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传播

2024-09-05

广播新闻传播(共12篇)

广播新闻传播 篇1

广播新闻和我国人们的生活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作为人们了解时政、民生以及娱乐新闻的主要途径, 广播新闻传播的实现对丰富人们生活所具有的意义是十分明显的。本文对广播新闻传播的含义以及广播新闻传播的新特点进行分析。

1 对广播新闻传播的概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广播新闻传播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有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 作为人们获取新闻讯息的重要途径, 广播新闻传播途径被进一步拓展。目前, 最常使用的广播新闻传播途径为电视、网络、报纸等, 多途径传播的实现, 让人们更加容易获得新闻讯息。最初阶段的广播新闻传播载体为报纸等, 在新网络发展状态下, 广播新闻传播逐渐向便捷性以及多样性发展。作为我国传统媒体, 广播在我国新闻传播上具有的权威性较高。此外, 广播新闻所包含的内容也较丰富, 像社会新闻、经济新闻、政治以及文化新闻等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广播新闻传播的进行能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起引导作用, 其也能够对相关政策的传播与解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广播新闻传播的新特点分析

2.1 传播对象定位更加明确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 目前, 在广播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采编过程中以更加全面的状态存在。整个行业的新闻采编体系都逐渐向完善的方向发展, 其不仅具有了完整的采编结构, 参与采编过程的人才的综合素质也都一定程度的提升。以前在新闻采编过程中, 新闻人员总会把目光集中在政策新闻的收集上, 但现代背景下所采编的新闻基本涵盖了民生、时政、服务、娱乐等多个领域, 并且在新闻时效性保证上具有的优势更加明显。目前, 所有的广播新闻所分类别都比较细,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快速获得新闻实现创造了条件。更为精细的分类使整个新闻传播对象的明确性更强, 这为广播新闻传播有效性的保证奠定了基础。

2.2 广播新闻传播形式更加多元化

在新媒体以及网络技术还没有如此发达的时代, 广播新闻传播主要以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为主,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广播新闻作用的发挥。在当代背景下, 广播新闻传播形式更加多元化, 像电视、网络等都成为广播新闻传播的主要平台, 在以电视、网络等为广播新闻传播介质, 可以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加入声音、动画等因素, 这对群众对广播新闻的接受程度提升有极大意义。声音、动画等加入能够为整个新闻广播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新闻传播过程中, 多元化声音因素应用能够使广播新闻的优势更加明显, 并且能够创建多种新闻传播形式, 并能够实现与群众的实时互动, 进一步增加群众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这对群众对于新闻的接受度提升有极重要的意义。

2.3 广播新闻传播空间限制被打破

传统的广播新闻传播过程中往往受空间限制程度较大,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新闻传播有效性的提升。在当代背景下, 广播新闻传播的实现更多依靠手机、互联网等方式, 手机传播新闻的实现, 能够提升群众对于新闻广播节目的参与程度, 与传统的热线电话模式相比, 手机短信逐渐成为广播新闻传播互动的主要方式, 短信的采用更有利于群众自我意识的表达, 这能让群众更具有主导意识, 进而更有积极性参与到广播新闻的收听过程中。在以互联网为广播新闻传播介质时, 能够最大程度打破空间的限制性, 所有广播新闻的传播都能以全国范围作为依据, 并且在传播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图片、视频等, 这使整个新闻的趣味性更加明显, 这是提升广播新闻传播效率的重要方式。

4 结语

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 新闻广播传播对象更加明确, 并且整个新闻传播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这对顺利实现新闻传播的意义是非常明显的。作为我国新闻传播的重要形式, 广播新闻在我国新闻界的地位非常重要, 因此, 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 为实现广播新闻传播奠定基础。

摘要:广播新闻是目前我国新闻的主要形式之一, 其已成为我国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广播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以多样化、高效化等形式存在, 可以说现代背景下的广播新闻传播更加符合现代人们的生活特征, 这对广播新闻传播的有效提升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广播新闻,传播,新特点

参考文献

[1]申启武, 熊科伟.广播新闻:理念变革方式创新渠道拓展[J].中国广播, 2013 (2) .

[2]胡先富.浅析广播媒体的困境与对策[J].新闻世界, 2015 (12) .

[3]丁洁.浅论评论类节目对新闻广播竞争力的提升——以湖北电台《时事大家谈》为例[J].前沿, 2014 (18) .

[4]李彦荣, 刘松焘.全新闻时代的广播新闻编播模式[J].新闻知识, 2014 (8) .

[5]周波.左手机制, 右手思想——浅析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突围战略[J].声屏世界, 2013 (4) .

[6]周必勇.内容渠道皆为王——论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战略[J].三江学院学报, 2014 (3) .

广播新闻传播 篇2

一、专业介绍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简称:MJC.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性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

二、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1)为适应我国新闻与传播事业发展对新闻与传播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质量,特设置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2)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简称:MJC。

(3)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4)新闻与传播硕士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着重提升新闻与传播实务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研讨、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

(5)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培养过程须突出新闻与传播实践导向,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半年。

(6)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吸收来自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双师型”的师资结构。

(7)学位论文须与新闻与传播实践紧密结合,体现学生运用新闻与传播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新闻与传播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类型可以是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毕业设计等。学位论文答辩形式可多种多样,答辩成员中须有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8)修满规定学分、完成新闻与传播专业实习并通过论文答辩者,授予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9)积极推进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与新闻与传播类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

(10)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由经国家批准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授予。

(11)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

三、全国统考科目

(1)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2)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四、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自主命题复习参考书

1、新闻传播理论考察部分

(1)《媒介管理学》郑丽勇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网络传播概论》杜骏飞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四版;

(3)《当代广播电视概论》陆晔、赵民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大众传播学—媒介与人和社会的关系》段京肃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丁柏铨主编,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2、新闻传播史论考察部分

(1)《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新闻传播实务操作考察部分

(1)《广告策划与创意》蒋旭峰、杜俊飞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新闻采访与写作》丁柏铨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五、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专硕金牌复习资料

(1)《媒介管理学》考研复习笔记 35元、42页纸

(2)《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复习笔记、43页纸

(3)《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研复习笔记 77页纸

(4)《大众传播学—媒介与人和社会的关系》考研复习笔记 35元、63页纸

(5)《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考研复习笔记 39元、98页纸

(7)《外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复习笔记 39元、80页纸

(1)南大《新闻写作》(新闻采访和评论写作)复习笔记 37页纸

(2)《广告策划与创意》(文案、策划书写作)复习笔记 35元、57页纸

以上是南京大学新闻学院专硕最佳复习方案,请同学们复习相关参考书,复习资料部分只需要经过强化记忆,就可以了。解决你专硕复习茫然困难。有问题请咨询工作室,可以在线交流。

翠屏考研工作室

广播新闻传播 篇3

关键词:自媒体;新闻传播;冲击与影响

自媒体的来临,对传统的新闻传播造成的一定的影响[1]。因为传统的新闻传播与自媒体新闻传播是存在很大的差距。随着现在网络的普遍化,自媒体主要是利用高端的网络技术,为人们创造了“新闻发布”的空间,其具有“快速、时效”等相关特点,吸引了大量的群众关注。但因为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所以,部分用户可以24小时在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并且这些信息都来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者是所看到的第一手材料,也极力地展现了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即时性”。自媒体作为一种当下的新兴媒体,其的多功能使得新闻内容更丰厚,加强了观众对新闻全方面的感知度。在这样的形式下,更需要去促进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与传统的新闻传统的有机结合。

一、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的影响

(一)内容方面

传统的新闻传播是处于一个封闭的状态,观众能够得到的信息来源都是经过挑选的,并且是在某种约束下的新闻才可以呈现出来[2]。自媒体时代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新闻内容更是“随性”,所牵涉到的内容也更宽,所谓的“开放”是体现在新闻制作的每一个方面。无论是在新闻媒体的“新闻媒体的选材、采访”还是在“撰写”等相关流程中,自媒体时代的特点都对传统媒体的制作有影响,囊括内容。自媒体是因为依靠在社会群众的加入才会有极强的影响力,而新闻的传播与自媒体环境相互融合,其后面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所以其的发展与内容方面,更符合大众的胃口,更能引起更多的共鸣,且也与社会的舆论导向相适宜。对于民众来书,具有更多的机会,也给新闻传播更多的发展平台。而传统新闻媒体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在很多的情况下重要新闻得不到立即采访,而自媒体时代的民众会及时拥有一些丰厚的现场素材,倘若传统媒体可以利用自媒体的时代素材,那么毋庸置疑,会增强新闻的内容价值性及可读性。不管是从新闻的真实度还是从“时效性”来讲,新闻内容的“新颖性”、“宽泛性”都是在自媒体的时代喜爱的新闻传播创新,这必然会对传统媒体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传播对象

