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植物饲料添加剂(精选5篇)
新型植物饲料添加剂 篇1
广州立达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20-87642897
传真:020-87637565
主要产品:味宝 乳味酸 富血宝 大蒜素 促长素
广东云花实业有限公司
电话:0662-6365996
传真:0662-6363126
主要产品:甜香素 大蒜素 腥味香 皮红素 牛至油 硫代甜菜碱 (DMPT)
西安江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29-88338269
传真:86-29-88336682
主要产品:白藜芦醇 绿原酸 红车轴提取物 大蒜素 银杏提取物 红景天提取物 熊果酸 紫椎菊提取物
济南市汇博应用化学研究所有限公司
电话:0531-88682047
传真:0531-88686856
主要产品:甜菜碱 二氢吡啶 大蒜油 大蒜素 牛至油 VC磷酸脂
河北环球饲料添加剂有限公司
电话:0317-4048030
传真:0317-4959832
主要产品:氯化胆碱 盐酸盐甜菜碱 益生素
沧州市天宇牧业有限公司
电话:0317-5698863/2055646
传真:0317-2125750
主要产品:酵母粉 大蒜素粉 益生素 氨基电解多维 枯草芽孢杆菌 VE
生物源生物技术 (深圳) 有限公司酸化剂
电话:0755-26010980
传真:0755-26734839
主要产品:酸化剂 益生素 酶制剂
连云港东辛隆生科技饲料有限公司
电话:0518-85497751
传真:0518-85498751
主要产品:光合细菌 微生态制剂 益生素
河北世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电话:0317-2123388
传真:0317-2123388
主要产品:益生素 电解多维 微生态制剂 酵母粉 氯化胆碱 维生素原料
北京天地大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电话:010-62138580
传真:010-62167742
主要产品:饲料香味剂 调味剂 各类非营养性添加剂
新型饲料添加剂硫辛酸的研究应用 篇2
1 硫辛酸的理化特性
(1) 硫辛酸为白色结晶体, 是一种天然成分。天然合成的硫辛酸只有R异构体, 化学合成的硫辛酸是一种由50%R型硫辛酸和50%S型硫辛酸组成的混合体。硫辛酸右旋体mp46~48℃, 比旋度+104℃ (23℃苯中) , 左旋体mp45~47.5℃, 比旋度-113℃ (23℃苯中) , 外消旋体mp60~61℃、bp160~165℃。硫辛酸既溶于水又溶于脂肪类溶剂, 极易溶于脂类溶剂中。分子式为C8H14O2S2, 分子量为206.33。 (2) 硫辛酸的分布:动植物组织中硫辛酸通常与蛋白质分子中赖氨酸残基的ε氨基共价结合, 以酰胺键的形式存在。硫辛酸含量最高的植物是菠菜, 其次是番茄和甘蓝。在动物体内肝脏和肾脏组织中硫辛酸含量最高。
2 硫辛酸的生物学功能
2.1 硫辛酸是丙酮酸脱氢酶的辅助因子
是代谢性抗氧剂, 在生物体内可以转化为还原型的二氢硫辛酸。近年来, 硫辛酸和二氢硫辛酸在抗氧化、糖代谢、糖尿病并发症和其他多种疾病治疗方面的重要作用受到国际生物医学界的高度关注。
2.2 作为辅酶调节机体的正常代谢
硫辛酸是线粒体内催化能量代谢几种复杂混合酶所必需的辅酶, 参与三羧酸循环中α-酮酸的氧化脱羧反应, 在细胞的新陈代谢、细胞内能量产生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没有硫辛酸, 细胞不能利用糖来产生能量, 就会死亡。研究发现, 硫辛酸可以增加心肌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使心肌对氧的摄取能力及心肌内ATP水平恢复正常, 增加心输出量。
2.3 调节氧化---抗氧化系统
