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实验

2024-07-14

高中生物学实验(精选12篇)

高中生物学实验 篇1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学科, 许多生物现象需要通过实验才能得到更好的解释, 生物体的结构也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在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方面, 实验教学起到了非实验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开设现状

在具体的高中生物教学中, 实验课教学开设情况不容乐观。高考要求的必修实验共19个, 但是能够真正进入实验室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 学校开设的却仅有三四个, 有的学校更少, 甚至不开设实验课。高中实验课教学开展难的原因有很多, 有的是因为实验经费不足, 可利用资源有限, 设备不齐全;有的是实验操作复杂, 时间有限等等。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经费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机会, 做到实验课程开设的高效性, 这就值得生物教师去思考。针对上述实验课开设困难的原因, 我认为如果对教材中的部分实验在材料和方法上加以改进, 使部分实验操作易行, 就可以大大提高实验课开设的可能性。

下面是我在生物实践教学中关于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改进方面的一些心得, 望能与大家一起分享。

二几个必修教材实验的改进实例

1.《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的改进

该实验观察叶绿体用黑藻作实验材料, 黑藻在学校周围较难找到, 如果机械照搬教材, 这个实验将无法开展。本实验的选材要求是叶绿体含量丰富, 且要尽量选择单层细胞的材料以便于观察, 后来我选用了常见的芹菜叶表皮来代替黑藻, 实验效果比较理想。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的改进

该实验在教材中推荐用紫色洋葱为实验材料, 但洋葱气味浓且刺眼, 如果学生用洋葱做实验, 实验室里面气味难闻, 整个实验过程都很难受。于是我又考虑到本实验对材料的要求是大液泡要有颜色, 以便于实验观察, 最后我选用紫鸭子草来代替洋葱进行实验, 观察到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非常明显。

3.《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的改进

该实验教材中用Na OH扩散进入琼脂块遇酚酞变红模拟细胞的物质运输, 用大小不同的琼脂块变红体积与整个琼脂块体积的比来模拟不同大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但琼脂块在操作中易被划破, 操作较困难, 而且Na OH具有腐蚀性。于是我根据本实验的实验原理, 与学生共同探究, 改良了实验方法。最后, 我们共同讨论出一个操作简单易行的方法。我们用白萝卜代替琼脂块, 用红墨水代替Na OH和酚酞变成的红色, 把白萝卜切成大小不同的立方体小块, 分别放入装有红墨水的烧杯中, 一段时间后切开萝卜块, 测量不同大小的萝卜块变红的程度, 最后也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三实验改进需遵循的原则

第一, 因地制宜。由于每个地方生长的动植物种类存在着差异, 我们进行生物实验选择材料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合理选择可行的实验材料。如, 改进实验《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我们根据实际情况, 换用合适的实验材料, 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的实验效果。

第二, 安全性原则。教材中的实验往往会用到许多实验试剂, 其中某些试剂可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我们可以适当换用一些安全性高的试剂, 或者适当调整实验步骤, 使实验操作更加安全可行。如, 改进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教材中用到了Na OH这种具有腐蚀性的试剂, 在改进时使用了红墨水来代替, 大大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再如, 改进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 我将每一小组都需水浴加热这一步改为全班统一用电饭煲烧水加热, 这样降低了加热过程中的危险性。

第三, 明确实验目标。实验目标是整个实验操作的指挥棒。我们改进教材实验时一定要明确改进的目的, 要保证改进后的实验能够达到既定的实验目标。我们在对实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改进的时候都必须有明确的实验目标做指引, 如《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改进实验在选择实验材料时, 实验目标是在高倍镜下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这就决定了选择的实验材料必须叶绿体丰富, 且要尽量选择单层细胞的材料以便于显微镜的观察, 经过对多种植物的比较, 最终选择了芹菜叶表皮。

四实验课开设高效性的意义

生物实验课教学不仅仅是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结论的死记硬背, 更需要学生的亲手操作和直观感受, 实验的过程是让学生真实体会和理解生物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改变以往实验教学按教材内容纸上谈兵, 通过大量的习题来完成实验的状况。更多关注学生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思维的培养。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实验经费和资源, 尽可能多地落实实验课教学,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亲自体会和感受实验探究过程的趣味和神秘, 这还需要高中生物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思考和探究, 让我们共同努力, 将生物实验课的开设做到更加高效。

[责任编辑:李冰]

高中生物学实验 篇2

高中生物实验室工作总结

一、认真学习,不断提高

今年,实验人员认真学习了《山西省中学理科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目录》和《山西省中小学标准化实验室建设标准》,认真做好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制订好实验室工作规划和实验教学计划,制订好仪器设备和药品的订购工作,确保实验的正常进行,认真准备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确保实验开设率达100%,认真管理好每一件仪器和设备,努力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认真做好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工作,确保师生有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认真收集和整理实验室资料,把实验室工作推向了一个新水平。

二、服务教学,加强管理,钻研业务,不断创新

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加强实验教学环节。今年,我们在实验教室少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资源,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参与实验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实验室管理步入了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的轨道。

要生存,要发展,就要不断创新。为此,我们十分注重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平时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积极自制教具。并吸取外校实验工作的优点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保证了实验室的稳步发展。

三、紧跟时代发展,参与学校建设

为了学校实验室使用、管理更加规范,积极参与学校实验室的设计,从总体规划到水电布局、实验室的布局等都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方案并被采纳,尽早保证实验的顺利开展。并一直在思考我校实验室在哪些方面搞特色,是否可行,如何实施等问题

四、存在的不足

1、创新意识不高,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高中生物实验创新初探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    创新策略    教师    学生

作为生物学的重要基础,生物实验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它是生物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改要求生物实验教学要面向所有学生,全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由此一来,创新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笔者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略谈几点创新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重视实验教学过程,转变学习理念

古人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语点明了实践的重要性。一方面,高中生物教师要对生物实验教学予以高度的重视,意识到生物教学并不是“纸上谈兵”,也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为了应对生物考试,而是要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长久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为此,教师要转变实验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检验、消化理论知识,杜绝发生“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不良现象。

另一方面,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生物实验过程中应该积极转变学习观念。进行生物实验不能仅凭兴趣,要意识到实验操作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也不能完全根据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因循守旧地进行实验,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要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开启智慧,对实验结果大胆质疑,培养自己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完善实验教学模式,实现实验创新

毫无疑问,不同的实验教学模式会产生不同的实验效果。例如由教师实施的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观察教师的实验过程,有利于帮助他们巩固和吸收生物理论知识,然而学生却没有亲自动手的机会。由学生进行的验证实验,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实验步骤亲手操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然而,验证实验的结论是人所共知的,会导致学生产生“实验就是重复”的错觉。如果长期进行验证实验,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无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有鉴于此,教师不能只让学生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而是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实验过程,大力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实践技能和协作精神。只有将生物实验课堂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三、优化实验评价机制,重视实验过程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所以教师要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探索实验现象,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但是从目前来看,不少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的评价仍然只是停留在笔试方面,认为在试卷上得到高分就算是好学生。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学生陷入背诵实验结果的“泥沼”中而不能自拔。其实,笔试根本无法检测出学生的操作技能、动手能力和实验态度等因素,只依靠笔试来检验学生的实验水平显然是不现实的。教师应该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操作情况实施量化考核,要重点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步骤正确与否,态度端正与否。教师不能只看重实验结果,只有实施分项评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兴趣。

四、培养创新型教师,为学生发挥榜样作用

毋庸置疑,教育具有双向性,不仅有培养创新精神的力量,同时也有抑制创新精神的力量。作为生物实验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具备创新精神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只有教师具备了实验创新能力,才能为学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创新。试想一下,一个观念保守、思想落后的教师,怎么可能培养出创新型学生,课堂教学气氛又怎么能活跃?

