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评论创新思考

2024-09-23

广播新闻评论创新思考(精选8篇)

广播新闻评论创新思考 篇1

广播新闻评论主要是指评论者利用广播媒体对当前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分析评论的一种评论类节目, 他们根据事件的性质, 通过评论员的口述评论阐发新闻立场。新闻评论与其他新闻类节目 (新闻消息、新闻专题) 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事件或现象发表的言论都是在对事实经过充分的调查和取证之后而发表的。传达的意见和阐述的立场力求客观公正。

一、引言

新闻评论是新闻类节目的旗帜和灵魂, 它主要是针对近期发生的社会热点, 或者思想界、文艺界、政治生活中出现的新思潮进行评论的一类节目。广播新闻评论具有引导社会舆论、提升节目质量、阐发媒体立场等一系列重大作用。其中最常见的形式例如根据新近发生的典型事实, 邀请新闻评论员与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互动中展开对某一事件或问题的评论。因此新闻评论员和相关工作者的素质和修养对于新闻评论的效果起着关键作用[1]。为此, 广播新闻评论节目要想办得有声有色就应当注意新闻评论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而新闻工作者也要在长期的工作和学习中加强这种修养。夯实自己的理论功底对于发表客观公正的真知灼见具有决定性意义。但是新闻评论节目毕竟也属于大众传媒, 他的传播对象是普通大众, 这就决定了只有满足了大众的需求, 方可算是有效的传播。因此, 新闻评论节目也应当兼顾观众和听众的接受程度。视情况而定评论的深度和广度。应该说, 没有一定的理论功底是难以做好新闻评论工作的, 而满口艰深晦涩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术语也会使新闻评论的效果大打折扣。评论的特性之一是新闻性, 广播新闻节目要在鱼龙混杂的新闻事件中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新闻事件展开分析评论。如何选取这些事件是新闻评论者难以回避的一个问题。这就需要相关新闻工作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二、当前新闻评论中特点和问题

中国广播媒体的新闻评论节目自诞生以来,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比以往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犹如一个新的生命, 走过了步履蹒跚、伤痕累累的童年, 新闻评论正逐渐走向成熟。但是在成熟之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影响新闻评论节目的健康成长。例如央视著名新闻类节目《焦点访谈》热播后, 各地方台纷纷模仿, 结果如邯郸学步, 《实话实说》走红后模仿者也一哄而起, 模仿、山寨几乎成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一大顽疾[2]。就新闻评论主体而言,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评论员们观点重复, 同一评论员也在不同节目中经常出现, 且经常表达同一个观点。以凤凰卫视何亮亮为例, 这是一位资深的新闻评论员, 他参与的凤凰卫视的新闻评论节目有《时事亮亮点》、《腾飞中国》、《时事开讲》《新闻今日谈》等几档节目, 有的评论员还会在新闻资讯类节目的连线环节中出现, 因此有时我们能够看到一些评论员在电视新闻类节目中反复出现。而且, 评论类节目在选择题材的时候往往都是针对社会热点, 而社会热点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就那么几个。所有新闻节目都在评论, 造成个性化缺失, 观众不知道看哪个好, 谁说的对。凤凰卫视以关注大事件著称, 他们的目标是满足全球华人的信息需求, 但是华人中一个重大群体就是中国大陆的普通民众, 关乎这部分人的民生问题却很少在该电视新闻节目中见到。影响了节目传播效果。

2.评论员分工不明确影响评论权威性。例如央视新闻评论员杨禹在前一个节目刚刚评论完习近平访美, 紧接着又出现在财经类节目解读中国的财经政策, 一个是国际关系, 一个是财经政策, 跨度如此之大难免会给观众留下评论主体“样样都通, 样样不精”的形象, 从而对其观点也会产生一定的质疑, 最终影响评论的权威性。另外, 一些评论员在新闻节目中反复出现, 例如凤凰卫视何亮亮、央视白岩松、泉灵等, 他们作为主持类评论员经常对时事大加评论, 观众对此早已产生视觉疲劳。因此, 评论员队伍需要新面孔、新权威。并且要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专业分工, 例如评论政治的只能对重大政治事件进行评论, 评论财经的专门评论财经, 评论军事的专门评论军事。

3.专家、学者在点评时语言缺乏“通俗性”。在新闻评论节目中, 有些特约评论员都是某个领域或者行业的资深专家学者, 他们一般从专业的角度对某一具体事件展开评论。因此他们的言论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 这却带来了另外一个弊端。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一般都是艰深晦涩的专业术语, 观众很难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明白他们在说什么, 刚要明白过来的时候评论却已经结束了[3]。实质上这种新闻传播总体上来说是无效的。其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些专家类评论员大量使用书面语, 评论把握不准节奏性和评论性, 评论没有照顾到大众接受的效果。一些来自于高校科研教学和各种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长期的学院和书斋生活, 使他们早已习惯于一些专业术语的罗列和堆砌, 观众听不懂, 从而影响传播效果。因此, 笔者认为, 新闻评论节目的评论员不宜专家化。

另外, 专家评论员对领域内的知识可以挖掘的很深, 但是在面对某种需要由点到面的思维扩散性话题时, 他们则显得捉襟见肘。而在这一点上特约评论员和主持类评论员则显得更加符合大众的口味。这是由于这些专家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早就习惯了缜密的逻辑思维, 喜欢有理有据、刨根问底式的解说话题。但是对于直播类的新闻评论来说, 时间有限, 他们的长处很难发挥出来。但是诸如央视的杨禹、凤凰卫视的阮次山、何亮亮等这些特约评论员一般都在媒体混迹多年, 有着丰富的经验, 他们对镜头的捕捉和自我形象的展现早已游刃有余。确切的说, 他们更懂得观众需要什么, 而且他们的即兴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早已出类拔萃。广播传媒的新闻评论类节目最终目的和使命就是满足大众的需求。若大众不能理解评论员的评论, 作为媒体人, 我们就可以说这种评论是无效的。