随着现在互联网的普及度,使得让传统媒体遭到了一定的“打击”与“挑战”,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传播对象及传播者的所扮演的角色。众所周知,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都是需要经过很多层次的审核新闻事件通过传统的,比如有“电视”等方式才能够传播出去,但是现在的新闻传播者与以前所谓传统的新闻传播者是不同的,他们既可以是受众充当用户,也可以是新闻传播人。当然,新闻传播者也可以作为用户出现在同一个新闻事件中。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是“传播人”与“受众”进行结合,打破了原有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堂新闻传播的范畴也越为广泛,将整个新闻媒体传播的影响区域都扩宽了,与此同时提升了新闻的影响力度与冲击力度。不管是作为一名传播者还是属于一位受众,都可去监查整个新闻的真实性及传播进度,进而还能加深对新闻的理解度。

(三)社会舆论

相比较而言,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是“封闭”的环境中去进行的,新闻的传播仅此只是通过传统的方式,而受众也只能一味地接受信息,即使是对于所看见的新闻有意见或者是感受也只能自己消化,没有空间来进行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正规的新闻传播是为了能够坚定社会的安全与和谐,接受大局的思想引导,因此会存在受众只能看到一种关于社会主流的思想,而对于其他方面却毫无所知,倘若是重大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事件,一般传统新闻会选择“不播报”的形式,那么这样一来,受众也只能了解到正面的消息,而对负面新闻一无所知。因此,有人将传统新闻传播方式被称为“垄断式”的传播方式,一旦是传播的主体没有考虑将新闻播报出来,那么就没有办法得到信息来源。其实这对广大民众在接接受消息的时候限制了其的知情权与参与权,也引发了受众的厌恶心理。而随着当下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这种传统的新闻方式也就自然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众的距离也就不清晰化,更有可能会出现角色互相变换的可能,社会的舆论方面也更有自由性,受众可以接受到更多的新闻类型来源,也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事实上,这在丰厚新闻内容的基础上,还加大了新闻的涵盖范围,并且给予了每一个受众平等的参与权。作为新闻受众,可以对新闻内容进行丰富化,还可以对新闻质量进行监管,对不真实的新闻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及批评。人们通过多元化的新闻进行评析,让新闻参与人都有一份社会责任感。另外,因为社会各种人氏的关注,很多小事情可以被扩大,也相当于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监查效果。

二、自媒体与传统新闻传播结合的策略

(一)将新的技能与方法植入到新闻传播中

自媒体的到来并不只是冲击与影响,还有“机遇”。作为新闻传播更需要当下时代的发展将更多更时新的技术和途径运用到新闻传播中。第一,革新传统的新闻传播方法,利用新的技能进行大规模的传播。 比如有“网络”或“无线传播”。且选择一些适宜的网络传播方式,对新闻进行多元化的传播。在我们当下的社交网站中,“微博”与“微信”是一些比较时新的软件,用户越来越多,影响力也随之越强,那么在新的新闻传播方式中,可以利用这些新的形式,比如申请微信公众号或者是微博账号等相关方式进行新闻传播。当然还可以考虑与微博大V进行合作,通过它们来对新闻进行大量的传播,这样一来,传播方式多样化,更容易走进人们的心里,影响范畴也随之越宽。

(二)培养符合新媒体素养的专业新闻传播人才

无论是对于传统的新闻传播还是作为一名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者,都必须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团队后备军,而强大的团队是来自于每一位成员的高职高专。而当下的自媒体时代,紧缺的更是人才。特别是技术在被广泛地使用进程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多变。第一,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传播者,一定要学会并且把控先进的技能;其次,要清晰大众及用户的喜好,运用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名新闻传播工作者,一定要有时代的“敏感度”及市场的“敏感度”。新闻传播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与自我提升,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满足当代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尽管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新闻的传播方式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也使得其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改善及创新。另外,网络的普及造成新闻传播的改变是有一定必然性的,但倘若新闻的发展能够将“冲击”作为改变的机遇,借使网络的推进及社会媒体的昌盛,将自媒体更好地植入到新闻媒体传播中,那会对将来得新闻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薇薇.剖析自媒体的新闻传播模式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J].戏剧之家, 2015(10):278-279.

广播新闻传播 篇4

一、广播新闻的特点概述

(一) 新闻是所有传播媒介的核心内容

所有媒介传播的消息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新闻, 所以对于一个媒介的发展而言新闻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媒介要获取足够的受众, 要拥有足够的竞争力, 要发挥出原有的价值都必须要把最初的新闻做好, 只有做好的新闻才能够让媒介有足够的地位。但是要做好新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其实所有的媒体对于新闻都在不断地尝试, 因为新闻较为枯燥但是又是人们生活的必须, 所以谁做好了新闻, 自然就拥有了主动权。

(二) 新闻质量的提升

广播新闻必须要注重新闻的质量, 之所以广播新闻在受到了众多新生媒介的冲击下依旧能够屹立不倒, 就是因为广播新闻在一波又一波的媒介改革浪潮中很好的保持了原有的新闻质量。新闻质量的核心无非以下的部分:一是新闻信息量追求最大化;二是信息与新闻必须追求及时性;三是播报的新闻要具备一定的广度与深度。

但是不同的媒介由于其所传播新闻的方向、内容都有所不同, 所以其新闻传播的周期等也会受到一些影响, 比如期刊等都是按照每月、每半月进行报道发行的, 报纸由于需要收集新闻并且进行编辑整理, 往往也必须要以一天为周期, 所以不同的周期给了不同需求的受众新的选择。

同时不同媒介的传播的特点也是不同的:报刊通常以通讯和深度报道见长;电视则以可视性、生动性更强的视频效果取胜;网络媒体则以新闻信息的快速传递为显著特点。所以通过对其他媒介的研究, 广播新闻具有这样的一些特点:相对较低的制作成本能够满足受众低成本消费的需求;其次广播新闻能适应各层次文化要求;再次广播新闻可以实现动态收听拥有良好的易听性;最后广播新闻更具时空穿透力基本不会受到过多因素的干扰, 且拥有良好的实效性, 对于一些及时性的消息能有良好的反应速度。

(三) 明显的弱点

广播新闻确实已经不能够有力得与现代媒介进行更好地抗衡, 因为广播媒体传播的速度远远无法与网络媒介相提并论;同时, 广播媒体又只有声音, 没有色彩无法满足现代人对于视听一体化的需求;且广播新闻也不能够和报纸等媒体对比新闻的深度。如今信息全球化, 每时每秒的新闻数量都惊人, 如何让广播新闻不过多的与其他新闻媒介重复, 如何提升广播媒体的独特性等都必须要更多的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新时代背景下媒体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 技术发展媒体传播途径的不断增多

如今新技术越来越多, 信息传播的途径不再局限, 人们更多的选择一些现代技术手段下提供的新闻消息。比如现代人就更喜欢电视新闻、网络新闻, 因为图文并茂, 娱乐性强。所以广播新闻就受到了这样一些新技术手段的冲击。

(二) 现代人对于广播的需求在减小

如上所说, 不仅仅是技术发展的原因, 人们自身对于广播新闻的需求确实也在不断地减少。因为拿出手机就可以便捷的浏览新闻, 因为打开网页需要什么样的新闻都能够搜索得到。尤其是年亲人很少还再有人去插上耳机听一听新闻。

(三) 节目资源匮乏、质量不高

如今很多的广播节目都出现了节目资源匮乏, 并且质量降低的情况。很多的电台由于更多的看中利益, 大量的广告充斥着节目, 导致相当数量的听众丧失;同时;由于广播的特殊性, 所以节目缺乏新意, 没有创新, 渐渐地很多内容都开始变得重复, 新闻播送也缺乏了活力。

(四) 专业人才的流失

广播新闻对于节目主持人的要求也较高, 同时对于节目编排的要求也较高, 但是由于现在广播不再受到人们的过度重视, 很多有才华的专业人才都选择到电视台, 或者一些其它的相关岗位去, 让广播节目人才出现匮乏的情况, 这样也就加剧了节目质量无法提高的问题。