一方面,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针对实验现象畅所欲言,大胆质疑,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进而进行实验创新;另一方面,教师自己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进行创新,在遵守安全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实现实验创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进而自觉主动地发挥创造潜能,不一定要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为学生进行演示。

【参考文献】

[1]郝荣军.浅谈高中生物教学创新[J]. 现代阅读,2012,9:144.

[2]陈卫红.新课改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6:21.

[3]李勇.开放式教学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4]李武南,张国良.课堂创新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2.

[5]黄宝强.创新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2.

[6]汪艳玲.高中生物实验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7]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47-48.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 篇4

1. 实验教学方法落后。

可以用于实验教学的方法类别众多,教师可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试验方法。然而,在现阶段的生物实验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授课方式过于呆板,仍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即教师先把相关事项及试验方法,讲解和演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按照给定的实验步骤完成生物实验,同时在实验结束后,由教师对实验进行点评和总结,并给出相应实验问题,让学生作答。虽然这种方法也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但是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发展。

2. 实验教学设施破旧。

学校缺乏配套的生物实验教学设备,严重制约生物实验教学的发展。在不同地区经济水平差距极大,同时导致教育条件及教育质量的差别,从很多实际事例中可以发现,偏远落后的地区,无论是在教师配备还是在教学硬件设施的配置上,都远远不如经济发达地区,根部无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给生物实验教学的开展设置了巨大阻碍。

3. 实验评价方法单一。

目前的生物实验教学普遍存在评价方法单一的问题,即教师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只能够针对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不能够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这与实验教学的客观环境有关。教师在对学生的生物实验活动进行评价时,常常只是给予一个小组范围内综合评价,没有对每个人进行细致指导和评价,评价方法过于单一。究其原因,还是由于硬件设备的落后和匮乏导致的,不能为每个学生提供独立的实验条件,总是以小组形式完成生物实验,学生的实际参与量非常少,不利于学生实验态度的形成。

4. 实验内容陈旧,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生物实验的设计依据主要来自于课本内容,学生也是通过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从而对要进行的实验进行探索和分析。但是在实际中,有些实验的难度较大,操作很复杂,会降低学生对于试验的好奇心和实验热情;同时有很多实验脱离生活,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不紧密,学生也只是以应付的态度完成试验,教学效果很差。

二、加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策略

1. 更新观念,重视生物实验教学,加强探究性实验。

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负责人要提高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其的硬件投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给予其足够的实践机会。实验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认知水平,有效指引和帮助学生完成实验教学。生物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和探究能力。所以,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为学生营造一个最佳的实验环境,从而实现实验教学的目标,学会科学的实验分析方法,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探究、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

2. 加强生物实验室建设,开发实验教学资源。

只有拥有配套的教学实验设备和实验场地才能顺利完成生物实验教学。课程标准中已有明确建议,学校要给予实验教学足够的投入,为实验教学提供完善的实验场地和实验设施等条件。生物实验教学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将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和开出率。一方面,选择合理的实验材料,将已有的材料有效利用起来,部分材料的价格比较高,教师可根据其性质用其他类似材料代替;选择合适的材料自制教学工具和教学标本。另一方面,资源共享。将学校其他科目的资源如物理、化学等科目的实验资源,在不影响其自身教学的前提下,为生物实验分出一定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但是为了避免管理混乱,必须有有效的管理制度。

3. 夯实课本知识、体验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实验来自于课本,一般生物实验的开展都是按照课本所述,完成试验材料的配置和实验步骤的设计,其原理和根据都是具备科学根据的,然而其步骤和材料并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相关依据进行调整和优化,所以要想更有效开展生物实验教学必须学会创新和探究新方法。

(1)实验材料因时令和区域的特点而多样化,生物探究式实验教学彰显创新本色。同一实验和同一小组可以使用不同实验材料,只要其能达到实验目的即可。比如《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规定的材料是菠菜,但是综合考虑具体的季节时间,可另选芹菜、树叶等材料代替。同时对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这一课中,规定所用的材料是紫色洋葱的鳞片叶,但是使用玫瑰花瓣等材料也可以实现实验目标。在学生挑选不同实验材料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实验研究的多样性和多角度性,从而从不同角度证实实验原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拉近学生与科学实验之间的距离,降低生物试验的神秘感,更好地帮助学生主动探究生物实验。

(2)实验原理的固定的,然而实验步骤是可以拓展和创新的。实验原理是给定的,不可更改的。但是其实验步骤可以根据原理对其进行合理调整和改动,最终取得的实验结论还是一样的。比如教学《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与观察》,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所知和平常的积累,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实验方案,最终进行评比,找出最好的实验方案。学生给出的方案各不相同,最终结论也不一样,但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生物实验探究能力。

(3)通过生物实验过程的现象分析总结出来的实验结果,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色。实验结果是对实验中所观察到现场的探究和总结,正确的结果固然可喜,但错误的结果也值得分析,其意义一样重要。学生在对试验设计和实验现象观察、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会不断提高学生学科素养。每一个规模较大的生物实验的成功都要经过相关科研人员数亿万次的实验探究和分析获得,其背后的付出难以计数。比如,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团队就是一个成功的榜样。所以,学生在进行生物实验操作时,一定要有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细致的观察力,仔细记录实验中所出现现象,并仔细分析现象背后所代表的知识,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4. 运用多种实验评价方法。

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新课改标准,教师要注重评级方法的创新和改进,最终的实验结果并不是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更要综合各方面因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实验行为,进一步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全面提高。充分肯定学生的实验成果,给学生以积极评价,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结语

实验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意义重大。授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在做好自身实验指导工作的同时,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生物实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切实参与到生物实验中,体会实验的内容和相关的实验方法,掌握实验所蕴含的知识。在实验中,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实验热情,深化其对实验原理的认知,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幸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生命世界,2010,03:87-89.

[2]葛学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4:122.

[3]唐绍良.信息技术与高中实验教学的融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5(17).

高中生物【实验8】 篇5

(一)实验目标

1.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

2.观察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

(二)实验原理

叶绿体中的色素都能够溶解于有机溶剂丙酮中。所以,可以用丙酮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石油醚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在石油醚溶解度是不同的:溶解度最高的是胡萝卜素,它随石油醚在滤纸上扩散得最快;叶黄素和叶绿素a的溶解度次之;叶绿素b的溶解度最低,扩散得最慢。这样几分之后,四种色素就在扩散过程中分离开来。

(三)材料用具

(四)方法步骤

1、提取绿色叶片中的色素。

l)称取5 g绿色的叶片,剪碎,放入研钵中。

2)向研体中放入少许二氧化硅和碳酸钙,再加入5mL丙酮,进行迅速、充分的研磨。并将纸

盖在研钵上,纸中心穿一个洞,将杵棒套入洞口进行研磨。

3)将研磨液迅速倒入小玻璃漏斗中进行过滤(漏斗基部放一块单层尼龙布)。将滤液收集到一

个小试管中,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

用预先干燥处理过的定性滤纸,将滤纸剪成长10 cm、宽 1cm的滤纸条,在距滤纸条一端 1cm

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的横线。

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均匀地画出一齐细而直的滤液细线。

待滤液于后,再画二三次。

4、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将3 mL层析液到入烧杯中,将滤纸条(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略微斜靠着烧杯的内壁,轻