当有大量游离的硫辛酸可以利用的时候, 硫辛酸能够发挥抗氧化剂的作用。硫辛酸进入细胞后一部分可被还原为二氢硫辛酸, 在体内以硫辛酸和二氢硫辛酸两种形式存在。硫辛酸和二氢硫辛酸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 充分发挥高效的抗氧化作用。硫辛酸可清除羟基自由基 (OH) 、过氧化氢 (H2O2) 、单线态氧 (1O2) 、一氧化氮自由基 (NO) 、过氧化亚硝基 (00NO) 和次氯酸 (HC1O) 。虽然硫辛酸不能清除过氧化物自由基 (ROO) 和超氧自由基 (O-2) , 但是硫辛酸的还原态二氢硫辛酸能清除单线态氧以外的其他自由基, 因此, 硫辛酸和二氢硫辛酸在生物体内的相互转化和代谢再生过程中能清除上述所有自由基。研究显示, 二氢硫辛酸是生物体系中过氧化亚硝基作用的优先靶向分子之一。二氢硫辛酸是一种强还原剂, 可还原再生许多氧化型抗氧剂如抗坏血酸、维生素E、谷胱甘肽 (GSH) 、辅酶Q、硫氧还蛋白等。硫辛酸和DHLA的氧化还原激活了生物体内其他抗氧剂的代谢循环, 形成独特的生物抗氧化剂再生循环网络, 维持机体正常的抗氧剂水平, 共同发挥生物抗氧化作用。
2.4 再生其他抗氧化剂、抗氧化酶
(1) 当一种抗氧化剂或抗氧化酶中和一个自由基后, 它就会变成氧化状态, 在被还原或再生以前不能够再中和其他自由基。二氢硫辛酸是一种有效的还原剂, 能够再生许多种抗氧化剂。 (2) 有资料显示:机体内维生素E消除或氧化自由基后, 维生素C能够使维生素E恢复到原来的活性形式, 而维生素C能够被谷胱甘肽循环再利用。谷胱甘肽是一种重要的水溶性抗氧化剂, 可以由含硫氨基酸半胱氨酸合成。细胞内半胱氨酸的量决定了谷胱甘肽的合成水平。通过细胞培养二氢硫辛酸能够提高半胱氨酸的吸收, 因此导致谷胱甘肽的合成增加。 (3) 硫辛酸能显著增加细胞内谷胱甘肽水平。谷胱甘肽是一种水溶性内生抗氧剂, 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 谷胱甘肽缺乏会导致活性氧物种的产生和线粒体功能紊乱, 最终导致神经细胞凋亡。 (4) Parkinson症的重要生化特征就是谷胱甘肽水平的显著降低, 因此硫辛酸对Parkinson症的防治具有积极作用。谷胱甘肽在生物体内的合成受半胱氨酸利用率的影响。硫辛酸可被细胞快速吸收并还原为二氢硫辛酸, 分散到各个组织中。二氢硫辛酸将胱氨酸还原为半胱氨酸。细胞对半胱氨酸的吸收速率比对胱氨酸的吸收快十倍, 因而加快了谷胱甘肽的生物合成。二氢硫辛酸可使谷胱甘肽的浓度增加30%~70%。
3 螯合金属离子
(1) 生物体内铁、铜、汞、镉等过渡金属离子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强毒性的羟基自由基, 导致组织损伤。硫辛酸和二氢硫辛酸能够螯合这些金属离子, 从而抑制自由基的形成。硫辛酸能够通过某一种方式螯合或吸附金属离子, 阻止它们产生自由基, 降低过氧化程度, 乃至起到重金属离子中毒的解毒作用。 (2) 硫辛酸对砷、镉离子的螯合特别有效。当硫辛酸与砷的摩尔比为8:1时, 可完全防止小鼠和狗的砷中毒。硫辛酸与一种琥珀酸衍生物联合给药可预防铅中毒。硫辛酸能螯合铜离子, 使铜经尿液排出, 肝功能恢复正常, 从而减轻wilson氏病神经及精神紊乱综合征。 (3) 调控基因转录:NF-KB作为一种转录因子能够附着在DNA上而影响某些基因的转录水平。NF-KB在调控与发炎和一些病理方面疾病有关的基因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 硫辛酸可以显著降低VXAM-1转录的数量。0.5mmol/L和5.0mmol/L硫辛酸可以使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下降。
4 硫辛酸的应用
(1) 目前对硫辛酸的应用主要是在衰老与疾病的防治方面。国内外学者已从事了大量的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将硫辛酸作为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昏迷和脂肪肝等肝病的治疗。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每天口服600mg硫辛酸, 3个月后, 血浆过氧化水平明显低于没有服有硫辛酸的糖尿病患者。 (2) 有资料显示, 短期内给老龄鼠食物中补充硫辛酸可以降低活性氧的产量, 改善线粒体内的能量代谢, 降低氧化应激, 增强机体活力, 改善短期记忆力。