三、现时代下广播功能价值探讨

(一) 对其它新闻传播媒介不足进行有效补充

虽然广播新闻受到了其它传播媒介的冲击, 但是广播新闻还是能够对其它媒介的不足形成一定的补充。最为人们常接触的就是汽车广播, 汽车广播能够及时的进行新闻的播送, 同时能够利用一些道路信息的新闻来帮助驾驶人, 这是其它媒介手段所做不到的。

(二) 还有大量广播听众

虽然现代年青人对于广播的依赖性逐渐降低, 但是广播依旧有着大量的受众群体, 这些群体依旧给广播的发展提供者基本的动力。尤其是大量的中老年广播听众, 对于广播新闻的依赖性是巨大的。

(三) 广播还具有相当的广告价值

广播确实有着巨大的广告作用价值, 因为广播也是一块巨大的广告市场, 广告就能够给广播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也能够构建起消费者直接与厂商进行的交流桥梁。这也是其它媒介难以做到的地方。

(四) 穿透力强

广播新闻具有时空的穿透力, 既不受内容的地域性影响, 又不受时间的限制, 可以对新闻信息实现快速报道、快速解读、快速服务等。这样的能力就能够与其它媒介形成有力竞争, 比如网络就过度依赖光纤电缆, 电视新闻效果也依赖接收设备。

(五) 成本低

广播新闻的制作成本也相对较低, 从而有交的启动门槛。同时接受广播新闻的成本也低, 这样就让广播较其它新闻传播媒介有着根本上的优势。这样的特点能够有效市场化背景下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更便于让广播新闻的受众数量稳定并提升。

四、如何提升广播功能价值加强广播新闻传播效果

(一) 提升权威性

新时代背景下广播新闻必须要进行更加深度的组合, 因为电视媒体等由于新闻报道数量大不能够做到深入、明了;那么广播媒体就能够更好地通过新闻的深度组合、编辑, 提升对新闻的判断力, 从而有效地提升新闻的权威性。因为权威性, 是吸引受众的重要因素,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从媒介获取的消息是准确的, 简洁的、深度的;所以广播新闻就必须要抓住这样的特点, 并进行新闻需求的综合, 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提升广播新闻的吸引力, 有效性。同时也就有效提升了广播新闻的价值。

(二) 增强感染力

一个媒介感染受众是非常重要的, 受众受到了感染也就可能成为稳定的受众, 一个媒介拥有了足够稳定的受众数量, 才会拥有发展的基础。感染力的提升就必须要从加强互动, 减少一些无营养内容开始。首先, 应该加强新闻广播过程中的互动性、幽默性, 让主持人更多的与听众交流, 就能够让听众在接受新闻的同时参与到新闻的讨论中, 并且增加交流的机会, 自然会有更多的听众积极地参与, 这样新闻的参与度提高, 广播的感染力增强, 广播新闻的价值无形中就会快速的提升。

(三) 增强扩展性

虽然电视等媒体对于新闻的扩展报道已经做的较为良好, 但是广播新闻也必须要注意到节目的扩展性。因为很多时候一个新闻, 并不是简单地报道“有这样一回事儿”就结束, 听众更多的还是希望从头至尾了解一件事情的始末。只有提升节目的扩展性才, 利用广播新闻的传播特点, 更加及时的, 更加高效的去追踪新闻, 提供更多的追踪报道等等都是提升广播新闻扩展性的有力手段。只有提高扩展性, 不断提升新闻的深度挖掘能力才是广播新闻发展的重要出路。

(四) 增强市场能力

不能够忽视广播新闻背后的巨大市场, 因为一个媒介需要发展, 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而广播媒体的重要收入来源, 还是要关注到广告市场。广播新闻也要运用“趣味性”、“独家性”和“辐射力”等要素, 涉略一定量的绝对新闻、独家报道和跨地域新闻报道等争取受众的广泛性, 并利用不同的栏目细分框定目标受众;同时, 也要加强新闻评论的力度。同时, 不能够单一的看到广播新闻的发展, 还需要与现代的一些网络技术手段进行结合, 就能够通过手机短信、网络等进行互动提升新闻传播的效果。

(五) 加强品牌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1. 品牌建设

要提升广播新闻的价值, 必须要加强广播新闻的品牌建设, 品牌的建设一般必须要包括应该包括培养记者和编辑的品牌、播音员的品牌、栏目的品牌甚至频率的品牌, 不仅要重视业务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办好栏目和频率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并通过这样的品牌建设来获取更多的竞争力。通过不断提升的品牌建设, 也就能够逐渐拥有品牌效应, 并且通过品牌效应与一些有实力的企业, 传播媒介公司进行市场化的合作, 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2. 提升核心竞争力

固化稳定受众基础:因为广播新闻受到了越来越多新技术的冲击, 所以要保证未来能够更好地发展就必须要在创新、发展过程中提升受众数量, 同时也必须要保证原有受众不丢失。因为受众群体就是广播媒体发展的平台拥有了足够的受众, 才有发展的基础。可以组织一些活动, 来拉近节目团队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组织一些观摩活动等让受众来亲身体验广播新闻的制作过程等等。更多的让一些忠实的受众来参与到广播新闻的制作, 其实就能够让这些受众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新闻广播中来。从而有效提升广播新闻的竞争力。

抓住“广播黄金时段”:广播新闻必须要抓住自己的“黄金时段”, 对于电视媒体新闻节目集中地时段, 广播新闻的竞争力优势几乎不存在。但是对于一些“早间新闻”、“晚间新闻”、“晚间访谈”节目而言广播新闻有着绝对的竞争力。绝大多数的广播听众都会在早间来收听一些早间新闻, 所以广播新闻必须要抓住其他媒介新闻传播的“空挡”时间段来做好自己的新闻节目, 让受众感受到早间新的质量, 保证新闻的全面性, 保证新闻的综合性与合适的深度, 确实能够有效提升听众的体验。

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广播新闻在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不容小视。因为广播新闻不会受到介质的阻挡, 不会受到地域的限制, 所以在一些突发事件的消息传播中有巨大的作用。有国家已经在研究暂难预警过程中的公共广播系统, 通过新闻广播来实现无死角的预警, 保证灾难预警的及时性等等。所以我国广播节目也必须要注意到这样的问题, 要不断的提高突发事件的播送能力, 更好地为公共服务, 提升服务的意识。

(六) 提升人才吸引力

要在未来做好广播, 也必须要有足够的人才。尤其是打造广播品牌过程中, 必须要有足够的高素质人才, 比如节目支持人、策划、编辑等都需要受过专业教育、能够随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人才。所以必须要通过加强教育, 加强从业者的再教育来不断地提升这些人员的素质和专业素养。电台也必须要通过更秩序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配合合理的报酬来吸引一些有能力, 素质高的精英, 加强广播节目的建设, 让广播新闻不仅仅是新闻, 还能够拥有灵魂。

五、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探讨发现, 在如今时代背景下, 广播依然具有相当高的价值;但是需要更好地发挥广播功能价值并不仅仅是做好新闻就足够的, 如何提升广播节目的综合性、娱乐性、全面性, 来让受众全体更广。所以未来广播媒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还需要更多的广播人不断地努力, 不断地进行钻研, 更多的发现广播的潜在价值, 并且更好地发挥出来, 始终保证广播质量。

参考文献

[1]邢丽梅.全媒体时代建立在"大数据""微平台"的广播电视编导实践教学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 2014.

[2]马赫.媒介融合背景下突发事件网络新闻专题的编辑策划研究——新浪网关于云南鲁甸地震的新闻专题为例[J].品牌, 2014.

[3]付昌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全过程应急管理体系研究[J].品牌, 2014.

[4]宋士明, 孙庭, 武振华.面向广电网络的视频云计算增值业务平台[J].电视技术, 2014.

[5]赵菁."后互联网时代"电视媒体的颠覆性创新与突破[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4.

[6]汪文斌.从一云多屏到多屏互动——中国网络电视台台网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电视研究, 2014.

