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写作

2024-09-13

广播新闻写作(精选12篇)

广播新闻写作 篇1

由于广播新闻与报刊新闻的传播方式不同,传播目标不同,受众群体不同,因此,广播新闻的写作遵循着一套特殊的规律。要求记者在撰写广播新闻稿件时,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一、善于发现新的内容,捕捉新的信息

为了赢得更多观众,写作广播新闻稿件,首先抓住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捕捉新闻动态,并且把它们放在报道中的重要位置,以吸引听众。

要全力寻找最新的新闻事件,从不同侧面报道,在第一时间把最新新闻传达给听众。主要任务是争取在第一时间对听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对新闻核心内容进行深度报道,这是广播新闻赢得听众、建立威望,占据市场的强势所在,有效地实现新鲜度。使听众耳目一新。比如北师大集宁附中高三50名学生高考前做了件有意义的事: “他们把1000多册教辅书捐给了平安社区。”和以往高中生毕业时撕书、卖书形成鲜明对比,吸引观众。

二、建造简明的结构,吸引听众兴趣

广播新闻与报刊新闻相比,容易消失。要想保证听众准确接受,完整理解,报道建造简明结构非常重要,切不可冗长拖沓,交叉行文。

对于结构复杂的,信息含量大的,因果关系较复杂的新闻。我们要化整为零,分散拆解,分成相对独立而又完整的结合体。

叙述时尽量交代清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即顺序。如果确实使用倒叙、插叙的方法,要做好铺垫和渲染,对各个要素交代清楚,绝对不要出现因交代不清而让听众产生歧义和误解。

在写作广播新闻稿件时,要用单一线索一串到底,切莫像讲小说一样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那样给人不完整的感觉。一件事情,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从头至尾,依次讲出。交代完一个,再说另一个,切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否则听众就难以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造成以讹传讹。

三、篇幅要短小,内容要精悍

面对纷繁的内容,报道时如同赛马师或注意自己体重的人对每一片面包进行掂量,广播电视记者对每一个词汇和每一个观点要仔细推敲。切勿堆砌,切勿繁杂,即语言精炼,观点独特。

写稿件时尽量短小精悍,如冰山一角。短小对于信息传播和信息接收有重要意义,即快速地接收高效的信息量。其优点有四: 第一,能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鲜感。篇幅短小,为播发赢得了宝贵时间,同时获得了新闻传播第一时间的主动权和对受众的影响。第二,大大增强了新闻传播的信息容量。同样的时间,每条新闻篇幅短小,信息含量就大,人们在极短的时间了解极多的信息。第三,篇幅短小,听众才能集中精力及时记忆,及时收听新闻内容。第四,篇幅短小,有助于增强听众在被动接受广播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耐受力,即使听众对收听信息不感兴趣,也会“一闪而过”他们有可能收听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就延长了收听广播新闻的时间。总之,篇幅简短,就能吸引更多听众,就会吸引观众眼球。

四、语言要通俗易懂,内容要单一

面对的听众,文化层次不同,接受、理解程度不同。我们要选择最低文化,即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听众来听。因此,在写作时,要使用大家都说的话来写,保证让每一位听众一下子就听明白,不用去琢磨。听众只在一次性收听中理解你的意思。至于专业性强的,涉及复杂矛盾关系的新闻事件, 更要注意解释说明,仔细分析,切不可用文言文,网络词汇,让人难以理解, 不可琢磨,那样就会失去听众。

通俗易懂并非记流水账,而是从平凡的事件中折射出大道理。即“能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在进行广播新闻写作时,通俗不仅是写作原则,不仅是写作才能,也是记者一种对听众的负责,为听众服务的职业精神。同时,追求语言的朴实,应该成为广播新闻写作者行文运笔的一种意识。

具体说来: 不让任何一个接受过初中教育的读者在阅读中产生障碍。 广播新闻写作的通俗度应该更加宽松,因为广播覆盖的听众群体的范围广大。

导语越短越好! 不要在一个长而复杂的句子中概括出当天发生事情的主要进程。反过来要为听众提供一个短小而让人心动从而吸引他们听下去的理由。

句子要牢记,有人不得不阅读并且要朗读你写的稿件。过长的句子特别是那些由听众多从句组成的复合句,会让播音员磕磕巴巴。

如果一个句子在你的计算机屏幕上占了一行以上,它可能就太长了, 问一下自己: 你是否能够一口气把这个句子读完?

对于你能够在正常呼吸的情况下可以一口气读完句子,你也要接着问自己: 听众是否可以在一次收听后就清晰地理解这句话要传达的全部信息? 用两个更短的句子是否会更清楚地进行表达? 如果是这样,就重写。

总之,广播新闻写作应遵循的原则是: 选取最新内容,建造简明结构, 采用短小篇幅,使用通俗语言。

摘要:广播新闻的写作,与一般新闻写作的原则和技巧适用,同时必须坚持。但是,广播新闻依靠传播声音的信息,决定了自身传播重点与规律。因此,广播新闻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即“短、浅、软。”短就是交代来龙去脉,不需要修饰;浅就是通俗易懂,不咬文嚼字,晦涩难懂;软,就是轻松幽默,富有情趣,让听众在笑声中接受你的观点,不是僵硬、理直气壮。即在短时间内将发生的事情传播给受众,受众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新闻。

关键词:广播新闻,信息,兴趣,精悍,单一

广播新闻写作 篇2

有人把新闻片比喻成一条项链。

那么,片中的一个个镜头就如一颗颗珍珠,文字稿就好像连接珍珠的金钱。

如何拉好这根“金线”?这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文字记者和编辑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然而,在电视新闻稿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记者把文稿写成一般的解说词,把镜头中的人物简介一番、场面内容介绍一下而已;有的文稿则写成单纯的解“像”文章,说说事物发生在什么地方、结果如何。

这样处理,往往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妨想一想,当我们举起摄像机时,能拍摄到的镜头有多少。

现实中,大量的新闻信息是镜头难以捕捉到的。

如何处理这一“遗憾”(人们通常称“电视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自然而然地摆在文字记者的面前,而报纸、广播的新闻不存在这一不足。

原因十分简单,文字可以反映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各种动态,而图像无法再现已过或未到的动态。

所以,撰写电视新闻稿时必须发挥文字语言的特殊作用,进而拓宽电视新闻的报道面:把无法用画面传播的,诸如过去的、未来的、或难以用画面表现的,如政府部门的公告、科学技术成果、党的重大决策等,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把这些情况如实地传播给观众。

例如《我县基本完成晚造插秧任务》:

我县各地抓紧备耕,立秋前后大部分秧苗已插完,并迅速转入田管阶段。

据悉,Ⅱ优3550、协优3550、华优86等优质高产常规良种占了晚造总面积的4成多,抛秧面积近6 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000多亩。

