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广播电视英语新闻撰稿

2024-06-10

谈广播电视英语新闻撰稿(共8篇)

谈广播电视英语新闻撰稿 篇1

谈广播电视英语新闻撰稿

以广播电视英语新闻传播为切入点,论述广播电视新闻的`撰稿要求,旨在扩大对外宣传,使新闻工作者更好地掌握广播电视英语新闻的写作技能,通过广播电视媒体客观、准确地用英语传递新闻信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优势和英语在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使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使国人及时地获取国际信息,促进国际交流.

作 者:苏日娜 SU Ri-na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刊 名: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DIAL & COMMUNICATIONS 年,卷(期): 16(1) 分类号:H315 关键词:广播电视传播   广播电视英语新闻   撰稿要求  

 

谈广播电视英语新闻撰稿 篇2

第一,准确把握受众需求规律。

广播电视功能是否有效发挥最主要的是看其是否准确把握受众需求规律,满足现代群众精神食粮和对信息获取的需求。在实际生活中,受众群中占主导地位的始终是广大老百姓,普通老百姓的需求就是社会主流需求,也就是媒体节目的灵魂,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宣传要准确把握受众需求规律,从普通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反映的难点问题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挖掘人们喜闻乐见的新闻。

第二,深入一线挖掘新闻,真正做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新闻宣传“三贴近”原则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注意挖掘新闻资源和素材蕴含的全部信息,通过分析、思辩、提炼,努力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深入揭示事物的内涵与本质,切准新闻事件矛盾双方的关键。瞄准热点捕捉新闻,因为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大多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新闻宣传应运用敏锐视角,将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挖掘提炼,在客观报道的基础上,从群众关心的视角推出背景新闻、热点透视,从而挖掘出更加丰富深刻的社会热点,应用系列报道、连续报道、短评、编者按等多种新闻传播方式,正确引导舆论,吸引群众的眼球,引起群众的共鸣。贴近生活提炼新闻,因为新闻源于生活又服务且引导着生活,新闻工作者要将工作重点对准生活,关注生活细节,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新闻素材,寻求有生活化的新闻素材。

第三,深入推进会议新闻改革。

长期以来,会议报道充斥新闻媒体,尤其对于地方台来说,更是过多过滥,成为一个一直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由于电视媒体的特殊性,电视新闻中的“会海”,比之报纸上的“会海”更为严重,更引人注目,常常是台上台下,“人头加人头”,缺乏新意,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对于观众来说,引起兴趣的不是会议本身,而是会议所提供的重要信息。从这点上看,电视会议新闻报道要突破常规议程,避免套话连篇,转向接地气的家常化、口语化语态;要从会议内容当中选取社会热点、群众关心的问题展开深入了解采访,拉近会议报道与受众的距离;在报道方式上,还可以采取记者观察方式切入,公众疑问切入等手法,进一步去除传统会议报道的刻板程式。如果是电视媒体还要注重镜头处理,适当采用资料画面,增强宣传力度。

第四,推陈出“新”,精选宣传角度。

新闻宣传要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关键在于“新”。而在地方台平时采访面对更多都是年复一年,内容大致相同的新闻事件,要吸引受众,必须选取生动鲜活的先进典型,精选宣传角度,抛弃传统的“假大空”“高大全”的做法,不落俗套跳出框框,深度挖掘,寻找新闻事件的闪光点,最能感动人、最能教化人的角度,客观真实的将典型人物和事迹报道出来,让群众以自己的视角关注,并且参与进来。新闻宣传只有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和政策变为群众的关注焦点,才能发挥其凝聚人民力量的作用。在实践中发现,从普通百姓当中挖掘的先进人物典型和事迹,相对更有说服力和感召力,越容易形成关注的焦点,可以调动群众积极参与。因此,新闻宣传应从这个角度出发,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促进形成关注焦点,增强群众的认同感。

第五,以点带面,提升宣传层次。

县区广播电视媒体正面宣传是主流,放大正面宣传效应最直接可行的方法就是提升宣传层次,多从新闻事件的纵深(包括时间和空间)和横向比较考虑入手,注重“全局”宣传、高层次宣传,拓展宣传地域。将自身好的新闻线索、有特色的新闻素材向上一级新闻媒体传送,甚至推荐到外地,借助更多的媒体平台,扩大正面宣传影响力。形成声势,汇聚社会正能量。但是,当前正面宣传仅仅通过传统媒体的宣传,其影响力已远远不够。因此,丰富宣传方式,拓宽宣传渠道势在必行。

第六,杜绝“假新闻”,坚持新闻真实性。

新闻宣传工作真实性,是新闻宣传工作的生命,关系到整个广播电视媒体的形象,也关系到舆论导向,更关系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公信力。因此,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宣传工作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就需要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新闻真实观,加强道德修养。新闻工作者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报实情、讲实话,不弄虚作假,不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事实。掌握好“法”与“非法”的界限,尊重法人和公民的各种合法权益,防止在新闻报道中出现违反法律、法规和侵权、毁誉现象。对那些确实由于新闻报道失实造成侵权、毁誉及其他恶劣影响的,有关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应当主动承担责任,同时承认错误、做出更正。新闻媒介要广开渠道接受社会各界对新闻界、新闻从业人员的监督,及时揭露虚假新闻的骗局,营造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

浅谈电视新闻标题的写作 篇3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对传播信息、引导受众、表现主旨、确立媒体风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人说,报纸标题更注重修辞和文采,广播标题更注重口语化和语感的流畅,网络标题更注重突出关键词和设置悬念。笔者认为,电视的标题更注重通俗简明和直接了当。因此,一个好的标题,加上顺畅的文稿和与之相配的动人画面,这样的电视新闻便会深深地打动观众,鲜明地表现新闻的主题,强化新闻的表达效果,使受众产生共鸣、好奇,从而让人产生急欲知道内容的强烈愿望。写好新闻标题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愿望,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总结了一些电视新闻标题写作特点。

