在的实际困难、要求进行鼓与呼。善于把党的方针、政策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是确定电视新闻评论选题应遵循的原则。(二)画面选择

1.准确、生动而富于个性的画面语言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功的关键。敏锐、精细的画面语言有助于充分显示事实真相。

2.精彩的画面语言也能为新闻评论节目的有理、有据、有度、有可视性增色不少。

3.对画面语言的创作要求记者有强烈的策划意识和主题意识,以及对节目结构的前瞻性。

(三)同期声选择

1.只有多用同期声、现场采访才能使画面变得鲜活灵动起来,增强现场感,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共鸣。

2.对同期声和现场采访的恰当运用也会对电视新闻评论的“客观化”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5(四)评论稿写作

1.文字稿在写作时必定要带有理性色彩,尽量要多用陈述性语言,少用判断性或主观意识浓厚的语句,要做到使编导的观点隐而不露。

2.一篇优秀的文字稿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与画面、同期声等因素融为一体的。编导在撰写文字稿前,必须先进行整体构思,然后按照画面、同期声、文字紧密配合的要求撰写文字稿。

3.文字稿要能揭示画面内涵,引申、深化画面内容,或者补充画面,交代画面无法说明的内容。

4.在撰写文字稿时,编导也要把握好一个“度”,既要让文字颇具文采和力度,又不可掺入过多编导个人的思想倾向,使其有“过激”之嫌。

5.文字稿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演播室里的主持人所说的编前语和编后话; 二是配合画面的解说词;

三是记者在新闻现场的出镜解说。

文字稿单独拿出来是绝不能表达出电视新闻评论的完整意图的,它所起的只是辅助的功能。●课堂小结 ●作业:

广播新闻写作的原则 篇5

作为一个广播新闻编辑,应该遵守的原则有 :目的性原则、可听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政治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

1.1 目的性原则

所有的广播新闻传播,都存在一定的目的性。广播新闻编辑工作者在编辑的过程中,应该反复考虑新闻编辑的目的性,即为什么想要写这个新闻,想要解决什么问题,能够起到什么作用,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可以使新闻编辑者真正明白自己所进行的新闻编辑的意义所在,编辑者才能更好地进行接下来的工作,同时,也只有明确广播新闻编辑的目的性,才能够提高新闻编辑的质量,使得广播新闻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1.2 可听性原则

听众是广播新闻的主体,如果广播新闻在报道的时候,偏离了听众,那么可听性就不存在了。因此,除了要在报道的时候报道一些贴近民生的问题,还有就是要增强广播的可听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发挥广播的声音优势,做到好声夺人。不仅要选择音色好听的播音主持人,而且还要通过录音新闻、录音评论等许多口头的报道来进行优化组合,让整个节目更加的丰富多彩,更加具有吸引力,从而做到广播新闻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1.3 真实性原则

所谓的真实,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真实对于新闻来说,可以称之为生命,因此,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每一个具体事实进行客观全面的报道,要做到真实有效,要对新闻事件的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事、何果做真实报道,做到每一个报道都经得起核对。作为一名广播新闻编辑,对于自己编辑的新闻,必须要经过认真仔细的核查和审查,做到无差错。广播新闻要做到向听众传达正确的真实的新闻消息,保证听众不会被错误的信息所误导,这样才能做好新闻编辑工作。

1.4 政治性原则

所谓的政治性原则,指的就是在新闻编辑的过程中,不能出现违反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例如,私自泄露国家秘密、做一些危害国家安全、组织一些煽动性的语言来破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说一些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言语、散布一些淫秽色情、赌博暴力的信息等等。做到坚持政治性原则,是一名新闻编辑者所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

1.5 创新性原则

对于广播新闻编辑,不能简单地将所需要的稿件进行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需要许多工作来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创新的想法。新闻编辑必须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也就是说通过一些创新方法来提高新闻节目的质量。而对新闻编辑的创新主要是包括在内容上的创新,在语言表达的创新,在表现手法上的创新,在技巧运用上的创新等等。