三、创新广播新闻评论的对策思考

1.拓展新闻评论节目的内容题材。今天的中国不缺选题, 所以编辑选题时需要广开思路, 敢于触碰类似劳教、户籍改革、收入分配这样的敏感点。过去在中国做时政新闻有一种本能的畏意、退缩。其实在全世界任何一个主流新闻里, 时政新闻都是最核心、最重要的新闻, 关键在于编辑、主持人和评论员如何把握度, 在这点上考验着每个新闻工作者的功力, 一旦获得突破, 将直接提升新闻评论节目的质量。

另外, 新闻评论节目中要通过各种渠道吸引老百姓的参与, 广开言路, 大量收集新闻线索, 提高新闻评论节目的选题质量, 尽量选择大众关心、感兴趣的大事、新鲜事为评论话题, 例如到街巷公园、田间地头征集群众最关心的热门话题。具体而言, 在选题过程中要注意选题的“可论性”, 评论性节目的选题十分重要, 一般性的新闻事件不宜作为评论大谈特谈, 动态消息也没有必要动用大量的传播资源。因此增强新闻评论的互动性最重要的就是选择较为普遍的和具有代表性的话题。对于一些平时少见的, 稀奇古怪的新闻事件最好安排在新闻消息类的节目中播出, 例如中国足球1:2不敌韩国之类的体育、娱乐、民生话题和新闻事件都尽量避免在新闻评论节目中出现。因为这些话题只是作为一个信息点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某种特殊需求, 不需要深度解读, 对社会也没有重大的意义, 更不能广泛的引起传播受众的注意和兴趣。不利于增强评论类新闻节目的互动性。

2.构造个性鲜明的评论员队伍。鲜明的个性对于新闻评论员来说十分重要, 评论员的个性主要是指在媒体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具特质的说话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情感表达方式的综合。这与评论员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这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中积累和养成的个人特点[4]。另外, 新闻媒体的定位和形象包装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虽然这种外力的影响对于新闻评论员的个性影响不大, 但是在技术层面上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就媒介传播而言, 新闻评论员的独特个性往往能起到吸引观众, 增强传播效果, 打造品牌节目的关键作用。

《东方时空》自开播以来就建立了一支自己的评论队伍, 敬一丹、水均益、崔永元、白岩松, 这在当时都是新面孔。但是他们独特的个人气质和对事件的解读方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这些新闻评论员也都凭借自己的个性巩固了自己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在媒体中的地位。敬一丹的亲和知性, 白岩松的沉稳犀利, 水均益的内敛文雅, 崔永元的风趣幽默都成为他们吸引观众的标签, 这些标签背后的产品则是他们在新闻评论中的高深造诣。这样的评论员队伍既能贴近现实, 又能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将事件的来龙去脉, 重大影响讲的清晰透彻, 喜闻乐见。

这些新闻评论员依旧活跃在荧屏上, 但是自从他们进入公众视野之后, 我们可以发现, 央视很少再有这样的评论员队伍和成员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专家评论员。虽然他们能针对某一事件发表专业性的、权威性的观点, 但是人员、风格的不稳定和语言上的艰深晦涩, 大不如主持类新闻评论员得到观众赞赏多, 甚至连相关新闻节目的吸引力也大不如从前。为此, 建立一支有个性有魅力的评论员队伍势在必行。在新生力量的不断加入中始终保持新闻评论员队伍的活力和稳定, 才能保证新老正常交替。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应当注重鲜明的个性, 而鲜明的个性往往又与深邃的思想息息相关, 为此, 相关领导应当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责任心充当伯乐角色, 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建立一支个性鲜明的新闻评论员队伍。

3.新闻评论员应当找准自己的定位。一档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参与者包括主持人、评论员、现场嘉宾。他们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每个角色都是影响节目制作效果的重要部分。在当前一些新闻评论类节目中角色分工不明确的现象依然存在, 主持人充当评论员、喧宾夺主的现象时有发生[5]。在谈话访谈式新闻评论节目中评论主体是评论员, 他们应当具有独立的表达思想和观点的时间, 这个时间和节奏则应当由主持人把握, 主持人应当引导、帮助评论员完成对新闻事件的解读评析、现状判断、未来预测。对此, 主持人应当最大程度地提供便利和制造机会抛砖引玉, 引出评论员的思想火花。最后再归纳概括他们的观点, 将它们直观地呈现给观众。为此, 评论员应当找准自己的定位, 主持人也应当找准自己的定位。任何一方的越位都会打乱整个谈话和评论的节奏, 从而出现尴尬场面。

现在很多新闻评论节目, 特约评论员参与节目的方式都是电话连线、网络视频连线。从日常操作来看, 省事。但是, 从节目呈现来说却不好看。主持人与评论员之间缺少话语交流, 感觉就像在读自己写的评论稿件, 画面呆板。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建立本台评论员队伍的重要性。

在新闻评论节目中每一个参与者都影响着节目整体的质量, 评论员在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社会监测中起着重要作用, 他们的某些言论也代表了一部分老百姓的看法, 同时评论员的立场也影响传播受众的立场和方向, 他们在广播电视媒体中是“意见领袖”。因此打造一支个性鲜明、分工明确、风格多样的评论员队伍对于对于满足不同层次和风格的受众的需求至关重要, 也是推进新闻评论节目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之笔。

注释

1[1]赵琳琳.从两会报道主持人的点评艺术看央视与凤凰卫视新闻评论的差异化报道[J].音乐生活.2011 (09)

2[2]骆新.谈电视新闻评论员如何选择话题与阐发观点[J].电视研究.2010 (08)

3[3]曹怡平.创造媒体价值的最佳方式凤凰造星术[J].新电视.2007 (Z1)

4[4]马津津.电视新闻评论需要记者型主持人[J].当代电视.1999 (11)

5[5]陆晓艳.试析凤凰卫视新闻评论员的语言技巧[J].当代电视.2010 (01)

广播新闻评论创新思考 篇2

一、“新闻化”特色

新闻性是所有新闻体裁的共同特点,这是由新闻媒介的性质决定的。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体裁,进入新世纪,由于新闻观念的发展变化,由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速度的飞速增长,它的新闻性特征得到更加突出的强调,进一步发展为“新闻化”特征。评论新闻化,使新闻与评论互相延伸,互相深化,加重报道的分量,大大增强传播效果。主要表现为:

1、更强烈的时效性

新闻性要求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一样,讲究时效。评论的时效性就是评论的质量,新闻评论本身所具有的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潜在作用,与时间是成正比的。时效性对于引导舆论至关重要,它已成为争夺总编辑眼球的“武器”,因它而竞争程度更为激烈,追求时效本身已成为新闻媒体竞争的永恒主题。

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电子媒体的咄咄逼人,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时空的距离被打破,使任何新闻信息的传播十分容易,因此,报刊在新世纪更为重视新闻评论的时效性。为了加强时效性,报刊开辟了《今日社评》、《新闻时评》、《时评》等评论专栏或专版。社论和本报评论员文章也注重新闻的时效性。这些言论是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现象、问题进行评论,言论与新闻常常是同步见报。例如刊发在2005年4月11日《人民日报》二版的本报评论员文章《抢抓机遇促振兴》,就是配合当天头版发表的通讯《科学发展看东北》而发的评论;又如2005年7月6日《人民日报》五版的社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配合当天头版刊登的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而发表的。都是当天新闻信息的深入,有助于提高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也能更好地吸引公众的眼球。

有的是随着新闻事件的继续,刊发系列评论,这些系列评论同样也很重视时效性。如2000年3月江西萍乡爆竹厂发生爆炸事故,又过了3个月,广东江门市外海镇烟花厂发生特大爆炸事故,严重地威胁着广大职工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已任的工人日报,认真贯彻中央精神,面对上述流血事件,仅隔两天便撰写了一组评论,于2000年7月3日至7日连续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出,在全国广大职工中反响极大。

2、更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新闻评论的新闻化表现在另一方面是具有更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进入新世纪主要体现在“时评”的大量涌现。触及现实,是新闻评论的生命力之所在,它的存在价值和社会作用取决于它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

在我国近代报业史上,第一次“时评热”是1986年上海创刊的《时务报》掀起的;第二次“时评热”是20世纪40年代,以《大公报》“星期社评”为代表掀起的;当前兴起的第三次“时评热”是从1998年开始的。新闻时评为什么会中兴?其原因我认为:一是随着媒体之间新闻同源化的增多,新闻竞争已由独家新闻之争进入到独家观点或独家视角之争的态势,言论已经成为提升媒体品位,打造传媒竞争力的力点之一,一些市场化报纸如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新兴媒体能在短期内成功,时评版的功劳不可没;二是近年来党和国家顺应时代潮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为新闻时评的中兴创造了发展条件;三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领域的巨大变化,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人们迫切需要了解新闻背后的缘由和体制因素;迫切需要传媒去伪存真,帮助梳理与解析;迫切希望媒体有一个公众和专家参与并发言的阵地,人们渴望拥有话语的平等权,在大众传媒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时评的“时”是时事的“时”,更是“时代”的“时”。有的新闻时评虽然没有明确的时间要求,但是新闻评论所强调和关心的是“直接的当前现实”。时评就是“因时而评”,“合时而著”的新闻评论,也就是时事短评。如针对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广州日报》在《今日时评》发表了本报评论员苏宁的评论《大学生真能结得了婚吗?》1;针对高考日益成为整个社会的“大事件”,四面八方“优待”考生的事实,《人民日报》发表姜泓冰的时评《从“优待”高考到关注成长》2;针对《广东省省属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的出台,《人民日报》发表郝洪的时评《国企,七十二万年薪高不高》3;针对一些党政干部参加境内境外的赌博活动,社会和国际影响恶劣,可是许多人对干部参赌的严重危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人民日报》及时推出士心的时评《干部“沾赌”不可小视》4;不胜枚举。这些时评直面现实、关注民生,新闻性与针对性强,有力地表现了评论的“新闻化”。

二、“多元化”特色

新闻评论的多元化特色具体表现在:

1、新闻评论的话题丰富多彩,打破了多年由上而下的单一声音。现在国内话题不仅有经济建设方面的,还有经济生活、政治、文化、军事、体育、法律、医疗、保健、娱乐等等内容。尤其是贴近民众日常生活的评论如“时代热评”、“人民论坛”、“冰点时评”、“巴蜀小议”、“街谈巷议”、“都市早茶”、“今日谈”、“虚实谈”、“杨柳青”等等五花八门的专栏评论或专版评论层出不穷,而且采用群言型的开放形式,评论队伍除专业人员和学者外,注重吸引群众参与评说,各媒体把为民众鼓与乎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至于国际话题的内容也较以往丰富得多,如美国“9.11”事件,俄罗斯莫斯科人质事件、哥伦比亚飞船、伊拉克战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等等不一而足,涌现出许多不同意见、不同看法,以及分析研究探讨类的国际评论。

2、新闻评论指向的内容不同、对象不同、角度不同。现实生活百花齐放,千奇百怪,众多社会热点、焦点、冷点、疑点、难点常常包含于现实生活发生的各类新闻事件、现象、问题中,而这些,正是备受公众关注的。例如非典型肺炎2003年突然在我国爆发,直接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也给经济建设带来很大冲击,如何处理好抗击非典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如何在全力抗击非典的同时毫不放松经济工作?在这关键时刻,《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5,辨证地分析了非典对经济的影响,全面论述了两手抓的重大意义和如何坚持两手抓等重要问题。再如,近几年学术腐败相当严重,社会上权学交易几成热潮,这一现实人们忧之,于是2003年刚刚结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高官落选院士想到的》6一文抓住“高官落选院士”这一新闻点,从维护社会公平的角度进行评论,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再如,《中国人过中国节》7从“情人节”之夜长沙街头玫瑰火爆,而元宵节红灯冷清的新闻事实为切入口,以捍卫民族的传统文化;《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8以年末评比各种奖杯的新闻事实入题,旨在转变领导机关作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理解拥护支持参与》9则以与农民息息相关的农村税费改革入题;再如《急于动武,缺理少据》10则以伊拉克战争入题……新闻评论指向的多元化还表现在对同一事件、同一现象、同一问题上的不同评论,如《南方都市报》、《中国青年报》等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对马加爵事件的言论;又如各级党报从不同角度发表对“神六”飞天成功的言论。综上述,各种各样的选题立论敢于面对众所关注的多姿多彩的话题,进行激浊扬清、释疑解惑的积极引导,既有赞美歌颂的,也有批评谴责的,既有阐释说明的,也有建议、探讨、争鸣、商榷和研究的。思想活跃,观念多元,倍受群众欢迎。新闻评论指向的多元化是时代发展进步的产物。

nlc202309020417

三、“平民化”特色

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说:“同志们是办报的。你们的工作,就是教育群众,让群众知道自己的利益,自己的任务和党的方针政策。”并强调新闻宣传要“三贴近”;江泽民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也指出:“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应准确、鲜明、生动地宣传中央的精神,应及时、如实、充分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是衡量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闻评论将弘扬主旋律的出发点和归宿定位在“实际、生活、群众”上,以实现主旋律宣传的平民化、大众化、多样化。我还是以《人民日报》为例。

