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2024-10-01

高中生物教学策略(共12篇)

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篇1

作为教师, 应该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作出必要的解答, 不能一味地附和学生的解说或给予廉价的表扬, 更不能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因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给予帮助;当学生思路受阻时, 教师要给予启发;当学生学习方向发生偏差时, 教师要给予引导;当学生理解浮泛时, 教师要给予深化。只有这样, 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才得以逐步形成, 教师才能算在生物教学的领域内起到了“人梯”的作用。

那么, 我们如何才能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呢?通过十多年的教学, 笔者认为, 高中学生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转向以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时期。根据生物学课程特点, 采用“观、思、探、读、讲、练”的课堂教学结构,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高中生物教材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且要培养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为此, 笔者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采用了“观、思、探、读、讲、练”的课堂结构。

一、观察是认识过程的感知窗户

“观”就是观察。它是指有目的地应用各种感官了解周围环境的知觉过程, 是获得感性知识的主要途径。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 也没有过人的机智, 只有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 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笔者在生物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1. 明确观察的目的与内容

教师按观察计划指导学生明确观察对象和内容。例如, 观察叶的形态时, 让学生注意叶的形状、叶片组成、脉络分布的特点, 叶在茎上的着生方式、排列情况, 并思考叶的着生方式对于接受阳光的照射有何重要意义等问题。

2. 注重科学的观察方法

教师要按程序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不论是观察切片、标本、实物、挂图或模型等都应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例如, 观察根的结构程序应该是:先用肉眼观察学生自已培养的小麦根, 再由根前端的根毛, 找到根尖。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纵切片, 按顺序找到根冠、生长点、伸长区、成熟区四部分, 最后转入观察每个部分细胞结构特征, 把结构与功能有机地联系起来。

二、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形式

“思”就是思维。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形式, 人类通过思维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观察是思维的基础。学生掌握知识及思维的发展过程, 是从具体到抽象, 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只有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 笔者在上“叶绿体中的色素”课时, 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思考题。例如:“叶片的颜色都是绿色的吗?”“秋冬季节, 许多落叶树木的叶片还是绿色的吗?”“叶绿体中的色素有哪几种?各是什么颜色?其作用是什么?”等等, 引导学生有序探究。

三、探索是培养创造力的途径

“探”就是探索。真正的人才不仅是单纯的具备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探索精神。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思维, 去发现。例如, 在上“植物的向性运动”课时, 先展示预先完成的向光弯曲生长的植物后讲课, 让学生再探索植物向重力生长的实验设计, 分析思考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在“动动手”、“动动脑”中获得感性知识, 然后教师归纳总结。因而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发展了学生智力和能力。

四、阅读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读”就是阅读。通过“观、思、探、读”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使学生阅读课文时抓住重点、难点或关键内容, 教师的提示起指导作用。例如在演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以后, 教师不马上下结论, 而是提出“根据实验结果和课文内容, 谈谈你对课本“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图解的理解”。经过提示, 学生便更好地阅读课文和图解, 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笔者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课外读”, 扩大学生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讲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讲”就是讲解。通过“观、思、探、读”, 学生的学习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 从而获得概念、原理等知识, 并让学生发言讨论, 再由教师总结肯定。这样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和分析综合能力, 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突出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中学生物教材中图表很多, 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图表, 教师的点拨讲解至关重要。例如, 在学习“人体中蛋白质代谢”的图表时, 关键是要弄清楚人体中的蛋白质是由消化道消化吸收后, 进入细胞中进行合成、转氨基及脱氨基三方面的代谢的, 这就需要教师点拨。

六、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目的

“练”就是练习。通过讲练结合可使知识再现, 使学得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例如, 在上“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课时, 学生通过挂图、模型和永久装片的观察, 并带着思考题进行“观、思、探、读、讲”, 掌握了洋葱鳞片叶的结构和特征, 这时再要求学生用新鲜的洋葱制片观察, 使学生在掌握“临时装片制作”技能的同时, 又强化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使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笔者认为“观、思、探、读、讲、练”这种课堂教学结构, 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开发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能力, 提高教学效果, 因此是切实可行的。

摘要:在与同行交流时, 笔者注意到:部分老师对新课程“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 对学生“过度地尊重”;甚至对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出现的偏差, 也未能很好予以纠正, 而一味地加以褒扬, 丧失了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主导作用, 使学习流于“自由化”状态。的确, 生命科学知识有相当多的不唯一性和开放性, 但并不意味着怎么说都是对的。

关键词:生物,教学,策略

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篇2

高中生物教学转变的策略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策略

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方式。过去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主体,整个教学过程都由教师掌控,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生什么,知识的传递基本以“填鸭”的方式进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被动接收知识,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变化,教学方式有了改革和创新。在整个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角色、行为及方式都要发生转变,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心点是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拥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并助其养成独立的人格。

(二)教学技能提高的策略

不论哪门学科的学习,都是一方面要求学生努力学习,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以正确的方式进行教学和引导。从教师自身来讲,要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综合的,它由反思、评价、课后辅导、作业批阅、课堂讲授及教学设计六个方面组成,因此,教学技能的提升是这六个方面综合提升的过程,既有独立性又有互联性,每个方面都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一个方面不足就会成为整体的短板,导致教学技能无法提升,从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教技能,教学互长,不断反思、探索和提高,通过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策略

实践出真知,特别是生物学这门学科,与生命直接相关,而且与人类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如人口、环境、生态、医疗等等问题,都与生物学密切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扎实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将理论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理性方面及感性方面都有深刻的体会,加深理解,这对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及潜能的开发都十分有益。比如在学习“生物进化论”时,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及学生自身的一些生理现象。将生活实际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生物学科的亲切和实用,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既加深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教学的事半功倍效果。