——20xx年8 月11日饶平电视台《饶平新闻》

三、挖掘其深度,谨防一般化

新闻要求准确、快速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件,电视新闻更是如此。

因而,有些记者急于求成,对一般消息的处理容易出现程序化、模式化,如会议消息往往按照某某部门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会议、提出了什么要求、参加会议的是什么人员几方面撰稿,活动消息又常常按照某某单位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主题活动、结果如何几个要点组稿。

然而,我们应当知道,新闻传媒的作用不只是传声筒或放录机这么简单,它的权威性在于,它所体现的意识永远高于社会大众平均意识,经它传播的事实和观点,往往带有强烈的引导和教化作用,这也正是新闻传媒的立足点和生命力之所在。

电视新闻的画面由于受到其具体图像的限制,缺乏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评论的功能。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仅仅看电视新闻图像,对新闻的印象比较肤浅,而文字语言具有很强的综合分析和评论事物的能力,它可以恰到好处地弥补图像未能表达之不足,起着代替图像完成综合分析评论新闻事件的任务,使电视新闻报道达到一定的.深度。

例如《占路为市 交通混乱——县城市容和环境综合治理见闻》:

据了解,每晚11点半左右,长廊两岸还成了摊点大摆酒席的“好地方”。

粗略统计,两岸长廊景点周围布满大大小小摊点有89处,其中小炒、夜宵的摊档就有35处之多。

有人说,在长廊景点饮酒赏月,乐在其中。

然而,一夜过后,留给人们的是一串串的思考:在现代文明的今天,有的人为了赚钱而不顾公共环境和交通秩序;又有的人口口声声埋怨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但自己又在不断地糟蹋公共环境和破坏交通秩序,制造脏乱差现象?——7月3日饶平电视台《饶平新闻》

文稿在综合有关材料之后,提出了一连串的让人深思的话题,旨在唤起人们重视周围环境的整洁和卫生,并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整治市容市貌,创造良好的环境和井然的交通秩序。

这样的议论,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随着各种传播媒介,特别是报纸、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媒介的激烈竞争,电视新闻更要发挥自己的优势,除了提高摄像技巧之外,还应在文字方面下点功夫,使播出的新闻有一定的深度。

电视新闻文字稿的撰写还涉及到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的方方面面,本文仅就电视新闻稿撰写中的一些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见解

2011年广播新闻扫描 篇3

关键词:广播新闻 全媒体 微电台 民生 互动

2011年,广播一如既往地直面新媒体迅速发展和受众需求变化的形势,以积极的姿态改革突破,求新求变,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广播新闻进一步完善全媒体发展传播、资源整合利用、多元化报道的战略系统。以“微电台”为代表的新技术平台互动性的大大增强,让广播新闻的用户体验不断提高。广播新闻评论成为重点抢占市场,评论迎来3.0时代。与此同时,广播新闻落实“走、转、改”的人本精神,更加关注公益事业,体现出更深的社会内涵。

一、进一步完善传播系统,适应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着传媒的生态环境,受众结构、受众接受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多种媒介发展从竞争到合作,不断整合媒介资源、突破地区和渠道限制,以争取更多的受众和更大的利益,追求共赢。2011年广播新闻业已存在的全媒体融合发展、跨越式合作、报道方式多元化等趋势进一步加强,并形成较为稳定和不断完善的发展态势。

1.播出平台全媒体化

全媒体的传播模式,就是运用集群传播途径,调动多渠道力量,打造融合新闻,多角度满足受众视听需求。2011年的重大新闻事件报道无不运用了此类传播模式,多箭齐发,扩大受众覆盖面。在两会及建党90周年等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中央电台全面发动多套广播频率和以中国广播网、手机中广网、央广视讯为依托的新媒体,综合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手段,对两会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报道。

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进一步发展。7月21日腾讯微博与上海东方广播公司(ERC,下称东方广播)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腾讯将为东方广播旗下频率以及知名主持人开通官方微博。东方广播所有广播直播节目及大型线下活动将通过腾讯微博独家与听众开展即时互动。郑州电台与河南—百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资源共享、宣传合作、商业推广等多个层面展开深入合作。

2.广播联盟纵深推进

广播联盟是广播新闻中常态合作机制,它在统一平台上调配资源,将松散的各地方力量拢合,形成聚合效应,做大市场、扩大传播影响。2011年第26届深圳大运会期间,中国广播联盟组建“全国大运广播联盟”,整合采编资源,统一指挥、集团作战,组织20家成员台的100多名记者,发挥联盟“节目共享平台”作用,实现资源共享,节目互通,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跨区域合作,结合各地的特色条件,优势互补,以点带面,打破新闻事发地的狭小范围。4月25日,由西藏电台发起,全国17家援藏省(市)广播电台共同参与的《穿越西藏》大型联合采访活动,记者分成三路奔赴西藏自治区7个地(市)进行采访,沿途以行进式报道的方式发回反映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发展变化的音频、视频、图文稿件。

3.报道呈现方式多样

广播新闻的报道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除动态消息、现场报道、广播评论外,还出现新闻背景分析、新闻故事、体验式报道等,还有利用新媒体进行的互动报道和即时报播等报道新样式。在广播新闻的日常运作中,综合运用各种报道方式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6月30日,京沪高铁首发车,中央电台中国之声当天推出了特别直播——《跨越之路》,在列车上设立直播间,开创了中国广播历史上第一次在如此高速运动中直播的先例。除了主持人的解说介绍外,还邀请了乘车的普通听众走进直播间进行访谈,列车上同时有两位评论员进行精彩评论,另外派出记者从与京沪高铁同时出发的京沪快线飞机、从上海出发的对开列车等多条线路发回体验式连线报道,加上节目中设计精当、制作精美的音乐和片花,各种报道方式结合,生动鲜活,使节目的可听性大大增强。

二、重视“用户体验”,“微电台”大大增强互动性

随着社会多元化、受众主观参与性的日益加深,媒体生态越来越“去中心化”,受众从被动告知转为主动参与、甚至主动传播,“听众”逐步向“用户”转变,广播长期以来“我播你听”的单向传输方式难以聚合受众。“用户体验”首先将媒体的内容提供和传播渠道视为产品,而把受众使用媒体产品之前、期间及其后的主观感受,作为产品生产的首要考虑因素。这些主观感受包括,受众在使用内容产品前中后的情感、喜好、认知、印象、行为以及愉悦度、价值感、有用性等。广播越来越重视“用户体验”,多数广播电台有意通过互动,增强“用户体验”,培养忠实、长期“用户”。

1.改版——更加突出互动

互动是广播节目的生机之源。广播互动的宗旨,是为了做活做优节目,只有在节目中以听众为中心,服务好听众,节目的生命力才能长久。2011年的广播新闻节目不断改进,争取更大程度地调动听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从而提高“用户体能”,培养稳定的收听群体。