一、好的标题要贴近群众

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新闻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作为新闻核心内容的标题更要在内容和形式上贴近群众。笔者写一条新闻起的原标题是“以腻资老人多才艺,自娱自乐赞生活”,稿件内容介绍被列为“手巾舞之乡”的以腻资村一群农村老人活泼有趣的乡土文艺节目。后把标题改成“庄稼老汉多才艺,自娱自乐赞生活”不仅点明了主题,还更贴近了群众;2008年“庆七一”党的生日那天,笔者采访文山县直机关新党员“七一”活动,标题为“七一: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充分体现了新党员用实际行动来庆祝党的生日。

由于电视的传播特性,要求在一瞥之间,观众能够尽明题义。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的标题,不仅高度概括,还要一目了然。不能一味强求简练,甚至观众读起来困难费解,少用专业代称,更不能用文言代替。比如“文肥销售部自我加压创效益”这样的标题,如果不是在当地播出,笔者觉得“文山化肥”不宜简化成“文肥”。像“某某:爱岗敬业 真诚待人”、“小措施写出节水大文章”这些标题笔者觉得一目了然,读起来也清爽。

二、好的标题要标新立异

新闻要新,早已为人所共识,那么,作为新闻之“眼”的标题,必须以创新为使命。有时为了拟制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常常要写很多题目,以便从中挑选一个最有新意的,好标题就是在这样反复地分析、比较和鉴别中“跳”出来的。笔者采写革命老区丫呼寨彝族火把节,原标题为“火把节未到,彝家姑娘先行”,这条稿件本来写红红火火的彝族火把节,标题写的有点概念不清,后来改成“立秋未到,彝家姑娘闹火把”,与将要来临的“立秋”这一节气联系到一起,用一个“闹”字把彝族姑娘们为了红红火火的传统节日的气氛表现出来,就使得文章看起来显得活泼可爱多了;有条新闻原标题为“飞机开往文山”,改为 “飞机向着文山飞”,意思虽相同,意境却不同,后一句话更体现了人们的喜悦之情。

由于电视屏幕的空间有限,再加上过多过杂的字幕会影响收视效果,因此,相对于报纸较多使用复合型标题,电视新闻标题除重大时政报道、主题性报道或新闻专题片外,一般以单一型标题为主。如笔者在采写马塘工业园区内的文冶矿业公司时,如何按照费用有效供给的“投入思路”,形成“马儿既吃草、又肯跑”的良性产出状态,并非容易之事。然而,笔者在深入采访中发现:文冶矿业公司在市场竞争的大舞台上,正在完成一个由“资源竞争型”企业向“成本竞争型”企业的漂亮“转身”。因此,笔者定这条新闻的标题为:文冶矿业:成本降下来,服务升上去。因此,电视新闻的标题要求一目了然,字数不宜过多,另外,电视的标题在屏幕上固定后,又与图像相配合,互相映衬,显得更为直观。

人们通常把标题分为实题、虚题和虚实结合题三种。由于电视的家用特性,观众一般不愿意过多思考。所以,电视的标题要多用实题,不能滥用对偶和文采。如“十年一剑 书就亮丽青春――记某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标兵张某某”经过编辑处理改为“张某某:兢兢业业干出个样来”,修改后的标题突出了张某某的工作态度和决心毅力,后来台领导审片又改为“某企业知识型职工标兵:张某某”,不仅突出了新闻要点“标兵”,而且使标题更加平实直白。

有些记者时常会写这样的标题,如某项工作“成效显著”、“取得突破性进展”、“阶段性成果”,某某“生产运行平稳”等等这种万能标题,没有实际内容,千篇一律。作为电视记者,应以创新为己任,即使是对重复宣传的老题材,也应千方百计挖掘出新的特点。如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笔者报道某基层单位加强思想作风建设,从一本党员的日记入手,报道党员干部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标题为“‘民情日记’解民情”,不但简洁明快,朗朗上口,而且令人耳目一新。

三、好的标题要形象生动

诙谐幽默的语言,会使受众赏心悦目,回味悠长,产生浓厚的观看意愿。如笔者采写的一条新闻原标题为“私人伴游服务,原是一场骗局”,后改为“私人伴游服务,是真?是假?”让受众产生悬念,有了进一步了解事情的意愿;有一条新闻的标题为“‘二不像’登陆文山”,让人摸不着头脑。后改为“鹅乎?雁乎?新物种亮相文山”,这样一改,就显得生动形象多了。还有一条新闻的标题为“泳池,孩子们夏天的乐园”,既妙趣横生,又耐人寻味。

因此,电视新闻标题写作,要紧扣文章的内容,拟好和改好标题: 首先,从弄清新闻事实的基本要素入手。在采访中,记者首先要对新闻的五要素了解清楚,在弄清事实的来龙去脉之后,才能考虑写作重点,提炼新闻的标题。当然,作为电视新闻的标题可不苛求新闻五要素齐全。但是,“何事”这个要素是不可省略的。例如:

文山抢修水毁的盘龙河道

——2008年8月10日文山县广播电视台《七乡新闻》

这个新闻标题仅仅提及了两个要素:一是“何地”—— 文山;二是“何事”——抢修水毁的盘龙河道。至于其它要素,虽没触及,但仍向观众准确地传递了要报道的新闻内容。

其次,从能够揭示新闻价值方面下笔。“言简意赅”是对写文章的要求,也是制作各种体裁的标题的需要。因此,在拟新闻标题时,要用较少的文字反映新闻事实中的要旨和精华,做到字斟句酌,达到“字字顶用”。

例如:①盘龙河今起整治 ——2001年8 月16日文山县广播电视台《七乡新闻》

②文山出现龙卷风 ——2007年8月14日(同上)

③文山:规范私立幼儿园 ——2007年4月10日(同上)④“金凤凰”飞进光棍村——2008年3 月6日(同上)