高一生物学习重点有什么

1、重视概念,重视对名词的定义尽量背诵。阅读课本时应当注意限定词,这会对理解一个名词及判断从属关系有非常大的帮助。

2、重视概念细节辨析:对付概念细节类题,需要做好概念之间的辨析。

3、重视实验:课本中出现的实验虽然不会在考试中直接出现,但是考试时出现的实验原理与课本中的是一样的。

生物并不是靠单纯的刷题就可以提升分数的,想要提升生物成绩就要持之以恒的进行坚持,只有坚持才会有回报。

高一生物学习小技巧

1、掌握规律: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可以较易理解并记住其结构与功能。

2、观察比较: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不仅可以获得新知,也能验证已知。生物学是实验科学,观察是获得生物知识的重要环节。而高中生物的原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来的。

3、综合归纳:教师授课尤其是新授课,一般是分块的,但各块各知识点之间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各年级生物知识是连贯的,是一个整体。学习时要将分散的知识聚集起来,归纳整理成为系统的知识,这样易理解好记忆。高中生物在进行综合归纳是要做到“三抓”:一抓顺序、二抓联系、三抓特点。

4、灵活运用:这是学好学活生物的关键,认识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灵活运用知识才能记得牢,学了才真正有用。运用知识解理论题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后者正是高中生薄弱环节,必须高度重视

5、学会记忆: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是知识的仓库,是思维的伴侣,是创造的前提,所以学习中依据不同知识的特点,配以适宜的记忆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探究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概念;学习方式;教学技能

一、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原则

教学原则是客观教学规律的反映,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我国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这些原则对于高中生物教学,都是适用的。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依据高中生物学科自身的特点,在进行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时,还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突出直观教学的原则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學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己有的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充分感知。可以通过实验、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投影、录相、多媒体等各种形式的直观材料让学生充分感知所学的概念,也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等)方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

二、高中生物概念教学过程

1、概念的引入阶段。高中生物科概念的引入应根据高中生物科的特点,还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虽然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日益发展,但他们思考问题,仍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因此,引入概念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从生活实际、实物标本、实验、模型、挂图、投影、多媒体等直观感性材料入手,从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或唤起对原有知识和表象的回忆,为学习新概念奠定一个清晰、明确的认知基础,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教师可以运用导入技能,演示技能优化概念的引入。

2、概念的形成阶段。有些概念产生于感性认识,但又高于感性认识,概念的形成过程是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过程。引入概念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归纳等抽象思维,把事物最一般的本质属性抽象出来给予定义,然后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教师可以运用讲解、板书技能优化此阶段。

3、概念的巩固阶段。高中生物概念主要是在运用中得到巩固,概念的运用是把己经概括化的一般属性应用到特定的场合。其运用过程也就是概念的具体化过程。学生通过实践的检验,可以纠正错误的认识,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因此,教师应创造条件,通过提问、练习等手段来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师可以运用提问、反馈强化技能促进学生概念的巩固,注意概念的分化与泛化。

4、概念的深化阶段。所谓深化,即是概念的系统化过程。对那些相邻、相对、并列或从属的概念进行类比、归纳,根据他们的逻辑关系,用一定的图式组成一定的序列,形成概念体系。把学生感知“孤立”、“散装”的概念纳入相应的概念体系之中,让学生获得一个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又能巩固复习已学概念。教师也可运用板书技能、讲解技能优化此阶段。

三、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师采取的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习得与保持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

1、提供范例,丰富想象。范例与表象都是学习者获取概念的重要条件与基础。范例从外部提供反馈信息,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主要特征;表象具有直观性与概括性,充当从具体感知到概念形成的过渡和桥梁。因此,在高中生物的概念教学中,应该运用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范例,丰富他们的表象。充分而恰当地利用实物、模型、图像、实验演示、现代电化教具等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表象。

2、比较概括,抓住关键特征。学生在学习概念时,概念的关键属性和无关属性是一并出现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概念的关键属性越明显,学习越容易;无关属性越多,学习越困难。为此,教师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突出概念的关键属性。例如,在讲酶的概念时,抓住“活、催化、蛋白质”这些关键属性。其二,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比较与概括,从而抓住概念的关键属性。比较是在思想上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以确定他们的异同点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

3、变式练习,提供反馈信息。变式是指提供感性材料时,必须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改变事物的非本质属性,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以促进概念的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变式对学生获得概念的本质属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4、正确表征概念,给予系统归类。所谓表征概念,是指用精确的语言给概念下定义,或者用正确的语言描述概念。概念的定义指明了概念所含的对象的本质属性,为概念下定义是学生掌握概念的重要环节。在高中生物的概念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在?