轻地插入到层析液中,随后用培养皿盖盖上烧坏。注意,不能让滤纸上的滤液细线触到层析液。

几分以后,取出滤纸条。此时滤纸上出现四条色素带,从上向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五)实验结论:

浅谈高中生物实验设计 篇6

一、实验设计的含义

所谓实验设计,就是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的现象等。

二、实验设计的类型

设计一个较完整的实验方案一般应包括:①明确实验日的——②确定实验变量——③分析实验原理——④提出实验假设——⑤落实实验用品——⑥设计实验步骤——⑦预测实验结果——⑧得出实验结论。但在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由于受时间和卷面的限制,实验设计能力考查无法面面俱到。实验设计一般有如下类型:

1,考查实验步骤的设计、续写或修改

2,考查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3,考查实验数据的加工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4,考查实验结果的预期与讨论

5,考查实验装置的检验或改进等

三、实验设计的思路

1,明确实验目的,分清实验类型

明确实验目的就是要弄清“要做什么”的问题,即探究什么生物学现象或原理。明确实验目的才能明确运用哪一原理进行实验设计,才能明白实验设计中哪一因素是实验变量。例如,在“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探讨的问题是温度与酶活性之间的关系,那么在实验设计中,“温度”这一因素应该是实验所需要控制的变量。

分清实验类型就是要区分考查的实验是验证性实验设计还是探究性实验设计。验证性实验具有明确的结果,需要设计实验加以验证;而探究性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是未知的或不确定的,应针对多种可能分别加以考虑和分析,得到相关的结论。

2,找出两类变量,确定对照类型

变量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可被操纵的特定因素或条件。

(1)找出两类变量

(1)找出自变量与因变量

自变量指的是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因素或条件,因变量是指实验中由于自变量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自变量是原因,因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就在于解释这种前因后果。

例如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所给的加热、滴加FeCl3和滴加新鲜肝脏研磨液是自变量:而由于加热、滴加FeCl3和滴加新鲜肝脏研磨液而引起的条件变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快慢也随之变化,这就是因变量。该实验可以解释条件变化(自变量)与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因变量)的因果关系,从而证明常温、常压下,酶可以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②找出无关变量与干扰变量

无关变量是指实验中除自变量外的影响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因素或条件。,干扰变量是指实验中由于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化和结果。显然,干扰变量会对因变量起干扰作用。

例如上述实验中除自变量以外,试管的洁净程度、试剂溶液的剂量、浓度和纯度、温度处理的时间长短等,都属于无关变量。如果无关变量的化何一个或几个因素,处于不均衡、不稳定的状态,都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产生误差。在实验设计和操作中,要尽量减少无关变量,而且不同的实验组中的无关变量应完全相同,这样就可以避免实验结果的差异是南于无关变量引起的可能性,便于清晰地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

(2)确定对照类型

对照的常见类型有四种,详见下面的对照原则。

3,运用科学原理指导实验

解生物实验设计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在审题中最关键的是要明确实现本实验目的的科学原理、例如2000年理综高考实验题中的“血液中的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缺乏则血液不能凝固”,这就是本实验的根本原理。

遵循这一原理,设法除去血液中的钙离子和添加钙离子,设计实验的方向就不会错。此题中的“草酸钾溶液能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发生反应,形成草酸钙沉淀,起抗凝作用”,只是一条除去血液中钙离子的原理,是解决实验中某一问题所需运用的原理,是本实验的辅助原理。

4,提出预期和假设

5,选取合适的实验材料

正确的选材决定着实验的成败,实验的选材是受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制约的。例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选材应注意两点:一是所选材料必须有大液泡存在:二是为了便于观察,所选材料的细胞液最好有一定颜色。

6,研究实验条件和器材

完成实验所必需的理化条件及生物学处理方法一般有:光照、温度、pH值、酶、缓冲剂等。在实验设计中,用具及材料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要根据实验所提出的问题,联系命题者所提供的器材,准确判断和选取实验所需的用具及材料。

7,合理设计实验步骤

实验设计的步骤一般为:材料准备与前处理——分组、编号——对不同(或同一)对象施以不同的处理(对照原则)——结果观察(或预测)、记录——根据结果(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8,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9,收集、处理、分析实验数据

一般可设计表格对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记录、处理,便于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10,預测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通过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一般可用文字、曲线图等多种形式进行表达,然后得出实验结论。

四、实验设计的原则

实验设计有很多重要且必须遵守的原则,要使实验设计得科学,力求无懈可击,在设计实验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对照原则

实验对照原则是没计和实施实验的准则之一。通过设置实验对照对比,既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通常,将一个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至于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一般是随机决定的。这样,从理论上说,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可信的。按对照的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通常有以下对照类型:

(1)空白对照

设计一个不加任何实验处理的对照组,即不给对照组做任何处理因素。例如,在“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的实验”中,向甲试管溶液加入试剂,而乙试管溶液不加试剂,一起进行沸水浴,比较它们的变化。这样,甲为实验组,乙为对照组,且乙为典型的空白对照。空白对照能明白地对比和衬托出实验组的变化和结果,增强了实验结果的说服力。

(2)自身对照

指实验组与对照组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埘照组。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是典型的自身对照实验,这种对照实验的关键是比较实验前后的变化。、

(3)条件对照

给实验组某种处理,给对照组另一种处理。如在“验证甲状腺激素促进幼小动物的个体发育”的实验中,存在以下实验组和对照组:

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

乙组:饲喂甲状腺素抑制剂(条件对照组)

丙组:对蝌蚪不做任何处理(空白对照组)

该实验既设置丁条件对照(乙),又设置了空白对照(丙),通过比较、对照,更能充分

地说明实验变量——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4)相互对照

指不另外设置对照组,而是利用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如在“证明植物根向地生长实验”中不同方向放置的玉米种子之间的对照。

2,可重复原则

在实验设计中也必须注意实验的可重复性。任何实验都必须要有足够的实验次数,才能判断结果的可靠性,否则,实验结论容易被推翻。例如,孟德尔在植物杂交实验中,选择了7对相对性状,重复做一样的杂交实验,分别获取相应数据,进行分析统计,获得了同样的结果。再用其他植物或动物也做一样的实验,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也是一样,才总结出遗传的基本规律。

3,随机性原则

随机性原则指的是随机抽取样本。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一是可以消除或减少系统误差:二是平衡各种条件,避免实验结果中由于干扰因素造成的偏差。这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抵消干扰因素所造成的偏差,但不能消除它的全部影响。平行重复原则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的。

4,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在设计生物学实验时,从实验原理、实验的实施到实验结果的产生,都具有可行性。例如。请自备实验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家兔血液中的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有重要作用。首先,我们面临的是血液取材问题,采集血液的方法一定要符合实际,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5,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是指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例如,淀粉酶水解淀粉实验中淀粉酶添加的顺序问题。

6,单因子变量原则

单因子变量原则,是指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某一变量(单因子),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例如,为了证明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分解农药,必须将含农药的土壤分为两等份,装入两个大小相同的容器甲、乙中,甲组高温处理,乙组不做处理。两个容器中的土壤里有无微生物就成了这个实验的单因子,甲组就是乙组的对照实验。

7,等量原则和平行原则

等量原则和平行原则,即把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同种实验材料平分为两等份,并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进行实验,观察其单因子对实验的影响,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单因子外,其他实验条件应该做到前后一致。

8,简便性原则

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到实验材料容易获得,实验装置比较简单,实验药品比较便宜,实验操作过程比较简便,实验步骤比较少,实验时间比较短。

