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

2024-08-29

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共12篇)

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 篇1

面对新课改,教师的教育观念必须符合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应彻底扭转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变“教堂”为“学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能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不能把学生仅仅作为接受教师灌注知识的“容器”。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和积极互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去把握教材,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发展的需要做出新的构思和处理。从根本上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笔者以自己的亲身教学经历,来探讨高中生物的趣味教学。所谓趣味教学方法,是笔者结合建构主义中的认知论,根据当地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水平,为学生定制的教学计划。

一、知识的趣味性

高中生物学科,涉及到的,大部分是我们身边的知识。因此,只要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当,从身边着手,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第一册生物教材的绪论中,主要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其中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是新陈代谢这一特征,笔者在讲解时,让学生思考一只活鸡与一只死鸡的相同与不同。学生总结如下:

笔者的总结:活鸡与死鸡从组成上来看,都有一样的细胞结构,有一样的物质组成,因此有一样的外在形态,但是从本质上来看,活鸡有生命力,主要是表现在其细胞都是活细胞,有呼吸,心脏能跳动,有血压等生理特征,说明其具有新陈代谢能力,属于生物;而死鸡,已经失去新陈代谢能力,不属于生物。因此,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不是物质的组成,而是新陈代谢。这样,从根本上讲述了新陈代谢这一主要特征,也从另一个侧面提前介绍了新陈代谢的概念。

第一册教材第四章第二节《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是主要的调节方式。神经系统的调节中,又以大脑皮层的调节占主导地位。排尿反射中,大脑皮层主导着脊髓的调节。理论很强的知识,学生当然不容易理解。但只要举个例子,学生立即恍然大悟。笔者是这样做的:比较成年人排尿与婴儿排尿的时间与地点的差别。学生听到这里,有的同学不免有些羞涩,有的男生大笑。

然后笔者做进一步的解释:成年人是通过大脑皮层来控制排尿,因为成年人可以通过分析时间,地点,由大脑来控制排尿反射,如果时间和地点不合适,即使有尿也不能排,属于条件反射;而婴儿是通过脊髓来控制排尿,脊髓没有分析的能力,有尿就能刺激神经而排尿,不管何时何地,属于非条件反射。

总之,高中生物学科,有很多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知识,只是学生没有把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所以学起来觉得吃力。作为生物教师的我们,一方面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是让学生认识生活,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二、记忆的趣味性

高中生物知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靠学生记忆的。学生的记忆能力,也是智力的一部分。但是,智力很大程度上是后天学习训练的。谁说死记硬背没有技巧?最有效的记忆方法是连锁记忆。把要记的东西与某些你熟悉的东西相连,看到熟悉的东西,知识马上在大脑里呈现。

例如,细胞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前期:细胞核膜消失,核仁消失,染色体出现,纺锤体出现;末期:染色体消失,纺锤体消失,细胞核膜出现,核仁出现;可以记忆为:两个出现,两个消失。

再如,氨基酸有20种,其中有8种为必须氨基酸,记忆为:苏双亮来本家劫色,即苏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缬氨酸,色氨酸。

又如,动物个体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原肠胚是个重要时期,其特点是一个重点。可记忆为原肠胚的123:1个胚孔,2个腔体,3个胚层。DNA的结构,可以记为54321:5种元素,4种脱氧核苷酸,3种物质,2条脱氧核苷酸链,1种螺旋。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消瘦(肉少)。

还有,人类遗传病的遗传规律: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生女患病为常隐。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等等。

以上这些帮助记忆的方法,都是把生物知识与一些容易记忆的句子,诗词,现象相连,越是夸张的,越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东西,越能帮助记忆。

三、课堂的趣味性

教师在教学中总是充满着活力与激情,讲得生动有趣,那样的教学内容就很有吸引力,学生听起来也不感到厌倦,学起来就觉得很容易;老师要有吸引学生注意的特殊思维方式,能调动学生的脑子在“转”、在“想”;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使其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把学习看作是件很有趣的事;教育要有一种感染力,变学习方式由“学会”为“会学”,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积极创设教学所需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的认知结构具有中等程度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出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探索活动的最佳状态。

例如,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的过程,氨基酸数目,肽键数目,肽链数目,失去的水分子数目,游离的氨基、羧基数目,这些等量关系,可以通过公式计算。但是,这些公式怎么来的,如果真的让生物老师来推导验证,有一定的难度,不小心反而弄巧成拙。我是这样做的:叫8个同学到黑板上做游戏,分别叫8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或二排或三排,每一次的排数就是肽链数目,每一个同学的左手是氨基,右手是羧基,两个同学手拉手,必须是左手拉右手,(这就是脱水缩合时氨基与羧基反应)站成一排后,排头的同学空出左手,排尾的同学空出右手,(每一条肽链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手拉手的点,就是肽键数目。通过手拉手游戏,学生明白肽链的形成过程,也清楚了各种数量的计算。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感情的体现,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学习有兴趣,就能积极投入,积极思考。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产生动机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感情上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学生对学习的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热爱学习,就要从不同角度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使枯燥单一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形象有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不仅仅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的稳定性。兴趣的稳定性是指兴趣的持久与稳定。兴趣一旦发展到持久、稳固的程度,就会形成爱好。只有稳定的兴趣和长期的努力才能获得系统而深刻的知识。

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 篇2

摘要: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从告诉学生获得教师评价信息的渠道,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认清自己的学习效果,建立值得学生依赖的评价习惯,引导学生学会评价自己的习惯,发展性评价与个性化评价相结合方式构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学生学会客观看待教师的各种评价,并逐步养成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的习惯。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个性化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评价建议”指出: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教学中的缺陷,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评价应以《标准》为依据,根据课程目标和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要客观、公正、合理,要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恰当地解释评价数据,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评价的内容应符合《标准》的要求,兼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评价建议”中已经明确了评价的目的和各种评价的策略。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从通过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同时发现教学中的缺陷,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的角度构建个性化的评价方法。

