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体会

2024-05-27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体会(精选12篇)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体会 篇1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地发展。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获取信息以及发展综合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得到全面的进步与发展,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基本途径。

一、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正确方法

教学目标决定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向和教学活动的功能,教学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学.目标是否明确、科学、全面、符合实际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同时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必须研究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对细胞膜的发现过程进行详细讨论和总结思考,让学生根据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建立出细胞膜的空间结构模型。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活动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不会再觉得学习是种负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让学生了解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什么样的。接着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有趣事例,把课本的知识和教学目标与这些事例很好地结合起来。

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与社会紧密相关的热点问题,或者当今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给学生营造出引人入胜、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去学习新知识。例如,在讲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教师可以先介绍当前热门的“克隆”技术。介绍“多利”的诞生和各种转基因技术、太空育种、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干细胞的移植技术等,为学生遗传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了解到生物学与人类健康紧密相连。教师在课堂上讲解DNA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时,学生必然会积极主动去学习。只有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改变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

要想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除了改变教学方式,同时也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倡导探究性学习。通过探究,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及操作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起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组织和利用好教材中的实验及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究性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内容时,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学生能够了解酶易受温度和pH值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改变。通过直观的实验,让学生理解教材上给出的影响酶活性的2个曲线图。同时让学生去处理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不同温度段是如何去设置和调节(如水浴控温)?不同pH值如何去调配和控制?底物可以随意地处理或添加吗?”等很多问题,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自己去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实现。同时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记忆必然十分深刻,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可能忘记具体内容,但对自己做过实验的以及相应环节会有深刻的印象。在进行探究学习前,教师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好相关材料,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合理处理好教学内容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进行探究性教学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有效教学实践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广大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卫志芳.无效教学——课改主旋律中的不和谐音符[J].中学生物教学,2009,25(5).

[2]方成围.在提问中促进有效教学[J].中学生物教学,2009,25 (5).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体会 篇2

在农村普通高中任教已十几个年头了,虽然去年被选调到城市中学,但仍是一所普通中学,相比之下,虽比农村的学生基础好一些,但毕竟是经重点中学刷下来的,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不同方面的薄弱之处,但是,作为教师,我们总是要面对现实,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本着“教书育人”,“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思想,去探索教学之法,践行教育之路。现就教学之中的体会略谈以下几点。

1.学生状况分析

1.1 基础差。

被重点中学选剩下来的学生,有的是学习态度不认真导致成绩不理想,有的是偏科,且“瘸腿”学科往往是出现在理科上,还有的学生是有一些不良习惯,如无节制上网、看小说等,学习不专心,导致基础不牢。这些都是学习生物的不利因素。

1.2 不重视。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连一些班主任在抓教学时,都不重视生物这门课,普通高中学生将来报考文科的学生又比较多,总认为高考不考,学业水平测试题又容易,自然就从思想上放松了生物学科的学习,影响了班级上生物课的气氛。

1.3 缺乏信心。

有的学生认为,无论自己的成绩还是老师的帅资力量都不如重点中学,进入了普通高中,就没有多大的希望去升入大学,再加上一次考试不理想,两次考试不进步,就开始失去信心,越是这样越影响自己的水平发挥。

2.应对的策略

针对以上种种情况,教师不能处于被动,要积极采取措施,在现有的水平上提高生物教学能力和水平,充分挖掘学生的浅能,把这门课教好,让学生尽可能学好,所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应对措施:

2.1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我不止一次的听学生说考不上重点高中,在普通高中没什么希望之类的话,所以这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定不能让个别学生的这种失去信心的思想进行传播。因此,我每接一届新生,从学习生物的第一节开场白时,就先分析同学们的生物学基础情况及这门课的特点:大家都是在初中学了点皮毛,中考又不考,初中又不学,高中再学,原有的一点皮毛知识也已忘却,它不像数理化,高初中层层递进,紧密联系,基础差很大程度的影响高中新知识的接受,生物这门课特殊,谁也不会因基础好而超出他人很多,大家的基础都一样,连重点中学的学生跟我们的起点都一样,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要努力,我们甚至超过他们。我还夸张地告诉学生;生物课不难,只要识字就能学会。就这样给学生打气,鼓劲。

2.2 帮助学生提高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开始,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兴趣中产生”。教师通过趣味教学,直观教学及精谌的.教学水平调动差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逐渐形成在学习中的注意力和持久性。

2.2.1 教师讲课要把握好教学难度。

普通高中的学生总体上确实比重点中学生的基础稍差,接受能力也有差距,教师一定要在上课时把握好教学难度,上新课时,注重基础知识,给学生定的目标不能过高,让他们觉得跳一跳就能够得到。不要对课本知识度延伸,过于繁杂的题目放一放,等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时,即复习时,适当拔高一些,以达到居高临下的目的。否则,当一次次的学习目标难以达成时,就会对这门课失去兴趣和信心。

2.2.2 编口诀。

把要记住、掌握的知识以不同的形式编成口诀,不仅便于记忆掌握、而且还可以激取。教材中的知识到处都可编口诀,只要老师善于总结思考。如:微量元素的记忆;铁猛(锰)碰(硼)新(锌)木(钼)桶(铜)。必需AA的记忆;苏(苏氨酸)甲(甲硫氨酸)懒(赖氨酸)鞋(缬氨酸)本(苯丙氨酸)色(色氨酸)亮(亮氨酸),且异常亮(异亮氨酸)。又如减分特点的记忆:有丝同源不配对,减II无源难成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分离是减I。再如细胞分裂图识别法:一数二看三判断,后期图看一半。

2.2.3 关注社会热点。

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人口、环境、资源、能源、粮食等,都与生物科技有着直接的关系。还有热点问题,如SARS、禽流感、EV71、猪流感、甲型HI1N1、大头婴儿等。这些重大热点问题涉及到哪些生物学知识,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应该如何解决?根据这些背景命题往往是一类源于教材又高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又融合各科知识的综合题。这些事实让我们觉得生物学中的知识变得不再那么空洞和毫不关已,而是那样的真实,因为真实,与自身联系密切,于是便学的认真,他们也不会因基础差而不愿听。