理解的基础上复述并准确地记住定义,以防造成对定义的死记硬背。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阅读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抓住教学内容的核心,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培养学生抓中心、抓重点的能力;生物教学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很多,在每一节课的最后,可以设计一些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题目,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概念知识进行解决,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章节内容总结复习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画概念图对章节内容进行归纳和联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总之,概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能使学生把所掌握的概念纳入一定的系统中去,则所学的知识就会融会贯通,有助于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如用概念链的方法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让概念间的关系一目了然。另外可将彼此有联系的概念编成概念网,使概念系统化。

高中生物教学策略探析 篇4

一、构建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

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形成后, 学生就会产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心向。此时, 我们应始终把自己定位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这一角色上, 采取多种策略使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包括感知、思考、概括、记忆、运用等诸环节在内的学习——认知的全过程, 做到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可采取如下教学程序。

1. 学生自学。

由于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认知能力, 加之现行高中生物教材的浅显易懂特点, 在每一专题的教学前, 我们可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自学提纲,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如在讲"生物的遗传"一节时, 我们可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具体问题作为自学提纲: (1) 什么是遗传?其途径是什么? (2) 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3) 为什么亲代性状能传给子代等。

2. 师生展开讨论。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 教师可就该课题的重点、难点内容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如在上述一节的教学中, 可让学生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1) 为什么同样是受精卵细胞, 有的发育为雌性, 有的发育为雄性? (2) 为什么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总是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3. 启发引导, 形成结论。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围绕教学主题, 对大多数学生难以理解和认识的共性问题进行启发, 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以实现学习上的迁移。如在讲完前述一节课后, 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减数分裂等知识, 来合理解释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间存在的性状差异。最后, 在启发的基础上, 引导全体学生对重、难点内容形成科学的结论。

4. 适当练习。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提高学生的相应素质和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的最后, 我们要布置具有典型性的练习, 指导学生独立地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际, 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巩固和发展, 以形成学生新的技能, 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如"生物的遗传"一节学完后, 我们可向学生布置以下练习:一个地区的男女出生的比例为什么总是大约为1:1?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是什么?

二、教学上必须端正教学思想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似乎一提到“教学”, 往往就被片面地理解为单纯的教师“授课”, 出现重教轻学的思想, 这是对教学的误解。应该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 把学法指导提到应有的高度。

“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那么怎样才能使主导与主体统一于教与学的活动中呢?这就需要通过学法指导去完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成功的体现就是学法指导, 而学法指导的结果, 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是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他们自觉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去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 必须了解学生, 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去研究教法, 使教师的教学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强调教法服务于学法, 并非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 相反, 它要求教师用教的艺术去促进学生学的艺术, 这是教师主导作用最有力的体现。

三、拓展学生创造能力, 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拓展高中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我认为探索就是一种很好的创造性学习。探究的真正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 还在于让学生学会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让他们渐渐地形成良好的探究态度、探究方法和思维品质。

高中必修模块2第6章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知识, 教师如果纯粹地按照教材讲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都必定是很表浅的, 即使记住了, 也只是“囫囵吞枣”。为了使学生认识与理解基因工程技术, 我是这样设计处理的:

1. 首先重温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方法与过程.

传统育种方法一般只能在同种生物中进行, 而难以将一种生物的优良性状移植到另一种生物上。有何方法能够实现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 打破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 定向改造生物性状?一连串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 有的学生想出了“植物嫁接”

2. 嫁接后植物所生长的果实和接穗亲本的性状完全是一样

的, 然而假如只要物种的某个优点, 而非全部的时候又怎么办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 他们想出诸如基因杂交、基因嫁接、基因剪接、基因转移等方法。学生想到了这些, 至此我的教学目的也就实现了.因为这表明学生已领悟到了科学家们当时为什么要创造基因工程这个技术和他们想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 我再要求学生进行假设、设计, 怎样来完成这个基因的“嫁接”技术。他们即使讲述得不是很完美, 但也会想出很多方法。当学生急切地想知道正确答案的时候, 我再让他们认真阅读课本上的基因工程操作基本步骤示意图, 并且与学生共同总结基因工程操作的“四步曲”:剪 (剪取目的基因) 一拼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一导 (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一检 (目的基因和蛋白质的检测) , 这时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我认为这样处理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而且能培养他们大胆假设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高中物理解题教学策略 篇5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传播,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使用,再加上广大教师的改革热情,我们的课堂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但课堂教学实践中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为此,我们广大物理教师,必须正视现状,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物理 策略 解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46-01

现今的教学情形,上课的教材几乎以课本为范本,教学的素材也多局限于课本内容,以致有的学生会因缺乏搜集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运用资讯等能力的培养,甚至有的学生会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联系到物理教学,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如何把看似复杂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并且让他们吸收领会,顺利解题,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根据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如果以互动学习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更多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并使学生在课堂中相互讨论,此种教学方式符应是较为有效率的学习方式,并由于较容易获得成就感,自然对物理课也会愈来愈有好感了。解题策略

所谓策略是指目标导向的一系列心理运作,可定义为一种探索或一种尝试,来影响问题使其发生改变,并藉由此种改变来提供信息,使问题获得解决。

EllenD.Gagne(1985)在其学校学习的认知心理学一书中,将解题策略大致分成下列三大类:

一是一般的题解策略。主要有,正向解题策略,就是由题目所提供的条件,向目标方向演算求解。反之为逆向解题策略,就是由目标开始,反过来推向所给予的条件。例如先给最终的结果,要求原始的假设。

二是缩小搜寻答案范围的解题策略。首先,找出目前状况与目标状况间的差异。其次,找出可以改善差异的运作,设立次目标。再次,实际运作用以减少其间的差异,达成次目标。最后重复上面的步骤,直到整个问题被解决。

三是扩大搜寻答案范围策略。分为类比解题策略,即先有问题表征,再利用问题表征去催化其长期记忆中与此问题相似之熟悉领域的知识,并先解出此熟悉领域的问题,接着再试着将先前的解法类推到所欲解之问题中,再评量效果如何。还有就是假说与检验策略,即先借由经验的猜测作出大胆的假设,并迅速的判断,得到一组暂时性的解,之后再针对每一个可能的解做检验,以确认是否为正确答案。解题步骤

