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类新闻

2024-07-10

广播类新闻(精选12篇)

广播类新闻 篇1

2009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中国之声全新改版,聘请丁兆林等18位学者为央广第一批特约观察员,此后越来越多的观察员、评论员参与进央广经济之声、都市之声等频率的节目中。这些嘉宾评论员在节目中表达观点、评论时事,与听众交流,深受听众喜爱。近年来,电视新闻类节目中也纷纷设置评论员角色,《新闻1+1》、《一虎一席谈》等节目都为观众所肯定。这种新闻类节目形式的创新是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应对新媒体冲击的尝试,是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在改变传播单向性、增加互动上的积极革新。

一、广播电视新闻类节目传播现状

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带给传统媒体行业极大的冲击,电脑、手机等新的媒介逐渐替代了广播、电视,成为受众最常使用的媒介。《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量化了这种冲击:北京地区的电视开机率3年内从70%下降至30%,且收看的主流人群为40岁以上的人群。做为广播电视节目主体、龙头的新闻类节目也受到极大的冲击,收听收看率下降很多。在这个移动媒体时代,受众了解新闻更多是通过社交软件的转发,以及一些信息类网站的App推送。这些新媒体上的内容大部分还是来源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但是与传统广播电视节目不同的是,这种信息的分享性更强,受众的参与度更大,可以自由选择和评论。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要应对新媒体的冲击首先应该增加自身传播内容的互动性。

二、新闻类节目设置观察员、评论员增加互动性

目前除了少数资讯播报类的的新闻节目,大部分的新闻类节目都开始注重观点的展现,并且在节目中增加互动性的元素,设置观察员、评论员是最常见的手段。那么这种尝试是否真的达到了增加节目互动性的效果?其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本文将对此进行研究。信源、讯息、信宿和渠道是大众传播活动的四个基本要素,本文对新闻类节目中观察员、评论员的出现和职能进行分析也将从这四个方面出发。

(一)作为信息源的传统媒体

广播、电视作为传播的信息源,栏目、节目数量逐年不断增长。根据《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数据,2008年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全年共制作广播节目649.40万小时,电视节目264.19万小时,2012年全国共制作广播节目718.82万小时,电视节目343.63万小时。2014年,我国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已达810.61万小时,2018年将达912.07万小时。节目数量不断增长,可供报道的新闻事实却是有限且相似的,使得大量节目间同质化竞争加剧。

在这种竞争压力下,为了取得报道优势,不同媒体的新闻类节目结合自身媒体性质和地域特点调整自己报道的角度和方式。2014年9月16日,第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开幕。图一为央视《新闻直播间》的报道,节目内容强调博览会召开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图二为东南卫视《东方新闻》的报道,节目内容强调博览会对于上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借用专家的观点告知不同地域受众最关心的内容,贴近受众。

不同媒体依据自身媒体性质以及受众的需求寻找新角度、新侧面报道事件,但是由于主持人专业领域、文化内涵、 社会阅历的限制,通常不能对报道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把握和驾驭,并且广播电视作为党政喉舌的性质,不可能任由主持人自由表达观点,节目就有选择地引入具备专业知识的观察员、评论员,来提供多种观点供观众选择。《防务新观察》、《一虎一席谈》等栏目都是成功的案例。

(二)信息爆炸时代的节目内容

从传播的内容,也就是电视节目来说。最初的新闻类节目是单向的,主持人说,受众接受。但是目前受众已经不再满足于只是听,而是希望参与进话题里。但是广播电视媒体受制于自身的传播特点,不可能像新媒体平台一样,与受众形成积极互动。因此,只能通过邀请一些嘉宾到现场作为意见领袖,实现主持人与受众的现场互动,增加节目的可观性和参与度。

2014年国际油价下跌,国内油价却两次涨价,引发了广泛讨论,很多车主不明白为什么油价降了,国内油价反而上涨?央广中国之声在节目中邀请了一位私家车主和一名专家评论员对此进行讨论。车主充当受众的代表,作为听众的意见领袖提出疑问,而专家评论员则从数据分析,按北京消费者的平均消费水平进行了计算,数据说明,油价上涨车主每月花费平均只增加一毛钱,但是提到北京APEC会议期间经过治理空气质量变得优良,人们一边说想要APEC蓝,一边却在日常生活中损害环境,油价的上涨其实也是政府为了保护环境的一种调控措施,用小的付出换来环境上的回报。这样的讨论不是观点的强加,用听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提供了解释,并且增加了受众的参与感。

另外,很多节目中,如央广《新闻晚高峰》中,意见领袖可以在节目中提出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热点新闻,并与主持人和其他观察员、评论员进行讨论。这种新闻通常也是受众最关心的问题,同样增加了受众的参与度。

(三)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渠道

作为传播活动载体的媒介,不断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致力于发挥自身的优势。纸媒的时效性差、版面有限,因此致力于深度报道。网络和新媒体,虽然信息杂、乱、不权威,但是实效性强,并且是开放的互动性平台。对广播电视来说,观众对单纯的播报信息的节目形式渐渐感到乏味。广播电视媒体在依托自身媒介特性,并借鉴其他媒体优势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致力于将自身打造成为信息交互平台。

2014年5月18日,福建广电高清互动云电视上线,包括七天回看、海量点播、预约挂号、信息查询、儿童教育、电视游戏、养生堂和财经道等八大板块电视功能,使得用户从“看电视”变成“用电视”。未来大众传播受众的主动性更强,广播电视媒体不能依然是自己“说”,而是要为多样观点的呈现和交流提供平台,观察员、评论员的出现就是积极的尝试。

(四)受众的信息消费诉求

1.挑选重要信息需求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多种传播媒介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不可能全数直达阅听人处。受众由于时间和精力的有限,不可能了解到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所有信息,需要有人对海量信息进行把关,挑选出周边生活环境中最重要、受众最为关心的信息。这些人必须与媒介接触的频度很高,密切关注近期发生事件,并且有能力挑选出最关键信息。电视节目从专家、学者、媒体工作者,甚至普通受众中挑选出观察员、评论员承担意见领袖的职能。

2.解析信息需求

新闻太多,受众需求也更多样化,单纯的信息告知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受众不仅要了解信息,更渴望知道这些信息与自己的关系,需要有人为他们提供解析。

2014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降息。央视、凤凰卫视都做了相关的报道。不同领域的专家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关心的面向进行相关分析,有针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分析,有针对股市和楼盘行情的分析。如图四,专家分析贷款降息,放低了企业融资门槛,降低了融资成本,进而使得股市和楼市回暖,刺激消费者购房。这些解析与普通受众生活息息相关,满足受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媒体通过设置不同的观察员、评论员将多样化的观点提供给受众来选择。

广播电视节目中观察员、评论员承担了意见领袖的职能,丰富了节目的可观性,增加了受众的参与感。而媒体通过有选择地邀请意见领袖,巧妙地完成了议程设置,控制节目导向,体现出广播电视媒体的特色和价值。

三、对新闻类节目设置观察员、评论员存在问题的思考

设置观察员、评论员,是广播电视新闻类节目增加节目互动性的初步尝试,但这种良性的尝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就是各媒体对新闻的选题通常十分相似,再加上媒体邀请的观察员、评论员因为身份、学识相似,本身观点看法也极为类似,所以并没有完全缓解媒体间的同质化竞争。新闻类节目怎么突出自身媒体特色,体现独特性依然是媒体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观察员、评论员出现在节目中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媒体的形象和观点。由于个人修养水平参差不齐,媒体在进行选择时必须慎重。一些电视节目邀请的评论员在评论时观点失当,言语偏激,给节目带来很差的影响。

另外,目前新闻类节目中观察员、评论员基本上还是在节目既定话题下进行讨论,并不能提出太多话题,主动参与程度依然不够。

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媒体也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增加节目互动性,比如在节目直播中甄选微博上的热门话题作为节目讨论的话题,或者关注节目官方微博上的观众的提问和评论,让评论员、观察员就这些话题和提问进行评论,这将是新闻类节目进一步增加节目互动性的有效方式。

摘要:近年来,各级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纷纷邀请观察员、评论员参与进节目中,获得了良好的播出效果。出于对这种现象的关注,本文对新闻类节目为什么要设置评论员、观察员,他们在节目中承担的职能,以及节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观察员,评论员,意见领袖,互动性

广播类新闻 篇2

从古至今,上阵杀敌向来都是男儿献身,保家卫国,但却也不乏有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一腔热血愿洒战场的杨门女将。然而到了21世纪,女人不仅仅是可以撑半边天的存在,更是可以让男人也敬而远之的存在。

让我们来看看运动场上的女将们,她们大汗淋漓,而脸上却是神采飞扬;她们大口大口的喘着气,却无不散发着青春那永不言败的气息!她们大多都是身着简单的T恤短裤,额头前的几缕头发早已经被汗水打湿。已经比赛完的女运动员们看着其他姐妹们,也相互为之加油呐喊,而还未开始比赛的女运动员们有的在踢腿,有的在拉筋,时不时的还和周围的人聊上几句,而稍微紧张一些的女运动员们大口大口的深呼吸着。

“砰!”随着一声干脆利落的枪声,这群比起男儿也丝毫不逊色的女儿军们如离弦的箭一般飞了出去!迎着秋风,她们奋力奔跑,迎着阳光,她们神采飞扬。她们或许有过彷徨,但在这一刻,一切都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此时此刻用力向前,不留遗憾!

冰心曾写过这样一首小诗: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浅析广播情感类互动节目 篇3

[关键词]真诚亲切;灵活机智;形散神聚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等矛盾和问题困扰着青少年,人们在城市中寻找着可以发泄和倾诉的对象,晚间情感类节目应运而生。主持人与嘉宾通过电话、短信、微博等方式交流心得,成为节目的话题和谈资,主持人凭借精湛的表达,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化解人们心中的苦闷,仿佛是听众身边的一位挚友,一起促膝谈心般温暖而自然。《千里共良宵》是一档晚间文艺类直播互动节目。节目开播于2004年,节目风格倾向高雅、精良、现代、亲切,主要受众群为40岁以下的都市白领、大学生、中学生及夜间工作者。内容包括美文、歌曲、电影、音乐等,用文艺的语言表达思想,主持人串联的直播互动情感类综艺类节目,追求温馨,浪漫的风格,以有情感诉求的中青年听众为主要受众群体,以人生故事为依托,以主持人温馨、亲切的话语和优美动人的歌曲,隽永精致的小诗短文串联,借助手机短信等平台与听众互动,听众可以留言,讲述自己的故事,抒发情感,感悟人生。这是一个真情互动、情感交融、由主持人与听众共同完成的节目,它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给人以感情上的慰藉。“岁月在电波中流淌,人生在音乐中升华。《千里共良宵》,与您共赴心灵之约!”这一口号,对仗工整,念来朗朗上口,特色鲜明,让人印象深刻。

一、节目特点和结构

(一)节目特点

(1)每期都有不同的话题。节目在夜间的零点至2点播出,主持人与听众在开播前展开讨论。2012年10月25日节目的话题为“温暖”,27日话题为“结婚 ”,29日话题为“分手 ”,31日话题为“退一步”。主持人和听众通过短信,微博等平台进行互动,对本期话题进行讨论。

(2)平台多样。听众在官网、官方微博、贴吧或者主持人的微博上就下次节目的话题发表看法,在节目中,听众与主持人还可以通过短信交流,主持人整理听众的反馈,并表达意见。

(3)插播的歌曲与话题契合。在交流间隙,插播与话题相契合的歌曲,比如在姚科主持的“退一步”这一话题中,插播张玉华的《原谅》,在小马主持的“分手”这一话题中,插播了张惠妹的《别在伤口上撒盐》,在程娅主持的“我和电台有个约会”这一话题中插播了卡朋特的《yesterday once more》,每当主持人说完一个故事,便用温柔的声音邀请听众一同来欣赏和节目主题一样的歌曲,在音乐中,气氛得以烘托,情感也得到了释放。

(4)主持人的风格与节目风格浑然一体。由于是晚间情感类节目,节目主持人的声音温柔而有点沙哑,如身边的朋友在耳边喃喃低语,让人感到充实而温暖。声音以虚声为主,虚实结合,口腔共鸣较弱,中低音音区,让人莫名的放松和舒适。

二、节目结构

节目结构稍显单一,主持人在节目开头或宣读一篇美文,或聊聊听众给自己的留言,再引出本期的话题,鼓励听众进行短信互动,插播音乐,回到主题,阅读听众来信,点评,插播音乐,如散文般松散,然而这是形散神不散。