以上列举的4个标题除了抓住新闻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事”外,还在遣词造句方面下了功夫,即抓住关键词语,表达恰切的内容:①题的主要字眼“今起整治”,反映了文山县委、县政府顺民心、合民意,组织干群清理淤积沟渠,切实解决人们关心的重大热点问题;②题虽然简短,但主谓宾成分俱全,透露了新近发生的大事,仿佛把观众“卷”进了令人发抖的旋风之中;③题紧紧抓住“规范”这一中心词,说明文山县的私办幼儿园正在按国家《教育法》的标准办学;④题则用生动的比喻,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山区乡村发生的新鲜事,猛一看题目觉得挺虚,可字眼却十分形象,让人想象,有一定的吸引力。

第三,从活跃节目而进行修改。文章要有文采,标题也不例外,尤其是新闻,如果整个节目的标题平淡或千篇一律,观众是非常讨厌的。因此,在记者撰写好各条新闻的内容和标题后,编辑不仅要认真改好文章,而且要仔细地斟酌标题。通过综合各题特点进行修改和最后审定,新闻节目才会不落套,并以灵活多变的形式打动观众。下面列举的是2007年7月18日文山县广播电视台《七乡新闻》的原标题和修改后的标题:

①原题:马塘镇“两思”教育有声有色

改为:马塘:思源思进再兴业

②原题:县医院二院综合楼工程公开招标择优确定施工单位

改为:县医院二院工程公开招标

③原题:上海青年志愿者“三下乡”服务队到文山义诊

改为:上海青年义诊到文山

④原题:新平派出所抓获五名“六合彩”参赌人员

改为:五名“六合彩”赌徒在文山落网

可以看出,原标题虽能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新闻的主要要素也清楚。但汇编在同一时间段的节目里,题目几乎是同一模式,即什么单位(人物)干什么(事情)。修改后,不仅语言简炼,内容准确,而且句式也多样化:①题把“两思”内容具体化,并加上“再兴业”,稿子份量大大加重;②

题的“公开投标”,旨在“确定施工单位”;③题中的“义诊”包括“义务服务”的意思,“服务队”可以不提,而要突出的应是“送医下乡”这一主题;④题的原题比较平淡,改用形象化的标题,可以增加其感情色彩,调动观众的“胃口”。

由于电视新闻传播的广泛性,标题要适合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年龄结构的观众观看,且题目又不能在屏幕上久留,稍纵即逝。所以,电视记者和编辑要从研究电视传播的特点出发,制作好新闻标题,使之既准确、鲜明、生动,又亲切、朴素、活泼,有更大的吸引力。

四、好的标题要立体多维

电视新闻的标题虽然不能像报纸那样做成引题、主题、副题等复合型标题,但是由于技术的进步,现在的字幕系统趋向立体图文系统。比如文山县广播电视台《七乡新闻》的每一组新闻的字幕前都标有“要闻”、“新闻”、“简讯”等字幕栏花,这其实也是新闻标题的延伸,这些字幕栏花,对观众来说是一种提示和导读。另外,现在的字幕一般都有背景底板,出入一般都带有运动特技,有时还伴有音响音效,可以说,现在的电视新闻字幕是一个立体的多维字幕。这就要求各个元素,底板形状、颜色和字体、字号、颜色搭配合理、相得益彰,音效和运动既要生动活泼,又要与新闻风格协调一致。

总之,要想把新闻标题起好,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是十分必要的,要以生动形象的文字,准确表达新闻的要旨,力求简洁鲜明,出神入化,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时,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多想、多练、多推敲,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使标题产生应有的效果。

谈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论文 篇4

摘要:

伴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新媒体时代成为了主流。电视新闻媒体作为传统化的媒体代表,更是成为社会大众所关注的焦点。新媒体让社会大众信息接收的途径越来越广泛,更是给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亮点。新媒体的环境之下,电视新闻编辑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本篇文章从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多样化的意义出发,分析了新媒体环境电视新闻编辑多样化发展的策略,希望本篇文章能够带给行业的工作者一些新的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新闻编辑;多样化;意义;策略

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的面貌,优化了大众的精神文化的生活品质,新媒体的发展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向,强化了社会大众的信息接受能力,更是无形中加大了社会大众对于信息的无限需求。如此的形式之下,电视媒体作为传统新闻媒体更是要意识到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性。电视新闻媒体在新闻信息的采集阶段,跟别的新媒体形式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差异主要是体现出了信息传递方面,除此之外,还存在着新闻内容所关联的编辑形式的不同。电视新闻媒体要想在竞争化的新形势下求得发展,就必须要做出更新与改变,注重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发展,拓展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新媒体环境电视新闻编辑多样化的意义。

(一)美学的必然需求方向。

电视新闻节目跟广播节目存在着差异,电视新闻节目不仅仅呈现出听觉的艺术,更是展现出视觉的艺术。电视新闻节目由最开始的策划到最后呈现出的新闻作品,最基本的`播出要求就是优质的画面以及美妙的声音。除了这些要求,电视新闻的传达过程中,主持人必须要全面、条理、真实的将新闻信息传达给观众,让电视新闻富予立体的美感。过去讲解式的单一新闻编辑形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无法达到观众的心理预期。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电视新闻的编辑工作有了更多的能量和动力,具备了更先进与更丰富的编辑手段,让新闻的真实性与立体美结合起来,带给观众更优质的体验。

(二)受众的必然需求方向。

社会大众是媒体直接服务的对象,也是媒体服务的直接评判者。新闻信息给社会大众带来服务的同时,更是要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以及电视新闻编辑多样化的需求,媒体工作者要保证新闻内容的真实性,还要保障新闻内容的严肃性,给社会舆论的方向给予正确的引导。社会的经济水平已经获得了令人欣慰的发展,这更是给予新媒体环境发展以强大的支持。电视新闻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发展,变革过去单一化的新闻电视节目内容,让电视新闻内容更加实用、多样,促进社会大众拥有更好的精神文化生活享受。