2.2.4 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自然、生产、生活都有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联系这些实际。联系实际的学习,既有利于扎实掌握生物学知识,也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习的兴趣。教材内容的编写就注重了这一环节,我们必须讲好这一联系实际的应用,切不可只注重理论的学习,而省略理论联系实际,有些老师因课堂时间紧,常犯这些错误。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理论知识非常费解,学习中若脱离蔬菜大棚的控温、控光、通风的目的等生产实际的联系,学生就会产生“那么难理解,学他干嘛?”的思想,从而失去兴趣。

3.帮助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

为了有效进行教学,让普通高中的学生尽快的提高成绩,就必须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以求事半功倍。这要求教师工作要具体详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引导如何听课。

课前预习是不可少的。课前通过预习大体了解本课或本章的内容,并随时记下不懂的问题。带着问题听课,目标明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课时除了十分重要的内容以外,课堂上不必记很详细的笔记。如果课堂上只记忆与笔记,听课效率一定不高,况且你也不能保证课后一定去看笔记。课堂上的主要工作应当是将老师讲的课消化吸收,适当做一些简要的笔记即可。

3.2 引导如何支配自己的时间。

在学习时不妨定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功课分成若干部分,把每一个部分限定时间,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还不会产生疲劳感。如果可能的话,逐步缩短所用的时间,不久你就会发现,以前一小时就完不成的作业,现在四十分钟就完成了。不要在歇息的同时干其他事或想其它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谁都明白,所以尽量不要一边学习一边听音乐。

3.3 引导如何整理知识。

学习过程中,把各科课本、作业和资料有规律的放在一起。待用时,一看便知在哪。省得东翻西找,浪费时间,我认为,没有条理的学生不会学得很好。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将知识在课下及时加以整理分类,按一定顺序纳入到一定的体系之中。在教材的每章自我检测中都有用图解的形式对本章知识系统归纳,其实他就是引领我们将学习的知识或已学的知识系统的整理。实际上,知识系统整理的过程,就是我们对知识深入理解,灵活掌握、牢固记忆的过程。

高中生物教学的三点体会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兴趣

作为新世纪的高中学生,学好生物这门学科就显得非常重要。当前有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实施成为当前的要务,而研究性学习顺应了这一历史的客观要求。现存的生物学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建立生物学知识框架具有独特的优势。积极创新情境,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是生物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致力于培养学生创造创新意识

首先,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去学习。在这个环境中,不是你讲我听的简单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这样的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上课时拘谨的场面,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景,注意语言的技巧,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问题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从而培养创新意识。用曲折多变的问题情景来刺激学生,对教学语言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力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二、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1.巧用比喻化疑难。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妙用诗词添兴趣。例如,物质出入细胞膜有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可形象地表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不需要载体;主动运输:可形象地表述为“逆水行舟用力撑”,“逆水”表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行舟”表示需要载体,“用力撑”表示需要能量。再如讲到生物的保护色时,引用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3.口诀谐音助记忆。如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记成“携一两本淡色书来”。植物必需的七种微量元素记成“铜棚新炉贴馍馍”(铜硼锌氯铁钼猛)。有丝分裂时期特点记成“间期复制、前期三体、中期排队、后期分家”。原核生物: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线(放线菌)蓝(蓝藻)子。

4.用科幻法展开联想的翅膀。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我们能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运到我们的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要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让绿色衣服来尽情制造吧!非洲难民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从此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5.用趣闻轶事引领主题。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6.理论知识实际化。讲无氧呼吸时,我从长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发挥:(1)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2)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3)制酒时为什么要密封?因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制酒时若密封不严,酒曲就会进行有氧呼吸降低酒精产量;如果酒曲不纯,混有乳酸菌,则制酒的同时产生乳酸,降低酒精质量。

7.重点知识实验化。有识之士都认为:有标本就不用挂图,有实物就不用标本,有动手实验就不用实物。让学生多动手、多做实验其意义远比让学生弄清实验原理本身要好得多。亲自动手实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能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新问题。若教师认为原理很简单,没有必要做实验,则错过了教育学生的极好机会。长期下去,学生自然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三、开展探究性学习

1.在问题思考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问题是探究的前提,有效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还能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为高效生物课堂的顺利实现奠定基础。如,在教学“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时,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为了有效地实施探究性学习模式,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不利于个体生长发育?(2)细胞分化导致细胞种类增多,细胞的数目也会增加?(3)癌变是正常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上述的问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而且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有助于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

2.在自主实验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谈高中生物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4

一、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知识内容十分丰富, 实践性强, 应用性广, 学习时要紧密结合, 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国内外新的生物技术等热点, 让学生的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 更为鲜活有趣。例如, 昼夜温差大的地区水果为什么很甜?肥胖是因为脂肪吃得太多吗?还可以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周围生物的影响等。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生物与环境等内容时, 都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对生活 (子女与父母的长相、性格的异同) 、对自然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 的观察、思考, 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以求得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学生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 亲身感受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和现象, 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 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二、激发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我正是从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入手, 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学习人类色盲遗传时, 在讲清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 它和它的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在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之后, 就指导学生思考: (1) 人类正常色觉及色盲的基因型是什么? (2) 可能婚配的遗传图解怎样?启发学生总结人类色盲的遗传规律, 并由此分析近亲结婚的危害等。这样,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也学会了思考, 提高了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并掌握了学习方法。观察与实验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因此, 在生物教学中, 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与学习指导, 教给学生观察实验的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任劳任怨、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如在观察根尖的结构实验中, 指导学生运用顺序法自下而上依次观察, 运用对比法对比两组根尖的四部分在细胞形态结构上的不同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根为什么能不断伸长?为什么根毛区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观察中找答案。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兴趣, 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能力。