教师所介绍的物理各项观点,对同学而言都是陌生的,因此在概念上和想法上不失为率真或单纯,适合于单刀直入型的问题,如果遇到题目须稍有变化就分不清要从何做起。以作战为例,如果不知为何而战、敌人是谁、敌人在那里,那这场战要从何打起?胜利的机会恐怕是渺茫。解题这个作法就有点像是在作战。

首先是认清目标:找出敌人是谁。此时生手就好像是小兵,专家就好像是指挥官,当然他们的见解会不一样,小兵对一场战争的真正敌人是很难区分的。其次,找到目标后,接下来就是要如何克服他,此时必须拟定做战计划,强调战术应用,而小兵大多勇往直前也不知对方是否已设有陷井。再次,执行计划:战胜敌人,攻下目标,一般读到高中的学生,都应具备有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因此大多具备有执行计划的能力。最后进行检讨,分析获得什么,损失多少等。生手做答案后对于做对与否没有信心,因此往往会急着核对答案看看是否正确。而专家只在乎他作过的过程和计算是否有误差,不太需要马上找答案,因为他对自己的解答有信心。同时,为了更明确的了解不同人群的解题差异,我们也可以进行专家与生手解题策略的比较。根据我们可以归纳专家解题的特性,主要有下列四点,并指出专家具有此四点能力:一是从定性关系的了解去组织如何做“量”的演算。二是把问题情境用图或表呈现出来。三是立刻朝答案方向依据原则去组织知识。四是经由模拟物及一连串的模拟物去评估模拟模型的有效范围。有学者在比较专家与生手解题行为时指出,专家是从问题的叙述,经由定性分析之后再取用公式,生手则从问题的叙述直接取用公式。专家倾向于表征问题时引用程序原则,而这些程序原则为可解决问题陈述启动。另一方面生手表征问题偏重引用问题所陈述的具体成份,例如,生手呈现问题表征说“这是斜面问题”,但是专家所呈现之问题表征则为“这是一个必需用牛顿第二定律去解的问题”,亦即专家展现较多的后设认知的知识。也有人认为受试者之物理知识的认知结构对物理解题有很大影响,如何教导学生发展一个认知结构去区分物理问题的类型,使能确认有效的解题途径,他们认为阶层性分析的设计,在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引用方程式的程序,帮助学生聚焦于物理原理,而不致于使学生在毫无分析的情况下立即写出方程式去解题。教学互动

学习工作单的设计是否得当,是落实合作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当由传统(教师为中心)教学法改为互动学习(学生为中心)教学法时,角色的转变不易,因此需要有一套完美的教材,让教师和同学都有遵循的依据,这样合作学习教学法才能顺利进行。

如何使同学愿意彼此分享学习心得,也是互动学习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上课的同学在基础上,并不太相同,由于有不少同学已上过补习班,将要上的课程已事先读过,另一些同学尚未学过,因此呈现学习的专家与生手同聚一堂,如何让会的同学愿意提供学习心得分享大家,让大家共同进步,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因此设计以团体解题比赛,团体平均成绩表现为主要奖励对象,而不以个人成绩表现为主,同时设定每一组有小老师制度,协助老师做到各别辅导的工作,当然还要多多倡导,教别人,愈教自己的熟悉度也会愈好,对大家都有利。

教师要善用同学主动提出的问题。当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时,教师能引出一些相关问题,作为讨论提案,鼓励大家思考,并适时融入课堂教学。同时要多给予学生正向鼓励,才能让学生愿意表达出内心想法。

如何加强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高效;实验教学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不变的真理,放在任何时候都适用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要想让学生自主学习,那么就需要学习内容具备吸引学生兴趣的特性。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曾这样说:“教育即生活。”也就是说,当生物走进生活的时候,学生才会对其产生兴趣,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产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比如,我们平时都有跑步的经验,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只跑一会儿时,身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当我们跑的时间比较长时,那么我们会感到肌肉酸痛。而这个情况,正是我们高中生物学知识可以解释的,因为在跑步初期,我们的肌肉是进行有氧呼吸的,而在跑步时间较长时,我们的呼吸系统不能满足循环系统的需要,此时身体内氧气供应不足,体内的一些细胞就会进行无氧呼吸,代谢产生大量乳酸。当这些乳酸累积得越来越多时,我们就会感觉到肌肉酸痛。

二、生物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生物教学中,实验是重中之重,所以让学生掌握好实验操作是很有必要的。在生物实验中需要使用一些药品和试剂,如丙酮、醋酸等,学生自由对药品与试剂的特点与用途进行了解和掌握后才能科学使用,避免在实验过程中的药剂误用。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中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醋酸洋红是与染色体结合的碱性染料,并介绍醋酸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到2%的醋酸在染色是能够增加细胞的通透性,利于染色剂进入细胞而使细胞核内染色体附色。在观察根对矿质离子交换吸附现象时,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用蒸馏水冲洗根上的浮色,就要让学生了解根细胞表面吸附着许多亚甲基蓝阳离子,这种离子与自来水中的阳离子容易发生交換,使根的颜色变浅而影响实验结果。在叶绿素提取实验中,要使用丙酮作为提取剂,防止叶绿素溶解于有机溶剂。对实验药剂的把握和试剂分析的能力是实验取得正确结果的关键。

高中生物教学模式在近年来有了很大改革,但是要想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我们广大一线教师要不断总结出新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刘红霞.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研究[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7).