二、新媒体环境电视新闻编辑多样化发展的策略。

(一)注重消息类新闻编辑的多样化。

电视新闻编辑具备较强的专业性,消息类的新闻编辑是占据主要比重的一种类型。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发展,必须要将消息类电视新闻信息编辑作为出发点。信息类的新闻对于社会大众来说是信息接收的最主要源泉。消息类的电视新闻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及时性”,传统化的消息类新闻主要依靠主持人进行解说,除此之外,还会呈现一定的现成画面,然而,这样的形式已经不能再带给观众新鲜感,更无法吸引观众。因此,消息类的新闻编辑必须要融入更多的创新元素,在过去的新闻编辑基础上,增加新闻的及时性,特别是对于重大的新闻,更是要抢占先机,及时全面的进行客观真实的报道,让大众能够认可电视新闻。针对一些事件发展,要存在跟踪的调查发展,对于事件呈现要完整,将前因后果与联系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采取民意调查的方式来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强化新闻的引导性以及客观性。

(二)重视新闻编辑内容的多样化。

电视媒体工作者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形势以及现象,立足于老百姓的需求,对于电视新闻节目进行创新化的发展,积极的进行电视栏目的自主创办。电视新闻可以根据社会大众一样的需求,分成不一样的新闻专栏,重视新闻内容的多样性。比如,时事政治类别的新闻要将当地的实际为编辑主线,让百姓能够通过电视节目来了解当地的发展以及实际情况,第一时间可以对当地的时事有最全面的了解,除此之外,还可以依照社会大众对于社会时事的密切关注程度来进行新闻对话栏目的设计,将时事中的人物邀请到新闻节目中来,让大众与主人翁形成直接性的对话,吸引更多的观众。

(三)追求新闻编辑思路的多样化。

新闻编辑思路是新闻编辑工作的引导,更是起着直接性的影响效用。新闻编辑思路的多样化发展也会让新闻节目呈现出更多的色彩。比如,对于观众来说,最先接触到电视新闻节目的新闻标题,这也是能否吸引住观众的首要环节,更是影响收视率的一个比较大的要素。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要重视对于新闻标题的多样化编辑,要融入新意与亮点,抓住社会大众的注意力,吸引着他们继续关注新闻内容,可以将一些网络热词使用到标题中,展现新闻标题的魅力。这也是打破固化传统的新闻编辑模式的一大体现,让编辑思路更加多样化发展,转变工作思维,增加电视新闻的艺术感,提升新闻感染力。

三、总结。

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电视新闻的发展,电视新闻的发展同时也会给予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强大的无形助力。新媒体的新形势之下,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必须要朝着多样化的方式实现创新化的改变,给予观众更好的新闻体验,让观众不仅仅接受到更多更好的新闻,更是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注入无限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孟钰萌,弥建立。对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多样化特点的分析与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6(20):288。

谈广播新闻的串连 篇5

关键词:广播,新闻,串联,作用

广播新闻可以单条播报, 也可以把各条新闻编辑在一起进行播报, 通过在新闻编辑工作中使用“串连”的方式, 使广播新闻能尽可能完整、全面地报道各种新闻事件, 以求达到最佳的报道效果。

一、串连的作用

所谓串连是指用一个单词、短语或音乐把听众自然地从这一条新闻引入下一条新闻。这个起连接作用的部分, 可以放在一条新闻的后面或下一条新闻的开头。

报纸用版面将各类消息编排在一起, 并且根据内容和重要性归人不同的版;而广播节目是在事件的连续流动中完成一组节目的播报的。

(一) 起衬垫作用的语句。用一句话或一段音乐串连消息, 为正文的出现作必要的衬垫, 引起听众的收听兴趣。这种衬垫作用的语句如果从新闻广播中删除, 不会影响听众对内容的理解, 不会破坏消息的完整性。但是, 如果运用得当, 可以始终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使他们从一条消息的收听转到另一条消息。听众的注意力是很容易分散的, 那种呆板地、一成不变地播报消息的方式, 容易导致听觉疲劳。

(二) 强调对比效果。广播编辑在编排稿件时, 经常把可作比较的消息放在一起, 使消息之间产生对比, 以引起听众思考。串连句引导听众从对比的角度收听这些消息作出是非判断, 如编辑可以把关于如何教育子女的两篇报道放在一起播出, 这两篇报道讲述的是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教育子女的事情。一种是呵斥加棍棒教育, 一种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在第一篇播报完以后, 用这样一段串连语承上启下: “棍棒下面出孝子”这是不少家长在教育子女时认定的一种经验。棍棒下面真的能出孝子吗?刚才的报道已经作出了否定回答。应该用什么方法教育子女呢? 我们一起来听听下一位家长的另一种做法……, ' 这样有了前后对比, 听众就有了正确的答案。

(三) 产生整体感。广播编辑每天面对报道各种消息的稿件, 从表面上看, 这些稿件所涉及的事实之间并没有任何联系, 它们是独立的、互不相干的。但是, 它们发生在今天, 成为今天的事实, 而不是昨天的历史, 似乎与今天都有关系。所以, 从今天的角度看, 它们是同一时间上并列的事件。串连可以使独立零散的事件互相关照, 也可以让同一类事件产生综合效应, 增强广播新闻节目的整体感。

(四) 完成节目的转换。广播新闻节目靠停顿来区分句子、段落、篇章。听众一般根据个人的收听习惯分辨出句子、段落, 但对一条消息的结束、另一条消息的开始却不容易分清楚。尤其是在陌生的语境中, 由于对所说的不熟悉, 对关键词语的含义不明白, 较难从听觉上判断一条消息是否播报完毕。广播节目中的串连相当于报纸用横竖排版、加花边等方式区别每条消息。

二、串连的主要方式

串连也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排列组合每一个节目, 并且给这种组合一个说法。它可以根据地区将节目分类, 也可以根据事件的性质分类, 或根据对比的原则 (正比、反比) 组合等。