动物试验证明, 硫辛酸对于脑缺血一再灌注损伤也具有保护作用, 可以使梗塞面积明显缩小, 提高脑缺血大鼠存活率。大鼠服用30mg的硫辛酸可以抑制钙离子诱导的脑、心、睾丸的脂质过氧化, 使Ca2+、Na+、Mg2+、ATP酶的活性降低。口服或是静脉注射克罗伦特的肉子鸡饲粮中补充硫辛酸100mg/kg, 可以显著地降低肉鸡腹脂重并提高胸肌蛋白含量, 促进脂肪酸在肝脏及脂肪组织的周转。白兆鹏等试验表明, 在常温状态下, 饲粮中补充硫辛酸没有显著提高产蛋鸡的生产性能, 但是高温应激环境下向产蛋鸡饲粮中补充硫辛酸可以显著缓解热应激对产蛋鸡机体的不利影响, 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杨国宇等试验证明:在肉鸡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的硫辛酸可以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胆固醇的含量, 降低肝脏中脂肪的含量。
5 总结
新型植物饲料添加剂 篇3
目前在饲料添加剂方面, 功能性寡糖的研究是一热门话题。由于环保、食品安全问题被人们受到重视以后,畜牧业生产需要由注重产量向注重质量方向发展。人们所说的绿色食品的生产是必须从畜禽饲料开始,那么在绿色食品的生产过程中如何解决抗生素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问题是目前畜牧业生产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饲料行业的突破口。抗生素在畜牧业发展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缺点是抗生素在抑制、杀死有害菌的同时也杀死有益菌;连续使用抗生素会诱发胃肠道细菌产生耐药性,导致抗生素在实际应用中效果越来越差,这时必要加大抗生素用量;此外,抗生素在畜产品中的残留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安全。为了克服抗生素的这些弱点,营养学家开发了第一代抗生素替代品益生素。益生素是指对动物有益的微生物活菌制剂,能竞争性地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维持肠道正常的微生物平衡区系,发挥类似抗生素的作用。然而,益生素的作用目前仍受到许多限制,主要表现在3方面:(1)动物消化道中原生菌的优生作使活菌制剂很难在短时间内定植,完成续生和大量繁殖。(2)活菌制剂均有其特定的微生态环境,如果动物肠道中无法长久供应这些外源活菌制剂的营养素,会因死亡而失效。(3)活菌制剂必需耐受饲料制粒过程中的高温以及胃肠中消化酶、酸、碱环境。发现抗生素、抑生素的这些弱点后,在畜牧业生产中减少甚至不使用这些物质,而用另一种新型绿色饲料添加剂来代替它们是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营养学家进一步探索寻求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既不被畜禽自身消化、吸收、利用,又不能为肠道内大部分有害菌利用,而能为大部分有益菌利用,从而使有益菌群大量增殖的物质,那将成为抗生素的更好替代物。经过研究发现,在饲料中添加功能性寡糖类能够避免抗生素、抑生素的弱点,并且能够起到很好的生产效益。因此,人们正在把功能性寡糖作为第二代抗生素替代物来研究。
国内外对NDO的研究现状:在这方面日本占世界领先地位。他们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开发寡聚糖,80年代开始批量生产少数几种寡糖产品,90年代开始批量生产多种寡糖产品,并在食品和饲料行业中使用。国内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寡聚糖,目前国内生产出少数几种功能性寡糖产品,并在食品行业上开始使用,而在饲料行业上还没有投入生产。
2 营养上经常应用的NDO种类及生产
功能性寡糖是指由2个以上单糖单位通过糖苷键而连接的小聚合体。
2.1 寡木糖 (XOS)