2 广播新闻编辑应该使用的技巧

对于每一个新闻编辑的工作者来说,每天就是在处理各种各样的稿件,大量的进行选稿、改编、排版等具体编辑工作,而这些编辑工作却是和听众关系最为密切的,同时,这些也是衡量一个编辑工作者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

2.1 注重广播新闻编辑的时效性

新闻编辑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锐力和政治责任感。广播新闻编辑工作是一项十分注重时效性的工作,要在报道的过程中注意一些时间上的词语,增加新闻的时效性。因此,广播电台就要着手制定一个一系列的工作流程。要做到从稿件的选取到编发的快速流程,做到快速的采访对象、快速的采访工作和快速的编辑工作,从而做到保证新闻的新鲜性。电台在各个时间段都有自己的节目,可以随时报道最近刚发生的新闻事件,在遇到极其重要或者严重的新闻事件时,可以随时暂停其他的节目转而报道重要的新闻。这样做能够使听众及时的听到各种各样的新闻,同时,言简意赅的报道才是最主要的。

2.2 加强头条新闻的指导性

在各种各样的新闻报道中,并不是所有的会议新闻和领导活动都具有头条的意义。因此,就要扩大头条新闻的覆盖范围,提高头条新闻的关注度和吸引力。想要提高头条新闻的质量,就要是头条新闻报道具有鲜明的主题、新鲜的事实。同时,在选择头条新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避免五种错误的思维方式。第一,过分的强调中心工作的重要性,而忽略了中心工作外的指导工作。第二,避免一些笼统的报道,要做到报道的具体化。第三,要多多注重思想性,而不是具体的业务指导。第四,不仅要注重狭义范围上的指导工作,还要注重宏观意义上的指导工作。第五,避免直接表达体现什么重要意义的指导精神,更多的是注重循序渐渐的思想引导。

2.3 做到提炼新闻的鲜活性

一个好的标题,可以说一个好文章的眼睛,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和吸引力。广播和报纸不同,虽然没有地方可以写标题,但是可以有提要。要仔细思考怎样做好提要,怎样做到吸引听众,实现节目的价值,是广播节目编辑必不可少的。在报纸报道上,每一个新闻都有自己的标题,但是每一条广播新闻报道不一定有提要。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着眼于全局,选择那些最鲜活、最重要的、最能贴合人们实际生活的提要。在提要里,可以添加一些对新闻事件进行评价的话语。听众在听到这样的提要后,不仅能够理解提要的内容,更多的是感受到广播新闻报道的态度。因此,一个好的提要,会使得新闻报道锦上添花。在写新闻提要的时候要注意,做好选择相应的声调、文章长度、良好结构等等工作。

2.4 加强报道的实用性

新闻报道不仅要扩大信息报道的量和速度性,而且还要努力提高新闻报道的有用性,在听众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外,更多的是获得一些想要知道的但不了解的新闻。新闻报道是党和人民之间交流的舆论桥梁,我们在报道的过程中要注意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进行观察报道,最后的落脚点也是要关乎人民利益的。

2.5 发挥广播的生动性

广播不同于电视新闻通过画面传播,采取的是通过声音来传递各种信息。广播新闻在编辑的时候要注意发挥这一个优势,可以采取现场录音、报道等方式,通过这些具有现场报道的方式,增加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和感染力。

3 结语

广播新闻编辑工作可谓是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想要做好广播新闻报道的编辑工作,就要做好坚守自己的原则,在创作的时候运用各式各样的编辑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做好新闻编辑工作。

摘要:广播新闻是人们学习和获取消息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新闻编辑则在广播新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新闻编辑过程中,要做到坚持新闻编辑的原则,在编辑的过程中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方法,从而实现更好得做好广播新闻工作。

广播新闻写作的原则 篇6

广播新闻节目首先要在唱响主旋律上打好“三贴近”的主动仗。

其实, 广播新闻节目首要职责是政策宣传。因此, 采编人员在时政新闻的“三贴近”上大有文章可做, 也必须做好这篇文章。“要以正面宣传为主。要满怀热情地宣传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新成就、新创造、新经验, 让群众看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广播新闻节目主要任务更应该积极主动配合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 在尽职尽责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同时, 真心实意地反映群众的愿望和呼声。因为“党的政策”同“群众利益”从根本上讲是息息相通的。“群众利益无小事”。党的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就集中体现在关心群众的利益上。只有坚持“三贴近”原则, 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党的政策与人民群众的利益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会生动地展现在受众的面前。