当然,这也和节目的定位分不开。夜间的情感类节目,人们卸下了防御和伪装,是一种放松的心态,因此,在结构布局上不需要苛求,内容上与听众拉近距离,像一个朋友般和听众促膝长谈更为重要。

三、节目内容和主持人

(一)节目内容

夜间的情感类节目,形式为内容服务;主持人技巧为节目内容服务。《千里共良宵》中常以和主题相契合的音乐作为过渡,以美文、小故事,主持人亲身经历作为讲述话题的依据。

(1)主题的选择契合当下。2012年10月25日,主题为“温暖”,当下,对雷锋精神是否过时的争议仍然存在,奉献与接受到底应该如何权衡,都值得人思考。2012年10月27日的话题是“结婚”,面对当前铺天盖地的相亲节目,“剩女”现象,主持人作出了正解:“对于大多数在事业上发展不大而着急结婚的女孩子来说,梦想,寻找自我和爱,是生命中很重要的内容。我们不是为了别人结婚,我们要过的是自己的人生。来到这世上,首先要为自己的灵魂松绑,冲出舆论的压力,飞到外面的世界去,成为自己。”

(2)围绕主题的感人小故事,发人深省。在“温暖”这一话题的节目中,主持人黄欢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小故事,她的学生放弃殷实的家境,远赴支教,这期节目引发了争议,有听众留言询问如何能从他人身上得到温暖,黄欢道:“人人渴求温暖,然而温暖不仅仅是要得到,更重要的是给予。付出的过程也是很快乐的。温暖不是一种温度,是需要用心感受的幸福。”2012年10月31日的话题是“退一步”,越王勾践兵败,为吴王养马,为赢得吴王信任,甚至尝其粪便,为其诊病,得以放归回国,十年沉淀,东山再起,一举消灭吴国,称霸天下。勾践的故事家喻户晓,他的隐忍令人称颂,虽为凡人的我们,还未遭遇如此绝境,有什么理由不忍一忍,以退为进,厚积薄发呢?

(二)主持人

千里共良宵的主持人姚科、张涛、雨亭、林白,他们的音色不同,处理话题的态度也不同,然而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在表达感受的时候,用感性的话包装理性的道理,除此之外,他们的主持风格还具有以下特点:

(1)口语化、随和的语言,句型善用排比、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语言亲切朴实。主持人姚科在“退一步”这个话题中说道:“如果人知道退一步,就不会因为一句口角而大打出手,如果人知道退一步,也许就不会因为失恋而要死要活;如果人知道退一步,也许就不会因为怀才不遇而郁郁而终……”运用了排比的句型,让抒情更为强烈和自然,同时,姚科的议论起伏有致,重音、停连自然,即使是有稿播音,能让人觉得似乎是在和朋友聊天时的一气成呵。

(2)知识储备与专业素养较高;“……那遗憾化作余音袅袅,最凄美的爱情不必呼天抢地,而是相顾无言;失望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期待才会希望;遗憾也是幸福,因为还有让你遗憾的事情;爱从来就是百转千回的事情。男人伪装坚强,只是害怕被女人发现他的软弱;女人伪装幸福,只是害怕被男人发现她伤心……”“人心总有满足不了的欲望,退一步,并不是认输。丢掉贪欲的网,脱下骇人的皮,卸下身外的功名利禄,理智的退一步,才能一身轻松,岂不是一件快乐的事。”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精确而优美的词语,可以看出主持人的功力,在播读稿件的时候,认真负责的态度,抑扬顿挫的语调,真诚而关心的语气,都让听众享受着与主持人的“零距离”交谈,而好的主持人能让听众如沐春风,他们用语言的魅力温柔地抚慰着一颗颗寂寞受伤的心。

nlc202309051155

吴郁教授认为,“主持人的语言格外重要,它是组织一台节目的脉络,是渲染气氛的兴奋剂,是控制节奏的润滑剂,综艺娱乐类主持人节目的主持词多为即兴口语,既要脱口而出,又要机智得体,既通俗易懂又能够出奇出新既幽默诙谐又不失品位,确实不易。它是主持人素质的结晶,主持人如若失之于语言的迟滞、木讷或词不达意,或简单乏味,或张口结舌,或唐突无礼,都会破坏节目欢乐而紧张的气氛。”广播节目主持人虽然没有电视主持人需要肢体语言,然而对语言的精炼准确、生动鲜明等等的要求更高,除了做到“三性”、“三感”以外,更重要的是将对象感融入播讲状态中,让观众感到如春风化雨般沁人心脾。

《千里共良宵》是夜间的情感类节目,对主持人的语言功力和感知能力要求更高,把这些感知用最朴实的话说出来,仿佛和朋友一起促膝谈心,分享喜怒哀乐,全程并没有听众的电话接通,而是短信平台,微博平台,主持人将鼓励、欣赏、甚至批评委婉地表达出来,轻柔的声音,饱满的情感,合拍的优美音乐,很难让人拒绝这么直入人心的节目。在节奏加快的都市生活中,当人们一天忙碌之后,卸下所有防备,以轻松而舒服的状态,倾听一台和着心跳频率的节目,实在是一件美事。

在我看来,主持人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他们只是芸芸众生的一员,用自己的眼睛和心去感受普罗大众的所思所想,并用真诚和爱将它像布道般解读出来,抚慰一颗颗纠结、抑郁的心。因此,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应该是常怀感恩之心、仁爱之心、正义之心,以娴熟的播音技巧为基础,以鲜活的对象感为辅助,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张颂.《中国播音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1月1日

[2]吴郁.《节目主持能力训练路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10月

[3]鲁景超.《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4]《千里共良宵》http://baike.baidu.com/view/2201213.htm

[5]《千里共良宵》2012年10月24日http://www.cnleting.com/city/qlglx/qlglx20121024.html

[6]千里共良宵2012年10月25日http://www.cnleting.com/city/qlglx/qlglx20121025.html

[7]千里共良宵 2012年12月5日http://www.cnleting.com/city/qlglx/qlglx20121205.html

作者简介

梁竹,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学生,主要从事播音与主持研究。

广播类新闻 篇4

广播类新闻指的是以广播为传播手段的、对社会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报道的新闻性广播内容与报道形式。

目前, 广播类新闻按照报道的内容类型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常见的消息类新闻, 具有报道迅速简要、播报时间以及刊发篇幅较短的特点, 可以让观众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精简压缩后的信息。这类新闻包括报纸上的本报讯、报纸摘要节目、广播中的新闻以及电视节目中的新闻联播等。第二类是评论类新闻, 具有时效性较强、纪实性较高、现场性与综合性强等特点, 比较贴近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件, 这类新闻包括新闻评论员的文章、报纸、广播、电视中的评论等, 观众接受的随意性及选择性较强。第三类是专题类节目, 这类节目是针对当前社会发生的热点新闻或人们关注的热点事件展开的, 一般是在动态新闻的基础上再做深入详细的分析报道, 占用的时间与篇幅都较长。如报纸上的新闻背景分析、广播中的广播讲话、电视节目中的焦点访谈等。

2 广播类新闻的选题与选题策划

无论是哪一种广播类新闻, 都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详细的采集与写作, 也就是新闻采写过程。新闻采写是开展新闻工作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 新闻人要紧密结合广大受众对新闻的需求, 将社会以及世界上发生的热点事件广泛传播给大众。广播类新闻采写工作中, 新闻的选题以及选题策划工作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选题及策划工作将会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效果与质量。

首先, 新闻采集中的选题既要符合我国的大政方针, 又要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符合这些要求的前提下, 新闻报道的价值才能较好地被体现。并且在进行新闻写作时, 新闻工作者要考虑到不同受众的关注点与理解程度, 除了一些需要用专业语言报道的时事新闻以外, 在写作其他类型的新闻时, 运用的语言要尽量贴近人们的生活, 能够更好地照顾到不同层次受众的接受能力。

其次, 新闻采写中, 选题与策划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有目的性采写行为中的选题、策划, 先确定新闻的选题, 再考虑新闻标题的设计, 新闻标题要对受众有足够的吸引力。在有目的性的采写行为中, 新闻选题与新闻策划成为新闻工作者的集中性工作, 在新闻策划方面, 需要紧紧围绕新闻选题对新闻内容进行深化、拓展和延伸。另一种是在日常采写行为中的选题策划, 属于新闻工作者的常规工作, 主题更多的是围绕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与人们的关注热点。

最后, 不同的新闻类型有不同的选题、策划规则与特点。对于“硬新闻”来说, 新闻工作者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出台的相关政策以及党委政府的主要决策等进行新闻采写。新闻选题要充分体现全面性、深度性、严肃性及权威性。对于“软新闻”来说, 则需要新闻工作者紧跟时代热点, 关心群众生活, 准确把握受众关注点。新闻工作者要从多方面拓宽新闻线索渠道, 针对受众感兴趣的热点事件, 综合运用视频、图片、文字等方式进行新闻报道, 并且要站在受众的立场上来考虑新闻报道的突出重点。该类新闻的选题、策划要体现出生动性、多样性和生活性。

3 广播类新闻采写中选题与策划的技巧分析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几乎人人都是新闻的传播者与发布者, 在此形势下, 社会对广播类新闻的要求越来越高, 广播新闻工作者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也在不断加大。因此, 新闻采写工作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不断地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 以下就新闻选题与策划方面提出几点改进的建议与技巧。

3.1 根据不同事件的特点进行采写

社会上不同的新闻事件都有不同的特点, 其采写的特点及其写作技巧也不同。社会上常见的几种不同的新闻事件, 包括突变型新闻事件、渐变型新闻事件、陈旧型新闻事件、计划型新闻事件及预测型新闻事件。

以突变型新闻事件为例, 新闻采写的选题一般是围绕公众社会突发的重点事件, 如2015年的上海踩踏事件、天津港“8·12”仓库爆炸事件、哈尔滨仓库大火事件等。对于该类新闻事件的采写策划, 需要新闻工作者有较好的新闻敏感性、较快的信息采集及写作能力, 保证报道的真实性, 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 稳定受众情绪、维持社会安定。

以渐变型新闻事件为例, 新闻采写的选题一般是社会中人们不易察觉的平凡事件, 需要新闻工作者做好仔细的观察与详细的调查。在策划环节需要新闻工作者找到切入点, 深度挖掘其背后隐藏的深刻意义, 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报道, 从而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渐变型事件的采写既需要工作者的细致观察和及时总结, 也需要工作者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视角。

3.2 紧贴人们群众的日常生活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质量一再提高, 与此同时, 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逐渐开始关注社会上、世界上发生的事件与变革, 这就给广播类新闻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与发展空间。为了满足广大受众对新闻报道的要求, 新闻采写中的选题与策划要紧贴人们的日常生活, 坚持走群众路线。新闻工作者需要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出发, 深入地了解人们群众的生活状态, 拉近和群众之间的距离, 从多个方位、多个角度进行策划, 全面深入地报道新闻事件, 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

3.3 利用新媒体拓宽新闻采写的选题渠道

无论哪一种新闻类型, 都需要依托新闻线索获取采写的主题。以往新闻线索的来源主要是靠受众反馈或记者的实地调查等, 如电视、广播的观众热线、报纸的读者来信以及记者在群众中的调查等方式。

近年来, 新媒体的到来带动了新闻传播的速度, 人们获取消息的方式更加多样。在海量信息可以更加广泛、迅速传播的形势下, 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与获取线索的渠道已经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新闻传播要求。并且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事件的走向和受众的关注点, 并不能保证每一次都能把握精确。尤其是有重大突发事件出现的时候, 新闻舆论的把控和引导往往显得相对滞后, 而新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因此, 新闻工作者需要借助新媒体来拓宽新闻采写的选题渠道。新闻工作者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平台等, 从中及时发现新闻线索了解收集社会上热点事件, 也可以全面地了解人们对事件的看法等, 能够为新闻报道提供更多素材。

4 结语

在当前新闻事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 新闻采写工作的选题策划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良好的选题策划可以丰富新闻报道的内容, 加大新闻报道的厚度, 提高新闻的竞争力, 确保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得到长久可持续的发展。

摘要:新闻采写工作作为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环节, 其选题与策划决定了新闻报道的题材与围绕内容。在新闻采写中的选题及策划上, 新闻工作者要在符合国家大政方针的基础上, 紧贴人们群众的生活, 做到多观察、多思考, 挖掘身边有新意、有深度的事件, 向广大受众传递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关键词:广播类新闻,采写,选题,策划,技巧

参考文献

[1]薛丹.新闻采写中的选题和选题策划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13) .