三、加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生物实验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而且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 一定要重视实验课, 尽量多开实验课或演示实验。在实验课中, 除必要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外, 尽量减少束缚性条件,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尝试, 并对自己的实验结果作出推测和解释。如在脊蛙反射实验中, 在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后,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继续实验。刺激蛙背部右侧和左侧反应有什么不同?刺激一侧时对侧肢体有什么反应?刺激的强弱与反应的关系等等, 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 动脑去想, 然后发表自己的认识或看法。最后教师在充分肯定每位学生实验成绩, 包括探索精神的基础上, 对其实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总结。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 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 设计恰当的生物问题。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 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如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一节的教学中, 教师给学生出这样一道题:如何测定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学生经过思考, 也许会想到配制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来测定细胞液浓度。这类问题, 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外, 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 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 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生命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 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环节, 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 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 如实验设计思想、生物学方法、实验技巧等。

四、善于启发———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

注意问话的启发性。启发式教学作为教学的一个原则, 是对各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重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诱发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 力求使学生学得生动、积极, 达到启迪智慧, 提高能力的目的。例如, 在讲述人类神经调节的特征时, 教师可先设问:“人们谈及酸梅时, 唾液的分泌也会增多, 这是为什么?”从而引出课题: (1) 引起这种条件反射的刺激是什么? (是语言) ; (2) 语言和文字属于什么刺激?是具体刺激还是抽象刺激? (是抽象刺激) ; (3) 从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看, 人类这种条件反射与什么中枢有关? (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有关) ; (4) 动物能否对语言文字形成条件反射?为什么? (对语言文字所发生的条件反射是人类特有的, 动物不能对抽象刺激发生反应, 因为动物大脑皮层中无语言中枢) 教师要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 必须对教材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 还必须懂得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 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地钻研, 与同学的合作,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从而, 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摘要: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地钻研, 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从而, 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体会 篇5

探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提倡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取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技能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从我省高中生物教学实施新课程标准之后,我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在教学实践中对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摸索,就此谈几点体会与认识。

一、对在探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认识

首先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每位教师须多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才能做到观念更新,真正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如果观念没有更新,继续用老观念进行教学,那探究性学习将成一句空话。

其次新的课程标准中,关于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内容,不仅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而且有些内容来说对教师也是完全新的,例“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等的探究,这也就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自觉地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

再次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找准自身角色的位置,那就是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应改变以往“导演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唱主角”,使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发现问题,确立探究课题,设计探究方案,并按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总结和反思,教师更多的是以参与者和宏观调控者形式出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了解学生探究动向,提供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探究性学习赋予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但老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作为主题探究活动的辅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为学生的实施提供条件,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尽责,这就要求教师事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式的科学探究,因此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允许学生提出和实施不同的探究方案。在生物教学中,组织好探究活动要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因为提供给高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题目,其结论在科学上已有定论,之所以还要学生去探究、发现,目的是想让他们亲身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最终获取知识。例“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探究中教师在设计学生探究性学习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使实验设计的方案多种多样,进一步为研究更合理的方案提供了依据。从学生的角度看,探究活动允许不同的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熟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它不追求结论的惟一性和标准化,而是鼓励学生根据探究内容的需要,灵活选择或调整探究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对在探究性学习教学中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关系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是指导生物学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的执行。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的教科书是依据新课标编写的,教材是教学的辅助资料,对于教师、学生而言,教材内容是实实在在的,教材内容仍然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点,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靠;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研究重点。人教版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是以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加大了探究活动在教学中的比例,教材中呈现出探究活动数量多,探究类型丰富,重视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的综合训练等特点,其探究活动按其在写法和能力目标上的不同,分为实验、、模型建构、资料分析、资料搜集和分析、思考与讨论、技能训练和调查、思维拓展等类型,各种类型探究活动共计128个(必修一45个、必修二37个、必修三46个),其中仅探究有11个、模型建构有5个、资料分析及资料搜集和分析有30个、技能训练有13个,教师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与课时紧张之间的矛盾,按照现行的教学安排及学校评价体系,教师很难在探究性学习与教学效果之间获得最大的平衡。如何使探究性学习与教学效果获得利益的极大化,是每一个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本人认为教师首先是倡导探究性学习理念、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不动摇,不应将科学探究内容本应让学生经历或体验的探究过程转化为知识性的内容进行讲授;将科学探究变成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实验等;其次教学过程中强调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并不一定要事事探究,对教材中的相关探究活动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进行不同模式的处理。例如“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探究,实验要求高、时间长、难度大,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把其转化为“思考与讨论”模式;模型建构“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对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说显得没有必要。我们只有结合学生、学校、教师与教材等等的实

际情况,合理使用新课程的教材,设计好科学探究的教学,使新课标中提出的生物课程的探究性学习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三、对课堂教学与探究性学习教学关系的认识

探究性学习贯穿于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中,而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如果离开课堂教学,那探究式学习只能成为一句空话,但教师在实际的生物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四个矛盾:

1、教材安排的理想课时与学校安排的教学课时存在矛盾。以我校2007学年为例:第一学期为22周,教学时间不到20周,第一学期为20周,到生物会考教学时间不到17周,而教材参考教学课时则需36周,所以高中生物教学课时紧张是教师没法回避的事实。

2、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课时与教材安排的理想课时存在矛盾。必修的三个模块36周教学时间仅是参考课时,而教师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水平,教学课时必然有所增加。

3、现行的教育与教学评价体制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存在矛盾。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以会考、高考成绩为标准,而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与教学质量在现阶段的考试制度下往往并不是正相关关系。

4、社会、学生家长的价值取向与探究性学习理念的矛盾。在现在的教育体制及教育条件下,学生没条件、没时间也没能力在课外进行探究活动(过去所谓一些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实际效果很值得思考)。正是多种因素使某些教师在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和操作存在误区,一是将它与接受性学习对立起来,强调了能力、态度、体验,淡化了知识,于是在教学中,一味地强调讨论、研究、实验等,抛弃