(一) 报时、报地的串连。这种形式就是采用了播报消息来源的办法, 从一条消息转换到另一条消息, 这是最简单的一种串连方式了。

(二) 用串连词把几条新闻组合在一起。在五分钟简明新闻的播报中, 采用报时、报地的方式会占用有限的广播节目时间, 影响正文的播出, 若采用串连词联系各条消息, 不但可以加深听众对节目的整体感觉, 而且使节目进展流畅。

(三) 用停顿完成节目的转换。在半个小时或更长时间的新闻节目中, 用停顿的方式间隔节目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的办法。当然, 假如这种停顿本身包含某种意义的话, 如在刚刚播报完一条令人震惊悲哀的消息后, 稍稍停顿一下, 会比用串连词马上引出另一条消息要好得多。

(四) 用音乐作间奏曲, 衔接与转换节目。在广播节目中, 音乐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本身的丰富性, 显示出了它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即使是新闻节目的编辑, 对于音乐和各种声音都应该保持敏感, 懂得使用它们。用音乐既可以让听众的听觉稍稍休息, 又可以用它把节目划分成不同的“版面”。

(五) 用男女播音员轮换播报。在一组节目的播出过程中, 采用男女播音员轮换播报每条消息的方式, 就是以声音的变化来转换节目。这种声音的变化也可以给听众以新鲜感, 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做好广播新闻的重要责任是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 把握导向需要自己主动思考:一要了解全局, 能够掌握国际国内和本地的各种新的动态, 善于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二要了解群众, 重视处理各方电子邮件、来电、来稿, 从中了解群众的情况、问题;三要深入实际, 做比较充分的调查研究。要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是对负面报道的把关, 更重要的是对正面报道的把握。

参考文献

[1]刘海贵.当代新闻采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 (修订本)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3]蓝鸿文.新闻采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浅谈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的竞争力 篇6

一、加强宣传, 特别是典型宣传

好的宣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利于打造新闻栏目的品牌。事实的典型性、特殊性, 加上时代特色, 会增强新闻宣传的效果, 媒体还应多听取群众的意见, 发现并仔细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新闻。

1. 对典型的选择应仔细慎重

仔细慎重地选择典型, 是实现典型宣传最重要的开始阶段。典型新闻首先要具有时代性, 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事物。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发生的事情, 普遍会获得人们很高的关注, 有时代特色的新闻必然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同时典型宣传还应注重个性, 有独特性的典型事迹、典型人物, 能够打动人、感染人, 个性化的典型宣传还可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此外, 还要有一定的导向性, 典型新闻可以带给人们思考, 不能给人们带来思考的新闻, 其生命力必定不会长久, 新闻的导向性可以预测事物发展的方向。最重要的一点是新闻的真实性, 真实的事情才能让大众产生共鸣。

2. 打造优秀的典型

打造典型意即对典型定好位, 并深入发掘典型中的内涵, 从而提炼出典型具有哪些精神, 又具有哪些意义, 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报道, 还应对其深入挖掘、确定主体, 并确定想要向大众宣传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要精心编排、认真对待, 同时结合广播电视的优势, 力求产生轰动效应, 达到宣传目的。

二、注重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的创新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发展的灵魂, 我们应通过对新闻编辑、新闻策划、新闻编排、新闻语言等方面的创新, 促进广播电视的发展, 从而提升新闻媒体的整体竞争力。

1. 新闻编辑的创新

广播电视的编辑是对新闻信息选择、润色、组织的过程, 新闻编辑需认真对待, 筛选出好稿件, 创新编辑工作思路。要明确新闻主体, 认真对其进行策划, 让群众对其感兴趣, 并且从这个新闻事件中延续出更深刻的内涵, 最大程度地丰富所报道的内容, 满足群众的需求。

2. 新闻策划的创新

新闻策划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 新闻策划的好坏直接影响报道的质量。新闻策划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报道所做的规划和设计。提升广播电视新闻整体竞争力, 需要群众的关注和支持, 因此做新闻策划需要有巧妙的构思, 在既有新闻事实基础上发挥新闻报道的社会功能, 进行全方位的报道。

3. 新闻制作顺序的创新

新闻报道是由多种素材、多方面内容组织起来的, 而新闻编排既要吸引眼球, 又要自然而然地使节目各个环节融为一个整体。制作顺序在新闻节目中居于主体地位, 因此在新闻制作顺序的创新中, 要把握重点, 实现新闻的优化配置, 要讲究新闻编排技巧, 这对提升节目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三、重视群众这一受众群体

提升广播电视整体的竞争力, 需要更多的群众来关注这个新闻以及它所延伸出来的价值, 需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具有感染力、吸引力, 需要反映群众的心声。

1. 要贴近生活, 反映生活

群众关心的是自身生活, 新闻报道贴近生活才更容易引起关注, 因此, 广播电视新闻在采访编写时, 要考虑到社会大众, 把对大众有影响、有用的东西报道出来, 可以写生活中有趣、有意义、有意思的东西, 也可以把枯燥沉闷的东西换一种表达方式表达出来, 比如开会的内容很枯燥, 我们可以选取会议中群众关心的部分着重说明。

2. 注重对群众的引导

广播电视新闻有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作用, 因为媒体是最广泛的一种传播渠道, 因此新闻需要把提升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自身责任, 做到尊重事实, 体现出人文关怀, 满足大众的情感需求, 给大众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

四、培养创新型人才

要想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的竞争力, 拥有一支高素质采编队伍是关键, 因此要提高员工的素质, 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当前, 我们需要建立人才的培养使用机制, 做到尊重人才、量材使用。

此外, 广播电视新闻主持人应有良好的形象, 不论是形象还是语言都应形成自己的风格, 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五、提升新闻的生动性及专业化

广播电视新闻有很强的画面感和动态感, 这是广播电视新闻的特色, 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对事实进行跟踪描述, 利用新技术来制作画面, 做出更有质量的新闻, 增强新闻的表现力。

