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新课标教学

2024-09-17

高中生物新课标教学(精选12篇)

高中生物新课标教学 篇1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

自从广东率先进入新课标实验以来, 笔者带领部分教师开展“新课标理念下高中生物教学初探”研究。在教学实践中, 认真学习新课标, 反思传统的生物教学, 力求在发扬生物传统教学模式的长处, 创新生物教学形式上作一些切实可行的探索, 努力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境界。本课题就学习高中生物新课标, 如何确立新的教学理念, 构建高中生物教学模式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思考与教学策略。

二、课题的理论思考

1.生物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标》明确提出:“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核心任务。” 新课标对于生物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如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 形成健全人格的这些要求, 凸现了生物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对真正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生物课堂教学, 应该积极地实践上述基本理念, 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探究实践的学习过程中,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生物教学要体现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 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高中生物学课程要面向所有的在校高中学生, 生物学教师要为他们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新课标对于生物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面向全体学生, 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提高所有学生的科技素养, 提出了建议:“教师要鼓励学生, 并给每个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机会来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问题, 并运用证据和逻辑展开讨论。讨论问题时, 教师和所有学生应处于平等的地位。”我们的生物课堂教学, 应该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

3.生物教学中要倡导探究性学习。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 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 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答案的活动形式, 它是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前提, 给学生提供观察、调查、假设、质疑、讨论的机会, 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作为探究教学的导师, 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4.生物教学要与现实生活联系。

《新课标》提出:“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 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做出相关的个人决策。” 本次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 在课程实施中强调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经验, 反映社会科技的进展, 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三、课题的教学策略

1.从现实生活中创设引入生物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多创设生物情境, 从现实生活中引入生物知识, 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 让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如何将生活问题生物情境化, 是我们生物教师在教学中悉心追求的方向。从自然界一山不容两虎, 到人类的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从高科技的基因工程到生活中常见的晒干方法保存食物, 都可以从这些现实生活中创设引入生物情境。例如:讲授细胞呼吸内容时, 我联系生活实际:家庭中电冰箱能保鲜瓜果蔬菜和食物, 原理是什么很多学生都能回答出:低温抑制瓜果蔬菜的细胞呼吸和微生物的细胞呼吸。我进一步设问:果蔬贮藏是不是越低温越好香蕉能放入电冰箱内保鲜吗像这样创设生物情境, 不但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 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 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导入与展开、练习的设计等要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在学习过程中创设条件让他们全面的表现自己并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增强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和信心。如一个同学在计算一道遗传系谱图题中求某夫妇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时, 少乘了一个1/2, 导致最后得数错误。在纠正时我让该学生讲述他的解题思路, 然后告诉他在判定遗传类型、写基因型、求概率等几方面都正确, 只是在最后求概率过程中没有乘以男女性别比例的1/2。学生一听, 基本的步骤我都做对了, 只是忘记乘男女性别比例的1/2, 以后应该认真些。这样做, 在不损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 纠正了他知识与技能上的错误, 同时增强了学好生物的自信心。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开放性问题, 在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 不追求大统一, 不搞一言堂, 不设计标准答案, 不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 鼓励学生另辟蹊径, 多视角、多层面地探索和研究问题。同时鼓励学生走出课本, 走出课堂, 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知识。探究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纯思维探究。如:“生长素的发现”, 我通过改变单一变量, 要求学生探究生长素产生的部位、作用的部位、胚芽鞘感光部位等。也可以给学生定课题进行指导性探究, 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我在探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给予必要的指导。还可以给学生进行完全自主的开放式探究, 这是最高层次的探究。如“植物组织培养”课题的探究, 学生自己选择材料、制定方案, 进行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这种开放性的探究, 让学生不仅学习了生物学知识, 还在配制培养液过程中, 应用化学知识, 也锻炼了实验操作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既是一种挑战, 也是一种机遇。面对新课标, 教师要充分理解其要求, 掌握新技能, 以学生自身发展为出发点和归结点,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目标, 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这样, 才能与新课标同行, 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广东省遂溪县第一中学)

高中生物新课标教学 篇2

一个假期匆匆就过去了,一开学就面临着新的难题----解读新课标。在组长的带领下,我们组齐心协力,对生物必修三的课标做了解读。在解读的过程中,感觉受益颇深。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领会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育价值观,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实现教学观念,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的转变,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全面实施新课程做好适应性的准备,这是摆在我们每位高中生物教师面前的新课题,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思考、研究和实践。

一、树立新的课程观念

首次出台的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确立的生物课程应遵循的理念。较传统的高中生物的课程观念以传授知识为核心,强调应试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习新课标,首先应深刻领会新的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

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高中生物新课标明确提出: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核心任务和价值所在。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公民适应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基础,教会学生理解生物学基本现象、事实、规律,以及生物学原理在生物技术领域中的运用,科学地解释发生在身边地生物学现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指导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比较、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技能,以及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和习惯。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程标准所遵循的教育价值观。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将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为各类学生选择今后的学习方向和职业方向提供帮助。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厌学为好学,除了教材内容的因素外,教师应提倡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学、观察中学、听中学、玩中学、思考中学、做中学、合作中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和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对学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同样是学生,他们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行为习惯、学习目标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是不科学的,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使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层次的提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这种注重激励和发展的学习评价,无疑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热情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使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3。倡导探索性学习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材偏向于灌输给学生系统的知识,以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强调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新课程带来了新的教学观念,在生物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脑和动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技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释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习过程更富有个性化,有利于情感体验,养成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生物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命体,以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因素。因此生物学的知识涉及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人体的健康保健、防病、治病、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和保护等等无一不与生物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联系实际进行生物教学是生物教学一贯所遵循的教学原则,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脱节,表现出滞后性、教师不能及时的引导学生分析、解释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新的生物学现象和生物学成就。由于教师观念陈旧和自身水平的限制,对发生在身边的很多常见的、鲜活的生物学现象也很难联系和解释到位。学生所学知识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新课标提出的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课程观念,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联系现实生活实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生物教学中,不仅教师要强化联系现实生活实际的意识,随时注意观察,研究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生物学新进展,并且要引导学生关心、关注、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指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的原理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生物学现象,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变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新课程教学论认为: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它们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之间也有相辅相成的关系[3]。而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而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地主动、能动过程,可见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但在教学中具体选用何种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一定要因教学内容,学校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行之有效的。现行和即将改版的高中生物教材不同于初中,理论性强,知识面广,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探究式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