五、实验设计的解题技巧

1,找准实验所遵循的科学原理,运用科学原理指导实验

2,实验组别的编号

实验中涉及两组或两组以上,需用1、2、3或A、B、C等加以编号便于区分。

例(2008年高考全国卷)某植物块根的颜色由两对自由组合的基因共同决定。只要基因R存在,块根必为红色,rrYY或rrYy为黄色,rryy为白色;在基因M存在时果实为复果型,mm为单果型。现要获得白色块根、单果型的三倍体种子。请写出以二倍体黄色块根、复果型(rrYyMm)植株为原始材料,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得到白色块根、单果型三倍体种子的主要步骤。

解析实验步骤为:

①二倍体植株(rrYyMm)自交,得到种子;

②从自交后代中选择白色块根、单果型的二倍体植株,并收获其种子(甲);

③播种种子甲,长出的植株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白色块根、单果型四倍体植株,并收获其种子(乙);④播种甲、乙两种种子,长出植株后,进行杂交,得到白色块根、单果型三倍体种子。考生答案中若合理使用了编号,即使实验步骤分明,又使语言叙述简洁明了。

3,遵循实验设计的原则

4,准确运用实验材料,使其支持实验结论运用实验材料应慎重,否则将不能支持你的实验结论。例如,“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使用的材料是洋葱或大蒜的根尖,但实验观察的真正对象是根尖分生区,如果观察到的不是分生区,而是成熟区、伸长区,就不会出现预期的现象。

5,使用最优的实验程序进行实验

有了实验设计的思路之后,进行实验程序的编制,还要仔细推敲,形成一个最优化的程序,使实验科学、简捷地进行。

6,答题时讲究语言科学、准确

实验设计属于主观性试题,最终还要通过完美的回答来展示自己的能力。答题时关键是语言上講究科学、准确。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讨 篇7

一、从生物学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想

生命科学史是以生物科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轮廓, 以科学发展历程中带有重大转折意义的课题为主线, 用翔实的资料论述科学家们的创造性劳动, 生动地描述他们进行科学探索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在生物学发展史上, 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各种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的结果。在教学中若能充分地把科学家们独到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渗透到知识传授中, 有效启迪学生领会科学的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让实验课堂启迪智慧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而在教学过程中, 受到课时、课堂容纳量、内容等方面的限制, 能够真正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内容就极其有限了, 但实验课却能充分体现探究式教学理念。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教材中实验内容大大增加, 并且探究性实验也相应增加。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实验课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

在实验教学中应当尽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 进行实验设计。指导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 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教师可以提供学生一个已设计好的方案或者教材实例进行参考模仿。

三、自己动手, 自制教具, 培养创新能力

由于现在学校实验室条件有限, 很多图例模具缺乏, 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 而自制教具一方面可以满足教学的要求, 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新课标也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模型建构能力, 利用身边材料, 建构物理模型, 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有关生物概念和结构。因此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内容, 引导学生构建模型, 自制教具。

总之,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除了教师要深挖教材, 还要经常性地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 逐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摘要: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在新课标下的生物学更应重视实验的教学。从生物学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让实验课堂启迪智慧;培养学生自己动手, 自制教具, 提升创新能力。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和分析 篇8

一、高中生物实验的设计

1.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

实验设计要遵循实验的原则。首先,实验的设计要具有科学性,科学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试验教学的时候,要明确实验的目的性,在选择实验材料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具有科学性的材料、运用科学性的实验方法、使用合理恰当的实验原理。除此之外还要满足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原理。其次,实验设计要严谨,在生物实验进行时要保证实验设计的方案没有漏洞。最后,实验设计要简易,在进行实验的时候,要保证实验所需的材料能够容易获得,实验的操作步骤简单易懂,避免实验所需时间过长。除以上几点原则之外,还要遵循可行性原则、随机性原则、可重复性原则以及实验条件一致性原则等。

2.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的方法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属于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任何的探索都是从问题开始出发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首先要确定就是要通过实验来提出问题的假设,用实验来解决问题,用实验来得到正确的结论。由此可见,高中生物实验的设计是高中生物学科的难点。教师在设计实验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让学生对实验感兴趣,并且不断的提出问题,在引导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以及鼓励学生自我提问、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学生与老师相互提问。除此之外,教师在实验设计的时候,还要不断地优化创新生物实验的设计,在设计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利用控制单一变量的原则来不断地调整实验的进行,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只有做到了以上几点,才能有效地保证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高中生物实验的分析

高中生物实验中,实验结果的分析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教师在进行实验分析之前,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尝试着去分析实验的结果。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实验的原理、步骤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得一些有困惑的学生能够得到其他同学的解答后恍然大悟。对于学生一些较好的想法和提议,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支持。

实验结果一般都可以观察和测量的实验现象,在生物实验中出现的真实状况,是获取实验结论的重要依据。假如教师所做的生物实验属于验证性实验,那么结果是唯一的,同样结论也是唯一的。假如教师所做的生物实验属于探究性实验,那么结果就不再唯一,且每一个结果都将得到一个结论。一般高中生物实验结果的分析,问题出现最多的实验就属探索性实验,通常表现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首先,实验的结果与实验的结论不一致;其次,教师在进行实验分析的时候不全名,没有正确且准切的分析实验结果出现的各种可能性; 最后,教师在实验分析时语言表达不准确,甚至出现结果与结论颠倒的现象。通常生物实验结果分析使用的语句都是“如果……那么说明……”首先阐述实验的结果,然后再阐述得出的结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实验重视的不仅是实验的技能,更注重实验的设计和分析,尤其是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实验设计和分析出现的相对频繁,并且所占的比例和分数也逐渐呈上涨的趋势。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实验的设计和分析,对于实验过程中学生提出的一些好想法和意见,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支持。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实验的设计和分析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实验的原则,以期来保证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保证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甚至举一反三,理解和掌握生物实验中的精髓。

摘要:高中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课程。因此,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生物实验的有效性,怎样才能保证生物实验的有效性,其根本在于教师对生物实验的设计和分析。本文将主要对高中生物实验设计和分析进行简要的阐述。

高中生物学实验 篇9

“细胞”是《分子与细胞》中最核心的概念, 这一模块的内容都是围绕细胞而展开的, 与“细胞”相关的一系列实验也成了开创现代生物学里程碑的核心事件, 可以这么说, 生物学成为一门科学, 细胞学说的建立功不可没。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 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的设计思路、实验结果的合理分析和判断等科学思维, 在教材中也不时呈现, 成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绝佳素材。