在新闻专业化方面, 一方面要培养专业化人才、专业新闻编辑人才等, 另一方面要增强新闻宣传的专业化,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同时要加强新闻的宣传管理工作, 还应讲究广电新闻报道的专业化。

结语

广播电视新闻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需要广播电视新闻工作中每个员工的参与, 不仅要搞好策划、加强各方面的创新, 还要注重对大众的引导, 培养创新型人才, 使广播电视新闻更加专业化。在广电行业的激烈竞争状况下, 我们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媒体特色, 充分利用网络这一传播平台,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新闻的主动性和价值, 形成自身独具一格的模式,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参考文献

[1]张郁珑.提升广播电视新闻整体竞争力的措施探讨[J].新闻天地 (下半月刊) 2011, 01 (28)

[2]张峥峥.浅析电视新闻的特点与竞争力的提升[J].现代经济信息2013, 11 (08)

[3]齐齐哈尔市广播电视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涛.全力提升广播电视整体竞争力[J].齐齐哈尔日报2007, 10 (13)

也谈电视新闻的“简单” 篇7

电视新闻有声和画两种“简单”。在电视新闻类节目中, 简单就意味着要省去啰里啰嗦的话, 省去曲里拐弯的过程, 直抒胸臆地打开天窗说亮话, 让喜欢简单的观众直截了当地、轻轻松松地看下去。

可能有人会说, 简单就是俗, 为什么不能玩点深沉呢?“之乎者也”多有文化啊。要知道, 屏幕上的新闻节目和报纸上的新闻节目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前者是一次成像, 后者可以温故而知新, 如果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一味地顾左右而言他, 藏头露尾, 把海明威的“冰山一角”艺术理论套在新闻报道上, 那么稍纵即逝、一闪而过的电视效果就可能会让精心构筑的冰山连那唯一能现出露水的一角都变成死角, 想再听一次又不可能, 听了也就等于白听。所以, 电视新闻类节目的内容表述还是简单为好。

二、电视新闻的语言如何“简单”

1.“简单”不是废话

新闻要简单但不要说废话。有位姓李名四的人就很有把握, 他从事新闻工作有一段时光了, 他的经验是“拳打一路熟”, 把所有的事件套在同一个固定的报道公式里, 填空式地采写, 既简单又没有废话:“今天, 某英模报告团到我市举行报告会, 市长×××很认真地聆听了报告会。会后他要求全市人民领会其精神, 学习他们的好作风……。”“今天南方歌舞团到我市举办歌舞晚会, 市长×××很认真地观看了演出, 会后他要求全市人民领会其精神, 学习他们的好作风……。”

2.“简单”不是僵化

新闻要简单但不能老套。那也简单, 常来点新鲜的不就可以了。有位姓王名五的人曾经在卡拉OK时唱过一首歌, 歌名叫《中华民谣》, 那歌词就既简单又不落俗套:“朝花夕拾杯中酒, 寂寞的人在风雨后, 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 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 乱七八糟不知所云, 但却被评为当年的最佳金曲。于是, 王五依葫芦画瓢, 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那真叫简单:“今天, 某化工厂爆炸, 就如原子弹爆炸一般, 蘑菇云直冲云霄, 厂里的锅炉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 飞到半空中煞是好看……”。“今天我市下了一场冰雹, 砖块一般的冰雹从天而降, 远远看去像是日军偷袭珍珠港时扔炸弹狂轰滥炸一般, 有多名市民受了伤……”

3.“简单”其实并不简单

电视新闻类节目表述上的“简单”其实是一种深入采访周密思考之后的升华, 就如江湖中的高人一样, “无招胜有招”。电视新闻类节目中的“简单”, 一言以蔽之, 是要让观众简单地看, 容易领会, 而制作节目的人则万万不能简单, 而是要精心制作出让人一看就明了的东西, 解说要口语化, 一听就懂, 地方台在不影响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地方性, 只要词典上有的方言在表述中都能用, 这样可以让观众有一种亲切感。另外, 事件的过门关节也要简单化, 不必要的东西不说也罢, 要做到主线分明、主题突出、脉络清晰、用词直白。虽然电视新闻类节目的撰写和散文的创作大相径庭, 但就简单的文法而言也有所相通, 我是在看了巴金写的散文《怀念肖珊》后才对简单有所领悟的, 巴老师那种境界的简单真的是不简单。

三、电视新闻画面的“简单”

电视新闻类节目是由声、画两部分组成的。声要简单, 那么画是否就可以复杂一点、艺术一点呢?我认为, 新闻中的画也是简单为好。

1. 画的本身要“简单”

电视是彩色的, 它在还原生活时除了现实的客观性之外, 还有使用它的人的主观性在起作用。摄像员可以通过对摄像机的运用, 让生活变得比原貌更彩色, 于是有人在新闻报道拍摄中, 充分利用摄像机上的机械运动和变焦广角镜、柔光镜等附加技巧摆噱头, 搞出点和平时肉眼观察景物不一样的花头来, 有的把摄像机放在地上镜头上翘, 把所拍的对象拍得和港台片上常见的黑社会老大一样, 或者在拍犯罪分子时把广角镜贴近面孔拍得鼻子和眼睛离得老远, 漫画式地丑化人, 凡此种种让人眼花缭乱, 其实这是不真实事实的再创造, 是违背新闻规律和真实性原则的。所以, 在拍摄反映新近发生事实的画面时, 还是要保持平时眼睛长哪怎么看的, 就把摄影机放那, 就那么拍, 在拍摄新闻类节目的时候, 摄像的角度和画面以简单为好, 复杂不得。

2. 对画面的编排也要“简单”