坚持“三贴近”原则, 对于广播媒体的工作人员来说也存在一个如何切实联系实际, 脚踏实地深入基层生活, 密切和群众联系的工作作风。我们不但要生活在基层, 工作在基层, 采访更要深入到基层。用在基层挖掘出来的客观事实讲道理, 传播先进、科学的文化理念, 弘扬社会正气。通过真情颂扬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和智慧, 来弘扬真、善、美;通过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揭露百姓切齿痛恨的腐败、堕落等不良的社会现象, 鞭挞假、恶、丑。新闻媒体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职能就是倡导先进, 督促后进。这样就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新闻节目的“三贴近”, 并不影响新闻节目的庄重和严肃。

有人担心, “三贴近”会让广播新闻节目失去原有的庄重与严肃。其实, 新闻节目的严肃性是新闻的本质所决定的, 只有节目真实可信, 具有服务性、指导性, 它才具有严肃性, 也才有了贴近群众的基础。

只要新闻事件真实, 记者说的是客观事实, 那么, 无论是严肃、认真的口吻, 还是稍有随意的侃侃而谈, 都会让人信服, 也就是说, 真实是产生双向思想交流的基础。

广播新闻中的会议报道也要做到“三贴近”。

长久以来, 新闻节目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 会议报道不但比例大, 而且形成了固定的报道流程, 如果不改进会议报道, 就会影响新闻节目的“三贴近”, 使节目由“三贴近”变成“三脱离”———脱离实际, 脱离生活, 脱离群众。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在这方面率先垂范,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 如今央视会议新闻的次数、条数大大减少, 即使是重要的会议消息也基本控制在三分钟以内。而且, 央视对会议报道也有创新, 从报道的角度到写作的文风都很新, 他们尽量用会议之外的观众的角度, 来报道会议的内容, 充分体现新闻报道的“三贴近”原则, 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地方台的记者去学习。

要做到“三贴近”, 就要深入到群众中去, 真心实意地去“贴近”群众、“贴近”社会。

“三贴近”就是要求新闻记者能够了解受众的具体需求, 在采访中抓到百姓关心的焦点问题, 切切实实反映出百姓的呼声, 以完成新闻媒体下情上达的舆论功能。新闻记者历来有“两脚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当代媒体资讯十分发达, 媒体记者获得信息渠道广泛多样, 坐在办公桌前, 打开电脑, 扑面而来的各种信息让有些记者的新闻采访在瞬间就完成了。这些报道缺乏真心实意地与生活、群众的贴近, 记者往往居高临下, 没有与受众的沟通与互动, 只是以教育人的语气, 在受众面前指手画脚, 当然就无法和受众产生共鸣, 自然就很难真正做到“三贴近”。长此以往, 就会使节目与受众的距离越来越远。因此, 新闻记者要继续发扬“两脚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走进群众之中, 立足于群众之中, 每一个报道都要反映群众关心的热点, 表达群众的疾苦。

我们为听众办节目, 因此节目好坏, 受众喜不喜欢, 受众最有发言权。也就是说广大人民群众是广播的服务主体, 因此, 广播新闻记者只有认真研究听众才能充分了解听众, 只有全面地贴近听众才能赢得听众的信赖和喜爱。广播是当前重要的舆论媒体, 承担着引导舆论、服务受众的重要任务。如何挑好这副重担, 新闻记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那就是你要让听众愿意听你采制的节目, 喜欢听你的观点, 如果失去了这个前提, 媒体的权威性、服务性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浅谈广播新闻的写作技巧 篇7

这是说,要像与你的朋友谈话一样进行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由于广播新闻是通过播音传送的,因此它更加接近口语的表达方式。平时用什么词语,句式、风格说话。你就用什么词语、句式、风格写作广播新闻稿件。 当然,人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说话方式,在写作广播新闻稿件时,要借用你平时向朋友叙述某个事情经过的时候采用的方式。