有序的指导,将探究性学习这一手段与教学目的本末倒置,忘记了教学真正目的所在;二是单纯以考试成绩为唯一目标,抛弃探究性学习理念,教学中只以知识目标达成为目的,忽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摆在广大生物教师面前不容回避难题,笔者认为作为教师首先应认识到能力不论作为探究的方法或技能,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用的,我们不能单纯的追求考试成绩而将探究性学习置之不顾;其次认清探究性学习与知识目标达成的关系,探究过程固然重要,它让学生有了情感的体验、认知的建构,可长期的探究而得不到结果,将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不能抛开知识的学习单独来搞探究。新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考试制度的改革。虽然教师不能左右考试制度,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起码可以做到不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而一味的去灌,以达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

四、对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教学设计思考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新教材强调探究活动,好的探究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让课堂氛围积极热烈,而且与此同时也能够掌握探究技能,领悟科学研究的精神。现实的探究活动大多实际就是课堂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教师通过设计真实的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唤起解决问题的欲望。探究活动要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时应注意:

1、问题是实际的、具体的、有挑战性的问题(而且提出要自然);例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设计安徽阜阳的大头娃娃事件作为设问导入,用多媒体展示“大头娃娃”,学生印象深刻,课堂气氛活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探究的过程应该是紧凑而又流畅的(这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课前材料、知识、技能上准备,并且设计好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和相应的问题引导);例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中的教学设计,教师通过下列材料设计真实的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采用问题结构进行编排,设疑、激疑,制造悬念和矛盾,层层递进,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向正确思维方向迈进,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领悟科学研究的精神。材料一:1895年,英国的细胞生理学家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膜。材料二:通过表面张力的试验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比水与油之间的表面张力要小得多。有人在脂肪与水的模型中加入极少量的蛋白质,结果表面张力就降低了很多。材料三:每一个磷脂分子都包括头和尾两个部分,头部可以溶于水叫亲水端。尾部不溶于水叫疏水端。推测:磷脂分子在水中将如何排列呢在细胞膜中又将如何排列呢?材料四: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材料五: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膜发现:所有的细胞膜具有同样的形状,即深色平行线中间夹着一条透明带。这两条深色的平行线如同两条“铁轨”。材料六:1970年,福润(L.D.Frye)和艾地德(M.Eddidin)利用荧光技术研究细胞膜结构:人与鼠细胞融合实验。

3、对于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出现的问题,应该掌握的技

能进行总结,根据具体的情况,通过提问或总结,对探究的问题也可进一步延伸。关于“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实验探究教学中有学生提出为什么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而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教师可以学生通过实际的实验进行探究,并结合生物和化学相关知识进行讨论,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体会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改体会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高中生物教学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和有力的支撑点,新课程蕴含了新的理念,构建了新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一切必然要求生物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现就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质,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人口、环境、资源、能源、粮食等,都与生物科技有着直接的关系。还有热点问题,如SARS、禽流感、EV71、猪流感、甲型HI1N1、大头婴儿等。这些重大热点问题涉及到哪些生物学知识,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应该如何解决?根据这些背景命题往往是一类源于教材又高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又融合各科知识的综合题。这些事实让学生觉得生物学中的知识变得不再那么空洞和毫不关已,而是那样的真实,因为真实,与自身联系密切,于是便学的认真,他们也不会因基础差而不愿听。师生总结明确“生物科学将是21世纪领先学科之一”,要求学生,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中学生,应该而且必须认真学习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以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会失去听众,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该学会多种教学手段。针对生科学科的特点,有些内容我们可以在教室上,更应该到野外上,如《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中的许多内容,增强学生热爱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另外可以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多媒体、投影仪以及许多报刊等。比如高中“细胞有丝分裂”一课,以前教师对全体学生讲课时只能从板书到挂图,即使通过实验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也只是静止的分阶段的图象,无法把活的生命现象以动态展现在学生面前,也无法把微观结构真实地展示出来。我们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一方面向学生播放有丝分裂的录像,另一方面利用Flash制作的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把生物的图像展现在屏幕上,我根据教材、课程进展的需要,调节图像、控制图像,使其能静止或连续滚动播放,分开或合并,前进或后退,再配上文字、色彩,让学生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分离有一个形象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实时情景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丝分裂的有关内容,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统一和发展。

三、转变角色,由“教”者变为“导”者

在学生的心目中,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得学生认为教师是“至高无上”的,学生对于知识不敢大胆地质疑,只会被动地接受,这势必会影响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会影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大了师生之间的隔阂,同时还会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众所周知,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施教之功在于引导、启发、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开窍。因此,课堂上不能成为教师发号施令的报告会和“一言堂”,“填鸭式”的教育不应成为今天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由教师的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上,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激发学生去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同时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转变教师的角色,教与学的关系就要成为平等协商,和风细雨式,而不是君临天下式;教师要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宽容之心、鼓励之态、激励之情来尽到自己“帮”与“导”的职责。

四、加强学科知识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各门学科之间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来就是研究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将相关学科知识渗透进教学中,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同时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平衡发展各学科,为成为21世纪所需的综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如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中,正常人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是如何起到缓冲作用的?这就需结合相关化学知识(强碱弱酸盐与碳酸的性质)来理解。在计算遗传病的发展概率中,常常用到数学中的加法原则与乘法原则,数学中对该知识的学习滞后,因此,教师应结合有关实例讲明原则的实质及应用范围。光对海洋中植物分布的影响,涉及到不同波长的光在水的穿透能力不同,使之能到达的水层深度不同,这是决定水中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进行大棚植物栽培时,地膜颜色的选择就渗透了物理学相关知识。

五、新教材突出“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新教材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突出表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精神。精选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明确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普通公民而非科学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科学素养而非专业素养。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新教材留有较大余地,内容上有必学、选学之分,要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师生从不同角度去探讨客观世界,鼓励学有余力、对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也使教师能将其个人对于教学内容构想的经验知识投入到教学中,实现师生的个性化发展。

六、把握好教学难度,帮助学生提高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开始,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興趣中产生”。教师通过趣味教学、直观教学及精谌的教学水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逐渐形成在学习中的注意力和持久性。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在上课时把握好教学难度,上新课时,注重基础知识,给学生定的目标不能过高,让他们觉得跳一跳就能够得到。不要对课本知识过度延伸,过于繁杂的题目放一放,等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时,即复习时,适当拔高一些,以达到居高临下的目的。否则,当一次次的学习目标难以达成时,就会对这门课失去兴趣和信心。