一、明确告诉学生获得教师评价信息的渠道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没有及时给予评价的教学活动如果是有意的行为可以讲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果是因疏忽而不为可视为教学失误。但有从教经验的老师都知到,从来不会准备对学生的评价象准备教学内容一样去作准备。通常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有感而发的评价,或者是批改作业、试卷时机械式的打分的评价。学生获得最多的评价往往是纸笔测验(作业)的分数评价。造成学生以为分数是终极评价的假象。所以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讲清楚,课堂教学评价要从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成果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来进行整体评价。评价要体现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相结合,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讲清楚获得评价信息的渠道除了从分数、作业评语外,还应从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口头性语言评价、眼神等肢体语言的中获得评价。

二、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认清自己的学习效果

纸笔测试是最重要的不可决少的教学评价。以往的传统教育量化评价,往往量化考试后对成绩排序,对部分学生的心理造成较大的伤害,已经成为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评价的一大咎病。大家都清楚,每一份用于评价用的试题本身就存在质量高低的问题,就算是选拨性的高考试题,各年之间的信度和效度差别都很明显,更何况是科任教师自己命制的作业、测试、学期考试题。对于教师来说,只有通过对量化考试后对成绩排序,从分值的分布情况中诊断出用于评价的试题的质量优劣,也可以通过纵向跟踪每一个学生的成绩变化来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退情况。同时发现教学中的缺陷,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这些统计数据只要不是用来吓唬学生,不是公之于众,就不构成对学生心理的伤害。相反,有选择地向学生公布一些参考数据,只要不公布对应学生的名单就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学生从中可认清自己的学习效果。

纸笔测试后及时向学生公布几个分值,如最高分,平均分,各分数段人数、中间名次分等。引导学生学会从数据对比中理性认清自己的学习情况。

三、建立值得学生依赖的评价习惯

教师的教学评价要达到教学评价的目的,所作出的每一次评价必须是客观的、真实而且是积极的,值得学生信赖的。评价的方式可分为标准化评价、有层次性的语言描述评价、综合性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对知识性内容的评价必须是标准化的对或错的客观性的评价。如 1 生物中的概念、专有名词学习的评价。对对生物技能学习的评价,由于方法往往都不是唯一,掌握方法的过程也因不同层次的学生而有别,甚至有是否选择到最佳方法的运气的可能,所作出的评价应为有层次性的鼓励性的语言描述评价。因为此时给予不恰当的评价最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用有想法、值得尝试、坚持、找找原因、继续努力等质性评价更容易鼓励学生。就算是纸笔测试,给予了分值评价后最好能附上“好、很好、有进步、找找原因”等人性化评语,使学生重视教师给予的评价。自然也会信赖教师作出的评价。

四、引导学生学会评价自己的习惯

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只是教学过程的环节,面对几十个学生的评价其实是很有限的,不全面甚至是不准确的。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要起到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评价自己。形成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定时评价的习惯。通常可在课后小结时让学生自己说说学到了什么,效果怎么样?每周引导学生评价一周学习情况,每章结束引导学生评价一下学习方法,找一找还能怎么做。当学生学会给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的习惯时,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将更自然和更有效。

五、发展性评价与个性化评价相结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且每个学生不同方面的智能表现的时间会有差异。这一点非常类似细胞分化。在细胞分化过程中,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会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分化而产生差异。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着眼于未来,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就像细胞中的一些物质能够促进某些基因表达一样,我们的评价应该起到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作用。

生物学告诉我们,每个生命都是独特和唯一的。那么,在评价时,我们就不应该仅仅有一把尺子,我们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例如,同样是一次测验的成绩取得10分的进步,对于不的同学来说意义可能完全不同。对于甲同学课堂上能回答一个问题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对于另一个同学来说能提出两个问题可能是没有认真思考。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同学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不能从学习中体会到快乐。这是由于只注重与他人比较的结果。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做纵向的比较,也就是自己与自己的比较,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相比,有没有进步?学习效率有没有提高?在对自己的学习效果不满意时,应该学会评价自己是怎么做怎样学的,更要学会进一步寻找更佳方法。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评价方法。

由于评价过程如同学习过程一样,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评价的对象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通过构建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清楚知到了获得教师评价的渠道,学会客观看待教师的各种评价,更大的变化是逐步养成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汪忠,刘恩山. 生物课程标准解读[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 第一版

探究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验设备 师资力量 课时设置 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130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下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更加全面化,其中尤其关注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就是现在已经不仅注重分数,更需要能力综合发展的人才。但是高中教学面对高考,学生也需要高的分数来提高自己的选择权利,从而进入更好的大学,因此很多高中生物教师就急功近利,重视学生的成绩提高,教学就是为了考高分,为了应对考试,这就形成一种不好的现象,考什么就学什么,导致生物的实验教学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展,因为实验能力和实际的操作在高考中还没有占据一部分,因此很多学校为了提高教学成绩,就把生物的实验教学忽视了,导致生物教学不够全面,很多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后才发现自己之前的实验能力几乎没有得到什么发展。因此充分开展生物的实验教学对学生今后的持续发展十分有利,所以我们要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实验操作潜能。以下,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推进生物实验教学。

首先,学校要准备好相关的实验设施。实验设施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必要条件,但是很多学校为了节省教学支出和设备费用,很多教学设备都没有,即使有的设备有但是没有及时更新换代,导致设施老化或者落后,导致生物实验教学开展都没有足够的设备。那学校如何来完善实验设施,同时又节省教学支出呢?