(作者单位 甘肃省清水县第六中学)

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策略 篇7

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有很多, 笔者有意识地对生物教育理念、课堂教学设计、课后回顾以及学生评价这四个层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尝试, 在具体的操作策略上分述如下:

一、教学理念反思

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当我们进行教育或教学反思的时候, 不仅要对我们采取了哪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而且要对支配这些教育或教学行为潜在的教育观念进行重新认识。教师的反思是否全面, 不能只看是否反思了教学问题, 而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体现新课改的要求?是否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充分利用了学生身上的课程资源?是否努力在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仅仅为了分数?即教师也需要对自己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评价观的反思?从根本上说是对自己教育价值观的反思。只有这样, 教师的反思, 才能促使自己的观念不断更新与发展。

二、课堂模式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已具备的科学知识、相关的技能, 这样设计才有可能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对教学过程的课堂效果才更有可预见性。

怎样利用课程资源?课堂要实现目标需要哪些资源?课程目标与资源方面怎样架设桥梁才能更好地达成效果?如案例Ⅱ怎样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来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可用学校及社区图书馆等拓展学生的视野, 走出课堂, 走向实际生活, 从而来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

反思课堂设计模式就成为教学行为记录反思策略的主要线索。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1) 对象分析:学生预备材料的掌握情况和对新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教材分析:应删减、调换、补充哪些内容?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无差异? (3) 教学顺序:包括环节、环节目标、使用材料、呈现方式与环节评价 (4) 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与反馈策略 (5) 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

三、课后反思

每节课结束后, 其实有许多值得教师回味的地方,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笔者常常从课堂的亮点这个角度去加以反思。

总结精彩发扬光大, 教师每上一节课总有精彩之处。如:有时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有时教师信手拈来, 成功地运用了某种十分称心的教学方法;有时教师灵机一动, 有了解决问题的妙想;有时教学效果超越了预先设计的目标, 引起了学生异乎寻常的共鸣;有时课堂教学中的某一应变措施特别得当;有时开展“双边”活动取得意外的成功;有时某些教育思想得到了有效的渗透;有时备课时未曾考虑到, 而在课堂上突然闪现出灵感的火花等等。这些都是授课者应该及时总结的内容。

四、学生评价反思

学生在一定阶段的学习后, 对活动成果或学习效果给予评定, 给予一个认同, 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及自信心。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发展性评价, 即使用激励的方式, 从多方面、多层次地让学生获得恰当的评价, 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由于教师在主客观及凭自己的经验、阅历及喜好, 在评定学生方面会有一些偏差, 那么我们反思时应从哪些方面去寻找自己的失误点, 及时调整自己?

学好高中生物的策略 篇8

一、选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

每个人的学习习惯不同, 当然采用的方式方法就不同, 我推荐预习—总结法。如果能课前认真研读课本做好预习, 带着问题和思考去听课自然比不预习的学习更有深度, 加之课后总结、适度的练习定能扎实地掌握生物知识。这种模式对于个人的学习能力也是一种良好的培养。

二、学会课堂学习

上课时听课听什么?要听老师分析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听自己在预习过程中不能理解的内容;听老师对同类问题是如何分析的;不仅要认真听, 还要认真做笔记。做笔记也有一定的窍门, 不一定将老师的板书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只要将老师补充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结论做一些笔记, 对于习题也只需记一些主要的分析过程即可, 不要只顾做笔记而忽略了听课, 如果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课堂上对一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不能只等待老师讲, 而应该积极思考, 我用什么方法解答?这种思维方法好吗?哪种表达更为准确?可以将自己的思维方法提出来, 听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 或对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解法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这样在讨论中不仅可以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还可以开阔视野,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考说明中明确提出了对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求, 善于表达才有助于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三、课后的工作很重要

温故知新, 就是一节课结束或一个章节结束, 同学们要有一个比较系统地复习整理过程。系统全面的复习工作将直接关系到你成绩的好坏。通过复习, 不仅可以将比较重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巩固、强化, 还可以对前后知识的系统性和他们的联系有更深的理解, 做到融会贯通。

生物课程知识点繁多, 听懂了每一堂课还必须专门进行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最好使用联系记忆法, 如, 在记忆生物多样性的知识时, 不仅可比较记忆, 还可以列表, 让所有的知识点一目了然。这样的记忆不仅使记忆变得容易, 还可使知识形成联系。

四、“勤学勤练”融会贯通

课堂上认真听讲也是提高解答生物试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认真听课做笔记, 课后还应该进行一定的训练。多做题就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答题技能的掌握。但千万不要搞“题海战术”。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反思。学习生物这门课最关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会其中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 并掌握一定的技能。

为了学好生物这门课, 无论是平时的学习还是高考复习, 测试总少不了, 每测试一次, 当老师批阅后的试卷发下来时, 有些同学只关心自己的分数, 然后将试卷束之高阁, 置之不理。其实每次测试的试题都有一定的针对性, 应引起大家的注意。有时出错的原因是对知识点理解错误, 这需要重新学习, 仔细听老师讲解。而有些问题是由于粗心导致的, 细心就可以克服。还有的题目出错, 是因为自己审题、提炼或考虑问题不全面造成的。这些问题你完全可以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交流, 自己发现问题之所在并予以更正, 这样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正确的思维, 又能提高自己的纠错能力, 防止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

五、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时代, 同学们应该顺应新的时代潮流, 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成为学习的主人, 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生物发展到今天, 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已成为必然趋势。

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 篇9

传统的生物教学中, 教师满堂讲、满堂问, 学生机械记忆, 被动接受学习, 这不仅禁锢了学生潜能的发挥, 消解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学习自主性, 而且造成了教学效果低迷, 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新课程理念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发展性, 强调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策略,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这就需要我们对构建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探索。

一、构建和谐的课堂

一个和谐的课堂是要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从而创造一种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氛围,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计划制订过程中, 教师要大胆地引进学生参与, 多听取学生的意见, 在教学中树立服务意识, 创造和谐的课堂。