是几个D-木糖或其他五碳糖或六碳糖与D-木糖4位羟基生成糖苷键而形成的寡糖。Morgan等 (1992) 利用木聚糖酶降解植物而获得XOS。Kormelink等(1992)报道内源性木聚糖酶的效价受到木聚糖中存在的阿拉伯糖侧链的影响。(石波,李里特等)2000研究出以玉米芯为原料采用高温蒸煮和内切性木聚糖酶联合的方法制得了以木二糖为主的木寡糖产品。总糖得率为17%(按含36%木聚糖玉米芯计)。
2.2 异麦芽寡糖(α–GOS)
其中至少含有一个通过α–(1.6)糖苷键结合的异麦芽糖,其他的葡萄糖分子可以通过α– (1.2) 、α–(1.3)、α–(1.4)糖苷键组成的寡糖。Yoneyama (1992)揭示,α–GOS可由α–转葡萄糖甘酶催化麦芽糖和麦芽糖糊精而生成。而Amarakone等(1984)发现用葡萄糖淀粉酶和支链淀粉酶即能催化淀粉的水解,而当底物中葡萄糖浓度很高时,又能催化α–(1.6)键的合成。该寡糖不能被酵母发酵,耐热、耐酸性极强。因此,目前α–GOS的生产主要是以大米、玉米、啐米、木薯、淀粉等为原料经生物酶转化法而制得(周中凯,1999)。
工业生产方法:采用葡萄糖淀粉酶合成反应生成或用高麦芽糖浆通过葡萄糖转移酶生产。主要工艺流程:(玉米淀粉)精制淀粉→调浆→喷射液化→糖化→转苷→灭酶→压虑→初浓缩→脱色→压虑→离子交换→喷雾干燥→成品包装。
2.3 β–寡葡萄糖(β–GOS)
通过β–(1.6)或β–(1.4)糖苷键组成的寡糖。Ajisaka等(1987)指出,通过葡萄糖甘酶催化浓葡萄糖溶液(70%),可聚合成β–GOS。
2.4 寡果糖(FOS)
是几个D–果糖通过β–(1.2)糖苷键连接与蔗糖的果糖分子上而形成的寡糖。Shiomi (1976, 1978)及Fishbein等(1988)都报道了由富含植物提取FOS的方法;Heiz和Vogel (1991)则通酶控制降解发获得FOS;Hidaka (1988)采用果糖转移酶的合成法。应用于饲料添加剂的FOS的主要成分是GF2、GF3、GF4。它们在自然界以较高的浓度存在于大麦、小麦、黑麦、马铃薯、香蕉、洋葱等植物及酵母中(Bailey等1993;徐秀容等1999)。目前制备的果寡糖是将微生物中呋喃苷酶或果糖转移酶作用于蔗糖而制备获得 (江波,1997) 。蔗糖(G-F)(在微生物和植物中具有的果糖转移活性酶的作用下)→G+G–F+G–F2+G–F3+G–F4。该方法的缺点是:发酵周期长、酶液利用率低、产物后处理工艺复杂等。因此,用的更多的是固定化酶法。其工艺如下:50%-60%蔗糖溶液—固定化管柱或固定床生物反应器(24h 50-60℃)→糖液→活性炭脱色→离子交换脱盐→真空浓缩→成品糖浆。
2.5 寡乳糖(GAS)
是几个半乳糖通过β–(1.6)糖苷键结合在蔗糖的葡萄糖分子上而形成的寡糖。Minami (1993) 研究发现可由乳糖合成或从富含植物中提取GAS。
2.6 寡甘露糖(MOS)
是几个甘露糖分子或甘露糖与葡萄糖通过α–(1.2)、α–(1.3)、α–(1.6)糖苷键组成的寡糖。目前所使用的产品是通过发酵从富含MOS的酵母细胞壁中提取的葡甘露聚糖蛋白复合物,约含30%的葡萄糖和30%的甘露糖。
2.7 大豆寡糖
是包含在大豆中的寡聚糖的总称。其主要成分为蔗糖、棉籽糖和水苏糖,此外还有微量的阿拉伯糖。这些糖主要是以α–半乳糖苷的形式存在,α–半乳糖苷是一个抗营养因子。豆柏中这种抗营养因子含量很高,它对豆粕的代谢能、氮沉积和干物质消化率都有影响。因此,在生产实践中有必要去除豆粕中的α–半乳糖苷。去除方法:
(1)溶剂浸出法(乙醇):用这个方法处理后,代谢能增加20%、非淀粉多糖 (阿拉伯木聚糖、果胶糖、β–葡萄糖等) 消化率从5%提高到50%、减少饲料消耗量、增加消化时间和盲肠pH值。
(2)添加α–半乳糖苷酶法:(主要用于玉米豆粕型日粮中)饲料中添加500g/tα–半乳糖苷酶时,代谢能提高7%、氮沉积指数提高4.4%。很多实验证明,日粮中豆粕含量40%时,最佳酶的用量为500g/t。α–半乳糖苷耐热、耐酸性极强,因此在食品行业上用于酸奶等乳酸菌饮料中,抑制淀粉老化,防止产品变硬等。它还不被小肠吸收,在大肠中被有益菌利用,抑制有害菌,改善肠内菌群构成。
3 NDO的消化和代谢特点