探究式学习的模式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和实施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四个基本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他是问题的发现者、探索者。他必须发挥他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探究学习的学生必须有足够的主动性去不断地追求各种答案,必须动用他们的才能、智慧和判断力,竭尽全力去解决问题,可见探究学习对学生的能力和基本素质要求较高。实际上中学教学的探究式学习中,中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几乎都是前人早已提出、探究并已解决得出过结论的问题 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会自主获取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为学生创设探究、认识的环境,使学生产生渴望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和解决问题。随着高中生物教材的改革,可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内容越来越多,如酶的特性、温度、pH对酶催化作用的影响;光合作用(可用电脑动画模拟实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植物的矿质营养;植物的向性运动;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等等。有些内容可采用探究与讲授或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学习如基因的分离规律等。自学讨论式学习方式

自学讨论式学习方式的基本模式是: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合作学习、讨论、教师启发、精讲、总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带着问题自学、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起主导作用。提出问题,也可用多媒体提供背景资料(图象、图形、图表、文字材料),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分析资料,组织学生有序讨论、交流。对关键的知识进行精讲、总结。自学讨论式学习方式也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逐个问题的解决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这种学习方式更适合高中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益,有助于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教学内容,更切合高中的教学实际,教材中的很多知识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增殖、遗传和变异的大部分内容都可采用自学讨论式的学习方式。

三、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

教师是新课标的贯彻者,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只有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武装头脑,才能有效的指导课改实践,只有自身有了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然而目前生物教师的生物科学素养究竟是怎样的呢?如何提高生物教师的科学素养呢?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生物教师生物科学素养的现状分析

由于多年高考不考生物等多方面的因素,生物教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生物教师的生物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更是参差不齐,表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重点中学与薄弱学校之间严重不平衡,其中生物教师的来源有为数不少的教师没有受到专门的生物专业教育,本身缺乏基本的生物科学素养。有的虽进行过生物专业的学习,但时间过长、知识老化、观念陈旧,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不是很高。即使是近些年来生物专业毕业的青年教师,由生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其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生物技术素养(动手能力)与现在课改的要求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对所有的生物教师来说,都面临着一个再学习、再实践,尽快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的问题,以适应课改的需要。

2。提高生物教师生物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的途径

高中生物新课标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标  教学体会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70-01

对课标的结构进行改革,是为了可以更好实现高中教育中的培养目标。可以将课程中设计的内容的时效性以及选择性还有基础性都能有一定的体现。同时也是对课程管理以及实施还有评价多方面的变革。这是对学校以及老师在教学改革上的考验,下面就针对新课标改革后进行教学的体会以及反思。

一、通过对高中生物新课标体系分析,总结其对教学的影响

(一)生物课程结构变化,提高生物教学的地位

通过整体的课程结构方面的设计分析,高中的生物课程是同所有的自然学科的课程一样归属于在科学的领域内,在必修的部分相应的要求是同数理化同等的分配的。這有利于改善我国在长期的教育中,存在的偏重对理化方面的教育,轻视生物的教育的畸形现象。使得生物的教育与理化同等的重要,恢复了生物科学的教育地位以及尊严。这同时也提醒着生物教师身上肩负着,科学课程教师的使命。因此要依照科学的教育规律进行教学。

(二)新课标生物课程内容的加深,对生物教学使命的加重

目前新课标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由六个模块组成,其中包括三个必修的以及三个选修的部分组成。对在教学内容中的深度以及广度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比如说,在以往的教学中从来没有将36个学时都用来对分子以及细胞,还有以传统进化,稳态以及调控这些方面进行学习。现在随着学时的增加,课程中的内容相对变的更加的集中,教学的广度也有所扩充。

在选修课程中,也分了很多的大型的生物工程,但是对生物技术方面的实践以及生物科学,还有社会这些元素都没有专门的设立相应内容。新的课标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相应的扩充。这样可以将高中生物教学的地位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有所提高。虽然高中时针对大众的一项基本教学内容,但是如果人为的将一门学科的难度以及宽度降低,是很难达到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的目标的。同时也会使得这一学科的地位有所下降。同时对教师来说,如何对学生进行具有深度以及广度的课程教学,如何吊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教师绝对不应该单单只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这样是不利于在学生对人生的选择,以及规划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的,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的对授课的内容进行规划,以及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授课。

(三)对课程的设计要合理

根据国家相关明确的规定指出,对课程要进行合理的有序的安排。在高一年级应该主要进行必修课程的设置,按照一定规律的进行对选修课程的增设,学生可以通过跨班级的方式进行选修。也就是说学生要在高一时将三个必修的知识学完,与过度传统的教学不同,新的课标将学生的学习年级降低了,在学生对于数理化方面的储备基础相对还不足的情况下,使得教学的难度又大大的提高了。同时对于选修以及必修课程的设立,教师直接面对的问题就是,如果没有很好的将必修的内容较好,势必也会大大影响学生对选修部分的选择。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的对学生的兴趣以及专业还有职业方面的选择有所影响。这就考验了教师在各个学科间的竞争,也是对教师的岗位职责的挑战。

(四)教师对教学实践的研究

在国家的方针中明确的提出:鼓励教师对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教学方面的研究,让教师的专业随着课程的实施有所成长。对于新课标的制定以及实施,其实相应的是对教学内容的一项改革。这不只需要专家的出面调控,更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通过广大教师共同努力,将新课标的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改进以及创新。

(五)对课程资源的要求

如果没有足够的课程资源作为支撑,将很难实现新的课程。对于像生物这样的属于科学领域的学科,就更需要通过进行科学的试验的方式,将课堂同生活相互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信息现代化的要求相应的就比较高。要求要因地制宜的进行教学内容的实施,而不是生搬硬套。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加强对课程的资源方面的开发,以及建设还有创造性方面的利用。

二、有关高中生物新课标教学体会和反思

通过对高中生物新课标内容改革的分析,总结出对教学体系的影响。随着新课标的改革,教学在深度以及广度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过去的教学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标的内容了。在对新课标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方面的布局规划更加的缜密。在新课标的改革中将初级教育的年限降到了一年级,学生在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的储备不足,大大的加大了生物教师的教学难度。在新的教学体系中对学生综合生物方面的知识有所加深,对新课标的教学更多的强调了教师的作用,也更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绝对不应该单单只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这样是不利于在学生对人生的选择,以及规划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的,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的对授课的内容进行规划,以及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授课。

总的来说对新课标的改革时具有历史性的,有时代创新的举措。在新课标中的教学内容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值得深入解决的问题的,总体的新课标的改革还是具有时代性比较成功的。

在对新课标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后,总结出新的教学目标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就新课标的教学内容的反思以及分析,得出当前教师在新课标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主导地位。新课标的改革是对教师传统教学内容的挑战,如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是当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对高中生物新课标的改革是成功的,但是在对新课标的教学过程中,对内容的改革也是需要一定时间以及过程的,对新课标的制定以及实施,其实质是对教学内容的一项改革。这不只需要专家的出面调控,更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通过广大教师共同努力,将新课标的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改进以及创新。

参考文献:

[1]赵娟.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成因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2.