1. 观念的更新

传统的生物教学只是把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 这种教学观念很难满足学生对生物知识的需求, 这就需要我们要更新观念、创新课堂, 通过实践教学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我们要优化课堂教学,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工具吸引学生的兴趣, 并灵活运用教育科学知识, 以实现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我们要通过“创造性的教学”, 为学生创设“创造性学习”的环境与条件。

2. 多媒体的运用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解, 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出现, 可以丰富生物课堂教学, 让学生感觉到课堂的兴趣,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用好多媒体, 通过影像或者图片给学生展示生物的多样性, 从而吸引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课程。通过这种形象化的教学, 能改变学生的认识, 使简单的知识充实化。

二、新颖的教学策略

1. 教学模式采用动手操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能动性。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 积极主动地利用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方法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同时还能有效地解决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生物教学中的《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一课中, 同学生探讨“肺的容积有多大”这一问题时, 教师采用动手实践的方法来教学,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肺的容积, 通过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回答出各种方法, 教师再从中选择一种比较简单易行的方法来测量。在引导学生动脑思考所需要的工具时,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所需的材料绳子、尺子、气球等工具, 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动手实践:学生先深吸气, 用嘴尽力吹气球直至一口气吹完, 再用软尺或细绳直尺测量出气球一圈的长度, 最后根据球体积公式计算出自己的肺容量。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全班同学的肺容量, 找出那些计算错误的肺容量, 再将正确的计算结果统计出来算出平均值。通过动手实践, 学生对自己的肺容量有了初步的认识, 找到了计算时的失误这一意外成果, 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主动学习方法,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发掘了他们的潜能。

生物课程与其他课程有着一定的区别, 这主要体现在生物课程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提高认识。同时, 生物课堂的学习不仅仅是课堂上这短短的时间, 它需要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及实验的学习, 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并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一些自然现象, 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物知识的趣味性, 真正锻炼他们的能力, 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

2. 加强自主学习模式

生物的学习应该是让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来学习课堂知识, 这样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到课堂知识, 构建学生发现问题、完成认识、探索创新的一个学习意识。这不仅仅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同时也需要任课教师深入了解探索性学习的流程,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通过自主探索来获得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3. 加强交流互动性学习模式

互动性教学是高中生物课堂上不可或缺的一种模式, 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 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差异性。通过交流, 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学生内心的想法, 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 习得生物经验, 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合作态度的发展。同时, 通过合作, 学生认识到了自身知识的局限性, 实现了对自我的认识与反思, 在进行自我纠正后, 能促进学生做到协同进步、共同进步、共享知识经验, 达到互补的效果。在平等民主的交流中, 学生能够感受到交流中的快乐, 实现思维的创新。

4. 加强归纳反思学习模式

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不仅仅需要学生进行全面的探索, 同时也需要学生进行全面的归纳反思, 这样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把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运用。这种归纳反思还体现了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考核, 通过对学生进行不定期的简单考核, 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在每次的考试检测后, 教师要积极地针对学生在试卷上的反映进行知识总结归纳、巩固知识, 促进学生对知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自主反思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总之, 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策略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和探索, 逐渐找到适合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策略。而作为教师, 我们要努力学习, 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理论, 在高中生物有效教学上做到树立有效教学理念、备课充分、课堂上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模式、课下做好反思, 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薄弱中学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 篇10

一、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高中生物与其他学科相比, 教学和学习上更注重细节。因此,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是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效果的关键。那么,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呢?首先, 教师对学生的规范很重要。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要及时制止学生的打闹行为, 并对上课睡觉、讲话的学生加以提醒。其次, 教师的自我规范同样重要。教师在课堂中不应该做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情, 如随意接电话等, 应以自身的行为给学生做榜样。此外,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还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醒和督促, 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如错别字也是生物考试中的扣分项目, 像“囊”和“睾”等字, 很多学生由于对细节关注不足, 导致在生物考试中丢分。因此, 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 需要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去面对课堂教学, 以细心的态度来面对考试。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生物探究学习中去, 通过自主的探究和学习来获得知识,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 注重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知识, 远比教师直接灌输的效果要好。如教师在对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异同进行讲解时, 可以安排学生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通过实验观察, 学生发现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 而动物细胞则没有。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通过操作显微镜、对所制作的切片进行观察及通过两种细胞的对比来得出结论, 并对显微镜的操作和观察切片的操作进行了复习与巩固, 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高中生物实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4个人一组为宜) , 可以促进学生相互间的团结和协助, 并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讨论空间。学生可以通过团队合作来确定实验的方案, 并通过小组的讨论来获得最终的结果。这种团队合作的方式使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思想交流更为密切, 对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如2011年广东生物高考题中的实验题, 对叶绿素提取的实验及实验中的参数进行了提问, 并在题目的后面要求学生写出叶绿素粗产品中可能蕴含的其他色素以及检测方法。只有在实验中努力认真观察和归纳的学生, 才能轻松地回答出该问题。在叶绿色提取实验中, 使用二氧化硅来研磨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 而实验中所涉及的参数的确定靠的是学生在实验中的相互交流和讨论, 这是一个长期培养和训练的过程。通过实验教学, 学生知道提取叶绿素的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准备滤纸条; (2) 画色素液细线; (3) 用层析液分离色素; (4) 观察色素带。这些答案都是学生通过日常积累和学习获得的, 所以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该注重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为学生的知识积累创造条件。