[7]蔡雅祥.浅谈数字电视产业技术升级[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广播电视电波传播技术思考论文 篇5

1广播电视电波传播技术发展

我国广播电视已经进入到了数字化时代,为了保证电波传输质量,必须对覆盖网汇进行严密的规划。因为广播电视的独特性,即使应用多种技术,都无法提高其价值,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尝试,GIS技术在广播电视发展中发挥了价值。GIS技术能够对台站数据进行整理,同时对数据进行查询。

GIS技术能够随时随地的采集地图信息,并且使用三维技术,将其与虚拟技术有效结合,这样台站工作人员对有关信息进行完全的了解,这不仅减少了考察时间,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使用GIS技术,能够将所有的地理信息提供给工作人员,并且能够对地理信息进行存储,这样工作人员在对电波绕射进行分析时,能够有足够的信息数据做支持。

GIS最为一种计算平台,其为广播电视台站的正确规划、频率的正确指配提供保证,利用该技术,能够对场强进行非常深刻的分析,由此工作效率大为提高,也降低了计算误差。目前我国的广播电视电波传播技术中已经充分的利用了GIS技术,这对我国广播电视安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此技术还需要完善,还有一些缺陷性问题。

目前我国应用的广播电波传播技术,主要是电波绕射模型,但是此种模型过于理想,现实生活中,地形十分复杂,障碍物也非常多,因此电场强度预测会显著提高,这就需要在计算绕射的同时,还应该对植被产生的绕射进行计算,以此减少计算误差。总之,我国广播电视已经进入到飞速发展阶段,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先进技术的应用不可或缺。GIS技术在电波传播技术中的应用,不仅对我国广播电视覆盖网规划效率的提高有所帮助,对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有积极的作用。未来,我国的广播电视会全面实现数字化,CIS技术在电波传播技术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2广播电视电波传播

如果通信距离、覆盖范围都已经确定,则对于无线电波来说,传播损耗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广播电视相关人员为了保证无线电波能够发射到指定的区域,同时能够保证电波传播过程中不会损失过大,影响某些区域的接收效果,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对接收、发射天线两者之间可能出现的电波损耗进行严格的计算。单纯的从理论性的角度来说,电波在均匀介质中传播,其传播方向不会发生任何的偏折,只会沿着直线,也不会在传输过程中被吸收,但是现实并非如此,电波传播经过的空间异常复杂,传播途中会产生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都会使电波传播发生偏折,这对广播电视信号的正常接收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扰。按照我国频率资源划分所作出的相应的规定,我国的广播电视频段主要处于高频以及超高频,其中某些频段能够与其他资源共同使用。高频无线电波也可以将其称之为超短波,其主要负责视线传播以及散射传播,超高频也可以被称之为分米波,其主要负责视线传播以及流层散射传播,现如今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3电波绕射计算方法

由于我国地域比较广阔,如果在电波的传播过程中在地球表面出现凸起或者遇到障碍物时,电波就会发生绕射的现象,在影响较大的情况下,接收点就不能收到电波的信号。在传播的过程中接收天线与发射天线之间的距离成为视距传播。这种传播主要受到地面的反射波动额影响,如果电波的传播路径达到一定的界限时,在地面上就属于平线传播,所以就要考虑地球曲率对传播的影响。下面介绍一个或者多个障碍物计算的方法。在遇到多个障碍物时就要引入地球半径的概念,所以适用于视距传播或者海、陆的传播等。

在无线电波的传播路径上都是有很多间隔点的海拔高度组成的。所有的点都是有秩序的排列组合,其中第一个点和最后一个点是发射机和接收机的海拔高度,在每一个高度上都会成为一个剖面的形状,在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要尽量保持一致,这样才能方便计算,所以先要找到剖面数据的最大绕射参数V,然后看在整个路径上是否有中间点,如果a+1=b,就可以证明路径上是没有中间点,这时候电波的损耗就可以忽略不计。如果不是上面这种情况,就要将中间点逐个的算出来,然后在将最大的绕射参数V选出来。可以根据上面的式子看出来,如果在同样路径的传播上使用不同的地球半径进行计算时,首先要对确定地球的有效半径并对两边的辅助峰进行计算,然后才能用其他的有效半径进行绕射损失的计算,这样就可以避免使用不同地球半径引起的计算机过的误差。

4结语

广播新闻传播 篇6

关键词:传播规律 大型报道 全媒体 中国广播

中央电台大型系列报道《中国湿地报告》5月21日启动至6月9日结束,历时19天,行程约3.558万公里,分别深入我国19个省(区、市,含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不同类型湿地进行调查采访,真实、生动反映了我国湿地现状,客观、理性地反映了我国湿地保护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实现了国家电台广播大型报道的新突破。

一、主题鲜明、立意深远,体现国家电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注湿地、关注生态、关注环境、关注生存、关注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国湿地报告》以湿地作为报道的切入口,展现了国家电台对环境、生态的关切。整组报道播发后,引发了全社会对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关注,强化了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的湿地保护意识,是国家电台履行社会责任、肩负历史使命的具体体现。可以说,自主策划类似《中国湿地报告》式的大型报道是当前国家电台争取话语权、提高舆论引导力的有效手段之一。舆论影响力和引导力离不开精准的议题设置、翔实的内容、精心的策划和受众乐于接受的形式。《中国湿地报告》从选题到策划再到实施,都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和准确的研判。报道过程中,又同搜狐、网易、凤凰、腾讯、百度、新浪等网站进行了合作,很好地引导了网上舆论,发挥了国家电台舆论引导的作用,凸显了国家电台的权威性。作为国家电台,就应该发挥自身权威、高端、大气的特点,用独特深刻的价值判断、文化内涵来打造核心竞争力。

二、多点落地、多形式呈现,凸显广播特色,形成强大的规模效应

《中国湿地报告》报道组在持续19天的行程中,每天在《新闻和报纸摘要》中播发动态新闻或广播特写,在《新闻纵横》节目中播出深度报道,并在上午和下午的《央广新闻》中随时连线,近百篇广播报道使整组报道体现出大型报道的持续性、连贯性、多样性,多点落地、多形式的特点,这种报道手法使得报道形成了强大的规模效应。比如:西北报道组在宁夏采访过程中,不仅采制了《新闻报摘》中的广播特写、《新闻纵横》的专题,还采写了5篇内容鲜活的网络专稿和记者手记,作了两期视频报道。西南报道组克服高原缺氧、路途艰辛等多种困难,仅仅在麦地卡湿地就发回了8篇广播新闻和网络稿件,使神秘的麦地卡湿地第一次清晰地呈现在听众和网民面前。

《中国湿地报告》充分呈现广播特色,音响发挥比较到位,涌现出了一批背景音响丰富、被采访者表达生动、记者播报现场感强烈的优秀稿件。如广播特写《鄱阳湖的美丽约定》、《寻找生命的湖》,就将现场的风声、水声、炒菜声、汲水声、脚步声、谈话声以及记者生动的画外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通过生动、朴实、鲜明的现场音响展现出来,将听觉形象转化成了视觉形象,让听众在自己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引发听众深入的思考。这些报道播出后,不仅搜狐、网易、凤凰、百度、腾讯等商业网站在重要位置进行了转载,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也予以了转载,成倍放大了报道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报道组足迹北至黑龙江,南到香港特别行政区,西到西藏、新疆,东到江浙,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我国湿地的全貌,对地方政府如何处理发展与湿地保护的关系进行了诠释,对部分地方和单位破坏湿地的做法也进行了客观报道。这些报道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有关领导的好评,报道强化了各级地方政府和广大民众的湿地保护意识。报道组所到之处的政府网站很多都刊载了报道组来访的消息或转发了报道组的报道内容。国家电台在传递主流声音、引导社会舆论上的权威地位得到了彰显。

三、台网互动、音视频结合,微博图文并茂,全媒体报道方式对传统广播大型系列报道进行了大胆创新

“全媒体”就是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文字、图像、音响、视频等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综合运用全媒体也是《中国湿地报告》的亮点之一。

《中国湿地报告》在进行传统广播报道、实时广播连线的同时,还利用网络、音视频、微博互动等多媒体、多手段,突破了传统广播的局限。“可视化”成为整组报道的新亮点,如:《中国生命之源的脉动——三江源探访》、《中国白鹤之乡——吴城镇》等视频新闻,改变了广播单渠道传播劣势,使广播报道可视化、多维化,不仅对广播报道进行了有益延伸和补充,还扩大了传统广播报道的影响力。