《人民日报》评论的最大魅力就是平民化,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不分老幼尊卑,大家可以平等地交流思想和看法。就拿我最近读的几篇评论说吧:《查禁“苏丹红”切莫一阵风》、《老虎与牙签鸟》、《引种大有学问》、《破坏环境者该受罚》、《“无声热线”暴露了啥》、《警惕——代表“光环”下的“黑暗”》、《好一个“馒头神”》、《有感于“市委书记公开手机号”》、《用好刘翔》,这些言论话题和素材来自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题宽,有感而发,或赞叹、或感慨、或愤怒、或不满,针对性极强,往往从某一种现象、某一个“个例”,某一种事由入题,对其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解析,揭示出某种事物的普遍价值和意义,揭示出某类现象所反映的本质问题,站在平民的立场“代民者言”,或民者参与评说。例如黑龙江五常市市委书记肖健春将手机号告知群众,对每一个电话,他都仔细听、认真答,随时处理,使天天有群众上访的市政府,现在面貌一新,一个上访的也没有了,从日接300多个告状上访电话,减少到20多个的事实,评论《有感于“市委书记公开手机号”》高度赞扬了肖健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公仆精神,言论旨在说明一个简单而重要的道理:“关键是要让民情民声能够有‘给个说法’的地方,反映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公正的答复。”真是一言中的,发人深省,这样的分析情理相融,理在事中,其逻辑力量和震撼力、说服力都很强。有的言论是针砭时弊,如《警惕——代表“光环”下的“黑暗”》,针砭的是时下有的人追求人民代表的种种“好处”,把代表资格变成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活动的“护身符”;《“无声热线”暴露了啥》切中的是一些政府部门公布了举报投诉电话,却无人接听的形式主义时弊;有的是于分析和论述中点出问题,如《老虎与牙签鸟》,从自然界合理的奇妙“共生现象”,抨击社会生活中制假、造假、行贿、受贿等等巧妙的“同生行为”,又如《查禁“苏丹红”切莫一阵风》,褒扬中以相关的时弊作背景,通过“扬清”而“激浊”。以上诸篇就事论理,言简意丰,文浅意深,都是百姓关心的问题,都是为百姓利益说话。体现出一股生气、正气、锐气,涌动着一种社会舆论的正面力量。

我们处在急剧变革而又竞争激烈的历史时期,新闻媒体要做好党和人民的喉舌,更好地担当起引导舆论的重任,必须对“三贴近”有新的认识和突破。现在的贴近与过去相比,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媒体面对的是越来越成熟的公众,面对的是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咄咄逼人的媒体群,稍一懈怠,就会有失去市场,失去地位和声音的危险,新闻媒体必须关注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开阔新思路,办好新闻评论。评论的话题不仅要有指导性,注重导向价值,同时还要注重服务价值,从思想观念、方针政策、科学知识、生活消费等体现其服务性,让群众满意、受惠,得到启发。这,有着深远的政治意义。

四、“解读”特色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标志着新闻信息由“传播”时代进入“解读”时代。什么是解读?解读,就是媒体分析、说明、解释新闻的意义。即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要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或问题,或政策法规等进行针对性地解读——在评论中安排一节或几节精彩的、切中时弊、鞭辟入理的分析,并提出独到的深刻的见解。深层解读与提供观点相结合,是新世纪新闻评论突出的特点。观点深刻、公正与否,解读深入、准确与否,决定着评论的成败优劣。

全球信息化,经济一体化,由于社会的复杂多变性,使今天的人们难以单凭个人知识和经验对所发生的万事万物做出解释和判断;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政府、企业、家庭、个人的社会决策需要上升,他们要求媒体分析信息对社会、对个人的影响,明确信息的意义,帮助群众发现信息之间的联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因为对新闻信息的深入解读,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多层面的观照与参考,使人们对其复杂内涵能有更深更远的理解,对其内在意义和价值能有更准确的判断,使之做出趋利避害理性的最佳选择。例如《免费西湖的启示》是针对一些文化遗产景点门票涨价后,不少景区景点也争相效仿,在门票价格“涨”声一片里,杭州却推出“免费西湖”,二十四小时免费为游客开放,此举使杭州市旅游收入大幅增涨,西湖免费开放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该文解析道:“景区景点是一些地方的‘金饭碗’,但怎么用好这个‘金饭碗’,眼界不同,思路不同,结果也大不相同。一些地方提高景区景点门票价格,也能增加收入。但一味提高门票价格,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仅增加游客经济负担,也未必能发挥‘金饭碗’的作用。风物长宜放眼量,思路一变天地宽。杭州人正是用一种全面的、发展的、长远的眼光看待西湖这只‘金饭碗’,看到了‘免费西湖’聚‘人气’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力,靠精明的经营,带动整个杭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这里,我们也不是倡导旅游景点都‘免费’,而是说,杭州的‘旅游经济学’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实现景区景点综合效益最大化的有益思路,值得借鉴。”