一、生物实验材料的选择

细胞学说的建立, 施莱登 (M.J.Schleiden) 和施旺 (T.Schwann) 这两位科学家起着重要作用。施莱登选择的观察材料是植物细胞, 而施旺选择的则是动物脊索细胞和软骨细胞。这两位生物学家的材料的选择有其特殊意义, 选择的两大生物类群广为熟知。施莱登在《植物发生论》中试图说明植物细胞核对植物细胞形成的作用, 也引用了另一位生物学家布朗 (R.Brown) 的观点, 即一个植物细胞只有一个细胞核, 细胞核与细胞发育有着特殊的关系。施莱登认为, 植物的生命特征从根本上体现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施旺选用的材料是类似于植物细胞的动物细胞, 这是由于当时柔软细胞的切片技术和细胞染色技术的限制。细胞学说的建立, 是以众多动植物细胞的观察研究为基础, 从而归纳动植物细胞的相似性。因此, 恰当选择研究细胞生命活动的实验材料, 直接影响生物学家研究成果的准确性。例如, 戈特 (E.Gorter) 和格伦德尔 (F.Grendel) 利用人的成熟细胞内部无膜结构的特点, 用来制备“血影”, 从而得出细胞膜实际上是一种磷脂双层分子层的结构这一结论。科学家恩格尔曼 (T.Engelmann) 研究光合作用时选用水绵, 正是利用水绵具螺旋状叶绿体的结构。日常的实验教学中, 教师也会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 例如, 用水绵代替金鱼藻来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 利用大蒜根尖代替洋葱根尖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实验材料的变换, 学生实验也就不拘泥于教材所设计那样简单重复,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这是《分子与细胞》的核心, 统领了整个模块的核心内容, 体现了生命系统的三个要素:高度有序的结构、系统与环境的联系 (细胞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系统的延续机制 (细胞的发生和发育) 。玛格纳指出:“细胞学说是现代生物学的一个基础部分。它既是机体结构、遗传机制、受精、发育和分化、简单有机体与复杂有机体的统一及进化学说等概念的前提, 又包含在这些概念之内。”

二、巧妙的实验设计思路

实验不仅意味着某种精确的操作, 而且是一种思考方式, 将注意力从记忆转移到思考和创造上来的一种探究真理的活动。虽然生物学“实验”一词开始出现于十九世纪, 但人类早就通过实验来认识和了解生命活动。威廉·科尔曼在《19世纪的生物学与人学中这样描述生物实验的意义, “实验生理学已经为这样的事件建立了一个研究模式, 而这个模式实验对传统的生命历史学家来说, 几乎没什么用处。但对其他人, 对胚胎学家、细菌学家或遗传变异的研究来说, 这个模式确实是一个新的典范, 以实验的名义, 一场改革生物学目标和方法的运动开始”。

《分子与细胞》模块中, 介绍了一些设计巧妙的经典实验。从细胞学说建立开始, 生物学家就一直在尝试对细胞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限于光学显微镜的技术, 对细胞的一些细微结构的研究显然受阻。1900年, 米歇利斯 (L.Michaelis) 发现, 用健那绿做活体染色, 证明线粒体中的氧化反应能引起染料的颜色变化, 自今100多年, 健那绿仍是线粒体专一的活性染色剂。还有教材中介绍的实例, 恩格尔曼利用水绵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 不仅选材 (水绵和好氧性细胞) 非常巧妙, 其对照实验设计 (有否光照、光照多和少、不同色光等) 、变量控制 (水中、黑暗条件) 的思路都很有技巧, 他的实验中没有高档的实验仪器和复杂的实验过程, 用简单的实验完成伟大的发现, 可贵的正是其实验设计思路。

东北师范大学的王永胜教授认为, 我们不应忽略“隐含在这个过程 (注:指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过程) 后面的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的科学思想的精髓,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每一个学科最本质的东西, 及建立在学科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之上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三、实验结果的准确判断

对实验结果的准确判断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科学研究的道路并不平坦, 实事求是是科学家们毕生的追求, 所以, 科学研究不仅要高屋建瓴, 也要敢于质疑, 有分歧更有合作。教材中“关于酶本质的探索”介绍, 之前已经有斯帕兰札尼 (L.Spallanzani) 研究鹰的消化事件为铺垫, 巴斯德 (L.Pasteur) 与李比希 (J.V.Liebig) 的分歧给毕希纳 (E.Buchner) 以启发, 但仍未得到正确的结论。萨姆纳 (J.B.Summer) 历时九年, 终于在1926年从刀豆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 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其实在此之前, 191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威尔斯塔特 (R.Willstatter) 在实验中, 由于采用的酶溶液过于稀释之故, 以至用通常的化学检验法显示不出它的蛋白质含量, 但仍存在催化活性, 于是便做出了酶不是蛋白质的错误结论。作为教材, 因为篇幅的原因在选取内容时会有所取舍, 所以, 任何教材都不可能包括所有生物学知识和相关科学史,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也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 强调“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 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还专门提出“对于《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没有列出的其他生物科学史实也应注意引用”。

人类对生命活动的研究从未停止, 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时代, 生物知识在不断更新, 有人曾作出这样的妙语:生物学中只有一条普遍定律, 那就是一切生物学定律都有例外。那么, 没有例外的, 生物学家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不朽的实验思想。

参考文献

[1]恩斯特.迈尔.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M].涂长晟, 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威廉.科尔曼.十九世纪的生物学和人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4]黄元国.不得不细说的两位恩格尔曼[J].中学生物教学, 2010 (6) .

高中生物热点实验题解题技巧 篇10

例1(2015·重庆卷)小麦的穗发芽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某地引种的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当地白粒小麦。为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穗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麦种子,分别加蒸馏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分组、步骤及结果如下:

步骤(1)加入的C是_______,步骤(2)中加缓冲液的目的是_______。显色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较低的品种是________;据此推测: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越________。若步骤(3)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_________。

(2)小麦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为进一步探究其活性在穗发芽率差异中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见图1):

X处理的作用是使______。若Ⅰ中两管显色结果无明显差异,且Ⅱ中的显色结果为红粒管颜色显著_________白粒管(填“深于”或“浅于”),则表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解析】(1)步骤(1)中的对照管应加入0.5 m L蒸馏水以保证单一变量。步骤(2)中加入缓冲液的目的是维持淀粉酶适宜的p H。显色结果表明,白粒管颜色最浅,淀粉分解最彻底;红粒管颜色较深,淀粉部分分解;对照管颜色最深,淀粉几乎没分解。由此可知,红粒小麦的淀粉酶活性较低。由题可知,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白粒小麦,这表明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越低。若步骤(3)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即反应底物量减少而酶量不变,底物被完全分解所需的时间变短,因此,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缩短。(2)本实验探究的是淀粉酶的种类与穗发芽率的关系,由题干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淀粉酶的种类,因变量是管中显示颜色的深浅,因此,X处理应是使β-淀粉酶失活。若Ⅰ中两管显色无差异,说明β-淀粉酶在红粒小麦和白粒小麦中起的作用一样,而本身红粒小麦显色就深,所以在Ⅱ中红粒小麦管比白粒小麦管显色要深,由此说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答案】(1)0.5 m L蒸馏水控制p H红粒小麦低缩短(2)β-淀粉酶失活深于

【规律】找到实验中隐藏的因果关系

常用方法:(1)通过实验目的或步骤(根据单一变量)找出实验变量,将实验分为多个对照组;(2)由因找果,分析实验变量与结果间的逻辑关系;(3)单一变量加结果(或现象)即结论;(4)验证性实验中,若实验目的已知,则该实验目的可直接作为正确结论,但结论的全面性要因对照组而定。具体思路见图2:

2.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

例2(2013·全国新课标Ⅱ卷)已知大麦在萌发过程中可以产生α-淀粉酶,用GA(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可使其不用发芽就产生α-淀粉酶。为验证这一结论,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注:实验结果中“+”越多表示颜色越深。表中液体量的单位均为m L。

回答下列问题:

(1)α-淀粉酶催化____水解可生成二糖,该二糖是____。

(2)综合分析试管1和2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反应后试管1溶液中的淀粉量比试管2中的____,这两支试管中淀粉量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分析试管2、3和5的实验结果,说明在该实验中G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分析试管2、3和4的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淀粉酶的作用就是催化淀粉水解,产生麦芽糖。在此基础上,对题目中的实验过程和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该实验是用碘液来检测淀粉的,实验结果以颜色的深浅来呈现,依此可推测出剩余淀粉量,进而可推知被分解的淀粉量,最终可推知每支试管中α-淀粉酶的产生情况。(2)根据反应后的颜色深浅可判断出试管1和试管2溶液中的淀粉量,能读懂表格中的数据就能解决问题。(3)通过试管2和5的对照可以看出,去胚的种子是不会产生α-淀粉酶的;通过试管2和3的对照可以看出,加入GA后的试管3产生了淀粉酶,由此可得出GA诱导种子生成淀粉酶的结论。(4)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试管2、3、4中的GA含量是逐渐增大的,而实验结果中颜色是越来越浅的,这表明这三支试管中α-淀粉酶的产生量是逐渐增加的,由此可得出GA浓度高对α-淀粉酶的诱导效果好的结论。

【答案】(1)淀粉麦芽糖(2)少带胚的种子保温后能产生α-淀粉酶,使淀粉水解(3)诱导种子生成α-淀粉酶(4)GA浓度高对α-淀粉酶的诱导效果好

【规律】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的确定(见图3)

3.准确把握实验原理

例3在适宜的光照下,比较带叶片的小树苗与去除叶片的小树苗的吸水速度是否相同。现有实验材料:长势相同的小树苗、玻璃漏斗、带刻度的玻璃导管、橡皮套、凡士林及清水等(如图4所示)。

(1)请用上述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装置,探究在光照下带叶片的小树苗与去除叶片的小树苗的吸水速度是否相同。请用示意图表示(加图注)。

(2)说明设计的实验原理。

【解析】通过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题目已给出实验设计的基本条件,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材料和用具,自行设计实验。这一要求是在学生周密思维的基础上展开的,所以学生必须要对该实验进行分析,明确各材料、用具的作用,从而进行实验设计。

【答案】(1)(图正确无注解得一半分,图不正确不得分。无“各接口处涂上凡士林”扣一半分)

(2)蒸腾作用是植物吸水的主要动力。

【规律】实验原理的运用和实验目的的确定

高考题中的实验原理一般都来自教材,如例3中就是以教材中的蒸腾作用为原理,掌握该原理是解题的关键。另一种情况是未涉及教材中的内容,但题目中已明确阐述相关内容,如2013年重庆卷“研究发现豚鼠血清对人淋巴瘤细胞有抑制作用,而对正常细胞无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发挥作用的物质是L-天冬酰胺酶,它能将L-天冬酰胺分解…”,明确题目中给出的原理,即(1)血清对人淋巴瘤细胞有抑制作用,(2)发挥作用的物质是L-天冬酰胺酶,就能正确把握解题方向。

实验目的的确定,常依据实验原理,从题中所给的材料中确定实验对象,结合实验材料,选择实验方法,从试题提供的信息中找到解题的切入点,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在具体书写时,一般是“观察什么”“探究什么”或“验证什么”。

4.正确选择实验方法

例4(2016·四川卷)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或方法所导致结果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若滤液细线画得过粗可能会导致色素带出现重叠

B.用葡萄制作果醋时,若先通入空气再密封发酵可以增加醋酸含量提高品质

C.提取胡萝卜素时,若用酒精代替石油醚萃取将会导致胡萝卜素提取率降低

D.调查人群中色盲发病率时,若只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将会导致所得结果偏高

【解析】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若滤液细线画得过粗,则色素分离的起点不一致,可能会导致色素带出现重叠,A项正确;醋酸菌为好氧菌,通入空气后密封发酵会导致醋酸菌的死亡,不能产生醋酸,B项错误;胡萝卜素在酒精中的溶解度低于石油醚,故用酒精代替石油醚萃取将会导致提取率降低,C项正确;调查人群中色盲发病率时,应在人群中随机调查,若只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将会导致所得结果偏高,D项正确。

【答案】B

【规律】教材中涉及的实验方法

(1)假说-演绎法:(1)提出假设;(2)演绎即推理;(3)实验验证假设和推理;(4)得出结论。

(2)对照实验法,如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发现生长素的实验等。

(3)模拟实验法,如利用渗透作用装置模拟成熟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和失水的过程、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等。

(4)杂(测)交实验法,如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运用杂交实验法,研究出两大遗传定律。

(5)显微观察法,如利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等。

(6)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如标志重捕法、样方法、显微计数法和取样器取样法等。

(7)染色法,如利用苏丹Ⅲ染液将脂肪染成橘黄色、利用醋酸洋红对染色体进行染色、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分别将DNA和RNA染成绿色和红色等。

(8)差速离心法,如利用细胞质中各种结构的质量差异,采用不同的离心速度产生不同的离心力,将各种细胞器分开。

(9)引流法,如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将细胞处于0.3 g/m L的蔗糖溶液中;排除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气泡等。

(10)同位素标记法,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DNA的半保留复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等。

5.科学选择实验用具及材料

例5进行生物工程设计时,下表各组所选实验材料与实验目的配置错误的是()

A.1B.2C.3D.4

【解析】动物细胞核移植时,常采用去核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因为卵(母)细胞大,易于操作,且细胞质多,营养丰富,其中还含有促使细胞全能性表达的物质,该物质能有效调控核发育,A项正确;愈伤组织细胞分化程度低,全能性较高,分裂能力强,突变率高,可用于植物的诱变育种,B项正确;植物体细胞杂交培育新品种时,应采用植物体细胞作为实验材料,花粉粒可用于单倍体育种,但不能用于植物体细胞杂交,C项错误;利用自体干细胞分化成器官进行移植,可避免免疫排斥反应,D项正确。

【答案】C

【规律】教材中经典实验的取材

选择的实验材料要具备科学性(符合实验要求)、简便性(取材容易)、直观性(实验现象明显)等特点。

(1)在鉴定还原糖的实验中,宜选用还原糖丰富的、颜色较浅的材料,以避免色素对实验现象造成干扰。

(2)在细胞膜的提取实验中,宜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因为该细胞内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避免了其他膜结构对实验的干扰。

(3)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宜选用新鲜的绿色叶片,因为这样的叶片滤液中色素含量高,效果更明显。

(4)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常选用洋葱根尖分生区,因为该部位细胞分裂旺盛,易观察到分裂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5)在比较过氧化氢酶与Fe3+催化效率的实验中,选用新鲜的肝脏研磨液,这是因为肝脏是人体内重要的解毒器官,富含过氧化氢酶;同时,经研磨后细胞内的过氧化氢酶可释放出来。

(6)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原因是该细胞内具有中央液泡,且液泡内含有色素,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7)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杂交实验的材料,其原因是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8)摩尔根选用果蝇作为伴性遗传的实验材料,其原因是(1)果蝇染色体少,便于分析;(2)果蝇的繁殖速度快;(3)果蝇有差异显著的相对性状;(4)取材方便;(5)果蝇个体小,在较小的空间内可大量繁殖。

(9)在生长素的有关实验中,常选用胚芽鞘作为实验材料,因为胚芽鞘细胞只生长、不分裂,易于研究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0)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利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是噬菌体的化学成分与染色体相似(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且DNA和蛋白质易分开进行单独实验。

(11)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选用鸡血细胞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是(1)鸡血细胞核中DNA含量丰富,材料易得;(2)鸡血细胞极易吸水涨破,对设备要求较低,操作简单,历时较短。

6.遵守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

例6下列有关实验变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探究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影响的实验中,CO2浓度、温度、植物种类等均属于自变量