哺乳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主要限制于α–(1.4)糖苷键。哺乳动物产生的内源性消化碳水化合物的酶对其他糖苷键的分解能力较弱或不能分解。除了由淀粉降解产生的麦芽糖和低聚糊精外,其他寡糖由于其结构中α–(1.4)糖苷键的比例小,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不被哺乳动物消化。在很多体内外实验中已显示,许多工业生产的NDO如FOS、GAS等基本上能抵抗胃酸和消化酶的降解。Kaneko等(1992)用小肠液体外培养α–GOS,结果仅小部分被水解,表明大部分能到达消化到后部。Quirasco等(1994)将α–GOS在家鼠十二指肠消化液中培养24h,降解生成的葡萄糖很少。Valette等(1993)用无菌家鼠的体内消化试验表明,2-7单体的混合α–GOS的消化率平均仅为20%,其中主要成分5单体α–GOS则完全不被消化。Tokonag等(1989)用14C标记的FOS饲喂无菌家鼠后8h,粪便中无14CO产生。揭示无菌家鼠消化道内FOS不被分解。Tokonag等(1989)用14C标记的FOS饲喂有菌家鼠后8h,有大于50%的FOS被以14CO的形式从粪便中释放出来,揭示有菌家鼠消化道内FOS能被分解。以上试验结果表明,NDO不能在消化道前段降解成单糖而被小肠吸收,而直接进入小肠后部、盲肠、结肠和直肠后被微生物产生的分解各种糖苷键的酶消化。消化过程是:NDO→单糖→乳酸和丙酮酸→VFA、CO2和H2O。NDO在肝脏中的主要代谢形式为丙酸。
NDO与体内其它代谢的关系:
(1)与糖、脂质代谢的关系:降低血糖和血质,因此糖尿病人和高血质病人服用后,病情得到改善。原理是:a.降低脂肪酸合成酶的活性。b.降低胰岛素水平,从而抑制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合成。c.丙酸进入肝脏后,对胆固醇的合成进行调控,从而改善脂质代谢。d.提高盲肠中胰高血糖素类肽(GLP-1)的含量,该物质对维持正常血糖有关,从而调节血糖含量。
(2)与蛋白质代谢的关系:增加粪氮的排出,抑制尿氮的排出。原理是:NDO被发酵产生的VFA为胃肠道微生物提供能源,因此微生物合成菌体蛋白需要更多的氮源。
(3)与矿物质代谢的关系:促进大肠对Ca、P、Mg、Fe的吸收。原理是:a.NDO被发酵产生的VFA降低肠道PH值,提高矿物质的溶解性,从而促进他门的吸收。b.NDO通过改变运输Fe的蛋白质组成来促进Fe的吸收。c.Ca的吸收提高有利于Fe的吸收。d.NDO被发酵产生的丙酸促进δ-氨基乙酰丙酸的合成,从而刺激血红素的合成。
4 NDO的生理功能及作用机理
4.1 促进机体肠道内健康微生物菌相的形成
(1) NDO是肠道内有益寄生菌的营养基质。(Kohmoto等1991;Wada, 1990)发现α–GOS、FOS、XOS等可作为营养物质被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拟杆菌等有益菌代谢,而梭状芽孢杆菌、肠杆菌等有害菌对它们的代谢利用率很低。由此可见,NDO能够被消化道后部寄生的微生物选择性地作为营养基质。
(2) NDO改善消化道内微生物菌相。Mitsuoka (1986)报道,成人每天食入8g FOS后1-2周,粪中双歧杆菌数增加10倍(1010/g);食入4g FOS则一个月后出现这种变化;食入2g FOS,则时间更长。Sunory (1992)报道,成人每天食入3.5g XOS 1周后,粪中双歧杆菌比例10.6%增到21.7%;食入1.4g XOS三周后,粪中双歧杆菌比例从8.5%增到20.2%。
(3)对肠道内微生物菌相有变化作用。Nurm和Rantal (1973)首次发现了单胃动物肠道内微生物对外源性病源菌的竞争性排阻作用(CE)。Fuller (1992)把CE作用归为三个方面:细菌的相互抑制、阻止外源性病源菌于肠道停留和繁殖、竞争性排泄。研究发现,机体CE的能力与以双歧杆菌、乳酸杆和拟杆菌等为优势菌而梭状芽孢杆菌、肠杆菌比例较少的菌相有高度相关。因此,这种菌相成为理想肠道寄生微生物菌相,而正是NDO所能影响的稳定肠道微生物菌相。Oyofo等(1992)对已含沙门氏菌 (108/g) 雏鸡饮水中加2.5%的FOS或XOS,鸡群中沙门氏菌阳性率从53%降到27%,盲肠中沙门氏菌下降3个单位的细菌菌落(CFU)。有很多体内外试验证明,大多数NDO可作为肠道有益菌的碳源,而有害菌对其不能利用或代谢利用率很低。