评论的力量在于理性的力量,在于它的思想穿透力,理性的力量最终要靠深刻独到的观点取胜。理性倡导的是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是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科学精神,理性批判精神和独立精神的复苏和高扬是新世纪新闻评论的可喜变化。所谓“批判”就是发现、分析、鉴别时代发展中的问题。面对困惑人们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问题、新情况,新闻评论要不盲从,不跟风,不炒作,不虚浮,坚持思想的独立,人格和精神的独立,凭借评论自身魅力体现高度,体现深度,体现生命力,竞争社会影响力——这,应是媒介言论发展的一个方向。如《从马德卖官说“机制”建设》一文,见解十分深刻、独到。该篇从引人注目的马德卖官案入题,为什么马德一方面非常“重视”干部制度建设,一方面又大肆卖官?为什么有关制度在“一把手”面前频频失灵?甚至起到了使卖官“合法化”的反作用?言论对这一触目惊心、令人深思的问题进行了独立思考,深层解读,进一步探讨行之有效的“选人用人及监督的机制”。

信息时代的媒体竞争,不仅是新闻题材的竞争,更是在对新闻事件、新闻题材总体把握上的新闻解读之争,进入新世纪的新闻评论更追求对新近发生的一些重大的、全局性的、前沿性的新闻事件作深度解读,为公众提供“独家”观点、“独家”角度、“独家”方法。

浅谈广播新闻评论如何创新 篇3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给广播新闻评论的改革带来一定压力。尤其是随着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如何做好广播新闻评论节目事关广播节目的发展。广播新闻评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重要形式, 主要借助广播媒介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新闻进行分析和评说。虽然当今世界是网络兴盛的时代, 但是广播新闻的传递速度非常快、到达率非常高, 尤其是在交通拥堵的公路上、地处偏僻的山村, 广播都发挥了其应用作用。

1. 广播新闻评论的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广播取得了重大的进展[1]。多年来, 我国的广播评论节目数量呈现递增趋势, 各个省级广播电台播出评论的次数不断增多。例如江西电台、吉林电台等广播新闻评论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江西广播电台还经常播出自己的广播新闻评论, 并且设置了专门的新闻评论节目,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电台的收听率。

同时, 由于我国的广播评论机制逐渐地健全, 大多数省级的广播电台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广播评论写作平台, 并且组建了一支优秀的广播新闻评论队伍。例如, 青岛广播电台已经设置了专门的广播新闻评论写作部门, 对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现象以及引人关注的话题发表本电台的观点和看法。广播新闻评论节目逐渐向正规化方向发展。再如, 福建广播影视集团新闻评论部对《东南新闻眼》进行了彻底地改革, 重点关注国计民生背景下福建的文化以及社会事业的发展动态, 分析福建省海峡两岸经济区的发展经验。

2. 广播新闻评论的创新研究

由于广播新闻评论在播出时具有通俗易懂、稍纵即逝的特点, 因此要求各大电台在广播新闻评论中需要在充分地掌握其特点基础上, 不断地创新。具体说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注重广播新闻评论内容的选取

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开办应该尽量地以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为主[2]。因此, 广播新闻评论内容的选取对广播电台收听率具有重要影响。在实际节目播出中, 广播新闻评论内容应该是针对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发表本台的看法。比如, 现阶段人们对房价的热议, 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关注, 对子女教育问题的关心以及对社会不良习风的批判等。广播电台应该坚持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原则, 选取百姓关注的热门话题, 并且对其进行相关的整理和分析, 然后确定好广播新闻评论的选题。

这一点在福建广播影视集团新闻评论部的六档评论类节目的改革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目前, 福建广播影视集团新闻评论部的六档评论类节目分别是《新闻启示录》、《新闻启示录之监督网》、《新闻启示录之人物志》、《东南新闻眼》、《从东岸看西岸》以及《商界名流》。

其中, 改版后的《新闻启示录》将重点放在对内容的选取上, 尤其是针对那些具有贴近性和故事性的内容, 成为了节目关注的焦点。改版后的《从东岸看西岸》将视点汇聚在福建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上, 并且通过相关评论员的讲解, 揭示其在全国大背景下的影响。

2.2 重视广播新闻评论形式的多元化

内容选取的科学性对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具有积极意义。同时, 重视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形式的多元化也将促进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因此, 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应该丰富评论形式, 比如邀请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对相关社会现象进行点评, 利用短信平台或者留言等形式建立听众评论专栏等, 都是丰富广播新闻评论形式的重要手段。

比如, 湖南广播电台新闻广播分别设立了记者评论专栏、媒体评论专栏、相关专家评论专栏。每期节目中电台都会邀请新闻评论员对湖南省以及全国其他地区的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同时, 湖南广播电台还安排记者将网络上所流行的一些现象进行收集和整理, 并且通过广播新闻评论的形式进行播出, 从而取得了极大的反响。此外, 每期节目主持人还会根据节目的实际需要, 抽取一定听众的录音进行扩展, 进而丰富节目的内容, 增强听众的参与性和收听的积极性。

2.3 加强对广播新闻评论员的语言锤炼

由于广播属于一种以听觉为主的媒介, 因此对相关人员的语言提出了更高要求[3]。因此, 广播新闻评论节目要想创新, 就必须对广播新闻评论的语言进行不断地锤炼, 从而提高节目的深度和广度。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应该以科学的眼光观察社会动态, 并且能够做到从多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尤其是在当今信息量非常大的时代, 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应该在实现个性化传播的同时, 还应该做到主观评论和客观报道相结合。

广播新闻评论应该注重语言的通俗性以及新闻语言的应用。比如, 在广播新闻评论节目中穿插一定的背景音响和典型语言等, 不仅能够改变传统的广播新闻节目以纯文字表达为主的局面, 而且还能够丰富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表达形式。由于广播新闻评论容易受到时间的限制, 因此广播节目的主持人需要在短时间内阐述自己的观点, 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一针见血地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同时, 相关诗句以及名言的引用也会极大地增强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特色, 从而提高听众收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摘要:广播新闻评论是广播节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如何创新, 对促进广播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本文基于我国广播新闻评论的发展现状, 对如何进行创新提出了相关意见, 以期为促进我国广播的快速发展提供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广播新闻评论,创新,应对挑战

注释

1[1]谢梅.消费语境与新闻话语的建构[J].天府新论;2009 (06)

2[2]郭晓芳.浅谈广播节目的创新[J].黑河学刊;2010 (03)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分析及思考 篇4