[2]孙锡英.高中生物课程中对生物科学史料进行探究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D].苏州大学,2012.

[3]陈秀娟.广东省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3.

高中生物新课标教学 篇4

一、构建全新教学方式,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 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我们往往会看到教师一个人站在讲台上, 口若悬河地一讲一节课, 坐在下面的同学没有任何反应;或者有些时候教师喜欢在讲课的过程中写满一黑板, 坐在下面的学生忙着抄笔记, 根本无暇听老师的讲解。这两种教学模式都是典型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与学生基本没有什么交流, 教师不知道学生的掌握情况, 学生也不能将不会的知识点及时反应给教师, 所以, 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全新的教学方式, 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引导学生自己找到问题, 还要教会他们自己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进行生物实验的时候, 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设计实验, 如何收集和处理实验所得数据, 并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二、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想要提高教学质量, 需要以良好的课堂氛围作为基础。首先, 需要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兴趣, 从兴趣衍生出学习动力, 再利用学习动力来提高学习效率。在讲课之前通过一些背景资料将学生的兴趣提起, 然后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走下讲台, 走到学生中间, 通过亲切的微笑和鼓励的眼神来与学生沟通, 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应该注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课堂上要少讲, 精讲, 尽量把发言的机会给学生, 然后再在学生发言过后纠正一些错误, 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

三、巧用先进教学技术,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手段逐渐进入了课堂教学, 在高中生物课上,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通过声音、图片、视频等多重感官刺激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 但是很多实验会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完成, 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 为学生展现实验步骤, 通过图片或者模拟实验来为学生讲解, 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实验步骤。

四、深入研究有效备课, 方便学生深入理解

备课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个基础性的环节, 教师只有备课充足, 才能应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为他们解释的更加充分, 也让他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备课的同时, 教师还应该对课程的性质, 课堂需要完成的任务, 需要用到的工具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这就需要教师深刻钻研教学大纲, 这样才能弄清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难点。比如在学习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时, 同学也许会对两个重要概念———“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理解不清, 加之出于人类记忆曲线的考虑, 教师应该在备课的时候考虑到哪些课程中适当地提起这一重要概念, 从而让学生的记忆更深, 理解更加透彻。

五、处理发展与应试关系,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这些年人们一直在抨击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恶果, 但是不得不承认, 就目前的国情来看, 应试教育是有一定合理性的。所以为了让学生既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又能在考试中得到好成绩, 就必须处理好发展与应试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这些年的高考内容来看, 实验设计与分析, 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类型的试题居多, 这都是在考察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 在平时的生物课堂上, 教师就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通过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验, 独立完成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来进行锻炼,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亲自动手, 只需要充当一个引领者, 在学生需要帮助、需要指导的时候适时出现就可以,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第一手资料, 提高科学水平。

结语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教师只有关注学生本身, 注重以学生为本, 反复钻研教材, 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大纲, 突出重点和难点, 更好地利用课堂时间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知识。

摘要: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 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成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进步, 进步的快与慢都是有效性教学需要研究的重点, 也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衡量标准。本文将从新课标背景入手, 对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教学方式,传统模式,氛围,感官,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孙立祥.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教学中教材处理的策略[J].生物学教学, 201l, (2) .

[2]刘德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探究教学有效性初探[J].考试周刊, 201l (88) .

高中生物新课标教学 篇5

(一)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75分)

1. 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水稻的早熟和晚熟 B.豌豆的紫花和高茎 C.小麦的抗病和倒伏 D.绵羊的长毛和白毛 2. 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A.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 B.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3∶1 C.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独立地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下一代 D.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3.对于Aa杂合体,孟德尔分离比实现的条件是()A.A配子和a配子的比率为2:1 B.A配子和a配子数量虽然不一样多,但它们结合的机会相等 C.A配子呈显性,与其它配子结合机会大于a配子 D.二种配子一样多,结合的机会相等

3.D【解析】要实现孟德尔分离比必须是A、a二种配子一样多,相互结合的机会均等。4.下列性状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高鼻梁与塌鼻梁 B、卷发与直发

C、五指与并指 D、眼大与眼角上翘

4.D【解析】生物的相对性状是指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题目中给出的D选项不是相对性状。眼大对应的相对性状是眼小,眼角上翘对应的相对性状是眼角正常。

5.一株杂合的红花豌豆自花传粉共结出10粒种子,有9粒种子长成的植株开红花。第10粒种子长成的植株开红花的可能性是()

A.9/10 B.3/4 C.1/2 D.1/4 6.人类的多指是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G)控制的,有一对多指患者生下一个正常的儿子。问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

A、Gg和Gg B、Gg和gg C、gg和gg D、GG和Gg 7.一对棕色眼睛的夫妇生了一个蓝眼睛的儿子和二个棕色眼睛的女儿,若他们再生第四个孩子,眼睛为棕色的可能性是()

A.25% B.50% C.75% D.100% 8.一位动物饲养员让两只杂合黑色豚鼠交配,一胎所生的小豚鼠可能是()A.75%黑色,25%白色 B.只有黑色或只有白化病色

C.有些黑色,有些白色 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9. 一匹家系不明的雄性黑马与若干匹纯种的枣红马杂交,生出了20匹黑马和20匹枣红马。据此可知何种颜色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A.黑色 B.枣红 C.黑色或枣红 D.无法确定

10. 水稻某品种茎秆的高矮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对一个纯合显性亲本与一个纯合隐性亲本杂交产生的F1进行测交,其后代中杂合体的几率是()

A.0 B.25% C.50% D.75% 10.C【解析】本题可以假设高秆植株和矮秆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DD和dd。设双亲的基因型为DD和dd,则DD×dd→Dd,已知将F1进行测交,即是Dd×dd→Dd,dd,比例为Dd∶dd=1∶1,可知杂合体占测交后代的50%。

11. 基因型为Aa的植物产生的雌雄配子间的数量是()

A.雌、雄配子数目相等 B.雌配子:雄配子=3:1 C.雄配子:雌配子=1:1 D.雄配子数量比雌配子多

11.D【解析】植物产生配子时,花粉(雄配子)远多于卵细胞,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12.孟德尔遗传定律不适用于原核生物,因为原核生物()

A.没有遗传物质 B.没有核物质

C.没有完整的细胞器 D.主要进行无性生殖

13.现有一株高茎豌豆,欲知其基因型,最简便的方法是()

A.测交 B.杂交 C.回交 D.自交

14.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果穗上有非甜玉米籽粒,而非甜玉米果穗上却无甜玉米籽粒。原因是()