第一,开展生物实验的联合教学,因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本身课时量不多,因此学校如果购入大批设备反而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但是学校之间进行设备的共享就能实现极大的节省,又能满足学生的使用,这需要学校之间地理位置足够接近,方便学生的使用。第二,设备要及时更新,这需要学校安排固定的设备管理人员,对于陈旧存在危险的设备及时进行维修和替换,保证学生的实验过程顺利进行。总之,学校要对设备引起足够的重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

其次,开展实验教学的师资力量也要不断提高和壮大。教师的教学素质和专业实验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实验教学水平,因为实验从教学设计到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师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实验的质量高低。但是当下高校的生物实验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师资力量。

第一,在新教师的筛选上。在教师的面试和教师选择方面学校相关部门一定要公平公正,使具有能力的教师能够有足够的优势和机会,同时在选择上要把教师的实验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以此筛选优秀的教师。第二,青年教师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要对其实验能力和实验教学水平进行培训和提高,可以以教师之间的一带一或者一带多来实现亲身学习,教师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老教师也能跟青年教师学到很多新的实验知识。第三,怎样发挥一些骨干教师的教学作用,因为骨干教师的实验教学一般都十分优秀,一方面让骨干教师作为备课组长,每个年级设置一个教学组长,及时帮助教师解决问题,同时督促帮助教师提高实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骨干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公开课来进行实验教学的示范,在学校或者年级形成积极的实验教学氛围。第四,积极组织教师出去交流学习,因为每个学校的实验教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停滞不前,这就需要学校之间多沟通交流,互相派教师进行学习和指导,互相学习好的实验教学方法,学校之间互相借鉴学习能够获得更大的进步。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生物实验教学的水平。

再者,实验教学要开展好必须有足够的教学时间。因为高中生物内容复杂、知识点琐碎,而开展教学的时间有限,课时紧张,因此很多教师就自行占用了实验教学的时间,导致实验教学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学生也就没有时间把学到的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操作,使其知识停留在高处而没有贴近实际。例如,在学习了细胞的结构之后,教师可以开设生物实验,让学生在高倍显微镜下了解人体细胞核动物以及植物细胞之间的区别,这样学生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眼见为实,学生同时也熟练了设备仪器的操作。那么课时的设置如何才算合理呢?

第一,教师在学期初的时候就会进行大概的学科实验备课,把本学期的一些必须开展的重大实验进行统计和规划,着重考察各个实验的操作性和可行性,这样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才更加条理化和规范化。第二,课时的设置也是需要结合教学需要来进行设置,例如高一的简单实验多一点,这样就可以多开展,甚至一节课可以进行两到三个实验。但是到了高二实验就比较少,因为可操作的比较少,这就要细化实验过程,关注学生的准备,在操作的时候教师进行详细的指导,使学生的实验能力获得真正的提高。由此可见,课时的设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具有针对性,真正做到为学生负责。

此外,评价机制对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也很重要。高中学生对于生物实验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但是在实验的参与和操作上就比较弱化。一方面,学生对实验的关注度不够,因为平时的生物考试和评价以书面为主,实验能力并不单独作为考查内容,导致学生对实验投入的精力不多,所以效果也就不好。所以,我们要完善高中生物的评价机制,把学生的实验能力评估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写入学生的学期考评里面,引起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教师在对学生日常评价时也要将实验操作能力作为重要的依据,因为教师平时的评价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有的学生可能理论学习比较浮躁,不够扎实,但是实验操作能力很强,很快就能够自觉地学以致用,这需要教师及时给出鼓励和赞赏,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生物学习产生信心。

最后,生物实验的内容也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的更新和完善。很多教师为了节省实验教学的时间,生物实验内容都只是选择一些很简单的实验,甚至有的是根本没有必要开展的,导致学生的实验能力其实没有什么提高。教师在实验的内容和项目设置上要具有新意,结合学生的兴趣方向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实验内容的安排,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

浅析高中生物的对照实验教学 篇4

一、高中生物实验的内容及特点决定了它必将是高中实验的重点

高中生物实验可操作性强, 现象明显, 理论完整, 更易体现出学生对研究对象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其次, 生物实验考点较多, 高中阶段的生物实验课题就达30种之多。

高中生物实验中除了部分演示实验, 其余大部分为对照实验, 高考对对照实验的考察几乎年年不放过。例如2008年高考全国Ⅰ卷——理综生物1: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 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 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 正确的是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 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 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 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 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这一实验就是典型的对照试验, 并能展现出四种类型。即空白对照、自身对照、条件对照与相互对照。不同的类型,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判断是不同的。上题考查的是试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判断, 四个选项分别设置了迷惑选项, 对照试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这两个组一定是相互对比的, 实验的对照原则是设计和实施实验的准则之一, 通过设置实验对照对比就能排除无关变量。

二、唯一变量性原则是对照实验的标志之一

在设计对照实验组时还有一个十分关键的原则那就是唯一变量性原则, 换句话说就是, 实验组与对照组只有一个量是不同的, 这个量就是唯一变量——也是我们研究的实验对象。哪一个作为实验组?哪一个作为对照组?这些都是随机决定的, 这就从理论上保证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是平等的、被平衡了的, 所以说, 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现象差异可以认定为来自于实验的唯一变量所引起的, 实验结果是可信的。

比如说在做“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时, 设置了对照组——一个在最适宜酶活性的室温温度和p H=7值的试管, 另外两对对照试验组, 一个里面是沸水, 一个是冰水, 一个是酸性环境中, 一个是碱性环境中, 通过对比观察, 可发现实验的明显差异。

那么如何在考试当中判断实验组与对照组呢?方法是不唯一的,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方法。

1. 确定实验的唯一变量

根据实验判断出实验的唯一变量, 也就是说要根据实验条件迅速确定两组或多组实验中的唯一变量, 在实验中, 结果的差异或变化是由谁造成的, 这个变化的因素就是唯一变量。

实验组:通过实验变量处理了的一组。

对照组:没有接受任何变量处理的一组。

比如说“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时, 每一组实验都是做了唯一的变量处理, 结果都出现了差异, 因此证明改变温度和p H值会影响酶的活性。

2. 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根据实验目的进行控制、干预研究对象。也就是说, 实验组是用来证明实验假设的, 而对照组是针对实验目的来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而进行的操作, 例如为了验证“植物在光下能产生淀粉”, 一张叶片, 一半曝光, 一半遮光, 到底哪一个是对照组?看目的是要有光, 光合作用需要光, 那有光的就是实验组, 没光的就是对照组。

如果是为了证明低温是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条件, 那么常温就是对照;如果是为了证明常温下染色体数目更稳定, 那么其他任何温度的实验都是对照。