[2]刘佳.新闻采写技巧分析[J].科技传播, 2015 (1) .

[3]王玉京.浅谈如何做好新闻报道——以电视新闻报道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21) .

[4]黄云.网络时代新闻报道编辑新理念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 2016 (18) .

广播新闻广播稿 篇5

甲:付出一份真诚,打造一个爱的世界;

乙:送去一片笑容,愿我们永远同行!

甲:敬爱的老师!

乙: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中午好!

甲:红领巾广播站今天中午又与大家见面了,我是今天的节目主持(姜依)。

乙:我是主持人(孔婕)。

甲:今天,我们给大家带来的节目有:新闻纵览、佳文共赏、才艺舞台、好书推荐、生活小窍门、快乐哈哈镜。

乙:愿我们的节目能给老师和同学们带来一份好心情。

播放音乐《踏浪》

栏目一:新闻纵览

甲: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校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里是新闻纵览时间。先播报几

条校内新闻:

乙:周一,下午行政会议。

周二:余姚、慈溪、奉化三地小学美术交流活动;中午11:45教师工作会议。

周四:下午第三节四年级节日风俗大比拼;在编教师上交潜质生中期报告。

周五:泗门镇新教师听说评活动。

甲:不定期工作:

1、预防雨天学生上下学的安全教育。

2、进一步规范三项竞赛制度。

3、更换新的小队长、中队委等标志。

栏目二:佳文共赏

甲:一篇美丽动听的文章,能把我们带往蔚蓝色的大海,也能让我们驰骋辽阔的草原。

合:接下来是《佳文共赏》栏目,请你静静地聆听。

乙:《风雨中的身影》

人的一生会有很多记忆,或许快乐,或许忧伤,或许无奈,也或许想起来让人流泪,而值得我用一生去珍藏的却是父亲为了我不得不走在风雨中的身影。

记得那个夏季,雨好像恋上了人间,天天眷顾着大地,好像从我出生以来是最大的一年吧!就在那样一个雨季,父亲的公司又要让父亲出差。大暴雨已经连下了三天,父亲在当天的下午就要走了,可是雨却丝毫没有要离开人间的想法,依然我行我素着。我和母亲都劝父亲不要去了,父亲凝望着外面那令人生畏的“雨幕”,说道:“还是去吧,走这一次能赚一万多块,而且不去也怕失去这个大客户。”母亲看看外面的雨,又看看父亲,只能无奈地叹气。父亲拍拍我的头说:“臭小子,在家好好听你妈妈的话,老爸给你挣钱去了。”说完,他拿起收拾好的公文包和一把伞,就出门了。我只能听到父亲“蹬蹬蹬”下楼的脚步声。我跑到阳台,目送父亲的身影,只见父亲走在风雨中,由于雨太大,父亲的腰身已不能挺拔,他蜷缩在一把小小的伞里,艰难前行。望着那背影,我好像一下子长大了,眼里的泪水也倾泻而下。

记得那次,父亲带我出去玩,休息的空挡,我问父亲:“爸爸,你每天那么早上班,那么晚下班,你不累吗?”父亲习惯性地拍了一下我的头,说:“臭小子,不工作靠什么供你读书?”顷刻,父亲脸上的表情又忽然凝重起来:“老爸是想给你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坏境,希望你未来的生活过得比老爸好,明白吗?儿子!”望着父亲风雨中渐行渐远的身影,想到我们的那次交谈,我的心突然被深深地触动了。

父亲,用他那厚实的肩膀撑起我的人生,源源不断的把养料输送给我;是父亲用他那伟岸的身躯无怨无悔的撑起这个家;父亲,用他那风雨中虽孤独却坚强的身影告诉我:“做人要努力,要勇敢,才能有别样的人生!”

甲: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是《佳文共赏》栏目。

乙:同学们,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还是一个苹果,

甲:同学们,如果你有一个创意,我有一个创意,就有了两个创意!

合:期待你们的思维在这里交汇,碰撞,让生命永远充满活力,让栏目永远充满创意!同学们,赶快把你的佳文投稿到校园广播站!我们愿把你的佳文与他人共赏!

播放音乐《向日葵》

栏目三:才艺舞台

乙:今天的才艺舞台是由503班(孔婕)同学为我们带来的口风琴演奏——《剪羊毛》。

栏目四:好书推荐

甲: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乙:莎士比亚也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甲: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好书推荐栏目。

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甲: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乙:白发渔樵江渚[zhǔ]上,惯看秋月春风。

甲: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乙:《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化精髓的一部份,作者罗贯中以一曲《临江仙》开篇,概括了整个三国故事。

甲:这部书中描写了四百多个人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你最敬佩三国中的哪个人物?

乙:我最敬佩关羽。

甲:为什么呀?说来听听。

乙:因为关羽忠肝义胆,骁勇善战,是一个铮铮男子汉。

甲:那你来给大家讲讲他的故事!

乙:那我就讲一个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关羽攻打樊城时,被毒箭射中右臂。将士们取出箭头一看,毒已渗入骨头,劝关羽回荆州治疗。关羽决心攻下樊城,不肯退。将士们见关羽箭伤逐渐加重,便派人四处打听名医。一天,有人从江上驾小舟来到寨前,自报姓华名佗,特来给关羽治伤。关羽问华佗怎样治法?华佗说:“我怕你害怕,立一柱子,柱子上吊一环,把你的胳膊套入环中,用绳子捆紧,再盖住你的眼睛,给你开刀治疗。”关羽笑着说:“不用捆。”然后吩咐招待华佗。关羽喝了几杯酒就与人下棋,同时把右臂伸给华佗,并说:“随你治吧,我不害怕。”华佗切开肉皮,用刀刮骨。在场的人吓得用手捂着眼。再看关羽,一边喝酒,一边下棋。过了一会,血流了一盆,骨上的毒刮完,关羽笑着站起来对众将说:“我的胳膊伸弯自如,好像从前一样。华佗先生,你真是神医呀!”华佗说:“我行医以来,从没见像你这样了不起的人,将军乃神人也。”

甲:真精彩!关羽真是名不虚传!

乙:想要知道关羽更多的故事,认识更多的英雄人物,请大家去读读《三国演义》吧!

播放音乐《读书郎》

栏目五:生活小窍门

甲:生活中,有许多好招,让你事半功倍,或者摆脱困挠。今天,我们为您安排了一个小栏目“生活小窍门”。

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在生活中需要学会节约,今天就教你几个节电的小窍门。

甲:家电不要待机。电视、空调等家用电器,在电源开关未关闭的情况下,它们内部的红外线接收遥控电路经常处于待机状态,仍在耗电。

乙:空调在启动的时候是最费电的,所以不要频繁地开关,而且在空调的房间里要注意关好门窗,最好配上厚窗帘,可以减少冷气的流失。

甲:摆放冰箱的时候,位置也要留好,左右两边和后面都要留出一定的空隙,便于散热,看到很多人家为了节省空间将微波炉放在冰箱上,其实这样微波炉加热使产生的热量也会加大冰箱的耗电量的。

乙:家里装了电热水器,所以使用电热水器的时候,最好和家人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洗澡,不然的话,洗一次加热一次很费电的。

甲:饮水机几乎常年通电,即使上班时间、休息时间也很少切断电源,如此一来,不仅费电,也会影响饮水机的正常使用。

乙:在同样亮度下,节能灯比白炽灯节约用电80%,而且寿命更长。看电视时,只开1瓦节电日光灯,既节约用电,收看效果又理想。还要做到人走灯灭,消灭“长明灯”。

甲:就先说这么多吧!如果同学们还知道什么省电的好方法也来说说吧!可以为家里节省很多钱哦!

播放音乐《听妈妈的话》

栏目六:快乐哈哈镜

甲:《日行一善》:老师问两位学生:「你们今天有没有日行一善啊?」两位学生齐声答到:「有啊!」老师问:「做了什么事?」学生:「我们扶一位老太太过马路。」老师:「嗯,很好,但是扶一位老太太过马路,为什么要两个人呢?」学生:「因为那位老太太本来不想过马路的。」

乙:《圆明园是谁给烧掉的?》:老师问小强:“圆明园是谁给烧掉的?”小强委屈地说:“老师……不……不……不是我烧的。”什么?你你你……把你爸叫来!”老师生气地说。放学后,小强的爸爸来了,老师对他说:“今天我问你儿子圆明园是谁烧的,他居然说不是他烧的,这太可笑了吧?”小强的爸爸眨着眼,犹豫地说:“老师,真……真不是他烧的,我们孩子不会做这事的。要不…,我们…赔,行吗?”

甲:《作文》:作文课上,老师出的题目是《欢乐的元旦》,要求每个同学具体、详细地描述元旦那天热闹的场面和欢乐的情怀。没过几分钟,小涛就交卷了,老师一看,上面写道:”元旦那天太热闹了,我的心情激动得简直无法用语言描述。”

播放音乐《中国话》

告别

甲: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说再见的时候了,每一次相约都倾注了我们切切的期待。

乙:每一次的别离意味着下一次更清新的回来,

甲:老师们,同学们,在一阵阵悦耳的歌声中,

乙:我们的节目也将近尾声了,

合:我们衷心祝愿红领巾广播站能成为你的良师益友,

甲:原它能带走你所有的烦恼,为你带来无尽的欢乐!

乙:愿它能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伴随你度过金色的童年!

合:老师们,同学们,感谢你们的收听!本次播音到此结束,再见。

2011年广播新闻扫描 篇6

关键词:广播新闻 全媒体 微电台 民生 互动

2011年,广播一如既往地直面新媒体迅速发展和受众需求变化的形势,以积极的姿态改革突破,求新求变,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广播新闻进一步完善全媒体发展传播、资源整合利用、多元化报道的战略系统。以“微电台”为代表的新技术平台互动性的大大增强,让广播新闻的用户体验不断提高。广播新闻评论成为重点抢占市场,评论迎来3.0时代。与此同时,广播新闻落实“走、转、改”的人本精神,更加关注公益事业,体现出更深的社会内涵。

一、进一步完善传播系统,适应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着传媒的生态环境,受众结构、受众接受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多种媒介发展从竞争到合作,不断整合媒介资源、突破地区和渠道限制,以争取更多的受众和更大的利益,追求共赢。2011年广播新闻业已存在的全媒体融合发展、跨越式合作、报道方式多元化等趋势进一步加强,并形成较为稳定和不断完善的发展态势。

1.播出平台全媒体化

全媒体的传播模式,就是运用集群传播途径,调动多渠道力量,打造融合新闻,多角度满足受众视听需求。2011年的重大新闻事件报道无不运用了此类传播模式,多箭齐发,扩大受众覆盖面。在两会及建党90周年等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中央电台全面发动多套广播频率和以中国广播网、手机中广网、央广视讯为依托的新媒体,综合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手段,对两会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报道。

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进一步发展。7月21日腾讯微博与上海东方广播公司(ERC,下称东方广播)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腾讯将为东方广播旗下频率以及知名主持人开通官方微博。东方广播所有广播直播节目及大型线下活动将通过腾讯微博独家与听众开展即时互动。郑州电台与河南—百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资源共享、宣传合作、商业推广等多个层面展开深入合作。

2.广播联盟纵深推进

广播联盟是广播新闻中常态合作机制,它在统一平台上调配资源,将松散的各地方力量拢合,形成聚合效应,做大市场、扩大传播影响。2011年第26届深圳大运会期间,中国广播联盟组建“全国大运广播联盟”,整合采编资源,统一指挥、集团作战,组织20家成员台的100多名记者,发挥联盟“节目共享平台”作用,实现资源共享,节目互通,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跨区域合作,结合各地的特色条件,优势互补,以点带面,打破新闻事发地的狭小范围。4月25日,由西藏电台发起,全国17家援藏省(市)广播电台共同参与的《穿越西藏》大型联合采访活动,记者分成三路奔赴西藏自治区7个地(市)进行采访,沿途以行进式报道的方式发回反映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发展变化的音频、视频、图文稿件。