10月8日,中国之声再度改版,更加突出了与听众的互动。其中,《央广新闻晚高峰》每天推出“新闻调查”,寻找当天最重大主题,以20秒片花的形式向听众征集意见,3小时全程滚动关注,每个时段中主持人伺机与听众互动,在节目结尾公布当天听众调查结果。改版过后的《央广夜新闻》,所有节目环节均围绕互动设计,以互动方式呈现,把话语权交给听众——“你来说”。通过与新媒体合作等形式,与听众零距离贴近。每半小时同步跟踪一项重要事件或话题,同步展开当事方、评论员、听众网友的实时互动讨论,提供平台聚集各方声音碰撞,打造中国之声类似微博的崭新节目样态——“微广播”。

2011年,上海电台也全新改版。新版绝大部分节目由以前的录播改为直播,录播节目时间由过去每天16个小时缩减到平均每天0.5小时。每天6:00~00:00时段的重播节目比重由原来的近40%缩减到5%。其中9:00和13:00新开辟《直通990》节目,借鉴微博互动形式聆听听众反映的问题,使广播成为一个信息集纳、志愿服务的全新平台。本次改版录播转为直播最大的效果是增强了听众的互动性,有利于培养听众的忠诚度。

nlc202309011319

2.“微电台”——边听边互动

微博的诞生引发了一场革命,它既有传统广播的即时性特点,同时又有强烈的互动性,是新的媒介环境和现实情境下增强传播效果的极佳策略。广播媒体开通微博主要用于内容链接、发布新闻提要、节目预告、话题收集、主持人及记者的推介、活动推广、进行实时互动等。以即时性为主要特点的微博成为重要的新闻源,同时成为与受众交流的新渠道。通过微博,广播与听众之间可以形成个人接触,进而产生互动,最终以节目为中心形成听众社区。而“微电台”也带给听众“边听边互动”的全新体验,互动性更强。

新浪“微电台”5月10日上线,3个月就有28个省市的200多家电台开通微电台。中国之声新浪“微电台”也于8月10日正式上线。用户通过使用新浪微博“微电台”应用,可以一边浏览互联网一边收听电台广播,并可以随时对广播内容进行微博点评和讨论。同时,用户还可以通过应用界面轻松关注各电台频率明星主持人微博,既方便了微博用户在多家电台中选择收听,又大大增强了在线广播的互动性。

微电台成为主持人与听众互动的新阵地,从“你发短信我读”到“你发微博大家一起在线共享”,再到“边听边互动边共享”,通过微电台,广播节目与听众的互动在同一个页面完成。广播新闻与可以在这种互动方式中把握新媒体听众的需求,除了加强新媒体资讯整合播报以外,还可以在诸如广播新闻谈话节目中更好地实现主持人、嘉宾、听众三者之间话题讨论的实时互动。传统广播与微博全面结合的创新之举对广播电台的发展及其生存空间的拓宽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评论进入3.0时代,建设“思想媒体”正成热点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张振华认为:“优秀的新闻媒体必有同时做好两件事:一是描述事实,一是评论事实。”他提出,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解读则成为争取受众的“强磁场”。传媒之间的竞争从信息竞争发展到观点竞争,社会进入“全民表达时代”“大众评论时代”,单向度的宣传说教难以让受众信服。这种背景下,办有思想的电台、办有观点的电台,是广播谋求自身发展、增强竞争力的有效法门。广播在传播理念上,由单一的信息传播向观念复合传播转变,做出更全面、更及时、更透彻的新闻解读和评论,不仅可以满足受众更高层次的需要,也会提高广播媒体的品质、地位和影响力。

1.评论3.0模式——广播评论发展的全新方向

2010年,杭州电台新闻广播明确提出“新闻立台、评论强台”的办台理念,推出一档原创性的评论栏目《连线快评》。栏目播出一年以来,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5月10日,由浙江省广电学会、杭州文广集团和《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主办的“评论3.0传播新闻时代——FM89杭州新闻广播《连线快评》开播周年研讨会”在杭州举行。会上,杭州新闻广播提出了评论3.0时代的传播新概念和“多对多”的传播形态,得到了业界和学界专家的充分肯定。从对《连线快评》的经验总结中,评论3.0被定义为以“多元化的评论员队伍、多视角的新闻观照、多频次的快评微评、多维度的传播网络”为特点的新时期的评论模式。

《连线快评》重在以快取胜,紧跟在资讯播报之后,第一时间发表独到观点,并且不断刷新视野。它一改评论节目的刻板播出样式,采用逢整点播出的模式,从早9点到晚8点,评论随时听。这种高密度滚动播发的形式,使广播“快”和“伴随性”的特点得以在评论节目中体现。它又以“微”见长,把全天新闻以小时为单位进行划分,每小时一事一议。每篇评论短小精悍,绝不超过两分钟,符合现代广播听众的收听习惯。同时,这种评论模式互动性较强,提高了“用户体验”的便捷度:通过广播、电视、纸媒、QQ、博客等全媒体布局,满足个性化需求;节目前在微博上进行话题预告,提醒受众收听也开放留言,在拓展节目影响的同时也拓宽了节目内容的来源。

2.办有思想的电台——打造吸引受众的强磁场

《连线快评》说明广播评论也可以像新闻资讯一样全天滚动插播,成为贯穿全天必不可少的“新闻点心”,广播新闻评论显示出新的发展空间和生命力。各种新闻报道中,各级电台广播新闻节目中,评论日益被人们重视并加以巧妙利用。

深圳大运会开幕式上,中央电台首次在大型仪式庆典类直播中特约国内知名评论人杨禹作为直播嘉宾,与主持人进行现场即时互动,对开幕式精彩内容、相关背景、核心主题等进行评论和解读,一改以往全部由主持人大量的解说来完成的惯例,使现场直播更加轻松鲜活。这是广播评论的一次大胆创新,将启发广播新闻节目在评论上作出更多尝试。

中央电台在两会报道中也特别注意发挥评论优势。全新改版的经济之声开办了《主编视点》和《观点辩论》两个专栏,结合两会热点,发出多篇评论。此外,13套频率分别邀请著名评论员,以“博客心语”“播客心声”等形式,利用“外脑”的权威性和感召力,吸引听众关注。

河北电台新闻广播新增了一档叙、评结合的节目《新闻天下汇》,除了对国内外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盘点,还选择热点进行点评、解析,并连线专家,请其提供权威解读,使新闻传播效应得以增强和延伸。江苏广电总台新闻广播2010年在午间12:00~13:00开辟专门的评论节目《新闻评谈》,邀请嘉宾结合热点新闻畅谈自己的观点,听众也可以通过热线与主持人、嘉宾互动交流。这些做法都使得广播媒体的节目传播力、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大大增强。