3. 控制实验状态

对照组一般都是正常状态下的实验, 实验组一般都是刻意而为之, 即异常状态下的实验。例如验证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时,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计如下:

实验组:植物在黑暗中生长一昼夜, 取叶片验证。

对照组:植物在正常光照下生长, 取叶片验证。

总之, 高中阶段的生物对照实验只要把握住规律, 把唯一变量和无关变量区分开来, 牢牢抓住实验目的, 通过积累, 对照实验应该会变成高中生物实验的拐点。

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 篇5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核心素养逐渐成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必将成为教学的主要导向。在高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对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通过生物学习而逐步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念,以及解决社会生活中相关生物问题、适应社会发展的品格及能力,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1]。自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以来,相关学者对于其内涵的理解、培养策略的探讨研究较多,生物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2-3]。但在如今普通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4]。作为课改的主要实施者,一线高中生物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了解、学习最新的课程标准,更要将两者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之上真正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及发展。文章对社会责任、生命观念、理性思维及科学探究四维目标进行一一阐述,将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中与各素养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以便于教师在各章节教学中进行相关素养的渗透,发展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进而落实生物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社会责任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生物学科涉猎广泛,跟生活中的饮食、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5]。社会责任素养即在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及相关技能后,能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主动地参与相关社会问题的解决,主动宣传生命、安全、环保等意识,并将其付诸实践的一种素养。要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核心素养,高一生物教师需在生物教学中挖掘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的相关章节作为载体,对珍爱生命、环境保护、生产生活问题解决,以及分析、讨论社会热点议题等进行教育引导(如表1所示)。

二、生命观念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生命观念素养即学生通过自己或他人提供帮助,观察、了解到一定的生命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特性等,形成对生命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具备对更大范围的相关生命现象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能力。生命观念素养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主要包括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结构与功能观及进化与适应观,其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的渗透情况。

三、理性思维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理性思维指的是在一定的思维方向、充分的思维依据的基础之上对现象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类比等的一种逻辑推理思维,主要包括归纳与概括思维、模型和建模思维、批判性思维、演绎和推理思维。诺贝尔奖得主劳厄曾说过:“教育是将已学习过的东西都遗忘以后所剩下的东西”。同样,生物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只是学生获得并且永远牢记生物课本上的知识,更是通过相关生物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素养。

四、科学探究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科学探究素养是指具备从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此外还包括团队组织、交流合作及创新的能力。为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高一生物教师可充分利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相关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素养的渗透和培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认识到实验、学习及生活中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进而促进终身发展。

五、结语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教学的改进 篇6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3-023-01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根据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四个基本理念,即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对比当今生物的实验教学可以发现: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盲目依赖实验课本,对于实验内容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从教学的发展与进步的过程看,实验教学的改进是一件必然事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一、实验教学改进的价值

1. 教学活动进步的要求。教学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与社会发展与进步同步。现今的实验教学就是从不断的改进中发展而来的,同样,对现今实验教学的不断改进,就意味着教学活动的进步。因此,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改进和其他教学环节的改进一样,是教学改革中永恒的内容。

2. 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新课改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改变以往统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每个学校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因此,新课程教学内容不仅增加了实验教学和探究教学,同时又明确指出实验教学的内容可以根据各个学校的基本情况来确定,也可以进行一定的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权限下放,不仅使实验教学的改进成为要求与必需,同时使实验教学的改进有了空间。

3. 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实验教学的改进的直接作用就是提高教学质量。从教学实践来说,充实了实验教学的内涵,增加了实验的机会;从学生层面来说,培养了勇于创新的能力与品质;从教师层面来说,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特别是实验设计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的改进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二、实验教学改进的内容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改进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实验教学的全过程。从实验的设计、实验准备、实验教学的组织等等,都可以成为实验教学改进的内容。

1. 实验设计的改进。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实验设计的改进将是一个主要的内容,如改变试验性质,将验证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将定性实验改变成定量实验,这些都需要从实验设计入手。例如“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就是验证性实验,实验的目的就是验证理论教学中讲述的水分进出细胞的原理及渗透作用与半透膜的概念。实验设计中可以将单一的蔗糖浓度梯度溶液,将溶液的种类增加,如尿素溶液、甘油溶液等,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并产生多种实验结果,如质壁分离与复原是否发生、发生质壁分离的快慢、质壁分离复原的快慢,等等。

2. 实验准备的改进。实验准备的改进包括实验简易设备的改进、实验材料的改进、实验药品的变化等方面。实验准备者完全有必要根据实际的条件,及时改进实验的材料,保证实验效果明显,从而使得教学能够顺利展开。例如:花粉管萌发实验,可育的花粉是实验进行的关键,教师应该熟悉当地不同季节的花粉种类,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3. 实验方法的改进。试验方法的改进是现有实验改进成果最多的内容,试验方法的改进可以在生物学观察方法、测试方法、实验过程上进行改进。例如:绿叶素提取中提取液(95%乙醇或80%丙酮)的变化、叶绿素色素分离中层析方法(层析纸的形状不同)的改进、点样方法的改进、层析样品的改进、DNA提取方法的改进、生物学染色方法的改进、徒手切片方法的改进,等等,都属于实验方法改进的范畴。

4. 实验组织的改进。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实验组织的改进必将有较高的要求,要改变以往统一的实验室内分组实验的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要采取学生独立操做实验、分组合作试验、分组大实验、学生演示实验、室外实验等多种组织方式并存。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实验自主性将会加强,教师充当的是学生实验的援助者,而不再是主导者。实验组织形式的改变,无论是对于提高学生能力还是发展学生科学情感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5. 实验评价的改进。传统的实验评价是以书面考试为主。这种评价对学生实验活动的真实性的反映还不够,甚至出现违背实验的应试教学。实验教学的评价方法的改进已经影响到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以促进学生实验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成为教学研究中必须完成的课题。实验的评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学生平时的实验记录、参与实验设计与改进的情况、课外兴趣小组的情况等。

三、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高考试题中,生物实验题的分数比重也逐渐增加。当代高中生物教师应以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指导,不断改进生物实验教学内容,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这才是生物实验教学中应该探索和改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马育国.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1,11(18):177.