2. 培养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角度、途径和方向去设想、探究多种答案, 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教师在生物教学中, 应该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 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探索问题。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过程中, 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维引导。同时, 在面对学生所设想的多种方案时, 教师应该给予肯定,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2010年广东高考题的第28题, 题目中的第 (3) 、第 (4) 小题, 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求较高。题目如下:“ (3) 假设上述夫妇的染色体不分离, 只是发生在体细胞中, (1) 他们的孩子中是否会出现克氏综合征患者? (2) 他们的孩子患色盲的可能性有多大? (4) 基因组信息对于人类疾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人类基因组计划至少应该测多少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这类问题的解答, 既需要学生对课文知识有一定的理解, 也需要学生发散其思维, 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学生通过对该夫妇染色体的分析计算, 以及对染色体的分离情况进行分析来得出结论。在生物学习中, 发散性思维水平较高的学生的优势较为明显。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地为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条件, 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水平。

浅谈高中生物复习教学策略 篇11

【关键词】高中生物;复习;教学;策略

备战高考虽然没有“捷径"”,但是在教学中,如果复习方法科学、策略优化、思路清晰,则效率一定会倍增。复习不仅是一个对已学过知识的回忆和熟练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在高考备考复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应用何种方法进行复习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与考试成绩的提升。

一、以考纲为主导,充分发挥考纲的重要作用

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认真解读考纲,深刻地参悟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准确把握高考命题的方向,理清各个知识点的考查方法,是高中生物教师在指导高考备考必须开展的基本工作。

1.老师要以考纲为主导,发挥考纲的重要作用

在进入高考复习阶段的时候就要认真研读上一年的考纲,明确高考的要求,寻找考试的要点,知道哪些地方是需要重点花时间复习,为学生的复习找准方向,与高考接轨。通过认真做前三年的所有高考试题,体会考试大纲在试题中的体现方式,以及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程度。认真研究考纲和高考试题,多渠道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分析近几年全国卷在考查形式方面的异同。

2.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

理解考纲的要求关键是做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大方面文章。“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是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对于基础知识,可先让学生在复习中先把课本各单元的重点知识先掌握,突出重点,加大对主干知识的复习力度,然后注意细节知识,再掌握各重点单元间知识点的联系。例如:“脂肪肝的原因之一是由于脂蛋白摄入不足”很多学生包括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在选择题时认为这个说法是对的,就是因为课本的基础知识面不熟悉,正确的说法是“脂肪肝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磷脂摄入不足”。

另外,类似这种因为基础知识不熟练而造成的失分的现象在选择题中特别突出,所以在选择题讲解过程中,反复通过解释复习题目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加强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寻找关键词的能力,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从学生心理上来讲,就是要不断地强化训练,他们才能逐渐养成解题过程中注意基础知识的习惯。

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复习效率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战场,高三下学期特别是进入二轮复习时,课堂容量大、知识点多,教师每次课堂教学都要精心设计和策划。教师不仅要对各章节的考点了然于胸,还要把握高考脉搏,调动学生的激情,启迪思维,点拨要害,规避“炒冷饭”的无味感;教学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思考权、话语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在复习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教师要集中精力解决学生困惑的问题和重难点知识,要讲在学生思维的空白点或疑惑点上,减少不必要的环节,不做无用功。

如在复习图像、图表类型的信息题时,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针对训练和强化,引导学生认真读图、读表,找出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看标、识点、明线”。“看标”就是看纵坐标和横坐标所表示的生物学含义,要用图中的信息,准确定位课本中对应的知识。“识点”就是看曲线中的特殊点(起点、顶点、最低点、最高点、转折点、交叉点、终点)。“明线”就是明确曲线的走势(走向和变化趋势,包括上升、下降、波动、转折变化等等。我们应指导学生将数据与曲线联系起来,分析曲线变化的因果关系,抓住点和线,利用图表中的信息,联系相关基础知识,从而进行推理、判断,得出结论。教师只有精心设计,不断总结经验和方法,反复探索,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课堂的无限精彩。

三、讲究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复习时,复习方法一定要得当。在生物高考复习中,一般会使用三种常见的复习方法。

1.比较复习法:在复习中,使学生能运用比较法进行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比较

如组成酶与诱导酶的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高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比较;三大营养物质的来源和去路的比较,三大营养物质均可来自食物,除蛋白质外,均可贮存,均可由其它物质部分转化;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的比较,比较它们进入生态系统的途径、形式及回到无机自然界的途径、形式;还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三大遗传规律的比较,各种育种方法的比较,等等。

2.串连复习法:复习时可把分散在各个章节中的知识串联起来,使学生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

如:有关蛋白质的知识主要分散于第一、第二、第五章中,第一章中介绍了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基本单位、合成场所、结构和功能。第二章讲了蛋白质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等。第五章谈到了蛋白质的合成受基因控制,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生理过程。复习时,可以把这些知识串起来复习,使知识更系统化,这样可提高学生解综合题的能力。

3.联想迁移法

如:复习膜的流动性,可联系到主动运输、内吞、外排、受精作用、细胞融合、卵裂、递质的释放等。一般常用的思维有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只要我们方法得当,往往就会事半功倍。

四、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教材常规实验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各实验的“主要原理、常用试剂、主要步骤”等等。而在高考的生物考试中,生物实验一直是生物学科高考试题中必考的内容,约占20%的分值。近几年来生物高考实验考查呈现多样化,有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基础实验的内容,也有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实验评价。

高考生物试卷中突出的变化是没有了独立的实验设计,而是将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到各题干、选项和解题思维过程中,并且着重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实验题的突破上,我在进行实验专题的复习时,归纳了常规实验和实验设计两个类型,实验设计题又包括常规实验设计题和遗传实验设计题两种类型。