不要这样写: 中国足球迎回了2004年唯一也是最后一个亮点———世界青年女足锦标赛亚军。

可以这样写: 中国青年女子足球队获得世界青年女足锦标赛亚军。这是中国足球在2004年的国际比赛中赢得的唯一荣誉。

“最后一个亮点”的说法过于抽象,这种写法在广播新闻中不能让听众对新闻的意义一目了然。后面的写法就能很清楚地说明新闻的内容和意义。

广播报道写作最重要的技术就是按照新闻事件发展变化的逻辑顺序叙述事件的过程。

二、使用现在时态

由于广播新闻追求时效性和现场感,广播新闻稿件尽量使用现在时态。这是吸引读者的需要,使用现在时态,会让听众有新鲜感,有接近感。 从而引起对新闻报道的关注。使用现在时态的前提是寻找到新闻的现在状态。因此,你要想方设法发现新闻的最新动态,广播新闻报道应该永远追求这样一个目标———从事件的最新动态开头。

不要这样写: 山西省小湾沟煤矿6日上午发生局部瓦斯爆炸事故,有10名遇难矿工的尸体今天清晨被运出井外,另有被困井下的5名矿工至今生死不明。可以这样写: 今天( 8日) 清晨,山西省小湾沟煤矿10名遇难矿工的尸体被运出井外,另有被困井下的5名矿工至今生死不明。6日上午小弯钩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

第一种写法首先是在重复报道已经发生的事件,而这样重大的灾难性事件,人们可能在事件发生之际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得知,即使不知道这一事件的听众,在听到广播电视台用概述方式发几天前的新闻时,也难以引起关注。后面的写法用一个动人心弦的具体事实向听众说明了矿难事件最新的发展状态,这无疑能够使新闻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同时,报道也简略地交代这起矿难的发生背景,帮助以前不了解这个事件的听众掌握事件的来龙去脉。

三、使用短句

短句是保证内容明白易懂的重要环节。不要使用复杂的句式,在非使用复合句不可的时候,要注意把句子分割成短句,广播报道中的合理间歇, 不仅能够为新闻播音员提供喘息的机会,也为听众更好地理解新闻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不要这样写:

围绕乌克兰总统选举产生的政治危机目前已不仅仅牵扯到这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本身,与之相邻的俄罗斯和欧盟之间也因为不可回避的利害关系而卷入其中。可以这样写: 乌克兰总统选举产生的政治危机已经对俄罗斯和欧盟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一名高级助手说,这场争端是对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一次重大考验。

前一种写法存在几个问题: 一是在一句话里想要交代的内容过多; 二是最重要的新闻要素没有放在最重要的地方; 三是对核心内容的交代不够具体。

四、一个句子表达一个理念

广播新闻要做到简明易懂,在句子的构造上就要追求简洁明了。一个句子表达一个内容,对于保证稿件的清新度是非常重要的。不要企图在一句话里塞进更多的内容。一句话只讲述一个意思,让每句话简洁明了。不要面面俱到,省略一切可以省略的东西! 不要这样写!

《火舞》是一部融合了上百种来自不同地区的舞蹈和音乐的成分,并结合悠久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文化背景,运用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舞台制作手段而精心打造的一台鸿篇巨作。《火舞》讲述的是一个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却不幸发生在战乱年代。通过剧情的发展,表现了战争中勇敢的民族逾越武器反对武装侵略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可以这样写: 《火舞》是一部大型舞蹈史诗剧,它在深广的历史背景下讲述了一个战乱年代曲折的爱情故事。这部大型舞蹈史诗剧融合了上百种来自不同地区的舞蹈和音乐成分,使用了当今世界上先进的舞台制作技术,被誉为“新世纪舞蹈界一把燎原之火”。

我们可以看到前面的写法由于叙述的头绪繁杂,特别严重的是在一句话中想要表达的内容过多,因此让人们感到十分杂乱。后面的写法有了改变,有助于听众更清晰地了解这部大型舞蹈诗剧的内容与特色。

五、使用主动语态

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这是最便于人们理解的表达方式。在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中,要尽量使用这样的表达方法。主语———谓语———宾语,这样的语态结构最便于听众清楚地理解信息。