[2] 侍东升.在新课程下优化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策略[J].中学生物学,2009,02(25):62—63.

[3] 李国萍.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10(24):155.

高中生物解题策略的教学 篇7

一、高中生物解题方法

在生物的解题过程中, 我总结了一部分可以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的一些方法, 有正向推理法、逆向推理法和排除法。

(一) 正向推理法

正向推理法, 顾名思义, 就是通过题中的已知条件, 将自己学过的知识与题意相联系, 直接推出问题的答案的方法。这个方法的运用, 需要学生拥有牢固的理论基础知识, 才能解答出正确答案。否则, 看到题目, 想不到问题背后的基础知识, 就无法使用这个方法。适合这种方法的题目, 一般都会考查学生对高中生物中的基本的概念、原理、生物过程及生物规律的理解效果, 学生利用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 一般都可以选出正确答案。

(二) 逆向推理法

逆向推理法指的是先从答案开始分析, 一般指的是选择题。我们从选项入手, 推出题目的正确答案。此类方法适用于题目简单, 但选项包含信息量大的题目。例如, 一道选择题题目如下:我们规定豌豆的红色的花相对于白色的花是显性性状, 以下几组亲本进行杂交, 在后代中能产生表现型相同但是基因型却不同的亲本组合应该是 () 。A.纯合的白色花与纯合的红色花B.纯合的红色花与纯合的红色花C.纯合的白色花与杂合的红色花D.杂合的红色花与纯合的红色花

分析:从已知中我们可以知道, 要选择“能在后代中产生表现型相同而基因型不同”的, 所以我们首先看选项D是否符合题意。由于杂合的红色花的基因型是Rr, 纯合的红色花的基因型是RR。Rr能分出R和r的配子, RR只能分裂生成一种配子R, 则经分析后代会出现基因型为RR、Rr的两种个体, 但两种个体的表现型都为红色花, 所以不用看其他选项, 直接选出答案D。

(三) 排除法

排除法的应用非常广泛, 不仅是生物题中可以使用, 还可以在各科试题中都经常用到。排除法的优点是做题的速度快, 正确率高, 是学生可以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尤其在考试时间紧张时, 运用这种方法非常节省时间。例如, 一道选择题题目如下:在植物细胞里, 大量生成ATP的是 () 。

A叶绿体B核糖体C高尔基体D线粒体

拿到这个题目, 我们可以看出考点很简单, 就是看几个细胞器能否在活动过程中产生ATP, 且是大量的。然后开始分别看选项:A选项的细胞器在光合作用中, 确实会生产ATP, 但却是少量的, 不符合答案;B选项的细胞器在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是需要消耗ATP来帮助自己合成蛋白质的, 不是答案;C选项细胞器的活动也是需要消耗ATP的, 所以也不是答案;因此, 只有D选项的细胞器可以在有氧呼吸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ATP, 这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所以, 我们可以快速地得出答案是D。

排除法适用于多种形式的选择题, 在学生看到选择题时, 应当优先考虑使用排除法, 发现不适合后, 再选用其他方法。

二、对学生解题思路的整理

高中生物的考试, 针对基础知识的题目非常多, 所以, 学生必须重视对生物课本上的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识记。只有这样, 才能在看到题目时, 快速联系到书本知识, 并正确做出选择或解答。因此, 学生在平时的课堂听课时, 就要注意积累知识。课前提前预习要学习的内容, 标注自己不懂的地方, 在教师教学时, 有重点地听课, 并做好相关的笔记。下课后, 先复习笔记, 整理听课思路, 然后找同类题目, 这一类题目都是自己不懂的, 集中做题, 巩固自己对这类题的解法的掌握。另外, 学完一部分内容后, 在课下的时候, 注意整理, 分类整理, 看哪些知识是有联系的, 进行归类, 综合识记。在做题过程中, 遇到自己不会解答的问题, 要及时向教师或同学请教, 重点学习他们的解题思路。下次再遇到同样题目时, 按照一样的解题思路就可以解答。

三、新型题目的解决方法

对于生物考试题目中, 有一类题目是与实际相结合, 让学生根据题目已给的情境进行填空。这些题, 一般都是生物科技的前沿技术或者是生命科学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将生物实验进行改良、提高难度等形式, 给学生提供有用的信息。这些题目的特点就是“新情境、旧知识”。题目形式为:一般通过图表、文字、数据等形式都把知识寓于题目的叙述中, 需要学生从繁杂的题目中, 提炼出真正有用的信息, 并结合已学知识作答。由于这些知识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对于学生解答来说, 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一般的解题顺序如下:先找出关键信息, 即对下一步的解题有用的信息, 排除起干扰作用的信息。其次, 联想与课本上的哪部分知识有联系, 定位知识点。再次, 明确解题思路, 将课本知识与题中的具体知识相联系, 运用推理、归纳的思维, 写出正确答案。总的说来, 不管问题的形式如何变化, 最终都离不开生物课本这个落脚点, 所以, 学生看到题目叙述文字很多, 题目很长的生物试题, 不用害怕这些题目, 只要运用方法正确, 一样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这部分分数。

总之, 笔者简要叙述了高中生物的解题策略和学习方法, 并结合例题进一步讲述清楚, 包括正向推理法、逆向推理法、排除法, 还简要介绍了新题型的解题策略。当然, 高中生物的解题策略不止这几种, 希望学生能熟练使用这几种解题策略, 更快、更优地解决考试中的生物题, 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项云云.浅谈高中生物复习中如何培育学生的解题技能[J].高考:综合版, 2014 (12) .

[2]王加飞.高中生物有效解题策略的实践与思考[J].理科考试研究, 2013 (9) .