在广播播发稿件的同时,报道组还第一时间在中国广播网同步刊登出深度的文字稿件、采访图片、记者手记、视频新闻等,这样处理使新闻信息能在第一时间实现“双信道”同时传播——即广播与网络的同时传播与双向覆盖。与此同时,报道组还借助微博进行传播,不少影响力较大的官方微博、环保志愿者微博、听众微博都对报道进行了二次传播,形成了微博传播新热点。可以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这种交叉互补,形成了“1+1>2”的宣传效果。

《中国湿地报告》还同搜狐、百度、凤凰、网易、腾讯、新浪等门户网站进行合作,使得整组报道的转载率、影响力都大大提高。其中,搜狐、网易、凤凰等网络媒体都转发了绝大部分《新闻报摘》、《新闻纵横》中播发的新闻稿件。

四、以情动人、文风朴实,人文关怀贯穿报道始终

《中国湿地报告》用一种别样的视角,以自然、人、生态、生命等人类命题为报道的逻辑起点,通过扎实的采访、丰富的音响、诗意的语言、辩证的思考、人文的关怀很好地展示了湿地之美,表达了湿地之忧,写出了如《有多少爱为洪湖而来》、《塞罕坝的春天》、《缺乏人力财力麦地卡湿地保护遇困惑》、《黄河湿地的守望者》等有思想、有分量的报道。

《中国湿地报告》故事内外、音响之间弥漫的是一种令人为之动容的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同当前新闻“庸俗化”、“娱乐化”的倾向相比,体现了国家电台的大气和人文传承的责任。《中国湿地报告》的字里行间彰显的既有采访者理性的思索,也有采访者心中感性的真诚。在广播里我们听到了人与湿地的故事、人与鸟的“约定”。如《鄱阳湖的美丽约定》中,巡护员的话语“听一听鸟的声音,每天到湖区去看着它们在我们的保护下可以说非常安宁,自己也感觉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吧!”让人读懂了他们的豁达以及生命的顽强。

广播电台新闻传播的教育功能分析 篇7

1 我国广播电台新闻媒体在教育功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电视节目的内容有一定的盲目性并趋于娱乐化

对国外收视率高的各类选秀节目盲目模仿,电视节目太过泛滥,娱乐化太过严重。现今,部分电视节目为了获取较高的收视率,而在传播节目的过程中有主流价值观教育方向的偏差。很多电视节目为了获得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争夺广告资源进行各种恶意的竞争手段,只要能赚钱获利则一哄而上,节目逐渐在这种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低俗化的内容,失去了一定的节目传播的核心精神,推崇一些相对低级趣味性的节目思想,在节目品位上有一定的偏差。这些节目在一定程度上能给人们带来娱乐和轻松,但无形之中使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失去了人生目标。如果节目倾向引导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会使人逐渐精神格调低下、情操基准表现低落。

1.2 过分追求轰动效应,传播信息出现负面甚至错误观念

有些广播电台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进行各种“揭黑”或挑事性的报道,其节目重点反映社会的阴暗或负面内容,不重视甚至是无视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和改革的良好成效,更有甚者为了宣传电视台的名声,在进行揭黑报道过程中,传播断章取义的内容或对报道内容过分夸大,甚至用虚假报道来吸引广大群众的眼球,这无形之中对我国的社会形象及国家形象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 广播电台媒体所发挥的教育功能的分析

2.1 大众传媒处于传播的主体性地位

大众传播所产生的效果受到各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其最主要的限制来源于传播主体。传播主体掌握着新闻传播的主动权,所以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新闻媒体所有者及新闻传播的各级高层领导都主导着整个新闻传播的活动过程,并对新闻传播的整体方向起着决定性的掌控作用,来对新闻传播的路线、方针及政策进行确立和制定。

2.2 围绕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达教育功能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也有着属于我国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广播电台新闻传播过程,也必须以这种核心价值作为稳定社会发展教育精神的支撑力量,尤其是在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背景下,新闻媒体的传播教育的核心必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以爱国主义的核心民族精神为媒体传播的教育思想理念,促进我国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的传承与发扬光大,在这种新闻媒体的宣传过程中,逐渐稳定国家民心并积极鼓舞各族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尤其是在当前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必须做好广播电台新闻传播的改革创新及求真务实的教育传播精神,不断推动时代由媒体所产生的教育动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源泉。

2.3 强化新闻媒体“文化传承”的教育功能

在新闻媒体的传播过程中,“文化传承”的作用非常重要,广播电台新闻的存在是对历史的记录和传播,作为新闻记者不仅是记录者,更是历史的保存者,报道和传承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内容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文化来源。所以,在发挥广播电台新闻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教育功能是与文化传承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新闻传播中不断弘扬与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引导整个社会构建更加正确而积极的价值观,不断推动我国整体媒体环境的发展。同时,在广播电台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国外优秀媒体文化所传达的教育功能的汲取和吸收,积极对全人类的文明成果进行传播,以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动力和精神。

3 结语

随着当前信息时代的来临,新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有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必须重视新闻传播过程中其发挥的积极作用,通过新闻工作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为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服务的教育目的,逐渐让观众产生社会责任感,用新闻教育的作用来达到与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协调一致的目的,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广播新闻传播 篇8

关键词:广播新闻传播框架,听众为本,意义,原则,措施

一、广播新闻传播框架

广播新闻传播是用听觉信息符号 (包括声音, 音响和音乐等) 采录编辑制作成广播节目播出。我们的电视新闻从业人员要用视听兼备的多元符号 (包括影像、有声语言、照片、图式、图表、文字、灯光等) , 通过采录编辑制作成新闻节目播出。新闻传播是现代社会里有规律的信息系统, 新闻传播中间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是:新闻传播者、新闻事实、新闻受众。以上这三个基本要素, 构成了现代社会生生不息的广播新闻传播的三个框架:新闻事实、新闻传播着、新闻接受者。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 也是新闻传播的源泉。新闻事实是大千世界的变化,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 时时都会发生各种变化, 会出现数不清的事实。新闻传播者是新闻传播的主体, 是最具能动性的一个要素。新闻传播者要将事实转变为新闻, 运用媒介特有的信息符号来进行编码, 新闻受众接受广播新闻报道, 进行解码, 实现一个完整的信息流程, 所以说新闻传播者在新闻传播中起着积极能动的中介作用。新闻传播者的倾向性和驾驭传播过程的能力, 直接影响着新闻信息传播流程的质量和信誉。新闻是事实的报道, 事实要成为新闻其中一个重要的中介, 就是新闻传播者把事实转化成了新闻报道, 再加以广泛传播, 这是我们新闻传播者的一种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在新闻传播过程中, 新闻接受者是一次性单向传播的终端, 就是我们传播所到达的目的地, 他是目标, 是新闻信息传播的目标和传播效果的检验者, 也是新闻信息的消费者。新闻接受者影响着新闻传播的客观效果。因为受众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对社会变革有深度的了解和把握的, 他们对新闻传播者所提供的信息, 具有敏锐的鉴别和判断的水平, 通过新闻受众对广播新闻报道的意见和建议, 广播新闻电视台可以及时改进广播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问题, 满足广播新闻听众的多样化需求, 真正达到引导公众舆论, 为受众答疑解惑, 传递有效信息的作用。

二、广播新闻传播框架中以听众为本位的重要意义

第一, 以听众为本位构建广播新闻传播框架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新闻信息进入了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随着电视高科技手段的日新月异, 网络科技的兴起和高速发展, 新闻媒体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广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所以要以听众为本位构建广播新闻传播框架, 把广播传播的活动从以“传”者为中心转移到以“受”者为中心上来, 满足广播新闻听众的多样化需求, 以便占领更大的新闻媒介的“市场份额”, 提高广播收听率, 真正达到引导公众舆论, 为受众答疑解惑, 传递有效信息的作用。

第二, 以听众为本位构建广播新闻传播框架是广播媒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随着电视高科技手段的日新月异, 网络科技的兴起和高速发展, 新闻媒体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广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想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媒体市场竞争中取胜, 就必须改变以往的“以传播者为本位”的广播新闻传播理念, 要真正的了解广播新闻受众的群体特点和多样化的新闻需求, 以听众为本来构建广播新闻传播框架。首先要对广播新闻受众进行基本的定位, 划分受众群体, 在新闻作品的研究上要和新闻受众群体的需求相吻合, 要根据广播新闻听众需求的变化及时地调整新闻节目的内容和方式, 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广播新闻受众, 扩大广播媒体的影响力, 继续保持主流媒体地位。