四、增强人文关怀,彰显新闻媒体责任意识

从媒体的特性、作用、功能来看,其天生就负有社会责任。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都是为社会和大众服务。人文关怀是以关怀人、尊重人为主旨的一种思想体系,于新闻媒体,首先要强调以人为本的新闻观和传播理念。2011年,注重公益传播成为广播新闻的共同发展趋势。

1.关注公益,树立“责任媒体”形象

2010年10月8日,中国之声再次改版,新节目全力打造其“责任至上”的社会形象。其中,改革传统枯燥的时钟打点报时方法,在广播电视媒体中独创公益报时新形式。公益报时邀请一些公众人物或公益组织相关人员为大家报时,同时传递一些具体可观的公益理念,比如文明驾驶、节约资源、帮助贫困母亲、为山区儿童加餐等,十分富有感召力和提醒效果。这是中国之声联合全国性公益组织,依托公益项目和公益行动的创新。将整点和半点报时打造成宣传公益事业的固定窗口,不仅能唤起人们践行公益的决心,营造健康向上的公益环境,传递关爱互助的公益理念,而且能树立媒体的公益形象,做“责任至上”的国家新闻广播。

除此之外,2011年各地广播媒体都比较积极地组织、参与公益活动。5月15日,黑龙江电台举办了第二届龙广爱心节,为哈尔滨市筹募环保型分类箱、爱心候车座椅和公交站台排队围栏,价值300多万元。5月,湖北广电总台新闻综合广播与团省委联合策划《孩子,我们和你在一起》大型公益活动,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6月,大连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联手大连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东方航空公司大连营业部等共同倡议发起成立全国第一支由广播媒体发起的海洋环保义工队,激发人们关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

2.开展“走、转、改”,增强新闻“民生”意识

2011年,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国广播媒体也纷纷投入到“走、转、改”活动中。此项号召体现了新闻“三贴近”的原则,是新闻本源的回归。社会公众的生活永远都是新闻的源头活水,下到基层、倾听民意,是民生意识的回归和进一步深化。

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开办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专栏节目,在《央广新闻》等节目中推出专题报道,持续播发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采制的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通过“CRI中外记者·中国行”采访报道活动,组织中外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厂矿企业、百姓人家进行采访,透过中外记者的视角看中国,用普通百姓的视角观察问题,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阐述观点。

安徽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频率所有记者和主持人奔赴全省公路、机场、铁路等交通行业基层,用“我当一天劳动者”的方式,感受交通行业一线工作者最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生活广播的大型系列报道《心系民生、传递民生》倾情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热点问题;经济广播进一步加强与群众的紧密联系,落实好听众投诉反馈机制,农村广播分别派出采访小分队深入基层,对新农村建设等进行调研报道。

总之,2011年广播新闻在应用新技术与受众新变化中实现了新的创造,传播系统上不断稳固完善,传播内容上更加深化,传播观念上更加富有责任关怀,体现出广播新闻一年中不断成熟发展,追问自己传播使命、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这种成长无疑将为广播新闻打下了更好的基础,引领广播新闻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跨越。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文编辑:宁黎黎)

浅谈广播新闻的写作技巧 篇4

这是说,要像与你的朋友谈话一样进行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由于广播新闻是通过播音传送的,因此它更加接近口语的表达方式。平时用什么词语,句式、风格说话。你就用什么词语、句式、风格写作广播新闻稿件。 当然,人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说话方式,在写作广播新闻稿件时,要借用你平时向朋友叙述某个事情经过的时候采用的方式。

不要这样写: 中国足球迎回了2004年唯一也是最后一个亮点———世界青年女足锦标赛亚军。

可以这样写: 中国青年女子足球队获得世界青年女足锦标赛亚军。这是中国足球在2004年的国际比赛中赢得的唯一荣誉。

“最后一个亮点”的说法过于抽象,这种写法在广播新闻中不能让听众对新闻的意义一目了然。后面的写法就能很清楚地说明新闻的内容和意义。

广播报道写作最重要的技术就是按照新闻事件发展变化的逻辑顺序叙述事件的过程。

二、使用现在时态

由于广播新闻追求时效性和现场感,广播新闻稿件尽量使用现在时态。这是吸引读者的需要,使用现在时态,会让听众有新鲜感,有接近感。 从而引起对新闻报道的关注。使用现在时态的前提是寻找到新闻的现在状态。因此,你要想方设法发现新闻的最新动态,广播新闻报道应该永远追求这样一个目标———从事件的最新动态开头。

不要这样写: 山西省小湾沟煤矿6日上午发生局部瓦斯爆炸事故,有10名遇难矿工的尸体今天清晨被运出井外,另有被困井下的5名矿工至今生死不明。可以这样写: 今天( 8日) 清晨,山西省小湾沟煤矿10名遇难矿工的尸体被运出井外,另有被困井下的5名矿工至今生死不明。6日上午小弯钩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

第一种写法首先是在重复报道已经发生的事件,而这样重大的灾难性事件,人们可能在事件发生之际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得知,即使不知道这一事件的听众,在听到广播电视台用概述方式发几天前的新闻时,也难以引起关注。后面的写法用一个动人心弦的具体事实向听众说明了矿难事件最新的发展状态,这无疑能够使新闻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同时,报道也简略地交代这起矿难的发生背景,帮助以前不了解这个事件的听众掌握事件的来龙去脉。

三、使用短句

短句是保证内容明白易懂的重要环节。不要使用复杂的句式,在非使用复合句不可的时候,要注意把句子分割成短句,广播报道中的合理间歇, 不仅能够为新闻播音员提供喘息的机会,也为听众更好地理解新闻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不要这样写:

围绕乌克兰总统选举产生的政治危机目前已不仅仅牵扯到这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本身,与之相邻的俄罗斯和欧盟之间也因为不可回避的利害关系而卷入其中。可以这样写: 乌克兰总统选举产生的政治危机已经对俄罗斯和欧盟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一名高级助手说,这场争端是对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一次重大考验。

前一种写法存在几个问题: 一是在一句话里想要交代的内容过多; 二是最重要的新闻要素没有放在最重要的地方; 三是对核心内容的交代不够具体。

四、一个句子表达一个理念

广播新闻要做到简明易懂,在句子的构造上就要追求简洁明了。一个句子表达一个内容,对于保证稿件的清新度是非常重要的。不要企图在一句话里塞进更多的内容。一句话只讲述一个意思,让每句话简洁明了。不要面面俱到,省略一切可以省略的东西! 不要这样写!