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 篇8

一、生物学史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大大增加了生物学史方面的内容,使新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色盲遗传时,新教材上介绍了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和第一个被发现是色盲的人是同一个人———道尔顿,这大大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时就轻松地突破了这一难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如青霉素的发现、进化论的提出、沃森和克里克创立的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成功、“多莉”羊的克隆成功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等,它们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教学中以故事作导入或在枯燥的理论学习中插入一个感人的故事,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大脑和解除疲劳,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生物学史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和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科学习惯。

例如,新教材在讲述生物进化时,在对达尔文做简单介绍时指出:在18世纪到19世纪,上帝创造世界、上帝造人的思想占着统治地位,达尔文一开始也是一个虔诚的神的信徒,是“神创论”的坚定维护者和宣传者。但是,在有幸随英国勘探船“贝格尔”号做了8年环球考察过程中,他发现很多自然现象和科学事实与“神创论”的思想是不相符合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于是,他对“神创论”思想产生了怀疑,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悉心研究,逐渐地形成了生物进化的观点,并在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生物进化的观点,后被马克思认为是19世纪三大自然科学发现之一。生物书通过这一科学史的介绍,使学生深深地认识到,很多重大的科学现象,就是从身边发现的,从生活中发现的,而它的发现更需要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深入地观察与思考;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从生活中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生物科学史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新教材在讲述生长素的发现时,重点地介绍了学生熟知的三位科学家:达尔文、温特和郭葛,以及他们发现生长素过程中所设计的巧妙实验。其实验过程大致如下:(1)用两株带胚鞘尖端的燕麦幼苗,一株在光下生长,另一株在黑暗处生长。(2)切去尖端,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发现,植株既不生长又不弯曲。实验做到这里,通过(1)(2)对比,科学家就推测:可能是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是这种物质引起植物的生长和弯曲。为了验证推测是否正确,科学家紧接着设计了如下的巧妙实验:(3)将放在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儿放置在切去尖端的燕麦幼苗顶端的一侧,一段时间后,它恢复了生长,并弯向了放置琼脂块儿的另一侧。而将没有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儿作为对照,重复该步实验,则植株既不生长又不弯曲。这一巧妙的设计,科学地、严密地证明了胚芽鞘尖端确实能够产生促使植物生长的物质,并为最终发现生长素奠定了基础。

这一科学史的讲述,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能够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觉地运用这些科学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生物科学史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的能力。

例如,新教材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中增设了酶的发现的教学要点,分别解释了五位科学家所作的贡献和相关的科学实验。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和研究使科学家们普遍地认为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但是,历史的快车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生物的某些RNA也具有催化功能,从而使人们普遍认识到我们以前对酶的本质的认识是片面的。因此,在新教材中,对酶的定义由原来的“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改为“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有机物”。通过这一科学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深深地认识到科学家对酶的本质的认识是在不断深入和不断修正的,而且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科学的发展,还会有新的种类的酶被发现,使学生牢固树立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的思想。

五、生物学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荣誉感。

新教材在很多地方提到了我国科学工作者在生物学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了我们国家在生物学领域已经走在世界的先进行列,有很多重大的科学成就甚至是独领风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荣誉感。例如,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82年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运RNA;素有“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袁隆平院士及其合作者创立的水稻二系杂交法令世界刮目相看。而此时,他正向水稻的一系杂交最后获得成功而不懈地努力着;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中,我国承担了1%的研究计划,是加入该计划中唯一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它不仅打破了发达国家在该高科技领域的垄断,而且使世界充分地认识到了中国,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在国际中的影响力。

浅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三性” 篇9

一、注重实验内容的过渡与衔接性

新课程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内容在很多地方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内容有衔接的部分, 如显微镜的使用、徒手装片的制作等。因此, 实验课前我先给学生梳理初、高中实验内容衔接的知识点, 并对学生说明初中与高中生物实验课的不同之处, 以此有效地切入高中实验课的教学, 从而培养他们的实验兴趣。

例如, 在进行“观察各种各样细胞”实验时, 我就在实验前问学生这个实验需要用到什么器材, 学生马上就会想到显微镜, 因为显微镜的使用在初中已学习过, 学生不会感到陌生。然后我因势利导, 让学生回忆初中实验做过的相关步骤和要领及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并在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向学生强调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尤其是高倍显微镜, 这就让学生从初中的实验过渡到高中的实验操作中。同时, 在实验课中我向学生明确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 (1) 用低倍镜观察, 找到要观察的物像, 并移到视野的中央。 (2) 转动转换器, 用高倍镜观察, 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 直到看清楚材料为止。在实验过程中, 我让学生思考:“使用低倍镜观察标本, 标本可以被放大多少倍?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细胞个数与高倍镜下观察到的细胞个数有什么区别?”通过初、高中实验内容知识的铺垫衔接, 大大提高了实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体现学生的参与探究和情感价值性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生物实验教学摒弃了以往知识的灌输形式, 增加了很多探究性实验, 注重实验过程胜于重视实验结果, 重视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是否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中, 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而且要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及创新, 自主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 并通过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新得出实验成果, 而不能仅局限于对生物学事实和概念的记忆。因此,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实验内容, 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多观察、动手实验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如“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实验内容, 我就会让学生收集身边发生的热点新闻、医疗健康、当地资源与环境保护等素材, 让他们了解生物与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有些学生通过对工厂废气、废水的处理开展生态环境问卷调查, 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措施。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又切实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实验教学除了要符合学生实际的操作情况外, 还要体现探究性。例如, 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时, 我要求学生将此实验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进行对比, 学生很容易联想到洋葱, 于是我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制作并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 我会在学生做完实验后提问“为什么实验前要漱口”“为什么要用0.9%的生理盐水, 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其他植物细胞时用清水?那么, 能用清水代替生理盐水吗”, 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探索, 进而自主地获取知识。在“观察叶片上的气孔”实验中, 我让学生自选植物叶片作为实验材料, 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 发现在一些较厚的叶子上撕取表皮更容易。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 通过观察对比, 从感性上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在学习“酶的专一性”实验时, 学生提出质疑:“胃蛋白酶能把胃自身催化分解吗?”通过讨论分析, 使学生加深了对酶的反应条件以及细胞膜结构的理解。通过实验探究, 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也体现了新课程“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 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等理念,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索、主动地发现、主动地评价, 从而获得新知。