对高中生物实验创新的几点体会 篇7

一、调动学生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驱动, 是最直接、最强劲的动力。怀有浓厚的兴趣, 学生就有探索生物世界的强烈欲望和不竭的创新动力。高中生物学是一门密切联系实际生活的应用型科学, 讲授理论知识,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尽量联系生活实际。讲生物的无氧呼吸时, 我就联系到实际生活中的长跑、韩国泡菜、酿酒等方面发挥: (1) 参加运动会长跑后总感到腿酸, 因为长跑时需要大量的能量, 氧气消耗太快, 供应不充足, 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 产生一些乳酸, 组织里乳酸积累, 会使人产生腿酸的感觉。 (2) 在无氧条件下, 乳酸菌可进行无氧呼吸, 发酵产生乳酸。适宜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 这就是韩国泡菜味美可口, 风靡全世界的原因。 (3) 制酒时为什么容器要密封呢?因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如果制酒时稍有疏漏, 导致密封不严, 有极少量的氧气进入, 酒曲就会进行一部分有氧呼吸, 降低酒精产量。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工具, 请学生把实验的原理、步骤、预期结果等用板报的形式展示出来, 这种做法能够引起竞争, 激起学生的兴趣, 课堂气氛随之活跃起来。大家都在绞尽脑汁地思考, 相互配合, 搞好组内分工, 力图将自己小组最好、最成功的一面展示给大家。

这些实验使学生在课堂上边玩边学, 让学生人人动手参与, 提高了生物实验教学的效率。使他们在快乐的气氛中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 以此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增强实验的高效性。

二、勤俭节约,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在生物实验中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 厉行勤俭节约的原则。尽量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在学校的生物实验室里,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外墙、窗台、试验台等的空闲位置, 自己动手培植生物实验中常用的一些植物 (如天竺葵、大豆幼苗等) 。让学生直接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过程, 研究植物生理时还可以就地取材。一些学校还专门开辟了小小的生物园, 养起了兔子、鸽子等, 成为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基地。

在利用培养皿进行某些生物材料培养时, 有时需要将培养皿竖立培养, 有的心细的学生就会联想到尽量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用剪子在喝过的饮料瓶上切割出对应的空洞, 可以做出非常实用的培养皿支架, 真正地实现了废物利用, 变废为宝, 而且还可以多次使用, 经济环保。

三、手段要灵活, 实验方法和形式力求多样

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 内容安排是这样的, 首先描述叶绿体的形态及细胞质的流动, 然后课本安排一个实验, 来加以验证。我们改变了思路, 先让学生做实验, 观察叶绿体的形态, 然后观察细胞质的流动, 去探究发现叶绿体的形态及细胞质的流动。这看起来仅仅是把课本中讲课与实验的顺序颠倒了一下, 其实质却是将验证性实验变为了探究性实验。学生本人亲身体会参与了知识的全部建构过程, 其心理体验是传统实验法无法相比的。把学生获得的一些实验成果, 如制作的模型、新的实验创意、新的实验材料等, 及时地进行全校展出, 供师生参观和学习, 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自豪感, 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四、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 补充实验课的不足

由于条件限制, 有些实验是我们无法做或实验效果不理想的。多媒体教学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精子的形成过程和各个时期的特点时, 我先结合挂图讲解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 然后再强调这个变化过程中相关的生物学专业术语 (姊妹染色体、纺锤体等) 。然后再用多媒体播放精子形成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模拟动画过程, 将其中的每一个时期———分解, 与挂图结合给学生看。这样学生就能牢牢地记住减数分裂过程以及每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总之, 学生面临个人感兴趣的或与自己直接相关的问题时, 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以及创新思维意识。

参考文献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体会 篇8

中如今的热点问, 题教, 社会期待着创新人才的培学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生养生创, 新能因此, 力的培养我们的教, 还要考虑教学的效学不仅要考虑对学物文率/此。笔者结合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提高高中生物新课教学效率, 的在新吴体会。文一、教学生怎么学习生物

课习对学生的作用很大百新课提倡学生开展, 自主学习能使学生具, 备终会学程的时间是有限生学习的能力。的一, 学到的知识也有限个学生在学校里学习, 教多知识支撑但他们将来走, 到工作岗位上这时候就逼迫他, 们需要再就需要很学学习会的发, 展因此。, 当很多学生不会学习只有学会学习才能适, 他们应社质师对他们进行指导习惯于听老师的讲。解, 这就需要我们老效在1.上课前做好新课, 前的准备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教的教材, 材的时候做好对教, 要注意到教材的方学内容的预习工作。方面预习体看面, , 在通读教包括表格、材的基础上图片等内容, , 把握核心内都要仔细的会容识、, 生活联系起来并努力使核心。比如的内容, 种子在储存与以前的知

前, 为什么要晒干?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有啥联系, 有啥区别?事实上, 很多学

生不会预习, 阅读教材的时候也找不到重点, 因此, 老师要做好指导工作, 特别是在教学的开始阶段, 可以向学生出示预习的提纲, 让学生对照提纲阅读教材,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 就不再需要预习提纲了。

2.做好复习前的预习准备

复习不是简单的将已经学过的知识再现一次, 而是要把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 形成知识网络, 并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 首先要让学生学习将所有知识整合起来的方法。首先, 要让学生学会对生物概念的归纳。生物学的很多概念都有着一定的联系, 要么是意义相近的, 要么就是相反的。如, 基因与非基因;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同化与异化;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等等, 如果将这些概念分组, 对照起来复习, 就能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其次, 教学生一些科学记忆的方法。高中生物学的概念比较多, 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 学生会觉得很累, 从事产生畏难情绪, 不利于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 指导学生进行科学记忆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12对脑神经: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听八面九舌咽, 迷走副神舌下全。还如, 伴X隐性遗传病:母患子必患, 子常父必常;父常女必常, 女患父必患。类似这样的生物口诀是很多的, 这些口诀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增加记忆效果, 提高学习效率。