B.在探究Na Cl溶液的浓度对人的红细胞形态变化影响的实验中,Na Cl溶液的浓度是因变量

C.在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中,温度、p H属于无关变量

D.在探究O2浓度对酵母菌细胞呼吸速率影响的实验中,温度可以随便控制

【解析】在探究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影响的实验中,CO2浓度、温度、植物种类等均属于无关变量,A项错误;在探究Na Cl溶液的浓度对人的红细胞形态变化影响的实验中,Na Cl溶液的浓度是自变量,B项错误;在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中,实验变量是O2的有无,温度、p H等属于无关变量,C项正确;在探究O2浓度对酵母菌细胞呼吸速率影响的实验中,温度应相同且适宜,而不是随便控制,D项错误。

【答案】C

【规律】实验变量在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中的体现

遵循单一变量原则要做到两个确保:一是确保“单一变量”的实验观测,即不论实验中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遵循一个自变量对应一个因变量的观测原则;二是确保“单一变量”的操作规范,即实验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无关变量的干扰。

具体地说,对于自变量,实验操作要规范,形成对照或对比(体现单一变量原则)。对于因变量,要认真观察、测量、记录和分析,因为因变量是得出实验结论的重要依据。对于无关变量,也要严格控制,在实验中应保持一致(体现等量原则)。一般来说有以下五个方面:(1)实验对象或实验材料(健康程度相同、随机均分、性别年龄相同、分组编号);(2)器材(洁净适用、型号统一);(3)试剂(适量、等量、浓度适宜);(4)处理[相同且适宜的环境,处理时长(或处理部位)相同];(5)此外,还可通过平行实验、重复实验来减少误差。具体思路见图7。

7.精心设计实验步骤

例7探究沼虾的变色是否与眼柄中神经细胞的分泌物有关。沼虾的生理变色是指个体体色对环境的适应性颜色反应,这是由色素细胞中色素颗粒的分散与集中决定的;红色色素细胞是调节沼虾体色的主要色素细胞,受光照刺激,沼虾将产生分泌物。借助显微镜我们可以看到细胞中色素分布的变化。明亮和黑暗是两种对比突出而又极为简单的环境背景。在明亮处沼虾体色浅,在黑暗处沼虾体色深。

材料用具:沼虾、剪刀、光照后眼柄的提取液、灯光、暗室、玻璃水槽、注射器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黑暗环境中的沼虾分成两组,分别置于光照和黑暗中,3 h后取出。先用肉眼观察体色变化。

第二步:证明沼虾的变色是否与眼柄有关,具体做法为___________。先用肉眼观察体色变化,记录结果。实验预期及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若上一步证明沼虾的变色与眼柄有关,则继续证明沼虾的变色是否与眼柄中神经细胞的分泌物有关,具体做法为__________________。观察体色变化,记录结果。实验预期及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将黑暗中的沼虾剪去眼柄,分成A、B两组,分别置于光照和黑暗中,3 h后取出(1)若A、B两组处理后均无体色变化,说明沼虾的变色与眼柄有关;(2)若A、B两组处理后,现象与第一步相同,说明沼虾的变色与眼柄无关将黑暗中的沼虾剪去眼柄,分成A、B两组,分别注入等量的光照后眼柄的提取液和生理盐水(1)若A、B两组处理后均无体色变化,说明沼虾的变色与眼柄中神经细胞的分泌物无关;(2)若A变色而B不变色,说明沼虾的变色与眼柄中神经细胞的分泌物有关

【规律】从实验变量的角度设计实验步骤

(1)依据自变量,确定实验组别,并进行编号。

(2)依据无关变量,控制实验条件。除自变量外,其他条件要相同且适宜。设计实验步骤时要注意用到“相同”“等量”“平均”“每组数量相同”“处理时间相同”等词语,这样能保证实验步骤的严谨性。

(3)依据因变量,确定实验的检测指标,并观察记录实验结果。解题时,应注意因变量与检测指标不一定相同。

(4)注意细节上的设计。例如,(1)溶液或培养基灭菌后是否需要冷却后使用;(2)向淀粉糊中加入唾液后是否需要振荡试管;(3)酶促反应中的试管应直接加热还是水浴保温;(4)用酒精溶解绿叶中的叶绿素时,酒精应直接加热还是隔水加热;(5)将甲状腺制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注入动物体内的方法是饲喂还是注射;(6)不同情况下要合理选用不同的水,如清水、池水、凉开水、蒸馏水、生理盐水等;(7)在还原性糖的鉴定实验中,斐林试剂甲液(0.1 g/m L的Na OH)和乙液(0.05 g/m L的Cu SO4)的使用等等。

8.处理并分析实验结果或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例8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索“海洋动物和淡水动物血浆渗透压的高低”,想要做一个探究实验。现已得到两类动物的血液,并已离心分离出两类动物的血浆各50 m L,请你帮助设计实验以完成研究任务。

(1)实验目的:探索海洋动物和淡水动物血浆渗透压的高低。

(2)实验设计依据的原理:半透膜两侧溶液存在浓度差时,会发生渗透作用。

(3)实验所需仪器:烧杯、半透膜、细线等。

(4)实验步骤:

(1)将淡水动物的血浆倒入烧杯;

(2)用半透膜封住长颈漏斗的口,用细线将半透膜扎紧;

(3)将海洋动物的血浆倒入漏斗,将漏斗浸入烧杯中,并使漏斗管中的液面与烧杯中的液面齐平;

(4)一段时间后观察漏斗管中液面的变化。

(5)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及相应结论: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实验属于探究性实验,实验结果及相应结论并不唯一。本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及相应结论有以下三种:

(1)若液面上升,则说明海洋动物的血浆渗透压高于淡水动物;

(2)若液面不变,则说明海洋动物的血浆渗透压等于淡水动物;

(3)若液面下降,则说明海洋动物的血浆渗透压低于淡水动物。

【答案】见解析

【规律】注意实验结果及实验结论的合理性

(1)实验结果的分析:

验证性实验:结果和结论是唯一的,依据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采用逆推法由结论推出相应的结果;

探究性实验:结果和结论是不确定的,应先把自变量与因变量所对应的各种关系考虑全面,然后采用逆推法罗列出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

(2)实验结果的呈现:

(1)利用表格呈现实验结果:

表格的设计应从自变量和因变量展开,通常有以下两种模式:

a.单因子变量模式:

b.多因子变量模式:

(2)利用曲线图呈现实验结果:

用曲线图呈现实验结果时,通常横坐标表示自变量,纵坐标表示因变量,并在坐标轴上标注单位或符号。

绘制曲线图的方法:

a.标轴:认真审题,找准自变量和因变量,确定坐标轴,标注单位或符号;

b.描点:根据题目所给数据描点,有时还涉及相关计算(要特别注意曲线的起点、终点、最高点、最低点、转折点及与坐标轴的交点等);

c.连线:以能穿过最多点的直线或光滑的曲线连接各点;

d.标注:注明相应的文字及图像的标题。

(3)实验结论的呈现:

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的实验目的是“预料之中”的,因此结果和结论只有一种情况。结果即由所学知识或实验原理推出的现象,结论即实验目的。例如,在“验证CO2是光合作用必需原料”的实验中,实验结果为对照组叶片遇碘变蓝,实验组叶片遇碘不变蓝;结论为CO2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

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对未知的生物学现象进行探索,因此预期的结果及结论是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其书写格式一般为“若……,则……”。例如,在“探究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中,结果和结论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若相同时间内,在光下的一组比在黑暗中的萌发数多,则光对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若在光下的一组比在黑暗中的萌发数少,则光对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若两组的萌发数相同,则光对种子的萌发没有影响。