3.报道呈现方式多样

广播新闻的报道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除动态消息、现场报道、广播评论外,还出现新闻背景分析、新闻故事、体验式报道等,还有利用新媒体进行的互动报道和即时报播等报道新样式。在广播新闻的日常运作中,综合运用各种报道方式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6月30日,京沪高铁首发车,中央电台中国之声当天推出了特别直播——《跨越之路》,在列车上设立直播间,开创了中国广播历史上第一次在如此高速运动中直播的先例。除了主持人的解说介绍外,还邀请了乘车的普通听众走进直播间进行访谈,列车上同时有两位评论员进行精彩评论,另外派出记者从与京沪高铁同时出发的京沪快线飞机、从上海出发的对开列车等多条线路发回体验式连线报道,加上节目中设计精当、制作精美的音乐和片花,各种报道方式结合,生动鲜活,使节目的可听性大大增强。

二、重视“用户体验”,“微电台”大大增强互动性

随着社会多元化、受众主观参与性的日益加深,媒体生态越来越“去中心化”,受众从被动告知转为主动参与、甚至主动传播,“听众”逐步向“用户”转变,广播长期以来“我播你听”的单向传输方式难以聚合受众。“用户体验”首先将媒体的内容提供和传播渠道视为产品,而把受众使用媒体产品之前、期间及其后的主观感受,作为产品生产的首要考虑因素。这些主观感受包括,受众在使用内容产品前中后的情感、喜好、认知、印象、行为以及愉悦度、价值感、有用性等。广播越来越重视“用户体验”,多数广播电台有意通过互动,增强“用户体验”,培养忠实、长期“用户”。

1.改版——更加突出互动

互动是广播节目的生机之源。广播互动的宗旨,是为了做活做优节目,只有在节目中以听众为中心,服务好听众,节目的生命力才能长久。2011年的广播新闻节目不断改进,争取更大程度地调动听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从而提高“用户体能”,培养稳定的收听群体。

10月8日,中国之声再度改版,更加突出了与听众的互动。其中,《央广新闻晚高峰》每天推出“新闻调查”,寻找当天最重大主题,以20秒片花的形式向听众征集意见,3小时全程滚动关注,每个时段中主持人伺机与听众互动,在节目结尾公布当天听众调查结果。改版过后的《央广夜新闻》,所有节目环节均围绕互动设计,以互动方式呈现,把话语权交给听众——“你来说”。通过与新媒体合作等形式,与听众零距离贴近。每半小时同步跟踪一项重要事件或话题,同步展开当事方、评论员、听众网友的实时互动讨论,提供平台聚集各方声音碰撞,打造中国之声类似微博的崭新节目样态——“微广播”。

2011年,上海电台也全新改版。新版绝大部分节目由以前的录播改为直播,录播节目时间由过去每天16个小时缩减到平均每天0.5小时。每天6:00~00:00时段的重播节目比重由原来的近40%缩减到5%。其中9:00和13:00新开辟《直通990》节目,借鉴微博互动形式聆听听众反映的问题,使广播成为一个信息集纳、志愿服务的全新平台。本次改版录播转为直播最大的效果是增强了听众的互动性,有利于培养听众的忠诚度。

nlc202309011319

2.“微电台”——边听边互动

微博的诞生引发了一场革命,它既有传统广播的即时性特点,同时又有强烈的互动性,是新的媒介环境和现实情境下增强传播效果的极佳策略。广播媒体开通微博主要用于内容链接、发布新闻提要、节目预告、话题收集、主持人及记者的推介、活动推广、进行实时互动等。以即时性为主要特点的微博成为重要的新闻源,同时成为与受众交流的新渠道。通过微博,广播与听众之间可以形成个人接触,进而产生互动,最终以节目为中心形成听众社区。而“微电台”也带给听众“边听边互动”的全新体验,互动性更强。

新浪“微电台”5月10日上线,3个月就有28个省市的200多家电台开通微电台。中国之声新浪“微电台”也于8月10日正式上线。用户通过使用新浪微博“微电台”应用,可以一边浏览互联网一边收听电台广播,并可以随时对广播内容进行微博点评和讨论。同时,用户还可以通过应用界面轻松关注各电台频率明星主持人微博,既方便了微博用户在多家电台中选择收听,又大大增强了在线广播的互动性。

微电台成为主持人与听众互动的新阵地,从“你发短信我读”到“你发微博大家一起在线共享”,再到“边听边互动边共享”,通过微电台,广播节目与听众的互动在同一个页面完成。广播新闻与可以在这种互动方式中把握新媒体听众的需求,除了加强新媒体资讯整合播报以外,还可以在诸如广播新闻谈话节目中更好地实现主持人、嘉宾、听众三者之间话题讨论的实时互动。传统广播与微博全面结合的创新之举对广播电台的发展及其生存空间的拓宽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评论进入3.0时代,建设“思想媒体”正成热点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张振华认为:“优秀的新闻媒体必有同时做好两件事:一是描述事实,一是评论事实。”他提出,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解读则成为争取受众的“强磁场”。传媒之间的竞争从信息竞争发展到观点竞争,社会进入“全民表达时代”“大众评论时代”,单向度的宣传说教难以让受众信服。这种背景下,办有思想的电台、办有观点的电台,是广播谋求自身发展、增强竞争力的有效法门。广播在传播理念上,由单一的信息传播向观念复合传播转变,做出更全面、更及时、更透彻的新闻解读和评论,不仅可以满足受众更高层次的需要,也会提高广播媒体的品质、地位和影响力。

1.评论3.0模式——广播评论发展的全新方向

2010年,杭州电台新闻广播明确提出“新闻立台、评论强台”的办台理念,推出一档原创性的评论栏目《连线快评》。栏目播出一年以来,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5月10日,由浙江省广电学会、杭州文广集团和《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主办的“评论3.0传播新闻时代——FM89杭州新闻广播《连线快评》开播周年研讨会”在杭州举行。会上,杭州新闻广播提出了评论3.0时代的传播新概念和“多对多”的传播形态,得到了业界和学界专家的充分肯定。从对《连线快评》的经验总结中,评论3.0被定义为以“多元化的评论员队伍、多视角的新闻观照、多频次的快评微评、多维度的传播网络”为特点的新时期的评论模式。

《连线快评》重在以快取胜,紧跟在资讯播报之后,第一时间发表独到观点,并且不断刷新视野。它一改评论节目的刻板播出样式,采用逢整点播出的模式,从早9点到晚8点,评论随时听。这种高密度滚动播发的形式,使广播“快”和“伴随性”的特点得以在评论节目中体现。它又以“微”见长,把全天新闻以小时为单位进行划分,每小时一事一议。每篇评论短小精悍,绝不超过两分钟,符合现代广播听众的收听习惯。同时,这种评论模式互动性较强,提高了“用户体验”的便捷度:通过广播、电视、纸媒、QQ、博客等全媒体布局,满足个性化需求;节目前在微博上进行话题预告,提醒受众收听也开放留言,在拓展节目影响的同时也拓宽了节目内容的来源。

2.办有思想的电台——打造吸引受众的强磁场

《连线快评》说明广播评论也可以像新闻资讯一样全天滚动插播,成为贯穿全天必不可少的“新闻点心”,广播新闻评论显示出新的发展空间和生命力。各种新闻报道中,各级电台广播新闻节目中,评论日益被人们重视并加以巧妙利用。

深圳大运会开幕式上,中央电台首次在大型仪式庆典类直播中特约国内知名评论人杨禹作为直播嘉宾,与主持人进行现场即时互动,对开幕式精彩内容、相关背景、核心主题等进行评论和解读,一改以往全部由主持人大量的解说来完成的惯例,使现场直播更加轻松鲜活。这是广播评论的一次大胆创新,将启发广播新闻节目在评论上作出更多尝试。

中央电台在两会报道中也特别注意发挥评论优势。全新改版的经济之声开办了《主编视点》和《观点辩论》两个专栏,结合两会热点,发出多篇评论。此外,13套频率分别邀请著名评论员,以“博客心语”“播客心声”等形式,利用“外脑”的权威性和感召力,吸引听众关注。

河北电台新闻广播新增了一档叙、评结合的节目《新闻天下汇》,除了对国内外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盘点,还选择热点进行点评、解析,并连线专家,请其提供权威解读,使新闻传播效应得以增强和延伸。江苏广电总台新闻广播2010年在午间12:00~13:00开辟专门的评论节目《新闻评谈》,邀请嘉宾结合热点新闻畅谈自己的观点,听众也可以通过热线与主持人、嘉宾互动交流。这些做法都使得广播媒体的节目传播力、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大大增强。

四、增强人文关怀,彰显新闻媒体责任意识

从媒体的特性、作用、功能来看,其天生就负有社会责任。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都是为社会和大众服务。人文关怀是以关怀人、尊重人为主旨的一种思想体系,于新闻媒体,首先要强调以人为本的新闻观和传播理念。2011年,注重公益传播成为广播新闻的共同发展趋势。

1.关注公益,树立“责任媒体”形象

2010年10月8日,中国之声再次改版,新节目全力打造其“责任至上”的社会形象。其中,改革传统枯燥的时钟打点报时方法,在广播电视媒体中独创公益报时新形式。公益报时邀请一些公众人物或公益组织相关人员为大家报时,同时传递一些具体可观的公益理念,比如文明驾驶、节约资源、帮助贫困母亲、为山区儿童加餐等,十分富有感召力和提醒效果。这是中国之声联合全国性公益组织,依托公益项目和公益行动的创新。将整点和半点报时打造成宣传公益事业的固定窗口,不仅能唤起人们践行公益的决心,营造健康向上的公益环境,传递关爱互助的公益理念,而且能树立媒体的公益形象,做“责任至上”的国家新闻广播。

除此之外,2011年各地广播媒体都比较积极地组织、参与公益活动。5月15日,黑龙江电台举办了第二届龙广爱心节,为哈尔滨市筹募环保型分类箱、爱心候车座椅和公交站台排队围栏,价值300多万元。5月,湖北广电总台新闻综合广播与团省委联合策划《孩子,我们和你在一起》大型公益活动,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6月,大连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联手大连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东方航空公司大连营业部等共同倡议发起成立全国第一支由广播媒体发起的海洋环保义工队,激发人们关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

2.开展“走、转、改”,增强新闻“民生”意识

2011年,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国广播媒体也纷纷投入到“走、转、改”活动中。此项号召体现了新闻“三贴近”的原则,是新闻本源的回归。社会公众的生活永远都是新闻的源头活水,下到基层、倾听民意,是民生意识的回归和进一步深化。

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开办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专栏节目,在《央广新闻》等节目中推出专题报道,持续播发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采制的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通过“CRI中外记者·中国行”采访报道活动,组织中外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厂矿企业、百姓人家进行采访,透过中外记者的视角看中国,用普通百姓的视角观察问题,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阐述观点。

安徽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频率所有记者和主持人奔赴全省公路、机场、铁路等交通行业基层,用“我当一天劳动者”的方式,感受交通行业一线工作者最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生活广播的大型系列报道《心系民生、传递民生》倾情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热点问题;经济广播进一步加强与群众的紧密联系,落实好听众投诉反馈机制,农村广播分别派出采访小分队深入基层,对新农村建设等进行调研报道。

总之,2011年广播新闻在应用新技术与受众新变化中实现了新的创造,传播系统上不断稳固完善,传播内容上更加深化,传播观念上更加富有责任关怀,体现出广播新闻一年中不断成熟发展,追问自己传播使命、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这种成长无疑将为广播新闻打下了更好的基础,引领广播新闻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跨越。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文编辑:宁黎黎)

广播类新闻 篇7

关键词:服务资讯类节目,服务性,新闻性,编辑技巧

新闻资讯类节目和生活服务类节目是广播常见的两种节目类型, 而服务资讯类节目则是两者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节目样态。一方面, 相较于普通的新闻节目, 服务资讯类节目更强调内容与百姓生活的贴近度;另一方面, 与集中关注健康、美食、旅游、教育等方面的普通生活服务类节目不同, 服务资讯类节目要求根植于新闻, 对节目内容新鲜度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 服务资讯类节目常常既可以看成是侧重于服务的新闻资讯类节目, 也可以看成是以新闻为主体的生活服务类节目。正是这样的特性, 使服务资讯类节目拥有独特的编辑规律和技巧。简单来说, 服务资讯类节目就是要把新闻的服务性和服务的新闻性辩证地结合起来。

新闻的服务性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但是要真正把握好却并不容易。严格来说, 新闻的服务性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我们很难“一刀切”地把新闻简单划分成“有服务性的”和“没有服务性的”。因为新闻资讯作为信息消费品, 对于受众来说或多或少都包含一定的服务性。服务资讯类节目在报道新闻时, 关键在于把好“度”:怎样界定哪些新闻可以用, 哪些新闻不适合用?怎样判断哪些新闻可以用长一点, 哪些新闻则需要适当精简?怎样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突出或强化新闻的服务性?