例如:在遗传题的讲解上,用“表现型与基础型的关系”这一基础知识加常见题型归纳的方法去解答,不管是何种类型的遗传题,先找出表现型与对应基因型,然后去推导有关个体的基因型组成,立足于遗传的基本定律。同时对相关题型训练也做的比较到位,教会了学生每一类题的解题方法和规范,每一类型题都能做到举一反三,学生在考场上遇到这些章节的试题能较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准确做出解答。

五、组织模考,“实战”演习

经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复习,学生从知识储备、能力训练等方面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和提高,已经具备迎考的能力,但学生对试卷的整体性并不一定能把握得当,能力并不一定能充分展现。站在考生的立场,学生不仅要有能力,还要适应高考。为了适应高考,有必要对考生进行“实战”训练。严格遵循考纲要求,模拟高考场景,组织模拟考试。通过模拟考试,师生共同研讨试卷,分析时间的分配和利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案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好的发挥。临近高考的最后一段时间里,教师结合学生的反映和组织复习过程中反馈的信息,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把这些知识提取出来,用新的资料重新整理,以新的情景呈现出来,再训练,做到强化和巩固的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谈高中作文教学策略 篇12

一、注意教材的基础性功能

强调作文生活化并不意味着教材基础功能的偏废。对于高中生而言, 教材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对学生积极引导, 使其就自己喜欢的教材文本与作家等进行深入对话、仔细揣摩, 使教材内容化身写作素材。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白, 教材不但是提供写作方法的实例基地, 更是指导审美阅读的基地。另外, 教材还是学生进行课外自主阅读与生活感悟的引导者。学生在精读教材内容的时候, 能够不断产生惊喜, 发现教材文本的丰富与精彩。比如学生可以在阅读古典诗词中发现那些有气节的人物, 无论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 还是“世人皆醉我独醒, 举世浑浊我独清”的屈原, 都可以拿来为写作所用。而退秦师的烛之武、讽纳谏的邹忌等人物同样具有典型性, 可以启发学生的写作思路。可以说, 这些具有典型品质的作者与典型形象, 给写作带来了无尽的素材。

此外, 教师若想把教材的基础性功能利用好, 就不能单纯地拘泥于教材, 而是要让教材引申出更多内容, 将与教材有关系的文学名著、期刊杂志中的片段、文章拿到课堂上来, 以要求学生定期完成读书笔记为方法媒介,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写作素材与方法。另外, 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一些与写作有关的活动, 像书评会、作品交流会等。

二、注意积累基础上的练笔

教材内外的材料, 对于学生的写作都很有帮助。但时间毕竟不够充裕, 再加上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兴趣点不同的原因, 往往目的性不强, 容易造成自由散漫的问题, 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堂进行必要的阅读积累过程引导, 比如进行课前一分钟演讲, 让学生根据演讲任务准备阅读材料, 或布置学生搜集主题明确的成语故事、名言警句、社会热点新闻等, 在任务的带动下完成积累过程,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必要的阅读知识储备以后, 教师需提供给学生仿写练笔的机会。唐朝史学家刘知几曾经说过:述行相效, 自古而然。强调了模仿对写作的重要意义。只有在仿写练笔过程中, 学生才能将他人的创作能力化作自身的创作能力, 从而让自己的作文看起来更有光彩。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真情实感, 说真话、讲真事, 表达出自己对社会、人生、自然的看法。没有必要的仿写过程是难以达到的。而且高中生学习生活普遍较为紧张, 学生的课余生活相对单调, 如果缺少仿写式的练笔, 作文过程只能相当于闭门造车而无生活可言。

三、要给学生以写作情境

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是在学生必要积累基础上对教师的要求, 它专指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 根据写作目标要求而引入一些具有感情色彩的、富于形象思维的场景, 以便能够让学生产生必要的情感及态度体验, 从而使学生对教材多一份理解, 从教材及教材引申知识中借鉴更好的写作方法。如果能够让写作任务在真实的写作情境中进行, 那么学生的兴趣增强是毋庸置疑的, 学生的良好感受也会带动思路走向清晰化。而当教师准备应用一些情境促进写作教学时, 要全面分析教学目标要求、班级整体情况与教师个人能力水平等, 使情境与情况相符。如学习李煜的《虞美人》、晏殊的《蝶恋花》、柳永的《雨霖铃》等词作后, 学生会为作品中的优美意境所感染, 而此时教师就可以让这样的意境延续下来, 成为写作课上的情境, 让学生根据这些作品中的一首, 写一篇简短的述评文字, 评说作品所具有的情感特点。这种即兴的写作练习,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安排插入一些多媒体音乐背景, 用特有的旋律与节奏, 将学生带入彼时的古典的境界中去, 帮助学生完成创作。给学生以写作情境, 实际上也给了学生情感的陶冶与心灵的净化, 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悟中情思绽放, 开拓写作思路、激发写作热情、提升写作能力。

四、在情境氛围中自主学习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实践功能对于学生心智发展的作用, 并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方式的应用, 作文教学也应当以学生个性差异为参照, 致力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若想达到这点要求, 就需要写作情境氛围的积极配合, 使学生能够从情境中获得灵感, 在情境中感受用笔表达的魅力。同时教师需要真正摆脱知识传授者地位的限制, 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进行解析, 而不是直接给学生以写作方法, 要注意引导学生敢于表述自身观点, 从而让自主学习能力在情境氛围中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并在情境中走出去, 随时应用于其他任何可能的场景。

上一篇:超急性脑梗塞下一篇:机械手自动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