肠道有益菌的大量增殖,形成微生态竞争优势,直接抑制了外源菌和肠内固有腐败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发挥正常肠道菌群在屏障,营养和免疫上的正常功能。另外一些机制是:有益菌以发酵的方式利用NDO,有害菌以氧化的方式利用NDO,因此NDO被发酵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和乳酸降低pH值,阻止病源菌及腐败菌在肠内定植;NDO被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抑制细菌毒素的产生;双歧杆菌刺激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双歧杆菌也产生一些抗微生物物质。
4.2 抑制病原菌,减少有毒发酵产物的产生,控制腹泻
据文献报道,低聚异麦芽糖可以抑制病原菌和腐败菌,使他们产生的毒素、氨、胺、吲哚等有毒有害代谢产物大量减少,动物疾病的发生及腹泻等也随之受到控制。沙门氏菌可以引起猪副伤寒、鸡败血症等,并且一些腐败菌代谢产生的有害产物如酚、吲哚、胺等是潜在的抑制生长和致癌物质。桃建国和李如治2000年报道,摄入低聚果糖后,生成这些产物的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因而产生的有害物质的量就得到控制。
4.3 生成营养物质,防止便秘
NDO增殖的双歧杆菌在肠道内能合成蛋白质、B组维生素、烟酸和叶酸等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其代谢产生的大量短链脂肪酸能刺激肠道蠕动,增加粪便湿度并保持一定的渗透压,从而防止便秘的发生 (王修启,郑海刚,2000) 。
新型植物饲料添加剂 篇4
病的发生。
2 临床症状
疾病的发生是有预兆的, 在疾病发生的早期阶段, 鸭的症状为眼会分泌将液状或黏性的物体, 因此眼周围羽毛会脱落, 从而形成“眼圈”;如果该疾病表现为急性, 那么其症状为嗜睡、缩颈或者是嘴低地、脚无力、不愿走动, 在饮食上, 吃的较少或是不吃。小鸭则可从它的粪便辨别, 一般其粪便为红绿色或是黄白色, 而且是稀粪, 还伴有咳嗽和打喷嚏等症状[1]。在濒死
收稿日期:2013-06-06
做好病鸭肝、心渗出物的采集工作, 将其接种在巧克力琼脂平板上, 并且放入厌氧缸培养, 时间为24 h, 而后会出现菌落, 该菌落为圆形、隆起、光滑、奶油状、半透明。作涂片镜检, 菌落在镜下呈椭圆形, 个数为单个或是成双排列, 性质为阴性杆菌, 两极着染。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实验室检查可以诊断为鸭传染性浆膜炎。
5 预防措施
5.1加强饲养管理, 改善饲养环境
新型植物饲料添加剂 篇5
1 瘦肉型饲料添加剂的现状
降低禽畜酮体脂肪含量、提高禽畜酮体瘦肉率在过去几十年一直是动物育种、动物营养、饲料、养殖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和主要目标。虽然有关瘦肉型禽畜的育种工作一直在有序的开展,也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培育一个稳定高产的瘦肉型禽畜品种的周期长,工作量大,且对于瘦肉型品种的禽畜也要有相应合理的配比饲料和科学的养殖方法,才能得到高品质的动物酮体。
一直以来,世界各国科学家都在努力开发能提高禽畜瘦肉率的饲料添加剂。利用代谢调节剂促进动物脂肪消耗、提高蛋白质沉积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生产实践应用中,使用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甾醇类药物作为饲料添加剂,如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能促使体内脂肪酶活化,促进甘油三酯分解成游离脂肪酸和甘油,能有效地缓解、减少脂肪沉积,增加肌肉蛋白含量,从而改善禽畜酮体品质,提高瘦肉率。这些物质虽然能有效提高瘦肉率,但是,却能在禽畜酮体中残留,对人体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已经禁止在动物日粮中使用该类物质[1,2,3,4]。