至于服务的新闻性, 个人认为, 就是要尽可能让服务资讯来源于新闻或根植于新闻。服务资讯类节目的内容不能只考虑“实用性”, 更要注意“鲜活度”和“时效性”。尤其不要将“新闻”和“服务”人为对立, 在生活服务类节目中刻意排斥新闻内容。

具体来讲, 在编辑实践中, 我们应当如何结合好新闻的服务性和服务的新闻性呢?结合几年来编辑早间服务资讯类节目的经验, 笔者总结了一些基本的编辑思路和技巧, 与大家分享。

一、准确归类

依据服务性的大小, 新闻资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与百姓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新闻资讯, 如气象、交通、物价、旅游、教育、财经新闻等。这类新闻多数本身就是服务信息, 往往稍加编辑就可以直接用在生活服务类节目中。另一类是与百姓生活间接相关的新闻资讯, 如政府公布的民生类新政、质监部门发布的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案例、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的各类突发事件等。这些新闻的共同特点是与百姓生活的相关度高, 但本身更侧重于新闻事件的叙述, 需要进行加工延伸, 才能突显服务性。最后一类是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没有太大关系或相关度很小的新闻, 如时政新闻、文体新闻、社会趣闻等。这类新闻在生活服务类节目中地位比较特殊, 该如何取舍, 又该怎样呈现很重要。笔者认为, 这类新闻在选稿上应遵循受众“应知必知”或“新鲜有趣”的标准;在呈现上, 则应以简洁明快的简讯为主, 既满足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需要, 也要把控好度, 不至于影响节目生活服务的整体风格。

二、善于延展

延展是新闻编辑中常用的技巧之一。在服务资讯类节目中, 对新闻进行延展引申的主要目的是突出新闻本身的服务性。正如前文所述, 部分新闻虽然民生关联度很高, 但是本身可能更侧重对新闻事实的报道, 而不是为百姓日常生活提供服务。这类新闻特别需要我们在编辑过程中, 对其服务性进行深度挖掘。例如, 有一篇稿件讲述采访记者在无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车辆检测重点实验室参观时的见闻, 其中有关汽车碰撞实验中内容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特别是关于儿童的部分, 很自然地让人想起前不久有关儿童安全座椅质量的报道。于是在对原稿进行剪辑后, 笔者重写了导语, 特别突出了儿童安全座椅的内容:“现在带孩子开车的家长很多人嫌麻烦都不给孩子系安全带, 更别说安全座椅了。可是您知道, 汽车发生碰撞时, 一个体重仅10公斤孩子会受到多大的撞击力吗?让无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车辆检测重点实验室的专家来告诉您……”这样一来, 一则普通的新闻稿马上就拉近了与听众, 特别是与孩子家长的距离。紧接着, 在报道后, 我们还配发了一则生活提醒:“您看一个小小的细节常常关系到孩子的生命安全, 所以家里有孩子的车主千万别忘了给车子配上安全座椅。其实, 给孩子配安全座椅也有讲究……”至此, 一则普普通通的见闻式新闻报道就变身为一则生活服务类新闻了。再如, 高考第一天, 一则报道以网上流传的“高考前家长慎说10句话”为由头, 请心理学家详解家长考前如何鼓励孩子。我们就以这篇报道为基础, 进行了扩充, 从高考期间家长如何为学生们做出营养美味的早餐, 到考试期间孩子们着装的注意事项, 考试需携带物品的清单, 再到如何正确处理赶考路上遭遇的突发情况, 最后还对高考期间各科目的答题技巧进行了简要汇编。经过这样的延展, 一则高考报道变成了一个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高考生活提醒板块, 不仅很应景, 服务性也更强。

三、把握风格

广播类新闻 篇8

由四川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主办、四川省广播电视学会承办的2015年度四川广播电视新闻类节目评审推选会,2016年3月27日至31日在成都圆满举行。本次评审推选共收到506件新闻作品,涵盖消息、专题、评论、访谈、现场直播、十佳栏目等,共产生优秀奖101件,提名奖304件。从送评节目中可以看到,我省的广播影视新闻类节目更趋成熟、理性和开放,从形式到内容正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内涵深刻、感染力强、富于创新的传播与创作风格。

综观这次的节目评审推选,主要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把握主旋律,提升引导力

1.1突出重大主题报道,弘扬正能量

重大主题报道反映了社会和时代的亮点,是主流媒体弘扬主旋律、引导社会舆论的基本手段,也是主流媒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体现。本次推选的优秀作品特色明显,大部分节目导向正确,围绕中心和重大主题事件进行报道,体现媒体的责任感。突出了2015年度精准扶贫、双创活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一带一路”战略等重大主题、重大活动,选题具有代表性,彰显时代特征,反映我省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新成果。

“双创”主题的《奔跑吧,创客》、《“黑客少年”的创业路》、《创业路上的坑你看见了吗》等作品,都以小见大地呈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热潮,展示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良好的时代发展环境,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反映“一带一路”的《丝路穿越共舞长江》、《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四川是中法合作的最佳门户》等作品,围绕中国GDP增速放缓、四川经济发展、企业投资环境以及四川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创新项目的《亚洲第一超细金属粉末生产线在广汉投产》、《全球首创技术3D生物血管打印机今天在川面世》等,主题表现厚重有力,透射出强烈的时代气息;抗战主题的,如《赵一曼:一封迟到21年的家书》、《“死字旗”背后的故事》、《物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铁血忠魂》等,内容独特、主题深刻,弘扬正气,讴歌历史。

1.2做好典型宣传,强化舆论监督,增强广电媒体的社会感召力

先进典型是时代的标杆,宣传先进典型是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重要手段,广电媒体要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如《扶贫攻坚逐梦小康》、《罗州仁青——村民心中永不熄灭的酥油灯》、《女孩跳河轻生市民飞身救人》、《六旬老人摘贫帽主动退低保》,这些题材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现实,蕴含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和道德力量。

1.3以小见大,点面结合

以小见大就是把较大的主题用简单、平凡而又鲜活的小事来传播,如电视连续报道《“蓉漂”故事》,广播新闻专题《“黑客少年”的创业路》、《80后藏族青年在全域旅游中孵化创业梦》、《“空心村”里的坝坝宴》等,以小故事承载大主题,以小载体展示大背景和浓浓乡情,创新报道形态、拓展报道深度、体现广电媒体的责任和担当。作品没有刻意往“大”上靠,但呈现出来的小人物、小事件、小细节无一不是当下重大事件和时代背景下才有的特定内容。

2创新表现手法,突出广电特色

1制作精良,表现手法新颖。大部分作品突出了广电特点,有较强的镜头意识、表现意识、编辑意识和审美意识。如系列报道《360度新天府》,采用了四旋翼和八旋翼无人机进行全貌式纪录,从空中俯瞰成都天府新区的成长变化,视觉冲击感强,视点和场景调度自如;系列报道《“蓉漂”的故事》,以独特的视角,选择在成都创业的外国人和外地人群体作为报道对象,讲述了创业者在成都所经历的酸甜苦辣,故事真实可信,情感细腻感人;广播专题《寻访成都烽火岁月》,采用直播切入形式,增强了现场感,同时以实地探访、史料解读、人物访谈等形式,信息量大,内容生动丰富传递了不忘历史的永恒主题,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电视现场直播节目采用SNG、无人机遥控航拍、直升机航拍,多机位实时切换,有的还引入虚拟前景直播,结合QQ、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让观众通过不同视角,全方位多角度观看直播,增强了与受众的互动交流,让节目更加生动直观。

2节目形态比较规范,凸显了一些节目形式的创新,人物报道故事化、情感化,部分节目创作手法丰富,视角新颖,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如四川台的《“康巴兵王”回乡记》、德阳市台的《一幅未完成的画》、泸州市台《一个“倒霉蛋”的励志人生》等,节目形式新颖、轻松活泼、新鲜平实、贴近生活,为群众喜闻乐见,人物报道跳出老套,透过宣传报道,折射出普通人的人性光辉,给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

3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1节目常态化太多,新闻内容肤浅,价值提炼不够,缺乏精品意识,应加强策划与深度雕琢。本次评选,除川台、成都市台、自贡台、泸州台等部分大台的优秀作品较多外,其他地区的作品报道平平,主题缺乏提炼,缺乏创新,常态化的节目太多,有的作品有很好的选材,但缺乏策划,缺乏多角度、多元化、多形式的深度报道和深度挖掘,使本来很好选题的作品黯然失色,没有体现创新创优,作品整体质量不高,这与从业者缺少精品意识、创优意识有关,希望能把创优的理念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多思多想,多出精品。

2部分作品中心不明确,结构混乱,舍不得取舍。有些作品虽然选了一个有特色、有亮点、有内容可做的选题,也感受到了创作者是做了策划的,但整个作品依然是中心思想不明确,结构混乱,这反映出创作者的功课做得不够或者说自身基础不够扎实,对节目创作力不从心;有的作品因为想表达得面面俱到,反而毁了整件作品,显得杂乱无章;有的作品题材、内容、形式琐碎化、同质化严重,希望能提升作品的舆论引导水平,突出新闻的价值取向,加强作品的严肃性,创新视角,创新手法。

3作品类别不清,报送不规范,没有很好地把握评审规则。本次送评的新闻专题节目,有的是社教类专题,有的是一件评论,有的是两件长消息的拼凑,这些作品均因报送类别不规范而被淘汰;内江台的广播现场直播节目《成渝高铁开通直播:高铁,你好》,题材重大、制作精良,生动有趣,是现场直播节目组唯一听完的节目,在第一轮投票时被选为优秀奖,但有评委提出该节目的时间长度与事件进程不相符,送评的节目内容不能也不应删减,而应完整保留原有的直播形态,导致第二轮投票被选为提名奖;成都台《鹭途》、什邡台《问政我市自来水服务》、江油台《2015法治江油电视大赛》、巴中台《阳光问廉》都是以演播室谈话为主体的节目,不是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应属于策划类演播室直播节目,按评奖规则有的节目就被直接淘汰了,很可惜,建议各送评单位以后不要再将此类节目送新闻现场直播类评选。

4送评节目不注重细节,把关不严。细节决定成败,一件优秀的作品,细节至关重要。本次送评的节目部分缺乏严谨、把关不严,如推荐表填写不完整、文稿不规范、出现错别字、采访对象的同期声与文字不对应、逻辑错误、标题与新闻主体不符、人物同期声内容与正文重复,措词不够严谨,等等,有的甚至出现时间上的不对称,一字之差,审核不严,造成严重硬伤,直接被淘汰,实在可惜;又如阿坝州马尔康市台的节目《藏族老红军——天宝》,这是一个人物报道,但主人公已不在人世,如果运用本人同期声必须要有一个背景交代,或过渡衔接的解说词,而作品中没有转接,感觉是采用的电视同期声,同时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此外还有一些好的作品却因为硬伤而淘汰,这反映出一些单位和部门对送评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很好地申报,对报送作品的审核不认真,需加强管理,重视送评节目的规范,避免出现因硬伤而被淘汰的遗憾。

2015年度四川广播电视新闻类节目评审推选会的评委由各地广电局宣管部门和广播电视台选送的业内人士和省内学术界相关专家组成,评委学术(专业)水平高,作风严谨,公正、客观。本次评审推选客观公正,注重创新,评出了水平,评出了精品,评出了导向。笔者在各个评审小组走访,见证了整个评审过程,并现场采访了多位参评专家。无论是评审机构、评审程序,还是专家组成,都严格遵循客观、公平、公正的评奖程序、标准和原则,令人印象深刻。

评委们意见不同时,大胆发表意见,畅所欲言,当面展开争论和探讨。每一项决定都经过了全体评委的民主讨论、民主决策、民主投票,并用表决方式确定最终结果,最大限度地增强评审工作的公信力,保证了本届优秀奖和提名奖的先进性、代表性和权威性。

评选工作是对2015年我省广电新闻节目的一次大检阅,旨在对全省的广电新闻节目起到引领、示范、推动作用,并将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

广播类新闻 篇9

顺势而为下,广播新闻媒体一窝蜂地在做新媒体。但是,新媒体上,应该呈现什么内容值得思考。(考虑四川新闻广播的媒体融合实践主要集中在微信,微信也是当前广播新闻媒体媒体融合实践的主要着力点,因此,下面论述中所涉新媒体只讨论微信。)