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注重素质教育, 关注学生的发展, 并不指弱化教学质量。在传统的教学中, 只重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只要学生能在各类考试中取得好的分数, 就可以认为有较高的教学质量。而新课程教学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体验学习过程, 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因此, 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有更深的含义, 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挖掘学生的潜力,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 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最大发展, 才算是取得了真正的教学质量。

1.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源于问题。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也能产生探索的欲望。因此,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着眼于问题意识的培养。那么, 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首先, 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我们老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放下架子,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主动的亲近学生, 必要的时候要虚心的向学生学习。这样, 学生有了问题就敢于发问, 否则, 即使有问题, 学生也不敢问。其次, 要改变教学方式, 不能采用满堂讲解的教学方式, 即使讲解的时候, 老师也不要平铺直叙的讲所有内容都讲给学生听, 应该有点时间, 让学生思考、提问, 有些教学内容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解决, 允许学生进行激烈的争辩, 老师要对那些敢于提问、敢于发言的学生进行鼓励, 即使答错了, 也不能随便的批评, 尽量挖掘其闪光点进行表扬。

2. 开展探究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

当今社会科技高度发达, 各国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的竞争, 而科技的竞争归结于创新人才的竞争。因此, 在高中新课的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大力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 尤其是自主探究学习, 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探知能力与创新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技巧, 这些能力对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在具体的教学中, 能让学生自己探索的老师就不要多讲。比如, 还原糖的鉴定, 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 假如学生有什么困惑, 老师就做相应的点拨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 每次探究活动, 我们老师要做好对学生的评价, 不能让学生忙了半天, 不了了之的就下课。在评价的时候, 一般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三、适时点拨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战场, 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 新课程要求老师改变自身在课堂上的角色, 变满堂讲解为适时点拨,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也需要老师点拨与指导。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点拨, 从而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比如, DNA的空间结构与特点?DNA的复制的过程与特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运用等等。教师在点拨讲解的时候, 也可以引导学生回答与讲解。老师所讲解的内容尽量设计成问题, 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与回答, 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掌握重点与难点知识, 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体会 篇9

一、精心设计, 趣味导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若能对每堂课的开场白精心谋划, 便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不要小看简短的几句话, 它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提高教学效果。但“万事开头难”, 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抓住生活的点滴, 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科学性的课堂情境。如学习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时, 多数教师感觉没什么可讲, 又属于开篇内容, 如果第一节专业知识课就平平淡淡地过去, 学生对生物的那种神秘感就会荡然无存。课上, 我拿来一块石头, “谁能说一说它的成分?它和你有没有关系呢?”此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七嘴八舌地争着发言, 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对自然界、对自己产生了“弄明白”的欲望。剩下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 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本节教学目标, 学生也顺理成章地知道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新课导入的方式很多:有问题式, 有谈话式, 有看图引入式, 有讲故事引入式, 有对比引入式, 有从实验现象导入式, 有从实验结果导入式, 要因课而异, 因生而异。不论哪种导入, 都要以激发学生求知欲, 激发学生参与欲为原则。

二、联系实际, 趣味比喻

高中生物学中的很多观点和知识比较抽象, 不易理解。这时教师如果能打一个恰到好处的比喻, 就能取得“以巧破千斤”之力。在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时, 为了便于让学生清晰地区分三种运输方式, 我将浓度比喻为“河的上游 (高浓度) 和下游 (低浓度) ”;将载体比喻为“船”;将ATP比喻为“船的螺旋桨 (动力) ”;这样, 从河的上游向下游运木头, 就可以直接漂了——自由扩散;从河的上游向下游运白面呢?———协助扩散;从河的下游向上游运食盐呢?———主动运输。如此比喻, 哪怕一辈子学生也很难忘记。再如学习《免疫调节》时, 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我将体液免疫中的外界入侵者 (抗原) 比喻为“敌人”;将吞噬细胞比喻为“哨兵”;将T细胞比喻为“通讯兵”;将B细胞比喻为“司令”;剩下的学生自己也能想象了: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分别是“前线士兵”和“预备役”;抗体就成了消灭“敌人”的“子弹”。一场饶有兴趣的生物体内大战就此开始。细胞免疫中的各种细胞的比喻则完全是学生自己想象的。最后学生的总结更是让我惊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作用对象分别是“炮楼内的敌人” (细胞内抗原) 和“散兵” (细胞外抗原) ……学生从中不仅学到了知识, 还感受到了身体细胞间的分工与合作的神奇, 更感受到了生物学习的快乐。

三、寻找方法, 趣味记忆

高中生物学中的名词和概念繁多, 需要记忆的内容也很多, 在一定程度上, 记住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绩, 但多数学生的反应是“生物太难记了”“今天记住了, 明天又忘了”“需要记忆的太多了”, 几乎每一位生物教师都有同感。既然找到了症结所在, 教师就应该探索有效的记忆方法, 让学生在乐趣中形成永久性记忆。如前面提到的比喻记忆法, 再如谐音记忆、口诀记忆、图形记忆、归纳记忆等等, 不但能让学生记得牢, 还能消除个别学生的厌学情绪。如在学习《细胞结构和功能》时, 我尝试让学生画出动植物细胞图, 只要能画出来的结构, 学生记得也就差不多了。事实证明, 教给学生有效的记忆方法, 能提高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 知识点的记忆也变得轻松、容易。

四、引进手段, 直观再现

亲手摸过要比亲眼看过印象深, 亲眼看过要比亲耳听过的印象深。新课程告诉我们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将会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涉及到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的基础知识, 更要借助直接直观 (如活体、标本等) 和间接直观 (如模型、挂图、板图、动画等) 的各种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上升到理性认识奠定基础。如学习动植物细胞结构时, 让学生利用橡皮泥亲自动手制作细胞模型, 效果很好;认识DNA结构时, 借助双螺旋模型便一目了然;认识氨基酸结构式, 我让学生以人体做模型:左手氨基、右手羧基、心脏中心碳、双腿当氢、头做R基, 妙趣横生;学习细胞分裂过程时, 动画再现分裂的完整过程, 学生对DNA及染色体的变化便不再空想……