写新闻和拍摄新闻简单了, 那么在栏目的编排上定位复杂一点、花样多一点总可以吧, 有人就想出了“轮流坐庄法”, 一个星期中每天一花样, 天天不同样, 以满足不同阶层、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性别人的需求, 做到面面俱到。星期一的栏目定位是给女人看的, 同时也捎带着给一些想女人的男人看的, 假如题目就叫《看女人》, 那星期二就要照顾另一拨人, 就叫《男人世界》吧, 星期三是《啊哟妈妈》, 星期四是《老爸你好》, 星期五是《儿童乐园》, 星期六要深刻一点就叫《第三只眼》, 星期天更深刻一点再多一只眼就叫《第四只眼》, 这样各类观众都能看到要看的节目, 皆大欢喜, 久而久之, 某个时段的观众都将跑掉, 收视率还能高吗?所以, 栏目在设置和定位上也不能太复杂, 应该是在每天的同一时段里都是一种定位的栏目, 让喜欢这种定位的观众能简简单单地记住这个频道、这个时段, 形成持续效应, 争取该栏目的固定收视群。由此看来, 栏目设置也以简单为好。■

摘要:电视新闻作为一种向大众传播社会信息的渠道, 如何让受众快速、准备地捕捉到有效信息, 是电视新闻价值的重要体现。本文从电视新闻声与画的“简单”入手, 浅谈如何让电视新闻“简单”, 也就是如何让受众快速、有效地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

浅谈电视新闻成功采访工具 篇8

有人说, 电视是一只“独眼兽”, 它不同于报纸, 也有别于广播。电视可以给观众带来的, 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和一场听觉上的震撼, 因此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来说, 在充分对事实进行采访的同时, 还要考虑更多的方面。观众们通过电视机, 不仅只是解了和知道了新闻, 也更真切的看到和听到了。新闻是真实的, 电视还原了新闻现场的真实感, 怎样在新闻采访中, 将真实有效的信息, 传达给观众, 每一位记者都有着自己的经验和见解。

一、态度决定采访的成败

态度, 是做事情的前提, 无论是从事任何工作, 一个积极的态度, 都会是一项工作的良好开端。电视新闻记者也是一样, 发现了新闻线索, 或者是领导下达了任务, 主动的去研究和应对, 都是一次好采访的前提条件, 也是记者的工作动力。

从新闻采访报道的意图来看, 新闻采访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其一是表扬型, 另一种是批评型。在做表扬类新闻采访的时候, 采访工作会十分顺利, 被采访者乐意与记者交谈, 面对镜头, 他们会滔滔不绝的讲述他们自己的成功经验。相反的, 在新闻中不可避免的, 是对于一些事情进行批评和评论, 比如中央电视台收视率很高的《焦点访谈》。一年里, 《焦点访谈》大致有百分之四十左右的节目, 都起着批评警示的作用。那么, 在对这类新闻进行采访的时候, 记者要时刻保持公平客观的态度。不能因为被采访对象的身份, 或者是此前的所作所为, 就妄下定论。

另外, 坚持不懈的工作精神, 也是记者所必须的。一名《华商报》记者到甘肃采访一派出所所长为毒贩改年龄的事件, 尽管整个采访过程相当艰难, 但最后还是成功。追根溯源, 在采访之初, 他就下定决心, 一定要追根究底, 直至他的成功。一个好的开始, 是成功的一半, 这句话早就深深的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一个好的态度, 影响着一名记者的采访成败, 积极的做好访前准备, 友好的面对新闻中的人, 事, 物。另外, 值得重视的一点是, 记者只是新闻事件的旁观者, 他们的工作是, 还观众一个真相。

二、做好每次采访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事关重要。在一次采访前, 准备是多方面的, 比如, 新闻背景材料的收集, 新闻相关事实信息的收集, 还有不容忽视的, 是要拥有一个愉快的心情, 积极的工作态度, 优秀的职业素养, 以及丰厚的工作经验, 面对任何突发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纽约时报》老记者罗斯, 曾经说过:任何事件的新闻价值全在于通常被称之为背景材料的上下文中。面对一则新闻, 观众通过新闻背景, 可以充分的理解了新闻事实以及来龙去脉, 同时也从中获取了大量的他们感兴趣的新闻信息。同样, 对于记者来说, 在进行新闻采访之前, 充分的了解新闻背景资料, 可以帮助记者能够好的找到, 新闻中最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点, 用有限的时间, 准确的把握新闻, 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身为记者, 还要做到时刻武装头脑。无论是新闻专业知识还是公共基础知识, 作为电视记者, 都要有所涉及。中央电视台的工作人员, 从主持人到记者, 他们几乎所有人, 每天都在读书和学习。由此可见, 知识的准备是无时无刻的, 每一名电视工作者都需要长期准备, 来应对未来将会发生的各种事件。

三、适当的进行采访前的排练

在采访的过程中, 记者和被采访者都拥有决定采访内容的权利, 记者在采访之前会制定一个方案, 也就是所谓的采访议程, 而被采访者往往也会制作一个议程, 以便在采访中能够说出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当然, 在采访过程中, 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 有经验的记者, 会很好的应对, 而对于一名刚刚走出学校大门, 或者经验不丰富的新记者来说, 似乎就有些难以应对。因此, 记者在采访之前, 适当的进行几次简单的采访排练, 也是不错的方法。

有时候, 采访的对象可能是国际政要或者是大牌明星, 他们的时间很宝贵, 能够接受采访, 就是一次难逢的好机会, 记者如何抓住这个机会, 如何很好的利用这个机会, 就成为了每一名记者心中的一个重大的课题。

就在最近的G20金融峰会中, 奥巴马与中国记者的对话中, 可以看到一名成熟的记者, 是如何把握珍贵的采访时间。中央电视台记者芮成钢向奥巴马总统提出的两个问题, 顿时掀起了现场的一个小高潮。第一个问题, 问到了总统对于中美关系的看法, 第二个问题, 问到了对于国家治理的问题。两个问题都是大家所关心的, 鞭辟入里而且一针见血, 提问方式幽默且不失深刻, 可见记者功力, 以及记者背后那个团队的实力。毕竟在采访的时候只有一名记者与被采访者对话, 访前的集思广益和广泛讨论, 可以使这一名记者采访提问的恰到好处, 正所谓:众人拾材火焰高。经过简单的排练, 记者在采访中就会胸有成竹, 一条好新闻势在必得。