目前,市场上没有一种绿色安全、价廉物美、高效、广泛使用的瘦肉型饲料添加剂。同时,市场对瘦肉型饲料添加剂的需求量很大,当年风靡全国的“瘦肉精”足以说明瘦肉型饲料添加剂市场的庞大。这种突出的供需矛盾,促使不少的企业、研究机构、大专院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研发瘦肉型饲料添加剂,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国家发明专利(NO.ZL86105967)提供了一种从含莨菪烷类生物碱的茄科莨菪类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制取提高禽畜瘦肉率的饲料添加剂的方法。该发明提供的生产方法工艺简单、原料充足、无三废污染,由该专利方法制备得到的产品能有效促进禽畜生长,尤其能够提高禽畜的瘦肉率,并能改善肉质风味,减少饲料消耗,增强禽畜的免疫抗病能力,对禽畜无毒、无致畸、无致突变等副作用。但是,该专利制备的饲料添加剂很少在市场上销售[5]。
俞祖勋申请了一项“瘦肉型饲料添加剂”(NO.ZL0214-5029.3)国家发明专利,该专利提供的一种瘦肉型饲料添加剂为丙酮酸与一水肌酸混合物,其中丙酮酸盐含量为55%~75%,该专利制备的饲料添加剂对人体安全,也能有效提高禽兽类的瘦肉率。但是,这些得到专利保护的能提高瘦肉率的饲料添加剂,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推广,无法满足消费市场对瘦肉型饲料添加剂的大量需求,没能有效解决瘦肉型饲料添加剂供给问题[6]。
针对目前这种状况,急需开发一种绿色安全、能广泛使用的新型、安全、价廉的瘦肉型饲料添加剂,来填补市场需求的空白,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动物食品的需求。
2 生物基1,3-二羟基丙酮的生产及其安全性
2.1 1,3-二羟基丙酮简介及其生产
1,3-二羟基丙酮,也称二羟基丙酮,分子量为90.08,分子式为C3H8O3。它是一种简单酮糖,晶体呈白色,易溶于水以及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1,3-二羟基丙酮可以以甘油为基质通过微生物转化生产获得。由于甘油由动物脂肪、植物油脂转化获得,也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因此,由微生物转化甘油生产的1,3-二羟基丙酮是基于生物源和生物技术的一种化学品。
二羟基丙酮生产用的菌种与生产过程亦是绿色环保的,目前用于二羟基丙酮工业化生产的微生物菌种是葡糖杆菌(Gluconobacter oxydans),该菌株对人体与环境都安全。二羟基丙酮是人体糖代谢过程中的三碳化合物中间产物,在人体内有存在,对人体无毒害作用,是一种绿色安全的化学品,目前已得到美国FDA认证,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医药中间体、饲料添加剂等领域[7,8,9,10,11,12]。
2.2 二羟基丙酮生物学功能
二羟基丙酮作为一个生物体糖代谢的中间产物,在生物体的代谢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二羟基丙酮在二羟基丙酮激酶(dihydroxyacetone kinase)催化作用下进行磷酸化反应,生成磷酸二羟基丙酮;磷酸二羟基丙酮在磷酸丙糖异构酶(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的催化下迅速转化为3-磷酸甘油醛。3-磷酸甘油醛是糖代谢过程中重要的三碳中间产物,二羟基丙酮能通过生物体的糖酵解途径,进入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另一方面,二羟基丙酮能参与脂肪代谢,磷酸二羟丙酮在甘油磷酸脱氢酶作用下,还原生成α-磷酸甘油(或称3-磷酸甘油);生成的α-磷酸甘油在脂酰转移酶(acyl transferase)作用下,与2分子脂酰Co A反应生成3-磷酸-1,2-甘油二酯,即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磷脂酸是合成含甘油脂类的前体。此外,磷酸二羟丙酮也可先酯化,后还原生成溶血磷脂酸,然后再经酯化合成磷脂酸。磷脂酸在磷脂酸磷酸酶作用下,水解释放出无机磷酸,而转变为甘油二酯,酯化生成甘油三酯[12]。二羟基丙酮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比较复杂,它是联系糖代谢和脂肪代谢重要的中间产物,能有效调节糖代谢与脂肪代谢的关系。