A、甜是显性性状 B、非甜是显性性状 C、显性的相对性 D、环境引起的变异

14.A【解析】非甜玉米上结的籽粒都是非甜的,非甜玉米胚珠有两种受精的可能:一是自花传粉,得到的纯合非甜玉米籽粒;二是异花传粉,得到杂合的非甜籽粒。由此可确定非甜对甜是显性。甜玉米果穗上结的籽粒有甜的,也有非甜的。甜玉米植物上胚珠的受精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自花授粉,得到的是纯合的甜玉米;另一种是异花传粉授粉,即非甜的花粉传给甜玉米,得到的是杂合的籽粒,表现型为非甜。由此也可以确定非甜对甜是显性。

15. 豌豆灰种皮(G)对白种皮(g)为显性,黄子叶(Y)对绿子叶(y)为显性。每对性状的杂合体(F1)自交后代(F2)均表现3:1的性状分离比。以上种皮颜色的分离比和子叶颜色的分离比分别来自对以下哪代植株群体所结种子的统计?()A.F1植株和F1植株 B.F2植株和F2植株 C.F1植株和F2植株 D.F2植株和F1植株

15.D【解析】由题意F1后代所结种子中,种子的种皮的颜色与F1相同均为灰种皮(种皮是由珠被发育而来的),但胚的基因型与F1不同,胚的性状发生了分离,表现为子叶黄色:绿色为3:1;而胚所决定的种皮的颜色只能在F2所结的种子中表现,不能在F1所结的种子中表现,其表现比应为3:1。

16. 科学家将雌黑鼠乳腺细胞的细胞核移入白鼠去核的卵细胞内,待发育成早期胚胎后移植入褐鼠的子宫,该褐鼠产下小鼠的体色和性别是()

A . 黑、雌 B . 褐、雌 C . 白、雄 D . 黑、雄

16.A【解析】生物的主要性状是由细胞核决定的,新生小鼠的性状等同于供核鼠的性状。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17.(2003年上海高考试题)下面是关于生命科学发展史和科学方法的问题。

(1)孟德尔在总结了前人失败原因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经八年观察研究,成功地总结出豌豆的性状遗传规律,从而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请回答:

①孟德尔选用豌豆为试验材料,是因为豌豆品种间的,而且是 和 植物,可以避免外来花为的干扰。研究性状遗传时,由简到繁,先从

对相对性状着手,然后再研究 相对性状,以减少干扰。在处理观察到数据时,应用 方法,得到前人未注意的子代比例关系。他根据试验中得到的材料提出了假设,并对此作了验证实验,从而发现了遗传规律。

②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是。17.(1)①相对性状易于区分 自花传粉 闭花传粉 一 二对以上 统计 18. 豌豆子叶黄色(Y)对绿色(y)为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将子叶黄色豌豆与子叶绿色豌豆杂交,F1为黄色。F1自花受粉后结出F2代种子共8003粒,其中子叶黄色豌豆种子为6002粒。试分析回答:(1)为显性性状,为隐性性状。(2)亲本的基因型为 和。

(3)F1代产生配子的类型是,其比例是。

高中生物新课标教学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概念;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探究;类比

首先我讲述一下我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南木林高级中学于2010年由国家投资5788万元新建。学校位于南木林县城南艾路2号,坐落在美丽的湘水河畔,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学校占地面积142806.61平方米,建筑面积33892.27平方米,在校生1139人(含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共有20个教学班),是一所寄宿制学校,生源主要由日喀则地区范围内的城镇、农牧民子女,专业生物教师目前仅有3个,专业师资相对缺编。

高中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初步掌握生物课程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能让学生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知识,能主动收集和处理各类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西藏高中生物教学必须切合课程理念于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中真正显现新课程理念。

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要做到:(1)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2)倡导全人教育,即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与传统的课程教学相比较,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而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个性化的教育。(4)在西藏实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能够使学生从原来的教学理念基础上慢慢完善,实行新课程改革。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

1.发掘学生思考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

学生强烈的释疑解惑的欲望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我们可从这一点出发,通过各种手段,能让学生由存在疑问到解释疑问,其实这就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综合分析、严谨推理,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的更多的知识的过程。这对加强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所无法替代的。有些教师认为,教师释疑时要力求讲全面、透彻、详细,使学生心知肚明。

在教师的指引下,能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复习、预习及掌握更多的知识。释疑的过程要结合教师与学生即教学的双方实际,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情况,长期坚持这样的以兴趣激发疑问,再巧妙地解释疑问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一定能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学生学习的良好思维能力

要培养高中生的创造能力,需要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我认为探索是首要的,探索就是一种很好的创造性学习过程。探究的真正目的不仅仅在于能让学生主动掌握生物学科的各项知识技能,还能让学生学会和掌握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来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让他们渐渐地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态度、探究方法和思维品质。

3.日常生物教学科学地运用类比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高中生物课本里的许多知识要点都很抽象化,更难的是很多生理课程内容,在教师讲解过程中无法让学生用肉眼观察,去了解,这是高中生物的一个难点所在,学生因此无法形成具体直观的印象来学会这一堂课的内容,只能通过具体实验才能完成。所以,对于很多抽象化的知识教师需要将其转化成形象化的,更为直观性的或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具体知识来讲解,这就需要运用类比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总之,充分地利用生物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于我们西藏来说,实行新课程改革是一个过渡,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弱,但在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支持下实行高中新课改制度,前面我所提到的几点当中也提出了新课改的重要性,我们教师对新课改也有必要引起高度重视,把新课改的教学手段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而且要付出自身的实际行动,为藏区农牧民子女的前途多做贡献,这是我们的责任即义务!

高中生物新课标教学 篇7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生物,作业有效性

学生的大脑常被桎梏, 兴趣多被削弱。作业针对了学生的全体, 而没有考虑个性差异;有的学生出现“吃不饱”, 而有的学生却“消化不良”;有的作业忽视学生的情感, 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 忽视对学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如何摆脱这些现象的存在, 究竟什么样的作业设计才会对学生的发展更加有效等问题成了摆在我们一线教师面前需殚精竭虑去探索解决的难题。

一、作业优化设计研究的必要性

(一) 传统的作业设计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教育理念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 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而课后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与宝贵延伸, 却太多地停留在传统形式上, 存在着下列亟待解决的弊端:

1、作业的设计层级不科学。

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中, 注重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训练, 忽略了过程中情感的体验, 尤其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得不到科学、系统的培养。

2、作业机械重复多、容量大, 学生的负担沉重。

机械、重复的作业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有时只求数量, 难求质量。学生疲于应付, 无暇进行更广泛的阅读, 以积累知识, 开拓视野。

3、要求缺乏层次。

不管采用阶梯式递进, 还是螺旋式上升, 同一知识点,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 应布置不同的作业, 以体现出“识记、理解、运用、综合、评价”等不同层次目标的要求。遗憾的是, 传统作业没有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 容易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 有的学生“消化不了”的尴尬局面。

4、作业布置随意性大。

生物作业的布置完全由老师“发号施令”, 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需求, 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造成学生兴趣不高, 完成作业时有惰性。