就笔者搜集整理发现,当前,广播新闻微信服务号的内容呈现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全部或者部分复制传播广播节目中的内容,增加整理后重新制作的微信朋友圈热门内容,如福建新闻广播、上海新闻广播;一类是做增量,微信上的内容明显区别于传统广播,主打原创+福利模式;如四川新闻广播正在进行的实践,再比如西湖之声。

从点击率考量,现在两种模式各有千秋。这里,主要通过四川新闻广播微信号的几次菜单更迭来展示,作为广播从业者,笔者对于广播新闻做新媒体的内容选择方面的一些考虑。

1.1四川新闻广播的四次菜单更迭

第一个阶段:2015年1月9日,四川新闻广播微信服务号正式上线,开始推送内容。当时的3个一级菜单是:微互动、微社区、微服务。内容亟待填充。这一阶段,主要的二级菜单是:“我要爆料”“每日互动话题”,是传统广播功能的复制和加强。

第二个阶段:2015年4月13日,淘汰掉一批落后菜单,微互动中开始凸显用户福利的属性,间断性地送出电影票、音乐会门票、iphone6手机等福利;微社区中开始出现了不同于传统广播的微信原创栏目:《主播带你玩》《音评》;开始出现微信用户功能的进一步发掘,组建微群。

第三个阶段:2015年6月18日,微信菜单再一次升级,四川新闻广播“创新加福利”的模式进一步确定。而且菜单上体现出了删繁就简、专注的原则。这一阶段,四川新闻广播微信号的一级菜单已经更改为:领福利、朗读经典、创新实验室。

第四个阶段:2015年7月15日,微信菜单最新的一次升级。四川新闻广播“创新+福利”的模式进一步得到巩固。并且,随着微信在运营方面的更多尝试,增加了“联络站”的菜单。在二级菜单上,“节目单”、“名节目名主持”、“谈合作”、“往期合作案例”,更加重视四川新闻广播的品牌宣传,以及合作推广。同时,作为配套,重新制作了更有吸引力的台标。总结这一阶段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四川新闻广播微信的内容重点:“创新+福利+合作推广”。

经过半年多的实践,截止7月26日,四川新闻广播微信号已经吸纳到了7万名用户。微信品牌初步树立。

1.2经验及启发

微信作为一款手机上的应用,它的用户特点、用户使用媒介习惯、用户偏好都和传统的广播媒体不同。因此,笔者认为,将传统广播上传播的内容照搬或重新编辑去放到微信上,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也不是真正的新媒体的做法。

那么,微信上应该放什么内容?官方微信和传统的广播媒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什么呢?总结四川新闻广播的实践经验,笔者有几点看法。

1.2.1微信上的内容应该是传统广播媒体的增量内容而不是复制。是专门为微信制作的,对用户有用的,适合朋友圈传播的图文、音视频等。不能照搬。

1.2.2微信上的内容应该对宣传传统广播的品牌起到增益的作用,而不是互为竞争掣肘。

1.2.3考察当前市场占有率,腾讯新闻、澎湃新闻、搜狐新闻、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几大平台占据了主要的用户和流量,作为省市级新闻广播类媒体,想从中突围,在新闻类的微信平台中占据一席之地并不容易。因此,作为传统的广播媒体,特别是非全国性的省市级广播媒体,在探索新媒体内容定位时,不能自己给自己划线,局限在做新闻里,而是应该谋求新的突破点。1.2.4未来,微信平台,有可能成为传统广播媒体增加收益的一大渠道。相应地,微信合作推广应该是未来微信内容的一大版块。

2微创新:一家电台如何玩转微信朋友圈

周鸿祎在他的《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一书中这样理解创新。“创新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很难发生,那就是发明。比如电灯之于爱迪生。还有两种创新形式,一种是从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就是把贵的东西做便宜,收费的东西做免费。一种是从体验上的创新,就是把复杂难用的东西变简单,把笨重的东西变得便携。把贵的变便宜,把收费的变免费,符合人性。”

产品的哪些属性符合人性?简单、有用、好玩。

那么,应该怎么定义微创新呢?“从用户的角度看问题,从行业巨头看不到、看不懂、看不起的小处着眼切入市场,通过快速地、持续地改进产品的用户体验,从而达到颠覆市场格局的目标,这种持续不断的创新就叫微创新。”

微创新是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就四川新闻广播而言,微创新是一种共识,一种不懈的实践。

2.1首度实践:手机上闹元宵——朋友圈里的年味

《手机上闹元宵——朋友圈里的年味》正是四川新闻广播的首次微创新实践。2015农历新年前,有了做这样一个尝试的想法,办一台手机上的元宵晚会。手机拍摄,手机上传,完全由用户生成内容,用户点赞决定节目单;在手机微信端呈现。

在移动互联时代,各种场景都相继搬上了手机,笔者相信,这个创意正是未来的趋势。而且,前人的经历可以借鉴。

接下来的2015年春节印证了这个看法,微视频贺年、手机上抢红包、手机上摇取新年签、初五接财神,正月送穷神,传统的过年场景被很好地嫁接进了微博、微信朋友圈。

而一台属于手机的节目,还没有出现。四川新闻广播正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经过多次策划沟通,《四川新闻广播手机上闹元宵——朋友圈里的年味》于2015年2月16日启动,该创意设置了:我要传节目、查看节目单、.2015,我想说(微信大拜年)、我要冠名四个板块;2015年3月5日(农历正月十五),第一台手机上的元宵晚会,跟大家见面。

后来,梳理发现,短短20天的时间(中间还隔了春节),四川新闻广播收到的节目类型有:传统的敲大鼓、抬花轿、变脸;歌唱、杂技、二胡独奏、热曲改编;还有颇符合网络胃口又融合了当前雾霾热点的诗朗诵;具有公益性质的耳蜗移植儿童带来的表演等等。

经过四川新闻广播的实践,笔者认为,手机上的春晚,朋友圈里的年味这一创意具有受众市场,具有现实可实现性。

具体而言:笔者认为,一台手机上的元宵晚会应该有以下元素:2.1.1节目时长,肯定不是电视春晚的4个多小时,这明显不符合网络用户的快速获取和视点频繁转移的习惯。我们初步设想是30分钟——60分钟,不超过60分钟,最后的成品是39分钟。2.1.2节目开场,有别于传统的主持人报幕形式,是一个搞怪的鬼脸开篇,跟很多点击率高的网络视频类似。2.1.3互动元素,一个充分强调互动的平台上呈现的节目中肯定应该有互动的部分。这就是我们的《2015,我想说》,微博微信征集,节目中呈现。2.1.4朋友圈偏爱。有文章盘点朋友圈最招人烦的一种,就是各种装高大上,各种美颜,深P,而我们的节目呈现尽量完整保留了微信用户的上传内容,原始,原汁原味。2.1.5引入了当前网络上常见的虚拟主持人。3个虚拟小人完全承担了报幕和串场的功能。2.1.6引入了商业元素,征独家冠名资格。

2.2游戏升级模式来袭:《主播带你玩》

《主播带你玩》是四川新闻广播媒体融合实践中的又一微创新产品。活动的上线时间是2015年4月14日。

这一创意的初衷是,四川新闻广播微信服务号上线一段时间后,不少用户在微信上反映,希望多介绍下我们的名主持、名记者、名编辑等等。特别是主持人,用户呼声很高,希望了解。

但是,怎么把数量庞大的主持记者推送出去,又能被大家记住呢?四川新闻广播想到的是:单个推送;区别包装;嵌入游戏;福利为王。

符合微信朋友圈胃口是我们的首要考量。

具体来说,四川新闻广播把《主播带你玩》的口号创意为:主播带你玩,每周一主播,每周一游戏,我来了,你在哪?

这里,单个推送对应每周一主播;区别包装和嵌入游戏,指的是,针对不同主持人的个人经历,制作独有的H5页面宣传;针对不同主持人的特长,设置相应游戏,展示每个人主持人的个性,比如擅长配音的,我们的游戏就设定为配音秀,口才好的,我们就设置游戏为难度递增的绕口令;福利为王,是为了增加活动参与度,我们每周的游戏都和商家进行合作,参与者除了玩游戏,和主播交朋友,还有礼品相送。

创意推出以来受到好评。后台数据显示,基本每期主播的H5推送,阅读量都在几千人;游戏有效参与几百人。

2.3创新实验室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积累,微创新成为了四川新闻广播的全员共识。全员新媒体初具模型。

截止到2015年7月份,四川新闻广播微信号创新实验室推出了3个同事(团队)的新媒体试水之作。

2.3.1读读经典——四川新闻广播主播甲峰带你品读红楼。每天更新。

2.3.2我们奔跑吧——全国首档跑步伴随类节目,场景收听的典范。四川新闻广播主播张扬带你一起奔跑。

2.3.3创新创业36计。四川新闻广播独家策划、编剧、配音、制作的广播剧作品。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聚焦创业创新的故事。《在创业咖啡馆里建立朋友圈》《在科技企业孵化器里成长为小巨人》《草根创业更需要好风借力》等,解读创业政策、聚焦创业动向,收到了各界的不错反响。

2.4经验及启发

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广播新闻媒体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如何做到会创新,敢创新,创新有效果?有几点经验可以参考:

2.4.1思想上,要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手机上闹元宵一朋友圈里的年味》初期大家并不看好,而且创意推出时,四川新闻广播的微信上线运营不过一个月的时间,人手不足、经验稀缺,但是只要敢想敢做,最终,还是可以如期完成。

2.4.2要全员创新。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能毕竟有限,因此要动员所有广播媒体从业人员一起参与创新实践,而作为新媒体的运营人员,则要自觉地培养平台意识,甘愿为人做嫁衣,引导帮助有想法的同事呈现创意。

2.4.3创意的动力是倾听用户诉求和挖掘用户潜在需求。

2.4.4一个创意效果的实现需要持之以恒。往往,这一点最难实现。开始热情高涨,中途平平,结果草草,这也是很多微信运营号维持不下去的原因。

3关于运营——我们也想着盈利

所谓商业模式:从UBER到新浪微博,虽然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但是,只要你能让用户在上面离不开你,那你就一定有价值,只是在等待一个商业化的时机。

2015年6、7月份,微信盈利的声音空前高涨。从四川广播电视台总体工作安排、到合作单位北京天脉公司的点播广告尝试、到四川广播电视台下属各新媒体单位的内容整合和用户整合、到忽然增加的商家到微信上投放内容的诉求,似乎,短短时间,手机上投放广告这一蓝海被重视起来,并且每一方都在行动,想从中分取一杯羹。

新的诉求,新的机遇,伴随着新媒体话语权和影响力洗牌的可能。目前,谁能从中胜出,还不得而知。但是,结合工作实践和个人思考,笔者认为,当前市场上的佼佼者当然不需多言,如果现在在市场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用户数量、流量较少,品牌认可度不高的微信号至少可以做以下几点

3.1抱团发展,以小搏大

四川广播电视台经过两次总台牵头的微信认证注册后,现在各频率、各电视频道都开设了微信号,不少栏目页开设有微信号,而且用户数量可观。现在,台里正在由一家账号牵头,整合几家运营效果不错的微信号,做打包,制作相应的广告报价单;各成员之间客户共享;收益参考市场价,按各微信账号的用户数量及流量等指标确定分成。打包前,以做的好的看,单独一家微信账号的用户数量大概在20多万,整合之后,就出现了百万级的用户群。在当前,用户数量是广告投放主要参考标的的情况下,其吸引客户能力、议价能力都大大提升。

3.2针对不同需求的客户制定不同推广合作方案

不拘泥程式,针对不同需求的客户制定不同的推广合作方案。比如,出钱购买微信广告位;广告位置换;实物置换;活动冠名权、赞助权置换等待;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合作。

摘要:当前,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且各传统媒体有认知、有实践。笔者结合四川新闻广播半年多来的媒体融合实践,从“广播新闻新媒体的内容选择”、“微创新——一家电台如何玩转微信朋友圈”、“关于运营——我们也想盈利”三个方面探讨广播新闻媒体融合中的一些可取经验。

关键词:广播新闻媒体融合,内容选择,微创新,盈利

参考文献

[1]周鸿祎.我的互联网方法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2](美)琳达·哥乔斯.产品经理的第二本书[M].吴振阳,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广播类新闻 篇10