不要这样写: 投资1. 5亿元港币在香港兴建生产基地的计划将被“百年老店”同仁堂实施。预计明年上半年推出首批产品。

前面的写法是一种书面语言的表达方式,不是人们讲述事件的表达方式,因此也不符合人们讲述的习惯。而且,在这种写法中,新闻的主体不够突出,后面的写法更接近口语表达方式,新闻的显著性、重要性也都得到了更突出的体现。

摘要:广播报道写作最重要的技术就是按照新闻事件发展变化的逻辑顺序叙述事件的过程。广播新闻稿应该更为简明、通俗、流畅,便于广播员和主持人朗读,也保证受众听众听一遍就能明白无误。

如何提高广播新闻的写作创新意识 篇8

一、广播新闻的写作创新必须做到更快、更短、更入耳

一是更快。消息是新闻报道中时效性最强的一种, “抢时间”也是新闻媒介所共同遵循的竞争原则, 广播媒介在这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一向以“快”见长, 以弥补线性传播、转瞬即逝以及进行深度报道的局限。但是近年来, 由于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兴起, 报纸作为传统的文字媒介, 开始利用网络传输和通信技术改变时效上的劣势。许多报纸的电子版还采用了滚动出版方式, 一旦有重大新闻发生, 就尽快编发消息, 在网络上播出, 对广播新闻的时效性提出了挑战。所以在同各种媒介的竞争中, 广播应一贯发挥“轻装”的特点, 尽可能做到在第一时间报道。

尽可能体现即刻感, 把新闻的时效提高到“今天”、“一小时前”、“几分钟前”, 甚至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现场直播的状态。

二是更短。篇幅短小是消息的特点, 广播新闻尤其要求短。广播新闻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播出更多的内容, 尽可能精练, 缩短每一篇稿件的时间, 以免听众产生疲劳或者厌倦情绪, 也要求广播新闻尽可能言简意赅。

三是更入耳。广播中声音的转瞬即逝和听众的半收听状态, 形成了广播新闻的特殊语境。有声语言不可见、不可逆、不易储存, 在收听过程中遇到听不清楚或听不懂的地方, 很难查询, 也来不及回味思考。这就要求广播记者不但在语言上, 而且在内容上要写得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

二、广播新闻的写作创新必须做到精选素材、精选生动细节、精选典型音响材料

广播新闻是耳朵新闻, 所以选择材料时要尽可能通过听觉形象的展现, 调动听众自身经验储备的视觉、嗅觉、触觉的通常感受, 达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境界。广播新闻的选材要力争做到材料具体扎实, 有生动的细节和典型的音响材料。

一是材料要具体扎实。选材要具体是新闻写作的共同要求, 对广播新闻来说尤其如此。有关抽样调查表明, 听众对具体形象的广播节目的内容的记忆程度要比抽象笼统的节目内容高出两倍以上, 因为人们的认识总是从具体到抽象, 从个别到一般。

二是要精选生动细节。广播新闻要想吸引听众, 必须要善于选择生动细节, 包括某些情节的描写, 会使广播新闻更具感染力。要注意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新闻事实。经验表明, 初学描写的人大多数只写自己看到的一切, 而实际上, 要反映出一个场景, 仅仅运用某一种功能是不够的。在广播新闻的写作中, 记者只有把所见、所闻、所感, 真实生动地刻画出来, 才能够唤起听众经验范围内的记忆贮存, 使之产生身临其境的综合感觉。

广播新闻还要注意选择有个性的细节材料。细节材料传神、传情、传真, 令人难忘。广播新闻要借助这种手法给人以听觉联想, 所以业内人士称细节材料是新闻报道中事实中的事实。

三是要精选典型音响材料, 发挥听觉的传真性。音响是体现广播优势的重要听觉“语言”, 既可以状物言情, 又可以刻画人物和场面。电视讲究“画外音”, 广播讲究“音外画”, 即通过音响构成听觉形象画面。双鸭山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中曾播发的《轿车开进赫哲村》一篇广播新闻中, 记者精心选择的典型音响, 通过赫哲族群众于春文开着新买的小轿车, 徐徐开进赫哲村, 现场的欢呼喜悦气氛, 记者的现场播报与于春文及赫哲村村长的同期声勾勒出一幅赫哲人幸福喜悦、红红火火奔小康的精彩画面, 后来该篇作品在全省行业作品评比中获一等奖。