5、评价方法落后。

目前对教师作业设计的评价基本上是空白, 教师几乎没有机会、没有必要进行作业设计, 因为商业性的作业已经够学生用了。我们认为, 评价学生作业, 一类应是评定它对不对, 另类应是评它好不好。而许多教师在没有搞清作业性质的情况下, 一律以“对不对”的标准来判断优劣。

(二) 生物作业优化设计是课改的必需

当前中学生负担过重是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作业量过大是最重要的原因, 因此, 把“减负”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作业是重要的突破口。要使学生在“减负”之后有事做, 也能及时地巩固课堂内的知识, 做到“减负”不减质。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作业问题, 研究学生的作业规律, 在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上大做文章, 做好作业布置上的“减负增效”。

(三) 作业优化设计是新课标的导向

新课标下的作业, 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 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新课程下的作业应当为具有学生鲜明个性, 愿望的一项活动, 成为学生在校内、校外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在做作业时, 应让学生体验幸福与快乐、苦恼和辛劳。使作业真正在成为学生的一生中自学的需要、学习的需要和生活的需要。所以, 作业的设计应当形式多样, 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有自己的选择、计划、探究和体验, 不仅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 更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和内容, 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 知识水平和个性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

二、高中生物作业的设计策略

(一) 教师应贯彻新课程理念, 树立新的作业观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新课程的三项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课程内容应呈现多样性,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学过程要因材施教, 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和思维方式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指教师通过生物学教学,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情感, 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形成基本的生物科学探究能力, 以及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是要求学生以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探究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法, 学会科学探究的各种技能, 领悟科学观念, 培养科学精神, 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此教学模式也应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生物教学应更多地包含学生的实验、讨论和交流等活动。

前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头脑中充满着“?”, 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是当前高中学生的一大心理特点。因此, 生物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 要注意创设情境, 让学生发现问题, 并给学生提供开阔视野、自由自主、驰骋思维的广阔空间和充足的时间, 布置并指导学生完成适当的作业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效的作业过程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历程, 每一次作业都应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生成问题, 解决问题, 又不断形成新问题。同时, 在产生困惑—解决困惑的循环中, 不断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愉悦。长此以往, 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参与、自主探求的精神会得以升华, 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综合应用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激发并持久保持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树立并不断巩固学好生物学的信心, 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作业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额外负担, 而是一种学生成长的需要。积极努力并高质量地完成作业将成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生物习题类型繁多, 学生手中的习题资料也品种不一, 如果面面顾及, 势必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 为此, 教师必须精选知识覆盖面广、典型的习题组织练习与剖析, 从中引导学生掌握方法, 以达触类旁通之功效, 做到"少而精"。

(二) 生物作业要坚持做到“五性”

1、体现科学性。所选编的习题应确保内容、观点准确无误。

例如:一个染色体组指 ()

A、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的一半

B、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

C、二倍体生物配子中的染色体数

D、每一对同源染色体为一个染色体组。

本题突出体现了考察学生掌握生物学概念准确性、科学性的要求。

2、体现层次性。

我们应针对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 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 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对于学习能力强、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减少单纯知识型的作业, 布置一些应用型或探究型的作业, 使高层次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 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后进生通过做一些相对较易的作业, 获取成功的体验和自信, 从而使他们更认真地投入学习, 形成良性循环, 将成绩逐步提高。

3、体现复习性。

法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知识需要重复, 否则印象太浅, 不会在脑中产生记忆效果。在学新内容时, 为了巩固旧知识, 布置作业时选择数量少且比较好的前几章的练习题, 让学生每天花一定的时间练习, 逐渐积累。或者每隔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温习纠错本上曾经做错的题目。这样不仅学习了新知识, 而且巩固了旧知识, 一举两得。如学习减数分裂后设计习题: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 请据图回答:

(1) 图1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若此图表示的是减数分裂, 则基因重组发生在段 (用字母表示)

(2) 图2中_______细胞处于图1中的BC段, 图2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

(3) 就图2乙分析可知, 该细胞内有染色组______个, 其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

答案: (1) 着丝点分裂, 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BC

(2) 乙丙甲乙

(3) 2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此题既复习了有丝分裂旧知识又巩固了减数分裂新知识。

4、体现实践性。

心理学表明, 合适的学习情景能使学生全心地投入, 从而挖掘其学习潜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要树立大的学习观, 注意沟通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 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增加生物实践的机会。而且实践是知识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生学习的本领还要到实践中去检验。

生物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生物素养为宗旨, 通过生物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物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认识生物的本质以及生物、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教师在设计作业时, 尽量设计一些体现学科特点的作业, 如动手实验、探究实验等实践性优化作业。

生物又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生物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强的应用性。学习生活中的生物知识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之一。生活中的生物知识最能体现知识的实用和价值, 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作业兴趣。教师可设计再现真实情境, 设计出贴近生活, 注重实践的生物作业。如一些小调查、小研究等与实践结合的作业, 让他们将动手动脑的过程有序的记录下来,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丰富学生的经历, 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如学习细胞癌变后结合生活中癌症病人化疗选编习题:化疗是控制癌细胞生长的方法之一, 药物可以杀死癌细胞, 下图给出的是一个典型的化疗过程, 每3周给药1次 (图中箭头所示) , 图中记录了化疗过程中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数量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化疗时采用的烷化剂如二氯甲二乙胺能够与DNA分子发生反应, 从而阻止参与DNA复制的酶与DNA的相互作用, 此类药品作用于癌细胞周期的__________期。

(2) 据图回答化疗过程中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数量变化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不同点是__________。

(3) 为什么癌细胞最可能发生于高频率分裂的组织?

(4) 化疗过程中的给药剂量加大或给药周期缩短, 癌细胞都会得到更有效的控制。为什么临床上并不这样做?

解析:化疗时采用的烷化剂能够与DNA分子发生反应, 从而阻止参与DNA复制的酶与DNA的相互作用, 即作用于细胞周期的间期, 阻止DNA的复制, 达到抑制癌细胞增殖的目的。高频率分裂的组织中DNA分子复制的机会多, 容易发生癌变。解答第 (2) 题应对照曲线图进行。

5、体现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作业设计应富有创意, 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趣味性, 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 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如在试卷空白处不失时机地插入一些生物小故事、环保知识等, 或布置一些趣味性的实验如:果酒的制作, 指纹的鉴定等。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有利于学生调整心态, 产生学习的激情。

参考文献

[1]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解读.

[2]赵志江, 《教育实践与研究》.