因此, 要锻造省级广播新闻专业台的核心竞争力, 就必须在大力整合新闻资源上多加努力, 以形成一种整体的核心竞争力。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广播在近年的整合新闻资源的探索实践中取得一些经验和成果, 本文将结合实例展现新闻资源整合这一做法的优势并对其发展前景做一些思考。

一、整合新闻资源的内涵及其操作方式

新闻资源的整合是新闻资源开发的统筹与优化策略, 是媒介主体根据多种或多项新闻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 进行统筹利用的一种行为, 其目的是使这些资源发挥整体效果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

通过整合, 才能够实现新闻资源的低成本补给, 实现现有新闻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实现分散资源的增量和增值,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 也可以大大扩展媒体的市场份额。就省级广播新闻专业台而言, 因其拥有的信息资源、环境资源和自身实力都是有限的, 因此对内、外资源进行整合就显得尤为必要。从近年来的表现来看,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广播在新闻资源方面的整合收效显著, 搭建了可听性强的节目框架, 成立了全省广播新闻协作网, 构筑了新闻合作的良好平台。从2005年开始,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广播着手建立了三个层面的新闻资源网络:一是在全省范围内, 建立了“福建广播新闻协作网”, 全省所有市县广播电台加入这个协作网, 开展有效合作;二是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一个全国性的更高的平台上进行高水平的合作;三是开展跨媒体的网络建设, 在一个更广的区域内进行更新颖的合作。通过这三个资源网络的建设, 使广播新闻的发展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

(一) 内部新闻资源的整合

近年来, 随着广播影响力的全方位崛起, 频率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可以说, 任何一家电台要想包容所有受众, 都是痴人说梦。因此, 频率的定位是否清晰明确, 是否有极高的品牌识别率极为重要。这就要求新闻专业台必须先从内部着手:

1. 整合节目资源, 形成固定收听群

繁杂的节目类别是无法吸引听众的, 因为听众有强烈的收听某类节目的爱好和习惯, 这点必须予以迎合才能有效提高收听率。因此作为新闻专业台, 必须设置大量的新闻类节目来满足特定受众群的特殊需要。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注意同质节目内容易于形成收听疲劳的问题。因此对新闻类节目进行进一步的改革, 特别要着力于整合新闻资源, 要将节目系统化、新闻本土化、特色广播化。这是至关重要的。

2. 建立合作平台, 形成稳定制作群

合作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又可以回避恶性竞争, 既是扩大影响的战术需要, 又是根本利益的战略诉求,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

2005年,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广播牵头建立了“福建广播新闻协作网”, 全省所有市县广播电台都陆续加入这个协作网, 通过几年的努力, 在已搭建的这个网络平台上, 几十家电台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及时传输录音稿件和文字稿件。这就使得新闻真正来自四面八方, 同时省台与市县台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各地记者集合了大量的现场连线口头报道,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新闻来源极大拓宽, 新闻质量极大提高, 新闻形式极大丰富。

以下是“福建广播新闻协作网”成立以来, 仅2008年一年的统计数字:

福建广播新闻协作网发稿数:27000条, 其中录音报道占40%;采用量:文字报道近4000条, 录音报道2600条;

重点节目:《福建新闻》平均每天5条录音稿, 最多时达13条, 为搞好宣传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

“福建广播新闻协作网”使福建广播彻底摆脱了过去长期缺乏录音稿的情况, 而且真正实现了省级新闻专业台的带响新闻来自全省各地, 而且得到大量鲜活的第一手资料, 新闻的权威性、时效性、可听性、贴近性、全面性就得到极大的增强。

(二) 外部资源的整合

要想做好做精新闻广播, 单靠一家电台是绝对无力承担的, 而要想做大做强新闻广播, 不在更高更广的平台上发展更是绝对无法完成的, 因此, 合作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新闻资源的跨区域整合, 最大的好处就是优势互补、共同开拓市场, 从而达到以小成本运作来实现大目标的境界。

所以, 作为省级新闻专业台, 为了推进广播新闻向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发展, 应该在整合新闻资源方面努力与中央级广播媒体和省外各兄弟电台加强合作, 以提升我们自身的发展后劲。而与中央级的媒体合作, 除了日常的供稿之外, 还应着眼这个高平台的特殊地位, 从大型新闻性直播节目入手, 探索广播新闻发展的新趋势。

新闻的现场直播, 是世界新闻传播方式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它使新闻宣传符合新闻规律, 它最能发挥广播的优势, 它抢占了引导舆论的制高点, 它充分满足了听众的新闻需求。广播传媒的吸引力、现场内容的感染力、直播形式的表现力三者合而为一, 就能使现场直播的导向作用更富成效, 而且长时间的现场直播能使听众自愿长时间地关注新闻宣传的重点, 关注广播提供的新闻事实, 这样进行新闻宣传无疑更讲究专业水准和艺术性。因此, 作为地方台而言, 多与中央台进行这方面的合作, 对于今后搞好规模传播, 提升广播新闻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从2005年开始,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广播每年都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作进行数场大型新闻性现场直播, 创新广播新闻播出的新形式, 仅2006年度, 就与中央台合作了四场大型的现场直播节目, 2007年还有《走进客家土楼》、《走进八闽林海》等四期。在这个广播新闻的新领域中, 依靠联合的力量, 提升了发展的水平。

现在, 新闻性的现场直播已成为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广播节目的常态, 包括每年的灾害性天气台风等等的特别直播, 都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联合各市县电台展开报道。且在2009年加入全国28家省级新闻广播共同成立的“全国省级电台广播新闻直播网”, 每天都能收集到来自全国各地电台记者的现场报道, 极大提高了新闻节目的真实性和可听性。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广播现在还积极开展跨媒体合作, 在日常节目的报道中, 与全国各地各个层次的各种媒体建立起的庞大而坚固的网络, 整合出了无形的新闻财富。到目前为止,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广播与新华社、《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三联生活周刊》、新浪网等等几十家通讯社、刊物、报纸、电视、网站等各类媒体的上百位记者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 从中央到地方的媒体他们都能通过连线的方式得到及时、鲜活的新闻内容。

二、整合新闻资源的优势和前景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 目前的新闻广播与其他广播专业频道相比, 收听率和广告量, 大多没有摆在第一位的, 可众多的调研表明, 新闻类节目是受众最喜欢、最关注的节目类型, 这个矛盾说明, 新闻类节目正是新闻广播的薄弱所在。而造成这种薄弱的正是资源的分散和地域的限制, 因此整合新闻资源就成为必然。

(一) 整合新闻资源的优势

1. 使新闻触角能延伸至尽可能远的地方

做出内容上跨区域性的新闻节目是整合的初衷所在, 建立一个省市县三级电台平等交流的合作平台, 根据各台在当地采访的便利性和制作优势进行合理化分工, 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它将改变新闻的简单、枯燥, 使新闻的典型更加生动鲜活、更加丰富多彩。

2. 使新闻节目的质量转型成为可能

广播新闻发展到现在, 面临着两个转变:一个转变是由文字报道向现场口头报道的转变。广播的优势就是先声夺人, 时效快, 因此它必然要求广播记者要尽快地抵达新闻现场, 用声音来为听众还原现场。另一个转变是由情况介绍式的报道向细节故事式的报道转变。因此它必然要求广播记者要及时到现场去捕捉和感受新闻事件带给人们的冲击。这样的转型不通过新闻资源的整合, 不通过专业台记者之间的精诚合作是不可能实现的, 任何一个台都将无法独力承担这种重任。

3. 使省级新闻广播的龙头作用得以发挥

广播新闻协作网的建立, 使省市县三级电台的互动在一个平台上实现, 而且省级台将把新闻龙头舞得更好。通过合作和培训, 带动了各台的广播队伍建设, 也将使各地的广播新闻质量上一个新台阶。一支独秀不是春, 要营造广播新闻的春天, 必须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共同进步, 有一个可以发挥作用的舞台至关重要。

4. 以“共享”模式使新闻资源获得增值

“共享”模式的增值可以在不同媒体之间实现。如一些重大新闻报道活动中的“媒体联动”现象就是不同媒介对同一新闻资源的共享性的操作, 当然, 这种操作实现的增值不是以“产品链”的递进式的加工整合完成的, 而是以同一时间内多样化产品平铺式的加工整合完成的。比如一个台与几十个台交换稿件, 第一时间采用最新最快的、符合播出要求的报道, 就是一种稿件资源的增值, 因为这种操作使这些新闻稿件的听众群得到了扩展, 稿件的收听率得到了提高。

5. 成本运筹形成竞争优势

新闻成本, 反映在新闻信息资源的发现、发掘、加工、配置和发布、交流的过程中, 也就是新闻资源到新闻产品的转换过程。

在媒体集团层面上, 新闻成本运筹对资源整合的意义, 应当体现如何满足子系统对新闻资源的共享, 如何在“各尽所能”的前提下实现“各取所需”, 如何有效减少平铺式的成本耗损。广播新闻协作网将把每天从全省各地采集的新闻及时输入, 将各地的新闻资源整合激活, 将一切有价值的、原创的、鲜活的新闻信息尽可能吸纳, 由此构建横向联通、纵横一体的作业流程, 让新闻线索“活”起来, 让采编力量“动”起来, 让闲置素材“用”起来, 根据节目的不同需求进行加工, 进而为听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品种、个性化的广播新闻节目。

(二) 资源整合是广播实现转型升级和创新突破的现实途径

中国广播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发展, 目前已经进入了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 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广播变革与创新的前夕, 更应该搭建更好的合作平台, 以更多的手段和机会加强交流, 互相帮助, 沟通信息, 共同发展。为此, 作为省级新闻专业台在与各级媒体合作过程中, 应重点强化以下三个纽带:

1. 强化宣传业务纽带, 建立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

仅靠原有的模式和渠道是不够的, 必须从内容、平台和机制三方面加以落实。这其中, 内容是基础, 平台是关键, 机制是保障。

———内容方面, 地方特色应该更鲜明。现在同题宣传的内容较多, 应该努力做到同题不同质, 每个地方出来的稿件应有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 这样新闻宣传才能更加有声有色。同时, 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也应受到高度重视。

———平台方面, 各种功能应该更完善。协作网的平台还有可以提高的地方, 还有许多使用不便的地方今后要努力加以改进。

———机制方面, 沟通和时效应该得到更大的提高。沟通应该更顺畅, 上情及时下达, 各地的发稿速度也要尽力加快, 使新闻更具时效性。

2. 强化人才交流纽带, 建立培养队伍的健全机制

人才是广播发展的根本, 要努力培养适合多媒体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适合跨越式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加强人才交流。各级合作媒体要派出最好的各方面人才, 到各地去交流、沟通, 要深入宣传一线、采访一线、主持一线、技术一线、管理一线, 以增强能力、增强了解、促进沟通、促进友谊。这要力争形成一个制度。今后人才的交流应常态化, 以利队伍的建设和人员的培养。人才的流动伴随着智慧的流动, 智慧的流动促进了人才的成长。

广泛的人才交流培养方面的合作, 将为今后新闻资源整合事业的共同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强化项目合作纽带, 建立品牌推广的灵活网络

项目是合作的载体, 要努力对此予以强化。许多活动项目, 不仅仅是从节目宣传的角度出发, 更多的是为了利用这项活动有效提升自身在听众群中的品牌影响力。

因此, 要以节目为平台, 还要跳出节目搞活动, 完善活动推广形式, 与社会、听众各方进行深层次的有效合作, 做有用的、实用的新闻广播。而且将活动推广与节目和频率的品牌更好地结合起来, 能让更多的人更近距离接触并认识广播的频率、广播的节目、广播的主持人。共同把广播的品牌影响力做大、做强、做活、做好。

三、对整合新闻资源的思考和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中, 我们不难看出整合新闻资源在我国当前的媒体生态下, 是一种较有前景的方法, 它将实现新闻广播节目制作效益的最大化。但是, 此模式的优势并不意味着现实中其观念和操作层面已臻完美, 它还远未充分发挥潜力。

第一, 现在的新闻协作质量还不高。从总体看, 各台的合作程度有深有浅。理想的状态不应是各台节目的简单累积, 而应该加强统筹规划, 以使各台的优势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不是物理效应, 应是化学效应。但从目前看, 各台水平参差不齐, 热情高低不一, 影响了整体的统筹规划。

第二, 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因为当前只是简单的参与, 各台还远未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精力来操作此事, 而且各台节目设置不统一, 人员配备不到位。特别是一些县级台, 广播电视合一, 重电视轻广播, 把广播的有生力量抽去办电视, 致使广播力量始终不足。