三、树立高考考查的前瞻和意识性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篇10

高中生物学科是一门丰富多彩, 且涉及多方面的学科。实验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 也是生物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生物教学中, 适当的加入实验课程, 不仅能提起学生对生物教学的兴趣, 而且还能让那些在理论课堂中没有完全掌握生物知识的学生, 更加直观地获取知识, 并运用于实验, 实践于生活或者课堂。

高中生物课堂涉及的内容不仅是理论知识, 还与生活、科学紧密相关, 若是教师简单的只用理论知识概括, 那么学生也只能了解到一个片面概念。

就好比物质鉴定这个实验, 简单的反应过程课本上会有讲解:

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III~橘黄色

脂肪+苏丹IV~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但是只是这样简单地灌输到学生脑子, 也不一定会轻易记住, 而这个时候, 生物实验将会更好地帮助学生们牢记, 在实验中, 哪个试剂与哪个有机物反应会产生什么效果, 学生们能通过眼睛辨别, 直观色彩也就更加明显, 那么这样下来, 他们就会更轻易地记住反应效果, 也能在课堂中面对老师的有关提问时更加活跃。在实验过后, 也会有学生反问, 假如另外两种物质反应会发生什么状况呢?这样下来, 实验过程就会变得有趣, 而且也会给很多同学思考的空间以及动手的主动性。

二、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的反思

在诸多生物课堂中, 我了解到很多老师都是靠死记硬背, 而在实验教学中, 也是会在45分钟的课堂中敷衍了事, 得到了课本上的理论结果便会告知学生实验成功, 并不会带领学生去探讨其中的缘由。

教与学是两个过程但他们并不是独立完成的, 而是由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在一个时间内同时完成的, 所以教学过程就是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交流的共同语言就是教材, 其实教材的主线就是一个系统, 对于学生来说这个系统就是个未知事物, 充满无限神秘感, 在面对这个未知事物大多数人会有什么想法呢?

在课堂中, 理论知识的全面灌输不一定可以成就这样的系统, 但是有了课堂之外的实践过程, 那么就会很好的完成这样的系统。很多老师也许是这么想的, 如此一来, 顺着这样的思维下去, 学生就会在把握知识逻辑的顺序上更加顺畅, 当然也就更加容易理解生物学的知识原理。

在必修1的课程中,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我让学生们了解到细胞不但是一个系统, 还是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就好像学习一样, 没有完整的系统体系, 就不能更加完整地掌握知识。多细胞生物是由一个个单细胞组成的, 假如说没有单细胞, 那么就不会产生多细胞生物, 就像学习一样, 没有单方面的读、记、背、实验, 也就不会有完全的知识体系, 也就不能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生物知识, 若是了解, 也仅仅只是单方面的。

三、高中生物实践教学的体现

在生物实践教学中, 除了课堂之外的笔记, 我还会提醒学生在实验中对实验的过程做详细的笔记记录。做好笔记是对学好生物实验的有效措施, 在课外也会了解到很多学生并没有去做笔记, 问其原因, 一是不想做, 觉得麻烦, 可以借同学的看;二是觉得没必要, 因为能记住的都已经记住了。

对于这样的行为我并没有当面提出批评, 而是在课堂教学中, 分别提问那些做了笔记和没有做笔记的同学, 让他们对上一堂课做出总结以及相关重要的知识点的讲述, 结果很是显而易见, 这样以后, 那些没有做笔记的同学便会心中有了一杆秤, 在下一次课堂中也会开始去做了笔记。

另外, 我在教学中, 常常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当英国疯牛病肆虐的时候, 我国采取了严密的防护措施以避免该病侵入我国。我适时给学生介绍疯牛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不是异常大脑蛋白引起了该病, 而是人们未知的病毒等常规感染因子造成, 但不管是什么引起了疯牛病, 它都会使人得致命脑病。之后学生们就会理解世界各国对此避之不及的心态了。

总之, 高中生物是一门说难不难, 说简单不简单的课程, 而除了理论知识以外, 实验的实践是很有必要性的。作为生物教师, 我们都很有必要去让这门课程让学生去了解, 产生兴趣, 并为之肯下功夫。

学好生物, 不仅仅是掌握理论知识, 只有掌握了各个实验的细节才能轻易地掌握这一门学科。

在教学中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也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需要教师发挥榜样的作用。我们在亲自指导实验过程中, 也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主动动手。

参考文献

[1]张志鹏.高中生物学习方法指导[J].新课程学习 (中) , 2012 (9) .

[2]吕正凤.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J].考试周刊, 2013 (2) .

[3]刘瑛.浅议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J].新课程 (上) , 2011 (4) .

[4]张光青.比较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教学, 2004 (10) .

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自主性 实践性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140

当今社会科技迅速发展,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不断改革创新,更好发挥教育教学作用,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而是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高中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科学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目标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对于所有的自然科学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自然实验教学也应该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从生物教学考核中对实验教学的重视而言,还是从生物学科的自然学科属性而言,从对学生的培养促进学生发展的深远角度来言,高中生物教学都应该重视这个可以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环节。新的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要求,高中生物教学就不能回避实验教学这个重要课题,那么,教师该如何更好的开展好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呢?我认为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一、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

首先,实验教学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应该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能形成有效的教学互动,不能完成完整的教学活动,自然也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对于实验教学同样也不例外,而且,由于实验教学的操作性更强,更考验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所以,实验教学更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主动参与。

其次,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改变以往满堂灌,以口头讲解代替动手实践,以教师动手代替学生动手的做法,转而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根据教学条件和教学大纲规定确立实验内容,设计生物实验教学方案,优化教学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多采用一些启发式、设问式的方法,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让学生逐步参与到实验的整个过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意义也很有效果的。

最后,引导学生发挥其自主性,可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教学成效。实践证明,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要远远好于被动学习,主动学习更具有目标性,更适合学生的特点,也更具有针对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即使采用分组或者分层次教学,也是去追求尽可能接近这组或者这个层次的学生所需要的目标和指导,而不能像学生给自己制定目标一样精细,学生自身更清楚哪些是自身需要提高和改进的。比如,有的学生在动手能力上有哪些需要改进,在观察能力上有哪些需要改进,在探究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提高等等。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在努力的解决问题,可以是自己加强学习,也可以是寻求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等等,总之,这是一个有针对性的、有实效的活动。