新课标理念下的生物教学改革浅析 篇8

生物教学要积极响应新课标的要求, 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这个过程是漫长的, 需要在不断地探究中完成。生物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新课标的理念, 尝试新的教学模式, 从思想上抛弃以往那种陈旧的教学方法, 寻找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模式。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总结出了一些对于生物教学改革的浅显认识, 望各位同仁提出批评和建议。

一、由“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 很多教师对于学生的答案都是粗略处理, 结果正确的给予表扬, 错误的则不予评价。这种做法对学生的发展很不利的。因为这种做法只看重结果, 而忽略了学生得到结果的过程。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产生, 笔者经常要求学生写出或是口述实验过程, 如果某些学生的结论是错误的, 就留意一下他们的过程, 分析他们的产生错误的原因, 并总结出一些学生经常犯的错误:一是学生经常会忘记已经加了哪种试剂, 或者是忘记要加的试剂;二是学生经常会混用试管, 不能保证试管的纯净;三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加热方法, 对各种加热方法容易混淆。当学生提出问题时, 笔者不会马上给出答案, 而是从反方向向他提问:你觉得怎样做才对?你是怎样做的?你知道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吗?那些将教材上的知识罗列到学生面前的做法是对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的, 虽然也能让学生得出答案, 但是教师没有了解到学生产生错误的真正原因, 也无法提醒学生以后不犯类似的错误。由此可见, 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人的思维都是从动作开始的, 我们不能盲目地切断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 那样学生的思维就难以得到有效的发展。由此可见, 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 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教师要抛弃以往那种陈旧的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进行探究的积极性。怎样做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个命题进行了深入地探究, 并不断尝试各种方法,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如讲解“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时, 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与理解本课的难点———消化酶的概念。笔者让学生准备好圆规和剪刀, 结合课本上的示意图, 自己动手做出消化酶的模型, 并在模型上标出消化酶与大分子物质。这样做, 不仅能够让学生对细胞周期的概念理解得更加深刻,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动手操作的快乐, 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何愁学习效率不高?

再如, 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不太直观, 学生理解起来很吃力, 笔者也发愁。一天, 笔者看到小区内有孩子在玩橡皮泥, 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笔者让学生上课时拿上橡皮泥, 并仿照胚胎发育的过程捏出各种各样的胚胎造型。捏完后进行对比, 看看胚胎在发育时都经历了哪些变化。这种训练形式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捏一捏的过程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也使他们对本课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教师的语言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有效渠道。因此, 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且精练, 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但是, 长期以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很多生物教师都是将眼光放在学生成绩的提高上, 他们不关心自己教学语言的表达, 哪怕错读、误读汉字, 也不放在心上, 更不会想到去精确地使用语言。这种错误的观点就导致了课堂教学语言平淡无奇, 没有精彩可言。我们要摒弃这种错误的观点, 从头开始锻炼自己的口语, 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一) 读准字音

当我们在教材或是资料上遇到生字或是偏僻的字时, 都要去查查字典, 确定它的读音, 不能想当然地根据部首或字的某一部分去猜测字的读音。笔者曾经见过这样一个尴尬的情况:课上遇到了一个偏僻的字, 语文老师、生物老师、政治老师的读音各不相同, 学生很茫然, 不知道到底哪个老师的读音才是正确的。因此, 读准字音是非常重要的, 它会为学生创造一个准确运用汉语的环境, 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崇敬感和敬畏感, 甚至可能会给学生的终身学习带来影响。

(二) 准确使用语言

读音准确的前提下, 同样也不能忽略正确的表达。例如量词的使用, 一条染色体不能说成一个染色体。在每个实验的教学过程中, 均有实验注意事项和实验步骤, 当讲解实验注意事项时, 准确用词突出关键点, 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由“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指先有结论, 然后通过实验去验证结论。探究性实验是指通过实验探索得出相应结论, 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课本中的实验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 如果仅仅注重实验是否成功, 不注重对新知识的探索, 会抑制学生的创造能力。如何在验证性实验中体现探索性实验, 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必然会发现可以探索的内容。只要把验证性实验的注意事项加以分析, 可变为探究性实验。

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的反思 篇9

1. 教师主导作用缺失

新课标指出, “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学习实践”.于是,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取代.有人片面地认为教师讲得越少越好, 甚至谈“讲”色变, 认为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 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唯有如此才能体现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而教师只是一个配角, 只能充当“主持人”的角色.这显然是对新课标的一种误解.细读新课标, 我们也不难发现, 它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的, 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就可能变得低效甚至无效.毕竟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指导的过程, 更何况中学生的自觉性有待于提高, 自治能力不是很强, 对自主学习的适应性不强, 因而自主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该走到学生中间, 去倾听他们的发言, 去关注他们的讨论, 去发现学生合作过程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 以便及时采取积极的调控措施, 从而保证合作学习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接受学习并一定就是被动的, 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触类旁通都是能动的接受学习的写照, 学习方式的被动与主动, 关键不在于形式上的被动还是主动, 而在于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的数学思维参与的程度.由此可见, 教师绝不是配角, 更不能置身于合作学习之外.

2.“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化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不可否认, 这一理念为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 但也给许多教师造成了一种错觉, 把它当做课堂教学的不二之法, 甚至简单、刻板地转换成“合作讨论”的固定教学模式.尤其是在汇报课、公开课、示范课或课堂教学比赛时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似乎缺了它就不能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不能彰显新课标的精神.其实新课标背景下的学习方式既要与时俱进, 又要批判地继承, 教学方式的运用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

事实上, 新课标数学教材的安排也体现了这一理念, 如在每一单元的后面都安排了与内容相关的综合探究活动, 教师可以据此让学生合作探究, 自主地去发现、感悟, 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而并非每一节课都要以“合作讨论”的模式凸显这种方式.再者, 合作讨论应该是有前提条件的, 一堂数学课能不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关键在于能不能把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所学的新内容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在于能不能营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进行学习, 而不是对某种教学方式的生搬硬套.所以, 面对需要分析讲解的知识, 教师还是要讲的, 必要时, 不加分析地直接告知也未尝不可.

3. 课堂教学目标不明

教师们虽然反复学习了新课标,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许多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还不深入, 教学中擅自增加、调整内容, 提高教学要求, 大量增加课时等现象比较严重, 缺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方法.当前, 数学教育的三维目标被广泛传播, 从积极方面看, 数学教育目标全面了,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 这样大而全的目标没有很好地反映数学学科的特点, 导致目标对教学的指导力度下降和定向模糊, 教学中穿靴戴帽现象比较普遍, 甚至穿新鞋走老路.部分教师按照三维目标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貌似全面, 但不能把握当前教学内容的本质特点, 不能反映当前教学内容的价值所在, 因而削弱了目标对课堂教学的定向作用.