三、广播新闻的写作创新必须在现场报道上做好文章

现场报道必须把握选材关。现场报道由于把采、播、录合为一体, 同步进行, 对新闻题材的要求与其它报道形式有所不同, 归纳起来, 可以称作三个“典型”的统一, 就是典型事件、典型环境、典型音响的同步进行。首先, 典型事件是新闻报道的基本条件。这里面应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新闻事实有典型性, 代表性, 新闻价值大;二是指现场报道的新闻事件应该符合现场报道采、录、播同时进行的特点, 即新闻事实的发展过程主线单一、层次分明, 所展开的画面集中、清晰, 便于记者观察、采访和录音。其次是要有典型环境。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是记者进行采录工作的场所, 它本身应有能使听众感兴趣的典型环境。现场报道要求记者对新闻现场做形象的描述, 如果所要报道的现场缺乏特点, 记者很难找到生动的“镜头”, 这样的现场报道很难吸引听众。第三, 现场应该有所反映场面或事件内容的典型音响, 缺乏典型音响, 现场报道的优势———强烈的现场感就体现不出来。所以说, 三个“典型”都具备的报道题材, 只是搞好现场报道的关键因素之一。

现场报道必须注意报道的结构。现场报道的导语由音响及记者的解说组成, 要在报道的开始交待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等要素。有时为了增加新闻事件的吸引力, 说明新闻事件的意义, 还要加上为什么等要素。现场报道的结尾部分, 要与导语、主体部分呼应, 把新闻事件的结果交待清楚, 给听众以完整的感觉。在背景材料的运用上要注意背景材料应紧紧围绕主题, 穿插在行文中, 并要求简练, 切忌拖泥带水。现场感”的构建对广播新闻来说至关重要, 它是广播吸引听众, 扬长避短的有力武器。

论新闻写作中的真实性原则 篇9

1 新闻的真实性

通过新闻, 人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社会上发展的大事小情, 能够帮助人们理解人类生活的本质。因此, 在进行新闻写作时, 必须要保持其客观性和真实性, 这是

把握好故事化叙事中的节奏, 一方面要保证节奏能否和观众的心理需要, 另外一方面, 要满足民生新闻中传播的需要。长春电视台的城市速递栏目, 一般是编排六条新闻, 前四条新闻都涉及到百姓身边事, 第五条若是继续报道下去, 难免引起紧张情绪, 所以编排了娱乐性或者是服务性较强的节目, 使观众情绪张弛有度, 最后选取本组新闻中娱乐性最强的一段优美画面、以配乐的形式飞字幕结束栏目。

2.4 选择合适的语言

在民生新闻传播中, 最主要的特点是报道平民的日常生活, 所以对其语言的要求也是需要平民化的语言, 避免在报道中官方的叙述口吻。在一般的新闻报道中记者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进行新闻报道, 对于语言没有特殊的考虑, 但是在民生新闻故事化的叙述中需要用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要遵守的基本工作原则。对于新闻来说, 只有保持其真实性才能够使其具有十分高贵的品质, 才能够发挥其自身所具备的独特的力量。

通过对新闻的真实性的研究可以发现, 新闻的真实性可以分成两个方面:首先, 新闻的真实性要求新闻所报的事件必须要真实、准确。其次, 新闻的传播者必须要抛弃个人的主观情感, 对其事件进行正确的评价。在新闻写作中, 事件的真实性是第一要求, 在这个问题上, 新闻事件必须要符合三个条件:首先, 新闻中的事件必须是真实存在或者发生的事情, 要满足有证可验、有据可