第三, 因为存在以上问题, 目前的整合模式尚处初级阶段。目前, 新闻资源的整合还没有成熟的市场基础, 它不是通过市场手段, 而是用行政手段来实现的, 因此本身的原动力不足。笔者认为在整合县市台的新闻资源中, 应充分引入市场化的合作、整合机制, 以市场化的体制来协调台际关系, 合理分配各台的权益与义务, 这样各台的积极性将会极大提高。

“我们也需要清醒意识到, 资源整合本质上也是利益调整。对于融合的各个媒体来说, 谁都希望在资源共享中获得更有利的地位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利益之争将是难免的。无论对于媒体还是媒体中的个人, 实现共赢固然是最好的结果, 而这恰恰又加大了资源整合的难度。显然, 媒体在融合的道路上还有很漫长的艰难道路要走。”[1]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新闻广播只有进一步做大规模、做强品牌, 才能扩大影响力, 增强竞争力, 提高宣传的实效性。虽然离我们心目中的目标还有很遥远的距离, 毕竟迈出重要的一步。可以说, 新闻媒体间进行深度合作、深度整合, 是历史的选择。

整合资源, 合作共赢是一种趋势。从媒体资源整合和广播统一市场形成的角度去考量, 是广播突破现存体制, 朝着资源配置整体效能最大化迈出的可喜步伐, 而且我们特别注意一点, 那就是要让参与者看到合作共赢的可能, 看到所有广播生存发展高度的利益一致性。

整合资源, 合作共赢也是一种创造。“广播联合的价值在于资源配置的内在要求, 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广播覆盖划地为界的格局已明显不适应了。广播的整体强大要求在宏观层面配置资源, 这是产业化发展的规律性趋势, 是不可抗拒的媒体发展潮流。因此不仅新闻资源要整合, 人才、频率、技术、广告等等资源也要合理组合, 它对广播的整体扩张有不可低估的作用。”[2]

整合资源, 合作共赢, 以创新精神推动广播新闻大发展、大繁荣, 就是希望通过合作, 提升独家优势;通过合作, 降低发展成本;通过合作, 提高利益回报;通过合作, 实现超常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雯.资源整合:媒介融合进程中的一道难题[J].新闻记者, 2009 (12) .

怎样当好广播谈话类节目主持人 篇11

亲切自然,关爱寒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大部分谈话节目都是在夜晚,据心理学家分析,夜深人静时,人的心灵是一天当中最脆弱也是情感世界最丰富时,这时打进热线参与节目的受众大部分是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心情比较抑郁、烦闷。因此主持人在接通电话时,要及时送上几句朴素平实的关爱语,给受众一种温暖亲切的感觉,以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

省电台有一个连接交通参与者和亲情间爱与祝福的栏目《牵挂热线》。每次热线接通,主持人都会在第一时间送上特别亲切自然的问候和感人至深的祝福,设身处地地与听众进行沟通和交流,说出了受众想说的却无从表达的心里话。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广播里传出参与者的感叹:"对,对,我就是这个意思,你说到我的心里了。"

寒冷的天气里提醒受众注意风寒露冷;祝周末打进电话的朋友周末愉快;建议出门旅行的人随身携带一些常用的药品,以保证身体健康、旅行顺利等等。这些语言使主持人在交流的时候更具有交流感、人情味,让受众不知不觉对你产生一种亲切感、熟悉感,收到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相互之间展开话题、进行交流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有的放矢,针对应答--"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毛泽东同志在《新闻工作文选》中指出:"当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不要老是想着'我是多么高明',而要采取和读者处于完全平等的态度,你的架子摆得越大,人家越是不理你那一套,你的文章人家就越不爱看。"在主持人节目传播中,这种心理更为重要。每一位主持人在做节目的时候,面前都只是操作台、机器。虽然是眼前无人,却要做到心中有人,有感而发。要知道受众打进热线,需要的是主持人近距离的倾听开导,而不是远距离的个人表演。

有资料统计,目前,我国的广播人口接受率已达到85.5%,受众的广泛性给广播节目主持人带来了更多的复杂性和多层性。这需要主持人在与受众交流时,要在直播间内充分发挥想像力,把对方想像成自己身边某个需要帮助的亲人或朋友,减少自己与陌生人交谈的困难,给他们增添亲切感:让老人认为你是一个善解人意的知心者;让中年人认为你是一个可以信赖、值得对话的顾问;让年轻人认为你是一个开朗通达、排忧解难的忠实朋友。主持人只有有的放矢,适应不同角色的心理需求,方能使受众找到一种"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的感觉。

真诚可信,以情动人--"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总是更乐意接近有感情、有同情心、善解人意的人,面对这样的对象,人们会有更强烈的倾诉欲望。在谈话类节目当中,主持人如果一味给受众讲一些大道理,或是一味用他人的事例、道听途说的材料来教育引导受众,未免会有一点置身事外、与己无关之嫌。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曾经播出过一个专题节目《在那月圆的夜晚……》,介绍的是佳木斯电台《星星点灯》夜话直播节目,主持人李群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以对听众的满腔热爱之情,说服了一位走上绝望之路的女孩,挽救了一个如花的生命。

主持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对收音机旁的受众会产生一种极强的感染力。主持人或是耐心地开导,或是细致地讲解,或是真诚地提醒,或是委婉地劝告的语言,会令有疑难问题的受众觉得主持人的确是在推心置腹地与自己交谈。"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实现了主持人的亲切、亲近、真诚、真实,同时也使自己的节目更贴近受众,贴近生活。

掌握主动,控制局面--"日出骊山东,徘徊照温泉"

主持人作为谈话类节目的灵魂,能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受众围绕主题进行交流是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尤其作为一个直播谈话节目的主持人,许多突如其来的情况事先无法预料,这需要主持人具备临场应变、控制全局的能力。例如有的听众将话题扯得过于空泛,主持人就要及时把受众引到一个主题轨道上来。再比如有的受众占用时间过长,主持人就应该婉转地告诉这位听众:与你交流非常愉快,但也希望能够把机会让给更多的想打进电话的听众。这样,主持人起到的就是一种"日出骊山东,徘徊照温泉"--统观全局、兼顾个体的作用。

移花接木、烘托渲染--"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

在广播节目中,除了人的语言、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外,最容易与受众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的恐怕就是音乐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广播语言,在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方面具有其他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配乐得当的广播节目,让人觉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节目中谈论的内容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好像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因为谈话类节目一般时间都较长,如果每一次节目都是主持人与一位又一位受众进行冗长的交谈,那么在持续一个阶段之后,不但主持人会有力不从心之感,受众的耳朵也会感到疲惫。适时送上一支与主题相近的乐曲,让语言和音乐相辅相成,彼此映衬,可以给人一种"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的美感享受。

耐心细致,留有余地--"林塘风月赏,还待故人来"

轻声慢语、细致耐心是节目主持人最基本的语言特色和职业修养。无论主持人今晚的心情是好是坏,留给听众的必须永远是一种精神饱满、热情应答的声音形象。

有位主持人有一个习惯,每次上机前拆读几封听众朋友的来信,每每这个时刻,总会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因为来信中大多是听众朋友对节目及自己的赞扬、关心等溢美之词,自己觉得拥有这么多从未谋面的朋友,整个身心都会被一种温馨的感觉包围。这样,当你走进直播室时,就会拥有一份美好的心情,多一份责任感。

有些受众第一次打进热线,可能会有一些紧张、口吃或说不出话来,主持人要像和一位老朋友聊天、诉说心事一样,慢慢地引导他们消除紧张感,进入轻松状态。如有些受众提出的问题,主持人当场实在无法回答,要用委婉的口气告诉受众:"你的问题让我们留给收音机旁更多的听众一起来讨论,好吗?"或者"你的问题让我们咨询一些专家,听听他们的意见之后,在以后的节目中为你解答,好不好?"等等,要不急不躁,留有余地。这样一来,主持人留给受众的就是一种"林塘风月赏,还待故人来"的感觉,能令受众满腹心事而来,满怀期望而去,在受众心目中留下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这就是你作为一个广播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魅力与成功。

如何做好广播杂志类节目 篇12

目前, 我国广播杂志类节目不少存在着忽视听众需求、内容深度不够、经营模式单一、缺少品牌节目等的问题。杂志类节目的核心要素就是深报道度。深度报道是对事件进行全方面多元化多层面的事实报道。广播杂志节目没有拿出手的品牌节目, 从节目内容到包装, 再到主持方式上彼此互相模仿普遍缺乏创意, 千篇一律、多有雷同, 没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与风格。针对存在的以上问题, 在新兴的环境下, 面对新媒体的诸多挑战, 传统广播杂志应如何应对?笔者将对此提出几点建议与措施。

1 重视节目前期的策划工作

一档好的广播节目在开播之前要做大量周密细致的策划工作。首先, 在节目时间设置上要注意合理安排节目时间, 要在有效的时间内准确无误的播报出相关新闻。既要做到内容广泛, 又要做到选材具有必要的时效性, 能够吸引广大听众和读者的注意力。在节目中可以安排相关的内容提要, 因为在节目开始的几分钟内把当期节目中最精彩部分用具有悬念的简洁语言最先传递给听众。听众通过内容提要会对其中几个新闻产生兴趣, 以此吸引听众将整个节目听完。在播报方式上, 可以通过男女对播的方式避免听众出现“审美疲劳”, 使广播节目更有层次感;还可以通过插播音乐或其他新闻的方式, 起到提神作用。同样, 一本成功的杂志, 也离不开前期精心的策划工作。明确创办杂志的初衷是做好一本杂志的基本。成功者总是能把握住所从事行业的发展趋势。前期的策划首先要了解杂志行业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 准确的市场定位、实行多元化经营等这些都是要考虑进去的。只有这样的广播杂志节目才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2狠抓内容和手段两方面的创新工作

在内容方面, 选材要注重时效性。当下, 大众的言论自由度、诉求渠道、互动频率都发生了很大变革, 广播杂志类节目想要在第一时间内捕捉到最鲜活的内容, 就应该在公众关注度的最高点上尽早推出报道。在选择传统题材上可以通过寻找新意进行创新性报道。在手段上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优势的基础上, 综合利用新媒体手段, 进行多元化报道。通过各种渠道的融合,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广播杂志与网络的融合, 通过建立记者与读者听众的互动如节目论坛、记者博客等, 一方面扩充了广播杂志的内容资源, 另一方面也使读者听众获得成就感。创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实现优势互补由此走上新的发展时期。

3提高和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

作为广播杂志节目的从业人员, 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广播杂志行业是面向大众的曝光率高的一行。从业人员高素质水平、扎实的业务能力是衡量广播杂志节目质量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播音主持人轻松流畅语意鲜明地表达出新闻稿件, 这都需要播音员具有扎实的基本功。

4 走多元化发展、实现产业链开发。

国内外知名传媒企业如安徽出版集团、迪斯尼、江苏凤凰等都是以品牌为基础、拓展传媒为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实现一方面扩大了市场空间, 有利于整合资源, 另一方面分散了企业经营风险。这将是今后广播杂志发展的一大趋势。

5 节目后期要善于反思

用发展的眼光审视自己的业务。有的节目工作人员具有很深厚的业务功底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我们不能对自己放松要求。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发展的。随着读者听众需求的变化、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 对媒体从业人员的要求会渐渐发生一些变化, 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 从业人员必须时时反思, 与时俱进、不断学习, 紧跟时代潮流。同时, 还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建议与意见, 尤其是节目负责人, 不可盲目的自我陶醉, 善于总结分析, 反思节目的不足之处;要虚心向同行请教, 善于倾听别人的声音;也要善于借鉴其他媒体中类似节目的有益经验, 以此来丰富并改进节目。

摘要: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 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社会普及程度日渐提高。广播、期刊、杂志传统媒体的社会使用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蚕食, 而其中广播、杂志类受到的影响最大。那么, 在新时代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应如何做好广播杂志类节目?本文将以此为研究对象, 分析当下中国广播杂志类节目的现状、存在的问题, 并就如何做好此类节目提出几点合理性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广播杂志,新闻媒体,策划工作

参考文献

[1]徐正宣.新闻杂志节目的发展和创新[J].记者摇篮, 2015 (7) .

[2]朱沁怡.浅议新闻杂志类节目《60分钟》的成功之道[J].艺术科技, 2015 (1) .

[3]张君昌.试论广播新闻杂志节目的发展空间[J].视听纵横, 2012 (5) .

上一篇:上课方法下一篇:合金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