三、对于以听众为本位构建广播新闻传播框架的分析

(一) 以听众为本构建广播新闻传播框架的原则

(1) 坚持“以听众为本”的理念,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新闻传播媒介是实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的重要途径, 所以新闻传播媒介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以听众为本”是新闻传播工作的根本要求, 是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政治的题中应有之义。“以听众为本”的理念充分突出和体现了社会主义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体地位, 所以要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为基本原则, 坚持以听众为本构建广播新闻传播框架。

(2) 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来办事。新闻传播是由新闻传播者、新闻事实、新闻受众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新闻传播规律就蕴含在这三大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当中。新闻传播过程的基本规律就是传受主体间恒久的、稳定的关系的体现和反映, 也就是说新闻传播规律揭示的就是传播主体如何通过传递新闻满足收受主体新闻需求的内在关系, 这种内在关系就是存在于、作用于新闻传播过程的不以主体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法则——新闻传播规律。新闻传播规律广泛地存在于、作用于所有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过程当中, 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构建广播新闻传播框架的时候, 要坚持新闻传播的规律, 要以新闻受众为本, 尊重新闻受众的切身利益, 反应新闻受众的多样化新闻需求, 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原则接轨, 充分发挥广播新闻媒体的新闻传播的作用。

(3) 坚持新闻职业道德的原则。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新闻规范和准则, 是社会道德对新闻记者这一职业所提出的特殊要求。以听众为本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核心, 所以在构建广播新闻传播框架的时候, 要坚持新闻职业道德, 确保广播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

(二) 以听众为本构建广播新闻传播框架的具体实践

(1) 转换广播新闻采编视角, 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采用一系列的手段, 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呼声, 与听众平等的交流沟通, 利用群众提供的新闻线索, 对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反馈、讨论。从听众的现实需要和精神需要, 确定新闻的人文价值, 从而体现广播新闻媒体对人的理解和关照。广播新闻工作者要与社会情绪保持适当的距离, 保证广播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要改变广播新闻的采编视角, 根据受众的多样化需要, 采用多种视角对新闻进行报道。

(2) 调整广播新闻编辑叙事框架。广播新闻工作者要树立大新闻观, 在新闻节目的设置上, 采用板块式、大综合式的编辑结构, 保证所编辑的新闻节目包括关乎国计民生的时事、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环境、科技等方方面面的新闻信息。要改变采写的模式, 把新闻信息、解读的报道方式融入观点印证式的报道模式, 使广播新闻更具灵活性。在广播新闻语言的运用上, 善于用生活化、大众化的语言说人叙事, 增强广播新闻与听众的亲切联系, 使广播新闻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四、结语

广播新闻传播是由新闻传播者、新闻事实、新闻受众这三个基本框架构成的, 以听众为本位构建广播新闻传播框架是广播媒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能够满足广播新闻听众的多样化需求, 占领更大的新闻媒介的“市场份额”, 具有提高广播收听率, 真正达到引导公众舆论, 为受众答疑解惑, 传递有效信息的作用。因此, 要转换广播新闻采编视角, 调整广播新闻编辑叙事框架, 分析研究听众的需求, 要关爱听众, 关注听众, 切实做到为新闻听众群众服务, 满足新闻听众的新闻信息需求, 以听众为本位构建广播新闻传播框架。

参考文献

[1]谷石巍.以听众为本构建广播新闻传播框架[J].中国记者, 2013 (09) :113.

[2]董琪.浅析“听众本位”理念对广播媒体的影响[J].新闻传播, 2011 (05) :195.

[3]周文力.广播传媒应重视“听众本位”[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0 (12) :37-38.

[4]李伟.诠释以人为本的广播新闻理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节目改革之我见[J].中国广播, 2009 (06) :8-10.

广播新闻传播 篇9

一、广播电视新闻类节目传播现状

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带给传统媒体行业极大的冲击,电脑、手机等新的媒介逐渐替代了广播、电视,成为受众最常使用的媒介。《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量化了这种冲击:北京地区的电视开机率3年内从70%下降至30%,且收看的主流人群为40岁以上的人群。做为广播电视节目主体、龙头的新闻类节目也受到极大的冲击,收听收看率下降很多。在这个移动媒体时代,受众了解新闻更多是通过社交软件的转发,以及一些信息类网站的App推送。这些新媒体上的内容大部分还是来源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但是与传统广播电视节目不同的是,这种信息的分享性更强,受众的参与度更大,可以自由选择和评论。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要应对新媒体的冲击首先应该增加自身传播内容的互动性。

二、新闻类节目设置观察员、评论员增加互动性

目前除了少数资讯播报类的的新闻节目,大部分的新闻类节目都开始注重观点的展现,并且在节目中增加互动性的元素,设置观察员、评论员是最常见的手段。那么这种尝试是否真的达到了增加节目互动性的效果?其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本文将对此进行研究。信源、讯息、信宿和渠道是大众传播活动的四个基本要素,本文对新闻类节目中观察员、评论员的出现和职能进行分析也将从这四个方面出发。

(一)作为信息源的传统媒体

广播、电视作为传播的信息源,栏目、节目数量逐年不断增长。根据《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数据,2008年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全年共制作广播节目649.40万小时,电视节目264.19万小时,2012年全国共制作广播节目718.82万小时,电视节目343.63万小时。2014年,我国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已达810.61万小时,2018年将达912.07万小时。节目数量不断增长,可供报道的新闻事实却是有限且相似的,使得大量节目间同质化竞争加剧。

在这种竞争压力下,为了取得报道优势,不同媒体的新闻类节目结合自身媒体性质和地域特点调整自己报道的角度和方式。2014年9月16日,第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开幕。图一为央视《新闻直播间》的报道,节目内容强调博览会召开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图二为东南卫视《东方新闻》的报道,节目内容强调博览会对于上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借用专家的观点告知不同地域受众最关心的内容,贴近受众。

不同媒体依据自身媒体性质以及受众的需求寻找新角度、新侧面报道事件,但是由于主持人专业领域、文化内涵、 社会阅历的限制,通常不能对报道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把握和驾驭,并且广播电视作为党政喉舌的性质,不可能任由主持人自由表达观点,节目就有选择地引入具备专业知识的观察员、评论员,来提供多种观点供观众选择。《防务新观察》、《一虎一席谈》等栏目都是成功的案例。

(二)信息爆炸时代的节目内容

从传播的内容,也就是电视节目来说。最初的新闻类节目是单向的,主持人说,受众接受。但是目前受众已经不再满足于只是听,而是希望参与进话题里。但是广播电视媒体受制于自身的传播特点,不可能像新媒体平台一样,与受众形成积极互动。因此,只能通过邀请一些嘉宾到现场作为意见领袖,实现主持人与受众的现场互动,增加节目的可观性和参与度。

2014年国际油价下跌,国内油价却两次涨价,引发了广泛讨论,很多车主不明白为什么油价降了,国内油价反而上涨?央广中国之声在节目中邀请了一位私家车主和一名专家评论员对此进行讨论。车主充当受众的代表,作为听众的意见领袖提出疑问,而专家评论员则从数据分析,按北京消费者的平均消费水平进行了计算,数据说明,油价上涨车主每月花费平均只增加一毛钱,但是提到北京APEC会议期间经过治理空气质量变得优良,人们一边说想要APEC蓝,一边却在日常生活中损害环境,油价的上涨其实也是政府为了保护环境的一种调控措施,用小的付出换来环境上的回报。这样的讨论不是观点的强加,用听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提供了解释,并且增加了受众的参与感。

另外,很多节目中,如央广《新闻晚高峰》中,意见领袖可以在节目中提出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热点新闻,并与主持人和其他观察员、评论员进行讨论。这种新闻通常也是受众最关心的问题,同样增加了受众的参与度。

(三)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渠道

作为传播活动载体的媒介,不断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致力于发挥自身的优势。纸媒的时效性差、版面有限,因此致力于深度报道。网络和新媒体,虽然信息杂、乱、不权威,但是实效性强,并且是开放的互动性平台。对广播电视来说,观众对单纯的播报信息的节目形式渐渐感到乏味。广播电视媒体在依托自身媒介特性,并借鉴其他媒体优势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致力于将自身打造成为信息交互平台。

2014年5月18日,福建广电高清互动云电视上线,包括七天回看、海量点播、预约挂号、信息查询、儿童教育、电视游戏、养生堂和财经道等八大板块电视功能,使得用户从“看电视”变成“用电视”。未来大众传播受众的主动性更强,广播电视媒体不能依然是自己“说”,而是要为多样观点的呈现和交流提供平台,观察员、评论员的出现就是积极的尝试。