浅析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 实验教学

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但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由于受多方面因素限制,很大一部分生物教师宁愿在黑板上讲实验,直接告诉学生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结果,以减少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新课程改革正是本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念重磅出击,在原有基础上做出重大的改革,注重实验探究和创新,要求学生人人动手,人人主动探究成为一大亮点。因此,我们应该明确实验在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为开端来搞好生物实验教学

可从实验课引入就开始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实验课引入发挥得好,能牵动学生的思绪,立疑激趣,提高学生求知欲望,并直接影响该节实验课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我们可创设如下的的情景,来引发学生的兴趣。“社会上出现食用劣质奶粉的小孩成为大头娃娃,你能证明我们买到的奶粉是否是劣质奶粉?”“现在市面出现的假鸡蛋你能通过实验加以检测吗?”“现在有很多食品宣传是专供给糖尿病人食用的无糖食品你能通过实验加以检测它是否真的无糖”通过这些问题,很自然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在实验课中,可通过巧设问题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如在上“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问及“滤纸条下端为什么要剪去两角?”我看学生在思索后仍很茫然的样子,就问“如果不剪结果会怎么样?”学生还在想,我就又点明到“何不操作一下看看”(事先我每组多发了一张滤纸片),这时,学生纷纷动手操作,不一会就有学生喊道“层析液沿滤纸两边扩散较快”。通过这样启发的过程,学生牢牢学会了知识,也使得学生明白了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二、注重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基本实验原理、方法及基本技能的掌握

《新课标》的能力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这些技能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练就的。

首先,在平时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对实验器具的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例如,生物实验最常用的仪器之一显微镜,许多学生在初中有关的实验中根本没有掌握显微镜的使用,甚至发现有些同学连对光都不会,一上来就用高倍镜,这其中的问题大多出在学生不了解显微镜的原理。而显微镜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很多实验的成败。

其次,在平时的生物实验教学中注意结合一些探究性实验加强对学生学习生物实验的基本原理的渗透。例如,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实验中,即要让学生知道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同时也需要通过材料的选择让学生体会生物实验的科学性的原则、在实验设计中对比的温度和PH值条件体现了生物实验的对照和单一变量以及等量原则,让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掌握这些设计生物实验的基本原理,为后面的实验教学打下基础。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探究能力

可以把课本中的一些科学研究史改编为探究性实验课题并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实验探究手段。例如,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中,把温特经典实验变为探究实验课题。通过本节课前面的学习,学生会提出假设:胚芽鞘的生长和向光性是由尖端决定的。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上实验说明胚芽鞘的生长及向光性是尖端决定的,但到底是尖端本身还是尖端产生的某种物质?应如何通过实验研究该问题?然后,教师提出思考题对学生进行引导:(1)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什么?(2)自变量和因变量是什么?怎样处理自变量和观测因变量?(3)应该用什么样的基质吸附这种物质?如何验证该物质是否存在?(4)用怎样的实验方法排除基质对实验的影响?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鼓励和点评。当然,这个探究实验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有实验材料等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上短时间内完成。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课下利用FLASH、POWERPOINT等软件技术制作动画,把自己设计的实验过程通过动画形式将实验展示出来,“做中学”,印象自然非常深刻。难点因而得以突破,探究因而得以实现。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及思维能力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题解题研究 篇12

一、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思路

1. 明确实验目的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生物实验, 实验目的永远是整个实验设计题中的核心内容。生物实验设计题大致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例如, 为探究光照情况对于植物吸收矿物质元素的影响程度, 通过以下材料及实验用品设计实验, 材料和用品包括:缺少N的完全培养液, 适量浓度适宜的Na NO3, 广口瓶和量筒等玻璃仪器, 生长情况大体相同的多株同种植物幼苗。通过题干可知, 本题属于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是探究光照情况对于植物幼苗吸收N元素的影响程度, 其中控制变量是光照。

2. 明确实验原理

生物实验设计题的实验原理大部分来源于课本中的学习内容, 另外还有一部分是课外的延伸知识, 需要学生从题干中理解并运用。实验原理一般指实验过程中需要运用的科学原理和相关的实验方法。例如“验证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实验题, 通过结合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可以得知, 鸡蛋中蛋清的主要成分就是蛋白质, 通过双缩脲反应, 即使蛋白质与Cu SO4在碱性环境中反应生成紫红色物质。这就是证明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的实验原理。

3. 明确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是实验中的自变量, 是实验中可以由实验者直接控制的条件或其他因子, 对实验对象产生直接的刺激作用。通过控制实验变量, 可以完成实验的假设, 从而达到实验目的。实验变量的获取方式可以分为直接获取和根据实验目的及原理分析得出两大类。如“验证某大豆品种的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中, 可以直接找到赤霉素的含量就是实验变量。而在“探究成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中, 由实验的原理和目的可以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变量是成熟植物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在确定好实验变量后, 进一步确定因变量, 即通过实验变量的变化引起其他变量的变化, 与此同时, 还应控制其他无关变量条件的一致性, 生物实验应保证单一变量原则。

二、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方法

1. 选择正确的实验材料用品

生物实验中的实验材料大致可分为两种。其一是根据实验设计题题干中的已知实验材料和用品, 通过分析实验内容, 对应实验中的实验步骤, 分别运用实验材料和用品, 除了可供选择的材料, 基本题中所给的材料都可以用上。其二是根据题意课外延伸实验材料, 在自由选择材料时, 应确保材料符合实验的要求, 作用效果明显, 取材方便, 实用性较强。

例如“设计实验探究C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 叶片中的淀粉是在维管束鞘细胞还是叶肉细胞中产生”实验中, 题干中已给材料和用品包括健康的玉米植株、碘液、酒精、酒精灯、烧杯、铁架台、石棉网、刀片、清水、滤纸、镊子、显微镜等实验材料, 而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确认在检验淀粉时是采用碘蒸气熏蒸叶片法, 还是选择使用酒精先对叶片进行脱色, 在脱色工作完成后, 向叶片上滴加适量碘液的方法。通过已知条件, 应当选择第二种方法, 并在实验过程中合理运用所给材料, 确保实验的完整性以及可靠性。

2. 正确书写实验步骤

书写实验步骤是将实验设计思路的具现化, 通过考查学生书写实验步骤的能力, 可以检验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实验逻辑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对于实验步骤的书写, 应当首先对实验材料进行分组和编号, 实验中的药品、实验中用到的动植物材料都属于实验材料。其次在取材的时候, 应注意剂量、数量、生理和发育状态保持一致, 同时要配备烧杯、培养用器皿、饲养动植物的容器等。在选择器材时还应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 符合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的要求, 并且要注意大小等规格要求绝对相同。

例如“验证玉米中两对性状的遗传是否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本实验的实验步骤:1让纯种有色饱满的玉米和纯种无色皱缩的玉米杂交获得F1代备用。2取F1代30株与无色皱缩的玉米杂交。3收获杂交后代的种子并统计不同表现型和比例。除此之外, 若在某实验中操作过于烦琐复杂, 可根据具体情况将该步骤划分为几步详细的步骤。

3. 正确预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 最终得出结论

生物实验通过控制实验变量从而使实验结果得到不同的变化。然而对于不同的实验, 实验的预测分析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其中验证性实验只需要书写实验结果以及实验后得到的假设, 应确保实验前的预测和实验最终结果的一致性。另外, 对于探究性实验而言, 应严格确保实验预测的完整性, 根据实际实验过程排除不符合实际的结果。

上一篇:P2P环境下一篇:诗意的语文课堂