4. 弱势群体备受冷落

新课标实施以来,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在转变, 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我们也遗憾地发现, 个别教师为了迎合新课改, 不顾学生实际、班级实际、教学实际, 片面追求小组合作, 全班交流, 教学时, 不论问题难易, 一律采用小组讨论学习.不可否认, 这种合作学习为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 也有助于学生社交能力的提高, 但也有一些学生的成绩不断下降, 他们在这种合作学习的热烈氛围中显得格格不入, 成了一群得不到帮助的人.因而, 在开展合作学习教学的同时, 就应该照顾这一特殊的群体, 为他们的学习方式另辟途径, 寻找适合他们的方式.

5. 课堂评价趋于虚化

课堂教学中激励性的、正确的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 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越来越多的教师也认识到这一点, 并积极地实施.于是, 教师的评价语言铺天盖地而来, 诸如:“你真棒”, “你回答得太精彩了”, “你太有才了”, “你想得真全面”等.难道在倡导“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今天,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就没有正误、深浅之分了吗?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了吗?教师的评价应是发自内心的, 应是恰如其分的, 一味地赞赏, 甚至夸大, 只能给人以虚假之感, 表演之嫌, 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 还会产生反作用.因此, 面对学生的回答, 教师应不吝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但也绝不能滥用.

高中生物新课标教学 篇10

生物教学论、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植物学、动物学等课程是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这些课程的内容一部分渗透在中学、高中的生物学课本中, 与中学生物教学对接。这些课程对师范生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及其技能技巧, 培养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 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以新课标为指导改革这些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构建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以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环境, 才能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 更好地适应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生物教学岗位, 确立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加强中小学课改内容的渗透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能够胜任中小学生物教师岗位的毕业生。在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中, 我们发现应届毕业生在大学课堂上所学往往不能与其所从事的中小学教学工作接轨。通过分析其主要原因有:师范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大学课本的专业基础、专业基本知识掌握扎实, 专业素质比较好, 思维比较活跃。师范生刚刚登上讲台充满了热情, 也愿意把知识奉献给学生。但他们忽略了对中学教学工作所用的教材、教学规律、教学手段、教法的研究和掌握。一些学生认为, 只要大学里专业学得好, 将来走上讲台就一定能教得好。因此, 当他们参加教育实习或参加应聘真正走上教学工作岗位后才发现自身教学实践能力的不足, 他们往往缺少把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中学教学的能力, 因此, 在真正走上教学岗位时, 常常需要一段适应期。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被动死记硬背的现状,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勤于思考动手, 培养学生善于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为使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毕业生走上中小学生物教学工作岗位时可以尽快胜任教学工作, 缩短适应期, 就要改变生物教学论等课程的传统教法的传授, 加强中小学课改内容的渗透, 使他们的教学能力适应中小学教学实际。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加强实践性训练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生物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教学实践, 如试讲、实习、说课等。

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让他们走上讲台进行尝试教学。这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指导他们编写教案, 指导学生进行生物教学基本方法的运用, 通过尝试教学, 使他们掌握生物教学的基本技能。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重点, 在实践中, 提高学生对生物教学论这门课的认识。

第一, 聘请优秀中学生物教师走进大学课堂讲观摩示范课, 让师范专业学生感受自己与中学生物教师的“距离”, 或选择不同角度的高水平的示范音像带, 让学生学习观摩, 而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如何上好中学生物课, 当好中学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编号:GBC1211001) 、大庆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 (编号:JY1122) 、

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课改下生物学教学论与基础教育的适应性研究》和黑龙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系统研究与实践——以生物类专业为例》的共同研究成果

生物教师。总之,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 使学生走近中学课堂教学, 对将来的职业角色有整体观。科学制订教学实施计划, 精心组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 在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第二, 利用微格教学法。微格教学法是实践性很强的新型的教学方法, 起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 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采用微格教学法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 是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对教学过程实施优化控制, 以实现最佳的训练效果。在生物教学论的学习过程中科学制订与实施微格教学计划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心环节。微格教学信息反馈及时, 可以适时调整教学, 强化长处, 纠正不足, 完善教学技能。运用微格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观看自己的教学过程, 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指导, 在此教学过程中, 建立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制。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使学生更好地实践新课程的理念, 体验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实践性教学模式是提高生物科学师范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必须改变生物教学论课的传统教学模式, 多注重加强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性, 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面对新的课程标准,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 树立新形象, 把握新方法。

三加强说课能力的训练, 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探讨

说课要阐明这样教的理由。教学要求以科学的方法传授科学知识。说课是为了克服只凭经验, 照搬教参书上课的非科学性行为。

教师应多给学生开设“说课”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专题讲座, 请中学生物教师进行说课示范, 让学生学习“说课”的特点、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关系、说课的内容、要求等。

1. 说课的内容

第一, 说教材。说教材的编排体系, 理清教材的脉络, 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详细说明每节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 为以后哪些内容提供基础, 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教材的前后联系等。说教学目标, 在每节课中教学目标应十分明确, 在说课中应着重阐述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说明如何根据课程目标和教材内容, 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能力来确定每一节课的目标。说教材的重点难点, 以及如何突出重点, 如何突破难点。教学重点是由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决定的。教学重点往往是学科中最基础的概念、原理、知识技能、方法。对中学生而言, 缺乏感性认识的、逻辑性强的、思维要求较高的知识属于难点。

第二, 说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一节课中教学方法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组合, 要针对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确定要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营造生动活泼、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第三, 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说课的主要内容。说每一章或每一单元的课时, 重点讲述教学环节的安排及各个环节如何运用教学方法, 完成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目标。

第四, 说板书设计。教学中, 板书是教师整个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的浓缩。板书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能起到引导学生注意、思考的作用, 影响教学效果。

2. 说课的训练

微格教学法是实践性很强的新型的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说评, 要求学生既要说出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课堂结构, 又要说出每节课中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安排及时间分配, 使整个教学过程动态化。同时还要说出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及其理论依据, 使教学有理有据, 同时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把设计好的说课方案以活动方式呈现出来。以小组为单位, 对某个或几个说课技能反复训练。对学生讲课的内容进行录像, 然后播放, 让大家共同观看、评议, 针对某个教学技能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练习, 以达到不断完善说课技能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师通过说课, 可以加深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 从而规范教学行为。它不但可以训练师范生的教学能力, 而且还可以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教学工作。

综上所述,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向以培养中学教师为主要目标的师范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全面提高未来中学生物教师的教学能力, 让他们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学会积极面对各种变化和困境, 改革生物教学论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构建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 才能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 真正提高他们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能力, 使他们早日成为教育岗位上的合格的且具有新教育理念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冉景盛、韩宗先.中学生物教学论课加强师范生说课能力训练[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33)

[2]鲁先文、程滨、赵克霞.新课程标准下的师范院校《中学生物教学论》的教学改革[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7 (5)

[3]卢海啸、王琼秋、李桂芬等.运用元认知监控促进生物教学论的学习[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 2010 (2)

[4]周燕军.谈师范院校微格教学中的测量与评价[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8 (3)