1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思路分析

1.1编辑形式创新

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形式是用画面和文字说明搭配主持人的解说形式,几乎所有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都是类似的表现形式,这为新闻节目留下了比较刻板的编辑印象。反观其他新媒体的编辑形式,新闻节目的编辑方式很丰富,可以是文字、视频、音频相互结合的。因此,在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改革中,首先要考虑编辑形式的创新,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新闻节目形式,用更加自由的形式来传播新闻内容,这更能符合和满足当前受众的需求。

1.2编辑内容创新

广播电视的新闻节目大多有自己的内容定位,如说中央、省市电视台的主流新闻节目主要涉及到民生、政治、军事和外交等主题,是很严肃的新闻类节目,而一些地方的广播电视媒体,则会开设一些地域性强的主题新闻节目,比如交通新闻栏目、旅游新闻节目等,不同的节目有不同的编辑主题。但是这样也有一些缺点,即新闻主题过于分散,会将受众进行分流,无法提高节目的整体收视率,观众的选择也会有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有必要创新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内容,也就是增加一些其他类型的新闻,如严肃性的新闻节目中同样也可以加大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或者是就某个社会热门话题进行讨论分析等,适当增加各种不同的新闻内容,并将其合理地编辑到原有的节目中,这样可以吸引和满足更多不同收视需求的受众,有效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1.3编辑平台创新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传输和接收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缺憾就是难以进行接收设备的移动,尽管目前出现了一些便携式的电视或者车载广播电视等,但是也并不能被所有人使用,因此可以考虑编辑平台的创新。事实上,我国许多电视新闻节目已经做出了类似的创新,如中央电视台开设了专门的网页,在网页上可以浏览以往的新闻节目,也可以在新闻节目播出的时间利用网络收看直播,这样就打破了广播电视节目接收设备的限制,将新闻编辑的平台移动到了其他移动终端上。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也应该更多地进行这方面的创新,在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上都可以推出自己的官方账号,并根据平台特点将新闻内容用不同的编辑形式进行表达和传播,以更有效地扩大受众群,实现平台创新。

2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发展思考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要创新,虽然可以从编辑形式、内容、平台等多个方向来进行,但是实际的创新改革还有更多工作要做。首先,需要编辑人员提高创新意识,如果编辑人员本身都不了解当前的潮流趋势和社会话题,就很难做出好的创新编辑。因此,编辑人员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编辑意识,多学习多思考,从细节出发进行创新;其次,编辑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需要提高,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思路可以看出,在今后,编辑人员并不仅仅是进行文字编辑工作,还需要了解社会发展动向、把握新媒体特点、处理公关事项,甚至需要编辑人员了解更多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视频剪辑、网页编辑等方面的技术,才能够在未来做好编辑工作;最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体制也需要创新,广播电视新闻必然不会再局限于广播电视本身,因此要在不同的平台、不同的形式中建立不同的编辑管理体制,以更好的发挥出编辑创新的效果。

3结语

广播电视新闻要应对来自各方面较大的竞争压力,必须在编辑形式、内容和平台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改革,将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与现代新闻编辑思想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新的媒体形式,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为了达到创新目的,编辑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编辑意识,提高自己的技术手段,创新改革管理体制机制等。从多个层面共同促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促进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其编辑形式和方法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框架,但是面对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方面,如果不对传统的编辑形式进行创新,就难以促进广播电视新闻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分析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的思路,有助于广播电视编辑的创新和改革。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分析

参考文献

广播新闻评论创新思考 篇5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一种对信息选择、加工和传播的思维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新闻的价值,还体现了新闻编辑者的价值观及其思想。新闻编辑可以说是整个新闻媒体里的重要中枢,或者是“司令部”。一个好的新闻编辑工作者,往往能发掘极具价值的新闻,加以改进,使之满足受众的要求。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对人民的生活与经济的发展有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2 广播新闻电视编辑面临的挑战

2.1 报纸行业的挑战

报纸行业的挑战可能显得微乎其微,但是,如果我们细心观察的话,周围还是有很多人宁愿安安静静读报纸,也不会选择电视广播。报纸行业身为新闻媒体行业的鼻祖,能够百多年经久不衰,必然有其技巧和优势。报纸板块多变,覆盖内容广泛,其中包括很多有意义的论文,能长久保存,这些都不是广播电视行业可以相比的。但是,广播电视行业传播新闻的速度比报纸要快,时效性也更强一些。

2.2 互联网行业的挑战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异军突起,给广播电视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相比较而言,互联网行业发展速度极快,新闻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并且传播方式也更为多元。经济发展使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手机、电脑等电子科技工具有了极大普及,大众已经不满足于仅仅通过广播电视获取信息。一些电子软件的研发,比如,微博、微信以及各种浏览器的出现,也对广播电视行业有了极大的冲击。而且,比起广播电视,互联网更具时效性和高效性。。一台电脑或者一台手机,就已经足够人们去了解时下的信息,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发出自己的声音,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东西,可见,广播电视已经不是信息传播的唯一载体。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今天,广播电视原有的“及时”“互动”等,也已经不再是它独有的优势。因为,当一则新闻到了新闻编辑工作者手里之后,他们需要对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价值等很多方面进行评测,以确保发出被受众接受的新闻,这势必会延缓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速度。

2.3 人为因素的影响

新闻编辑工作者承载着新闻的筛选、传播等工作,不容有失,势必会承受很大的压力。而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编辑工作者,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新闻编辑要培养自己的责任心,能够承受各界的压力等。这些困难都让人们对新闻编辑工作望而却步。

3 对新闻编辑的要求

真实性与时效性是新闻的主要特性,它要求广播电视编辑必须具备谨慎的心态、严谨的工作作风、较高的素质、端正的工作态度等,必须要在保证新闻质量的同时,加以创新,改善新闻的形式以及传播方式。

3.1 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的提高

一条新闻,无论是小是大,是平凡还是振聋发聩,首先,它的大方向应该是对的,即它的政治方向、价值观等,应该符合相关标准。所以,新闻编辑工作者在选择新闻时,应该慎重考虑、仔细筛选符合国家政治导向的新闻,而不能传播反党反人民的言论。同时,要选择一些新颖的方式,摆脱以往电视传播呆板的固有模式,对新闻加以润色,使其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可以更好地吸引大众的目光,确保大众能够接受,并乐于接受。