《火舞》是一部融合了上百种来自不同地区的舞蹈和音乐的成分,并结合悠久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文化背景,运用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舞台制作手段而精心打造的一台鸿篇巨作。《火舞》讲述的是一个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却不幸发生在战乱年代。通过剧情的发展,表现了战争中勇敢的民族逾越武器反对武装侵略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可以这样写: 《火舞》是一部大型舞蹈史诗剧,它在深广的历史背景下讲述了一个战乱年代曲折的爱情故事。这部大型舞蹈史诗剧融合了上百种来自不同地区的舞蹈和音乐成分,使用了当今世界上先进的舞台制作技术,被誉为“新世纪舞蹈界一把燎原之火”。

我们可以看到前面的写法由于叙述的头绪繁杂,特别严重的是在一句话中想要表达的内容过多,因此让人们感到十分杂乱。后面的写法有了改变,有助于听众更清晰地了解这部大型舞蹈诗剧的内容与特色。

五、使用主动语态

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这是最便于人们理解的表达方式。在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中,要尽量使用这样的表达方法。主语———谓语———宾语,这样的语态结构最便于听众清楚地理解信息。

不要这样写: 投资1. 5亿元港币在香港兴建生产基地的计划将被“百年老店”同仁堂实施。预计明年上半年推出首批产品。

前面的写法是一种书面语言的表达方式,不是人们讲述事件的表达方式,因此也不符合人们讲述的习惯。而且,在这种写法中,新闻的主体不够突出,后面的写法更接近口语表达方式,新闻的显著性、重要性也都得到了更突出的体现。

摘要:广播报道写作最重要的技术就是按照新闻事件发展变化的逻辑顺序叙述事件的过程。广播新闻稿应该更为简明、通俗、流畅,便于广播员和主持人朗读,也保证受众听众听一遍就能明白无误。

广播电视新闻学求职信写作 篇5

您好!

我叫某某某,女,23岁,中共党员。今年7月份毕业于某某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贵单位良好的声誉和工作环境深深的吸引了我,我由衷的希望能成为你们的一员。

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本人系统掌握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以及与广播电视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播音、节日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广播电视节日策划、编辑、采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成为在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日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

为了把广播电视新闻学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更好地掌握技能,我曾多次到某某电台、某某日报实习,虚心向报社的记者和编辑学习,提高采访和写作能力的同时,深切感受到了新闻工作者的任重道远。实习期间发表了系列文章,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报社记者和领导的肯定。

另外,我的兴趣爱好也非常广泛,酷爱读书,自学能力较高。喜欢交友,待人真诚,为人友善,虚心学习,及时接受各类新知识、新技能,有着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我自信我的能力和热情使我能胜任贵公司的广播电视新闻及其他有关方面的工作。希望公司给我一次参加面试的机会,我在此静候佳音。谢谢!

此致

广播新闻写作 篇6

俄罗斯独立广播基金会总经理纳塔丽娅·布拉索娃对不久前举办的俄罗斯地区广播电台新闻节目展播的结果进行分析后说,目前新闻工作者还不能制作出有质量的新闻分析节目,因为他们还不具备这样的素质。

莫斯科交通台地区播出部主任安德烈布部金认为,新闻广播不会出现突破,因为广大听众根本就不对莫斯科回声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感兴趣,所以莫斯科回声电台就经常播出有关医药和房地产的节目。从广播电台的节目政策来说,应该寻求音乐节目和新闻节目的理想平衡,大多数的莫斯科商业音乐台正是这样做的。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的特点 篇7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广播电视,导语写作

1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写作特点

1.1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要有高度的概括性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写作要做到简明扼要、提纲契领, 用在新闻开头的导语是整个新闻报道的纲领, 报道能否引起受众的兴趣, 导语起着决定性作用。导语的高度概括性主要体现在写作文字的简洁性、凝练性,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通篇新闻的中心思想一定要在导语中突出出来, 不能只是文采飞扬, 却把中心思想完全掩盖在散乱的文字中。高度概括性要求广播电视新闻导语要运用朴实无华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写作形式上不落俗套、新颖别致, 在理论指导上也要务求创新。

1.2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个性化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写作在我国新闻行业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很多约定俗成的规矩, 但是, 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的写作文风却不是导语写作的要求。现在的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经常能看到为了突出“为什么”这个新闻要素, 而大肆套用各种政治性口号和术语去表述新闻的主体思想, 这种导语虽然在形式上很标准, 但是缺乏个性色彩。新闻报道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取决于新闻事实本身的分量, 空洞的套话和缺乏个性的口号式导语只会让电视受众感到厌烦。

1.3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语言要形象化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本身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以多元素图像方式传播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导语作为新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写作风格也要具备形象化的特点, 才能与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相得益彰。在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中截取新鲜的画面、抓住新闻事件本身的特征, 并且选取最佳的表现角度, 才能满足形象化特点的要求。抓住新闻事件中最能体现本质的场景, 在导语写作中描述一系列生动的形象, 这样, 就可以既突出新闻主旨也能让导语更加形象化。描写式导语的写作方式最能体现广播电视新闻生动、活泼以及形象的特点, 但是, 这种写作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典型性、代表性的新闻事件中可以很好的运用, 在一些重大时政题材的新闻事件中却不适合。

2 构筑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特色的策略

2.1 从“视”觉方面突出导语的特点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方式之所以能够为广大受众所喜闻乐见, 是因为其能够给人们带来视、听、读多通道同时感知的效应。传播学研究的成果显示边听边看的传播方式, 可以让受众对传播内容留下深刻印象, 而单一的看或听, 不能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 广播电视新闻借助现代电子技术手段将图文、画面和声音同时传播给受众, 这是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方式区别于其他传播方式的特点, 也是构筑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特点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

从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方式中“视”的特点出发, 导语需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去表现自己的特色。首先, 导语内容以字幕的形式在播音员播报时显示在屏幕下方, 这样, 不仅可以起到强化传播效果的作用, 还能避免受众可能出现的听觉障碍, 还可以运用现代抠像技术去交代地点、时间等新闻要素, 不仅可以省略烦琐的说明, 还能起到补充说明导语内容的作用。其次, 用纪实性的语言去完成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写作, 纪实性导语在广播电视新闻中的运用可以让整个新闻报道变得简洁明朗。纪实性导语既能巧妙提示新闻内容, 还可以充分展示整个新闻画面。在纪实性导语的撰写中不能把新闻中重要的事件写进去, 这样, 受众就会有一种未看先知的感觉, 新闻传播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2 从“听”觉方面突出导语的特点

电视是一门以现代数字技术为手段的综合性视听艺术形式, 画面和声音这两类符号是电视媒体区别于其他媒体的特点,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内容必须通过电视声音去体现, 从“听”这个电视新闻特有的优势出发, 导语应该通过以下途径去体现自己的特点。

第一, 在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中多用响亮的词语。广播电视新闻是以时间为顺序进行的线性传播, 观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观众是否能全神贯注的去接受新闻信息, 不会因为偶尔分神而不知道新闻的内容。受众作为广播电视新闻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只能按照新闻的编辑顺序从导语开始, 而后是标题、画面以及解说词等新闻内容, 这个过程要求导语的用词必须响亮, 在兼顾用语的趣味性和刺激性的同时, 力求新闻的内容可以时时刻刻抓住观众的心, 收到最佳的效果。