二、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更加注重实践性

生活离不开生物,生物也需要贴近生活。不论是高科技还是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生物科技,与生物科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生物科学和技术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当然,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和需求也在不断影响着生物学研究的对象、领域、成果等等,所以,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生物与生活的联系,加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践性。

注重生物实验教学的实践性,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高中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和探究性很强的学科,需要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和资源,也需要把实验出来的结果运用到生活中来检验一下。以往的生物实验教学过程受观念、实验条件的限制,往往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对已有实验成果的强化记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就只停留在理论的知识记忆上,而缺少了探究和创新,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很不利,所以教师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实验教学的实践性,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研究性学习和实验操作,继而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

三、要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

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教学教育活动的永恒追求,但在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影响下,有效性被简单的与学生的考试成绩划等号,让我们的教育教学走了一些弯路。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逐步深入,这种状况得到改观,新的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全面变革,从目标要求到具体实施再到目标考核,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有着相当的科学性和一致性,可以说是比较细致和完善的。要想适应新课改的大背景,要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实效是必然的追求。

新课改后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关注新课改要求,注重学生发展的全面性,设定科学合理的全面目标,不断优化教学设计,要更加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统一,要更加追求实效,要把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还要多学习、多反思,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设备,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以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

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 篇12

关键词:高中生物,模型构建,建模思维,科学认知体系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 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利用生物模型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和分析是常用的教学手段, 生物建模可以培养学生抽象具体化、化整为零、简约严密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良好思维品质。多种多样的构建模型被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中,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 由于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构建模型教学方法的运用不恰当、掌握不到位, 对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造成了额外的负担, 反而降低了学习效率, 起到了反作用。因此, 及时的总结建模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学经验并进行推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对推动高中生物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大有裨益。

一、模型与模型构建教学

无论哪一门课程的教学都会用到各种模型, 模型是指人们按照科学研究的特定目的, 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借助具体的实物或者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或者思维模式等抽象的形式再现原型课题的某种本质特征 (例如客体的某些结构、功能、属性、关系、逻辑等) 的一种方式。简而言之, 模型就是将抽象的认识对象进行简单化、具体化、形象化的一种方法。模型构建是现代科技研究和社会实践中人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人们常常运用模型构建来分析和研究实物, 解决实际问题。它既是一种科学方法, 也是一种思维模式。从思维形式的角度来分生物模型的表现形式有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软件模型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前两种。物理模型是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反映认识对象的形态结构或三维结构, 例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等。通过图画或者模具来模拟实物的形态。概念模型是以图表文字等通过适当的组合对事物的规律、作用机理进行描述的模型。例如光合作用示意图、中心法则图解、细胞分裂图解等等, 通过简单的文字图片组合描述实物的本质特征, 通俗易懂。

二、构建模型教学的意义

生物教学中采用构建模型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消化吸收科学知识, 形成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 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具体来说, 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 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

任何学生都喜欢活跃的课堂气氛和生动的学习对象, 将高中生物知识模型化能够展示给学生十分直观、生动的客体, 使得原本静止的文字变得生动活跃, 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学习乐趣。生物模型的构建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 有时甚至可以用一张纸或是一块橡皮对某个生物规律进行合理的模型化, 变抽象为直观, 变复杂为简单。学生们也乐于摆弄这些直观的小东西, 并且可以亲自动手设计这样的生物教学模型, 这无形中强化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自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在学习之余, 独立构建模型的学生还能从中得到成功建模后的喜悦和成就感, 生成自主学习的动力来源。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新课改要求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主体性。通过高中生物构建模型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 形成解决科学问题的思维模式。模型的构建首先是在大脑中形成的对生物问题的一种映射, 然后通过实物或者图表等直观形式表现出来。经过一定训练后, 学生自己完全可以靠自己的思维建立模型并通过模型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 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和交流, 通过合作交流, 学生能够从中取长补短, 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思考问题, 相互启发, 共同进步, 培养起求真务实、独立思考的学习氛围。教师在构建模型教学中应该承担起引导者的角色, 努力开发学生建模的积极性和建模学习能力。

三、避免构建模型教学陷入误区

在日常生物教学中运用建模方法应该避免陷入以下误区:

1. 构建过多的应用模型, 增加学生学习压力。

教学模型的应用可以简化一些抽象的生物概念或知识点, 但是有的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过度的应用模型, 给学生建立起一系列的模型并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模型进行套用来理解, 本来为了简化难点的模型反而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更加繁琐, 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压力。因此, 老师在教学中模型应用应该适当, 适用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 一些较为容易的地方则不需要构建模型,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重视传授模型, 轻视自建模型。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将自己构建的模型强加给学生, 直接采用灌输的方法输出给学生, 不注重对学生自己建立模型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固然, 独立建立模型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 需要对相关知识点深入的把握和较高的思维能力, 学生对自建模型的把握上可能不到位甚至有所偏颇, 但是作为老师不能剥夺学生培养自创能力的权利, 反而应该支持, 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建立模型而不是简单的给予和灌输。

3. 教师对构建模型缺乏足够的思考, 不具有普遍说服力。

许多教师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 随口就能构建一个模型对一些知识点进行演示或解释, 但仔细研究后发现有的模型是不够严谨和科学的, 缺乏足够的考虑。对于有些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可能可以接受和领会, 但对其他学生则不能明白, 这样反而不如直接讲解来得彻底, 造成生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也有失公平。

综上所述, 广大高中生物教师不但要注重构建模型在教学中的运用, 还要对运用的方式方法进行升级和改造, 另外还应注重学生自主构建模型能力的培养, 为培养具备高超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志明.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构建的常见误区与对策[J].生物学教学, 2011, (6) :44-46.

[2]陈欣, 郑琳.例谈高中生物新课程中模型方法的教学策略[J].教师, 2010, (12) :27-28.

上一篇:线性代数实验论文下一篇:单片机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