[5]徐子仪、张忠诚.谈微格教学在师范院校教育实习中的作用及实施[J].高等函授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 (3)

[6]吕素巧.改革教学法, 实践新理念[J].中国教育学刊, 2004 (9)

高中生物新课标教学 篇11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 生活实践 主观能动性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相关的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新课标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实现课堂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如何进行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整合,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实现生活化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我们生物教师要研究的课题。下面笔者来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构建生活化、活动化的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整合,首先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新课改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则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心收集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材料,在教学时认真分析教材,创设生活化、活动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一节时,我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向一个长得很丑的大文学家表白时说:“如果我们结婚,那么生的小孩一定会像我一样长得漂亮,同时又像你那样聪明有文采。”而大文学家说:“可是如果孩子长得像我这样丑,同时又像你那样头脑简单怎么办?”然后老师问:“如果说,头脑聪明与简单,长相漂亮与丑陋是两对相对性状,那他们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会说出孩子可能有四种情况,于是老师问,为什么会这样呢?然后老师指出,这涉及不同性状的组合即基因组合的结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孟德尔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于是就导入了新课。通过学生对生活问题的疑惑,进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思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应联系实际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根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生物学知识和理解生物学核心概念,在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把高中生物课程中的核心知识通过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比如,在讲完《酶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时,就提问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变温动物(如蛇)会冬眠?而到第二年春天它又会恢复活力?为什么发烧小孩食欲下降且易消化不良而腹泻?为什么持续发烧温度过高会死亡?煮熟的鸡蛋为何再也孵不出小鸡?用加酶洗衣粉洗衣为什么最好用温水浸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低温、高温会使酶的活性降低,温度过高酶失活不再恢复,而低温引起酶活性降低但在适宜温度下可恢复,这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就有了长久性。再如,在讲完细胞呼吸过程后,让学生根据各阶段需要的条件,分析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有哪些,然后举实例让学生回答,为什么洗了的蔬菜水果放不久?为什么蔬菜水果用塑料袋密封存放容易烂?为什么粮食要晒干存放?为什么新鲜蔬菜水果要放冰箱存放?大棚种植为什么夜晚要降温?等等,这样有效地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学到了知识,从而使知识向能力迁移。在教学致癌因子时,联系实际,指出过度玩手机电脑、吸烟、熬夜、吃垃圾食品等的危害,告诫学生珍爱生命,从小做起,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生物是一门注重实验研究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亲手进行操作或观察,让其在操作与观察中增强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培养其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实践的精神。这些能力、这些态度、这些精神,于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而有的老师认为,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只有科学家才有必要具备,普通大众不可能当科学家,所以也就忽视了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我认为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我们每个人一定要养成动手做事的习惯和做事严谨的态度。比如,我在教学“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时,老师一边板图一边讲各期的特点,同时师生一起分析了过程中核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以及每条染色体上DNA数量的变化,提问学生引起每种变化的原因,然后让学生绘制有关坐标图,学生在绘图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动手能力,也锻炼了思维能力。还有,在讲完“生态系统的成分和功能”后,要求每个学生自制一个小的生态瓶等等。总之,这样做既让学生参与了教学过程,也加深了学生对相应知识的印象,还培养了学生动手习惯和动手能力以及严谨的做事作风,同时让学生觉得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抽象虚拟的。

总之,我认为,只要我们教师抓住新课改这一机遇,努力探索,把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有机整合,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以及踏实严谨的做事态度,从而引导学生迈入生命科学的乐园,这样,我们的生物教学一定会迎来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新课标中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观 篇12

写作教学的目标在语文课程总目标的统领之下, 是实现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标》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 在必修部分, 对“交流与表达”共有九点要求, 其中关于写作的有六点。这六点分别是:

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 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 表达真情实感, 培育科学理性精神。”3.“书面表达要观点准确, 内容充实, 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 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 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发展创造性思维。”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 多想多写, 做到有感而发。”5.“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 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 推敲、锤炼语言, 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6.“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 结合所学语文知识, 多写多改, 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 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1]

这六点结合了学生的实际, 突出了作文的特点, 引领作文教学在差异中实现质的提升。总体而言, 我们试着从写作主体、写作内容和写作过程三方面概括其特点。

一、重视写作主体的人格养成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格是个人独特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 表现出个人思想品格、心理品质、行为反应的特殊性, 主要从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的特征反映出来。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 而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 接受环境和教育的各种影响逐渐形成的, 这就决定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作文教学是一种综合训练, 它不仅能训练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 而且能从思想方面反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反映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这就决定了作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的关系非常密切, 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应当是作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言为心声, 文如其人”, 这是教育家和作家的共识。新课标在写作课程目标提出“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感情真实健康”, 这些都是重视写作主体求真的人格的体现。此外, 要写出具有创新价值的文章, 就不能只局限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 还要讲究思想新颖、见解深刻。新课标在写作课程目标中提出“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正强调了通过丰富写作主体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途径来培养写作主体的人格, 那么学生在这种情景下写出的文章, 自然情感真挚, 爱憎分明, 并且体现了写作主体自己鲜明的烙印和个性。

二、重视写作内容的生活化

相对于过去教学大纲中的“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这种笼统的提法, 新课标将写作与生活紧紧联系起来, 提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 多想多写, 做到有感而发。”突出了作文内容生活化的价值取向。

如果我们把人的头脑比做一个“加工厂”, 那么, 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这个“加工厂”的“原料”, 文章就是从这个“加工厂”制作出来的精神产品。写作, 则是制作精神产品的一种形式。因此, 作文教学一定要密切联系生活。比如, 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进生活和自然, 去触摸一草一木的自然情愫, 去感受一山一水的博大胸怀, 陶冶他们的情操, 净化他们的心灵, 促使他们热爱生活, 关心生活。

三、重视写作过程的思维训练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从积累到构思再到行文, 需要运用观察、想象、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智力技能。学生有时虽然接触了实际, 参加了某些活动, 但仍然表达不出东西, 这与他们的观察能力较差, 不善于仔细地观察事物有关。新课标特别强调了作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重要性, 提出学生作文要观察分析周围事物, “运用联想、想象等丰富表达内容”, 这是过去大纲中没有的。

作文是作者思维活动的结晶, 而不是感觉材料的任意涂抹和原始材料的直接堆砌。因此, 作文教学过程必须渗透、强化思维训练, 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固有规律所决定的。

四、结语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大板块中的一块, 能较为全面地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标根据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总结语文教学实践的经验教训, 在作文教学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通过对《课标》写作课程目标的分析得出, 语文课程标准实现了写作观念的重大突破, 主要体现在注重写作主体的主体性和人格养成、重视写作内容生活化、重视写作过程的思维训练三个特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车辆控制器下一篇:新型植物饲料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