四、注意被被采访者的沟通与交流

在摄像机面前, 我们会发现, 内向的人可能会变得外向, 而外向的人却可能半天开不了口, 可见在面对摄像机的时候, 每一个人, 都或多或少的改变着自己的本来面目, 也许是因为紧张, 也许是因为激动。而作为记者, 进行新闻采访的时候, 必须收录现实中人们的真实想法, 真实客观, 是采访的原则, 也是新闻的灵魂。这就要求记者必须要帮助被采访者放松下来, 还原他们真实的自己。

在采访之前, 与被采访对象进行一分钟的简单沟通, 可以帮助记者更好的了解被访者的知识层次和脾气秉性, 同时也可以帮助被采访者适应这种环境, 更好的面对摄像机。当一个人, 从容不迫的面对记者和摄像机的时候, 他的大脑才可以自由运转, 不至于目光呆滞, 说话结结巴巴, 从而导致在采访结束之后, 工作人员后期进行剪辑的时候, 可使用的部分很少, 进而失去其本来的目的。当然, 有的时候, 记者需要用一点时间去适应被采访者的说话风格以及他的思维方式, 听听他的想法。也许, 被采访者对此非常有见解经验, 经过简短的交谈之后, 他会给出一个更加合适的采访议程, 记者按照这个议程进行采访, 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采访气氛, 会得到很好的采访效果。由此可见, 记者在采访前与被采访者进行简短的交谈, 既可以使得没有准备的人, 从容面对, 又可以使准备充分的人, 完美展现。

当然也存在另一种情况, 当采访属于隐蔽采访时, 与不知情的被采访者的沟通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沟通, 放下警惕心, 把记者当成他们的同路伙伴。在这种情况之下, 沟通则更加必要, 而且需要小心谨慎。

五、准确把握棘手问题, 见机行事, 保持思路灵活

记者面对采访工作的时候, 都会提前做出一个大致的采访议程, 然而, 在采访现场, 往往会出现一些谁也无法提前意料到的小问题。一些有经验的记者总会应对自如。而对于经验并不丰富的记者来说, 更多的还是要靠现场的反应速度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大多数采访是中立或者是友善的, 没有敌意而且不含对抗, 但是无论是开头还是结尾, 封闭式问题也总是要有所涉及的, 也就是所谓的棘手问题。在对棘手问题进行提问的时候, 记者和被采访者的关系往往是最紧张的时刻, 就算是在采访之前进行了一定的交流, 他们也会感觉气氛尴尬。这个时候, 如何很好地使气氛转变过来, 使接下来的采访仍能够顺利进行, 就需要记者具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和职业素质。“60分钟”的记者, 麦克·华莱士, 对于采访时遇到的问题, 有着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当然, 记者也可以换一种方式, 用调侃或者幽默的话语, 调和一下过于紧张的气氛, 这同样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

另一种情况, 有的被采访者在回答棘手问题的时候, 会反问记者, 听听记者的看法, 在这个时候, 记者就要思路灵活, 要让被采访者从记者的回答中感觉到, 你们之间有一种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如果他认为, 他所面对的记者的思想跟他自己很对路, 采访就可能会到达一个新的出乎意料的高潮。一个知识渊博的教授, 面对一个聪明而且有修养的记者的时候, 他会找到一种奇妙的感觉, 从而滔滔不绝, 任凭记者问什么样的问题, 他都会乐于回答或者与之探讨。水均益就是一个善于采访的人, 他既通晓国际上的各种时事, 又懂得如何去提问, 他的节目受众群属于精英人群, 给人一种很有分量的感觉。

当然了,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别出心裁的想法, 作为电视新闻记者更要很好的抓住每一个被采访者的闪光点, 散发它的光芒, 完整展现在电视机前的观众面前, 并且按照新闻工作者应遵循的工作原则, 掌握好采访的尺度和深度, 由表及里, 深入浅出, 愉快的将采访进行下去。

六、善于采访后的冷静思考与总结

在网络上, 不少记者喜欢写一些自己的采访记录他们的博客里, 工作过程中的心酸与快乐都尽显其中, 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新闻背后的点点滴滴。

在现场采访结束后, 需要冷静思考。不要在结束之后就好像解脱了一样, 就算采访的顺利, 也不要匆匆离开。当采访完成, 机器不再停止运转, 这个时候记者应该与被采访者继续交谈, 比如致谢。这个时候, 有的被采访者可能还有想说的, 作为一名称职的记者, 应该要安静的聆听对方所讲的一句话, 也许其中就有新闻点, 即便无法用机器记录, 也可以记在自己的头脑中, 进行新闻评论的时候, 就又多了一个素材。

新闻总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连续报道和后续报道是很吸引观众的节目形式。记者在一次采访结束过后, 其形象已经在被采访者的心里成型, 但是如果记者在最后出现了一些小问题, 美好的形象也许就会因之而改变, 进行后续采访报道的时候, 可能就不再那么顺利了。所以, 从始至终的友好和善, 和蔼可亲是必要的, 采访之后不要急着转身离开, 再交谈几句, 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

每一次采访都是经验的累计, 辛苦了一天, 安静的坐下来, 总结工作中的胜与败, 有利于以后的工作的开展和更加顺利的发展。一名记者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记者, 很大程度上就是经验的累计, 无论成功与失败, 经验是必需的。当然, 反复看采访录相也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方法, 从中可以发现一些自己或者是别人在采访中的小闪光点和小毛病, 适当的记录和总结, 为这以后的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面对之后的采访任务, 就可以从容不迫, 任何难题都能有依据的迎刃而解。

总之, 电视不同于其他媒介, 电视比所有媒体都面向更加广大的受众, 从电视上获取信息的人也比其他媒体获取信息的人多。电视在传递视频信息或者配有视频图像以帮助叙述故事, 阐释观点的信息方面尤其具有优势。

上一篇:基督徒的人生观下一篇:余云老师演讲会总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