另外,体外供给二羟基丙酮,能有效提高生物体机体的性能,有效地减缓脂肪合成速率,从而起到减肥作用。二羟基丙酮喂养禽畜动物后,禽畜酮体的脂肪含量减少,蛋白质含量增加,酮体的蛋白质结构变得更加合理,使酮体的瘦肉率大大提高。Stanko等用丙酮酸与二羟基丙酮的混合物口服喂养大鼠112d,结果表明,喂养丙酮酸与二羟基丙酮的大鼠的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合成速率下降,肌体的脂肪含量比对照组下降32%,血浆中胰岛素水平下降,而且机体的能量消耗大大提高。二羟基丙酮与丙酮酸混合物(比例为3∶1)喂养猪的研究结果显示,该混合物能有效降低酮体的脂肪含量,而肌肉的蛋白质含量没有变化。用二羟基丙酮与丙酮酸1∶1的混合物喂养96羽1d龄肉鸡42d,随着二羟基丙酮与丙酮酸喂养量的增加,肉鸡的体重呈现曲线性减少。这些研究结果说明,二羟基丙酮和丙酮酸混合物对脂肪的稳定作用是非种特异性,具有普遍性,而且作用效果非常明显[13,14,15,16,17,18]。
3 生物基1,3-二羟基丙酮的开发前景
利用改变生物体内代谢流方向,调节糖代谢与脂肪代谢两大代谢的关联以及代谢流向,降低糖代谢向脂肪代谢迁移,从而减缓脂肪合成代谢,实现减肥,提高酮体蛋白质含量、机体性能的研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各国科学家研究的热点。通过喂养二羟基丙酮为主,配比其他辅料的饲料添加剂,能有效改善糖代谢与脂肪代谢过程,改变糖代谢与脂肪代谢的流向,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减少脂肪合成代谢,改善酮体品质,提高蛋白质含量,减少脂肪含量,提高瘦肉率。
目前还没有以二羟基丙酮为主要成分的饲料添加剂。该研究所以二羟基丙酮为原料,配以其他辅料,制备成瘦肉型饲料添加剂,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二羟基丙酮有良好缓解脂肪代谢、减肥等功效,能有效提高禽畜酮体瘦肉率,是一种很有开发前景的绿色安全高效的瘦肉型饲料添加剂。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0910097682.1)。另一方面,在原料二羟基丙酮的生产技术方面,以甘油为原料,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二羟基丙酮,经过膜过滤、结晶等工序制备得到二羟基丙酮结晶体,生产工艺的各项技术指标都处于领先,并申请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目前二羟基丙酮已经投入了工业化生产,产品已经出售,产品质量得到用户的认可。因此,将二羟基丙酮开发成瘦肉型饲料添加剂,有显著的原料供给和生产成本优势[19,20]。
摘要:综述了瘦肉型饲料添加剂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生物基1,3-二羟基丙酮的生产及安全性,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新型植物饲料添加剂】推荐阅读:
新型饲料添加剂12-06
饲料植物10-22
绿色植物饲料的制作10-29
植物与植物生理09-03
植物及植物生理10-02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区别06-30
欧盟有机农业植物及植物源产品的监控11-21
植物纹饰07-14
植物07-15
植物芳香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