3.2 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新闻行业的变化

时代在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要有长远的目光,不能墨守成规,多多接触新的科学技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应用到新闻编辑工作中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并且,在创新的同时,也要及时补充自己的专业性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衣食住行渐渐得到了保障,民众们所关心的事情也慢慢转变为了政治、军事、外交或者一些自然科学上来。因此,在编辑新闻时,要认真考虑大众的需求,选择那些符合大众口味的新闻加以报道,也可以添加一些国外的新闻时事,增加自身的多样性,丰富大众的认知。

4 结语

新闻编辑是舆论的风向标,也是国家的风向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科技迅速发展的现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广播电视新闻要想确保自身的发展,必须适应时代的潮流,以创新促发展。

摘要:新闻具有时效性和真实性,其作为人们认知社会和国家的主要途径,人们对新闻编辑工作者的工作作风、工作态度、生活作风等,都有很高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体行业飞速发展,电视新闻行业作为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体,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这就要求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具有独特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本文着重分析了广播电视行业的含义及面临的挑战,并探讨了怎样创新等问题。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宇.网络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编辑理念的突破[J].神州,2012(2).

浅议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 篇6

1 新颖性和独见性

新闻评论选题的选择应当具有两性,即新颖性和独见性。新颖性决定能否对观众产生吸引力,如果对观众有吸引性,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宣传效应,观众会不自觉地去给这个节目做宣传。另一个特点就是,新闻评论选题还应当具有独到性,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一个好新闻评论对于编辑来说,除了要具有独到的观察视野之外,更要有独到的观点、思路和想法。这些独到之处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编辑长期做这项工作,一方面不断丰富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另一方面,还需要不断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并进行深刻分析,运用自己独到的分析方法,发现问题的不同之处,得出独到的结论。

2 贴近群众和有宣传价值

新闻评论的选题一定要贴近群众。因为新闻评论的读者主要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评论的选题应当紧紧贴近群众关注的事情,贴近群众的生活,贴近群众关注的点和面,反映老百姓他们周边生活环境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和出现了哪些变化和焦点,关注百姓的变化,关注百姓的冷暖,关注百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样的评论才会引起群众的注意,评说的道理才能说进群众的心坎里。同时,新闻评论的选题还要有宣传价值的特点。有宣传价格的选题,才能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不仅是关注百姓的生活,还要通过点滴生活见真情,有高度,有引导作用。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具体分析和评述,对群众关心而又不解的问题做出解答,为群众指明方向,使他们能明辨是非。因此,好的评论选题应当具有宣传价值,评论文章发表后,要能引起群众的关注和感悟,并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效果。

3 当地事件性选题

以当地事件作为选题标准,也是新闻工作中最常见到的评论选题类型。这类评论选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重要性,重要性就是当地重大的事件。比如,每年都要召开的当地人大政协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备春耕工作会议等,就是和当地大多数老百姓切身利益有关的,受到很多人关注的一些事件;第二个特征是显著性,显著性就是选择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社会关注度很高的一些事件进行评论;第三个特征争议性,争议性就是选择多数群众关心和关注,能引起大家兴趣和当地争议性较大的事件进行评论;第四个特征是普遍性,普遍性就是选择一些在全国各地带有一定普遍性问题的事件进行评论。比如医患纠纷事件、城管与小商小贩发生的一些冲突等。这类事情与群众生活联系紧密,且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可以作为新闻评论的选题。

4 以深刻性选题为准

新闻评论有发表及时,讲究快的特点,因此,容易流于浅薄、俗套,缺乏深刻性的毛病。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新颖快捷与深刻之间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对立矛盾。新闻评论所追求的深刻和学术上的深刻不一样,它是指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深刻性。一位著名的评论家说:“一个好的评论选题是人人口中所无,但心中所有的。”也就是说,新闻评论要说出人人都意识到了、人人听得懂,而又没说出来的某个意思。这是一种平凡而又伟大的深刻。

5 周期性选题

周期性选题主要是以每年固定的时间或固定的方式,周期性发生的事件,比如,每年一度的节庆活动、大型运动会、重要节日、纪念日等。由于这些活动大多以固定的时间和方式出现,这就使作新闻评论前,可以提前有一些准备和安排。有时,这些节日、节庆活动的举办的意义重大,百姓在这个时间段非常关注这类事件,此时,百姓就会对媒体评论有所期待,看看有没有什么变化和创新。如果媒体不能满足受众的这种期待,受众就会感到失望和不解。比如,有些纪念日,如妇女节、植树节、青年节、教师节等,不同的受众群体就会关注和评论不同的节日。

6 结语

广播新闻评论的选题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想百姓之所想,社会之所需,使选题更加接地气,更加有意义。

摘要:选题是新闻评论写作的关键。本文主要通过对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来源及其选题进行论述,从新颖性、贴近群众、事件性、深刻性和周期性选题为准,阐述了如何做好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

广播新闻评论创新思考 篇7

1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原则

新闻的受众面较广, 时间有限, 因此, 新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简洁性、准确性、真实性。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工作要贴合这几项特点进行工作, 把好新闻内容的三关:一是, 思想政治观。主要看稿件的基本政治倾向是否正确, 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观点是否全面。注意政治界线、公开报道的科学性和严守党和国家的机密。二是, 新闻事实关。注意检查和核对稿件与画面的情节内容和基本事实两个方面有无差错, 前后有无矛盾, 是否合乎情理, 是否违反科学, 有无虚构、添加、嫁接或“张冠李戴”等现象。三是, 新闻编辑要具有时效性。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每天都会有不一样的新闻发生。

2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手段

2.1 正确的政治导向

广播电视新闻的受众群体较为庞大, 有较强的思想引导作用, 因此, 正确的政治导向是新闻编辑创新的前提。广播电视新闻单位属于国家事业单位, 管理和控制都是由国家来主导, 具有较为明显的公益性和真实性。对广播电视媒体进行了严格的要求, 新闻素材在选择过程中必须契合时代的主旋律, 具有真实性, 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传播正能量, 能较好的引导和启迪群众的政治观点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因此, 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过程中, 不能脱离国家政治路线, 这就要求新闻编辑者在复杂的信息处理工作中具有敏锐的感知力和洞察力, 具备特殊的新闻敏感性, 在国家和党的政策基础上深入分析, 从合适的角度切入问题, 这样既能够将信息准确的传递给民众, 又能让受众耳目一新, 避免了传统电视广播新闻的呆板特点。