第二, 用简洁的语言去构筑导语。广播电视新闻是用形象表达方式去表现各种新闻事件, 对于受众来说, 这种面对面传播的方式是最直接的一种认知方式。形象表达方式的传播要求新闻画面丰富而真实, 导语的语言风格要简洁明快, 尽量减少专业术语和书面用语的出现, 生僻词句更要少用, 多用直白的口语的短句, 这样的导语写作风格才能充分体现出广播电视新闻“听”的优势。

第三, 巧用悬念式的短语去写导语。新闻报道最常用的是平铺直叙的方式, 但是, 对于广播电视新闻来说, 这样平铺直叙的方式会让通篇报道显得平淡, 在导语写作中巧妙的使用一些悬念式的写作方法, 用新闻开头出现的悬念设置, 来激发受众心中的猎奇欲望, 这样更容易让广大受众接受新闻报道的内容。事件的发展都有因果, 平铺直叙就是先因后果的写作方法, 而悬念式的写法就是先果而后因, 用事件发展的结果, 一步一步揭开事件发生的起因, 让受众感觉到悬念迭起, 更多的受众关注新闻, 传播的效果自然会更好。

参考文献

[1]秦殿杰.怎样写活新闻导语[J].新闻爱好者, 2002, (06) :12-19.

[2]新闻导语探新[J].新闻传播, 2002, (08) :36-45.

[3]川妹.也谈第二代新闻导语写作[J].今传媒, 2004, (03) :22-26.

[4]孙景春, 于爱泳.新闻导语写作谈[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03) :33.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技巧探究 篇8

1 注意导语及新闻要素的处理

新闻由导语、主体和结尾组成。导语是整个新闻的核心环节,它是将新闻的内容精简概括为最真实、最客观、最重要和最具吸引力的事实。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和报纸新闻导语不同,报纸新闻导语要概括消息的重要内容,而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则只需要提供一个信息。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信息包括有:五个W,也就是何人、何地、何时、何事、为何。导语中“人”可以不安排,除非该“人”知名度高或者是重要人物;切记不要忽略地点,交代地点应具体;告知受众消息来源出于谁。总的来说,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处理是精炼、简洁、顺畅和易懂。

导语写作不应拖泥带水,必须避免大话、空话、套话、废话在其中出现。导语应该言简意赅,让受众易懂且不落俗套,提高导语的精炼度以及吸引力。为了避免导语写作的俗套,应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来对导语进行阐述。写导语时可以考虑受众、生活、其他等因素,避免从工作角度写出导语的枯燥、一般化。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可以开门见山,也可以全局性铺开,亦可以推陈出新。另外,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应增强新鲜感,将新闻之中最有利的因素呈现,抓住受众的好奇心,带给他们不同的视听感受和信息满足感;增强视听体验,转变以文字为基础的新闻资讯获取,以听觉和视觉的双重输入,将口语化的导语输送给受众,让受众更能理解新闻的内涵和意义。

2 注意广播电视语言的应用

新闻采访写作过程中,应保证语言的真实可信,更要将语言提高到整个广播电视新闻的核心层次。在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中,话筒、镜头和文字是相辅相成的。镜头组成了一个个视觉效果,而文字稿就组成了一串串动听的听觉效果。当视觉效果足够满足大众时,文字稿却犹如嚼蜡似的解说,将大大降低受众对其的兴趣。比如,在民生新闻中,一个个不同人物的出现,记者只是对人物进行简单的人物介绍,或者将背景进行笼统的概括而已,亦或者写作过程中只注重5个W和1个H,这样的写作技巧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的呈现而言无疑是失败的。语言艺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它能够将不能完整呈现的视听效果通过文字语言的形式进行加工再处理。对于新闻而言,摄像头不能完整的记录事件的每一瞬间,这就需要语言来弥补这一不足。因此,对于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稿件而言,记者应进一步理解广播电视的语言魅力所在,将文字语言的特殊作用最大化,拓宽有限镜头的无限信息。以著名的《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为例,其语言简洁唯美,准确无误且优雅地将各种美食、生活环环相扣,观众在观看的同时,听觉上也感到无比的愉悦。

3 注意视觉逻辑的遵循

视觉逻辑是新闻文字与画面相一致,且受画面支配的现象。在广播电视新闻文稿中,文字在写作过程中自认为辞藻优美、语句顺畅、朗朗上口,但当文字和电视画面匹配时,往往会发现这些文字并不能和电视的动态画面相契合。换言之,记者文字稿件受到视觉逻辑的制约,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的文稿是不一样的,广播新闻可以将时间、地点等逻辑顺序变更,而电视新闻却无法将时间和地点进行变动,一台大型的夜间晚会不可能配合白天的人物采访,并将镜头切换至晚会上。电视新闻中的时间和地点是不能随意切换的,电视新闻应该按照逻辑性来进行播报。广播电视新闻记者,不仅需要扎实的写作功底,还应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写作功底扎实固然好,但还必须配合电视画面,将镜头中的画面一一呈现在脑海中,并配以合适的文字,做到“快”“准”。当画面的出现需要解释文字时,在跳转这一画面时就要尽快以字幕或者播报的形式来解释这一人物、场景或者时间,不要让画面留下大多的空白,让观众去猜测,更不要出现画面和文稿不契合的情况,造成视觉逻辑错误。记者在拍摄新闻时,应尽可能的注意视觉逻辑,并处理好相应的文稿。

4 结论

作为新闻工作者,应注重新闻采访写作带来的作用,让受众更好地理解新闻。从导语、广播电视语言、视听逻辑出发,完成易懂、真实可信、完整、有思想深度的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稿件。

摘要:广播电视是媒体传播新闻最常用的途径,也是当前受众群最多的媒体传播途径之一。广播电视新闻不像传统的报纸新闻,仅将文字呈现在纸质平台上。广播电视新闻将文字稿件与镜头话筒相契合,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觉和听觉感受。新闻工作者要想把稍纵即逝的文字语言简单易懂地传播给受众,就要具备扎实的新闻采访写作技巧。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技巧

参考文献

广播新闻写作 篇9

1 广播民生新闻在采访和写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1 写作素材老旧:

当前广播民生新闻的素材老旧是一个非常严重和普遍的问题,新闻是及时发生的事件,突出时效性,对于民生新闻而言,不仅要具有时效性还必须贴近民众的生活,是关乎民生的能够引起民众关注的新闻。素材的老旧不能引起社会关注。

1.2 真实性不够:

为了适应媒体之间的竞争,对于广播民生新闻而言,为了迎合听众的胃口,一些节目用编造、挪用的方式来制造新闻,或是直接将网络上一些有趣味性和离奇性的地方报道直接挪用,或者将事件发生的时间及地点做相应的修改后进行报道。造成新闻真实性十分欠缺,但这种不正确的做法会降低媒体公信力,造成听众的流失。

1.3 采访力度不够:

一般而言,广播民生新闻的采访工作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记者失去了压力和动力,也就直接造成了采访力度的欠缺。这些记者对采访工作的不重视,使其对于民生新闻的采访往往是出于敷衍的态度。这也是当下广播民生新闻中出现编造和挪用等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采访工作的不到位,自然造成新闻写作素材的缺失,也就直接造成假新闻的出现和泛滥。

1.4 写作质量较低:

因为种种原因,一些广播民生新闻正在逐步的被娱乐化,造成其渐渐失去新闻本该有的特性和品质,在为迎合听众心理的背景下,广播民生新闻的写作开始变味,大部

分作者受到多种因素的感染,认为这类新闻已经不再具有以往的正规性。而广播媒体的不重视,使其在选择稿件和作者的时候也出现一定的失误,这就导致广播民生新闻的写作质量不断降低。

2 广播民生新闻采访和写作问题的解决策略

2.1 端正广播媒体的态度:

广播媒体仍然是当今的主流媒体,虽然受到了来自多种媒体的强烈冲击,但广播媒体必须端正自己的态度,重视民生新闻的相关工作,要明确民生新闻的特性和重要性,为听众提供真实的、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只有从媒体本身改变错误的观点和看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广播民生新闻采访和写作中出现的问题。

2.2 端正记者的态度:

新闻的采访和写作,最大程度上依靠的还是记者,记者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其采访工作和写作质量。在新闻的采访中,要让记者明确的知道其重要性是直接关系到新闻的真实性和质量问题的,只有认真的采访工作才能够给新闻的写作提供助力。而在写作方面,要让记者深知新闻的要素和特点,只有端正了记者的态度,才能使其创作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

2.3 加大国家的重视力度:

广播电视新闻的采访写作方法技巧 篇10

1 整理采访中的素材,注意新闻导语的处理

导语作为新闻中的一个核心部分,它需要把新闻内容通过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而广播电视新闻中的导语与报纸新闻中的导语有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只需提供信息,满足信息发生的要素:何人、何时、何地、发生何事,这其中的“人”如果不是非常重要或者是具有特殊身份,有时可以不出现,而直接将事件所发生的地点写出,这可以让受众了解信息来源的真实性[1];而报纸新闻中的导语则要对新闻信息的内容概括出来。

在导语的写作中,必须保持导语语言的简练、语句通顺并且易懂,因此,采访写作中需要仔细地整理采访内容,从采访内容的多个角度叙述导语。例如,在发生一些纠纷的新闻事件,可以从观众群的角度或是他们的生活状况、社会因素这些方面入手,避免写作本人工作的角度出发,要挖掘出背后所隐藏的故事。

2 注意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应用

新闻写作中的语言一定是真实可信的,此外,还应注意语言层面在新闻稿件中的核心层次。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要时刻保证话筒、文字及镜头的画面是相一致的,各个镜头之间的组合给人们带来的是视觉的效果,而文字则是增强人们的听觉。在广播电视新闻中,不能出现一些文字性的介绍与画面不一致的情况[2]。例如,在采访交通情况时,一边说着交通如何拥堵,而画面中却出现蔬菜或者水果等,这会让受众难以了解新闻实际所展示的信息。再者就是要注意新闻文字稿内容、语句的通俗易懂。例如,在民生类新闻的采访中,如果出现一个不明身份的人在镜头前,那么记者需要获取这个人物的基本信息,如姓名、职业、体重、身高等这些表面内容的叙述,然后再挖掘其中的新闻信息,不能单纯叙述某人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或者是看到何事的发生,而要进一步的对新闻的背景故事以及来龙去脉进行梳理,这样才能够提供给广大观众一条完整的新闻信息,同时也使新闻的内容出现枯燥、乏味,即使是采访贴近民生的日常生活的信息,也会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之感。

3 加强对广播电视新闻中稿件逻辑顺序的安排

广播电视新闻的报道中,稿件中语言的优美及语句的通顺,能够给观众带来良好的听觉感受,再配上恰当、清晰的电视画面,让观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可以得到良好的视觉感受,通过视觉的刺激,还能够增加观众对新闻信息的印象。因此,在广播电视新闻的采访写作中,需要记者紧密地结合所采访的素材,快速的将其组成文字,在内容与新闻画面之间的切换上可以实现地点、时间与人物在逻辑上的一致性,从而增强新闻报道中内容与画面之间的合理顺序,同时带给观众画面、文字是“合乎情理”的感受。在广播电视新闻的稿件整理中,记者不仅需要具备良好写作的功底,还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与洞察力,从而保证新闻报道的质量。此外,在条件与时间都可以使用的情况下,新闻采访记者还要与电视的幕后剪辑工作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使新闻信息的报道中可以体现出更好的文字与画面之间的结合,如果发生突发状况,记者还可以在新闻的稿件中做出调整,如标明新闻的框架,然后结合采访中所拍摄的内容,实施分镜头设定等办法处理这一突发情况。

4 结语

广播电视新闻中承载许多信息的传播,其中不乏有的内容可能会引起人们共鸣,也有的会带人们带来一些恐惧,如某地发生袭击事件、严重的惨案等,但这些信息基本上属于文字内容方面所带来的信息,而具有专业水准的新闻工作人员,不仅要在信息的捕获方面具备良好的洞察力,而且还需要具有十分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这样才能在采访中引导受访者说出具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在文字材料的真理中,新闻工作人员要摆正位置,严格地根据相关的文字信息进行合理的写作,有的采用开门见山,有的采用推陈出新,有的采用朴实、流畅的语言,从而表达出新闻中最核心的信息。

参考文献

广播新闻如何“讲故事”? 篇11

所谓新闻要“讲故事”,就是在报道非事件性新闻时,往往开头先讲一个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通过这个人引出所要报道的新闻,进而一步步展开、深化新闻主题,使本来抽象、枯燥的非事件性新闻,因人物的介入变得容易赢得读者的注意,以人情味提高传播效果。

一、“讲故事”在广播新闻中的独特优势

广播媒体与纸媒的不同之处在于节目的时长限制,在撰写广播新闻类稿件时,记者通常没有那么充分的时间从容地去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不可能将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情节发展等全部穿插到新闻当中。但是,广播媒介可以让人们具有想象空间,“是幻想者的乐园”。这道出了广播媒介的长处:声音能够赋予听众以想象的余地。

因此,广播新闻的作者可以尽量捕捉一些故事细节和吸引人的故事片段,通过现场音效、受访者的谈话和播音员的话语,有机地组合起来,让听众自然而然地在思维中把一个故事拼接完整。广播新闻可以通过讲述某个个体或群体生活发生的变化,使听众的关注点落在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的身上,不知不觉地被带入主题,增加新闻的人情味和贴近性,这样既增加了听众的想象空间,也可以引起更多读者的共鸣。