丰富的语言创造出更加和谐的氛围。首先, 在解说词的应用中, 要充分把握故事矛盾, 解说要配合画面。其次在现场采访过程中, 对于被采访的对象的语言进行加工, 引导他们的语言表达更明确。最后, 避免在民生新闻故事化表达中语言过度娱乐化, 失去新闻的严肃性。2011年荣获吉林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的民生新闻《农家院的笑声》有这样的叙述:种粮有补贴, 而且不交税;看病能报销, 上学不收费;喝上自来水, 做饭用沼气。这段描述了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片段;还有一段是这样写的:现在是农活越来越轻, 因为机械化在推动着现代农业迅速奔跑。同时养殖业又为我们的腰包增加分量, 收入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两段用精炼的笔体, 以押韵的形式写新闻, 形成了极强的感染力, 让新闻活了起来。

查的要求。其次, 新闻中各个组成要素必须是完全真实的, 即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事人都必须是真实的, 不能够为了提高影响力而随意对其进行更改或捏造, 要确保各个元素真实可信。最后, 新闻的细节真实必须要符合新闻整体的真实。在进行新闻写作时, 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做到以上三点, 力求客观地将事实的本质反映给广大人民群众, 这是新闻新作的最高境界。如果暂时不能够实现这一要求, 那么也必须要保证新闻能够反映一般真实, 即新闻所报道的人或事件是真正发生、存在的, 不能够对其进行夸大

3结论

在当前社会中, 对民生新闻的报道栏目逐渐增多, 故事化的表达方式虽然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表现形式, 但是有很好的表达效果。故事化的表达方式能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 所以在当前我们进行民生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要对故事化的表达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 并且在实际的工作中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赵敏, 陈启华.谈电视民生新闻的故事化表达[J].当代传播, 2009 (04) .

[2]王旻辉.“新闻故事化”和真实性关系探讨[J].新闻世界, 2009 (02) .

[3]赵文晶, 陈秀玮.电视民生新闻:在故事化的叙述中坚守新闻的真实性[J].国际新闻界, 2009 (11) .

(榆树广播电视台, 吉林榆树130400)

或虚构, 不能够因为某种目的而对其进行移花接木的处理, 更不可以对其进行合理的想象, 这是维护新闻一般真实的最基本要求。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 其对事件的评价和认识将会直接反映到新闻写作之中, 如果认识或评价不正确, 则势必会产生与事实相偏离的结论甚至是完全错误的结论。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待新闻的真实性:第一, 她就是新闻对人或事件的如实反映;第二, 它能够从事物的总体联系之中把握事物的趋势, 能够真实、准确的反映本质和发展趋势。

2保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

很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都把新闻的真实性成为新闻的灵魂或生命,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下面就对其进行简单的介绍。首先, 对于新闻写作的对象来说, 其本质就是客观的。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对这些对象进行真实客观的反映。从这方面上说, 只有能够真正对人和事件进行客观真实地反映的新闻才是有价值的新闻。其次, 新闻要想发挥自身的社会作用, 就必须要保证自身的真实性。最后, 新闻如果不具有真实性, 那么也就不会有读者。新闻要想更好的传播就必须要取得读者的信赖, 而保证真实性则是使读者产生信赖的重要前提。对于新闻写作来说, 如果每一篇都需要读者去核实其真实性, 那么势必会造成新闻行业的崩溃。假新闻之所以能产生危害, 就是因为它能够披着“媒体报道属实”的外衣用事实的力量来危害社会。其所造成的维护不容小觑。因此, 新闻如果不具有真实性, 那么新闻也就丧失了生命, 也就不能称之为新闻了。

3 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3.1 新闻工作者不能够坚守新闻真实性, 易受诱惑影响

当前很多新闻工作者和单位为了追求新闻的轰动性, 不顾新闻的真实性而无中生有, 歪曲事实甚至捏造事实。此外, 一些编辑或记者为了能够获得更高的地位和荣誉而想方设法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这样的事情在当今已经屡见不鲜, 例如2011年著名的“李娜怀孕”和“武汉大三女生求职时被割肾”等。这些新闻不但对当事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还误导了公众, 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3.2 对媒体的管理不到位, 行业素质较差

伴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 有更多的人走入了新闻编辑队伍。这些人良莠不齐, 很多人连新闻传播的基本规范都不清楚, 更何谈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这样的情况使新闻行业的整体素质下滑。此外, 当前很多新闻工作者的收入水平是直接和其发稿量相关的, 发稿越多, 挣得越多。这样的情况就使很多新闻编辑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而牺牲了新闻的真实性, 成为了造假者。《纸馅包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催生的假新闻。