五、走进生活, 学以致用

没有什么能比让学生亲身经历更印象深刻。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好多知识都源于生活。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找到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连接点,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原来知识离我们这么近”, 无形之中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身边生物现象的欲望。比如在学习水代谢与矿物质代谢时, 联系农田施肥问题;学习渗透作用时, 联系到家庭腌菜、腌肉问题;学习免疫调节时, 联系到疫苗注射、疾病防治问题;学习遗传时, 联系到生男生女、单眼皮、双眼皮出生问题……因此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有生物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意识, 要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在生活中学生物”的理念。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体会 篇10

近些年,我一直在进行素质教育实践,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新形势下的组织教学不同于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在形式上应该有一些变化,如:教室不再是教学的唯一场所;更多的教学场所应运而生,如工厂、图书馆、动物园、植物园、田野、树林、河流等。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1. 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一地讲授知识

以往我们评价一位教师组织教学能力的高低,往往是看这堂课学生是否认真听讲,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不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一堂课下来,学生能否掌握这堂课的知识;而现在我们要看的是,学生是否通过这些知识的研究和学习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知识本身是确定的,而确定的知识是无穷尽的,没有学生能将人类社会积累的所有知识都掌握。不过学生应该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方便他们在日后能及时迅速地掌握某项知识或技能。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终生学习做好准备。

2. 注重引导、帮助学生研究

这里强调的是学生研究,研究的主体是学生,不是由老师包办代替。教师只应起着引导、帮助的作用,引导仅仅是提示、帮助,说到底教师只是扮演一个辅助者的角色。

在以往的教学中也有学生研究,如教师在课上总结出规律后,要求学生进行验证性研究。这样的研究是被动的。今后的研究不再是教材中所安排的,亦非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是学生为解决问题所考虑的各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实践。学生的研究活动是一种主动的行为,教师起帮助和指导作用,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帮助他检视和反思,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引导是当学生迷惑时教师引导他怎样辨明方向,而不是轻易告知他方向。

3. 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3.1 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

在各种课程资源中,对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充分加以利用,例如校园中的生物及学校购买的生物材料。不同的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的需求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例如,关于生物体的结构,实物或模型具有真实感和立体感,可以作为首选的课程资源;挂图或投影片具有图像清晰、有明确标注等优点,可以在观察实物或模型后用来进一步观察和识别。关于动态过程的内容,如细胞分裂,用静态图解表示则有较大的局限性,用动画、录像片或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各种课程资源的选择和整合,是合理利用课程资源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3.2 积极利用社区的课程资源

社区的课程资源有: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标本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宫、科技馆、生物科学研究机构、良种站、养殖场、高等院校、环保机构、卫生防疫站、医院、园林绿化部门、公园、菜市场等,另外郊区田野、树林、灌木丛、草地、池塘、河流等,也都为学生学习生物学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利用社区课程资源的方式有多种。从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出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是利用社区课程资源的主要方式。此外,请有关专家来校演讲、座谈,观察社区中的动植物,分析社区提供的有关资料等,也是利用社区课程资源的重要方式。

3.3 挖掘利用无形的课程资源

无形的课程资源是指非物化的课程资源,主要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所了解的生物科学信息。例如,学生普遍接种过疫苗,对身边的动植物大都进行过一定的观察。一些学生有过饲养动物或种植植物的经历,一些学生体验过野外考察的甘苦,一些学生参观过动物园、植物园等。又如,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读物、看电视等途径,已经了解了不少生物科学信息。这些都是生物课程的无形资源,是使生物课程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习动机的重要基础。

4. 注重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及时反思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实践中尤为重要。新课标的实践是无经验可循的,教了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可能在新环境下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因此教学前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熟悉教材,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学结束后的反思能帮助我们及时积累经验,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对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的体会 篇11

一、回归课本,重视预习

“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高考出题的一个基本原则。据此,本人要求学生上课前必须认真仔细通读教材,包括注释以及书两侧的小资料、问题、课外读物等等,力求做到不遗漏,把课本的陈述句换成疑问句,设计若干问题来读课文;注意教材中实例的迁移和延伸、实验探究的拓展变化,有的高考题就是对课本中实验的改造,或一个研究性课题的具体化;学会思考课文中的每一个生物学结论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验证;要求学生阅读后把资料上的知识体系梳理清楚并填写完成。

二、构建知识体系,突出能力培养

理综生物试题的特点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以基础知识为载体”。因此,本人课前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以及近年来的高考试卷,把握高考的要求和动态,准确掌握考试内容。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课时单点基础知识和课时知识结构为中心,把必修教材相关的前后知识联系在一起,把选修本教材的相关知识适当联系,把生产、生活、科研及相关理化知识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系统的三大知识板块。选择有助于学生形成感知表象的教学手段(图表、模型、动画等),把知识、知识结构和知识结构的拓展应用,认真落实到位。

与此同时,根据高考题目的立意和表达形式的新变化来组织学生复习,把培养学生能力作为生物复习的重要目标。

1.注重“三图并举”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图象、表格是生物学高考试题的一大特色,其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灵活性高,新颖性强等特点,备受命题者的喜爱。因而在课堂复习中,注重“三图并举”,即识图、绘图、用图三结合,引导帮助学生读懂各章节结构图、模式图,弄清流程图、关系图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努力将教材中实验数据、实验结果,某些生物学现象、生理过程和规律转换成各种形式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处理图表所提供的信息,用严谨、规范、精练、准确的生物学术语表达出来。

2.讲练并重,提高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复习过程中,本人深入挖掘教材来设计针对性问题,精选了许多经典题目进行变式训练,从而达到对知识进行纵横联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讲解的针对性,突出重点、剖析难点,突出规范表达的训练,重讲应注意的问题和解题方法。

如题:原核生物中某一基因的编码区起始端插入了一个碱基对,在插入位点的附近,发生下列哪种情况可能对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影响最小?