(四)受众的信息消费诉求

1.挑选重要信息需求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多种传播媒介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不可能全数直达阅听人处。受众由于时间和精力的有限,不可能了解到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所有信息,需要有人对海量信息进行把关,挑选出周边生活环境中最重要、受众最为关心的信息。这些人必须与媒介接触的频度很高,密切关注近期发生事件,并且有能力挑选出最关键信息。电视节目从专家、学者、媒体工作者,甚至普通受众中挑选出观察员、评论员承担意见领袖的职能。

2.解析信息需求

新闻太多,受众需求也更多样化,单纯的信息告知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受众不仅要了解信息,更渴望知道这些信息与自己的关系,需要有人为他们提供解析。

2014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降息。央视、凤凰卫视都做了相关的报道。不同领域的专家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关心的面向进行相关分析,有针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分析,有针对股市和楼盘行情的分析。如图四,专家分析贷款降息,放低了企业融资门槛,降低了融资成本,进而使得股市和楼市回暖,刺激消费者购房。这些解析与普通受众生活息息相关,满足受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媒体通过设置不同的观察员、评论员将多样化的观点提供给受众来选择。

广播电视节目中观察员、评论员承担了意见领袖的职能,丰富了节目的可观性,增加了受众的参与感。而媒体通过有选择地邀请意见领袖,巧妙地完成了议程设置,控制节目导向,体现出广播电视媒体的特色和价值。

三、对新闻类节目设置观察员、评论员存在问题的思考

设置观察员、评论员,是广播电视新闻类节目增加节目互动性的初步尝试,但这种良性的尝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就是各媒体对新闻的选题通常十分相似,再加上媒体邀请的观察员、评论员因为身份、学识相似,本身观点看法也极为类似,所以并没有完全缓解媒体间的同质化竞争。新闻类节目怎么突出自身媒体特色,体现独特性依然是媒体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观察员、评论员出现在节目中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媒体的形象和观点。由于个人修养水平参差不齐,媒体在进行选择时必须慎重。一些电视节目邀请的评论员在评论时观点失当,言语偏激,给节目带来很差的影响。

另外,目前新闻类节目中观察员、评论员基本上还是在节目既定话题下进行讨论,并不能提出太多话题,主动参与程度依然不够。

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媒体也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增加节目互动性,比如在节目直播中甄选微博上的热门话题作为节目讨论的话题,或者关注节目官方微博上的观众的提问和评论,让评论员、观察员就这些话题和提问进行评论,这将是新闻类节目进一步增加节目互动性的有效方式。

摘要:近年来,各级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纷纷邀请观察员、评论员参与进节目中,获得了良好的播出效果。出于对这种现象的关注,本文对新闻类节目为什么要设置评论员、观察员,他们在节目中承担的职能,以及节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以听众为本构建广播新闻传播框架 篇10

一、从受众意识出发进行广播新闻人文视野的扩展

(一) 尊重听众主体地位, 建立和谐的传播关系

广播电台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热线电话的设置, 更好地和群众进行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 主持人应该认真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这样能够提高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从而更好地构建交流平台, 提高广播新闻的凝聚力, 将其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体现出来。

(二) 进行大新闻观的树立, 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要

在进行新闻节目设置的时候, 可以将大综合式编辑结构以及板块式编辑结构利用起来, 这样能够囊括更多的新闻内容, 听众的人文视野也会有明显的提高。在进行新闻播报的时候, 应该播报那些和人民群众有着直接关系的信息, 这样能够提高听众的兴趣, 吸引更多的听众 (1) 。

二、用人文关怀的视角广播新闻

(一) 真正地做到关心人、理解人以及帮助人

社会经济的发展、新老观念以及新旧机制的碰撞, 很容易导致新问题和新矛盾的产生, 人们会比较迷茫, 这便需要主流媒体将自己的作用发挥出来, 给人们解答疑问, 给人们精神方面的关照。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采集的时候, 不但需要考虑政策的需要, 还应该考虑到听众的实际需要, 并进行人文价值的确定, 给人更多的关照和理解, 多播报一些人民群众真正关心的问题, 将政策本身的实际性和权威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2) 。

(二) 将人文关怀和理性平衡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新闻工作者在工作的时候, 必须和社会情绪保持一定的距离, 并保证新闻本身的真实性、公正性以及客观性, 这样才能够对社会做一定的引导, 帮助人们用更加理性的目光来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比如, 面对房价上涨、看病难以及看病贵等问题, 采编人员必须谨慎和理性地对待, 否则只能够让人们更加焦虑。 (3) 广播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 还必须保证其平衡协调性, 不但要进行正面报道和成就性的宣传, 还应该对不同区域、行业以及正负面报道进行控制, 并对发稿节奏进行控制, 保证其真正做到均衡有序, 将其蕴含的人文关怀很好地体现出来。

三、广播新闻人文生态的构建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文生态环境是以人为本和崇尚和谐, 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选择的时候, 应该根据这条准则进行, 保证编辑框架能够真正地适应人文生态环境, 在新闻播报的时候进行人文生态的延伸。

(一) 重视采编视角的转换

在新闻采编的时候, 应该减少那些乏味空洞新闻出现的概率, 将更多生动新鲜的事例选用进去, 重视群众利益的维护和群众诉求的表达, 找到新闻输出的合理基准点。比如说在春节期间, 可以对农民工工薪结算进行关注, 做典型报道, 认可农民工的劳动成果, 帮助农民工更好地解决问题。

(二) 叙事环节的调整

在新闻采写的时候, 应该改变以往通过例子进行观点印证的报道方式, 重视信息的解读, 提高新闻中的信息含量, 让新闻播报更加灵活。在进行新闻选取的时候, 应该选择那些对人民群众意义比较大的政策解读、百姓故事以及公共事件等内容, 这样能够提高广播新闻的贴近性, 人民群众也会喜欢这种形式的新闻播报。 (4) 在选择语言的时候, 应该使用那些大众化和生活化的语言叙事, 这样新闻的可听性会有明显的增加。在新闻编排的时候, 应该对人民群众的兴趣、欣赏习惯以及接受能力加以考虑, 将各种编辑手段更好地运用进来, 确保人民群众能够听得懂, 增加对广播新闻的兴趣, 使广播新闻感染力和亲和力真正地增强。

结语:

在进行广播新闻传播框架构建的时候, 将听众放在首要的位置是非常有必要的, 只有真正满足听众的需求, 广播新闻的发展空间才会更加广阔, 才会在多种媒体的竞争之中获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注释

11 谷石巍.以听众为本构建广播新闻传播框架[J].中国记者, 2013, 09:113.

22 齐玉芹.做有实用价值的新闻——从广播新闻的价值看广播新闻的创新[J].新闻世界, 2013, 11:56-57.

33 陈亮, 薛怀刚.微创新、深加工:提升新闻广播影响力——以四川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的创新实践为例[J].中国广播, 2014, 07:11-15.

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 篇11

构建中国的国家形象,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融入国际传播的主体潮流之中,并利用其来逐步构建一个新的国家形象。在这一方面,新闻传播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在下一步发展上都必须直面一个最大的问题——世界一体化的总体趋势,包括理论上的和现实中的。在当今世界日益一体化的过程中,想在新闻传播中呈现出本民族和本国的特色来实属不易,因为一体化的特点便是要剥夺个体的特征而使之格式化,但是,掌握着世界主流媒体话语权的国家,则很容易将本土文化特征灌输进整个进程之中。从构建国家形象来说,美国也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例子。恰恰在这一方面,中国的新闻传播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众所周知,指导现在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学界理论,绝大部分都是来源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这是由这个学科的特性所决定的。因此,西方学界在理论上的若干演进,常常会导致现实中的全球新闻传播活动的连锁反应,正如“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推一张而及全体。但因为新闻本身不仅仅承担着传播消息的角色,它在本质上更加表现为一种该新闻所在的母体文化的播扬和国家形象的宣扬,因此,一种新闻的触角所能触及之地,即系该种新闻所内在的母体文化的播撒之地,也正由于这重关系,在新闻传播的方法方式与对本土文化的播扬上,中国新闻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新闻理论的汲取和演进同中西文化互相传播的一个内在的矛盾。换言之,中国新闻应当能够在中西方融合与冲突之中,恰如其分地找到本土文化的自我认同,并将之传播出去,以构建为世界所认可的国家形象。当然,这样说的目的,并不等同于是在鼓吹或者宣扬构建中国新闻本土话语体系,因为对于那种试图构建所谓的本土话语体系的想法,笔者暂且存疑,因为这种努力类乎在主流之外另起炉灶,即使能够自饮自炊,最终也很难为受众所认知并获得其认可。而更为深刻的原因则在于,“话语权”并非是可以刻意营造出来的,“话语权”并不等于“话语霸权”。我们应当采取的最为可行的办法并不是改弦易辙,与世界传播主流分庭抗礼,而是因势利导,利用主流媒体话语来宣扬中国新闻与文化,利用主流媒体话语来构建中国国家形象。