3.3 媒体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

目前, 随着媒体数量的不断增加, 媒体之间的同质、同城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媒体都在为提早自身的经济效益而努力的争抢独家新闻、首发新闻, 这样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为假新闻的诞生提供了温床。

4 如何确保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4.1 新闻工作者必须要端正工作态度

对于新闻写作来说, 要想确保其具有真实性, 首先就要确保新闻工作者有一个端正的工作态度。这是确保新闻写作具有真实性的重要前提条件。对于记者来说, 其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 认清假新闻的危害, 自觉抵御诱惑, 不为名利所动, 时刻铭记自己的工作责任, 切不可因为名誉或地位而去编造事实, 制造假新闻。

4.2 要加强调查研究

在进行新闻写作之前, 记者必须要对新闻的人或事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 这不但是新闻工作者的共同方法, 也是获取事件真相的重要渠道。要想加强对新闻的调查和研究, 就必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坚持亲自到现场调查, 要寻找相关的目击者、当事人对事件的真相进行核实。 (2) 要注意细节。新闻的现场可以造假, 但是很多细节却能够反映事件的真相。 (3) 要广泛的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 尤其是要认真听取反对意见, 只有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理, 才能够还原事件的真相。

4.3 要摒弃个人情感, 对事实进行准确报道

不同的人在面对相同的事物时会有不同的看法, 对于新闻的报道与解读来说也是如此, 有的时候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会出现两种完全相反的报道和解读。造成这样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新闻写作是由人来完成的,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很多新闻都是在人的主观价值观念过滤后完成的。因此, 为了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写作时, 就要抛弃个人的主观情感, 不能够将个人情感带入到新闻报道之中, 要对其进行客观真实的反映, 不能够让自己的主观情感对读者产生误导。

4.4 加强对新闻工作者培训

尽管新闻单位不能够去改变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但是可以通过加强对新闻工作者培训来提高其工作能力, 使其能够保质保量完成新闻写作任务, 从而提高其经济效益, 有效地杜绝假新闻的出现。首先, 新闻单位必须要帮助新闻工作者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让其认清假新闻的危害性, 使其能够明确新闻工作的服务宗旨;其次, 要加强对新闻工作者工作能力的培训, 使其能够通过提高工作能力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和效率。这样的做法能够有效地避免新闻的造假现象。

5 结束语

总的来说, 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写作时, 必须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新闻具有灵魂和生命, 才能够发挥新闻的作用, 才能够使新闻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摘要:近年来, 在社会经济的全面推动下, 我国的新闻事业发展迅猛, 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对其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之下, 新闻工作者必须要鉴定信念, 应对挑战, 如若不然就会使新闻丧失真实性, 让假报道充斥媒体之上, 严重地误导公众对新闻事件的看法, 有损媒体公信力。发生这样的情况会使每一个新闻工作者蒙羞。因此, 我们可以说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和灵魂, 不论是在何种情况之下, 新闻工作者都必须要遵守真实性原则, 并努力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本文先是介绍了真实性对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继而介绍了影响新闻写作真实性的原因, 最后阐述了如何确保新闻写作的真实性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新闻写作,真实性原则,虚假新闻,客观报道

参考文献

[1]张维燕.新闻真实性的技术规范研究 (上) ——报道准则[J].新闻与写作, 2008 (01) .

[2]张维燕.新闻真实性的技术规范研究 (中) ——编辑准则[J].新闻与写作, 2011 (02) .

[3]李天福, 宋蓉.新闻真实性缺失原因及对策[J].新闻爱好者 (理论版) , 2007 (12) .

[4]李跃.新闻报道真实性问题之我见——关于“新闻真实性”之争及真实性的实现途径[J].青年记者, 2009 (24) .

[5]张平锋, 饶文靖.不一样的尺寸——关于新闻真实度偏差的讨论[J].新闻采编, 2008 (02) .

[6]董天策.新闻的真实性是什么——兼论新闻理论体系的科学性[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7 (03) .

上一篇:综合网络信息安全维护下一篇:托吡酯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