A.置换单个碱基对B.增加4个碱基对

C.缺失3個碱基对D.缺失4个碱基对

在讲解此题时,除了分析为何正确答案是D选项外,还引导学生回顾基因突变的概念,讨论哪些情况的突变并不能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基因突变的实质。有代表性的问题适当让学生讨论,便于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历来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实验内容的考查主要包括实验原理、实验目的、方法步骤、材料用量及试剂选择与替代、实验现象与结果预测,实验结论推断等内容的分析、归纳和总结。高考实验题的解答原理、方法、技能都能落实于课本实验中。因此,在复习中对于课本中的每一个实验,都要指导学生认真弄懂实验目的、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方法和步骤,会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和结论,能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非预期现象,同时还要熟悉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应高考形势。

4.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

应试技巧也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尤其是高三学生。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应试技巧:⑴学会辨别试题指向;⑵学会找题设中的关键词句;⑶学会分析有效信息、干扰信息、无关信息;⑷学会找出隐含条件,用全已知条件;⑸学会分析图表、数据、曲线;⑹学会选择最佳答题方案;⑺学会将新信息与课本知识联系等。逐步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灵活地运用解题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优化教法和学法

学生只有主动学习才能获得深刻领悟知识和提升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复习中,采用“六步式”提纲教学法,即按照“诊断补偿→学生依据提纲自学讨论,教师巡回辅导→精讲点拨→巩固记忆→反馈矫正→课堂小结”的程序进行复习。这种课堂教学结构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避免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学生具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提高了课堂效率。根据学生情况和具体的复习内容,也结合其它教法,如谈话式教学,边讲解、边提问、边回答,精心设疑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发现存在的疑难问题及时矫正。

创建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体会 篇12

一、生物教师必须注重精讲

在讲课方面,我需要分清楚什么是重点,不是重点的可以一带而过,毕竟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也不是一点都没听,针对重点拿分的项目要详细讲解,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成绩有所提高。当然,老师出题的过程也是自己提高的过程。我们可以积累一些以前学过但已经忘记的知识,这也是我们的收获之一。同时,在查阅一些资料的过程,我们也学会了怎样很好地利用现有的资料。我每次给学生上课都会给他们出一些跟课本知识相关的知识,或是上网找,或是自己出,或是查资料书。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更深层次地了解了高中生物教材。

二、生物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情境对于任何一节课来说,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仅就前一段时间的教学体会,谈一谈生物课如何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矛盾情境。比如:在复习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时,我设计了以下题目:“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同源染色体吗?”“减数分裂特殊在哪儿”“减1、减2过程的关键是什么?”“减1后期、减2后期、有丝后期到底怎样区分?”“减半原因到底是什么?”出示思考题目后,让学生先自己考虑,后同桌或前后桌之间相互讨论,最后点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以彩笔板书,强化重点内容,整堂课学生都在积极思维参与教学。

设计的问题若难度较大时,可以先尝试设计一些递进式的问题,使前一个问题成为后一个问题解决的前提,即帮助学生找到“摘到桃子”的梯子,进而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找梯子,从而由浅入深,化难为易。

在习题布置与讲解上,教师要尽量备好课,一定要挑些有针对性的题目给学生做,不能做了很多题,但是很多都不是重点,否则只是浪费时间。另外学生基础比较弱,夯实基础才能够提高层次。

三、生物教师必须注重对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如某本节内容有关于知识的理解和识记的内容较少,前面几个专题已经在技术层面上介绍了各种生物技术的原理应用,而本部分主要进行重要问题的讨论。通过对热点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科学理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

针对这一特点在预习学案的设置上就考虑充分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表达出来,并且提出几个关键问题让学生思考,但是从收上来的学案来看,有一些同学并没有重视这节内容,没有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对于这种预习内容现在还缺乏一个有效的检查机制,不能很好地将自己对于预习的要求落到实处。

在授课过程中,虽然一堂课基本顺利,但也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第一,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是很够,对于这种人文性质很强的内容缺乏深入的思考,语言停留在表面,而且在具体表达上不够丰富;第二,在三个问题的衔接上还不够自然,没有把一节课的三部分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来,有各自为战的感觉;第三,平时在课堂中很少分组讨论,所以学生没有养成自己讨论总结的习惯,在自主支配的时间里效率不高;第四,这本来是一个思想碰撞的课题,但在具体实施中对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够,似乎只是一部分同学在思考,并没有调动起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性不强;第五,对待突发事件的处理不够灵活,我虽然事先也会想他们会怎么考虑,但是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想法,自己有些准备不足,没有很好地进行总结;第六,问题的设置有些单一,没有针对学生的回答步步深入,简言之,是自己准备不足,临场反应不够迅速,教学智慧还有待提高。

在听取了其他老师的看法及反思之后,我认识到一节课虽然只有四十五分钟,但是其准备和实施过程需要用心、用脑,只有不断总结反思,多向其他老师学习才能有提高。

四、生物教师要和学生处好关系

在跟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他们所学习的教材,还了解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心里的一些想法。我认为老师应该先了解学生,不仅仅是了解他们学习方面的,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他们的一些爱好兴趣,这样才能很好地跟她沟通。沟通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好的沟通是成功的一半。因为我们要扮演的不只是老师的角色,还要在适当的时候扮演朋友。教师要把握好什么时候该是当老师的时候,什么时候扮朋友。

对于课外辅导学生,我感触颇深,当我和学生像朋友一样交流时,其实,是对自己很好的考验,能锻炼口才,加强与人交流的能力,也是对自己知识的肯定,并让学会怎么做人、与人相处,更重要的是自身的价值能得到学生肯定,增强信心。当辅导的过程中,就是人与人交流的过程,从中可以感受师生是什么样的关系,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搞好你与学生的关系,让学生喜欢你,从内心深处接受你,让他心甘情愿地主动地学习,这样学习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总之,要用心和学生沟通,做他们的朋友。

摘要:在生物教学中, 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 必须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 大胆改革课堂教学, 加大新型教学方法改革力度, 注重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高效课堂,体会

参考文献

上一篇:基金品牌突围下一篇:华北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