而在新闻传播上,中国到底应当如何通过自己的宣传来构筑一个为受众所认可的中国国家形象,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李小萍在接受“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课题组的访问时曾这样说道:“我们认为在当今信息过剩的西方社会里,西方观众并不指望从我们的报道中了解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他们想要了解的是中国是怎样看待国际大事的,中國在错综复杂的国际事务中,有什么利益所在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角色。我们可以从节目内容和观点的独特,突出独家报道、独家立场、独家观点,使我们的位置不可替代。即在以我们的相对优势去和西方主流媒体的绝对优势竞争上下工夫,我们的独特在于反映中国的视角和中国的观点。”②李小萍编辑所描绘的局面在短期内颇难改变,而且是一个在实际上同国际政治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中国新闻传播的一个选择,应当是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宣传自己对世界大事的观点,使受众认识到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对世界事务的看法,进而认知到中国的国际地位。这样做的话,中国的国家形象便在新闻传播中得以提升。例如,近年来,无论是针对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还是针对伊拉克战争,中国都通过新闻传播手段积极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并为切实走向和平而做了不懈的努力,在世界上逐步构筑起一个敢负责、能负责和热爱和平、追求发展的大国形象。

总之,对于现代中国的新闻传播业而言,一个最为急迫的任务便是融入国际传播的主体潮流之中,并利用这一潮流来构建中国国家形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便要在国际一体化的进程中,扬长避短,大力传播中国的本土新闻与中国文化,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给受众。

注释:

①乔舒亚·库珀·雷默等著,沈晓雷等译:《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②刘继南、何辉等著:《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以听众为本构建广播新闻传播框架 篇12

关键词:听众为本,广播新闻,传播框架

新疆乌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要想实现听众数量的突破,使自己成为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新闻传播平台,就要在新闻广播的各个技术环节中坚持以听众为本的原则。

1 构建以听众为本的广播新闻传播框架的作用

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不但能够听新闻,还能够看新闻,这样一来,单纯通过“听”来传播新闻的广播电台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广播新闻的传播要想在新闻媒体中仍旧占据一席之地,就要改变以往的以新闻传播者为主体的局面,从听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坚持以听众为本的广播理念,达到增加听众数量的目的,进一步发挥广播新闻电台的引导功能,对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新闻信息进行分析解读,切实解决听众的困惑,满足听众对各种新闻种类的需求。另外,在新闻选材及编辑、播报时,要增加与听众的互动性,调动听众参与新闻讨论的积极性,设计新颖且具有吸引力的新闻栏目版块。以听众为本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广播新闻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扩大广播电台在新闻传播方面的影响力度。

2 构建以听众为本的广播新闻传播框架遵循的原则

2.1 要重视听众的权利

新疆乌鲁木齐听众通过广播电台能够了解到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新闻资讯,能够保障人们的基本知情权,有利于听众参与到时政新闻的讨论中去,听众也能够通过新疆乌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人民广播电台的参与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广播电台作为传播新闻资讯的一个重要平台,其宗旨是要使听众及时了解到各种信息,为听众服务,以听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广播内容要满足听众的需求。以听众为本是乌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传播新闻的根本立足点,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因此,坚持以听众为本的原则,充分体现了新疆乌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对听众及听众的民主权利的重视。

2.2 要坚持广播新闻的客观性

广播新闻的传播是通过新闻广播者将发生的新闻事件通过广播电台传递,使广大听众能够及时迅速地了解到发生的新闻事件。新闻的广播者、传播的新闻实事及新闻的接收者即听众是广播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3个重要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的接收与被接收的内在联系就是新闻的传播规律,即所传播的新闻不受新闻的广播者的主观影响,从而使新闻的接收者获得的信息是客观的事实;同时,要保证传播的内容符合被接收者的实际需求。新闻传播的客观性不以新闻传播主体的主观意志而发生变化就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要遵循的基本规律。新疆乌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在进行新闻传播时,要始终坚持新闻的客观性,以广播听众为本,广播的内容要满足听众的多种需要,以听众的根本利益为主,不能脱离听众而主观决定广播内容,也不能在广播过程中加入自己的主观意识从而影响到听众的客观判断。这样一来,才能使新闻广播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2.3 要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

新闻广播工作者在进行新闻的传播过程中要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新闻广播行业的职业道德涉及各个方面,其中以听众为本,不侵犯听众的知情权,保障听众的基本利益是新闻广播职业道德的重点。新闻广播职业道德是人们在长久的新闻采访、新闻发布等新闻传播过程中,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及人际关系等所形成的行业准则。因此,在新闻的广播过程中,新疆乌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广播工作者要在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的前提下,进行广播新闻传播框架的构建。

3 构建以听众为本的广播新闻传播框架的方法

3.1 设计符合听众需求的新闻广播栏目

以听众为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从听众的实际需求出发,传播听众需要的新闻,同时让听众能够参与到实时的讨论中去。新疆乌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在实际的新闻广播过程中,可以在进行广播栏目的设计时,加入听众参与讨论的环节,预留出倾听群众声音的时间,使听众可以通过拨打热线电话,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与主持人进行互动,提出让群众发声,提高听众参与新闻讨论的积极性,使新闻广播更加人性化。另外,可以将新闻进行分类归纳,设立各项新闻大类栏目,例如: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新闻栏目、专门进行财经新闻播报的栏目及国内外时政新闻播报的栏目等,同时固定播出时间,以便使听众能够按时收听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栏目,真正实现以听众为本的理念。

3.2 发挥广播电台人文关怀的作用

新闻广播电台拥有大量的听众,是传播国家政策及社会新闻的重要途径,是联系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因此,新疆乌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深入到听众群中去倾听群众的声音,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发出自己的声音。我国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缺少实际的经验和能够借鉴的东西,在新的政策及措施推行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问题,给人们造成困惑和不解。此时,需要新闻媒体发挥传播及沟通交流的作用,多关注听众关心的问题,将国家政策对听众进行解读与分析,发挥广播电台人文关怀的作用,安抚群众的情绪。但乌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在使新闻广播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的同时,也要保证新闻播报的客观性,不要因为群众情绪而影响对新闻本身失去客观的判断。这样才能使新闻广播电台对听众起到引导的作用,帮助人们从焦虑的情绪中走出来,使他们能够客观冷静地看待问题,真正体现出广播电台的人文关怀。

3.3 使新闻广播内容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民生问题是社会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新闻广播媒体播报的新闻要以解决这一问题为根本出发点。新疆乌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编辑人员在构建新闻播报框架时,要充分考虑到听众的需求,使新闻内容适应人文社会的发展需要。首先,在进行新闻的采集和编辑的过程中,要更多采用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的新闻实例,从人们的根本利益出发,多替普通的群众发声,使广播电台这一平台更多地为广大听众表达他们的诉求。其次,在进行新闻内容编辑时,不但要进行举例说明,结合实际案列进行观点的论证,还要注重对新闻信息本身所传递的含义进行解读,加深听众对新闻信息的理解程度。另外,在对新闻内容的选择上,要优先选择与民生有关的政策信息,使广播电台更加贴近生活,同时还能吸引更多的听众。

4 结语

要想实现广播新闻传播新框架的构建,就需要新疆乌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从坚持以听众为本的原则出发,以提高自身的新闻采集编辑能力为主要途径,深入到群众生活中,满足听众对新闻播报内容的实际需求,扩大广播电台在新闻媒体行业影响力,提高媒体在群众中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陈浪.广播新闻传播的感知营造[J].西部广播电视,2013(19).

上一篇:乳腺癌病人护理下一篇:校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