此外广播具有其线性传播、转瞬即逝的自身特性。与其相伴的是受众对所传播的内容不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对一些复杂抽象的内容,很难在稍纵即逝的条件下很快地理解。通常是一篇稿子听下来,很多复杂的数据听众都没记住,记住的是生动典型的事例。无庸置疑,作为媒体,只有让所播报的新闻令更多的普通听众记住、认可、产生共鸣,才能获得最大的宣传效果,而“讲故事”的表述方式对于广播新闻来说,正是实现此等宣传效果的有效途径。

二、广播新闻该如何讲故事

1.选择的故事题材要“新鲜有趣”。趣味性是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众对新闻越感兴趣,新闻的价值就越大。当然有趣味性的新闻不一定就有价值,但趣味性可以让新闻价值体现得更完美,让新闻事实充满情趣、富有人情味、更能引起受众的兴趣,让听众入耳、入心,能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占有一席之地。

因此,广播新闻记者应尽可能地寻找事件中有新意的情节和细节,通过有画面感的讲述和场景设置,细致入微地展现新闻现场,让听众如临其境。同样一个报道题材,如何抓住一些鲜活的动态场景和精彩对话,写出新鲜感,报道的效果大不相同。

2.要“典型”,不要猎奇。我们通常说要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反映现实,在广播新闻中讲故事时更要强调事件的典型性。既不能是个案、也不能脱离文章主旨,否则要么让听众听了莫名其妙,要么成了单纯的猎奇,听众虽然记住了故事,却没有达到宣传的目的。

3.要让当事人“现身说法”。许多媒体同行都有一个切身体会,就是在进行成就性报道和重大题材的深度报道时,容易流于枯燥呆板。那么,尝试用讲故事的手法,把非事件性新闻写得亲切可读、赏心悦目,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我们说,新闻是因“人”而生动的,因此在采写新闻时要做到既要见物更要见人。对广播记者而言,进行现场采访更是必须的,不但要寻找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还要亲自观察采访对象的动作、表情、态度、观点,并在相关的同类人中选择最有代表性、最能說明新闻主题的人作为故事的主角,使之成为吸引读者、切人新闻主题的“桥梁”。

4.具有现场感的描述。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要把故事讲好,语言的把控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写作中,记者要注重描述,运用各种感觉,将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描写出来,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也就是说,不要直接告诉听众发生了什么,而是要用自己的描写让他们去感觉发生了什么。在句式方面,要尽量写简单的句子,多用短句式,多用名词和生动的行为动词,这样的句子会显得简洁、有动感有力量,突出现场感。

当然,强调新闻的故事性并不是要故弄玄虚,更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甚至是编造故事。那些片面追求轰动效应、捕风捉影、夸大歪曲编造事实的虚假新闻和不实报道,只会损害媒体的形象,影响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所以说,记者在运用故事化手法来采写新闻时,要具有较强的新闻意识,在追求鲜活效果的同时,绝不可忽略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语旨意识探讨 篇12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语旨意识,探讨

广播电视新闻是社会信息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 并且在社会职能方面也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更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成为社会舆论导向的引导者。在当前的国际市场环境当中, 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 人们迫切需要了解多种信息, 广播电视新闻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就非常突出, 广播电视新闻质量的优劣关系到写作的方式以及技巧。新闻需要引导人们对事件进行更多的关注, 以此揭发出事件的事实性。新闻遵循真实性原则, 并且有特色, 这样才能让广播电视的收视率更高。

1 保障新闻稿件写作的真实性、生动性和形象性

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 新闻记者的眼睛应该是雪亮的, 想群众之所想, 急群众之所急, 很多群众只是关注新闻, 并没有真正地投身到新闻当中, 因此对于事件的真相不是十分了解, 这样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新闻的真实性、生动性、形象性。

1.1 使用陈述的方式让新闻的真实性得以体现

新闻记者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陈述, 根据自己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切身感受到的进行信息的收集, 并编辑加工成为新闻, 以此保障观众在观看新闻的过程中有置身现场的感觉。新闻的核心就是对新闻信息的传递, 信息的内容需要编辑和记者进行编写, 因此符合受众的需求并且平等客观真实的叙述事实已经成为新闻编写的基本要求, 在新闻事件当中要将有用的信息传达给受众, 以此避免受众在心理上出现诸多的反感, 还需要保持信息的真实性, 让新闻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传播。

1.2 用主动句和生动逼真的形象呈现新闻内容

在新闻的编写过程中, 需要使用一些主动句来编辑内容, 这些句子非常容易让人们接受, 并能在新闻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将真实情况展现在观众的面前。编辑和记者的写作要赋予新闻材料更多的生命力。在主动句式当中, 新闻表达更简洁、有力, 在新闻行为中当事人的心态非常重要, 需要在一系列的新闻信息当中更加自然地呈现出来。新闻使用主动句, 叙述生动形象, 对受众的感染力更强, 也能够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2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语旨意识

2.1 考虑新闻播报的制约性, 不断地提升新闻的价值

新闻播报受到时间的限制, 需要受众在短时间内接受并理解信息。。为了能够让观众获得更好的视听效果, 就需要在播报新闻的过程中, 保障播音的有序性和播音的准确性, 使用更多的短句子展现出长句子的意义, 让新闻播报的效果更好。在进行新闻写作的过程中, 需要使用数字, 以及利用大数据技术, 提高新闻的精确性。

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时, 合理有效、适度地挑选词汇, 可以使新闻播报更加流畅、通俗易懂, 使新闻的价值得到了提升[1]。

2.2 完善表达方式, 用事实说话

新闻写作的过程中, 需要关注形式上的选择以及表达的方式, 以建立起多种合理性的关系, 使新闻更具可读性及流畅性。新闻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新闻的具体播报, 这就需要对新闻的选择进行更多的关注。表达形式是观众关注新闻事件的要素之一, 因此科学、生活化的表达加上合理的阐释才能更加符合观众的思想和需求。例如:新闻记者在撰写一些关于人文性和社会科学性的稿件过程中就需要在事件当中提供多种信息数据, 让新闻的表述更加严谨, 逻辑性更强, 也更加生动形象, 并且给观众更多的想象和表达空间。在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过程中, 需要进行科学性的布局, 并且熟练掌握各种写作的手法, 这样才能让稿件的质量得到整体上的提升, 以此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的价值[2]。

3 结语

本文对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语旨意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新闻写作过程中, 最为基本的就是秉承新闻的真实性, 让新闻真实地传递给观众, 才能得到观众的信任, 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在信息时代, 广播电视新闻还需要和新媒体之间进行融合让新闻媒体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真正地提升新闻的影响力。在新闻写作过程, 要增强新闻的可读性、才能在融媒时代吸引更多的受众。

参考文献

[1]王凡华.对话理论下新闻写作的“对话性”研究[J].新闻界, 2012 (21) .

上一篇:快速实现视频播放下一篇: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