2.2 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为了使广播电视新闻在激烈的信息传递渠道中脱颖而出, 占据一席之地, 广播电视新闻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势在必行。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人员在编辑过程中首先要如上条所述, 严格遵守和遵循国际的政治导向和思想路线, 在此基础上进行新闻内容的筛选和编辑, 选择具有较强新闻价值的题材。与此同时, 编辑人员要具有敏锐的新闻感知能力和洞察能力, 以新闻受众者的心里出发, 发挥新闻的价值。新闻的编辑过程需要编辑具有较强的主观意识和同理心态, 使新闻能以较新的方式和符合受众者心里的方式传递出去, 达到新闻所具有的舆论导向和价值观引导的作用。

2.3 及时地追随社会的发展, 以适应时代的进步

新闻的一大特点是时效性, 这个时效性并不仅仅是指某一条新闻及时的播报, 更是指整个新闻行业的时效性要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按照当前新闻传播的时代情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发展。因此, 新闻编辑人员要具有较强的时代感知性, 能及时的捕捉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 精神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 人们的阅读水平不断提高, 对政治思想的知情权要求提高,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从业人员要充分了解新闻受众者的心里, 在新闻的编辑过程中融入社会发展的流行因素, 甚至流行词语, 使新闻播报在本身“高冷”的特点下更接“地气”, 从而更加吸引眼球。

编辑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以及语言的组织能力, 更好地把握语言的使用技巧和不同文字组合带来的不同效果, 要根据不同的新闻内容塑造不同的新闻特点, 特色鲜明, 更加吸引民众的目光。

2.4 明确受众的需求

广播电视新闻自解放以来便有我国舆论喉舌之称, 其编辑也是有章可循, 不能随心所欲和任性的编写, 但是这些规则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要随着人们的观念不断进步和变化的。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对精神层次的追求在不断提高, 并且有了新的要求。对新闻节目的青睐是人民对文化追求不断提高的一大重要表现。人民开始关注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希望在新闻上看到的内容能够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因此, 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要满足受众者的心里, 多传递一些与人们衣食住行有关的信息, 也能反映一些生活中的难题, 使新闻内容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3 结束语

广播电视的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但是, 随着各种新媒体平台的出现, 广播电视网络不得不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创新和发展, 从而更好的扮演正能量传递的角色, 为文明社会、和谐社会的建立做出重要努力。

参考文献

[1]李虹颖.关于本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的分析与思考[J].传播与版权, 2015 (03) :18-19.

广播新闻评论创新思考 篇8

1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基本原则的介绍

对于新闻节目而言,其在本质上有别于其他类型,需要对编辑的原则非常重视,尤其是对于广播电视媒体而言,在进行创新的道路上,要注重对基本原则的考量。

1.1注重新闻的真实与合理性的原则

在进行新闻采集和编辑时,最关键是的保证新闻素材的真实性,内容要具有可靠性,不能因为某些利益的驱使,对新闻内容进行不合理调整,使之不在情理之中,逻辑混乱,矛盾突出,甚至有违科学原理。

1.2保证端正的政治思想方向

对于新闻事件而言,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取向息息相关,在进行新闻稿件编辑时,需要保证新闻内容传达正确的价值观,与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相一致,立场要正确,不涉及涉密事件,要对社会政治取向进行合理引导。

1.3新闻报道要时效性突出

新闻事件有可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发生,要关注这一要素,一旦在事件发展中出现变化和进展,需要及时跟进,编辑最新的内容,保证将最新、最真、最准确的信息呈现给大众。

1.4重视公平性原则的贯彻

对于公平性原则,就是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要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报道,要具有客观性,避免掺杂个人感情,不能因为个人喜好影响新闻内容的公正性。

2如何加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

2.1重视编辑人员创新观念和能力的增强

在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行业内,传统的编辑人员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这是其显著的优势,但在创新方面存在问题,存在墨守陈规的现象。因此,要重视编辑人员自身创新思想和能力的提升。新闻编辑负责人员需要将创新观念作为编辑人员的重要考核内容。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灌输创新思想的重要性,提醒其在工作中进行积极创新。

2.2正确认识当下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对于新闻而言,时效性至关重要,群体关注的焦点在不断发生变化中,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需要将内容的创新作为主要方向。新闻事件每天都在发生,编辑人员需要具有高度敏锐的洞察力和感知力,对社会发展和变化的方向进行明确,采取主动的态度,进行话题的引领,结合新闻内容的创新,实现对社会发展变化方向的掌握,实现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观众能够对新闻本身具有高度的热情。

2.3全面分析社会和群众的新闻需要

对于时事热点的把控是进行新闻创新的基础,但新闻变化较快,没有固定的规律可以遵循,很难借助某一热点,形成固定的受众。因此,为了有效实现对受众群众的固定,要明确其具体需要,进行这一领域的创新。当前,群众比较关心的是关乎国际民生的新闻,尤其是发生在身边、与其息息相关的内容,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同时,这些内容具有较长时间的话题性。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要明确群众的需要,重视民生问题,对新闻比例进行有效调整,结合内容创新,实现对受众的稳固,切实报道关乎人们生存的问题,促进广播电视新闻的长远发展。

2.4重视自身知识储备的增加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编辑人员需要紧跟时代,重视新闻编辑人员自身素质的提升,增加知识储备,促进学习的终身性,并为其努力。新闻编辑人员需要将自身置于新闻行业的发展变化中,提高自身知识素养,对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不断丰富,以适应新时期新闻行业的发展需要,能够进行多种题材新闻内容的编写和报道;同时,对于编辑人员来讲,只有拥有渊博的知识体系,才能在新闻创新中游刃有余。

3结语

针对当前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实际,为了提升竞争能力,需要重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坚持新闻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对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以吸引更多的群众,促进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建芳.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的重要性及策略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15(22).

[2]韩海霄.浅析广播电视专业新闻编辑创新的策略[J].数字化用户,2013(11).

上一篇:福建九仙山下一篇: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